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6:47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1

【关键词】营养;营养教育;营养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4-02

在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然而大部分人们并不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相应的营养教育与营养师的知识也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人们不仅面临着营养不足带来的问题,还要面对营养过剩引发的健康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完善营养教育工作,落实营养师的培训工作,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1营养、营养学与营养师

营养是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根本,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衰老、死亡一刻也离不开营养的滋润。人们要想开发智商与潜能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营养。

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们的营养问题,让人们更好的了解食物之间的搭配宜忌,最终让人们都保持健康营养的好状态。

所谓营养师,就是指研究营养学方面的行家,营养师这一职业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人们的营养问题。因为大部分人们不了解人类健康与食物之间的关系,饮食方法不科学,最后导致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甚至患病。而营养师则可以根据人们的身体状况,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和生理状况及其营养的不同需要,提供饮食与营养方面的指导,计算人群或个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并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营养师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吃好,也可以教人们如何均衡、健康饮食。

2中国营养教育和营养师职业发展现状

2.1国民营养教育相对滞后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营养教育方面却相对落后,我国的大部分人们还处于认知阶段,不了解营养职业的重要性。由于国民长期存在陈旧、落后的饮食观念,膳食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肥胖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营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村,儿童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不足发生率为17.0%,城市为4.6%;身材矮小在农村发生率为20.9%,城市为2.9%。不合理膳食结构已经成为各种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2.2营养师职业教育断枯

我国的营养师教育工作基本上是与国外的营养行业同时出现的,但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各大院校取消了营养专业的教学,营养师教育工作就没有了正式的培训。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卫生部与教育部共同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医学营养三级专业,同时在部分医学院校中设置营养与食品卫生三级专业。此后,中山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10余所院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学制5年,8年来共培养毕业生1500余人,这是中断营养人才培养30多年后,由正规院校培养的第一批医学营养专业和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人才。1995年,由于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专业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进行单独招生,至此,医学营养专业名存实亡,仅有中山医科大学保留该专业。

2.3营养师职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21世纪初期,我国的相关单位通过调查得知只有一少半的医院内有营养科,大部分医院的营养科是一片空白,更别提营养师了。从事医院营养方面工作的人员共1722人,其中真正具备营养师资格的只有392人,仅占总人数的22.8%。另据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部级运动队和省、市级运动队的调查发现,国内100多万专职运动员仅配备营养师6名;北京星级饭店近600家,大大小小的餐馆数不胜数,几乎没有一家餐厅配备专业营养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营养师相当匮乏。

针对上述问题,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在我国逐步建立并实行营养师(士)制度,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其目的是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同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营养餐生产单位必须配备营养师(员),按照《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等国家标准配制食谱,以确保营养餐质量,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健康。

3营养教育和营养师培养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营养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提升人们的营养意识,就应该按照下面的几点做。

3.1加握营养知识普及

营养教育工作要想深入人心就要从小做起,我们要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就必须从学校教育开始入手。可借鉴国外营养教育成功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营养教育体系。这需要我们转变现念、调整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3.2加快营养师立法

完善相应的营养法规,让营养师职业深入人心,强化营养师的管理工作,让人们逐渐认可营养师,了解营养师的责任,促进营养师职业的发展。

3.3多渠道培养营养师

我们应该多多联系有关单位与学校,让其认可并参与到培养营养师的行列中来,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广泛开展在职营养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在职营养师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3.4营养师职业市场化

参与培养营养师的相关学校必须开设相关的营养课以及培训项目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营养师的社会地位。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提高营养师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营养师职业市场化。

3.5建立营养师统一认证制度

直到现在,我国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用来考察营养师是否合格的认证系统,营养师是否合格会通过不同单位进行认证。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应建立统一的国家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逐步与国际通行制度接轨。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强化营养教育的重要性,宣传营养知识,进行营养师的立法,不断培养营养师,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人们的营养健康意识,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巍中,赵尔平.国外营养教育和营养师发展概况[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12:12-13.

[2]陈邀芳.日本营养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号,2005,59:44-50.

[3]杜寿玢,李珏声.我国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2006,28(2):106-107.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2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四平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3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英国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以学校为教育基地,注重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探讨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校本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现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伴随学校改革思潮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在英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实施,经过多年实践,英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政策、内容与方法都变得更加完备。教师培训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来实施,并将学校教师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其中中小学校长在校本教师培训中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校本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也要立足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英国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已将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列为重建学校的一部分,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实践、校本管理等工作互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英国校本培训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达到人们的期望,而且进一步呼吁政府制定出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自此,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并在1988年以后,英国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

(一)校本培训计划的设计

校本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在中小学,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学校培训计划必须与其所拥有的优势相适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程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实施机构独立承担师资培养任务,是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也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变化说明,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和训练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已成为英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理念。首先,由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说明培训目的,可用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的要求和程序,培训时间的安排及职责分配等,使所有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培训政策。其次,提出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程序。分析并说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及预先计划的培训时间、方式和费用等。最后,对教师培训进行检查和反馈。作出翔实的培训记录,对培训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开支进行及时监控与评价,并对教研组及整个校内外有价值的观点与实践经验作出反馈和采纳。

另外,在英国的中小学设置专业委员会作为校本培训计划的重要组织。由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总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提出年度的优先发展项目,与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具体内容提出建议。这使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及具体的职能组织都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规划和补充。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必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由于英国中小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内容与组织均由各自所在的学校负责,但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方针制订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英国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以及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达到的一种专业成长,所以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及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管理、学生与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学业评价、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等。中小学校本培训逐步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教学技能的获取,诸如如何实施对年幼儿童的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何满足有特殊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为使学校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英国中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设计校本培训的策略。其一,在设计校本培训时要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计划与程序,学校的年度与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的具体培训活动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其二,在校本培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校教师的整体需要,学校各工作小组或职能组织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需要。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优势和力量,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加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关于校本培训的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经过综合比较,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的教师培训,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然而教师素质和学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多数盲目追求学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高学历的泡沫现象。就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与能力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新教学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或进修方面,更缺少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培训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趋势。一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并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从校本培训看我国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教育系统复杂化和教育对象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既是课程专家,又要成为技术评价者、课程顾问等,要为学校的发展前景服务,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教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要注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二要认识到对教师增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三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完整的继续教育。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是中小学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校本培训的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相关教学咨询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等。校本培训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此外,中小学的自治权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设计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要优先改进学校管理机制、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方面,由此加强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第一,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良性管理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并将教师任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享有自治权,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培训的设计和组织要综合考虑校情、师情,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培训课题并组织实施。

第二,教师培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校本培训要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密切结合实际,除了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深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一般文化素养的提高外,还要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运用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和反思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改革已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新的取向,而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推行,让教师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经验来获得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行动研究,从而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在校本培训计划的指导下,既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在整个生活中创造知识,学会生存所需的态度和技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适应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反映了当代教育运动的重要规律,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4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平面设计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广告设计、品牌推广、企业形象设计及各类会展策划、展示活动的设计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要保证就业率,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让其成为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实践无疑是提高其自身“含金量”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行业企业,缩短“磨合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到实训基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利于获取各种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既可以保证知识的更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提高实训室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要按学校的实际需求制订,根据专业及课程的需求建设,实训设备的购置必须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尽可能地做到“真题真做”,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同时,实训室建设还要考虑到能体现现有行业中的高技术含量,体现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在实训项目及实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满足本地区、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要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围绕“一个基地、两个中心、若干实训室”的构建模式进行建设,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9个实训室。

一个基地。即校内创新性会展综合实训基地,包含“会展技能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会展技能实训中心——依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能力实训的需要,建设有图形设计实训室、绘画基础实训室、会展综合实训室、展览展示实训室,着重培养学生美术基础、会展策划、会展视觉设计、展台搭建、模型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能力。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依据创新创业实训能力实训的需要,我们建设有广告设计实训室、摄影实训室,结合学院创业园的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技能,提高未来发展潜力,拓展就业渠道。

在现有的校内会展专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要求,遵循行业操作流程,扩建和新建会展材料展示室(会展展览新品展示中心)、会议模拟实训室、会展管理模拟实训室、会展活动策划实训室、会展设计工作室,精准定位培养学生的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与执行、展示设计与搭建等核心能力,发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符合会展行业发展的会展人才,直接将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体现工学结合的,面向社会进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与鉴定及提供技术服务的综合性会展服务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基地、实训项目开发基地、校企合作研究基地、行业技能鉴定和科研(技术)服务中心,努力打造成省内一流的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确立为“绍兴市高校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2.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功能,增强实训室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要以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专业。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和培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除为本校服务外,也要为其他院校服务。除为教育系统服务外,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与知名会展企业合作,成立浙江省会展行业新材料体验与中心,定期展示企业新品,吸引省内会展行业,特别是会展高职院校学习和交流。通过近三年的建设,结合会展项目,定期培养省内会展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得到真实的实际工作锻炼,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场所,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和师资的培训基地。

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专业。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提供优良的实训条件,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化。

基地努力整合资源,为相关专业提供基地设备共用性、软件实用互通性、师资力量交流性、人员安排合理性等方面的共享,建立覆盖会展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专业群,通过网络实训教育中心下设的网络案例资源库、新品资源演示库等资源库建立网络实训资源。建设由校内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创建由线下到线上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教学、服务、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会展网络实训教育体验中心,多元化地共建会展专业实训基地,努力使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成为实践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三中心”综合性基地,力争成为浙江省会展专业首批网络实训教育中心。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围绕“立足地方”的区位优势和“服务行业”的发展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我校近年来已经与浙江展览馆、常州灵通展示器材有限公司、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浙江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施创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市新纪元展览有限公司、绍兴柯桥轻纺城国际展会中心、余姚国际塑料展会中心等多家行业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共同考核,校企资源共享,结合一线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设计专业教学项目任务,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行业规范融入培养全过程,参与企业的活动、校园中引入企业的元素,渗透企业的文化,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功能,利用“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课程教学搬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训——校外企业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队伍建设。

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但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和专、兼职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聘请企业会展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指导,并承担专业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学时数达到50%以上,形成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专业带头人建设。校内选拔2名及以上具有副高职称、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其中1人主要从事会展设计方向教学和研究,另1人主要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的教学研究。再在行业企业选聘2名专家,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安排专业带头人到著名会展企业、会展院校进行访问、研讨和学习,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能力。

(3)骨干教师建设。在现有的教学团队中培养3—4名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学习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支持骨干教师到知名院校和企业进行访问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进行专业交流。安排骨干教师到省内知名会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承接企业项目,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青年教师培养。四年内主要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经营活动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3人。开展“教师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能力提升实施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引进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以上)2人,首先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然后通过进修教育理论,逐步走上职教岗位。

(5)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建设。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1以上。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业务骨干、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和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另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等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立集教学、科研、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等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之,建立好优质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翟艳.新时期高校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

[2]史金联.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陕西教育,2009.

[4]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5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层级发展体系;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2.13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3

0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已经成为共识,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办学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等方面的改革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并日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历史原因,高职在办学体制机制、经费来源、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领域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高职师资存在教育理论素养不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设计,缺乏相对统一标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质量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微观层面而言,如何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动力,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

1国内外高职教师发展相关研究评述

“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是个外来概念,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既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各有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又对“能力”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受人工智能(ai)研究领域中“专家系统”的思路的启发,在Dreyfus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谈向群、姜敏凤认为要胜任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既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又具有教育科学知识。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应突出如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和教育专业化(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张宝歌认为,培养与评价一体化是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力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考评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将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李芹对职业能力的本质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概念如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等内在关系的探讨,同时结合能力、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特点等去伪存真,把握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揭示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本质特点;赵志群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又包含了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应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就高职教师而言,要胜任这一职业,必须同时既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又兼修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构成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有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文献较多,从不同的维度对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培训策略、体系建设与规划等进行了研究。申小军、靖桥认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三所院校的分析,提出了外部提供制度保障、内部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的改进对策;李小蔓、钟生军提出了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卢小平、童遵龙[7]在对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学位)水平偏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了强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措施。

吴全全认为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结构具备“双重实践”和“双重理论”的特征,而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总体水平的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专享教学门类和专有培养序列,以及构建融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吴全全基于芬兰职业教育的背景介绍,就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师教育的做法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培训模式、理想职业教师职业能力构成、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等8各方面进行了系y介绍,她认为国家政策和职教教师发展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

反观中国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管理者要更新观念,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意识到大学教师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教师发展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聘,更要重视教师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问责制的逐步确立,全国性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展开,教师教学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模型则指出,在教师发展中还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尤其要重视组织发展,创造相应的组织结构与环境,同时在过程、结构和态度三个层次进行发展规划。

分析有关教师发展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大学教师发展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同时,文献分析也发现有关高职教师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微观视角,结合高职教师特点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如课程改革、特色化建设、教师能力等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较多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解读和研究难以对高职教师发展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更缺乏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界定和基于实践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

2高职教师层级发展体系模型(以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也对高职学校教师培训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的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稳步推进学院师资建设,保证师资水平满足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师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由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落实专任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YpLan)的制定,计划要求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可行,规划任务清晰,实现措施具体可操作。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前期的检查辅导,规划中期的监督和完成情况反馈和规划期满的考核评价。

2.2分层次确定教师发展阶段及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分析,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将全院专任教师划分成5个职业发展层级,分别对应新教师阶段、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制定各层级的培训必修课程体系,并为各层级的教师成长打造发展平台,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咨询建议和支持服务。

2.3系统开发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重要资源,设计并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协同的理念,按照整体推进的原则,逐步形成“培(培训)、练(教学)、赛(赛项)、反(反思)、研(研究)”五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发展新机制。

课程分类: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各层级教师的发展需求分别设置培训必修课程。各二级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负责全院教师选修课的开设和本学院教师培训需要设置特色必修课程(包括教学实操、同侪观摩交流、多师同堂和根据各自学院的课程改革特色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以上课程设置不能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必修课程重复)。

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①修订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明确每个教师发展层级需要完成的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②建设学院教师发展网站,实现全院教师发展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教师通过学院教师培训网络提交电子版培训档案(成果)而自动生成培训学分;③部分培训课程由教师自主选修,公选课程由二级院系开设,教师发展中心赋予相应学分,实现培训课程学分动态化管理。

2.4建设教师发展档案

首先通过建设学院教师培训网站各层级教师必修课程和学分管理制度,并实现教师网上选课和资源共享及培训管理,逐步增加教师培训档案生成及管理、数字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教师发展档案需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学术成果与教科研项目、大赛获奖汇总、每年的工作绩效考评记录、年度培训进度和学分完成情况、个人教学反思、教师的课件、讲义、培训学员作业与考核评价资料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个人发展档案的自动生成与提取管理,实现学院教师发展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5评估教师发展质量

教师发展质量评估是推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规划实施的教师发展中期评估与反馈,可以及时修正并优化发展规划,进而保证发展规划最终目标的实现。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发展重要的记录文件,也是实施教师发展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学院教师发展网站的功能模块中为每一位在编教师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每一个学年度结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质控部依据教师发展档案和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逐步形成一个资源分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培训效果监测常态化。

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培训实施情况编制教师发展阶段培训效果评估量表,分层级进行问卷反馈调查,基于每个培训层级教师对培训情况的反馈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及时掌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动向和培训满意度,对培训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调整。

就每个层级的调研结果组织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挖掘培训中存在影响质量的深度原因,结合质控部的跟踪督导评价结果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对每个层级的教师发展培训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最终提出基于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3教师发展层级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以师资管理为定位进行必修课程包的设计,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定位进行选修n程包的设计,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根据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层级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共分成5个层级,分别是新教师、初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和正高级职称教师(框架结构见表1)。每个层级的必修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参训教师首先要以答辩或者考试的形式进行培训考核;其次,对教学实践的考核结合随机听评课进行检查;最后,学员要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上3个环节要形成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文件,进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4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

基于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发展案例,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进而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形成发展协同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评价与问责制度等,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

4.1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建立系统的高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建设制度

首先界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标准,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构建覆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全员教师在职培养、提升的各项制度。创新制定重点制度,如制定教师执教资格准入制度和教育素质评价制度,对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回炉式培养;建立师资梯队系统培养制度,优化师资队伍梯队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持续发展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建立教师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4.2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校本培训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机构为依托,大力建设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聘用院内外专家和外派培训返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分类别、有目标地组织实施院内培训,培训内容采用课程化和专题化,建立并实施院内培训学分制度与继续教育管理相挂钩,将校本培训体系打造成一个促进全体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培训平台。组织在职学历学位进修,提升教师培训层次,包括组织企业实践研修培训、组织海外研修培训、实施科研培训、建立师资培训信息库等具体实施策略。

4.3创新教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机制创新是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某高职院校基于学校战略视角的教师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教师层级发展体系建设全面规划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如基于BopppSBopppS即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结果(objective/outcome)、先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课堂教学环节的综合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创新。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的教学实战环节是新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能力培养之后进行教学实战能力提升的传统做法,培训初始阶段首先通过微格教学的BopppS训练来查摆问题,之后的理论学习中新教师会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之后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利用BopppS方式反复演练,最后通过微格教学竞赛的方式完成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整个流程。

要全面提升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建构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思考,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计划、专业适应(迁移)能力培养计划、专业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和企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谈向群,姜敏风.“专业教学论”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J].江苏高教,2011(3).

[2]张宝歌.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6(6).

[3]李芹.关于教师专业能力本质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4]赵志群,白滨,张元.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申小军,靖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6]李小曼,钟生军.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4(14).

[7]卢小平,童遵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8]吴全全.芬兰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6

培训计划创业能力工科类大学生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形势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对企业管理运转过程了解不足、团队合作精神欠缺、创新能力匮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企业至少学习一整年,重点培养提高个人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将为弥补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的现状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各高校从课程和课外实践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鼓励。然而,大学生的创业现实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履步为艰,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创业除融资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实践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理论教育为主,对长期创业所需品质的专项培育

目前,这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企业创办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方面开展理论上的教学。这种教育常常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健康的创业意识。不过,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难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创业过程的各种难题,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以专业教师教育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这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想象,难以克服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以虚拟的创业大赛为主,缺乏对创业实践的了解

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和创业热情,创业大赛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为比赛而开展的创业实践,既难以覆盖大多数的学生,也难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企业转作的过程和细节,常常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依然感到无从做起。

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的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一种新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其中融入创业教育,将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使大学生在了解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合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及其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作用

1.“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开始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2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2.“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清晰了解企业运转的实际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工业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要求,工业企业将深入参与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教育不在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更多进入到鲜活的实践领域,这是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转的难得契机。

(2)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将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接触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不仅了解工业企业的运转和经营,而且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实际,这是难得的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利时机,这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减少大学生创业盲目性的一个重要契机。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创业品质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人品质,这是为大学生的未来创业奠定良好的个人品质基础的最佳舞台。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形成之初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将为举步维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将大学生创业品质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已经有26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但是该计划还未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培养考虑在内。其实,该计划是锻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的有效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可以将大学生以随机的形式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熟悉和了解一个环节的运作。这样在团队之中,学生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团队成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合作共事,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团队运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由本校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这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反过来,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学生越学越多,越学越新,而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倾向。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方便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讲座,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工程实训的有机结合。

3.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有创业计划和创业梦想,但是,他们的计划和梦想最多是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操作,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真实的市场竞争。“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晓、领会现代企业的产品、工艺、管理乃至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中去,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尤其是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他们将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实践中接受创业的检验,包括:团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调研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发展决策和发展战略调整能力;资金调控、周转也运用能力;计划控制、风险抵御与灵活调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永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郎名华.“蜻蜓式”(1146)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4]毛丰江,路勇.“工学结合4-3-3”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职教师资;校企协同;一、二、三课堂;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8-007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培养培训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改革项目,其中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改革项目10个。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吉工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省卓越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学校,大力实施卓越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灵活开放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模式,着力构建“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立体设计“一、二、三课堂”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一、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与规格

(一)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培训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的指导,吉工师将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目标定位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所谓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就是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筛选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培训,以未来职业教育名师、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特质来塑造职前教师,培养培训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

(二)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规格的要求

在卓越职教师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除了渗透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劳动过程规律,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2],体现技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相互交融的特征,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专业内容与职业劳动的融合,专业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的融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以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体系活动为本体,设计职业教育师资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此,确立符合其结构体系特点的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规格,并以此作为整个结构体系工作的基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职业理念与师德。卓越职教师资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认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

二是具有扎实的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卓越职教师资素质的核心体现,教学方法的掌握是卓越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熟悉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熟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熟悉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过程,掌握相关教育方法;熟悉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机制及模式;遵循专业的职业面向及岗位需求,依托课程目标,设计学习领域,依托教学目标及对象,选择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及资源;依托生源特点和学生个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差别化的学习计划;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选择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能根据学生特征和班级专业特征,开展与专业有关联的活动;掌握一定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三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其规格是:卓越职教师资熟悉专业的理论知识,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制定产品工艺文件,进行产品工艺研究,分析与处理故障;掌握处理试验数据、编制试验大纲,维护及更新常规试验设备;根据集成系统方案,搭建硬件平台、编制软件程序、调试现场系统;分析设备状态,制订技术方案,进行产品安装、调试、实施、评审、鉴定,并提出技术管理办法;编制维护与维修计划,完成设备维护、检测诊断、状态分析并排除常见故障;采用新的成熟技术或电气成套控制装置完成改造设计;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列出工艺试验项目并组织实施,撰写工艺研究报告;探索新的试验方法,熟悉相关产品的试验标准,分析试验数据、撰写试验研究报告;能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完成产品鉴定,选用制造设备,实施与管理产品项目。

四是具有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对卓越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是教师职业生涯后续成长、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能力。卓越职教师资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分出层次。在保证培养培训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卓越职教师资的要求,适时调整培养培训方案,使学生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职业变化与技能更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构建

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3],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吉工师构建“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4],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确定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内涵,共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由联合体组织本校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员工、中职优秀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和考核评价。基于“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实施“平台+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框架。“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一)共同开发课程

在课程改革方面,按照“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要求,成立由企业工程师、中职优秀教师、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通过调研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岗位需求,召开企业专家、中职优秀教师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实行项目负责制,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打破以往知识传授、实验练习的学科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在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建设上形成特色和优势,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该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培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同时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分融合和渗透,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空间、时间。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以核心课程及相应的课程群组织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依托思想政治类、道德修养类、科学技术类、创新创业类、文体艺术类、身心发展类、社团活动类、技能培训类、社会工作类及其他等10个类别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进行素养熏陶。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中,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教育实习、企业见习等4种社会实践途径,进行素养提升,进而达到高标准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各模块分别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企业行业、职业学校三方主体共同实施、各有侧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二)共同组织教学

学校教师与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企业一线工程师等合作,形成校企和校校共同组织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产品开发等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流程、岗位职能、技术需求和科研服务等。企业技术人员制定学生的实践计划,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构建先进自动化控制综合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能亲身经历并参与工程认知、设计与调试的职业训练环境。

校校合作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为目标,完成教育实习、顶岗教学、教学法设计与应用、课程开发、教学研讨与交流等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尝试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熟悉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实训辅导和教育技术等。职业院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并与学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

(三)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资源开发机制,依托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每个项目均包括组装视频、焊接视频、仿真视频、图片、ppt、完整程序以及针对项目和任务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任务书、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同时还提供国家标准与规范以及工程技术文件样本等相关标准、手册与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环境,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四)共同组织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由素质考核、竞赛考核、企业顶岗考核、中职学校顶岗考核四部分构成。素质考核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及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顶岗考核主要从学生对企业和中职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工作中的严谨态度、安全意识、实践能力、项目执行的认真程度、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中职学校顶岗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顶岗期间的专业教学法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管理能力等进行考核;竞赛考核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企业和中职学校根据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的培训过程表现、竞赛结果表现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给出鉴定意见,同时,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员、中职学校优秀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总体表现和上交的顶岗实习报告完成质量评定实习成绩。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双证制”基础上,根据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培训的实际需要,推行“四证合一”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围绕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办学理念和培养培训目标,吉工师设计了一整套符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律的结构体系。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多样化的技能训练模式,如教师示范、模拟仿真、现场观摩、边学边做等;培训教学过程中除了渗透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特别强调教师教学过程规律,如现场参观、顶岗实习与专题交流互动等形式;采用专题讲座、名师指导、微格教学、说课比赛、论文评优等方法,组织参训学生进行教案和论文交流,并在研讨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保证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良好开展。

三、实践应用成果

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是一个实验探索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共性要素[5]。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探索,针对2011届自动化专业5个班,共119人m行“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双师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近三年,学生在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部级比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1项。同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持续上升,2012年达到98.85%,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到99.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校企校合作机制基本完善,校企校合作成果突出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校企校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优质资源整合,推进学校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训过程,在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中职学校和企业人才培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设计开发水平等方面形成学院、中职学校、企业、社会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与合作单位开展10多项产学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

(三)教师素质提高,教研成果丰硕

通过培养培训、引进、聘请相结合,建成了一支有良好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中职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2009年以来,自动化专业教师依托该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建设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6门。积极开展各类合作开发研究课题10余项,30余篇,编写校企校特色教材4部。

(四)社会服务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教师培训总体要求,以外出培训、本县集中培训、送教下乡、远程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为抓手,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专业功底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知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名师和名校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

1、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是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县内集中培训和县外培训为辅。围绕各学段、各学科和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要求,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练兵”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期间和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县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继续教育培训,放在暑假期间,由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县外培训(含继续教育)由教育局人事股和教研室按上级要求组织。全员培训每年要达到2200人次以上。

2、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根据要求,搭建县、乡、校三级管理平台,每个平台均设管理员和不同层次的辅导教师,做到层层有管理,件件能落实。计划XX-2015年,三年累计培训超过6000人次,力争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一个长足进步。此项培训工作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

(二)精心组织骨干教师成长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通过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专业发展研修、同伴互助、网络平台等培训形式,定向培养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校级骨干教师200人。各学校力争每个学科都要有骨干教师。此项培训工作由各乡镇中心校负责组织。二是培训县级骨干教师。由县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统一组织,通过专家指导、校际合作、集中培训、课堂跟踪等培训形式对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培养县级骨干教师,并建立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库。每年培训县级骨干教师120人。三是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在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认真遴选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教师,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科研引领等方面,通过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到省市内外名校集中学习、知名中小学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力争将一部分县级骨干教师培养成省、市级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打造名师。三年内,培养县级名师60人。此项工作由人事股和教研室协调配合,统一安排。

(三)切实加强校(园)长培训工作

认真组织好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加快骨干校长培训培养,认真遴选责任心强、办学理念先进、工作成绩显着、社会影响好的中小学校长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外出培训,校长外出理论培训安排在国家重点院校,教育见习和考察安排在教育发达地区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外出培训,促使校长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校长。在此基础上,打造、培养名校长,三年内计划培养名校长10人。切实加强乡镇幼儿园园长培训,通过选送参加省、市组织的园长培训班和到省、市、县幼儿园挂职见习等形式,提高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此项培训工作由人事股负责组织。

(四)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

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进行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期班主任培训班,每期计划培训50人。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专题培训。此项培训工作由思政体卫股负责组织。

(五)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在岗自修,提高专业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强化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使薄弱学科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既要开展好薄弱学科的县级培训(其中教师进修学校重点负责专业知识培训,教研室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培训),又要完成好上级安排的薄弱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加强基本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组织好由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安排的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以及小学英语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每年计划培训50人。此项工作由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

(六)不断加强学历提高和学历补偿教育

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要达到9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9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3%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员要达到15%以上。此项工作由成职教办公室负责组织。

(七)立足课堂开展主题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研室以深入指导“课堂教学”和“主题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网络教研”“学科中心组”和“与名校结对子”为三个培训平台。通过严格落实《教研员学习制度》打造高水平的教研队伍;通过“学科qq群”和“学科博客”发挥网络教研的方便、快捷的服务作用;通过中心组的“主题研究、成果共享”辐射全县中小学教师共同成长;通过教研室“拉郎配”的作法,促成县域内薄弱校和县域内名校、外县市名校结对子,取他山之石,使教师尽快完成专业提高,进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整体进步发展。

到2015年,教研qq群和学科博客将完成中小学所有学科高质量全覆盖;学科中心教研组立项的研究专题将拿出阶段性成果,以送课下乡、汇报讲座、成果编辑推广等形式和广大一线教师共享;预计未来三年,在教研室的努力下,我县首批8所中小学将和徐水小学、安新小学、涿州西丁小学、北市区县学街小学、高开区小学、三中分校等名校“联姻”,取长补短。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事股、教研室、计财股、进修学校、成职教办、电教站等相关部门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股,具体牵头负责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明确教师培训工作职责,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人事股负责做好教师培训的组织工作,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档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选派教师参加培训。教研室负责培训业务,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培训送课和辅导教师,反馈培训成效和意见。计财股负责教师培训经费的划拨、管理和监督。电教中心负责网络培训的安排、督查和技术服务。进修学校负责组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以及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县级培训。教师培训各职责部门要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9

【关键词】转型发展培养培训一体顶岗实习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6-02

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

三年前,湘南学院就提出了“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朝着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转型方向,迈开了湘南学院转型发展的步伐。几年来,湘南学院在全面实施教学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湘南学院顺利加入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被列为湖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全省仅2所)。

为顺应时代的须要、按照学校部署、结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实际情况,2012年以来,我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全面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朝着“培养培训一体、服务地方教育”的转型方向,进行了颇具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依托“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实现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的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职前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负责,而职后培训主要由各级教师进修学院承担。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被相互隔离、互不沟通。实际上,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提高是两个有机的部分,应该是一体化的,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通盘考虑。我国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互隔离、互不沟通的状况导致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紧贴基础教育实际情况、不能对未来教师的发展给予很好的指导等弊端。

2012年以来,我们承担实施了“国培计划”中湖南省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小学语文省级名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等一系列项目,共培训中小学语文教师369人,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承担实施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培”计划项目,我们开始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1.努力打造了一支适应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既注重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更注重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既要求教师具备职前教育所需知识与学术水平,又要求其具有在职教师培训所需本领,熟悉基础教育,具有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2.建构了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职前培养课程。此前,我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存在着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不够的问题。通过实施“国培计划”项目,我们与基础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主动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前课程结构方面不仅设置了专门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而且特别强调课程内容要关注基础教育现状,主动研究基础教育,积极推动与引导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同时,依托“国培计划”这个平台,我们邀请了大量中小学特级教师、名教师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新课程改革等专题讲座,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最先成果引入教师教育培养课程之中。

3.建设了一批优质实践基地、建立了“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教师的机制。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我们加强了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联系,与我省、我市多所优秀中学,如岳阳东方红小学、衡阳市实验小学、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株洲市景弘中学、郴州市六中、湘南学院附属小学、郴州市一完小、郴州市九完小等签订了实践基地的协议,使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实践、专业认知实践和课外自主创新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国培计划”项目,我们建立了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教师的机制。我们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4.建设了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师的职后培训,如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中,许多优秀的师范学院专业教师为培训班开课,介绍本专业发展前景,拓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知识面,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好评。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

二、顺应基层需求,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实现培养、就业目标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结合

近年来,湖南省基础教育面临教师年龄老化、学科解构不合理、生源回升等问题而导致教师严重短缺的困难局面。据统计,我省我市的大部分县(市、区)每年教师短缺多达数百名,其中,短缺最多的就是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基层教育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从2012年开始,我们积极开展了顶岗实习工作。三年来,我们共向常宁市、耒阳市、宜章县、苏仙区、北湖区、临武县等县市区共派出顶岗实习生342人,极大地缓解了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困难局面。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大学高年级师范生至少用一个完整的学期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教育实践活动。顶岗实习能全面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支援农村教育、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的有效举措,是目前新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发展无缝对接的最佳载体。

顶岗实习有利于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

实践证明,师范生经过顶岗实习,能快速成长为完美的“准”教师。通过顶岗实习,能充分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标。通过顶岗实习锻炼而选择从事教育职业的师范生,能真正成为“既懂社情民情、又懂教情学情”的基层骨干教师。据统计,经过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专业内就业率达到91.6%,整体就业率达到100%。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实现培养目标、就业目标与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顺应行业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教育事业

确立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经验。为此,我院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积极运作,实现与相关企业、行业、培训基地等多途径、多模式、全方位的紧密合作,以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为基础,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人才培养、学校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东莞金锐文化传播服务有限公司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商定在教育实习、学生就业、教育投资等方面进行合作:我院在公司总部挂牌“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培训机构在我院挂“东莞金锐文化传播服务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我院每年按公司计划选派实习生,实习生在公司实习期间可以领取实习报酬;公司优先录用我院毕业生并积极向东莞市中小学推荐我院毕业生就业;公司参与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改革、科研立项、教材编写等工作,学院按照公司提供的顶岗实习生计划人数,安排实习生顶岗实习,如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公司按照协商的数额,拨付给我院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费和实习管理费,用于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和实习管理工作。

上述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既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实施“国培计划”,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侧重于借助我校百年师范教育传统与资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借机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顶岗实习侧重于强化实践教学,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需求,整体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侧重于为地方教育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几年来,我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不断深化改革,改进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以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积极行动,走出了一条“培养培训一体、服务地方教育”的办学新路。

基金项目:

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篇10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部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