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0:35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专业化发展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强化校本培训力度,不断丰富校本培训内容,让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前培训、职中培训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教育对于民族与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国家、学校、公众需要强化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大力提升,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修养都需要加以强化,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教师实际的工作困惑,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真正提升自我,从而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提高特殊教育的综合水平和质量。

一、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国家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多特殊群体接受公平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的综合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当前特殊教育的教育环境、教学力量较薄弱,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导致特殊教育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让特殊学生也能拥有自己的理想、生活。除此之外,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让特殊教育教师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思想层面不断完善、优化自我,逐渐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专家型教师,从而能够更加努力、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社会认同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氛围和环境,让更多特殊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教师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劳动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康复教育能力、手语能力等。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较匮乏,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在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更是缺乏教学激情,只关注是否可以高效传递教学内容,却忽视了教育效果,根本无法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展。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多元化、灵活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需要在后期学习中持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目标定位有待完善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仍旧存在目标定位有待完善的情况,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只关注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无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知识和技能,强化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但是调查发现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存在重心偏颇的情况,只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习惯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待全部特殊学生,没有了解特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只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融入真实案例、生活素材,这样不仅无法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发展与成长,也会降低特殊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三)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个别学校只是形式化地设定一些师资培训课程、内容,缺乏完整、科学的培训规划、方案,导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无法真正获得提升与成长。当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通常都是形式化地讲解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并没有联系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展示特殊教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师资培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无法在培训中提升综合素质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师师资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教师师资培训体系。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

要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特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提升自我。政府需要积极转变特殊教育发展理念,要设立相应的措施与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特殊教育事业。政府要加大资金、物力、人力的投入,设立专门的资金援助工作计划,提升特殊教育的综合质量,让特殊教育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与数量,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制度、健全规章,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相应的支撑,以此明确特殊教育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保证其合法权益,着重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政府相关人员要和特殊教育从业者多互动与交流,从中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与生活困惑,要让教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荣誉感,从而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自我成长与提升中,成为服务特殊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制度建设

教师属于特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主体,所以必须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此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只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融入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教育模式等内容展开评价,导致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教师缺乏职业危机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只是被动参与特殊教育活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一定要重视对于教师的引导、管理,激发他们工作的创造性、自主性、积极性,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让教师从中有所收获与发展。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基于特殊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较合理,但是却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管理与安全管理,着力为其营造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从行为与心理方面融入特殊教育环境中,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具备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与使命感,能够真心热爱特殊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聘用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工作经历、任职资格展开严格审查,以此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

(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虽然这些教师在上岗前已经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与教学参与。由此,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做好职前培训工作,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和专业师范学院展开互动、合作,设立专业的培训教育机构,对教师强化职前培训、教育。学校需要持续优化教师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完整性、针对性、全面性,让教师从培训活动中真正掌握技能与知识。学校需要分专业、分层次、分年龄设定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还要对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展开专门的培训,再让这些教师为其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既能提升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节省更多培训经费,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持续完善、优化相关的培训制度,构建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对培训的质量展开更全面的评估,对于培训过程、培训内容、培训效率、培训结果展开管理与监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强化他们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取得理想的师资培训效果。

(四)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要持续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结合教师的真实情况,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设立考评制度,并且要把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作为教师的考评标准,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爱岗敬业,自主、积极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对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教育评价、教育实践能力都要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要全面了解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信念,明确师德的考评方向,让教师明确政治方向,展现教师为人师表、献身特殊教育的精神,能够积极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成为有责任心、有奉献、有爱心的优秀教师。在具体设立特殊教育教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要借助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教师的意见,合理设定特殊教育教师考评制度的内容、形式,保证考评结果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断完善考评制度的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优化和改进。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展示相关考评体系的功能与优势,发挥考评体系的导向作用,让特殊教育教师围绕考评结果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

(五)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就一定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为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特殊教育面对的学生都存在一些身心缺陷,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把教育工作看成“良心活”。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教师,面临着更繁重的工作内容,并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久而久之很容易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只有做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疏导、调整工作,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教育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意识到对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让社会人士能够意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以此让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更多关心、理解、支持,积极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时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聘请教育专家、名师开展心理讲座活动,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营造温馨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宽容他人、欣赏学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趣味性、实践性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感知生活的美好,从而能够更加努力、积极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全面化成长、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做好职前培训、职中培训工作,并且要把好入门关,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日常特殊教育工作中还要多和教师互动、交流,了解教师真实的困惑与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特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进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勇.专业化视野下的特殊教师教育——关于特殊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2]余琨,李贞,王晓源.随班就读初中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以特教学校教师成为资源教师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

[3]张宏飞.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7(2).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2

1.1特殊性体育教育是一种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教育活动,活动空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使得特殊体育能够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促进作用。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促进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这个特殊的中介,使相对隔绝的学生个体逐渐融入到群体的体育活动学习过程中,在频繁接触中促进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达成全纳教育的主旨要求。

1.2创造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有一定缺陷、活动受一定限制的特殊群体,而且不同的学生从残疾性质、残疾程度,到体质、能力、个性都各有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身体发展、心理康复、智力促进、社会适应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能够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地传授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体现了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创造性特点。

1.3社会性特殊教育是以适应学生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需求为导向,从一个人步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并通过自己的劳动技能获取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具备其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生存、适应是特殊体育的本质特性,反映在体育课堂上,即是“社会的缩影”:在体育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互动交流、竞争合作,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义务,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这一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体育课堂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本身是否具备社会化的特质。换言之,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融合性体育教师,具备和学生、家长的不同需求打交道的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以使得体育能够发挥社会某种程度的融合作用,帮助残障人真正被社会接受和认识,融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1.4融合性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

结构及其主要成分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管理科学

2.3.1学科性知识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3

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年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构建特殊教育体系,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教师评优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

但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四川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每年举办各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但由于省内高等师范院校及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等在特殊教育专业上的缺失,全省特教学校仍有超出半数的教师从未接受过特教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素养亟待提高[1]。《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也指出:特教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特殊教育专业修养不够;年龄普遍偏高,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传统的特殊教育,很难适应全纳性教育、融合性教育发展的趋势,势必会影响本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2]。

2008年以来,国家投入47亿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四川争取该项目新建、改扩建共计101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16所、培智学校12所、综合性特校72所。全省在校残疾学生41839人,其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979人。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特殊教育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入学残疾学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对我省特殊教育教师情况的初步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及其主要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方式,对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为我省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依据,以促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快速优质发展。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我省成都、广元、阿坝等11个市州的19所特教学校,占全省95所(2009年数据)特教学校的20%。此次调查针对专业教师发出问卷300份,占全省1572(2009年数据)位专业教师的19.08%;回收问卷266份,回收率88.67%,其中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87.59%。在本次调查有效样本233名教师中,男性教师60人,女性教师173人。其中30岁以下教师65人,31~40岁教师107人,41~50岁教师44人,50岁以上教师17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教师95人,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教师138人。职前学历:中专146人,专科57人,本科30人,硕士研究生0人;职后最高学历:中专26人,专科98人,本科105人,硕士研究生4人。可见,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网络联系特教学校及教师,通过网络发放、回收问卷(12所学校);二是邮寄发放、回收问卷(3所学校);三是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发放、回收问卷(4所学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我省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年龄、专业、学历等基本信息,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教师主观幸福感等。

三、我省特殊教育教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我省特殊教育教师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负担过重、且分布不均

全省公办特教学校由2000年的63所,增加到101所;在校残疾学生由2000年的8224人增加到41839人,其教学校7979人,年均增加在校生4000多人。但全省特教学校教职工仅1777人,专任教师1478人,专任教师师生比高达1:5.4,若按师生比1:3的要求计算,我省专业教师缺口达1180人。而且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分布不均,特殊教育教师数量远未达到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占74.25%;师资队伍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3.82%;但我省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参加工作后学历水平有明显提升。

(二)专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职后培训缺乏制度化

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背景比较缺乏,普通学校到特殊教育学校转岗教师近60%,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尽管近年来我省坚持每年举办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但由于我省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职后培训相对次数偏少,覆盖范围不均,且职后培训多以研讨、交流、校本培训为主,在职培训缺乏系统性与制度化安排,我省特教教师职后培训的速度和水平与特教事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显示,从未接受过在职培训的教师占14.16%,参加过1次培训的教师占14.59%,获得2次培训的教师占12.45%,接受过3至5次培训的教师占23.18%,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占35.62%。

(三)专业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

本次调查233人中,《SCL-90量表》阳性项目数超过43,提示可能有问题的教师有87人,比例37.34%。因子平均分≥2分,表明有轻度或以上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的教师有39人,比例16.74%;因子平均分≥3,表明有中等或以上严重心理障碍的教师有3人,比例1.29%。可见,我省特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如何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竞争机制,让特教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声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完善新时期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专业教师职业倦怠显著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mBi)》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之一。其得分越高,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越高、职业倦怠越明显。本次调查总分平均数43.28分,标准差17.27分,总体情况比较好。但在本次调查的233人中,总分66分(量表中数)以上19人,比例8.15%,有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其中,平均数以上两个标准差到三个标准差(77.82—95.09)之间有5人,比例2.15%,属中度职业倦怠;平均数以上三个标准差(95.09)以上3人,比例1.29%,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状。

(五)专业教师主观幸福感较低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用来评价被试主观幸福感的量表。量表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本次调查总分平均数113.25分,标准差14.93分。在本次调查的233人中,总分在平均数两个标准差(143.15分)以上4人,比例1.72%,主观幸福感非常强;总分在平均数两个标准差(83.39分)以下4人,比例1.72%,主观幸福感非常低,其中1人仅得60分,主观幸福感极低。

四、加强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举措

(一)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

目前,我省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有乐山师范学院、成都学院、四川文理学院。2011年三校实际招生不足100人,远不能满足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我省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针对我省特殊教育实际,精心设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殊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投入资金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民政、残联、社区、特殊教育学校合作,革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文化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特殊教育工作者。

(二)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构建特殊教育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明确我省特殊教育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构建适合四川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模式,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高效快速发展。

促进省内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系统性和规范化,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我省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三级资源教室”师资队伍,加强我省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三级支持系统”、特教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网络、特教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建设。

(三)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中心,逐步形成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中心,保证特教师资培训制度化。加强特教教师各级各类理论培训基地和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形成四川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网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健全各级各类培训机制,强化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逐步形成特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四)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这不仅要加强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心与宽容,让特教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声望,提高特教教师的工资收入待遇等物质保障,更要关注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其身心健康,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提高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能形成积极的、有效的应对方式,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而且能很好的影响特教学校校园人文气氛,进而有利于特殊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培养。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竞争机制,让特教教师保持激情和积极性,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热情,并进而完善我省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汝倩.四川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分析报告——基于近三年《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7,(9).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伦理教育人才培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多类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人性化和人本化是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特点。特殊教育关注教育对象从出生到成人的全生涯持续成长,具体到基本的进餐、穿衣、如厕、动作、语言等点点滴滴,广泛至医疗、教育、社区、家庭、全社会的行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最终融汇、凝练于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欣赏。因此,特殊教育是人性化的职业,这一职业最需要爱,最能表达爱[1]。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特教师资的重任,特教师资的人性化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特教专业的要求,促进这一成长的渠道很多,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尝试构建“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服务为基本的切入点和载体,将专业伦理教育、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社会效益明显。

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陶冶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开阔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教机构师资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憾,受到他们的好评;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特殊儿童的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特殊儿童家庭和特殊学校的合作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与“特殊教育教师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求索与创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十五周年专辑,2005:52.

[2]陈秀编.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用心用爱;特殊幼儿;引导

踏上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有五年时间了,这期间遇到过不少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们作为班级里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愉快的班级气氛和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特殊幼儿”,他们身上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好动,破坏力较强,经常故意损坏东西;有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时不时会出手打人;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和其他幼儿玩,甚至不喜欢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孩子特别自私,一旦小伙伴不听他的安排就大发脾气,自己不玩,也不让其他幼儿玩……当然,特殊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可能有一个,有的可能同时存在几个。那么,如何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呢?

一、首先要对特殊幼儿尊重,富有耐心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热爱孩子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聪明、听话、机灵的孩子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我们的爱也应该撒向特殊幼儿。特殊幼儿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排挤,甚至看不起,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同时,我们面对特殊幼儿的时候,一定要真诚和尊重。真诚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必要准则。特殊幼儿作为平等独立的人,他们也需要尊重。如果老师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孩子们的自尊心,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特殊幼儿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注意反复提醒,坚持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给特殊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他们的缺点是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日积月累起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掉。总之,我们时常捧着一颗爱心,坚持理解、真诚和尊重的原则,特殊幼儿就不会拒我们于千里之外,我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集体的作用,用心感染特殊幼儿

有的特殊幼儿之所以不合群,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集体中没人喜欢他,没人和他玩,干脆就躲得远远地。作为老师要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对特殊幼儿“不抛弃、不放弃”。班集体作为以幼儿为主体的一个小社会,其他幼儿都要向特殊幼儿伸出友善和帮助之手,特殊幼儿才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融入集体之中。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她是一个非常内向、非常文静的孩子,记得小班第一次家访,妈妈让她跟我问好,她躲在妈妈身后,怎么也不出来。上学后,她每天都哭,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游戏都看不到她的身影,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和她一起玩了,后来,我请班里另一位比较活泼的小女孩带着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带好她,慢慢的,她的笑容多了起来,变得合群了,甚至有时都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在集体中,要让特殊幼儿感到的是关爱而不是远离,教师要善于运用良好的班风、传统和优秀幼儿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特殊幼儿,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他们向优秀幼儿靠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在好孩子的帮助之下,特殊幼儿一定会受到感染,向好的方向转化。

三、家园合作,用爱共同引导特殊幼儿

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仅靠学校一方是不能完成的,要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老师、家长以及校外教育机构等。其中取得家长的配合,发挥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殊幼儿的问题原因很多与家庭的因素有关。比如,家庭离异后重组的家庭,可能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家长却没注意到,日积月累,孩子把内心伤害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多动、暴力自私等。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联系,及时交换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作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和家庭的联系,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手段。当学校、家庭这两种教育形成同一方向的合力时,引导特殊幼儿的教育效果才会最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的孩子正处在茁壮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很多未知的潜能,我们应当用平等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孩子,特别是那群特别的孩子,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所有的特殊幼儿都不再是“特殊”,都能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都能向着积极、向上、快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6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漫长的学习历程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是关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职业。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职业要求的高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1.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不够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为多样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 

再次,特殊教育教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diane heacox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师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达为empathy,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感受及内心世界,并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与有各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往中,不仅应具有同情心,更应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了解,进而使教师真正懂得学生及家长的心态和想法,教师在正确地表达出同理心的同时,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并最终促成他们在态度、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变。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人们关注教育质量和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产物。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师。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确成文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关注并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长时间没有正规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2)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存在诸如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完整、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此外,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3)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投入不足、支持不到位等,间接地导致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从事特殊教育而另谋他职。抛开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职往往也并不一帆风顺。 

2.2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为教师提供必须的职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提高、学位获得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联系;(2)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未能满足特教师资的实际需要;(3)职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训者听讲,课堂主义、本本主义;(4)职后教育只是满足教师的个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实际需要;(5)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6)教师职后教育的目的性与提高,改进自身工作的联系不密切;(7)提供进修者与进修者的关系往往是单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关系;(8)教师所习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学校内部旧有的组织与运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师将进修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相关并对教育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和典型,这决定了对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样历程,甚至更为漫长和曲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到底能走多远,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和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问题。 

3.1 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宏观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渠道:(1)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素质。随着国家整个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改变,在打破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西方通行的培养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还要完善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根据教师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档次的教师资格证书,以调动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对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提高其待遇,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能够比较稳定。(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续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观方面,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鼓励教师通过多个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报名参加短期非学历培训和长期学历培训,参加校际经验交流,尤其是要鼓励教师与普通学校建立联系,到普通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帮助教师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学习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起自我进取、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2)奖励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师。这有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培养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人才,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3)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师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建立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职工集体关系和团队文化,强调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师个体的团体归属感。(4)开展定期与非定期的专题培训,以帮助解决教师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特定问题。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专题培训、有关某项实验课题的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的培训,等等。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笪佐领主编.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4,2 

[3] 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7

一、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观的结构

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观是一个复合结构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对特教工作的价值取向

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知和对自身与工作关系所持的价值判定,主要包括职业、事业和感召三种取向。[1]持职业取向的教师将特教工作作为一种在生活保障上优于其他工作的手段,其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回报和满足生活需要;持事业取向的教师比较关注自己在教学环节中的进步和成就,并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持感召取向的人将特殊教育工作作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认为特殊教育工作具有充分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能够使世界变得美好。

笔者采用“人与工作关系自陈问卷”对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9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24.2%的教师持职业取向;21.1%的教师持事业取向;35.8%的教师持感召取向。这些典型的工作取向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在社会期待中受到无形的社会感召的影响,特教教师在奉献爱的过程中体验着特殊教育工作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也不乏有人将工作仅仅作为维持生活的手段。另外,有18.9%的教师在事业和感召两种取向上出现交叉,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衡量特教工作的价值时存在矛盾,如既在理智上认为特教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又不免因现实压力而希望跳出教学一线。

2.对工作本质特性的觉知

特殊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对工作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意义有充分的意识和觉知,积极肯定与接纳教育对象。

特殊儿童作为生命的主体,其本身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价值和尊严。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挖掘儿童的潜能,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个体能够展现自我,并成长为他们自己。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宏人性,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有意识地把特殊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使其人性得到完美的展现。因此,在面对残障儿童时,教师就不应再质疑是否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或是以此为借口放弃对他们开展应有的适当的教育。如果教师能将教学活动看成是可以丰富特殊儿童生命和生活的一种挑战,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就不会出现应付教学任务的现象。

3.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需要

个体的行为动力源自于需要,同时又以满足需要作为行为的目标。工作价值观作为特教教师对其工作的评价系统,指向与工作有关的各种需要,并表现出相应的工作行为。[2]诚如一线教师所言,特殊教育工作的关键不只是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同时也是在提升自己,耕耘教师自我成长的园地。[3]除了内在的工作动力需求外,在日益变化的特殊教育形势下,外在的环境要求也迫使特教教师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充实有关脑科学、康复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其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对特教工作的专业信念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对特殊教育存有成见和歧视,这给特教工作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使特教教师比普教教师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是每个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必需品”,特教老师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机智去面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评价,而教师应对社会评价的专业信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工作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特殊教育有不同的诠释和意义,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也只能在工作中才能找寻到。[4]

二、工作价值观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工作价值观作为指引教师思想及其工作行为的动力因素,以其各因素结构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各个方面的关系反映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工作价值取向与专业动机

专业动机是教师进行专业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其中外部动机指向报酬与物质取向,内部动机则指向挑战和快乐。[5]持职业取向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的出发点在于经济报酬和生活需要,自我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工作中,与这一工作取向相关联的显然是外部动机;持事业取向的教师希望在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发挥才能,这种心理属于内在动机,而对工作提升抱有较高的期望心理则折射出其外部动机;持感召取向的教师以工作本身为目的,在工作中予以全身心的投入,并在工作中享受快乐,这种工作取向完全出自其内部动机。由此可见,尽管不同的工作取向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意义,但工作取向必然与一定的专业动机有关。

2.工作本质特性与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更应该体现在专业态度中,体现在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深刻理解、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上。[6]特殊教育工作的本质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基本素质包括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等;内在素质包括热爱并愿意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道德和精神,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信念、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等。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特殊教育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提高与完善自身在各方面的成熟度,进而实现专业成长。

3.自我成长需要与专业成长

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特教教师不断增强其专业成长的能动性,以确保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增强特殊教育信念,充实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以及提升自我专业成长的需要和意识等。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有目的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关注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助于自我反思的经常化和系统化,从而有助于坚定专业信念,发挥专业自我成长意识的独特作用。

4.专业信念与专业忠诚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比普通教育教师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有些教师会受到社会负面评价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专业信念,没有勇气在亲朋好友面前承认自己工作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长此以往,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忠诚。在此,专业忠诚并非指形式上的在职,而是指特教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内在坚信与不断进取。教师只有将特殊儿童的每个单一事件逐渐内化为一种对生命的信仰、承诺与信守,才能无视于周遭的偏见。

三、提升工作价值观、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工作价值观作为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信念和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因此,在提升他们的工作价值观、实现其专业成长方面,特教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尤为根本。

1.加深职业认同

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价值观与其职业认同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7]而现实教教师对其工作所持的不完全接受的态度则是阻碍其提升工作价值观的首要原因。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加深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充分肯定特殊教育工作在恢宏人性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动态发展的维度上,特殊教育教师应对所从事的工作予以持续的内心笃定和稳定的专业坚守,并在与工作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对特教工作的价值、工作信念以及行为能力进行整体协调、建构和深化。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还必须对其作为特教工作者的角色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进而不断提升其工作价值观,实现其专业成长。

2.内化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特殊教育工作的本质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恪守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基本规范外,还必须葆有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增强特殊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特殊教育职业道德,并践行尊重生命、尊重差异、恢宏人性的特殊教育专业精神。这些职业要求不应成为理论化的条例,而应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提升工作价值观的重要起点。特殊教育教师既不能把教育对象当成手段将其物化,同样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形式化,只有不断体会其中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反思,才能真正内化特殊教育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3.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困难和所需处理的问题是普通教师难以想象的,通常意义上的“爱生”之情和奉献精神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虽然必不可少,但却远远不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工作价值观的提升和专业成长。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中具有专业表现的活动主体,必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承担新的角色,成为特殊教育的资源和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特教顾问。[8]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特教教师原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常常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和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必须拓展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使专业知识呈现复合性、社会性、临床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才能适应变化多样的工作情境。[9]

当然,外部支持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坚定工作信念、提升对人性的认识,并将其转化和升华为自我积极的工作人格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条件,使特殊教育教师成长为现代特殊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10]同时,应建立积极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使特殊教师从积极的评价与反馈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不断增强他们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自信心。定期开展教师工作心得交流会,增强特教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专业精神,使教师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价值观,最终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JackR.Fraenkel,normane.wallen.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10~421.

[2][6]胥兴春.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李宝珍.特教之美[Z].江津:江津市向阳儿童发展中心,1999:58.

[4]李宝珍.寻找工作生命力――课程的实施者与课程的对话[Z].江津:江津市向阳儿童发展中心,2003:37.

[5]teresam.amabile,KarlG.Hill,Betha.Hennessey,elizabethm.tighe.theworkpreferenceinventory:assessingintrinsicandextrinsicmotivationalorient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1994,(5).

[7]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特恩布尔等.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

[9]赵巧云.我国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刍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9,(4).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因应策略

专业伦理是[1]为有效保护服务对象权益,维护专业团体地位与声望,专业的从业人员透过团体之讨论与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订立专业守则或公约,要求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越是专业性强的领域,从业人员专业伦理素养越重要,对从业人员伦理要求也越高,较之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中弱势的残疾儿童,其专业性、实践性、伦理性更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判断、伦理决策与行为也更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分析了他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索了解决困境的策略,以期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伦理的重视。

一、特殊教育教师常见的专业伦理困境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伦理困境。多项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等专业素质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王雁等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分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的调研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44.3%,其中,专业知识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占70.4%,专业技能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56.5%。[2]陈秀敏对普校随班就读教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随班就读小学教师在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之前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3]服务性是专业的重要特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服务特殊儿童,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尽心尽力,但专业成员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势必导致他们不能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甚至是不当服务。比如,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康复训练中急于获得效果,违反训练原则等行为。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声誉,也使他们在专业活动中感到无力、无奈、无助。

(二)教育场域复杂———管理的伦理困境。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场域较为复杂:一是特殊儿童构成复杂,班级中通常兼有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比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多重障碍儿童等。二是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不同,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三是特殊儿童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突然的尖叫等等,导致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就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对于特殊儿童的管理充满伦理冲突。从行为动机上看,如果特殊儿童有意违反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适当惩戒是必要的,也会起到警示作用,但特殊儿童的干扰行为往往由障碍所致,而非故意。管与不管,如何管,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采取措施,不仅内心伦理冲突强烈,而且难免出现偏差行为。因此,学生管理是特殊教育教师最大的职业压力源。[4]而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管理中的内心冲突不能得到及时纾解,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5]

(三)教学效能感低———职业枯竭的伦理困境。由于特殊儿童自身障碍的原因,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劳动效率不高。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导一个特殊儿童,却收效甚微,尤其是那些具有某种严重障碍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殊儿童,如“针对有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经过十数次甚至是数十、上百次的训练,学生仍然难以接受”[6]。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自我教学效能感较低。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7]职业枯竭的特征是工作满意度低,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离职意向或离职。因此,职业枯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情感依赖、离职倾向及行为,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四)专业综合性强———合作的伦理困境。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的领域,只有在特殊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医生、语言康复师、物理康复师、职业康复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团结合作下,特殊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国外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均是在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参与下完成的。同时,家长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关注专业人员与家长的合作交流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缺少特殊教育教师与其他专业领域专家合作的平台,虽然有些专家自发组织各种活动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支持,但作用有限,难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仍然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和训练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参与意愿不高,“参与的面很窄,参与的度也很浅”[8]。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因应策略

(一)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2012年和2014年,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先后下发《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10]两个文件,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笔者认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实施路径有三:一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从业标准,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均要求达到大学水平,在培养规格上普遍实行“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11]制定专业准入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关,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大学的教育学院与特殊教育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康复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一体化,持续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是使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逐渐确立专业理想、深化专业情感、提高专业技能,完成专业化自我建构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二)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实践标准。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实践,仅凭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职业良心和人道主义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伦理的实践标准。一个切实可行的专业伦理实践标准,能使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决策有据可依,充分体现其专业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性,从而保持专业团体的社会威望和名誉。[12]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的相关规范,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就制定了美国特殊教师准备与资格的国家标准,并于1996、1998、2000、2003及2009年进行了五次修订。2010年和2012年,CeC分别颁布了新修订的“特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13]所以,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困境,制定专业伦理实践标准势在必行。该实践标准应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实现其指导、规范和戒律的功能,清楚说明教师应该做的、允许做的、禁止做的行为,明确教师的伦理行为责任。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是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意识,内化专业情感,积极践行专业伦理行为,获得专业幸福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自我专业修为养成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既要重视职前教育,也要重视职后教育。职前专业伦理教育,应以服务性、规范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伦理规范和特殊儿童预防、评估、教育训练、交往、公益活动伦理为内容,结合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思考本专业中的伦理问题和面临的伦理困境,主动寻求正性有效的解决策略,达到培养和提高准特殊教育教师伦理素养的目的。职后专业伦理教育,一是应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使之认同自己的特殊教育者身份。角色意识是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特殊教育职业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具有指导作用。二是体验幸福,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特殊教育教师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特殊教育是一项需要奉献的事业,特殊教育教师要在奉献中培育自己的专业精神,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四)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体系。各级特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规划、通力合作,从目标、内容、人员、措施等方面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从支持对象来看,应面向全体特殊教育教师,而不仅仅只针对少数骨干教师。从支持内容来看,应以特教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知识。从支持人员来看,除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专家学者、学校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医生、专业治疗师外,还应包括特殊儿童家长,一个负责任的特殊儿童家长积累的某种残疾的知识和经验无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以对康复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措施上看,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学术会议、组织专业讲座、建立特殊教育网络支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多种措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作者:陈秀敏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44.

[2]王雁,肖非,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5.

[3]陈秀敏.黑龙江省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现状调查[J].绥化学院学报,2014(7):21.

[4]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8):57.

[5]王辉,熊琪,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6):58.

[6]张筱翠.激发师资活力,提升综合素养——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15.

[7]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8.

[8]王强虹.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91.

[9]教育部等五部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2014〕1号).

[1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6):92.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9

美国的众多知名大学都有特殊教育系,为法律规定的各类残疾和天才(统称“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培养教师。因为对特殊教育有不同理解,所以有的大学的特殊教育系除培养智力落后等残疾儿童教师外,还培养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双语教师”。而听力或视力损害儿童教育的教师在“交往系”培养。俄罗斯由教育部协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斯克、雅罗斯拉夫等师范大学设立不同的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教育系,又称缺陷教育系,共分6个专业:盲和低视力教育专业、聋和听力低下教育专业、智力落后教育专业、语言矫正专业、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心理学专业。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师范大学有全部6个专业,其他城市有1~2个自己的优势特殊教育专业。当然各国还有民办的机构、大学短期培训机构等部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英国在把特殊教育由占儿童数5%的残疾儿童教育扩展为占学生数15%~20%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育后,就增加了多种机构和方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众多发达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都有资格认证要求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对申请资格有一套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特教教师培养规格和标准因各国的制订主体不同(俄罗斯由国家规定;美国由群众组织CouncilforexceptionalChildren简称CeC,即,美国特殊教育教育协会来制订)而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特殊教育对教师要求的共同规律。

例如,美国CeC在《每个特殊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伦理、标准和指南》中规定了8条特殊教育教师的伦理准则: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责任把有特殊性的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职业实践中要促进和保持能力和知识的高水平;要使自己的专业活动有益于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家庭、其他同事、学生或研究对象;在其专业实践中要保持职业判断的客观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时刻记住职业的标准和政策;要尽可能推动完善与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与实践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不能允许或参与破坏伦理准则或非法的活动,不能破坏CeC代表大会通过的职业准则。

从1995年CeC开始制订标准以来,这8条准则没有过变化。但专业划分、核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2003年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的入门要求由过去的八个方面增加为十个方面(特殊教育的哲学历史、法律基础;学生的特点;测验、诊断和评估出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和实践的策略;教学环境设计、管理和社会互助;语言:教学计划;评价;道德和职业实践;共同合作)。每个方面依据聋和重听、早期教育、情感与行为障碍、天才与超常、学习障碍、智力落后与发展障碍、肢体与健康损害、视力损害等不同专业教师的需要,又各列出几项到几十项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这些要求一般超过百条。对于特殊教育诊断工作者、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殊教育技术专家、特殊教育转衔工作者等还另有具体规定;对于服务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个体的半从业的辅质的特殊教育诊断、评估等人员也有各方面的要求。

俄罗斯是中央政府掌握教育的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与培养,原则上由政府加以规定。其国家制订的《学校示范章程》和有关条例中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受过职业培训、有与职务相适应的熟练技能、符合专业要求并取得专业证书。199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颁布了对特殊教育4个专业(即盲教育、聋教育、智力落后教育、言语障碍矫正。后来又增加了学前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心理学两个专业)的高等师范毕业生要达到的最低国家教育标准和最低要求的规定。“国家要求”分专业制订,每个专业均包括3个部分:一般规定;专业培养要求(包括一般文化科目、教育心理科目和专业科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和课时分配。“国家要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学习年限(5年)等,没有了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等口号式的大前提,但有类似美国CeC规定的八个伦理原则的要求。例如,在知识和技能中的一般要求有18条,主要内容有:认识自己职业的个人的和社会的意义;掌握作为社会文化实践一个特殊方面教育的―系列概念,保证一代代传递文化和形成被教育者的个性;具有科学X道主义世界观,知道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关于有精神的物质、作为个体和个性的人的系统知识和概念;知道俄罗斯联邦宪法基础,知道调节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环境关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准则,会在实践中运用它们;掌握教育过程规律和原则的系统知识,并会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运用它们;掌握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系统知识,等等;知道俄罗斯联邦国家的语言――俄语,能流畅地用这种语言教学。在一般文化(关于世界、哲学、宗教、艺术、人类等知识)、专业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本专业的相关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遗传学、临床、本学科历史、各类教法、实习、专题讨论等)也有几十条具体要求,设有60~70门、7000多课时的课程,还有1000多课时的选修课。每门课有国家编号和大纲内容要求。对各类课时所占比例、每周课时和学生活动总量、休假、考试、实践周数等国家均有规定。

各个国家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有各自国家的特性,又有共同的规律;有适合整个特殊教育,也包括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共性内容,也有仅适合该国、该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特殊内容和做法。美俄两国在特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做法有几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1、国家和政府要用不同形式和途径的法律法规确定特殊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要求。

2、对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有政治思想和品质方面的要求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一般要求及特殊要求。对此的具体表述,各国各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为自己国家政治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品质方面的要求等原则没有变化。具体表述和要求有地方和时代的特殊性。

3、对特殊教育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且要求具体、全面,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要求。美国的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注意讨论和接触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式。俄罗斯的课程多、系统,但在学课时中,见习、各类实习、讨论的时间很多,仅实习就约半年。美、苏的特殊教育系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实践能力较高,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标准式大纲,细致,强调个别化,特别注意实际能力的培养,给地方以极大的自由;俄罗斯更重视学科体系和有广阔的文化、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础,注意引进世界各国适合俄罗斯的内容。不过二者都存在一定缺陷,美国缺少国家法律的统一规定,各地的规定都不同;而俄罗斯的课时太多、科目太多、太深,显得杂乱,中央统得过多。

特殊教师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8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特殊原因造成了一部分特殊的孩子,他们与同龄人相比,表现得更趋于敏感、自闭、固执以及偏激等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帮助这些特殊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改善和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个人成长和班集体整体发展,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学生个体情况,积极地摸索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多一份信任――正确地提升自我期望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信任,对于心理缺乏关爱的特殊学生而言,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是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师不但要充分信任这些特殊学生,而且要引导班级其他同学信任他们、亲近他们,使他们从身边师生的信任中受到鼓舞,获得前行的动力。在信任的力量感染下,特殊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丢弃胆小懦弱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积累下,逐步形成自强自信的信念,提升自我的期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时要及时地展开沟通,摈弃那些生硬的条条框框,努力将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结合起来,相信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将语文教与学建立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上;同时教师还要为这些特殊学生尽力消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藐视以及家长的训斥等等,使得他们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抬起头来,鼓足信心,不甘落后。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以此作为提高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为学生明确了预习步骤,细化了各个环节的指导。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教师有意识地向特殊学生倾斜,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能抓住他们的小小闪光点给予鼓励。

二、找一个位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要启发学生寻找正面的自我感受,逐步积累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这些特殊学生不仅仅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更要科学全面地认知自我,对自己的优点也有清晰明确的认可。只有帮助特殊学生找到自己在同伴之间的准确位置,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并在集体的认同感中找寻到积极的自我感受。

在引导特殊学生进行自评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互评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努力克服畏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教师风趣地引入采集自网络的《学生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让学生根据从课文主旨中获得感受去评价这个充满戏谑的《学生铭》。在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一部分特殊学生表露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自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耐心地倾听,对于他们自嘲般的“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表示理解,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们细致地解惑,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使得他们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自我认知,增强了这部分特殊学生的耐挫力。

三、换一种期望――合理地协助自我定位

教师要协助特殊学生设定合理的自我期望值。一个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这些特殊学生自身的心理平衡,避免他们陷入不必要的自我否定和连续不断的挫败感中去,使得特殊学生也能获得较为轻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暗示着他们不要急于求成,面对挫折要能够学会正确地分析失利原因,找出失败的根由和问题的根源,重新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取实现自我的突破;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特殊学生转换自我认知的角度,学会以人度己,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合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