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十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十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3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管理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23-0057-05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1]、供应链成本管理[2]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Smith[3]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et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et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etal.,2004;Hwanget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Li,2010)[8]。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etal.,2009)、降低成本(Choi&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et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军,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9]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pohlen[10]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图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12]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Rosenblatt(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四大会计假设及基于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虽然有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会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局限于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特点、原则进行阐述,对于供应链管理会计的构建研究尚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利,代杨子.供应链激励机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13-19.

[2]张云玲.供应链目标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4):86-88.

[3]LinDQUiSttm,SmitHG.Journalof,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contentandcitationanalysisofthefirst20years[J].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11,21(1):249-292.

[4]BHaGwatR,SHaRmamK.performancemeasure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usingthe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J].productionplanning&Control,2007,18(8):666-680.

[5]SRiniVaSanm,mUKHeRJeeD,GaURaS.Buyer-supplierpartnershipquality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moderatingroleofrisks,andenvironmentaluncertainty[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11,29(4):260-271.

[6]高艳慧,万迪p,郭海星.基于监管、学习和声誉的联盟稳定性: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2,9(8):1154-1161.

[7]陈耀,生步兵.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78-179.

[8]oLoRUnniwoFo,LiX.informationsharingandcollaborationpracticesinreverselogistics[J].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0,15(6):454-462.

[9]GiannoCCaRoi,pontRanDoLFop.Supplychaincoordinationbyrevenuesharingcontra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4,89(2):131-139.

[10]LaLonDeBJ,poHLentL.issuesinsupplychaincost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1996,7(1):1-12.

[11]DeKKeRHC,GooRaRV.Supplychainmanagementandmanagementaccounting:acasestudyofactivity-basedcost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2000,3(1):41-5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2

[关键词]本体供应链管理聚类本体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独立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独立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intelligentagent)系统,这些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ontology)、任务本体(task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representation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encoding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ontological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ontologyexchangeLanguage)、SHoe(SimpleHtmLontologyextension)、omL(ontologymarkupLanguage)、oiL(ontologyinterchange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往往是独立开发的,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独立开发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本体的本体,这些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level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图,即o=(G,R)。图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系统相对应。图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图,如图3所示。

图3供应链管理本体元图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V.Smirnov,CharuChandra.ontology-BasedKnowledgemanagementforCo-operativeSupplyChain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B.,Budinská,i.,Dang,t.tung.ontologicalframeworkforsupplychainmodelingandmanagement[eB/oL].[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ahmad,mansoorehmollaghasemi,LuisRabelo.ontologiesforSupplyChainmanagement[eB/oL].[2007-04-20]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关于本体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3

关键词:

供应链质量管理;乳制品;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52-02

1引言

2008年9月,乳制品行业发生了震惊整个社会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但仔细回顾整个事件,会发现整个事件的源头来自于三鹿的上游供应商――分散的奶农,奶农加入成本低廉的三聚氰胺来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以达到国家标准,当时的乳制品制造企业的奶源检测技术并不能很好地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存在。因此,在乳制品供应链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质量问题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问题,而是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问题。

我国乳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乳品业横跨畜牧业、工业、流通服务业三大产业,从原料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供应链运营非常复杂,产业内企业面临着与供应链伙伴共荣辱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应该以质量保证为出发点,不能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而应该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整合上。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角度来构建适合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2.1我国现行的乳制品供应链模式

王爽根据对调研问卷及访谈材料的汇总,提出了我国现行的乳品业供应链现有的两种运营模式:资源型乳制品供应链和都市型乳制品供应链。

(1)资源型供应链运营模式。

资源型供应链一般以资源型乳品生产企业为核心,企业原奶资源丰富,但远离消费者,所以产品一般是以UHt奶(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和奶粉为主,以便于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投放。资源型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图1所示。

资源型企业的代表是蒙牛和伊利,他们要把远在呼和浩特生产的乳制品推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则对供应链下游渠道的控制能力非常重要。资源型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复杂的全国经销渠道的把握。所以,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利用扩大生产规模构筑进入壁垒,形成庞大的产能给后来的都市型企业制造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收购或新建的方式逐步渗透城市保鲜乳品市场,对市场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行挤压,占取市场份额。

(2)都市型供应链运营模式。

都市型供应链一般将靠近城市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都市型乳制品加工企业距离消费者市场近,并且拥有成熟的市场和便捷的直营渠道,这类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代表有上海光明和北京三元。都市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对核心市场奶源和直销网络的控制,由此形成强大的进入壁垒,垄断当地市场,但其缺点在于只能依赖城市周边有限的奶源。都市型供应链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2.2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

我国奶牛养殖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词养为主,一个奶农养殖奶牛在2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比重不到25%。因此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直接收购的范围十分有限,需要一个具备一定鲜奶保存技术的中介来协助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奶农手上进行原奶收购工作。这就是催生了“奶站”这一连结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介,奶站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关系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相连。目前,绝大部分的生鲜乳都经由奶站交往乳品企业,“乳品企业+奶站+奶农”模式已经成为乳制品供应链原奶采购环节中最主要的组织模式。但是,由于原奶市场总体上是一个买方寡头市场,因此奶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牺牲原奶质量为代价,进行违规操作,这就是奶站近几年出现无序发展、难以管理的原因。乳制品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展开供应链质量管理,有效监督管理奶站的违规操作,提高原奶质量水平是整个乳制品供应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分销商质量管理问题。

下游分销商是直接与消费者相连的环节,也是乳制品质量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高乳制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都市型乳制品供应链来说,对乳制品进行保鲜、储存及运输是成本消耗最大的物流活动,占据了物流总成本的1/3至2/3。而对于资源型乳制品供应链来说,由于远离消费市场,更加需要控制好乳制品的分销环节。所以不管是哪种乳制品供应链,分销环节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乳制品对运输条件有着较高要求,如巴氏灭菌奶就要求专门的冷链运输,因此就要求乳制品加工企业对下游分销商要严格监督、控制,不能让分销商为了提高收益,降低运输成本而影响到乳制品质量。这就需要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协调相互间的收益损失,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整体收益最大的目标。

(3)加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问题。

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目前还停留在传统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在战略高度上的重视没有得到体现,质量目标就是达到国家强制标准,而不是以顾客的利益和满意为前提。另外,质量仅仅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全员意识。另外,乳制品加工企业作为乳制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全面考虑到图1所示的所有方面。而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公司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担当起供应链质量领导者的角色,对上下游很少或根本没有进行相关的质量管理指导,从而造成了乳制品行业质量问题频发。

(4)供应链整体设计与运营问题。

乳品供应链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其参与主体包括奶农户及各类乳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储运企业以及销售企业等等,参与主体的复杂性造成了供应链整体设计与运营的复杂性。资源型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在对渠道和流通环节的控制能力方面存在弱势;而都市型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在对原料奶生产与采购方面缺乏控制和经营能力。首先,乳制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没有在战略上形成质量第一的意识。各个企业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战略目标,往往出了质量问题就互相推诿,没有真正建立质量第一的战略目标。其次,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系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信息得不到有效沟通,问题不能得到很快的追溯和解决。最后,顾客被排除在了供应链关注的体系之外。顾客的利益和需求对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对顾客的忽视会最终造成质量体系的崩溃。

3构建以供应链质量管理为基础的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

3.1现行模式改善建议

乳制品供应链结合了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分销物流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和行业的跨度,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水平,是否有能力在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并保持稳定成长,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成败。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对整个供应链上产品质量的控制力。供应链质量管理为乳制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运营模式的独特视角。针对第二节中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供应链的设计以质量为核心,由加工企业承担供应链质量领导者的角色,将质量目标的达成纳入所有供应链参与主体的战略目标中,形成质量目标的一致性,所有供应链参与者为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2)资源型供应链和都市型供应链整合趋势正在逐步凸显。两类供应链参与企业都希望打破供应链的限制和边界,建立全国协同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将两种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都市型供应链学习资源型供应链对奶源的控制方式,资源型供应链学习都市型供应链强大的渠道控制能力,更有利于建立灵活、敏捷、协同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3)加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与原料奶供给源建立紧密合作的、专业化供给的、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管理,通过有效控制上游供应商来保障奶源的质量。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来实现,对供应商的选择、发展和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实现加工企业与供应商共同成长。当优质奶源供给紧张或者对奶源的质量不好控制时,也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直接收购或参股牧场来实现对奶源的有效控制。

(4)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原料订购、配送信息、自动补货、库存控制等方面提供快速有效反应的一手信息。对产品供给和产品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避免过期产品或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5)建立了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后,加工企业的配送物流可以由专业配送中心完成,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配送中心不仅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且负责产品营销、客户管理等工作。通过晚上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不仅可以监控配送中心的质量控制效果,而且可以对客户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与反馈,避免突发的质量事件造成大的影响。

(6)顾客作为整个乳制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环,顾客关注和顾客参与应该加入整个供应链的设计之中。关注顾客的需要,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不仅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质量问题的更快识别和解决。作为产品召回高发的产业之一,对顾客的管理和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更显得重要。

3.2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构建

从质量角度出发,一个科学的乳制品供应链设计应该是为了预防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而不是为了应对质量问题而设计的。因此,基于预防的目的,结合以上的改善建议,提出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乳制品运营模式创新体系。如图3所示。

4结论

要发展好我国乳制品行业,首先就要保证乳制品质量,减少乳制品质量问题,这不仅需要从乳制品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入手,更要从乳制品供应链整体入手。本文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行的两种运营模式――资源型供应链和都市型供应链,这两类供应链各有优劣,但在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以预防为目的的、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乳制品运营模式创新体系。这一体系从战略、运营和质量问题解决方面描述了供应商、核心企业、配送中心和消费者的供应链定位和任务,借助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最终帮助整个供应链实现质量目标。本文仅仅为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运营框架,后续研究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框架的具体实现机制、各个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质量绩效的衡量和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具体目标制定和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

参考文献

[1]王爽.我国乳品业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赵云平,刘秀梅,鲍震宇.奶业组织模式变迁及对奶户利益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为例[J].调研世界,2006,(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4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库存问题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问题的焦点。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库存所占用资本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资本的30%左右,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意味着供应链库存水平的优化,因此其充分说明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大部分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运用没有抓住其精髓,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企业库存成本。因此本文对于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大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供应链管理库存问题主要集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观念不足。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全局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库存管理的局部优化为重点。供应链管理绩效不应只采取库存管理周转率为基本指标,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也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2.信息传递效率低。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如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不能做到有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其信息传递慢,常导致库存与需求量的不对等,对零库存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牛鞭效应对库存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如企业之间衔接不确定和企业内因组织缺乏有效控制机制导致运作不确定性等,其都可能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库存控制应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和保证不确定性需求。在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库存控制策略,没有面向不同企业库存的不同特点,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三、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库存解决方法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除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之外,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等方面出发,从根源解决此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强供应链基础信息技术的建设,充分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决策的误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健全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2.优化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过多,结构复杂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由金字塔形式向扁平式组织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合并功能相同部分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信息传递的协调性扫清障碍。

3.建立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pFR是应用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模型技术,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链之间的计划协调性,提高预测精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其优势是建立在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上,能准确预测需求,降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和库存积压,同时能快速响应下游用户需求。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经营理念,其始终以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各方面的整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因此它为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互利友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绩效衡量与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首先应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做出评价,其主要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针对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应涉及供应链整体库存绩效评价,同时考虑单个企业库存绩效,做到单个企业绩效指标和整体的一致性。最后,要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产品多样化,人们对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这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不断进步来响应客户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为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J].江苏商论,2010(9):138-139

[3]蒋永忠.简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观察思考,2004(30):37-38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5

【摘要】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是今后物流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一种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其中库存以及调运管理是整个物流管理的和关键所在,供应链系统对于库存、调匀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体产品企业管理的发展重点部分。物流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提升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

1.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库存管理

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基于自身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一个供应主体,一个需求点、一个供应主体多个需求点的库存管理模式、多供应主体以及多个需求点等几种库存管理模式。在个体企业角度来说,其主要运行模式为前两种模式。一个需求点、一个库存构建而成的二级供应链管理系统,在实践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订货以及补货管理,构建数值分析,进而有效的优化整个供应系统,对于企业存在的各种库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基于一个供应体的多个需求点的库存,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对其存在的各种随机需求进行考量,有效的解决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之间存在的个汇总库存问题,构建一个系统的运输成本管理、库存持有成本以及缺乏成本等相关模型的构建,进而根据实际状况协调整个库存协调机制,制定最佳的订货与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各种规模化发展特征、系统化发展特征、复杂化发展特征,各个供应商以及需求点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其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产品短缺风险问题、各种打折活动对于库存产生的影响。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库存管理活动,主要就是对相关数量、时间之间的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物流资金的投入。

1.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的调运管理

供应链系统下调运管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基于其实际的结构复杂程度开展的,在实践中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多个零售商构建形成的供应链调运系统、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的共同构建的二级供应链调运系统、多个供应链调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调运环境之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首要考量的就是最小化缺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基于二级供应链系统,在普遍状况之下都是基于系统成本的角度对于其调运管理模式、生产分销模式、库存管理以及调运影响等相关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对此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基于一个供应商的多个世纪需求点的供应链系统,在实践中要提升对集中管理库存因素的考量,其库存量是整个系统优化的重点内容。基于多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在自身生产因素、物理因素以及运输等因素提升其整体的复杂性,对此要在分销角度、转运角度相关零售店的最优库存等相关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在对其进行优化管理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库存点的实际需求、自身满足率、实际的转运满足率以及供应商的实际供货能力等相关因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调运管理初具雏形,在实践中有效的实现了网上以及实体销售,在出现零售商缺货问题的时候,一些具有一定库存能力的实体零售商就可以对其进行配货,进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实践

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在各个行业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本文主要就会对在相关行业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在家具零售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库存需求,家具行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在整个货物成本的三成左右,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就是传统的家居连锁模式以及电商模式。家具企业主要就是自采自销的模式,有效的节省了各种中间环节,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成本,提升其整体的竞争能力,此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升对市场动态的整体把控能力,根据市场的实际产品需求进行各种产品的设计,提升了整体的主动权,但是在实践中此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问题,对于其物流管理也有着较为严格的需求。对此家具产品的制造、连锁销售以及产品消费者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提升对相关客户服务、市场需求预测、系统分拨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等相关工作的系统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基于家具市场的零售部,对于市场进行精准的定位,提升对产品质量管理、价格控制、交货质量监督、服务能力提升以及财务状况等相关因素的管理,通过多层次的分析管理,在根本上提升对实际的采购成本的控制。基于库存以及调运的角度来说,相关生产企业要提升对物流成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提升其整体服务质量。

对基于采购之后的相关零售库存管理,综合家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具体状况,在实践中有针对的进行方式选择,其主要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零售商自身的管理库存模式,就是基于实际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需求量,对于相关零售商进行系统协调,此种模式在一些区域卖场数量密集的状况之下具有一定的效果,在市场发展较为良好的大城市物流管理中较为适宜,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其企业的供应链生产信息进行综合探究,基于区域内的相关零售商的实际需求有针对的进行安排,进而提升其整体工作效果;

第二,对于零售商相对较为分散的区域范围内,主要就是一个零售商到供应商之间的顶后,对此可以应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整合各个供应链的企业实际权责,通过分摊风险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结束语: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企业物流管理是是一种战略发展内容,此种模式对于自采自销自营发展模式的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经济效益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禄.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293.

[2]张永碌.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的煤炭物流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05):70-7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6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7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24

1供应链中库存问题分析

11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找到方法解决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的运营的问题,而库存管理的优劣对“满足顾客需求”和“低成本运营”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按以往的库存管理模式来应对,显然不够。企业采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传递顺畅,提升物流各环节的办事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企业引入库存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过去零碎的、分散的信息,成立物流决策体系,利用互联网优势,制定科学的库存决策模型,解决企业在库存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

供应链绩效跟每个供应链成员的绩效都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每个成员都是各自独立经营决策的实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和任务,而这些目标和任务有些具有一致性,譬如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也有些目标和任务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上游企业要提升价格,而下游客户要降低价格等。库存时,各个成员都以自身的业绩作为最优的评估指标,不能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比如说,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以存货周转率的大小作为衡量依据,而对于用户的服务水平和反应时间却不太关注,因此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及时响应。国内家电企业的翘楚美的曾经说过:宁可少销,不做库存。这反映了企业对库存的惧怕心理,也说明国内企业在做库存方面确实遇到了巨大的难题。以往企业是能销售多少就销售多少,就怕出现市场缺货,导致错失销售机会。遇到问题害怕而选择躲避肯定是不可行的,正是因为美的电器的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出了问题,美的才有这样的担忧,所以现在的美的进行了供应链战略与规划的优化,譬如供应链的集结。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协调每个成员的活动,以此获得满意的运营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如此,成员之间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想实现利润最大化,都想标榜自己的核心地位,所以很难实现长期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特别的广泛,譬如库存、资金、信息等,企业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作出计划决策的时候,往往缺乏战略层次的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成员为了应付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库存,这样库存成本就会相应的增加。

总之,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只有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供应链才有可能长期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供应链库存增加这类问题。

12信息技术支持问题

交易过程中,客户具有知情权,客户在下达订单后就希望知道生产商具体的交货时间以及订单的交货状态,在客户等待交货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了解交货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是很容易去修改订单的,我们通过实时跟踪订单信息,才能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在今天,很多企业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譬如eDi、mRp、eRp、SCm等,但很多信息系统只局限于企业内部使用,而没有和上下游企业形成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快速的传递,这就很难做到让信息取代库存。这些信息数据存在于各个上下游企业之中,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供应链成员。但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为了不让其他企业知道自己企业的信息,人为地将信息封锁,设置沟通障碍,使得供求信息传递出去的时候已经失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变化。如今,导致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注重企业的内部信息交换,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充分,沟通渠道非常有限,传递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都受到双方的质疑,这都会影响企业的预测准确程度,同时对库存量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短期生产计划的正常实施。

由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供应链库存的管理实质是用信息的流动取代库存的流动,所以这成为阻碍库存改进的重要问题。总之,当前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是使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通过改进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够建立起一套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传递、信息价值分析以及信息法制化的系统,进而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发展。

13供应链营运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营运的过程中。供应链经营与运作的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环节由繁化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原材料供应商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制造商能够准时完成订单,零售商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改善销售计划,都需要我们及时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避免物品库存过多或不足的现象。供应链营运包括供应链营运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譬如当物资分类无法清晰的反映出供需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供应链的营运在某种程度上更关注实践环节,许多相关理论夸夸其谈,但实践却困难重重,忽视了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果就可能会出现节省下来的成本被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抵消了的情况。总之,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是实实在在的供应链营运问题,譬如为供应链成员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不规范,经常送货延迟、丢货,并产生大量的货损,这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库存,而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善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来消除库存。

14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

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必然会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库存,涉及的环节也会包括供应商库存、制造商库存、经销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零售商库存等。组织之间不能友好协作,会使整个供应链参与库存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的零库存,而不是单个企业的零库存,这要通过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就会造成参与整条供应链运作成员的利益遭到损害,运作效率无法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存货成本等费用上升。消除这些不必要的成本费用需要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来解决。

2解决供应链中库存问题的基本对策

21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是指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估,并能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绩效评估的标准;第二,绩效评估的数据来源;第三,绩效评估的组织机构;第四,绩效评估的奖惩机制;第五,绩效评估后的整改系统。

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组织更加准确衡量整条供应链管理库存的绩效和节点企业库存绩效,它是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重要衡量标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绩效评估标准的确定是否合理,标准的设立不能有所偏颇,一定要客观公正,并通过了所有节点企业的认可;②绩效评估组织的建立必须采取多方参与的方式,人员的选择既要考虑专业技术,又要兼顾品德高尚,整体评估流程必须透明公开;③评估的结果要具有说服力,要公开展示,有具体的数据作为结构的说明;④要有具体的奖惩机制,并能落实到位。总的来说,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22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管理库存

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提供库存决策的信息依据,缺少这个平台,就如同没有眼睛和耳朵,对外界的变化很难感知,进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果零售终端没有信息平台,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整条供应链将失去驱动力。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企业,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了解企业何时应该将何种产品运送出去,以此来满足顾客需要,最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有相关数据表明,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使公司的库存量大幅降低,甚至是降低五成。

目前,企业使用较多的系统,譬如金蝶eRp,利用这个系统,企业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加工,在加快信息传递的同时还可以参照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有效传递。eRp的使用,需要很多内部数据,如mpS(主生产计划)、Bom(物料清单)以及wmS(库存管理系统)等,当然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数据,譬如mpS的制定,就必须要获取下游企业的采购和生产信息作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系统,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沟通更加快捷,使各节点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系统,确保企业各节点沟通无障碍,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方便企业对不确定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顺畅、可行,并能保证企业及时快速向供应链反馈重要信息,有效协调供应链库存。

23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是由上下游的企业所构成,简单的供应链都至少需要五六个节点,复杂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更是多达上百个。如此多的节点企业,如何让他们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实现共赢,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往往相对比较独立,各谋私利,各执己见,很难让他们形成利益的共同体。那么可以尝试从组织结构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些松散的节点企业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组织,去管控供应链中的库存,可能效果比较好。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组织,笔者认为采取互相融资控股的方式比较可行,通过融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库存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大家共同承担,问题的整改大家一起努力,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合力。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成立一个第三方组织,由这个第三方组织全权负责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工作。当然这个组织要得到各个节点企业的授权,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评价这个组织工作的绩效,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所产生的业绩,只有优秀的业绩才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8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losed-loopsupplychainistheke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forward)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activities,thequalitymanagementpracticeundertheclosed-loopsupplychainenvironmentmustbechanged,basedonthestudyoftheclosed-loop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fromscholarsbothathomeandabroad.thisarticleputforwardthetenchangesoftheclosed-loop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practicesfromtheperspectiveofpracticeandpresentsaqualitymanagementpracticescaseunderclosed-loopsupplychainenvironment;tohelp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omakethetransitionofqualitymanagementfromtraditional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toaclosed-loopsupplychain,theresearchisthelackofpreviousliterature.

Keywords:closed-loopsupplychain;reverselogistics;qualitypractice;quality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Supply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Corbaciogluanderwina.wander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K.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ali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etal[13]和ondemir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Zhou,Selwyn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et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K.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productQuality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partapproval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ofHazardous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Concerningthe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of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Sub-stanceprocessmanagement,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结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zk?DrV,Ba?拶l?Dg?DlH.modellingproduct-recoveryprocessesinclosed-loopsupply-chainnetworkdesig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2,50(8):2218-2233.

[2]吕君.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贺超,庄玉良,王文宾.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王慧,张诤,郝宇.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3(1):77-79.

[6]姚巨坤,杨俊娥,朱胜.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9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供应链;协调类型

1.引言

  从供应链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有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供应链是由一系列的经济实体组成,每个经济实体又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目标,独立进行决策,这会造成个体的最优决策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导致供应链失调。供应链是个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近年来,国内外学着对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在综合了近年来供应链协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供应链协调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供应链协调问题提供帮助。

2.供应链协调分类

2.1突发扰动下的供应链协调

供应链是个复杂的系统,突发事件随时都可以发生,一个好的供应链系统不仅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受到突发事件影响之后要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Qi(2004)等研究了市场需求的突变扰动对只有一个销售商和一个供应链组成的供应链的影响。吕廷杰(2008)分析了制造商为Stackelberg博弈主导者的供应链中,市场需求规模和价格敏感系数同时扰动的供应链情况下的协调机制问题。突发干扰问题在应急管理中研究的比较多。

2.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协调

供应链中的对称信息指的是供应链成员各自的私有信息对所有成员都是共同知识。否则,就是不(非)对称信息。Chu(1997)以线性需求的变化率为非对称信息,研究了供应商,销售商都不知道,都知道,只供应商知道零售商不知道三种情况下,不对称信息对系统及各成员利益的影响。Corbett(2004)当销售商的成本为不对称信息时对双方线性契约批发价契约等契约的影响。黄小原,卢震(2002)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委托理论提出了库存成本不对称下供应链的生产策略。

2.3基于供应链结构的多层级供应链协调

目前文献研究最广泛的是两级供应链问题,层级越多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就越大,对与多级供应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三层级供应链问题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在探讨对多级供应链问题。Giannocaro等(2004)研究了三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提出可以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缔结收入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王利等(2010)对“多向主从式”三级供应链下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作利润结构性分配和合作利润运行性分配组成的分配机制可以协调供应链。

2.4考虑供应商或零售商横向竞争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

它研究的是在供应商或者销售商他们同一层级内部之间存在竞争的条件下的一种供应链协调问题。narayanan等(2005)在1供应商和2个销售商的供应链下,运用贝叶斯均衡提出了最优产品最优零售价格和存储数量。苏应生(2008)分析了一个供应商和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问题,提出基于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方法。肖勇波等(2008)研究两个销售商之间存在竞争情况下的串货问题,提出他们的最优串货决策。

2.5纳入决策者风险偏好的供应链协调

一个决策者的决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者所采取的决策,所以研究含有决策偏好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重视。agrawal等(2002)研究当销售价格影响需求时,风险规避偏好对零售商订购量及销售价格悬着的影响。张建军(2008)研究了考虑零售商是库存积压风险的风险规避者,提出基于批发价的目标回购来消除零售商库存积压风险规避倾向造成的影响。

2.6混合渠道或多渠道下的供应链协调

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基于internet的网络销售渠道也称电子渠道。Cattani(2004)等提出为了减少或者避免双方冲突,制造商采取不同价格策略来实现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调。马飒等(2004)在考虑非价格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分析了网上直销渠道与中间商渠道之间的互补关系。郭亚军等(2008)分析了引起双渠道冲突的内在原因,再次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转移支付的协调机制,消除了冲突达到了渠道协调。

2.7纳入广告、促销等努力的供应链协调

  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销售商的销售努力行为。因为销售商的努力行为(如增加广告投入,培训销售人员的水平等)都将会影响着产品的需求量。曲道钢等(2010)讨论了需求与分销商努力相关情况下下,分析了分努力与订购量的协调问题。胡本勇等(2010)研究了市场是随机需求且受销售努力影响的供应链,在收益共享契约中引入销售成本分担系数,运用委托理论,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Huang和Li(2001)讨论了联合广告的制造商主导stackelberg主从合作博弈模型、nash合作博弈模型和零售商主导stackelberg主从合作博弈模型。

2.8其他协调

供应链协调中除了以上归纳的几种外还有,如单周期,多周期的协调问题,需求为确定需求还是不确定需求的协调问题以及考虑替代产品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等。

3.研究展望与总结

从上述文献研究看,国内外有关供应链协调研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仍有些地方处在不足。目前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纯的针对以上几种类型或是几种类型的组合进行研究,但供应链是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研究复杂的网络系统,考虑多因素情况下的协调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其实,在这些研究中,判定供应链协调的标准往往是单一的,但供应链达到协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所以如何更合理的确定供应链协调指标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在供应链协调中,实证研究较少,大多都停留在仿真阶段,只有在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现供应链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实际供应链协调的实证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篇10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刘雪,ReVeLLBrian等.marketability,SCmanagement,andLogisticsChallengesintheChineseFreshproductsSector.Logisticstechnology,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