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07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1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方案;高校转型;时代意义

当前,高校转型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发展的局面[1]。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片面教育观念引发的社会选择、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缺乏引发的结构性短缺、配套支持政策缺乏引发的政策性短板等挑战[2]。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并进行积极推广,形成高校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样本。

一、高校转型背景下教育资源优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1.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优势学科的师资力量集聚从教育资源的视角来看,推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地,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只有进行高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才能形成教育方向的聚焦,进而形成主导教育发展方向的社会力量整合。加速整合优化校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富集教育资源,能够形成优势学科下优质师资力量的集聚。从发展目标上,高校实现从追求大而全的大学模式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大学转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高校从大量非优势学科中退出,实现优质科研人员和教学人才的解绑,为师资力量的集中创造先决条件。师资力量的充足为一线教师轮岗及专职业务培训提供可能:一是广大教师能够从日常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入到业务素质提高培训的实践中,为自身学业提升创造机会,在客观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二是师资力量和科研人员的转岗增强优势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实力,为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提供大量优秀人才。人才的聚集形成的学科优势,为特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人才基础。2.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安排,可主导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协调一致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内在的互动性。只有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以学校、社会、市场为核心的新型关系[4],才能实现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的协调一致。各大高校要积极出台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积极整合学校资源,促进主导教育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协调一致。促进教育发展方向能够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要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优化方案原则:一是要积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前瞻性视野,准确预判社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将教育资源重点向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倾斜,形成高校教育引领社会技术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二是强化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可执行性,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机构的整合管理,以强有力的落地执行来保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执行;三是要确立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方案目标,明确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3.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促使高校发展目标契合时展要求推进高校资源整合助力高等教育发展,要积极促进高校发展目标能够契合时展要求,在时代的宏观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突破转型与发展升级。高校自身目标制定应与时展相适宜,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落实,积极促进自身发展凸显时代主题,将高校发展目标融入社会发展中。制定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明确高校自身在时代走向中的定位,高校与时展进步密切相关,时代的发展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而高校的变革形成的人才输送和技术攻关,又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定位中应将高校作为时代人才的孵化器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发展高水平大学,促进自身的提升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输送和技术创新,作为大学创新的发力点。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不断强化专业改革力度,努力在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上创新,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将高校自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来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各大学的竞争力。

二、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优化升级

1.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是高等教育追求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表现为功能性锁定和认知性锁定等多重现实困境[5],因而只有积极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将专业主义精神引入高校价值体系中,才能凸显高校在时代进程中的宏观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基于高校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核心就是追求高等教育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教育模式中专业性、学术性是教育目的的最高追求。高校教育资源分配是围绕加强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议题来进行。高校在进行教育经费安排、人员配备以及高校管理的实践时,都是服务于提升专业水平的主题来进行。确保优质资源、专业师资力量和科技人才进行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学科的优先供应,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给予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最优质的实施环境。要在教育资源优化的制定及落实过程中,建构起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重申强化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服务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专业素养。2.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对教育规律认知的加深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高校改革实践相结合,凸显当代教育家和教育主管者认知教育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规律程度的加深。从教育改革的宏观视野来看,我国教育目前正经历由“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向具有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适用型大学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间的比较已经从综合实力的较量转向优势学科的质量竞争。高校正转向追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校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正是时代宏观视野下高等教育认知规律的探索和遵循。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实际上是综合开发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注重的是学校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和资源适配。通过综合安排学科、专业资源,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技术前沿的动态,积极调控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专业动态的资源配额及师资配比,实现学校教育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管控,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达到提升高校教育水平、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的目的。3.加速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促进人本主义核心特色教育观念形成宏观制度性根源是现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造成的教育困境不利于高校自身的优化发展[6]。破解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水平提高,应在教育理念上调整。只有明确发展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高校教育观念,通过加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转型升级。从人才培养的功能性角度来看,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不断调整学科门类和课程,既是提升人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回归。资源优化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向人才培养,在资源分配上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面对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在高等教育结构重组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7],需要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重点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一是学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平台和学习场地图书馆等设施,为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二是学校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高校实施教育资源的优化安排方案,促进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壮大,与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三、社会转型宏观视域下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1.把握时代脉搏、社会主题,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协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独立办学、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8]。因而在社会转型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格局中,只有将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实到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实现高校的升级发展。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落地实施,一是要积极将高校转型与时展的主题紧密结合。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只有高校教育发展方向契合时展需要,符合社会进步要求,才能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进而促进自身发展。二是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教育优化方案涉及资源整合和多方关系处理,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聚合功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2.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出台及实施,应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调配的实践中,保障教育资源在高校的配置能够促使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应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安排,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内部结构,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与发展趋势,建构起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促进高校教育优化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教育自身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出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适应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并且进一步深化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教育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3.保障资源优化方案科学性,引入专业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制度设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涉及高校整体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系统工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高校深化改革中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具备科学性,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资源优化综合影响教育结构、教育方向的作用。确保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科学性,需要积极将专业的资源管理方式和现代管理理念引入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实践中。一是在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制订过程中,积极组建具有专业资源管理知识的管理团队,以专家治校的理念统筹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二是形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编制的流程体系,以科学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引导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促进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须扭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推手,各大高校通过制订契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完成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新亮,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8-42.

[2]姚荣.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3):1-10.

[3]李贞刚,任涛,陈强.我国高等教育元评估的实践缺失与治理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29-34.

[4]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5]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11.

[6]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7]马青,王春秀.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机遇与路径———基于宁夏高等教育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66-173.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pi);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3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枣庄、滕州两级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优化机制,明确措施,培植典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我校素质教育新局面。

1.践行科学质量观,科学、规范、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新跨越。

2.继续开展新课程系列课达标活动,不断完善各学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实施意见,全面、科学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发展,构建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新体系。3.坚持常规为本,继续深入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规范化、高效化水平,不断强化高效课堂建模工作,创造课堂教学新效能。

4.树典型、抓示范、促交流,大力培植一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名学科和更多的名学生,创建品牌发展新机制。

5.借助教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投入力度,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书香校园、环境育人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努力使隐性课程开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6.科学认真落实市局、教委新制定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努力为广大教师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激励体系。

7.做好“骨干、明星、标兵、能手”教师的管理提高示范工作,使其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也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年工作思路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校本教研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整体视导,分段活动,协作教研,突出重点,创新教研思路和方式,构建我校特色教研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基础教育实施水平。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1.继续积极开展办学基本规范落实年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年是全省规范办学行为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要求,规范管理,摒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做法,建立健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规章制度,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孩子,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

2.贯彻落实《**市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学科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省、市级“教学工作示范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教研管理评价、质量评价等相关机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3.增强质量意识,科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向教学一线大力倾斜,一切服从服务于教学需要。实行“高立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运行模式。创建落实教学工作责任制的有效体系,增强目标引领作用。

4.积极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学校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考试诊断、导向功能。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实绩考核工作,并加大考核结果在评先树优和职称评聘方面的权重。

(二)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做到总课程表、教室课程表和教师授课表三表一致,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国家课程方案是一个保障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方案,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素质教育就有了基本保障。继续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加强对音、体、美、微机教师的培训,同时加大对音、体、美、微机、英语学科的质量监测和乐考调研。

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绘画、书法、学生手抄报、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6.继续开展“新课程达标课活动”。组织好第四批课改达标验收和第三批“课改标兵”评选,力求课程改革取得新的成效。该活动时间顺延到2010年底结束。

(三)聚焦课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建模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7.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最关键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教师综合素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主要内容

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简案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形成有文字记录的实用的简案,但每学期必须写出10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以教研室统领的学科教研组备课研讨活动。制定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定时间、地点、主持人、活动内容及形式。教研员、校长、主任分包参与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学科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的出勤情况及参与活动质量都将纳入本人的年度工作考核量化。以求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8.立足实际,切实搞好课堂教学建模工作。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外地先进课堂模式,如:语文的“双主线”教学模式,数学的“三五四”教学策略,“310”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听课视导”制度,有计划地到学校进行听课调研,发现和培植典型,总结和推广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深化“达标课”活动,加强研究,搞好与课堂教学建模工作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9.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打造高效精品课堂。课堂应增强目标引领意识,真正达到“低耗高效、减负增效”,实现“当堂清”目的。

(四)强化常规管理,探索教学管理建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教学常规是教学的基本章法,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永恒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必须扎扎实实地把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管理者要做到常抓常新,教师们要常做常新。

10.深入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提高规范、高效落实教学常规的水平。各学校要根据《关于开展“学、查、纠”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教发〔20*〕5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查、纠”活动,真正将集体备课、样案教学、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落实到位。常规检查每学期要进行两次,教导主任每周对教师的备课实行超周检查签字制度。为规范课业设置批改,教导主任每月对学生的各类课业进行检查一次,确保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11.精心做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建模工作,促进学生持续学力发展。“习惯决定命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创建良好班风、学风、考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风气也是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将培养学习习惯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在班主任和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培养学生习惯建模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学力水平,促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五)优化校本研究,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2.大力推行教师的行动研究,立足岗位促专业发展。每位教师都是名副其实的行动研究者,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才能落到实处,得到有效推动。行动研究主要指,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各项问题研究,如教学案例、学案导学、教学反思、集体备课、试卷分析、教学常规每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带着问题去实践、反思、验证等等。立足实践,边学习、边研究、边积累,教师专业得以发展,校本研究得以深化,教育质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13.组织好四项活动,建立打造教师业务成长的有效机制。①理论学习活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是第三批市镇级课改标兵教师理论考试必考内容。②两类“四课”活动。创设机制和平台,开展教师全员“听课、评课、说课、磨课”活动和教师执教“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学标课”活动。③读书活动。建章立制,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4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业务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搜集信息和科学分析,对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以及改造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①。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种方式。在我国,外部评估主要是政府性评佑《高等教育法》赋予了政府开展评估的权利,这是保障高等教育方向性和质量的必要措施。内部评估是指高校自己开展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外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学校建立健全内部评估制度,促进内部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评估是外部评估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校内评估,促进高校形成正确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从面为接受外部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外部评估具有行政性、周期性的特点,是质量保障的手段;内部评估具有自主性、常态化的特点,是质量保障的根本。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保障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正在经历从外部评估为主,向外部、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亟待完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重要意义的认识。一些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估持畏惧、应付乃至抵触的态度,忽略了高校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面教学质量的保障并不是单靠日常教学管理能实现的。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内部评估机制,对校内教育教学各相关的软硬条件、教学环节、管理环节等进行监督控制,进面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促进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开展内部评估是高校实施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更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②。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制度,不仅是必然的,更是应然的,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效地激发了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加强了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规范了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学改革。但是,高校对教学评估普遍停留在政府评估的认识层面上,对于诸如内部评估、质量认证、院校审核等国外先进评估模式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效能。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主性。我国高校多为公立院校,经费由政府拨款,依靠行政管理的形式组织经营。在这种体制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倾向于把教学质量评估当成是例行公事的行政工作检查。当评估结果涉及高校的荣誉、教工的奖惩等相关利益问题时,高校对评估持有的回避、畏惧乃至抵抗的心理倾向更为明显③。因此,高校的内部评估更多的是放在迎接外部评估的低层次水平上,缺乏自我改进的原动力,自主开展内部评估活动的主动性尤为缺乏。

缺乏系统的内部评估实施方案。内部评估涉及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制定科学、专业的方案,明确评估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具体方案要包括评估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等诸多子方案,面高校的内部评估绝大多数只有单纯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这大大缩小了内部评估的范畴。同时,评估方案缺乏系统性,标准不完善,缺少培养方案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内部评估队伍不健全。承担评估任务的主要是教务处、督导室教师,面且往往是聘请退休教师担任督导教师。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只能对课堂教学做出质量评估。缺乏专业性的评估人员,难以保障内部评估科学、有效的推行。

内部评估的参与性不强。大多数高校主要是由学校层面组织开展内部评估,二级单位和教师被动地接受评估,极少有教学院系和教师主动申请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显然,只有重心下移,充分引导和发挥二级单位、教师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性、积极性,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内部评估的发展性不够。凡科学的内部评估,其评估结果并不是最终所要的结果。评估结论只是对教学改进的建议,面不是单纯的优劣判定。内部评估的意义在于根据评估结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评估结论上,评估之后就松目气,使评估趋向于形式化。

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不言面喻,面临的建设难题不容忽视,构建科学、高效、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培育先进的评估理念。(1)增强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增强评估的主体性。从深层次看,教育评估并非仅仅是社会、国家和受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监督和评价,还包括大学本身对自身办学水平的自我检测,以及对教育质量观的完善。只有突出高校的主体性,才能使高校在内部评估中强化主体意识,主动加强自我建设和自我保障,自觉承担起提高质量的责任。(2)强调服务性。服务于教师发展、服务于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不是为了排名、评优、达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评估充分发挥其功能,成为院系、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明确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的服务性工具,避免评估成为只报喜不报忧的无效行为或面子工程。(3)加强规范性。内部评估是高校自主开展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校内开展的教学评估、专业评估、院系评估等,还包括质量认证、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等。内部评估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工作,面是一项有规划、有目标的长期系统工程。要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最终成为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机制。(4)注重平等性。高校内部评估不仅仅是要通过评估,用具体的指标衡量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帮助内设教学机构找准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帮助广大教师明确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促进教学机构的管理效能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内部评估要避免过于行政化的倾向。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建构有助于对话、交流的机制,通过沟通,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内部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内部评估体系中重要、平等、不可或缺的一员,从面激发参与内部质量评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内部质量评估效能的提升④。(5)提倡开放性。高校内部评估并不是学校关起门来自己评估,面是要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理念、评估模式和评估方法,结合学校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本校的内部评估体系。要勇于尝试多元化的内部评估手段,包括引进社会专业机构参与评估、接受质量认证等等。同时,要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结合起来,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政策,不断调整内部评估体系的目标、重点,确保学校的教学建设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建立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教学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保证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仅要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严密的评估方案,还需要提升教学评估的专业化程度。由此,应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学评估人员,为高质量的教学评估提供坚实的组织和队伍保障⑤。这样,内部评估的效能才能凸显,内部评估的重要性才能被师生普遍认可。我国高校内部评估可依托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教务处),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机构,根据国家的评估要求,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案。这个机构除教学管理人员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类人员:高校领导及与教学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为内部评估提供政策性的指导,组织制订内部评估规划和方案等;专业评估人员,主要根据评估总体方案制订具体的评估细则,分析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等。同时,建立教学督导队伍。除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师之外,还要吸收教学质量较好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逐步形成校级督导专家组、院系督导专家组、教研室质量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四位一体的督导队伍。学校内部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专业设置等,聘请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加入评估专家队伍,可大大提升评估的社会化程度,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应用型专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促进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面向。教育评估理念关系到教育评估的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建设有必要吸收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通过交流、沟通,吸纳世界前沿的教育评估理念和技术,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选拔,吸收部分教师、学生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进入评估机构,搭建一个连接师生群体和管理机构、评估专家的良好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交流、观摩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高校内部评估的方式、流程,体会高校内部评估的作用,从面提高师生参与内部评估的积极性。

制订系统化的教学评估方案。科学性、专业性、发展胜的教学质量评估,往往需要拥有配套的评估方案。因此,评估方案的设置要系统化。要求评估内容全面,评估方式多样,评估主体多元。评估内容要全面,指评估不是仅仅针对课堂教学,面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包括院系评估、教师质量评估、学科专业评估、教材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多项内容。评估方式要多样,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行政检查手段,采取定点监控、定期监控、专项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等多样化的手段,不仅要开展自上面下的检查性评估,更要提倡院系和教师自我申请的评估。评估主体要多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是评估人员,教师是评估对象的状况,让教师、学生乃至用人单位加入到内部评估中来,让教师评估学校对教学的支持效能,让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效果,让用人单位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课程评估为例,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估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个阶段是问询,评估人员要向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开设的历史、学生上课情况等等。第二个阶段是调研,主要是搜集真实的信息数据,了解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现效果等;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以及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学生期望等,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三个阶段是分析,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形成评估报告,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写实性描述,让教师了解真实情况;评估方案还需要提出改进方案,提供给教师参考。第四个阶段是反馈,教师接受评估改进建议后,评估人员要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议方案。通过回路式的常态式评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面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上自一月巨。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5

关键词:高校档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效用

每所高校都拥有有着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每所高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宝贵历史、鲜明的学科特色、独特的学者的品格气质以及创造特质,这些共同构成了并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校园文化。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高校档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效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档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效用

高校档案是每个高校进行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历史性表述和记录,作为高校的宝贵财富,展现着历代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是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的积淀。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高校自身的档案中蕴含着校史中灿烂的文明和闪光点。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对于高校的育人效用是不可或缺的,它作为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课堂教育和其他常规教育不能发挥的作用,既能为高校的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对校园的物质文化进行塑造

我国的高等教育旨在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档案在其中就通过影响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培养学生独特品格,发挥着对校园文化进行塑造的作用。它不仅对教职员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还会对培养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些影响源自于高校档案的独特性质。高校档案拥有高度的真实性。它能够将高校本身自建校以来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变革和创新故事记载下来,使其在以后的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发挥着精神文明建设载体的作用,就像一本无声却十分有力的教科书,描绘着高校本身开展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艰辛历程。在高校档案中,学校本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包括校风校纪等精神力量,有着自身强烈的风格特色,不仅能够对现有的教职工和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性作用,师生共同约定,共同遵守,还能够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实质上,这是一种能潜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精神产物,是一种对于大学生素质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利用高校档案,能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自身母校的理解,强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对学校的一切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能够以校为荣,并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实际行动为自身高校增光添彩。

2.对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产生塑造效应

档案是一种教育文化,从档案的不同方面来看,它的性质、内容、结构和展现形式都是高校进行不同教育活动建设的有效媒介,能够通过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方式,显著提升教育质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文化,提供更牢固的支点。目前,高校文化教育和科研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伪造毕业推荐、助学金贷款拖欠等种种不守信行为连连发生,让学校、企业和银行等牵涉单位防不胜防。而如果高校能够逐渐建立起诚信档案管理模式,就能起到逐步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各种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熏陶,调和性格,磨砺意志,培养起健康的思想情感,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这都是高校档案设立对于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它通过在校园营造出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并且逐步建立起一定的组织制度约束,逐渐规范师生的行为。

3.对校园的精神文化产生塑造作用

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师生和教育管理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拥有共同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的一种思想和心理环境,能够引导师生形成一股合力,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迈进。在高校档案馆或者其他展览设施中进行校史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档案的展览,能够使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实现心灵的滋养,陶冶情操,培育起健全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塑造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

4.对校园的行为文化产生塑造功能

高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扩展自身的社会阅历,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迷惘期,走出不成熟不理性的盲目时期,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规范校园的行为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避免再次出现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事件。

5.对校园的审美文化进行塑造的功能

在高校档案中,不乏众多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化档案,比如手稿、雕刻和书画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机会。在进行高校档案展示的时候,可以突破校史馆的限制,对高校档案中收集和整理的文化艺术价值较高的档案,比如纪念文集和画册等进行再加工,并且结合传统教育,在传统常规教育中通过幻灯片、设计校徽、谱写校歌等形式,将高校的人文档案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无形中感染教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争取实现学生能在良好的文化活动营造的浓厚艺术文化氛围中洗涤心灵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声像档案比起纸质档案的意识渗透和文化渲染效果更加立体,能更加欢愉、生动的描画出更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被调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珍贵的档案能够成为激发学生艺术改编和再创造的源泉,支持更多更丰富形式的校园审美文化的开展。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深层繁荣,使其更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总结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正文: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扩招,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整体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数量并不等于质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概念

随着我国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高职教育的学生总数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接受高职教育学生数量的增长在暂时迎合了社会的需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满足社会、家长、学生期望和需要的程度。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差别,所以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尽相同。简言之,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首先,办学指导思想。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前提就是对高职教育进行定位。只有对高职院校进行了科学的定位,才能够保证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变量。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中期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师资队伍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相反,则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管理。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作保证,任何质量都无从谈起。要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细化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在确保教育质量、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生。学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产出品,学生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和清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随着当前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成人高等、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使职业教育的数量不断增加,数量虽然解决了,但是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水平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培养目标的模糊,缺乏清晰明确性,在培养过程中,过多的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偏差。

2、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够明显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非常鲜明的岗位针对性。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目标和方向偏差的影响,过度模仿普通高等教育,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没有去适应岗位职业的要求。在高等院校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仍然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缺乏职业院校教学的特色性教育,从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3、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极力模仿本科院校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评价质量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质量和方式,,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测评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能力为重点,这是典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粗放性办学方式。粗放性的办学方式还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模仿本科院校及专业划分过细等,这些都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路径

1、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和清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要想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具有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情况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和能力调查分析报告;其二,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意见;其三,设置具体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的市场调研报告做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设置,最后由论证专家进行论证,三个环节相互依托,相互联系,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只有指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序提升奠定重要的前提条件。

2、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和跟踪反馈

教学过程控制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合格从业人才而采取的手段。教学过程监控在教学中意义十分重大,是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而言,过程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合理的师资配置、合理的实训设备配置、合理的图书资料配置、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完善的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毕业生跟踪反馈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弄清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根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跟踪反馈,不断正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3、不断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教育评估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它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这样一番劳动进行的评估究竟是为谁服务。在评估的过程中,被评对象就会积极配合评估小组,认真分析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客观真实的评估工作报告,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理念。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估工作,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教学总体质量,不断挖山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7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课程建设入手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落实《管理标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历程中,学校要从课程建设入手,努力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课程方案和标准全面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为确保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将认真研读和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为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教材选用应坚持适宜性,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每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学生选用。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课程安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不随意增减课时。

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尽量将活动安排在社区或更大范围的开放性环境之中,使社区成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服务活动,以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参与。

3.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需要性与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需要性与可行性,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现状、社区条件等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制订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4.通过创造性的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强调教师的创新性的课程实施。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素质。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动力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有序、多方面以及可持续地发展。为此,学校要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切、最有效、最契合的教育,需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中下大力气。

1.借助教学质量分析改善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和梳理,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和诊断,它是学校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应在定期开展的、科学的教学质量分析中,有针对性地改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分析要抓住特点,找准典型;要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要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以及个别化学习需要,据此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评价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和学的策略,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改进课堂教学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强化制度建设,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形成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学校应建立基于过程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统筹各环节,要建立一整套目标监控体系,要建立含长效机制、监控机制、预警机制、激励机制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师需主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学生反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作业、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可以是课后评价或者是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评价方式的理解。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不同,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强调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合作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情感共鸣。

4.在作业的“松绑”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业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影响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新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与作业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减少课外作业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要合理控制作业量,努力探索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从作业的“松绑”中实现自主发展。教师布置作业要坚持“精选、批改、讲评”原则。分层作业的实施中,教师要在“资源共享制”中开展差异合作,引入“科学分层制”,讲求评价的“适切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创设有情趣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障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有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这种支撑和保障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切实落实《管理标准》,学校要在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启动,旨在通过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应针对重点考察的项目,对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开展检查。学校要改进教学评价方式,要将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内部、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成长记录、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成果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构的评价工具。要科学设计评价流程,有序开展评价工作。要改进评价结果使用,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2.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和成长记录

综合素质档案是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注意留心收集综合素质档案,材料、信息来源必须客观、真实。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了解综合素质档案的各项内容和收集方式,及时将有关材料收集存档,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资料。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3.改革和完善学业考试

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曾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善教育教学评价,需要从考试改革入手。“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新增规定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生的成长过程纳入考核标准中,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兴趣和才能的发挥。

学校要减少考试次数,将“压缩”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考试评价的结果解释应具人性化和质性化,要努力减少考试焦虑;多鼓励和多关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业考试结果反馈,应当分析学生答卷的思考过程和特点,作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说明和注解。并且要注意测验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适应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长;作答题目的评分看答案结果又要看过程,对有创造性思维的答题过程给予鼓励和加分。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为支撑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必须的素材,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管理标准》,需要学校为努力提供便利使用的教学资源,重点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的配置旨在满足教学需要,为实现教学服务。学校要加强教学资源的系统建设。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保养好设备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学校需加强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建立资产台账。学校设财务总账、实验室设台账。要通过执行备案制度,完成账目的登记,保证账物相符。

2.提升图书馆、实验室使用效益

图书馆、实验室与功能教室是学校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室)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实验室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设施和功能室。功能教室是教室,还是教师的工作室、研究室,学生的探究室,学科博物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在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与功能教室管理中提升其使用效益。应该配备专职(兼职)管理员,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拥有完整的档案资料。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图书,更新库存。在实验室和功能教室的建设上,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科任教师必须积极配合管理员完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于世华.提高课堂效率的三条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41-4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2(7):21-24.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8

一、档案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档案建设对学校发展及管理?l挥着较大作用,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对学校管理进行服务,为学校的教学成果评估提供重要保障,确保职业教育得到持续性发展。

(一)档案建设对职业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学校的每一项教学质量的测评都会经过严格审查、评估,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各项基础数据以及大量的评估材料。但是,我国不少职业学校还存在疏于对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导致资料数据不全或凌乱以及整理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学校的评估,不利于后期的管理与发展。因此,对档案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严格建设档案,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源,会对职业学校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确保学校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建设对职业教育具有支撑作用。档案建设是职业教育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学校负责,对历史负责,保障支撑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迎评促建工作是其支撑作用最典型的体现。学校每年都要接受教育教学方面的检查,根据检查相应的指标,需要从学校的档案中提取与检查相应的指标数据进行检验,体现了档案的价值。另外,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评估来说,评估体系中的所有资料数据都需要档案建设来支撑,档案建设在学校教育评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档案建设对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作用。档案建设中的各项工作都属于服务性质,服务于职业教育,服务于学校发展。档案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通过各种载体形成的记录,对教育教学、师生员工等均有着重要的服务作用。比如,教学评估、学校沿革、职称办理、学生学历认证等,都离不开档案的支持,从而体现出档案建设对职业教育服务作用的重要性。

二、如何使档案建设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档案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档案建设,提升档案管理质量,有效利用档案资源,为促进职业教育的规范与发展提供服务。

(一)提高档案建设意识,规范建档工作。加强学校对档案进行及时管理建设的意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硬件管理设施,规范档案建档工作,确保档案种类的齐全,优化档案资源结构。二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三是创新、完善档案的服务手段,多方面多渠道的为职业教育服务。为保障档案建设的质量问题,还需要强化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证资料的完整度。

(二)合理利用档案建设资源。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宗旨就是对档案建设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想要实现档案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服务,需要摒弃档案管理存在的旧观念,运用新的方法和用途,使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比如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等,可以将学校的档案对他们进行展示,让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教育理论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可对外展示职业教育的风采,增加职业教育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特色档案。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职业教育的档案管理在这一条件下可以实现网络化建设。通过利用信息化网络,可以将档案实现共享。在以往对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对学校档案的数据化建设,为档案资源的利用拓展了空间,为档案的信息化服务提供了优异的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另外,加强对职业教育中特色档案的建设,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这一类档案建设,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发现过程。

(四)培养档案工作专业化人员,对管理工作范畴进行划分。档案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便是发掘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与发现既能熟悉和精通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又能善于挖掘重要信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此外,还需对档案工作范畴进行合理细致划分。以档案实体和档案工作流程为划分依据,分别进行区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需要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进行统一化,进行分阶段性的管理。档案建设需要坚持以集中管理作为建设的基础,在保障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的前提下,进行分级管理。其中,分级管理对档案建设起辅助性作用。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9

论文摘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教育正处于从数量发展转人质量提高的重要转换期,二级学院是学校的组成单位,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从二级学院的各方面工作着手,这需要树立教师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加强教师的教育服务质量,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监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二级学院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质量是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达到的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教育质量是教育效果的客观体现,也是教育价值的事实形态。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从我院的教育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让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效果。不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仅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即使是教师,往往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迷茫,很多问题就说不明、道不白,甚至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或者只关注“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变化,达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因此,使全院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校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高校,我院更是立足本地支柱产业,致力于培养服务本地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人才,因此,使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教师放下身段贴近学生,在教学上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为主要追求。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不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必须紧紧抓住“专业”这个龙头,因为没有活力、没有特色的专业,就谈不上适应社会需求,也就没有高就业率。教师的教育应当以为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重点。

2加强教育管理质量

我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主要由各院系成立的教学科研科负责,加强院级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以下两个问题是主要存在和必须直视并解决的:

2.1教学管理人员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操守: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因此,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例如,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网络管理技术知识欠缺和管理方法不当等不足,学院要适时的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开展院系之间的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2)建立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劳累的工作,工作效益相对较低。加之一些院系重教学、轻管理,教务管理人员地位不高,使得许多人不愿干教务工作,造成了教务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正确认识教学管理工作在学院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增强其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与责任心圈。就我院教学管理的问题而言,很多工作疏漏都出在教学管理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上,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教学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针对长期存在的工作量和收人不成正比的问题,适当给予工作补偿,减少高负荷工作对管理人员产生的心理负面影响,尽可能的稳定岗位;(3)领导加强重视:在长期的观念里,教学管理岗位是谁都可以做,谁都不想做的工作,工作性质即简单又繁复,管理人员又都是兼职,所以领导也没有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新形势下的教学发展表明,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重视了教学管理质量,搞好这一脉络,教学才能畅通。

2.2教学档案的管理

院系是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工作运行及管理的基本单位。在近年教育部举行的教学评估中,专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信息采集和判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是阅览和检查院系里的教学档案。这种档案是各个院系在指定时间内保存的一系列教学原始资料,它是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缩影,也是衡量教学单位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凭证。因此,加强院系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教学管理质量提高的又一基础,我们应该做到:(1)教学档案的完整性:一般来讲,二级院系的档案保存时限是三年,那么在近三年的资料,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保存;(2)教学档案的规范性:目前,不少从领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档案意识较弱的现象。普遍缺少规范的要求和长久保存教学档案的意识,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归档制度。如对学校下发的各种教学文件、简报、通知以及学习资料,管理人员闲时存一下档,忙时“束之高阁”,过后下落不明。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归档范围和规章制度。这都对教学管理质量提出了严重的考验,这巫需院系制定适合自己院系的归档制度。

3重视学生教育管理

从我校目前实行的学分制模式来看,其教育本质是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提倡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因地适宜转变管理模式,特别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弱化班级概念。因为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来说没有年级和学习年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约束力很小,学习过程完全靠学生自觉,纪律保证难度极大,从我院的管理工作经验来看,一是加强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学生干部,能加强各种规章制度在学生中的宣传深度,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能及时得到解答,能将学生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反馈到辅导员手中;二是每个专业配备导师,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目前,学分制在学生心目中还是比较茫然的,如何选课,如何制订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都是学生的难题,配备导师后,解决了学生问病求医无门的难题,极好的配合了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4加强教育质量监控

学分制的质量监控要较学年制难上很多,这主要是由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例如,学生自主选课,使得学制弹性较大,学习竞争不明显,往往有少数学生吃“政策饭”,学习不用功,成绩极差,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加强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y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制订合力的评分标准,建立学习激励和竞争机制;(2)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格考试制度;(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不仅需要同行互评,更需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多方位的衡量教学结果,才能更好的使教师服务教学。

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篇10

一、系统研究,区分案例教学与例证教学、例子教学的不同点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10年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当时把病人的诊断过程和对案件的审理判决过程进行如实记录整理,称作“病例”、“判例”,教师用“病例”、“判例”进行讲课,学生根据“病例”、“判例”展开讨论;1918年企业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工商学院首次尝试;1920年哈佛大学用洛克菲勒财团资助的资金进行新的教学方法试验,主要进行案例的调研、编写和试用教学,于是案例教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学,广泛使用与教学实践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院校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与军官职业教育,并以此为突破口成功重建了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从此,案例教学享誉军队管理(指挥)类课程的教学。我国地方高校管理类课程近年来也普遍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就是一个关于实际管理情况的真实描述。军队基层领导类案例,我们认为就是基层训练工作、管理工作、政治工作等情况的真实描述,它一般要涉及到一个决策问题。通常是从一个有关决策人(排长、连长或指导员等)的视角来写,同时允许学员想象性的站在排长、连长、指导员等问题解决者的位置来做决策或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是在教员的指导下,通过学员对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与争辩,对案例中教员设计的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需要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前提,以保证学员对问题的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入手,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例子教学、例证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例子教学、例证教学是说明或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消化理论是目的,例子或例证是说明或帮助理解的手段;案例教学则是在必要的理论提示的基础上,把形成实际领导能力作为目的,理论在这里只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在组织实施案例教学中,学员不仅可以向教员学,想案例中的当事人学,也可以向学员学,甚至教员也可以从学员中学到东西。案例编写的质量、学员的基本素质和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学员的参与度与教员的作用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的要素,而再也不是单向地向学员“传道、授业、解惑”。

二、把握内涵,明确案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其教学精髓为“从现实经验培育独立思维”,它把指挥员在教育训练、现实管理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带进课堂,在不离开教室的情况下,提供大量的经验知识,大大扩展学员的视野,弥补了课堂讲授的不足,能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员的指挥管理素质和才能。

一是案例教学能有力地促进学员实践能力的生成。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必须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下才可实现。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创设了这样一种管理情景,案例将连队搬入课堂,让学员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群体的讨论,进入到特定的连队管理情境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知识、能力、素质因果链上,案例教学促进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内化,可以使学员的实际能力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说服的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案例教学能有力地促进学员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倡导个性解放,强调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品质。案例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员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促进个性发展。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比较、争辩,可以培养学员为今后对人和行为迅速地作出判断提供思考基础,破除学员对现实中“惟一正确”答案的迷信和企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告诉学员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使学员养成讨论的习惯,相互启发和拓宽思路,养成以实践的方式思考的习惯,考虑诸如资源、时机、期限、上级的态度、相关人员的士气等问题,避免解决问题时犯理想主义错误。

三是案例教学能有力地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历教育模式下分队战术、基层管理、基层政工等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程序化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实际指挥、管理能力的培养,由教员编写想定、确定思路,学员被动接受,整门课程学下来,学员只掌握了作战指挥和基层管理的一般程序,对课程深层的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探究甚少,作战指挥和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偏弱,更难企及有战法、管法上的创新。其教学模式以系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大量的课后作业,考试则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忽视知识的运用,严重束缚了学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实施案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应试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起“寻找分析路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点——自学基本理论并辅以必要的理论提示——阅读分析案例——系统课堂讨论(或写出分析报告)“的基本模式,可挖掘出学员的学习潜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三、把握特点,搞好案例教学的总体设计

任职教育院校组织开展案例教学,必须对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地位作用、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