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51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1

一是要注重学习研究,做农民朋友的“政策通”。受知识水平、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民对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涉农法律法规等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农村党员必须把政策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及与农村工作紧密相连的各项法律法规,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及时向群众发放与“三农”工作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培养更多的农村“政策通”“政策宣传员”。

二是要发挥技能特长,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农民富则国家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愈加企盼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村党员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与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结合,促群众生活宽裕。在具体实践中,一要带头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带头参加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考核评聘,并运用所学技术发展生产。二要适应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创业竞赛”、“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等创业平台,选准增收致富项目,带头学技术、上项目、先致富,为群众趟出路子、作出表率。三要充分发挥技能特长,积极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其拓宽增收渠道。四要通过创办行业协会、结对帮扶、资源共享、出让技术等形式,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要带头移风易俗,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当前,在部分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还存有迷信风水、练习“”、等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形势下的农村党员要从着力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宗族观念、生育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兴办家庭书屋、科技书屋,发展村级文化设施;带头崇尚科学,自觉抵制“”等和封建迷信及宗族帮派活动;带头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带头学法、懂法、知法、守法,遵守村规民约,执行计划生育等各项农村政策;带头做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善的文明户,助推农村乡风文明。

四是要积极建设生态家园,做村容整洁的“示范户”。由于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少地方尤其是山区的农户存有养猪不建圈、厕所建路旁、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身心健康,并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为此,农村党员要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带头实施“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建设户用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利用太阳能),通过沼气及其发酵残留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加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要带领和帮助群众扎实开展沼气富民工程,组织群众积极绿化街道河道、美化庭院活动,从源头上消灭草堆、粪堆、垃圾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效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运输等的良性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2

第一章概述

1·1概况

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2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06-2008年。

2、规划范围

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08)》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28公顷。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马楼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对村南路以南的两户住宅,于2008年前清理掉。

4、新建: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

5、村内大坑填平后规划新住宅。

6、宅基标准:16m(东西)×15m(南北)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中心大街:宽20m

大街巷: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中心南北大街(康庄路)宽20米,采用水泥路面,向南延伸使其与济枣公路至白马河港的柏油路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其余道路共15条,其中长340米,宽5米的12条;长340米,宽10米3条。村西第二条宽10米的路(同德巷)向南延长至三支渠。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4条,宽均为10米,其中长500米和长730米各两条。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村南路向西接通白马河堤。2006年,硬化村内西侧长350米、宽5米南北走向大街和村中各长600米、宽5米的东西走向两条大街,并装架上路灯。此后,自西向东,每年硬化两条。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投资12万元,环村挖排水渠1000余米,倒梯形,下底宽1米,上底宽2米,高1.3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临近白马河,潜层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2万元上一台水质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公共厕所,在开发区、村部大院、村庄的东中西部各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中心大街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村内四条东西大街,设计两侧栽植石榴或桃树。

4、街心村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5、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拆除现小学校,另选址重新规范建设村级标准化小学校及幼儿园。

2、新建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将现使用的村“两委”办公院落让出,租赁或拍卖给村民搞三产开发。拆除村小学后一排旧瓦房,投资30-40万元新建两层办公楼的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大门西开,建仿古式院门,与现有的村务公开栏格调一致。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中心大街东侧水坑填平,建成村中街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成立北宿卫生院马楼分院。

5、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投资6万元,预计动用土方1200车,对村南的大坑进行填埋,估计可新增土地15亩。

4.2自高岭土厂路至西落村大棚区,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成片发展温室大棚蔬菜。

4.3在岚济公路马楼段绿色通道内发展80亩的林下百合特色种植。

4.4在岚济公路北新建加油站东侧,兴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4.5以三处苗圃为依托,综合开发建设村南生态旅游农业小区。

4.6加大岚济、济枣公路沿线路带经济小区、白马河港区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力争在2006年建成正在论证、占地8亩、投资500万元左右的塑料厂一处。

4.7对白马河以东,岚济路南,村庄以西的土地进行开发。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补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小巧精致的《村规民约》镜匾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以落实《北宿镇村级工作操作规程》为载体,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远程教育课堂、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马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7·2镇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马楼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3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行政推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努力扩大有效覆盖。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保障,健全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2、总体目标。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广播电视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主要量化目标

——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现有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使“盲村”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

——到2010年底,有线电视光缆网通达所有乡镇,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

——到2010年底,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新增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9万户。

有线电视光缆网及无线数字电视行政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达到24.5%,农村入户率达到57.8%。

——充分发挥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本市、县广播、电视节目)。

——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4、扶持原则。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把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快速推进“村村通”建设;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实现和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集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务求实效。

二、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根据国家、省、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要求,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以有线电视光缆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混合覆盖为主,多种方式并举,快速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实现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综合信息进村入户。

1、快速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向农村延伸联网。把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光缆干线网络体系,优先发展光缆干线沿线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村庄,逐步向纵深延伸,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提升网络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敷设1780公里,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用户18万户。

2、加快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工程建设。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新途径。加快市级及祁县等5个县级数字节目传输平台、榆次等5个数字微波发射中心站、榆次罕山等6个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条件,数字微波主基站信号阴影区内,新建若干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作为有线电视光缆网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用户直接接收-机顶盒入户或集中接收-分配网入户的方式覆盖。十一五期间,实现无线数字微波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发展无线数字用户9万户,实现36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进村入户,数字通、信息通一步到位。

3、大力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8套以上电视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覆盖方式以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方式为主,其具有的技术先进性、政治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是解决地处偏远、地形复杂、居住分散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几十套广播电视节目较好的技术手段;其它无线发射转播覆盖的自然村,也可采用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技术手段,丰富节目套数,提高收视质量;有条件的自然村,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或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覆盖。

4、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作为一种传统的覆盖技术,其具有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直接接收的优势,仍是一定时期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通用手段。以中1、中7、省1、市1及当地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通过增加投入,设备更新改造,新增节目套数,优化转播节目布局,使广大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民群众能够用收音机、电视机直接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保障和满足农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

5、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人员和运行维护经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保障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6、加大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三农”的力度。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为“三农”服务的节目总量,加强与科技、农业、林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司法、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开办多种形式的对农节目(栏目)。同时,把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作为农村覆盖的重点节目,进村入户,扩大覆盖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年度目标任务

按照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快速推进。

20*年启动阶段。已完成市级试点村、治理村及省级试点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重点推进阶段。以120个省级试点村为重点(包括35个市级示范村),在有线电视光缆网已通达70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完成35个试点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覆盖。开通运行榆次罕山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个试点村;大力推进左权、榆社、灵石县县至乡(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积极推进其它县联网延伸的步伐,加快榆次、太谷、祁县农村地区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完成290个村有线电视联网和21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18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8年全面推进阶段。以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网络和新建祁县、介休、昔阳、和顺数字微波发射系统为重点,完成35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38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21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9年,以有线电视光缆网纵深延伸联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蜂窝站多点布局建设为主,完成33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217个自然村“盲村”覆盖,提前实现十一五期间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2010年,以扩大村覆盖率、入户率为重点,完成253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2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四、主要工程项目投资概算

1、有线电视光缆网农村延伸联网工程。建设1780公里光缆干线需投入6230万元,18万户用户初装费需投入4500万元,工程概算1.07亿元。

2、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需投入980万元,9万户无线数字用户接收系统需投入3*0万元,工程概算4040万元(未包括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

3、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共用卫星天线方式为主,覆盖607个自然村“盲村”,工程概算1076万元。

4、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更新改造工程。新增、更新13个中1、中7、省1电视节目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286万元,10个*市广播节目调频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130万元。工程概算416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概算1.63亿元。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落实。市、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领导组要切实加强对“村村通”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广电、发改委、财政、农业等部门及各乡镇、村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切实把广播电视村村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村村通”工作顺利推进。

责任落实。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等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广播电视系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加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广电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和调动广电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发展农村基层广电队伍,奖优罚劣,在全系统形成关心支持并积极投身农村广播电视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

突出政府作用,支持“村村通”建设。根据国办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分级负责的精神,积极争取用好中央、省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及转播中央、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更新改造的补助资金。落实好市、县财政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及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更新改造的配套资金。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要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广播电视部门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其它国有、非公有资本参股县级以下新建有线电视网络。

3、努力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4

一、宣传发动

要开好二个会,即村民动员大会和试点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各试点村要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下,实行民主选举,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农村能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理事会一般由5—7人组成,其成员在村庄要有威信、有奉献精神,愿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使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根据党员数量,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骨干带头作用。

二、组织实施

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做到“三清六改五普及”。

1、突出抓好“三清”工作(四月底以前完成)。要把“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作为集中整治的突破口。清垃圾,做到村庄内乱堆乱倒的生活垃圾、绿化林带的杂草垃圾集中处理,房前屋后的堆放物品整齐清洁;清污泥,做到村庄内渠道、池塘水清洁净;清路障,做到村庄道路、巷道旁没有乱堆乱放的杂物。要合理设置垃圾池(桶),使农民垃圾有投放之处。成立新农村建设志愿保洁队伍,签订农户门前卫生保洁责任状,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卫生评比,使农民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积极抓好“六改五普及”工作(六月底以前基本完成)。要把“六改”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一件大事来抓。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改路,做到道路硬化;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改栏,做到人畜分禽;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同时做好“五普及”(普及太阳能、沼气、有线电视、电话、庭院经济)工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且推进“六个一建设”(路灯、文体活动场、卫生室、志愿者服务站、标准农家店、清洁服务队)。

3、形成主导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一村一品”,要围绕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建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产业支撑,使农民致富有项目、有目标。

三、经费保障

镇、村对每个试点村将给予不低于8000元的配套补助,并对产业发展好、带动力大的试点村年终给予资金奖励。

为了保证新村办工作正常运转,镇将拨3000元作新农村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双学双比”和“美德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村庄,全面推进和带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繁重,妇联组织要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着力点,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辐射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促进科学种田,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以**村的养殖、果蔬为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1个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发展1个具有地方特色、妇女特点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培养树立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

3、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该村贫困户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用服务搭建转移平台,用品牌打造输出强势,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三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等渠道,探索建立上下互动、城乡互动、内外互动妇女劳务协作新机制,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村妇女参与“打工经济”的热情,五年内力争使80%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形成转移就业的规模优势和群体效应。

(二)以“美德在农家”为载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在**村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抓好家庭美德建设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组着力培植1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全村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抓好“零家暴”示范村创建活动,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该村建立“零家庭暴力”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队伍,及时介入调解有倾向性的家庭暴力事件,努力为妇女创造一个和平安宁、没有暴力的世界。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考核。县妇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和动员广大妇女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6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围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考虑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改善等,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科技示范(试点),努力推动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

“十一五”期间,重点引导建设3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2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使示范(试点)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致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一)以地方为主实施。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推动本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科技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进行引导和推动。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应用科技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三)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全面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科技中介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

(五)实行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区域、文化背景等因素,从村、乡镇、县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展示范(试点)。

三、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选择地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废弃物资源化和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农村医疗卫生、村镇规划和综合功能提升等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

3.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支持有需求的地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四、遴选要求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和贡献较显著。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参与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省(区、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工作试点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星火产业带等结合考虑。

8.所在省(区、市)必须制定本省(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1),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9.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五、组织管理

(一)申报、评审和认定。

1.科技部从宏观层面做好示范(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年度申报通知,明确申报和管理的具体要求。

2.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并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并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单位。申报单位需填写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附3)。

4.由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依据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对各申报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审,并填写审核意见。负责编制推荐报告(说明组织申报、评审情况等)和示范(试点)申报名单汇总表(附4),连同本省(区、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附1),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和示范县(市、区)(试点)实施方案(附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附3),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报送科技部。

5.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择优认定“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或“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

(二)实施、评估和验收。

1.科技部对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科技部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省(区、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周期和支持方式。

示范(试点)以五年计划为周期,“十一五”启动示范(试点);通过验收后,认定为“部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或“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

科技部将集成科技资源,视各地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一批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完成后可根据需要继续申报相关示范项目,所申报的项目内容原则上不能重复;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纳入议事日程。各省(区、市)及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科技部的组织管理要求,制定更为具体的管理措施;要加强组织协调,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加强部门联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7

一、工作目的

一是保证2012年度省定新农村建设点经过上级年度考评并力争夺得好名次。二是坚持年县级新农村建设储藏点,以2012年省定点数目为基数,选择响应的天然村,至少完成“三改”中的“一改”工作。三是跟踪问效,稳固原有省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效果,努力构成长效机制。

二、工作重点

1、突出产业发展。一是要围绕服务旅行业,发展优质水稻、生猪、家禽、肉牛、油茶、中药材、特征蔬菜生果、有机农产物、旅行产物等特征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运营,每个点都要依托当地优势,构成特征产业,努力构成“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力争全区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构成“一村一品”产业,农民从中受益纯收入占该村农大家均纯收入60%以上。二是要结合推进“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民培训方案的施行,积极稳妥推进地盘适度规划运营,着重抓好“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和农民专业协作社建设,充分发扬示范带举措用。三是要结合本地实践,积极推进天井经济、务工经济、“农家乐”旅行经济等,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点农民增收的程度。

2、突出农村整治和“三绿一处置”建设。一是抓好“三改,保证省定点村内骨干道铺水泥(油)路及其它道路硬化率到达95%以上,改水入户率到达95%以上,改厕入户率到达90%以上。二是抓好村点的沼气、有线电视、德律风、互联网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推行和普及工作,不断改动农村基本设备掉队的相貌。三是要推进村点“三绿一处置”(即天井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级无害化处置)建设,绿化净化美化农村,改善人居情况,打造生态旅行村,彰显新农村建设特征。四是要持续抓好交通沿线农村建筑情况整治工作。

3、突出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是要抓好农村调和文明建设“一村一品”活动,建设好文明活动场合,积极以创业文明、协作文明、科学文明、品德文明、法制文明建设为首要内容,以乡土特征文明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明活动。组织施行“新农村新家庭方案”和播送“村村响”工程,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品德、民主法制、科学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才能、市场竞争才能和自立发展才能,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努力建成党群组织较齐备、产业较发达、社会功用较完全的农村新型社区。二是要制订村规民约,坚持健全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农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扬理事会成员尤其是理事长的效果,有用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积极开展“三培两带”工作,抓好村点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农村新社区建设成治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调和的社会生活一起体。

三、工作步调

年12月份:制订年度新农村建设点工作施行方案,确定候选村点。

2012年:

1月份:严厉依照选点定点“九步法”操作,完成2012年度村点申报工作;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好理事会章程;制定好农民自筹资金筹集方案,预收农民自筹资金。

2月份:预备年度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市级考评;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点培训工作。

3月份:召开新农村建设发动大会;安排好帮扶工作;编制好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社区建设规划;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社;协调安排好联接统筹资金,印发《2012年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村点直接统筹支持资金到帐通知单》到各村点;拍摄旧农村图片,坚持“一村一档”准则;撤除危旧房,搞好农村绿化;坚持健全情况卫发展效机制,开展清垃圾、清路障、清淤泥、清杂草等家庭室表里卫生评选活动;做好迎接省级对年度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终评预备工作。

4月份:启动改水工作;制订村规民约,成立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制造宣传专栏;30%直接统筹资金拨付到村。

5月份:启动改厕工作;打好路基;着手沼气和太阳能普及工作;做好年县级储藏点选点工作。

6月份:具体完成改水任务;省、市、县三级财务资金悉数进入县级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年县级储藏点成立好村民理事会,发起农民筹资投劳,开展“三清”工作;对前期各项工作进行年中督查。

7月份:具体完成改厕任务;发动有关部分进行有线电视、德律风、宽带网等管线布设工作和施行播送“村村响”工程;编制年县级储藏点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及启动建设“三改”项目之一。

8月份:发起农户整治室表里情况,清洗好门窗、搞好表里墙装修、浆砌檐阶水沟、清算柴草、整治耕具等。

9月份:具体完成改路任务;完成改房、改栏、改情况和“四普及”任务,具体整治农村情况,80%以上直接统筹资金拨付到村。做好迎接省年中督查预备工作。

10月份完成文明活动场合建设,开展学科技和体裁活动;年县级储藏点“三改”项目,至少完成一改;完成原有省定点新农村建设稳固完善工作。

11月份:具体完成村点农村整治建设任务;一切直接统筹资金拨付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进出帐目;搜集整治各类材料;坚持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功用。

12月份:做好年度考评预备工作;组织开展年储藏点审核和年村点申报预备工作。

四、工作行动

(一)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准则,积极组建专业步队深化农村,保证3月底前完成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社区建设规划。一是编制农村建设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维护生态、适度超前、功用完全、彰显特性、注重节省的准则和“一户一宅”制,结合农民生活程度、经济接受才能、产业结构等实践,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还要普遍征集群众意见,充分尊敬群众志愿,并经审批。在规划和施行中要重点抓好村内绿化工作。二是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要依据各村点产业基本,把具有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列为主导产业,按高起点、严施行的要求,制订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尊敬农民志愿把产业规划落实到户,积极指导农民组建专业协作社。

(二)加大投入。一是要保证财务投入资金到位。依照省新村办的要求,除了省市财务投入资金外,治理局配套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到位,一切财务投入资金要在2012年6月底拨入级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二是鼓舞农民筹资投劳。既要发扬农民主体效果,又要尊敬农民志愿,搞好“一事一议”,发动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公共设备建设,力争每个点农民投资投劳占村点总投资的60%以上。三是要履行竞价择位筹措建设资金。坚持“一户一宅”制,依照优位优价的准则,由村民理事会详细操作,对农民建房宅基地选择进行竞价择位,所筹资金由村民理事会统一治理,用于该村的公共公益事业建设.四是要整合联接统筹资金。认真贯实省委、省县政府关于加速调整省财务支出构造和基本建设投资构造,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向坚苦群体、向农村、向基层和社会事业倾斜的政策,科学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公路、水利、卫生、组织、移民、扶贫、农业、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分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尽能够添加新农村建设点的联接统筹资金。五是要拓宽金融信贷规划。各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偏向,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增强文明信誉户的创评,扩展借款规划,知足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规范操作。一是建设方法上,要充分发扬农民主体效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建设本人家园的主体认识,让群众自觉、自愿、自立、自给自足建设本人的家园,果断避免大包大揽,避免“好意办不了功德”景象的发生。二是工作机制上,要坚持“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加,的工作机制。三是资金扶持偏向上,要依照先改水、改厕,然后改路的准则进行“三改”,省、市、局三级财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首要扶持“三改”和“三绿一处置”工程建设,对“六改四普及”中的其它建设项目,也要依据筹资状况,因地、因村制宜地明确得当的扶持规范。

(四)增强指导。各级党政指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性,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上主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坚持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机构。二是普遍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筹划推介村点提高前辈经历和动人事迹,以身边的典型、身边的转变来激起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三是增强培训。要采取多种方式,举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对乡、村、组干部尤其是村民理事出息行培训,明确工作要求,狠抓工作落实。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8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按照“一轴、一带、四区、八景”的设计规划,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大手笔、高标准的原则,结合兰山公园二、三期项目,加快“村园一体”建设进程,重点加快“兰山人家”131户农村新居建设进度,确保内实现搬迁入住,力争将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为一体,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特点,融合自然风情和兰山景观,体现村园一体和示范引领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按照标准最高、推进最快、质量最优的原则,加快推进石沟村地质灾害治理、整村搬迁和土地整理“三合一”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内405户农户新居开工建设,并达到一定的形象进度,完成土地整理2000亩,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配套跟进,力争使石沟村全体村民撤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探索建立“开发土地、整村搬迁,集中居住、集约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力争在土地开发方面为“再造”战略的实施率先突破、总结经验,为加快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树立典型和样板。

二、主要任务

(一)样板工程建设。根据整村改造规划设计,拆旧建新,异地搬迁,在新址建设以分区合理、构架分明、特色鲜明、美观大方、四季有景、基础配套为要求,加快“兰山人家”建设进程,大力实施农民新居建设、村庄道路、山体护坡、上水管线、排水(污)管线、公共服务设施、绿化工程、景观打造等项目,着力将头营新村打造成村园一体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

1.规划设计及立项。聘请设计单位编制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和建设概算,负责完成环评、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并完成项目立项。全部工作在7月初完成,并通过相关报批程序。

2.建设用地。7月初以前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完善相关土地手续,确保工程正常开工建设。

3.招投标工作。根据工程设计和投资概算,于7月中旬以前完成招投标工作,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施工单位,确保7月底工程全面开工。

4.工程管理。工程由整村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综合建设组实施。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进行监理,聘请专家指导,村上成立村民质量监督小组,多管齐下,确保工程管理和质量。工程指挥部现场办公,解决工程进行中的相关问题。

5.拆迁安置。由区整村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拆迁安置组实施,细化量化工作任务,狠抓任务落实,在7月15日之前,完成拆迁丈量测算、评估和登记等工作,7月25日之前,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完成每户5万元保证金征缴任务。建设项目完工后,按拆旧院进新居的原则,折算补差搬迁入住。旧宅和原经营用房拆除后,拆迁区域所整理土地按土地流转相关办法由村集体流转给兰山公园,用于兰山公园二、三期开发建设。

6.验收入住。工程完工后由整村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综合建设组实施。统一验收合格后,交由拆迁安置组及街村按相关办法组织农户搬迁入住,并完成拆迁工作。

(二)石沟村样板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石沟村回道沟开发整体土地2000亩。在回道沟开发区建成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美观大方的石沟新村,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异地搬迁,集中居住。精心做好靠“地”借“商”发展文章,加大科学种植技术推广力度,激励广大村民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新区后山开发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行“招商选先、招商选优”,努力打造宜农宜商、前村后园式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

1.土地开发整理。严格按照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公司实施土地开发项目,并签定施工合同。中标单位要确保于4月按要求完成1000亩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2.规划设计立项。确保于6月完成环评、地勘、测绘等工作,并聘请有资质、有实力、有经验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负责完成项目立项报批等工作。

3.用地手续办理。7月初以前,确保完善土地手续和工程正常开工建设。

4.工程招投标。根据规划设计和投资概算,于7月底以前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实施农民新居建设工程,确保8月初工程全面开工。

5.工程建设。由石沟村三合一项目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力争于8月初启动405户农民新居、基础配套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确保于20127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6.监督管理。成立石沟村三合一项目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聘请土地开发专业监理公司和建设工程专业监理公司;成立村民质量监督小组,多管齐下,全程跟踪,确保工程管理和质量。工程指挥部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进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三、实施步骤

1.安排部署阶段(3月10—3月25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召开专门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9

一、深入推进白马关景区开发建设

1、加快白马关景区开发建设。编制《罗江县白马关景区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并结合灾后重建、整合发改、建设、交通、水务、林业、旅游、文化、等部门的项目和资源,配套完善景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建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启动白马关“aaaa”景区创建工作,不断推进白马关景区开发建设。

2、协调白马关二酉村新农村建设。二酉村隶属于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是我县特色产业型精品村。按照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精品村的要求,实施特色产业精品村建设,将加快全镇水果产业发展,以梨为例,实现面积达512亩,总产量达300吨,按5元/千克测算,人均增收950元以上,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带动村民再就业,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片就业,致富一方百姓。继续推进白马关二酉村新农村建设。

二、着力打造“十点五线”乡村旅游格局

新农村建设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纪委七次全会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玉林市第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转变干部作风、服务基层群众这个主题,通过选派干部驻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直接服务农村、服务群众、锻炼培养干部,推动作风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二、选派办法

坚持市、镇“两级联动”,统筹协调选派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以下简称“指导员”),确保全市278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1名市(县)以上机关单位干部和1名镇干部驻村工作,实现全覆盖。

(一)选派条件。从镇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中,按照四条标准选派指导员。一是思想素质好;二是有实干、奉献精神;三是年龄不超过55周岁;四是身体健康。各级后备干部,以及近几年来进入机关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要优先选派。

(二)选派方式。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委分配的推荐名额,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人选后,报市委组织部审定派出。

(三)加强管理。市委派出的指导员日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工作队共同管理,在所驻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市委派驻各镇的指导员每个镇成立一个工作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组长挂任镇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党员驻村指导员挂任村党组织副书记,非党员驻村指导员挂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三、职责任务

指导员要认真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配合所驻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努力当好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基层组织建设的督导员。经过扎实工作,努力使所驻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基层组织明显加强。

(一)宣传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玉林市委和*市委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特别要深入宣传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服务经济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规划发展项目,积极争取支农资金,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指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帮助农民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组织开展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三)办好事办实事。要经常深入村组慰问走访困难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听取意见建议,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每年办几件好事实事,努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帮助做好村组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推动“城乡清洁工程”向村组延伸,组织农民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创造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

(四)化解矛盾纠纷。协助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在农村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协助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向上的村风民俗。

(五)推动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动农村“八桂先锋行”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推进“四个培养”,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农村群众致富的能力,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农村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按照各镇、村年初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要求,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动员育龄夫妇做好节育措施,确保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在控制范围之内。

四、实施步骤

根据自治区和玉林市的要求,我市选派干部到农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一定五年,从20*年3月至2011年12月,指导员每年年底可轮换一次,但换人不换点。具体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及经费,明确职责。

2、制定下发有关文件,包括选派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实施方案、指导员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员工作考评细则。

3、落实好市、镇两级驻村指导员,并进行业务培训。

4、召开市、镇两级选派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动员大会,对选派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组织引导驻村指导员落实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驻村工作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考评阶段

每年年底,总结驻村工作经验,组织检查验收评比,对驻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把驻村工作引向深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选派干部担任指导员这项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迅速行动。市委组织部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要配合工作队队长搞好指导员的管理服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每季度带头到联系点指导工作1次以上。要把选派指导员工作与推进干部队伍“两个源头”建设,农村科技特派员、领导干部联系点、扶贫联系点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把转变干部作风的要求落实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行动中,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同时,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供必要条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为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各派出单位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为指导员开展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三)建立激励机制。指导员驻村期满,由市委组织部和工作队进行年度考核,根据一定比例,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评定档次,考核评优不占派出单位指标,考核结果与派出单位工作人员同等对待。指导员在派驻期间表现优秀、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将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市委将适时对全市选派干部驻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对受表彰的指导员,将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