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47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环保意识;化学教育;培养学生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却越来越糟。目前,世人所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和光化学烟雾等,这些都是由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造成的。为此,必须大力普及化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曾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有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黄河断流,长江洪水泛滥,持续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因此,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时已是迫在眉睫。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形成了环保意识,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都是属于化学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要采取防御和解决措施,这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的情感目标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还要传授给学生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在中学化学课本中,学生学习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造成的危害与解决措施。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在化学课本中都学习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讲清它们的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任务。例如,用pH计测定雨水的pH值,发现pH小于5.6,鉴定为酸雨,然后探究酸雨的形成原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后,转变为硝酸、亚硫酸或硫酸,它们随雨水一起降落,成为酸雨。

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前,要有意识地进行环保教育。要向学生介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金属冶炼和化工生产过程,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它进入湖泊江河会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若进入农田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酸雨还可以使桥梁、艺术品、建筑物、机器腐蚀损坏;酸雨还能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人们称酸雨为“空中死神”。最后,让学生了解防酸治酸的方法。如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要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更好的措施是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核能、水能以及用乙醇部分代替汽油等,使大气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消灭酸雨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毒气体排出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对实验结束后的废弃物应放入指定容器,从而避免了环境污染。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学生可以组织一个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探索被列为环境问题的还有哪些。例如,城市里为什么会出现蓝色的烟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主要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结合,受强烈的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就形成了有毒的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它能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去观察污水的排放情况,取样水去测一下成分,看看是否经过了处理再排放。工厂废水所含有的成分各不相同,因此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如果污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会导致水体有毒,造成重金属污染;污水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都会影响水体质量。废水要经过处理再排放,否则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亡,破坏生态平衡。

总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害,鼓励他们要敢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造就秀美山川。

结束语:环境被破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赤潮事件、核辐射、工业“三废”、沙尘暴等。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刘旦初.化学与人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周志华,马宏佳.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environmentalpollu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becomethefocus,basedonthis,themainbodyofsocialpublicreading,to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expounded,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basedontheJapaneseenvironmentalawarenesstotouch,putforwardhowtoimprove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重要性,对策

Keywords: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mportanc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环境破坏,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的主题。环境保护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它是整个国家的职责。环保意识是一个国家能否长存下去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因此公众的环保意识的高低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要。

公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是一个总和性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对人与环境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包括认识论层次、伦理道德层次、政策法律层次、行为规范和行为策略层次。具体来说,环境意识是一个从认识环境到形成关于环境的稳定的态度,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认知、态度、评价、行为上的多层面的客观反映,其内容大致可为四个部分:环境知识,即对环境相关问题的经验科学认知;环境评价,即对环境相关问题的主观评价与判断;环境态度,即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以及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环境行动,即利用相关技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行为。1具体有浅层的环保意识和深层的环保意识,浅层的环保意识一般表现为个人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比如节能、节约用水或者随手关灯等等;深层的环保意识才会表现为高级或者深层的环保行为,个人升华到作为公民而去自觉履行的公共环保行为。

目前的我国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但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活的需求。这也反应出我国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的程度,根据一项调查反映出,我国公众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可以得知我国公众环保意识属于不及格的水平,而这只是体现公众对于公共场合的污染,私人领域内的环保意识程度却非常高,可以推断出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环境保护意识还很欠缺,属于浅层的环保意识。

二、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指导环境行为朝着高层次的趋向做起,公民积极参加环保,不仅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又可以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降低土地分解的压力,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其次,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消费的合理化、节约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公众作为消费者,为了生活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子,而有需求必然有生产者,大量的企业从事这种行业。而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必然会改变消费行为,其这种环保的意识必然会影响商家而后企业,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环保生产,更有利企业改变自己的形象,合理优化企业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会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监督政府环保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政绩,乱引进项目,造成当地的严重污染,比如当年的pX项目,由于当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才导致当地政府未引进这个项目。因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影响着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环保决策及其实施的环保效果。公众的环保意识更能弥补政府决策的盲目性,更能推动政府加大力度的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加强加大环保执法强度和力度,推动整个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公众环保意识程度最高的国家,而且对于环境的保护水平是值得敬佩的。日本在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利用上面都是做的非常超前,可以保护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日本通过立法和教育公众环保并从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对我国具有启示。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对策

首先,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通过在学校举办环保内容的知识比赛、讨论会、演讲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环保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带领孩子们去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去实地考察,感受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课程里增加环保教育课程。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确立一种热爱自然、爱护自然、忠实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彻底放弃那种以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经济的观念和方式,将环保生活化、细微化,形成一种人人爱环保、处处有有环保的习惯。

其次,严格进行立法,尤其是环保方面的法律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将一些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同时进行惩罚,将环境保护放到国家发展的中心,从而从制度层面上使得人们重视环境保护,要明白环境危机就是生存危机。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公众在环保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公众的参与,只有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够提高。另外政府也要积极宣传环保,可以通过漫画、公益广告、图册等多种渠道宣传,使民众多了解当前环境的状况,而且也可以取得传媒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也有着推动作用。

最后,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我国也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条例,并制成小册子,发放给民众,多扶持和建立一些垃圾回收公司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司,这样可以减少垃圾在掩埋和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再次污染,同时提高垃圾使用率,将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样资源的的再次循环也带动经济的再次发展。这样的可以引导公众去保护环境,不盲目,只有口号而无环保行为,而且能够使公众了解到保护环境可以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公众更加喜欢去保护环境,起到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结语

当然,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是长久积累的问题,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更要充分发挥作用,在政府的引导和严格执法下,积极参与环保,增强环保意识,在保护环境为己任,真正从心底去有意识去保护环境,让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闻佳,明庭权:我国居民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4)

1、李林,林思宁.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3(6):87-88.

2、武青艳,毕岩.浅析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4(1):18-20.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只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是对于环境为什么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生态为什么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2)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易受负面影响,大多小学生都喜欢效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或者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乱丢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意识,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就会让他们形成不好的习惯,对于类似的不良环保习惯没有认识到,随意的乱扔垃圾,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在内心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意识环保习惯,当他们看见父母习惯于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燃烧产生的废气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农药的任意使用、牲畜粪便的不合理处理等都会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水污染的不良反映,导致河中鱼、虾等一些水生生物和植物死亡,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意识,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4)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很多小动物、昆虫、鸟类都成了小学生的玩伴,如:去稻田里捉蝌蚪,掏鸟蛋,捕捉蝴蝶,用弹弓打鸟等成了很多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那只是玩耍的一部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那样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所以,要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心里形成爱惜小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站。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家庭教育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不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切实的效果。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习惯,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约束力就会降低。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4)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还处于低龄阶段,因此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再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他们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到深奥一些的环境问题,他们更是谈不上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形成环境与自己没有关联,自然就不会关心环保。也就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和生态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对小动物保护的本能。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站。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通过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老师可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环保习惯,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环保习惯,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李友梅,刘海燕.环境教育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兆雄.环境教育师范先行[J].环境教育,2000(5):24-26

[3]许江映.小学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环境教育,2003(6):36

[4]田菁.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

[5]任耐安.环境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6]白月桥.环境教育目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安全环保管理;培训;制度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随着石油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石油工人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石油行业和职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环保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大力加强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油田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1油田的安全环保管理现状

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新安全法和环保法的实施,油田的安全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但是我们一些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尤其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一是领导干部安全意识不强,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确,对自己负责的安全环保工作不够重视;二是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作为生产单位,依然没有完成新形势下思想的转变,没有意识到安全环保问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安全制度不够规范,各种安全文件繁杂,犹如打补丁一般,没有统一的规范,缺乏系统性,在执行的时候存在较大困难,监督人员随意性较大,基层员工无所适从;四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的主动性不足,对于安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滞后;五是油田工作岗位类型多,工艺繁杂,危险场所多,存在各项安全隐患较多;六是员工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奖惩和监督机制,员工安全技能不足。

2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

要完成安全环保意识的根本转变,企业、领导者、基层员工三者的安全环保意识转变缺一不可。企业安全环保意识真正转变过来,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未安全环保工作打好基础;领导者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可以保证安全环保制度更为坚定的执行下去,可以保证各项制度不会沦为空谈;而基层员工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安全环保意识只有真正深入了他们心中,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3安全环保制度的建立

安全环保制度的建立,一是要有章可循,以公司规章制度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生产要求,完善流程体系,使得其变得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使得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重点突出,重点管理违章操作,重点抓问题的源头,大力落实监管力度、隐患及时治理,拿出方案、对策;三是要契合实际,安全环保管理人员不能自己闭门造车,拍脑袋定制度,一线基层是安全环保制度的着脚点,应该深入一线基层,多听听基层的意见和想法;四是要严格执法,对于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落实到实处,不能有法不依,也不能滥用权力;五是要戒除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安全环保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

4安全环保培训的开展

安全环保培训在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一环,有效的安全环保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环保素养,保证职工具备足够的安全环保技能。在培训中企业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安全环保文化的培训,对专职的安全环保人员的培训,要特别注重系统性与职业性业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专业培训不蹲提高其监管水平;对于企业基层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增强其对安全环保中处理复杂情况及相应的应变能力;对企业内部关键岗位的生产技术性骨干人员的培训,要特别注重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环保文化素养,更好的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对于各种不断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要及时的进行培训和推广,对与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及时的开展分析培训。

5结语

总而言之,油田企业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安全环保工作,努力把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加强培养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促使所有员工都能把自身安全需求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使安全环保意识能深入到员工思想深处,并成为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

作者:张庆彬单位:曙光采油厂作业二大队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2)11-055-01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环保教育越来受到重视,但较多出现在地理、化学、生物等与环保联系紧密的学科。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不少的可以用于环保教学的教学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是可行的。但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困难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环保问题并未过多的涉及。通观全文,对环保有所涉及的仅为在课程性质上的叙述:“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课标上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关注人文方面,而对于环保和自然给与的关注较少。

其次,教材的环保材料缺乏,隐形材料多于显性材料。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对环保也有所忽略。就高中人教版教材来说,更多的是史实的罗列,而进一步的延伸,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这种隐性资料就需要教师自己挖掘。笔者通观人教版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中的学习延伸中明确提到了环保问题。要渗透环保意识,需要教师的不断挖掘,这为高中历史课环保意识的渗透增加了困难。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保意识的缺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现阶段高中教学活动,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历史课的作用,这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条件

虽然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但是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众多的环保材料。在历史上因为过度破坏环境而导致恶果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今天沟壑林立,水土流失严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水草丰美的的中华故地,通过对比,学生能得出这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速,过度垦殖的结果,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

其次,历史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渗透。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担负着一定的德育作用,每一个历史课都不应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忆课,而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能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历史课的要求,也是突破新课改的新的增长点。

最后,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仅仅罗列史实,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把历史课当成了简单的记忆课,所以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史实相结合,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三、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策略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呢?总的原则是不能盲目地使用,而要分课程内容来使用,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这样不仅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总的说来,应该从以下方面操作。

首先,教师要注意挖掘隐性材料。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双重限制,历史教材上的环保材料并不多,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去挖掘,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比较可行的。第一,尽量使用教材的图片和资料。当有材料就没有必要再补充多余的材料,这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必修二是经济史的内容,人类从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而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必修二教材主要叙述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这其中有许多材料可以用于渗透环保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注意学科交叉内容。在学科交叉中,才能碰撞出火花。尤其要注意与地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比如讲到手工业的发展时,可以使用河南出土的象尊,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何寒冷干燥河南地区会有象群的出现,再结合河南的简称“豫”,这说明在商周时代河南地区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4]。那为什么会演变到现在的样子呢?除了自然变化的原因,还有人类自身过度垦殖和开发的恶果,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历史是一门记录过去的学科,大部分的历史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尤其是环保意识的渗透,更需要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付诸实践。所以,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联系实际,以史为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的新亮点,历史老师要注意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实际,渗透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阎丽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a].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1-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环保意识;地理教育;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17-03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环境人为何自然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强,强烈的抑制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大降低了国民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是中国能都长远发展的大计,所以,为解决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地理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地理课堂开展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及高中地理环保意识现状

(一)在地理课程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做到保护环境,地理教学应当结合自己的学科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中国是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最紧迫的任务。所以,建国初未进行环境评价而开展的大规模以提高经济实力为目的的工程建设项目屡见不鲜,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之近年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的提高,加重了中国的环境破坏。并且中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近岸海域污染也日趋严重,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骤减,海洋生态环境衰退,随之对渔业的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逐步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会严重威胁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削弱中国工业化的成果,所以为使中国能够健康、长久的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发展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中国的现状,一边发展经济一边保护环境并不简单,资金不足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国民的环境意识较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教育和为自己的后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环境的组成、结构、特点、变化,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破坏环境、环境的失衡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灾害,这些都成了地理科学教学的中应该传达给学生的。面对如今的环境状况,肩负起教育青少年认识环境并提高他们珍惜、爱护、改造环境自觉性是地理教学的光荣使命。

(二)中国高中地理环保意识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广泛认识,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从某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环境的保护。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环境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事业,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关于环境保护教育陆续进入中国中学课程设置中。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环境教育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措施还需要深化和提高。目前,中国在环境环保教育上最严重的问题是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死板,老师没有刻意引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许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固定的环境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学生因此获得的环保知识也是散乱的,非系统的而且不具有实施性。同时学生和家长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度和频率都不够。这阻碍了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民主参与合作意识,促进环境教育深入学生心中的教育目标。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为紧跟时代潮流,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出了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理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实用性科学,已慢慢的成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1.地球上的大气。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可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地球气候变暖,企鹅遭殃和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将被迫迁移等材料的介绍,启发同学进行思考:造成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和教师的引导,知道主要是由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工农业生产排入大气的一些污染气体;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大型水体的人为改变。学生由此意识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地球上的水。在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教师可引用“由于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各国正在制定开发深层地下水,特别是跨国界深层地下水计划。近来在埃及、利比亚、乍得和苏丹就发生了争夺沙漠下深层地下水的事件”这个报道设计“谁在动我的地下‘蓝金’”讨论题,通过学生的广泛讨论,达到对环境意识教育渗透的深化。

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质量来看,很多污染物质没有制约的排放,不及时治理,导致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只有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色列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典范,结合书后材料,“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相关水资源的讨论,深化学生珍爱水资源的意识。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在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教师结合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为例,让学生明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的结果。或回顾以前知识,如第三章第三节的案例2“闲海的忧虑”,它表现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由此可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在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提出“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合书后材料,探讨哪个主张比较合理”这个问题,让学生就这问题展开讨论,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这个概念。

4.城市与城市化。在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师应提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环境三个方面。教师应针对每个方面列出表格,细述影响内容。如城市“热岛现象”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针对此现象,展开“如何减轻危害程度”的讨论,最后引入“日本政府部门采取的对策”,拓展学生的环保意识。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册第六章的内容是对地理知识整体发展方向的概括。通过两册书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地理环境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已学的知识并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进行第二节的书后活动题: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此战略不仅需要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通过这次讨论,学生会加深环境保护意识,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整体性认识。

(二)结合环保事例,渗透环保意识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不仅要渗透课本中硬生生的环保知识,更应多找一些环保工作做的好的典型事例,如柏林菜市场无垃圾、日本餐馆没剩菜和比利时把旧衣变成资源等,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渗透环保意识

可视化的教学原则,也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个原则。地理学由于直观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用幻灯、电视、挂图、模型等各种可视化教学手段来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从听觉、视觉等不同的方面刺激,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讲工业“三废”的危害性时,结合图片、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三废”污染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三废的性质及危害性。

(四)重视乡土地理,渗透环保意识

由于地理设计的领域广泛,研究的问题区域性较强,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乡土地理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那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把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大连各企业废气排放不达标,使周边地区空气污染严重,来渗透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三、开展环保活动,深化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意识教育教学,要坚持实践性。要加强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最好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的状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调查中获取资料,在现实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整治方案,要通过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让学生学习。而且教学活动内容要避免过于繁琐、不易实施或者对学生要求过高,注意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例如在调查当地环境情况时,学校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分组去大型工厂内外的环境状况展开实地调查,或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城市社区垃圾状况调查研究时,把学生分组去不同社区进行调查,最后分类,列表,来观看哪一个社区的垃圾状况最差,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即加深学生对环境意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对较难的实践活动可采取以老带新或者教师慢慢引导的办法,突出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过于依恋老师,并且要面向全体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不能以点盖面。这样在实践中,不仅达到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一举两得。

小结

综上所述,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从学生抓起,利用学生带动家长,慢慢普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为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孙后代建立和保持一个绿色美丽的地球。

参考文献:

[1]韦志榕,陆军.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0.

[2]杨振强,孙铭明.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可持续发展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高智山.环境教育与教育保护[J].教育科学研究2003,(5):70.

[5]王豪.生态·环境知识读本——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80.

[6]钟启泉,催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

[7]焦德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52-53.

[8]刘艳.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1):58-59.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出几点看法。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铜片为铜丝,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有些实验毒性较大,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把环保实验(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也是施行环保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职;教师;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2-81-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环境问题频发,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保护环境,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高职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状况,我们对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1高职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1.1调查对象及样本说明

为了保证调查的普遍性、可靠性,本次调查以旅游财经系、农业系、基础教育系、医学系、艺体系5个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农村和城市)的高职学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71份,收回问卷364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1%。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8%、女生占62%;农村学生占80.2%、城市学生占19.8%;以上各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旅游财经系13.5%、农业系23.4%、基础教育系17.4%、医学系20.7%、艺体系25%。

1.2问卷设计方法

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信息、环境关注意识、环境认识意识和环境行为意识。

1.3调查结果与分析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1.3.1环境关注意识调查

结果显示,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等环境基础知识的学生仅为15%。关于“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校园宣传占有率为零、新闻媒体为75%、书本教材为25%(主要是农业系的学生,该系开设环境类课程)。对环境基础知识的调查反映出高职学生环境知识薄弱,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单一,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度不够。

1.3.2环境认识意识调查

为了考察学生的环境认识水平,该调查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学生评价自己的环保意识“一般”,仅有10%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高”;在提及购买价格更高且更节能的电器时,有72.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而大多数城市学生选择“会”;对于垃圾实行分类的问题,被调查者都认为“有必要”实行,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当问及如果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活质量时,有56.8%的人选择“不愿意”,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农村学生,绝大多数城市学生都选择“愿意”。说明学生的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城市学生的环境认识意识高于农村学生。

1.3.3环保行为意识调查

在日常环保行为调查中,高职学生的环保行为与其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对一日三餐中使用最多的就餐工具,有73%的人选择一次性的餐具(其中,城市学生占85%,男生占80%);68%的学生表示“不会节约用纸”(男生占65%、85%的城市学生);购物时是否会使用环保购物袋,71%的学生选择“不会”,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男生和城市学生,29%的学生选择经常会,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当问及是否会节约公共场所像宿舍、教学楼的水、电时,30%的学生选择“会”,70%的学生表示“不会”。调查表明农村学生的环保行为相比于他们的环境关注意识、环境认识意识明显超前,相反的,城市学生的环保行为相比于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又明显的滞后;女生的环保行为明显的高于男生。

1.4结论

①高职学生的环境知识贫乏、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环保行为亟待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学生环境知识的储备比城市学生要薄弱,但是环保行为意识远高于城市学生。

②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环保行为与生源地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环保行为与性别有关;环境知识、环境认识水平与环保行为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③高职院校要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环境类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保行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保氛围。

2高职教师环境教育状况调查

2.1调查对象及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以学院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教师为对象。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95.6%。被问卷调查的教师中:男性为22.9%、女性为77.1%;高级职称占20.9%、讲师占51.2%、助教27.2%;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师分别占68.6%、30.2%、1.2%。

2.2问卷设计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了: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性别、教龄、专业、职称、学历等;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状况,如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基本认识、教师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能力评估。

2.3结果与分析

2.3.1教师对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基本认识

问卷中有4项内容是对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基本认识的题目。当问到如果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您是否支持时,90%的教师选择支持,10%的选择无所谓,没人选择反对。在问到抓好环境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时,所有的教师都选择“有益”,说明教师们都认同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及社会上最需要进行环保教育的群体时,教师们是各抒己见,39%的人认为是地方一把手,34%的人认为是普通百姓,27%的人认为是地方领导,这也充分说明了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从地方一把手,到企业领导再到普通老百姓环保意识较弱、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不积极。

2.3.2高职院校教师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能力评估

意识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对待环境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环保行为的实施情况。

2.3.2.1教师的环境素质能力

教师的环境素质能力包括了教师的环境意识及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意愿。首先从教师环境教育参与意愿来看,有67%的教师愿意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13%的教师没想过,15%的教师认为环境教育与他们所教的课程关系不大,而与别的课程关系更为密切,5%的教师不愿意参与其中。表明大部分教师还是有比较强烈的意愿来参与环境教育。其次从教师的自我环境意识来判断,有69%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比较强,经常谈到,但具体的环保行动做的并不够,51%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很强,能够以身作则,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不强。

2.3.2.2教师环境教育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环境教育,既与教师环境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关,又与教师环境教学方法、手段有关,同时与教师有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学习或培训有关。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93%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培训,仅有7%的教师参加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培训或学习。针对大学里环境教育所选取的最好形式,32%的人选择外出参观,实地调查,29%的人选择录像、视频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案例为素材,18%的教师认为要以课本为主,普及环境知识,21%的教师认为在普及环境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录像视频教学巩固基础知识,再辅以实地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当问及学校领导是否支持环境教育时,88%的人选择了不知道,9%的教师选择应该支持,3%的教师选择不支持,选项后面注明原因是环保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短期内看不到政绩。当问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对环境教育的看法时,60%的教师支持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将环境教育类的课程作为必修内容来学习,13%的教师表示没想过,23%的人表示基本赞成,不赞成的有4%。

2.4结论

①大多数教师都具备良好的环境教育品质,对环境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②学校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环境教育师资的系统培训。

③高职教师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水平与教师的职称、学历、性别、教龄没有关联性。教师们的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也不一致。

3对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建议

3.1发挥高校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贯彻落实2011年环保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部门,来协调并制定相关的环境教育计划、目标,把高职院校的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2对高职教师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培训,鼓励师生参加环保类实践活动

对高职教师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培训,给高职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环保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为人师表”,加强环境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环境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建议在高职院校开设《环境

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等公共必修课。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积极参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日等重大的环保公益活动日,既能长知识又能起到宣传环境教育的目的。

3.3加强环境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让环境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

高职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探讨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新特点,了解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新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编写高质量的实用的环境教育教材,特别是开发环境教育的地方性的校本教材,让高职院校的环境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邹晓涓.高校教师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问题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5(05),6-9.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沙尘暴、海啸、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学生对社会了解得少,缺乏环保意识,喝过的饮料瓶乱扔,塑料袋随手丢弃,用过的电池随手乱扔等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反映了当代学生较差的环保意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是化学教学面临的时代任务,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参与环保

俗话说“言传莫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践在行中。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身体力行,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筷子,少用塑料袋,实验时节约药品,废液废物不随意丢弃,等等。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速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二、依托教材,利用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教师要研究教材,将环保教育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在讲解Co的性质和用途时,让学生掌握有关Co的知识,同时Co又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会使全球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扩大。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这一节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是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时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使学生通过课本了解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水体污染应从哪些方面下手,把教材内容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三、依托实验,形成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实验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养成节约意识,实验过程中节约水电药品,不浪费,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保护环境。其次在做每一个实验前要学生认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帮助学生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最佳实验方案,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进行实验。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时,选择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既节约药品,二氧化锰可重复利用,生成物是水,又减少环境污染。要教育学生对使用后的药品、反应后的废液不随意倒入水池,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再排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有毒尾气要进行处理,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水吸收So,Co还原Feo尾气要处理,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中学生正是形成意识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一旦这种意识和行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习惯,将对他们走向社会后在工作和生活重视环保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化学实验是加强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的基础。

四、加强活动,走进社会,提高环保意识

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我组织学生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确立化纤厂“三废”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课题,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了解污染产生的根源,对周围的土地、空气、农作物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并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记住环保使命,付诸实际行动,生活中多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回收利用金属,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而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9.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02,(11).

[3]寇勇.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