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6:54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1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区加快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很大成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胜利完成了“*”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

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以加快功能街区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重点产业能级,区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活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70.2亿元,增加到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2%左右;区级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23亿元,增加到46.07亿元,年均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0年134.9亿元增加到195亿元,年均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额达4.08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年均增长10.2%。

功能街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产业聚集。以金融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更加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特点和要求,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总部经济的特征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9%。金融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成为我区发展最快的地区;西单地区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商业区向现代商业区的转变;西外地区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交通枢纽和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德胜科技园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入驻高新技术企业254家,正在形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聚集地;什刹海地区完成荷花市场和环湖景观建设等项目,周边环境得到改善;阜景街的文化旅游功能不断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抓好政策引导,制定并落实《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吸引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入驻。针对辖区企业、居民需求高,服务量大的特点,以网上互联审批为手段全面推行全程办事制。建立了三级公共大厅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和市场环境,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稳步推进城市建设。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4.2亿元,开复工面积2615.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85.3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依托城市建设完善区域功能,将功能街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古都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紧密结合,先后启动了德外、桃园二期等16个人口密度大、房屋破旧小区改造,危改开复工面积712万平方米,为5.31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对一批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简易楼实施抢排险工程。启动实施太平桥大街、赵登禹路、辟才路等35条道路改造,其中竣工28条,总长达39.3公里,铺设各类市政管线近150公里。实施便民路大修维修工程,区域道路完好率达到70%。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被评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区”。

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专项整治与加强日常管理并重、重点地区整治与全方位监控并重,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健康城区为契机,对7个“城中村”和北中轴路等38个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加强绿化养护管理,新建西二环两侧、马甸玫瑰公园等一批万米以上绿地,辖区绿化覆盖率25.54%,人均绿地10.53平方米。首批跨入“全国卫生区”行列。

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10个街道调整为7个街道,调整后各街道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管理职责更加明确。二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街道办事处和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条专块统”能力得到强化。三是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一心两会一站”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大力培育社区服务实体、发展民间组织、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等形式,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健全公共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了西城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建立了政府值班、应急指挥、城市监管和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城市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五是立足源头,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市级挂帐安全隐患,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始终把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地区文明程度。

科技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先导作用进一步确立。以德胜科技园区为重点,创业孵化服务与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开展面向社区基层的科普宣传活动,培养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教育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将教育结构与学校布局调整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扩大了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创建学习型城区,社区教育取得新进展。

区域文化进一步繁荣。推出“十颗明珠耀西城”、“月末大舞台”、“双百工程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及社区文化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共修缮37项重点文物,实现历代帝王庙对外开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引导、规范和整顿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了以健康维护为中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将区属医院整合为专科特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依托社区,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改扩建月坛综合训练馆等一批体育设施,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99个。努力提高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两块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一目标,制定并实施了《文明城区建设纲要》及行动计划,集聚区域资源优势,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以“创全国文明城区、建西城美好家园”为主题,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乘车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区”。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区三里河民族团结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

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从源头和基础抓起,从细节中体现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把和谐体现在群众的受益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研究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办实事制度,每年制定并实施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公共卫生、就业保障、公用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办实事项目。同时,建立起群众反映问题的信息渠道,深入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加以解决。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设立促进就业资金,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再就业,基本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成立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特困人员托底安置机制,有4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的同时,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形成了以五项保险为内容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将社会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形式就业的人员,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综合救助工作机制,救助方式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托底保障向能力救助转变、由政府为主向整个社会参与转变。设立扶贫帮困资金,广泛开展爱心助残等活动,拓宽了为低收入者、残疾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的渠道。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把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健全依法治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区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好局面。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探索动态预警联动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联动机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全区平安社区的达标率达到74%,社区整体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各位代表,“*”期间,我们还共同经历了若干重大事件的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控制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蔓延,赢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进取的结果;是各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中央、*市各部门及驻区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给予我们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中央、市属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为西城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形成的工作理念和思路需要进一步深化,在“首都体制”下整合区域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区域建设的沟通方式、动员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二是关于重点功能街区的发展思路和有效推进模式还有待于完善,区域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还不健全,距离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还存在一定差距,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四是政府自身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创新服务意识还不强,依法行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改革和发展中扎实工作,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提交本次大会讨论的《*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在全面总结“*”时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和酝酿讨论形成的。期间,广泛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部分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这个《纲要》经本次会议审议批准后,将由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下面,我就《纲要》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纲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首先,“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有利于我们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我区的现代化建设。其次,*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有利于我们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发挥优势,更好地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今后五年是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有利于我们实施奥运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

《纲要》特别强调,要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对我区功能定位的要求,谋划区域的发展。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是首都“四个服务”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这是区域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决定着我区完善区域功能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格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服务和体现这个核心功能。据2004年经济普查,我区资产总计7.3万亿元,其中中央资产6.8万亿元,占总资产的93.2%,是我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这进一步说明为中央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坚持工作的高标准,坚持打牢工作基础,依托首都的地位,依托驻区机关、企业和部队,依靠全区人民,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在主动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中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纲要》结合我区发展的具体实际,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完善区域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时期。为此,《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新*、新奥运”的要求,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牢固树立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和首创意识,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区域人文化、精致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纲要》最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通过强化服务功能,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为实现“新*、新奥运”做贡献。《纲要》还特别强调把提高区域人文化、精致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为完善服务功能的方向和目标。为此,《纲要》提出“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强化首都意识,努力承担起做好“四个服务”的职责;必须强化首善意识,努力建设首善之区;必须强化首创意识,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落实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必须坚持以文化育文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这“六个必须”既是我们对以往发展思路和工作实践深刻总结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经验和体会,也是对当前区情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用以指导并切实落实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中去。

《纲要》紧紧围绕首都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综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显著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品位和环境魅力的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显著提升,为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确定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西城发展的现实基础、支撑条件、发展趋势等因素,既体现一定的速度与质量要求,又适当留有余地,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关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区未来五年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中心任务。《纲要》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从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出发,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升级,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提升服务经济的质量和内涵,是我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为此,《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之路。这既满足西城功能定位,又突破了西城地域发展的制约条件,是我区今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应该长期坚持。“十一五”期间要巩固金融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支持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产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引导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区历来重视发挥功能街区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今后要按照整体功能优化的要求,积极引导产业向功能街区聚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驻区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区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职责。“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整合各类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体系,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继续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为非公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关于加快建设重点功能区

六个功能街区是我区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城市功能综合体现最强的区域。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正处在完成建设任务、完善功能的关键阶段。为此,《纲要》提出要继续加强六个功能街区建设,更加注重突出街区特色,促进街区间功能融合互补;更加注重街区环境建设和服务管理;更加注重提高街区知名度和辐射力,促进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域功能的完善、区域魅力的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

高水平建成*金融街。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十一五”时期要全面完成金融街的规划建设任务,完善商务配套设施,拓展金融产业链条,把金融街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资讯发达、交易活跃、服务完善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区。

提升西单商业中心区品质。西单商业中心区是*市重要的商业区之一,是体现区域功能和商业品位的重要区域。“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引进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推动业态调整,满足大众消费,吸引中高档消费,拓展综合消费。积极促进西单北大街两侧纵深性开发和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与金融街等周边区域的功能互补和融合。

做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德胜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要依托中关村的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成为园区创新主体。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积极吸引高科技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入驻,努力把德胜科技园建设成为创新服务完善、创意产业发达、充满创新活力的精品科技园区。

拓展西外旅游商务区的综合服务功能。西外地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设施和丰富的旅游、商务资源,“十一五”时期要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建设集商务、会展、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区,不断提升区域形象和功能品质,实现与中关村海淀园、德胜科技园和金融街的功能对接。

彰显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区的文化魅力。什刹海是传统风貌保留最完整、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是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城市品牌。“十一五”时期要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努力建设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古都风韵与时尚生活相融合的传统风貌旅游区。

深度开发阜景文化旅游街。阜景文化旅游街集中了一批知名度高、标志性强的文物和宗教活动场所,“十一五”时期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强化整体品牌优势,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商业氛围浓郁、配套设施完备的传统风貌旅游街,提升街区整体发展水平。

四、关于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建设国际城市、宜居城市是*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新目标。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西城,必将成为向世界展示*形象的窗口。同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运行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我区现阶段完善区域功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奥运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努力使城市形象、文化品位和环境魅力有显著的提升。《纲要》重点从四个方面作了部署:

一是提升城市承载力。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由于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够充分,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导致道路网络和市政设施条件还不能适应国际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老旧平房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为此,“十一五”时期要优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满足城市发展实际需要。加快实施西内大街等30余条道路改造,2008年奥运会前基本实现“八横八纵”路网格局,2010年基本完成文保区以外的主、次干路规划和重点地区的支路建设,明显提高区域道路通行能力。

二是推进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作为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保护古都风貌,体现“人文奥运”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时期要以文物保护利用为核心,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重要补充,全面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同时,我区还存在相当多的危旧房屋,努力改变落后的居住条件是我区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艰巨任务。未来五年,要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力争完成2万户左右居民拆迁,基本完成文保区外的危改任务,探索有效推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新模式,加快对“城中村”的改造,继续实施拔危楼抢排险工程,使大多数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居民能够改善住房条件和环境。

三是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我区的城市环境质量与*市提出的国际城市、宜居城市目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到2010年区域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塑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另外,《纲要》还特别强调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提出要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在全区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四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创建良好的城市运行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前提。《纲要》指出要着重抓好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两大任务,切实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纲要》突出强调了要把城市安全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协调统一、应急迅速、行动有力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同时要依托数字城市技术,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实现管理的精确、高效。

五、关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实现社会事业高水平发展,是提升西城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一直走在首都乃至全国的前列。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全面发展的需求迅速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将是群众更加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坚决落实首都创新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发展的科技动力。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关键环节,使新技术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资源节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数字西城”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信息化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和发展教育优势,构建适应首都功能核心区要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营造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实现区域文化新繁荣。紧紧围绕*市“人文奥运”计划,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拓展现代文化功能,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展现首都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重点文化设施、专业文化团体聚集的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区域卫生资源优势,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倡导科学健身,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六、关于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五”规划是高度重视社会和谐的规划。从关注民生入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纲要》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和集中体现。我们要把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着重抓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

一要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畅通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经常性渠道,完善政府专业部门和街道、社区联系群众、汇集民意和为民办实事的各项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在整合资源、协同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扩大群众的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发展合力。

三要大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十一五”时期,我区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失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困难群体增多,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就业的人数增加,这些都加剧了我区的就业矛盾。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另外,“十一五”时期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要继续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区互助,多渠道帮扶困难家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做好老龄工作。努力改善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

四要大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基础在社区。“十一五”时期要立足于使社区更好地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以全面加强社区基层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培育社会自主发展能力为基础,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五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深入扎实地做好普法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公职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全民的法律素养,不断增强法制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以上是对《纲要》的简要说明。此外,为配合《纲要》的顺利实施,区政府还研究制定了《西城区“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31个专项规划,对《纲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十一五”规划体系。这些都将对指导和推动全区未来五年的工作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

20*年主要工作任务

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责任感,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功能街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以奥运环境建设和巩固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为重点,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品位和环境魅力;以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为重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断提升社会和谐水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

一、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将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做好服务,促进驻区中央、市属等各类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年计划财政收入完成50.7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40元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

突出功能街区建设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快功能街区建设步伐,完善街区功能。金融街基本完成中心区建设,金融家俱乐部、四季商城、威斯汀酒店等配套商业、餐饮、休闲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域绿化和道路系统建设同步实施。西单商业区实现“西西四号地”项目竣工,完成西单商业区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启动整治工程项目,积极推动业态调整和升级。德胜科技园区重点推进德胜中心区建设,促进高科技产业和动漫等创意产业的聚集。西外地区要建成西环广场并交付使用,启动西直门交通枢纽东区工程。对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进行全面整治,启动实施景区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整治等六大工程,促进整体风貌保护、居民居住、旅游业发展相协调。深化阜景街业态规划研究,启动金融街四合院迁建项目。

突出产业促进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产业促进政策,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重点吸引金融保险、电信、创意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的作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建设服务平台,促进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方便居民购物、餐饮为重点,加强社区商业建设。按照*市部署,引导与区域功能不适应的业态逐步迁出,对保留的小商品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突出宣传推介的促进作用。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大对金融街、西单、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及什刹海等品牌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协助组织好国际保险大会、*金融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突出政务服务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区经济服务大厅和各专业服务大厅的服务模式,设立大厅综合服务区和网络服务区。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深化互联审批工作,使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基本形成内资企业设立和基本建设项目两个互联审批链条,促进政府管理的公开、便民、精确、高效。

二、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为筹办奥运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是奥运各项筹备工作的关键阶段,要按照《*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和《*奥运会城市运行纲要》要求,组建环境建设指挥部,制定实施西城区城市运行计划,充分发挥奥运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环境质量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等工作,使城市形象有新提升,努力营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开复工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危改开复工面积410万平方米,竣工110万平方米。

一是要在提高城市承载力上下功夫。以实施德内大街、西内大街等12条道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达能力。推进地铁4号线建设。继续实施便民路工程,对力学胡同等76条破损道路进行翻修改造。对西黄城根北街、旧鼓楼外大街等23条道路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以创建“畅通工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交通综合管理,提高通行效率。抓好静态交通管理,积极推进机动车地下停车场建设,完善什刹海等地区停车引导系统。

二是要在整体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下功夫。以二环路外危改项目为重点,启动实施2-3片危旧房改造项目;继续实施拔危楼抢排险工程;开展烟袋斜街保护更新改造试点,对部分院落进行保护修缮,同时积极推进白塔寺周边危旧房修缮改造方案的实施;按照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在西四北1—8条文保区探索连院改造微循环工作模式。全年力争改善4000户左右居民的居住条件。完成14幢楼房“平改坡”、2.5万户居民的“一户一水表”和2.3万户居民的“一户一电表”改造任务,使群众居住、生活更方便。

三是要在提升城市形象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北二环德东大街南侧等“城中村”以及奥运训练场馆、途经路线周边的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对一批重点大街、重点路口、重点地区和重点景区开展综合整治。同时,加强绿化美化,完成金融街中心绿地等4块大型绿地建设,全年新增绿地4公顷,提高对大气、水、声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结合环境整治,统筹规划特色街区的形象设计,加强城市景观建设,规范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不断优化空间格局,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四是要在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运行效率上下功夫。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数据库,建好区级平台和各分平台,强化落实部门责任,初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领域的监控和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完善公共应急体系,健全应急机制,加强预案演习,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街区、示范店的创建工作。

三、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

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出发,坚持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创造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益。将就业和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本,高度关注,下大力量推进。一是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综合运用促进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力争全年开发就业岗位达到1.5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企业的参保率,社会保险征缴率保持在98%以上,征缴总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60%的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三是构建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各类捐赠为补充的新型救助体系。大力推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改革试点,推广“无围墙敬老院”的居家养老模式,争创全国社会化养老示范区。四是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促进全区劳动用工规范化。

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推广“一心两会一站”社区管理模式,完善民主自治机制。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社区规模调整工作,落实社区准入制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区财政投入1亿元,加快社区办公及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使社区办公活动条件有较大改善。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职业化素质和工作实践能力。抓好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社的试点工作。鼓励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加快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探索社区志愿者服务新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努力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继续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动态预警联动机制和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推行公共场所安全防范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推广“以房管人”的管理模式。密切关注社情民意,畅通联系群众的经常性渠道,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员协会,促进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落实《条例》,把积极防范化解与依法妥善处置结合起来,使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防止发生重大。

四、着力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高水平全面发展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和重点项目的示范推广工作,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制定《西城区促进地区科技进步的办法》,加快构建地区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落实“人才强教”计划,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加大“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力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补助。完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学校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的作用,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努力促进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快西城文化中心、月坛体育馆等文体设施的建设改造,推进“社区小型数字影院”建设,不断提高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故居、月坛二期等文物修缮工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一街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培育各街道地区的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区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以节庆文化活动为龙头,组织开展文艺家进社区、社区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地区文化的知名度。以公共卫生大厦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为依托,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每个街道设立卫生监督站,逐步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强化疾病防治特别是对“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积极推广社区健康维护的新型工作模式,投资5000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调整和改造,改扩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市全民健身条例》,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以全民健身体育节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

巩固和延伸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实施《迎奥运文明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同迎奥运、共创文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切实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为重点,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市民文明守则。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以开展奥运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和争当文明市民四大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把创建文明城区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工作措施和制度规范,建立健全文明城区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使文明城区建设渗透到全区的方方面面。广泛开展文化双拥活动,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水平,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六连冠。

五、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途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大政府管理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积极组织协调,为《纲要》高水平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注意协调好市区规划纲要以及政府各部门专项规划的关系,做好经济普查数据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组织实施好关系城市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依据年度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进度,加强社会监督,对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估,切实提高规划执行能力,发挥规划效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配合做好执法检查、视察和述职评议等工作,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畅通政务公开渠道,建立区政府新闻办公室,明确新闻会和听证会的法定事项,及时掌握舆论动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做好“千家企业评政府”、“政风行风热线”、“网上评议”工作,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特别要加强对拆迁、教育收费和群众就医等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高度重视,周密组织,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普选和政府换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加快城市管理、劳动保障、人口监测等各专业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区街居三级办公网络沟通衔接,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数字西城”建设,充分发挥视频监控、交互式办公、地理信息、城市应急等系统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区政府网站功能,注重公共信息的,加强与群众的信息沟通互动,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体制改革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和政府采购的规模,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树立节约意识,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研究制定我区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依法完善公务员的录用、培训、管理和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公务员队伍。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2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1年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增长15.5%。总的来说,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1.73亿元,增长19.3%。陕重汽、西电、西飞实现产销超过百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增长18.7%。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018万人次,分别增长15.31%和13.8%;全市旅游创汇5.43亿美元,完成旅游总收入237.2亿元,分别增长16.27%和16.1%。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7个,成交额达到738.9亿元,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载体,聚集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全年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增长1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13.82万吨,单产337.4公斤,双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210万吨,果品总产达到60.5万吨,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6万吨、12万吨和49万吨。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5.33亿元,同比增长37.1%。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2%,创历年新高。重点项目中55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41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营。100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其中18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成,南三环建成通车,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建成通车。

(三)“四区两基地”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3.6%。完成财政收入15.11亿元,同比增长53.8%。全年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3899项,其中专利2262件,同比增长154.2%。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引进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大唐不夜城部分建成,曲江会展一期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影响力明显提升。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相继在生态区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报成功。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内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与城区的全面对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起步,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产业项目、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较快进展。航天基地基础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1895亩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确保了首期航天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化学需氧量削减1.5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万吨以上。关闭、拆改造纸企业15家,关停小水泥生产线5条,关闭焦化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成人工造林8.98万亩,大绿一期工程60万亩全部完成,黑河引水37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36条道路绿化工程,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垃圾压缩站63座、公厕74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支付标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36万平方米,对5000户城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以加快房产证办理为突破口,繁荣活跃二手房市场,交易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推行公交惠民措施,发售五折公交iC卡150多万张。积极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2亿元,申请专利6150件。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初级教育“两基”计划评估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覆盖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针对猪肉、粮油等农副食品价格上涨,向困难群众和大专院校发放副食品补贴174.87万元。

(六)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34个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超额完成年国企改革目标,第四轮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简化了政府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动“扩权强县”工作,户县、高陵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行列,直接享有政策信息等九个方面的权限,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26.7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借用国外贷款9200万美元。成功举办西洽会、中国国际Bpo大会、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经贸活动,提升了的城市影响力。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活力、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更加趋紧,从而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正处于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期,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市率先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年,我市要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不动摇。紧紧抓住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已形成的强劲内在动力,力争使国民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把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支持“四区二基地”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区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区县产业发展。

——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尽快扭转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的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和谐的建设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出口加工和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建投资1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吸引外资10.5亿美元。

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城市空气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285天;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社会安全方面: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730人,杜绝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为重点,抓好整车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全年汽车产业要完成产值35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全力支持应用材料、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抓紧实施“西电集团与锅炉”等10个重大项目资产的重组整合。(3)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开工、竣工和投产。加快超(特)高压交、直流用绝缘子产业化、引信及汽车安全预警装置、西航公司外贸转包技术改造、中钢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有大批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我市旅游入境人数要达到108万人,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39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08亿美元和272.8亿元。要抓住奥运会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并重点推出30—50个迎奥运重点景区。加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完善服务外包服务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3)高起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曲江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成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348亿元。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90个。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项目转化。(3)配合做好郑西客运专线、西咸机场专用高速、—合肥铁路复线、灞桥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户县热电厂“改一建一”工程、国家重点红色景区建设、农村五保户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建设等中省项目。

资金筹措方面:(1)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全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要达到2.2亿元以上。(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加快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努力落实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年内再新签一批银企合作协议。(3)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尽快完成15亿元建设债券的发行工作,并向国家争取更多份额。(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年安排城建投资110亿元,重点要在重大项目建设、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1)切实做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基本完成征地的拆迁工作,建筑工程进度达到50%。完成地铁一号线可研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系统工程全线交付使用,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完工。关中环线(境内全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世行贷款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2)健全城市路网体系。做好新行政区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启动东大街、解放路改造工程,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建设公交港湾100个、公交枢纽站2个。(3)提高气、热、水的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二期工程进度,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综合治理工程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太华路地区、西影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4)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造林8万亩,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5)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

(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两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1)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3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要保持在30%以上。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经开区要启动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争取设立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进程。(3)曲江新区要确保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6亿元。(4)浐灞生态区要加大做好生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的工作力度。继续申报省级生态区,全力推进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世博园和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生态区的品牌价值。(5)阎良航空基地要全面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打造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抓住中航一、二集团重组和国家发展大型飞机项目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航空基地。加快瑞特快速制造工程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研究所总部一期、三角航空8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重点项目建设。(6)航天基地要以升级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要全面完成5700亩建设用地指标的征用和报批工作,加大航天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1500吨硅片一期、半导体分装材料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的建设力度,迅速扩大航天产业发展规模。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都市型农业建设。以“畜牧、果业、蔬菜、粮食”等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村一品”,推进周至20万亩猕猴桃、临潼10万头奶牛、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等农产品基地和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黑河引水周至、户县37万亩节灌工程。以农村城镇集中供水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以蓝田、周至、长安、户县等区(县)贫困农村道路、小型农田灌溉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实施工作。(3)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做好长安区东大镇等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国家已安排的周至县马召镇、蓝田县汤峪镇、临潼区相桥镇、高陵县泾渭镇等小城镇项目建设。(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国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5)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

(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八项必要条件”,以“关小上大”为抓手,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年内再关闭造纸企业5家以上,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认真抓好全市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按国家节能标准严把施工图审查备案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大力开展节能示范店、绿色照明示范单位活动。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及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工业废气、余热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燃煤小锅炉的关停进度,做好热电联产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灞桥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蓝田尧柏水泥厂余热余压利用等一批节能工程。以渭河流域(段)污染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新河、皂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加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力度,着力做好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污染整治工作。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1)对120多户尚未改制的企业,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合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2)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抓紧实施和完成热电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锅炉厂与西电集团公司、陕鼓集团与西仪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延河水泥机械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制,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争取5家企业上市,1—2家企业发行债券。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探索采取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快民营企业集聚发展。(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8)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着重在科技、商业、物流等领域,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实现政会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完善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把大型城市推介和小型、专业、多元招商活动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成效。精心策划项目,加强专业招商活动的组织。力争年内投资或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切实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谐

1、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2万个。建成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10万人次。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劳务输出要达到43万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使1.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2、完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九区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四县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不低于30元。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24.56万人,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实现六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3、扩大教育普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成3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4、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完成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设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5、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新竣工2.36万平方米。加快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6、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年新建1500公里。解决1000户农村困难户住房;建成210个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180个村级文化室,20个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启动建设2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11个乡镇中心站;新建农村基层信息站(点)100个。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3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全力备战奥运,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积极应对国内外新因素、新挑战,战胜了种种困难,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全市经济社会主要调控目标和预期指标进展良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质量效益继续改善。

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本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2.8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辖区内国、地税总收入达到3642.3亿元,增长36.8%。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46.4%。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03.4%和40.2%,流转税增势平稳。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9.2%,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3亿元,增长23.6%,其中,现代制造业利润增长34.9%,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2.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1873.9亿元,增长1.2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4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57元,增长13.8%,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成长潜力继续增强。

消费、投资拉动更趋协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7亿元,增长21.6%,增速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4.9亿元,增长14.9%,增速与20*年同期持平。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增长比较稳定。

制造业加快向集约化、高端化迈进。上半年,全市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现代二工厂、首钢冷轧、康宁玻璃基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入试生产,中芯国际一期增资扩产、威讯半导体、康明斯发动机等项目进展顺利。20个适合首都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成功签约。不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继续加快退出,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现停产,首钢已完成两座高炉、四台烧结机及第三炼钢厂的停产工作。

生产业带动比较强劲。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64.7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7%。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7.2%;科技服务业增长20.8%。金融业发展活力也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金融要素加快聚集,在京新设立5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性公司累计已达到159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速,认定了第二批1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944亿元,增长25.1%。

发展动力由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加快向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转变。本市获批成为六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为增强区域创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1—5月份,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80.9亿元,增长28.1%;实现技术收入551亿元,增长36%,比园区企业总收入增速高12.6个百分点。城市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技术市场交易活跃。上半年,*地区专利申请量达2.2万件,增长66.9%。全市成交技术合同2.2万项,增长10.2%;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29.5亿元,增长93.4%。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较好。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全年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70%;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6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市2008年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继续增加政府财政补贴,首批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以0.7元和1元的低价推广500万只高效节能灯,得到了广大市民及有关单位的欢迎和积极配合,社会反响强烈,预计每年可节电2.2亿度。2008年节能宣传周顺利举行,社会节能意识和氛围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货币调控政策逐步到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资金得到保障。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由1月份的18.3%回落至6月份的13.9%。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上半年,辖内中资金融机构生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081.9亿元,比年初增加298.8亿元,占同期全市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24.6%,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367.1亿元,农户贷款同比增长37.8%。

投资增速比较适度,投资结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占投资比重达到32.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服务业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重点调控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化行业投资大幅削减。

价格调控不断加强,物价涨势高位趋缓。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1%,高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其中,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0.5%和0.6%,出现了高位趋缓迹象。主要是肉类、食用油、禽类等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食品价格指数逐月趋降,5、6月份当月环比分别下降1.5%和1.7%,但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为努力实现全年调控目标、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本市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加强生活必需品保障。加强调度,衔接产销,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本市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供需稳定。二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众和高等院校学生食堂、学生个人的财政补助。三是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停止出台本市管理权限内新的政府调价项目,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稳定市场秩序。

(四)全力支援地震灾区,高质、高效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成立对口支援地震灾区领导和工作机构,动员全市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各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赴灾区,实地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部署援建工作。在紧急救援阶段,全市先后派出353名消防官兵,15批670名医疗卫生人员,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抢险和救治伤员。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切实解决灾区实际困难。全力援助安置受灾群众,目前已在四川绵阳、甘肃陇南建成过渡安置住房、中小学校舍、医疗点等4.6万套;首批援建的什邡“*节能屋”已经完工,并作为永久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切实做好灾区来京伤员医治、学生借读工作,对家庭受灾较重的高校学生、务工人员给予资助。研究对口支援重建工作方案,提前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对口援建的全长78公里的广青路(广汉至青牛沱)工程已动工兴建。社会各界广泛动员,齐献爱心,累计捐款捐物达21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

(五)奥运筹备就绪,城市环境和运行保障显著改善。

奥运筹办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在京的31个比赛场馆、45个独立训练场馆全部竣工,国家会议中心、数字*大厦、奥运村、媒体村等通过竣工验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经完工。奥林匹克中心区周边道路全部建成并具备通车条件,周边市政工程、无障碍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改造已经完成。经过40多项“好运*”体育赛事测试,场馆设施、技术系统、计划方案、运行规范和保障能力等得到全面检验。大力强化“双进入”体制,健全了奥运安保指挥系统,编制了周密细致的奥运安保计划并落实到整个筹办工作中去,确保奥运安全进行。广泛开展奥运主题活动,加强礼仪文明、秩序文明、赛场文明、商业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喜迎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开通运营,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8公里,总里程达到200公里。机场二通道、机场南线、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京包高速(六环路至德胜口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790公里。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投入使用,*南站和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地铁4号线全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93%。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段)、六环路天然气一期管线全面完工。官厅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并网发电,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电厂投入运行,朝阳和门头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本地电厂发电调峰能力和电网受电能力大幅提升。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截至6月底,市区空气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123天,比20*年同期多13天,占监测天数的67.6%。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同比分别下降24.1%、22.7%、21.1%和2%。落实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和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本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狠抓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国Ⅳ标准开始执行。全市加油站、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工作全部按期完成。关闭了京丰热电燃煤机组、华电燃油机组,完成了国华、华能、高井电厂脱硝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力度继续加大。20*年建设的15处共1万亩郊野公园全面建成开放,2008年计划建设的21处共1.9万亩郊野公园正加紧实施。朝阳公园湖、龙潭湖和筒子河水质改善工程加快建设,六环路以内的河道基本治理完成,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继续提升,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达到84.47%。

(六)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继续加快。

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营造良好的郊区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8年确定的200个整体推进村“五项工程”有序推进。“三起来”工程继续实施。2万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百座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已全部完工,密云、怀柔、大兴等生物质气化和大中型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本市39个规划重点镇的垃圾密闭、收集、转运系统建设全面铺开,幼儿园、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养老服务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开始启动,以改善重点镇公共设施条件,增强其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完善。出台了《*市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若干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增加农业生产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60.7%。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全面启动,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业实现收入增长17.2%,新增各类设施农业超过9000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农户达10.9万户,总保额36亿元,参保范围基本覆盖本市种养殖业主要品种。郊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益完善,京郊旅游持续升温,富农效应日益显现。上半年,全市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5%和22.3%,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加强劳动监管和就业帮扶。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9%,低于全年2.3%的调控目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6万人,帮助5.3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平稳正常,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达到94.1%,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近几年90%的平均水平。努力实现“五无”目标,新产生的494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用工“实名制卡”和“工资保障金专用账户、劳务费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从机制上防止工资拖欠现象发生。

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截至6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12.4%、14.6%、14.1%、17%和12.3%。“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比20*年年底增加1.9万人。综合考虑物价及各方面情况,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金等相关待遇标准。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参保农民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原来的100元提高到400元,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70万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每月领取200元福利性养老金。继实施“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市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惠及47万居民。同时,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

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财政支出中投向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49.8%、17.7%、17.2%;社会发展领域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25%,重点投向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小学和初中入学工作基本平稳,中考、高考顺利进行。支持一批中小学达标建设,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门头沟、房山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开工。完成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奥运食品的全程监控。全市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约为98.7%,均好于年初调控目标。公共安全形势趋好。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以上;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起数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5%和14.5%。

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市完成经济适用房住宅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全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开复工规模分别达到485万、35.8万和321万平方米。

(八)改革计划稳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重点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城市,了《关于2008年推进重点改革任务的意见》,安排部署了10大项42小项全年重点改革任务。各项专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印发了《*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意见》。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交改革继续深化,将郊区公交纳入全市公交低票价体系,方便了郊区市民出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之后,2008年又出台了《*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准入标准、审核管理办法。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促进区县间互助合作,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农村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

二、上半年计划执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体现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物价上涨较快影响,本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需要高度关注。

(一)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稳定物价的压力较大。

目前全国和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虽出现高位趋缓势头,但价格压力依然不小,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物价上涨的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特征更加明显,对本市价格水平影响较大。当前要更多关注价格上涨的关联效应,一是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二是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和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目标的难度增加;三是原油、成品油、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本市电厂、石化、房地产企业以及城市交通及用能综合成本的后续影响需要关注;四是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平抑价格短期波动的压力增大。

(二)能源运行“紧平衡”的外部环境趋紧。

国家近期调整了电力和成品油价格,对适度缓解能源运行与价格传导压力、促进资源节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煤电油运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本市能源资源严重依赖外部,在夏季电力大负荷和冬季供暖期间,能源运行将经受严峻考验。

(三)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全球经贸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单向升值、银根收紧以及国内资本市场走低等因素影响,本市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国际订单减少,出口下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金融产业经营压力增加,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同时股市深幅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

此外,拆迁难、补偿高等因素对部分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和后续投资落地的影响值得关注。

三、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本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强,从经济周期和需求结构、产业潜力分析,全年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计划目标基本能够完成。但下半年工作十分繁重: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在即,并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期。因此,下半年关键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落实市委、市人代会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抗震救灾与奥运筹办两手抓,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运行、促服务,全力办好奥运盛会。

进一步营造奥运氛围,落实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细化完善卫生、食品、住宿、交通、安保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工作,确保符合奥运规范和兑现申办承诺。进一步做好城乡绿化美化,特别是小街小巷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营造靓丽温馨的城市环境。落实“平安奥运”各项要求,扎实做好安全隐患消除、重点矛盾排查调处、治安隐患排查清除工作,完善社区基层管理,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办好各项宣传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新*”的良好形象和独特风采,努力营造祥和文明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特殊需求,全面落实各项运行保障方案。全力保障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落实安全迎汛各项措施,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妥善处置好各类突发事件。落实车辆限行、错峰上下班、外地过境货车绕行等疏导政策。加强新投入运行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和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市民应急知识培训。

加大资源落实力度,确保能源运行平稳正常。针对奥运需求与夏季用能、用水高峰叠加的特点,在厉行节约、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落实能源运行、水资源、仓储物流等领域分级保障措施,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工作的同时,及早谋划冬季能源供应,落实冬季天然气平衡方案,在供暖期前完成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1万吨液化石油气的应急储备。

(二)保安置、谋重建,全力做好对口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积极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帐篷、棉被、衣物等救灾物资和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的采购调运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完成灾区临时安置房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灾区伤病员来京医治、学生来京借读相关工作。

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严格遵循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加紧编制对口支援四川什邡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援建方案,统筹调度使用好财政资金与社会捐款,精心选定和实施好2008年首批援建项目,尽快帮助恢复因灾受损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永久性住房,积极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研究制定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首都在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帮助什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保供应、保秩序、保生活,切实做好物价调控。

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继续搞好必要的商品物资储备,鼓励引导商业企业适度增加小包装成品粮、食用油储备,防止出现抢购和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充分调动本市大型流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积极性,搞活流通,特别要发挥好大型农贸市场物资集散的调控功能并切实保障二、三级市场配送链条的顺畅。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重点加强奥运期间价格监管工作。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价格实时监测体系。充分考虑奥运期间短期价格扰动因素,按照属地管理、统一协调、落实责任、快速反应、文明执法的原则,加强奥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巡查,防止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开,合理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稳定社会预期。

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工作。做好首钢压产等企业分流职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及时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出台本市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配套措施,落实对种粮农民、农村客运、出租车、城市公交的补贴。落实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和最低工资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标准的调整政策,及时做好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四)稳投资、促消费、强产业,保持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把握好空间和时序,保持投资总体稳定。进一步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和力度,抓好奥运前后的投资衔接和投资重点的转移。奥运期间,积极推进不影响奥运环境的建设项目,加大对新城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涵养区的投资力度,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列入2008年重点工程的新开工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招标等前期工作。奥运会后,集中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新城、南城项目。

用好奥运商机,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精心组织好“2008购物季”,挖掘奥运带来的消费需求。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提升国内旅游的规模和档次,完善消费便利设施,努力吸引外来消费。积极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发展特色街区和品牌商圈,提升传统商业街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休闲等设施,提升中心城消费水平。进一步鼓励商业企业到新城发展,高起点建设集购物、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设施,扩大新城消费。加大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增加农村消费。

促进服务业由大变强。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和文化创意产业、体育等专项促进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业,重点落实《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增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企业总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本市。充分把握创业板机遇,积极培育本市高技术类、生产业和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保障性住房入市步伐,调整市场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后劲。做好签约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引导适合本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高端、高辐射、轻型化产业项目在发展新区和新城落地。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大力发展设施、籽种等高端农业。借助假日制度改革机遇,加强生态涵养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70万农民安全饮水、规划重点镇的垃圾转运设施、集中供水等130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挖潜力、促内涵,推动节能减排落实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加快节能降耗方式转变。当前能源运行总体趋紧,更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推动“内涵促降”,确保全年目标实现。一是落实年度技术推广计划,示范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二是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节能法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管理办法、本市节能奖励办法等。研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垃圾和污水收费机制,推进热计量价格试点工作,强化能评和环评。三是加大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力度。完成8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低成本改造。开展32家政府机构和12家医院节能改造。在部分商场超市和宾馆饭店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试点。继续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四是办好2008国际节能环保展,营造有利于节约的舆论氛围,倡导良好风尚。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成立20周年为契机,发挥中关村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研究制定中关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继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推动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分基地建设。继续争取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在京建设。加快海外学人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

(六)坚定信心、紧抓机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政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和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探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增强市场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的联动机制。

落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完善绿化隔离地区推进机制。完善设施农业促进机制,研究农村设施农业的帮扶措施。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创新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体制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继续落实城乡养老保障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方案,强化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继续推进文化和体育领域改革,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供给。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继续健全社会组织网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七)总结经验、弘扬精神,谋划好奥运会后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4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等大环境影响,我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预期。1-6月份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95亿元,同比增长5.8%,占年计划的43.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5198万元,同比增长17%,占年计划的47.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717万元,同比增长26.3%,占年计划的5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7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年计划的33.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年计划的29.2%。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8.8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67.4千克,创历史新高;秋粮播种总面积56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2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6.8万亩,总产27.2万吨,其中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万亩。

春季完成造林1.45万亩,占市政府下达年度目标的167%。

1-6月份,全县肉类、鲜蛋、鲜奶产量分别达到1.68万吨、3.74万吨和1.08万吨;生猪、蛋鸡、奶牛存栏分别达到19.12万头、0.58万头和711.11万只。

---工业经济增速略有放缓。1-6月份,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1亿元,同比降低3.9%;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2%。

1、食品制造业:22家食品制造及配套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0亿元,同比降低10.3%。龙头企业今麦郎集团为应对国内方便面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调整了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把隆尧本部的方便面产量调整到国内其他基地,适度增加隆尧本部的饮品产量。1-6月份,隆尧本部方便面产量为28.5万吨,同比下降24.39%,饮品产量为41.7万吨,同比增长14.8%。共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下降13.0%,上缴税金6482万元,同比下降4.3%。

2、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2家装备制造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6.1%。

阀门制造业:龙头企业远大阀门集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与中石油、中石化、国电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南水北调工程阀门供应商;参与国际认证,目前成功通过了api认证,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1-6月份,完成销售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4.4%,上缴税金2476万元,同比增长7.8%。

餐厨炊具制造业:三厦铸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加大科研和设备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较快。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8493万元,同比增长14.3%,上缴税金538万元,同比增长142%。

汽车配件业:受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影响,汽车配件产量锐减。1-6月份,汽配园区制动鼓、轮毂、刹车蹄、车桥总成产量分别为60000吨、12000吨、2000吨和2000吨,分别下降了40%、33%、80%和80%。但产业调整效果开始显现,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扬,分别上升20%、23%、17%和11%。

五金制钉业:五金制钉形势较好,开工率100%,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产销平衡。

3、建材业:建材业仍然没有走出低谷,销量持续减少,7家建材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12亿元,同比降低2.2%;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其中水泥价格下降5%左右,企业利税减少,形势仍不乐观。奎山冀东水泥实现产量113.8万吨,同比增长14%;销售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6%;上缴税金1576万元,同比微降1.1%。金隆水泥实现产量45.5万吨,同比下降10%,销售收入8191万元,同比下降22%,上缴税金373万元,同比下降7%。

4、纺织服装业:受国际市场疲软和棉花国储政策退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纺织企业运行比较艰难。滏澧纺织新建项目产能释放,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但因售价下降,企业盈利减少。1-6月份,共完成销售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93.9%;主要产品高支纱每吨售价下降18%左右,上缴税金181.52万元,同比降低13.5%。

5、电力行业:三个工业小区新上电炉较多,全县大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1-6月份累计售电5959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6%;上缴税金1888.75万元,同比增长400.2%。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

(一)农业生产方面:土地流转进展较慢,集中经营率偏低,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够,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项目偏少;农业基础薄弱,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还不是很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推广区域站存在办公条件较差、服务手段落后、人员少、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工业生产方面:我县工业形势不容乐观,1-6月份,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了负增长,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因企业拆除风炉、更换电炉,造成魏庄、固城两地各5万KVa左右的电力供应缺口,各需上110KV变电站一座。

(三)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项目少,今年安排1000万以上重点项目80个中,新开工项目仅有10个。项目投产达效慢,2009年以来两园区新上的93个重点项目中,仍有44个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财政贡献率较低,两园区56个新上企业新建项目中,仅有25个正式上缴税金,2014年上半年上缴税金923万元。圈而不建、圈多用少的现象依然存在,祥翎矿山机械、晟吉灯具产品等项目长期未开工建设,锐亭剑彩印包装材料、德昌合金材料等项目建设进度明显落后协议进度,还有一些项目实际用地明显低于圈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

(四)招商引资方面:尽管今年为招商局和两个园区选配了一批人员,但与当前招商工作要求相比,专职队伍力量仍然薄弱,招商效果仍不够理想;对照威县、平乡等招商工作先进县市,我县在创新招商模式上思路还不开阔,招商针对性不强,引进项目的个数相对偏小,质量总体不高,缺少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支撑性项目;招商氛围仍不够浓厚,没有真正形成“全民议招商、全民参与招商、重商敬商”的社会氛围。

(五)节能减排方面:受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影响,工业用电大幅增加,单位GDp能耗大大超出了市下达的任务目标,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将很难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治理仍是薄弱环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时还无法全面妥善解决。

(六)民生方面:教育工作仍待加强,优秀生外流问题仍较突出;传统文化发掘和整理工作亟待加强;城乡居住环境,特别是农村居住环境仍需改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仍需高度关注。

三、全力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

为确保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完成,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我县发展实际,今后几个月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建设一批农业项目,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争跑扶持资金,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完成5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畜牧养殖,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二)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企业调研和帮扶力度,建议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企业活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听企业家心声,给企业家信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帮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全力推动食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招大引强,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高新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四是加紧制定固城汽配和魏庄制钉两个园区产业规划,做好园区变电站扩容和两个110KV变电站的建设工作。

(三)加强服务业规划和指导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做到限额以上企业应统尽统;认真做好服务业调研和摸底工作,尽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抓好商贸服务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的同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提高房地产对财政的贡献率。

(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充实招商力量,开展驻点招商,建立三个驻外招商分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二是严格考核奖惩,按照新出台的招商引资奖惩办法要求,明确县级领导、乡镇、园区、县直部门的责任,实行黄牌警告、一票否决、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的招商引资积极性。

(五)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一是积极落实项目联审会议制度,从产业政策、环境影响、安全生产、财政贡献等方面严把项目入驻关;二是成立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帮助项目单位全程代办各项审批手续,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环境;三是加强调度,建立定期调度例会制度,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确保项目按时间进度推进;四是尽快制度出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联审、签约入驻、审批供地、竣工验收、项目退出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建立起“规范有序、有进有退”的项目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综合分析上半年的各项工作,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虽然有喜有忧,但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较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进展良好。下半年,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两业两区两城”发展战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5

各位代表:

*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提交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市20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0*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和200*年财政预算(草案)

的报告》,各代表团进行了认真审议。本委员会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和两个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在报告审查情况。

(一)

200*年,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十二届三次人代会确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综合竞争力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财政收入*亿元,连续四年上台阶,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经济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一区两园”集聚效应凸现,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成长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外开放度提升较快。建筑业竞争实力增强。邮政、通讯、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平衡。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支按预算实施,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日趋规范。

审查委员会认为: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仍需加强;农业经济还比较脆弱;城市公用设施尚不够配套;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尚未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部分乡镇财政困难等等。这些需要今后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二)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贯彻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顺应了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要求,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和平衡性较强,工作措施的提出,反映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0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财政预算草案指导思想明确,主要指标和工作任务的确定,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两个报告中拟采取的措施,对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以上审查,本委员会建议大会:

批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批准《*市20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通过《关于200*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和20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年财政预算。

(三)

审查委员会结合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建议市人民政府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好各专项规划,认真抓好实施,保证“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同时对20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争先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坚持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抓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档次提升、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快载体建设,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依托“一区两园”,抓好投资规模大、龙头型和支柱型重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继续培大培强重点骨干企业,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鼓励全民创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深化建筑疏浚业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改善经营机制,增强竞争实力。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扶持力度,整合资源,突出银杏等特色资源开发,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搞好为农服务工作,引导农民依托市场,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抓好市场建设和培育工作,努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业,改善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6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查。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

国内生产总值26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下同),超计划目标3.5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1106%。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101.56亿元,同比增长28.5%,完成计划104.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7亿元,同口径增长27.6%,完成预算117.91%;

旅游综合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30.94%,完成计划106.5%;

外贸出口总值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完成计划9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7.26%,完成计划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2927元,比上年增加381元,完成计划108.6%;

人口自然增长率1.92‰,低于2‰的控制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4.1%,低于4.5%的控制目标。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去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农村经济出现近几年少有的好形势。原创:全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5.12亿元,同比增长7%。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种养殖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达104.7万吨,比上年增加6.53万吨,油菜籽、茶叶、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生猪出栏360.9万头,增长7.9%,水产品产量增长18.6%。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新增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88家,比上年增加5家。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出。全年转移和输出劳务63.5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22.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600元。

农业种植结构继续向高效优质的方向调整。优质稻面积达到85万亩,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狠抓标准化建设,省级以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4.23万亩。全年完成成片造林49.7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03万亩,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16.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7平方公里。

(二)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工业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1.7亿元,增长32.35%。三大支柱产业、重点优势企业、民营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31.25亿元、78.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8%、20.69%、33.43%。加快结构调整,在培育壮大电子、医药、建材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盐磷化工、林竹加工、食品饮料、水电及高载能工业四大优势资源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8%。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盈亏品迭后,实现利润18.42亿元,同比增长35.75%,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8.7,同比提高28.89个百分点。某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投资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拉动

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我市从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把握好调控力度,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在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加大了对“第一山”、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去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债项目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向国家、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汇报,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省财政预算内专项等资金236亿元(发改委系统下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保持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重大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和邦20万吨联碱工程、巨星10万吨pvc、某污水处理厂、联通g网、铁通通讯工程、农业科技园区茶叶科技园等计划竣工投产的重大建设项目,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16.7%。某至夹江旅游通道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某至峨眉、井研快速通道改造动工建设,舟坝水电站、巴溪水电站、退耕还林工程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乐宜高速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沙湾水电站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动工建设。

(四)加大了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第三产业培植力度

建设“中国第一山”各项工作强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3802”工程中,金顶气象站迁建工程全部完工,华藏寺土建工程完成60%;某大佛博物馆已完成前期工作,肖坝旅游码头、客运中心建成投运,大佛景区整治进展顺利;峨眉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省发改委的批准并给予了国债资金支持。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了旅游精品线路整治和旅游市场管理,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扩大了“中国第一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来乐旅游人数增多,全年共接待游客1087.42万人次,同比增长76.85%。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了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推动餐饮、房地产、零售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37亿元,同比增长12.8%。

(五)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围绕国际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扶持重点出口创汇企业加快发展,全年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13.3%。积极参加西博会、四川—澳门合作周、四川—北京合作周等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到位外资1.66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7家,到位内资50亿元,海外劳务输出1225人次。

(六)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7.6%。一般预算支出31.16亿元,比上年增加6.42亿元;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各项存款余额282.28亿元,比年初增加41.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3.8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

(七)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机遇,向国家和省争取到市中区、沙湾区、夹江县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53个,实现了3个区(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全覆盖;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建成;某市传染病医院和某市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按计划推进,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运,10个县级传染病病区建设进展顺利,部份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年度计划,沐川中学高中扩招项目建成投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马边县完成“普九”验收,“两基”攻坚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加紧开展,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妇女儿童、档案、人民防空、地方志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2005年,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明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就业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滞后,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当前,特别是土地、资金、能源、运输问题困扰经济快速发展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

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

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

要完成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提高种粮质量和效益。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粮食产量增长1%。

二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全力打造龙头企业群体。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畜牧、林竹、茶叶三大产业舰队,依托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科技平台,加快实施绿色生猪、竹浆纸、无公害茶叶的产业发展规划,扩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龙头企业规模,带动产业化经营上新台阶。积极培育和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三是以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步伐。要以实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为目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

四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为目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市场化。突出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五是以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劳务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六是加快大佛水库、观音岩水库、跃进渠病险整治工程建设,抓好农村人口饮水、农村沼气、江河堤防、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区建设步伐,依托1000吨多晶硅项目和菲尼克斯四期工程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抓好重点企业发展。引领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壮大某无线电、吉象木业、德胜公司、其亚集团、和邦公司、永丰公司、瑞鸽皮革公司、井研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形成一批销售上10亿元的企业集团。通过实施企业战略重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抓住我市列入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切实抓好金顶、东风电机等10户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抓好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加快局域网建设步伐。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亿元的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壮大电子、医药、建材三大支柱产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做大做强西部瓷都,发展产业集群,力争2006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低于35%。

五是大力发展资源性产业。加快井研、五通、犍为、马边盐卤及磷矿资源开发,重点培育盐磷化工产业,使其成为某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加快能源开发,加大对林竹、食品等农业产业化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

六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的资源集约化利用。开展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提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

七是继续做好资金、电力、原材料、运输等协调保障工作,确保重点企业和行业满负荷生产。继续做好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以建设“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为契机,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抓好“中国第一山”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中国第一山”建设工作突出峨眉山、某大佛两大精品景区、某中心城区、峨眉山市城市建设和旅游交通建设,重点抓好已开工建设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并积极争取上马一批新项目。同时,做好黑竹沟、千佛岩、郭沫若旧居等景区的开发。

二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整体促销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要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巩固成渝市场,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场,开辟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为旅游宣传促销的市场定位,采取多种促销手段,努力提高某旅游知名度。

三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积极创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环境,改造提升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农业服务为重点的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房地产、科技教育培训、文化卫生体育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监理、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知识密集型现代第三产业。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市场的拓展完善和规范管理。

(四)加大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120亿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能源交通35亿元,工业47亿元,房地产15亿元,旅游、社会事业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2亿元,农业4亿元,城乡个人投资12亿元。

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市今年要抓好36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193.4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5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有305线乐夹路、2×135万千瓦岷江火力发电、和邦60万吨真空制盐、巨星6万吨pvc、五通桥220kv输变电工程等10项,加快建设项目有沙湾电站、舟坝电站、玉林桥电站、1000吨多晶硅、20万吨不锈钢、圣达10万吨pvc、永丰10万吨浆纸、213公路改造等17项。争取开工项目有乐宜高速公路、千佛岩电站、官帽舟电站、20万吨浆纸等6项。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在竣工投产和加快建设的两批项目上下功夫。

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做好争取国债、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中央、省各种专项资金以及国外政府贷款等工作。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作用,更多更好地调动和利用民间资金,努力扩大项目的融资渠道。

四是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资本金、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四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坚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水能、矿产、经营性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勘察设计权或开发建设权。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市外资金投向我市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做好“川澳合作周”、“川京合作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增强引资实效。坚持利用外资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尽快形成经济增长极。

二是抓住重点、扩大出口。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大通关”战略;充分发挥某铁路口岸作用,发展口岸经济;巩固和发展东南亚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着力抓好电子元器件、皮革制品、原创:建筑陶瓷等出口拳头产品,大力扶持某—菲尼克斯、吉象木业、瑞鸽皮革、新中源陶瓷等出口导向性企业,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六)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把新增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等目标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二是切实贯彻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困难群众的再就业。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救助机制,加快建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三是促进灵活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居民健康医疗和各类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四是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大投入,建立覆盖全市范围、上下连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五是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六是加大城乡统筹就业力度,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七是搞好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整合各类培训机构,重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加快改革,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以市、县传染病院(区)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抓好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二是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师资水平,逐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目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助学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和缴费,扩大费源,增强保障能力。制定失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逐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四是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行计划生育自治工作,继续抓好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兑现工作。

加强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大力推进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地方志、人民防空、妇女儿童、地震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切实抓好扶贫和民族地区工作。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倾斜,抓好以交通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壮大“电冶结合、电矿结合”等优势产业。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卫生投入。

(八)谋划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7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2月9日在唐山市丰南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丰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跨越发展的五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跨上一个大台阶。全区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第一步战略目标。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9%,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25.7%和1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6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5.6亿元,是2000年的7.3倍,年均增长49%。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1.4亿元,年均增长16.1%,国丰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空气化工产品、达丰焦化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三区一港”建设开始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区财政累计投资23831万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围绕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全区建成特色专业村297个,初步形成了以设施菜、优质棉、露地椒、生态林为重点的种植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以奶牛、生猪、海淡水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产业基地,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九五”末的50%提高到56.5%。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区农民人均负担比“九五”末下降49.6%。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建设钢铁强区,以“品种、质量、整合”为重点,钢铁产业整合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全区三大区域四大集团的钢铁工业布局基本形成,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全省冶金行业规模第三、效益第一企业,并跨入全国合资企业纳税百强行列。钢铁行业产品板带比达到76%,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陶瓷、机电、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钢产业加速发展,惠达陶瓷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企业,“惠达”商标和惠达陶瓷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9.3亿元、利税42.1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9倍和2.6倍。服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房地产、物流仓储、社区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6亿元,年均增长15.7%。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乡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区834家城乡企业全部实施了改制,508家企业从原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领域退出,累计退出公有资本52亿元。粮食流通、投资、财政、行政管理等其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民营企业达到974家,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0年的45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6%。对外开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8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33亿元。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其中出口1.91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2.2倍和5.5倍。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连续四年居唐山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城乡、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1%。以规划为先导,《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12项重点建设工程进入施工设计阶段。胥各庄镇、银丰镇合并建立丰南镇,确立并实施了“围绕三轴,发展七镇”的城镇建设思路,形成了新的城镇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51.5亿元,完成各类建筑面积403.1万平方米。相继完成了丰碱公路、污水处理厂、第二水厂、煤河一期治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新建住宅101.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8条,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39.5公里,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九五”末的27.1%提高到37.5%。累计投入资金2.25亿元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建成文明生态村210个,占全区总村数的43%。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比“九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累计投入3.11亿元,改建、扩建中小学校61所,全部消除了危险校舍,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硬件设施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第三次“普九”复查、中小学普通话达标验收和普及特殊教育县(区)检查认定,并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三次“普九”复查先进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区一中新建、区二中搬迁,两所中学均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全区高考二批本科上线率连续4年居唐山市各县(区)首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继续保持省市领先地位,区职教中心成为全国重点职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文体事业不断繁荣。组建了国丰百花艺术团、清泉篮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学校、拳击散打学校等文体组织,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城乡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新建和改造,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卫生室,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趋于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疫情预防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广播电视、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爱国卫生、防震减灾、气象、档案、人防、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全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4.7‰。水、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保护、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大力加强环境治理,五年累计投资5.31亿元对工业集中区域和冶金、水泥等重点行业进行污染治理,城乡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5.3%和31%。深入实施实事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持续扩大。五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45万人,安置下岗职工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五年累计发放保障金1111.5万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激发了全区人民加快丰南发展的热情和干劲。以“五城”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不断提高。坚持并完善了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五年来,共承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94件,全部按时办结。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政府工作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被省政府命名为依法行政示范县(区)。切实加强工作,充分发挥区长公开电话和区领导接待日作用,畅通渠道,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和经济犯罪,有力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阳光行动”、行风评议活动扎实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社会各阶层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丰南人民、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国家大中企业干部职工,向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各友好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区情,遵循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丰南实际的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决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无所作为,高度重视关乎丰南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让丰南的发展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善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心诚意地维护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的辛勤劳动,自觉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

回顾过来五年的工作,我们更应注意总结政府工作中的教训、问题和不足,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配套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改革进程仍显滞后,开放型经济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别明显,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任务仍比较艰巨,政府机关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区委一届七次全会深入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有利于我们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以及曹妃甸工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我们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抓住历史机遇,用好这些条件,今后五年我们可以大有所为。

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深入实施“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大发展、兴农富民、科教兴区、双向开放、社会事业发展、和谐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72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力争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20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7%;城市化率达到50%,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技进步、国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3‰以内。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一步提高,建设文明和谐丰南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提出上述目标,立足于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要求,充分考虑了我区“十一五”与201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衔接过渡,充分考虑了未来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考虑了区情区力和现实基础,是积极可靠的。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更加充分地体现在人民生活改善和文明水平提高上,体现在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格局,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促稳定;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促进全区文明和谐。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务实,拼搏进取,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民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我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三、积极培育和壮大战略支撑产业

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贯彻“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不断壮大精品钢材、卫生陶瓷、机械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振兴服务业,构筑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品种、质量、整合”为重点,引导钢铁企业深入搞好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重点抓好总投资82亿元的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1260立方米高炉、3800中厚板系列、950中宽带及彩涂板项目建设,打造丰南钢铁工业“航母”;进一步完善配套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高精新特产品,推进产品换代升级,不断增强整体竞争力。陶瓷行业以惠达、梦牌为龙头,进一步实施名牌兴企战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机电、化工、配套加工、装备制造等非钢产业。依托华运铁路交通器材、神州机械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机电行业,形成机械产品生产交易集散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以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以及精细化工为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化工行业壮大规模。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三鹿乳业、三商食品等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实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加快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步伐,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服务业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创新,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行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发展需求相适应,机制灵活、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巩固壮大商贸餐饮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仓储、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构建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现代新兴服务业为动力,以其它服务业为补充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区经济工作总的牵动点和第一拉动力,紧紧把握省市生产力布局加速向沿海推进、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断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支柱产业集中。全力抓好国丰三期、华通线缆、三鹿奶业等在建项目,谋划一批精品钢材、机械加工、化工建材、新能源大项目。通过建设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促成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一倍。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小、能耗比较低、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节能型工业和低耗型服务业发展,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到2010年,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水、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切实提高城乡节水水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地内涵挖潜和开发整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严格实施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严格实行重点污染源的全面达标排放。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与优势产业的叠加优势,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知名企业和品牌。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

五、建设现代化沿海新城区

坚持把推进城市化摆在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我区被确定为唐山市中心区为契机,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加快西城区建设步伐,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努力把丰南建设成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新城区。

提高城区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一核、两带、两轴、四片”为主要内容的新城区建设,完善老城区综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区建设品位,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城区路网体系,加快城区供水管网建设,扩大集中供热、供气规模,提高供电、通信能力;加快城区园林绿化和道路绿化,建设生态城区,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区资源资本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行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着力抓好区位优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黄各庄、小集、钱营、稻地、王兰庄、唐坊、黑沿子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善功能,集聚人口,逐步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城区路网建设和建成区市政道路的维护、更新和改造,建成高效快捷的城市道路体系,提高城区交通承载能力。大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通”目标。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提高电网装备水平和运行质量。完善水利设施,优先保证城市生活和重点企业用水。加强信息、通讯、环保、生态、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六、全力推进“三区一港”建设

紧紧抓住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基础优势,以工业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对外开放,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把“三区一港”建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打造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四大经济板块,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切实加强“三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国丰工业区),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努力建成全区科技创新基地和京津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中试、产业化基地。同时,以国丰钢铁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热轧卷板、冷轧薄板、优质带钢、优质棒材等优特钢品种,推进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惠达工业区,依托惠达陶瓷集团,以陶瓷产业带动其它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机械铸造,延伸钢铁工业产业链,努力建成陶瓷出口、机械铸造和煤化工生产基地。滨海工业区,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承接曹妃甸工业区产业辐射和京津产业转移,突出发展盐化工业和轻工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项目,鼓励发展仓储、物流等新兴业态,努力建成高起点、高科技、无污染、花园式的新兴工业区。

加快建设黑沿子国家中心渔港。积极发挥陆路交通发达,距离唐山市中心区最近的区位、交通优势,在黑沿子海域主河道入海口,建设容纳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渔港。依托中心渔港,加快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冀东沿海水产品贸易、运输、加工、渔需供应中心,拉动全区水产养殖业及沿海地区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以扩大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为重点,着力培育蔬菜、棉花、林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培植壮大农业三级科技示范网络,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落实支农政策,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和精深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增收能力。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支持农民工劳务输出。“十一五”时期,全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次。

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工作指导方针,搞好建设规划,加大帮扶力度,把创建文明生态村镇和小城镇、专业特色村镇建设结合起来,科学系统地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到2010年,力争全区90%以上的村镇达到创建标准。

八、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

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紧紧围绕公有资本退出这个中心,积极引导公有资本通过出售、破产等方式退出一般竞争领域,推进公司制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产业发展方向、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明确界定区乡两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范围。推行财政激励政策,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区乡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责任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全面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改进招商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推动利用外资由引进资金为主向全方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转变,由注重数量为主向注重质量转变。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开发能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注重对内开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合作,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及配套项目,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市的经济融合和资本合作。

九、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推进和谐丰南建设。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健全和完善各种教育救助和资助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区、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院布局,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文化强区。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育丰南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形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建立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投入,强化资金征集,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快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扶贫济困,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使全区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巩固和发扬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加强全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以“创五城”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区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建议和提案。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社会事项社会公示、听证、质询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公开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大力推进依法治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工作,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创建“诚信平安丰南”活动,努力创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

十、切实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全面实现“十一五”的规划目标,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改革的精神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精力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深入实施“提速、提质”工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改变习惯于靠行政手段、凭经验办事的方式,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依靠法律调处社会矛盾,运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认真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确保人民的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各级公务员拒腐防变能力,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增强组织落实的能力。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发展凝聚人心,调动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一心一意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工作评价、政绩考核制度,激活干部队伍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克服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善于谋事,勇于奉献,认准的事情扭住不放,决定的工作一抓到底,确定的任务严格奖惩,坚决精减会议文件,切实改进文风政风,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确保政令畅通和高效运转。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8

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稳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居全区第4位。

分行业看,新兴产业增速较快,支柱行业的贡献依然突出。机械制造业增长115.2%,增速位居八个重点行业之首;

化工行业增长50.7%,建材工业增长44.5%。冶金工业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居首,增长18.9%,贡献率43.5%,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3.7个百分点。能源工业的贡献率达20.2%,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增长20.6%,医药制造业增长8.9%,纺织业增长14.3%。

分产品产量看,在规上工业统计的59种产品产量中,有47种同比增长。其中,原煤2926.08万吨,增长14.9%;天然原油30.47万吨,增长123%;铁矿石2837.12万吨,增长29.6%;水泥716.27万吨,增长48.5%;

精炼铜27.42万吨,增长53.9%;钢材162.49万吨,增长15.6%;粗铜17.56万吨,增长34.3%。

从主要财务指标看,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升。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2.3亿元,增长50.3%;实现利税147.6亿元,增长50.3%,其中利润100.7亿元,增长57.7%。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加。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9.8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居全区第4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完成年初计划的10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7亿元,同比增长43.4%;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81.5亿元,增长24.3%,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42.97亿元,增长20.5%;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1.2亿元,增长45.5%。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分别为9.7%、52.9%和37.4%,其中工业占全部投资的49.4%。分行业看,多数行业投资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完成83.4亿元,增长88.2%;

建筑业完成38.6亿元,增长126.9%;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完成58.7亿元,增长12.9%。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1-11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04亿元,同比增长29.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30.2%。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70.8亿元,增长31.3%;

零售业完成48.5亿元,增长26.9%;住宿业完成3.8亿元,增长24.6%;餐饮业完成1.9亿元,增长30.3%。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保持平稳。1-11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0.2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居全区第8位。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3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支出214.2亿元,增长32.8%。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其中教育支出47.8亿元,增长17.5%;医疗卫生支出12.9亿元,增长48%。截止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53.9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6.2亿元,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570.5亿元,比年初增长24.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8%,涨幅较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9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纲要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纲要草案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全面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总体安排积极可行,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纲要草案对困难和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做好统筹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五年规划的要求,制定好专项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强化实施责任,扎实做好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和出口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要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把握政府性收支规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篇10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2011年的工作部署,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完成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1年的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中央预算。

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检察长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对最高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示满意,同意报告提出的2011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着力提高执法水平,稳步推进司法改革,切实加强基层建设,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要求,要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王胜俊院长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对最高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示满意,同意报告提出的2011年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最高人民法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着力提高司法水平,稳步推进司法改革,切实加强基层建设,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确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接受倪岳峰辞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