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58

阅读教学内涵篇1

关键词: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品味语言文字,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语言是人文、思想、情感内涵的载体,学生接受文化、陶冶情感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是学语习文的起步阶段,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会显得浮躁和浅薄。反之,在教学时抓住关键的好词佳句进行咀嚼,含英咀华,课堂就会满室芳香,韵味十足。例如教师在执教《丰碑》一课时,就牢牢把握将军思想感情变化这条主线,通过找出描写人物神态或心情的句子进行品析、朗读: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肋的肌肉抖动着”,以及“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弄清将军感情由开始的“担心”到“愣了一下”再到“发怒”然后“愣住”最后是“坚信胜利”,来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为后面突破难点和弄清课文的表达方法打好基础。执教老师较好地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学生很容易将“丰碑”与军需处长联系起来,认为“丰碑”就是指冻死的军需处长,进而认识到“丰碑”所蕴含的就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于是,这节课的人文性得以凸现。

二、引用教学资源,凸现课文的人文内涵

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依据文本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选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课程资源,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从教学效果上看,以《丰碑》为例执教老师较好的把握了课文的主题,并且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将军的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感受课文的主题。

教学实录:片断一:师:军需处长可以说是近水楼台,有吃的、穿的,军需处长首先就可以吃饱、穿暖,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把棉衣发给别的战士了,自己都冻死了。他是多么的高尚呀!让我们再次来瞻仰一下军需处长的遗容吧!(放课件:课本插图和第7自然段的文字)

师:同学们自己再把第7自然段读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我从“镇定”“安详”“伸手借火”等词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我从“单薄”“破旧”“贴”等词语体会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

师:请大家读出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读出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

生:(有感情地读第7自然段)

师:(读第13自然段)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吧?

生:知道,这是国为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像一座丰碑一样不朽。

师:有了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是否还在担心部队经受不住考验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将军不再担心了。我从“部队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中体会到的。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部队坚定的脚步,读出将军胜利的信心!

生:(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创设动人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丰碑》一课时的情感内化,执教老师让学生在长征大背景下学习课文的故事。

一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两地出发,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军二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艰难的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吧!

师板书:丰碑

师:长征中有一支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我从可能吃不上饭,可能……这是支将要面对许多困难的队伍

师:队伍面对着这么多困难,还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呢?

生:可能有人要掉进江水中。

生:可能发生大雪地里。

师:还有呢?

生:可能有人冻死。

师:还来说说看,这是支怎样的队伍?

生:我从“狂风呼啸……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看出这是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这样感人的情境,已经将学生情不自禁的带进了文本,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阅读教学内涵篇2

关键词:研读策略对话语用高效

课堂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51

学生是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时,要善于优化阅读策略,努力拓宽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寻找文本趣味性的内涵,采取多角度的阅读策略,运用阅读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品味与分析文章的中心,使学生阅读个性获得张扬,锤炼和提升学生个性阅读能力,构筑高质量、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入情入境品读,品味文本内涵

教师应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因素,立足于学生阅读学习情况,运用多样化朗读方式,利用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或者立体的挂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阅读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内涵,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共鸣,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内涵,激发学生解决文本问题的需求,促使学生品味、揣摩文本的内涵,体验文本的独特思想内涵。

例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聆听教师范读。接着,学生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通过声音辨别学生在朗读中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通语句。等待学生朗读几遍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朗读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始解读课文内容,紧扣文中重点段落,进行熟读、细读,采用指名读、男女生对读、接读、引读等朗读方式,通过反复地读,把课文的重点章节读得有节奏,读懂、读透,引发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产生阅读体验,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第四节语句,辅以朗读。在激情的语言渲染下,教师提出:“大家听了朗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画面?”学生抒发个性阅读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评价,以无比愤慨的语调提出要求:“地球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而人类却肆意运用化学武器和化学药品,让人类自身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如今,你看到在电视的画面上,讲述了人们生活在被破坏的地球环境里,那种绝望、痛苦和哭泣的表情。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情怎样?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一片段。”在带着悲愤情怀朗读文中片段时,形象的阅读情境与文本内涵相互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

二、品味研读语句,建构对话阅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小学教材文本中的传神语句,并紧扣这些语句,通过研读与品味,揣摩文本语言中的精彩地方,在阅读对话中发表独特的见解,积极地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懂得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理解和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应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时空,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悟能力,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感,实现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出示思考题目:“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人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文中大娘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另一个学生回答:“‘雪中送炭’意思是指下雪时把炭送给别人取暖。”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当有的人出现困难,急需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及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有的学生联系文中上下文,说:“文中勇敢的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战斗了长达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时候,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穿过硝烟,冒着生命危险,到阵地上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有的学生说:“从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送来打糕的事,可以看出朝鲜人民已经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了。”有的学生补充回答:“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学生感悟课文深刻的内涵,相互弥补自身认识的不足,达到了知识与能力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又如,教学《生命生命》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把它们画下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但它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它跟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在激励的氛围里热情地释疑。经过一番探究、点拨,学生感悟小飞蛾的挣扎是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它丝毫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在词句研读过程中,相互糅合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去品读文本,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阅读见解。

三、深化阅读感悟,发展语用能力

寻找文本语言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把个性阅读情感与文本人物情感相互融合,达到对文中人物个性和文本思想内涵的掌握;可以紧扣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阅读想象能力,进行补白活动,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深化解读文本内涵;可以采取角色演绎活动,再一次展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把枯燥、深奥的文本语言,转化成平面、直观的生动阅读场景,有利于学生锤炼阅读思维,训练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阅读教学内涵篇3

关键词:文本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教学

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我们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既要研读作品本身,同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但是,在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出现了文本阅读能力弱化,其他方面如政治背景等加强的不良现象,在现当代的文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具体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一.文本阅读能力弱化的具体表现

1.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理解不透彻

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的传媒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是由于不同传媒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比如报纸也是一种能够阅读的传媒工具,由于报纸主要任务是传播消息,要求是言简意赅,准确可靠,在艺术性和美感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也就没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但是,文学作品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但又不是完全客观的再现,文学作品是生活中美感的发现,是对人生感悟的揭示。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在文本阅读时,一定要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阅读。尤其是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由于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造成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写作方式方面,思想表达方面,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表现形式。这也要求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阅读时更加深入了理解,加强文本阅读,以便能更好地发现作品的艺术性。

2.对作品的写作方式不了解

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由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存在差异,或者表现爱情,又或者提倡勇敢,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就千差万别,甚至是相去甚远。就是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有时候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表现思念故乡,柳永的表现就是婉约,悲悲切切。在遥远的故乡总是有隐隐约约有心上人的影子。而辛弃疾确是豪迈,思念故乡的同时还牵挂着恢复中原。这就是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促进了内容的表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就需要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分析只有熟练作品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才能更好地教学文本阅读。

3.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不到位

每部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方面就更丰富一些。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对文本阅读的效果,弱化对作品鉴赏。所以在对作品教学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中心思想。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方面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进行研读。但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只是理解作品的手段,不能代替文本阅读。如果希望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灵魂,还是要加强文本阅读,并且自觉的提高文本阅读的能力。

二.文本阅读能力弱化的原因

1.文本阅读能力弱化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社会风气也浮躁了许多。已经很少的人能够真正平心静气的进行阅读了。如此的社会大环境也对文本阅读造成很大的影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巨大的产出,这些经济领域的原理,也应用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希望通过走捷径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并且掌握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已经是广泛并且通行的做法。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如此情况下,加强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和作者经历的了解,通过运用各种辅助手段来诠释作品,弱化文本阅读,是很多投机取巧人习惯的方式。这也造成了文本阅读能力的不断弱化。

2.文本阅读能力弱化传统方面原因

在对文学进行阅读时,不强度进行文本阅读,而是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的特定因素,来理解作品的做法,是有着很悠远的历史传统的。在古代从事作品相关问题研究的学问称谓“考证”。“考”是提出观点,“证”是寻找出相关的依据进行佐证,兴起于汉,流行于两晋,在当代也有广泛的市场。“考证”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方面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对一些写作手法比较含蓄,写作目的比较隐蔽的作品,比如《春秋》,《春秋》在写作方面经常应用曲笔的方法,如果不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阅读,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但是,如果舍本逐末,一味追求作品的相关背景,忽视了文本阅读,结果是很难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会。我们应该继承先贤的优良思想,尤其是文化领域更应该提倡的文化传统弘扬,但是传统继承是应该批判的继承的,如果是照搬照抄,就失去了继承的意义了,“考证”文化在开创时的目的是运用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环境的了解,来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清代文字狱盛行,我们在阅读《聊斋志异》时,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那些狐狸和狼的社会意义了,她们其实都是人,只不过作者为了避免文字狱的迫害,不得已拟人化了。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在仕途方面的不容易,不注重文本阅读,那么,你将很难发现故事中的美,人的善。如同很荣幸的进入宝藏,却空手而回。

3.文本阅读对阅读者的自身素质的要求

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其他传媒方式的阅读。它对阅读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文学作品的自身特点要求阅读者有很高的自身素质。文学作品的内涵一般都比较深奥,不象报纸,小说等那么直白明了。文学作品的结构由于作者出于表达方式的需要,都比较严谨和复杂。文学作品情感的释放,体现在字里行间,看似不经意的寥寥数语,其实际却是有着深远的意境。古代的优秀作品每个字都是反复推敲得来的,所谓的一字千金。而现当代文学作品由于现代人的思想性越来越复杂,作品内涵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关于这些作品的阅读,是需要一定的自身素质的。其次,进行文本阅读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才可能实现的。正是所谓厚积薄发。不是急功近利,短时间能形成的。第三,阅读者的自身素质还包括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经过复杂的人生经历,很难理解文学作品中发生的故事,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没有谈过恋爱并失败过,很难体会“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感叹的。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文本阅读方面,经历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必要条件。

4.文本阅读在教学中的忽视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首先,教师对文本阅读重视不够,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一脉相承地接受了前辈的观念,过分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和作者在写作时心态及环境的影响。不去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和艺术成就。人云亦云,想当然的思想作风是教师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不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主观原因。其次是在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核方面,对文本阅读比较轻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于公式化,格式化,不能从作品的思想内涵方面去深入挖掘,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缺乏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一味迎合大众的需要,不重视文学作品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的考核。是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比较困难的客观因素。

三.提高文本阅读采取的措施

1.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强化文本阅读的培养。首先,加强文本阅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美感感知。“生活中不并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次,加强文本阅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于作品的分析还可以人云亦云,通过时代背景分析,政治环境判断,解析作品,但是写作却是体现作者文学功底的试金石,加强文本阅读能很好地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第三,加强文本阅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文学创造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志文学青年。

2.文本阅读在教学中的体现

最好的加强文本阅读的措施就是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这是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最直接,最便捷的措施之一。为了提高文本阅读的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的文学素质和文化底蕴。同时在文本阅读方面,老师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讲,老师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有老师进行文本阅读了,不再只是谈作品背景和政治意义及对现当代的影响了。学生才能以文本阅读为方向去理解作品,诠释作品。并且,随着老师文本阅读能力的加强,对于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于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有了更加全面的提升。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也会游刃有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认识。

其次学生自学意识对文本阅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师傅已经领进门了,是否能够掌握好修行的法门就是自己的决定了。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应该在思想认识方面把文本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到自己在社会生存发展高度。积极努力,认认真真的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思想性,艺术性全面的理解。

总之,文本阅读能力的强弱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有着很大关系。正是在教学中忽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的理解和诠释,过多地强调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才造成了文本阅读能力减弱。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也是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径。相信,随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文本阅读的重视,文本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莫雷.文本阅读百年回顾[J].华南大学学报.2006(10)

[2]王瑞明.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加工过程.[J].心理学报.2007(4)

阅读教学内涵篇4

关键词:阅读;高职:校;文化育人;内涵建设

“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倡导全民阅读,还是建设书香社会,都体现了阅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影响的是整个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就必须与社会大环境步调一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校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片面追求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而必须把阅读、学习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和根本,打造以阅读为基础,以习惯为重点,以能力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框架,努力营造敬业修德育人、人文素养厚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

一、阅读对高职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就业教育。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以及兴趣追求等都与精英教育下的本科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校灵魂和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势必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呈现出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它是一个整体的育人网络,发挥着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也包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要素。阅读文化作为要素之一,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可以有力引领、提升和推动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实践的开展。渊一冤有利于提高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高职办学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而阅读是校园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于校园文化的塑造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十分有益。将阅读作为高职:校校园文化育人的良好载体,既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不断丰富内涵、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渊二冤有利于加强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校园高职: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应居于核心地位,而阅读作为精神文化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可以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通过阅读熏陶师生的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以此来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引领的影响力,强化文化共享的凝聚力。师生共同阅读共同学习,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校园的和谐发展,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渊三冤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反之,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有效助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高职:校普遍文化底蕴不厚,但不能忽视师生对校园文化日渐增长的需求,应该重视阅读给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实践所带来的文化积淀。高职: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着力优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广阅读,繁荣文化为抓手,引导高职:校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处事、言行和习惯,触动他们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更好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职:校阅读文化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尽管积极性高,仍难免存在各种问题。阅读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基本核心内容,理应是最值得重视与提倡的,它包含了校园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虽然建设书香校园已是许多高职:校的共识,但普遍来看,高职:校的阅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渊一冤阅读环境欠佳文化是一种环境。如果说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活动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那么阅读应是从文化知识向文化能力转化和向文化素质提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高职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高职:校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校园里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学生社团百花齐放,职业技能竞赛如火如荼,却鲜少有看到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举办,教室里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就连图书馆也常是冷冷清清,所谓书香校园往往名不副实,学校提倡大家多读书、推广阅读,很多时候只是喊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渊二冤教师阅读量欠缺现在的学生不爱阅读,这是许多教师的感慨和困惑,但反过来想想,为人师者们是否有为推动学生阅读做过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回归“文化人”的知识分子本色,主动发挥引导学生阅读的育人作用。然而现状却是高职教师阅读量越来越少,阅读面越来越窄,阅读深度不足、层次不高。这当然跟本身的教学压力有关,但不该成为不阅读的借口。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知识量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都十分重要。高职教师阅读的目的不应只是应付课堂教学,帮助自己,完成课题,评获更高级别职称,而是应通过广阔的阅读视“和兼容并包的阅读趣味,自觉地在三尺讲台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渊三冤学生阅读现状堪忧相比于课业负担沉重、升学压力巨大的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学生本应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好的环境条件来扩大阅读量,但事实上,他们的阅读现状很让人担忧。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的社会适应力,但在知识层次的积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本科学生,有的学生上了三年大学,没有在图书馆的借书记录,就连毕业论文也是依赖网络完成的,可以说除了教科书以外基本没有什么阅读。即使有阅读,也大多是以流行读物为主的浅阅读,经典名著的阅读积累非常缺乏。高职学生的阅读变成了中小学阶段阅读状态的延续。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能自由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并不多,导致学生即使在升入高校拥有相对较多业余时间的情况下仍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不知道如何打开阅读空间,如何在主动阅读中自主成长。

三、以阅读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育人举措

随着高职:校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以阅读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理应更加值得关注和重视。师生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所高校的阅读高度,也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高度。全民阅读的大背景在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育人举措提出了新的要求。渊一冤全力优化校园阅读环境高职:校校园文化所传播的应是一种理想化的育人环境。校园阅读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还是提升校园整体阅读氛围,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第一,不断完善图书馆职能。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文献资源中心,而且也是大学生的现代化多功能学习中心。要改变高职图书馆人流量少、借阅量不足的情况,必须致力于图书馆职能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阅读与学习空间。图书馆应定期更新藏书,丰富藏书种类,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着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设服务主导型现代化图书文献保障系统,提高电子型资源的数据库总量和质量,完善网络检索系统,构建校园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除了基本的借阅功能,高职:校图书馆还应创新载体模式,构建校史馆、书画展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增设咖啡书吧等休闲阅读场所,以提高图书馆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第二,丰富各类阅读活动设计,进一步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搭建阅读推广平台,弘扬阅读文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定期评选“书香班级”“读书标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曰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名人讲坛,提升大学生阅读的能力与兴趣曰创建校园阅读文化品牌,按照学年特点设计“秋冬春夏”阅读季,以四季更替构建学生阅读文化体系,逐步打造经典校园文化品牌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曰依托地方产业,不断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阅读形式,融入城市或社区全民阅读活动,以“校园阅读季”、图书馆开放日等为抓手,着力体现高职文化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使读书成为大家心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行动。渊二冤着力强化教师育人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手段,教育能更好的引导阅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不读书,就不能更好得指导学生读书,不能更好得教书育人。第一,建立教师读书社,创造全员阅读的微环境。按照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广大教师忠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在校内建立教师读书社,让教师随时可以有静心阅读的场所,定期举办各类读书沙龙、读书论坛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二,定期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各教学单位每周例行的教研活动中穿插阅读主题活动,一来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形式,二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因日常工作繁忙无法静下心阅读的缺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补齐教师日常阅读量不足的短板。可根据各专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也可跨学科进行经典通识阅读。只有教师自己的阅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做好学生的阅读引导。第三,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阅读纳入工作考核指标。

教师业绩考核指标通常集中在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重教学实绩而忽视了作为教师应有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内涵。应在考核机制上不断完善,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阅读纳入考核指标,以多元化的考核内容来评定教师业绩。可以参考对大学生弹性学分制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阅读情况实行弹性积分考核,除了将每学期的既定教学目标和科研任务作为必得积分外,将个人阅读量、读书笔记的撰写以及阅读活动的参与度等作为附加积分,充分调动教师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的新常态。渊三冤合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习惯和能力。高职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要给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校应以文化支撑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各方合力并举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将教学目标和阅读动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将课堂教学与专业阅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就目前的高职而言,课堂教学依旧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育人方式。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都偏低,若将专业阅读引入课堂教学,留出一定的时间规范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继而达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第二,组建与阅读相关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建立若干与阅读相关的学生社团,由具备一定资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水平,立足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精选阅读书目并定期更新书单,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彼此沟通,相互促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三,创新掌上阅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体验。如今电子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阅读新常态,高科技阅读介质的出现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培养,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更有兴趣延伸自己的阅读。可由校宣传部与图书馆合作开发掌上阅读app,提供新书资讯,开通在线阅读,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图书动态与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第四,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给学生出彩的机会。高职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韧性,学习的主动性与本科:校学生状况不一样,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不缺失,这就需要学校的积极关注、引导与肯定。对于在校期间热爱阅读、图书借阅量较大、并积极参加各类读书活动的学生,可以设立“阅读之星”项奖进行表彰,既是作为现有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补充,也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四、体现职业特色,助推内涵发展

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共生是高职:校开放性办学的重要特点。在阅读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高职:校“职”的特点,将职业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在教师层面,以“三育人”工作为抓手,通过方案设计、过程考核、评比表彰等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德才兼修,率先垂范曰在学生层面,探索社团对接社会和企业的途径,参加各类阅读实践、学习调研等活动,寻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嫁接点,使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氛围,体悟职业精神,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阅读为载体的高职:校校园文化育人,应结合: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色,构筑能充分体现高职多元特色的阅读文化氛围,各方合力,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推进高职:校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25.

[2]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2-14.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5-240.

[4]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50.

[5]汤勇.什么是教师的读书力[n].浙江教育报,2016-05-13渊4冤[2017-03-20].

[6]黄晓霞.大学阅读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联性研究[J].晋图学刊,2012渊5冤:19-22.

[7]朱晓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构建和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渊2冤:31-37.

阅读教学内涵篇5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阅读教学内涵篇6

一、新课标对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并确立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其中高中阶段为八级目标。强调高中英语教师要设法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异域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其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信息,领悟文章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唯分论”等客观事实的存在,高中英语教师还是被“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住了手脚,无论是从英语教师的公开课还是访谈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仍被广泛地采用。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语法点和句法结构,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很少,即使有,也是随心所欲,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自已的亲身实践,力图探索一条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之路。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事实上,通观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阅读课文中包涵了许多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意识培养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学生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就是说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hurt多指精神上受到伤害。injure多指健康受损等。

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涵义。

2.文化背景知识

从实践中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直接影响着阅读理解和速度。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狂欢节(carnival)――Carnival,thefestivalisoneoftheworld?蒺smostfamousfestivalandattractsvisitorsfromallovertheworld.最好对这个单词背景知识展开介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说大部分国家都在二月下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3.异域文化介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中不仅包括英美两大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还涉及到其它一些讲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如: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在讲解这些阅读文章时不能仅仅为了做阅读理解题或是提几个问题,我们应把其中包含的异域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如在讲授Bodylanguage,australia等阅读文章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除英美国家以外的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认识、了解这些国家。

4.中西文化差异识别

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各民族的观念、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在中国广为传颂的美德“谦虚”,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是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在阅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现实的意义。

只有在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文章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根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建构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1.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笔者在英语阅读课中深入地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容,贯穿于教学中。主要通过英语阅读课中的热身(warming?鄄up)和读前(pre?鄄reading)这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具体形式可采用自由问答、图片欣赏等。

2.挖掘词汇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那些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内涵意义差异较大的词。这一任务的实施主要通过Languagestudy教学环节来完成。

3.整体语篇分析

阅读课整体语篇分析从introduction开始展开对目的语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社会内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等等。

通过阅读中(while?鄄reading)尝试语篇整体分析,实现学生由粗到精、由外到内地理解篇章,并把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4.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阅读文章中的中西文化对比,笔者主要是在读后(post?鄄reading)这一教学环节进行讨论。通过两种不同文化对比,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能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这一门语言。

5.多渠道、多视角了解文化。

阅读教学内涵篇7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阅读教学内涵篇8

关健词: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优化创新研究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效改善学生阅读层次

现代化的教育讲究以人为本,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内涵,换言之,即通过有效的阅读读懂文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将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语文知识运用的写作中去。这样,便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阅读层次,从而帮助学生们在中学语文阅读中获得更深入透彻的阅读体验。

2.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中学生涯的语文学习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以求通过系统化的语文学习是学生具备优秀的语文综合表达能力。从长远来看,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时代,哪怕是进入社会之后都是一种关键的能力素养,其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为众人所重视。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阅读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阅读策略的优化和创新思路

1.加强文本的情感教学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其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一门知识系统负责且运用范围广泛的实用性学科。而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渗透进一些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在于文本的阅读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加强生活体验感受力,从而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假如自身的情感,以情感来感知文章的内涵,加强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中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文章通常生活性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通常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训练仍居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阅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无趣和乏味,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良性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发现其中的情感闪光点,进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2.加强文本的环境引导

如上文所言,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对课堂文本阅读体验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外界环境也会如此。环境能够影响阅读教学的想象空间环境性质,一起本身的性质引导着学生的阅读效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些设施终究会融入文本阅读体验之中引导着学生进入文本环境而感受文本内涵。教育者既要注重整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在整体情感程度和心理状态处于相对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文本阅读,这将会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选择来支配课堂环境的走向,密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和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共同致力于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实践之中。

3.加强文本的对话分析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文本通常会出现人物对话段落,而对话教学不仅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的感受和练习,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拓展,分组讨论对话的内涵和情感基调,从而形成对话教学模式。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主动思考,和教师实现意见和看法的分享和分析,不仅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小加深了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印象。

三.结语

阅读教学内涵篇9

关联理论还强调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输入最小的心理认知储备以获得最大量化的语言认知成果,谋求最佳语境关联倾向。可见,任一明示行为的背后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取向,这同时也是语言交际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向,正是建立在思想意识之上的语境效果获得,它与语言推理的过程密切相关,信息获取的途径增多,在语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相对容易许多。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中,关于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思考。自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开展以来,先后产生了四套相关的教学理论体系,即自上而下式阅读理论、自下而上式阅读理论、交互式阅读理论以及图示阅读理论。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效果取得上却是各有弊端,难以全面呈现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阻碍。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服务于课程本身,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阅读必定是有效的拓展途径之一。关联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当中,是在语言交际的基础上建立了必要的语境关联,这一关联建立的原则既包括了主观的认知原则,同时也包括了客观的交际原则。所谓主观的认知原则,是指最大关联性的统一应与人类的基本思想意识相吻合。而客观的交际原则则是强调任何一个明示推断都必须存在与之相联系的必要关联属性。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注重个体与文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理解,不同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主体性质差异的影响下个体与文字之间更易产生情感的渗透和共鸣。在关联信息的指引下,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将这样的关联传递至沟通模式当中,呈现出自身的沟通意图。简单来说,英语阅读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在挖掘这一关联性的同时实现不同语境之间的互动,理解文章的本质涵义。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词汇中的渗透

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双向活动的呈现过程。这其中,语言交际的一方在明示环境下与另一方共同完成语境推断,实现语境交际的最大关联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理解一直是学生的弱项,然而词汇又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至关重要。此外,阅读中的词汇还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关键,是语篇作者思想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挖掘其中蕴藏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出必要的关联语境,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对语篇的知识背景有切实的了解,在充实的知识储备下完成知识的背景渗透,进而对词汇和句型一一击破,在合理推断中理解文章的准确涵义。比如在碰到陌生单词或是一词多义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推断来斟酌单词的准确释义。

2.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篇思想中的体现

以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学生集体朗读、分段式朗读、概括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整体感知与讲解几个阶段,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探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思想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段落的主题核心,理清不同句型之间的关系对比,进而总结出文章的本质涵义。此外,运用关联理论还能训练学生寻找信息之间存在的最大关联性,促进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时导入必要的背景介绍,力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当中构建有效的阅读语境,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3.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境构建中的应用

阅读语境的构建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关键,同时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构建,是建立在多种语言信息相互作用效果下的一种有效集结。需要注意的是,语篇中的语境创设并非是文章作者事先构建的内容,而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产生的对于其中语言信息的一种整合意识,如此形成的语境效果对于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形成正确的语境构建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语境内容相互融合,赋予每一个单词更加鲜活的生命意识,深化文章的情感表达。这一过程的实现与主体关联性的发挥以及语境推断显然存在着必然联系。

四、关联理论应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解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关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呈现:其一,从字面释义理解文章的大意。这主要是指读者在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过程中了解语篇的字面释义,这对回味语篇的主要内容、其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辨认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构筑其中人物关系之间的脉络极为有效。其二,在推理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单纯理解文章的字面涵义显然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辨认人物关系和事件特征的基础上合理推断语篇的结构和形成背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语篇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以及创作目的。其三,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在读罢文章之后,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来进行自我有效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出发,充分运用语言知识的应用技能来对文章内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价,进而获取最为有利的阅读信息。综上分析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当中的认知原则是建立在有效的知识与背景分析功能之上的辩证评价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自我参与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去接受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思辨、自我推断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自我阅读水平。相比之下,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源于语码交际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分析和提供教学素材之后让学生自我预习,再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逐句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如此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讲授过程。教学实践显示,语码教学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程教学,而单纯对于单词和句型的解码并不是阅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英语知识的传授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阅读材料的最先接触者,也是阅读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最为透彻的语言传授者。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概括,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材料,从综合性与连贯性的双重角度组织好阅读信息的传递,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阅读环境,更是对于关联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为学生的语境发展创设最佳条件。从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来看,当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理应朝着这样的模式发展:第一,教师在充分理解语篇大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境关联素材,指导学生把握语篇的知识精髓,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和认知语境。第二,教师应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素材中的关联信息,并加以组织和整合,创设有效的阅读语境和情景假设,在有效思辨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合理推断。第三,关于在阅读分析和阅读推理的处理上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阅读权利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关系建立和组织推断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阅读语境,提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第四,阅读过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动性,积极展开师生间或是学生之间的合理探讨与互动,让学生在内容判断上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理解错误之处的认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许多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大多数阅读材料都不存在太大难度,生词的数量有限,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句型结构上也能够大致明白意思,感觉理解语篇大意并非多么困难的事。这样的认知误区往往在考试中就会显露出弊端,比如一道题目在问到“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推断出什么?”时,学生大多会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作出准确选择。甚至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是单纯地逐句翻译,单方面揣度语篇的字面意思,在具体应用时生搬硬套,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质内涵,缺少了必要的内容推断意识,忽视了语篇理解的整体性。关联理论的应用正是从语用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辨、判断及推理意识的发挥,这不仅符合学生基本的语言认知发展规律,更加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体现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极其重要的。

1.注重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英语阅读课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交流过程,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关联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一种体现,这对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关联理论主张语言交际过程当中的相互理解与渗透,这就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能够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再创造,满足学生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结构需求以及表达习惯。阅读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语篇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营造特定的语用氛围,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及区域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知识对于语言的关联性与适用性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2.在关联性的指导下探究文章的内在涵义

语篇的内在涵义并非是从字面信息中整合而来的,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有效的阅读途径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总结所得。无论是明示的信息,还是暗含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有效斟酌,在思辨及推理的过程中探究语篇作者的本质写作目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从语篇作者间接性的情感表达中概括出语言的实用价值,理解作者真实的交际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章的精髓,在掌握文章关联性的基础上探究语篇的内在涵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3.在语境创设中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是对语言运用及综合技巧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这对语境关联的创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语篇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会首先对读者的综合认知能力进行基本推断,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某一文体形式表达语篇的内涵和意图。通常这一文体风格体现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因此,展现其特定文体风格的语篇里,必定存在与之对应的词汇、语法及整体文章结构特征。正如在说明文中,通常出现的都是非人称主语的词句,整篇文章鲜少带有感彩;而记叙文的显著特点则是通篇语句较短;至于议论文则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论格式,其语篇在语言技巧表达上比较严谨和慎重,目的在于突出作者的观点。可见,阅读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不同文体风格在阅读材料中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找寻语言和结构的关联性。

4.在文章整体结构中探寻关联理论的应用

从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看,其文章内容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各分句必须与文章主题存在关联,文章各段落结构之间也必定有着关联性。语境作为这些关联性存在的基础,使得整体语篇的信息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效集合,前段文章信息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寻找到必要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语篇在境界上不断深化,促使文章整体结构越发有序和完整。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设计,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修辞手法和信息填充技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对相关修辞和填充技巧的讲授也是极为必要的。比如在阅读素材中经常会出现的反语技巧,就运用了与文章本意截然相反的词句表达,以此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或幽默意味。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可通过对前后文推断来正确分析反语的使用技巧。此外,隐喻手法也是关联理论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不少内容会被作者省略,而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内涵,就需要我们对文章信息进行填充,以此来推断其真正含义。

六、结语

阅读教学内涵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修养情操

【中图分类号】G259.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的同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学生思维会不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学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在教学上也具备一定的地位,很多教师已经在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情操上进行探讨和尝试。

一、开展兴趣式阅读,全面发展阅读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阅读效果。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的丰富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接触更多的感兴趣的文章。当然也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信马由缰。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动向,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去阅读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催人奋进的文章和书籍。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探索阅读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把阅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阅读带来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阅读积累素材,通过生活积累经验,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学生就有了兴趣,有了主动性,有了向上的阅读心理,不断关注阅读,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不知不觉中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离骚》时,可以启发学生查阅屈原所在朝代以及时代背景,再回到现实,求证屈原投江的地点,与纪念屈原的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古今结合,课内外结合,让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二、领悟作品的内涵,涵养学生的心灵

阅读的最高境界应是能够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阅读和鉴赏的活动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完善自我的人格,并且能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审视,对他人的分析和评论能够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积极倡导,要求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生的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一切都围绕着升学率,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仅限于写作的技巧,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阅读教学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航向,与涵养学生心灵的阅读方式背道而驰。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与应试有关的方面,包括应试技巧和相应的各种类型的题型。失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一切都是为考试而读书,为了考试而分析文章。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审美体验的机会,也失去了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领悟想要表达的内涵,保证阅读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三、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阅读也是一样,必须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修养。一般文本给学生提供都是枝干和框架,还有许多知识点都没有明确地提出,没有涉及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但这些知识点又需要学生去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分析概括能力,能够获得对文本中语句和语境的理解,包括理解语意的表面意义以及延伸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其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旖旎风光,以及乡村生活的美好,无纷繁复杂的琐事之争。陶渊明寄情于山水之乐,与世无争。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假如走向官场的话,又会如何呢?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赢得学生关注,一定有学生认为如果陶渊明走向官场,会为民做主,成为一名很有抱负的清官。接着再分析陶渊明不能做官反而寄情山水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东晋的政治及社会矛盾上查找原因。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阅读素养也就会不断提升。

四、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阅读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在阅读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主体意识。只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阅读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养成爱读书爱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和品质。当阅读被当成自身的一种需要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才能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阅读应该让学生投入情感,注入人文味,让阅读成为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航标,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树立阅读的自信感,充满激情地阅读,并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让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思维获得拓展。例如,学习《雨霖铃》时体会到别样的离情别绪,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体会到爱国之情。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会自加压力主动发展,阅读品味不断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育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应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景仰之情,学生就会以教师的理念和品质来要求自己,主动地进行阅读尝试。有了氛围,有了情境,学生就能养成习惯,主动追求高尚的情趣,自觉提升阅读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孙计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语文知识,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