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1:21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1

   【内容摘要】:黄委为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取得了显着成效。而强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笔者就如何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在实施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应针对规范化建设目标,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领导,强化落实,认真组织实施,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建设内容应涵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全部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制定科学、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设目标。确保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防断流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针对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以及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目标任务的日渐繁重,要求我们广大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防断流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黄委提出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加大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创新力度,以“两个确保”和“供水安全”为重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为根本,以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努力探索和创建科学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需要。

   二、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应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强化创建工作领导,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形成良好创建工作机制。为使规范化建设规范有序,应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规范化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实施方法、落实措施等,确保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

   (二)强化依法治水,做到有法可依

   根据《水法》、《行政许可法》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规和规定,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调水。通过逐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规范、约束、激励全体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人员知法、懂法的积极性。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结合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要求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制度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提高,使其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好地规范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水平,为全面完成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特点,突出以人为本思想,建立一支机构健全,人员精干、高效、懂技术、能够适应现代水利管理要求的专业化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努力使全体工作人员达到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效率高。

   (四)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按照目标管理要求,确定年度水量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取水许可及监督管理等工作任务,量化管理指标,细化管理内容,建立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目标责任制和水调人员岗位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

   (五)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规范化建设质量

   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工作的主动性,确保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制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和《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评分标准》,把规范化建设各项目标内容,纳入到科学的考核评定标准之中,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规范化建设进程,强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规范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六)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为确保规范化建设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在规范化创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逐项逐条对照落实,深入细致地开展创建工作。由于量化、细化后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创建工作中应实行目标管理,把创建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使有关管理人员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创建积极性。规范化建设不但只体现在“软件”建设上,硬件建设作为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实现规范化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也丝毫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创建工作标准,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从而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的档次和标准。

   (七)实现科学管理与创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调工作,充分调动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创新工作积极性,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调水、管水,强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科技水平,提高水量调度的科技含量。

   (八)做到清心调度、措施到位

   根据黄委“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协调、精心监督”的要求,坚持水量调度管理认真、具体、扎实、到位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调度方案和实施措施,强化计划用水的科学性、订单供水的强制性、引水控制的实时性和订单调整的严肃性,提高引水订单的精度,强化实时调度力度,做到水调紧急情况下有对策、有措施,努力把水调工作抓实、抓细。

   (九)测流计量、数据整理、资料编报规范化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水利建设;工程管理;重要性

一项水利工程从项目初期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的工程验收和工程运行管理,在这一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全过程:没有人来制衡;没有专业人才的监督;没有机制灵活的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参与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很难想象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如何有序进行,更难谈及发展。

一、水利事业和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1.构建战略眼光树立人才强水战略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升

人才是强水之本,拥有怎样的人力资源,决定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落实到何种程度。科技强水、政策活水、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强水,这不仅要求我们重视人才的作用,更需要将水利人才开发提到战略层面上,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用战略眼光审视水利人才工作。转变传统理念,把水利事业发展依靠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作为重要关注点。把培育好、开发好、利用好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形成水利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切实有所作为投入水利工程工作关键而紧迫的任务当中去。

2.确立人力资源人本优先发展确保水利工程事业良性的发展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水利人力资源开发是早一天播种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先一天赢得主动的重要筹码,容不得半点迟疑,在人才优先发展上稍一迟疑,就容易错失水利发展机遇。水利发展绝不是“瞎子摸象”、想到哪一部分做到哪一部分,出现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问题。而是需要主动,需要从全方位考虑,超前判断。正确决策,需要水利人才能对水的资源、环境、生态功能做出判断、提出规划。需要大批既懂力学、工程学的专门人才,也需要大批懂水环境、水生态、管理、社会、经济、法学、规划类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水利人才实际,要落实好和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发展观念理念。还必须全面规划人才发展格局。做到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人才发展格局,才能构筑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的水平之路,实行具备战略高度的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也是水利事业提升整体管理的必备条件。

3.营造良性的人才工作环境,统筹把握好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

曹操“唯才是举”以昌魏、刘备“求贤若渴”方成蜀、孙权“得人者昌”以立吴。良好的用人环境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古代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今天的社会现实如此,水利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要求亦如此,形成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是水利人力资源开发支撑“水利科学发展观”取向的应有之义。这要求在政策、制度、氛围上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培育环境。

①首先要重视育才环境,开发好现有人力资源。水利人力资源开发要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大力实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局面,育人要讲求方法,多增加脱产培训,使育人不落为形式主义,浪费教育资源;

②要重视引才环境,有今天不来引,明天就引不来的引才意识,提前谋划人才引进,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用好我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政策优势,立足政策引进人才;

③三要重视聚才环境,一切以需要为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制度,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最后是用才环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人当以人尽其才为要,人尽其才则百事兴。要形成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真正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坚持“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不舍长就短,最大限度的保障全才有全才的用处、偏才有偏才的用处,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

④要辩证看待育才引才聚才用才之间的关系,做到育才引才聚才不可偏废、厚此薄彼,用才紧紧围绕“水利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取向。形成良好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环境,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

二、运筹帷幄,人力资源开发导向应统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水利工作千头万绪,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心任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三支”队伍。管理人才在传统水利向水利科学战略取向转换、把握方向、落实政策起上核心作用,在统筹各类资源、放大水利系统的整体成效上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水利科学发展观”取向的成败。必须突出抓实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在把新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运用到水利工作中,改变水利发展方式和提高水利发展效益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水利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技能人才在实施水利设备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提炼归纳先进操作方法、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传绝技,带高徒,促进技术工人队伍整体提高上起示范作用,是水利工程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改变,技能人才引进入口收缩,而探索一种社会化的实现路径提上了日程。

三、创新和构建灵活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用人机制活,则水利工作全盘皆活。用活人才,关键靠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向,打开水利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总钥匙”。创新型人才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顺利实施的“催化剂”。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创新型人才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引领者,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离不开不断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为此,人力资源开发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破除论资排辈、破除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传统用人机制,破除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革新用人理念,创新竞争上岗方式方法,创新干部考察考核方法,通过创新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腾位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员工公认的人铺路子。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俊英;浅谈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人力资源开发;China,sFozoigntrade;2010年第16期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3

关键词: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暴露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经验欠缺等问题,因此广泛开展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总结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水利可持续发展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新要求,提出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现状

1、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目前,专门阐述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

法》,针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部分安排在第三节,从第四十八条到第五十二条。而涉及到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有关方面条款的法律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

《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五项条款分别阐述了水利资源性资产的内容、水利单位依法取得的资源性资产必须注意的问题、资源使用权的转移和应履行的手续、水利单位经营资源性资产的净收益和净收入应按国家规定上缴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单位取得的资源性资产要加强实物量的管理和控制等几个方面,而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产权登记管理方法、资产价值量的核定、如何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监督管理、水利资源性资产的考核评价制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次被调查单位普遍反映在资产权属、水行政执法权的确定、资产价格(水资源费和水价)标准等问题上执行起来感到比较困难。

2、已采取的措施

(1)上到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各流域管理机构,下到具体经营单位,一般都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

(2)各单位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的权属意识已普遍加强。对下属的水库、堤塘、闸坝等水利管理单位所属的管辖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水域、山林等曾经进行过产权界定并由当地政府确认后发证,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核发了土地使用证。

(3)虽然水利资源性资产经营管理的步伐比较缓慢,但部分地区已呈现了良好的势头,有一些乡(镇)政府采取入股分成、联营、租赁经营等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江西省浮梁县采取“一库两租”的办法,由县水电局成立水库开发办公室,先把乡村两级所属的小型水库租进来,然后再到社会公开竞拍出租,使水库进入既有人管,也有钱养的良性运行状态。

(4)大多数单位在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都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措施。比如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明确水工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标准;加强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水资源费的增收工作;扩大水利基金的来源等。

二、我国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问题透视

1、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使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对于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问题,虽然是有法可依,有些地区还出台了自己的管理条例,但由于此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因此在一些较敏感的问题上和其他行业有时会发生矛盾。比如:对河道采砂水利部门侧重点是在保证河道畅通无阻的前提下对河道内淤积的砂组织采挖、而地方部门则是从开挖方产资源的角度进行采砂。再如,对于滩涂资源水产部门也常和水利部门发生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的界定、评估、入帐尚难以具体操作。

(2)目前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尚不合理。管理人员的专业多为水利方面的专业,缺少经营管理专业和法律专业的人员,至于既懂水利、又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的人员就更为奇缺。因此,引进和培养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人才已显得非常重要。

(3)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责、权、利不明确。资源管理的权属问题依然存在界定不清,或虽已确权划界但难以落实的现象。有的地方名义上土地已确权划界,但实际上水利部门拿不到真正的土地使用权,大部分土地资源仍被地方侵占使用。有的水库周边如移民高程以下的消落区土地资源,在建库时已征用,但未办土地证,也给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各种水利规费,中央出台了,但未对具体的管理机构的收费权限和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各种规费征收困难,造成中央财政资金流失。

(4)对水利资源性资产中最重要的要素―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控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以流域为例,由于流域内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定额用水均没有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使这方面的管理容易流于形式,在取水许可管理中每年计划用水指标的下达具有一定的言目性。水质监督管理仍然问题较多,流域机构监管手段不到位,管理技术和装备还有待改进。

(5)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经营管理的范围和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多数单位尚不能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除了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之外,经营意识、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价值量的核定方法、奖励处罚措施不明确不具体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6)水利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措施还比较单一。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尚缺乏得力的措施,这对水利资源性资产的持续利用、增强发展后劲是极其不利的。

(7)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尚未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各单位的水利资源性资产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这样不仅能发现在资产管理中有突出成就的单位或个人,从而将其经验进行应用推广,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的苗头,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8)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科研工作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目前,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科研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事实上,科研工作不仅能解决许多理论问题,其研究成果还能指导很多实际应用问题,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经营绩效。

三、加强水利资源性资产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目标和原则,水利资源性资产监督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水利资源性资产监督管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对资产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监管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明确国家水利资源性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省级及省级以下各级水利资源性资

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水利单位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做到资产有人管、依法管。

第三,强化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制定水利资源性资产占有、使用、变更、注销产权登记手续,规范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登记程序和档案管理工作。妥善解决水利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纠纷。

第四,合理确定水价,尽快调整到位,并根据市场适时调整。对各种水利规费要合理征收,建立水利资产补偿机制,使水利资产达到保值;并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取得利润,实现资产增值。

第五,进一步拓展资产监管功能,如资产转让、重组等功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水利资源性资产在监管中发展、在监管中规范。

第六,加强水利资源性资产监管的执法力度,严肃处理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中的违法违纪现象。

第七,进一步规范水利资源性资产的考核与评价制度,使水利资源性资产的考核与评价工作走上科学化、程序化的轨道。

第八,加强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科研工作力度,提高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管理现状可以概括为:水利单位已普遍提高了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意识,形势喜人;水利资源性资产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机构设置、确权划界有了一定的进展;水利资源性资产的经营管理、保值增值、科学研究刚刚起步;资产价值量的核定、考核评估、人才培训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裴铁军,白旭飞.水利科技在我国取得新进展的相关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2]张晓娜、张小芳.探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4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个省(市、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支流伸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个省(区)。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长江流域水资源特性突出: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水量巨大,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是黄河水量的20倍,且径流年际变化不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分布不均匀。

长江流域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对象属性,也可以说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前提条件,立法的必要性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对其水资源保护问题予以充分重视

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与其它环境要素和资源都息息相关,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生物环境与之进行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它们连接为不可分的环境整体;水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不仅与森林、草原、生物、土壤、矿藏等资源息息相关,而且是一定区域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直接相关,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切规划与设想,也都是建立在长江水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的确,在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伴随其间的其它资源为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开发利用资源、迅速发展经济的各种契机。但是,一切规划和设想为我们描绘的美丽蓝图都是建立在长江流域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水量或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水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纸图画而已。而要真正实现这些设想,就必须对水资源有充分的认识。

一方面,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在当今,水荒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工业发达国家中,当年总用水量超过河川总径流量的15%时,就会出现水荒和农业干旱。我国河川年总径流量约为26300亿立方米,到2000年总耗水量将达到1300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从70年代开始出现水荒,如今已蔓延到全国,目前我国的实际用水量已达5300亿立方米。有关专家研究指出:由于自然条件和开发条件的限制,年取水量10000~12000亿立方米,将是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可能限度,再增加供水将十分困难。据1993年统计资料,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左右,可供水量比1980年仅提高128亿立方米,当流域出现枯水偏旱年,约缺水226亿立方米。目前,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已受到给水不足的制约。现状已不容乐观,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长江水资源则会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今天的长江流域,除供水已出现紧张外,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水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充的可更新资源,可以寻求可持续开发的途径,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源源不断地永续利用。只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可以实现永续利用的。但是,水资源的可更新、可补充能力又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的,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无节制的开发,都会导致其受到破坏,并使其更新能力下降。因此,必须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以保护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得以实现,否则,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1、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过程中的市场无功能和流域资源保护的特殊性在客观上要求实行统一管理。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对长江水资源进行保护,而要保护水资源首先必须解决谁来付费的问题,在市场机制下,这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另外,长江流域水资源又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私人物品,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不是你用了我就不能再用,而是只要它存在,你可以消费,我也可以消费。长江水资源的这种特性,会引起需求与供给无法自动通过市场机制相互适应的问题。

并且,由于长江流域水资源是一种流域资源,它具有整体流动的自然属性,以流域为单元,水量水质、地上水地下水相互依存,组成一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开发利用、治理互为影响;它同时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可用于灌溉、发电、供水、养殖、航运和旅游等多方面,有着开发的多部门性和对城乡供水、卫生保健、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水力发电、内陆渔业、水上运输、休闲娱乐等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利益。另外,还存在着洪水泛滥成灾的危害以至于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始终贯穿于防洪和洪水控制的考虑。长江虽然从生态系统上看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其干支流、上下游却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多个行政区域,形成了实际上的分割管辖的现象。

2、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

从理论上论述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仅仅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止于此;事实上,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经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1.长江流域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2、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3、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出现了国外污染转移、资源破坏、自然景观破坏等种种不良现象。

4、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二)长江水流域水资源的公共资源和流域资源属性要求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市场无功能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性以及其开发利用形势的严峻性均在客观上要求设置公共权力,对经济个体盲目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行为加以干预,通过采取"集体行动",解决资源保护的"付费"问题,切实保证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过去,我国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也采取了行动,建立了管理机构,但效果却不明显,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我们目前设置的公共权力不符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特性或要求所造成的后果。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是依照一定的决策原理和环境观念形成的。对此,必须要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长江流域水资源首先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公共资源的一般属性,如供应的联合性、有限性、和使用的分散性、高度相互依存性与不可分性。作为共同财富和公共产品,对水资源的使用,必须集体行动。个体对公共资源的自由选择与利用和社会的公共资源的分散管理,将产生破坏性竞争。根据决策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体越多越分散,管理责任就会愈是趋于松弛,对资源的保护就愈为无力,资源的状况则愈坏。反之,权力越统一,责任就越大;权力越是集中并趋向单一中心,责任就越明确,越统一,责任就越大;权力越是集中并趋向单一中心,责任就越明确,权力主体之间的破坏性竞争和摩擦就越小。因此,在构建整个水资源保护体制时,必须实行统一指挥,加强调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化,

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同时,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可以联合使用和各种可能使用方式的互相依存的重要性质及其因此而产生的复杂难题,在水资源管理中需要有广泛的协调和处理机构间冲突的机制,需要有必要的权力交叉与分割。伸言之,在同一背景和理由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既需要集权,也需要分权与平衡。因此,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中,一般都存在着权力分散的特点,形成了权限重叠、权力分散的多元化体制。事实上,在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构建中,一直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难题。一方面,统一领导须在部门协调的原则下实现,集权不是大一统的权力垄断;另一方面,功能上的权力分散又将形成权力行使和管理责任的混淆,导致管理的无责任性与混乱性。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的确需要进行探索。这一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许多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大都选择了趋向集中和倾向单一决策、指导、控制、与执行中心的方向;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权力越来越向一个政府部门聚集,越来越向中央政府聚集。中国水资源保护管理实际上也正在走上这条道路,只是由于在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还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处理机制,才造成了一些问题。

其次,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流域资源,既是一种环境资源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流域水资源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一方面,长江流域水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为不同的管辖范围,由不同的主体分别行使管理权;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并不因为行政区划而改变其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水资源所有权主体严重缺位,加之水资源的多重使用价值,使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体利益的考虑远远大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考虑,使用水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和事实上的无偿性虽然在各种立法中通过规范公民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似乎得到了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却疏忽了对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限制,其结果只能是整个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失范,最终导致流域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淮河流域严重污染的原因正是如此,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只注重规范市场主体而忽视政府机关,管理体制的设置只重视区域机构而忽视流域机构的弊端暴露无遗。因此,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构建中,同样也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存在着管理权力是否向一个部门、一个方向聚集的问题;但是,其集权与分权的对象却不是同一级政府的不同部门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而是必须从流域管理的特征出发,建立专门的符合流域水资源保护要求的机构,站在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高度,摒弃地方观念和部门利益,统一管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只有设置这样的专门机构并由中央特别授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权与平衡机制,确立协调原则和程序,才能真正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和实践现状在客观上要求制定专门的法律,统一规范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行为。

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公共权力的设置在实质上具有同一性,保护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而目前最经济也是最大的集体行动和公共权力体就是国家及其行动。国家要采取任何行动,都必须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在现代法治观念下,无论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还是国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律也以其特有的规范性、概括性、普遍性、强制性发挥着其它手段和措施所不具备的作用,成为国家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有力武器。因此,制定法律并实施法律对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完全必要的,法律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也是得到了充分认可的。在我国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不时要不要立法,而是立什么样的法?该立法的目标、任务、功能、作用是什么?目前已有的法律制度为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国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是写进宪法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宪法为基础,国家也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上实现了水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但这些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流域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突出。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四部,它们是《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从表面上看,这四不法律对我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已作出了全面的规定,但实际上在立法理论与实践中,这四部法律本身及其相互之间都存在着问题。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四个法律的关系不清。上述四部法律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从理论与实践上看,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显然都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在立法上也应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才有利于对不同的行为形成规范体系,目前这种立法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需要。

2.几部法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四部法律都对管理体制作出了规定,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但四部法律实际上是由两个主管部门分别起草然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立法时缺乏综合平衡,立法时间有先有后,也缺乏通盘考虑,污染防治法早于水法,水法又早于环境保护法,不可能使得几部法律很好地协调。各个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特别是缺乏程序性规定,致使一些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不明、具体实施时困难重重。

3.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不明。由于我国目前行政机关的设立都没有专门的组织法,各部门的职权都是由各部门自己先制定方案,后报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难免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从而忽视整体利益,造成权力设置的重复或空白,只有分工没有协作,既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又不能形成整体效益;反而因为各部门的权力竞争造成对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损害。这种现象在流域水资源保护中十分典型:污染管理者、资源开发者、排污者相脱节,管理者只收费不治理、资源开发者既要开发又要治理、排污者只交费什么都不管。其结果只能是流域水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4.一些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职权不定,难以实现法律规定的管理目标。在四部法律中,关于流域水环境保护仅有《水污染防治法》有所规定,但其规定却是相互矛盾的。该法第四条规定:"……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而根据我国目前的机构设置,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设水资源保护机构,根本没有什么水源保护机构;然而从《水污染防治法》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其它规定来看,显然流域水污染防治就是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责。由于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权力不清、职责不定,当然无法发挥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作用,致使流域水资源保护举步维艰。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严重存在,才造成了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混乱,以致于在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污染时,现行制度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为理顺淮河流域该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不得已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设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授予该小组以行政权,行使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行政管理职能。抛开已有的机构,另设临时机构并委以重任,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正常现象;更何况,淮河流域是在污染已万分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事后立法.如果每一流域都要等到象淮河流域一样了再来设置临时机构,那么,《环境保护法》也好.《水法》也好.《水污染防治法》也好,都不过是一纸空文.预防为主也好.可持续发展也罢,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必须认真吸取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教训,通过立法和修订现行法律,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各项制度能在流域水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保证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特性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对现行法律作出修订使之能适应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后,根据流域特点制定专门性立法也是必须的。每一个流域地理位置不同、流域范围不同、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不同、径流量不同、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不同,等等。诸多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流域资源保护重点的区别,如淮河流域以防治已经出现的严重水污染为主,黄河流域以水土保持为重点,松辽流域预防与治理并重,长江要以预防为主;即使是每一流域都共同负有防治水污染的责任,由于每一流域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污染源与污染物的数量种类成分等不同,对每一流域所设置的保护制度也应该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属于预防性立法,它要更关注或注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法律调整,更大程度上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国务院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一些原则和制度可以在全国适用,但却不具有长江水资源保护的特征针对性;也有松辽流域、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由流域各省(区)联合会签管理规定,但对长江流域这样一条涉及范围广、涉及地方省市多、资源保护任务和重点差异大的流域来说,不仅仅是达成协议的难度大,而且协议达成后的执行难度更大、也很脆弱。因此,从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的角度出发,当然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护体制。

在关于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研究中,我们首先看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它具有显著的双重属性:长江流域水资源既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一般属性,即供应的联合性、有限性和使用的分散性、高度相互依存性与不可分性;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以长江流域为本体的特殊性,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管辖的跨行政区域性和开发利用方式的多元性。其次,我们也看到了长江流域水资源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显现出的长江流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但是,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已经出现的质量性缺水、区域性污染呈上升趋势等问题和目前才初露端倪将来可能出现的因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而严重影响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及早进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门立法的必要性。记忆犹新的淮河流域严重污染状况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时刻在告诫我们,长江水资源保护必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如果等到长江流域变成了又一个淮河流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不堪设想。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以其特有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规范性和国家强制性为人们设定行为模式,通过引导、激励、限制、禁止等各种形式告知全体公民可以做、应该做、不能做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它可以将未来可预见的各种情况纳入规范的轨道,也可以避免各种冲突与矛盾。从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看,它必然是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最有力的武器。另外,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也决定了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的无功能,必须要设置公共权力,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能够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权力机构当然是也只能是国家。而在权力法定的现代法治观念下,设置公共权力机关并赋予其一定的职责权限,规定其活动原则和活动范围,也是法律的基本职能。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都是必要的。

建立在必要性、可能性基础之上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当然还必须具备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和内外部的协调性,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实践,可以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作出如下基本设想: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的基本结构。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可由六大部分构成:

1、总则。规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依据、基本概念、基本对策或原则、适用范围等。

2、监督管理。规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及其权限、机构间勾通协调原则和程序以及适用于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3、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具体规定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行为及其开发利用者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规定各项保护制度。

4、流域水污染防治。具体规定各种向长江流域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规定排放水污染物的管理程序和具体制度。

5、法律责任。具体规定各种违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的行为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6、附则。规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的生效、解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等。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长江流域水资源既是公共资源、其具有公共资源的一般属性,又是流域资源、也具有流域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基础上,构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效率原则。效率原则在许多国家都是评价政府活动及体制的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机构的效率始终应作为设置体制的基本目标。而管理系统的专门化和管理体制的单一权力机构,有助于减少决策和办事过程中的消耗,可以增长效率、克服无责任性和混乱性。如果将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权分散于多个政府部门或各区域性部门,不只是简单的确定权力分工,为实质上是使机构之间具有了竞争性,这种竞争既有正面效应,如调动个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共同努力;也有负面效应,为鼓励个部门利用一切可行的机会去追求短期利益提供了便利。因为,如果一个部门不这样做,则其他部门便会这样做。其结果是导致长江流域水资源这样的公共资源的开发走到可悲的地步。当相关的方面包括了大量的权力重叠和交叉的小公共权力,而各个小的公共权力又只能够规范几个较小的与作用方面有关的权力的行为时,"公众悲剧"就会在几个较小权力的竞争中发生:而个较小的权力机构沉溺于权力的病态竞争,则无法去注意和实现该权力的真正目标,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或不计效率,使公共权力变成否定性的负值游戏。因此,应充分认识"系统专门化才能增长效率"的意义,吸取过去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的因权力分散而导致的低效率的惨痛教训,避免"公众悲剧"和"非集权化的恶性循环"的发生。在此意义上,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以效率作为基本目标,选择通过加强大权力者或通过增加专门机构的决策能力、增加对专门化系统的组建、合并与强化的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真正赋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以决策权、监督权、协调权和执行权,使其能够担负起统一管理的责任,保证管理的效率。

2、协调原则。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公共性和对其使用方式的多元性决定了其资源保护管理的任务绝对不可能是单一机构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而这种配合必须是协调的。协调是为了避免采取互不相容的政策,控制各机构的活动与决定,使大家步调一致地追求已确定的共同目标和目的。协调既要避免矛盾、又要解决矛盾,既有预防性、又有战略性,既有程序性、又有实质性。在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权力的交叉与分割,存在实际上的权力相对分散的多元化体制,也必然会出现分权与平衡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管理与分权的关系,在保证管理效率的前提下,确立合理解决矛盾的原则,建立广泛的处理机构间权力冲突的机制。这种机制表现在法律上就是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与权限,明确各部门行使职权的法律程序和行为范围,以协调各部门在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中的关系。在协调原则下,统一管理是基本目标,各部门在这一目标下分权与平衡:必要的权利交叉既有侧重点又有勾通程序,适当的权力分割也不是互相推诿和扯皮的借口。统一管理机构与分管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配合和依存的关系,它们各自均有明确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竞争,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各负其责。具体而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在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长江流域内的各区域性环境保护部门、水利管理部门以及渔政渔港管理部门、航道管理部门等均是协管部门,各部门应在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管理;同时,还必须接受统一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及时调整工作方向,避免因权力的竞争损害权力目标的实现。过去,正是由于没有统一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才出现了管理上的种种混乱,现在要制定有关法规,当然首先要解决好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

确立各部门间的正常关系,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3、民主决策原则。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对长江水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与控制。在对长江水资源供给的分配中,不仅需要有效,也需要公正、合理。使这种分配有益于实现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有益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即公众的长远利益。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便是应用正义与公平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合作与参与,需要有对决策过程的了解和提出批评的权利,更需要有参与和对决策进行修改的程序。因此,在功能性权力集中的同时,还必须建设决策性权力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使决策科学、公正、合理。保证合理、公正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于民主决策与功能权力集中的复合结构之中。多元的决策与集中的控制执行相结合才能构成"完善"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为保障民主决策原则的实现,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构建中,就必须充分注意各管理机构、各管理相对人的民利,在法律上赋予他们相应的地位与权力,设置必要的程序,保证这些权力的实现。

(三)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权。

要使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承担起统一管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责任,必须改变其仅作为流域协调机构的现状,使起成为真正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执法主体。其职权范围因包括:

1、规划计划权。具体为负责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和计划、总量控制计划、污染防治计划、供水计划等。

2、监督检查权。具体为监督检查流域规划和各项计划的实施和流域内各行政区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检点工程对长江水资源的影响,检查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3、获取信息权。具体为流域内各行政区对所辖江段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汇报,要求各地区进行排污申报,指定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定期汇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个别部门和单位进行临时汇报等。

4、监测权。具体为负责长江的水文、水质监测及省(市、区)界水质变化情况监测。

5、建议权。建议流域内各行政区决定限期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等。

6、许可权。包括取水许可、沿江设置排污口许可、污染物排放许可等。

7、纠纷处理权。包括对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用水纠纷等的处理权。

8、行政强制权。对长江流域水资源造成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直接的和间接的强制措施的权力。

9、行政处罚权。对长江流域水资源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行政处罚的权力。

(四)《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办法》的制度体系。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应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各项制度间也应具有逻辑的联系,根据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整体构想,其制度体系与结构紧密联系,主要制度包括:

1、关于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制度。具体包括规划计划制度、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水资源保护基金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和奖励制度。

2、关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制度。具体包括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供水分配制度、生态补偿费制度、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岸边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航道利用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渔业资源开发的保护制度、水土保持制度。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节水潜力和空间,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水资源是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

1.1中国虽然从总体上水资源量有2.8万亿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是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1.2从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南北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分布不均,与耕地、经济、人口等分布不匹配。

1.3从我国水资源供给上来看,我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有些城市缺水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的用水供求缺口达320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30年将激增至500亿立方米。

1.4从我国水资源的影响程度上来看,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型的水资源供应紧张,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也造成强烈冲击。现在,上游和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和经济用水、生态用水之间,水资源利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管理水平低,存在着较大的节水潜力和空间

中国现在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存在很多问题。与新加坡等国家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有着较大的节水潜力和空间

2.1水资源管理权利分散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中国当前的水权沿袭了计划管理体制,水资源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不分。水管理机构涉及到包括水利部和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基本属于分散管理。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以及防治污染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各部门的利益之间的争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行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2节水和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

节水和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形势宣传不到位,全民的节水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节水在政府工作中战略地位不突出。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2.3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节水体制还未建立

在中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工业节水尚无固定的投资渠道,农业节水投入近年有所加强,但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落实的不到位。由于水资源费太低,许多节水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而国家又没有优惠政策,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的积极性不高。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节水的法规,节水还缺少法律依据。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监督。

2.4水权制度和水权市场体系不健全

水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具体表现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权责不明,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三者界定不清。我国水资源理论上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水资源实际利用中的非排他性,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自为政,我国目前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中央、流域、省、市、县五级管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五级管理,再加上水资源产权的不清晰,常常出现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矛盾冲突。管理体制的不顺畅,极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导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着竞争性开发、掠夺性利用、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5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生活和工业产生的大量废污水处理程度低。污水处理率低。污水处理回用配套工程少。此外,在雨水、中水利用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建筑用水、洗车、浇花草、浇树等都用新鲜水,未能实现分质供水,造成资源浪费。

3新加坡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水资源十分匮乏,国内水资源总量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1立方米。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其水资源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水资源的管理、水污染防治直到节水龙头、马桶节水,都有具体的规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2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水管理机构。与水有关的事务主要由环境和水资源部下的公共事业局负责,属于集中式管理体制。

3.3实行了严格的节水措施。一是实行调节水费和节水补助。水资源的税收政策对降低居民用水需求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对企业,大力推行三个节水补助计划。即节水项目投资补助计划,单位资源生产率计划,单位资源生产率研究计划,从而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二是政府强制在公用洗手间安装节水设施。并推出省水之家计划,免费提供节水环、省水袋等。三是以非饮用水取代饮用水鼓励工业在制冷和过程用水等方面使用处理过年工业废水。

3.4实行供水申请许可制度。对非家庭用水必须向公用事业局提出申请,并对工业申请的用水量,由指定部门进行分解评估。所有用户必须保证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来减少用水需求量。

3.5实施用水审查。公用事业局定期进行用水审查并提供节水建议。定期监控其节水,以确保水的有效利用。

3.6建立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

3.7经济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回用水的收费体系、节水减免税、鼓励私人等。

3.8将强有力的法制宣传公众环境,水资源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4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减轻贫困、粮食安全、能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水资源合理配置是解决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4.2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也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

4.3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改善目前管理粗放、利用率低、使用浪费等问题的重要措施。

4.4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设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

4.5加强水资源管理,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节水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全民节水意识是节水型社会运行的“软动力”;二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6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节水的制度体系,使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7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和水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等多个方面,使得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5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议

5.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转变人们的用水观念。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把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情况以及如果不采取节水措施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尤其在宾馆饭店、公共厕所等公众场所,应有显明的节水标志,使全体市民认识到未来的水危机和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转变人们的用水观念,使节水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5.2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水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5.3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

5.4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5.5充分利用价格的调节作用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5.6开展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评价成果,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政府行使水资源宏观配置与管理职能提供决策和依据。

5.6建设节水型社会.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设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

结语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才能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才能有效的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6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赋予广大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钱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汪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北京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吉林哈达山、重庆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天津、北京、广州、澳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20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2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深圳、上海、海南、北京、广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北京、上海、广州和青海、四川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2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03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20)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7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紧缺,水资源这一基础性资源已转变成战略性经济资源,以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为当前工作重点,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治理水资源,采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求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合作共治性等基本属性加强水资源地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此外水资源的管理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各界都应加入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队伍中。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不健全,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

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存在政府部门的行为目标与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的现象,政府虽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但实际运行上,政府并不能永远做到公正无私。政府机构的各层管理人员也是理性经济人,也会考虑自已自己的利益。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并非是一个超然的实体组织,而也会考虑政府机构利益。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政绩目标,使得水资源利用的效益不断下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也就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出现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问题。政府垄断型管制模式导致政府水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效率低下,还有就是政府能力的局限性,而水资源非政府组织也存在较浓的行政色调,个体对水资源的利益诉求不能被很好的解决,使得水资源管理缺乏公正与效率。大量水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违反自然规律的水资源开发项目遗留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等都使得水资源管理没有达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2、未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水意识淡薄

人们一直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现在实行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等政策,都会影响水价,水价过低会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导致水资源浪费。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还存在。我县大部分农田还沿用过去的漫灌方式,使得大量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缺水和浪费水并存尴尬的现象。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以致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缺乏统一规划,国家一些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也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造成地面沉陷、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降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资源含量高产品通过政府调控手段大量补贴城市,城市居民享用水资源的条件远优于农村居民,城市用水一年比一年增多,价格背离价值,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意识淡薄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对我国现行的水资源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对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形成的制约有一定的缓解。减少用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需要公众参与。目前水资源最大的危机是水管理与水利用的危机,景观等奢侈用水消耗较大,且二次利用效率较为低下,类似水资源浪费现象无法强制管理。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有利于节约用水才能成为社会风气,单从这一方面考虑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大部分公众却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导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一直存在。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公众参与的意识。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1、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

鉴于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完善的现状,作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加大监管力度,以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因而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要求水资源管理人员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合理分配水资源,在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同时,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水资源管理人员应不断参加各类培训,丰富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

2、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针对当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混乱的现象,作为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同酬安排,制定水长期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的开发分配计划,致力于自身监督职能的发挥,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鉴于当前很多人的节水意识不强,旧有观念没有完全摆托,不仅不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爱护,还导致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体现水的真正价值所在,因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能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试推行阶梯式水价,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从根本上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科学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利用

作为专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充综合考虑生活、工农业以及城市等多方面的用水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储量实际情况,并掌握各时期期的水资源状况,为更好地制定科学的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计划做准备,使有限的供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应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水资源管理部门与环保部门等应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工作,推广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控制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达到城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水资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5、推广节约用水与高效用水的教育

为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作为管理部门应加大推广和提倡高效用水的宣传力度,呼吁公众参与到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行动当中。特别是工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必须规范和整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推广宣传节水方式。就农业方面来看,政府安排加大农业基本设施投入,应尽一切可能地摒弃传统的灌溉技术,而采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喷灌等技术。又如在工业方面,应当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可以要求其通过工艺设备的革新、废水的回收和利用、高效换热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节水技术,尽可能地减少水的浪费和用水量,从而提高节水效果。只有真正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才是节水的长久之计。

公众自主参与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关系到每个人地生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义务,自主参与到节水的洪流中,只有公众才能成为水资源管理坚定的维护者;只有公众真正参与水资源管理中,才能使水资源成为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结束语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造福大众、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持久之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加强水利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安刘书俊.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J].开发研究,2008(3).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8

娄底市是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首个试点市,存在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该市围绕“三条红线”控制,通过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夯实基础、严格考核、健全制度、广泛宣传等举措,有效开展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各项工作。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探索

2010年娄底市作为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市以后,紧紧围绕建设“三条红线”控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1水资源概况

娄底地处湘中腹地,总面积8117km2,总人口444.9万人,境内分布资江、湘江两大水系,河长5km以上的河流有235条,建成各类水库756座,累计包括水库、山塘、河坝在内的16.2万处蓄引提工程总水量12.95亿m3。娄底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440mm,季节性变化大,多年平均天然径流总量为69.3亿m3,多年可利用水量为21.96亿m3,加上过境水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7.8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约1513m3,湘江流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61m3,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m3用水紧张线。娄底市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制约娄底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主要举措

娄底市以“三条红线”控制为重点,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2年国务院三号文件精神,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

①省厅领导大力支持。2011年,娄底市列为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市、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市。省市两级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体制改革、“三条红线“控制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为娄底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组织、技术支持。

②市级领导聚焦水利。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明确了5年基本建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战略目标;市人大开展了以《水法》等为主的执法检查和督促;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全面部署水资源管理工作;市政协与市水利局联合开展了水资源管理专项调研。

(2)创新机制。

①推进区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推行流域管理,成立了高规格的娄底市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市县两级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

②推进基层单位改革。新化、双峰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局,涟源市斗笠山镇成立了全省首家水资源管理站。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为娄底市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夯实基础。

①实地调研。针对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和资料缺乏,结合水利普查,立足基础,深入实地,开展了水资源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

②建立了数据库。在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建立了全市水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

(4)严格考核。

①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行政首长为水资源管理责任第一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因渎职失职造成重大影响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②建立考核制度体系。在省政府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列入对市州政府绩效考核后,娄底市因地制宜,增添了考核内容,制订了考核细则,严格考核。

(5)健全制度。

①配套相关制度办法。出台了《娄底市实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娄底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办法,为实行水资源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撑。

②规划先行。编制了《娄底市水功能区划》,开展了《涟源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完成了《娄底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年规划项目方向与任务(2011-2015年)》,启动了《娄底市水资源管理实时监控系统规划报告》。

(6)宣传发动。

①做好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娄底日报设置专版,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发表署名文章和电视讲话,广泛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②加强培训教育。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学校上课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水、节约水、依法用水的意识。

3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无序。

①水资源规划不全。缺乏完整的区域性、流域性、专业性的水资源规划,对全市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没有进行全面的规划。另城市群、工业园等重大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都没有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严重违背了“以供定需”的原则。

②水资源管理不严。娄底市原本水资源短缺,加上水资源管理粗放,导致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水资源论证不够规范。取水许可把关不严,由于无用水总量控制,审批水量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调度,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2)水资源保护不力。

①水环境恶化。水质总体上呈恶化态势,由江河干流向支流扩展,由江河向水库扩展,由城市向村镇扩展。娄底市235条5km以上的河流有40%达不到Ⅲ类水标准,60%以上城镇水域环境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②保护意识不强。护水意识淡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倾倒,使河道成为“下水道、纳污沟、垃圾场”。另政府部门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时,对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致使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得以上马,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水环境污染更趋严重。

③整治力度不够。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大大加强,但是水库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治理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环境工程体系。

(3)水资源节约不强。

①节水措施不力。节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盲目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粗放。农业用水方面,灌溉设施多数不配套,节水灌溉发展迟缓,水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方面,存在产业耗水量高和重复利用率低。

②水资源市场不配置。人们一直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价格背离价值。加上缺失市场化的水权、排污权交易和水资源补偿等机制,无法发挥在市场中其经济杠杆效能,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

③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定价模式基本上都是政府定价,标准较低。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低、范围窄、类别单一。这种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也不能形成对供水单位有效的成本约束。

(4)水资源管理保障体制不全。

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全。当前的体制存在流域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区域管理上的城乡分割、功能管理上的部门分割、依法管理上的政出多门等突出问题。基层单位人员素质和机构配置严重不足。适应《水法》要求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应水资源管理新要求的新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

②水资源管理投资不足。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工作缺乏投资保障机制。传统投资机制与新治水思路相背离,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管理工作挤不上“工程建设”的列车,也没拿到“财政扶持”的船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能得到良性开展。

4建议对策

为促进娄底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彻底扭转水资源无序开发和粗放低效利用,遏制水环境进一步恶化,建议娄底市今后围绕“三条红线”,因地制宜,开展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湖南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累好的经验。

(1)建立用水总量“红线”控制,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①全面推进规划管理。规划先行,编制《娄底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综合性、专项性规划。按“以供定需”原则,开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

②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加强与发改、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工程立项的前置条件,将取水许可作为企业工商注册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

(2)建立水功能区纳污“红线”控制,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①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在出台《娄底市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开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完善监探系统,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管理,切实做好水功能区达标率的考核工作。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协调合作,将排污口的设置审批作为环评的前置条件,严格控制排污。

②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达标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市、县两级制订饮用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3)建立用水效率“红线”控制,做好水资源节约工作。

①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单位和规模以上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②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农业方面:重点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加强渠道的清淤和防渗处理,提高灌溉系数。工业方面:加强中水回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方面:推广节水器具,减少管网渗漏。

③开展节水示范建设。在学校、居住小区、水厂等进行节水示范点或教育基地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切实促进爱水、惜水、节水。

(4)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做好水资源保障工作。

①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水资源管理单位建设,加强水资源行业能力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的培养和配备。加快完善地方性制度配套。

②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全市水资源管理监探系统,加强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取用水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9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作为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水资源地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1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水资源管理,就是利用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技术等方式方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水利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二者间的关联,用于处理地区和部门间用水产生的矛盾,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危害行为的监督与限制,从而制定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工作。

我国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总量约每年26200亿m3,人均占有量每年约为2392m3,仅占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的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地区特别在一些沿海城市发生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本身不足和水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把用水问题,特别是将节水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与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开源节流并重方针,加强节水的科学管理,全面开展节水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辟水源,加强污废水处理,搞好污废水回用,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而加大管理就必须具有针对性,要想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找出水资源管理的不足,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2.1水资源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水资源产权难以明确,这样水资源管理机制就难以协调,尤其是当前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是谁开发谁收益的做法,严重的违反了当前我国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往往在管理过程中难以严格执行,从而在水资源方面的供需矛盾显得更加尖锐,这也就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的根源所在。

2.2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统一、完善、合理的规划

人类生活用水主要是淡水资源,然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水都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当前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主要靠地下水。但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和工业的发达,导致大量的地表水被污染和浪费。加上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完善、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对地下水无节制地开采,在地下水大量漏失的同时,还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塌陷的安全隐患,极大地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3水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当前很多人缺乏节水意识,错误地认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因而在用水过程中就没有刻意地去节水,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加上我国很多地方的水价十分低廉,并没有像电那样实行阶梯式价格。究其根源,就是我国水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浪费。

3关于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浅显之见

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到加强水利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关于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浅显之见。

3.1不断完善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鉴于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的现状,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快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不断完善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因而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要求水资源管理人员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合理分配水资源,在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同时,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3.2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针对当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混乱,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职责,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的开发分配计划,致力于自身监督职能的发挥,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3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鉴于当前很多人的节水意识不强,不仅不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爱护,还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污染。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体现水的真正价值所在,因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采用价格杆杠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例如,可以采用电力方面的阶梯式价格,试推行阶梯式水价,但应注重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从根本上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4科学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利用

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生活、工农业以及城市等多方面的用水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储量,并掌握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资源状况,以更好地制定科学的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计划。因而应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5大力推广节水政策,呼吁全员节约用水

为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作为管理部门大力推广和提倡节水政策,呼吁全员参与到节约用水的行动当中。尤其是工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必须规范和整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推广节水方式。就农业方面来看,应尽可能地摒弃传统的灌溉技术,而采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喷灌等技术。又如在工业方面,可以要求其通过工艺设备的改革、废水的回收和利用、高效换热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节水技术,尽可能地减少水的浪费和用水量,从而提高节水效果。

4结语

总之,就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到加强水利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胡军.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J].北京农业,2012(18).

[2]刘书俊.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J].开发研究,2008(3).

水资源管理重要性篇10

要研究资源水利,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资源水利。所谓资源水利,即是指将水资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相联系,从而进行综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而资源水利所强调的是资源的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工程措施也只不过是作为辅助手段来应用。实际上,资源水利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http://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手段,注重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和市场的配置作用,更注重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的投入,这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伴随着21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更是从心理上给人类震撼,告诫人们珍惜水资源,珍惜用水。但是,事实却不尽然,二十世纪以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水利工程事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资源的利用幅度加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伴之而来的严重水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洋水资源占总水量的97.2%,而陆地水尚不足3%,其中河流水仅占0.000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来排名,中国的水资源占全球的第六位。但是按照人均水资源来排名,在世界上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一些社会现象、社会动态更是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大批农民工如今涌进了城市,伴之而来城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需要,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另外,工业用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地下水,严重污染了潜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用紧张。基于此,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水利工作者必须向资源水利侧重,并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工业用水,有利于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实际上,人们对于资源水利有所误解,资源水利并不是完全取代了水利工程,而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只不过是通过资源水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要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做到完美,那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方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等方面,如果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够再适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只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而思想上并未从传统水利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倾斜则能够弥补在解决自然灾害中的水资源浪费的不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完善水利的内容并将资源水利完全运用到目前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实际上,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它主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酿成的损失,与之相比,资源水利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问题,资源水利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工程制定出一个合理而严谨的水利工程方案,在无形中保护了水资源并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水利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水平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就在于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水利基本上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对单项

转贴于http://

工程的可靠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社会http://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水利,使其更加详细具体。

(3)对社会各个部门的水利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在规划工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自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者在全国的合理性,此外,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内。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真正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1)加大资源水利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使资源水里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资源水利的建设发展更迅速。相关水利部门不仅要对水利工作者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教育,使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资源水利。

(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针对淡水资源稀缺以及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改变以往的单纯工程计划,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并努力做到一次建成生效;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现实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切实建立有效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

(3)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技术人员,要使资源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挖掘人才,是他们具备完善的水利工程知识,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