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20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1

关键词:保姆/目标匹配/群体特征/社会保障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素质原因,这些劳动力大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保姆,也称家政服务人员,逐渐成为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体。而目前,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对于何种保障方式更适合该群体还缺乏专门研究。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这一核心元素,是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第一,目标定位。目标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目标定位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地分配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第二,目标匹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运用稀缺的保障资源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有效保障,这主要关注的是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间的匹配度。由于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适应,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其匹配度加以评估。这是目标匹配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

目标匹配理论通过目标定位解决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流向问题,即让保障资源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从而为该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图一所示。

上面的目标群体都是凭单一指标确定的,它反映出目标定位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实上,目标群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必须由一个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多个特征变量才能确定,其保障也不是一个单一项目就可以解决,而要依赖于一个由诸项目有机组成的体系,由此图一可以演变为图二。

在确定保障资源的流向之后,目标匹配的下一方面内容就需要考察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匹配问题,这是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一环。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提炼出目标群体的特征变量,并依据这些特征变量对保障项目产生的可能影响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为判断保障制度是否与目标群体特征匹配以及设计出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二)目标匹配度的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种分析保障制度安排合理性的思路和框架,但是仅有这个工具是不够的,要判断一项保障制度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一套判定标准。可依据以下标准来判定保障项目和目标群体的匹配度:

第一,保障项目是否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应保尽保。这是从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而言,一项合理的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其目标群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一项保障制度很难将目标群体纳入其保障体系,则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标群体之间肯定存在不协调。

第二,保障项目的保障水平是否适当。保障水平过高,一方面可能造成目标群体行为的异化,如“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另一方面,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是以个人缴费为前提,过高的保障水平会相应引起个人缴费数目的增加,从而使一部分应保群体因缴费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而保障水平过低,则会造成保障不足,达不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第三,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是从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项合理的与目标群体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为目标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

第四,目标群体对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对于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标群体自身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目标群体的满意度也就成为判别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特征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

二、保姆的群体特征分析

2006年3月,对北京市的保姆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住在雇主家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以及不住雇主家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保姆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社会保障3个部分共49个问题构成,主要围绕与保姆保障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20名保姆进行深度访谈,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45份,有效率90.0%。保姆对问题的回答构成基本调查数据,依据此数据对保姆基本特征、保障现状、参保意愿等方面展开描述与分析,为保障制度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一)保姆的群体特征

1.年龄。从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来看,保姆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且集中趋势相当明显,21—45岁的人数更是占到71.1%,21-30岁的占到总体的46.67%(见表1)。

年龄特征是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年龄是部分社会保险项目待遇享受的基本条件,比如,男60岁或女55岁就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待遇享受的条件之一;第二,年龄会对参保意愿产生影响。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态度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会对其保障需求、保障意愿以及对各个保障项目的偏好有直接影响。

2.性别。性别特征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通过多种方式对被保障对象的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保姆群体是一个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其保障问题具有其特殊的一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承担工作的类别和强度方面和男性有区别,一些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和危险性比较大的职业不适合女性从事。女性受其生理特征的影响,往往需要得到某些保障项目,比如,生育保险。同时,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就业和保障方面还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侵害女性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性别特征对于保障问题的影响是显著的,在研究保姆的保障问题时,必须对这一因素足够重视。

3.户籍。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长期以来对国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被调查保姆群体户籍特征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占样本总体的4/5,这表明保姆的主体是由农村转移出来的。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依据二元社会结构建立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分别享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而户籍是决定国民社会保障归属的核心指标之一。拥有何种类型的户籍将对其社会保障状况和水平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保姆群体的保障问题同样不能忽略户籍这一重要的特征变量。

4.教育。一般研究认为,群体教育方面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该群体的收入及福利问题。从调查数据看,被调查保姆中初中及以下教育层次的占到调查样本总量的75.6%(见表3)。

教育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进入何种性质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保姆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只有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无论是从工作条件还是福利保障待遇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都相差较多。因此,可以说进人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处于一种保障不佳的境地;其二,教育水平也影响到保姆对社会保障的认知能力。对保姆群体来说,大部分教育层次都很低,对风险及社会保障的认知较为浅显,这也对他们参与相关的保障项目造成较大障碍。

5.收入。收入水平与就业状况密切相关,它是反映保姆群体整体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显示,保姆的收入水平很低,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低收入阶层(见表4)。

收入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比较直接和显著。从社会保障的需求来看,收入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其保障需求的迫切性、需要何种内容及水平的保障。保姆群体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保障需求的内容、水平和迫切程度上有其特殊性。同时,收入状况也影响到其参与相关保障项目的意愿和能力。以社会保险来说,大多数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都是以缴费为前提的,保姆群体的低收入状况将通过影响其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从而影响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

6.流动性。保姆是一个流动性相当强的群体,他们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较为频繁地更换工作。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有39人曾经换过工作,占到总体的86.67%,其中5人换过3次工作以上;26人换过2次工作;8人换过1次工作。这一特征对其社会保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比较强的地域分割性,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比较低,而且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手续和程序也比较烦琐,给保姆这类高流动性群体参保带来诸多不便。

(二)基本判断

通过调查数据提炼出保姆的六个特征变量,其中包含四个人口学的特征变量(年龄、性别、户籍、教育)和两个与就业相关的特征变量(收入、流动性),其组合基本能刻画出保姆的主要特征。保姆这一群体的特征变量,反映出保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满足基本生计和安全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群体。这一群体特征决定保姆对保障制度的需求和偏好,艰难的生活境遇使得保姆关心和考虑更多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以及可能会对其生存构成威胁的各种问题,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这构成了他们保障诉求的主要方面。如果保障制度不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特征和受特征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需求,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依据保姆群体的特征做出的一个基本推断。

三、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保姆的保障状况以及他们的保障诉求。

(一)保姆的保障现状

1.保姆的参保情况。被调查保姆中参加社会保险的(至少参加一项的)共有7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6%。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保姆没有享有任何的保障,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大都只参加了某单一险种,很难对其工作和生活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帆以下,相对参加比率最高的是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更低。调查发现,保姆的风险观念相当淡薄,比如,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过您和您的家人将来养老的问题”,大多数保姆的回答是“没考虑过”。他们往往只是自己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防范可能的风险,其中“存钱”的方式最为普遍,他们认为以“存钱”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是最为实在且有效的。

2.保姆对目前社会保险的满意度。关于对目前社会保险的满意度,93.3%的保姆(42个)对现在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满意,另有3位保姆的答案是“说不清”。表6显示出他们不满的原因。

保姆劳动权益的一些相关问题直接关系到保姆的保障问题。被调查的保姆中有41人是通过家政公司进入雇主家庭,占到受调查者的91.11%,另外4人是通过熟人介绍的。当问到“是否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时,有71.1%的被调查保姆作出肯定回答,但是他们手中大都没有合同文本。关于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其中有37.8%的受调查对象(7人)每天工作8-10小时,35.6%的受调查对象(16人)每天工作11-13小时,另有13.3%的保姆(6人)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有84.4%的受调查保姆(38人)每周的休息时间在一天以内,有77.8%的保姆(35人)春节的休假时间在三天以内。延长工时或安排在节假日工作,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保姆仅占受调查者的6.67%。从被调查对象来看,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保姆不到70%。保姆对于自己能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不了解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收入水平的高低。权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于一些侵害他们权益的行为,他们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消极忍让的态度。

(二)保姆的保障诉求

根据问卷“您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有39位选择了“生活困难”这一选项。低收入使得保姆关注更多的是目前的生活问题,对于自己的保障则考虑较少。当进一步问到“您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吗”,有86.67%的保姆(39人)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这反映出保姆对社会保障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和意愿。但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保姆对于社会保险以及其他一些保障计划的认识模糊,他们可能只是想参加一种保障计划,而不一定就是对社会保险有特别强的参与意愿。对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保姆(6人),他们对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因的回答如表7。

由于保姆缴费能力较低,愿意参保的保姆对于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可能会存在有差别的参保意愿。通过设计“请按照重要程度对目前您认为最需要参加的社会保险进行排序”这一问题,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进行考察,并分别计算出保姆在不同社会保险项目上的参保意愿得分。按照不同保险项目的重要程度,设定选项排第一位的保险为数值5,第二位为4,第三位为3,第四位为2,第五位为1,可以计算出社会保险的意愿值(见表8)。

按上述方式对各险种的得分进行计算,结果保姆对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得分分别为:养老保险(87)、医疗保险(157)、工伤保险(150)、失业保险(133)、生育保险(58)。从得分可以看出,保姆对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最为强烈,其余社会保险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保姆参保意愿的强弱是与该群体的特征相关联的,由于保姆普遍比较年轻,收入较低,他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不足,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不是很强,而对在工作和生活中更直接和频繁面临的伤病、工作事故以及失去工作等风险更为关注,由此导致对医疗、工伤和失业这三种保险的参与意愿更强烈。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保姆会逐渐思考养老等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保姆的保障状况和诉求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从保姆的参保情况来看,无论从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对该群体的保障都非常有限。大多数保姆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的保障,少数参加社会保险的保姆,其保障项目也是残缺的,不能对其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其保障效果处于不佳的状态。

其二,从保姆的劳动权益来看,由于保护这一群体权益的法律法规十分缺乏,当其权益遭到侵犯时,很难通过法律等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较弱,这也是其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从保姆的保障诉求来看,大多数保姆希望和愿意得到社会保障,丽且对于某些保障项目,如医疗、工伤,他们的保障意愿非常强烈,希望得到最基本的保障。然而,现有保障制度设计的理念和缺陷使得保姆的保障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这也造成他们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较低。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保障制度对保姆的保障不足,其保障诉求没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和在调查前依据目标匹配理论,结合保姆群体的特征所作出的推断基本吻合。当然,造成现有保障制度不能有效保障保姆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设计出保障保姆群体的合理制度,就必须进一步探讨造成现有制度保障效果不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现有的保障制度加以改进。

四、保姆特征与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与思考

以上分析说明现有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不佳。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保姆保障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一)现有保障制度保障效果不佳的原因

运用目标匹配理论分析得知,现有的保障制度之所以没有形成对保姆群体的有效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保障制度安排和保姆群体的特征不相匹配,在保障内容上不切合该群体的保障诉求,在保障方式上不适应其就业特征。

1.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年龄相对年轻、农村户籍为主、高流动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受益者和雇佣单位共同供款的方式。待遇水平的确定是与其收入直接相关的,它把劳动者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作为享受待遇的前提。从社会保险的特点来看,它更适合那部分单位固定、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并比较稳定的群体。而保姆群体,由于收入低,很多时候连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保障,这直接影响到其缴费能力和意愿。而且这一群体的流动性强,对他们参加社会保险造成了困难,这一方面体现在缴费上,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保险关系跨单位和跨地区转移还存在障碍,不能实现比较便利的自由流转,这进一步加大了保姆群体的参保难度。而且较强的流动性也造成其收入的波动性,从一个时间段来看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也使目前社会保险的缴费方式不太适应保姆的收入特征。年龄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低作为保姆另外两个显著特征,深刻影响到他们在某些社会保险项目上的参保意愿,较低的教育水平也使得保姆对社会保险的认知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对其保障的效果。

2.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独特需求。保姆由于受到其群体特征的影响,其保障需求也呈现出独特性。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不同层级的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每一层次需要产生的前提是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类劳动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处于不同需求层次上,正是他们需求的不同决定其对于相同的保障制度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其设计的基本理念看,更多考虑那部分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群体,而在满足保姆这类非正规就业者的保障需求方面缺乏考虑。保姆目前最关心的还是其生存和基本安全问题,这是由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群体特征所决定的。其中的问题,有的可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解决,有的则需要借助其他的保障计划来弥补。

(二)对于保姆保障制度的思考

1.设计保姆保障制度应考虑的主要问题。设计一个保障制度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保障制度理念的确立。保姆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基本生存和安全的保障问题,考虑到保姆的群体特征和需求,新保障制度应该确立“生存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在现阶段针对这一群体的保障制度可以是低水平的,但是一定要杜绝漏洞。

第二,新保障制度和已有保障制度的关系以及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子保障制度之间有一个兼容和协调的问题。如果盲目地以问题为导向来设计新制度,可能会造成新制度和已有保障制度之间的冲突,而且缺乏整体规划会造成保障制度体系的庞杂和混乱。因此,根据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对保姆保障制度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更有利于新制度以及整个保障制度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新保障制度和保姆群体特征的匹配及适应问题。这个问题是制度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所设计的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在设计保障制度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保姆群体的群体特征和独特需求,加强保障制度中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的针对性。

第四,对于新保障制度时效性的思考。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其时间属性,是将该制度作为过渡性制度还是长期制度,会对制度设计和它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影响。如果根据分析、调查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该制度只是短期的过渡性制度,那么在设计制度时应考虑到和未来制度的接口,使其到时能完成平稳的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制度体系的震荡和影响;如果判断新制度是一个长期制度,则应按照长期制度的方式进行设计。

2.建立保姆保障制度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保姆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灵活性原则。灵活性一方面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它是指保姆的保障制度安排应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缴费方式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以适应保姆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的特征。在雅诺什·科尔奈与翁笙和合著的《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一书中,针对所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提出了福利部门改革的九项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便是关于受保障者的个人选择权(个人自)问题,指出“要推进的变革必须增加个人在福利事务中的决策范围,减少政府的决策范围”。对于保姆群体,更需要增加他们对于保障项目的选择权,他们有权利选择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是保障基本,逐步完善原则。这涉及保障水平和保障内容方面。保姆的保障制度在保障水平上,不宜太高,要着眼于解决保姆群体面临的基本问题,目前可以是提供一种较低水平的保障,但是一定要广覆盖,从群体层面上解决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在保障内容上,首先解决保姆群体最迫切需要得到保障的项目,然后根据该群体的需求逐步加以完善。

三是动态调整原则。任何一项制度安排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由于保姆群体的变化和波动较大,这就更需要保障制度适时地调整以应对所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保姆的保障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而不能过于固化。

四是与现有制度兼容的原则。无论现行制度是否合理,毕竟已经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所以在进行制度改良时必须对新制度和已有制度的兼容问题有所评估。

3.对保姆保障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依据保姆的群体特征建立一个区别于正规就业群体的差别性的保障制度,就此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非正规就业群体是社会保障的当然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社会保险主要的保障对象就是正规就业者,而对非正规就业者的保障重视不够。非正规就业作为全球就业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保障这部分群体,不但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根本理念的体现,社会保障天然追求公平,把这部分群体置于保障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明确这一群体的受保障权益,并从制度上对其予以有效保障。

第二,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对保姆群体的适应性。针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在保障保姆上与该群体特征的不适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加以完善:其一,改变社会保险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做法,针对保姆群体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缴费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采取设置“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的形式来简化参保程序,尽可能为保姆参保和享受待遇提供便利;其二,加强对社会保险信息的管理,社会保险信息库的建设要以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通为目标,以保证保姆不会因为变换工作而失去社会保险。

第三,对于保姆群体的保障制度建设,应该采取重点突破,逐步完善的方式,尽快建立适应保姆群体特征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建立其社会保险的其他项目,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第四,社会保险制度不是保障保姆群体的惟一选择。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保障需求是分类分层的,不是单一的社会保险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保障需求应该采用不同的保障制度,保姆的保障制度应该是由各个子项目构成的有机系统。鉴于保姆的生活境遇,建立一张社会救助的保护网是完全必要的,在他们遇到生存困难时,可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五,加强对保姆的培训。保姆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身能力较弱,缺乏专业培训。培训问题是关系到保姆群体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无论对于解决其生活问题还是保障问题都是大有裨益的,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应该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有效解决保姆素质和技能偏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孙婕:《社会保障改革的一个政策工具:“目标定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第42页

[2]尼尔·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6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筹资模式;费改税

abstract:thecurrentsocialsecurityfinancingchannelsforfund-raisingmodethereisasingle,rigid,lackoflegislativeprotection,lowdegreeofsocialproblems,inordertofundamentallysolvetheaboveproblem,wemustvigorouslypromotesocialinsurancebechangedtotheprocessofsocialsecuritytax.forthisreason,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articlesofchina'ssocialsecurityfund-raisingmodelofthesocialsecurityreform,taxreformandtheneedandfeasibilityoftheintroductionofchina'ssocialsecuritytax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socialsecuritytaxes;patternoffinancing;taxreform

前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保障要求的稳定、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不但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弊端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应实现多样化,而目前我国的筹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当前只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较低比例的收缴制度,医疗保险只在个别城市实行试点个人收缴制度,生育保险尚在酝酿之中。各项保障费用基本来源于职工就职的单位,而个人对于基金的支出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受阻,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二)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

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办法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严格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有力的硬性约束,对于未能按照规定上缴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法律惩治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此外以“费”的形式征缴资金不像以“税”的形式那样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等特性。

(三)参保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在这些已参保的企业中,实际缴费人数与应缴费人数也存有巨大的差距。而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才刚刚展开,农民还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加上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改变势在必行。

(四)部门职能不清、管理机制混乱

我国目前参与到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部门众多,这些部门囊括了地税、人事、劳动、民政、保险、卫生等单位,它们都在经办和社会保障基金。然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各行其道,这造成了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的恶劣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统筹。

二、各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

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即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第二,征缴社会保险费,即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政府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第三,强制储蓄制,即将雇主为雇员缴纳的保障基金及雇员按规定缴纳的保障基金,都统一存入个人专门的社会保障账户,其本金及相应利息收入均归个人所有,政府通常只保留少部门的税收调节权。

      (二)各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征收社会保障税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保障税的实施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有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并且,“以纳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无疑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和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而言,它所依据的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管理分散,不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采取储蓄制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对于账户管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人口少,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措时期。

通过以上三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现状,建议我国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充分利用税收三性的特征,依法征收社保基金,利用人们不断增强的纳税意识,提高我国社保基金征缴的到位率。

三、我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必然选择——费改税

      (一)社保费改税的优越性

1. 广开税源,保障基金充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彻底改变现存由于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带来的导致社保基金征收不足的弊端。依据税法强制全部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个人等依法上缴社保税,保证社保基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率、到位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加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保障基金安全。社保税的实施,显示了税收的“刚性”原则,能够减少征管过程中的不缴、少缴、欠缴现象的发生,充分实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形成了“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新模式。将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分别由相应部门负责,协调了部门的职能分工,社保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的运作,有效遏制了现存社保基金筹资和发放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 利于社会统筹安排与调度。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的税目,其既有一般税收的强制性,但又缺乏税收的无偿性。在全社会范围为以“税”的形式征收社保基金,克服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避免因缴费率不同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范围为统筹安排。社保税的开展在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基金的征缴,推进了社会的公平进程;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解决了原来劳动力因流动造成社保基金不能进行相应转移的问题,社保基金不会因为人员工作地变更而中断。

      (二)社保费改税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基本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当前对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征收模式已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些研究和探索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2. 从国际比较结果看,缴税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首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选择,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最佳选择。

3. 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从组织基础看:税务机关经过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拥有一只强大且素质较高的征收队伍、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作风过硬、业务精熟;具备功能齐全的征收设施和健全的报税网络,可以为缴费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较严密的税源监控制度,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资水平、人员变化、财务收支等情况。从经济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与职工个人也具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三)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政策建议

1. 加快《社会保障税》立法进程。原有的社会保障费主要是以行政政策为主要管理手段,给社保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大量问题,随着社保费改税的实施,配套的法律必需加快制定,为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依据法律条款明确社会保障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合法、有序运行。

2. 加强农村社保筹集渠道建设。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筹集中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保基金覆盖面窄,特别是广大农民还主要依靠自我保障,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借助于社会保障税的特性,开拓农村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扩大农村参保面。

3. 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4. 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5. 实现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统筹调剂。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收入能力和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保基金余缺统一调剂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协调地区平衡。

6. 新旧筹资模式的衔接与转换。社保费改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征收管理体系与现行征收办法存在着诸多矛盾,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实行必须做好两种新旧筹资模式的平稳过渡。这可以通过部门间职能的再分工来实现,对于原有社会统筹基金的处理,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后要逐步由原来劳动部门统筹与管理的社保基金交由财政部门管理,列入国家预算,由现社会机构代为保管,按照国家财政保障预算项目规定予以使用,审计部门监督社保基金的使用和发放。

【参考文献】

[1]郑猛.空帐不断增加,如何“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n].中国税务报,2005-11-16.

[2]刘永禄,刘永新.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理想方式[j].中国财政,2005,(6).

[3]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6).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3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及运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和管理体制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作出分析,最后得出了是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结论。

【关键词】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税;可行性

1社会保障税概述

社会保障税是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种。它以雇主向雇员支付的工资或薪金为课征对象,因此有时也称为工薪税或薪工税。在税率方面,社会保障税一般实行比例税率,雇主和雇员各负担50%,个别国家雇主和雇员使用不同的税率。

社会保障税具有三个特点:

1.1累退性

由于社会保障税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没有扣除额和免征额,同时又规定有课税上限,也不考虑纳税家庭人口的多寡和其他特殊情况,因而具有强烈的累退性。

1.2有偿性

社会保障税一般由政府成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因而带有有偿性。

1.3内在灵活性

社会保障税的支出同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失业救济支出减少,有利于抑制社会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失业救济支出增加,有利于刺激社会总需求。将其与所得税相配合,可以起到对经济的自动稳定作用。

总之,社会保障税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1]。

社会保障税开征的目的在于筹集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在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的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自1889年德国开征第一个社会保障税以来,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已有77%以上的国家都已开征了此税,以征税的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2]。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已成为政府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见表一)。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国家财政支持。这种方式在现阶段不是十分规范,且国家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面的最终负责地位没有显现出来,极易造成社会保障资金拖欠和基金出现巨大缺口的隐患。因此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适时地开征社会保障税。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时机是否成熟,还需对开征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从“税”的层面明确国家对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和“最终买单者”的角色,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收税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必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发放等一系列工作纳入到国家财政体系中来,这有利于明确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法没有出台的情况下,税法作为国家大法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不被拖欠和挪用。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是否应该在短期内开征,还应结合我国目前状况进一步分析。

2现阶段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有利条件

我国现阶段开征社会保障税有以下五个有利条件:

2.1雄厚的经济基础

首先,企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的迅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7%-12%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2年的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5元增加到2012年的24565元。我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经济负担能力增强,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完全可以负担起缴纳社会保障税的义务,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用统筹方式收取社会保险费已经把社会保障税的税源相对固定下来,下一步只是如何把它转到税收轨道上来的问题。

其次,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使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的地位趋向合理化,这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税有其独立的税基和税源结构。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体格局的基本量值框架是:政府(不包括企业留利)占31%左右,企业占16%左右,居民占53%左右。虽然1995-2010年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居民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态度,出台相关政策(例如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我相信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会逐渐向个人倾斜,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会有大幅度提高,使开征社会保障税具备可靠的税源基础和完整的税源结构。

2.2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方面,随着税收执法力度的加强和税法宣传的广泛传播,税收观念已深入人心,公民和企业依法纳税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保障税的性质决定了它征收规范并专项使用,可以更好地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同时逐步提高国民福利。它直接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针和纳税与受益相对应的原则,更易为纳税人所接受。

另一方面,现实存在的社会风险促进了群众缴费(税)的意识,为国家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破产、倒闭、减员、裁员现象不断增加,使得职工的生活风险有所增加。其次,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渐加快,据预测到本世纪20-40年代,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养老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公民的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胁。因此,现实和未来严峻的形势使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全体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将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

2.3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

首先,我国政府拥有一套严密而有效的税收征管系统和征管机构,税务机构遍及每一个乡镇,拥有良好的征管装备和人力资源,并且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而且,全国目前已有十几个省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和征收经验。其次,财政部门也有一整套自下而上的预算制定、执行和监督系统、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已经实行的财政专户管理体系,同时为适应客观形式发展的需要,财政部组建了社会保障司,各地也进行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机构的组建。最后,政府拥有统一管理社会保障行政事务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地相应的行政部门和负责资金发放的经办机构。

2.4有效的制度保障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提出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的总体指导思想,使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支出和收入得到了合理的划分,在体制上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创造制度条件。

2.5完善的国际经验

世界其他国家从税收制度的选择、征税依据和尺度以及征收技术的要求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为雇主、雇员和自营人员,其征税范围包括养老、伤残、医疗、失业、退休等项目,按7.65%的综合比例税率征收;德国社会保障税也是对工资收入征收,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合并税率为35%;英国社会保障税以工资计征,实行全额累进税率,税率在10%-19.45%之间。

3现阶段开征社会保障税的不利条件

我国现阶段开征社会保障税还存在着以下两个不利条件:

3.1转制成本巨大

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若从“国家-单位保障”模式转轨到“社会保障”模式需要巨大的转制成本,过去因低工资却同时享受国家高福利的人员由于过去没有缴费积累,在转制后,其养老、医疗等多种生活保障所需的资金都需要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如果在现阶段直接实行“费”改“税”,那就意味着国家财政体系要一下子承担全部的“转制成本”,这对于国家财政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彻底解决这个因转制而带来的巨大成本是十分艰难的。

3.2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受限

美国、德国、英国等实行社会保障税的主要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要么是社会保险型,要么是福利国家型,其共同的特点是都以现收现付为基金筹集和支付的基本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这一模式将个人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将单位缴费和国家财政补贴等其他形式的收入划入统筹基金。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开征社会保障税就存在着是否继续坚持“统账结合”制度以及是否“缴费”与“征税”“双管齐下”的问题,即如果开征社会保障税,那么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要再次进行改革。但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确立,再次变革,会导致国民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继续履行自身社会保障义务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保障本身具有刚性,一旦再次变革,就存在变革后待遇水平“只能比以前高不能低”的问题,并且还会有一定的转制成本。因此,解决好社会保障制度转换和新旧制度衔接问题是开征社会保障税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社会保障转制成本的消除及制度变革的东风,何时才能吹来,还需慢慢等待。在问题依然存在的前提下,不宜急于开征社会保障税。

【参考文献】

[1]虞利娟.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决策参考,2004(7).

[2]杨伟伟.国外社会保障税的比较与借鉴.重庆理工大学,2011

[3]苏春红.我国转型期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11(5)

[4]洪杏如.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探究.湘潮,2011-9

[5]顾襄.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税制设计

一、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被称之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因而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是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实施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制度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制度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资金的庞大需求。近年来,政府多次对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进行了改进,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筹资渠道比较窄、征缴信息化程度低、资金缺乏有力的保证等。因此,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对于克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经常发生,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职工的养老也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制度是其中的当务之急[2]。

二、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保障税的含义与缘起社会保障税也称社会保险税,或称社会保障缴款,有的国家也叫工薪税。它主要是以薪金和工资所得为征税对象,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解决社会保障财源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一种税,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3]。1889年德国首创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了《老年和伤残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工人和企业主三方,工人和企业主各缴纳保险费的一半,国家补贴50马克[4]。此后,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相继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社会保障税是美国最早开始征收的。为了解决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萧条、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等问题,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决定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税收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之后,社会保障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税已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居第一或第二位的大税种,比如德国、法国、瑞典、瑞士、荷兰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已跃居为头号税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纷纷建立,社会保障税制度也广泛地被发展中国家接受,其中阿根廷、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埃及等国都将其作为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通行做法[5]。

(二)社会保障税的特征社会保障税与一般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的共同特征,但是,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目的税,从税收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保障税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有专用性、累退性、有偿性三个特征。1.专用性税收分类按照其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一般税收和专项税收。一般税收在征收的时候没有预定的使用方向,入库后要纳入政府预算,用于执行政府职能所需要的各种经费开支。社会保障税是一种专项税,与一般税收不同,其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直接挂钩,征得的税收收入入库后要按照不同的保障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由于这一特征使其在征集时必须在预算管理上实行单独账户专户管理,以免受到财政预算状况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6]。2.累退性社会保障税是以工薪收入额为课税对象,且只对工资薪金所得中不超过某一最高应税额的部分课征,所以其征税范围有限。在许多国家,社会保障税一般采用单一比例税率而不是像个人所得税那样采用累进税率,再加上该税没有宽免扣除,也不考虑家庭人口多寡和其他特殊情况,诸多原因使社会保障税具有较强的累退性,也就是说,高收入者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占其收入的比例远小于低收入者。此外,高收入阶层除工薪以外的所得不是社会保障税的课征对象,而通常情况下纳税人愈是富裕,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愈小,愈加剧了社会保障税的累退性[7]。3.有偿性税收的一个特性是无偿性,即政府征收税款后不需要对纳税人作任何偿还,而社会保障税具有明显的有偿性。对政府来说,社会保障税的资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纳税人来说,只有在现在有收入的情况下缴纳社会保障税,将来才能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待遇是一种权利,是政府对受益者以前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的一种偿付,而不是政府无偿给予的福利[8]。

三、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参保单位按其工资总额的3%缴纳劳动保险基金,基金实行分级管理、全国统一调剂使用的管理模式,1969年因“”被迫中断,改由各企业自行负担。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以市县为单位,试行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筹集养老保险基金。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企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目前适用的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由于缺乏统一法律规范,导致其在征收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统筹层次低、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目前,我国除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外,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并没有全面实行社会统筹。即使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统筹,目前也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勉强做到全国统筹,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还只是停留在省级、市级阶段[9]。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也进展较慢,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仍由企业承担。我国职工各项保险基金基本来源于所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政府和企业包揽过多,个人负担很少,有的甚至不负担。这样,个人自我保障意识不强,而企业负担却日益加重。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分散管理于财政、民政、卫生、人事、劳动等部门。具体来讲,财政部门负责做预算,劳动部门负责城镇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民政部门负责农村社会救济,卫生部门负责医疗保险,保险公司负责城镇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职工福利的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工作。另外,铁路、邮电、金融、电力、煤炭等行业和系统还自行实行社会保障,各有各的管理方法,这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体制导致机构重叠,执行成本高昂[10]。此外,由于各部门自行制定征收标准和支付办法,使社保资金在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不利于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有碍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都是在保证投资安全的情况下,投向可获取较高利润的项目上使其增值。而我国由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未引入市场机制,政事不分、监督不力,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挤占、挪用甚至浪费保障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11]。

3.社会保障的“差异性”影响公平与公正在目前实行的部分积累制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部门的经办机构以收缴社会保险费的形式筹集,且基金的筹集办法和比例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这种分散的多元筹资方式必然导致制度间的不协调,无法形成全国规范、统一的制度。正是由于制度分割,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缴费标准各异,费率差别悬殊,负担不均,因此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目前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效果[12]。另外,在享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由于保障资金来源不一,其享受的待遇还存在很大差异。个人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平等正在激化着阶层矛盾,使潜在的社会乃至政治风险持续扩张。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本地户口与外地户口居民、市民与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都与个人身份及等级密切相关,并且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而形成极不平等的格局,它直接损害着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阻碍着统一劳动市场的形成。

4.社会保障资金“收缴难”我国社会保障法制缺乏,政策刚性不足、资金收缴困难。由于社会保险费不属于税收,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故税务机关不能对其征收管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效力自然低于法律,其规定难免失之宽泛。同时,作为省、市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中的“细则”“办法”,是税务机关征缴工作的具体依据,但其法律效力更低,其规定的处罚手段、数额往往难以操作。这种不规范的筹资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费,在狭隘的部门利益驱动下,一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滞缴和逃缴的现象。一些经营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将部门单位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错误地认为社会统筹是搞“变相平调”,纷纷要求独立“自保”,千方百计地逃避缴费的责任[13]。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临上述问题,只有通过税收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改变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给广大民众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1.经济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基础明显增强,从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到2014年达到63.6亿万元。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这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逐渐向个人倾斜,私人收入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物价相对稳定,工薪收入规模连续扩张,工薪阶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物价浮动因素,实际增长8%,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全年Cpi上涨2%,居民收入越来越高。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6%,居民日益增长的工资收入为社会保障税提供了充足的税源。对自营人员而言,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有2000多万户小微企业享受到了政策优惠,各级各地政府采取有利政策扶持农民自主创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及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6.3%,经营收入也成为社会保障税的主要税源[14]。

2.社会基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更多居民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2014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分别约有8.4亿人和6亿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城镇居民医保不断提高,已达到人均320元[14]。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同感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金,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从自身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大多数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将来会产生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商业保险的同时,迫切希望国家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征收具有强制性、管理具有规范性、税款具有专项返还性,并且“委托”国家征收和个人消费,能够保证所有纳税人从中受益,比较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社会阻力减小[15]。

3.法制环境基础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对于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明确社会保障管理、经办、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界定的依据,也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提供了法律支持。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写进宪法,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民生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为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而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程。2010年10月以前,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各领域已经出台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比如《国务院关于统一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这些社会保障条例和办法的颁布,使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呈现了依法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国没有社会保障立法,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法律。《社会保险法》自1993年列入国家立法规划,2007年12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于2010年10月通过,整个立法过程长达17年之久。《社会保险法》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关乎每个公民的福利保障,它的出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并被形象地誉为“民生基本大法”[16]。

四、国外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外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验借鉴根据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设置的模式不同,可将社会保障税分为三类:一是项目型社会保障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二是对象型社会保障税模式,以英国为代表;三是混合型社会保障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下面从税制要素的角度对国外社会保障税制度进行比较与经验总结。从纳税人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一般都为雇员、雇主和自营收入者。另外,有些国家还把本国居民被本国雇主雇用而在国外工作的也作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就征税对象而言,发达国家征税范围更加广泛一些,而发展中国家征税范围相对狭窄,一般情况都只是对纳税人的工薪所得部分课征,只有少数国家才将除工薪所得之外的比如奖金、津贴等也纳入课征范围。在计税依据上,各国的差异比较大,如有的国家规定了单向扣除,有的国家规定了最高应税限额,不是对纳税人全年工薪的总额课税而是对一定税额以内的部分课税,并且最高限额的具体规定因国而异,随各国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变动[17]。就税目而言,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由多个税目组成,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税的税目相对比较单一,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税包括的项目较少。就税率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税的税率高低都受制于社会保障体涵盖范围的大小及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的宽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税税率水平从总体上要低于发达国家,这是由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社会保障体制特点及具体经济政策决定的[18]。就税款征管而言,在多数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税款入库后集中到负责社会保障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这种税务机关只管收不管支的模式既节省了征收费用,也体现了社会保障税税款缴纳的强制性。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如有的以政府或社会基金方式筹集、有的以收费缴款方式筹集、有的以社会保障税方式筹集,因此也形成了多样化的征收方式[19]。

(二)国外社会保障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的社会保障税实践已逾百年,为我国社会保障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我国借鉴的:

1.社会保障税是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最普遍的选择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大规模失业,许多国家乃至私人企业都无力支付职工的失业救济和起码的生活保障,原有的退休养老计划无法实施,严重威胁到社会安定,这迫使多国政府考虑从税收制度方面寻找出路,以便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保障税。二战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采用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越来越为各国所接受,并且迅速发展为主体税种,目前,在德、法等国,社会保障税已成为头号税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和劳动者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寻求社会保障,以便消除或缓解市场竞争所造成的社会震荡,而我国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事业,突出面临着基金筹措难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来源[20]。

2.社会保障税的法制应健全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作为一项社会制度,要经过一定的社会立法手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开征社会保障税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它们各项社会保障的法律比较健全,依法筹资、依法保障。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十分重要,这样,既可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使社会保障税的具体实施更加制度化、法制化与规范化[20]。

3.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应广泛社会保障是政府在承诺范围内承担最后责任的基本保障,是一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并惠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法定保险,能够增强互济、防御风险。从国外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都比较广泛,只要是本国有工薪收入的人,都是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除此之外,对于自营人员和农民,虽然没有确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也必须按照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障税。所以,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也应有较大的征收范围,应覆盖到城、镇、乡的全体劳动者[20]。

4.社会保障税的税基应规范统一美、英、德等国的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规定十分明确,就是参保职工的工薪收入、自营人员的纯收益额,并且这些国家都规定了最高宽免限额,英国还有最低宽免限额。纳税人的资本利得、利息、股息所得不计入课税基础,但是不允许有生计费的扣除。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缴款方式对不同险种的费基规定不完全一致,加大了实际的征收工作量,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宜统一税基,以利于规范征收。

5.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水平应适度,项目应合理在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税率适用上,要兼顾政府与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刚开征的时候可以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将税率定得较低,并且可以根据每年的经济情况适当调节税率。此外,还可以按照保障税目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税率,专税专用,使保障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大小与税率的高低相一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情不同,各国的社会保障税的内容和范围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覆盖广泛,保障对象遍及全民,保障项目贯穿人生的各个方面,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税的覆盖范围则相对较小。因此,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时应量力而行,开征符合我国经济水平和具体国情的社会保障税项目[21]。

6.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应分开征管分离可以大大提高执法刚性,减少“跑冒滴漏”现象,降低征收成本。大部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国家都是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纳税人在缴纳社会保障税时与个人所得税一起申报,雇员部分由雇主代扣代缴,自营者自行申报缴纳,借助税务机关征税的专业优势,增强执法的强制性。税款入库后,由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编制预算,设置和调整税率以及检查开支情况,形成有效的制约管理机制[20]。

五、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为所有劳动者筹集维持其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所需资金,为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相应的资金来源。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现实国情,通过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与做法以及我国已具备的征税基础,科学地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税制。

(一)纳税主体纳税主体即纳税人,是税法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指税法中直接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由于社会保障税具有互济性和福利性,其覆盖面越大越好,而纳税主体的确定实质上直接关系到该税种的覆盖面和惠及范围,因此,在顺应基本国情的原则下,纳税人覆盖面以宽为宜,这样社会保障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并学习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将纳税人分为用人单位和个人两大类。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就个人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员工、自营人员、农民,其中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员工具体包括国家公务员、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的雇主和职工、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自营人员包括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农民是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务农人员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等其他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将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主体范围内是必要的,这类人群同样存在下岗、失业等情况,如果不对其进行征税,则会导致这类人群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另外,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随着城镇化进程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民也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并且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难以在城市获取相对稳定的收入,更难以获得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因此,农民也应成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主体。

(二)征税客体计税依据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数量标志,即课征对象扣除法定的减免项目后的余额。基于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政策,就用人单位而言以其因雇佣关系而取得的或支付的工资薪金为课税对象,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单位允许税前扣除。对于个人,其中工薪收入者对其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收入进行征税,对于资本所得、利息所得以及股息所得等收入不纳入课征范围;自营人员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可按照一定时期内的营业额或收入额扣除一定费用后作为课税对象;务农人员应当以其所占有的生产耕地面积,实行定额税率进行征收。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在对个人征收社会保障税时可以设置合理的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工薪收入者、自营人员、农民可以免征社会保障税。为了避免高收入者税负过重,可以设置合理的“最高应税额”以维持他们的纳税积极性。另外,起征点和最高应税额可以随着纳税当期的经济情况进行周期性调整。关于税目的选择是整个社会保障税的税制框架设计的核心部分。虽然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养老、失业、医疗、意外、老年残疾、死亡、家属及儿童养育等,但是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宜将保障的项目设置得过多。当前阶段,应先分设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三个基本税目,这三个项目涉及的社会成员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各方条件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先开征这三项税目是最合理的。待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再逐步将税目扩大到生育、工伤、教育等方面。

(三)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计税依据之间的比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了征税的深度,与社会保障税的税收规模和纳税人负担直接相关。考虑到专税专用的原则,我国应该对各税目分别确定税率,这样可以避免资金挤占和挪用的问题。在税率形式的设计上,尽管采用累进税率能更好地克服社会保障税的累退性,也能更好地体现公平性,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将税率形式确定为比例税率为主,定额税率为辅。这样设计的理由一是与目前的社会保险缴费形式更好地衔接,二是比例税便于计算,并且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比例税。税率水平的确定可以直接采用当前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便于缴费向征税的平稳过渡,待条件更成熟时再进行调整,税负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具体税率水平见表1)

(四)减免税由于社会保障税是纳税人的自我保障,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没有设置社会保障税的减免项目。但是我国地区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收入水平参差不齐,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减免税项目,比如,对起征点以下的工薪收入、超过最高应税额的工薪收入、达不到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学生勤工俭学的收入、残疾人收入等可以免税。

(五)税收征管及税种归属社会保障税资金数额巨大,被贪污、挪用的可能性很大,这往往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造成的。因此,在税款征收、管理、监督方面应该坚持权力制衡原则,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税款,缴入国库然后转入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账户,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预算,增设社会保障税专管机构对资金进行支出管理,并由财政部门执行监督职能。关于社会保障税种的归属,可以将其列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这样既顺应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无法达到全国统筹的现实,也可以弥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缺陷,体现社会保障的互济性与福利性。但是从长远来看,若社会保障达到了全国统筹,社会保障税应该列入中央税。

(六)其他工薪收入者可以按月由所属单位代扣代缴,自营人员和农民可以按年计征,按月自行到税务机关预缴。此外,社会保障税还存在缴纳年限的问题,可以按照目前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作适当调整,比如对于养老保障要从参加工作起算,累计缴纳15年以上,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可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等。

参考文献:

[1]徐健.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问题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毛剑波.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邢恺,杨滢.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构想[J].财政研究,2006(9):49-50.

[4]侯文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5]张青.外国财政制度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狄迪.对我国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法律思考[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7]李捷枚.社会保障税研究———兼论中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蒋晓蕙.比较税收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赵志坚.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分析[J].桂海论丛,2004(4):70-72.

[10]牛向东,于一贫,刘朝.财政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1]李杰,杜乃涛,孙复兴.论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改革[J].经济学动态,2000(3):18-21.

[12]庞凤喜.社会保障税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13]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14]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解读《二一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10-07]..

[15]马海涛,刘玉平.财经评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6]赵丽丽.《社会保险法》中若干险种的接续转移路径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4):134-135.[17]史技凤.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及税制要素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

[18]李明.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税比较[eB/oL].[2016-10-07]..

[20]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与启示[eB/oL].[2016-10-07]./new/287/292/331/2006/8/sh90123151903860022834-0.htm.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税;社保基金账户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市场竞争中弱者的“第一道社会安全网”及社会稳定的“减震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目前社会保障基金以费的形式征收、软收硬支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缺乏稳定性,不能适应改革时期隐性失业显形化趋势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剧增的庞大社会保障费用开支的需要,更难以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我们以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费改税”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对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

社会保障税又称为社会保险税和社会保障缴款,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于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一种税或税收形式的缴款,它主要对薪金和工资所得(即劳动所得)课征,除了具有税收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强烈的累退性、有偿性、再分配性和总偿还量不断扩大的特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会保障筹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强制储蓄形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社保费为社保税,对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

社保税的征收、管理和支付都有严密的法律规定,税比费更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规范性,促使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及时、足额的收入保证,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1].

2.有利于减轻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

国家后给企业和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负担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2%,超过国际老龄化社会10%的临界点,只有开征社会保障税才能够逐步缩小社保资金缺口,才能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走出社保支付的困境[2].

3.有利于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才便于政府在更大的空间内调剂余缺,平衡地区差距。目前的省级统筹只能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形式,全国统筹才是终极目标,毫无疑问,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将为全国统筹创造有利条件。

4.对社会保障税实行收支分离原则,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有利于社会保障税的健康运行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监督机制,增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形成社会保障的收入、支出、管理分别独立的科学管理系统。

5.有利于与国际的税制惯例接轨,促进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的发展

目前,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制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经济杠杆作用,成为了各国除所得税外的第二大税种,我国依国际惯例开征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收协议中可以相互抵免,有利于协调国家之间社会保障支出的负担,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及本国居民的权益,促进国际间的开发与交流。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条件分析

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1.社会保障税实施有立法依据和制度基础

费税改革已成为我国当前财税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方面都非常关注。我国政府决策机构和理论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呼声很高,形成了广泛共识。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目的、内容、方法、措施、征收对象、征收环节、征纳双方的规定都具有税收法规的特点,这为社会保障税法律条文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

“九五”期间,社会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改革和实践,为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

2.社会保障税实施有国际经验借鉴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世界范围内70%的国家都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其中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社会保障税还是头号税种。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税税法,各国的社会保障税制呈现出以下共同的几个特点:社会保障的法制健全,立法规范,实施规范化、制度化,依法筹资,依法保障;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比较广,纳税人包括本国有工薪收入的人,也包括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营人员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税率是从低到高,其税负随生产发展而调整,并与政府、雇主、职工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分开,税务机关征收,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范畴,集中到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使用,保障资金收、管、用相分离,形成相应的制约机制。目前凡是实施了社会保障税的国家,政府基本解决了无法支付国民安全、保险资金的困扰,人民对缴纳税收也有了更高的透明度和防病养老等方面的更大的安全感,如今社会保障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已逐步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施的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深入地总结西方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和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设计出优良的税制,使我们在费改税过程中少走弯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税收体制[3].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三重特征 中国农村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显现出鲜明的三重特征:在体制上它将较长时期独立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对独立的运行发展在保障形式上它将由以家庭保障与社区保障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补充,逐步向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转变在经济性特征上,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和多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决定了保障基金筹集的艰难性和保障方式的多样性。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体制特征: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是客观必然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因素、城乡二元结构、资金因素和政府城市偏好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二三十年内实际上不可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相对独立的运行。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性特征。

   1.1人口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从农村人口的数量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oos年乡村人口共7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5432%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007万人。从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我国现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负担老人的系数是9.9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已经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这表明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其中农村老年人要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2/3至3/4。综合两者的估计,农村老年人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70%左右,可见农村已经先于城市进入了老龄社会。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农村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生活质量、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和养老功能的急剧弱化,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急需得到政府给予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人口因素对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但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可能起码是加年之后的事。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客观必然。

   1.2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也呈现出日益严重、日益僵化的二元结构特征。许多人认为,长期以来农民有土地保障工人有企业保障。也正因为农民长期依赖土地保障于是国家长期将社会保障的重心放在城市集中精力和财力解决城市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只实行国家救济和社区互助为主的剩余式保障制度致使农村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保障水平上。1999年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民只享用全部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全国人口30%多的城镇居民却占用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的89%。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1999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总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  2000年,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仅为15元相差整整30倍。

   几十年来形成的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体系,己经形成刚性,无论依靠建立统一的法律或制定统一的政策坯是依靠财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身经济能力都无法在短期内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达到城镇居民保障水平。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只能是一个比较远期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近期只宜相对独立地发展。

   1.3资金因紊也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要给我国7亿多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从农村贫困人口方面来看,1978年农村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经过30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200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由于农村人口基数特别是农村人口中的贫困面太大抑制了政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性。

   从国家财政能力看对目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对财政的压力已经很大.要大量增加对7亿多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支出是根本不现实的。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状况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组织有了巨大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牢固,农村集体统筹份额过小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幅度增加社会养老保障性支出也是不现实的。

   1.4政府城市偏好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7

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内,实行的是以职工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为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说,这一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其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国有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对社会保障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但迄今为止,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和核心环节的社会保障资金在筹措、管理及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已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经济制度的改革不相适应。因此,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本文试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人手,谈谈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看法。

(一)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评价

我国现行的以“现收现付”和各部门、各行业多元分散筹资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在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等环节存在一系列:

1.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政出多门,筹资方式不规范,缺乏保障,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上主要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例,先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例:上海市规定的统筹比例是25.5%,北京市、天津市是18%,河北省是16%,江苏省内的无锡市为23.5%,而同一省内的仪征市仅为10%;北京市的三资企业是按16%统筹,而集体企业规定的统筹比例则高达27%。再以医疗保险为例,1998年召开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区为统筹单位,也可实行县级统筹。”这种筹资方式在实际执行中,不仅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规定不一致,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缴费标准往往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负担水平悬殊,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客观上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筹资方式在实践中的另一弊端是筹资的方法、制度多数是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在筹资过程中,往往刚性不足,再加上征收力量不足,手段软化,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筹资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管理上仍没有克服多元化分散化的积弊,表现为自设机构,多头管理。具体来讲,劳动部门负责城镇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民政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人事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医疗保险;保险公司负责城镇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职工福利的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工作。另外,铁路、邮电、、电力、煤炭等行业和系统还自行实行社会保障,各有各的管理办法,这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体制导致机构重叠,执行成本高昂。同时,由于各部门自行制定征收标准和支付办法,使杜保资金在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不利于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有碍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3.社会保障资金在使用上存在漏洞,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现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以按比例从统筹金中提取管理费的办法,是造成管理费用提取混乱和开支过大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地失业保险机构的管理费用占失业保险费总支出的33%,而直接用于救济失业职工的部分仅占总支出的7%,其余的支出都是用于风险投资或其他方面的。另据报载,1997年度全国共谈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90亿元。可以说,上述局面的形成是与我国所实行的多方筹资、分散管理的筹资方式直接相关的,这种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坐收、坐支,收支一条线管理办法,不仅形成高额的管理费用,而且也为部分管理者的腐败创造了条件。

可见,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措、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直接导源于不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因此,有必要用新的筹资方式代替原有的多元分散的筹资方式,以适应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国际比较

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础,因此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行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世界各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建立个人储蓄账户。这种筹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它是实行政府强制社会保障模式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在这一筹资方式下,要求雇主和雇员分别按规定的标准把社会保障费用存入雇员的个人帐户,社会保障费的本金和利息均归雇员所有,由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支配,政府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剂;二是征收社会保障税或社会保障费。这种筹资方式常见于实行政府提供保障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规定税率(或缴费率),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也有少数国家规定完全由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或费),也称社会保险税,或称社会保障缴款,是一国政府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而开征的一种税或税收形式的缴款,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如税务机关等)负责征收和管理,其收支一般纳入国家预算(实行收费形式的国家也有收入不纳入预算的情况),实行“专税专用”或“专费专用”,超支部分由财政拨款补足。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税以其所特有的规范和效率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青睐,成为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征收不同形式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已有80多个,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一些如埃及、阿根廷、巴西、巴拿马、阿曼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荷兰、法国、瑞士、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国,社会保障税更已成为第一号税种。社会保障税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充分说明了它的优越性。

(三)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最佳选择

借鉴世界各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成功经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缺陷,我们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方式的最佳选择。

1.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有助于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的条决分割,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多方筹资、自定标准的筹资方式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因缴费标准不同而负担高低悬殊的局面,不仅负担不均的矛盾突出,而且还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部门行业间的合理流动。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实现税率的统一和征收机关的统一,将彻底改变上述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的顺畅流动。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还有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从而促成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2.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保障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具体负责税款的征收,并把收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形成征收、管理、使用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把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纳入国家立法机关的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之下,这将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筹措、保值增值和有效使用得到有力的保证。

3.有助于促进“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负担沉重,而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筹费和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企业来承担。企业要承担这些占工资总额70—80%的福利支出,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沉重的保险开支,使企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开征社会保障税,遵循“普遍纳税,共同负担”的征收原则,凡有纳税能力的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纳税义务,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既缓解了保险资金来源不足的矛盾,也为企业走出困境减轻了压力。

4.有利于逐步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社会保障对于广大农村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城镇职工所能享受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基本与他们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农民所得到的社会保障却与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职工享受的保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各级政府对农村的部分特困户也定期或不定期地以不同方式给予扶贫、救济,但是,依然分散的、低水平的保险资金筹集方式对于大量需要救济扶助的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每年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已接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但社会保障与其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税费改革的深入,在不增加农民和乡镇企业负担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开征,逐步建立起农村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既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缩小城乡差别,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

5.有助于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通过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统一负责社会保障所需要资金的筹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税务机构的人力和物力,降低社会保障筹资成本;由专门机构负责社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专业化的管理将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更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管理费用的最小化。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将最终促成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6.有助于克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种种阻力,保证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征将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约束力,杜绝拖欠、不缴和少缴的现象。进而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力地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初步设想

为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是十分必要的。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基本状况,近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10年的篇名含有“农村社会保障”的文章,达1000篇有余。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整体制度研究;二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三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本文着重讨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研究状况

1.1农村社会保障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讨论农村社保制度。其观点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对健全或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进行思考,二是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保制度的基本思路或构想,三是关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保制度的构建,四是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下的农村社保制度建设问题,五是从具体角度分析了立法、财政支持、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保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六是讨论了农村社保制度的责任主体及其框架建设和现实选择问题。其他论文还涉及到农村医疗保障,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以及农村生育保障问题。此外,还有几篇是基于上海浦东、贵州贵阳以及福建的实证研究,不仅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对供求关系进行了研究。

1.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关于农民工社保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保障的热点、焦点话题。归纳起来,有如下观点:一是从总体上对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要妥善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保问题;二是具体分析在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特别是建立农民工社保制度时遇到的障碍和挑战;三是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保制度的基本思路或对策,如“以土地换社保”、“以实物换保障”等;四是强调农民工社保制度的建立要有法律作保证,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权益缺失问题的研究。

1.3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被征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指因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或公共事业需要被依法征占土地后,由于土地改变使用权而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目前还停留在呼吁阶段,即从总体上进行思考,强调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保是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由于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因此,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体系之前,土地必将是“农民社保的载体”和“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且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卢海元基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与社保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进行了可操作性构想。此外,也有人提出了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的原则以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设立与管理问题。

2.简要评述本文由收集整理

2.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

2.1.1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重点的讨论

第一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保机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村原有的集体保障机制和土地保障制度受到冲击,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被大大削弱,这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非常重要和迫切。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辅,首先把重点放在社会救助保险和福利服务的层面上,重点是救灾救济、养老保险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第三种观点认为,现阶段中国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责任重点应当集中在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家庭保障,同时,还可以考虑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1.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讨论

对于现阶段怎样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当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最佳路径的选择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分类分层。依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设计和分类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分层,制度设计因分层化后对象的性质、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二种是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李迎生认为目前要做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全实现统一是不可能的,他设计了一个“有差别的统一”的城乡整合模式。第三种观点,建立弹性、创新制度。

2.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2.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归口问题

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作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时期内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理论界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讨论异常的激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农民工社保的“统”与“独”。

“独”派基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以及传统农民的工作、职业性质和需求的区别,提出建立独立于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社保模式。“统”派又有将其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和农村社保体系之分。

2.2.2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

鉴于农民工数目庞大和短期内其转移潮流不可能停下来的事实,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也成为学者们关心的焦点。卢海元(2005)提出了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缴费门槛较低、缴费方式灵活、可随人转移的弹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徐赛嫦(2003)认为,应该建立“混合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2.3农民工的其他社会保障及保障权益问题

依照《劳动法》以及现有的各项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工与其他类型的职工一样应当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即现有制度并未排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2.3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卢海元(2007)提出以被征地农民为突破口,建立城乡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险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基本达成一致,认为现阶段应该采取“以土地换保障”、“以土地换就业”、“以土地换长期收入”的方法,建立以就业为支撑的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专家学者又持有不同的意见。李扬、陈文辉(2005)认为,现阶段在农村适宜推广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这种模式考虑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现实情况,有利于将政府行政手段和商业保险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党国英(2004)提出,建立“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宋斌文、荆玮(2004)提出实行“三方”付费制,倾向于给失地农民建立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应是个人账户式的完全积累制,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成德礼、董克用(2004)提出,吸收失地农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即“农转工”。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132-02

社会保障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除了具有一般税收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累退性、专款专用性、有偿性、再分配性等明显有别于其他税种的特征。目前,在世界上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72个国家中,有130多个国家开征了工资税、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捐赠等不同名称的社会保障税。这些国家在社会保障税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不断加以完善的做法以及社会保障研究的经验,可资借鉴和参考。目前,我国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相应的法治环境也已具备,这些都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准备了必要条件。

一、国外社会保障税概况

(一)瑞典

在瑞典,社会保障税是预算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税收收入中列为首位。瑞典的社会保障税包括保健保险、基本退休金保险、企业倒闭支付工资保险等十项保险,税率为34.83%,按不同用途分项确定、以所有在瑞典居住者工资的比例提取。雇主将代扣代缴的雇员的社会保障税连同雇主本人的社会保障税一同缴纳,自由职业者自行上缴。税务局将纳税人上缴的税款存入各基金账户,交由国家社会保险局管理,由各基金组织分配使用。瑞典的社会保障税模式的特点是征收与承保项目明确挂钩,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专款专用,返还性非常明显,体现了累进性,而且可以根据不同项目支出数额的变化调整税率。

(二)英国

英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凡在工作年龄之内的公民,都必须参加国民保险,从而获得享受各种保险待遇的资格,而没有资格参加国民保险的人则可享受国民补贴。而且根据不同就业人员或非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税率,便于执行。比如,对收入较难核实的自营人员和自愿投保的人员采取了定额税率,征管不会遇到麻烦;对自营人员的营业利润按一个比率征收,也比较便利。由于设置了起征点,也使低收入者的税负有所减轻。

(三)巴西

巴西是拉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较早的国家,其体系和制度较为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由三个机构进行管理:国家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资金援助方面的事务,国家社会保障医疗援助局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主要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税及其他缴款。其社会保障税主要用于筹集退休基金、医疗基金、家庭津贴及教育津贴。社会保障税由雇员和雇主分比例共同负担,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按月薪或临时工作上个月所得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应税工资具有最高限额。雇主与自由职业者应纳的社会保障税按一个固定的基数计算,这个工资基数与实际所得无关。基数按级次划分,并根据加入社会保障管理局的期限而不同。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办法主要是以社会统筹的形式征缴社会保障费。这种形式主要是依据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制定缴费办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集中体现在社保统筹覆盖面窄、社保缴费征收不规范等诸多方面,因此,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十分必要。此外,从物质基础、群众观念、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讲,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十分可行的。

(一)社会保障税开征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经济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经济负担能力增强,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税源基础,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了可能。同时,国有企业已基本完成脱困目标,也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前景广阔,他们愿意也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税。

(二)社会保障税开征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社会心理基础

随着社会成员风险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商业保险的同时,迫切希望国家为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政府出面承担此事,在税收制度上对此加以明确和固定,群众自然大力拥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先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金,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大多数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将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税是典型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能使所有纳税人从中直接受益,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社会保障税开征已具备征管基础

我国拥有严密而有效的税收征收系统和征收管理机构。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开展,社会保障税征、管、用分工协作的统一体系已初具轮廓。同时,税源监控、申报纳税、税务稽查与税务相结合的征管新格局逐渐形成,开征社会保障税,不用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重新设一套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征管装备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税务机关人员素质、征管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效率,降低征收成本。

三、我国社会保障税法框架构想

(一)纳税主体

以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在我国境内有工薪收入的劳动者(包括在各类企事业位、国家机关工作的工薪劳动者)为主要纳税主体,其中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的税收负担,个人承担一部分,国家也通过抵扣计税所得等形式承担一部分费用,一次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原则。目前在确定纳税主体时还存在一些争议,如自由职业者、农村居民是否应被划为纳税主体。对此,应区别对待:前者应依据有所得就应纳税的原理,应就其收入缴纳社会保障税;后者人数巨大,收入普遍较低,要求其和城镇居民缴纳相同的社会保障税是不可能的,因而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二)征税对象

社会保障税应以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薪金数额为征税对象。自由职业者由于全部劳动报酬难以确定,根据专税专用和纳税人受益原则,以其获得的毛收入为征税对象。此外,由于目前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差别主要体现在各种基数外补贴而非基本工资上,应将发给职工的各项补贴列入工资基数,以此作为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税基。

(三)税目

按照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原则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税的税目设计应适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社会保障项目的宽窄相匹配。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项目有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五项。相比较而言,前三项在我国已具备广泛深入的实践经验,过渡为社会保障税难度较小,因此,可先重点设置这三大税目。后两项保险实践时间不长,覆盖面窄,不适宜在现阶段将其作为社会保障税的税目。

(四)税率

确定合理的税率水平是建立社会保障税的核心问题,从设计原理上说,社会保障税税率的确定应在测算社保基金支出需要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目前宜采取分项比例税率。适用比例税率便于税务机关计税及征收管理,也利于初期推广。且采用设立有起征点和最高限征额的比例税率,有利于将纳税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数量差别控制在一定合理限度内。

(五)税款的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采取“申报缴税”和“代扣代缴”方式。企业应纳税额由单位直接缴纳,职工应纳税额由其单位扣缴,自由职业者自行申报纳税,事业单位的缴纳由财政部门负责划转。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后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并由财政按时足额划转到社会保障专门机构,按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支出,专款专用;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收支安排,征收比率调整及开支情况检查,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管、用”相分离。

(六)法律责任

社会保障税作为独立的税种,为保障社会保障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其征纳必须与其他税种一样,通过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设定严厉的法律责任,明文规定违反者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法律的威慑力防止纳税人偷漏税,以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将社会保障税的保护落到实处。对单位和个人不缴、少缴的拖欠行为,税务部门要予以严厉打击,明确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体现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类,可具体表述为强制限期纳税、加收滞纳金、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强制执行,情节严重的可处以刑事处罚等。总之,可以借鉴或利用我国现有的法律资源,对这一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税收的强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枕.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2]张平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税制的影响[n].中国税务报,2001-08-14(3).

[3]马国强,谷成.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贸经济,2003,(5).

[4]曹雪琴.税收制度的国际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5]孙逊.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构想[J].哈尔滨税务,2000,(1).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混合式;税制设计;社会保障资金;参保项目;参保对象;城镇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54-06

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征集所需要的社会保障资金,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征收社会保障税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这样,政府可以为老弱病残者、下岗失业者及其他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给予保健、养老与住房等生活方面的基本资金保障。社会保障税是一个税收基础理论与现实热点的“双重”问题,开征和建设社会保障税是今后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社会保障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予以研究,在对主要设置模式进行比较阐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国情,以考察我国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的适应性。

一、社会保障税几种主要设置模式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征社会保障税,各国基于具体的国情,其社会保障税在各个方面千差万别。依据参保对象与参保项目侧重点的差异,可以将目前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方式大致上划分为项目式社会保障税、对象式社会保障税与混合式社会保障税三种实践方式。

(一)项目式社会保障税模式

所谓项目式社会保障税模式指的是按参保项目的不同类别分门别类设定不同税目的社会保障税实践方式。德国、法国、丹麦、卢森堡、比利时和瑞典等大多数欧洲发达国家纷纷采用这一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瑞典。瑞典以较高的税收为社会保障筹措资金,再通过中央政府转移给每一个国民。

瑞典实行以所得税、增值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纳税人主要是雇主和雇员,征税对象是其工资、薪金,对自营者则按经营事业的全部纯收入进行征税。瑞典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实行源泉扣缴,即由雇主代扣代缴。瑞典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税务机关负责,税款不能挪作他用。瑞典的第一基金局、第二基金局和第三基金局是具体负责税款运营和管理的主要机构,但议会和政府其他部门监督其运作过程。①按照不同保险项目的支出需要,瑞典社会保障税分别确立了单一比例税率。瑞典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无所不包,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该国社会保障税分设有七个项目,分别是父母保险税、事故幸存者养老保险税、老年人养老保险税、失业保险税、工资税、疾病保险税及工伤保险税,每个项目有各自不同的税率:父母保险税税率为2.20%;事故幸存者养老保险税税率为1.70%;老年人养老保险税税率为13.35%;疾病保险税税率为1.50%;工资税税率为8.04%;工伤保险税税率为1.38%;失业保险税税率为5.84%。

(二)对象式社会保障税模式

这一模式则是依照参保对象的差异分门别类设定不同税目的社会保障税实践方式。英国是推行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英国开征的国民保险税就属于社会保障税,名称虽异,但在资金用途和本质上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大体相似,与受益并不是完全相对应。英国的国内税务局负责征收国民保险税,税收收入解缴国库,构成政府财政收入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但并不是独立预算,仅是各项社会保障项目在年度预算中单独体现出来,地方保险办事处负责征收国民保险税和发放保险金。该国的社会保障税是由四类社会保险税构成。第一类是针对一般雇员所征收的国民保险税。纳税人包括雇员和雇主,课税对象是雇员的工资、薪金收入,该税将雇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包括在国家退休金计划之内的雇员,对这类雇员应税工资的起征点是每周32.5英磅,最高限额是每周235英磅(即超过235英磅的也不再缴税),32.5英磅~235英磅,其雇主的税率为6.35%,雇员为6.85%。另外,每个雇主还要按1.5%税率缴纳附加国民保险税。②另一类是包括在国家退休金计划内的雇员,应税工资每周最高限额为235英磅,③没有起征点的规定,雇主的税率是10.54%,雇员为9.0%。第二类是对个体工商业者征收国民保险税。个体工商业者为纳税人,其全部所得为课税对象,按年计征,适用定额税率(每星期4.4英磅),全年自营收入达到1775英磅的按照全额征税。第三类是对那些营业利润大于起征点的自营人员征收国民保险税。④该税适用税率为6.3%的比例税率,应缴税的最高限额为年利润达到12000英磅。第四类是对自愿投保者征收国民保险税。该税按每周4.3英磅定额税率征收,纳税人包括前两类中想增加保险金权益的雇员、雇主和自营人员及没有正式职业但又想保持其领取保险金权利的人。

(三)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

混合模式指的是同时依照参保对象与参保项目进行设定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方式。美国是采用混合模式的代表。在美国,由四个主要税种构成社会保障税税收体系,不是单一的税种结构。

1.工薪税。工薪税的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雇员的税款由雇主在对雇员发放工资薪金时代为扣缴,双方税款在季度终了后下月最后一天前申报缴纳。以雇主全年发放的所有工资薪金和雇员全年领取的所有工资薪金为课税对象,工薪税有应税最高限额的规定,但没有起征点,也没有费用扣除。雇主与雇员适用统一的比例税率,基本上每年对其进行调整,税率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1938年美国的工薪税税率为1%,1950年、1960年税率分别提高到1.5%和2.5%,1970年税率又进一步提高到5.3%,1980年攀升到6.13%,1990年进一步提高到7.65%,到2000年的时候工薪税的税率就达到了8.82%。⑤

2.失业保险税。失业保险税由州政府失业保险税和联邦失业保险税组成,其中联邦失业保险税是为弥补州政府失业保险资金不足而开征的。联邦立法规定由企业雇主缴纳失业保险税款,雇员不缴。该税在纳税人上有具体界定:每季支付所得(即为工资薪金)1500美元以上或在一个年度内连续20天雇佣一人以上的雇主。课税依据则是其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税率全国不统一,由各州政府自主决定,平均税率为0.8%。

3.铁路员工退职保险税。设立该税的目的是为铁路员工筹集退休金,该税具有强制性、贡献性和福利性。该税缴税方法是源泉缴扣法,雇主和雇员构成该税的纳税人,雇主承受的税收负担要高于雇员;铁路职工退职保险税的计税依据包括雇员得到的工资薪金和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两个方面。美国铁路职工退职保险税也规定应税收入存在最高额度。1980年该税应税收入(雇主月工资薪金)最高额度为2158.33美元,适用9.5%的比例税率;而雇员应税最高限额为月工资2158.33美元,税率为6.13%。此外,铁路员工还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失业保险税,该税全部由雇主支付,应税最高限额为每人每月600美元,税率为8%。⑥

4.个体业主税,即自营人员保险税。它是为单独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业主(医生除外)的伤害、医疗及养老保险而设立的。个体业主税同个人所得税联合申报,由纳税人自行申报。该税计税依据为所经营事业的纯收入额,完全由纳税人自己承担,起征点是400美元,税率为12.30%。

二、主要设置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各自的特点

1.关于项目式社会保障税模式。项目式社会保障税中的社会保险费体现了效率原则,其费率的大小一般来说与险种的风险相联系,对不同险种适用有差别的费率,这体现了义务与权利均等的要求;而其失业保险制度与积极人力资源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好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确保社会保障资金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不同项目支出数额的变化调整税率,而且专款专用,征收与承保项目一一对应,返还性非常明显,具有累进性。其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各个项目之间基本上没有资金上的调剂余地,负担与受益失衡,进而造成公平性缺失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2.关于对象式社会保障税模式。与项目式社会保障税模式相比较而言,对象式社会保障税模式的特点是覆盖面非常广,凡是在工作年龄之内的公民必须参加国民保险,可以享受各种保险待遇资格,而那些没有参加国民保险的人则可得到国民补贴。另外,依据下岗失业人员或者那些不同就业人员的各种情况,情况不同设定税率也就不同,征管便利,对自营业者则依据营业利润按一定比例征收,对自愿投保的人员和收入较难核实的自营人员采取定额税率。起征点的设置使社会保障税累退性相应较弱,低收入者的税负有所降低。但是,采取全额累进税率会使临界点的税负差距过大,有失公平。对象式社会保障税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是社会保障税的承保项目与税款的征收没有一一对应、专款专用,返还性不明显。⑦

3.关于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并不是将项目式模式与对象式模式两者进行简单折中,而是吸收两者的主要优点,美国的混合模式很好地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既保证了统一性,又体现了差别性,这方面美国提供了成功借鉴。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适应性较强,比如针对某些特定的承保项目可以实行独立自主的税款收支,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可以实行特殊的加强式社会保险。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不足之处,累退性较强,社会再分配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公平功能受到抑制。⑧另外,该税存在一些缺点,如返还性表现不够具体、统一性不强、管理不够简便。

(二)主要社会保障税设置方式的对比分析

1.灵活性。首先,混合型模式和项目型模式灵活性较强。项目型模式可以对不同保障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因而,该模式对支出较大的保障项目采用较高的税率,对支出较小的项目设定较低的税率。混合型模式除了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需要,而且还可以对特定的承保项目(如针对某一特定保障项目或某一特定行业的社会保障)在保障费收支问题上保证自成体系,所以混合型模式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次,对象型模式灵活性表现较差。该模式按不同承保对象设置不同的税率,虽然这样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但不能依照不同的项目对税率予以调整,因而灵活性较差。

2.管理便捷性。一方面,混合型模式便于征收管理。混合型模式的社会保障税是由一般社会保障税、失业社会保障税和铁路员工保障税等几个税种组成的税收体系,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几个税种分别进行征收,可以说没有统一性。另一方面,对象型模式和项目型模式下的社会保障税则便于征收。对象型模式针对不同参保对象的具体特点进行不同的税率设置,征收管理较为便利。例如,其对一般雇员征收的国民保险税实行累计比例税率,它以雇员的工资薪金作为计税依据,工资薪金容易计算,而对自愿投保者和个体经营者实行每周一定数额的定额税率,实行累进税率不是很方便,这样减少了征收管理成本。项目型模式的税收结构简单明了,容易被纳税人接受,税务机关进行管理也比较便捷。

3.返还性和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障税的返还性在对象模式、混合模式、项目模式中呈现出由差到好的变动趋势,而社会公平的调节作用在以对象模式、混合模式、项目模式中则体现出由好到差的反变化趋势。

就返还性而言,混合型模式是由一般税和特定税相结合的税收体系,没有直接体现出返还的特点;对象型模式返还性也较差,其征收与承保项目没有体现出对应关系;项目型模式以项目进行分类,依照不同类别设定差别税率,体现出专款专用的特点,返还性比较强。就社会公平而言,混合型模式设定最高工资限额,就限额以下的部分进行征税,限额以上的部分则不征税,而且资本利得、股利和利息等工资外收入不包含在计税收入之内,因而,该税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再分配的功能和效应趋于弱化。对象型模式的社会保障税征收范围十分广泛,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征收,它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公平的调节作用。项目型模式的社会保障税分类别进行征收,各类别之间几乎没有调剂余地,社会公平性最弱。

综上所述,三种社会保障税设置方式各有利弊,它们的主要区别见表4。一般而言,项目式社会保障税模式的优点也是对象式社会保障税模式的不足,反之亦然,而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具有这两种模式的优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

(三)社会保障税设置方式的趋同

虽然各国社会保障税制度设置方式也有所差异,但由于其目的和本质上是相同的,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第一,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一般均为雇主、雇员及自营者等有固定劳动收入的人员,以确保税款有充裕来源。课税对象基本上是雇员的工资、薪金收入⑨及自营人员的经营纯收入。⑩

第二,社会保障税的税率一般设置为比例税率,只有少数国家实行单一比例税率,而大多数国家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规定差别比例税率。这种根据纳税人的承受能力不同而采取的差别税率能更好地体现税收即量能课税原则。

第三,社会保障税在项目范围上基本包括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及健康保障三大类。这是以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第四,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封顶不封底,即都没有确定下限的起征点,却有上限的最高额限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该税对社会下层的倾斜保护,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低收入者重税负、高收入者轻税负的逆向调节作用。

第五,在社会保障税缴税方式上,对于雇员所需要缴纳的税款一般采取源泉扣缴的办法,即:公司负责对雇员的收入实行源泉代扣代缴,对于雇主应该缴纳的税款由公司直接向税务部门进行缴纳;而对于那些自营人员及其社会公众应缴纳的社会保险税,一般要求纳税人到税务部门进行自行申报缴纳。

三、我国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的选择与基本构想

综合考虑上述设置模式的特点以及我国现实需要等因素,我国现阶段宜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也就是社会保障税依照参保对象与参保项目相结合而设定的实施方式。

(一)社会保障税设置模式的影响因素

征收社会保障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劫富济贫”的收入再分配作用,缓解贫富差距,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模式。其次,社会保障税基本不涉及资本所得,一般以工薪收入作为计税依据,具有较强的累退性,在与工薪收系紧密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税产生累退性是必然。所以,工资薪金的分配方式和水平对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模式也产生重要影响。另外,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不同的设置模式对征管要求存在很大区别,征收管理难度也有所差异,所以,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模式也应该考虑到税收征收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行业类型复杂,各种分类的角度和标准多种多样,所以不宜实行单纯的对象式社会保障税模式。而我国社保基金是按照社会保险项目进行分类筹集的。鉴于目前国内企业欠缴社会保障费比率较高,这种项目式社会保障税设置方式在实行上能够保证税款应收尽收,有利于减小征收阻力。这一点似乎可以与项目式模式相适应。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城乡差别较大、农村人口众多以及人们的社会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不同,采用单一的项目式模式难以满足一些群体的特殊需求,而以承保项目和承保对象并存设置的混合式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我国应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11}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税模式的选择与实现路径

根据以上社保税主要设置模式的对比,参照我国社保体系现状并结合对社保税的返还性要求,笔者认为,我国社保税模式建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项目型——以承保项目设置社保税,现阶段应将承保对象与承保项目相结合的社保税模式作为现实过渡,同时在社会公平角度上对社保税保障模式进行部分调整。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历史以及现实的影响,呈现出相当不均衡的局面,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因而,在社会保障的筹集与支付水平上城镇与农村应该区别对待。目前,我国农村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承受能力有限,与城镇社保改革进度相比,农村仅局限于某些富裕地区的试点阶段,农村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因此,就目前来说,我国应对城镇和农村设置不一样的社保制度。考虑到社会保障照顾低收入者的出发点,可以将农民的收入来源进行一定分类,视情况将农业之外的一些收入进行征税。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的保险项目比较齐全,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应遵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项目设置上应先一般后具体,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应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保持一致{12},优先考虑社会保险这一重点内容,可以先行设定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五大税目,待经济逐步发展、制度逐渐完善后,再相应增设其他项目。此外,建议对那些所得很难核算的个体劳动者采用地区差异定额税率征收,实行区别对待,以降低征收管理成本。

针对当前企业欠缴社保费用较高的情况,征收应该和参保项目相对应,返还性极其明显、特定款项有特殊用途的社保税设置方式便于征收管理,确保社会保障的筹集征收,减小我国的财政负担。我国现在的社保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它的目的并非是纠正市场失灵,而是让政府体现其“慈善”功能,尽可能改善提升广大公民的福利。因而,我国在设计社保税税制的时候,应当将社保税优化社会公平的作用考虑在内。

(三)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

在税制设计上,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税在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和征收管理等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应符合混合式社会保障税模式的设计要求(见表5)。

1.纳税人。随着参保人数增加,导致互相救济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发挥,抵御风险的功能就很强,社会保障应遵循“大数”法则,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税纳税人主要是城镇劳动者。把农民纳入征税范围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是实际具体操作困难,在农村地区暂时实行缴费而不实行缴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负担能力有限,如果对其征收社会保障税,则需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保证其社会保障金的缴纳,而现阶段我国财政是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补贴支出的。

2.课税对象。首先,社保税具有一定的返还性目的,每个人享受的社保利益都应该与其缴纳的税金相匹配,同时应该兼顾社会公平的需求。那是否有必要明确缴税的上限呢?从社会保障作用于不同收入群体的效应而言,高收入群体自我保障功能较强,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好处较少;但低收入者的自我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更加依赖社会保障这一公共服务,从其获得利益较多。所以,依据税收公平原则,我国社保税应该对高收入群体设定免税的上限,但对低收入群体,如果收入高于最低标准的一定数额就应该征税,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税后收入一定高于最低生活标准。从社会公平而言,这种税制能使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基于我国个税调节能力不足的事实以及收入分配不均匀的现状,征收社保税的时候不应规定工资限额,应该以工资总额为征税依据。其次,为了使社保税征收和现行社保费征缴相对应,可以将个人和单位的薪金总额(现行社会保险费征缴对象)作为社保税参照的计税依据。至于自由职业者的情况,因为确定其劳动收入的难度较大,依据收益对等的原则,应该以其毛收入作为课征对象,以扣除一定项目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在对非工薪收入者(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课税时,原则上应该按照一定期限内的经营营业额扣除特定费用予以核定,但是因为确定他们的劳动收入比较困难,参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可以将他们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其计税依据。

3.税目。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涉及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五大项目。从方便征收和方便纳税的角度出发,社保税征收之初应该只设置社会保险税这一个税目,以便于税务机关及时足额征收税款。在社会保险税税目下,下设“基本养老保险税”、“基本医疗保险税”、“失业保险税”和“其他保险税”4个税目,子税目“其他保险税”作为预留项目。如此一来,税务机关在征收社会保障税时,既可以统一征收“社会保险税”,又可以使纳税人在填纳税申报表的时候分别填写“基本养老保险税”“基本医疗保险税”“失业保险税”3个子税目的金额,这样提高了征收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款专用,防止各项目之间挤占和挪用的问题,也为今后完善社会保障税打下坚实的基础。

4.税率。结合社会保障税本身的特点,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建设初期这种情况,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该采用比例税率。税率的设计应以满足养老、医疗和失业三个项目的基本资金需要为目标,一方面要着眼于政府开展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实际的税收负担能力。鉴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纳税人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应该采用低税率,不宜采用高税率。但采取差别税率的可能性比较大,针对不同的项目实行差别税率。就现实而言,以前的征收率可以衔接执行,即:失业保险税税率为3%,雇员占1%,雇主占2%;养老保险税税率为28%,其中雇员占8%,雇主占20%;医疗保险税的8%,雇员占2%,雇主占6%。同时,从征收管理的角度来讲,对账目不健全、收入不稳定的自营人员,宜采用定额税率。

5.征收管理。税务部门根据属地原则对社会保障税进行征收,可实行按月进行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这两种方式。企业缴纳社保税并办理税收入库时,可以参照其他税收的管理办法进行办理;职工个人应该缴纳的那一部分,可以由企业在发放报酬时进行源泉扣缴,由企业将其与企业负担的份额一起进行申报缴纳;至于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障税的缴纳,可以考虑与个人所得税合并进行申报。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于社会保障税的管理问题,应对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相应改革。社会保障收支应该有别于一般的预算收支,制定相对独立的社保基金预算,做到自成体系。另外,今后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则是社会保障税,社保税的预算管理应该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切实加强监管和核算工作,不得随意被其他一般预算项目挤占和挪用,做到专款专用。即使是在社保基金内部,不同税目的收支也不能挤占和挪用。如果社会保障税税收收入出现盈余,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办法,确保其保值增值,比如说用社会保障税购买国债,与一般预算构成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直接用于弥补一般预算赤字。此外,社保税的收入支出作为社会保险预算的一个主要项目,必须接受人大的审查监督。

注释:

①其中,第一基金局管理的是国家、地方政府等有关机构、公司缴纳的税款;第二基金局负责私营大中型企业、公司所缴税款的管理;第三基金局则主要管理私营业主和自谋职业者的缴款。

②⑤王秋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税比较》,http://。

③应税工资全年最高限额为12220英磅。

④起征点为年利润额3800英磅。

⑥李明:《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⑦倪三立、伍克强:《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体制改革》,2008年第11期。

⑧黄菡:《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实践的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⑨这里的工资、薪金收入包括雇主支付的现金以及那些具有工资性质的实物收入和等价物收入。

⑩工薪以外的股息、利息所得、资本利得等通常不计入社会保障税的税基之内,以此使它与个人所得税区别开来。

{11}邓大松、向运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参考文献:

[1]马国强,谷成.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贸经济,2008,(5).

[2]庞凤喜.论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施成本及其控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3]刘蓉,康楠.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税收经济研究,2011,(4).

[4]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5]王雪峰,李京文.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邹振环,马君武.《国民生计政策》译本述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