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十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十篇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0:10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外,社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而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也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逐渐发展为线上网点的销售渠道,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也纷纷建立了线上渠道销售模式,成功吸引了商业各界的注意,也进行了效仿[1]。但是线上渠道的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又是否能替代传统的线下网点?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现状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在各银行中进行产品销售,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各网点,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的兴盛,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走进了千家万户,逐渐线上销售模式也成功被人们所吸引,银行也因此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银行的销售规模从理财产品扩大到其他各项金融产品,形成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代销状态,以下就银行的销售模式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代销模式

互联网销售模式,从根本上说理财产品还是由银行发起,为互联网的终端用户提供理财服务,客户可以从银行发起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理财产品,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这也是目前由银行系统唯一符合规定的代销模式[2]。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兴业银行所发起的一种代销模式“钱大掌柜”,该方法是通过整合各家银行之间的财富管理业务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财富管理网上平台,这种平台包括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基金,证券,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各种金融服务管理。该平台是通过银行发起的互联网销售,客户可以在线上及手机客户端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并省去了其他中间环节,为客户的服务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与互联网合作销售模式

该模式是将银行与外部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并通过该平台将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但这种模式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由于监管力度较强,这种方法并没有进行开展,比如之前广发银行与淘宝网的合作,还有招商银行和京东金融的合作,都没有取得成功。该模式的存在仅限于线上销售,而没有线下具体的销售形态,还需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安全性不高,因此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3]。

(三)第三方销售模式

第三方销售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销售平台进行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是委托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时,是通过网站进行购买,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网站以第三方的身份对银行进行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所有权还是归属于网站所有,而不是客户本身,因此该模式没有较为严谨的监管力度与法律效益,并且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稳定,存在极大的风险。当然这种模式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更加便捷,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带来了便利,并且购买理财产品时门槛较低,为大部分客户都能对理财产品进行购买。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法律监管下互联网代销模式存在制约性,就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总体而言,互联网代销模式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打破市场渠道垄断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下,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进行严格的监管[4]。但现在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和产品都在增加,投资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加深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还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对投资能更加独立,培育风险意识。并且金融市场的改革,让我国的金融局面打开,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未来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相对重要的一个销售渠道。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受监管机构的制约,对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上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必然的,对投资者的权益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规避风险的办法,通过健全的管理办法引导投资者规避风险,对待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并让金融市场能够有序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互联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金融市场也逐步打开,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打破地域的限制,形成线上营销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对传统的销售渠道形成强烈的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i销渠道终将代替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方式更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金融高门槛的局限,增加投资者的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理财观念[5]。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让这个大数据时代更加丰富也更加完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理财方式,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拓展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结合的模式,单一的线上销售模式,还有第三方销售模式,但是当前社会的监管机制仍对这种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上看,这种新型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潮流,为更多的投资爱好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及高效益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嘉欣,王健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67-173.

[2]谢治春.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销渠道的变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8-57.

[3]本刊记者.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与银行变革――访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J].新金融,2013,07:4-9.

[4]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4:75-83.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信托公司展业发展战略

我国的信托业主要以信托公司的形态存在并经营,自改革开放新时期展业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漫长岁月,信托资产规模已跨入了“20万亿时代”。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日益显现,信托在其中也起到了拓宽产业链、粘合同业合作和促进产融结合的巨大作用,但同时金融环境的多元化也挤压了信托公司原有的生存空间。自2013年“八项机制”的提出到2014年“责任”,再到2016年业务分类和商业模式的明确,信托公司的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一、信托公司展i的Swot分析

(一)信托公司展业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首先信托公司属于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严格的市场准入,牌照资源稀缺。其次,信托投资领域广泛,其投资领域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领域,其应用范围涉足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证券(基金)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到家庭财富的管理、传承、商事活动、公益活动甚至境外投资等等。再次,信托设计模式灵活,是最具有灵活特质的金融服务手段,能够满足社会投资者、金融消费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解决其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最后,信托财产具有高度的财产独立性。信托的本质是基于破产隔离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新的组织形式,信托法律关系能将客户的资产完全与各方参与人,包括客户本人的其他固有财产相隔离。

2.劣势。首先信托业缺乏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2016年信托业年会上提出了业务,但要真正在我国金融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时间。其次信托业营销渠道较为狭窄。信托作为一个高端、私募性质的金融子行业,信托的目标客户是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投资门槛较高,营销一直是信托公司的短板。再次,信托产品隐形风险与实际收益失衡。按照规定,凡资金信托项目运营中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均由委托人即投资人承担,信托公司只就因违约而管理失责所导致的信托财产损失承担责任,同时收取比例很低(不到1%)的管理佣金。然而,信托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刚兑中扮演着隐性兜底的角色,信托公司实际承担了中高收益预期和信托财产完整退出的巨大管理风险和信誉风险。最后信托产品流动性不足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二)信托公司展业的机遇和威胁

1.机遇。一方面,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进一步释放市场的活力,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生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财富管理市场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已经成为广大高端客户理财的重要方式,逐步深入到高端财富群体的生活方式中。

另一方面,从行业监管环境来看,信托行业监管顶层设计的完善、行业协会同业交流的加深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信托业保障基金“稳定器+助推器”的作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成立,信托业“一体三翼”的监管架构正式形成(一体:银监会信托部;三翼:信托业协会、信托业保障基金、信托登记公司),为解决信托行业发展中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引导和支持信托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

2.威胁。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日益显现,泛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纷纷开展以信托法理为基础的资产管理业务,资源、信息、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托公司原有的制度红利被削弱,原有业务模式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已经显现。再加之监管对于信托行业“控风险”、“去通道”、“回归信托本源业务”等政策导向,信托公司经营将处于较长时间的业务结构调整期。从信托行业来看,随着信托业务模式由简单的单一融资类向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变,势必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再加之信托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性市场,信托公司之间的业绩呈现分化态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

二、信托公司展业的战略选择

信托作为最为先进的财产管理和财产转移制度,一直是我国金融“试验田”中的创新“排头兵”,在实践中展示了自身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影响下,基于不同的区域环境、资源背景、管理团队以及各家信托公司对经济走势判断及转型和创新的力度不同,68家信托公司将逐步改变齐头并进的情况呈现业绩分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信托行业未来的发展特征。预计未来的战略选择方向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依托金融控股集团优势,成为金融集团业务融合的粘合剂。

第二,依托地区优势,成为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依托产业集团优势,实现产融结合。

第四,依托较高的产品创新和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竞争优势。

三、信托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一)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构建核心价值观

以企业使命为基础,围绕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将企业使命与企业经营理念生发凝练,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公司和员工有机团结与和谐稳定,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保障战略规划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二)强化基础管理,适应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重构现有的组织机构,以更加合理的分工、协调和监督制衡模式实现公司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健全合规管理和风险监管机制,形成独立有效的、全面覆盖的、与公司业务发展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信托业本身就是一个“金融高技术产业”,信托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注重科技信息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信托公司要更加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完善运维体系,加强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为实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式提供技术保障。

(三)进一步提升客户关系管理

信托以“信任”为基础,获得客户的信任至关重要。尤其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要实现“买者自负、卖者有责”,打破信托行业“刚性兑付”过程中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和诚信基础,这就需要信托公司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做好信托公司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学明,我国信托业功能演进和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为论文,2014.

[2]杨家辉,信托行业在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发展战略[J].新金融评论,2013年第五期.

[3]吴端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3

2015年的投资理财市场可谓跌宕起伏。各大传统行业蜂拥而起的倒闭潮,a股市场过山车般的激荡行情,p2p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跑路大戏……

诚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也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转型阵痛。不少人选择了离开,远离风险;不少人仍在坚守,陪伴中国经济走入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10年,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快速增值。如今,又到了下一个转型窗口,过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魅力不再,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让财富模式和生活目标适应下一个10年的发展趋势?

一个非专业的理财需求者想要在经济转型窗口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找到适合局势也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并非易事。而理财顾问的职责就是在纷扰的投资环境下为客户拨开迷雾,进行家庭理财和策略投资。这里,笔者通过一个企业家的理财转型案例,和大家分享当前环境下的资产配置调整。

1理财背景:趋势改变,资产转换迷思

张女士44岁,先生与她同龄,独生女儿15岁,在美国念书。张女士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名下拥有两家公司,每年的利润在200万元左右。随着过去10年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张女士的财富水涨船高,家庭的主要资产集中在房产。目前,张女士在外地拥有5套房产,市值近500万元;在北京拥有1栋别墅和3套商品房,市值约在3300万元。

2014年,张女士发现公司所接手的房地产项目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发生了较大缩水。她预测到市场下滑的趋势,于是开始处置手头的房产。目前,外地的房产依然没能找到合适的买家,北京的房产经历多次价格调整,至2015年下半年才以较理想的价格售出2套。2015年10月,张女士找到她的理财师朋友,两人对目前的投资环境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

张女士对朋友说:“过去,我只要有钱就会去买房。但现在房子出手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我打算把房子卖了做点理财,可看来看去,目前中国的市场似乎没有太好的投向,我是不是应该去美国或者加拿大投资房产?”

理财顾问表示:“无论经营实业还是投资理财,都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如今,市场趋势发生了改变,政策的重心和资金的流向与过往相比出现变化,可通过对家庭资产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前的理财手段进行调整。”

中产家庭的资产大多与衣、食、住、行和未来的教育、养老等消费相关。而像张女士这样的富裕阶层,其资产一般分为两类:消费型资产和传承型资产。对于这两大类资产,理财目标和理财手段也不尽相同,见表1。

经过沟通,张女士决定,在家庭现有的房产中,自住型别墅保持现状;由于学区房资源的稀缺性,未来存在上涨空间,也保持现状;其余的房产则进行资产转换的安排。

2理财建议:配置调整,区分消费与传承

2.1消费型资产

张女士家庭每年的开支情况见表2。

张女士的工作收入是家庭高品质生活的保障,为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风险,保证家庭生活费用的稳定和持续,张女士配置了固定收益类信托500万元,以及保险年金400万元。

(1)固定收益类信托选择业内某公司较为稳健的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10%,2年期,每年可领取50万元。

(2)保险年金为固定返还型,长期收益率维持在4%~5%,在不动用本金的前提下,可逐年领取15万~20万元。极端情况下,可实现质押融资或提取本金。此外,临终时可作为免遗产税的资产实现传承。

即使公司经营状况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张女士家庭也可获得60万~70万元的年收入,足以应对基本的生活所需。

2.2传承型资产

除消费型资产外,其余的投资型房产、年收入结余均可归入未来留给子女的传承型资产。这部分资产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对流动性的要求较低,适合投资于长期的优质项目。

财经作家吴晓波表示:“未来10年中国最值得投资的是两方面:一是投资好的企业,二是投资好的人。”好的企业指的是股权投资,为了分享经济转型的红利,张女士可以将部分资产配置于蕴含机会的股权投资。

建议张女士将卖房所得的1000万元投资到pe、重组并购、定向增发和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中;300万元投资pe股权基金,选择业内相对稳健的基金管理人,项目为5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5%~20%;400万元投资重组并购/定向增发基金,选择业内知名、业绩稳健的基金经理,基金的投资标的为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以及新三板的挂牌企业,项目为2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5%~20%;300万元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优秀私募基金经理,项目预期投资期为3~5年,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5%~20%。作为稳定的长期投资配置,通过降低流动性,拉长时间杠杆降低风险,分享经济转型红利。

3理财总结:维持品质,考虑传承,进取布局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4

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催生银行理财产品萌芽

银行理财产品发端于外币理财,这与外币利率市场化进程较早紧密相关。2000年9月到2003年11月,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放开外币存款利率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国内居民外币资产迅速增长,保值增值需求加大。在当时“谨慎创新”的银行业,人民银行对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态度大大鼓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勇气。在需求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利用较为发达的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理财产品创新,专款专用,在降低银行资金统筹管理难度的同时满足了客户需求。2003年1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2004年,外币理财产品获得了较大发展,当年发行产品111款,使得外币存款较多的向外币理财转化,通过结构化方式,实现了外币实际上的较高利率(同期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比较见图1)。

可以说,在外币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传统外币存贷款的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和银行经营的内在需要。中国银行业通过外币理财产品部分克服了外币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满足了客户需求、创造了新的盈利点。

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

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利率市场化下,资金寻找更高价格的趋利性所导致的银行经营的主动调整。与外币理财相反,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特征远远领先于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从2004年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诞生以来,银行系人民币理财产品,已经成为近年来金融创新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理财产品的投向、产品的法律形式、结构特征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与创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通过理财产品推动实现投资者、融资者的利率市场化,或积极运用已利率市场化的成果,去减小利率市场化造成的“托媒效应”实现“反脱媒”。

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金融脱媒、资金价格的走高,银行体系也往往通过创新来进行一定的“反脱媒”,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从“脱媒”的内容来看,“脱媒”包括资产端的“脱媒”和负债端的“脱媒”,从近年来的实际发展过程来看,银行负债端的“脱媒”压力要大于资产端的脱媒压力,这一方面是因为,资产端银行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在表内表外融资可以进行更灵活的转换,而负债端银行作为资金的需求方主动性要则差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在这种“脱媒”大趋势下,扮演了重要的银行的“反脱媒”角色,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推断,若无银行理财,银行在投资体系中的角色将会得到极大的削弱,银行理财起到了重要的银行“反脱媒”作用。

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回溯。人民币理财产品从2004年开始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持续走低、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其起点低、收益稳定、风险较低、暗含的银行信用等特点,从新鲜事物发展成为最具普及性的投资工具。体现为:

首先,发行量、市场余额增长迅猛。2004年理财产品发行仅114支,2012年前11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近3万支,据普益财富初步估算,累计发行量超过20万亿元,惠誉评级预测2012年年底理财产品余额约13万亿元。

其次,投向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市场均为理财产品投资的重要领域。2004年11月,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这与外币理财产品投资于固定收益、标准的金融市场工具经验,还有当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是紧密相关的。2006年至2009年,我国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大幅增加,从2006年的89支增加至2009年的3345支。2006年、2007年,我国流动性过剩,特别是2007年以来面对较高的通胀率,一方面资金寻找较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掌握较多话语权的优质融资主体要求降低融资价格,商业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充当产品管理行或保证人角色,为融资人进行信用增级,突破贷款利率管制下限,为投融资人实现通过银行进行的“准直接投/融资”理财产品。2008年之后,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投资加大,市场资金需求巨大,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为客户进行“表外融资”的重要通道。2010年8月,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类产品就此发行量逐月递减,加之,2010年后,组合型理财产品、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单一的信贷类产品大幅降低。2010年、2011年通胀率高启,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愈加明朗,在科技系统的支持下,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自主品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这是理财产品精细化的重要表现,在投资渠道一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期限的错配提高收益率,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理财产品从发展的这几年来看,每年都有亮点、都具有更灵敏的追踪市场的能力:如2006年开始信贷类产品、2007年的票据产品、打新股理财产品,2010的资产池产品、债券产品,2012年的保本型理财产品。

再次,市场利率向理财产品的传导有效性出现,短期理财产品的定价与债券、货币市场相关性较高。从推动我国利率市场改革的角度看,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从资金来源方看替代了大量银行存款,从资金运用方看替代了部分银行贷款,在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范围内提供了一个与“存贷款”部分可比的价格,对投资者资金的分配、融资者产品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化选择;另一方面,以市场化利率(如债券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理财产品定价、理财产品定价影响融资人成本,这样的一个传导链条日益清晰,客观上,理财产品的市场化定价将有助于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此处以2012年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例,说明货币市场利率向理财产品价格的传导。

2012年前11个月商业银行发行了694期3个月期(91天至98天)保本理财产品,按照销售日期计算当日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值,最后获得包换213个均值的序列,与当日的Shibor、定存利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3个月期的保本理财收益率与Shibor价格高度相关,特别是进入下半年之后,改变了上半年在Shibor下方的格局,呈现围绕Shibor上下波动的趋势。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笔者始终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包括两个独立、并行的方向,一是针对高端人群的资产管理业务,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对该类投资的风险,银行本身相对控制力较差。二是针对较为广泛人群的存款替代性业务,无论是哪个方向,都与利率市场化紧密相关,从当前来看,针对广泛人群的存款替代性趋势日益显现,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理财产品在这个趋势上还有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针对少部分高端人群的资产管理业务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说来,人民币理财产品近期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一下几个特点:

最具“存款替代性产品”特征的银行表内理财将会保持较高水平的发展。金融十二五规划指出:“按照条件成熟程度,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这样的规划是符合利率市场化经验的,比如说美国在Q1条例的管制下,为了绕过存款利率上限和准备金的监管约束,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创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now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Supernow账户),以及货币市场存款(mmDa)、货币市场基金(moneymarketFound)等存款替代品。同样,日本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也伴随着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和市场利率挂钩型存款账户(mmC)等新存款类型带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些产品都可以归类为“替代性金融产品”。这些创新产品既是应对利率管制的手段,也在客观上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具有本金安全、收益水平锁定(保本保收益型产品)、以银行信用为背书等特征,使其在风险方面已经基本具备了存款替代产品的特征。近两年,商业银行在各方面的需求下,发行了大量保本型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新增存款的重要来源。

在2012年保本型产品大发展的基础上,预计2013年,银行表内理财产品表内理财产品将会形成期限、收益率、流动性要素组合更加丰富的产品体系,当前有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开放式或滚动型表内理财产品,已经具备了活期存款或通知存款的特征,该体系中的产品将向当前金融机构一年期以内各种存款产品靠拢,而收益率必定会高于类似的存款产品。

表外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上将更多的投向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甚至逐渐出现结构化、衍生化的倾向。近2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体系依然占据绝对的支配力量,在投资服务提供方面,银行更是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迅速发展的背后银行的力量清晰可见。以发展时间较长的银信合作来看,信托公司发展走出了银信合作、培育客户与市场、信托专注服务部分细分客户的发展路径。但在范围更广的大众客户服务上,无论是客户资源还是服务能力,都不能与银行相提并论。我们可以推断,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阶段,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因受到管制而低于市场价格,投资者寻求更高投资回报的大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地位将不会弱化,但伴随着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些不良事件影响,监管当局将会施加更为严格的规制,因此投向相对价格透明、市场公开、风险更加系统化的标准型固定收益类(FiCC)金融工具成为商业银行更现实的选择,部分商业银行为增加产品竞争力,通过结构化的设计,重新分配风险、收益,可能会在理财产品市场上初步试水金融工具的衍生化。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5

去年以来,美元不断贬值,银行美元理财产品也因此被打入“冷宫”,非美币种理财产品澳元产品成为“当红明星”。但进入今年8月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元理财产品又重新被纳入投资者的视野。

美元理财产品复苏

进入8月份以来,美元展开了凌厉的反攻态势,一举收复了年初以来的所有跌幅。美元兑主要货币美元指数从70.688一路上扬,在突破73点之后,连续突破74、75、76几个整数关口。8月29日,美元指数则由76.87上扬至77.44,于是该指数在8月创下1992年10月以来单月最大涨幅。

在此背景之下,多家银行的美元理财产品应时涌现。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花旗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都相继推出美元理财产品(详见表1)。统计显示,美元3个月、6个月与1年期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经分别达到了4.2%、5.3%、6.2%。

8月总共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为62款,美元币种的产品数量排名第二,占比10%。同时,几乎所有的美元理财产品都是保证收益型,收益率为4%-6%不等,这也显示了银行对美元未来汇率上升的乐观预期。

相反,唱空美元资产的理财产品如今的收益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

深圳平安银行曾于今年上半年推出期限6个月的安盈理财0809“看跌美元1号”和期限一年的“看跌美元2号”理财计划,理财收益与一篮子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表现挂钩,一篮子货币分别为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印尼卢比和土耳其里拉。

其产品说明书宣称,产品的收益(p值)直接同对美元直接标价法下一篮子汇率到期价格低于其起始价格的幅度挂钩,其中1号半年期产品若到期日一篮子汇率表现p>0%,则理财收益=p,理财年化收益率最大值为10%。若到期日一篮子汇率表现p≤0%,则理财收益=0%。

据分析,近期出现的美元反弹表现,使这款10月即将到期的产品收益情况不容乐观。4种货币中,美元对土耳其里拉短期有贬值趋势,但是长期看趋势仍在上升,此外美元对印度卢比和印尼卢比也继续保持明显的升值趋势。一旦美元对这些货币走强,看跌美元的理财计划则很有可能出现p值为负的情况,而投资者就不得不接受最低收益。

反弹还是反转?

8月末美元指数突破77的时候,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制造业数据均好于预期,因此引发了美元的全线买盘。同时,商品价格冲高回落,nYmeX原油期货和现货金都从高点回撤,也支持了美元的上涨。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认为,美元走出“世纪大底”,目前的走势已经是反转而不是反弹,而大宗商品正在走“熊市上半场”。

银河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滕泰指出,目前有利于美元升值的因素在增加,包括美元货币发行增速低于欧元、美元利率未来将上升、贸易逆差有所改善、资金开始流入美国与美国大选需求强势美元等,这都将支持美元走强。从长期角度看,美元汇率将反转。

联合汇华高级分析师王洋也认为,此次美元反弹可能突破7年的下跌历程,可能是反转的开始。

但是,不同意反转观点的专家也大有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认为,判断美元趋势,要看长久以来导致美元弱势的条件是否在发生变化。总的看来,有关美元拐点的判断为时尚早。最近的美元强势,更像是其弱势趋势中的一种自我修复。

兴业银行罗思凯指出,美元此轮上扬尚不足以证明美元已经结束长期的熊市,在短期的急剧上涨后,美元很可能再次陷入区间盘整的格局,进一步整固已有的涨幅。近期的美元反弹,应该更多看作是货币体之间经济落差带来的技术周期调整。短期来看,可以预期美元仍将继续保持强势。从中长期来看,美元走强能否持续,关键还在于美国的经济表现,目前对美元拐点的判断为时尚早。

罗思凯的理由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尚不能支撑美元反转,而油价则是当前美元能否真正走强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总之,当前美元指数才刚刚寻得短期的底部,若想真正步入连续多年的长期上升趋势,必然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我们认为,美元指数只有有效守稳200日均线,并最终突破80.00大关,才真正恢复到上升通道之中。”

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的论调更耐人寻味。大摩全球货币研究部门在近日的研究报告中称,美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预计美元将以此为起点继续上扬。不过,摩根士丹利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应该是“做空美元的熊市”,而不是“做多美元的牛市”。

关注短期保本产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分析月报显示,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剧。7月产品期限跨度在6个月(含6个月)之内的产品占比最高,达到了65%。外币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7.4个月,比6月份的10.8个月显著缩短。

业内人士也建议投资者最好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因为从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外汇市场的风险还是很大,并且外汇理财产品基本上不能提前赎回,或赎回成本较高,如果期限超过一年则会加大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说,盯着利率的同时要注意汇率,不要因为几个百分点的利率优势而冒更大的汇率风险。

光大银行理财师邓俊表示,对于用自有外汇进行投资的市民来说,从美元目前的走势来看,美元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较今年上半年有所降低,而其他币种产品的风险则相对有所上升。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半年内美元整体走强还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需要具体观察美元产品的结构设计,从结构上看清是什么决定了盈利,然后再从宏观上判断未来这个因素的走势。因为美元涨不代表所有的美元资产都会涨,如果产品的收益挂钩美国股票、信用资产、公司债企业债,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中国银行理财师曹洌认为,美国次贷问题影响还没有结束,未来是否还会有新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还是未知数。从形态上看,美元有走出中期底部迹象,但直接走牛的条件还不成熟,未来一年只是震荡缓慢向上趋势。曹洌建议,如投资者看好美元将走强,可暂时选择双货币投资产品,或汇率、利率区间挂钩的理财产品,相对比较安全。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效应财产性收入

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是指金融资产对家庭财富增长的贡献。魏华林和杨霞(2007)认为,居民财富积累行为存在预防性动机。刘向耘等(2009)对我国居民2004―2007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估计,发现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积累率过高,而金融资产投资渠道狭窄、收益较低,对财富积累贡献较低。王聪,田存志(2012)利用城市家庭金融资产调查数据研究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发现中国家庭资产的增加更多是由于所居住的住房升值带来,劳动收入占比和金融资产占比相比较而言有所降低。本文在分析家庭资产存量结构的基础上,探讨财产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然后分类讨论各项家庭金融资产收益对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结合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各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

一、我国家庭资产存量结构

家庭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核算体系,下面对这两种资产存量进行估算,以研究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对家庭财富的重要作用。

设定家庭金融资产总量为100%,图1显示了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结构。2004―2009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的金融资产为通货、债券、股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的金融资产为保险准备金、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作为我国家庭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份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并未上升至2004、2005年的份额,说明存款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手持现金比例的逐年下降,一方面说明家庭投资意识增强,不愿以毫无收益的形式持有现金;另一方面说明科技的发展使持有现金变得不太重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的急速扩张暗示了我国家庭投资意识的转变:我国家庭为寻求低风险的较高稳定收益,越来越倾向于求助专业投资机构理财。保险准备金自2007年成为第二大家庭金融资产,显示我国家庭风险保障意识不断加强,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中不确定性的主动防御。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份额的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家庭投资于股市,同时股票资产份额的下降说明股票市场并未能给我国家庭带来足够的风险报酬。

二、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

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是家庭金融资产收益通过财产性收入带来的家庭财富净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财产性收入结构与家庭资产结构来分析。表1显示了某金融资产收益占财产性收入的份额,而表2显示了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份额。

由于知识产权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份额极小,非金融资产收益基本上由实物资产投资带来。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1)家庭金融资产存量占家庭资产份额大于金融资产收益占财产性收入的份额,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小于实物资产;(2)利息收入占财产性收入的份额与存款债券占家庭资产的份额相差最大,存款和债券的积累效应最小;(3)股票资产占总资产份额远小于股息及红利收入占财产性收入的份额,股票资产的积累效应最大;(4)保险资产占家庭资产的份额远远大于保险收益占财产性收入的份额,并且这种差距呈现扩张趋势,说明保险资产的积累效应不但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

三、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效应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高速增长,但积累效应并不理想。本文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家庭理财能力不足、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是直接原因。存款和债券占家庭总资产份额最大,但资产积累效应最小;股票资产的积累效应最大,但占家庭总资产份额最小,且上升缓慢。两者相结合直接导致了家庭金融资产较差的积累效应。

第二,货币超量发行加剧了家庭金融资产积累的低效。我国2004―2009年m2余额增长了1.4倍,而m2/GDp比率也上升了14%,这些超量货币,直接导致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但金融资产收益并未同比上升,相反,通货膨胀却导致了金融资产实际收益率的下降。

第三,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是根源。储蓄存款特征是风险和收益水平都很低,资产积累效应很差。虽然股票资产积累效应大,但其需要家庭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长期以储蓄为主、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的大部分家庭,它并不是储蓄存款的良好替代品。国债因其风险率低、收益又高于储蓄,但国债的发行数量有限。我国金融市场仍缺乏能够真正有效为家庭提供合适风险容忍度下的、具有相对可观收益的金融产品,资源配置机制存在断层。保险企业对保险准备金的投资管理能力急需提高,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的严格限制导致通胀和物价因素下社会保障基金存在隐性损失。

提高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效应,不仅有利于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国民财富有效积累,提高市场效率。一是合理调节货币供应。中国的货币供给应回归内生的平稳增长,保持相对稳健实则偏紧的货币增速。二是深化金融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公平竞争,为家庭提供风险收益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三是促进保险企业资产管理转型,优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商业保险企业应抓住保险投资新规出台的机遇,实现保险资产配置多元化,促进业务创新,提高盈利能力。应拓展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股票、银行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社保基金定向国债;同时优化投资组合,强化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史致金.论我国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J].金融研究,1989(09):4―15

[2]王聪,田存志.股市参与、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0(10):97―107

[3]魏华林,杨霞.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10):70―81.

[4]刘向耘,牛慕鸿,杨娉.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分析[J].金融研究,2009(10):107―117.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7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企业在新时期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使我国的旅游企业在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内部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的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趋势判断

(一)旅游企业投资方向面临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产品方面的投资方向将更倾向于针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储蓄率和消费率不平衡的现实变得更为突出,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这也将对旅游企业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作用,影响旅游企业的投资方向。一直以来,国际旅游产品的投资与开发一般是把国外发达国家旅游者视为市场主体,定位倾向于高端开发。发展中国家旅游者则在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得到企业市场定位的足够重视。随着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两类市场在储蓄与消费上出现的动态变化趋势将使国际旅游者的构成比例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市场动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投资方向必将要符合发达国家潜在市场相对缩小而发展中国家潜在市场相对扩张的现实,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旅游企业项目投融资转向务实趋势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消费能力缓慢恢复的阶段,旅游企业投资项目选择不再盲目求大、求全,而是转向具有明确赢利点和较小财务风险的务实的投资项目。不论是景区开发还是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扩张,谨慎决策和务实投资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针对旅游企业的财务分析总会出现这样的现实,即旅游项目开发若以赢利性为标准进行划分,那么事实上企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项目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或拓展往往分为赢利性项目投资以及辅项目投资。两者虽然相辅相成,但其重要性程度仍存在区别。例如,一些景区花大价钱建设广场或标志性建筑,虽然这构成了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也并不能产生直接的赢利点。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于类似好看却“不中用”的项目投资将会更为谨慎。

(三)旅游企业过去落后的财务管理意识面临转变

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意识对于在社会经济环境尚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旅游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一些旅游企业因并未给予财务管理职能应有的重视,只将其作为一般性的行政辅助部门,财务管理也并未成为企业经营与战略发展的支撑,影响了财务分析在风险预测、企业问题诊断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同时,一些会计等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不了解国家对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更是无法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旅游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将成为确保企业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存在的机遇

1.政府扶持政策

历经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包括我国旅游产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领域均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扶持。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果断出台了40000亿政府投资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2009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发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赋予了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定位。上述政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危机对旅游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负面效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旅游企业及其财务管理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政策环境。

2.经济环境趋好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环境开始趋好,这为旅游企业及其财务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相关研究表明,2008年之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月度走势中,预警指数、先行指数以及弹性指数等都已经触底反弹(王化成、高升好,2010)。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3.融资成本下降

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利率处于历史的最低水平,资本成本比较低,有利于旅游企业融资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目前,从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基本走势上看,目前贷款利率与2002年基本持平,正是历史的低点,为5.31%。在存款利率只有2.25%,Cpi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已然为负,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但总体而言,利率仍然在低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这对于旅游企业筹措资金非常有利。

(二)面临的挑战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理财产品创新银行中间业务

银行从事理财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后来逐渐在欧美国家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结束后,各国逐渐放开利率控制,国外银行面临着存贷利差减小,利润减少的情况。在这种压力下各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拓展。据估计美国银行中个人理财业务占银行总收入的20%—3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40%以上。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占银行利润很小,但是理财业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国内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时间短,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这项业务进行研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增加迅速,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拥有10万美元以上存款的家庭已超过120万个,这部分富裕客户占中国境内银行个人存款总额的50%,为中国银行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利润。这部分富裕客户为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居民的收入增加后,如何使收入保值增值逐渐受到重视。据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73%的居民认为有理财的必要,但约有一半的居民表示他们缺乏理财途径。与此同时,我国银行都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中心,利息收入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政策逐渐放开,金融脱媒逐渐显现,银行需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理财产品也是银行发展的重点。居民和银行都对理财产品存在需求,因此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同时应该看到理财业务存在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居民理财意识普遍不高,培养理财观念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根据wto协议我国已于2006开放银行金融业务,我国银行面临着国外银行抢占市场的威胁。以成都市为例,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外银行在高端客户领域占了相当比例。另外国内银行也面临着国内的制度约束和人才缺乏的约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产品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需要一方面抓紧机遇拓展自身业务,另一方面敢于迎接挑战,不断增强竞争力。

从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特点。首先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根据银率网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3%。其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如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升,大大超过了储蓄收益率,商业银行通过高收益率来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反映出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充分和缺乏自律性。商业银行以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以收益率高作为竞争手段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之间非理性竞争,忽视从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生活目标出发,从而很难提供给客户量身定制的理财产品。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风险提示不充分。为了广泛吸引投资者,最初的理财产品强调“零风险”、“保本保息”、“高收益”。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多是引进或照搬其他银行的产品,自主创新很少,以及高素质金融人才缺乏,使得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没有充分认识,同时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各行在对外宣传上仍存在风险提示不充分的问题。有些在宣传上未对加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进行有效提示。最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品种逐步丰富,资金投向有突破混业经营限制趋势。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多元化的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并附带保险、银证通、基金等服务,让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如农行金融超市的开办正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它通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强调“一站式”、一对一”的服务赢得了不少顾客的心。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有突破混业经营限制趋势,如中行财富投资管理服务汇集了中银股份旗下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基金等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中银集团在海内外证券行业和基金行业的配置,为理财贵宾客户提供海内外证券投资管理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理财产品创新不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限制,理财产品开发是受到诸多限制。分业经营制度使得我国理财产品无法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投资方向和对象的严格限制导致某些投资无法实现。(2)各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相似性很高,往往是一个银行推出一款理财产品其他银行也跟风,结果导致恶性竞争。相似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银行,所以银行就竞争性抬高收益率,这一方面减少了银行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违约风险。(3)理念落后。理财业务目的是帮助不同年龄和不同经济状况客户实现自己财务目标,而不仅仅为完成任务而推销理财产品。银行重视理财产品的推销,而不注重理财规划。很多银行的个人理财人员扮演的不是理财规划师的角色而是银行产品的高级推销员。银行人员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指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向高端客户推销产品,而不是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未来希望达成的财务目标,为客户设计不同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帮助客户实现预期收益。所以商业银行的理财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4)理财专业人员缺乏。银行的理财专员大部分是从柜员或客户经理转岗过来的,缺乏系统的理财知识。由于理财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因此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在理财规划师培训和认证方面才刚刚起步,因此人才匮乏。(5)业务运作系统和客户信息平台不健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通常归于个人银行部,但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而上述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前台业务条块分割。个人理财业务未能形成相对有效的业务系统,使商业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分销渠道建设落后,未能将客户经理、物理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种有形无形的营销渠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难以形成交互式、立体式的营销网络。

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普通居民的投资途径,提过了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重要性逐渐凸显。银行理财产品未来会向那个方向发展?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逐渐打破金融市场分业经营状况。分业经营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和合作的形式向客户提供证券、保险等理财服务,无法参与设计和改变这些产品的市场定位、营销和服务方式,理财的内容和形式也仅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外汇业务及部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产品等的简单组合,很难体现出个人理财的价值和吸引力。理财业务筹集的资金只能在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运用,利润空间有限。银行未来可以通过银信合作,沟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2)逐渐使利率自由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金融市场上,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期货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传统的银行业务和产品与金融市场已经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基准利率化体系尚未完善,收益率曲线不统一,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困难。(3)发展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个人理财产品的实质是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体,产品的定价关键正确认识风险因子,从而进行科学的定价。从理财产品来看,风险因子可以包括利率、汇率、波动率、指数、商品价格、选择权、期限长短等多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将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组合、搭配、消减,并根据各种风险因素在市场中的定价,合理确定产品的定价水平,从而设计出不同的个人理财产品。另外,商业银行还不能够有效识别产品风险,识别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无法为不同风险状况的客户确定恰当风险的产品组合。

我国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无论对居民还是银行来说都意义重大。只有认真分析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特点,解决了现存的一些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才能更加健康发展。希望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在不断学习中进步。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4-158.

[2]王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3]田秀兰.理财产品火爆背后的漏洞[J].中国金融,2012(11).

[4]张岱云,陈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和对策[J].新金融,2002(08).

[5]小雪.花旗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特点及启示[n].金融时报,2003-07-07.

[6]凌江怀.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寿险;非寿险;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57-06

产品结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保险监管部门进行的2008~2009年的业务结构调整工作主基调是降低新型寿险业务占比,注重传统寿险和意健险的发展等人身险业务结构的优化,未涉及到非寿险与寿险占比日益失衡的现实。企业会计准则将原保险合同分为寿险和非寿险进行核算,但是实务中,保险业界和学术界很少谈及这一分类标准,更难意识到寿险与非寿险协调发展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非寿险占比日趋下降,寿险占比日趋上升。国际上大多将保险业务分为寿险和非寿险,我国依然按经营内容为标准,将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衡量保险业保障程度的发挥。寿险与非寿险失衡问题值得研究,可以促进全保险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一、我国寿险、非寿险业务发展状况

(一)寿险及非寿险内涵

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首次在会计准则里给定了保险合同的定义并按照国际最新标准进行分类。其第六条规定:“保险人应根据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是否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将原保险合同分为寿险合同和非寿险合同。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为寿险合同;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不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为非寿险合同。保险合同延长期是指投保人自上一期保费到期日未交纳保费,保险人依然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期间”。保险合同延长期即宽限期,仅针对采取均衡保费、期缴方式下产生的,划分依据是保险业务的性质和经营规则。按照此区分标准,寿险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新型寿险和长期健康保险。非寿险包括广义财产保险与短期人身保险业务(主要是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因为人身险业务中的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险具有与财产保险相同的损失补偿性质和精算基础,大都属于短期性保险,财务处理方式与责任准备金计提方法等方面相一致,国际上许多国家允许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这两个险种,统称为非寿险。

我国最初的《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公司不得经营人身保险业务。2003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保险法》的决定,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做了修改,第92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和意外伤害险业务”,最新保险法(2009年版)第95条中仍然保留了这一条款。这一规定无疑赋予了财产保险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经营范围突破了财产保险的范畴。大多财产保险公司设立了“意健险”部,经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例如,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平安财产保险、人保财险等财险公司都在经营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航意险和其他卡式意外伤害险业务。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多财产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的险种不仅局限于财产保险,也包括人身保险中的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即我国大多财险公司经营的是非寿险。

(二)寿险业务及非寿险业务占比变迁趋势

非寿险多为短期险,资金规模比较小,杠杆率高,其主要功能集中表现为风险汇聚和损失补偿,最能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其保费占比反映了保险在金融业的竞争力度及社会对保险的依存度。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业对社会财产的保障程度,在国际上也是衡量保险业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整后的2009年保费收入(扣除通胀影响)较2008年减少0.1%,而同期寿险保费收入减少2%,即非寿险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理财功能较强的寿险产品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例如,金融危机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退保现象严重。相反,非寿险产品更加注重保障功能,需求弹性小,理性的消费者不会因为资本市场走熊而在短期内大量减少对保障型产品的需求,更不会盲目选择退保。因此,以非寿险占比作为衡量一国保险业对社会财富保障情况的标准是比较合理的。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虽然强调“转方式、调结构”,但主要是针对寿险业务结构的调整,并未注意到寿险与非寿险比例结构失衡的问题。我国非寿险在发展速度、规模、产品创新方面均滞后于寿险,在保险业恢复初期,非寿险占总保险业务的80%,随着新型寿险的兴起,受挤出效应影响,其比重不断下降,1997年首次低于50%,近十年徘徊在30%附近。图一描绘了1989~2010年间,我国非寿险与寿险占比变迁趋势,可以说两者“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20世纪非寿险占据市场主流地位,进入21世纪之后,寿险业务占据市场主流地位,比重在60%以上,在2008年之后接近70%。非寿险占比总体处于跌落状态,在“十一五”期间几乎跌出30%。

在国际上,中国也属于非寿险占比偏低的国家,据SiGma统计,2009年全球非寿险占全部保险业务比重为42.65%,而中国非寿险保费占全部保费收入仅为33.04%。

二、寿险、非寿险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寿险对非寿险的挤出效应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篇10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现状

根据统计年鉴的规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等。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指国家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包括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促进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医疗福利需求增加,这些都是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方面。由下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问题日益关心,积极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逐年增加。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如下特点:

1.老年人口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都在快速增长并且后者增长速度大于前者

根据统计数据看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老年人口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分别为4.7%和60%,后者高出前者40多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缓和,呈现慢速上升的趋势,而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从1982年到2002年间增长十分快,而之后比较平稳,这主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国家在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不断扩大覆盖面,积极进行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日益完善,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的需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2.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部表示要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新增支出将重点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支持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世界性难题。它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企业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穆怀中经过分析认为老年人口比重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存在明显的高度相关性,其研究得出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应提高平均约为5.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约提高1.07个百分点。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而已,总体结论相差无几。

二、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模型估计

为了便于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假设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政府效率按照当前的水平持续的发展下去,并且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数几乎保持螺旋上升。所以就老年人口数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求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程度。

采用eView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LR代表65岁以上老人数,用SG代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数。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需要从长期来看两组数据的关系,所以要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看是否具有单位根。这里采用了(augmentedDick-Fuller,aDF)的方法进行检验。一般假设原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在给定显著水平下,统计量即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反之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原变量是平稳的。由下表可以看出原变量并非平稳,需要进行差分或者是构建aR模型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了后者。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还必须对其进行协整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是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平稳性,一般的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但如果它们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表现出平稳性,并且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则为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的方法有多种,如engle-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常用于两个变量检验、Johanscn和Juselius于1990提出的JJ检验法常用于多个变量检验。

本文采用前者进行检验:

(1)构建回归方程并计算误差e。(2)检验残差序列的单整性,并以此判定变量的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SG=11487.24+1.527LR(1)R2=0.98,F值为263.629,p值为0.000,D-w值为0.364小于n=15,k=2时的dl值1.08。由于D-w值不符合要求,明显存在自相关现象。为了克服自相关性,在模型中加入aR项建立新的回归方程如下:SG=-203984+2.423LR+[aR(1)=0.7603](2)其检验情况如下:相关系数R=0.972,F=214.46,p值为0.0000。t检验也比较合理,在,的情况下,D-w值为1.73大于du=1.36,小于4-du=2.64,可见模型通过检验,参数设计比较合理。将模型进行化简得到模型:SG=-20397.24+2.423LR(3)根据格兰杰检验法必须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为单整序列则两个变量确实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aDF检验,残差的aDF值为-3.56明显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74,残差为平稳序列。

从模型方程(3)可以看出,老年人数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增加1单位,从长期来看将会要求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2.43个单位。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创造的国民财富中要有更大一部分用于老年人养老,这必然增加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使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三、未来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发展趋势

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不少学者曾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过预测,尽管结果不大一致,但是都表明了一个趋势,即未来老龄化将会快速上升。那么必然导致老年福利、老年医疗、养老金补助等支出增加,显然是对未来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的一大挑战。就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本文采用了计生委开发的人口预测系统进行了预测。

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1.预测方案的设计

人口的增长一般要和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过快,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必须得跟上去,否则难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人口增长过慢又造成人力资本短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4已下降到1.8以下。北京等地区已经低于1。总和生育率是国家人口控制政策的体现,所以根据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设定了高、低、中三种预测方案。

(1)总和生育率

低方案预测,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生育二胎的人数比率很低。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年到2005年从1.72下降到1.60,其后保持不变到2050年。中方案预测,人口控制政策比较宽松,二胎现象比较明显,农村户口的居民在一定条件下准许生育二胎,并且效果显著。城市父母为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现象也日益明显。设定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年到2005年从1.72降到1.60,2005年到2010年从1.60升高到1.8,2010—2050从1.8逐步升高到2.1。高方案预测,国家开始实行宽松的人口政策,农村生育率和城市生育率都明显提高,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2005为1.72,2005—2010从1.72上升到1.9,2010—2050年上升到2.16。

(2)出生性别比

我国新生儿出生性别从1982年的108.5上升到2004年的121.2,2009年为119.45,随着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开始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00—2009年以实际数为参数,为了防止出现总人口性别比的失衡,设定2010—2030年出生性别比下降到110,2030—2050下降到107。

(3)平均预期寿命

1990年我国男性预期寿命为66.84岁,女性为70.47岁,2000年人口普查时男性预期寿命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10年中男性增加了2.79岁,女性增加了2.86岁。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根据联合国预期寿命的平均增长步长的经验值,来估计预期寿命,即2000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增加0.1岁,2020年以后按照高龄步长递减的原则,平均每年增加0.05岁。

(4)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指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数量在全部生育活动中所占比重。2000年的生育模式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到,假设2000—2050年50年间这一生育模式保持不变。

2.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参数和2000年基础数据,在高、低、中三种方案下分别将不同的参数带入系统进行预测。得到如下结果:通过对三种方案预测结果的分析我国人口在未来还有一个增长的趋势,其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各个方面的比较认为中方案比较符合我国的人口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也只有中方案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拟合效果最好,因此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了中方案。根据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和模型(3)计算,得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增加到23329.9亿元,2030年增加到44072.89亿元,2040年则达到59338.05达到高峰期,2050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58066.18亿元。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支出,而社会保障支出又影响到财政支出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和谐发展不能不考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问题。一国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支柱,那么未来我国财政会承担多大程度的负担呢,是否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是政府未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3.我国财政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它是以政府雄厚的财力为基础的,通常财政收入占到GDp的比重达到30%-50%。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实力会逐渐增强,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会增加。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水平,当经济总量增大时财政收入也会增大。从核算范围来看,GDp包括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个领域,能够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量和三次产业的运行结果,而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税收有来自于生产和非生产、经营和非经营的各次产业,二者体系范围基本一致。因此财政收入和GDp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利用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财政支出为因变量用Y表示,GDp为自变量用X表示),结果如下:Y=-9810.783+0.234x(4)相关系数R=0.997,F=678.67,其p值为0.0000,可见模型通过检验,参数设计比较合理。由财政支出的实际值和模拟值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可以用于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预测未来财政收入规模,结果如下:由表6可以看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在不断的增加,在不考虑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假如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财政支出的话,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在2040年达到了峰值5.9338万亿占财政收入的17.83%,之后开始回落,到2050年降为17.11%。而这一趋势是和老年人口数的增加几乎同步的,从表可以看出二者的同步性,可见在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期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很可观的。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努力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到15%-20%,结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一目标在2030年之后才能实现,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负担比较重,各项支出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造成国家想为老百姓多做点事,却力不从心,从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未富先老,养老负担更加沉重的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将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也更为严重。可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福利、缓解养老负担的一个良策。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人口大量增加,进而造成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迅速上升,而缴纳保险费用的人数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就会造成养老金缺口,现在或将来需要国家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养老金缺口,仅此一项国家用在补贴缺口上资金就数以亿算。

其次,老年人口增加导致医疗费用支出上升,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各个器官衰退,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根据社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明显高于年轻人。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6%,而其中35.6%来源于公共卫生支出,而其他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其老龄化程度高于我国,其卫生保健支出也明显高出我国,可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公共卫生支出增加是必然趋势。同时老年人口增加,对老年福利设施如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等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也会明显增加,而这些需要国家全资或部分资助给予支持发展。其次,人口老龄化还通过对消费储蓄结构和生产投资结构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储蓄能力不及年轻人,一般认为人生中退休期为负储蓄时期,即早年储蓄消磨时期,而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其必然波及投资和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进一步影响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再次人口老龄化也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以前那种高空、高危的作业已不再适合老年人从事,我们不能让70岁的老人再在建筑工地上从事高空工作,所以在老龄化冲击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职位,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而为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提高老年福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策与建议

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会使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民财富中用于老年福利的支出的增加必然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整个社会和家庭向老年人倾斜。当这一支出比重过大时又会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要加快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负担过重的问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我们构建可持续的老龄社会无疑将是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在老年人口数达到高峰期时养老负担是很沉重的,同时还有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按此发展下去,可能会挤占其他支出项目的比重,例如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国防、环境保护、商业金融业等支出项目将会受到影响。由于支出不足可能要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而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无非有两个方面可选择,一是减少老年人口数量或者降低老年保障标准,这两者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当前老年人口规模是既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到2050年最年轻的老年人也是在1990年之前出生的,所以无法靠生育政策去改变他。而老年人的保障标准与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易上难下,不可能有降低的趋势。二是发展经济增加国民财富,来降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这是唯一可行的措施。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中不断强调发展之关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要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来统领全局,以发展促和谐,以发展求保障。再次,要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移到集约型,以更少的人力和资本投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全面、准确的反应社会保障收支情况,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监管,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率。同时,为了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目前需要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市场上或者是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来,以获取回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一般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存入银行、投资于符合政府导向的项目、进入资本市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无疑是增加养老金收益的一个好办法,但是在养老金投资中要把握好投资原则才能保证有丰厚的收益。要加强对投资基金的监管,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另外,投资要追求长期收益性,尽量投资在长期收益的项目,在投资上还要保证养老基金投资的多渠道性,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再次就是要保证养老基金的流动性,时刻保证一部分资金的变现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

3.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分布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结构、种族结构、年龄结构等等。调整人口分布结构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跨区流动,做到地区间优化配置,调整性别结构有利于人类和谐平衡发展而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有利于人的发展,更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口年龄结构上,虽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少子高龄化”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面的“少子”是指一定程度的少子,并不是生育率越低越好,而是以低、少适度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适度为原则,“少子化”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过高、过低不仅影响到人口的数量,还影响到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个社会中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兴旺,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政策近乎演变为生育政策,虽然计划生育在我国实行有力的提高了人均GDp,但是也不能忽视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人口素质主要由身体素质、教育素质、文明素质三部分组成,这就需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如果人口教育素质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人口不利方面就会显现出来,相反如果人口教育素质能够很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持续作用就会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未来老龄化严重的社会中,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以后劳动力资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