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开发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9:39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1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2

关键词:旅游交通;路线引导;交通设施;宝鸡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自驾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交通条件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1]。因此,旅游交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公共假期或旅游旺季,由相应城市通往景区的市区道路会出现短期的、严重的交通拥堵及混乱现象。而在平时,相应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完全能够满通需求,并不需要为了短期的旅游交通需求而扩大道路设施的规模。因此,如果能根据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道路特征来加强和改善交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网设施,对城市的旅游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旅游交通的特征

1.1短期的、大流量的交通集中现象

由于大部分人都选择在“端午”、“中秋”、“国庆”等法定假期出行旅游,并且,随着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开车进行自驾游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必然造成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大量的车辆涌向旅游景区,从而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形成大规模集中的车流量,引起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属于短期的,往往会伴随着假期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在平时非假期时间段中,旅游景区所在区域内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少,甚至会远远低于所在城市中一般道路的交通流量。这是旅游交通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1.2旅游出行交通以游览为目的,以方便、舒适、安全为前提

旅游出行以游览为目的,这与平时以工作、上学为目的的出行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要求有较畅通的行驶道路及清晰的行驶路径;旅游途中方便、舒适、安全,尽量减少交通冲突点及刹车、停车的次数,并且沿途最好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以使游客旅途中心情舒畅。

1.3旅游交通流向的基本确定性

由于大部分游客对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大致方位是知情的,因此,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确定的。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内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外部向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集聚或由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外部扩散;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外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内部向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聚集聚或由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扩散。

1.4旅游交通流向的潮汐性

旅游交通在一天当中上午和下午时段主要的交通流向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十二点以前,交通流向多为由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向旅游景区聚集;而下午两点以后,由于游客游览的结束,交通流向与上午正好相反,主要是由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分散[2]。

2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

2.1交通分离、控制及疏导原则

把道路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行人与车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分离。如快慢车道划线分道,设置专用道路等。

从时间上、方向上、区域上、道路功能上来对交通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如设置单行线,路线的限时、限车种通行等。

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进行引导限制。如公共交通优先,开辟过境线路,引导过境交通避开旅游景区等。

2.2交通路线引导原则

对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车辆的行驶路线进行合理引导。如设置标志牌,引导旅游车辆避开商业区等车流及人流密集区,并行驶在路况较好的道路,以快速准确地到达旅游景区,减少在道路上的滞留时间。

3旅游交通组织的路线引导方法

旅游景区所在位置一般可分为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和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对于市区内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量选择交通状况良好的道路行驶,并避开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对于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快驶向通往景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以减少在市区道路上的滞留时间。因此,在旅游交通组织中,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这是目前所常用的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3.1行驶路线确定方法

旅游交通路线选择的原则为路径较短、路况较好、尽量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的道路。

具体的旅游交通行驶路线需按照如下几个标准进行确定:

(1)在有多条道路可通往景区的情况下,选择道路等级较高的道路;

(2)选择道路交叉口较少的道路;

(3)选择日常道路高峰小时饱和度较低的道路;

(4)选择日常道路行驶平均车速较高的道路。

3.2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方法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可将旅游景区按知名度分列为a、B、C三类[3]。具体划分方式为:

a类:5a和4a级景区;

B类:3a和2a级景区;

C类:1a级景区。

其中,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C类景区为本地区知名[4]。

(1)a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海外及全国各地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较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从干线公路入城口、城市快速干道的出口或出口处附近的交叉路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从市区内部到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出城口的各主要道路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2)B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周边省市及本省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略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略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或在3km以内的范围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在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的出城口处及距入口处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3)C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C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本地区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高,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可较小,具体设置范围为:

只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或500m处设置。

此外,在各交叉口设置旅游交通指引标志时,具体应设置在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4旅游交通组织案例――以宝鸡市为例

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名胜古迹众多,如法门寺、中华石鼓园、炎帝陵等旅游胜地,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等。因此,在节假日期间,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到达宝鸡进行观光旅游,而随着目前自驾游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在节假日期间,市区中的外地车数量猛增的现象。尤其是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而造成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主要是因为外地旅游车辆对市区及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不熟悉,产生了外地车辆在市区道路乱行并且在决策交叉口附近行驶较慢甚至停车寻找路线等现象。

目前,较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从旅游交通组织的角度考虑,合理规划旅游交通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4.1市区内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外部主要道路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路径较短、路况较好、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2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应设置在离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应在所设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表2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4.2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内部到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选择最快速、最便捷的对外交通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3所示。

表3宝鸡市域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域内的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4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位置遵循上述市区内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方式。此外,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内容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通往旅游景区的主要道路的出口处的位置,以便于游客能够顺利到达旅游景区。

表4宝鸡市域内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5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交通的特征及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旅游路线引导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参考文献:

[1]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1).

[2]雷翔.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J].规划广角,2001,(2).

[3]DB33/t657―2007,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S].

[4]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S].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3

1研究思路与方法

因为缺失旅游统计数据,外加旅游公路交通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并不适用于旅游公路网规划研究。该文针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和旅游交通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利用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构建旅游公路网布局的规划方法。总体思路为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指导下,参照旅游线路类型和旅游行为空间模式,综合考虑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定位,先行提出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再以所得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为基础,融入景区旅游需求、景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及地理形态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路网重要程度和路网运输功能进行路网层次划分,进而最终提出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

2.1设计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旅游线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故而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游客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法则。

(2)不重复原则。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慎重选择构成旅游线路的各个旅游景点,而最佳旅游线路应是由一些旅游依托地和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联而成的环游路线,以力避往返旅游造成的线路重复。

(3)特色性原则。由于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形式以及各地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各不相同,旅游路线设计一定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4)季节性原则。旅游活动具有显著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量悬殊。旅游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点,以旅游旺季游客量的最大波动率作为旅游路线设计依据,注意季节波动,保持客流时空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旅游线路设计时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注重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6)机动灵活原则。在旅游线路设计时,行程安排不宜过于紧张,应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充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灵活掌握,允许局部调整。

2.2旅游线路组织模式

一般而言,游客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行为表现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旅游线路设计不仅要把旅游客源地(此处将其界定为区域旅游客流中心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所在地)和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有效地组织串联起来,还必须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交通可达性等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游客行为意愿和外界市场对旅游线路产品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该文借鉴和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模式。模式一(线形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线路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原路返回,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二(直达式):沿某一条旅游线路直接到达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后原路返回,以疗养度假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三(链环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环线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回到旅游客源地,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四(基营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以该目的地为根据地,分别游览与该目的地相邻的旅游景点,再从该目的地返回旅游客源地,以大型、具有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的目的地区域为主要对象。模式五(环路式):游客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顺次环游多个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模式六(混合式):上述模式中的若干个不同模式的任意组合。因组织类型极为相似,故而将链环式和环路式旅游线路模式合并统称为环通道式旅游线路。这种模式下的线路重复利用可能性小,基本不走“回头路”,接触的旅游景点较多,类型也丰富多样,游客会因此感觉游览行程最为划算,在中国也最受游客欢迎。

2.3旅游线路组织类型

旅游线路按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研修型、专题型和奖励型等。不同性质的旅游线路在组织上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内容详见表1。上述多种类型均是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发展理念的实践积累,对研究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

旅游公路网从服务主体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外旅游公路网和区域内部旅游公路网两大部分。为了充分发挥路网对外集散效用,吸引各方潜在的旅游客源,应超前规划布局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对外旅游公路网络,其主要由区域内各对外出口高速和国省干线构成。同时,按照规划路网的重要性和路网运输功能,可将区域内的旅游公路网再细化为多级路网,以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譬如下文所探讨的4级旅游公路网络结构。(1)一级旅游通道(旅游骨架路网):满足既定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目的,并加强区域中心与各旅游区组团的快捷连接,强化中心客流集散效应。(2)二级旅游通道(旅游衔接路网):加强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连接和交流,并满足区域内各次中心和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快速连接需求。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并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3)三级旅游通道(旅游支线路网):连接一级旅游通道和各旅游景区(点)的主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连接线道路,以充分完善整个旅游道路网络,切实增强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可达性和易达性。(4)四级旅游通道(旅游储备路网):具有潜在的旅游运输功能,构成主体一般为区域内其他尚未列入对外旅游公路和以上三级旅游通道的其他通行状况良好的地方干线道路,其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连接区域各客源发生点与三级旅游通道,服务于本地游;其二是预留足够的道路资源以备未来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和灵活应对旅游紧急突发事件。

4案例分析

邢台市旅游资源存量巨大,类型多样,山水兼备,资源组合比较好,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旅游资源中,邢台市8大主类皆有;有22个亚类,占31个亚类的71%;有48种基本类型,占155种基本类型的31%;共有旅游资源基本单元231处。境内拥有9处部级景区,12处省级景区(含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数众多的一般性景区,且占总量约2/3的景区分布于邢台市西部山区。邢台市域内资源品类繁多,涵盖原始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沉迹旅游资源、民俗宗教旅游资源及新兴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等诸多类别。不少旅游资源十分奇特,其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均较高,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颇具开发潜力。由于邢台市特殊的地理地形,旅游业和旅游交通的“绳子”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旅游发展完全建立在旅游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其旅游公路网进行规划研究,促进其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显得极其必要,也势在必行。

4.1邢台市旅游线路设计

基于前述理论与方法进行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构建了邢台市“321”格局的旅游线路设计总体模式,即三个单一式(含一个线形式、一个基营式、一个链环式),两个环路式,一个混合式。具体设计方案为:(1)线形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白雀庵、邹氏墓群、沙丘平台、义和团旧址、武植墓,至羊绒之都。该条线路为访古购物文化旅游线路,沿途景点均为文物古迹或民俗文化,符合邢台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历史文化旅游战略的意图,且线路的末站为羊绒特色工业城,能充分满足游客猎奇购物的欲望和需求。(2)基营式。线路设计为从邢台市区出发,以秦王湖风景区为大本营,分别游览临近景点,包括广阳山、小西天、观音寨、北武当山景区、九龙沟等景区。该条线路综合性较强,其以国家3a级景区秦王湖景区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游客可享受到纯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怡情养性,且游行日程安排较为灵活,适宜人群广。(3)链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郭守敬故里、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云梦山、天梯山,至张果老山,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观光旅游型线路,串联邢台“四古”,有生态文化浓厚的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有古代农民军起义历史遗迹黄巾军寨,有被誉为“北方的九寨沟”的云梦山,有称之为邢州八景之一的张果老山中的“仙翁古洞”,也有综合性的郊区公园,不失为一条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环线。(4)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汉牡丹、宁晋温泉康体休闲度假区、普彤塔,至邢台抗震纪念馆,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人文历史气息十足,休闲意味洋溢,古今交融,休闲度假级别较高,能让旅游者获得较高的舒适度和满意度。(5)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太子岩(扁鹊庙)风景名胜区、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至丰乐园,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沿线分布均为部级景区,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加之崆山白云洞和丰乐园已达国家4a级,高级别的服务能带给游客更高层次的行游享受,对旅游客流吸引力大,应予以优先和重点开发。(6)混合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出发,沿线游历子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白云山景区、天河山景区、太行奇峡群景区、紫金山旅游区等景区。该条旅游线路沿途所有旅游景区(点)均达省级及以上,自然与人文景观搭配,环境绝佳,还有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座成功注册的中国爱情山,同时拥有华北最大的峡谷漂流基地———中国情侣第一漂,可组织观光农业游、生态游、文化专题游,堪称黄金旅游线路。邢台市东部区域旅游景区相对稀少,旅游线路设计亦相对较为简单;而西部景区数量众多,类别与层次亦相差较大,故而旅游线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

4.2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

基于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充分考虑邢台市现实发展状况,统筹各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研究(图1)。为了实现旅游活动在各旅游干线间的快速转换及邢台东西部区域间旅游交通的有效连接,实现环城而不进城,将邢台环城路(城市快速环城路)亦规划为一级旅游通道,以减小对市区造成的交通压力。二级旅游通道主要由邢台市域内的“三横(a)对外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b)市域内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n至昔阳至和顺至左权京珠高速青银高速邢港高速308国道邢临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107国道图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邢汾高速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沙河市新河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平乡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南和县临西县南宫市柏乡县邢台市区巨鹿县n内丘县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巨鹿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和县沙河市临西县清河县南宫市新河县临城县邢台县邢台市区图例邢台市区县级城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部级景点省级景点普通景点一级旅游通道二级旅游通道图1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五纵”国省干线及部分迫切需要改扩建的县道构成,三级旅游通道为通达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支线。对于一、二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一、二级;对于三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二、三级;对于连接高级别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应予以适当提高;考虑到山区地质地形条件,对于连接地处西部山区的一般性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可酌情降低为四级。规划所涉及到的旅游道路均需达到等级及以上,以充分保障旅游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区域旅游服务品质。对应于旅游道路网络,还应在景区密集的西部山区中心城镇匹配建设旅游公路客运站,方便游客在城区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无缝换乘以及游客在各景区之间的游览;且针对高等级的部级旅游景区和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在其入口附近建设停车场,开行景区内部环保观光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在景区内部的游览,同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4

一、工作目标

依据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通过自查自纠和考评检查督促整改提升,有效防止“重开发、轻管理、重创建、轻提升”现象,有力提升全市a级旅游景区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a级旅游景区全部符合国家相应质量等级标准并保持长期稳定,顺利通过市、省级和部级常态化暗访检查及复核,全力打造我市安全有序、环境优美、服务优质、设施精致、经营诚信的高品质旅游景区,为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内容

在全市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考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市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动态化监管机制,全面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江苏省旅游局下发的暗访复核通报指出的主要问题,对各a级旅游景区的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评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督促整改。整改提升的重点内容主要有:加强停车场建设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导览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努力增添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排查安全隐患,严格安全管理;加强经营户管理,进一步提升诚信经营和文明旅游的良好形象;全面落实工作人员规范服务和综合管理制度。

三、工作安排

自20xx年年6月至12月,由市旅游局牵头,成立由相关部门、第三方机构、行风监督员、旅游景区业务骨干等组成的检查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全市a级旅游景区环境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采用常规检查、突击抽查和专项督查等方式,查找问题,通报结果,督促整改,逐步形成标本兼治、惩建并举、综合治理、动态监管的长效机制。具体实施方案由市旅游局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5

关键词:空间特征;旅游区;长株潭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红色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开发模式上更强调融合的共生发展。客观上,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旅游开发总表现着综合性。从红色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结合发展的成功例子很多。从空间层面来理解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是指红色旅游空间单元之间及其与其他旅游类型空间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共享,产生正向综合效应的空间关系。然而,当前不少红色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结合不紧密,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还远未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境界。优化红色旅游与各类旅游形式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促使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已经成为革命老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旅游地理学十分关注旅游空间特征的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旅游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就是基于旅游空间特征的,渐渐发展成系统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规律探索,如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Christaller,1964),城市旅游发展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影响(Gospodini,2001);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探索,如基于复杂性理论对新西兰旅游空间结构的探讨(Zahra,Ryan,2007);旅游企业空间结构研究,如住宿业的空间结构(Cornelissen,2005);我国学者旅游空间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就包括: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旅游区划研究,分析旅游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得到区划结果,其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发现空间局限,致力解决问题(章锦河,赵勇,2004),如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赵现红,等,2005)。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突出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分析,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方案,如北京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毛小岗,等,2011),福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黄远水,等,2010)。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找寻旅游行为的空间规律,如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丁正山,2004);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致力构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探究空间形态、揭示演化机理、提出优化方案,如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人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6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黄金火,吴必虎,,2005),旅游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王晨,2012),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吴国清,2008),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陈志军,2008),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卞显红,王苏洁,2002)。旅游空间共生研究,从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并从水平、垂直、集群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景区群落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方世敏,廖珍杰,2009)。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古村落的共生演化模式,提出了居住主导型、保护主导型和开发主导型3种过渡模式(冯淑华,2013)。国内外旅游空间特征研究成果丰富,从区域差异描述落实区划起步,到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揭示谋划优化方案,愈益深入精细。但是,空间结构特征描述表现出矛盾的状态,多元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质性描述,单一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则量化表现,在处理复杂要素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时,显得方法缺失。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长株潭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好、条件好,最主要的是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有大量的“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它们在空间上交互渗透,在开发过程中共组共存,在业态发育中共生共荣。从根基上讲,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是一个多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应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寻求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描述方案,并就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做出空间特征的描述,探索共生发展的空间规律。

2研究思路与设计

2.1研究思路

考察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事实上是考察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区与各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空间特征,采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指标描述很合适。基于人文地理学对集聚水平、联系水平的测算研究成果,结合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实际,引入景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来测算旅游区各种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采用主体之间的连接程度以及通达程度的β指数、γ指数、通达性指数来测算联系水平,勾画主体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征值的比较,全面解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提出理性发展的思路。

2.2研究设计

2.2.1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产生共生能量,促进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借鉴最邻近点指数,构建旅游区之间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即R=r1/re。其中,r1表示旅游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个旅游区与其最近旅游区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的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即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re=1/2n/a,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旅游区的数量。R=1表示点状事物的分布为随机型,R1则趋于均匀分布;R=0表示完全集中。

最邻近指数的测算,不考虑测算点的规模、级别及其影响力大小,只能表征测算点的空间集聚状况。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测定旅游景观的空间集聚状况,测算点以旅游区为单位测算最邻近指数比较合适,但是旅游区是一个拥有数量不等的景点集合的空间组织单元,旅游区将景点有效地组织为开发单元。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而且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形成红色旅游的共生开发组织单元,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存在明显差距。为客观反映这种特定的空间特征,需要改进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案。

首先,建立旅游区密度权数。就是对旅游区内的景点密集度,也就是规模实施评分,按照得分来确定测算点的数量。旅游区密度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以旅游区内景点密集度为评分依据,综合旅游区面积和景点数量获得最终得分。具体评分规则为:以平方千米为单位,即旅游区内每平方千米景点数为1~2个得1分;3~4个得2分;5~6个得3分;7~8个得4分;9~10个得5分;11~12个得6分;13~14个得7分;15~16个得8分;17~18个得9分;大于等于19个得10分;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旅游区视为旅游点,以其景点的实际个数计算。

采用最邻近指数计算得出旅游区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程度。

其次,建立旅游区品质权数(p)。旅游区品质综合考虑旅游区的地位等级及市场影响力,适当兼顾旅游区的知名度。采用景区质量等级、部级景区名誉等表征景区等级水平,以百度指数来衡定旅游区的市场影响力,设定旅游区品质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具体评分规则为:百度指数为(含)前20%且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8分~10分;百度指数为前20%~50%(含50%)且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5分~7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可以适度上浮;百度指数为前50%~70%(含70%)且旅游区拥有等级荣誉的得3分~4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的可得5分;百度指数处在后20%,根据旅游区的荣誉等级可以得1分~4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的新旅游区,考虑其发展势头可得5分。

再次,定义质量集聚度(Z),质量集聚度定义为区域内旅游区品质权数的均值与同区域根据密度权数计算出来的最邻近指数的倒数的乘积,公式表示为:z=p―・1/R,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旅游区在空间上的质量集聚效应,值越大,区域中旅游区质量越高,越集中;值越小,质量越低,越趋于均匀分布。

2.2.2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方便程度影响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传递,是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尺度关联的视角,从县域间、县域内、区域3个层面立体呈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联系水平。

借鉴β指数、γ指数,构建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β指数测量的是网络连接性,其公式为:β=L/p;式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一般来讲,β的范围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性就越好。γ指数用于反映区域交通网络中交通线路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p-2);式中:L、p(同β指数公式中意义)。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γ取下限0,表示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γ取上限1,则表示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他节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

连接度的测算,分析了两节点间有无连线,即有无交通线连接;没有考虑两节点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在现实的情况中,两地之间因其连接的交通线的类型、等级和数量的不同,转移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改进连接度的测算方案。

首先,建立通达性权数。即对连接两节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线进行通达性赋值。考虑到速度是影响通达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把交通线的限速作为衡量交通线通达性的指标。把速度v作为标准1,即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为1,那么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1/v;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2/v;以此类推。

其次,定义通达性指数(t)。通达性指数反映的是区域网络中,两节点之间连通的难易程度,通过β指数的计算公式改良而来,具体是度量赋值后节点之间所有连线的总和与节点数之间的比率,公式为:

t=vv・n1+v1v・n2+v2v・n3+v3v・n4+……p

式中:t代表通达性指数;v为作为基准的速度;n1表示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1/v表示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2则表示限速v1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2/v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3则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以此类推;p表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vmaxv,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限速最大的交通线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3・vmaxv;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2.3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建设形成数量众多的旅游区。到2013年底,长株潭a级旅游区(点)58个,占湖南a级旅游区(点)总数的25.2%,其中4a级及以上区(点)高达28个;

2013年,长株潭三市旅游总收入为1352.5亿元,占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的50.42%

长沙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3/t20140314_108090.htm;株洲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11.htm;湘潭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23.htm;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glgb/201403/t20140317_108101.htm.

,是湖南旅游发展的高水平区域。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内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地及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集中分布区,形成以韶山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乌石故居为依托的旅游“红三角”,红色旅游达到较高水平,其中韶山2013年接待旅游者达1050万人次,旅游收入26.94亿元

湘潭・韶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xqgb/xtgb/201406/t20140613_110101.htm.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多元性突出,大量“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形成了旅游共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空间分布交互渗透,没有纯粹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分布区,空间上交错分布,使旅游区各具特色;二是开发过程共组共存,组合开发特色鲜明,已开发的旅游区,都是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旅游目的地,红、绿、古组合开发,区域旅游线路注意多种资源特色叠加组合;三是业态发育共生共荣,红色旅游区表现出红色旅游资源主导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各种业态在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拉动下发育起来。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满足“六要素”需求的各类实体业态全面发展,网上导购、网上预定等虚拟业态,也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总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4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1)确定计算单元。本文以已开发的旅游区为基本计算单元。从湖南省旅游局、长株潭三市的政府相关网站中查询已开发旅游区的名称、位置,详细查找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甄别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整理统计。确定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旅游区名录(见表1)。

当仅仅考虑红色旅游资源时,则为红色旅游区;考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时,则有“红绿融合”“红古融合”和“红绿古融合”3种视角下的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红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花明楼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云山学校;浏阳市:故里旅游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谭嗣同故居;长沙县:纪念馆、黄兴故居、徐特立故居、李故居、田汉故居、许光达故居;长沙市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李富春故居、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湖南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湘潭:韶山市: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清溪景区;湘潭县:乌石红色旅游区;湘乡市:东山书院、陈赓故居、谭政故居、黄公略故居;湘潭市区:秋瑾故居。株洲:醴陵市:陈明仁故居、李立三故居;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革命纪念馆;炎陵县: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水口红色旅游区。

绿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灰汤温泉;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风洞景区、达浒象形风景区;长沙县:石燕湖、长沙生态动物园、影珠山森林公园;长沙市区: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湖南省植物园、长沙海底世界、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湘潭:韶山市:韶峰景区、黑石寨景区、狮山景区、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河口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景区、石鼓自然山水民俗文化景区;湘乡市: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区。株洲: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阳湖旅游区、月到岩风景区、八团卧龙风景区、湖里湿地;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株洲县:大京风景区;株洲市区:白马龙旅游区、仙庚风景区。

古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回龙山旅游区;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吾山风景区、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浏阳文庙;长沙市区:铜官窑遗址、靖港古镇、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天心阁、铁炉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博物馆、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开福寺、长沙简牍博物馆。湘潭:韶山市: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历史古镇洛口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湘乡市:湘乡文庙、壶天古村、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潭市区:齐白石纪念馆、陶公山。株洲:醴陵市:渌江书院、云岩寺、仙岳森林公园、沩山古窑村、冷水包公庙;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江书院、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月到岩风景区;炎陵县:炎帝陵旅游区;株洲县:湘山寺、空灵岸、古镇朱亭;株洲市区:仙庚风景区。

注:当旅游区内红色旅游资源占主导地位时,则为红色旅游区;综合性旅游区在“红”“绿”“古”三栏中都会出现;在计算时,则有“红红融合”“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4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2)旅游区之间距离测量。通过Googleearth软件,并辅以1∶800000比例的长株潭行政区划图,找到旅游区在地图上的位置,测量旅游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考虑到统一的测量标准,实际最邻近距离测量的是旅游区几何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

(3)计算品质权数。

整理长株潭旅游区的百度指数、景区质量等级和部级景区评定情况表,按照品质权数赋值原则处理。再运用品质权数的均值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得到质量集聚度。

(4)测算空间联系水平。长株潭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是公路系统,无论是旅行社团队运营还是自驾游人群,都是依靠公路进入旅游区,选取公路连接状况作为联系水平的基本计算基础数据源,是可行方案。具体数据结合长株潭市交通图,得到交通网络图,其中,县域间的测量以县级行政单位为节点;县域内和区域层面的测算以旅游区为节点,再根据节点和连接线情况,计算出长株潭区域的β指数、γ指数以及通达性指数。通达性指数的计算首先要对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赋值,本研究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4个等级,依据不同等级公路的限速,以省道速度60km/h作为标准1,高速公路速度120km/h通达性权数为2,国道速度80km/h通达性权数为1.33,县道速度40km/h通达性权数为0.67;其次,给出通达性指数(t)的具体公式为:t=(2G+1.33g+S+0.67X)/p;式中:G表示节点间高速公路的总观察数,g表示节点间国道的总观察数,S表示节点间省道的总观察数,X表示节点间县道的总观察数,p表示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高速公路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6;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3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测定

3.1集聚水平

3.1.1最邻近指数

从长株潭红色旅游区的视角计算,实际最邻近距离为4.89km,小于理论最近邻距离6.67km,因此最邻近指数为0.73,小于1,表现为集聚型。长株潭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最近邻指数、“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的最近邻指数如下表(见表2)。

由表2中数据可得,旅游区的空间分布基本遵循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就越高的规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有利于红色旅游共生发展集聚效应的产生,从而获得较高的共生能量。

长株潭3市县域旅游区大部分都呈集聚型分布,也基本遵循红色旅游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规律(见表3)。其中浏阳市、韶山市红色旅游区之间的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其红色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分布,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的集聚程度较高,为其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1.2质量集聚度

根据设定的标准,整理得到长株潭旅游区品质权数均值表(见表4)。

从表4可以得出,长沙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明显高于湘潭和株洲,古色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最高,这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相呼应;而湘潭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除了绿色旅游区的略低于株洲外,其他都高于株洲。从长株潭整体的品质水平来看,各类旅游区的品质水平均值都处在3~4之间,说明虽然长株潭地区有品质很高的旅游区,但是平均品质水平还有待提高。

将品质权数均值对应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整理得到质量集聚度(见表5)。

由表5可得知,长株潭地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红绿融合”“红古融合”旅游区,而单独红色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低于前3者,说明共生主体越多,其质量集聚度越高。基本遵循该规律的还有湘潭市、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攸县、醴陵市。其中长沙市区、宁乡县、韶山市、浏阳市的质量集聚度相对较高,能产生较大的质量集聚效应和较强的共生能量,有利于该区域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空间联系水平

3.2.1连接度分析

β指数、γ指数。首先分析县域之间,得出β=L/p=2.07;γ=L/3(p-2)=0.79,可见,长株潭县域之间的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然后,将主要的旅游区抽象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交通线抽象为连线,各行政区域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见下表(见表6)。

由表6可见,长株潭地区旅游区的连接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各旅游区之间的连通水平较高,有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但是很多县域旅游区连接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旅游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将影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2通达性指数

根据通达性指数t的公式和计算法则,县域之间:G=19,g=12,S=12,X=1,得出t=4.44。该值反映出长株潭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好,游客在县域之间的转移较方便,但是与最大值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7)。

由表7可得知,长株潭地区旅游区之间的通达性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整理的交通线总观察数来看,省道和县乡公路占多数,高等级的公路较少。这不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故其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X轴代表质量集聚度,Y轴代表通达性指数,表5和表7作为数据来源,以质量集聚度均值和通达性指数均值作为XY轴的交点,再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将第一象限通达性指数和质量集聚度都较高的区域命名为双优区,通达性指数较高的第二象限称为联系优势区,二者都较低的第三象限为双低区,质量集聚度较高的第四象限称为质量优势区。

由图1可得知,就单独的红色旅游区而言,只有两点分布在共生优势区中,其他3个象限中都有分布且较为分散;“红绿融合”和“红古融合”在4个象限中都有分布,其中“红绿融合”分布在共生优势区及XY轴交点附近的点较多,而“红古融合”较为分散,且分布在双低区的点较多,说明整体而言“红绿融合”较“红古融合”更具有共生优势;“红绿古融合”点的分布较前两者而言更为集中,分布在共生优势区的点比较多,其他点大多在XY轴交点附近,说明其共生优势更为明显。总体而言,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为明显。

4结论与贡献

4.1结论

通过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值测量方案的改进,对长株潭旅游区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后,计算了其红色旅游共生多元主体的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得到其空间特征:

(1)共生发展提升集聚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红色与绿色、古色多类特色旅游区融合共生的区域,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基本遵循旅游共生主体越多,集中程度越高的规律。

(2)质量集聚水映共生发展优势。质量集聚度受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平均品质水平的共同影响,多数情况下,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质量集聚度最大的特点;质量集聚水平越高,其共生发展优势将越明显。

(3)连接度和通达性影响产业集聚发展。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和通达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限制旅游区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共生发展优势具有综合性。结合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考察,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明显。而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可以通过旅游区建设来提高,空间距离则可以通过加强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和通达性来缩小,以此促进长株潭红色旅游实现更好的共生发展。

4.2主要贡献与局限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对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良。在集聚水平测算中,建立旅游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用以减小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不同的影响;在联系水平的测算中,建立了不同限速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改良了交通线连接度的计算公式,得到了通达性指数,可以作为分析节点之间转移难易程度的指标。运用改良的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这一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本文只是对其描述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研究添砖加瓦。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演进机制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对策建议

5.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

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还可能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是一个旅游区内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的数量和地位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区要关注景点类型优势,突出优势资源打造主体功能,其他类型资源作为有益补充,相得益彰。

5.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

质量集聚水平是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品质水平的综合体现。由于旅游区地理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成为影响质量集聚度的关键因素。品质水平主要受旅游区地位等级和市场影响力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旅游区建设,提高其等级水平;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其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旅游区的品质水平,进而提高质量集聚度,突出共生发展优势。

5.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

立体高速交通体系连接了城市和经济发达村镇,但是进入旅游区的公路级别较低,致使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注重旅游景区与高速立体交通网络连接线的建设,加快旅游道路的提质,就是旅游区联系水平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工程。注重旅游区之间专用快速旅游公路的建设,为受交通条件限制但资源开发潜力大的旅游区提供与其他旅游区共生发展的机会。

5.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目的地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旅游服务的配套发展过程,各种现代服务业要素的集中分布,既是旅游产业系统效益形成的方式,也是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来看,与区域内和区域周边的各种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形成共生发展态势,既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效益的表现。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交融集聚的特点,形成“红绿古”多元融合态势,拉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铸造和谐共生的产业体系。

5.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根据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优势,遴选共生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旅游区,优先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共生集聚,有利于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长株潭区域的情况来看,可以优先将韶山市、宁乡县、炎陵县建设成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示范区。韶山市外部交通有高速公路、省道等,内部环景区公路也全线开通,交通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极高,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宁乡县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借助旅游区高质量集聚度的优势,以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灰汤温泉、沩山风景名胜区等高知名度旅游区吸引游客,形成示范区效应。炎陵县的旅游区质量集聚度和交通条件较好,以炎帝文化和神农谷绿色旅游资源为特色,形成红绿融合的共生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540.

[2]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1):3541.

[3]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11):155162.

[4]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以南京、苏州、徐州国内旅游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空间关系及其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2):342347.

[6]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1):116126.

[7]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7):11951199.

[8]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8):13811386.

[9]王晨.旅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绩溪县城为例[D].安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10]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99103,108.

[12]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5119.

[13]Christallerw(1964).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s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2(1),95105.

[14]CornelissenS(2005).tourismimpact,distributionanddevelopment:thespatialstructureoftourisminthewesternCapeprovinceofSouthafrica[J].DevelopmentSouthernafrica,22(2),163185.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6

一、提高认识,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各景区要在“五一”黄金周前的一段时期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准备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谁主管,谁负责”。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各自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要求和进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确保黄金周安全有序

要加强对旅游安全重点区位的安全检查。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的节庆及其他公众聚集活动,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精心制定好活动方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确保活动场所的设备设施符合安全条件,其中重大聚集性活动的举办必须按有关规定报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批。各类旅游景区(点)要制定好应对旅客拥堵等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做好重点地段扩容、安全防护设施修缮以及旅游高峰时段分流等工作。各部门要认真扎实地开展一次全面的旅游安全大检查。对汽车、游船、轮渡等旅客运载工具,对漂流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旅游项目,对容易发生火灾、食物中毒以及群死、群伤事故的公众娱乐场所、餐馆摊点等设施和场所,要进行重点检查,切实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各景区(点)、饭店、餐馆和“农家乐”等旅游接待单位要特别做好供水、供电、卫生检疫工作,严防火灾、盗窃、爆炸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要继续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其它疫情,切实履行报告制度。

要加强旅游安全联动工作。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要制定黄金周期间紧急救援工作预案,各景区(点)在黄金周期间要设立应急组织机构,有关人员要24小时值班;要做到定人、定点、定责。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后,要及时妥善处理,并按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二)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五一”黄金周期间,各景区凡接到游客投诉或由主管部门转来的投诉,都要及时调查、妥善处理,切实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旅游管委会将加大旅游质量监督力度,在“五一”黄金周前和黄金周期努力使“五一”旅游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各景区要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质量为内容,深入开展“旅游诚信活动”,重点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打击虚假旅游广告和旅游购物欺诈;重点监控并着力规范各类网上组团出游的业务;治理旅游客运市场秩序和短线旅游市场,净化旅游景区的游览环境;严厉打击在车站、码头等游客集散地争夺地盘、拉抢游客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行为,为“五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及早启动、提前准备,确保准时报送相关材料

为确保各项工作按时落实,各景区要按时报送以下相关材料:

(一)各景区要将迎接“五一”旅游黄金周准备工作方案于4月15日上报管委会办公室。

(二)认真做好假日旅游宣传报道和统计工作。各景区、要精心组织“五一”黄金周的信息收集,及时准确地向管委会及文化体育旅游局报送有关信息。并于5月8日前将黄金周总结材料报旅游管委会。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7

去年,我县与长沙维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曲幽谷创4a改造提升方案》、《主入口(大门洞)游客集散中心修建性详规及施工设计》、《漂流修建性详规及施工设计》、《黄桑生态旅游区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案》。2013年2月4日,我县在长沙举行《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曲幽谷创4a改造提升方案》两个专项规划的专家评审会,并通过专家组评审。3月,副县长唐艳带领各相关部门及规划公司就该规划的建设设计进行现场踩点,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对规划再次进行最后论证修改。4月,启动了曲幽谷国家4a景区申报,就4a景区的创建与省市旅游局进行了衔接,在对照国家4a景区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严格进行了自查自纠,并根据曲幽谷国家4a景区申报的现状,提出整改措施仔细认真的查找差距,完善资料收集存档,积极向省市进行曲幽谷4a景区申报。至9月,我们初步已经完成了资料的编集和档案整理。10月,我们又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金水湾5a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申报工作,准备了相关的申报资料。11月,我局会同环保局一起到、长沙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进行申报,并得到省局的大力支持。

2、筹备节庆活动,有效扩大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积极做好合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节活动的举办工作,打破过去当日办节的形式,围绕“狂欢苗家‘四·八’,体验神奇黄桑”这一主题,全力打造一场活动时间跨度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群众参与最广泛的集生态旅游、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与旅行社对接合作推介路线。以2013年苗族“四·八”姑娘节为契机,加大旅游促销的力度,5月9日—11日,由副县长唐艳带队,在举办了2013年中国苗族“四·八”姑娘节旅游专场推介会,并邀请旅行社代表来绥踩点,推介旅游线路。参加了在贵州贵阳举办的国内旅游交易会。现场分发旅游宣传光碟、旅行社线路指南及自驾游指南等宣传资料。在“四·八”姑娘节期间,我们又接待了《今日女报》等重要的媒体,深入黄桑、寨市、大园等景区进行新闻采访,积极快速宣传报道我县“四·八”姑娘节的举办盛况。精心组织摄影家采风活动。中国摄影家协会知名摄影家等共40人慕名来绥采风,通过微博、杂志等方式推介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此外,还参加了在城步举办的“大桂林风情旅游节”和由市旅游局牵头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县民族风情文艺展、特色旅游商品展以及宣传资料的发放等活动。

3、策划旅游招商,加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处国家3a以上的景区景点,只有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2a级景区,一个省级旅游名村,一个省级旅游名镇,景区建设一直是我们的短腿。由于县财政比较困难,今年以来,我们一直想努力想通过景区景区招商引资来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先后跟华泽集团、长沙的中惠旅体验式产业培训有限公司、兆佳集团、长沙维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广东的一些旅游地产、旅游景点、旅游酒店的连锁公司进行了洽谈,大部分公司对我县的生态环境、景区的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估,但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受到限制,致使招商引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计划编制《黄桑景区旅游整体招商项目书》,并做好曲幽谷(含六鹅洞)、上堡侗寨、黄桑漂流、铁杉林、坪溪楠木林、九溪冲、寨市古镇、大门洞休闲度假区、黄桑旅游假日小镇及南北大门等十一个具体的旅游子项目,出台专门的旅游招商政策措施,积极引进资金雄厚、管理模式先进、专业运营团体的大型旅游企业战略合作者,突破我县旅游招商和景区建设的瓶颈。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8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9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风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三)旅游时空问题及城市旅游设施规划与供给的不足

   重庆的都市旅游近几年明显地表现出时空的局限性问题,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来了,笔者也深有感触。时间问题表现在人们出游多集中在白天,空间问题则表现在出游的地方多集中在城中心,甚至是个别中心,如解放碑、观音桥步行街。时空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热点地段的旅游供给严重紧张,人均占用空间和使用设施设备量缩小,从而使游客的体验质量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城市的容量,影响到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也使得“重庆三宝”之一的夜景旅游资源和城市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南滨路是市民和游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但是这个休闲带的旅游设施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重庆人都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解放碑,密集的高楼大厦与身旁矮小的破烂旧式建筑完全不协调,与“购物天堂”的美誉也不协调。另外,各个城区的过渡连接区域,尤其是山坡上杂草丛生,树木无人管理,甚至在山坡墙面上有从山上流下的难看水流,严重影响重庆的都市形象。

   (四)重庆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重庆发展都市旅游以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已经有了显着改进,但是综合素质仍然不高,旅游从业人员与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饭店、宾馆、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者在景区景点入口的滞留、游览过程中对景区主题不清楚,大多停留在观光层次。旅行社及导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各旅行社的价格竞争中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质量,而导游服务质量也同样是旅游者评价都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庆都市旅游市场定位思路需更新

   市场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的成败。都市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而无视市场之手,盲目开发产品,最终将遭到市场的报应,这已经为许多地区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人们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重庆都市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相应的有所变化和调整。

   三、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都市旅游开发意识。将都市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都市旅游涉及的行业众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发展都市旅游必须抓紧培养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持续培训。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3.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的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都市旅游形象[8]。加强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论证,协调利用各方的旅游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管理,为都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把都市旅游培养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认真思考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加强自身特色

   定位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因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要素是非常多的,具体就重庆而言,就体现在“重山重水的山城风貌”、“高峡平湖的三峡风光”、“几度迁徙的移民文化”、“朝天汇流的码头文化”、“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直辖重庆的新兴成就”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重庆独有的旅游资源,但要在短短的一句形象口号中体现出来,不可能。我们可以建构起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结构。如果要为重庆都市旅游提出三条形象口号并不太难,譬如“风云际会的二战远东名城、雄伟豪壮的山水园林城市、热力四射的西部经济中心”,但如果要提出一条形象口号,“西部风采,热力重庆”更为合适。如果把三峡这一重庆最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包括进来,则可用“神奇西部、热力重庆、风光三峡”这一形象口号[7]。

   (三)解决重庆的时空局限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城市风光建设

   要解决时间问题,可以充分重视夜景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庆夜景是重庆的一大名片,也是重庆一大“宝”,既然白天的旅游供给不足,就应当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分散游客的流量[4]。在城市建设上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应注意整体效果,达到完整统一。对一些影响整体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四)提高重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质量

   首先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但由于沿袭码头文化和山地意识,重庆人相对来说言语较为粗野,不够文明,与直辖大都市的名气还不太相符[6]。其次是都市文化形象,由于特殊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它的文化发展还较为落后。比如重庆市区的路标、站牌,甚至是搞宣传拉出的一些横幅,会出现拼音错误,更严重的是还有错别字,这大大影响了重庆人的文化水准。再次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内涵。如火锅,不但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让人们感觉吃火锅是种文化体验,这点重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如“棒棒军”,这是重庆特殊的文化

   现象,他们的出现曾经为重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重庆既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还是现代都市,“棒棒”穿梭在城市街头,甚至经常出现在解放碑等中心商业区,如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纽约百货”大厦的门口,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重庆某报曾提出一个建议,要给“棒棒”找个“家”,给他们一个被统一管理的地方,让他们有自己的稳定的人力形式的职业,如“棒棒服务站”或“人力服务公司”之类。对此观点笔者也很赞同。

旅游景区开发方案篇10

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全市旅游发展转型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认真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

1.领会会议精神。各级各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要认真学习徐福宁书记在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开阔旅游发展的思路,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抓旅游发展的合力,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2.作好宣传发动。会前,市里作了精心准备,专门邀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来**专题指导全市旅游发展工作。随后,组织全市党政考察团赴海南三亚和四川九寨沟进行旅游考察,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明确发展大旅游目标定位。各地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统一思想,形成全社会想旅游、抓旅游、干旅游的共识,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发展氛围。

3.抓好落实工作。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三年全市旅游工作的重点和具体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市里的总体目标要求,排出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解目标,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全力抓好旅游规划编制

规划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1.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计划,已经市政府批准。下一步要严格把关,加快进程,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确保:一要确保规划的质量。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规划论证,整合**旅游资源,做足山水文章,体现地方特色。二要确保规划的衔接。全市规划要与县区规划、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特别是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文化大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全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三要确保规划的时效。要抓紧时间进度,严格按计划完成,年内报市政府审批。

2.搞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各地汇总了今明两年要完成17个专项旅游规划。其中德清县有孟郊故里苑、蠡山儒商文化园和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等3个。下渚湖是德清旅游的“明月”,要集思广义,精心规划。长兴县有十里古银杏长廊、仙山湖旅游区、苏浙军区旧址群红色旅游景区、太湖旅游区、顾渚山旅游区等5个规划,其中太湖旅游区规划,要与市里正在修编的南太湖旅游整体规划相衔接。安吉县有中国大竹海、旅游开发项目控制2个规划,安吉旅游开发比较早,加强开发控制规划,谋求长远发展,十分迫切。市区有西山漾景区、含山风景区、双林三桥古镇景区、和孚漾景区、南郊风景名胜区和老虎潭水库等6个规划以及南太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关部门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专项规划。

3.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提高开发水平。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开发;难于把握的开发项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不急于仓促上马。要加强策划,做到无中生有、有中求好、好中选优。要通过规划控制,把握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进“三带十区”建设

按照**实际,重点规划建设三个旅游带、十个特色旅游区。三个旅游带是: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古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十个旅游区是:南浔古镇旅游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区、南郊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天荒坪风景旅游区、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抓好“三带十区”建设,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制定总体方案。在新一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要把“三带十区”的建设发展目标作为抓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加强策划,集中精力,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

2.争取政策支持。要围绕“三带十区”建设方案,排出一批大项目,争取列入省旅游建设重点项目,以获得土地、资金等政策上的支持。市旅游局要加强对已经上报省旅游局的12个投资超1亿元建设项目的跟踪,积极做好后续工作。

3.推进项目建设。要实实在在抓好续建在建的21个总投资42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设,对拟建的25个旅游项目进行认真规划,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特别要关注南浔古镇旅游区、西山漾核心景区、**中心广场步行街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顾渚山茶文化景区、安吉大竹海景区、中南百草园等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主动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旅游局要建立旅游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协调抓好项目建设的督查工作。

4.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需要大投入,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大力推介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引进建设资金,培育以企业为主的建设投资载体,通过引进大集团,开发大项目,建设大品牌,力争多出成果。

四、加快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目前,我市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旅游旺季和周末度假往往人满为患。要通过扩大旅游设施的数量,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1.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全市现有三星、四星级饭店仅15家,至今还没有五星级饭店。待批准星级饭店有长兴国际、德清雅兰国际、**香溢等3家。今后三年的总目标,三星及以上饭店要达到30家以上。今年要争取三星及以上饭店5-6家,每个县必须新增1家以上。德清雅兰国际大酒店要加快整改进度,争取年内拿到四星牌子。

2.发展和规范“农家乐”。近几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兴起,适合大众消费的“农家乐”迅速发展。市农办和市旅游局专门对“农家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要求按照“加快发展、规范提档”的原则,加快“农家乐”的发展,规范提高档次,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在适当时候召开“农家乐”管理工作现场会,出台规范“农家乐”管理的办法。

3.抓好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目前,**、安吉已建立起旅游集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南浔和德清是**的东大门和南大门,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南浔、德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要作为今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工作来抓,必须完成。同时要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互动,主动出击。4月23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南浔、**、安吉的专线班车。其他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筹划集散中心建设。

4.搞好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我市的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吸引旅行社发展团队旅游和增加旅游收入的制约因素。南浔古镇旅游区在保护性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点建设,要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中心城区步行街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因素;安吉的旅游商品很丰富,要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场所。

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进一步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渠道,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上下左右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推销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市外宣办、市旅游局等部门加强配合,整合全市的宣传资源,形成大营销的格局。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1.积极实施促销战略。按照“主攻上海,拓展华东,开辟长线旅游客源市场”的促销战略。加强与上海旅委及各区局的联系,利用上海旅游节宣传,把我市旅游推介引入上海各旅游网点和基层社区,让更多的上海人了解**。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型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拓展以南京为主的苏南及苏北市场,以杭州为主的本省市场,进一步拉长客源市场的半径,实现“北跨长江、南越钱江”的促销格局。组织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和旅行社联合促销,提升**旅游知名度,增加长线游客量。要排出一批精品线路:如笔乡古镇一日游、名镇名山二日游、竹海古镇二日游、浙北生态世界二日游、太湖水乡古镇一日游、长兴古生态一日游,让外地旅行社和游客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打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四大旅游品牌,推出“古生态”和“湿地”两大新的旅游品牌。

2.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一条短腿,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地要把入境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入境旅游。一要抓住欧美游客中国游。当前欧美国家正兴起“中国热”,由此带来了“中国游”的有利时机,要积极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提高欧美游客的比例。二要牵手国际旅行社。加强与周边大城市国际旅行社的联系,通过设立分社、给予优惠等措施,吸引组织境外游客来**旅游。三要联合推出特色线路。利用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所组成的民国旅游线,搞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宣传促销,增加入境游客的数量。四要组建目的地旅游线。加强与台湾、新加坡、香港等旅行商的联系,努力开发以**为直接目的地的旅游线路。五要发挥旅游载体作用。本地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外联系的渠道,直接组织境外游客,特别是欧洲游客来**旅游。六要加强入境旅游考核。今年对县区的旅游考核中增加入境旅游的比分。七要出台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鼓励发展入境旅游的具体措施。

3.办好休博会**展馆。明年杭州休博会,是我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好机遇。休博会定于明年4月22日开幕,10月22日结束,为期6个月184天,主要展示中国和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届时将有100个中外旅游城市聚会杭州,分别设立展馆。**城市展馆的选址已确定,面积为150平方米。初步确定**馆日为5月15日,各县区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努力办好**馆,展示**对外形象。

六、加强旅游培训工作

加大对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地接导游和景区景点导游等业务培训,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1.加强专业培训。利用评星升星,全方位加强饭店员工培训,使宾馆饭店的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2.搞好基地培训。利用大中专学校,搞好旅游培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利用教育资源,参与旅游职业队伍的素质培训。

3.保障培训经费。加强市场化运作,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旅游专项资金中划出专项经费用于重点专业培训。

七、重点抓好市区旅游

围绕“三南一中心”建设,抓好9项重点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确定方案,5月底前拿出具体意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1.南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南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规划由市建设局承担,其建设管理权下放给吴兴区政府。市建设局要抓紧提出方案意见。

2.加快西山漾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吴兴区要排出时间表,加快工作进程。

3.保护性开发建设衣裳街、小西街。市建设局要提出具体工作方案,着手做好详细规划,明年启动建设。

4.钱业会馆要作为单独的旅游景点,重新进行策划包装,由市文物局提出具体意见。

5.“毗山古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构思论证,由市文物局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环城河水上旅游观光线,由市旅游局提出具体方案。

7.**中心城市精品步行街区建设,市建设局要尽快排出开发建设的时间表。今年开工,明年基本建成。

8.构建**环城旅游交通网。市交通局要根据市里提出的要求,协同市旅游局共同提出方案。

9.市区近郊乡村旅游开发。吴兴区、南浔区要重点研究妙西白鹭谷、和孚荻港村的旅游开发方案,排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