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2:39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辅导

自从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教育概念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

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内容,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2]。①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②学科学习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达到一种有效学习的状态;③人际交往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妥善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状态;④环境适应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畏惧挫折,珍惜生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面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补充,都是该学科“心理和谐”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培养内容。

2基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下对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

①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而心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心理的自助力、心理的调适力、心理的发展力和心理的实践能力;②心理自助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③心理调适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④心理发展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潜能的激发,获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⑤心理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自我认知素养为基点,以高中学生认识自我辅导为例,从辅导理念、辅导目标、辅导活动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3.1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心理教师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指南,反映的是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的整体把握和理性思考。下面从学情分析和主题把握进行阐释:①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尾声,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接近成熟,在这样的心理转折时期,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虽然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智的某些方面表现的不够成熟,对一些事情感到迷惑和内心矛盾,急切希望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主题把握:认识自我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身体和行为以及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3.2辅导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了解本年龄段自我认识的发展状况,并体会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的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③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从自己和同伴的角度对自我形象进行认识与评价,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做到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3.3活动设计

①团体暖身阶段:出示绘本《失落的一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体会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带来的烦恼。形成轻松、信任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②团体转换阶段:活动—我眼中的自己,让学生用象征、比拟的方式描述自己。这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索成长困惑,达到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阶段;③团体工作阶段:镜子游戏—同学眼中的我。这个阶段是解决实质问题的关键时期。通过小组同学彼此对对方真诚的描述与评价,让学生从他人角度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④团体结束阶段:讲述故事《斯芬克斯之谜》结束,提升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辅导活动有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且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到现实生活中。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0-01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在各个阶段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和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面综合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

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然后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以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而核心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价值观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必须建立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上。

2.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2.1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版块,如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学机会,学生就能从试验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独立或者小组之间协作完成实验操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实验的成功与否都能让学生加深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证实实验结果,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结果有误差的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将结果得以验证为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2.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有很多实验的学科,所以这就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校给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将探究教学方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有效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验证,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想象、自主思维和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极大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主动学习,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老师在实施研究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对资料的自主收集、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在教育教学^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越来越紧密。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都要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解答。比如,在学习叶绿体知识点的时候,就涉及到用化学方法来解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再比如,在生物中学习分泌蛋白知识点的时候,就要涉及到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哲学讲述教学原理的知识点也很多。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解决生物中的问题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生物问题的解决时,要以不减弱,或者强化生物教学知识为前提。

2.4要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老师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老师具备强大的师德素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事业心,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学生。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不仅仅要督促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高中生物老师还应该具备从教材中挖掘新知识点的核心素养,将学科中与其他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系统。在引导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同时,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再利用众多的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不同学科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曾严.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1):48-48.5

[2]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5,(4):56-57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3

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题——减数分裂,来谈谈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具体现象,推导抽象原理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可以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

在减数分裂这节中,笔者是这样开课的:

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的果蝇体细胞及配子细胞的图,引导学生比较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差异,从而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得知: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配子细胞中的两倍,而且配子中成对的相同性状的染色体没有了。

教师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构思猜想的思维过程是:假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是体细胞中的一半,那么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由此推出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生殖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即减数分裂。此环节学生由具体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分析讨论,进而推导抽象的原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二、引旧推新,建构模型

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此,可将第二小节的“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利用“模型建构”的活动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红、黄橡皮泥及白纸进行模型构建活动。教师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果蝇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过程与特点。此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型建构,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知识的理性概括

对照构建的模型,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变化,并与自己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图解讲述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及其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等相关概念。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此过程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眼、口、手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议”,既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

四、指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分析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减数分裂發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减数分裂的内涵。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此环节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人才培养;素养文化

G633.41

近几年,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课程内容也随之调整和改进,其中,英语教学改革其最为显著,《在英语课程标准》中,越来越重视情感态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合基本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突出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终身发展理念的形成。

一、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前提

1.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

教师对热爱教育事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地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种无私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爱学生就要教育学生热爱国家和社会,爱护家庭和爱戴家人。从而让学生自身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可贵的精神。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有一颗像父母之心一样的博怀,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温暖人心的爱会给学生的心里带来温暖和抚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具备优秀的的专业知识水平

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采纳在课堂上将自己完全放开,有益于施展教学才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逐渐实施改革,教学课程也出现很大变化,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增强解释各种现象的本领,反之,难以在学生中树立严格的权威。实践来源于各种生活现象,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求知欲。由于英语始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英语教学的实践,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教师在文化知识方面具有较深的情感。

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甚至上课时候是语调、表情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的兴趣不够,就难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课前教学计划和课堂设计不够完备和规划,这就很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乐趣。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完美的教师形象、精炼的语言、师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共同组成。这些都能促使语言教学更具活力,开发学生的脑力,充分吸收知识。

二、提高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的主要措施

1.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施教

(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刻体现最佳效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手段,方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抽象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当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教学内容繁多复杂,老师能力不足;第二,教学过程太繁琐,环节较多;第三,不恰当的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简约的教学内容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减少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仔细钻研、深读教材,合理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画出文中重点字词句,同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认真了解学生的状况,选择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教学。

(2)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分组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工作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团支队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加强实践,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2.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初中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表扬或者批评也许会调动或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实行综合性的英语学习评价,是对学生激励、对课程改进的体现,专门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对新课程的综合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学校的建设、课程的改革。评价的原因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发展学生各项强处。使学习水平、发展智能、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固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以先进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建议学习积极展现自身的特长和个性,让他们树立终身发展和学习的观念。。

3.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谨慎设计方案,努力解决问题。这既可以减轻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想法,借鉴和汲取一些先进的方法解决问题。频繁开展动手实践,刺激学生的头脑思维,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构建思维,才能获得更多知识,英语知识也是如此。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去引导自身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力,提高对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只要教师找到了适合自身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正确策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他们的的参与竞争意识,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当现代社会,教育是民生之本,教育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其实,学习对我们而言,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尤其是英语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越来越大,可见,英语在全部主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激发教学主体的的主动性,培养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科学的,有干劲的、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伍敬芳.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英语,2014,01(03):34-35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关键的,能够帮助学生储备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念,提高数学能力,获得数学快乐。本文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1数学核心素养突出了“学”“用”的结合

数学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培养模式,目前,不管从国内还是从国际,都无法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解释,这就说明,数学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并不能用一句两句话说明白,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结合,也是数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同时,也是数学思想和灵活运用的结合。所以说,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教学中近乎所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很重要的。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了起来,这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理念。例如,我们在讲解四则运算的时候,不能继续使用题海战术了,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进来,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应用层面上的东西结合进来,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效果。像我们可以举一个买水果的例子,小明到超市买水果,苹果3元/斤,葡萄5元/斤,桃子4元/斤,荔枝6元/斤,小明一共买了4斤苹果,2斤葡萄,3斤桃子和2斤荔枝,那么,小明需要给收银员多少钱?小明给了收银员100元,则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多少钱?第一问:3x4+5x2+4x3+6x2=46元,第二问100-46=54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题,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也确实可以应用到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就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起来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2数学核心素养凸显了数学思想

在数学核心素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数学思想的培养,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直观数学思想等等,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教学当中最为常用的思想之一,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的重要媒介。从狭义上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数字、字母和图形组成的学科,解题的过程中,数字离不开图形,图形离不开数字,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将数字和图形充分的结合到一起,从而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等价转化思想,除了数形结合思想之外,等价转化思想也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方法,等价转化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复杂的情况转化为了简单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更好的解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有很多问题比较难以理解,解答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题目的内容做一等价的转化,这样,就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是直观数学思想。所谓直观,就是让学生的思想能够直接的接触题目,给予他们真正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无论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上面都要需要巧妙的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数学思想。例如,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对比出图像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有推助作用。

3数学核心素养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数学知识的初步阶段,只有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打好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问题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并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开放性数学题目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数学教学深入探究。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看问题的思路,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例如,教室门前的花坛,由四个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在四个小三角形的周围中8朵花,那么整个花坛中了多少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中了多少朵花?利用此类开放性题目的方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式创新思维方式由感知、猜想、验证、结论等几方面组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在利用新意识看待数学问题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长方体体积时,可以把探索式创新思维应用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运算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关,对体积运算有初步认识。其次,让学生猜想怎样运算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提高学生思维逻辑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的答案,长×宽×高即为长方体的体积运算公式,同理正方体体积为长×宽×高,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牢固。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评价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其相应的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对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等等。它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的体会与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结果。同时核心素养还应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持续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修养以及情趣状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在知识水平方面培养学生,更应广泛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基础语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当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水平,还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们需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访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给各位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1.粗读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新词,并能够较为顺畅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推荐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3)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齐读,声音宏亮。

(2)发挥想象,设想所描绘的景象。

3.重点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读“我仿佛变成一棵大树”,体会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果你变成了那棵大树,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以重点词句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细认真地聆听与体会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兴写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片段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小片段。

课后效果:通过自由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大胆、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四、核心素B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准则

语文学习的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被分为五大类: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对这五大领域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是判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评价需要考虑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8

一、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高中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9

关键词:物理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新近公布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正如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风教授所说:“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要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开放、形式必须体现探究性、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手段必须多样化。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依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为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强化。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1)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物理观念;(2)更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树立科学价值观;(3)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4)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5)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形式、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应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

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教学要求,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由学生分组合作所做的定量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学生们进行观察并进行讨论的实验。

3.学生自主性实验:学生为解决疑问自行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应在课后进行。

4.学生随堂实验:比学生分组实验简单,用时短且多为定性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的要求

1.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只要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做法和注意事项,稍作指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做出计划方案,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考虑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防止?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的方法,同组实验的同学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要求观察需要有目的、有中心。要观中有察,察中有想,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带着问题看实验;(2)通过实验看出问题;(3)边看边想问题;(4)观察后进行讨论。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功效,教师不但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演示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物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演示实验:(1)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的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至导出结果,中间思维跨度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增加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必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的思维探索不间断。(2)分析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找出学生发生困难的症结之处,针对他们所缺乏的感知,用设计的实验显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3)对于推导出的重要结果,设计些验证性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充分的,对于推导出来的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这样做不但可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自主性实验要求: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学校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

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可分为两类:(1)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师命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学生依据给出的范围设计并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命题,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命题可取材于对所学定理、定律的验证和探究,对习题中的现象,自己学习、生活中联想到的物理过程中各量关系的验证或探讨。

这些实验,因为学生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的,所以兴趣会更浓,且会发自内心地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实验,并为探究完善的答案而坚持不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并提出必要的具体要求。

4.学生随堂实验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行随堂实验,并要求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