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3:52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1

一、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企业执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强化环保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而社会责任会计的核心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在遵守国家的这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本身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只有人人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才会促进企业进一步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改进产品的质量,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加强对环保的投资,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注重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以维持它们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也要积极地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为开展国际竞争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内容

1.涵义。社会责任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手段,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政府、职工和其他当事人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利益、职工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发展的一门会计学分支。

2.内容。①反映企业对职工履行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改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的措施及投入、职工工资发放情况、社会统筹金缴纳情况、职工福利改进情况、法定节假日执行情况、职工培训教育情况等事项。②反映企业对消费者履行责任情况,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与性能、产品售后服务情况、广告的忠实程度、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事项。③反映企业的环保责任,主要包括产品的绿色程度、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企业的排污投入及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事项。④反映企业对政府、公众的履行责任情况,主要包括税金缴纳是否及时、足额,安置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就业情况,对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及公益活动的捐赠情况,为公共交通事业、市政建设等方面提供的人、财、物的支持等事项。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

对于社会责任会计而言,除了遵循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原则之外,还应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它要求企业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其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核算和监督,着重考虑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社会整体的各种影响,把企业的社会净贡献作为考评的首要指标。

2.政策性原则。会计在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时,应遵循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3.强制和自愿结合的原则。政府必须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做出明确和强制性的规定,对于主动地进行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社会公众和政府政策应予以支持、鼓励和表彰。同时,倡导企业在保持商业秘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

四、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责任资产、责任负债、责任权益、责任收入、责任费用、责任利润等6项。

1.责任资产。责任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社会责任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包括企业的环境资产、人力资源投资、照顾幼儿及病、弱、老、残等投资、消费者售后服务投资、社会责任在建工程、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社会责任无形资产等项目。

责任资产概念中的经济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确认为责任资产: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责任负债。责任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包括应交各种税费及附加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付消费者退货金或赔偿金、应付售后服务费、应付环境治污费、应交环境绿化保护费、应交社区服务费、应交公益福利捐赠款、应付其他社会责任款等项目。

责任负债概念中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确认为责任负债: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责任权益。责任权益是指企业责任资产扣除责任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人力资源资本、社会责任资本盈余、其他各种社会责任资本等项目。

责任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责任资产和责任负债的计量。

4.责任收入。责任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责任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社会责任收益等项目。

责任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导致企业责任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5.责任费用。责任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责任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费用等项目。

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责任资产的减少或者责任负债的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6.责任利润。责任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履行社会责任的经营成果,包括责任收入减去责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责任利润的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利得和损失等。

责任利润金额取决于责任收入和责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责任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五、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会计要素的计量,除了可以选择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现值法,以及公允价值法等常用方法之外,还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

1.机会成本法。对于社会责任会计而言,机会成本法是指一项资源投入某项社会责任的用途而放弃的投入其他用途的代价。此法适用于企业在不同的社会责任投资的备选方案之间的选择。

2.预防或恢复成本法。有些社会成本可以通过预防或恢复原状所需的成本进行估计,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尽量准确地估计出社会成本。例如,由于企业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其社会成本可以通过把河流恢复到清洁状况所需要的费用而确定。

3.社会公正法。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时,往往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法院通过广泛的调查,能较准确的判断相应的损失金额的多少。通过法院对企业的判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遭受损失的总量估计。企业的赔偿数额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

4.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主要用于计量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它是指当找不到环境质量恶化所导致的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结果,或者评估者希望了解被评估者的受偿意愿时,就通过对被评估者进行直接调查,评估他们的受偿意愿,以此作为社会责任事项计量数据的方法。

5.替代品评价法。替代品评价法是指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功能的价值来确定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的方法。

此外,还有投入产出模型法;影子价格法;权衡博弈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

六、社会责任会计报表

社会责任会计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责任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责任经营成果、责任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责任资产负债表、责任利润表、责任现金流量表和责任报表附注。其中,责任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社会责任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责任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社会责任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责任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社会责任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而附注是指对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做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参考文献:

[1]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2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并且与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相结合,着重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经济业务核算进行详细探讨,在有效的结合实务与理论的情况下,将相关社会责任会计的可行性模式提了出来。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实务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企业微观会计核算模式上发展起来,通过计量和报告企业间的社会成本与效益,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为目的的新型企业会计核算。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较晚,在研究中主要是以概念性的讨论为主,所以,必须要与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理论相结合,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特有的计量方法的完善,全方位的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实务研究,并且有针对性的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

1.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假设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体现需要考虑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划分为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具体目标是将责任信息提供给社会,基本目标是致力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通过计量社会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贡献值,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相关的资源,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社会化责任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假设、生产社会性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在各种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假设的不断发展当中,不仅使传统会计向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经营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实现了企业分期方式、计量方式、生产方式等内容的转换。

2.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指导会计实务规范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在社会性、真实性、充分揭示性、政策性、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其中,社会性原则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处于首要地位,反映企业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真实性原则反映的是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会计数值能够将事物本质反映出来;充分揭示性原则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报告给信息使用者;社会责任会计是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因此在进行核算是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一致性原则不仅包含企业之间数据审核的一致,同时包括审计期间会计处理程序的方法与选择一致。通过这些要素的实现,为企业会计树立了完善的工作准则,有利于非常快速的实现社会责任会计只能。

3.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与内容

社会责任属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与内容。变现方式是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相关关系时承担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包含的范围广泛,主要有企业收益、人力资源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维修服务的贡献等内容。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特有计量方法举例

1.调查分析法与替代评价法

调查分析法指的是调查享受了企业效益的群体与个人相关信息。替代评价法指的是当某项社会成本无法直接决定时,通过使用与项目大致相等的项目价值来进行项目价值的确定。在采用此法进行评估时,尽量选择与被评估事项相关的替代品,在对替代品价值进行评估时,既要考虑其市场价格,还要考虑其消费剩余。

2.人力资源计量法与生态环境计量法

人力资源计量法包括两种方式,也就是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是从产出价值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和估量。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详实数据。生态环境计量法是在边际效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下,配备相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的价值评估方式。通过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以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影响企业资产的重要依据,这种以环境质量的恶化引起资产价值额度的变化,从而使环境污染造成社会和企业双重损失的经济评估方法,成为资产价值法。

三、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研究

1.自然资源实务研究

在进行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核算之前,首先应当进行环境资产科目设置、环境资本科目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耗科目设置、培育资产科目设置、以及为实现增值额科目设置。通过环境资产科目设置,增设递耗资产、生态资产、旅游资源、牧地资源、土地资源等二级科目。恢复可持续性发展的矿藏、森林、油井等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在环境资本的设置中,将环境资产和环境资本作为确认统计数量的期初存量。通过换进资产累计折耗的设置,作为环境资产的抵减账户,核实资源产品的资源价值。为了使国民经济指标和生产效益相结合,增设培育资产账户;而设置未实现增值科目,则是为了保证初期存量与本期增加量的总额与本期耗用量之差的等式成立。

2.社会效益实务研究与人力资源实务研究

企业向社会保障部门缴纳养老、事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企业通过设置“社会管理费用”“社会统筹保障金”等科目,将社会统筹保障金纳入到社会责任的体系中。在传统会计的账户设置基础上,设置人力资源、资本、成本、摊销、损益、工资与福利等项目。在资产项目设置中,通过核算企业和人力资源产权主体的交易行为,能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后期产值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可用来核算人力资源在向企业让出人力资源使用权中中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

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

1.中小企业的简单形式披露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成本高,加上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中小企业中可通过叙述、表格、图形等方式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披露。也可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反映社会责任资产的运行现状。

4.2大型企业的报告形式披露

大型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应以传统的会计报表为核心,建立社会利润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尽量做到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目标的披露,使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系统披露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做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时,保证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基本制度的顺利实施。

作为会计学和统计学当中的新兴学科,社会责任会计在经济业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发展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基本概念的构架,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几种常见的计量方法,总结出在不同企业类型的社会责任会计具有的不一样的披露形式,以期促进社会责任会计在沟通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2010,2(17):66-67.

[2]阳秋林.当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企业经济,2012,3(14):136-137.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到循环经济理念的内在要求

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以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以及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对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并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掠夺式生产扩张造成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使人们开始日益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念。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至今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观念,则是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陈宏辉、贾生华,2003;沈洪涛、沈艺峰,2007):

第一阶段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形成时期。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若分析其经济行为的惟一动机,就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这种利益驱动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但是却普遍忽视了社会及公众效益,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消费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企业雇员的安全和健康更是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相当明显的负面效应。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企业界和理论界正式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美国的社会公众开始逐渐抱怨和谴责工商企业的种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的掠夺式经营行为,要求企业不仅要致力于物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更应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协调好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并以此来测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一般公众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防止消极因素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社会经济责任理论便应运而生。1923年,约翰・莫里斯・克拉克在《管理成本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导论》中,就曾详尽地阐述了“社会成本簿记”与“社会价值”问题。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oliver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把其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对社区利益的影响应当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而高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此后,经过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塔法・a・贝利(adolfa.Berle)与哈佛大学的e,m,多德(e.merrickDodd)等企业管理学界和企业道德学界学者的努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更加明晰。此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H・科斯(RonaldHCoase)所提出的社会成本理论,也为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与指标的确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化期。20世纪50年代,霍华德・R,博文(HowardR.Bowen)明确地表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出如果企业在决策中有着广泛的社会目标,那么其经营行为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这即要求商业人士所负有的社会义务在于,他在执行政策、制定决策并采取行动时,要与整个社会的目标和价值相一致。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时代的到来。

第三阶段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散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赋予了更为清晰的内涵,明确其范围应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责任。与此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点之上,还衍生出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表现等其他更具管理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适应范围更为广泛。特别是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列为当时国际社会面临的四

大问题后,这一观念更是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1987年2月,在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以“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约”计划,旨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从而使企业界参与应对全球化的各项挑战这初步实现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上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正缘于此,社会责任国际(Sai)在2001年发表的Sa8000标准(修订版)中,就将企业社会责任分解为内部责任与外部责任两个层面,明确指出前者包括人员管理、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与场所、适应变化的能力、强化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管理等因素,后者则包括对所在社区、商业伙伴、供应商和消费者、人权及对全球资源保护的关心,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可见,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一种必然选择,其基本观念影响也已经开始向微观层面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领域延伸。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已经开始强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并欲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与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以及对其绩效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05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8月,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的《循环经济法(草案)》,提交给十届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初审}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企业应当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而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从上可见,循环经济理念的形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的一种创新思维,它不仅给企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与经营管理理念带来了根本性的革命,而且也给其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和标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代经济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

现代经济环境下,整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公司的世界”。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倡导循环经济理念的过程中,企业居于特殊的位置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基本细胞,其在创造社会财富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也在直接和间接地消耗乃至于浪费资源并对环境造成损害。因此,它必须承担作为企业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在经营活动中绝不应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主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陈清泰,2005)。企业作为基本经济单位,只有树立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观念,才能确保社会这个“机体”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应当看到,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企业的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认真履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新潮流。因此,是否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

正缘于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为了促使我国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社会对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Sa8000的广泛认同并已在世界贸易中充分使用的现实,于2007年12月29日专门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能够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以使企业发展能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为了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意见”特别要求企业应当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应当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公众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由此可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且已经演化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考核要求。

社会责任会计:全面核算与准确披露企业履责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基础

现有经济环境下,企业按相关组织与机构的要求定期其社会责任报告并披露相关信息,是社会公众和相关机构了解与评价其履责情况的基本渠道。社会责任报告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在形式上,除了需要披露诸如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等定性内容外,更多的应当是相关定量指标的披露。而其基础性定量指标的核算与提供,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重要内容。

现代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为了计量和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与结果,就必须建立并不断创新社会责任会计系统,以充分发挥会计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建立并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既是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Rezaee、Zabihollah,1998),也是近年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组织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如法国曾以法律形式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德国还要求说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1976年的《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也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社会责任活动业绩等信息。

但目前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与实践,

尚未形成完善、严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而且所呈现出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是,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两类主体呈两条线运动的状态,即:有关会计职业组织(如aaa、iSaR和iaSB等)所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规范较多是从企业财务报告如何对信息使用者产生决策价值的角度,来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方法与报告体系,故较注重财务角度的经济效益指标考核;而其他相关经济组织(如iSo和Sai等)则较多注重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责任报告与评价标准问题,故较注重社会效益角度的数量经济指标及其他指标考核。如何把两者的观念适当统一到社会责任会计的形成源流――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循环经济理念上,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全面、连续、系统而综合的优势,创新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并设计相应的核算指标与方法系统,使其核算过程与报告结果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基础与信息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应尽快实现从理论探讨转向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渡的需要。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以及相关考核指标的有效披露,也确实需要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作基础。目前考核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人力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社区贡献等诸多内容,还没有形成较为切合实际且有一定权威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信息生成系统,若不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指标。例如,在国资委的“意见”中j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初步界定在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台法权益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八个方面。在上述范围内究竟应当提供哪些相对具体的指标必须适当明确,以便社会公众监督与有关部门考核。否则,就容易使企业按“意见”要求所的社会责任报告变成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最终演化成各自强调特色而无法横向比较的一种文字游戏。再者,我国经济要融入现行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中,我国企业要对外投资或开展对外贸易,就需要将我们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及相关指标与Sai的Sa8000标准以及iSo的相关标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将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并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标准化的社会责任报告统一起来。而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尚未真正起步。

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创新: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相关职能部门也曾开始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此前并未系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曾在1982年的国有企业考核指标中,设计有每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降低率等指标,但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所指出的八个财务考核指标中,并没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财政部在此后有关文件中,开始陆续增设相关财务经济指标,以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1995年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增设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1999年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设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2002年的《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中增设“综合社会贡献”等。近年来,一些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也积极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进程,如商务部已从贸易环节人手,积极引导更多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专门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建议上市公司其社会责任报告,当年在该所上市交易的公司有20家了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3月,作为国家龙头企业之一的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对外了我国中央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先后有11家中央企业了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7年底,国资委专门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并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现实行动。

创新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基本目标与理论逻辑

(一)创新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基本目标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创新的目标可界定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厘清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引下,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与创新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案例研究与实地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及其会计体系的现状;提出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有效运行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以及提出相关指标相衔接的政策性建议,以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创新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理论逻辑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关系;起点与特色

引言

我国审计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我国现代审计的发展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监督制度。这意味着在我国搁置了很久的审计制度得以正式恢复。时至今日,我国审计的发展断断续续地经历了几千年,但仍未形成一种代表中国特色,或者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审计理论体系。各种理论较为分散化,或者只是代表几家之言,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国家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时,我们却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审计理论制度建设的起点与特色。抓准起点与特色,把握住方向,整个审计理论制度就能逐渐成型。因此,找到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就要先找到审计理论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而且还是审计理论的起始范畴,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能够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们发现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再合适不过的。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前提,经济责任关系存在于整个经济活动中,只要经济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那么相应的经济责任关系就会一直存在。因此,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的独创审计形式,将其作为审计理论体系内的特色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关系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经济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遍地会存在四种经济责任,即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国家、企业对劳动者以及企业对企业。无论哪一种,双方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就是经济责任制原则。在这过程中,双方便形成了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李凤鸣,2001)。这种经济责任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只要经济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一直存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人类的有生之年,经济责任关系不可能灭失。

经济责任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首先,经济责任关系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经济责任关系不是一种自然规律,也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特点时期、特点环境下出现的,而且,从其现实性来说,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商业文明的真正到来;其次,经济责任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延伸,这主要表现在其超出了传统经济责任的范畴,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法律、科技、社会等多领域,因而,经济责任关系具有较明显的普遍性;再次,经济责任关系带来了经济责任评价与考核,大大推进了经济责任的完善与发展;最后,经济责任关系不仅是当事双方关注的焦点,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国家,还是企业对企业、企业对劳动者,这种经济责任关系涉及的不仅仅是当事双方,社会大众也会将注意力转到这种关系上来,也正因为如此,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经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经济责任关系也注定是经济、政治等领域中一种最基本而又永恒的关系。

(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一种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组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负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评价活动。它包括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性审计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确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应负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

从广义上看,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一切审计。但在狭义上,经济责任审计仅特指在我国近些年出现的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加强对企业领导或管理者、机关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他们的责任履行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第二,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揭露腐败现象,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第三,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当整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种较好的内部文化氛围时,新老管理者或新老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接也会较为顺利,这对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是利好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

审计理论是人们给予对审计实务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运动而形成的关于审计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由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原则、原理等内容所构成的审计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代表着审计在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这个理论在将来还需要继续丰富、继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是集几代人的智慧与实践,是个集体结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将吸取审计发展历程中的所有精华,这就使得整个体系显得更为丰满、有内涵。因此,在整个审计理论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这根主绳。在其历史阶段性上,整个体系框架自然能全部浮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起点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起点在哪,即通常所说的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冠用逻辑起点本身的内涵,运用于审计理论中,它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该逻辑起点的实质内容用你该表现为审计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该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体系中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即该逻辑起点是个基础性的内涵范畴,可作为其他审计范畴的依据;第三,该逻辑起点应该贯穿于审计理论发展的全过程;第四,该逻辑起点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其本质要求上,需要该逻辑起点与审计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多方面的联系。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基于上述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要求发现,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较为合适。理由有五点:第一,经济责任关系是种确确实实存在的关系,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基础关系;第二,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形式的审计最终的落脚点都在经济责任上,因此,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基础性的全部内容,其他审计范畴都应该是以它为依据;第三,前已述及,经济责任关系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生并将一直存在,无论何种形式的审计都是以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又是我们对审计实务的认识,因此,经济责任关系确实是贯穿于整个审计理论发展的过程;第四,经济责任关系反映了审计的根本属性,审计的根本属性决定审计的发展,也决定着审计理论的发展,因而,经济责任关系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第五,逆向思维决定了经济责任作为审计理论起点的重要地位。退一步考虑,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审计发展到现在又要重新去挖掘她的起源呢?如果没起源,那审计理论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对于这一点,学界对于审计理论起点的各种观点在获得一部分人认可的同时,也不免会让另一部分人有种想法:这种关于审计理论起点的探讨到底有多大意义值得我们再继续研究下去?较为明显的一点,审计的根在经济责任。任何一种关系都是由具体的事实所引起的,因而经济责任关系是由受托经济责任这个事实所带来的,而其内容就是经济责任对应的各种活动。从逻辑上来看,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审计理论的起点应该不会有错,而且更符合逻辑起点本身的意义与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特色

前已述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起点应该是经济责任关系,而突显出中国特色的则是经济责任审计。既然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必然得突出中国特色。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独创的审计形式,将其作为审计理论的特色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从实务角度来看,无论何种审计形式,其实质还是落在对经济责任的审计,况且,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或者开始借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这一点对于国人来说是值得骄傲的,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世界审计作出的突出性贡献(当然,贡献不仅仅就这一小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审计理论的特色。综上所述,笔者以经济责任关系为起点、经济责任审计为特色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整个体系由起点、前提与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相关理论和审计环境等所组成,如图1①所示。

三、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因而,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的起点、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特色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性和客观性的。构建以经济责任关系为起点、经济责任审计为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关于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这违背审计历史发展的潮流。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之所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性地顺着事物发展进程思考,审计理论的起点并不一定就存在于审计范畴内,因为审计不是“天生”就有,审计是“果”,“因”在审计之前。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逆向思维。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现在与将来的审计实务工作奠定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归理论,逻辑上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这点不假。整个审计理论体系还要继续发展与完善。我们还要继续发扬自身的特色,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受益。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对世界审计史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这当中需要做好强有力的监督,保证整个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建立不仅仅是中国对世界审计史作出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可能考虑最多的还是审计理论本身的问题,对于中国特色而言,只要符合本国国情,是在我国发展的产物就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特色。因为我们开创了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对中国特色有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同一内容饰演的两个角色。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似乎又给人有种内涵与外延的感觉,关键点还是经济责任,经济活动产生经济责任,进而产生经济责任关系,这个不是鸡与鸡蛋的问题,这个逻辑是比较清楚的。在确定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地位之后,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使得理论在指导实务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今后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完善、更先进。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1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激烈争论。至今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之外所负有的对企业利害相关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逐已渐深入人心,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其主要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记录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2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相对于国外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还有很多空缺。譬如说,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遵循Sa8000,而我国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我国目前虽然已制定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未全面地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以至于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

2.2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例如企业排放“三废”造成了环境损失,而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收取罚金时,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企业应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多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来看,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实务上有部分企业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但内容相当有限,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格式也十分不规范和不完整,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

2.4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专著也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来说,社会责任会计从其产生到现在还不到40年,我国研究起步就更晚,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如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相当困难。

3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对策建议

3.1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义务买单。即使承担了一定的义务,也都是报喜不报忧。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虽然有一些,但是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和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关的法规比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国政府部门、社会责任部门应该本着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着手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工作,以此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3.2制定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处理准则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起到了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和完整会计信息的作用。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这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也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国可以采取目前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程序,先成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研究小组”,吸收财政界、会计界和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参加,通过研究提出一个纲要,由财政部审查通过颁布,并组织实施。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开展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研究,规定社会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收益等具体内容和信息披露方式,使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3.3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当前,我国没有制定相关法规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的主动性较差。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消极态度。因此,基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我国应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此,国家应制定制度,强制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最低信息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使企业在“阳光下运作”。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则采取自愿制度,鼓励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好的企业做更多的自愿性披露。通过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成为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既能促进企业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双赢”。

3.4深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执行层面的工作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可行的途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如组织社会责任方面的讲座、通过媒体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等。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等,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6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首先,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都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五是会计目标不同。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侧重点是企业内部,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各责任实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成本信息;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向管理当局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外,还应向企业外部的政府机构、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六是会计对象不同。内部责任会计以各责任实体对企业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为核算对象,经济责任主要指资金运动。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主要内容是社会资源利用情况,产品质量控制及改善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职工培训及工资情况,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等。

一、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比较

(一)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首先,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都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其会计程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次,理论和实务很不完善。两者都是新生事物,世界范围内关于两者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过程。最后,从计量方法上看,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计量都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复合计量。

(二)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区别一是理论构建基础不同。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在“经济—社会”二维系统的基础上,它虽然也考虑环境因素,但仅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变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言,仍然属于外生变量。而环境会计将理论的构建基础由二维的“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成为三维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认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活动不仅是外部变量,而是其子系统,并且把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可持续发展,试图从生态效率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科学计量,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原则对这些活动进行正确评估和合理控制。二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除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外,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其范围除环境保护外,还包括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但从长远看是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本条件的。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环境管理会计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使生态严重失衡。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开始突出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在会计领域中引入有关环境的理论和实践。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美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对社会责任的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点是强调在要求企业“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应该通过经济推断,弄清楚这样的要求可能带来的经济效果或后果。

二、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第一次环保革命,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披露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而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引起会计学界学者的重视,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相比,环境管理会计在新方法上不断创新,体现出了多学科的交叉。环境管理会计在传统的管理会计基础上,在社会责任的发展下逐步推广和完善。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社会责任会计可以说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它采用会计的专业方法提供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数据,并且其完善的报告模式成为环境管理会计所需的内外部报告的基本选择。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总成本理论等理论是环境管理会计与社会责任发展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支撑着环境管理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斯坦福研究所在1963年对利益相关者做出了最早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的团体。”而后经过其他学者的创新发展,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根据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存在、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企业应该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单只把维护股东利益放在首位,企业的发展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有些企业认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而损害其现实利益,但却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与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是重叠的,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是相统一的。可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

(三)社会总成本理论

社会总成本是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即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之和。社会总成本能直接全面的反映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中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减少其管理经营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或破坏而发生的其他成本。而产生的这些环境成本最终转嫁到利益相关者身上,使社会成本的分担失去了公平。所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必须承担自身的环境责任,所以就要求企业在生产中要注重环境保护,降低环境成本和不必要的支出。而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正是满足了这种需要,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达到社会总成本最低的标准。社会总成本理论促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

四、环境管理会计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在企业中的运用,使得企业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把环境成本从总成本中分离出来,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环境管理会计的兴起使得企业也更加注重生产节能型环保产品,符合了消费者甚至国际市场的需要,突破了国际上“绿色堡垒的”限制,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所以,实行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更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进而更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获得更好的发展优势。

五、结束语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所以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开展绿色生产,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降低环境成本。同时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对环境业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利用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对外提供包含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的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降低企业的各种风险,为企业的发展获得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雷B燕.环境管理会计浅探[J].财会通讯,2013年第10期(上)

[2]江书军.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探索[J].商业会计,2011,8

[3]张秀敏,姚建明.环境管理会计企业实施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8,3

[4]田雪峰,王金梁.环境管理会计探析[J].会计之友,2007,11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和谐社会;责任会计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8年7月20日,在广东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总理的话在中国企业家中引起了思考。同年9月发生的康师傅“水源门”以及由三鹿集团“毒奶”案引发的中国乳业信用危机等事件令人震惊,再次激起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就发生了大量洋品牌服装下柜事件。这些事件以及之前发生的“光明”牛奶回炉、“欧典”地板欺诈消费者行为、松花江支流重大污染、苏丹红等一系列的事件,令“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社会、企业和政府关注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潮流,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公司开始把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视其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堪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新世纪元年。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于2006年2月在北京举行,同年3月份,中国最大的公司之一——国家电网公司了央企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备受瞩目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近年来均把“责任”作为一个重点标准。此外,我国每年举办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以及当前全国范围举行节能减排全民运动等等。这些都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有显著时代特征、重要经济影响和重大社会意义的课题,对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及其会计研究的必要性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历史使命,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它需要观念先行,更需要普遍意义的社会责任的广泛支持。

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行为与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密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陈佳贵曾在一次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他还强调,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要环节,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的企业家除了有眼光、有胆量和组织能力外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思考,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西部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的企业得到很大发展,为社会、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为市场繁荣、西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税收等形式履行着社会责任。但是,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折射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少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问题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由于西部地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利润至上的引导下,致使一些企业走入了另一个误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不惜以拖欠工资、污染环境、制假售假获取短期利益,甚至偷税漏税触犯法律。因此,要在全社会中大力宣传社会责任的理念,倡导企业追求利润必须取之有道。比如,企业除了应该遵守法规、照章纳税,还必须诚实守信、善待员工、使员工有机会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等。因此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是统一的,可以相互促进。理论上有必要就如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产生丰厚的理论成果,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实践,更好地为西部经济繁荣发挥作用。

(三)基于会计视角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众所周知,西部开发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面对社会责任。基于会计视角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改变以往只重财务指标、惟利是图的传统理念,以调整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是当前传统会计的普遍现象。通常,传统会计最大的目标是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对诸如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会计还仅仅是个“旁观者”。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必须依靠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西部企业乃至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强调财务指标,将赚取利润作为唯一标准的传统理念,更强调在生产过程对人的价值与社会的关注。同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也是会计发展、改革的需要,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会计中只注重利润的观念,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所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会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当前,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以及信息披露等相关研究比较多地反映在社会责任会计中。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之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对其涵义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973年,戴维教授又发表文章,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结果”的基本观点,奠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责任会计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常勋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由于大家认识角度的不同,因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表述有一些差异。有的学者是从它控制的对象和主体去认识的,较具代表性的有陈今池和阳秋林。陈今池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报告。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对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而阳秋林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学分支。另外,一些学者从它反映的内容上去认识,认为有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之分,较具代表性的有王雪芳和仲修伟。王雪芳认为,通常所说的社会责任会计是采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主体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而仲修伟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对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反映、衡量、控制、分析和揭示。此外,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问题、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假设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报告与信息披露等也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课题。但鉴于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环境制约,目前并没有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体系。阳秋林曾基于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建议企业对外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提出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这是迄今为止构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形式的探讨也较多,宋献中、潘清平、吴俊等学者都有其研究观点。社会责任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分支,与传统会计相比,其计量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但是,它可以在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深度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对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会计研究的思考

一是综观已检索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仅从哲学、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某一学科领域单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联系和谐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深度挖掘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实质的研究较少;且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更多侧重于会计学科理论、学科体系要求,多从会计规范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联系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探讨诸如企业财务目标新定位、社会责任计量、责任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模式、责任评价体系完善等一系列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较少。

二是站在开发及发展西部经济的角度分析,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更应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提高其可操作性。应面向西部、立足各地本土环境、社会及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寻西部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运用会计具体方法和手段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记录、计量及信息披露,探讨怎样促使企业自觉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考。在政府监管方面、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西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协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宣讲和推广这样一种新观念,即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只强调财务指标、将赚取利润作为唯一标准的传统理念,更强调在生产过程对人的价值与社会的关注,促使社会责任深入人心。

在研究内容上可以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新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探讨、从社会责任角度定位企业财务目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记录与计量问题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研究等。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必将得到极大的推广与普及。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中,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得国际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不断地得到发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也应该更多地从社会责任视角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昆儒,康剑青,宋东亮.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7(12).

[2]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10).

[3]阳秋林.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J].财会研究,2005(6).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96-02

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铜矿)发生严重污染事故,影响极其恶劣。而紫金矿业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对自己严重违规排污的事实却只字未提。该事件的发生,使我们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一个与管理道德密切相关的概念。近30年来,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商业伦理、相关利益者理论等概念和理论的日趋丰富和完善,一些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公共政策中,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定期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对外报告。欧美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已通过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直接影响到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通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者规范,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企业额外的负担,而是力所能及的担当,是企业对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最后底线,需要逐渐由企业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迫采取的被动行为发展成为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内在要求。上市公司要对股东负责,同时也要对相关利益者负责,在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其他自愿责任。这需要完善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借助社会舆论的监督,促使企业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一、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

国资委2007年12月《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另一种方式是单独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0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中石油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后,先后有39家企业了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其中20家是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2007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2008年有132家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达到364家。2010年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达到531家,其中,上交所323份,占60%,深交所208家,占40%。从已的报告看,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行业、区域、企业规模、盈利状况的不同而有较明显差异,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二、相关前期成果回顾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认识日益清晰,对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具体的情况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需求、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和审计内容界定,以及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的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成果体系:

1.社会责任审计全面化。所有类型单位都应接受社会责任审计。从社会责任审计角度而言,应当把企业、事业和机关三类单位统统纳入审计对象或被审计单位。因为它们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应当包括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2.对象区分论。对不同被审单位,社会责任审计的重点有所不同。在不同所有制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承担更多、更大或更为特别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主要体现在,应当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宏观调控措施,以及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方式灵活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在明确审计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社会责任审计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附带审计。在进行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类型审计的同时,附带对社会责任进行审计。二是专项审计。在不对财务、绩效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机关自主决定对管辖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开展专门的审计。三是并重审计。审计机关决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进行审计。四是综合审计。综合审计介于附带审计和并重审计之间,不明确区分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也不一定是平均安排审计力量,但几个侧面都要兼顾到,使几个层面都得到审计。

4.效果公示论。加强社会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和利用。对单位社会责任审计的结果,最终通过审计报告加以体现。出具审计报告,是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或受托社会审计组织的责任。更应当直接向社会公开审计报告,使社会能够全面完整地了解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三、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

1.科学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框架,制定逐步完善的法制体系。根据现有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包括: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管理层对股东本来是信托责任,但是目前对上市公司来讲,加大对中小股民的社会责任,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企业对商业伙伴(供应商、经销商等)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基于上述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规则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社区责任、消费者责任等五个大类指标以及其他的指标构成。

审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模式等内容。在审计目标方面,除了合法性、公允性之外应更加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描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是影响该项审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由超过300家全球性组织一起创立的全球报告行动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已建立并了相关审计标准。

2.逐步确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的方法和策略。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的披露成本和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是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总体来看,其动机并不明朗,审计需求较弱,特别是民营企业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接受审计的动机更不明确。因此,我国若要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民间团体等各个主体如何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并有重点地将此项工作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占用社会资源相对较多的垄断性行业开始,逐步推进到上市公司、其他非上市大型企业等组织,其推行的方法和策略需进行科学论证。

3.增强企业公共政策的制定意识,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社会问题可以对一家企业的产品市场供求产生直接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出台并按照一定的政策着手处理一些企业的公共事务问题,企业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此浮出水面。为了保证企业的公共政策能够顺利执行,基于对战略控制所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就凸显出其重要性。因此,认清企业公共政策、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三者的内在联系,构建战略控制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才会有相应的环境和基础,才会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的自主性需求并保持其持久性。

4.可由不同审计主体对单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必须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对独立的主体承担。相对独立的审计主体不外乎有三种,即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者之中,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从事审计的机构,可以承担对内的、局部的社会责任审计和检查。在国家没有明确要求,或国家审计机关没有进行审计的情况下,单位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对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取信于外界,取信于社会,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与普通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更具有社会性和广泛的影响。

5.被审计单位要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出报告和承诺。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可以是出于国家的有关规定,或者是社会的压力,但更应该是被审计单位的内在需求。被审计单位承担了社会责任,就应当向社会作出报告,向社会公开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取信于外界、取信于社会,被审计单位在向社会提供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出具一份书面承诺,对该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合法性等承担直接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晓求.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报告.2011

2.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2008

3.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评价――2007・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G].2007

5.阳秋林,王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价值工程,2010(5)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篇10

[关键字]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整体框架

近年来,作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组织生产。获取利润的经济组织,而是在向“企业公民”转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如何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有效的衡量、督促以及监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责任会计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分支,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它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末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下面本文将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的特点,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进行阐释。

一、社会责任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国际机构对其定义至少有200多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就责任领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时必须履行上述三个领域的责任,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三重底线理论”。

无论哪种定义,其共同点都在于,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肩负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同时,约翰・埃尔金顿在三重底线概念下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分类形成了有名的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表1如下:

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给自身和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好处,就其长远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企业的利润。

其次,企业可以以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观树立和改善企业的形象。

再次,企业可以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实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责任会计

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是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的特点,从定义、目标、信息使用者、假设、原则、要素等方面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阐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是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iC.money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第三种是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Belkaou给出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第四种则是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也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范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是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核算内容,通过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加以计量,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从传统会计的角度来看,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会计部门与其他销售管理等部门一样,具有特定的管理对象和能力内容,因而也具体其直接的目的。比如,销售部门的直接目的是不断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额,增加销售收入。当然对于会计部门而言,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直接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会计的目标最终必须服从企业整体的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延伸和扩展,其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直接目标是为包括广泛这会公众在内的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帮助其决策的有用信息;最终目标是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使用者

与传统的会计学相比较,除了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和企业内部管理者之外,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增加了广泛的社会公众。

之所以增加社会公众作为信息使用者,是因为我们社会公众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是企业的首要服务对象。只有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如果社会公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不佳,他们会选择远离该企业并提醒周围的人远离该企业,企业会因此而丧失相当大的潜在顾客。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

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所包含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规定企业应当对本身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而这些假设的内涵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下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认识。

1.会计主体假设

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社会角度来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但是它属于微观社会会计。它是以各个经济组织(企业)为主体的核算,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组织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2.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会计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这个假设同样适合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只有持续经营才能够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应当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从而结算盈亏,编制会计报告,及时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期,及时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合理之举,也是必需的。

4.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核算的内容很特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则根本无法计量。因此,我们应该假设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如劳动量、实物量等非货币计量方式为辅的方式。这样就能综合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

结合传统会计,我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应具备以下原则:

1.社会性原则。传统会计从自身角度反映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责任会计则要求企业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性原则,着重点是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及和谐观。

2.真实性。客观真实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它要求企业应客观如实地按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一切会计事项,不得歪曲或有主观成分,是可供检验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真实性原则,着重点是关注企业提供有关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真实与否。

3.政策性。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具有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责任会计政策性,着重点是关注会计活动要遵循适时的政策法规。

4.充分揭示性。充分揭示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社会责任信息,服务于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一切团体和个人,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性。社会责任会计的充分揭示性,着重点是关注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全面性。

5.可比性。为了使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企业不能随便变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尤其在当前对会计科目、计量、方法、表格形式尚未统一规范的情况下,对无法采用货币计量的事项可采用文字说明(非会计基础型)予以报告,以增强可比性。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六要素

1.社会责任资产

社会责任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中由于承担社会责任或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治理设备、人力资源培训资产、照顾幼儿及病、弱、老、残等投资、消费者售后服务投资、社会责任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

2.社会责任负债

社会责任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事项破坏企业社会责任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具体包括: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付消费者退货金或赔偿金、应付售后服务费、应付环境治污费、应交环境绿化保护费、应交社区服务费、应交公益福利捐赠款、应付其他社会责任款等项目。

3.社会责任权益

社会责任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社会责任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社会责任资产减去社会责任负债后的净收益。具体包括:在会计期间内自然资源的培育或正常生长,财产重估滥价或接受社会责任资本捐赠等项目。

4.社会责任收入

社会责任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取得的,与所有者投人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具体包括:因从事的社会责任行为(如购置环保设备、购置地皮修建社会责任工程)而得到的国家价格优惠或补贴、社会责任项目拨款等项止。

5.社会责任费用

社会责任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经营活动给外部带来的损害或价值牺牲,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具体包括:赔偿或罚款等项目。

6.社会责任利润

社会责任利润是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费用比较所得的结果。具体包括:企业因环境保护取得的收入扣除其破坏环境发生的耗费而得的净值。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意义

首先,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无法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只有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客观、公允地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信息使用者才能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