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十篇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十篇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1:04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马仁海(1969-),男,湖北枣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技术。(湖北襄阳4410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湖北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共享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b418)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2-03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参见表1)。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①。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②。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部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参见表2)。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③。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④。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⑤。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⑥。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⑦。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⑧,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⑨。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部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朱琳.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8):20.

②汪飞雪.对辽宁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104.

③甘昭良.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75.

④姜瑛俐.湖北省特校办学情况问卷调查报告[eb/ol].http://dazhihui008.cn/bggw/bg2/tcbg/150225.html,2012-02-25.

⑤蒋云尔.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8(9):18.

⑥吴玛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133.

⑦马仁海.论特教师资在职培训模式的建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9.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3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提出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而制造业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特别是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远未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职业院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健全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建设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实施现代学徒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创新型、智慧型、高端型人才,保持中国制造业的持续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大国工匠紧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社会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驱动,召唤创新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比如工时审核员、晒图员等岗位正在消失,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机器人组装人员、数控操作编程人员需求旺盛。应对岗位结构变化对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创建企业劳模和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发展创新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等专业教学中加强创造性、综合性设计能力培养。依据制造业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育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支持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实现“五对接”,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针对性。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制造业工程项目,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利用行业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在高职院校打造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真枪实练”。

建设智慧型课程体系,成就学生的智慧人生

构建智慧型课程资源、搭建智慧型课程学习平台,培养智慧型教师,采取“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进行智慧型课程服务、学习评价、学习活动等。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搭建mooC(慕课)平台、课程学习网站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对接国家、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授课程,使学生学得新、学得实、学得通、学得活。

建设“智慧型”、“双师型”的优质师资团队

师资教师建设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素质”转变,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从由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技能竞赛、取证等,加强教师的技术技能积累,提高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落实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团队。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4

职校德育工作的多维视野

学校德育工作好做,但做好不容易,由于生源的参差不齐,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更不容易。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教育模式下被喻为应试教育“失败者”,又因多数是弱势群体的子女成为“边缘者”,还有的因为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帮忙管管孩子而成为“被托管者”。怎样把“失败者”转变为业精技强的“优胜者”,把“边缘者”转变为实用型人才的“武状元”,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玉溪工业财贸学校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一难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智力由彼此相互独立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7种智能组成,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拓展了衡量中职学生智能发展与成就的尺度、成功的维度。

从“素质冰山模型”出发,隐性素质对个人职业行为表现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素质表现差异化关键所在,所以德育工作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等隐性素质的培养。

从企业原理出发,中职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让学生熟悉基本的企业伦理和文化,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点。

从军事文化出发,“军事化”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校军合作”是中职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军队是忠诚、吃苦、纪律、爱国等形象的代名词,军队的严格管理和艰苦训练,是社会普遍高度认可的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式。

在长期的理论思考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形成了“班级管理企业化、养成教育军人化、现场管理‘7S’化、学生活动社团化、班主任培训军事化”的职校德育模式,全力推进培养“德技双优”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五化”德育模式的内涵

班级管理企业化。企业化班级管理是把班级看作企业,班主任相当于董事长,是理念层;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相当于总经理、副总经理,是管理层;班委相当于部门经理,是执行层;广大同学相当于公司员工,是实施层。核心是将企业制度及管理方式渗透到班级管理中,实施模拟工资、奖金、罚款,明确制度、责任、权利和义务等。使学生深刻感受企业文化,让班级充满活力,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具有员工职业习惯的学生。

养成教育军人化。学校与驻云南陆军预备役某团开展“校军合作”,像训练士兵一样抓养成教育,学生要像军人一样完成任务,像战士一样苦练本领。具体做法是把连队建在院系,把军训引进课堂。全面实行“每日一抓、每周一练、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每学年一表彰”制度。重点抓好新生军训、综合复训、岗前模块培训等环节,锻造一支上得课堂、下得厂房,上得战场、下得操场的职教新军,锻造一支作风顽强、吃苦耐劳、业务精湛的技能精兵。

现场管理“7S化”。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如热情、敬业、责任、行动、忠诚、勤奋、自信,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与实习中,全面推行“7S”现场管理模式,做到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上课即上班。整理(Seiri):将物品分为有用和无用的;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物品归类放置并标示;清扫(Seiketsu):清扫工作场所,干净亮丽;清洁:留下有用的,清除无用的;素养(Shitsuke):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纪律,培养职业精神;安全(Safety):预防、杜绝、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节约(Save):合理利用时间、空间、能源等。

学生活动社团化。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以“五个主题月、十二个主题周、八个一”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这些活动的开展,又主要依托学生社团进行。

学生社团是学生培养职业兴趣、参与实践活动、扩大社交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学校结合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支持、指导学生建立了万人国学社、千人花鼓队、百人礼仪团、职教艺术团、护校队、民族舞社团、健美操社团、书画摄影协会等六十多个学生社团,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培训军事化。如何实现国防教育常规化、学生培养军人化、宿舍内务军营化、作风纪律军队化,作为德育骨干力量的“董事长”班主任是承上启下的连接点。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5

一、本着“大投入(行校联办、研究生班)”、“大面积(各条线业务培训直达县支行)”、“大气力(加大助学服务力度和奖励力度)”,实现智力结构“大改善”的原则,把人才培训、智力应用、智力提升、智力储备放在我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位置分步实施。以既要办培训,又要管培训的思路,坚持培训质量标准,打造学习型银行,重点设计并实施我行“三年六百智力建设项目工程”。

百名高管培训项目

为切实提高我省分行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了解现代银行的内控体系、服务创新、风险管理、产品开发和客户营销。以“明大势、通业务、善经营、精管理”为思路,培训各级行高管人才,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2009年,与南开大学合作举办“全省高管人员培训班”一期。组织二级分行行长20人去台湾考察培训班一期。

20*年,安排我行辖内高管人员赴香港进行金融管理业务考察,考察人数为50人(分三期前往);每期考察时间为一周。

20*年,邀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为全省县支行行长培训班讲课。培训班为期一周,培训70个县支行行长。

百名工商管理学硕士培养项目

2009年开通我行员工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渠道,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mBa人才。第一期经国家联考入学52人。我行参与教学班的管理,除教育部规定核心课程外的选修课程添加我行特色课程。20*年,我行将继续联办mBa(a类)班,并且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辅导助学培训。坚持利用优秀高校资源和品牌效益,坚持用国家考试标准,培养我行自有人才。

百名基层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员、工程师培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基层行信息技术人员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培训等级,以信息技术人员国家标准化证书持证上岗标准,按每县支行一名计算机技术员、每二级分行2名中级工程师,按照考试科目培训并组织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标准系列接轨的证书考试。

20*年组织培训、考证70名县支行信息技术人员。

2011年组织培训、考证二级分行每行2名工程师,共计34名。

百名客户经理专业研修班培训项目

20*年—2011年将对市、县行改革后首聘经理、主管进行全覆盖入职培训。同时余中国科技大学联办客户营销研修班一期,培训二级分行前后台员工共计*0名。培训期为一年,培训核心课程8-*门,每2个月集中面授一次。修满规定学分,发中科大管理学高级研修结业证书。

百名风险经理法硕核心课程研修培训项目

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办我行百名风险经理法律硕士核心课程研修班,其中要求40名通过国家联考,取得法律硕士证书。学程2年,课程12门。

百名基层行条线业务骨干培训项目

省分行从20*年开始,全面开展机关业务处室进行“导师带学员”跟班培训工程、明确每个处室根据跟班培训人数确定指导老师,对跟班培训人员进行具体工作指导,并明确跟班学习期间要达到的具体工作目标与标准。培训学习结束后,由导师和处室对跟班人员培训学习情况进行鉴定。每期跟班学员岗位培训期为3个月。每处室每年轮训两批基层行员工。每年60名。

二、为将我行2009-2011年教育培训实施意见落在实处,确有成效,采取有效保障措施:

(一)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2009教育经费较上年增加投入320万元。增加投入是上年的两倍,今眀两年将继续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结合培训项目实绩,用好用足教育经费。

(二)加大员工继续教育奖励力度。2009年修订了《安徽省分行员工继续教育奖励办法》,对员工继续教育的奖励幅度和额度,做出适当修改和完善。

(三)加大培训助学力度。对员工升学历教育,各种考试考证教育,省分行采取个人报名,组织助学,集中辅导等,保证入学率和合格率。

(四)加大与名校合作力度,拓宽各种培训渠道。坚持“进名校、请名师、报国考、取国证”。与中国科技大学签订长期培训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员工通过国家联考入读中科大mBa;组织业务骨干进法硕中心研修;搭建中科大硕本毕业生来行实习平台。请中财、人大、南开等名校教师给培训班授课。

三、积极开展网络培训亟远程教育,提高一线员工培训面,加强省市两级分行对教育培训的管理。

对总行组织的网络培训、考试,在规定的范围内争取数量上扩大一倍。并且按照总行要求达标。实行网络培训二级管理员制,二级分行学习班级制,县支行学习小组制,强化管理和互助辅导。

四、每年开展一次“学习与执行制度”学习。省分行组织宣讲团,对分支机构进行巡讲,采取网络考试、二级分行转培训及演讲评选等形式,促进这项活动的有序和持续开展。

五、优化新入行员工培训。

新入行员工的培训,采取集中面授、在岗学习和个人自学及持证上岗考试(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三结合的方式,帮助新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强调并要求新入行员工上岗后2年内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上述证书的,原则上不予续聘。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2-0004-03

引言

如何评价人的智力高低、学习程度好坏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加德纳(Gardner)在总结斯皮尔曼(Spearman)等学者关于智力多元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九种智能组成的多元智能理论,很好地驳斥了以比纳(Binet)为代表的智商唯一评价论。该理论的提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纷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加德纳在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时并未提供多元智能应用方法,于是在实际中存在大量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套用于“素质教育”的现象。[2]学者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简单附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多元智能的内涵理解不足。故而探究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意义[3][4][5],重视多元智能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用多元智能本质内涵指导教育教学成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趋势。[6][7][8]

多元智能理论自引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纲要》的要求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故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有助于实现《纲要》的规划内容。

本文依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以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为实例,总结2011年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长期通过科学手段对脑神经学和人类认知过程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biopsychologicalpotential),是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0],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能力共同决定的。多种能力被定义为基本智能类型。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基本智能类型组合的有机整体,由于智能结构中基本智能类型占据的分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智能存在差异。

观察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基本智能类型从最早的七种到现在被广泛认可的九种(也有称八又二分之一种),说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基本智能类型仍然是不确定的。事实上,由于智能本身是复杂的,探究智能所具备的基本智能类型是困难的,还需更长期地科学研究。正如参考文献[4]中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在逻辑上仍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智能的定性理论,虽然加德纳提出了对基本智能类型的判据,但是判断智能高低仍需要利用“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本质内涵作为判据,即回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周卫指出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迪是思想的转变。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故教育教学应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评价应是多尺度的,评价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为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教学研究

欧亚学院在2011年成立了Cte(Centerofteaching&education)中心,全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笔者是该教育模式推行的参与者之一。本节讨论2011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探索的总结和体会。

(一)发展“植入课程”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素质。在知识爆炸、信息高度融合的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但是目前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从事教学的教师缺少社会实践背景,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快速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将部分实践性课程交付给企业,由企业派送具有行业经验并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经多方考察,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在2011年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将阿里巴巴的“淘宝大学课程”植入电子商务本科教学计划。植入的“淘宝大学课程”由本校教师和淘宝大学派出的教师共同授课。

欧亚学院作为西部地区首家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大学,通过植入课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最直接、更便捷地获取阿里巴巴最新成功经验、成果及行业前沿资讯。学生学习植入课程后学习热情发生了明显改变,更愿意探索与电子商务有关领域。许多学生自发的在淘宝上开店、开微店,实践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与阿里巴巴课程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又先后成立了欧亚淘宝社,欧亚阿里小邮局,并共建了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植入课程”和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了实践实训场所。

通过几年来“植入课程”的实践,“植入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内容,而且本校教师在与阿里巴巴教师共同授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四名电子商务专职教师获得了阿里巴巴“百年橙师”师资培训认证讲师资格。

(二)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境推动学生任务式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易于促使学习者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促进智能发展。[11]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和实习可以提供任务式学习,但是一般时间比较短、内容单一,不易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开发形式多样并能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的实践教学环境将有益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考虑传统课程设计和实习的缺陷,作者所在学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点,与多家联系企业洽谈,逐渐形成了网络商务实训基地、物流运营实训基地、商务贸易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如表1所示。所建立的实训基地除了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外,教学计划也做了更灵活的调整,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按实训基地的安排完成实训内容,以获得每学年第二课堂课程的学分。

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第二课堂课程,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像企业员工一样被安排工作任务,在企业教师的帮带下,能够更直接体会工作内容。长期且持续的实训使得学生对实训内容更加熟练,为毕业就业和择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经历。

(三)导师制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导师制度起源于英国。导师有别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许多大学开展了本科导师制度[12],但是大学本科导师制度仍在探索初期,存在生师比例偏大、指导资源不足等客观问题。[13]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单位采用了本科全程导师制度,为了克服生师比例偏大等问题,推行了一种四导师制度,不同类型的导师负责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时间段的帮学工作,如表2所示。

推行导师制度使得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指导教师,不同类型的导师可以给予学生差异性帮助。特别是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纳入导师队伍,扩展了一般导师制度的内涵,这不仅解决了导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而且高年级学生比教师更易于在课余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帮助。

(四)参加各类大赛提供学生的横向比较

竞赛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竞赛可以提供与其他兄弟院校相互切磋和横向比较的机会。笔者所在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行业举办的多种类型的竞赛,锻炼学生短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竞赛让学生找寻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主要参加的竞赛有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简称“三创大赛”)、物流条码技术大赛、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pemt全国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论。抓住多元智能理论中“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涵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从2011年至今,笔者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任务式实践教学、本科导师制改革及组织学生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仍是长期的工作,如何在校期间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是笔者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注释]

[1]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13(4):5-9.

[3]周卫.多元智能论的启迪[J].上海高教研究,1997(8):50-52.

[4]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4-52.

[5]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7-51.

[6]赵忠山.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68-170.

[7]张健,熊建文,张军朋,等.“通信原理实验”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36-139.

[8]李艳,郝大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价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2):61-62.

[9]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10]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9):17-26.

[11]宋雪松,文旭.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6(9):52-55.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29-02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以下简称交控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中,本专业创新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此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团队锻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高职教育专家的肯定,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以交控专业为主体成立的二级学院已经迈步走上了智能交通的特色之路,毕业生成为智能交通行业中企业争抢的对象。重点专业建设有义务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总结交控专业创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经验,基于专业继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对面向同类专业的该培养模式提出了应用建议。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我院交控专业通过5次调研,3年的实践,创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2007年4月,专业建设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初步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2008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调研,调整和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2008年6月,进行了第三次调研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清晰地提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9月,经第四次调研并第二次专家论证会,制定出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形成“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5月,开展了第一次调研,进一步完善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主要面向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职业素质,掌握设备使用与维护、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知识,拥有监控、通信、收费、照明、隧道通风等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能力,具备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行维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各种监控系统的集成与维护等岗位,从事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3”及“大循环”的涵义在“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3”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3个子系统(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第二个“3”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工作人员的3大类工作(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大循环”的涵义是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方面循环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及技术管理能力。

“3+3大循环”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院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实施,都集中落实了“3+3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并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在智能交通行业大显身手,成为行业企业争抢的对象。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分别围绕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课程体系及《车辆通行费收费实务》、《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高速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实务》、《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等课程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师资队伍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三个系统方向上比例各占30%,师资团队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校内实训中心包括交通智能控制实训室、交通安全实训室及高速公路收费实训室,都是按照一个建制班的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理实一体”的实训室布置,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与5家单位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新开发了15家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中,包括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能完成学生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三种工作的认识实习及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能够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按照“3+3大循环”实施;实训教学以“5个1工学交替”支撑“3+3大循环”;校外顶岗实习按照“3+3大循环”实习组织模式运行。其中,校外顶岗实习每个基地只安排本专业的1~2名学生,全部学生在3个系统(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对应的实习基地开展大循环轮换,每名学生都能进行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三种工作的顶岗实习。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按照“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招生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地反映了这一成效。年招生数从第一年的1个建制班,第二年的2个建制班,到第三年达到了3个建制班;生源地从第一年只有湖南省,第二年有8个省、自治区,到第三年达到了10个省、自治区。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三届毕业生,第一届毕业生全部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机电部门就业,第二届、第三届毕业生除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机电部门就业外,扩大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单位和安防监控单位。三年来,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已成为智能交通行业企业争抢的对象。

经验体会与应用建议

经验与体会在“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针对创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五点经验体会:(1)专业服务的行业及就业岗位准确界定是成功的基础。“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是从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所适应的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析出发的。(2)行业专家、现场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和持续完善的必要条件。行业专家、现场专家的参与可保证深入企业(单位)调研的可行性,行业专家、现场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可保证设计方案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3)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与实施的关键。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要具备新的课程观,同时,要不断提高工程素质、工程技术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情境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及与企业合作能力。(4)开发模式合理是方案开发的技术前提。开发模式合理可以保证方案开发的正确性,同时,也可少走弯路。(5)学院内部环境的协调配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不仅限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重构,也包括对教学管理组织制度进行变革。只有学院领导支持和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解决相对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制度变革的问题。

问题与改进措施基于专业继续发展,结合经验体会,对“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提出四点进一步完善的设想:(1)本专业主要面向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等三个系统开展人才培养,专业面向偏窄。应进一步完善面向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监控系统和安全系统的专业建设,使专业面向进一步扩大。(2)对隧道交通监控的重视不够。随着高速公路在西部地区建设的深入,高速公路中隧道增多,隧道交通监控与交通安全管理变得相当重要。应建立隧道交通监控实训室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加强隧道交通监控与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需深度融合。应进一步扩大联合办学单位的数量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应在确保课程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双师”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性、实训条件的充足性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4)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面向同类专业的应用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针对同类专业参考本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提出五点建议:(1)为保证实训组织到位并保障实训质量,建议同类专业与当地的高速公路管理局及其下属的高速公路管理处实行联合办学,并在联合办学单位所属的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收费站、隧道所开发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三个系统方向上,比例应与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相适应,以确保师资团队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校内实训中心要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应围绕职业岗位对应的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等3个系统建设校内实训室。(4)校外实训基地要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应涵盖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而且要比例合适,能完成学生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维护、设备操作、技术管理3种工作的认识实习与顶岗实习。(5)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要创新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2007-10-13.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Z].2010-06-01.

[3]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2.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度入围项目的通知[Z].2007-09-28.

[5]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Z].2010-05-06.

[6]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度入围项目的通知[Z].2009-08-03.

[7]田杰.车辆通行费收费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8]陈瑜.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9]赵竹.高速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曾瑶辉.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9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showtocultivatestudents'profession,learningmethodsandoccupationabilities.itisaccordingtotrainingroomconstructionofintelligentBuildinginJiangyinpolytechnicCollege.thepaperalsoproposessomenewconstructionideasandsolutionstotheconstructionprocessofprojectsiteforthenewtypeofsituation-orientedtrainingroom.Supportingthepreparationoftrainingmaterialswasgiveninthispaperandsomevaluablecleargoalsanddirections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trainingroomconstructionwasgiventoo.

关键词:智能楼宇;实训室建设;工程现场;多层次实训;教材编写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trainingroomconstruction;projectsite;multileveltraining;teachingmaterial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80-03

0引言

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极为迅猛,但业内人员普遍存在层次不高及专业知识匮乏的状况,导致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智能楼宇管理师也被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列为紧缺性技能型人才。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及课程,我院也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该课程工程性和综合性非常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很高,必须要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应紧密结合智能楼宇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予学生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知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原理,还要熟练掌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1建设思路

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及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标准要求,对实训系统建设目标、技术方案及各子系统作出总体的功能描述,再对实训系统提出深化设计,明确系统总体构架及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完成设备选型以及对工程施工作出具体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该实训室时确立了以下几点思路:

1.1概念创新

用新思维、新概念来建设实训室,使之具备工程背景及环境特征。实训设备要实用化、工程化、现场化,接近真实环境是该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提出“实训项目+工程背景”概念,依托实训室,将实训项目向工程实际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实训室既是实训场所,同时也是工程现场,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突出应用性的特点[1]。

1.2目的明确

实训室应充分考虑真实性与原理性的关系,采用实物与模型,软件仿真与硬件模拟相结合,能全面展示智能楼宇内各子系统的典型结构与主要设备,逼真地实现各子系统主要功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认识,完成课程的原理性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对工程设备和实训过程的感性认知,奠定学生的工程知识背景。

1.3定位合理

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学生就业为导向,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一线的技能性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实训室定位于应用型。图1表明了该实训室在以工程现场及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下各子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及相应的职业方向。

1.4资源共享

实训教学不仅只是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为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等后续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水平,实训室同时还要能承担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等社会工作。

2建设方案

实训室的建设要依据社会需求及实际应用,充分融入工程概念,系统集成度高,主要设备应便于安装与拆卸,可操作性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各子系统可独立操作,分别完成相关的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对各系统的联动操作,可在实训室内模拟智能大厦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与运行。因此,该实训室建设方案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实训系统构建采用集散控制系统中的分级递阶结构,以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②实训室中系统信息的通信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智能楼宇中离散的设备、信息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以实现资源、信息、任务的重组与共享。实训时,学生可通过实训室内的综合布线网络对各种智能楼宇子系统进行监测、访问或操作。

③实训室中的自动化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其对应的检测点与控制对象都是分散的,因此要采用标准的开放交互式操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来实现对每个对象的测控,以实现楼宇设备系统集成[2]。

比较了各种现场总线的性能特点后,该实训室选用由Lonworks总线构成面向监测对象的测控网络。该总线具备完整高效可靠的oSi/iSo7层网络通信模型,是一种完整灵活的开放系统,包含了所有设计、安装配置与控制维护网络所需的硬件及软件。它的物理层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等通信载体,是现场总线中最丰富的,其通讯协议Lontalk固化在核心元件神经元芯片中,具备通信和控制功能。采用模块化编程工程软件,用户界面简洁友好。

3系统构建

3.1实训系统开发

智能楼宇实训系统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验证,更重要是应具备让学生进行楼宇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系统维护能力。因此实训系统的建设分为两块,一是教师的教学展示部分,二是学生的综合实训部分。

3.1.1教学展示

实训室中做了两块大型的教学演示板,分别是综合型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和消防系统。智能楼宇中的每个子系统在示教板上分别安排一个位置,示教板正面由系统框图和实物模块构成,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系统基本结构清晰的在板面上呈现,板上安装的都是工程现场使用的测试模块、控制模块及受控装置等器件。示教板的背面按系统实际的布线要求来进行连接,教学中整个示教系统处于实际工作状态,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讲解。

3.1.2实训系统

综合实训系统根据具体实训功能需求,采用了实物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可视对讲、电子巡更、防盗报警、智能消防等多项实训单元。这些分项系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序且切实可行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各子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系统的设备构成,理解其功能及运行原理,掌握其管理应用和维护方法。

实训系统在设计安装时把所有子系统设备都集中在多块网孔板上,设备接线端引出至二次接线排上,每块网孔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楼宇子系统实训模块。学生可根据各系统安装与连接要求,选择系统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系统间的通讯线材全部从实训室上方的桥架内引出,这样可避免实训设备的搬动及无谓损耗,线材的无序拖拉,极大提高了实训的效率[3]。

3.2实训项目设计

实训室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系统的构建,以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的技术要求来设计实训项目,也是实训室建设的一部分。

实训项目要强调工程现场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训模式,教师在该实训室中设计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纵向三层多级实训项目体系。

3.2.1基础认知层

该层依照楼宇智能化技术中不同的子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出入口控制模块、视频监控模块、防盗报警模块、智能消防模块等。这些模块的前端设备大部分已安装在实训架上,学生可以首先认识和熟悉各个设备的基础特点,再按照设备说明书及系统连接图对各子系统进行安装、连接、调试及排故等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该层次的实训项目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通过认知性及验证性的实训,为学生奠定工程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对实训(工程)设备和工作过程的感性知识,有助学生对智能楼宇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3.2.2专业组合层

该层次包括更复杂和更具专业性的验证性实训,以及需要综合运用基础认知层中多个实训项目的设计性实训,例如综合布线的组网、防盗报警系统的编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等。实训系统在建设时,源代码对学生是开放的,学生在认识和熟悉整个楼宇智能化系统后,可对各个子系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动,在已有功能基础上开发出其他新的功能。

参加该层实训的学生是从能独立完成前一层任务的学生中优选出的,他们的理论知识都较为扎实,动手能力强,再通过该层实训的深入学习,学生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工程现场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2.3科研创新层

该层次主要涉及学生的课外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参与的主要是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同学。该层次倡导自主实训,由一名或多名学生自己拟订实训目标、设计实训方案,经老师审核备案后学生自主开展实训操作,包括科学探索、兴趣研究、科技创新与电子制作等。

通过该实训层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独立操作动手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层次实训项目的设计运用必然会对实训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训室采用实训时间、内容、主体三开放的方式,除基础认知层的内容是在课内规定时间要求完成外,其他层次的实训通过学生申请及教师考核的方式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互动效果得到很好体现,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完成实训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4教材编写

该实训室是与工程公司校企合作,依据工程现场的模式共同开发建设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除进行实训系统构建外,还配合完成了相配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

4.1目标定位更为准确

教材内容选取非常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三要素的比重,变重知识基础为强调能力要求。切合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行业中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衔接,以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将对应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每一个实训单元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通过教材将与行业相关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物化在实训过程的学习中。

4.2教材内容综合化

实训室在建设之初教师就已深入考察了智能楼宇行业技术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对相关职业及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有了详细了解。因此教材内容选取更凸显职业岗位所需综合知识,明确指出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技能与素质,教材编排注重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职业岗位情景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4.3更加注重实用性

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学,理论阐述仅限于学生技能掌握的需要,少做推导,突出直观性和多样性。对于实践性内容,重点突出操作步骤,表述出职业能力获得的过程,做到图文并茂,以教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满足学生学习和参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训室为自主建设,所以在构建时就相应进行了大量图片及视频等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很好的应用到了教材编写中去[4]。

4.4紧密衔接职业资格认证

实训室的建设及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工程现场外,还考虑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将职业资格鉴定的内涵要求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以职业资格鉴定的应知应会为主线协调构建实训项目,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全范围覆盖,以利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更好的顺应人才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良好过渡。

5小结

高职院校中,以工程现场为导向自主建设综合性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创新,是发展高职教育及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学生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及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扩展。

该实训室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及大学生创新、毕业设计等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实训室为依托,教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取上加大了基于工程实际应用课题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产、学、研合一,其中《府前沁园小区视频监控工程》一文因工程针对性强,研究内容丰富、详实,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随着实训室中设备有序更新,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需要教师开拓进取,扩充新知识,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设备仪器的保养维护等,也是确保实训室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才能管理利用好实训室,在此我们引入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到实训的管理和辅导中来,效果非常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6-71.

[2]余志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实训室的规划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59-162.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篇10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管理系,株洲412000)

(ConstructionmanagementDepartmentofHunannonferrousmetals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Zhuzhou412000,China)

摘要:当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使尽浑身解数,其中员工培训就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

作者简介:周伟(1969-),男,湖南株洲人,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工程项目管理。

0引言

现代教育培训理论认为,企业培训指由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其目的是改进员工与职位或岗位相关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工作能力”,改进员工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有关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提高企业整体效能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都有一套基本规范的体系,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教育理论研究背景的人担任培训部门的主管,按照“教育家”的逻辑理论指导培训,知识理论与技能提升相互脱离;培训实施者大多数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他们属于那种“一般的”管理者,在培训课程设置及方法的应用上,不能很好地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律,培训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是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公司的校企合作单位,该单位培训部门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引入企业员工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企业员工智能倾向定位及其培训应用的分析

1.1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与培训,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企业设计型的专家;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或技能型的专家。他们在企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工作层面上,相互补充、不可替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训模式,来发现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智能能力。

1.2一般来说,参加企业培训的学员基本都具有社会角色意识与自我定位能力,现代职业教育认为,具有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①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要解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培训形式宜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式、参观考察等;②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培训形式则采用:模拟情景教学、项目法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企业培训部门只有按照学员的特点和企业培训需求,准确定位,因势利导,合理地设定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2企业员工能力本位定位及其培训应用的分析

2.1现代职业教育认为,劳动分工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工种”了,正在逐渐向“复合工种”转变,边际岗位是现代社会劳动岗位呈现的形态,这要求员工具备跨岗位的能力。其次由于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简单职业”正在逐渐的淘汰,“综合职业”是大势所趋,职业呈现边际职业的架构,这就要求员工具备跨职业的能力。另外21世纪是信息高速产生和传播的年代,“一次学习”已经无法满足职业的需要,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因此,“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不仅要培养员工的岗位技能,也应该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是职业培训的重中之重,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分别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要想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能力的培养,员工能够获得合理的智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通过方法能力的培养,员工能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通过社会能力的培养,员工能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2基于这个理念,要求建筑企业培训以受训学员为主体,建立在“个体需求分析”上,使职业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一般而言,员工参与培训都是因为感到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需要提升,针对员工的这个需求,培训工作应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培养工作的实效才会更加明显,员工才会更加自觉的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去。建筑企业高效率的培训应当是一种“差异供给”,即对需要培训的员工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大致分类,结合员工岗位特点要求,在满足企业培训目标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实施“差异培训”,并针对不同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采用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法,如:课堂理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行动导向法、现场训练法、社会调研法等。其次,在培训中,设计和利用各种机会让各个层次的学员“多向交流、互动参与、体验感悟、经验共享”,使培训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实训现场,还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2.3建筑企业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其培训应在深入研究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本位的基础上,结合其特殊性要求,比如: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建筑施工的长期性,要求建筑企业的员工具有“综合专业能力”;建筑企业的施工环境复杂,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与人和谐共处,不与施工项目所在地的人们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等。同时,建筑行业的九大员资格认证、18个技能工种的鉴定等,对建筑企业的培训提供了方向与机会。基于以上情况,建筑企业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员工能力构成的现状,举办具有明确的组织需求特征和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比如:岗位技能提升的培训;员工的团队意识、角色定位和自我完善的培训;考证取证培训等,以提升企业整体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3“行动导向”在培训中的应用分析

3.1现代职业教育认为,“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指以学员作为培训的行动主体;以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培训内容;以“基于职业岗位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实施的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培训中学员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培训标准。

3.2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境要素多,对施工技术人员、岗位技能操作人员、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的要求高,“行动导向法”恰好能满足培训的要求,达到培训的目的。“行动导向”培训强调学员是培训过程的“中心人”,教师是培训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培训中教师与学员互动,让学员“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提升了职业岗位技能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体系。企业采用“行动导向”培训,提升了员工的整体职业技能水平,企业生产效益也随之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4职业教育理念在二十三冶建设公司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二十三冶建设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员工将近3000人,培训量大,培训层次多,涉及技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培训,甚至某些考证培训。该企业与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是校企合作单位,借助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平台,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入职工的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1该企业的培训特色主要表现为:培训以促进员工的能力发展为基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注重整体培训目标的同时,兼顾员工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职业能力潜能,将培训实施计划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以”高绩效模型”和”员工任职资格”为标杆,促进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无缝连接,促进员工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根据二十三冶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符合企业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加大对培训体系的硬件设施投入、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训组织的健全,通过与高校联合、基层单位办培训学校、项目部建实训基地等,建成了一套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实现培训的模式化、程序化、整体化,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4.2以该企业“施工员提升培训”为例,介绍“行动导向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首先,企业培训部门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以“施工员岗位工作”为导向,围绕“施工方案编制能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评定能力,施工技术管理能力”来设计培训内容,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培训内容“整合、序化”,以典型图纸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预应力屋架厂房结构等项目施工为线索组织培训教师进行理论授课;同时,选定一到二个在建项目,借助项目部的实训基地平台,进行一次“从图纸建造成实物的模拟操作”,以行动导向引导培训教学,以学员“做”为中心,再到教师“指导”,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在培训中,培训教师结合学员的工作经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员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员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如图1所示。

培训部门在培训结束后,反馈调查,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实行pDCa循环管理,为下次制定培训方案提供参考。现以2012年第二期培训为例,调查反馈表如表1所示。

通过表1、表2的对比,可以看到,按照“以学员需要为中心”的原则,培训前,学员分析了自身“理论与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培训,学员满意,前后有明显的提高,良好率提高在50%以上;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训,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效果调查表2可以看到,学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项目施工实践应用中得到了明显效果,培训部门组织的考核优秀率达到了21%以上、不合格率为0%;另外,通过培训效果表2可以看到,学员的自身特质能力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社会协调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或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对下期培训提出改进方案。

透过企业反馈可以看到,学员通过一个月的强化脱产培训,回到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提高,好评率基本在80%以上,学员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企业的生产效益提升了,企业培训目的达到了。

5结语

建筑市场正处在转型期,从大趋势看,将会越来越规范,并在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做的工作很多,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建筑企业的决策者们必须重视培训,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培训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使培训充分发挥出促进企业发展和员工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徐静.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