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十篇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十篇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40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1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关于食品安全跟踪检查情况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和《关于跟踪检查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积极研究对策,及时整改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审议意见》和《实施方案》指出的2013年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得到较好的整改或解决,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善体制机制,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基础

(一)稳步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部署要求,全省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市级层面,舟山采取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三合一”模式组建市场监管局,其他10个市采取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二合一”模式组建市场监管局;县级层面,65个县(市、区)采取“二合一”模式,25个县(市、区)采取“三合一”模式组建市场监管局。截至目前,10个市、82个县(市、区)出台了市场监管局“三定”方案。

(二)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今年以来,省级层面在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责任方面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将予以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任务的,将追究政府领导责任。市、县、乡、村各级也都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把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到底到边。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了追责事项、程序、情形等。省食安委还配套制定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约谈办法》,对约谈情形等作出具体规定。

(三)健全基层责任网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明确了乡镇一级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若干具体职责。目前,全省134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已全部成立食安委及其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干部2181名,在村(社区)配备市场监管协管员33312名、信息员40498名。各地还结合实际,建立了协管员、信息员报酬机制,2013年度发放报酬补助1461万元;同时,向基层延伸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全省已有近6000名监管干部及协管员用上移动监管信息平台,特别是丽水市、仙居县、富阳市等开通了“食安通”“永安通”“GiS”等富有特色的信息化监管平台。

(四)完善监管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省食安办、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意见》,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的衔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省农业厅建立了农产品监管协作机制。省法院成立了审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专门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跟踪相关案件的立案和审判。今年以来,宁波、温州、湖州、嘉兴、台州等地相继成立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为指导、协调辖区公安机关侦办食品药品领域刑事案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强化日常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启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试点工作,并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初步构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网及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开展试运行。在28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整建制试点,建立8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和7个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力度,开展海淡水养殖产品、海捕产品监督抽检达1万余批次。

(二)抓好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一是生产环节。重点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规范生产行为。省食安办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实施《浙江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实施《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规定(试行)》,已向社会公布列入黑名单的食品企业300余家。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与分类机制,已有8453家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以乳制品、白酒、饮料、蔬菜干制品和食品添加剂5类产品及相应的3000家企业和小作坊为重点,组织开展地产食品“533安全保障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结合农贸市场自制食品“清源”专项行动,研究建立市场禁入和退市监管机制,淘汰了一批低、小、散的食品作坊。二是流通环节。扎实推进600家市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行为,开展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工作,并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先行赔偿和追偿制度。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落实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项措施。三是餐饮服务环节。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开展14个示范县(市、区)、110条示范街、299个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推进特大型、大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建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省食安办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浙江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召开全省清真食品监管工作座谈会,落实清真食品监管责任。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和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单位等专项检查,检查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餐饮单位24367家,责令整改5572家,关停小餐饮1296家,查处违法行为167起,培训9339户,培训从业人员27887名。实施全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涉及生产、流通和餐饮自制等各环节28大类、136个食品品种、183个食品细类、3.6万批次抽样。

(三)强化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开展餐饮具集中消毒示范单位创建和“五常法”管理试点,通过示范创建引领行业提升管理水平。在全省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实施电子监管,实行电子监管的比例超过40%。开展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制品、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制品、餐具洗涤剂、压力锅等4类食品相关产品的专项抽查1647批次,合格率为97.3%。

(四)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强化校园食品安全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监管,相继开展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民工子弟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等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已达83.9%,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到61.5%,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为57.8%,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为96.7%,校园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五)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今年,省财政安排市县转移支付资金1700万元(去年为700万元)、省级风险监测资金300万元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力保障了风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以疾控机构为主、相关部门技术机构为辅、哨点医院共同参与、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监测样品量逐年快速递增,今年实现了全省每千人口年风险监测样本量达到1件的目标要求。同时,风险监测结果运用得到加强,将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作为百日严打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提高了打击的效果;通过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开展风险监测2000余批次,为预警风险和改进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实施专项整治,净化食品市场环境

(一)开展百日严打行动。围绕整治七类重点行为、突出八个重点场所(品种)、开展“八个一批”活动,部署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43.89万人次,约谈违规企业113万家次,公布黑名单企业283家,监督抽检食品8.04万批次,行政立案1.16万起,移送案件162起,破案112起,批捕85人,打掉“黑窝点”“黑作坊”等815个,有效解决部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突出重点热点问题整治。一举破获杭州“广琪”生产销售过期食品案,吊销该公司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封存涉嫌问题原料18732公斤,逮捕犯罪嫌疑人5名。组织对浙江卫视曝光的西湖区九莲庄周边无证小餐饮、小作坊进行联合整治,取缔无证照餐饮店5家,关停30家。约谈“饿了吗”“爱订饭”“美团”“淘点点”等违规网站负责人,并将网络订餐平台登记纳入统一监管范畴。针对海宁等地诺如病毒疫情、宁海问题胶囊事件,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并组织开展食用明胶专项监督抽检和饮用水专项监督检查。先后破获涉及地沟油、病死猪、毒狗肉、工业盐等一批带有行业潜规则的食品犯罪案件。加强过期食品监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肉及肉制品检查执法行动,查处问题肉及肉制品64.1吨,涉案货值246.19万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全省已有2000余家大中型超市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今年以来,全省共销毁或退运不合格进口食品104批次;绍兴市等地开展冷库清查行动,检查大型食品冷冻仓库200多家,查封食品及食品原料20余吨,有力震慑了进口食品违法违规行为。

(三)开展农贸市场自制食品“清源”行动。以农贸市场及其周边自制食品经营门店中从事自制食品的经营户为重点对象,重点整治自制食品来源不明、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脏乱差、使用问题原料、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目前,全省共检查2376家农贸市场的5000多家自制食品经营户,责令整改生产加工场所291个,取缔生产加工场所5个,立案50起,移送司法机关3起。

(四)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四打击四规范”整治。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行为、销售和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的违法行为、生产经营侵权仿冒和“五无”食品违法行为、生产经营“两超一非”等劣质食品行为,确保农村食品市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合法、生产经营行为合规、生产经营过程可控,构建安全有序的农村食品市场环境。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4604人次,检查农村食品经营者28485户(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3880个(次),监督抽检食品2672批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68件,查扣假冒伪劣食品5289.35公斤。

四、发挥各方作用,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一)加强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工作,分别组织了针对全省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市场监管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食安办负责人及各类生产经营者的专题培训班。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举办全省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直通车”“百万食品安全宣传海报进社区”“百名高校学子进百企宣传食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开放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省食安办组织编写并出版发行《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工作实务手册》,加强对基层食安办和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二)鼓励社会和公众参与监督。开展“我执法、你参与,我宣传、你传递,你点题、我检测,你举报、我查处”活动,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共治共管。组织开展“我在食品安全第一线”活动,邀请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走进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组织开展百名义工进市场找问题活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有奖举报制度,今年全省已发放举报奖励资金30余万元。

(三)发挥第三方力量参与监督。积极构建以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市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食品安全检测所为基础、各类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推进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已有29个县(市)开展了整合工作,特别是德清县、三门县、临海市等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县级食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有效集中了仪器设备和人才技术资源,提升了县域检验检测能力和效果。全省所有县(市、区)已建成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为公众开放。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保险机制保障和倒逼食品质量安全,临安市、富阳市、海盐县、永康市已在餐饮企业、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产品配送中心、农村家宴等领域,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初步构建起政府、保险机构、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共赢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仍有不小差距:一是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全省还有1个市和8个县(市、区)未正式公布市场监管局“三定”方案,一些地方市场监管所组建、人员培训等工作进展较慢。二是相关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农产品准入机制、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制度还不健全、排查效率不够高,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共治机制建设刚刚起步,行业自我管理作用发挥不够,公众食品安全防范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尚处于提升阶段,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快检能力较为欠缺。四是部分突出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全省性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尚在研究制订之中,无证流动摊贩、无证小餐饮问题仍是日常监管中的难题,进口食品市场亟待规范。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省人大常委会跟踪检查为契机,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进一步加大整治和监管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食品监管制度体系。以食品安全法修订为契机,抓紧我省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订和清理工作。

二是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落实《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责任约谈制度,定期集中通报全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情况及典型案例。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平安浙江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工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把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公开、黑名单公示、飞行检查、诚信建设等制度,不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首责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三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项整治成果。总结近年来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围绕食品安全重点领域和监管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全省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2014-2017),以食用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进口食品、食品相关产品、餐饮具以及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农贸市场等领域为重点,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风险隐患大的突出问题。强化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拟实施为期三年的进口食品市场整治规范工程,全面整治非法进口食品、假冒进口食品行为,规范进口食品经营活动。

四是进一步推进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乡镇(街道)食安办与市场监管所、公安派出所等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出机构的协作配合机制。强化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协管员、信息员业务培训力度,建立协管员、信息员报酬补助保障机制,提升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着力推进市场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投入力度,努力把市场监管所打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沿哨所”。

五是进一步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省市两级食品安全技术审评、认证检查、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推动检验检测结果共享,减少重复检验检测。加快基层监管站所快检能力建设,切实满足日常监管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形成政府检测机构与民间检测力量相互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2

一、整改工作基本情况

各地、各部门在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后,及时动员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并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整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宣传培训不断强化。以《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开展了条例集中宣传月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继续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并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纳入全省“五五”普法的重点内容,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推广普及工作纳入全社会正常化轨道。省市有关部门还将安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如宁波质监局重点开展了中小学生对电梯、液化石油气瓶、客运索道和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的知识宣传,发放图片、光盘宣传资料500余份,进校园60余所,专题讲座6次,110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还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交通、消防安全的宣传。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各地还认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程。湖州市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安全培训的目标。在织里火灾隐患整治期间,市领导亲自组织部署职工培训工作,明确提出“企业业主不经培训考核合格,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员工未经培训考核合格不得上岗”。至2006年底,全省已完成1000余万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培训任务。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安监部门认真组织好法定安全生产培训,去年全省共新训、复训、普训企业主要负责人20.5万名、安全管理人员55万名、特种作业人员25万名。

(二)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治。针对事故多发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依法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了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多合一”建筑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各项整治分工明确,措施到位,重点突出,效果明显,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如去年下半年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治理“2006行动”以来,从7月份起,事故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宁波市共排查“三合一”企业、“多合一”建筑3229家,完成整改(停业、人员搬迁、技术防范)3070家,整改率达到93.29%,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火灾隐患。嘉兴市列入省级的2家重大事故隐患、2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均已整改完毕,5家市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单位中3家已整改到位,1家已新建完工,1家已进入了关闭程序。金华市列入省、市重点整治的各类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为抓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点(段)和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的安全管理,衢州市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门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有重点、有计划地列出整治方案,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安装防护设施。目前全市在上述路段安装钢质护栏79154米、墙式连续护栏4549米、墙式间断护栏74123米、示警桩113106根、新增标志牌10453块。

(三)监管责任更加落实。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在职责范围内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体系,明确了各行业部门的监管职责,突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创新考核指标,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嘉兴市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列入“平安嘉兴”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考核范畴,并每年两次进行考核,强化责任落实。金华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全市共签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书25万份,通过设置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指标,有效推动了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重大隐患治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努力强化大安全的工作格局。

(四)基础工作更为扎实。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得到加强,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如丽水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安全监管人员得到逐步充实,从120人增加到153人。衢州市(县、市、区)都建立了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已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专兼职人员配备基本到位。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如金华市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金华市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金华市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金华市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一系列应急救援文件,建立了危化、矿山行业的应急救援专家库,组建了地下矿山抢险救援队。磐安、东阳、义乌等地有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7起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避免了危化品泄漏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和周边环境污染。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省安全监管局组织编制了《浙江省行业安全生产基本标准编写导则》等企业安全生产规范标准,目前,全省已有50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安全管理标准化活动,促进了更多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了安全生产行为。继续实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分步退出计划和经营准入措施,进一步严格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严把企业准入关。

(五)执法力度逐步加强。各级安监部门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事故查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各类事故,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立案查处案件比上年增加了40%。嘉兴市2006年仅安监系统就下达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629份,强制措施决定书24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18份,依法立案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69起,并对57起死亡事故进行了责任追究,行政罚款259余万元,行政处分5人,追究刑事责任3人,使一批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认真探索事故发生规律,努力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如金华市针对危化企业搬迁过程中设备拆迁、地下矿山作业等存在的高风险,及时下发文件,严格督促落实,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各级安监部门还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处罚自由裁量权等作出明确规定,保障了行政执法的科学性、合法性。

从调研督查情况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

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做了大量的工作。整改工作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初见成效。去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而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则同比分别有所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

二、整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多发、高发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不少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事故隐患依然大量存在。虽然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在检查、督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很多问题一时难以根治,事故隐患、屡查屡犯的违规违章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有些隐患触目惊心,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如道路安全设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大交通要求,通村公路安保设施相对滞后,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上升;一些危化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有的甚至已被居民区包围,周边安全间距不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非法生产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现象依然存在;“三合一”企业、“多合一”建筑现象屡禁不止,整治难以到位,反复出现回潮,已酿成几起重特大事故。此外,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领域和行业的安全隐患也比较突出。

(二)安全发展理念仍有差距。分析湖州织里“9.14”、“10.21”火灾等事故原因,可以看到,虽然上级政府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层层布置,狠抓落实,但仍有部分基层干部“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不够牢固,对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时,决心不够、力度不大。安全工作重视程度、执法工作力度逐级递减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怕管安全生产的畏难情绪,在政府及部门领导的分工安排中,一般由新上任的、资历较浅的领导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末位管理”现象。

(三)企业基础条件还相当薄弱。从调查中了解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结构趋同、附加值低、市场单一等原因,多数都处于微赢利状态。这类企业往往安全投入有限,安全设施简陋,安全意识淡漠。不少企业负责人只在口头上重视安全生产,而行动上并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对具体安全工作持应付态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应招人员的劳动技能,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则不重视。一些员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就上岗,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任重道远。

(四)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盲区”。一些地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和要求,满足于运动式的安全检查和整改,依法监管的常态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地方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处罚力度不大,以少量罚款处罚的较多,甚至存在以管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还很薄弱,有人管、有人会管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以兼职人员为主,监管能力还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危化企业的搬迁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虽然大部分危化企业都已完成了搬迁任务,有的也正在实施过程中,但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不少列入搬迁计划的危化企业难以动工建设,限期搬迁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不少地方要求省里加大支持力度,对列入2007年搬迁计划的危化企业予以特事特办。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从调查情况看,凡是法律法规宣传到位、贯彻到位的地方,安全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反之,安全工作就相对比较薄弱,事故发生数、人员伤亡数也比较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增强安全法治观念,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在当前市县两级正处于换届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因新老交替而放松安全工作。要继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继续狠抓安全隐患整治。针对我省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和事故预防力度,重点抓好危化物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要继续向社会公布一批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消防重大事故隐患并限期整改;督促危化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认真实施城镇居民密集区内危化品企业搬迁或关闭方案;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完善临水临涯高落差危险路段、“康庄工程”通村道路安全设施,并坚决打击违章、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努力防范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认真清理“三合一”企业和“多合一”建筑,限期落实整改措施,谨防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三)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要采取宣传、培训、引导、教育等多种手段,突出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强化企业主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使企业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切实树立“安全即效益”的理念。要结合条例的实施,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督促和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活动,加大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推广力度。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3

一、听取和审议报告

(一)法定报告

1、审查和批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县本级政府预算

审查的重点:预算分解方案的合法性、完整性,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保障措施,预算执行推进措施等。拟安排在3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上听取和审查该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计划指标完成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分析等。拟安排在7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3、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上半年收入及支出等预算执行情况,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情况分析等。拟安排在7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4、审查和批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县本级政府决算

审查的重点: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及人大常委会批准预算执行情况,重点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民生工程及重大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等。拟安排在9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听取和审查该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5、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同级财政)审计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批准的预算执行情况,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财政资金监管情况,上年度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拟安排在9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6、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药品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依法行政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情况等。拟安排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法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二)专项工作报告

1、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等。拟安排在5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教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农网升级改造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农网升级改造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升级改造的思路及措施。拟安排在5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城环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3、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效益发挥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快建设步伐、促进提档升级的措施等。拟安排在7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农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4、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十七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安排、办理措施、办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拟安排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代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5、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审判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县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等。拟安排在9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法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6、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检察院关于侦察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县人民检察院关于侦察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侦察监督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等。拟安排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报告。由法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二、执法检查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征缴、社保基金的监管等情况,全县在推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拟安排在7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执法检查报告。由法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三、集中视察

(一)对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的重点:城区供水扩建工程项目现状、项目规划、项目争取及建设建议。拟安排在8月开展视察,在9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视察报告。由城环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二)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在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拟安排在10月开展视察,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视察报告。由财经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三)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的重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拟安排在10月开展视察,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视察报告。由教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的重点:校车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拟安排在10月开展视察,在11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该视察报告。由教工委、法工委、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工作评议

对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本行政区域内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采取代表推荐、常委会会议票决的方式,确定4个单位进行工作评议。

评议重点: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情况;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落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审议意见情况;履行部门职能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专项工作完成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情况;公职人员履职情况;常委会认为需要评议的其他事项。拟安排在3月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上票决决定2012年度4个评议对象。由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五、其他

(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办法》和《跟踪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在认真审议的基础上,围绕推进专项工作提出审议意见,并对县人民政府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网升级改造、县人民法院关于审判管理、县人民检察院关于侦察监督工作等专项工作报告和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实行双测评制度,促进专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根据《监督法》的规定,结合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事项进行专题询问。

(三)根据《县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流程》的规定,认真做好县政府和乡镇人大报备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四)对已列入201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的项目,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监督法》和《湖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的规定,按照本计划的要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确保人大常委会的各项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度议题分解方案

第一次会议(2012年1月)

一、审议有关人事任免议案;

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政府预算调整的议案;

三、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法制宣传教育及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并作出关于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四、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工作情况的报告;

五、讨论审议2012年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

六、审议决定关于召开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相关事项;

七、审议决定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八、其他。

第二次会议(2012年3月)

一、审查和批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县本级政府预算分解情况报告;

二、决定2012年度工作评议对象;

三、其他。

第三次会议(2012年5月)

一、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农网改造升级工作情况报告;

三、其他。

第四次会议(2012年7月)

一、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县本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

四、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

五、其他。

第五次会议(2012年9月)

一、审查和批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县本级政府决算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同级财政)审计工作情况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审判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四、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城区饮用水源项目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五、其他。

第六次会议(2012年11月)

一、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药品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十七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情况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检察院关于侦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四、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工业项目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五、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六、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七、其他。

第七次会议(2013年1月)

一、讨论初审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二、讨论初审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4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23号文件和186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当前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要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职,敢于负责,强化问责,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抓三纪”(工艺纪律、工作纪律、劳动纪律)、“树三观”(观、人本观、效益观)为载体,使全县危险化学品行业专项整治取得明显实效。

二、专项整治组织机构

为做好专项整治工作,县政府成立深化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专项整治领导组),负责统一领导专项整治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专项整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全县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县专项整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负责全县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的具体工作事宜,跟踪专项整治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专项整治中的有关问题,及时通报和总结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三、专项整治对象及重点内容

专项整治的主要对象:全县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

重点工艺及产品:氨合成、甲醇合成、氧化工艺等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首批危险化工工艺和液氨储存、剧毒化学品等重点产品。

重点环节: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设备检修作业等危险作业和隐蔽工程环节,开、停车环节,建设项目试生产环节,危险化学品装卸、运输环节。

重点内容:

1、学习贯彻23号文件及186号文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

2、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已确定为关停的企业和已被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关停措施落实情况;

3、与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企业排查和整治情况;

4、企业内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情况;

5、危险化学品充装环节安全管理情况;

6、针对近两年来化工事故暴露出的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的防范情况;

7、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及驾驶员、押运员安全管理情况;

8、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情况。

四、重点整治项目职责分工

县人民政府负责专项整治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实施关闭、停产措施,组织对周边不符合安全防护距离企业的搬迁整治工作。

(一)县安监局牵头组织本次专项整治。负责检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查处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排查和监督不符合安全防护距离企业的搬迁整治工作。

(二)县质监局负责企业内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和气瓶、槽罐车气体充装环节的专项整治。

(三)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及驾驶员、押运人员的专项整治。

(四)县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的专项整治。

五、专项整治的方法和步骤

本次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以企业自查自整、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分级督导检查的方式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部署阶段

1、县、乡(镇)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成立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和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2、安监局按照现场执法检查计划对所有监管企业进行一次现场执法检查和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情况的督导检查。同时对各企业落实省安监局《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晋安监管三字〔2011〕1号)要求,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3、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订专项整治方案,确定企业重点专业检查内容和重点项目检查内容,并报县安监局备案后,方可转入第二阶段工作。

4、县专项整治领导组向市专项整治领导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后,转入第二阶段工作。

第二阶段:企业自查自整阶段

1、企业对照186号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专项整治的检查内容,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全员性的隐患排查与治理。通过排查,对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进行修订完善,对排查出处于不安全状态设施设备限期进行整改,对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培训和教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深入开展“反三违”、“抓三纪”活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企业在本阶段工作完成后,向安监局上报《专项整治自查自整工作报告》,然后转入第三阶段工作。《专项整治自查自整报告》内容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专项整治排查出本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的针对性整改措施;整改完成情况;对排查出的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以及重大安全隐患是否向县安监局主动报告、接受处罚。

3、县安监局要适时组织对重点企业、第一阶段工作开展不扎实的企业、安全隐患较多的企业进行重点抽查检查。

4、县专项整治领导组向市专项整治领导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后,转入第三阶段工作。

第三阶段:县政府检查阶段

1、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工作方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运输企业按照检查内容、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进行全覆盖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第一、二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自查自整情况、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情况。并针对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下达执法文书并采取整治措施;对仍然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和重大安全隐患隐瞒不报的,要依上限予以行政处罚并责令停产、停建。

2、各企业要认真整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经安监局复查确认整改到位,可以结束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3、县专项整治领导组向市专项整治领导组办公室上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整治情况表》(附件3)及汇总本阶段工作后,可转入第四阶段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

认真复查总结全县开展专项整治的情况、专项整治的效果、专项整治工作目标完成及企业隐患整改跟踪落实等情况,对专项整治效果明显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对整治不彻底,隐患不整改的企业进行补课,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并接受省、市的督查检查。

在专项整治每一阶段,检查人员都要认真填写《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阶段工作备案表》(附件1)和《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企业检查表》(附件2)。

六、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自查的主要内容

1、依法取得各种证照和合法组织生产、建设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落实和持续改进情况;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安全管理人员配置情况;安全生产最薄弱环节的改进情况;

3、危险化学品购销、储存、装卸、运输等环节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情况;采购、销售、运输等相关资质审查及建立用户档案、充装记录、销售台账情况;

4、全员及外来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从业人员按照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情况;对同类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开展案例教育、汲取教训、落实防范措施情况;

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和远程监控的有关情况;涉及危险化工工艺自动化改造情况;应急救援组织的建立和应急装备、物资配置情况;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备案和演练情况;

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建档、调查处理情况,对涉险事故、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如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工、异常工况、泄漏等)和事故制定整改措施情况;

7、各类安全设施,特别是防雷、防静电设施,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防火、防爆、防中毒、防泄漏设施的配置、使用和维护情况;

8、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抽堵盲板作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和隐蔽工程作业等危险性作业实施许可管理情况;同一区域内或者交叉作业的双方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

9、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机制的建立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是否做到“五落实”(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对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和治理情况;

10、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阀等特种设备及其附件日常管理及定期检验情况;

11、气瓶和槽罐车的气体充装管理情况,是否存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12、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专用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能够正常使用的情况。

(二)乡(镇)及部门检查的主要内容

1、对依法关闭和停产、停建企业采取措施落实情况;

2、对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企业排查和整治情况;

3、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

4、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以及气瓶、槽罐车充装整治情况;

5、公路运输违法行为查处、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工作情况。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实际,成立专项整治工作机构,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落实专项整治经费,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周密安排,详细制订本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开展自查自整,做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确保查隐患不留死角,抓整治不留情面,建机制不留空档。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按照“五到位”原则进行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限时完成整改。停产企业不得以停代整,躲避专项整治。

(二)严格检查,落实责任。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采取相应整治措施。属于应当关闭和停产整顿的,要依据相关标准实施关闭和停产措施;存在一般安全隐患的,要下达整改指令书,限期整改到位。检查工作组要将检查结果形成书面意见反馈告知被检查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要向上级部门报告,并挂牌督办。发现非法违法行为,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应及时移交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断然措施予以关停。

对于企业自查自整不认真、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安全管理不到位或弄虚作假的,除对企业通报批评外,对现有安全许可从严审批,对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许可实行限批,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依照上限予以处罚。对专项整治开展不力的乡(镇)和有关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对其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5

第一条为了排查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矿字〔200*〕134号《煤矿隐患排查和整改实施办法(试行)》、安监总煤矿字〔200*〕133号《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煤矿企业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全面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和治理以矿井为单位进行,各矿矿长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负直接责任。

各矿井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发现存在重大隐患,要立即停止生产,并向煤矿主要负责人报告。

第三条矿井有重大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本实施办法所称重大隐患是指《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15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详见安监总煤矿字〔200*〕133号文件《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以及*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资料汇编中所列的重大隐患。*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资料汇编中所列的主要隐患,按一般隐患的要求进行排查、整改。

第四条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集团公司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安全监察部,以及集团公司驻矿(处)安全监察处,对所属矿井的重大隐患负有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定期监察的职责。

第二章隐患排查

第五条各矿井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健全各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的责任制,组织职工发现和排除隐患。

1、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各矿矿长,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全面责任。应当每月组织一次由相关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参加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要定期听取有关人员及部门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的汇报,督促和检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计划和资金的落实,组织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组织制定岗位责任制,主持召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办公会及工作会议,及时作出决策和下达指令。

2、集团公司和矿总工程师,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技术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负责配备技术力量,确定岗位责任、开展科研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组织安技措资金计划,参加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

3、集团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和各矿的矿长,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矿分管副矿长协助矿长开展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负有同等责任。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计划,监督检查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整改隐患的各项措施,参加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

4、集团公司和矿分管的副总工程师,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审批和落实整改隐患的安全技术措施,参加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

5、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部长和驻矿安全监察处副处长,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监察责任;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分管副部长、总工程师,对各自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有安全监察直接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本企业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保安责任制的履行情况,参加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跟踪落实隐患的现场整改情况,对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隐患实行闭合管理,并建立和保管好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台账。

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总工程师、驻矿安全监察处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技术监察责任。专兼职安监人员要按三大规程及有关文件规定,认真排查本单位安全生产隐患,跟踪安全生产隐患整改,认真检查整改隐患的各项措施执行情况,严格把关。

6、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和矿生产技术管理部门,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实施整改的主要机构,对隐患排查、整改负生产技术管理责任。具体负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定具体整改方案、指导整改方案的实施以及现场整改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7、基层区队的区队长,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负全面责任。每天组织一次对本区队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及时整改,对排查出来的安全生产隐患要登记建档,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情况。

8、基层区队的技术负责人,对本区队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技术管理直接责任。负责编制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现场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

9、基层区队的班组

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负直接责任。作业前,必须认真排查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提出在工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对依靠本班组力量无法进行整改,或一时不能彻底整改的安全生产隐患,必须及时向区队以及矿调度室汇报。

10、基层区队的现场作业人员,对所在岗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负责。必须每班排查本岗位安全隐患,对排查出来的安全生产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如不能整改的,必须及时向班组长和区队带班干部进行汇报,同时,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必须无条件接受各级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交办的安全生产隐患整改任务,并按要求完成隐患整改工作。

第三章隐患的分级管理和监控

第六条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隐患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监控。

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在每月5日前,各矿井分管部门要在每月25日前,按照以往对十害专管的要求,从采煤、掘进、机电、运输和提升、通防、巷修、火工品管理、水文地质、冲击地压、其它等十大方面,对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彻底排查,对所排查出来的各类隐患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分类和定级,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即:需要地方政府或省政府及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为a类,需要集团公司帮助解决的安全隐患为b类,属于矿安排解决的安全隐患为c类,属于区队自身解决的安全隐患为d类;按照其危害程度和隐患的性质不同,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中等、一般、较轻5个等级。在填报安全生产隐患汇总表时,要按照隐患的类别、危害的程度和隐患的专业类别,依照a类、b类、c类、d类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填报;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分别填入各自的汇总表,以明确区分。煤矿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汇总表,要及时报送相关领导和部门,并及时下发到基层相关单位。对不属于上述两类煤矿安全隐患的其他安全生产关键问题,仍按现行的相关规定,经梳理后专门填写安全生产关键预报表,分别报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和生产技术部;属于基本建设工程的,要同时报送规划部。

集团公司安监部负责跟踪督查b类隐患,并协调省或地方政府及部门解决a类隐患。

一般隐患由矿长指定隐患整改责任人,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的隐患,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矿长审核签字备案。

重大隐患由各矿矿长组织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安全保障措施,落实整改的内容、资金、期限、下井人数、整改作业范围,并组织实施。整改项目结束后,由矿长按照重大隐患的整改验收标准组织自检。

矿井重大隐患自检合格后,要及时向集团公司公司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以及当地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报告。申请报告应包括整改方案中的内容、项目和自检结果,并有煤矿主要负责人签署的验收意见。

第七条集团公司和各矿井必须建立正常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制度。集团公司和各矿井按照季度和月度分别召开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分析会,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可将季度和月度排查分析会合并进行。各矿井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提升、通防、巷修、火工品、水文地质、冲击地压及其它相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周要与安监部门一起召开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分析会;区队每天要分析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每次会议都要有原始记录。

第八条集团公司和各矿两级安全监察部门要建立隐患整改档案,对各类隐患实行“谁排查、谁签字,谁整改、谁签字,谁验收、谁签字”的闭合管理。

每月底,集团公司、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安全监察部门,以及驻矿安全监察处,要将本单位当月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及时反馈给集团公司以及本单位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重大安全隐患没有按期进行整改的,先停产整顿,再按照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第四章隐患的建档和上报

第九条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驻矿安全监察处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或安全监察意见书,并跟踪落实隐患整改的情况;对未按期完成隐患处理或因安全隐患处理不当而造成事故的,要依照责任追究等相关文件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所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的跟踪落实,及时进行统计汇总,实行档案化闭合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档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安全隐患的名称和种类(类别)、危害程度、产生的原因和现状、所采取的整改方案及安全措施、整改的单位和整改责任人、组织和参加整改验收的人员、整改结果等内容。

第十一条各生产矿井、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应当于每月25日前将本月安全隐患的落实整改情况,以及所排查出来的下个月的安全隐患,向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和生产技术部提交书面报告。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要将上季度重大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本季度所排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向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以及当地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交书面报告。上述报告均要经矿长签字。报告的主要内容要包括:产生重大隐患的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安全措施和整改结果等内容。重要情况应当随时报告。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6

一、考评组织

消防大排查、大整治考核工作由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安消防大队具体实施,考核对象为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住建、民政、文化、教育、卫生、旅游、文物、国有资产管理、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

二、考评方法

1、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自查自评合格后,将自查自评情况9月29日前书面向安委会办公室和公安消防大队申报验收;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消防大队对所有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进行考评验收,并将考评结果按比例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2、住建、民政、文化、教育、卫生、旅游、文物、国有资产管理、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自查自评合格后,9月29日前书面向县安委会办公室和公安消防大队申报验收,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消防大队对申报单位进行考评验收,并将考评结果按比例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同时由公安消防大队将自查自评情况和验收记录表(复印件)报地区消防支队,并申请验收。

三、考评内容及分值

考评分值为100分,考评内容为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组织推进、社会单位自查自纠、消防监督执法、消防宣传教育、逐级自评验收等工作,火灾情况作为扣分项单独计分,详细自查自评及验收标准见附件1。

(一)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部门组织推进工作(10分)

1、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统筹实施(9分)。根据《关于印发县集中开展全覆盖、严执法、见实效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的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全过程进行检查督察的要求,要将消防安全纳入大检查内容,统筹推进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2、部门推进落实(9分)。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文化、教育、卫生、旅游、文物、国有资产管理、粮食等9个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行业系统排查整治,每月向安委会和公安消防大队报告排查整治情况,由公安消防大队在互联网实名公布行业部门组织检查、督查情况。公布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的单位名称以及发现的火灾隐患,本行业、本系统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3、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2分)。存在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依法由公安消防大队书面报告县人民政府实施挂牌督办,严格督促整改。

(二)社会单位自查自纠工作(25分)

1、单位自查自纠(5分)。落实单位排查整治责任,社会单位按消防部门公布的排查整治标准开展自查自纠;影响公共安全的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等将本单位自查自纠情况实名报告消防大队或公安派出所;消防大队建立自查自纠工作台账。

2、实名公布自查自纠(20分)。所有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查自纠情况,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在单位内部公布,接受社会和单位职工群众监督;消防大队统一将影响公共安全的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等单位“实名”报告的自查自纠情况,在互联网消防网站或政府网站上公布,督促落实排查整治责任。公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在自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等。完成自查自纠的人员密集场所,要向社会公开承诺消防安全,并在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消防安全承诺书”。

(三)消防监督执法工作(30分)。

1、完成执法工作量(16分)。根据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情况赋分。

2、公布执法情况(10分)。公安消防大队要将监督检查情况通过互联网消防网站或政府网站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公布内容包括:检查的单位场所名称、抽查部位、检查时间、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意见。

3、落实不良行为公布(2分)。每月按照要求248号《关于印发〈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制度(试行)〉的通知》)要求,公布消防安全不良行为。

(四)消防宣传教育工作(20分)

1、媒体宣传工作。分值10分。主要考评在中央主流媒体、省级主流媒体的上稿数量,地级主流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情况。中央主流媒体统计范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正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仅统计6点至23点时段新闻、专题。省级主流媒体统计范围:省级党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2、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分值10分,主要考评开展社会化消防宣传活动的情况,户外视频和楼宇电视播出消防安全提示和公益广告情况。

(五)逐级自评验收工作(5分)

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和验收申报工作。凡自评验收走过场、弄虚作假,一旦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将依法依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7

第一条为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监部门)监管、督查、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包括:

(一)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二)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二章隐患排查治理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安监部门负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均有义务向其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报告。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接到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核实、查处;发现所报告重大事故隐患不属于本部门处理的,应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名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治理和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制度。班(组)应当每天一排查,车间(工区)应当每周一排查,厂(公司)应当每月一排查。车间(工区)、厂(公司)应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有书面记录备查,并由每次组织排查活动的负责人签字。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奖惩制度。鼓励、发动职工争创无隐患岗位、班组、车间和企业,对职工主动排查、排除本岗位和班组、车间及其他部位事故隐患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排查或岗位存在事故隐患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分管负责人应当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及职工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登记建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等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职责。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一条对排查、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台账。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事故隐患报其主管部门、安监部门;主管部门、安监部门应当建立重大事故隐患台账。

(二)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应当立即排除或整改。

(三)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将事故隐患情况和治理方案报其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对重大事故隐患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及时的生产经营单位,其主管部门、安监部门责令其对事故隐患限期进行整改,必要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五)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生产经营单位分管负责人组织整改验收,验收合格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存档。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报其主管部门、安监部门验收。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将隐患部位、隐患内容、治理措施等向本单位全体职工公开警示,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监控、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三条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安排专人负责接收预报预警信息和指令,一旦发生灾害性天气,立即停产撤人,落实监测、监控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市政府、乡镇街道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度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于下季度初的5日内向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报送书面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有关部门和安监部门。

第三章重大事故隐患督办

第十五条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需要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包括:

(一)省、市以上领导及省、市政府安委会对我市提出的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整改意见;

(二)市领导在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意见;

(三)有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隐患;

(四)需要由两个以上部门或单位协调解决的事故隐患;

(五)市政府安委会研究确定的重大事故隐患。

第十六条需由乡镇街道解决、两个以上市有关部门或单位协调解决以及市级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市政府安委会负责下达整改指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下达整改指令、挂牌督办。

第十七条对下达整改指令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市政府研究确定是否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并责令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等成立治理工作组,入驻现场,监督治理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撤离。

第十八条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其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九条对因为整改工程投资特别巨大或整改工程特别重大和复杂而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的重大事故隐患,乡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向市政府安委会书面说明情况,并承诺整改期限。在整改期间,要采取明确具体责任人严格监管措施,确保安全。

第二十条实行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监部门和其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第二十一条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监部门和其主管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审查或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市政府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关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主管部门对监管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应当每季度对重点生产经营单位检查一次,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或专项督查。安监部门对其列入执法计划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或督查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并由检查组组长签字。

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二十三条主管部门、安监部门应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将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场所及相关设备、设施停产停用。对不按指令停产停用的,由政府安委会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停止供电、供水,确保安全。

第二十四条安监部门应加强对主管部门职责履行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检查情况和重大事故隐患台账建立等情况的监督,确保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生产安全。

主管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应当于每季度后10日内将上季度本行业领域、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报送安监部门。

第二十五条安监部门应当建立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事故隐患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和监控;并传上一级安监部门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安监部门按照《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的;

(二)未定期对本单位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事故隐患进行评估的;

(四)对存在的重特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对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的。

第二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给予警告,并处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二)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八条有关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中,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8

工作计划

 

(2021年3月17日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光明区人大及其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理念,按照区委“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部署要求,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推动光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颜值”发展专项监督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全年

二、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1.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工作依据: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2.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3.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2020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环境保护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4.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

告。

工作依据: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地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规定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5-6月份

5.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8-10月份

6.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8-10月份

7.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9-10月份

8.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10-11月份

9.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时间安排:12月份

10.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办理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时间安排:12月份

三、计划、预算审查监督

1.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草案初步方案。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月份

2.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初步方案。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月份

3.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审计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4.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区本级决算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5.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6.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7.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对部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逐项开展满意度测评。

工作依据:预算法、审计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0-12月份

8.根据计划、预算执行的调整情况,审查批准计划调整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全年

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对“一府一委两院”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积极发挥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作用,增强备案审查实效,维护法制统一。

工作依据:立法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负责单位:选联任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全年

五、跟踪监督

1.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执法检查报告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3月份

2.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6月份

3.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5-6月份

4.跟踪监督区人民法院落实加强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审议意见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6-9月份

5.跟踪监督区人民检察院落实加强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审议意见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6-9月份

6.跟踪监督《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10月份

7.跟踪监督民生实事项目完成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全年

六、专题视察

1.视察我区城市建设管理、治水提质、国企改革等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6月份

2.视察我区特殊教育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3月份

3.视察我区第一幼教集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扩容提质、众创空间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4-10月份

4.视察我区文体设施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6月份

5.视察我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10月份

6.视察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6月份

7.视察我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7月份

8.视察我区“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8月份

七、专题调研

1.人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监督专题调研。

工作依据:区委调研课题计划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10月份

2.开展职业教育发展专题调研。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4-6月份

八、任后监督

对区人大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任后监督,听取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报告。

工作依据:组织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发〔2017〕22号)等文件要求:企业要向职工代表大会专项报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和重大隐患治理情况。现向公司一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2020年公司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执行及重大隐患整治情况。

一、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执行情况

(一)修订了《安全管理体系文件》。2020年10月,公司安委会根据新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对《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修订。一是进一步修订《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完善了隐患分级治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验收摘牌等内容;二是完善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对事故隐患的定义、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过程、报告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公司所属各分部、工区均建立健全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2020年度,全司上下严格按照《隐患排查整改制度》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公司层级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督查37次,其中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检查7次,各分部、工区层级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1021次。公司各层级检查发现隐患3832条,整改完成3832条,经济处罚个人11200元(公司机关及各项目合计),处理单位和个人123次,处理方式有通报、写检讨、缴纳罚款等方式。排查出的隐患均按照“责任、措施、时限、资金、预案”五到位的原则进行了整改落实,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保持稳中向好,为公司决战决胜县域高速“能通全通”工程及“十三五”收官,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2020年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2020年,公司各级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大力防范化解交通运输部“14条质量安全红线”问题,有效消除公路建设公司“十大安全隐患”,严格执行落实《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切实加强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的通知》,改善了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和安全生产条件,扭转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20年各级排查未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于安全整改情况的报告篇10

一、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县政府对全县食品安全负总责,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县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和干部任用挂钩,强化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并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各级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追究,对因食品安全监管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造成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一)完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准入、核准生产基本条件,严格准入门槛。新申证的企业现场核查,实行专家组对技术条件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生产加工环节指质监部门,下同)监管人员对受理质量和现场审核程序把关的双把关负责制。

(二)实行食品企业退出机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突出高风险产品及问题较多的企业、行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不满足获证条件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实行黄牌警告,记入信用档案,并一律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或生产核准。

(三)实行企业信用档案及黑名单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已有企业信息文字档案、动态电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完善食品企业信息的采集、录入及更新,实行动态监管,同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应包括企业基础资质信息、违法违规信息、质量状况信息、投诉及媒体信息和企业认证认可信息。探索与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共享信用资源。

对国家抽样检验不合格、市级抽样检验重要指标不合格、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将其纳入黑名单。对黑名单企业应组织生产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吊销生产许可。

(四)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连坐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食品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要在对其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积极溯源,查清其进货渠道和销售流向,责成企业在规定时限内查清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补救措施,召回问题产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回应媒体,同时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对其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及时通报其相应环节的监管部门实施重点监管。要举一反三,对区域内相关企业及时布置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查,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努力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五)严厉打击食品质量违法行为。坚持“重拳出击,一打到底”,始终保持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等严重违法行为,按照“刑事优先”原则和“一个不留,事不过夜”的要求,将违法线索第一时间通报公安机关,涉嫌犯罪的,依据《刑法修正案》的规定,一律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于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一律按上限进行行政处罚。

三、进一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实行食品企业分类、分级、分等巡查监管制度。将食品按“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分为三类,将食品企业按其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级;按照“抓重点,提效率,重风险,保安全”的原则实行分等级管理。从重点到一般将监管等级分为五等,从而确定巡查频次,组织日常巡查监管,提升监督水平和效能,合理配套监管资源,实现科学管理。

(二)实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考核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对不同等级的企业采用相应的监管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每年对食品企业进行一次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考核,确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等次。科学运用评定成果进行分级监管等级调整或依法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三)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履责报告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每年随机抽取不低于获证企业总数15%的食品企业,由企业法人代表公开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年度履责情况。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采取“履责报告会”、“现场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组织好企业法人代表履责报告工作。其他未进行现场报告的企业要书面报告履责情况。履责报告制度落实情况要纳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内容考核。

(四)实行食品安全监管横向协调配合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横向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不定期地召开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及乡镇(街道)的协调会议。主动向相关部门通报食品质量和监督执法信息,交流监管经验,共同研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现索通报、应急联动等机制,开展协同作战,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摧毁产供销链条,净化市场环境。

(五)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从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委会人员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监督,扩充监管视角,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六)完善食品质量抽查制度。积极推行抽检分离、盲样检测,确保抽样检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在全面执行国家、市级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突出高风险、销售市场在外、集团消费量大和隐患较多的食品,编制不定期抽查计划,加大不定期抽样检验密度,报经县政府审定后执行。

(七)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对国家抽样检验不合格产品、市抽样检验严重不合格产品信息定期在县主流媒体上实行不合格产品及企业的首次公告,公告后,企业通过整改后的质量情况再公告的“双公告制”,接受社会各界、媒体的监督。及时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社会关切、公开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

(八)完善应急处置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突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抽样检测、第一时间双向报告、第一时间处置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和尽力避免次生事件的发生。

(九)完善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置公开信箱,受理群众举报,扩大信息来源。县政府设置食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对经查实的举报投诉人员给予奖励,并对举报投诉人员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十)推广网格(叠)化监管办法。进一步深化委托乡镇执法工作,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居)委食品安全信息员管理体制,积极推广网络(叠)化监管,努力做到全覆盖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居)委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作用,真正形成监管网络和力量的叠加。

(十一)探索建立优良企业激励机制。对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无违法违规不良行为的企业,要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优质服务活动,适当减少巡查频次和抽查频次。培育示范企业、诚信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开设服务绿色通道。

(十二)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普及教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通过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墙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

(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责任。食品企业应从严控制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关键点以及出厂检验,确保食品质量。凡国家、市级抽样检验不合格的,一律在媒体上曝光,列入黑名单,并依法按上限惩处。凡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由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生产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责令停产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报请有权部门吊销生产许可,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二)持续保持资质的一致性。食品企业必须持续保持获证时的生产条件、检验手段和生产技术工艺,不得擅自改变。因客观环境、工艺技术、设备更新必须改变的,应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现场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生产。否则,一律按无证生产严肃查处。已获证企业要自觉接受、主动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

(三)建立质量安全公开担保制度。食品企业每年应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建立和落实以及本企业的食品质量、添加剂使用、诚信等方面进行公开,并对食品发生质量问题、未依法履责等问题进行担保。企业法人代表必须在《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担保书》上亲笔签名。食品企业的担保内容及担保责任必须在县以上公众媒体上公布。同时,担保书必须在本企业公开张贴并报县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备查,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建立自查自纠报告制度。食品企业每半年要对落实主体责任各项制度的情况,结合许可证年审报告内容进行一次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并将自查、整改情况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不认真按时自查、整改不到位、报告不及时的企业的违规行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一经查实,从严查处。

(五)建立问题产品溯源制度。食品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抽样检验不合格及媒体曝光的问题食品,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查清问题的原因和制定整改、补救措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回应媒体和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

(六)完善应急处置制度。食品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每年应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反应迅速、报告及时、控制有力、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和避免次生事件的发生。

(七)建立法人代表培训制度。食品企业法人代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及主要负责人除要加强自我学习外,必须参加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安排的,不低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主体责任及职业道德、形势教育等专门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法人代表培训情况要进行登记并进入企业监管、信用档案,作为企业申证、换证考查条件之一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内容之一。

(八)建立食品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制度。食品企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每年至少对企业检验、配料、质量管理等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不少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自行培训或外部委托培训,并将培训内容、时间、考试考核情况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进入企业信用档案备查。

(九)坚持开展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食品企业应定期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企业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情况,特别是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年第119号)的规定,按要求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自查报告。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抽样检验,如实提供相关证据,不得阻扰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责令整改的事项,必须按时限要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并及时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

(十)严格落实对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考核的整改要求。食品企业应按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监管类别和等级建立完善重点制度,并强化落实措施,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根据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每年对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考核,凡确定为落实主体责任基本达标的企业,应及时主动查找问题、积极整改,限期达标;不达标的企业应停产整顿、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能基本达标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四个必须,五不放过”的要求,依法对其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或核准证。

(十一)食品企业法人代表定期报告落实主体责任情况。食品企业法人代表每年必须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年度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质量、诚信经营以及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质询。对履责报告会上提出的建议意见要认真吸纳和整改,并及时书面回复建议意见人。

(十二)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法人的约谈。在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中发现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或者经消费者多次举报,经调查属实的企业,要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约谈。凡被约谈的企业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报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

(十三)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连坐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企业,要及时查清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和补救措施,召回问题产品,及时回应媒体,并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在积极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处理的同时,应主动溯源,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其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包括进货渠道和产品流向,以配合相应环节的监管部门实施重点监管。

(十四)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食品企业应主动接受食品安全乡镇(街道)协管员、村社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的监督;对食品质量投诉应采取积极的方式妥善解决,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食品质量投诉的食品企业应先期无条件退、换货或赔偿,查明原因后依法处理。鼓励企业内部、行业人员举报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依照规定对举报人予以奖励,并为举报人保密。

(十五)积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组织。食品企业应积极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主动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做好行政许可、行业培训、风险监测等工作,积极探索在行业内开展联合,做大做强,开展质量联保,合力打造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