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工艺美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1:42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1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

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每个小系统无不象征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徐州的汉墓主要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王陵墓的构造、形制特点,是以横穴岩洞为主,多数独占一山头,建筑方法是先开凿露天墓门、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凿墓室。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与西汉时期楚王陵相比,风格迥异,一般是在平地或台地上竖穴起坟造墓,有较大的封土堆,与西汉楚王陵独霸山头的气势不可比拟。两汉时期还流行汉阙,并用汉阙来装点宫殿、墓葬。汉阙主要是立于宫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标志。另一座形制较大的汉代墓室是龟山汉墓。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9公里开发区内,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龟山汉墓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的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楚王陵墓。甬道内15个洞室,分别为兵器室、战马室、厕所、厨房、殿房、寝室以及棺室等。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还有石柱,雕凿精致。

2、汉画像艺术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1]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等是根据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画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阙、棺椁等物体表面上的镌刻,而画像砖是印模及窑烧的结果。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的概括,其中,画像石、画像砖因特殊的物质载体,使它们比帛画、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汉画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精髓。从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其内容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历史人物故事,一种是现实生活写照,另一种是灵怪神话传说。从各个角度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画像石题材广泛,造型元素多种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应用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有装饰图案、构成形式、肌理等美学元素。

3、汉代兵马俑汉兵马俑虽然没有秦兵马俑那样高大,但制作工艺先进。徐州汉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高大壮观、写实主义的秦兵马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徐州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兵马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为写意,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三、结语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设计其气势宏大、造型美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有很强意境美;艺术技法娴熟,制作工艺先进、夸张表现得体、色彩运用细腻、大胆,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徐州两汉造型艺术的形式是具象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本身渗透着丰富的观念内容和审美内涵。两汉艺术在整体上是统一在沉雄、饱满、蓬勃的气象中;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在造型艺术中的自然流露。汉代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历史时期。拓荒开疆、民族战争使汉代人形成雄飞奋进和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精神。”③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传统生活和情感的视觉写照,是以规范的视觉语言参与对传统生活形式的创造。它由生活的适用方面臻入伦理、道德、审美与宗教诸方面,从而传递出设计图式与人生图式互动觉解的一贯思维。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中的传统符号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下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意识,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传承的人文思想。汉代艺术承载的“汉代精神”留存在民族的血脉之中,现代艺术作品中所求的“中国精神”正是源自汉代的那种大度、进取的时代特点。这是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它体现的是构成方式的传承性。对两汉文化艺术的传承性上主要采取两种借鉴形式,第一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形的借用,如形的借代、形的关联、具体图像语言的使用。第二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艺术神的传承,如以形写神、离形得意、形神一体,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传统符号意义的延伸与新的形象的产生。

注释

①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2

上面这段话集中概括了新近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明娣所著的《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以下简称《交流》)一书的主题――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交流》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历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分成勃兴期(唐)、衍生期(宋)、繁荣期(元)、圆融期(明)、鼎盛期(清)等五个时期,系统梳理了唐以来的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并揭示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内在动因,归纳总结其交流规律,详尽分析了交流后新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还通过对在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丝绸、瓷器的研究,理清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主要线索。可以说《交流》是目前美术史论界有关该问题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本专著。

通读全书,笔者以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汉藏文交流的新亮点

汉藏文化交流研究一直是藏学领域中令人关注的一个选题,但以往对于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汉藏艺术交流方面的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整体上看依然缺乏对于汉藏艺术交流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观照,多偏重于对绘画、雕刻、建筑等美术类学科加以考察,很少涉及工艺美术”。国内学者偶尔有人涉猎到工艺美术,但主要局限于如刺绣、缂丝、木雕、牙雕等与绘画、雕刻联系较为直接的工艺美术门类。而对其他与广大民众衣、食、住、行、用联系更为密切的丝绸、陶瓷、金属、漆木、玉石等工艺门类,则少有关注。国外学者对研究或汉地工艺美术怀有浓厚兴趣,却并不注意研究汉藏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法国学者海瑟?噶尔美就专门以汉藏艺术交流为题撰就了《早期汉藏艺术》一书,她在著作中强调,汉藏艺术上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藏族艺术,这一点十分可贵。只是噶尔美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佛经插图和金铜造像,兼及寺院壁画,而未涉及工艺美术。

《交流》一书客观地分析了学术界未注重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的原因。

作者指出,就国内而言,“宏观地看,中国艺术史研究本身就不似历史研究的其他分支如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等那样受到重视,并且已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整体上也未达到或接近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水平。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又属薄弱环节,这是因为工艺美术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若再从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研究对象这一微观角度看,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未被大多数研究者纳入研究范围,更不用说对不同民族间的工艺美术进行比较研究了。”而国外学者尽管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研究的艺术史家,有关艺术的研究成果相对也蔚为壮观。但是“从艺术研究的历史看来,很大一部分研究艺术史的西方学者,从根本上将艺术作为印度尼泊尔艺术的附庸或者是东印度波罗艺术的一种变体,有意无意地忽略艺术与中原艺术内在的联系”。

因此本选题的切入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汉藏艺术交流研究的落后状况,而且也匡正了大部分西方学者所持的艺术是印度尼泊尔艺术附庸的观点。

以物证史、以物补史有关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资料主要由文献和实物两部分构成。其中,文献散见于各时期的汉藏文文献中,而实物(汉、藏工艺美术作品)相对集中,主要收录在地方文物志书、有关文物的大型图集、画册中。地方文物志书集中收录了一些珍贵的汉、藏工艺美术品,品种包括绎丝、刺绣、瓷器、金银器、铜器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各地进行文物普查,以此为基础,编写了一部分地方文物志,先后公开出版或印刷成内部资料。一些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有关的工艺品得以集中公布,为研究汉藏工艺美术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部分地方文物志在记录各地保存的汉藏艺术品时,也论及了它们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之间的联系。如《拉萨文物志》中收录了石碑、铜钟等,还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它们的纹饰,为工艺美术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

有关文物的大型图集、画册,如故宫博物院编《清宫藏传佛教文物》,博物院编《皇权与佛法―藏传佛教法器特展图录》,朱晓明和索文清主编《珍宝―历代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历史文物、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集粹》,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博物馆合编《金色宝藏―历史文物选萃》等等也收录了一些重要的汉藏工艺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的公布为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交流》一书采取了以物证史、以物补史的方法,即通过对实物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与档案、史料的记载相印证,从而弥补了相关史料记载的不足。使《交流》一书不仅在内容上得以充实,而且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藏族文化对内地工艺美术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工艺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期交往、相互融合,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品种、造型、装饰不断丰富,面貌日益更新的重要根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工艺美术成就既是中国灿烂的工艺文化影响的产物,又对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特征产生过重要影响,元代以来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以往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者大多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对元明清工艺美术中经常涉及到的藏族文化因素加以系统研究,做出准确的阐释。《交流》一书则在关注内地工艺美术对藏族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同样重视藏族文化因素在内地工艺美术中的影响。

作者指出,藏族文化对内地工艺美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藏族文化的直接输入对内地工艺美术所产生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包括藏传佛教工艺在内的藏传佛教艺术通过元明清宫廷和民间贸易渠道大量传入内地,对宫廷工艺以及民间工艺的造型、装饰、加工手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其中在宫廷工艺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方面,“宫廷为满足藏传佛教寺院及各教派领袖等上层人物的需要,大量制作具有藏传佛教艺术特点的工艺品用于赏赐,如坛城、佛塔、唐卡、、金刚铃杵、铙、钹、净水壶、藏草瓶、奔巴瓶、嘎布拉碗、嘎布拉鼓、数珠、转经筒、嘎乌、袈裟、僧帽、骨衣、幡幢、仪仗等等。这类工艺品一部分仿自藏族制品。而其中更大一部分兼具汉藏两种艺术特征,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加工手法及艺术形式上,远较藏族制品更为丰富多彩,由于其所涉及的工艺门类十分庞杂,如丝织、瓷器、金属、珐琅、漆木、玉石、玻璃等,在客观上也对这些相关工艺门类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元明清三朝帝王大多对藏传佛教推崇有加,甚至有些帝王不论其是否完全出于政治目的,客观上对藏传佛教的虔诚敬信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元世祖忽必烈、明武宗朱厚照、清高宗弘历等,这样也会对藏传佛教艺术影响力的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部分宫廷实用工艺品及陈设品也借鉴、吸收了藏传佛教艺术,呈现出汉藏艺术相融和的特征,被广泛服务于宫廷生活,使宫廷工艺打上了浓厚的藏传佛教艺术色彩。

如僧帽壶、多穆壶、奔巴瓶、藏草瓶等藏式器型以及八吉祥、七珍、宝杵纹、七政宝、五妙欲、聚宝盆(切玛)、梵文、藏文等纹样,相继在各门类工艺上得到广泛运用。”

当然,藏传佛教艺术对内地工艺美术的影响不仅限于宫廷,也扩散到五台山、北京、沈阳、承德等内地藏传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以及为宫廷加工藏传佛教工艺品的产地,如元明清时期的官窑所在地景德镇及丝织生产中心四川、江浙、广东等地。同时,各地民间工艺则由于效仿宫廷工艺也间接地受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

二是藏族的需求对内地工艺美术所产生的影响。藏族的需求对内地部分工艺品种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南宋茶马司锦院品种增多、生产繁盛,与为满足藏族所需直接相关;清代骨雕业的形成,也与藏传佛教对骨衣之类骨制品的需求密不可分;清末民国时期,南京云锦业也因藏传佛教寺院需求未曾中断生产,而使传统品种的织造得以延续,客观上也对汉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起到了保护作用。

三是藏族艺术对内地人民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宋代起,含藏族七珍形象的杂宝纹的流行,以及在元明清工艺品上频频出现的八吉祥纹,均已摆脱宗教意味而融入几乎所有门类的工艺品装饰上,被内地广大民众作为表达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吉祥图案,并渗透到民俗活动中,其影响甚至波及现代。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3

关键词:画像砖;民间美术

汉代画像砖从雕刻工艺而论,它只能看成是民间艺术,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看作汉代艺术的上乘之作,它没有宫廷艺术的豪华气派与繁琐精致,也没有文人艺术的清高与纯化,汉代画像砖的本体即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的思维方法表现为集体思维,它是原始艺术部落氏的群体意识的继承和延续,这种艺术多呈现天然的稚拙美,是一种率真自然、本朴粗拙的美;民间美术还表现出粗犷的象征美,例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以威猛著称,对禽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中国人就给狮子冠以一种守家护院和辟邪除恶的象征功能,因此很多中国人喜欢在自家大门外面塑两头狮子以寄托幸福、吉祥、平安的祝祷和对邪恶鬼怪的抗拒。原始艺术衍生出宗教艺术、文人艺术,他们逐渐脱离了下层社会民间的生活。只有民间艺术仍然保留着与民间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汉代的丧葬礼俗为契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画像砖是表面有图像的墓葬特殊建筑材料,是汉代的一种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不仅体现和折射出了两汉及此前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的水平、特点与思想,也是当时美化墓室的建筑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景象;加之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艺术工匠在造型的时候不受比例、透视、结构、解剖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多是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和所求。因此,画像砖在构图和题材等方面必定体现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风格。

在构图上,民间美术家们为了尽可能地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社会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仙鬼怪和祈福纳祥、人生礼仪、道德价值等思想、观念、感情,描绘或镌刻在同一个画面中,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信仰和审美理想等,他们往往会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匠心独运,创造出异想天开、甚至匪夷所思的艺术作品。如众多民间的年画、石雕、砖雕、漆器、壁画等民间美术作品中,民间美术家们往往把人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天地江海和装饰纹样等视觉形象,或采取上下分格或采取左右划区等方式将其满满地填塞在一起,构成一幅幅满、密、全和五彩缤纷的画面。

汉代画像砖上的题材内容,都源于那个时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生活方式、礼仪道德、风俗信仰等方方面面,且图像成像的主体是当时的民间艺人,他们或自主或遵照雇主的意愿去选择题材、内容,在绘制、雕刻所选题材内容时必定带有个人的喜好、兴趣等思维方式,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或折射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方式和群体意识。如《弋射收获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就是以分层划区的布局方式把画面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是弋射的画面,刻画的是人们在野外池塘边射鸟的情形;下面部分是农家收获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农民在稻田劳动时的真实状况。这块画像砖的构图在空间的表现上突破了传统焦点透视的局限,因为这种上下重叠的场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许那时的匠人只是想把自己所见到的生活场景以最朴素的方式尽可能地在一个画面中再现出来,这也体现了当时的民间画师和工匠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的构图特色。《庭院画像砖》所展现的汉代一个规模颇大、功能完备的的私人家园,这块画像砖的构图就是以廊房来分割出庭院的功能分区,完整再现了汉代家庭生活的场景。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结构清楚,无论是房屋、廊房、方形高楼还是透过墙壁所见的屋内的人和物都是平面化的造型,看起来极具装饰性美感。

汉代画像砖中,有的是以“填白”的方式构图,即用飞鸟、走兽、小树、云纹等填充其间,使画面看起来充实、完满,也尽显古朴、质拙、真实。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汉代艺术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不更有点相似于今天的农民画吗?”正如《盐井画像砖》的构图。起伏的山脉占据了整个画面,山林中还填充着飞鸟走兽、来往穿行的猎人,更重要的盐井及盐井工人们的制盐过程都完美再现了出来。画面看起来不仅情节丰富、构图饱满,而且也使我们了解了古代井盐制作的每一个细节。

以长幼尊卑构图的画像砖也极多,像《讲学画像砖》,从构图可见,老师居左坐于榻上,六位学生居右席地而坐,手捧竹筒凝神静听或答疑问难。但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人物的图形成像是完全不依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刻画的,右边下方近处的学徒比右边上方的学徒还小,且是从大到小越来越小;笔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重视礼仪尊卑的缘故。中国是一个以长幼,阶级为序的礼仪之邦。这块画像砖上的画面就是那个时代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的体现;老师一人端坐在榻上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而六个学生估计是以学问的高低以大到小的顺序展现在这个画面上。可见当时的社会习俗及礼仪道德等思想对人民大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民间艺术家或艺术工匠也善于用超自然的夸张造型和象征手法塑造出奇特怪异的形象并赋予它神灵的属性,有的似人非人,有的似兽非兽,作为他们意念中的神灵鬼怪,或予以崇拜,或加以亵渎。汉代不仅厚葬习俗风起,且因为儒家道家以及之后的谶纬神学的影响,汉代人追求养生,希望长生不老,寻觅不死之药,追求羽化升仙;汉代人的宇宙观认为有“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世界、鬼魂世界”四个空间。他们觉得仙人和天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仙人是住在现实人间的仙山上,不住在天界。仙人不仅拥有穿越时空的不老不死的神性还有作为人的肉体的永恒存在。因此在西汉晚期,掌管长生不老仙药的西王母的形象出现了。汉代人最向往的就是能羽化升仙,在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永享人间能享受的一切。现保存下来的也有很多以此类题材为内容的画像砖。如《西王母画像砖》,此砖以阳线雕刻为主,汉代的民间艺术工匠将想象中西王母仙宫中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依然是“填白式”的构图,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居于画面的中心,周围云雾缭绕。与虎头相对的九尾狐、跳舞的蟾蜍、捧灯的仙兔…这些人们虚构出来的仙人世界的灵异神物,是汉代仙界观念的象征性的符号,各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4

动物陶瓷雕塑简述

陶瓷雕塑始于秦代,发展于汉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制作要经过模印、银嵌、镂、堆、塑、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种类分镂雕、浮雕、圆雕、雕镶等。动物陶塑是陶瓷雕塑造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其涵盖一切以客观世界动物或神话、想象中动物为对象的雕塑形式,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以动物形象为圆形的粘土模塑品,到了新时期时代陶瓷工艺得到发展,动物陶塑开始萌芽。到了夏商周时期,动物陶塑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显著增长,进入汉代,社会经济繁荣,厚葬之风盛行,加之制陶技术不断提高,动物陶塑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基础。汉代的动物陶塑按动物种类可分为家禽家畜类(猪、羊、狗、鸡、鹅、鸭、牛、马)、非驯养类(老虎、熊、狐狸)以及神兽类(天禄、辟邪、镇墓兽)三种。

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风格

1.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1)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是两汉时期动物雕塑的最重要特点,尤其是东汉时期,其继承并发展了西汉前期的写实风格,在对动物特征、形象、神态、动态的刻画上,注重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力求将动物的精神和外貌悉数呈现出来。在我国汉代动物雕塑较为集中的汉景帝阳陵,出土的生出陶猪细节刻画十分精致,大猪的耳朵耷拉,小猪的耳朵直立,猪眼角的褶皱和鼻子的褶皱也清晰地表现出来,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汉阳陵最具特色的是彩绘动物陶塑,汉代匠人将狗、鸡、羊等常见家畜的陶塑施以彩色颜料,烧制后呈现出同真实动物相似的色彩,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如彩绘陶鸡中的公鸡被施以黄、红、黑三种色彩,人们观之很容易想到身披彩色羽毛、昂首翘尾的公鸡形象。

(2)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艺术风格

汉代动物雕塑受秦代陶塑影响很大,汉代前期动物陶塑形体高大,形态简洁洗练,大多以土陶俑的形式出现。到了西汉中后期,经济发展,厚葬之风兴起,新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整体感强烈、取大势去繁缛、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风格逐渐成为主流。贵州作为汉代著名的黔中郡发掘了十余座东汉墓,其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陶塑俑。这些陶塑俑的特征部位有所夸张,整体线条简练、明快,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如霍去病墓出土的汉代陶熊,熊的身体与四肢的线条过渡柔和,融为一体,腹部突出,头部稍稍倾斜,嘴巴长大像吼叫,又像要吃东西,整体造型笨拙之中不失气度,朴素有趣、粗粝无华,颇有以小见大的意境。

2.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1)材质的表现美

陶瓷材质本身集合了肌理美、色彩美,经过特有的成型方式、釉色窑变、烧制工艺其美学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汉代动物陶塑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经多道工艺成型,根据年代、地区的差异,其在形态、制法、纹饰、烧制温度等方面均各有不同,这也就诞生了釉陶、灰陶、硬陶、青瓷四类材质表现完全不同的陶瓷雕塑。就目前资料显示,汉代动物陶塑以灰陶和釉陶最多,其余两种次之。如东汉墓出土的绿釉陶鸭,鸭身长25厘米,高21.5厘米,内部陶土呈淡红色,外表通体绿釉,光照下釉质表面可见银白色光泽,整个陶塑看起来质感光滑,颇为精美。

(2)造型富于张力

汉代动物陶塑融合了模制和手工捏塑两种造型方法,同时还用到了堆、贴、刻、画等技法,这使得其动物形象的表现力更强,对特征的塑造也更加到位。具体来讲,汉代动物陶塑造型可按特征分为两个阶段:

西汉早期。西汉早期政权刚刚建立,经济凋敝,百业待兴,因此,这一时期的墓中随葬品远不如秦代奢靡。统治者有意削减了陶塑俑的体量,造型也更为洗练概括,这也是对人工制作成本的节省。我国出土的西汉早期的动物陶塑虽然基本集成了秦雕塑的写实手法,但造型明显注重细节。

西汉中晚期,社会相对稳定,在汉文帝、汉景帝的励精图治下,宫廷与民间的艺术活动精彩纷呈,这为陶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一阶段的动物陶塑不仅表现的题材范围更广,还更加注重神韵的刻画,强调动物造型整体的表现,达到了一种高度概括的境界。近现代出土的西汉中晚期动物陶塑其造型凝结着一种浑厚之美,动物生命的精神气质与内在特征被很好地呈现出来,极具质朴雄浑之美。

(3)装饰简约极致

汉代动物雕塑既采用了写实构思方式,又引入了随意性的表现方式,匠人们专注于动物造型语言与动态语言的表现,使之成为了充满情趣、具有感染力,同时又带有一点稚拙感和朴素美的艺术品。以陕西出土的灰陶猪为例,猪的嘴巴微微张开,膘肥体健,前肢前倾,没有脚趾结构,通体没有任何表现毛发的纹理,尾巴也比现实生活中的猪粗短一些,但看去却敦实圆润,可爱至极。这种充满简约美、概括性、写意性的装饰将动物形象抽象化的呈现出来,但又一丝原始风情,既突出了动物的特征,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极富艺术感。

结语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5

关键词:数字化;汉画像石艺术;平台构建;实践研究

一、数字化汉画像石艺术教育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汉画像石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题材多种多样,内涵丰富,画面精彩纷呈,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情况,有的编绘传奇、故事和自然景象,有的描绘吉祥图像和各种优美的装饰图案,韵味无穷,适应人们的需求,对以后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更广阔的道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传承传统的审美观念,具有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含蓄悦目的艺术特征。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识始终贯穿于汉画像石艺术创作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观点和爱好更加多样化、高雅化,对传统艺术及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汲取传统艺术长处的基础上,继承、借鉴和发扬汉画像石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华,融汇创新,使之更为人性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前人的成果,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保护、去研究、去传承。保护、研究、弘扬汉画像石艺术是新时期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字做出跟汉画像石馆一模一样的虚拟馆,通过VR技术手段甚至比真实的艺术馆更清楚细致,而且还可以打灯光。在艺术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继承和运用传统艺术元素,一是做到沙里淘金原汁原味,既汲取营养又避免生搬硬套;二是合理取舍重新组合,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变异进化推陈出新,向时代感、艺术美、创新性的全面结合迈出新的一步。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扬光大和科学应用是新时展的要求。用新时代的科技手段去研究、学习汉画像石艺术,能丰富校园课堂教学艺术内涵,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数字化汉画像石艺术教育平台构建

在传统校园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汉画像石艺术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延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现有校园艺术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艺术教学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逐步提高教学互动能力和艺术水平,为培养合格优秀的师资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这里尝试研究两种数字化教学实践方式。

(一)视觉传达记录形式

对收集的有关艺术教育的较为清晰的图片进行整理分类,如车马出行、人物建筑、迎宾歌舞、围猎百戏、神话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类型运用现代技术及处理手段对汉画像石有关资料进行记录和艺术加工,用多种方法探索记录和应用的形式,再现汉画像石艺术的魅力。

1.图像处理软件编辑照片

学会和利用处理图像信息的各种软件,包括专业的操作软件、非主流软件、普通软件等。拍摄数码照片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照片表现力不足,需要进行修复或后期处理,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汉画像石照片进行简单的处理加工,对照片进行修复和增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运用

汉画像石造型生动形象,写实写意,艺术性强。我们可以试着用三维技术对有关图片进行加工。通过动画制作画面相对复杂的汉画像石,突出重点图案,相对简单图样的汉画像石,重点展示其内部艺术细节。收集资料同样也要采用照顾整体、突出重点、展示细节的做法,多角度地看待每一块汉画像石反映的画面内容和艺术成就,按照汉画像石艺术中所反映的含义、意识、内容、画面的内在联系,将图案艺术重现、汇总、分类,展示其艺术特点、内涵及意义。

3.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汉画像石艺术博物馆

随着虚拟技术在数字化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软件制作出汉画像石三维艺术博物馆。制作完善教学所需的虚拟现实作品,建立新型馆藏成为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虚拟资料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艺术,无论观看、欣赏还是运用,都和实际上没有多少差别。资料库由软件、有关资料、数据库系统组成,是数字化的档案储存方式,具有储存、使用、安全保障、备份等功能。教学中可以对存储的资料进行整理、调动、选用、增删等。为保证资料库系统的运行和使用,必须采取技术和制度上的保证措施,整理资料以方便检索为标准。艺术资料库可按教学的需求来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丰富的汉画像石艺术中,取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艺术精华,通过选择、编辑、修正、补充,做出更适合教学的数字化资料留存。日常管理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要经常进行检查核对,保证存储资料的正确性、艺术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资料的管理,抓好数字化资料建立、重组、修改、安全控制、备份等工作,确保资料库既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特色又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做到信息量大、安全可靠,适应教学实际。

4.三维虚拟展厅多媒体动态效果制作

制作、完善教学所需的虚拟现实作品,建立新型馆藏同样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出汉画像石艺术资料馆,作为资料库的一个组成部分。虚拟资料馆中各个场景、片段、图片、资料,可根据教学需要和汉画像石分布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有关主干道、分区、类型、重点项目等,方便存储、使用。挑选汉画像石艺术代表作品,重点制作推介,并认真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将汉画像石艺术通过视频呈现给使用者。虚拟环境内有关艺术学习的内容通过新的形式操作、应用、学习、互动并得到反馈,为艺术教学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多媒体资料。

(二)汉画像石数字化教学课件

汉画像石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如何使传统审美意识和现代情趣有机结合,如何融入新观念、新内容、新技法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在对汉画像石艺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汉画像石艺术资料进行深入探讨,为汉画像石艺术的传承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态势,需要对汉画像石资料进一步加工处理,将汉画像石艺术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通俗详实的讲解,制作成实用的教学课件,为艺术课教学改革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首先,收集大量汉画像石源文件、拓片、图案、书籍、解说资料等,汉画像石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资料。其次,进行线上线下的网络展厅设计,编辑菜单栏分类各种专题,创建网络汉画像石艺术展厅,设置汉画像石艺术特点介绍、资料库(包括它的题名、尺寸、出土时间以及专家对其的介绍)等内容,展示汉画像石中的精品和有代表性的图案,配备有关解说,同时适当介绍有关汉画像石艺术专著文章及学术活动情况。然后利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态视频,在网络展厅整个页面下方插入一些关于汉文化的最新讲座或学术报告,并设置讨论区、问答区、资料下载区等,培养合作、协作交流的能力。再次,运用制作软件,汇集、编辑、整理视频信息、图片信息与文字说明,根据艺术教学需要进行编排、制作并合理应用。最后,进行后期测试运行,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搞好交流互动,在展示、传授、学习汉画像石艺术的同时,增强合作交流、协作的能力,增强理解消化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6

汉代充满浪漫色彩的楚文化,与雄浑的中原文化融合后,在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意义的汉意雕塑,汉意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奇葩,它的概括写意,不是停留在纯理论和技巧的造型,而是基于精神感觉上的表现。它虽然与秦代一样多反映的是现实题材,但手法大胆,充满了夸张和想像,重视对事物内在气质的表现,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思想。从造型来看,它继承了秦代庄重的特色和楚文化浪漫的气息,融合成了古拙写意的新风范,这种无拘无束的造型方式,给予了汉代雕塑浓重的返朴归真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雄浑博大和自由奔驰的浪漫气质。与之前秦代的写实风格相比,它所关注的不再是现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表现方法。它是源自汉代的生活背景的,但是它比现实生活的真更加深切。汉代的雕塑家们更常因材施艺,加以鬼斧神工的点拨,达到“意”与“象”的完美对应,汉代雕塑艺术的真实不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重现自然、高于现实的真实,也正是这种艺术的真实,使汉代诸多如辟邪石狮之类的雕塑,经过变形处理和概括夸张,发挥出建筑装饰的特殊功能,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显得神圣不可侵犯。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像其它艺术形成时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和诸多方面的思想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汉代雕塑艺术的写意性,除了作品本身所流露出的写意味道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共性和精神。

中国人总喜欢用“像”与“不像”来评价艺术品,其实真正十分逼真的艺术品是用不上“像”这个字的。中国人常说的“像”,其实指的就是与对像的精神或某种特征的符合,就是“气韵生动”,就是“写意传神”,是具有强烈民族性的一种审美习惯和艺术特点。艺术都是有根基的,具有中国传统沉淀的艺术必定是有自己特点的艺术,虽然特点不一定全是优点,但只有当一种艺术有了特点,它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理由。

西方雕塑注重对美的逼真刻画,强调科学写实,有人在欣赏艺术品时习惯性地用西方的审美标准来看待所有的艺术,导致欣赏不了甚至不认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我认为西方的写实风格和中国的写意风格,是思想观念和人文沉淀所造就的,写实注重的是科学,写意注重的是精神,两者并不存在难易程度的高低之分。东西方两种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是东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体现,我们在对待这两种文化和艺术时不能存有偏见,就像欣赏西方的雕塑和绘画要遵循他们的审美理想一样,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更要从我们自已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出发,遵循自己民族的审美传统。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7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意象造型方式具象抽象意象影像造型空间

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气韵、神韵、意象、意境、格调等这些美学范畴,互相渗透。作为中国艺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家特有的造型观念、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以意造型,以形写意,以情驱笔,笔随心运成为中国绘画美学基础与造型的标准,直到今天也会被一直运用、发展,并赋予新的内涵。

而汉代画像石也是把相似于物象的具象造型,不似于物象的抽象造型和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熔于一炉,立意造象,以象尽意,把绝对空间和意度空间化为一体,以意度量,意度无量。因此,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特点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造型理念和哲学思维,为历代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运用,所以把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特点与方式加以理性整理,形成系统清晰的理论体系是有着其价值和意义的。而意象造型所包含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现我仅从汉代画像石意象造型方式特点方面加以粗浅的探讨。

一、意象造型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区分

意象造型是体现美术特征的最基本因素之一,我们知道形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具象、抽象、意象三种类型。具象是指全面客观再现视网膜映象或者说忠实地描绘事物真实的面貌的美术样式。意象是指表现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见的世界不一致,但仍能找到客观对应物的视觉样式。抽象是指纯形式因素表现的美术样式,没有任何可视的客观再现内容。这三种类型是形所呈现的最基本的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与再现则是造型艺术负载内容的方式,与它们并列的还有一类是象征,但是,美术中所谓表现实际上是借助于形象或形式将人的主观情感外化出来,达到宣泄或分流的目的,从其目的上来讲表现与意象造型的功能联系极为密切,但两者却又属于不同概念范畴。

当然,任何伟大艺术都是从一些初级的艺术中一步一步地不间断地发展起来的,其实,具象、意象与抽象造型三者之间互相联结,互相渗透,有时界限并不那么显然,以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之间的关系为例,抽象造型是由具象客观事物的提炼、概括,并意化而形成,而抽象的规律隐存在具体物象之中,使画面隐存抽象,外化为艺术形式感,自然就具有双重感染力,在形式的铺排和构造中传达出深刻的意义。

二、造型方式与意象表现的关系

在了解了意象及相关概念区别之后,我将重点来谈汉代画像石成功的意象造型方式表现,及其在意象造型观念上为中国画处理造型上所能提供借鉴并进一步开拓的可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意象造型的成熟,纵览汉画像石的画面构成,均有突出的意象特色,它们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但不是简单地摹仿具体生活形象,它们以直觉为基础,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过程,运用独特的形态语言去组织和安排,寻找出视觉上的秩序、节奏规律、运动变化,加之制作、材料上的原因,使汉画像石艺术呈现出简约、夸张、概括、整体、气韵生动而又形式感强的意象表现特征。其在造型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意象造型的特征。至于造型方式与意象表现的关系,王充著《论衡・乱龙》中有这样的论述:“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其认识到“象”为示意而存在,不具有独立于“意”的价值。“意”与“象”唯有合一,才会有完整的审美价值,只有借助物象之形态,状貌,把握到与情感相关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情感与物象结合,统一起来,而象之呈现则依靠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线条、色彩、空间、张力、形状等)的完美组合,由于意象造型更重“意”,那么对“象”的描述则是通过提取更能表达“意”的形式因素来刻画,这样,形式美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意象造型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三、汉画像石意象造型方式分析

通过对造型方式与意象表现的关系分析之后,我们现在从汉画像石的造型处理方式来进一步阐述汉画像石中意象造型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汉代画像石在画面的造型处理方式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1.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2.影像造型方式;3.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4.平面化空间处理方式。

1.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

汉画像石的表现方法中,线条是“以刀”雕刻完成的,线刻分为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三种,汉画像石中的线条多种多样,变化丰富,充分体现出汉画像石用线达到的高超水平,根据其特点归纳为三种类型:1)古拙浑朴型;2)简约精炼型;3)自然酒脱型。

古拙浑型线条,在中国画家看来,古拙是一种美,“大巧若拙”便点出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这种生拙其实是熟而后生,是返璞归真,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与早期艺术的稚拙、生硬、毫无法度、绝非一词,这种“古拙”是一种审美创造行为,是对美的深层次追求,体现在线上则显示出一种遒劲、苍老、生涩、浑朴,使线条真正体现出内在的美,有意与无意间产生出至高境界,这与以刀镂刻容易产生具有生涩之感的线条有关,河南新郑汉画像石中《凤》,一凤展翅腾飞,造型精简有神,其线刻也充体现了简中求变、古拙生涩的感觉。除此之外,汉画像石的线刻还具有简约精练,自然洒脱的特点,中国画的线讲究简约精炼,线的“简”包含有内容、造型、创意等的凝炼。“简约”是传达儒道思想的绘画中的体现。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而崇礼的孔子也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画尚简是要求千锤百炼的精确,其笔法意韵是从广泛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它凝聚了画家的知识学养、艺术趣味等,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也许汉画像石线条求简有其客观因素,以“刀”的制约,但主动追求“简约”也是不争之事实,例如:表现珍禽神兽的线条大都十分简约而又生动形象。说到自然洒脱的特点,就使人想起中国画所讲“一笔画”。唐张怀说:“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气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国画通过线的顿挫、转折、提按、盘旋、往复、聚散、疏密、轻重、浓淡,产生圆润、流畅、生动、深沉的意味,产生节奏、韵律的形式感来表达画家内心情感,同样汉画像石的线条自然生动,流畅变化,即体现了绘画技法的提高,也体现了雕刻家当时的心境。如河南新郑画像砖《武士》,一位勇士执刀纵身,作攻击状,线条不仅变化丰富,而且凝炼如“一笔画”,有很深的艺术造诣。

2.影像造型方式

在汉画像石中影像造型是最多见的,物象的轮廓和细部多用线条加以表现或用镂空的透雕方式,而形的整体却是剪影式的,以重视其外形特征及整体画面的气势,工匠或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靠平日里的目识心记,因而他们对视觉对象的轮廓信息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视觉表象经验也特别清晰、稳定。通过原始思维的“互渗”作用,汉代工匠运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对象最基本的特征,用最简炼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这样塑造出来的物象整体生动并充分地调动观者想象力,同时加以主观意创,使物象出现再度创作。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部的水陆交战图,雕刻精美,图像华丽,人影晃动,如梦似幻,仿佛听到战马嘶鸣,人动鸟飞的巨大场面和恢宏气势,这种影像形体所引起的意象感受是令人赞誉的造型手法。

3.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

在汉画像石中造像常采用非具象又非真正意义上的抽象,而是反映汉代人时代特点和哲学理念的意象造型方式,在意象造型中,心理意象是选择性的,思维者可以集中于最能表达意象的最关紧要的部位,把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即通过选择出某些要点或成分加以夸张突出而达到一般的普遍性,而且并没有改变物象的基本特征这样绘制出的造型就是具有相应的抽象性,这幅作品就成为工匠心灵本身的产物,而不是外部物理对象的复制,这也是艺术形式趋向成熟的反映。但是最终准则是要看所绘形体是否与感受者心中所表意象的感觉结构相对应,不妨看河南新郑汉画像砖中《龙凤》的造型,图左为龙、右为凤,相向而视,造型夸张简洁,神情飞动,抽象而极具现代感,实为精品,被简化的龙与风的造型已摆脱了对自然界动物的模拟,从再现转为表现,从写实转为写意,形体抽象,对象被赋予宗教与社会涵意,充分体现了当时汉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形体抽象夸张能力。

4.平面化的空间处理方式

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即空间处理方式)可以归纳为图像配置方式,空间透视方法和图案装饰技法三方面。图像配置方式经历了一个从无规律到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层配置法和独立配置法两种图像配置方法,在汉代绘画作品中,画面的上下位置关系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左右位置关系,于是就形成从上到下用水平隔线将画面分割成若干横长的小画面,并分别配置图像分层配置方式,而独立配置法则与此相对,每种题材内容的图像各自占有一个完整独立的画面的图像配置法。其周围由装饰花纹带组成画框。这两种构图方式多属不用远近,间或有小物件填塞其间,构图疏密得当,使画面形体平面化。但汉画像石中等距离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两种空间透视构图法影响更大。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是从同一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捕捉所有要表现的事物,并将其描绘在画面上的空间透视构图方法。这种透视中有的把视点提高形成鸟瞰法以表现纵深空间多层次排列复杂事物群,而焦点透视在汉画像石构图中有但少见,就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去观察和捕捉所要描绘的事物的透视构图法,解决了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经常出现的视觉矛盾。但是,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尽管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却适合表现场面恢宏,气魄雄大的场面,同时这种透视更趋于平面化有着特有的现代感,其中汉画像石《巡游》所表现的气魄至今令人拍手叫绝。

由上可见,汉画像石造型及题材是背离对象的历史时间的本质,它反映整个汉代的审美趣味及时代气息,也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时间性特征的一种完美化的变形,显得生动真挚而淳朴,内容极为丰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永存于世,其民族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仅从汉代画像石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影像造型方式、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空间处理方式等四方面造型处理方式上来粗浅地探讨其意象造型形式特点,并望其可为现代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形式提供借鉴和开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孙宜全.意象素描.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2]吴祖慈.艺术形态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张锡坤.新编美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6]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7]薛文灿,刘松根.河南新郑汉代画像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8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汉代绘画中的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表明汉代的装饰元素是可以与中国的现代设计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继续散发绚丽的艺术光芒。

关键词:装饰元素;艺术特征;现代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8-02

现代设计为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和无形的财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却更显得硝烟弥漫。国家要发达,企业就要强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不容忽视。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信息工业正飞速发展,现代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悄然无声地促进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韩文化的流行也显得势不可挡。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起步晚发展快,难免急于求成而陷入模仿与跟风,尚未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样以来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长久下去只会使我们的作品逐渐远离民族特色和丧失自身的活力。

面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设计水平领先的国家,中国的设计该何去何从?我想关键在于树立起既富含有民族特色又洋溢出强烈现代感的设计风格,来体现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在浩瀚无尽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原始彩陶纹饰、商代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隋唐的壁画,还是明清的建筑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寻找答案。

早期凿刻在崖壁和洞穴上的绘画,体现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在原始的环境中,人类使用简单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情感与信息,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图符,都记载下了当时人们的内心追求与期盼。事实上,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装饰的确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关系。远古的铜器纹样、汉代的四神瓦当、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等展示了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这些有着强烈中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完全可以在艺术家或设计师手中,通过现代装饰手法的加工运用,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注入新的活力。

回顾以往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成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艺术、陶瓷文化等早已成为鲜明夺目的中国名片,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近些年来,唐装汉服等中国元素也重现魅力,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熟知。而我们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又岂止这些,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绽放绚丽的光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政治经济昌盛的阶段,文化艺术也必然随之繁荣。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汉代成为较早强盛的一个时期,孕育出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汉代绘画装饰元素的艺术成就,在历史文化长河中闪现光芒,是否能在现代设计中继续熠熠生辉呢?答案是肯定的。

二、汉代绘画的很多装饰元素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

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成就,总结其装饰特点,探索它与融入现代设计的结合点。

随着汉代政权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汉代的文化艺术也出现繁荣。再加上厚葬之风盛行,常在墓穴中绘制或雕刻壁画,为后人研究汉代装饰艺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这里我们暂且不去探析这些艺术成就形成的深刻社会根源,单从直观的视觉角度、从造型的形式规律上,来归纳一下汉代装饰元素的艺术特点。

(一)简洁概括

汉代很多装饰感很强的画像砖画像石采用了影绘手法,以大块面塑造整体轮廓,通过最大限度地简化局部与省略细节,来表现人物或动物的外轮廓,简洁明确的造型是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典范。取其能够生动反映出表现对象特征的角度,提炼出栩栩如生的、质朴大方的轮廓;再对轮廓内部进行合理的加工修饰,用流畅的线条或规律的纹样加以充实。线条的运用也是汉代绘画具有很强装饰意味的又一个突出表现。许多线条简洁洗练,以少胜多,概括性极强。而点、线、面正是现代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单位与装饰元素,

汉代这种简洁质朴的装饰风格,符合现代设计对造型的需求。现代设计历经了新艺术运动及装饰主义等种种运动与流派的冲击之后,最终简洁、抽象的风格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当然这种风格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淘汰与选择的过程。简单来讲简洁概括的风格更适合于现代大生产的发展,更适合为民众服务,也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审美需求。

(二)优美流畅

线是汉代绘画中最常用的装饰元素之一,生动传神的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通过长短粗细与曲直润涩的多样变化,使线条饱含灵动的生命力,塑造出或者苍劲有力、或者优美流畅的艺术效果。

灵活变化的曲线,把各种繁杂的形象调整于单纯统一的画面中。往往寥寥几根线条,就能把物象的轮廓描绘得逼真传神。轮廓中又适当地加入斜线与弧线使其更加饱满充实,周边装饰以水平或竖立的直线。整体画面相互协调,动静相宜,显出顺畅而质朴的美感。

现代设计历经了过于生硬和公式化的单纯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正需要将传统和历史的装饰元素融合进来,使作品更加多彩纷呈,更加生动有趣。汉画中的许多装饰元素符合了这一发展趋势。线条的运用灵活变化,装饰手法的丰富多样使原本抽象的简洁造型变得活跃优美。现代设计中常融入传统古典的元素,汉代的装饰资源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开启宝库的钥匙,绚丽的财富必然展现在眼前,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增添独特的魅力。

(三)条理有序

汉代的装饰绘画,把各种不同的形态进行了有条理的加工,追求造型之间起伏的节奏与韵律,线的粗细、疏密、虚实等交替变化,体现了汉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水平,与现代设计所需造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为设计与创作提供了参考资料。哲学中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条理化的装饰可以把凌乱的形态统一起来,呈现出和谐优美、庄重有序的形式美感。

(四)形神兼备

古有“形神兼备”之说。形指万物之象;神是万象之魂。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需要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提炼和适当的夸张变形,从现实中来又脱离真实原型的束缚,更加鲜明突出地展现形象的特征。汉代绘画多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追求形神兼备地意境,以流动的线条造型,以粗犷的形体取神,创造出一个个生机盎然而又古朴凝练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出汉代劳动人民质朴的精神风貌。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社会人文的变迁、哲学思想的交替,历代的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形”与“神”,阐述了不同的见解,做出了对艺术表现问题的思考和转换。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表明新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物象本身着眼,形成了对“神”的新的见解,即用体现新时代、新神采、新气象的艺术语言方式,传达出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的宽蕴之气、通达之神。现代设计师要学习这种传统的艺术思想,实现于自身优秀的设计作品之中。

(五)色彩明快

汉代绘画的色彩鲜明艳丽,同样具有强烈的装饰特征。壁画中的车马有枣红、黄、黑之别,仪仗人物服饰有褐、绿、红、白、黑等不同。南越王墓前顶部及四壁朱墨彩绘的卷云纹壁画,色彩绚丽,装饰效果显著。帛画的技法在用线、设色上更有所发展,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青黛、藤黄、蛤粉、银粉等多种颜料,设色饱满浓重,格调富丽华贵,显现出清晰明快的装饰美感。

三、多样化的现代设计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来充实

丰富的传统装饰元素在设计中的回归,是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并且再创造的过程。对特色鲜明的汉代装饰元素的加工运用,是体现民族特色设计的道路之一。要找到符合设计主题的切入点,要使设计既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民族性,又能够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我们要探索如何运用汉代装饰手法与国际间的现代设计语言相互对话、相互沟通,从而在现代设计中凸显中国文化艺术的生机与力量,这既是从象征和审美表现的角度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在当今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探索如何把辉煌的汉代装饰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带动更多更丰富的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让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项目名称:汉代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项目来源:Qn2010029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古月.传统纹样图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9

鱼纹在视觉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历程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时期半坡鱼纹:半坡型以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而得名。以鱼纹为代表,其中的人面鱼纹最有特色。在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形鱼纹最具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两点装饰,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

商周的工艺美术时期,商代青铜器的装饰丰富多样。商代动物纹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奇特,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兽类有象、犀、熊、鹿、牛、羊、猪、马、兔等;鸟虫类有鸟、蝉、蚕、蛇、龟、鱼等。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时期,铜镜是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梳妆照面。同时人们又崇尚迷信,借以照妖辟邪。战国时期漆器的装饰纹样有: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社会生活题材。其中动物纹包括龙、凤、鹤、虎、鹿、猴、鱼、牛等。社会生活题材则包括车马、舞蹈、狩猎等。这是一类新兴的装饰题材,富有时代感。装饰纹样描绘纤细,形象生动,具有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

秦汉的工艺美术时期,漆器十分发达。三十三号墓所出漆盂底的黑漆上绘有两条鱼和一只鹭鸟,鱼的形态简练,鹭鸟提一只脚,似在行走中,俯视注视着什么,这是一件优美的漆器作品。在汉代的铜器工艺中铜洗是汉代的盥洗用具,它是用来盛污水的。铜洗的形式有浅如盘,有平底也有圜底,口沿较宽,铜洗内底多有凸线的鱼纹装饰,有一鱼,有双鱼,有一鱼一鹭。鱼的形象简练,而鱼鳞的表现方法很多,有呈菱格形,有呈现V形,也有用点的。并多有铭文,有“长宜子孙”,“富贵昌宜侯王”,“大吉羊”等吉祥语。汉代瓦当得装饰,可以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多几种。其中动物纹样则包括有鹿纹、燕纹、鱼纹等。汉代的建筑模型有厨房、磨房、仓库、猪圈、羊圈、城堡、楼房等。而楼房则又有曲尺式、阑干式、重楼、水阁等多种。动物有马、牛、羊、鸡、狗、猪、鸭、鹅、龟、鱼、鸟、猴、象、鹿等。

宋元时期工艺美术,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明清工艺美术时期,生产了一种专门外销的彩绘瓷,因以红色为其特点,称之为“赤绘”。这种彩绘瓷的图案题材,多为山水、花鸟、鱼、兽、人物、也有少数用回教经文。其中以表现鱼类等水族动物以及蓬莱仙山等题材最有特色。明代的锦缎图案花纹可以分为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几何纹、吉祥器物福寿字等。其中云龙凤鹤所占的比重极大,变化也是多样的。例如云纹有四合云(四个如意形组合而成)、七巧云(形状像七巧)、鱼形纹(形状像鱼,俗称“鱼妆”)、海水江牙鱼(变化似水波)、植物化云(变形如花如树)等。在清代刺绣中,苏绣的针法刻鳞,用以绣鱼或者龙身的鳞片,这是为了表现特定形象的专用针法。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鱼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设计中,以广告包装设计行业为例,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每一种不同的装饰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正如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标志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篇10

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视觉语言――汉字最能代表东方的艺术文化与特色,是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文字的断代而留下诸多历史谜团和永远的遗憾。汉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象形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现代美术字艺术字体等几个连续的演变阶段。由汉字延伸出来的艺术,除了书法篆刻艺术外,绘画艺术、诗词歌赋、语言表达和交流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一、汉字――传达视觉艺术信息的符号

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蕴含了人们的情感因素和审美意蕴,其表意性、象形性、表情性、和谐性、审美性等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以形写意,以意表情,字画同源,汉字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体系。

从文字的发展历程来看,整个文字系统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其次才有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其中以象形、会意和指事方法为早期出现,形声则是成熟阶段。

从广义视觉角度来看,任何文字字体都具有丰富的图像性。这种图像性体现在文字的结构、造形与笔画之中。图像性已经使汉字成为图形中最为精彩的元素,它积淀了人类文明的诸多特征,包括人们的审美、感观及心理特征等。

现代设计中的汉字设计,是作为传达信息的符号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形式关系,不仅仅是字体造型,兼有内在含义基础加入艺术的视觉元素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字的深层含义。文字设计是以研究字体的合理造型结构(点画、字架)、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字距、行间),以及文字的编排为基础内容,还包括字形提炼、编排酝酿、情调确立、构图想象和表现形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形象思维创造的过程。

二、汉字的装饰设计演变

我国汉字的装饰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那时的青铜器是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各种生活用品,也有一些祭祀的物品,上面最早出现了文字装饰。

汉字的装饰演变到了春秋时期,其特点是强力的装饰感和趣味性。如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鸟虫体,就是将基本笔画做出鸟型等的样式,装饰感强。汉字字体发展到汉末,出现了瓦当字体,瓦当是古代建筑装饰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文字主要特点是结构匀称整齐,在当时很盛行。再到后来,汉字经历了书法艺术各种字体的传承演变,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装饰书写文化,其魅力之强大,为世界各国所共识。

汉字装饰手法很多,设计中常用的就有16种,比如笔画共用、本体装饰、联想装饰、投影等。在实际设计当中,设计师常常根据文字的具体内涵去创意设计。

三、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目前,图形文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在标志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已经相当普遍。笔者就以中国书法艺术为素材提取设计元素,设计了3组标志。

酒店标志(图1):书法字体由洛阳书法家李进学题词,标志的主体是汉字书法的“金”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内涵丰富、有力,突出了企业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背景为金色的朝阳和红色的地平线,预示着酒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企业的文化凝聚力;饱满而稳重的汉字结合图形细腻的外形,体现出酒店的尊贵与品质感。标志形态古朴真实,含义明晰,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河南省第三届工业设计展标志(图2):同样是以汉字“河”为基础元素,以书法为表现手法来进行设计的。这一汉字书法的“河”蕴涵“三水”,表达了洛阳的地域特色,即“母亲河――黄河、洛河和伊水”的三水结合,即“第三届”涵义图形。这一标志体现了河南省第三届工业设计展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标志以黄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其造型充满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河南科技大学第六届运动会会徽(图3):会徽主体以书法字体“6”为视觉语言,并用自由的笔法将其勾画出驰骋赛场的运动健儿,以象征“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整个图案以红、蓝为基础色,红色象征热烈、欢乐、激情,寓意美好的明天;蓝色体现青春、希望、活力。颜色的搭配运用,充分体现出体育竞技项目的丰富多彩,也很好地预示着河南科技大学第六届运动会极具观赏性。会徽整体造型简洁、笔触轻松、色彩明快,充分体现了活力、动感,传达出了学校运动会的丰富内涵。

结语

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汉字发展和汉字设计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要把挑战看成是一种机遇,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挖掘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为中国的汉字发展、汉字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瞩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J].包装工程,2010,(2):54-57.

[2]王旭倩.传统文化在中国白酒包装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9):199-220.

[3]牛加明,何晓丽.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包装工程,2008,(12):181-200.

[4]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5]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薛锋,周祖荣.书法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5,(6):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