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36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体化理论

1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机关及学校自办后勤服务的组织模式,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看来,是一种“一体化”的现象。本文中,我们将尝试运用一体化理论来探讨高校原有的一体化后勤服务的组织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否有效率?如果没有效率,那么对它进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1.1一体化理论批判

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对原有体制的否定,所真正否定的其实只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否定计划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任何组织———无论它是企业,还是行政机关……,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个计划体,是飘浮在水中的一块块黄油(科斯,1937)。一个组织,不论是大到可以敌国的跨国企业,还是小到两三个人的作坊,它都是借助于计划来配置内部的资源的。在这里计划的具体表现是管理,其本质上是一套命令决策体系,而不是市场中的选择决策体系。由此来说,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组织的边界分析,其所研究的实质就是判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两者之间的边界。

那么如何决定这个边界?效率依然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具体来说,就是组织的边界取决于计划和市场两种模式配置资源效率的高低对比。如果某一种经济活动,计划模式的配置效率高一些,则将该活动内部化、一体化到组织中就是最优的;相反则通过市场来配置它更优一些。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范畴在本质上来说探讨的也是组织与市场的效率对比问题。

在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的世界中,交易(合作)的各方面临着两大难题:合作收益的分配问题与合作过程中的决策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组织内部的管理、市场竞争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某一项经济活动具体采用哪一种途径来进行,这取决于以上三种途径的效率对比。由于社会规范的作用较为间接,这里便不做考虑。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而言,制度经济学一般将组织视为一个科层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配问题是借助于组织内部的监督与组织的集中决策机制来完成的。对于市场机制而言,它是通过竞争来完成分配与决策问题的。具体来说,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人之间的竞争将协调合作收益在交易各方之间的分配;而市场中的决策则是一种分散决策的机制。

从总体上来说,市场与组织这两种途径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差别就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在有限理性和不对称信息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将社会中经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视为一个委托链。由于信息在委托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会发生损耗,所以委托链条越长,组织内部的监督成本和市场分散决策的风险———也可表示为一种损耗———就越大。对于生产特征存在差异的不同产品来说,它们的信息结构是不同的,因而它们各自的委托链条上的监督成本和分散决策风险也就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就汇总为市场与组织在这些产品生产与分配配置上效率的差异。因此,不同产品的最优配置途径也是不同的。

另外,市场结构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与组织两种途径的效率对比。某种产品的市场供给者众多的话,那么他们在交易中的谈判势力就会较弱,他们在收益的分配上就将处于弱势,从而组织向外购买它就比内部化它的生产相对优越一些,具体来说就是花费在搜寻和谈判上的交易成本会相对较低。1.2我国高校后勤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理论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要探讨高校是否应该将后勤服务一体化到其组织内部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分析高校所生产的产品与后勤服务产品两者各自的特征。

从历史上来看,高等教育自诞生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而更接近于纯公共物品的属性。但是近年来,国际上高校的产业化、国际化和私有化浪潮日益兴盛。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对高校产出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认识开始分化。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们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因此,澄清我们对高校产出社会属性的认识,确是当务之急。

高等教育的产出既具有部分公共品的属性,也具有部分私人物品的属性。因此,许多国家高校的经费收入既包括了福利性的财政拨款,也包括了私人购买性质的学费上缴。而即便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它们的办学经费也要部分地依赖于各级政府的投入。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的后勤服务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工作与生活保障的,这其中包括了师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和教学科研的运行保障服务等内容。显然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我们所理解的私人物品,即它们的消费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对公共品的配置是无效的,而在私人物品的配置方面则是有效的。这一理论在分析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方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在具体分析组织与市场的边界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解释能力。以我们这里的分析为例,我们所讨论的高校组织对高校后勤的一体化问题就难以从该理论得到足够的支持,因为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来表述。这里的关键点就是,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高校的产出既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也具有私人品的属性,而高校的后勤服务却具有私人物品的典型特征。要分析将这二者的生产活动纳入到一个组织内部是否有效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借助于前面所探讨过的一体化理论。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比较,将后勤内部化到高校组织内部的运行成本与高校从市场中购买后勤服务的交易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合逻辑地给出这一问题的解答。正如我们在原有体制中所看到的,后勤服务被内部化到高校组织内部,这意味着高校内部的科层管理体系要增加和延长相应的委托链,以解决内部化后对这一部分经济活动的监督与决策问题。这些工作给组织带来的是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而在市场中,由于衣食住行等产品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这类产品的市场供给者众多,所以高校从市场中购买该类服务的交易成本并不高。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组织在其内部解决后勤服务问题这一做法相对于向外购买这类服务来说,在成本耗费上处于劣势。这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我国高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旨在将后勤服务剥离出高校组织的做法,是符合效率原则的。这一判断可以从我国现已开展的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得到证明。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证分析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总体来看,全国许多高校后勤服务的供给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而且在服务质量上也上了一个台阶。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整体数据,所以我们在此仅以部分学校在膳食、学生宿舍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为例,来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效率意义:

2.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早从高校伙食改革取得突破

20世纪90年代前,高校伙食主要由原来的膳食处负责,由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办伙食,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不讲成本核算,造成了尽管学校对后勤的投入较大,但高校食堂条件依然简陋,品种单调,质次价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意见很大。为了高校的政治稳定,当时的高校校长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办好伙食上,那时人们戏称高校的伙食是政治办伙食。20世纪90年代后,以伙食改革为突破口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高校领导逐步下放给办伙部门一部分办伙自,后勤纷纷引进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内部管理,加强了成本核算,高校伙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原华中理工大学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分散在各个食堂的物资采购权全部收回集中采购,通过市场运作,合理获得季节性差价和批零差价,取得了明显的效益。1994~1995年,他们以7500元/t的价格从生产地采购白条肉100t进入自建冷库存放,两个月后,市场上白条肉价格上涨到10500元/t,一次性赚取季节性差价30万元。在新米上市季节,他们从产粮区以1.2元/kg的价格采购大米50万kg存放进粮库,不久,市场上的粮食涨至1.4元/kg,一次性获得季节性差价10万元。这样的例子每年都有不少,通过捕捉商机,规模采购,使该校降低了伙食成本,提高了伙食品种和质量,改善了进餐环境。现在,该校的食堂经营和服务已经可以不再依靠学校的无偿投入,进入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2.2政府主导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4年多来,高校后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过去完全依靠国家按照计划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办法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极为缓慢,造成了高校后勤设施严重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说明,依靠一体化的方式解决高校后勤面临的问题是低效的。因此,引进社会力量办后勤才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共识。1999~2002年4年中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总量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高校后勤实体也纷纷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进行内部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按照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思路参与高校后勤的建设,取得了过去学校办后勤所没有的成绩。例如,某高校后勤集团按照企业运作建设学生公寓,突破了以往高校职能部门牵头建设大型工程的模式,明显提高了效率和效益。该后勤集团于2002年建成的一批新学生公寓和食堂每平米造价仅700余元,比校外房地产商销售给学校的学生公寓每平米造价便宜50余元,而相比过去学校自己投资建设的学生公寓,则便宜数百元之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该校后勤集团对学生公寓的设计、材料采购、以及工程建设进行了严格的招投标、对主材的品牌和价格进行严格把关,对工程进行了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严格管理,对成本进行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严格审计,使学生公寓的建设降低了造价和成本。在新的体制下,虽然该工程的造价下降了,但是质量却有了一定的提高,该学生公寓被评为某市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崔玉平.高校后勤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2

关键词: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0日

一、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后勤部以节约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去管理高校后勤工作使得后勤工作能够顺利运行的相关体制制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高校内部顺利运行的保障,它的职能主要包括:水电供暖、设施维修、餐饮服务等。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它并不是要完全丢弃原有的全部体制,而是对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体制进行保留,并在此基a上对保留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高校现有资源能够达到可持续性协调发展。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目的主要是提升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使用率,注重构建以节约为核心的消费理念与生产方式,确保高校科研工作与学生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更加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带动高校以及社会的发展。

二、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意义

我国的资源本来就相对贫乏,再加上我国在能源消耗上又非常的大,所以造成我国资源更加的紧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紧缺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为缓解资源紧缺的矛盾问题,提高人们对资源的节约意识以及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战略。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有利于增强高校师生以及高校其他工作人员的环保节约意识;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对创建节约型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对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对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资源紧缺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树立人们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全体师生与其他工作人员的节约环保意识,提高后勤人力、财力、物力的使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后勤人力、财力、物力的使用效率,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省财务开支,对高校的经济正常运行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有利于将勤俭节约意识渗透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有利于确保后勤工作的健康顺利运行,这对高校教学质量与科研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后勤管理部门发展的需要。后勤部门的工作任务对整个高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起来。当前后勤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后勤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薄弱、资源使用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这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创新后勤部门管理体制,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促进后勤部门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勤俭节约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有利于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们处在勤俭节约的良好校园风气下,长时间受到这种勤俭节约校园风气的熏陶,对学生们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得勤俭节约的正确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所出现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建设节约型后勤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格外的重视,因为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着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对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高校后勤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节约意识。高校后勤部门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节约意识不够强,所以在践行后勤节约型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中无法真正以身作则,在实际后勤工作中能够做到减少资源浪费、扩大资源的使用率等。因此,使得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只是单纯的成为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带动整个高校养成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

(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很多高校开始意识到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所以对后勤管理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大多都是对外承包,由一些物业公司来接手任务,所以导致高校管理力度有所下降。由于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在实际的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中影响着后勤管理的质量。

(三)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对自身建设与改革缺乏果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后勤改革建设过程中,发现后勤管理部门对改革缺乏一定的果断性,怕投入的费用无法到达预计的效果,因此面对改革总是畏首畏尾、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改革无法取得新的进展。

(四)高校对后勤节约型管理体制的构建缺乏思想重视。因为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并且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问题的矛盾性使得我国对资源浪费问题这一现象格外的重视,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国家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后勤节约型管理体制的构建就是β涫悼蒲Х⒄构鄣囊幌罹咛迨凳┚俅搿S捎诤芏喔咝4铀枷肷厦挥卸越谠家馐墩嬲重视起来,所以在实际高校节约型管理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走过程,并没有完全的发挥作用。

五、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具体实施举措

(一)国家应积极引导与扶持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过程中政府应针对促进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对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施加影响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大力的扶持,进而促进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应建设高素质后勤人员队伍。高校师生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但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很多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在思想素质上有所欠缺,对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建设上没有完全领会它的本质内涵,所以对构建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推行起到消极阻碍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高素质后勤人员队伍。

(三)高校在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中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我国现代企业由于受经济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的影响,所以对企业后勤管理的改革较为及时。因此,高校在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建设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后勤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一些管理体制机制,然后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

六、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缓解资源紧缺局势,从而推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大力支持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邓东华,吴顺富,王军,罗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节约型高校创建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进程变革

高校的后勤部门,是高等院校环境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其重要的服务部门,是其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现如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原有体制的不足也就显现了出来,从而不能够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就需要积极的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进程的变革。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划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经历了起步、深化、整体突破以及调整和巩固这样的四个阶段。机制转换以及体制改革就是改革深化的阶段,其中的机制转换,就是将企业化管理制度,引入后勤服务实体内部;而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后勤服务和管理分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成立“小机关”负责后勤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合同相关联的甲、乙方关系,组建较多的后勤服务实体,来承担后勤服务。改革的起步阶段,后勤的职工工资实行工作实绩和奖金分配挂钩,在单项定额承包的基础之上,逐步的建立起全面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到了2003年之后,就进入了调整和巩固阶段,一些院校的后勤实体走出院校,逐渐的发展壮大服务于社会,当然,仍然有一些院校的后勤改革步伐处于缓慢的态势。而整体突破阶段,就是组建后勤服务实体,把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的,从学校的行政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及自主经营。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低下,权责不明

在实践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主要形成了“多实体+小机关”以及“大实体+小机关”的管理模式。“多实体”或者是“大实体”,所代表的就是承担后勤服务职能的乙方,而“小机关”所代表的就是学校对后勤进行管理的甲方。而在理论上,将高校的后勤管理的工作做好,就需要甲乙双方互相的配合。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甲乙双方有着不明确的职责,也有着不够顺畅的协调性,其中之一就是,二者在某一样的问题上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就形成了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其中之二就是甲乙双方的工作内容有着重叠的现象,所造成的工作效率的低下,就是因为比较突出的“多头管理”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生活在高校的师生对学校的后勤部门不是特别的了解,很难将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也无法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投诉。因为缺乏广大高校师生的监督,后勤实体的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不到位的体制机制转变

现如今,较多的高校后勤实体实际上仍然是依附于每一个高校,后勤实体和学校的行政系统还没有完全的分离,很多高校的后勤实体也没有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并且其法人地位是不明确的,所以在很多的方面仍会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一些高校虽然在表面上成立了后勤集团,却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的机制运行,仅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换个牌子而已。

(三)轻服务,重盈利

通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部门形成了企业组织。但是,一些高校的后勤企业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润,一些更甚者放弃了校园市场,是因为他们在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所以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是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的,有着公益性和社会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其追求经济的效益是必要的选择,但是应该将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坚持下去。倘若高校的和后勤部门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育人责任忽视,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利益,单纯的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讲服务,无异于杀鸡取卵。

(四)不明晰的产权关系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实体所使用资产的占有权仍然在高等院校,尽管很多的高校的后勤系统的人员和经费以及学校之间实现了剥离,后勤实体所占有的仅仅是经营权以及使用权,促使二者之间产生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因为不具有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后勤实体就没有办法实F自负盈亏以及独立核算,也没有办法成为企业法人,从而也会致使管理人员不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除此之外,因为不明晰的产权关系,所以后勤实体所管理的资产,一些进入学校的账户,一些被注入后勤账户,容易致使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以及财务管理的漏洞,后勤实体的账面难以将国有资产的情况进行反映。

三、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需因地因校制宜

进一步改革现行后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就是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关键一步。当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将相应的资源和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中逐步的分离出来,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经营以及自我发展的后勤实体组建,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然而长远些思考,高校的后勤应该从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府主导、学校选择以及社会承办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第三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重组和分流的形式。

(一)高校后勤实体需向着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高校应当建立起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需管理体制,实体需通过改制、改组,依据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以及自我约束。中心、公司以及集团等,都是高校后勤实体的形式,但是应该按照高校真实的情况决定,那些条件成熟的,能够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多多的进行体制改革,但是要切记不可盲目推进、不切实际,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假如高校目前有着较多的后勤人员,有着较大的规模形式,但是自身却没有市场开拓的实力和能力,仍处于拨款服务,所以就能够采取多实体方式;而有些学校处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却有着较弱的实力、较小的规模以及较少的后勤人员,那么其就可以采取托管的方式;有些学校的后勤实体有着一定的生产服务能力,也有着比较大的学校规模,为了促进后勤的发展,可以采取后勤集团方式,也就是大实体方式。总而言之,通过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可以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校内后勤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上后勤资源,可以提升保障能力,可以从学校办社会改变为社会办学校,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管理的体制中,就应该明确:1、要培育教育市场,加强联合协办;2、高校要创造积极地条件推进,高校的后勤部门应该逐步的转化成各类经济实体,学校的乙方以及甲方,需要依据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利、权以及责;3、高校需要将代表学校的后勤监控部门,精干高效的部门设立;4、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应该实行有偿服务,当其成为经济实体之后;5、需要盘清高校所有的后勤资产,要明确后勤资产保值责任和产权关系的责任,要明确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

(二)需要将监事会、董事会设立

学校后勤资产的代表,就是董事会,可以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能够负责对经济实体托管和租赁的资产进行监督检查。董事会对重大投资做出决策,也会对学校负责。

(三)甲乙双方关系需建立合同制约

通过目前的后勤服务部门作为基础组建的实体,作为乙方,可以成建制的从高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后勤实体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所转化成的合同制约的甲乙双方的关系。而甲方,就是高校所指定的相关的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组织项目招标、制定后勤规划、和后勤实体签订合同以及经费预算,监督管理后勤质量价格。

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建议

(一)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为高校提供更加高效且优质化的后勤保障服务,就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主要目的,并且也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教学科研人物的培养。所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准确将经济属性和高校后勤教育属性之间的“度”把握好,不仅发挥服务以及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依据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为师生员工、科研以及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不是相悖的,应该积极地重视起社会效益的实现,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质量,赢得广大师生的青睐和信任,逐步的占领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当然,每一所高校都可以合理分担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成本,为了降低高校的后勤实体的运行成本,可以通过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等途径。

(二)需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高校后勤实体转制创新

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就应该规范后勤实体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将高校的后勤实体培养成为,具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独立经济实体。但是想要实行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应该坚持的明确产权以及清产核资,从而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建立,还需要将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用人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

(三)需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后勤外部监督内部管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是要加强对后勤企业的监督,而并非要放弃对后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监督的形式需要转变成消费者监督,而不是之初的行政监督,从而规范和引导后勤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提升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效益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从而加强体系建设。除此之外,每一个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都应该加强内部的管理,就是要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服务意识以及工作积极性,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还需要积极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也就是推动建立充满活力以及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秩序,吸引社会优秀服务企业进校服务,提升高校后勤的运行效率。

(四)需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后勤存在着职能不清、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以及层次过多等严重的问题,不同的部门管理着宿舍、餐饮以及食宿,从而就肢解了后勤。有的一些学校允许在后勤之中⒏鞑棵偶尤耄但是却干扰了高校每一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比较严重的无序竞争的后果。所以,就会应该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解决“小后勤”的问题。也就是要将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后勤的工作,统一归口到高校的后勤实体中来,按照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有效且系统的管理。要将有序统一的后勤服务市场建立,施行归口管理以及组建后勤大实体,切实的将高校内部“多后勤”的局面改变。

五、结语

为了积极地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在高校的后勤改革中,积极的探索多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促使高校的后勤改革逐渐的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企业化以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目前,我国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为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因此只需要明确思路,紧紧地抓住机遇,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不断的创新,从而缺的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济江.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02):140-142.

[2]特格希.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1):39+42.

[3]柴哲军,包晓明,王静峰.“后社会化”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1-44+47.

[4]施燕惠.浅谈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新经济,2015(26):84.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4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80-02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指的是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作,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改革前校园后勤服务生产和管理的封闭模式”,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适合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及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以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实体、公司、中心)为中心,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为高校的后勤保障提供服务。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分离,与学校分离后的后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属于高校所有,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在高校割断了给后勤经营实体的资金和人员后,又将其资产抓住不放,使得后勤经营实体在自负盈亏企业的运营方式中无法定位自己与高校的关系。

2.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体制不完善。一些部属、省属高校,主管的教育部门只是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高校一些具体的教育管理政策则由高校自己来制定,后勤管理改革也成为高校独立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无力监督,目前又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学校内部的监督部门往往由于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与后勤部门协调不力,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是经营体制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集团所代替,后勤集团所属的经营实体,是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的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将自己上移为管理部门,以管理来代替经营与服务,从而使后勤经营过程行政化,忽视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导致了职工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差,也偏离了后勤集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目的。

3.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后勤社会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及其运营由社会承办,虽然在招标方面高校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但却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指导,从而使学生食堂管理中,承包方为了赢利,往往降低成本,致使服务质量下降,严重脱离了高校办学的宗旨。如食堂的菜系混乱,南北风味结构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由于社会出资修建的学生公寓多半向管理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寓的用电、用水等方面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不能禁止违章用电和用水浪费的现象;为了节约成本,社会化的管理过程中又常常违规停电停水,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4.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人才缺乏,后勤员工素质较差。第一,后勤管理人才缺乏。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对在现代企业体制运营下的后勤实体管理经验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仍然不能适应。第二,后勤员工素质较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人员的聘用多为企业编制或合同工形式充实管理队伍,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工勤人员,对高校管理或后勤实体管理了解甚少。又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思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质量不高,社会化进程缓慢。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具体目标是要将后勤从学校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社会化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根据这个目标,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首先,理清学校与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在资产管理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明确资产保值责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除了少数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公益外,大多数服务实体应该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解决后勤经费不足问题及减轻国家、学校的经济负担;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尽快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员工的社会保障要落实到位,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市场吸收经营管理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充实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队伍。

其次,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将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及其相应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与管理模式,组建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经营或服务实体。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应该操之过急,要分步骤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与法人企业的职权分离,从而保证后勤法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规范分离的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建跨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并依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从而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可以采取并人、托管、联办、连锁、股份等多种方式进入后勤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和管理模式。

2.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营机制

一是成本费用核算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实体要处理好服务成本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大的效益。首先,要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程序。对于后勤实体的成本消耗应该建立采购、入库、消耗等环节的规范的程序,要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流程。按照以下流程建立费用核算机制:对生产消耗费用支出的审核一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一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一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一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一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此外,还应该将成本费用标准与业绩挂勾,根据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确定服务质量,并分配相应比例的利润。

二是收入分配利益机制。后勤实体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对高校后勤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收入分配利益机制是高校后勤集团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后勤服务实体可尝试

从以下方面人手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利益机制。首先,实行定期聘用和年薪制。从后勤集团的高层干部至经营管理的一般员工,都实行合同制,定期轮流竞聘上岗,以明确的利润、经营服务目标、资产保质增值率等指标对管理干部进行量化考核,优胜劣汰。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得到相应的年薪。其次,以股权激励形式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后勤管理体制的股份制改革中,鼓励后勤职工参股,使他们与后勤实体建立利益关系,以此调动员工的生产热情和服务质量。第三,实行利润分红制度。实行这种制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基础工资与利润提成分离,在保证员工基本的工资报酬前提下,按照后勤实体规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年终利润分红,从而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后勤实体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

3.健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监督体系

“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终极目标”,要以此目标建立行政执法、学校督管、学生参与、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监管的作用;高校要与政府及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运用政府的专业力量规范管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如邀请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环卫、绿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到学校开展检查、培训等活动;高校也要组织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的监督管理,如成立食品小组,由教师管理,通过巡视、座谈、检查、评估等形式对后勤饮食服务进行监督。

一是选择优质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市场。各个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分领域、有计划地引进符合行业标准又满足学校实际要求的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市场,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服务经营行为。

二是加强后勤服务质量过程及其结果的监管工作。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应该配备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手段,规范服务项目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制订有效的质量标准。完善消费者投诉制度、损害赔偿制度、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形成对后勤服务结果监控机制。

三是对饮食服务行业进行严格监控。要对食堂食品集中采购,通过合同规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依靠社会与政府监督部门的专业力量,控制食品原料的质量和价格。要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各部门的力量,加大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通过检查、考核、评比等手段,形成后勤服务安全卫生监控网络。

4.加强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是后勤管理质量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要想不断提高后勤经营管理的服务水平,必须培育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因此,要将员工培训放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位置,员工培训不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导,采取规范的步骤和措施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其形成具有后勤精神和理念的后勤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但是却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后勤得不到保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很多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近几年来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后勤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应该是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2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挑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把高校后勤管理从高校中分离出来,对后勤部门私立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压力,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后勤部门相当于事业单位一样,很多人愿意在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一辈子。但是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后勤部门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对后勤部门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虽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水平。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1服务意识较薄弱,服务质量偏低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但深入,高校后勤部门从原来的高校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社会化的管理机制,但是我国后勤管理体制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导致后勤部门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很多高素质人才对后勤部门在认识上有偏见,不愿意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导致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导致高校后勤发展和高校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建设和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比较落后,是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严重不足[1]。

2.2员工素质较低,缺乏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来自原来学校后勤管理。他们几乎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而且转变思想比较困难,更加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知识,加上人们对后勤部门管理存在偏见,认为后勤部门就是给学生、老师做饭的,而且薪资待遇也不是很高,导致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加入到后勤管理的工作中。长此以往下去,后勤人员的管理陷入了缺乏双向流动机制的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同时也制约着高校设备管理、校园绿化、卫生整改等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在开辟新项目时,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高校后勤部门首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走可持续发展到面临的主要问题。

2.3管理不够规范,总体工作效能较低

根据在高校后勤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还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但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加谈不上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很多后勤工作的效率比较低,根本适应不了当前的教育形势。比如: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学校以及在校的师生,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使得后勤服务的经营利润非常少,所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来提高后勤服务的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后勤部门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方式,就不能处理好后勤服务和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导致后勤服务在收费成本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服务的发展和运营。除此之外,高校后勤服务在流程上缺乏操作的灵活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普遍很低。这些原因都是导致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后勤服务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高校后勤服务沟通和宣传不到位也是导致后勤部门被不理解的主要原因[2]。

2.4制度不够健全,监督评价不够到位

制度是高校后勤部门运行的灵魂,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很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就得不到良好的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服务从学校中剥离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体制,很多制度还不够健全,根本不能通过现代化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还没有形成人事制度和激励制度。过度地强调工作内容,导致高校后勤部门以及后勤人员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导向机制,导致后勤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实际的工作成效和经济利益严重脱节。虽然有的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了企业化管理,但是没有业务流程,工作分配上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制度和方式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后勤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不力情况,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管和管理制度,资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后勤服务与学校和师生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3]。

3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后勤服务工作能高效优质进行,就必须要通过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本人结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高校后勤管理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如果一直延续着以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完善,不但会影响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会降低后勤部门在高校中的地位。所以,要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后勤部门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根据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培训体系,对刚入职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他们对后勤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并且定期对培训的知识进行考核,对考核没有通过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资金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对后勤管理工作知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比如引进平衡计分卡法,将后勤部门的工作和和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平衡计分卡法具有目标明确,个人、部门和组织目标相联系,具有长远的战略导向性、简单明了,少而精,易于控制和管理。考核制度的成本较低,容易操作、减少考核误差,考核结果相对有效的优点能很好地适应到后勤管理绩效考核中,不但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对于后勤管理,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的特殊性质。比如学校的空调维修人员、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人员,在招聘时都要要求持证上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

3.2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建立健全后勤部门制度能保证学校各项顺利进行,所以高校后勤要做好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除此之外,要完善后勤部门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比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每个月都选择出工作态度和业绩良好人员评选为劳动模范进行口头表扬和资金上的奖励,对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和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增强责任心;另一方面,除了建立健全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之外,对于一些突况,后勤部门也要考虑到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并对工作做好后期的监督工作[5]。

3.3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从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角度,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遵循当前的市场规则,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要改变原来的发展理念,使得后勤部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使后勤管理更加专业化,使其更具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学校也可以将后勤工作进行外包或者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使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6]。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如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建立健全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希望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城武.论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13):216-217.

[2]王伟,费占中,王昌龙,刘宝莹.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借鉴与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22-24.

[3]吴振麟.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169,171.

[4]陈祥南,何碰成.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97-101.

[5]郭春雷.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254.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将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服务职能分开,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逐步减少学校投入。这是当前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把高校后勤部门从学校剥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服务实体,形成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后勤财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改革的进程。因而建立健全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总体目标公益性

高校后勤实体依托高校,包括卫生所、幼儿园、车队、食堂、物业管理等部门,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按照企业方式运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收入维持自身的运转并获得发展。后勤实体的运行有其特殊性,它的资产所有权属于高校,其主要市场在高校,生存发展壮大要依赖高校,同时高校从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利益角度,也要求后勤集团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脱离姓“教”的本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原则。高校后勤实体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要注重适应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我国国情,更应重视社会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最终目标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高校后勤不仅是高校的服务机构,而且是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讲效益,对成本费用精打细算,对收入利润总期盼越多越好,必须追求经济效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要以企业化来运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增强节约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强自身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三)投入和补助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复杂

学校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主要涉及后勤人员的经费补助,也包括带有福利性项目的经费补助。以前后勤部门职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由学校统管,社会化后由后勤总公司自己负担,学校投入和补助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财务面临的问题

(一)明晰产权关系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大部分高校已成立后勤总公司。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实施管理职能,而经营职能由后勤总公司来承担。高校后勤总公司在与学校剥离的过程中,资产的产权至今无法明确。由于产权不明晰,投资者和经营者权属范围不确定,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盲目性和不稳定性。改革后,如何加强资产管理,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资产的效能,是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理顺高校与后勤财务关系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财务与后勤实体财务成为两个独立主体间的财务关系,由合同来规范双方的具体财务行为。后勤实体在明晰产权关系、责权利关系的前提下,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是从学校尽量争取多的拨款,财务的职能主要是核算和监督,财务人员不重视财务管理。多数高校对后勤部门实行的是包干式拨款运行机制。一些后勤部门不进行成本核算,有些将任务承包出去,提取管理费,更增加了成本,造成学校资金的浪费。后勤部门长期依赖高校生存,经费靠学校拨款,资产由学校购置,亏损由学校补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和产业性质不同,待遇不可相提并论。后勤实体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后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后勤社会化后要改变观念,实行服务收费制。服务收费是后勤实体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也与大家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后勤总公司应会同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各项收费标准,制定经营目标和成本管理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财务部门的控制和信息的提供、分析。目前这方面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后勤财务人员必须从工作上、观念上深刻转变,要从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更新业务知识,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后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面对后勤社会化后财务出现的问题,高校后勤总公司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一整套财务管理体制,这是高校后勤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后勤财务管理体制

1.理顺产权关系。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核算各项收入和支出,努力筹措资金,有效使用资金,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对总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督。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参与经济决策的全过程,参与后勤各项经济指标的核算、分析和监督。学校可实行会计委派制,对后勤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评估和划转,理顺产权关系,产权明晰是后勤社会化走向规范的必要保障。在产权明晰过程中,学校应明确界定后勤实体的资产范围,将学校的资产与总公司的产权予以明确的划分。在资产分割过程中,可将学校的不动产作为对后勤实体的投资,同时应尽量多地给予流动资产的支持。后勤总公司财务部门则应在校财务处的指导下,核算和管理总公司的财务收支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后勤财务要建立资源配置合理、技术含量高、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体系。

2.完善核算体系。由于高校经营实体的行业特征,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财务管理办法,导致财务人员对实际工作中各类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甚少,最终形成的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疑惑,这直接影响着财务核算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后勤财务管理需要的核算体系。

3.建立后勤有偿服务机制。后勤总公司与学校签订后勤服务保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后勤总公司按合同要求服务,学校按照“服务项目”与“价格标准”支付服务费用。应合理确定后勤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制定规范的服务价格,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体系。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后勤服务态度的改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有利于高校后勤服务价格与市场的接轨,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真正落实。

4.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后勤总公司是刚刚走入市场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比较薄弱。一个优良的组织结构应该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使得每一项业务的完成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做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能各司其职,明确自己在企业经营中的位置和作用。总公司将根据服务型、服务经营型、经营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单位分别制定经济责任制,建立岗位管理责任制,明确责权利,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师生生活服务。

5.健全成本核算制度。高校后勤总公司服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在财务管理体制上,要着重成本控制。后勤企业各部门,如食堂、车队、卫生所等应执行相关行业的会计制度,权责明确。高校后勤必须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加强材料采购、入库、领用等成本管理,纠正成本不实,虚增利润的现象,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不得随意扩大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员素质

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掌握制度的内容,更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经验。后勤财务人员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了解会计行业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认真学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提高业务素质,成为掌握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做好后勤财务工作,才能促进后勤财务的管理,才能加快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2.提高后勤职工素质。人力资源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前后勤职工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较差、结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进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采取加强理论学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竞争上岗、业务能力测试、绩效评比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动积极性,提高后勤职工的整体素质,并且建立适当的聘用机制、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后勤职工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得后勤职工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有能力、有水平,有思想,想方设法地改善服务质量。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服务质量。笔者以为,高校财务部门应把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理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财务面临的问题,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的新路子,为高校后勤实体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参考文献】

[1]汪恕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6(24).

[2]杨锁平.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之我见[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2).

[3]何寿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4).

[4]王晓玲.浅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J].西部财会,2007(05).

[5]温惠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事业财会,2007(03).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部门;内部控制;重要性;现状;建议

一、高校后勤部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1.财政部《规范》要求高校后勤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文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规范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休和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高校后勤部门无论是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还是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的后勤集团,或者是二种运作形式兼而有之的后勤部门,在业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都与高校本身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所以高校后勤部门它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需要遵照《规范》执行,这就把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到了法律制度要求的高度。

2.频繁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要求高校后勤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高校后勤服务范围广,涉及餐饮、酒店宾馆、建筑维修、园林绿化、交通运输、基建施工等各个方面;随着规模日渐扩大,可调配的资源不断增加,基建设施投资急剧扩张,物资采购大量上升。高校后勤这种掌握着大量资金与资产的部门,其中蕴含了很多诱发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因素,造成高校后勤部门违法违纪经济案件不断增加,为防止高校后勤运营过程中高校资产流失,利益被侵占,防范各种舞弊事件的发生,也要求我们要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管理。

3.保持社会化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高校后勤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深化。但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必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论是成立独立法人实体的改革模式,还是融入企业管理思想的行政后勤集团的改革模式,要想使后勤改革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的服务选择市场化、服务供给社会化、服务监管法制化、运营管理专业化、员工队伍职业化,就必然要求高校后勤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来规范后勤各类经济行为,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而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产物,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高校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高校后勤部门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1.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体系缺失或不健全

(1)一些高校后勤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他们重视经营效果,忽视管理,缺少风险意识,对内部控制管理认知不足,未把内部控制管理提到足够高度,缺乏把内部控制作为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重要手段的理念。

(2)高校后勤部门的组织形式不健全。一方面我国高校后勤和高校之间的产权不清,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后勤为非独立的法人,两者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比较混乱,无法建设独立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后勤缺少真正懂得流程管理优势,并拥有足够经验和知识能够设计优秀流程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他们还不能把业务流程建设与管理、科学评价和监督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无法有效地把承担内部控制建设职责的决策层、监督层、经理层、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全体员工有效统一起来。

(3)高校后勤部门各项管理制度缺失严重或制度较为粗放,很多业务管理活动和流程未经过详细的度量,没有定量的控制,缺少对业务活动风险情况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掌控,更不要说管理活动和流程实现文档化、标准化。在目前高校后勤内部控制管理的这种现状情况下,要想达到内部控制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目标、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甚至提高高校后勤经营和服务效率和效果以及实现高校后勤长远战略发展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

2.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和手段不到位

(1)内部控制措施实施过程中各类业务的关键控制点设立或执行不到位,不能针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而减少相应风险。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一名餐厅经理李某在1999年10月至2008年期间,利用截留下学生餐券款的形式,贪污66万元。该贪污行为发生长达十年之久,但若采取餐券售卖与款项上交不同人办理、或者是总帐会计加强稽查等任何一个环节加强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都不会让这类违法行为有如此之长的生存空间。

(2)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终端”的信息化管理,存在着较大问题。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环节,和后勤单位实际业务流程管理与要求相脱节,使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为内部控制管理服务。比如笔者所在后勤单位,就曾经引进一酒店公寓管理系统,可由于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形式、要求和该信息系统不匹配,致使酒店公寓管理系统不能很好地实现单位对酒店公寓入住、退房及其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和财务现金流的管理而惨遭淘汰;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系统授权管理不当,导致信息泄露或毁损,使内控系统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监督体系还不建全

(1)大多数后勤部门未成立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者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不能组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2)虽然学校设有审计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对高校后勤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察与审计,但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在高校刚刚起步,学校审计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没有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制度,审计或监查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督中的职责权限不明,也没有制订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的具体程序和要求,监督与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高校后勤部门进行自我评价与监督审计的同时,没有实行相应的绩效考核与问责制度,造成发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完善高校后勤部门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改善内部控制建设基础

(1)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真正使内部控制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使全体员工真正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使遵守制度的意识深入人心,治理层和管理率先垂范,引导人们“循规蹈矩”。

(2)理顺高校后勤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合理设立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和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必须由高校后勤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总体指导,对内部控制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解决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等工作;在内部控制建设初期和综合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由财务部门牵头暂行履行内部控制职能部门的职责,随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在高校后勤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性事务工作。

(3)高校后勤部门要在目前管理基础之上,不急于未成,不照搬照抄经验,而是要认真梳理自己本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并完善和优化,甚至量化流程管理,从而相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实现内部控制与后勤经济活动业务的完美结合。

2.做好关键控制点风险分析,加强执行力度与手段

(1)切实对后勤单位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并针对关键控制点风险建立应对控制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执行,特别是加强各项业务中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的切实有效执行。

(2)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系统与后勤单位内部业务的结合性,将单位服务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程序中,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内部控制功能;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系统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避免人为数据泄露或毁损,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强化内部控制的助推力。

3.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监督体制,落实问责制度

(1)建立独立、权威、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切实对本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运用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完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学校层面建立针对后勤部门的监督与审计组织,明确其职责权限,制订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将对后勤单位监督与审计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对后勤单位的监督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3)不论是高校后勤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还是学校层面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审计评价,都必须实行绩效评价与问责制。通过对各个业务管理流程中,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监督与审计,发现做得好地与差地,并将之与其业绩考核联系起来,对于造成一定损失的,还要依法追究其经济甚至刑事责任。从而做到内部控制管理中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的良性局面。

四、结语

总之,要将高校后勤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当作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来建设,做到对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确保内部控制在设计、执行、检查和整改等各个环节,贯彻质量保证的概念,在循环发展中不断改进高校后勤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质量,提高其有效性,实现高校后勤内部控制的完美落地。从而使高校后勤单位各项经济业务,能够在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下科学开展,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性发展,为高校后勤部门创建与高校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萌.高校后勤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上)

[2]王亚清.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探讨[J].财会通讯,2013年第3期(中)

[3]奚尊校.高校后勤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年第9期

[4]吴通苗.加强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管理,2013年第3期

[5]黄燕明.关于高校后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1年第3期

[6]甘水洪.浅谈高校后勤财务内部控制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8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内部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4-0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十多年来,后勤社会化取得显著成效,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此同时,后勤财务管理改革步伐滞后,内部财务控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与后勤社会化进程不相配套,与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后勤财务管理,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后勤社会化要求的内部财务控制模式,促进后勤事业科学发展。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后勤内部财务控制演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引起了后勤服务思想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后勤内部财务控制模式的革命性演变。

1.财务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体制向企业管理体制演变。后勤财务管理体制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变化,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是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门之一,后勤财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下的二级财务。改革后,后勤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学校和后勤服务机构成为平等互利的市场合约关系,后勤服务机构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学校与后勤服务机构之间的财务关系由同一财务主体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财务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企业管理为主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行政调节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

2.资产管理方式由非经营性管理方式向经营性管理方式演变。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后勤资产是学校整体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性质上属于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一般无偿使用资产。学校资产管理以实物形态资产的直接管理为主,后勤服务机构则主要负责购置和使用资产,而不考虑资产的经营管理问题。改革之后,后勤资产性质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对后勤服务机构注入资本资产投入,学校资产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由实物管理为主转变为价值管理为主;后勤服务机构对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不仅要有效地使用好资产,而且要经营管理好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3.财务核算体系由事业财务核算向企业财务核算演变。改革前,后勤服务机构不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具备完整的自主经营权、所有权和分配权,财务核算以事业核算为主。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服务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财务核算性质和体制也就因此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事业财务核销转变为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核算体系的演变,有效解决了后勤管理层次不清、职能不明、信息不畅的问题,成本意识不断增强,后勤服务效益逐步提高。

4.预算管理模式由“包干”模式向事权与财务相统一模式演变。传统后勤管理体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对后勤服务机构的工作量进行准确测定,但又必须控制后勤服务资源的浪费和后勤经费支出的过快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一般采取经费“包干”式的预算管理办法,将后勤服务的各项经费整合捆绑打包,按照上年度基数和本年度发展目标确定包干经费。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后勤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不断变化。后勤服务机构从学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学校根据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各项经费按照各接受服务单位的职能进行分配,后勤服务机构按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收取费用。

5.财务约束机制由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演变。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校和后勤服务机构之间是行政约束关系,学校向后勤服务机构直接拨款,没有硬化约束。在这种体制下,学校各接受服务对象享受免费服务,普遍缺乏节约意识,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后勤服务机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改革以后,后勤服务机构和各接受服务对象之间是市场约束关系,双方按照市场运行原则进行消费选择活动,市场机制在后勤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约束条件下,各接受服务对象提高了节约意识,后勤服务机构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高校后勤内部财务控制现状评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各个高校后勤系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普遍探索建立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后勤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后勤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还很不完善,后勤财务在预算、核算、控制、监督以及成本效益分析、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9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各高校纷纷新建新校区,开拓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各地大批新校区顺势而生。

高校新校区的扩展,一方面满足了办学规模的发展要求,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校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特别是如何为高校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与服务,探索既符合国情、校情,又确保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

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具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所有特征,但是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相对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又有不相同于老校区或原有校区的一些特点。

首先,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新校区多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地带,且相当一部份高校处于建设和调整中,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尚未形成,饮食及商业服务有其封闭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善,但仍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难度较大。由于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师生对后勤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高。这对新校区后勤实体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后勤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由于在新校区建设中,许多高校对后勤设施设备的建设一般采用多元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投资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的多元化。当然,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同样具有消费市场相对固定,服务对象多是经济尚未独立,消费水平有限的学生等特点。

二、建立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后勤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高校或社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只是校内模拟市场的形式,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

(二)市场部分开放,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

(三)市场全部开放,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许多高校采用甲乙方分设管理的模式,即模拟市场,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按企业化方式运作,甲乙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

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校内市场。在改革初期,考虑到后勤实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还不具备与外界企业抗衡的实力,“扶上马,送一程”,“友情操作”在所难免。

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为适应新校区距离原有校区的特点,大都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以“条”为主的微观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块”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在新校区设立后勤集团分团,在后勤集团宏观调控下,分团享有相应的自主权。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后勤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多头管理,有利于事情的尽快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跨度少,有利于增强校区工作的活力。不足之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在资源调配上会造成浪费,可能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2、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完全由后勤集团承担后勤服务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新校区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学生餐饮业、商业服务等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为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

其次,由于后勤集团刚成立,自身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后勤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很难适应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需要。因此,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

3、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一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学校融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设备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投资体制的变化,除学校作为管理主体外,投资人具有管理权,或受投资人委托而出现第三方也具有管理权。

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管理主体(学校)为降低校区办学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节省后勤管理人员经费,彻底摆脱高校办后勤的模式,在新校区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将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放开。

无论是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还是投资人或投资人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这是引进优秀社会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但是由于社会企业不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纵观以上现有高校新校区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可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后勤管理不可能统一模式,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2004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篇10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突出社会化。随着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成立,后勤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1.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对财务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打破了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经营手段调节为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财务属于高校的二级财务;改革后,高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重新构建。

2.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资产是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无偿使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而后勤部门则更侧重于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会更多考虑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同时,学校也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勤集团不仅要有效地使用资产,更应该管理好资产,并做好资产成本的核算。

3.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因后勤不具有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分配权,其财务核算仅局限于由高校所需而发生的部分费用,会计核算仅以事业核算为主,这些核算内容只占财务核算体系的一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财务核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事业财务核算逐步向企业财务核算转变),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由一级向多级化过渡。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财务必须改变管理层次不明,职能不清,信息不畅的现状,必须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增强成本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的提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作为独立法人存在,其财务体系相对独立,但高校仍然要加强对后勤财务工作的全面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改革后对后勤财务的监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应委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强烈事业心与高度责任感的会计人员监管后勤财务。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挑战,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

1.适应改革需要,建立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管理的重心在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分析是为了肯定成绩并找出不足或失误,以利改进和正确决策。因此,后勤财务工作必须建立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财务工作必须构建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做到“三个主动”。

(1)主动服务决策。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在决策时都离不开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等信息支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切实把握这些信息,并主动为决策者服务。

(2)主动参与决策。市场化、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大多决策方案都需要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这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角度主动参与决策论证。

(3)主动执行决策。高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都需要财务保障和服务,都需要财务工作的积极配合,这要求财务工作要认真执行决策,并且从财务角度对其他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决策顺利地得到执行,并使发生偏差的决策及时得到纠正。

2.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做好清查核资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和其他高校发展的经验,明晰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切实做好后勤实体分离之前的清查核资,以便后勤实体在与高校分离后真正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运作。高校后勤集团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合理优化产权结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后勤集团作为独立法人,要利用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可以面向社会和实体内部吸收优质资产、资金,增强后勤实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促进后勤实体的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以前高校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关系是资金拨付关系特别要重视完善有关制度,包括依法收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后勤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面向校内师生的基本后勤服务,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含税金的成本价收费;面向社会的服务,必须以确保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学生的生活为前提,并实行市场定价。后勤服务是从高校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拨给、资金使用、不定价成本核算的观念,影响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坚持收支配比原则,使成本核算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成本核算将原来的拨款驱动机制转变为市场驱动机制。后勤财务管理必须通过责任制规范后勤部门的经济行为,做到职责清晰,职能明确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减员增效;对后勤所属经济实体要进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4.加强后勤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后勤变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的经营实体要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方法、有关经济制度和政策全面地理解并准确地把握,还要透彻地了解后勤实体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提高业务判断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后勤财务人员要加强会计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从传统的记账会计向管理型、参谋型会计转变,以适应高校的后勤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