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55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1

受损主体―光伏产业

浮出水面―光伏产品价格下降

水下冰山―产能过剩、需求下降

受政策补贴影响,国内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两年来的首次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且在产业链传导的效应之下,致使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下跌。

这一切以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价格举动吹响号角。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市场调研机构imS公布的报告指出,“光伏组件出货量正遭遇两年来的首次下跌。”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产品出现幅度不等的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

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这次价格下跌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一轮产业景气周期的下行,是前两年大量产能逐渐释放、需求增速下降双重作用导致的供需失衡。“硅片、电池的价格应该跌至行业平均净利润水平,将历时半年,且之前应该要经历一波产能过剩带来的超跌。”

但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看来,光伏产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危机的时刻。“价格下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行业即将面临整合的先兆。”萧函认为,“行业需求下滑,竞争激烈,未来将是光伏产业的整合期。”此外,随着国外补贴政策的收缩,中国光伏企业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监管措施。据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正计划对光伏产业进行整顿,针对光伏产业产品进行质量抽查。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下游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上游的多晶硅也出现库存积压现象,而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也仍将下滑。这意味着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将再度被挤压。实际上除了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价格下跌。这使得盲目投资,寻求暴利的参与者感到光景不再。甚至有人认为,今年光伏业的遭遇,甚至不啻于金融危机时期。专家估算,虽然最坏的日子过去了,但反弹还言之尚早,且不会同时止跌回升。

同时,核危机使世界各大传统能源巨头,开始寻求向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转型,Bp、皇家壳牌等先后进入该领域。东兴证券的调研报告认为,在危机状况下,国内产能达Gw以上、且拥有前端产业链的企业发货量相对平稳,遭遇的库存将会在第三四季度逐渐消化。

受益主体―汽车行业

浮出水面―车企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

水下冰山―国民财富增长和政策扶持

2011年6月1日,全球性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铂)报告显示,尽管近期中国的轻型车市场销售出现了放缓,但是整个市场的销售额从现在至2016年将保持高达10%~15%的年平均增长率。

这项名为《alixpartners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续第四年由该公司。本次调查是艾睿铂联合上海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对40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与供应商的高管展开数据收集和调查完成的。

今年年初,由于“限购令”的及对汽车行业刺激政策的取消,一度令国内的汽车市场放缓。但是艾睿铂董事总经理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罗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车企的高管们对于市场长期增长仍然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在2016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至15%。

报告特别指出,这一增长预期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家庭财富的增长。目前,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人民币的城市家庭中,72%拥有一辆汽车,但是这个收入层的家庭只占所有城市家庭总数的20%。因此增长潜力非常大,预计未来五年收入超过这个门槛的家庭数量将翻一番。

同时,业内专家们预计由于受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刺激,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在中国市场实现高度渗透,预测到2016年之前,其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平均占有率将达13%。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2

中国商务部网站日前证实,2013年12月31日,美国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inc.代表美国内产业正式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

2012年10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征收“双反”关税。时隔一年多,正在逐步走出产业低谷的中国光伏再遭美国围堵。

为此,中国商务部机电商会2013年12月31日当天紧急召开预警会议。“中国大部分输美光伏组件均从海外采购电池片,如果连这条路都堵上了,中国(输美光伏组件)有可能就出不去了。”机电商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该负责人透露,1月20日立案与否将会揭晓。目前,机电商会正在与企业积极商讨,团结企业的力量,有可能还会赴美进行抗辩。

美国再次发难

早在美国提出对华“双反”申请前,机电商会就做好了相应预警工作,他们在发给企业的一份通知中表示,“近日,我会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美国部分光伏企业拟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口至美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采取新动作,美国相关主管机关如采取新措施将对我光伏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情况,机电商会拟于2013年12月31日召开预警工作会,请相关企业负责同志参会。”

美国的最新举动,使得中美“光伏”争端再次升级。2012年10月,在持续两年的中美“光伏”争端后,美国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征收24%~36%的关税。根据美国商务部裁决,逾100家中国生产商和出口商面临总计约31%的关税,其余中国企业面临总共逾250%的关税。

由于美国商务部的裁决仅针对中国光伏电池片或使用中国光伏电池片的光伏组件,因此许多企业在电池片环节选择了台湾地区代工产品,以期“迂回”进入美国市场,从而规避“双反”高额惩罚税率。

此次美国企业的新提议无疑扩大了对光伏产品的“双反”制裁范围,阻截了台湾地区代工环节这一规避渠道。

上述机电商会负责人认为,这对中国输美光伏企业影响较大。数据显示,相比承担24%~36%的“双反”税率,即大致约合每瓦20美分左右的新增成本,台湾地区代工要合算得多。而如果最终美国商务部决定将台湾产品也纳入到“双反”范围内,则意味着中国光伏组件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将被削弱。

中国积极应对

上述机电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申请提出后,美国政府还需要一定时间决定是否立案。从2013年12月31日开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需要7天时间进行调研,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则需要20天的调研时间。也就是说,从2013年12月31日提出申请开始,将有20天的时间,立案与否就可见分晓。如果美国方面决定不再立案,则申请逾期自动终止;如果确定立案,则届时美国将公告。“我们将组织企业,把企业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此案,有可能还会赴美进行抗辩。”该负责人说,目前正在对申请合规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疑点,但目前还不便透露。

中国某光伏企业法律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正在对立案申请所涉及的产品范围、理由等进行研究,以便提出应对措施。目前看来,美国申请在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法律规范,以进一步判断其合规性。

对于立案的可能性,该法律人士表示,由于该申请涉及面广,所以还不好判断,但中国企业在此前经历过美国和欧盟“双反”调查,已经对“双反”流程比较熟悉,不管最终能否立案,都会有所准备和应对。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3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消耗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廉价、无污染、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

一、光伏行业国内外相关政策背景

(一)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战略新宠

国际光伏行业现状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常规能源都是很有限的。中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10%。全球石化能源的使用将不会再超过100年。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太阳能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行业本身的特点,使得太阳能电池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由于太阳能发电还具有燃料免费、没有会磨损、毁坏或需替换的活动部件、保持系统运转仅需很少的维护、系统为组件,可在任何地方快速安装、无噪声、无有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优点,因此,太阳能终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方式。

(二)西方发达国家对太阳能产品的需求强劲

近几年,新的光伏发展计划不断出现。欧盟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了一份题为《光伏技术愿景》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到2030年,欧盟光伏发展目标为200gwp,全球目标则5倍于此。绿色和平组织联合发表了题为《太阳能发电:2020年服务10亿人,提供200万工作机会》的报告,该报告预计2020年世界范围内光伏发电装机量达到205gwp,虽未针对欧盟提出目标,但预计德国将届时达到18.5gwp的装机量。

在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于2004年9月提出了光伏发电路线图。美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光伏装机量达到200gwp,发电价格降到3.8美分/kwh,到2050年光伏发电将占新增装机量的一半。根据epia的统计与预测,至2012年,全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将达到33.4gwp,未来数年光伏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以上;至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300gwp。

(三)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自2008年4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将正式生效;与现行的法律相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法律层面将节约能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针对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节能的规定,力图在法律层面保证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在建设部目前推行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对新能源的应用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个人和单位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2007年11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关于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建设大于5mwp的并网示范光伏电站,上网电价高出当地平均上网电价的部分通过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在全国进行分摊。这些都将加速这场以太阳能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革命。

(四)亚洲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imsresearch公司近日建立起一个光伏市场需求数据库,该公司的数据库显示,若按2011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量为20%以上计算,截止至2014年,累计太阳能光伏设备安装量将达120gw。该调研公司还表示在此期间内,全球将安装逾80gw的光伏设备。该调研公司所公布的报告还指出,由于欧洲市场正处于停摆状态,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2014年在全球光伏市场上所占份额将减少31%,而与此同时,亚洲和北美市场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亚洲光伏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以45%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其2014年的安装量将达10gw。中国被认为将在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其新增安装量将超过美国和德国之和。

二、国际光伏行业现状调查

转贴于

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欧洲和日本领先的格局正逐步被打破,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已经转移到亚洲,中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的最大生产国,但受国际市场行情变动频繁、经济不景气、行业相关政策变化以及欧元、美元等兑换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光伏企业生存困难。

与此同时,国外市场拟下调或取消补贴政策。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陆续下调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使得电站开发融资变难,直接导致欧洲光伏市场陷入萎靡态势。以西班牙市场为例,2008年,西班牙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西班牙政府曾计划到2012年实现太阳能发电达400兆瓦,但事实上,盲目扩张建设,到2007年,这一目标就已经提前实现了。然而,由于设计不良、或者所在地光照不足等等,许多仓促建立的太阳能电站根本无法与传统电厂进行竞争。西班牙政府只有通过削减关税等措施来减少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在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支持,造成市场需求萎缩。再看德国市场,伴随多晶硅原料成本的迅速下跌,下游行业太阳能电池成本也降低了许多。德国政府对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逐渐削减,补贴下调幅度要取决于每年光伏电站新增安装量的数量,最高下调24%。一旦德国市场补贴的降低,我国国内的光伏企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投资回报率更低,意味着成本更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德国光伏市场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类似于2009年12月增量近1.5gw的情况基本不会再现。而这与国内不少企业成倍扩张产能的出发点并不相符,不少企业将面临出口下降的局面。

2010年欧洲区域占据了全球市场78%的份额,到了2011年三季度,欧洲仅占据全球市场约58%的份额,远低于去年水平,而且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伴随着光伏行业的需求下降,全球太阳能产业恐将面临新一波寒冬。

三、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2010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取得较大的增长(从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和晶澳太阳能三大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同比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一市场的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2010年5月韩国三星集团宣布,将在未来10年间投资210亿美元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使其业务更为多元化。太阳能电池板恰恰是其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日本厂商的集体扩产更是来势凶猛。随着国外优势企业逐渐抢占光伏市场,我国的光伏企业将迎来一轮出口困境。

(二)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出现经营亏损

中国光伏行业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据了四成以上的份额,作为国家鼓励的新能源行业和大力发展的行业,2010年生产销售如火如荼,得到较大发展。但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外宏观形势日益严峻,国际市场行业低迷,整个行业出现了需求、产品价格暴跌、出货量减少、库存积压严重的现象,行业风险加剧。由于光伏组件95%以上出口,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反倾销政策影响,市场需求巨减,终端市场实际增长幅度远小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龙头企业出现经营亏损,小企业形势格外严峻。第二季度季报显示,尚德电力巨亏2.6亿美元、赛维ldk亏损8800万美元、晶澳亏损3540万美元等。而部分中小企业亏损更为严重,加上银根紧缩、融资成本高涨,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不少中小企业停产,甚至濒临破产。从今年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分别下跌了45%、52%、53%和42%。

(三)潜在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严重

由于终端市场实际增长幅度远小于预期,加上去年各大光伏企业纷纷扩大产能,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测算,目前电池片库存量至少达10gw以上。而据权威机构的最新统计显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产量,明年年底组件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库存积压将可能爆发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四)龙头上市公司股价暴跌,纷纷创历史新低,市值严重缩水

今年,有的上市光伏企业股价跌到了最高时的2%。一方面由于整体市场大环境疲软导致股份暴跌,另一方面企业今年的经营业绩以及对未来的行业预期不佳也是导致股价大跌的原因,市场信心受到较大打击。

四、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光伏行业终端产品发展情况

目前太阳能电池终端产品仍然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转化效率比其它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要高,大规模多晶硅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在17%左右,单晶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在18%-18.5%。由于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比火力发电相比较高,因而未能大面积推广。但太阳能行业属于朝阳行业,许多光伏企业正在努力降低成本,随着成本降低,洁净无污染的太阳能发电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大力发展。

(二)未来太阳能电池用途

由于常规能源的有限性,未来国际国内光伏行业还将得到迅速发展。未来晶硅太阳能电池用途广泛,除了成本降低后用于正常城市内发电供热,还可用于广大农村、沙漠地区离网发电,以及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薄膜电池还可用于外墙玻璃发电以及车顶发电、环保电力汽车的发展。美国已有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德国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日本恢复了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

(三)新的替代产品已经出现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产品,市场占有比例在90%左右,短时间内很难被替代。从技术上讲,晶体硅并不是最佳材料,但它易于获取,适用的技术与电子工业相同,与薄膜电池相比两者各有优点与

转贴于

不足。薄膜电池成本较低,在0.9元/k·h左右,但转换效率低,只有8%-9%。电池衰减快,正常使用时间5-6年。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较高,可达18%,使用年限长,在25年左右。但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后太阳能电池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光伏行业未来可能走势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最近5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为55.2%,2010年生产量同比增加118%,需求非常旺盛,发展迅速。世界能源组织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一致对未来光伏发电市场作出如下预测: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1%,204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0%,欧美各国都提出了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但短时间内,伴随各国出台的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逐渐削减,控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上限等措施,目前供大于求,电池片库存积压严重,存在着潜在产能过剩,可能爆发更为激烈的价格竞争。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4

中国春节之后第一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股迎来一轮大跌。自从年初德国补贴政策传出有变,太阳能板块悲观情绪便开始弥漫,与这一轮下跌直接有关的是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分析师VishalShah的一份悲观报告。这位知名太阳能分析师称,德国太阳能补贴政策将于今年收紧,太阳能生产企业面临压力,他对太阳能板块前景提出质疑,并对一系列太阳能股进行了降级。shah预测,太阳能股票将持续受压,直至美国或中国需求前景更为明朗。 不过,德国银行、美国投资分析机构LazardCapitalmarkets等随后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生产企业成本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激烈价格战中提升份额。德银认为,中国太阳能企业比欧洲同行有成本优势,整体低30%~40%,上游硅成本在大量产能下正经历利润挤压,反而会惠及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商。这份在低迷中刺激了投资者神经的德银报告认为,如果太阳能组件价格今年下降19%~24%,中国太阳能厂商的毛利仍有21%~27%。德银因此上调了包括英利、常州天合、无锡尚德在内的几家中国太阳能企业目标价。

果然,继阿特斯公布正面业绩之后,3月4日公布的尚德四季度财报结果再次提振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股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能源成为热门话题,这使得太阳能板块近一个月被机构投资者大肆追捧。根据wind资讯统计,自今年2月以来,与太阳能发电有关的23家企业整体涨幅达到了9.1%,其中,风帆股份、力诺太阳等涨幅都超过了15%,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5.18%的涨幅。

“目前市场正在回暖,股价在回升,更多的政府将会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太阳能市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首席财务官李宗炜显得自信而踌躇满志。国内券商也普遍认为,新能源中太阳能的发展前景较为明朗,目前的调整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利好因素。多数券商均认同,今年太阳能光伏行业业绩增长会超过40%。

所有这些乐观的预期都立足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中国国内太阳能消费市场即将启动。多晶硅跃进

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2009年12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在‘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拉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跳跃武发展。200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万千瓦,2008年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60~-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家光伏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08年世界前30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有十家在大陆,四家在台湾。”

光伏产业链包括多品硅、电池、电池系统等多个环节,多晶硅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和光伏行业近十年的跳跃式发展相比,中国式多晶硅的跃进更令人叹为观止,短短四年就从鼓励类产业走入了疑似过剩行业队伍。

2005年以前,原材料供给、多晶硅核心的提纯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大厂商手中,国产太阳能多品硅厂家技术水平低,不仅产量小,而且产品成本高,整个光伏制造业完全沦为两头在外、微利代工的尴尬局面。多晶硅成本平均占到下游总成本的70%,太阳能企业的利润率被上游多晶硅厂商挤压。

多晶硅材料提纯进入门槛高,产量成为制约中下游的发展瓶颈,也令多晶硅成为太阳能行业链条的暴利环节。国际多品硅价格一路飞升,从2004年每公斤几十美元,到2008年9月涨至接近每公斤500美元。

起初,由于多晶硅需要高投入和相对长的投资周期,几乎没有企业投资。而光伏电池组件投资壁垒低,投产见效快,一般组件厂建成投产仅需三个到六个月,几乎成了所有投资者的选择。

但在暴利吸引下,2006年开始,大量资金进人上游硅料提纯。同时,在科技部“863”攻关计划、“十一五”计划、国家发改委《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多方推动下,中国多晶硅行业开始启动。

此后两年,在四川、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有近50家公司先后进军多晶硅领域,动辄预算投资1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赛维LDK在江西有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有年产1.5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投资了年产1万吨项目,还有中能江苏在徐州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l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4500吨项目。

地方政府野心

如果说光伏组件的投资是民企带头,多品硅投资热潮背后的资本则相对多元化,背景纷杂不一。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主营业务为变压器、早早尝到投资太阳能企业(英利)甜头的河北天威保变,有总部在四川、集团主营为饲料的通威股份,还有四川省投资公司背景的川投能源,与同样位于四川的传统电力企业乐山电力和岷江水电,也有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背景的航天机电,以及毛纺织业背景的江苏阳光。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有背景。

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产业投资者受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蜂拥而上,而地方政府被认为是这一波投资浪潮的推波助澜者。从广东顺德、辽宁锦州到上海、河北廊坊,一个个地方光伏产业园把如火如荼的多品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从审批来讲,由于一度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获批相对容易,同时由于资金密集、产值巨大,迅速贡献大量CDp,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补贴,主要针对科研项目和引进的重大项目;税收优惠和返还;人才政策、宽松的土地政策和审批便利;银行信贷的倾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由于大项目争夺的激烈,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利用对电价的控制权给予低电价政策,这对用电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很高的多晶硅制造厂商来说极具吸引力。

倩贷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利用的重要推手之一。根据里昂证券报告引述对12家多晶硅生产商的调查,绝大多数厂商表示2009年获取当地银行信贷支持“相当容易”,银行信贷占到这些生产商的总资本42%,居融资渠道之首。

据英利CFo李宗炜透露,河北英利2009年境内外融资总额中,约70%来自国内信贷,除去地方信贷支持,“相当部分是总行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直接信贷支持”。

从巅峰陷入危机

当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太阳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过山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业龙头老大无锡尚德股票市值由100亿美元一度缩水至低于20亿美元,公司创始人、中国光伏产业标杆人物施正荣的个

人财富缩水了80%左右,跌幅位居第一。另一家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彭小峰个人财富也缩水80%。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光伏企业有四分之三倒闭歇业。

硅料投产一般要两年时间。2008年底,来自中国的硅料上游企业开始出产,而2009年上半年开始,关于上游过剩的说法开始不绝于耳。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产能是否过剩在政府不同部门和投资者中尚有争议,但价格高台跳水则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9月开始,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接近500美元的高点大幅回落,到2009年5月跌破55美元。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在每公斤50美元至55美元之间,除去需求端的利空,2006年和2007年大量上马的中国产能功不可没。

根据里昂证券研究报告,2009年2月后仅半年时间,分析师跟踪的一些多晶硅厂家生产成本就从69美元/公斤降到了48美元,公斤。相当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在优惠电价的帮助下降到了30美元~40美元。该报告认为,中国总产能将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

“现在新上马的多品硅项目没法开工,因为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多数企业是多产多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确存在。”鼎晖创投负责新能源投资的梁隽章坦言。但他认为,对于低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可借上游价格大跌之机挤出国外高成本的制造商,占领市场。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太阳能企业几乎是封闭的,这场资本市场的寒流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回暖。

6月底德国汉堡光伏展会上,分析师逐渐开始变得肯定的论调,使得英利CFo李宗炜相信再融资的“窗口已经打开”。回国后的李宗炜迅速部署增发,两周后,包括新老股票在内的股权发售获得了5倍认购率,融得2.4亿美元新资金。忆及当时隋景,李的叙述似乎仍带着“虎口脱险”的惊心动魄。此前的2009年上半年,由于上马新的多晶硅项目,资本市场曾传出英利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在此之后,H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GCL-poly)11月一举获得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55亿港元投资,成为2009年太阳能行业资本市场一大亮点。

“为什么是保利协鑫?”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不解地问道。接近保利协鑫的投行人士坦言,两年前多晶硅提纯曾经利润丰厚,后来由于进入者太多,产量太大,在价格战之下,利润下滑迅速,但是,“保利协鑫的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电价补贴、劳力成本低,是这个行业的典型模式,投资者将其视为行业的窗口企业”。

根据投行报告数据,从2008年中到2009年中,保利协鑫将硅料成本从66美元/公斤迅速降低到了36美元/公斤,2009年其年产量1.8万吨,为国内众多竞争者中当仁不让的领先者。不过,此时国内市场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也已仅为53美元/公斤。

在过剩之争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统计口径为规划产能,与实际并不相符,另有一些行业人士则指出,“产能过剩”不过是行业龙头们借以挤出新晋者的尚方宝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应该不会患这种病。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和不衔接。

打开需求瓶颈

今年初,德国政府宣布,拟下调德国光伏上网电价幅度达15%。这是继2009年的西班牙和2010年年初的法国之后,欧洲第三个宣布削减太阳能补贴的国家。数字显示,德国2009年光伏组件安装量高达25亿瓦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消减补贴将引来更多的仿效者,欧洲太阳能补贴政策退出力度加大。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出口前景蒙上了重重阴云。

2008年以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消费国是德国,曾经长期占据世界安装量的一半左右。主张环境保护的绿党在德国很早就拟定了“10万屋顶计划”和企业级、公用事业级的太阳能电站扶持计划,给予很高的上网电价补贴,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当时是德国的补贴政策扶持起了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

西班牙进行大规模补贴比德国晚,但发展激进,在2008年已经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大光伏电池消费国,一度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光伏电池。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把德国和西班牙当做主要市场,占中国太阳能电池销量的70%~90%。

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制造能力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从发电来看,2008年全球累计光伏发电6850兆瓦,而中国仅为140兆瓦,其中已经并网的仅有10兆瓦,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0.73%。

随着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主要光伏出口市场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欧元汇率持续走弱,仅仅凭借出口似乎已不能消化迅速堆积的产能。不论多晶硅产能过剩论辩两方看法如何,在外需疲软,产能扩张迅速的背景下,如何启动内需已经摆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韩文科在上述讲话中承认,“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到2008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约14万千瓦,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5

2009年3月24~27日,能源研究所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张国宝同志率团参加了会议,两岸参会代表共计约600人。大陆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作委员会与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签订了两岸光伏合作意向书,内容是:加强两岸光伏产业界技术交流,推动两岸光伏产业融合和产业链优化,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合作进行太阳能光伏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建立两岸光伏产业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两岸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张国宝应约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大会名誉主席兼“经济部次长”邓振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仲熙、以及台塑公司等台湾企业界代表。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五条合作建议:一是重视两岸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大融合。二是切实落实好会议的后续行动,推进两岸光伏产业界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借鉴台湾经验建立太阳能光伏技术中心,合作培养太阳能发电人才。三是共同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业体系,组织两岸合作开展光伏产品标准研究,加强两岸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四是加快启动光伏发电的内需市场。五是加强两岸新能源技术的合作,设立两岸新能源合作交流协调小组,定期开展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两岸风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8月17~18日,能源研究所会同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简称“风能专委会”)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双方在风电整机开发、生产及销售,零部件开发与生产,风况研究,示范风电场开发,标准制定和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签署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意向书》。

当时,台湾“8・8水灾”救灾正在进行中,大陆参会代表自愿发起救灾捐款。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代表大陆风电产业相关各方,向台湾受灾民众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宣布代表团企业及个人联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会后按渠道将救灾捐款送达台湾接受救灾款物的机构。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开展经常性的两岸能源领域交流活动,把产业信息交流、技术研讨、商业展览等方面的活动常态化,为两岸产业界提供更及时的信息。二是做好两岸风电产业融合的协调工作,台湾风电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可到大陆设厂,同时,大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希望将产品销往台湾,在陆资入台具备条件时在台设立生产企业。另外,还可以探讨联合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三是建立适应两岸风电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由两岸技术单位和标准管理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在风电机组的并网标准、机械性能标准、电气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协调,在风电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测认证方面达成一致。

三、两岸光伏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光伏产业情况

2009年,大陆光伏电池年产量约4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约40%,其中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河北晶龙为全球前10大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许多企业晶体硅电池的效率已经可以达到1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陆多晶硅生产取得突破,年产量达到约2万吨,满足约50%市场需求。多晶硅的价格每千克50~60美元。

到2009年底,大陆累计光伏电池应用容量为30万千瓦,当年增加了约15万千瓦。启动了以支持建筑光伏应用为主的“金太阳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应用,建筑一体化结合项目每瓦补贴17元。对较大型的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50%给予补贴,总计支持了约40万千瓦的项目。同时,启动了荒漠土地光伏电站项目,在敦煌招标的1万千瓦项目,电价为每千瓦时1.09元,目前正在进行总计28万千瓦的项目招标。

今后几年,大陆将逐步扩大光伏应用的内需市场。初步设想,到2015年,光伏发电达到5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每千瓦时1元以内;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与燃煤发电同等水平,预计每千瓦时0.6~0.8元。光伏发电达到与煤电价格同等水平后,将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2、两岸光伏产业特点及合作

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和专业人才,光伏电池制造与半导体产业技术关联度强,使台湾在光伏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大陆光伏产业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产量最多的区域,并且在多晶硅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多晶硅材料的技术封锁,在非晶硅薄膜电池制造方面具有玻璃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总体来看,大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多,生产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低成本优势,而台湾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技术优势。

去年两岸交流以来,两岸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2009年9月,在山东潍坊召开了“两岸产业搭桥一一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圆桌会议",台湾众多光伏企业参加了会议,联相光电公司在潍坊投资设立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光伏企业开始进入台湾投资设厂,如无锡尚德在台湾设立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随着大陆多晶硅、铸锭和电池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向台湾企业供货,推动台湾光伏电池成本降低,如徐州中能公司的多晶硅已开始向台湾销售。

四、两岸风电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风电产业情况

到2009年底,大陆风电总装机达到了22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255亿千瓦时,当年新增装机约1000万千瓦。最近,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投产,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我们正在江苏沿海进行4个项目共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初步规划,建设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吉林、蒙东、蒙西、河北、甘肃、新疆、山东和江苏。到2015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到2020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年替代1亿吨标准煤。

大陆风电机组和零部件制造能力快速发展。华锐、金风、东汽轮、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内资企业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占到了约75%,3兆瓦机组已经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使用,上海电气公司生产的3.6兆瓦的机组已经开始试运行。

同时,零部件配套体系正在完善,齿轮箱、电机、叶片等大部件已经实现本地制造,轴承、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也有了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两岸风电产业特点及合作

大陆正步入风电规模化开发阶段,具有较强的整机制造能力,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露出来,但是目前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电网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台湾具有较强的零部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经验,以及海上示范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在技术、商务及人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岸在风电技术合作、产业互补、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各自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今后两岸可以发挥各自长处,进行优势互补,展开长期合作,共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风电产业合作有以下进展:

(1)红叶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在大陆设立多家工厂生产风电叶片。2008年在江苏太仓建立第一家工厂,2009年在上海南汇建立第二家工厂,2010年4月份刚刚在辽宁营口建立了第三家工厂。目前,该公司正在酒泉市准备建设3兆瓦风电叶片工厂。红叶风电为大陆多家主要的风电整机企业供应风电叶片,产品质量受到大陆风电整机企业的肯定。红叶风电研制的3mw海上风电叶片将于2010年年底投产。

(2)上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在上海松江设立上纬(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上纬(天津)风电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包括环氧树脂、乙烯基脂树脂及不饱和聚脂树脂等产品。目前上纬天津公司生产的树脂材料在大陆广泛应用,年销售额在6~8亿元人民币。

(3)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某企业签订协议,将联合在台湾澎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此外,金风科技还希望利用台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客户网络,发挥互补优势,联合拓展海外业务。

(4)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正在研制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目前与台湾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湘电开发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共同开发台湾海上风电场。

(5)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东元电机在发电机领域的研发优势,合作开发风电用发电机,为上海电气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支持。

五、两岸行业组织等交流情况

2009年加强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以来,两岸的新能源行业加强了交流合作。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与台湾的光电产业协会联合出版了《中国两岸光伏产业发展报告》,并在上海举行了两岸光伏前景研讨会,正式了该报告。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6

事情始于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其他六家“不愿透露名称”的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三季报刚出,国内光伏企业哀鸿一片;“双反”一开,实是雪上加霜,整个行业都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但此案之凶险,远不止于此。

美国时间11月7日下午,在距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听证预备会议召开还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原告忽然提出修改调查范围的申请,调查范围由原来提出的中国产晶硅电池以及使用这些电池的组件和面板,扩大到所有来源于中国的晶硅电池、组件和面板。

这意味着,与原调查范围相比,只要是来自中国的太阳能光伏面板和组件产品都会被纳入调查范围,即使其中的晶硅电池并非中国生产。

如此,本与该案无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上游,亦会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台湾地区的诸多晶硅电池制造企业。

美国光伏“破产潮”

此次“双反”调查,直接源于美国三家光伏企业连续倒闭。

2011年9月1日,曾被寄予厚望的硅谷太阳能新星Solyndra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

在此之前,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分别于8月15日和19日相继申请破产保护。

据美国媒体报道,Solyndra公司破产前拿到的风险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2009年,其还得到过美国能源部提供的高达5.27亿美元的贷款担保。《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将其冠以“政策制定者的甜心”、“风投的宠儿”、“美国有史以来资金最为充裕的新兴企业之一”等诸多头衔。

三家企业一个月内连续倒闭,惊动了美国政商两界。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公开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三家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执业律师黄先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尚德电力(nYSe:Stp)董事会主席施正荣曾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承认中国政府有补贴政策。尽管施正荣后来更正了他的表述,并说明是错误理解了记者的问题所致,“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这恰恰是他们提出反补贴调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先生认为,在众多美国议员看来,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确实给美国产业带来了伤害。

美国众议员麦克德莫特表示:“我们需要确保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次行动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虽然,在美国也有行业人士并不认同这三家倒闭企业的说法,但这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

西屋太阳能公司总裁巴瑞认为,Solyndra的失败同中国企业没有关系,中国生产的太阳能板采用多晶硅,而该公司和另外两家破产的公司产品均不使用多晶硅。此外,产能增加使得多晶硅价格下降成为必然趋势,但一些企业对此缺乏预测,致其产品不具竞争力,必然被淘汰出局。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总裁罗纳•雷希也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太阳能产业充满竞争和活力,企业的繁荣与衰落都很自然。对美国消费者而言,太阳能产业竞争激烈是好事。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可以满足更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可再生能源市场分析公司GtmResearch的报告则指出,目前美国仅有两家光伏公司能够与中国竞争,一家是FirstSolar,其采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技术与中国同行完全不同;另一家是太阳电力公司(Sunpower),该公司能够幸存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产品的转换效率极高,中国产品无法替代。

替罪羊?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5日报道说,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奥巴马政府386亿美元的贷款担保项目原计划创造65000个工作岗位,但实施两年来仅增加了几千个工作岗位。

这项计划,原本旨在通过给予绿色能源企业低利率的政府贷款,以实现美国清洁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破产的Solyndra公司,正是第一个获得这项绿色能源贷款担保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其经常被奥巴马政府作为一种模式和样板颂扬;去年奥巴马还曾参观了该公司的硅谷总部。

Solyndra破产之后,这项贷款担保政策开始遭到质疑,因为美国纳税人5亿多美元的资金可能被套牢。

但奥巴马在一次白宫新闻会上表示,将为清洁能源公司继续提供贷款担保。此外,美联邦政府将以现金补助或者税收抵免的方式,为太阳能安装用户提供相当于成本30%的补贴。

共和党揪住不放的,是奥巴马团队募款大将斯品纳(StevenSpinner)和这家企业之间的微妙关系。奥巴马上台后,斯品纳以政治任命进入能源部担任贷款监督官。

2009年,在斯品纳大力争取下,美国财政部贷款5.35亿美元给Solyndra公司。今年9月Solyndra公司毫无征兆破产后,共和党众议员开始质疑白宫在这笔贷款担保案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司法部、国会已分头调查其中是否有作假和行为,并查扣了大量相关人士的电子邮件。目前,已经发现斯品纳之妻艾莉森在律师事务所任职,而该家律所,正好是Solyndra公司的法律顾问。

奥巴马对美国太阳能企业关爱有加。但是,标杆企业的破产,亦让奥巴马政府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所以,抓住中国企业作为替罪羊,不但可以回击共和党的质疑,而且美国新能源公司作为奥巴马的主要‘金主’,也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势必将会对这次诉讼十分卖力。”上述美国律师黄先生称。

立案无悬念

美国时间11月8日早上9时30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召开了此次光伏“双反”案的听证预备会议。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新闻官员玛格丽特•克劳林告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次的预备会议,是调查中信息收集的一部分;虽然并不是一场正式的听证会,也不会有任何决议公布,但是会议的信息会被记录在案;而且预备会议是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调查主管主持召开。

受中国14家光伏企业委托、此次诉讼的美国盛德(Sidleyaustin)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磊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此次预备会议上,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和原告方进行了一系列辩论。

此次预备会议,历时2个半小时。发起“双反”案的7家美国公司中,只有Solarworld的美国公司两位高管及其咨询公司出席会议;而中方的则有尚德电力(nYSe:Stp)、英利绿色能源(nYSe:YGe)、天合光能(neSe:tSL)及阿特斯(naSDaQ:CSiQ)四家光伏巨头出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曾声援过中国光伏企业的美国加州太阳能发电企业重复能源公司(Recurrentenergy)也出席了会议。

原告在会前突然忽然提出修改调查范围的申请,李磊已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拒绝这一申请。“原告这一行为,表明他们比开始更有进攻性了”,李磊称,原告选择这个时间提出修改申请,是利用诉讼程序玩弄技巧,打了中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变化,对诉讼的影响现在还无法估计。李磊担心,如果这一申请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接受,接下来美国商务部也可能采用。

李磊判断,美国方面极大可能先接受这个扩大化方案,然后在下一步调查中,根据情况逐步缩小范围;还有两种较小可能,一是推迟立案进行独立调查之后,再根据情况缩小范围;或是最坏情况――按照扩大化方案进行到底。

李磊表示,很多工作还需要做。下一步是提交初裁所需的书面材料,然后就是等待12月3日的初裁结果,该结果会对中国光伏企业是否对美国光伏企业造成了行业损害做出判断。

11月10日上午,李磊电告本刊,美国商务部已正式立案,但调查内容并不包括原告提出的临时修改部分。

“真正重要的节点,是2012年3月份美国商务部的初裁损害倾销税率出台。”李磊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初裁标准尽管很低,但只要认为有损害可能性,认定损害就会继续进行下去。

初裁损害倾销税率出台后,美国商务部会派人到中国来实地核查,然后再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检查,得出终裁税率。

李磊认为中国企业有很强的抗辩理由,其对最终应诉结果持审慎乐观态度。“应诉已经得到了很多美国行业协会的明确支持――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也为美国安装业、服务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光伏业的很多原材料和设备也来自美国”。

然而,11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波特兰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在清洁能源领域,很多来自中国的企业有可疑竞争的做法,他将比历届政府更为严厉地执行贸易法律,对美国太阳能公司的诉求表示支持。

带头发起此次“双反”案的Solarworld美国公司总裁戈登表示:“我非常高兴听到总统先生承认中国企业有可疑竞争的做法。这表示政府正在密切关注我们的情况,而且总统先生也重申了他执行美国贸易法律的承诺”。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执业律师黄先生也同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次肯定会立案”。

不过黄先生认为,这类诉讼在美国非常正常,中国企业也应积极准备应诉,“但是,中国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这种情况,会使中国企业非常被动,而且中国企业在保护劳工和保护环境的标准上,一直为欧美企业所诟病。这些细节,在这类诉讼中非常容易成为对方的靶子”。

美国“绿领巾”

“你是个好学生,从来在班上没做过坏孩子;如果老师说你是坏孩子,给你戴上绿领巾,你有说话的权利么?”11月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国内的一场新闻会上如此形容本次“双反”。

本次“双反”调查发起之前,欧洲方面早有传闻,称要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调查。“但现在美国跑在前面了。”一位熟悉光伏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该专业人士称,美国政府一直想树立几个标杆企业来支持国内太阳能行业发展,也给了诸多补贴和优惠政策,“怎奈这些企业总像扶不起的阿斗,在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一败涂地,这让奥巴马团队很没面子”。

此次提出“双反”调查申请的Solarworld,曾在亚洲、美洲、欧洲都建过厂,但都很快被竞争者击退。

Solarworld提出“双反”调查申请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企业实际上没有生产的成本优势,主要是靠大量政府补贴维持低价位,对美国市场倾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李俊峰说,中国企业的价格成本,和Solarworld、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都很相近,并未倾销。

“中国几大龙头企业,尚德、天合、英利等,都是美国上市公司,如果低于成本价销售,股东会,纽约证券交易所也会进行调查,他们要承担法律责任,不是随便就可以降价销售的。”李俊峰解释。

“以前硅料价格高的时候,德国是硅料产地,中国公司只能高价采购,逼着我们在原材料之外挖潜。”一位浙江省光伏企业高管说,“近两年硅料价格大跌,我们的成本更有竞争力了。设备都一样,但我们管理比他们更好,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比德美公司高。”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对于七家美国企业指控的“国家开发银行对中国企业大量授信、提供数额巨大的低利率信贷”,一位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高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我们拿到的所有钱,都是商业信贷,经过正常程序审批和授信,利率也是国家规定的利率。根本不存在低利率高额信贷。作为上市公司,每拿到一笔贷款,在经审核的财务报表上都是有显示的,拿到多少钱,利率是多少,都是公开的。”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拨改贷”之后,中国政府再也不为企业进行担保。反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承诺为美国清洁能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虽然这项计划目前有较大风险。

美方甚至指责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Seia)被中国人把持。实际上,Seia的30多位理事中只有4位中国理事。“不是用经济上的数据,而是用政治上的人身攻击。”李俊峰认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常务理事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提起“双反”的七家企业中,除了Solarworld,其他六家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一共420个,根本无法代表美国光伏行业。

谁先受伤?

“美国要实现太阳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可能至少要延后5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官员表示,美国采取“双反”,想把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阻止在美国市场外,美国就只能返回原来的高成本状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相关人士认为,“双反”首先对美国光伏行业不利:“没有中国低廉组件的支持,美国光伏行业并网电价也不可能支持每度电8美分。”美国杜邦、Ge、道康宁、应用材料等上游公司和建设电站的下游系统集成公司受影响都很大。

被控的75家中国光伏企业中,不乏在美上市公司;“双反”后,受损失的也包括美国的股东。

“作为个别企业可能胜诉,但作为行业很难胜诉。”李俊峰表示,美国或欧盟对中国实施的“双反”,中国企业九成难以胜诉,“有原罪,对方认为中国银行是国有的,土地是国有的,电价是国家定价,能源价格是扭曲的,不可能有市场价格――戴上这样一个帽子之后,很难作解释”。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则称,中国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非官方渠道的反对声音,目前“基本上已经声嘶力竭”。

洗牌契机

业内人士预测,“‘双反’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或是不重视不理解,或是没有资源参与诉讼,这样的企业最后结果都很悲惨,有可能会被征收非常高的惩罚性税率,从而被逐出美国市场。”

一位中国光伏企业高管则认为,“双反”也是一个行业整合的契机,“这个案子一开始大家都是受害者,但大浪淘沙,把小企业、没有能力和眼光的企业全淘汰掉,最后积极应诉的、实力强大的几家都是赢家,优势地位反倒得到强化”。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没有“双反”事件,中国光伏产业也已“入冬”,处于大洗牌前夜。

“我们做行业调研时,已感觉到这种灭顶之灾。不仅仅是‘双反’,主要是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表示,现在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已下降到每瓦1.08美元,和年初相比跌了40%~50%。

从2011年3月起,该行业就显露疲态。2010年,德国光伏发电装机量陡增,各路资本一头扎入光伏大海,产能严重过剩。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7

为了“拯救”光伏业,自去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马不停蹄地出台行业政策,直到去年12月底,国务院明确光伏产业若干政策,提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

所有的风都在往一个方向吹:下游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长期以来,中国的光伏企业受囿于下游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局促,基本都以向国外出口光伏多晶硅及光伏组件为主,而随着欧美光伏市场的萎缩,国内光伏业立即陷入困境。

如今新政出台,行业的希望似乎就在国内光伏装机市场,尤其是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站。有媒体欢呼此次要打通下游最后一米,全面破冰。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调侃:“口号先行,符合惯例,如果想想国内一年出口的电池组件已占全球大半江山,而国内光伏装机量全球占比一直徘徊在个位数,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行政束缚

2010年,北京某能源投资公司项目经理吴鹏在投建一座10兆瓦(1兆瓦=100万瓦)的光伏发电站时,电站每瓦总成本约20元,如今相同的电站,每瓦总成本8元就能拿下。中上游企业连年价格厮杀,已经让光伏电站成本有质的下降。然而,即便如此,其每度电平均成本仍在0.8元,相较之下,火电脱硫上网电价每度0.4元左右。

光伏发电要与电网线路接通,称为“并网”,“相对传统的火电、水电,光伏发电处境尴尬,按脱硫电价并网,投资电站的人亏死,而即使以成本价并网,电网肯定不理你,所以光伏发电一生下来就得靠政府的奶水活着,要有足够的补贴弥补这种失衡。”吴鹏对《南风窗》记者说。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补贴项目:金太阳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和西部大型地面光伏发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前两种由财政部在2009年牵头推动,后一种由发改委审批。2008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为140兆瓦,在补贴政策刺激下,之后连年翻倍增长,走到今天5G瓦(1G瓦=10亿瓦)的规模。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吴鹏笑言占了政府的“便宜”,就被套住了。政府那一套审批电站的流程,外行看了应该都会头晕。比如西部大型光伏发电站,先是在发改委申请立项、拿路条,然后是项目可行性报告、环评报告、城市规划报告、土地许可证、并网许可证,然后再到发改委申请核准,招标,建设,并网,验收,中间涉及至少9个部门(含电网公司),一般需要40个以上的公章。吴鹏觉得自己的精力主要不是花在工程上,而是消耗在一次次递交申请材料、等待、催问的循环之中,一般一套流程走下来,半年以内比较正常。

金太阳项目更为复杂,要在上述流程基础上,向财政部等提供如光伏发电站关键设备检测报告等其他资料。

然而,不是光伏发电站前景黯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到现在都有无数光伏企业在疯狂拿路条,建电站。中海阳能源集团光伏企业项目部负责人李宾表示,下游市场做多大,电站批给谁做,都掌握在审批者手中,“我认为之所以他们不放开手脚,可能担心泡沫,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并网”。

2009年底,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电网公司有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上网服务的义务。去年有媒体报道金太阳工程并网率只有40%,30%的西部大型光伏发电站未并网。10月底,国家电网发文,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这一态度前所未有,光伏业很多人颇有受宠若惊之感。

随后,发改委上调太阳能“十二五”规划光伏装机容量,金太阳工程在去年年底梅开二度,又推出1G瓦装机容量工程项目。

财政补贴模式之弊

新政的一大重点是改变了对发电企业的补贴模式。

对光伏发电市场,财政部和发改委有着完全不同的补贴思路。金太阳和光伏建筑一体化,主要是投建项目“事前补贴”,而标杆电价是“度电补贴”,即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比如投资电站预计总成本1000万,金太阳可提前补给申请者700万,由投资者和电网公司商议上网电价,一般为火电脱硫电价;标杆电价则保证电站上网电价每度1元,发改委从可再生能源基金中抽取对应资金,拨给电网,再由电网公司和电站结算。

而且,标杆电价补贴主要面向西部集中式地面光伏发电站,获批者基本是清一色的国企,由业内所说的五大电力集团等包揽。财政部牵头的两个补贴工程,主要是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民资为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达成表示,原本就是两条平行的套路,各有各的问题。已进行4期的金太阳,被发现有非常严重的骗补现象,业内俗称晒太阳。最通俗的做法是很多项目临时搭个架子,财政部等验收组一走,立马就撤了。而且,金太阳按照每瓦补贴,导致获批者拼命压低组件等成本,偏重总装机容量,而忽略电站设备质量、发电量、运营年限等。

相较之下,“度电补贴”能更好地促使电站投建者关注长期效益,成为最近几年光伏装机容量发展的主要推手。如2011年中国光伏装机约3G瓦,95%是位于西部的集中式大型光伏电站。然而它却存在并网难题,西部光伏发电站主要集中青海、新疆等5省,以青海为例,2010年光伏装机容量50兆瓦,2011年超过1000兆瓦,2012年达1500兆瓦。吴鹏说:“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光伏发电,本地难以消纳,电网外输线路一时又难以跟上,而且电网调峰压力很大,所以不让光伏并网的‘弃光’现象较为普遍。”

实际上,发改委再推西部大型光伏发电站,已显得较为吃力了。它至今连发4个事关分布式发电站的政策,涉水分布式发电站意图明显,就连国家电网也来捧场,使之成为去年下半年最惹火的行业话题,而这激起了财政部的强烈反弹,如上述金太阳工程的梅开二度。

江苏一位光伏业人士表示,一个补贴工程就是一个权力系统,从上到下都是一连串利益,比如新能源业内某认证中心,一些退休的领导到这里挂职,该中心被相关部门指定为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审核单位,“我曾经跟该中心的一个哥们去看山东一家项目,对方出手就是7万元现金”。

同行送申请材料有个说法: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商人肯定是要赚钱的,他付出了7万,会收获百万千万,可是大家真的是拿着国家的钱在玩,并没有人会关注补贴的效率。”他说。

改革迷途

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被业内寄予厚望,因为它的市场是千家万户,是真正启动蓝海一样的市场,德国等国家都在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吴鹏认为,发展路线是比较清晰的,他说:“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所面临的,也是整个光伏发电一直以来的问题。国内行业感觉很乱,其实看看德国的发展,无非是行业门槛、电价补贴和并网三个问题,然而在国内却变得非常复杂。”

任凯在一家外企工作,在国家电网相关并网文件后,他立马决定建一座3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并向顺义区供电局申请并网。一年前,他也曾递交过同样的申请,尽管有《可再生能源法》等条文,他找的电网公司几个部门都称无法负责;现在截然相反,电网公司的人很乐意并网,但他所面临的问题是电价补贴。

任凯表示:“电网公司的人说,如果要并网,要么去发改委走立项等等流程,申请标杆上网电价补贴,要么只能按火电脱硫电价上网。细细看了下相关法规,目前发改委的这套东西是针对法人设定的,对居民个人门槛太高了,一套程序下来要花50万,我的电站才投了3万元。而如果没有电价补贴,按照脱硫电价,需要30年才能收回成本。”

其实“度电补贴”是左右为难,按照目前金太阳和标杆电价补贴,财政远远跟不上发展。比如标杆电价补贴,发改委去年底刚刚结算了2010年到2011年4月期间的账款,而且财政部掌握着资金,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度电补贴,发改委需要和财政部协调补贴标准,甚至会涉及两种补贴合二为一的争议,这种沟通无疑是费劲的。

尽管国家电网前所未有地开放并网,但这种姿态还是有些匪夷所思,如果居民和企业大规模自建分布式发电站,自发自用,富余者并网,就是切割电网公司的市场。正如国家电网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所言:“此次政策,主要是发改委积极协调,电网公司真的是花钱送服务,仅2012年11月,就花了6亿多接入光伏发电站,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光伏昼夜发电不同,好坏天气也有较大差值,电网公司要保证稳定持续供电,就需要不断调峰,调峰不仅需要技术支持,也很费钱。许多光伏业人士认为并网不存在技术门槛,而是垄断利益,一名学者抨击电网以调峰成本过大为借口,不愿光伏等并网,而同时又不愿说出成本多少,这样就无法通过国家补贴来实现并网。

蒋莉萍表示,依靠目前的技术,调峰的确是有较大难度的,特别是在冬季的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电网运行安全非常重要,如果出了问题,责任也只有电网承担,而且调峰技术研发,资金从何来?如果调峰增大了很多成本,能通过上调终端销售电价来弥补?”

发展光伏发电,就像坐在一辆零件拼装车上,李宾表示,太多的细节还没有磨合好,比如电站相关协议合同上的结算日期就写当期,当期是一年,还是半年,还是一月?现在是政府想拖多久就拖多久。比如标杆电价补贴时间段不明确,投运电站就很难计算出回报率、贷款期限等。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8

在中盛光电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晓冬看来,认为“双反”调查是一种倒退。他笑言美国公司是“飞机坠毁怪地心引力”,试图通过设立贸易壁垒来渡过光伏产业的冬天,而不是从技术和成本上谋求自身提高。事实上许多中国公司已经想到对策,即将生产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要产品不在中国生产,便不在抵制的范围内,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对于当下光伏产业身处的“外需低迷、产能过剩、价格跳水、补贴下降、双反调查”的多重夹击的境况,作为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中盛光电倒显得处变不惊。陈晓冬认为,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危机是短期的,离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日子也许并不遥远。而在陈晓东积极乐观观点的背后,则是中盛光电自身十足的底气。

多云转晴

“事实上,光伏的价格正在趋向合理化。”陈晓冬介绍说,过去光伏产业的泡沫多出现在多晶硅这一环节。降价前的多晶硅厂商产能有限,供不应求,这使其有了议价的优势,毛利非常高。在大幅降价中,晶体硅产业链上降价幅度最大的就是多晶硅,降了约70%左右,切片和电池降了50%,相较之下,中盛光电所处的下游组件仅降了34%~40%。“过去下游的日子比较苦,现在正好反过来了。”陈晓冬说。

补贴下调在短期内会影响需求,造成光伏产品价格降低,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光伏产品更加能够被消费。“当人们发现安装一个太阳能组件如此便宜,以至于没有政府的补贴也完全能够承受时,也就看到了实现上网平价的可能。”

太阳能市场长期存在着一个发展逻辑图,即太阳能的价格会越来越低,传统能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二者交汇,传统能源仍会继续走高,太阳能则会先下行然后实现反弹,但仍不超过传统能源。这种上网平价的概念已经在一些地区实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日照条件和传统价格不同,所以上网平价也存在先后。

陈晓冬认为降价是健康的,上网平价会给价格带来弹性,也会带来更多需求。政府补贴下调短期内对行业而言不是好事,但却有效加速了价格的下调。“两三年前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天的价格要再经过两三年的调整,现在已经提前到达了。”陈晓东表示价格的下调有效地支撑了全行业的装机量,他预测未来一年的价格稳中有降,不会出现去年的大幅度降价。“之前大家还有泡沫可挤,现在利润率已经很低了,下游的组件和系统制造商还有超过10%的毛利,上游的企业甚至已经达到零毛利,甚至亏损。除非现在有新技术出现,能够大幅提高太能晶体硅的转汇率,否则价格将会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陈晓东看来,光伏公司利润低除了降价的原因之外,日臻成熟的太阳能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晶体硅的转换率上,转换率高意味着每块电池板输出的能量便更多,对系统供应商而言,投入同样的成本,效率更高,可以得到利润的改善。目前对晶体硅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业界对转换率的进一步提升普遍持乐观态度。

陈晓冬预测,未来的一两年或许比较困难,但撑过去之后,装机量会持续上行,新技术的产生会节约单位成本,光伏行业会进入新一轮发展,装机量和利润率都将非常可观。

新市场补力

根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曾经日进斗金的国内光伏行业在2011年遭受重创,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欧债危机是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之一。欧洲市场占全球光伏需求的80%,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削减光伏产品补贴,政府补贴的下降直接影响光伏产品使用者的回报,这就逼迫企业降低系统价格以保证其回报。

尽管如此,陈晓冬认为主要市场的需求萎缩并不意味着光伏产业的装机量会受到影响。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28Gw。这一数字在2010年为16.6Gw,增长达40%左右。据陈晓冬介绍,在光伏产业已经很火热的2008年,当时的装机量仅为6Gw,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目前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逾67.4Gw,这意味着光伏已成为仅次于水电和风能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

目前行业对于2012光伏市场装机量持较为悲观的看法,预测可能仅为21Gw。对此陈晓东则认为,2012的装机量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尽管成熟的市场可能会萎缩,但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不容小觑。”令光伏企业集体惊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如今除欧洲市场以外,亚洲及美国市场也呈现扩张势头,中国、英国、日本、东南亚等都将成为光伏产业的新战场。

始于技术,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一个评价。

一直坚持技术引领市场的中盛光电内部有一支由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一流研发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系统效率的提升、高安全性与高可靠度产品的开发以及适合各种特殊需求和特殊环境太阳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中盛光电的组件为并网和离网系统,晶体光伏组件从设计到生产都严格执行国际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组件的效率,减少组件的使用空间,25年的质保期使中盛光电的组件价值恒久。2008年中盛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追日系统投产,追日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简易安装,对地基的要求和空间的占用实现最小化的同时,极大提高电量的产出,提高投资回报,目前应用于美国里士满1兆瓦废水处理设备等项目中。

陈晓东表示,中盛光电将一直坚持技术上的优势,以技术占领市场,无论是已经成熟的欧洲市场,还是即将兴起的新兴市场。

“轻骑兵”制胜

终于模式,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另外一个评价。

在光伏产业高速扩张时期,企业对上游材料需求旺盛,材料价格也因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充满泡沫。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整合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当时若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则将占据巨大优势,毛利非常可观,最高时可以到35%左右。但当价格大规模跳水,这些企业的毛利也随之下降到16%左右,还存在一定的存货减值。此外过度追求垂直一体化还存在设备更新的问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轻资产更能适应现在的变化。”陈晓冬认为,光伏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环境决定了只有深耕环节的精细化,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当前的市场环境使专注于某些环节的轻资产企业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有利,与之前相比,购买材料的成本甚至比一体化的成本还低,无需计算产能。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中盛光电一直坚持的轻资产道路显现了优势。如果将垂直一体化比喻成矩形立方体,陈晓冬认为中盛光电更像是一个金字塔,专注于中下游的组件生产和系统提供,有选择地从事少量上游业务。陈晓冬说,“中盛光电是一家谨慎的公司,我们知道泡沫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一旦泡沫被挤掉,一体化较高的公司会有更多的累赘。”

此外陈晓冬表示,中盛光电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优秀的系统业务。中盛光电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业务的中国公司,业务涵盖制造业务和解决方案业务两大领域。“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做系统业务,为国外客户提供服务。如果将整个光伏产业视为建造楼房,其他企业提供的是砖瓦,而中盛光电进行的则是设计和建筑。”

陈晓东透漏,仅安装配送环节的利润就可达整个光伏行业利润的30%以上,因此许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打包销售”比单纯组件高出一倍以上的销售利润,逐步开展epC业务。而在这一方面已经领先一步的中盛光电,已将其发展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布局全球与资本同行

从2005年正式进入该行业至今,公司已经发展到2500多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欧美分公司,其中海外员工50余人。公司营销总部设在中国南京,在泰州和南京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公司欧洲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北美总部地处美国旧金山,在意大利米兰、法国里昂、韩国首尔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设有分支机构。“全球网络和本地服务”的运营理念使中盛光电的产品和服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分支架构较多,需要倾注的海外力量也比较大,对财务系统是一种挑战。在内部控制上,中盛光电总部的资金部门负责决定各个分支与全球银行的关系,如需支付款项,需要完成严格的流程,经由总部的同意。中盛光电还设有专门负责海外内控的经理,每年有大部分时间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确保当地的会计流程和系统都是按照总部的Sop进行。

在普遍融资难的环境下,光伏产业的投资短期也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政府还是银行对上游的审批贷款都非常严格。相对而言下游的利润率更高,风险较低,在获得银行贷款上更有优势。银行也看到下游稳定成熟公司的盈利能力,尽管大环境趋紧,但中盛光电仍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助力。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9

目前,这家被券商研究员遗忘的公司正被投资者抛弃,二级市场上股价接连大跌。截至4月12日,天龙光电近一个月累计跌幅接近30%,在全部a股公司中跌幅榜中排名第一。若与去年2月底创下的38元最高价比,一年时间下跌70%元。

股价大跌的原因是天龙光电业绩的骤然变脸。此外,公司在单晶炉销售上采取的融资租赁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公司在新业务开拓方面也不见起色。

光伏低迷致业绩亏损

天龙光电是一家光伏设备企业,从事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和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光伏设备生产与销售,2009年底登陆创业板时被冠以“中国光伏设备第一品牌”的美称。

单晶炉是天龙光电最大的业务。上市前,公司硅单晶炉产品在国内市场呈逐年上升态势,位居行业前茅。但上市后,天龙光电业绩增长明显放缓。

上市第一年,天龙光电营收就出现缩水,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同比下滑近7%,实现净利润6839万元,同比也仅增长16.17%。使公司主营业务受到影响的原因是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天龙光电业绩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2.63%和24.83%,去年一季度这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28.63%和198.19%,直到去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公司去年上半年电实现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大增124.73%;实现净利润为6132万元,同比增长71.08%。

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步行寒冬,刚有起色的天龙光电业绩掉头下滑。

今年3月30日的2011年业绩令人大跌眼镜,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86.10%,但实现净利润同比减少27.08%,为6226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31元;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将亏损1000万元至1500万元,较上年盈利同比下降130%至150%。

这不是公司首季出现亏损,天龙光电去年前三季度盈利1.12亿元,这意味着,天龙光电去年第四季度出现了接近5000万元的亏损。业绩当天,天龙光电股价收于跌停。

对于业现骤变原因,公司在报告中解释称,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受海外政策及行业短期过剩影响,公司新增订单锐减,原有订单部分推迟,导致公司主营业务销售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减少,出现亏损状况。

券商走眼基金踩雷

天龙光电的股价去年3月中旬开始调头下行,之后一路下跌。“回头来看,当时股价是提前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变化,但很多人当时没有意识到”,关注天龙光电的一名券商人士说。

去年8月,就在公司去年中报业绩大增股价却一路下跌之际,不少机构却对天龙光电集体唱多。

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总体上对公司股票持乐观态度。长江证券、国信证券及民生证券给予其“谨慎推荐”评级,国联证券给予“推荐”评级,天相投顾则给予“增持评级”。

这些券商在报告中均认为,天龙光电去年上半年完成对上海杰姆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68%的股权收购,并利用3000万元超募资金实现对金坛光源坩埚56.25%的控股。至此,公司基本完成了对晶体生长炉的核心部件布局。

国联证券在报告中表示,公司围绕单晶炉产品尝试的零部件整合非常成功。虽然上半年光伏产品价格下跌严重,使公司刚起步的硅片业务业绩低于预期,出现亏损。但随着下半年行业转暖,硅料成本大幅降低,硅片业务将逐步满产,有望扭亏为盈。

券商唱多的同时,基金对天龙光电也一致看好,并迎着高业绩纷纷进驻。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基金公司均在去年二季度明显加仓,大成基金加仓表现最为明显。大成基金旗下共有三只基金进入了天龙光电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三只基金全都加仓,共持有1322万股,持股市值一度高达3.65亿元。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蓝筹核心也持有天龙光电约324万股,持股市值一度接近亿元。

毫无疑问,大成基金和华夏基金这次明显选错了股票。

天龙光电自去年3月中旬开始下跌后,一直跌至当前,4月12日股价收于10.94元。最近30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近30%,而自最高价算起,过去一年,其跌幅已跌去70%。早前进驻机构损失惨重,券商们一致唱多的报告也全部落空。

原始股东集体减持

自上市以来,天龙光电的多晶炉就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新产品,但进展非常缓慢,直到去年5月,公司多晶炉才开始正式向下游客户出货,以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上半年交付数量不超过10台,远不及同行精功科技数百台的规模。

或许是因为进展受阻,公司去年披露中报的当天宣布将启动融资租赁业务,即将通过厂商租赁的方式,与担当中介的租赁公司建立战略合作,通过租赁为公司客户进行融资,并进行后续设备资产管理。而公司拿出来做租赁的产品,就包括多晶炉。

但这种模式具有较大风险,前不久有传闻称天龙光电遭遇第二大客户大规模退货。虽然天龙光电对此已予以否认,但无法打消投资者的担忧。因为租赁时客户首付资金并不多,若大客户需求减少要求退货,作为上游供应商的天龙股份只得妥协。

一名同行对记者表示,天龙光电打出融资租赁这张牌是不得已而为之。同行精功科技和京运通这两家公司在多晶炉上的市场份额已将该公司远远甩在身后。

与此同时,公司还布局石墨热场、蓝宝石炉、moCVD炉、切线机等产品。但目前起色都不大,而且增多需要先进的技术,短期内难为公司贡献业绩。

光伏市场的调研报告篇10

据悉,此次10mw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一期占地85亩,投资1.2亿元,计划2011年10月竣工。而该项目的如期建成,将成为国内首个完整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其成功运行将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将之举验证光热发电关键部件国产化技术,启动国内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开创国内光热发电产业的里程碑。

早在一年前的2010年8月20日,中国光热发电特权招标项目正式发标,此次内蒙古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装机容量是光伏首次特权招标项目――敦煌10mw光伏发电项目的五倍。这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并称之为下一个新能源投资的蓝海。

光热发电(CSp),是蓝海,还是炒作?

光伏发电还没进入正轨,怎么又来了个光热发电?还有,所谓下一个蓝海究竟要待何时?到底是厚积待发还是又一次概念炒作?

时至今日,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由皇明和大唐电力联合中标的国内首个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将会出现亏损。他在今年两会的建议中希望,国家能给予光热发电上网电价补贴、促进光热发电产业发展。

今年1月大唐集团和皇明绑定的联合竞标体,以0.93元每度的最低价成功中标国内首个光热发电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50兆瓦发电项目。不过此次中标价格也被业界称为赔本赚吆喝的价钱。3月4日,黄鸣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皇明承担该项目的设备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但是在这个价格基础上,两方面都会承担一些亏损,九毛三一度电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内蒙古热发电项目最初的参与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马胜红表示:“其意义相当于2009年7月敦煌10兆瓦光伏项目招标,那是国家第一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1月20日内蒙古热发电项目开标,这是国内首个光热发电特权招标项目,该项目于2010年3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标志着我国光热发电朝商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就CSp技术发展趋势而言,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国家科技部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姚志豪博士在其《国内外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中指出:CSp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在高参数、大容量、连续性上延展。高参数主要是指:高聚光比,传热介质高温性能:水/水蒸汽,熔融盐,空气,固体等;所谓大容量主要是技术演进所延展的范围mw-100mw-Gw,冷却(干冷)等;所谓连续性,主要是储热时间,围绕着0.5―1―7.5―16―24小时的时间概念进行。

如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支持CSp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诸如美国能源部(Doe)将CSp定作基础负荷电站,计划加州地区2030年CSp占可再生能源的40%;在欧洲,一项被命名为“沙漠技术”(Desertec)的项目,占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预计造价达4000亿欧元,Desertec计划,预计到2050年CSp供应欧洲15%的电力;在亚洲,SunBelt计划,被称作亚洲荒漠CSp发电。日本、中国、韩国、印度、蒙古等国家均有计划推出。

近年来,以国家层面的支持来看,中国自“七五”计划的“被动太阳能建筑”成果,由清华大学李元哲教授、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编纂了我国《被动太阳房热工设计手册》和《被动太阳房建筑参考图集》;“八五”期间,形成了“太阳能槽式聚光器及真空管”成果,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共同参与研发;“九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共同开发了“太阳能空调”;“十五”期间形成了“1kw碟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工程热物理所,皇明太阳能集团,新疆新能源公司等共同参与;“十一五”期间取得863项目“1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成果;研发了2个槽式真空管,参与者是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二五”973项目,“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2010年-2014年)”;“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太阳能储热技术与规模化应用(2011-2015年)”和“十二五”863项目,“高温槽式太阳能真空管研究及系统示范(2011-2015年)”。

光热发电(CSp)可担当基础电力负荷

就1kwh的碳排放而言,在同一生命周期内,CSp是19g/kwh,火力发电站约270g/kwh。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比较,经验证,光热发电电力品质好,可担当基础电力负荷。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认为,一般我们所说的太阳能发电其实包含了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一般是以多晶硅为一代技术,薄膜为二代技术,还有三代的聚光技术。简单讲,光伏发电就是利用光电子照射在半导体上产生直流电,直接并入电网或通过逆变器把电能放在蓄电池中。而光热发电技术则完全不同于光伏发电,它是通过集热管、聚光管把太阳照射的热量通过超白玻璃、高温储热材料、吸热膜层材料等进行储存,然后接入类似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系统,通过烧水蒸气的方式最终由发电机发电。主要技术分为槽式、塔式和碟式。

根据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在2010年初的全球太阳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光热发电(CSp)的装机容量为817mw,其中北美地区占了62.3%的市场份额。而由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的公开统计数据可知,2009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是光热发电的16倍。再看国内市场,其实在2007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求2010年光热发电达到50mw,光伏发电达到20mw的指标。三年之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还算如火如荼,但光热发电的第一个示范项目才刚开标。从目前看来,远远落后光伏发电的光热发电市场是否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批黑马?

要回答此问题,还是要回到成本。成本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建设期的投资成本,据接近业内人士估计,1000mw的光热电站的投资成本是2-2.5万元/千瓦,后期运营中的发电成本是0.8元/度。而且装机容量越小,则两者的成本就更大。FrostSullivan能源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初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就投资成本来说,火力发电是3500-4000元/千瓦(不包括脱硫改造),陆上风电是7000元/千瓦左右,光伏发电是8000-9000元/千瓦(不包括储能电池)。即使和光伏发电相比,光热电站目前的投资成本也是其3倍。这部分巨额投资的回收期又取决于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补贴,而风电、光伏发电的特权招标项目屡屡爆出业内哗然的超低投标价,不由让人怀疑这个回收期会有多漫长?

FrostSullivan认为,如果光热发电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实际扶持政策,那么这个市场会合目前风电、光伏发电市场一样,依然由“国家队”率领,但一个1000mw级光热电厂动辄数百亿看不到回收期的投资,即使是国家队也不会草率行动。

除了成本之外,对地区日照强度的苛刻使得全球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适合发展光热发电,就FrostSullivan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光热发电市场中,美国和西班牙占据了98%的市场。剩下的澳大利亚、非洲和中国虽然也有着较好的日照强度,但目前为止都还未启动这个市场。

FrostSullivan的研究结果得出,关键技术依然是造成高额的投资和运营成本的根本原因。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技术突破唯有依靠伴随市场逐步发展而慢慢进步。但光热发电市场又受制于全球市场环境的寡头局面,不像国内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中国作为最大的电池组件出口国,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逐步降低成本。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越加高筑的融资贷款风险,在投资光伏发电市场且心有余悸的时候,扶持光热发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数据支持: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

延伸阅读

印度可望成为聚光热发电(CSp)最大市场

近日,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可望成为聚光热发电(CSp)最大的市场之一。

印度一些最大的公司已对CSp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在寻求合作伙伴。印度发展CSp拥有巨大的潜力。

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已于2010年推出了国家太阳能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产生并网太阳能电力20Gw,其中50%为CSp电力。

第一阶段(至2013年3月)目标是并并网太阳能发电设施达1100mw。

中央电力监管委员会(CeRC)确定了前三年对光伏和热力发电项目开发的税率政策,2010~2011年,对光伏发电为17.90卢比(0.39美元),对CSp发电为15.40卢比(0.34美元)。

科技部高新司考察西班牙欧洲太阳能光热发电研发测试中心

2010年10月,科技部高新司相关领域负责同志实地考察了位于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市的欧洲太阳能光热发电研发测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