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42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1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我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进行“双反”调查,2012年10月公布终裁结果,对我国光伏电池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时隔一年多,2014年1月美国商务部再次公告,对中国的光伏电池进行“反补贴”调查,现已公布初裁结果,补贴率为18.56%至35.21%,将于12月11日公布终裁结果。间隔时间这么短,美国为什么接连两次对我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产品进行反补贴?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必要探讨。

一、美国两次对华反补贴调查始末

(一)第一次反补贴调查

2011年11月8日,应美国太阳能工业公司(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inc.(oR))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入模块)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作出反补贴终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库特勒自动化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尚德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尚德电力有限公司、镇江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补贴率14.78%;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补贴率15.97%,其他企业15.24%的补贴率。

2012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作出反补贴产业损害终裁,裁定涉案产品的补贴行为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根据该肯定性裁决,美国商务部对涉案产品反补贴征税令。

由于美国对华晶体硅光伏电池作出的反补贴终裁,导致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量大幅度下降,比2011年下降30.5%。2013年全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出口额122.9亿美元,同比又下降17.9%,国内大部分企业亏损破产,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在内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合计亏损高达6.12亿美元。而中国光伏产业引领人物施正荣也已走下神坛,2012年他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4日,辞去尚德董事长职位,3月20日,法院裁定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二)第二次反补贴调查

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同时对原产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意在堵上中国企业通过台湾地区代工规避“双反”制裁的漏洞。

本次调查的涉案产品为晶体硅光伏电池,不论是否单独、部分或完全组装成为其他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组件,层压板,面板和建筑一体化材料等。由非晶硅、碲化镉或铜铟镓硒等材料制成的薄膜光伏电池,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双反税令所涵盖的太阳能电池产品不在被调查产品范围之内。

2014年6月3日,美国商务部(DoC)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作出反补贴初裁,补贴率为18.56%~35.21%。涉案企业包括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或常州天合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镇江荣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镇江荣德新能源有限公司;扬州Rietech可再生能源公司;尚德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库特勒自动化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另外,中国普遍税率为26.89%。

根据相关法律程序,美国商务部将于2014年8月18日作出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2014年10月3日左右作出产业损害裁决。现已将终裁日期推迟至2014年12月11日,2015年1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最终裁定是否征税。

二、美国对华晶体硅电池反补贴调查的原因

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内,美国为什么会无视事实及法律依据,适用相互矛盾的原产地规则,对中国同一光伏产品再次启动调查,既有我国对外贸易和光伏产业发展本身的原因,也有美国光伏产业自身发展与美国政治因素的原因。

(一)中国光伏产品依然大量涌入美国市场

2011年11月8日美国企业提起申诉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大幅增长(见表1)。中国政府在2009年密集出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2009年度对美出口大幅增至406.51百万美元,增幅达81.15%;2010年中国输美光伏电池产品更是增量惊人,增幅高达183.91%;2011年在美国企业提起申诉前的1—10月,中国对美出口高达1994.16百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51.51%。我国光伏产品的快速涌入,使美国本土的生产企业受到威胁,部分企业申请破产,这些企业联合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展开反补贴调查。

而在第一次反补贴调查后,虽然经历了出口增速放缓,但中国对美太阳能光伏电池出口恢复状况较好(见表2)。到2014年3月初,据20家a股的光伏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2013年的业绩快报显示,业绩增长的公司达到14家,其中,业绩扭亏为盈的达到了9家,而在业绩下滑的6家公司中,除海润光伏亏损外,其他公司都实现了盈利。整年的出口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4年前6个月的出口总额更是同比增长142.68%。

(二)中国光伏产业在第一次反补贴调查后的规避措施明显

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针对的是用中国大陆电池片生产的电池组件。根据美国商务部在第一次反补贴调查中的认定结论:“电池片的原产地决定了组件的原产地”,多数大陆光伏企业为了规避第一次反补贴调查的影响,转而使用大陆以外地区主要是台湾生产的电池片生产组件。这种借境绕道的出口方式,使得大陆的太阳能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攀升。

美国第二次的“双反”就是针对大陆企业的这种规避手段采取的行动,“双反”对象为所有在大陆生产的组件,包括自台湾地区和其他市场经济第三国电池在中国大陆组装的组件,想彻底堵死大陆企业继续大量出口美国的退路。

(三)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存在不规范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虽然按照《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简称SCma)和透明度原则要求,对我国当时执行的补贴政策做了相应的清理、修改和公布,但我国的补贴政策仍然存在不足。具体到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补贴政策有:(1)对光伏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性支持政策规定,如:《可再生能源法》及后续的配套政策;(2)对光伏产品在出口保障或促进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光伏产品被定义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享受优惠的出口信贷;(3)对光伏产业在投资补助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如:金太阳示范工程;(4)对光伏企业在税收优惠及减免方面的法规政策,如:对于光伏产业这类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优惠;(5)对光伏企业在价格保障方面的规则措施,如:价格补贴支持。这些补贴政策表现为:直接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这些产业扶持补贴政策,还存在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为美国对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展反补贴调查提供了充分的借口。

(四)美国保护国内光伏产业,维护政府形象的需要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前两位的能源消费国,也是迫切需要并在积极开发新能源的国家,中国和美国在太阳能光伏这样一种新清洁能源的发展上都处于较好的时期,尤其美国更是光伏产业的始祖,是光伏产业的发源地,双方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所以,在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市场占有率逐渐升高的形势下,美国的光伏产业感到非常恐慌。另外,美国在次贷危机后就希望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但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公司—Solyndra太阳能公司于2009年得到美国政府批准的近5.3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担保,仅仅维持了两年,该公司就于2011年9月申请破产,使得美国新能源发展计划失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也为了维护政府的形象,美国国会积极推进对华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五)美国加强对亚太控制的需要

贸易问题的背后就是政治问题。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另外,据《日本时报》网站报道,美国2006年还是127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是7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两国的地位互换了,中国成为124个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的数字减少至76个。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升温已成必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将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回复强化其在亚太发展中的主导能力。在奥巴马连任后,美国政府的发展重心仍然是国内经济,但受政党与社会压力以及机制性安排的影响,美国会更加注重亚太,更加关注与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对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双反”调查其实就是中美两大国之间角力的表现,是美国强化其在新型大国关系中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三、我国光伏产业应对美国反补贴调查的策略

(一)联合美国当地市场的中下游企业,共同应对

在美国再次对我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进行反补贴调查后,不少美国太阳能企业积极反对。代表约90家美国太阳能企业的平价太阳能联盟在美国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的当天发表声明,对商务部的裁定表示“失望”,称这对整个美国太阳能产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因为它将推升美国太阳能产品价格,并减少太阳能相关就业岗位。拥有上千家太阳能企业会员的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当天也发表声明说,征收高额关税将增加美国家庭负担的太阳能成本,从而减缓太阳能推广进程。过去几个月,该协会已在促进太阳能世界公司和中国太阳能厂商进行协商,希望达成行业协议来推动美中两国政府展开磋商。

所以,我国可以联合美国本土的这些企业协会,多方努力,促使美国审慎处理当前调查,能够终止调查程序,与中国政府和中国晶体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谈判,达成妥协,允许中国产品继续输美,促进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但由美国政府对于像Solarworld这样在美国设有工厂、抱怨非法竞争的企业提供一些救济。

(二)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诉美国反补贴措施案,也称DS437案,始于2012年5月。本案涉及工业品、新能源产品、化工产品、农产品等共计22类产品,其中包括晶体硅光伏电池。2014年7月14日,世贸组织公布了中国诉美国反补贴措施案专家组报告,报告认定美国2006年至2012年间对华发起的22项反补贴措施的重要法律基础违反世贸规则。2014年8月22日,中国就美国对中国部分产品的反补贴措施案(DS437)专家组报告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上诉请求。

针对于此案中晶体硅光伏电池涉及的国有企业“公共机构”认定、土地补贴专项性认定和出口限制措施补贴的判决,我们在应对美国的第二轮反补贴调查中,应该充分利用,积极主动应对美国的补贴认定,提供有力证据,争取最好的结果。

(三)积极发挥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合作机制的作用

补贴是政府行为,反补贴调查的对象亦是政府,联系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现实,在当前中国的特定情况下,反补贴应对的主要责任应该由政府承担,行业协会做好沟通桥梁工作,企业则需要积极配合,主动合作,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三方更应积极合作开展预警工作。

在美国对我国展开反补贴调查后,机电商会全权代表中国光伏业,组织国内光伏主要生产企业积极应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提请中国商务部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给予美国强有力的回击。除了积极应诉方面,三方还应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合作,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与进口国政策的发展,做好预警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规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强化合规性与可行性

首先,对我国现行的各项补贴政策进行疏理,将目前执行的补贴转变为不可申诉补贴。将现有的补贴投入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或者太阳能光伏的科研与教育上或者投入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技术的研发上,变成不可申诉补贴。其次,充分发挥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的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充分利用《SCm协定》中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系列优惠。

同时,政府针对第一次反补贴调查,2013年和2014年,陆续出台很多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已逐渐明晰,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落实执行过程中,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的前提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还要做好后续配套服务措施,让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可行化。

(五)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展国内市场

上文分析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导致在美国对我国开展反补贴调查后,出口市场缩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解决。首先,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开拓新市场。在国内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光伏企业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国外市场用兼并、合作等方式建立我们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产业,既可以规避美国的原产地规则,又可以积极开拓当地的市场。而如前所述,过分依赖欧美市场带来较大风险,所以在适当减少对欧美市场出口的前提下,更要积极开拓东南亚、拉美、非洲及大洋洲市场,这些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巨大,日本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体现。其次,发展国内市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产能较大,出口量也大,但是国内消费占比却很小。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结合政府对于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做好宣传,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必然能够很好地规避反补贴调查。

(六)开展新技术研发,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

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众多,但一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高。在反补贴调查加大出口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积极开展新技术研发,或者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要开发晶体硅类以外的新产品,但这样耗时多,投入高,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执行的。企业更可以在现有晶体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晶体硅电池外观的美观性较差,可以优化产品本身的美观性,强化产品本身的工业设计。同时,晶体硅光伏电池产品自重较大,企业可以研究改进产品本身的材质,使得产品轻质化,更方便安装,做到更加实用可行。这样,在产品自身技术含量增强、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既可以弥补反补贴调查增加的出口成本部分,又增强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的原因与应对之策.对外经贸实务,2013.4.

[2]孙鸿航、孟浩、苏竣、姚强.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可再生能源,2012.8.

[3]徐忆斌.光伏产品反补贴贸易争端透析——兼析wto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现代经济探讨,2013.6.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2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0多个部委正在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初稿中,绘出建设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1万多个城镇,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元投资的蓝图。

随着城镇化大幕的拉开,正在“冬眠”的光伏业也迎来了新的商机。光伏企业纷纷表示,分布式发电将成为其占据农村市场的“利器”。

“中国光伏应用的春天刚刚启动。”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预测,随着光伏下乡不断成熟,未来10年可以带动10万亿元的投资。

但是,“光伏业可以说是刚刚入冬,如何度过冬天还不知道,春天还远着呢。”中投顾问研究员任浩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虽然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光伏业的现状。

不管能否搭上城镇化的快车,光伏行业都要面对产能过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光伏业将如何应对?

城镇化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走的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近80%的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又将超过90%的光伏电池组件产品出口到国外去。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光伏产业极大地受制于国外市场。也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光伏业应该瞄准国内市场,而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将是最好的契机。

事实上,光伏下乡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据了解,工信部自2012年5月份开始便密集调研太阳能光伏产品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调研发现,除极少数农村公立机构及偏远山区农村在零星使用外,农村地区几乎是光伏发电开拓的“真空区”。因此,工信部决定牵头组织实施一项庞大的“光伏下乡”计划,旨在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

该计划将以目前已深入实施的“节能惠品工程”为依托,分批次遴选符合市场需求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及企业目录,选用目录中产品的农户及开发商将获得国家补贴,以此来唤起农村对于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处于相对困难时期,工信部的做法释放出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信号,这将对全行业日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研究员江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农业、循环农业,而光伏产品的大范围应用,将在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中担纲重要角色。

仅以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为例,就存在巨大前景。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光伏农业大棚这个潜在市场。光伏农业大棚是指利用塑料大棚的倾斜面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形成“棚内种菜,棚外发电”的“植物工厂”。这样的大棚不仅可以种菜,而且可以发电,还冬暖夏凉。在技术上,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光伏电池技术,让适合植物生长的光谱如红光透过大棚以促进光合作用,而让不利于植物生长但却利于发电的蓝紫光直接被大棚屋顶的光伏电池吸收。

据了解,目前全国标准化的农业大棚面积达5000万亩,如果全部建成光伏一体化系统,意味着将带动起2500亿元的市场。

光伏大棚只是光伏下乡市场大蛋糕中的一小部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更具前景的地方在居民屋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可供光伏发电开发的屋顶面积占20%左右,而其中大部分可供开发的面积集中在农村居民屋顶。

“城镇化无疑会给新能源一个新的利好空间,但商机有限。”江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光伏在农村市场的推广条件是不成熟的,光伏配套措施和经验都不具备,比如制度建设、技术问题等存在欠缺。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投资回报周期的考验。“从投资回报上看,建设一套完整的光伏系统,动态投资回收期接近20年,这将打击人们使用光伏电站以及光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任浩宁说,“农村家庭可能无力承担建设简易家庭光伏电站的数千元成本,这将严重阻碍光伏下乡的推广力度。”

尽管目前业内对农村市场对于光伏发电的承受力还存在诸多疑虑,但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国内企业的经验,一个占地半亩的农村塑料大棚,装上几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总投入须达12万-13万元,财政可补贴3万-4万元,农民投入2万-3万元,剩下的靠银行贷款解决,这对于开发商来说仍属可承受的范围。

并网瓶颈

尽管利好消息不断,但似乎并未唤醒“冬眠”的光伏业。

日前,科技部针对光伏产业的调研工作已经完成,本次调研选取了江苏、浙江和青海为样本地区,代表南北两线分别进行,目前调研已经完成。科技部将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形成最终报告,预计6月份将递交国务院。调研结果显示,有些光伏发电站被“弃光限电”的比例达到40%,处境好的企业开工率尚不足80%。

光伏“入冬”,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光伏业产能过剩,但并网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是原因之一。

“多余电量并入当地农村电网时,涉及到并网审批及技术障碍,确实是光伏下乡亟须解决的棘手问题。”江平告诉时代周报。

为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上网,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12年10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6兆瓦以下太阳能发电项目可并网,国家电网承诺,将免费提供接入服务,并且全额收购这些项目富余的电量。

“并网难题的突破,能够有效刺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国家在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方面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将为今后光伏下乡的并网逐步扫清政策障碍。”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强表示。

不过,林伯强强调,目前规模较小之时,电网或许没什么利益损失,但一旦市场起来了,规模扩大了,电网的压力就大了,电网公司在配电网接入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建设光伏发电站一直是光伏业的主要市场,但“在实现大比例接纳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控制成本”,这是全球电力发展的共同难题。

为此,国家电网能源学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必须加强规划、建设方面的发展协调。“具体而言,是指加强电源项目与电网规划建设之间、变动性电源(风电、太阳能等)与常规电源(尤其是具备可调节能力电源)之间的协调。”

蒋莉萍表示,这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预测技术、大容量输电技术、智能用电互动技术、系统控制与调度运行技术、储能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同时,还应注重从双向提升“友好性”,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具备接近传统电源的“负荷跟踪”能力,提高常规可调节电源的运行灵活性和调节能力。

“实际运作中,并网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光伏发电是有季节性的,甚至每天都不一样,现在小规模并网可能还好一些,但大规模发电站的并网对电网的要求就非常高。所以必须加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电力系统。电网在能源系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构建跨区大电网以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等方式来实现。”任浩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重新洗牌

光伏行业自2007年开始,出现了盲目扩张的“增长的陷阱”,过多的投资扰乱了市场的供给需求平衡。

“如鼓励光伏行业兼并重组方面,这对目前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来说是个很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产业间的兼并重组也将有利于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有效解决产能过剩、产品技术创新等问题都将产生很大影响,不过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鼓励措施来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任浩宁如是说。

“从企业角度讲,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必须经历行业整合,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不过,整合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这次教训,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林伯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林伯强表示,光伏行业是新能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期望在国际上站在产业前沿的朝阳行业。不能由于一些国家、一些市场的贸易保护使其受挫。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政府需要对光伏行业施以援手。

林伯强强调,“救市”不是救企业,而是救行业。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的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从产业链的终端把国内市场做大,采取优惠政策和补贴支持,把光伏利用迅速做大,从而扩大对光伏设备的需求,弥补国外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政府就是要看怎么救,光补贴是不行的。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过剩,补贴之后促使企业扩大生产,将会产生新一轮的产品过剩。”为此,任浩宁建议,“政府应该为光伏业制订一个行业规范,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更好地发挥优势企业的竞争力。落后企业也会自动淘汰。”

除开拓国内市场、兼并重组外,光伏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优势,也将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

江平表示,光伏企业要应对“寒冬”,上游制造企业要发展壮大,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下游应用企业要抓住这次光伏应用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的市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系统解决方案。“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最佳洗牌周期。在适当时机进行洗牌,优胜劣汰会使光伏行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周要闻

北京出租车调价收益归司机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出租车价格上调方案5月7日公布,将于5月23日听证。两套听证方案对起步价都由当前的10元调整为13元;每公里的里程价格和电召费用也将提高。同时,燃油附加费降低为1元。本次调整的租价收益,全部归出租车司机所有,所有出租车公司不得借机提高份子钱。司机每月可能至少增加1400元的收入。

广州取消城乡户口划分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广州市公安局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更换统一的广州居民户口簿工作,这一工作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广州市居民户口”。

重庆不雅视频当事人被处理

据央视报道,重庆市纪委对涉及不雅视频的雷政富等21名违纪党员干部作出处理。其中,拟对雷政富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于今年1月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湘潭27岁副县长被提名免职

据北京晨报报道,湖南湘潭市委常委会5月7日研究决定,提名免去“火箭提拔”的徐韬湘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按科级职务安排相应工作。

浙江5名青年坐冤狱17年

据新京报报道,1995年3月20日和8月12日,杭州市萧山分别发生两起劫杀出租车司机案。公安机关认定系萧山籍5青年所为。1997年,浙江高院终审判处四人死缓,一人无期。去年底,劫杀案嫌疑人项生源被萧山警方抓获。目前,案件复查结果有望6月出炉,再审程序将视复查结果启动。

中印边界对峙事件结束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5月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和印度两国有关部门之间就边界对峙事件的友好协商取得了积极进展。据外交部网站的消息,目前,双方边防部队已解除在天南河谷地区的对峙。

数字

1亿港元

据人民网报道,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委会5月3日下午通过拨款1亿港元给四川省政府,支援芦山地震救灾工作。财委会以37票赞成、23票反对及1票弃权,通过拨款。

8%

近日,中石油华北天然气销售公司告知河北、山东、陕西等省下游燃气公司,由于上游气源紧张、缺口较大,决定自5月2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限气26%。自5月5日起,上述地区天然气供应开始恢复,而充足供气的前提是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2元/立方米,涨幅达8%。

10元

据人民网报道,5月6日起,北京市对非机动车、行人秩序整治行动进入第二阶段。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将被严格处罚,对最先闯红灯、尤其是不服从管理的行人处罚10元,非机动车处罚20元。

320吨

据中新社报道,2013年一季度,中国黄金消费量达320.54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5.6%,

其中,金条、金币等投资类消费增长迅猛。黄金消费主力“中国大妈”成为网络热词。

13家

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5月7日称,现已查明,闵行区某批发市场的掺假羊肉流入了申城13家火锅店,目前已经全部查处。近日,公安部公布了各地公安机关在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中侦破的十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江苏犯罪团伙用狐狸、老鼠肉冒充羊肉销往苏、沪农贸市场。

50亿元

在本届“新财富500富人榜”排名中,陈东升与孔东梅夫妻二人以50亿元财富位列第242位。孔东梅系外孙女。

4万亿

据新华网报道,财政部5月7日称,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491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943亿元。

60%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大陆企业主中27%已移民,还有47%正在考虑移民;而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称: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完成投资移民或在考虑。

语录

“早退晚退都要退,这把年纪了,晚下不如早下。退下来,对党、对国家有好处,对家庭、对自己也有好处。”

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退休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近日集结成册,命名《闲来笔潭》,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了为官从政之道和人生哲理。

“如果这样报的话,伤害太大。……我们的建筑企业实际上是很难的,不光是咱们一家。”

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铁建新闻处人事接受该栏目采访时,恳求记者不要追踪报道8.37亿元招待费一事,理由是这样做伤害太大。

“涉及到居民主要实施的是按照自愿腾退的原则,适度地去疏解一部分人口。拆迁是不可能的。”

北京市西城区新闻办主任孙劲松近日强调,什刹海改造,投资上百亿、拆迁上百户这是误读。5月2日傍晚,微博名为“胡同魂”的网友集合媒体信息说,什刹海16万平米的胡同授权给了开发商,投入近百亿,拆迁近百户。

“这几天查得紧,要么你等等,要么你多加点钱。”

自公安部2013年第93号令在5月1号起正式实施,有关“销分新规”的讨论让买分卖分、代扣分等违法行为浮出水面。

“现在的价格模式,是富人沾了穷人的光。”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目前的水价定价机制存在弊端。目前,多地开展了自来水调价的听证会。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3

中国商务部网站日前证实,2013年12月31日,美国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inc.代表美国内产业正式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

2012年10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征收“双反”关税。时隔一年多,正在逐步走出产业低谷的中国光伏再遭美国围堵。

为此,中国商务部机电商会2013年12月31日当天紧急召开预警会议。“中国大部分输美光伏组件均从海外采购电池片,如果连这条路都堵上了,中国(输美光伏组件)有可能就出不去了。”机电商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该负责人透露,1月20日立案与否将会揭晓。目前,机电商会正在与企业积极商讨,团结企业的力量,有可能还会赴美进行抗辩。

美国再次发难

早在美国提出对华“双反”申请前,机电商会就做好了相应预警工作,他们在发给企业的一份通知中表示,“近日,我会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美国部分光伏企业拟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口至美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采取新动作,美国相关主管机关如采取新措施将对我光伏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情况,机电商会拟于2013年12月31日召开预警工作会,请相关企业负责同志参会。”

美国的最新举动,使得中美“光伏”争端再次升级。2012年10月,在持续两年的中美“光伏”争端后,美国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征收24%~36%的关税。根据美国商务部裁决,逾100家中国生产商和出口商面临总计约31%的关税,其余中国企业面临总共逾250%的关税。

由于美国商务部的裁决仅针对中国光伏电池片或使用中国光伏电池片的光伏组件,因此许多企业在电池片环节选择了台湾地区代工产品,以期“迂回”进入美国市场,从而规避“双反”高额惩罚税率。

此次美国企业的新提议无疑扩大了对光伏产品的“双反”制裁范围,阻截了台湾地区代工环节这一规避渠道。

上述机电商会负责人认为,这对中国输美光伏企业影响较大。数据显示,相比承担24%~36%的“双反”税率,即大致约合每瓦20美分左右的新增成本,台湾地区代工要合算得多。而如果最终美国商务部决定将台湾产品也纳入到“双反”范围内,则意味着中国光伏组件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将被削弱。

中国积极应对

上述机电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申请提出后,美国政府还需要一定时间决定是否立案。从2013年12月31日开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需要7天时间进行调研,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则需要20天的调研时间。也就是说,从2013年12月31日提出申请开始,将有20天的时间,立案与否就可见分晓。如果美国方面决定不再立案,则申请逾期自动终止;如果确定立案,则届时美国将公告。“我们将组织企业,把企业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此案,有可能还会赴美进行抗辩。”该负责人说,目前正在对申请合规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疑点,但目前还不便透露。

中国某光伏企业法律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正在对立案申请所涉及的产品范围、理由等进行研究,以便提出应对措施。目前看来,美国申请在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法律规范,以进一步判断其合规性。

对于立案的可能性,该法律人士表示,由于该申请涉及面广,所以还不好判断,但中国企业在此前经历过美国和欧盟“双反”调查,已经对“双反”流程比较熟悉,不管最终能否立案,都会有所准备和应对。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4

新兴产业、清洁能源、高利润、资本市场的创富神话……曾经被无数光环笼罩的中国光伏产业,却在2011年褪去了往日的光鲜,频遭多事之秋:先是多晶硅、电池价格的一路下滑,后又接连遭遇美国的“双反”立案调查和欧债危机的致命打击。一时间,作为新能源行业先行者的中国光伏业身陷“阿克琉斯之踵”。背腹受敌,已成了对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每个月至少净亏500万元。”近日,江苏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创新时代》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这家原来依靠服装起家的企业,2009年年底借着光伏市场的投资热潮,投资数亿元进入了光伏行业。原计划2011年产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但产品价格的“滑铁卢”式下滑,却让这家年轻的企业瞬间滑落到亏损状态,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从2011年5月份开始就一直在亏损,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该负责人说,“很多企业都停产不干了,特别是那些进入行业早的小企业,一看形势不好,立刻就撤了。为了让员工们有活儿干,我们一直没有选择停产。还好服装那边一直有现金流进账,可以撑一下光伏这边。但要是一直这么亏损下去,我们恐怕也撑不了多久。”

“全球50%的光伏产品来自中国,而中国60%的光伏产能都聚集在江浙一带。2007年以前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咬咬牙挺过这次危机应该问题不大。但2007年之后进入的企业,可能会凄惨地消失在2011年的‘寒冬’中。而不幸的是,目前,在浙江省的200多家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企业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是在2007年之后才进入的。”浙江省光伏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分析指出。

据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浙江省数以百计的中小型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尽管光伏产业也曾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其诸多光环带来的光明前景使得光伏产品价格依旧保持大幅度上涨态势: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但到了2007年12月,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而光伏产品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

光伏产品价格的一路飙升,使浙江一带众多做纺织服装起家的老板们,纷纷重金投资光伏产业。但就在这股跟风的热潮中,光伏产业很快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情况看,全球对我国光伏组件需求量为11.7Gw,这相对于我国30Gw左右的产能来说,光伏产业明显处于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指出,进入2011年,原本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又遭遇了欧洲危机。国际咨询机构iHSiSuDDii的最新研究报告也显示,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由此,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致使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而欧洲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

“暴涨之后必有暴跌,光伏产业已步入‘寒冬’。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由政府扶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的光伏市场至今还未形成,没有市场,哪来的工厂?中国不仅要发展光伏产业,更要形成光伏市场。”国内光伏巨头之一――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雪上加霜:美国“双反”引爆光伏危机

祸不单行,欧债危机的“雪”又加上了美国“双反”调查的“霜”。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出公告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收到了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向英利、尚德、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中国75家光伏企业提出“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书,美光伏企业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产品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理由是“中国政府对光伏产品的补贴力度过大,最终导致美国出现了光伏企业倒闭和多达2000名员工失业的后果。”

这一纸诉状,几乎崩紧了国内所有光伏生产企业的神经。公告还称,“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板总量在2008―2010年两年内增加了逾350个百分点。仅2011年7月一个月,由中国进口的晶硅光伏电池板和组件就已超过了2010年全年进口量总和。这种‘野蛮式’增长是导致2011年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降40%的主要原因。”

2011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巳马强硬表态,“中国能源公司的贸易行为存在问题,故美国政府支持美国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国光伏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itC)决定暂缓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立案,延迟20天后再作决断。

其实,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向中国新能源行业提出类似诉讼。早在2010年10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以长达5800页的申诉书,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他们诉称,中国为支持本国清洁能源部门而采取的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此后不久,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特对此了一系列数据,用以证明中国清洁能源补贴导致对华贸易逆差激增的事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在接受《创新时代》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美国对中国能源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涉及到数十万就业人员、上千家企业及近百亿美元等诸多领域。一旦立案不仅伤害中国企业,也伤害美国企业,中国的光伏企业自美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设备金额超过50亿美元,而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则不足20亿美元。中国在美上市的众多光伏企业利益受损,也将使美国投资者和电力开发商的利益接连受损。”

对美国“双反”中提出的“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的要求,中国光伏企业普遍表示无力承受。“相对现在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左右的水平,不用说100%的关税,即便只增加10%的关税,中国企业恐怕都难以招架。”江苏某太阳能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但更令中国企业后怕的,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有专家认为,一旦美国最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作为全球光伏第一大消费市场的欧盟也可能随之效仿美国的做法,届时以出口欧洲为主的中国光伏产品或将遭至“致命一击”。根据国际知名光伏研究机构solarbuzz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仅2010年一年,欧洲市场就占据了全球光伏运用量的80%,堪称为世界最大的光伏需求地,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中国每年销往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了中国光伏企业近80%的销售额。

“美国对反补贴诉讼的立案门槛很低,提出诉讼的公司,只要数量或产量超

过了国内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即可立案调查。此次‘双反’诉讼动用的是美国国内法律,不同于“301”调查,继而将不会通过wto解决贸易争端。此外,由于美国、欧洲至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国家地位,因此最终能否立案,则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态度以及中国政府能否提出有效的反制措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推迟裁定时间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拉长时间,说明事态会有好转的迹象。”李俊峰进一步分析指出。

果然,在美国“双反”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联合组织的新闻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在此界会上,上述14家企业针对美国欲向中国太阳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一事,澄清事实、表明立场。

机电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优势,而非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双反”调查申请是对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现状的歪曲,而且任何最终可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必将对中美两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此中国企业将积极应对。

政策引航:2012年光伏产业盼来“好兆头”

辞旧迎新,中国光伏业总算挺过了苦不堪言的2011年。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012年时,饱经风雨的中国光伏业也迎来了新一年的“好盼头”:2012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2011年度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将实施第二批规模为1500万至18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将实施“十二五”第一批规模为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开发计划。

早在2011年12月20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就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2011年12月21日,国家“863”计划――《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在甘肃启动;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mw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几经上调的发展目标、日益趋紧的环保压力、着力突破的产业瓶颈,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内需”即将大规模启动,中国将成为一个光伏发电安装大国。这或许能给“寒冬”中的中国光伏业带来些许温暖。

而时至今日,当所有利好汇聚在一起,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管理层为中国光伏产业绘制的宏伟蓝图早已跃然纸上!

2011年12月9日,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一期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正在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光伏规划目标超过了此前透漏的10Gw装机量的50%。而事实上,相较最早广为流传的5Gw装机量,光伏“十二五”目标已经连续上调两次。此外,为促使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题,国家能源局下一步将推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配额制或将规定发电企业在发电和电网企业并网时均统一使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除此以外,《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还首次提出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问题。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年比2010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由此业内人士分析,政府推出的这套“组合拳”采用了财政投入、法规、奖励、金融等多种方式,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个角度着手,有效地保障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出于环保的责任,也出于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诚然,各级部门在为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发展制定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更不能忘记突破科技瓶颈。

2011年12月21日,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在甘肃正式启动。据了解,该课题是由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许继集团6家单位共同承担的。课题共设置6个子课题,共计投入科研资金将近8000万元,课题重点研究大规模风光电集群有功、无功电压和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并通过建成示范工程,以全面提升大规模风光电集群响应大电网的调度能力,最大限度地缓解大规模集中开发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协调的矛盾。专家预测,此课题将为国内外大规模风电、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屋顶”阵地也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mw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湖南湘潭九华并网运行。据悉,该项目装机容量超过20mw,总安装面积约20万平方米,此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电站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近2500万千瓦时,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80011屯,纯净水7800万升,减排二氧化碳19000吨、粉尘5300吨、二氧化硫580吨。

商机隐现:光伏组件掀电站投资热

2011年12月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与美国第一太阳能设备公司签订协议,收购后者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托珀兹太阳能发电厂。“股神”由此正式进军光伏发电领域。有研究报告指出,从光伏产业链的角度看,电站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下游电站在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也将成为获得未来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内需”启动,中国将成为一个光伏发电安装大国。中国光伏业即将通过改变,迎来再次繁荣的机会。而这一改变绝非易事,在全球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的背景下,一直以来主要集中于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90%市场依靠海外的中国光伏业不得不在被严重挤压了的利润空间中谋求生存。

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当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之时,光伏发电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光伏主产业链的角度看,电站仍然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随着组件价格的下跌,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将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此刻,遥想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发表声明称,将从nRG能源公司购买阿瓜卡连特太阳能发电厂项目49%股份,“股神”进军光伏发电领域的消息,我们不得不钦佩其精准的判断。

然而,这一判断并非“股神”专利。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企业也开始涉足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但显而易见,施正荣作为经营者与巴菲特作为投资者的思路不尽相同。在施正荣看来,“以每瓦2美元计算,投资一个50mw的光伏电站,需要投入1亿美元,而投资收益期至少在10年以上。虽然其利润相对高而且收益比较稳定,但是其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做保障。”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太阳能企业向下游扩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大部分的组件企业开始在海外进行电站投资,一方面是由于电站目前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是由于电站可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来源,避免组件的滞销。

此外,业界对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前景也十分看好。目前,国家能源局审核确定了青海省8个项目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

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吴达成告诉《创新时代》记者,“金太阳示范工程”自2009年由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建设部共同启动实施以来,已经过三期的发展。据了解,2009年设计装机容量为624mw,2010年设计装机容量为272mw,2011年设计装机容量为600mw。尽管实际执行情况差别较大,但是“金太阳示范工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它成功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上网难”问题。近日,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了《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支持范围和补贴标准。预计2012年我国“金太阳示范工程”规模将有望扩容,至少还要建设1Gw。

但自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后,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暂无第三轮特许权招标工作计划,这意味着原有的“特许权招标”将被“标杆电价”所取代。那么,在两大政策支持下的光伏市场,国内光伏企业又该如何选择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标杆电价和“金太阳”这两种政策各有其适用区域,应区别对待,同样重视。“其实这两个政策各有侧重,‘金太阳’侧重中东部,标杆电价则侧重西部。”有鉴于此,孟宪淦建议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决定在哪块市场有所作为。“可通过项目实践,来了解自己更擅长经营哪类项目,以及哪类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更高。”孟宪淦同样认为,“十二五”期间,从市场比例看,西部标杆电价市场要比“金太阳”大,因此企业要考虑到主要的市场需求,力争多做标杆电价项目。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5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仲裁结果,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将被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并从中扣除10.54%的出口补贴,经计算行业关税范围为23.75%—254.66%,具体产品为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模块、层压板、面板及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如此一来,美商务部终裁结果相比初裁则要更为严厉一些。其中,反倾销税从今年5月初裁的最低31.14%下调至18.32%,但最高幅度不变;而反补贴税则大大高于初裁的2.9%—4.73%。

不过,按照美方贸易救济程序,除美国商务部外,此案还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仲裁。根据目前日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今年11月23日左右做出仲裁。如果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做出肯定性仲裁,即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此类产品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要求海关对相关产品征收“双反”关税。

“美国的终裁将对正在进行中的欧盟‘双反’调查,以及极有可能触发的印度‘双反’调查,产生极大影响。欧盟的调查不仅扩大了‘双反’的产品范围,同时已经敲定替代国是美国。”江苏辉伦太阳能市场部经理袁全告诉《英才》记者,“此次美国商务部的裁决表明,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价格,较之美国市场的其他竞争者来说是过低的。”

灭顶之灾

美对华“双反”裁定结果,不只对美国商务部公布的75家光伏企业有效,而是对所有中国光伏企业都有效。

在税率方面,实施单独税率、参与调查企业税率和不参与调查企业税率三种。采用单独税率的为尚德电力和天合光能。尚德电力在最终裁定中被处以31.73%的反倾销税和14.78%的反补贴税,反倾销税与早些时候公布的税率水平一致,但反补贴税仲裁远高于初裁的2.9%。

而天合光能面临的反倾销税为18.32%,反补贴税为15.97%,初裁税率分别为31%和4.73%;英利绿色能源如果向美国出口完全产自中国大陆的组件或电池,将适用单独税率,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分别为15.42%和15.24%,低于初裁税率。其他参与调查的企业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分别为25.96%和15.24%。而不参与调查的企业的反倾销税高达249.96%,反补贴税则保持不变。

“只要征收10%的关税对这些企业就是灭顶之灾,从财报就可以看出,8%—10%是这些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告诉《英才》记者。

然而,已经跌至谷底的中国光伏企业偏偏祸不单行。

日前,一家名为Solyndra的美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加州北部地区的一家地区法院向中国最大的三家光伏制造企业尚德、英利和天合提起反垄断诉讼。Solyndra指控中国组件制造商与多晶硅生产商、金融机构和中国政府机构共同组成了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组件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

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也没有搁置。欧洲光伏产业联盟日前发出公告,已向欧盟委员会提起了针对中国光伏公司的“反补贴”诉讼。根据欧盟的法律程序,将在45日内决定是否针对指控展开调查。如果发起调查,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太阳能产品将被征收临时关税。这也意味着,在9月6日,欧盟刚宣布就“反倾销”申诉立案调查后,欧盟又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一项诉讼。

“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应诉,但是我觉得欧盟倒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告诉《英才》记者。

巧妙规避双反

中国光伏企业之所以对欧美的双反调查如临大敌,是因为中国光伏产品95%用于出口,其中大约70%—75%出到了欧洲,10%—15%出到了美国。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光伏的主流市场还是在海外。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大力开放国内市场,但依然很难在短时间内为过剩的产能找到足够的出路。

其实光伏企业遭遇困境,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谈及内因,袁全说:“从诞生至今,中国的光伏产业一直是政策导向型的特点。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可以‘依靠’政策,不能‘依赖’政策。”

佘海峰也认为,“如果欧盟是按照它现在的方式裁定,中国企业就真的是没办法生存了。”不过,佘海峰对欧盟的裁决结果相对乐观:“欧盟跟美国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欧盟会考虑到跟中国的双边关系。他们的裁定结果,肯定会给中国的企业留一些生路。”

欧盟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跟美国不一样。每年欧盟,特别是德国这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出口到中国的产品非常多,包括技术、钢铁,装备制造等。

“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量甚至大于中国最大的出口量,因此它不会轻易的因为光伏一个产业影响到双边的贸易关系。”但既然是洗牌,就肯定是有生有死,佘海峰对于光伏因贸易冲突而带来的洗牌持乐观的态度。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光伏产业洗牌根本的原因不是贸易冲突,而是在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其实贸易纠纷只是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对光伏企业而言,现金在手才是王道。不过,企业的生死存亡,也牵动着地方政府的利益。

“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为什么在后面插这么多的手,一些企业就应该让它倒掉,为什么政府还要拼命救它?而且还救不活。当前全球90%的产品都是由中国公司来供应的,如果有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倒掉,剩下的企业就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政府拼命维系经营不善的企业,所有企业都得死。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不被淘汰,那这个市场就混乱了。”光伏企业分析人士指出。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反倾销光伏原因对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摩擦也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在本轮贸易保护中,作为新兴经济大国的中国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进攻的重点目标之一,不仅表现出案件数目、涉案金额增多,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的特点,而且涉案产品由过去以初级产品为主有向高附加值转移的趋势,其中光伏产品在欧洲及美国的反倾销案件最为引人注目。

一、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在最繁荣时,全球最大的15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就有10家来自中国。

我国光伏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以江苏为代表,主打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环渤海以河北为中心,主打上游材料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居第二;珠三角以深圳为核心,主打下游应用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主要是江西、湖北、湖南三大省份;西部地区主要是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重点利用能源、矿产等优势,主打上游多晶硅原料生产。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1.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

2.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尽管欧洲多个国家和超千家企业高管签名发公开信要求放弃对华光伏征税,但是在2013年6月初,欧盟仍然裁决向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了11.8%的临时性惩罚性关税,为期2个月,如果中欧双方在8月6日前没有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3.美国和欧盟对光伏产业反倾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美国和欧盟反倾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出口总额289.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额233亿美元,同比下降35%,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1%,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9.2%;进口额56.5亿美元,同比下降16.1%,进口数量同比下降9.2%,进口价格同比下降7.6%。目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库存高、利润少、贷款难的资金困境,而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光伏企业出口前景令人堪忧。如果此次欧盟反倾销最终成立,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预计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

二、光伏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

中国虽然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却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方面,我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而下游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例如,光伏系统装机量外销比例接近80%,而欧洲占70%。相比较国内光伏产品庞大的生产规模,目前国内光伏产品的使用和销售规模非常渺小。

(二)融资渠道不畅,债务危机逼人

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国内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几种。近年来,为调控楼市等经济过热领域,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趋收紧,银行信贷压缩,加之证监会提高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我国不少光伏企业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高端人才稀缺

本世纪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光伏技术研究者学成归国,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界一个人才聚集的小高潮。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充,光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海归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光伏产业严重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

从国内来看,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的细分领域,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9家部级高新区中,有超过高新区域30%涉足光伏产业,大约20家高新区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另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有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有在建的组件总产量约30Gw。高新区与高新区之间,光伏企业之间多属同质化发展模式,为了争夺订单,出现低价出售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多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场需求不振,中国大量光伏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中。

(五)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其中欧洲占到60%左右,美国约为20%。这就造成,欧美市场一旦对我国光伏产业闭上大门,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三、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

(一)启动国内市场

为了缓解光伏产业目前面对的产能过剩的压力,不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尽快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为了配合节能低碳的发展思路,中央政府提出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逐步改善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作为“十二五”确定的国家能源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已经做出了四次调整。预计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这对光伏企业来说,不失为利好的消息。

(二)将光伏产业一部分转到海外市场

把相当一部分产能迁移到海外有需求的国家,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样能使得由中国资本掌握的光伏产业的安全性大为上升。许多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这一转移,如我国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已经开始谋划在欧洲或东南亚等地建厂。

(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当下涉案企业除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外,更应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企业产品转型,尽快开拓新的产业链条。此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相互合作

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应是一个由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加强配合,尽量避免低价竞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应诉,并努力生产高端产品。其次,对国外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政府应做出适当反应,一方面,加强与外方的沟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做好国内市场开拓,提供各种资金及政策保障;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SemipVGroup(光伏分会),Semi中国太阳能光伏顾问委员会和中国光伏产业联盟联合.

[2]王伟.中国光伏产业摆脱当前困境的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2(8)

[3]中国最大光伏企业破产凸显国内应用市场开发难题[eB/oL].新华网,2013(3).

[4]顾世祥,闵霞,陈春园.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区域式竞争格局[n].经济参考报,2009.5.6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7

或许受此影响,光伏企业连参加展会的兴趣都淡了。9月5~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北京国际光伏展览会”人流稀少,现场冷清,因参展企业不多,仅展出一个半展馆。参展人员对《新财经》记者说:“没什么意思,领导们来看一下就走了。”

面对欧盟“双反”和行业不景气,不少企业通过转型进行自救,主要方式是退出光伏制造领域,转而投资下游应用领域的光伏电站。海润光伏9月14日公告称,将投资4.9亿元建两个光伏电站;中利科技和保利协鑫也分别于8月底公告称计划建光伏电站。

一场光伏电站的兴建热潮正悄然进行,但此举能否真正解决目前光伏行业下滑的局面?建电站真的既能消化产能又能获得稳定回报吗?

全行业亏损

国外对中国光伏业“双反”调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5月,美国对国内光伏业进行“双反”调查,对多家中国企业作出征收31%~250%反倾销税的初裁。美国这一调查尚未结束,欧盟又于今年9月初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且调查产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与美国“双反”仅针对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不同,欧盟的调查范围包括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全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光伏企业规避惩罚性关税的难度大幅增加。据了解,此次欧盟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起贸易争端。

欧洲是当今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约占同期中国光伏电池出口总额的70%,相对而言,美国市场仅占出口总额的20%。因此,欧盟此次“双反”立案使国内原本一片惨淡的光伏企业雪上加霜。

2012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发展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在保持了6年的连续快速增长后首次出现下滑,出口总额128.94亿美元,同比下滑约三成。

事实上,国内光伏业已陷全行业亏损境地,光伏上市公司上半年下滑的业绩就是有力的证明。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69家a股光伏概念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1092亿元,同比减少3%。由于产品价格、毛利率大幅下滑,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仅为37亿元,与去年93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同比剧减60%。

上半年出现亏损的公司也骤然增多,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的光伏类上市公司多达21家,也就是说,大约有三成的公司上半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规模接近20亿元。而去年上半年,亏损的光伏上市公司仅5家。

继光伏巨头赛维LDK和尚德电力被曝光可能面临破产之后,当前江浙一带已有大量中小型光伏企业面临破产,许多光伏生产设备在等待出卖,有些甚至是整条生产线以极低价格出让。有些老板已经跑路。

而低端的光伏制造业则是资本撤离的重灾区。记者了解到,江浙地区目前已有不少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关门歇业。江苏省规模较大的中盛光电集团已宣布关闭硅片工厂,原因是严重亏损。

位于河北的光为绿色新能源公司总裁魏强表示,一年前,市场销售的光伏组件还能卖到1欧元/w,现在已降低至0.48欧元/w。与此同时,人民币与欧元的汇率还在升值,使得光伏企业遭受价格大降的同时,还要承受汇兑损失。

转型建光伏电站

由于光伏中上游生存日益艰难,许多光伏企业纷纷转型,开始向下游光伏电站寻找生存空间。一方面是为了消化现有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

8月31日,上市公司中利科技了定向增发方案,拟发行不超过1.7亿股,募资约16亿元,主要投向甘肃光伏发电项目和波多黎各光伏电站。

中利科技不是唯一建电站的光伏企业。就在中利科技消息前,另外两家光伏企业保利协鑫和银星能源也先后表示要投资建设光伏电站。

最近宣布建电站的是海润光伏。9月14日,海润光伏公告称将投资4.9亿元建两个光伏电站,一个是甘肃金昌的20mw光伏发电项目,另一个是新疆柯坪县的20mw光伏发电项目。

事实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开始“往下走”,将产能过剩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延伸到下游建光伏电站。这些企业看好电站的原因在于,国家对光伏电站项目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

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9月12日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为2100万千瓦以上”。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为“十二五”太阳能装机容量留下了上不封顶的口子。

正是投资热情催生了一些光伏电站的新应用模式。最近出现在山东寿光农田里的光伏电站蔬菜棚就是一个新产品,这个具备光伏发电功能的蔬菜大棚是全国首座太阳能光伏农业一体化的高科技能源大棚,目前正为9月底的并网发电进行最后的准备。

负责该项目运营的华天新能源公司孙先生认为,大棚上架设太阳能发电站,这条漫长的产业链条背后,是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多赢。

据了解,该基地大约需要投入4000万元,并网发电后,按照每度1.15元的上网电价计算,年收入至少600万元,8年左右可收回成本。除此之外,这个年发电量1兆瓦的基地还能获得800万元的政府扶持。

对光伏企业来说,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建这样的电站不占用土地资源,可以利用大棚顶部,实现发电、农业相结合。传统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一般为工业用地,成本非常高。在寿光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已达每亩40万元,且很难批下来,而这个占地180亩的大棚电站的土地成本几乎为零。

项目风险与资金压力

光伏企业建电站既能消化产能又获得稳定回报吗?目前来看压力与风险同在。一位光伏行业研究员表示,这只是暂时消化产能的方式,并不能解决行业整体下滑的局面,且有多方面风险。

据其介绍,目前建光伏电站有两种模式,epC模式和Bt模式。Bt模式能获得比epC模式更高的利润,但是首要条件是获得当地发改委的批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虽然很多企业都去做光伏电站,但并不是每家都能从当地发改委拿到批准“路条”。据《新财经》记者了解,即使被广泛看好的Bt模式,也并非一本万利。

目前,光伏电站国内的买主实际上就是五大电力集团。在一些较大的项目上,发改委更愿意和五大电力集团合作,民营企业要参与难度很大。青海省当地发改委此前就直接将电站项目划给了大型电力集团和能源公司。

不过,由于每个光伏电站的装机都相对较小,五大电力集团不会完全自己操作,而是采取跟光伏组件厂或开发商合作的方式,光伏企业生产出要关组件后,电力集团再进行收购,由此给了民营企业一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但是,这种模式使得民营企业必然要接受电力集团的压价,利润空间有多大并不确定。

另一重风险在于项目能否最终运行。据光为绿色新能源公司总裁魏强介绍,尽管常有地方政府在招商活动中邀请光伏企业建电站,但备受关注的光伏电力并网问题一直没有答案,“要是并不了网,建了电站也只能晒太阳”。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大规模引进光伏电站项目,但往往后期配套工作跟不上。

建光伏电站需要不少资金,这也是光伏企业建电站面临的另一重压力。

以中利科技为例,尽管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1亿元,但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5亿元。同时,公司短期借款为16.94亿元,长期借款为8.9亿元,应付债券8亿元,可见资金非常紧张。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8

中国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光伏组件生产制造环节,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处于最易被阻击的产业链中游。

去年无锡尚德的破产,已暴露出近年来国内光伏业的重重风险。此次欧盟“双反”措施实施后,对中国光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不甘坐以待毙的天合光能、英利等几家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曾试图通过增加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代工生产绕过贸易壁垒,然而,情况并不乐观。

反观国内市场,产能每年在以接近100%的速度激增,但电站建设速度较慢,一时还无法将其消化,亦无法充当避难所。

外患内忧之中,中国光伏企业何去何从?

绕不过去的壁垒

“通过海外代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只能是确保销售现金流的权宜之计。”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此前曾表示,将加大其光伏硅片在台湾的代工量,但通过海外代工生产的光伏组件,要比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成本增加0.4元/瓦左右,占到成本的10%左右。

除成本增加外,海外能够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台湾的一线和二线太阳能工厂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难以再接受更多的代工订单。

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了应对欧盟对华光伏“双反”,不丧失欧盟市场,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海外办厂,才能绕过贸易壁垒。

王亦逾透露,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英利将在海外建厂,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相比成本较高的欧美国家,英利更倾向于在东南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比如泰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而且人工成本比国内低近60%。

据了解,除英利外,目前阿特斯、晶科能源等大型光伏生产企业,为应对贸易制裁,均表示过海外建厂的意图。

5月28日,阿特斯一季报显示,其对欧洲的出货量约占20%,同比减少1/3。自2013年3月以来,阿特斯就开始从加拿大的组件装配厂向欧盟提供组件,但数量仍然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厂的成本比较高,与国内的工厂相比优势较小。

晶科能源的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对记者表示,目前,用海外设厂的方式保住欧盟的市场份额并不现实,主要是成本问题,但不仅是简单的劳动力成本问题。

目前,生产光伏组件的自动化率已经很高,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下降,在其他国家建厂无法复制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配套能力。海外建厂在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和对订单的反应速度等方面都难以与国内相比。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设厂也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法律、环境和政府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相应地推高生产成本。

“目前,中国企业不适于大规模扩张海外的产能,盲目押宝海外的风险很大。”钱晶说。

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告诉记者,尚德电力是最早在海外建设光伏生产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尚德电力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建设了50兆瓦的生产线。但是,当地高企的人工成本,不得不要求企业追加更多的投资购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同时,相应的电力、原材料、税收等费用都要比国内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征收“双反”关税,即使中国海外企业的光伏组件成品能够绕过贸易壁垒,但是其来自中国的支架构件、多晶硅切片等元件依然会被征收高额关税。海外生产线难以与国内产业形成产业链,难以发挥国内的产业产能优势。

“单纯为了绕开贸易壁垒而在欧美建厂并不划算。”龚学进表示,中国企业难以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在短时间内绕过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不得不为过度依赖欧盟市场的畸形产业发展买单,从而将陷入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金流困难。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无门、资金断裂的致命打击。”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从目前看,只有发展中国光伏电站,把国内市场撬动起来,才能挽救中国企业。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国企业70%的产能内销,30%的产能出口。

钱晶表示,做电站开发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大量光伏企业的现实困境,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向欧盟出口的比重降低了一半,而更多地向电站开发方向延伸,并尝试做独立电站。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仇展炜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去海外设厂的打算,但从2009年就开始做电站开发,目前国内和国外开发电站规模的比例是3:1。

国内市场不是避难所

然而,相对于企业的期盼,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形势,似乎难以成为企业的避难所。

“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已经是在跑步前进了,再快就要出问题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告诉记者,从2012年11月开始,中国政府出台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确定大型光伏地面电站上网标杆电价后,中国光伏市场每年在接近100%的速度激增。

2012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4.5Gw。在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已经将全年新增光伏装机提高到10Gw。“十二五”光伏装机目标由21Gw上调至35Gw。按照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实际产量计算,2013-2015年中国市场将支撑起近50%的产业需求。

“这已经是中国光伏市场能够提供的极限了。”时璟丽告诉记者,目前国家能源局现有审批工作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审批的光伏项目和补贴的规模已经与财政预算的补贴能力出现脱节。

原国家电监会2012年12月的节能减排电价执行情况监管通报显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一直到2012年11月底才交易方案,超出正常发放周期一年多。而2011年5月至11月的补贴资金尚未落实,资金缺口已达110亿元。

“补贴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已经为中国激增的光伏市场埋下了隐患。继续加速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几乎没有可能。2013年实际能完成7-8Gw光伏装机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时璟丽表示。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告诉记者,国家电网目前也正在全速推进国内光伏装机的增长。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达标一处并网一处,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则将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公司,并且全面实施并网不收费。

截至2013年一季度,国家电网公司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达到4.41Gw,同比增长81%,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0.38Gw。从2012年11月《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至2013年4月,短短不到6个月,共受理分布式光伏电站申请咨询近5700件,实际报装352户。

“但是,目前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咨询受理和实际报装差距依然十分悬殊。由于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大多数分布式光伏客户依然处在观望状态。”张正陵表示。

据悉,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方案已确定为平均补贴0.35元/千瓦时,并已通过了国务院会议,各部门正在制定细则,不久将会出台。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海润光伏;高送转;大股东减持;利益输送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6-0002-06

一、引言

高送转是上市公司实行高比例的送红股(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或者资本公e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的一种股利分配手段①,其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不涉及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理论上不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实质性影响,也不会对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总价值产生影响,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正向的公告效应[1]。一般认为,实行高送转政策的公司以较强的送转股能力和良好的业绩作为支撑,使得送转后的业绩增长与股本增长相匹配,给投资者带来理想回报。然而一些公司在不满足高送转资质的情况下也推出高送转,是想向市场传递未来的高成长性还是为了实现大股东利益输送的目的?投资者盲目追捧高送转概念股是否能够获得超常回报?

海润光伏(600401,SH)于2015年1月23日公告,前三大股东紫金电子、九润管业、杨怀进共同于2015年1月22日向董事会提交了《关于海润光伏2014年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的提议》,以海润光伏2014年12月31日股本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0股。另外,经上交所问询,杨怀进回复,自2015年1月22日起未来十二个月内减持股票数量不超过3453万股②。九润管业和紫金电子均回复,未来十二个月内将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二级市场交易等方式或全部减持。2015年1月23日,海润光伏股票强势涨停,报收10.31元,涨幅为10.03%。之后三天,连续大跌,三个交易日合计跌近17%。

大股东减持常被看作利空消息,传递出大股东对公司前景不看好的信号。一份公告中同时含有利好和利空消息,中小投资者仿佛雾里看花,非理性追逐高送转题材股而忽视了其中隐藏的风险,导致预案公告当日的股价涨停。但是好景不长,2015年1月23日,上交所下达了《关于对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分配等事项的问询函》,其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股价应声下跌。1月27日,第二大股东九润管业开始在二级市场集合竞价交易系统中减持套现,加速了股价的下跌。公司再次引起交易所的关注,于1月27日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对海润光伏公司利润分配及股东减持等事项的问询函》,交易所质疑,“上述股东已承诺在股东大会审议上述利润分配议案时投赞成票,但又表示可能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全部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票,请上述股东说明,其行为是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等相关规定,是否通过滥用股东权利损害上市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在海润光伏给出的回复中,股东杨怀进调整了减持计划,在审议利润分配提议的股东大会召开前,不减持股份。2015年1月31日,海润光伏了2014年度亏损约8亿元的业绩预亏公告,这与大股东在预案公告中宣称的“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公司未来发展的经营成果”明显相悖。当天,公司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对海润光伏2014年度业绩预亏有关事项的问询函》,其中要求公司向杨怀进、九润管业和紫金电子等相关股东核查,并说明其在减持公司股票时是否已知悉公司2014年度业绩的有关情况。海润光伏为了避免因业绩预亏公告而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申请股票于2015年2月2日停牌1天,2月2日又继续申请停牌,停牌半个月再次复牌后,于2015年2月13日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海润光伏的股价再次下跌,自送转股预案公告日至此,已累计下跌约25%。

海润光伏在利润分配预案中宣称:前三大股东基于海润光伏未来发展需要并结合2014年实际经营状况,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公司未来发展的经营成果,在符合利润分配原则、保证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提议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0股。那么,这种高送转的利润分配政策是否合理?其背后的动机何在?高送转是否传递出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发展前景?真的是要积极回报投资者吗?

二、海润光伏的前世今生

海润光伏于2004年4月由任向东家族出资设立,主营光伏相关业务,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2004年11月,九润管业(实际控制人为任向东)受让9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任向东家族。进行四次增资和两次股权转让后,2007年海润光伏的经营状况非常好,发展迅速,开始筹划ipo。

从海润光伏创立至2009年,均由创始人任向东负责重大决策。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及ipo失败后,任向东意识到业务转型与引进人才的必要性,遂以赠送股份的形式引进了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管团队,确定了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战略方向。2009年12月,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杨怀进通过受让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2010年7月,九润管业的实际控制人任向东为了实现海润光伏的顺利上市,与实力雄厚且有意进军太阳能光伏领域中下游业务的阳光集团达成一致,将生产经营方面的决策权让位于阳光集团。阳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紫金电子成为海润光伏的第一大股东,九润管业退居第二大股东,杨怀进为第三大股东。2010年3月29日,海润光伏的大股东与江苏申龙的控股股东签署了《重组意向协议》,江苏申龙将全部资产及负债整体出售给海润光伏的控股股东,同时以每股3元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海润光伏。2011年12月海润光伏实现“净壳重组”上市,海润光伏原有股东取得的换股股份锁定36个月。上市之初,阳光集团在光伏产业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太阳能光伏上中下游产业链齐全的控股型集团公司,基于对海润光伏的信心及经营管理层的认可,不仅对海润光伏融资给予大力支持,还对2012年和2013年的利润作出乐观预测,承诺如果重组后不能实现预测的净利润,阳光集团将以现金方式向公司补足差额。

从海润光伏坎坷的上市历程可以看出,海润光伏处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容易受市场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动的影响。借壳上市后,九润管业持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紫金电子和杨怀进持股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海润光伏,获得控制权收益,从而实现战略目标。

三、高送转方案分析

实施送转股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强的送转股能力。根据送转股能力的计算公式,送转股能力={资本公积+max[0,max(0,盈余公积-0.25×总股本)+未分配利润]}/总股本[2],计算海润光伏2014年度的送转股能力为2.80,与2014年上交所全部公司的送转股能力相比(见表1),海润光伏的送转股能力处于50%~75%分位数的位置,对于超高比例的“10转20”股利政策而言,这一送转股能力并没有明显优势;与沪市2014年度其他实施送转股的公司相比,海润光伏处于25%~50%分位数的位置,其送转股能力差强人意。再从送转股能力的内涵来分析,海润光伏2013年的送转股能力为1.25,2014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为负,不具备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能力,其送转股能力主要来自2014年9月定向增发实现的资本公积。可以说,海润光伏刚满足“10转20”的送转股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实行了,其背后的动机有待进一步分析。

送转股后公司的股本迅速扩张,对于股本规模较小的公司有动机实施高送转以达到股本扩张的目的,若是出于股本扩张的动机,公司的股本规模与业务规模相适应,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海润光伏2014年定向增发后的总股本为1574978384股,不管是与沪市全部a股公司还是与2014年度实施送转股公司的股本相比(见表2),都处于75%分位数水平之上,可以推测海润光伏的高送转,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张股本。

高送转实施后会导致股本迅速扩张,而理论上除权后的股价随之下降,对于高股价的公司而言,实施高送转可以降低股价以吸引更多资金有限的中小投资者,增强股票交易的活跃性。海润光伏在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的10个交易日的均价为8.19元,与同时段其他公司的股价相比(见表3),其股价处于中下游水平,并非高价股,可排除海润光伏通过高送转达到降低股价的动机。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送转股往往预示着公司面临快速增长的机会,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企业以送转股代替现金股利可以将现金留存在公司内部,用于当前的投资,降低融资成本,对股东和公司均有利。可以推论,经营业绩和成长性良好的公司才会实施高送转。反观海润光伏在高送转前三年的经营业绩表现(见表4),自2011年12月借壳上市以来,其业绩越来越差,与重组时大股东乐观的利润承诺相比,差距也越来越大。

在高送转前三个年度净利润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背景下,海润光伏却在2015年1月22日晚间的利润分配预案公告中提及“公司的前三大股东结合2014年实际经营状况,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未来发展的经营成果”。但是截至2015年1月23日,海润光伏并没有披露2014年度的业绩盈亏情况,高送转的信号传递效应需要未来的事项来验证。在高送转预案公告一周后,公司公布了亏损约8亿元的业绩预告。

自Baker和wurgler提出迎合理论以来[3],对股利分配政策动机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投资者需求的研究。公司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和迎合投资者的偏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李心丹等证实了个人投资者给予高送转股票较高的溢价水平,高送转迎合了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需求。在2015年年初,我国的股票市场明显呈现牛市趋势,海润光伏很可能是出于迎合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需求而实施高送转政策。

海润光伏的《公司章程》中规定,利润分配预案由董事会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情况、资金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股东回报规划提出、拟定,同时规定发放股票股利的条件是“在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且股票价格与股本规模不匹配时,在满足现金分红的条件下,提出股票股利分配预案”。海润光伏的高送转是由前三大股东提议的,而事实上,海润光伏合并报表该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及母公司累计可供分配利润均为负值,该分配预案并不符合《公司章程》、《分红规划》中相关分配政策的规定。送转股方案的公告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给投资者造成了利润为正、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错误判断,而且,公司的股本规模和股票价格也没有显示出不匹配的迹象。显然,前三大股东是在“违章”的情况下提议高送转,高送转预案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志,可能产生于大股东的利益攫取需求。

四、高送转掩饰大股东减持

(一)大股东减持的动机分析

九润管业持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在限售股上市流通后,如果大股东认为市场给予海润光伏较高的估值,或者大股东面临资金需求时,就很可能减持套现。紫金电子和杨怀进的持股意在控制海润光伏获得控制权收益,如果上市后的业绩没有达到大股东的期望,控股股东不能实现战略目标或者面临资金需求时很可能选择战略转型,减持股份套现,进而将资金投向其他领域。

据表4,海光伏在重组上市后的连续3个年度净利润都没有实现重组时大股东承诺的利润,甚至相差越来越大。为此,紫金电子补足了2012年度约5亿元的利润差。2013年度阳光集团面临融资困难,于是变更了利润补足方案,以定向转增补偿其他股东,转增部分的市值达8.13亿元。由于光伏行业市场形势持续低迷,阳光集团在光伏领域的投资是失败的,若不是限于借壳上市承诺的36个月的锁定期,阳光集团有动机在2013年就全部退出光伏产业。2014年海润光伏的净利润出现巨亏,更让控股股东失去了信心,有强烈的动机在限售股上市流通后大幅减持。在限售股解禁前以及提议高送转预案时,虽然2014年的年报尚未报出,但作为控股股东应该对2014年的经营业绩掌握完全的实际信息。

再从资金需求的角度分析大股东减持的动机:海润光伏的前三大股东自取得重组限售股至2014年年底,前后大约进行了20次股票质押,说明前三大股东的资金周转非常紧张。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紫金电子有1.35亿股处于质押状态,质押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达到51.54%,九润管业和杨怀进持股的绝大部分也处于质押阶段。前三大股东有着强烈的动机减持股份套现,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

(二)高送转预案的公告效应

公司内部人拥有关于公司未来收益和风险的内部信息,在对未来前景看好时,内部人可能会将股利政策作为向市场传递公司未来收益增长的一种手段,而且绩效好的公司更愿意通过高股利支付水平将自身和绩效差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4]。在送转股完成后,股本随之扩大会稀释未来每股收益,投资者认为只有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有足够信心的前提下才会实施送转股,高送转政策更是如此。高送转常被看作利好消息,在预案公告后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从而产生积极的短期市场效应。

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度和有效性还不高,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中小投资者通常不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再加上其投资行为缺乏足够的理性,容易跟随大众行动或者会认为有更多准确内幕消息的人的判断,形成“羊群效应”。某些公司在高送转预案公告后股价上涨,使得部分炒作高送转概念股的投资者获得超常收益,这时候非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可能会形成一种幻觉,即高送转概念股是值得投资的,继而“过度自信”,不重视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盲目跟风炒作高送转概念股,推高了高送转概念股的价格。中小投资者对于高价股存在恐高情绪,认为上涨空间有限,下跌空间大,误认为低价股的下跌空间减少,上涨空间增加,加之高送转除权后,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数量增多,在非理性的投资者看来,其手中的财富也随之增加,产生财富幻觉。

为考察市场对海润光伏高送转的反应,笔者计算了2015年年初至年度业绩预告日前的异常收益率(aR)和累计异常收益率(CaR),结果如图1所示。股价自年初开始一路上涨,直至高送转预案公告日达到最高(10.31元),每日aR越接近公告日波动越大,CaR在公告日达到最高(37.08%),公告日的aR为9.78%,CaR和aR在公告日之后迅速下降。查阅该期间的公司公告,海润光伏总共了18份公告,其中4份是关于对子公司担保的公告,7份是关于担保事项的相关决议和法律意见,6份是关于大股东减持股份的提示性公告和简式权益变动报告,1份高送转预案披露公告。在高送转预案公告日之前,公司并无利好消息,但是股价却一直上涨,CaR显著为正,表明高送转信息早已被泄漏,内幕信息知情者提前对高送转作出了积极反应。

在高送转预案公告当日,公司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其利润分配等事项的问询函,股价应声下跌,直至2015年1月30日,股价都处于下跌趋势。1月份的最后一天,海润光伏公告了2014年度的业绩预告,这也是《证券法》规定的年度业绩预告的截止日,约8亿元的亏损预告犹如重磅炸弹,与大股东在预案公告中宣称的“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公司未来发展的经营成果”形成鲜明对比。在公告日买入股票,期望通过高送转获取超常收益的高位接盘者反而被套牢。

反观大股东在该期间的股权变动情况,从2015年1月7日到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紫金电子在大宗交易系统中已合计减持11.24%比例的股份,退出了控股股东地位,其中1月20日紫金电子减持了3.39%的股份,并未按照《证券法》规定的时间进行披露,而是在4月1日才予以披露,紫金电子似乎企图隐瞒海润光伏实质控制人发生变更的事实。相比于紫金电子的大幅度减持,在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九润管业也已减持5%,减持股份的均价高于紫金电子,可以证实紫金电子急于退出光伏领域,九润管业还处于减持试水阶段,希望选择更佳的时机获得超常收益。

再来分析这两大股东的减持价格变动趋势。越接近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减持价格越高,在无其他利好消息的情况下,这都归因于高送转。在宣告后的1月27日和28日,九润管业就开始在集合竞价系统中以高于收盘价的价格大幅减持,直接从中小股东手中套现约4.77亿元。紫金电子和九润管业在2015年1月7日至28日期间,减持达12次之多。

大股东减持向外界传递了公司前景不乐观的信息,尤其是控股股东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减持,通常会导致其他中小股东争相减持,继而加速股价的下跌。但是海润光伏控股股东的大幅度减持并未引起中小股东的减持,反而是增持股票,推高了股价。可见中小股东对高送转的反应非常强烈。若没有高送转,大股东很难以理想的价格连续减持,高送转更可能是大股东利用其掩饰减持行为的工具。

(三)高送转的实施

股利宣告日已经包含了有关股利的所有信息,如果股东大会决议不再包含新的股利信息,市场就不应该出现过度反应。同样,除权日也不包含新的信息,在正常市场中也不应出现异常收益。海润光伏在2015年5月15日公告“10转20”的高送转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5月22日了高送转的实施公告,股权登记日为5月27日,除权日为5月28日,新增股份的流通日为5月29日。如图2所示,高送转在股东大会决议日和除权日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查阅该时段的公司公告,从高送转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到除权日之间并无其他利好消息,期间的异常收益率很可能是中小投资者对高送转的过度反应所致。股价在股权登记日冲到最高点(15.31元),该时段中小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再次为大股东的减持提供了机会。

在宣告股利阶段,主要是前两大股东借助高送转进行减持。截至5月初,紫金电子已将其持有的股份全部减持,退出光伏领域,这与紫金电子战略转型的减持动机分析相一致。由海润光伏创始股东控制的九润管业,在高送转宣告阶段也已大幅减持,杨怀进遂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5月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内,杨怀进减持3400万股,套现约4.2亿元。杨怀进的减持均价低于减持当日的收盘价,但是显著高于原先前两大股东的减持价格,与公司重组时其取得股份的价格(3元)相比也是非常具有价格优势的。杨怀进减持的时机选择也非常恰当,处于高送转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与股利实施公告日之间,而该时段正是市场对高送转实施方案再次积极反应的阶段。

五、高送转后的业绩和市场表现

图1显示高送转预案公告日股价达到一个高点(10.31元),图2显示高送转股权登记日股价达到了另一个高点(15.31元)。在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后被套住的中小投资者如果持有到股权登记日前并减持或许能够解套,但在股权登记日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是否也能够在除权后获得超常收益?选取高送转除权后一年的时间进行分析,在高送转实施后,海润光伏的股价陷入长期低迷状态,一年后的股价仅为除权股价的一半左右,CaR一直显著为负。中小股东若短期内没能够及时减持,将被长期严重套牢。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送转会增加公司股本,减少未分配利润,削弱未来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如果未来的经营绩效不能随着股数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公司在后续年度派发现金股利以及送转股的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股权再融资资格和现金分红相挂钩的约束条件,可能使今后的股权或债务融资受到阻碍,继而影响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绩效。

光伏行业是新兴高科技行业,对技术及管理水平的要求高。海润光伏在2013年下半年,陆续有高管和董事辞职,到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原先的高管团队中已有6人退出了管理层。高送转预案公告日之后,仍有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司在上市之初制定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高送转后的前景并不光明。最了解公司经营发展情况的高管和董事的辞职,表明就连公司的内部知情者都对公司的前景极度不看好,这显然应该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发展前景黯淡的信号。但在高送转题材的刺激下,不理智的投资者仍然追高进入。

2015年公司的董事长、总裁、财务总监等对财务报表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均提出了辞职,再加上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自2015年4月24日起,股票简称更名为*St海润),面临退市的风险,导致2015年度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非常高。在2014年度,公司计提了约3.42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而2015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仅大约为2014年的十分之一;从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两个明细科目来看,2015年和2014年相差较大,2015年的存货跌价损失甚至为负,说明2015年公司通过转回2014年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来“创造”利润以达到摘除St帽子的目的。2015年实现的微小盈利很可能是2014年利用流动资产减值损失“洗大澡”和盈余管理的结果,而且201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2015年财务指标的转好并不代表公司核心经营业绩的改善。

海润光伏在2015年1月23日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利润分配等事项的问询函,要求提议股东说明提出利润分配议案的原因,以及与股份减持行为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而大股东所给出的理由仍是“积极回报股东”等冠冕堂皇的说辞,减持行为是考虑到资金需求和战略转型的需要,并没有说明高送转与减持行为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关联。在业绩预亏公告后,上交所连续发出两封问询函,要求大股东说明提议高送转和减持股票时是否已经知悉2014年度的业绩情况,而前三大股东均表示提议高送转和股票减持时,尚未知悉2014年度业绩的有关情况。就前三大股东而言,这些理由和答复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大股东在提议高送转时所谓的“结合2014年实际经营状况,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公司未矸⒄沟木营成果”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未谨慎地核实2014年的经营业绩情况,严重误导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2015年10月22日,证监会对海润光伏进行了行政处罚,认定海润光伏2014年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提议存在误导性陈述:公司及其三大股东杨怀进、紫金电子、九润管业于2015年1月23日,即在法定业绩预告截止期前的敏感时点,采用模糊性的语言,对2014年经营状况进行描述,并作为高比例转增提议的理由,结合资本市场上业绩良好才会高转增的惯性思维,足以使投资者对公司2014年经营业绩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大股东因其机会主义行为受到了罚款等行政处罚,但这与大股东借助高送转减持获利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最终损失的还是中小投资者。

六、结论与启示

海润光伏的高送转在送转股能力和经营业绩等方面并不具备高送转的资质,也没有达到《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原第一大股东在高送转前有强烈的动机退出光伏行业,在这种背景下,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优势强行推出高送转方案,其目的是利用股票市场对高送转题材股的非理性需求推高股价从而择机减持股份。

本文的结论可以为投资者分析公司实行高送转背后的真实意图提供一种思路:首先,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是否具备高送转的能力,应该综合考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成长性、股价和总股本规模等指标,梳理出真正具备高送转能力或潜力的个股买入;其次,分析大股东的持股目的和战略目标,推测其是否有借助高送转推高股价继而实现减持的动机。当然,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公司需要披露大股东减持股份的计划,包括减持的数量、时间和方式,但是,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大股东减持的动机是什么,股份减持会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经营绩效造成何种影响,只有在了解公司实施高送转的真实目的后,投资者才不至于掉入海润光伏式的高送转陷阱中。

【参考文献】

[1]李心丹,俞红海,陆蓉,等.中国股票市场“高送转”现象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133-145.

[2]何涛,陈小悦.中国上市公司送股、转增行为动机初探[J].金融研究,2003(9):44-56.

[3]BaKeRm,wURGLeRJ.acateringtheoryofdividends[J].JournalofFinance,2004,59(3):1125-1165.

[4]BHattaCHaRYaS.imperfectinformation,dividendpolicy,and“thebirdinthehandfallacy”[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1):259-270.

【作者简介】姜英兵(1972―),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问题

光伏产业调查报告篇10

光伏产业困境及地方政府的救助

光伏产业借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效应而命名,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产业链,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当前深陷困境的就是光伏发电的上游制造业部分。这个行业虽然属于能源行业,但其特点完全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较少受到上游资源的限制而容易出现盲目的扩张。

1.欧美低迷经济的影响,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度下滑。根据中国太阳能光伏网报道,2006-2009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2007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8.4亿美元,增速高达1162%,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4%。但2012年出口增长的趋势发生逆转。由于整个行业近90%的产品要出口海外,其中近90%产品出口欧美地区(见表1),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美国于2011年年底发动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要求向中国光伏企业征收23%-249.46%不等的关税,接着是欧盟和印度的双反调查,国际贸易形势急剧恶化,预计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下滑至130亿美元左右,下滑约40%。

2.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企业亏损扩大。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市场需求萎缩,而供给却因各国政府对战略产业的扶持政策而不断增长,结果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据npDSolarbuzz网站公布的数据,2001年底至2012年3月,美国和欧洲市场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走势持续下降;另外世纪新能源网公布光伏行业价格监测数据,2012年3季度多晶硅及硅片、电池、组件总体价格仍处于下跌态势。其中,多晶硅已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011年的21-28美元/公斤,目前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价格持续下跌是导致中国光伏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并且,由于价格继续下降,还部分出现了卖得越多亏得也越多的情况。比如,2012年2-3季度,英利绿色、昱辉阳光、阿斯特、韩华能源等公司的单位营业收入的平均亏损程度小幅扩大。

3.国内光伏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负债率上升、破产压力凸显。2012年,在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业绩下滑。据wind资讯,截止2012年12月3日,a股太阳能发电板块共计79家上市公司,其中53家已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仅24家净利润增长,占已业绩预告公司总数的45%;出现净利润下滑的为29家,占55%。53家上市公司预测2012年年度净利润为2.49亿元,较其2011年的3.11亿元减少了0.62亿元,降幅近20%。2012年3季度,在香港及境外上市的包括保利协鑫、江西赛维、尚德电力、英利等在内的前十名中国光伏企业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达8.1亿美元,总债务累计达263.4亿美元(其中,保利协鑫为2季度数据,尚德为1季度数据)。保利协鑫亏损较小,2012年2季度约为0.34亿美元。

由于亏损持续,债务问题严重,公司股价大幅下跌,特别是2012年7月以来,重庆大全、尚德、赛维LDK、河北晶澳等4家光伏企业,分别因股价持续跌至1美元以下30天以上,而先后收到纽约证交所(nYSe)的退市警告。目前,尚德的财务报表没有正常公布,2012年2-3季度只公布了部分财务数据(preliminaryFinancialResults),与亏损和债务相关的一些重要数据均未能如常公布。该企业目前正就其债务及是否退市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银行商讨解决的方法。

问题较大的企业除了尚德外,就是这10家光伏企业中负债率最高的赛维LDK。

4.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破产边沿,地方政府已经介入救助。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处境危急,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救助,光伏企业出现国有化趋势。2012年10月19日,赛维LDK与江西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19.9%的股权购买协议。恒瑞新能源是一家9月底刚成立的公司,新余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股40%。所以,这次股权交易由新余市政府主导,使赛维获得23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接着,11月5日,东营光伏也出售其50.38%的股份给一家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中国企业,售价1000万美元,从而实现了国有资本对该企业的控制,被“国有化”。目前,对于尚德的解决方案还在艰难谈判之中,无锡市市长及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正与尚德共同研究救助方案。

由上所述,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出口大幅下降,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形下,利润大幅下滑,最大10家企业截止2012年第3季度全面亏损,总负债中短期债务沉重,资金链紧张,企业面临破产的边缘。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光伏企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流动性问题,而实质上并不是融资能力和流动性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对太阳能光伏行业所采取的扶持和补贴政策,致使整个行业生产和消费不平衡,供给过剩并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所引发的。

各国光伏产业政策将加剧行业过剩和竞争

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目的是支持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因此,世界光伏产业产能还将扩大,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1.世界各国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2012年2月,中国工信部颁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光伏产业紧紧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产品性能、做优做强我国光伏产业”的指导思想。

不仅中国积极采取措施和出台政策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都出台了各项措施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欧洲一些国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调整,但鼓励支持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表2是我们搜集和整理的各国2009年以来光伏政策的变化。

2.全球光伏产业产能继续增长,价格持续下降,竞争日趋激烈。在各国政策的支持下,世界光伏产业的产能将继续增长,价格延续下降趋势,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企业破产兼并增加。2012年5月,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公布《2016年光伏产业全球市场展望》,预测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由2011年的近30Gw产能,到2020年达到60-250Gw,2030年达到260-1100Gw。据epia预测,近期在各国政府政策激励推动下,以及考虑到新兴市场发展的潜能,全球光伏产能将从2012年的40Gw左右,2016年增长到77.3Gw;即使采取适中的预测情景,到2016年全球光伏产能也将增长到38.8Gw。

以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利润中占50%以上的多晶硅和晶片市场供求发展为例。首先,据npDSolarbuzz的2012年3季度《多晶硅和晶片供应链报告》预计,2013-2014年多晶硅及晶片的供求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尽管目前多晶硅生产商仍在亏损经营,但多晶硅产能在2012年仍将增长22%,2013年增长18%。其次,虽然市场在扩大,价格仍继续下降走势,生产依然过剩。报告指出,2012年多晶硅平均价格预计将下降52%,2013年预计降至21美元/公斤;生产过剩的情况仍然持续,工厂开工率将由2011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63%。除非终端产品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否则多晶硅生产商将有很多会在一年半到未来几年后破产。

由上述可知,未来中国光伏产业所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由于产品价格下降趋势决定的,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低成本竞争。为此,我们在帮助光伏企业脱困的过程中应更具长远战略眼光。

振兴光伏产业需良好的市场环境而非“国有化”

从世界范围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从一开始就是政府政策推动的,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自然而然地会更多的介入。然而,中国光伏产业能否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成长壮大,“国有化”不应该是战略选择的重点所在,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更好地建设有利于行业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而不应仅仅作为出现危机时的资金提供者。

1.光伏产业困境并非产权结构问题所致,“国有化”并不是必须的选择。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境不是产权结构问题造成的。在前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这种产权结构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当企业出现亏损、资金链紧张,有破产倒闭的风险时,为什么一定要国有资本注入来承担风险呢?“国有化”并不是解决资金链问题的唯一选择,当然也不是必须的选择。一方面,这个战略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可能让更具战略眼光的民营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民营资本在危机中比国有资本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因此,国有资本不是解决光伏产业危机最好的选择,至多是最后的选择。即使选择了国有化手段解困,也应从行业未来发展战略角度,选择施救对象,并匹配以严格的资金使用条件。

2.政府应着重确保行业成长所必须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从世界光伏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看,光伏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正在快速经历自由竞争阶段,并向垄断竞争阶段过渡。由于各国政府对本国光伏企业提供了许多支持政策,所以,全球光伏产业扩张很快,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国光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育,以适应未来国际竞争。

为此,首先,政府或行业协会在行业外部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信息管理等服务体系,产业内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其次,以这次产业困境作为契机,利用市场手段,严格限定国有资本的使用条件,既要限制政府盲目注资冲动,又要给企业压力,让其在市场环境中成长;第三,还应该明确,政府在解决光伏产业问题中,“国有化”作为最后的手段,不仅要有严格的条件,应尽可能少量使用,达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只能暂时救急,不能将其作为目标而长期化,“国有化”后应在一定时期后按照市场制度及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