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2:06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1

责任的涵义,历史上,人们有两种理解:一是表示臣民对君主、帝王对“天”主动尽职效忠;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和过失负责。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把责任看作是“善良公民”对国家和人民服务所应具备的本领和才能。后来,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责任是表示人应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伊壁鸠鲁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形成了使我们承受褒贬的责任。”[1](p.12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除非被迫而作恶,或以无知而作恶,否则都要惩罚。因为由于被迫和无知而作恶,没有责任”[2](p.306)。“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恶者对于他的无知应当负责任时,则这种无知本身是受法律惩罚的。”[2](p.307)所谓“责”,即有责成之意,就是要求完成某事或对做某事提出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所谓“任”,就是担当,承受。“责任”,既要求人们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又要对没有完成和完成任务中所出现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责任的含义有二:一是分内应做的事,即人们在自己所生存和活动的社会中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职责和任务;二是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要承担的过失和惩罚,即人们在承担社会职责和任务时对自身所造成的后果承担功过是非。

责任是道德的基础,这是哲学史上的一种基本认识。在荷马史诗里,德性是一种品质,它是以某人能够完满履行其社会角色所要求的一切为表现形式,而德性的魅力就在于履行职责中的崇高责任心。西塞罗认为:“任何一种生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业的还是家庭的,所作所为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牵扯到他人的,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3](p.91)

道德责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人性规范,表达了人们正常的道德需要和价值判断。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调整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责任是一个复杂并且综合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是指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所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和“道德义务”等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责任制度化和法律化,从而强制人们实现各自的责任。其次,它表现为一种道德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理智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决定是否进行行为以及如何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这并不等于就说道德责任是一种“个人修养”,它还与社会的政治,密切相关。

二、家庭教育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

家庭教育责任是指作为责任主体的父母双方应该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不能不对家人承担责任,不能不对所在的生活共同体承担责任。家庭教育责任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责任要求,也可以说是底线责任。它的实施主要依靠责任主体的自律性,即自觉自愿。

首先,从道德责任的范围来看,道德责任具有广泛性。广泛性主要是指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相比,没有明确规定的范围。道德责任的广泛性所体现的是社会对责任主体总体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责任主体、每一件具体的行为上。并且,道德责任涉及范围很广,它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责任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参与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由于客观物质条件、主观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教育条件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对家庭教育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范围,也没有统一稳定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它的责任履行主要靠责任主体也就是父母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觉性。

其次,道德责任作为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道德责任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以利益代价的大小为依据的,为之付出的代价越大,其道德责任的层次性就越高。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责任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底线道德责任,它是社会对全体成员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它具有广泛性和强制性,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等等。这种底线道德责任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人生责任的起点。第二,中层道德责任,这部分的道德责任主要是通过契约、角色或职业等来履行的,它与社会所赋予个人的角色、职务和地位有关。如教师就应该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家长就应该履行养育教育子女的责任。第三,高层道德责任,它就像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希望人人都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一层次的道德责任在社会上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做到,不具有严格的约束力。

家长对未成年的子女的养育,是家长作为“家长”所应该履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责任,也就是底线道德。当然,仅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教育,这就是中层道德责任。现在的家长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只注重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充实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现在部分孩子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心理问题频频出现。这就是家长没有履行好道德责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最后,从实现方式来看,道德责任的实现主要靠责任主体的自律性,也就是自觉自愿。“道德责任所包含的道德的内在的强制力和道德理性,相对于其他的道德规范而言,是最集中、最强大和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4](pp.341-342)道德责任只是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对个人和群体作出要求。道德责任的实施不像法律责任那样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靠责任主体自觉认识并自觉履行。道德责任区别于法律责任的另一个方面是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义务时,都是以一定的权利为补偿的,因而是对等的。而道德强调的是倡导和促使人们做那些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应当的行为,不以谋取相应的报偿为条件,更不要为了交换而为之。“我虽应当关护他人,因为他人的召唤使我承担起责任,但在这里并不发生有来有往的相互作用。即我负责,并不需要问及别人是否报答。”[5](p.137)家庭中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主要是依靠家长的自觉和自愿来实施的,家长在履行教育责任时,并不含要求子女对自己施以相应的回报,家长更没有因为不含相应的道德权利而放弃道德责任。

三、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的道德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道德责任的缺位。作为一种道德责任的家庭教育责任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家长只重视子女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子女情感的培养;只重视子女身体健康,忽视了子女心理健康;只重视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对子女的期望很高,但缺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等。第二,道德责任的错位。从心理学来看,责任归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按照责任归因的主体或对象的不同,责任归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归因,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以及结果的责任归因;二是他人归因,主要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责任归因。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责任的错位现象严重,父母双方缺乏自我责任归因意识,只注重他人责任归因,将本来属于家庭中父母双方的教育责任寄托于学校甚至是老师身上。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道德责任错位现象。第三,道德责任的主体能力较弱。责任主体知道自己的角色责任和责任内容,但是不知道怎样自由选择和落实责任,不知道怎样才能履行好这一角色责任,这里面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能力问题。在家庭中,教育责任的履行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自律,但由于父母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责任的选择和落实方面存在差异。“在现代社会中,责任感之所以被削弱,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责任的范围被过分扩大了,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对其行动的实际后果却不需负责。”[6](p.103)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未成年人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费孝通曾经说过:“婴孩要有机会长大成人,不但要得到适当的营养,还要得到适当的教育。这个工作一定要有人负责。我们若观察任何地方孩子的生活,总能见到他周围有不少人向他负责,并且这些人各有各的责任,不紊乱,也不常逾越。在这些人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这孩子的父母。”[7](p.19)然而在父母对教育工作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他们不善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过程的情况下,在他们本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缺少明确认识的情况下,这就隐藏着家庭教育的错误、失败,甚至灾难的因素。这也概括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被动局面,从而也说明了父母在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和把握方面存在缺陷。下面我们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忽视与误解。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缺失或者错位的问题多是由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所致。现代社会里,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虽然大多数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视为家庭的核心,并且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多数家长既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广泛内容,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在。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让孩子有机会上好学校、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就是尽到了家长所应尽的责任,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只是把家庭教育当成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为了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内心教育。一些家长的“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心理会在教育中引发错误的观念从而导致家长教育责任的缺失或错位,如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盲目攀比、忽视孩子自主性的形成等。其实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缺乏对孩子道德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都将会对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反而把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抛给”学校或者老师,以致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了推卸责任的现象。

2.社会客观原因: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责任实现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加速发展无疑是一种考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如此大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泥沙俱下,极大地冲击着原有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伦理,这样也给人们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带来了困境。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2

关键词: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培养责任感

一、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现状调查

在家庭生活中许多本应由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当家长的总是怕孩子受罪受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受累,经常是替孩子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给安排得无比周到,当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少犯错误,在问题面前经常是代替孩子做出决定。在家长的培养下,孩子认为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反正有爹妈替自己操心或是认为自己操心半天没有用,最后还得听爹妈的。在生活中,孩子的一切都离不开父母,一切都要由父母为他负责任,如此下去,孩子将来如何自立于社会?“责”和“权”是密切相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只有把一件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能对这件事情负责。

二、校外教育活动中家庭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社区要以家长教育为核心开展未成年人的家庭责任教育。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方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三方各自为政,缺少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成效上就缺乏一致性,不能形成合力。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长是家庭的主导,但从家庭教育来看,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同和家教观念各异,使家教行为大相径庭。社区中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口,以未成年教育为切入点,以家长教育为核心,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家长多给孩子尽责的机会,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家长观念教育中,要使他们懂得: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是一个提供尽责机会,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示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交给孩子一项家务,实际也是让他承担起一份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麻烦,需要自己开动脑筋,动手去解决,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责任意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从教育角度看,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爱父母、尊重他人劳动、勤劳勤俭的品德、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家长在培养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做事所得到的对“责任”的一种宝贵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提高。

在方法指导上,要使家长明白: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负责。从小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孩子逐步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良好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要求也应越来越高,在家庭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承担让他负责。进入初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家长在一些有关孩子前途的大事上,也应多让孩子做出选择,而不应包办代替,不尊重孩子的愿望。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让孩子来选择,来决定,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能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知道“责任”两字的份量。我们要引导他们不但在家庭中尽责,还要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并由此接触社会、锻炼能力。

在家庭教育具体活动中,要提示家长让孩子品尝挫折,学会承担,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孩子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家长要从孩子身边的每件小事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孩子接受到惩罚的后果,同时承担能力也就增强了。我们每个家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正是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向孩子讲一讲自己的苦恼,使孩子懂得父母之不易,产生为家庭担忧的念头。

3.校外教育要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实践平台。青春期学生的反叛心理特别容易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通过组织活动架设学生与家长进一步沟通的桥梁,在对话中让学生理解父母希冀背后的家庭责任。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社区要协助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

(l)学生与家长的书面交流。家长以“孩子,让我告诉你”为题,学生以“爸爸妈妈,请听我说”为题,围绕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充分利用书面语言表达从容而情感饱满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家史、知晓父辈走过的路,明白作为家庭承继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人生设计与承担家庭责任有机结合。

(2)学生与家长的直接对话。在第一项活动的基础上,由社区中的某一教育机构协助学校组织学生与家长的“风雨同舟”活动,围绕“我与家庭”的话题,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使学生理解家庭责任,并把目前的学习与承担家庭责任联系起来。

一个具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从小当好家庭的小主人将来才会当好社会的主人。今天为家庭尽力,明天就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担当起这一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3

关键词:责任教育自我教育

1建立健全有效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制度

1.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责任教育的主体教育和自我教育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训和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责任教育的对象,这体现了责任教育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责任感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以及需要平等的人格等特点,因此,只有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合作,有效保证责任教育的结果。

1.2坚持采用实践教育作为责任教育的必要手段作者认为,责任教育学生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创造一个稳定的长期的责任教育实践环境,建立起课堂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责任,感受到教育的氛围同时体验到心理和实现责任。同时也给教育实践基地带来好处,真正实现责任教育和实践基地“双赢”的局面。

1.3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世界各地的教育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十分关注如何加强学生的责任感问题。各个国家在责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责任教育系统,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德国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借鉴美国、法国德育教育以及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日本不仅形成了以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完整的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道德责任教育网络。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国家已经形成的责任教育系统,我们不仅可以进行学习,还能够更好的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和责任制度。

2建立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来实现学生的责任教育

2.1家庭教育是实现全民责任教育的基础由于大学生群里已经脱离了家庭教育时期,因此,此时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显然是有点晚了,但是我们还应当在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课程中安排家庭教育。对于任何一个责任个体而言,责任环境越小,感情基础就会变得越深厚,同时承担责任的意识也就越强烈。大学生会理所当然的将家庭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环境,亲人也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责任对象。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家庭已经完成了对其进行责任教育的使命,但是家庭仍旧不能丧失其教育主体的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大学生,家庭更应当主动的承担起责任教育的职能。家庭虽然已经不能再随时随地的了解大学生的状况,但是仍旧可以坚持督促大学生应当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大学生努力做一个勇敢且有担当的青年。

2.2学校教育是实现全民责任教育的根本大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因此,大学生无论是在室内还是校园活动都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大学时进行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仍旧在学校。当前的学校责任教育不仅效果不明显,还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第一,在责任教育中,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第二,目前实施的责任教育方法不能使大学生满意。因此,在分析外部环节和内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教育的主题认知状态,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状况。首先,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主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结合经验促进消化和吸收教育理论。其次,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辅导员的责任教育意识,应立足于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只有责任教育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效果。

2.3大众媒体是责任教育的驱动力为了顺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我们提出了将社会作为责任教育的主体,教育环境的巨大变革使得人们必须重视社会的教育作用。学校进行的责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论教育,而社会责任教育则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的,因此,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别。教育主体实际上是形形的社会组织和从属于各种组织团体的无数现实个体,并不是社会这个抽象概念。首先,融入社会的程度相对较高是大学生群体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特殊所在,根据一项实践调查显示,约有80%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原因参加过各种长期或临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为了给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各种大学生管理体制以及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

2.4自我教育是责任教育的最终的目标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当中,自我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必须根据他们不同的身心阶段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使他们能够将教育者的要求变成自己努力的目标。受教育者除了能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区分真善美之外,还要具有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用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此外,为了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以及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自我教育一定要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决不能个体孤立的闭门修养。通过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有效提高大学生责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君.责任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9).

[3]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7(8):41.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4

小学校的德育要在贯彻教学大纲的目标下,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全员育人的做法,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气氛浓厚,领导得力,教师得法,效果突出。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必须强化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就是教师队伍,也就是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值周教师队伍、护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这三支队伍的作用。从班主任队伍的作用发挥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负有直接的责任,是学生品德养成和班集体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育人必须先律己,班主任的职业道德规范首先要过硬,要做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每一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班主任的德育方法要过硬,方法不同效果就会不同,方法得当和不当的原因在于班主任能否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能否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生理规律去循循善诱于学生们,把他们的苗头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责任心和德育方法需要学校的积极培训,需要学校的鼓励和激励。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建设的有益活动来增强班主任的德育责任心,互相交流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能够在班主任间多谢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的交流,使之能够取长补短。开展班主任沙龙、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德育论坛、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都是值得采用的形式。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队伍建设也很重要,这是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两支生力军,是班主任开展好小学德育的左膀右臂。学校要注意选用最富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对于他们的工作也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够被量化和可操作化,管理起来有标准、有抓手,理直气硬,不糊弄,不走形式,相互之间可监督、可提示。要让小学生们感到自己的品德行为教育体现在校园的每个部分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无论是本班同学还是他班同学,都有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关心着自己,帮助着自己,教育着自己,影响着自己,整个校园充盈着关心爱护培育他们将抗成长的正能量。

二、家庭教育是阵地,家庭必须负责人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德育

小学生的家长是他们成长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德育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谁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和行为都健康的孩子,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孩子,谁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总会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忽视的,或者是不讲究方法的。必须给家长提个醒,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不能忽视,不能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的培养,须知,没有了健康的道德人格,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再突出也难于融入社会,难能被社会所重用,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家庭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父母,父母必须当好孩子的品德教师,首先从身教上要过硬,每个家长的品行都是成长中的孩子们效仿的一面镜子,孩子们或者会有意思地效仿父母,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不自觉地受到影响,那么,每个家长必须要“正孩子先正自己”。其次从言教上要过硬。言教不单纯是会说,能够说得好,讲得好,更体现为教导有方,家长对孩子的德育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诉诸武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方法如何为好,还是需要家长学点少儿心理学、教育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要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管用。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向而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诚信;培养

引言: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广义上讲,“诚”是指诚实无妄;“信”是指责任与信任;对孩子诚信的教育和培养,一直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如何能培养好孩子的诚信品质,是每个家庭都要重视的问题。

家庭教育汇总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高品格,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教会孩子做人也是培养孩子诚信意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性的问题,尤其是诚信教育。主要表现有: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自身不能做好诚信的榜样,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家长喜欢用一些谎话去哄骗孩子,所以此种行为不符合诚信教育的基础。例如,当孩子把东西弄坏,主动去告诉父母时,有时候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而是粗暴的打骂。这样下去,孩子自然就会去学着撒谎来逃避责任,所以家庭教育父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孩子成才教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的影响是对孩子影响不仅时间最长,而且影响也是最大的。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重要义务。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生活化的。整个教育的过程大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对孩子进行品质培养。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同时也是孩子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仅仅的认为对孩子的谈话和教导才是教育孩子,更应该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譬如:怎样说话、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责任、怎样对待朋友的承诺等等,这一切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教育,是在生活中通过多种的途径,同时也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在实际的行动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一)提高对孩子的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源于对孩子的尊重。从某种层面上讲,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挑战,得不到孩子所期望的尊重,往往就会导致很多不诚信的言行。在现实中,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粗暴式的家庭教育是不会取得好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采用命令、威胁等暴力手段,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的尊重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孩子尊重和理解,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安全港湾。

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责任感可以说是诚信的一个重要体现。责任感不只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的意识,懂得责任的重要性,对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在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从小做起,而且还要从家长做起,只有通过家长的行为来感染孩子,从而以榜样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加强榜样教育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布朗杰曾经说过:“要想让一个孩子做到有教养,其父母必须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来说,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尤其是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来说,并不是每天给孩子灌输多少大道理就能取得效果。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受更为重要。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但是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是最真实的,很多关于诚信品质的点点滴滴,都会从父母的日常活动中所看到。

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

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更加要强调孩子的践行意识。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好榜样,培养孩子对诚信问题的自我判断。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守时、不撒谎等小事做起,反复实践,使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同时也能够严格的要求家长在当前的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将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体现出家庭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者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传统。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优秀品质,那么如何从家庭做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多年来一直就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可行性的意见和想法。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如何有效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3:73-74.

[2]曹国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2:61-65.

[3]杜江华.浅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a].中国校外教育,2012:5.

[4]徐晋华.人无信不立――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J].中华家教,2012,02:61-65.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6

abstract:atpresent,whethertheeducationinvestmenttocollegestudentsisvaluable,whetheroccupationeducationisbetterthanuniversityeducation,andwherethefamilyeducationinvestmentwillgo?inthispaper,underthedifficultemploymentsitu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ittakestheparentinvestorsasthemainresearchobject,considersthefundsforchildrentouniversityasthemainhumancapitalinvestmentbehavior,showsthefactorsaffectingtheparentsinvestmentwillingnessthroughthedesignofthequestionnaireandempiricalanalysis,andstudiestheinfluenceofdifficultemploymentonparents’humancapitalinvestmentdecision,toprovidesuggestionsforthehumancapitalinvestment.

关键词:就业难;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Keywords:employmentdifficulty;investmentineducation;humancapitalinvestmentbehavior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172-04

0引言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大学生数量的剧增打破了原有的“物以稀为贵”局面,就业难成为时代焦点,“脑体倒挂”现象随处可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对等,于此同时,职业教育迅速崛起,白领不如蓝领,上大学不如当技工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主要表现在家长资助孩子上大学,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家长认为教育投资会带来预期收益的时候,家长才会资助孩子上大学。而大学生就业难会影响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起,教育问题成了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话题。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不但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而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对于个体投资者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以就业为表现依据。现今,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损失了投资收益。因而,要将我国国情下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收益两者合二为一,透过就业困境研究个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此对大环境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1实证研究设计

1.1研究假设

家庭投资意愿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本文从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情况出发,通过家长对不同阶段孩子上学的支持程度来作为家长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家庭在“就业难”责任应由谁承担的问题中,由于信念影响行为,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不同影响了投资意愿。由此,我们假设以下几点:

假设1:个人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强。

假设2:社会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弱。

假设3:学费与人力资本投资呈负相关。

假设4:专业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

假设5:学校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

1.2检验研究假设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

S13=a+a1S6+a2S7+a3S8+a4S9+a5S10+a6S11+a7S12+a8S14+a9S15

本文的因变量是家庭的投资意愿,即家庭在对投资收益进行预估后,资助孩子上大学的投资行为。

自变量是家庭承担“大学生就业难”责任的意识(S9、S10、S11、S12)和客观条件变量(S14、S15、S7、S6)。对于家庭承担“大学生就业难”责任的意识这个自变量我们又从家庭责任(S11)和社会责任(S9、S10、S12)两个维度进行衡量。社会责任是指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环境之下,责任主要有政府、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来承担。本文选择的社会责任变量为公众责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私人责任(大学生自己);而客观条件变量主要包括学费、专业认可程度、学校认可程度,表示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这些客观因素对家长投资意愿的客观影响状况。

在对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模型的Durbin-walson值为1.957,接近2,说明在此模型中,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模型完全具有实用价值。

为了避免受学校、专业、年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1界会计专业的学生家长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从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客观条件三个维度去深入,探究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0份,其中2份问卷无效,有效问卷有1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数据处理和估计均采用SpSS20完成。

2实证结果和分析

对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我们在运用模型之前,首先要对问卷的代表性进行检验,再对全样本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大致了解我们所获得的数据的分布状况。接下来要对相关变量做相关分析,检验相关程度,最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2.1问卷信效度分析

2.1.1信度分析Cronbachalpha系数、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以及“项已删除的Cronbachalpha值”的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信度良好。Cronbachalpha系数为0.931,大于0.7.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极佳。“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最小为0.583,都高于0.4,而“项已删除的Cronbach'salpha值”,都不高于0.931。表明问卷总体信度也符合标准。

2.1.2效度分析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问题。Sig.为000、Kmo数值为0.906,大于0.7。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后抽取出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特征值为6.19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948%,表示该因子可解释整体61.948%的信息,达到60%的最低标准。同时,题项的因子载荷最小为0.651,都大于0.5,说明所提取的因子可以被接受。可见,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2.2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调查研究对象当中年龄在43-60范围之间,教育水平也分布在初中到硕士以上之间,从调查对象我们可以发现家长的学历基本集中在大专和本科,而这些家庭在孩子上学期间的经济状况相对稳定。

本研究各变量如表2所示,父母在选择孩子深造的问题上深造的问题上,均值为3.45和3.77,主观上普遍认为孩子无论是否考上好学校,都会让孩子继续读书。就业难到底应该由谁负主要责任,从调查分析显示,政府和高校均值都低于3,政府缺乏相应好的政策,高校没有及时调整专业安排,没能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家长认为孩子难找工作,政府和高校负主要责任。孩子上大学的必要性,极小值为4,很肯定地表明家长都是很希望孩子上大学的。在学费问题上,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尽力送孩子上大学。即使客观条件受限,也动摇不了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美好未来的寄托,希望他们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2.3相关变量的相关分析

由表3研究可知,家庭在“就业难”的责任到底有谁承担的问题中,政府要承担责任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负的,这说明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学校要承担责任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负的,这说明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负的,这说明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由此假设2:社会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弱得到验证。同样,学生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正的,这说明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由此,我们假设1:个人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强得到验证。

由表4研究可知,学校的认可程度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负的,说明两者之间是负相关,也就是说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家长选择弃读的越多,家长的投资意愿越弱,由此假设5:学校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得到验证。同样,专业认可程度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负的,说明两者之间是负相关,那么孩子进不了好专业,家长选择考研或出国的越多,家长的投资意愿越弱,由此假设4:学校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得到验证。

由表5研究可知,家里能够承担起孩子上学的学费状况和家庭投资意愿之间的pearson值是正的,说明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在家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是愿意支持孩子上学的,而pearson值-0.153表明当高等教育的学费提高时,家庭投资意愿却越弱,由此假设3:学费与人力资本投资呈负相关得到了验证。

2.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表6列示了大学生就业难对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我们分析可知:

①a2、a4、a7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表明专业认可程度越强,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也越强;政府以及个人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也越强。a1、a3、a5、a6、a8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家长选择弃读的越多,家长的投资意愿越弱。社会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弱。当高等教育的学费提高时,家庭投资意愿降低。

②从标准化系数这一栏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认为“就业难”责任应由大学生自己来承担这一自变量的作用比其他自变量都要大。而从Sig来看a6、a8、a10、a12的值都小于0.05,说明对学校及专业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就业难责任由学校和个人承担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很大的统计意义的。

③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之间有着相关关系。家长通过对教育投资收益的预估,来做出是否资助孩子上大学的决策。在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家长投资意愿也随之发生改变,一般而言,个人责任意识越高,其投资意愿也越强。而社会责任意识却与之相反。

④在社会责任意识当中,政府责任尤为凸显,政府责任意识越强,家庭的投资意愿越弱,家庭把主观希望都寄托在政府上,政府的支持力度,为家庭教育投资减轻了一定的压力。

⑤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到为了孩子上学而能提供的学费,当学费需要自付,且超过或者与家庭收入状况持平时,家长的投资意愿会减弱。

⑥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也会影响家长的决策,学校的知名度越高,即使在就业难的状况下,总体就业情况会比一般学校要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支持热情也会提高,同样,专业的情况也是一样。

3政策建议

首先,教育在人们形成正确投资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坚信教育的普及能够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在积极倡导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家庭也会在这样的风潮中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客观做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因此,政府作为制度改革的指挥者,要始终带领队伍向前沿靠近。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育政策,统筹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开展教育进社区,教育进村落的全民教育活动,让全民参与教育,与时惧进,形成正确的教育投资价值观。

其次,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费用的上升,制约了民众扩大投资教育行为。由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依旧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经济,挺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要把经济带来的福利回馈给广大民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另外,要适当控制学费的上涨幅度,对农村家庭及贫困家庭提供经济补助,鼓励他们投资教育,调动这些人群的投资积极性。

最后,要明确各方社会责任,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要打造自身的教育优势,特定培养优秀的某专业人才,以独特的专业优势来吸引学生。同时,学校要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根据市场需求按比扩招。积极寻求企业帮助,联合企业,开展校企培养模式。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学生个人要有足够的自我责任意识,积极寻求职业指导,有合理的职业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学校教育平台,主动学习,培养自身能力。从政府角度来看,出台政策鼓励高等教育投资,鼓励校企联合,促进大学生就业。从家庭来看,要理性看待教育投资,虽然教育收益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与原先相比是有所下降的,但是要相信教育的投资和收益是呈现正相关的。知识改变命运依旧是符合时展规律的,教育改变的不只是现状,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超越。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家长通过对教育投资收益的预估,如果估算出的收益相对较低,则其投资的意愿就会降低。从总体上看,在这个社会面临就业难的形势下,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意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一结论也给当前社会会各界带来一定的警示作用。即把学习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帮助个人投资者深入了解投资行为,从而对教育投资做出理性的判断,及时纠正片面的教育观,提升自我人力资本,增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效用。让每个人学有所用,促进全民素质提高,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社会人才储备,以此满足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永虹,邵炜,王艳波.不同教育层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5):26-29.

[2]陈国军.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53-55.

[3]姚先国,方昕,钱雪亚.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干预效应[J].人口与经济,2014(1):67-78.

[4]姚先国,方昕,张海峰.高校扩招后教育回报率和就业率的变动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3(2):3-11.

[5]邓峰,丁小浩.中国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分析[J].统计研究,2013,30(7):39-47.

[6]邱海蓉.我国教育个人收益率最新研究轨迹分析[J].成人教育,2013(6):28-31.

[7]毛建青,李晓兰.我国教育扩展加剧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3-15.

[8]刘金蕾,杨永建,苏理华,韩雪.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远程教育辍学问题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85-91.

[9]于洋.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选择模型[J].统计研究,2014,31(2):81-84.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7

1.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受传统文化影响,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教育孩子是家务事。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以德育人观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心论”的主流观念下,家庭教育只是被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补充。二是家庭教育问题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目前的《教育法》主要针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制定,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2011)》《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都是部门性质的文件,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更没有落实执行的主体。

2.认识不清。曾几何时,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语,让无数家长失去理智,几近“疯狂”。对孩子成长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认识,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加上受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论的影响,家庭教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正处于游离状态。

3.体制不全。一是家庭教育边缘化。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实质性地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管理职能中也缺少家庭教育的成分,家庭教育甚至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二是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不顺,培训、管理无章可循。政府本应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现实是由妇联牵头,几个社会群团监管,问题重重。三是法律体系不健全。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婚姻法》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职责,可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执行。另外对没有履行监护人责任的家长,缺乏有效制约。从世界范围来看,家庭教育立法的价值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台湾早在2003年就通过并实施了《家庭教育法》;日本2006年修订了《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系统;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则更早地实施了相关法律,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因此,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有效指导、管理和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壮大乃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家庭教育立法上升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高度、政治高度加以重视。从家庭的角度来讲,教育好孩子是家庭幸福工程;从孩子角度来讲,健康成长学本领是将来安身立命的希望工程;从社会角度来讲,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和谐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接班人的战略工程。

二、加快立法进程,保障家庭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地区)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重点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家庭教育法》。具体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家庭教育法律地位

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中,应重点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将其提升到关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高度;各级政府要把家庭教育放在战略发展的地位,把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列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

2.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及主管机构

当前立法应明确政府是家庭教育管理与实施中的责任主体,通过相关条文的刚性规定,明确家庭教育的各级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责范围,赋予相应的行政权力,并从物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

3.突出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

法律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家庭教育法》的制订,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倡导性、鼓励性、奖励性条款为主,从宽到严渐进发展。4.重在服务而非惩戒如何把握好法律介入的“度”,是家庭教育立法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家庭教育立法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矫正,因此其立法重点不应在惩戒,而应在指导和服务。比如应明确家长、社会和政府责任等问题应有刚性规定。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引导各类家长论坛、家长QQ群、微信等家长群体聚集的特殊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

2.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随着家庭教育内涵的拓展、立法的规范与支持,社区和学校势必在家庭教育推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社区(村)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有效的现实渠道和重要特色,社区和家长学校应通过科学调用专业的教育资源,完成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再教育,从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8

一、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矛盾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家长同学校、教师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矛盾,学校与家庭之间互相推诿教育责任的现象也已数见不鲜。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无法接受健全的家庭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更为明显。具体来讲,其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学校教育更为注重社会性,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个体成长发展,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思想觉悟、经历以及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学校与家庭各自强调教育重点,容易引发矛盾。教育理念上,学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而家庭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无法跟上学校的脚步,非常容易出现矛盾。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学校教育为课堂教学以及各类教学活动,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步骤实施;而家庭教育缺乏系统固定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没有计划性,大多展现出随意性与盲目性。教育评价上,由于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学校教育评价与家庭教育评价的标准也有所不同,这也会导致矛盾发生。

二、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矛盾的成因

当前家校教育结合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总体来看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尚未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家校合作的意义认识不足,尚未将家校合作提上日程;教师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缺乏足够精力投入到家校合作教育当中。同时,目前一些农村小学虽然已有一些浅层次的家校合作,例如教师家访、家长会等活动,但纵观其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将学校与家庭的位置摆正,学校将家长视作教育的对象,只是在活动当中简单地向家长灌输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盲目要求家长与学校进行各类配合,并没有将家长看做教学上的合作者。这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学校同家长无法构建起良性沟通模式而产生矛盾,无法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的资源。

从家庭方面来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大多出在家长自身,一些家长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工作,自身没有足够时间与学校配合,孩子的学习等需要由教师与学校管理;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教育就应当是学校的事情,同家长毫无关系,家长只要交够学费,学校就有责任将孩子教育好。并且,农村存在许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进城务工,为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常常是由祖辈隔代抚养,在生活上大多被溺爱,在学习教育辅助、品德培养上祖辈通常只是旁观者,无法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导致产生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

三、消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矛盾的对策

1.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升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基于此同社会各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克服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质量,抓好日常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其次应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构建起同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做好教研、教学业务指导以及教学质量监测的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消解当前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此外也应当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农村师资水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素质教育。学校应当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创设条件,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责任感,多关心、帮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多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所存在的困难。

2.明确家庭教育职责范围

家庭理应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也应当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目前这一教育观念尚未被农村家长与学校正确理解与认识。因而当务之急,必需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与范围。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查漏补缺”,学校教育无法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因而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性、技能特长以及创造精神上,做好对孩子的自主学习指导、人际交往指导以及心理素质培养等工作。同时,对于农村家庭教育而言,农村家庭也可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的环境优势,让孩子懂得亲近自然,学会劳动,能够将勤劳刻苦的精神迁移到学习当中,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这也是消解学校与家庭教育内容的矛盾以及对抽象化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重要手段。此外,新教学环境下,家长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学习,适应当前学校教育要求以及孩子的需要。

3.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模式

要有效消除矛盾,完善的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显得必不可少。首先,需构建起长期的家访制度,学校与家庭必须要加强沟通,促进形成统一的教学力量。学校有责任掌握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家庭也有责任与义务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充分有效的沟通基础之上,各自发现自身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的家访工作应当做到“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生病必访”、“留守儿童家庭必访”等,每学期应到每个学生家中至少家访一次。其次也应当积极促进家长校访,当前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等因素限制,校访制度形同虚设。为解决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矛盾,农村学校可结合自身特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访工作的开展,让家长走入校园与课堂,更近距离地掌握孩子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同老师接触与交流后提出疑问与建议,教师则应当针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此外,学校要建立完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形成有效的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定期开课。教师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教学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家长传授,促进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盲目地揠苗助长,充分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开展教育,形成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合力。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责任感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我国大学生责任缺失、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社会的环境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管理有关。本文试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端正人生态度有所帮助。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群体必然会对其提出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这种权利与义务就是个体的责任。责任意识可以分为个体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两个维度。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责任意识呈两极分化状态。即很多大学生通常处于过度强调自我责任意识或极度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的极端状态,而很难确立正确的平衡的个体责任意识。具体说就是,要么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突出个人利益,追求物质回报,表现得急功近利;要么忽视甚至漠视自我责任感的建立,缺乏人生规划,沉迷于网络,生活上追求享受,铺张浪费。

2、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精英,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体现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心,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中既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群体,也有社会责任意识的表达方式缺乏理性的群体。

(二)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范畴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家庭条件氛围。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缺乏换位思考,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2、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3、个人的自身素质。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认为现实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上说,责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过程。本文把研究的范围限定在高校这一领域,特指在高校里进行的各种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责任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因为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很迷茫,不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失去动力;不能为自己正确地设计未来,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还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责任感,要让他们懂得: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健康安乐。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个人不能仅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还负有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他作为人的责任,更谈不上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因此,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心献给社会,才能使自己的时代风采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家庭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含量,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其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筑起一道承担责任的堤坝。这样孩子在成长中才会认真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以身作则,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人格来感染学生。

(三)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的责任感养成应该是知、情、意、行四个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责任教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处落手,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篇10

关键词:中学生;新课程;责任意识;道德实践;德育干预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所做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群体已是一个人数过亿的庞大群体。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代中学生需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并且要具备将这种责任意识自觉有效地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面对21世纪对责任意识的呼唤,全面审视责任意识之于道德的价值是人类重构美好世界的契机,造就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学生群体应当成为中学道德实践教育的不懈追求。

一、树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道德意义

所谓责任意识,是指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对其所隶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和其所承担事务的主观自觉和客观负责的态度。其内容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感和在其支配下的实际践行三个方面。在中学新内、由人及己逐渐扩展和升华的情感体验知识体系;中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关键在于引导其从对自己负责做起,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与评价,促使其自我投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个体,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实际践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白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①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正是在他们无数次的责任内化与外显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责任意识是社会道德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可以成就大写人的基本品质;责任意识也是道德伦理得以依附的基本条件,它构成人类道德的核心精神,也奠定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石。道德作为一种不具有如法律一样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其得以维系的重要纽带就是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正是新课程之道德教育目标的核心体现,这不仅关系到中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而且也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随着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在处理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几方面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大有淡化对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基本的责任意识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我们首先应该去探究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二、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

1.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

今天的中学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等有利条件,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这些都使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而责任意识却大大降低。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不仅影响其健康成长,处理不当还会引起更大的不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许多中学生对于自己应当完成的事务、作业,总是采取拖延的态度,临了却又徒生烦恼。不少中学生会遇到一点挫折就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一位中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一次测验中,因担心自己考不好而选择作弊,老师发现后,把这位学生批评了几句,中学生因为脸面丢失,而选择了坠楼自杀。有的中学生甚至发展到违法犯罪的地步:2000年1月的一天,浙江省金华市的中学生徐力用榔头打死母亲。工资不高的母亲吴凤仙让徐力从小就过着“吃喝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终因孩子踢足球贪玩、学习成绩不理想予以责罚而招致杀身之祸,着实令人触目惊心。这样的行为严重背离了社会的教化,表现为极端的不负责任,这无一不与教育的缺失有关。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每个家长、老师的高度警惕,而重视研究学生的责任意识障碍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责任意识作为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百。

2.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首先与家庭启蒙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其次,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扮演着孩子极为重要的启蒙教师的角色。然而,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存在着对家长角色的认识误区。在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他们的初衷自然而然地指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单一目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无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就使得中学生在其人生的初期就打上了“社会化缺失”的印记,并成为将来人生发展的潜在障碍。家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明白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做人”的道理及其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既然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就用不着孩子参与基本的家务劳动,更不能苦着累着孩子,只要孩子不在外惹麻烦,搞好学习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他们就尽量给孩子创造优裕的生活、学习条件,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能够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自己当牛做马也在所不惜。家长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多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而在这样的教育下,却总是事与愿违,中学生目无家长,不仅不做家里基本的家务,就连自己的衣服甚至内衣袜子都只管丢给父母收拾;在学校、班级的劳动中也往往是敷衍了事甚至极力逃避。这些在家长过分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冷漠成性,厌倦学习,严重缺乏责任意识。父母误以为把全部的关爱给了孩子,孩子就会报恩,结果却适得其反。常言道:“慈母多败儿”,真是此言不虚。父母让孩子“饭来张口,钱来伸手”,孩子连成人都难,就别说成才了。

(2)学校教育的偏差

一些学校虽然大会小会都在强调,人才的培养要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依然我行我素,只重视文化课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表现为知识传授一手硬,思品教育一手软。这种思想认为: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衡量中学生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学习实效,从而仅以中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对其进行评价的标准,忽视了理想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

认真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不难发现: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现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分数和升学率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异化为强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可怕魔杖。教师和学生对于分数顶礼膜拜,完全沦为了分数的奴隶。学校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缺乏足够认识,特别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更是“一好遮百丑”。前述疯狂弑母的徐力、包括为人们所熟知的马加爵、药家鑫,在学校老师眼里都是或都曾是“品学兼优”的中学生,然而,他们极为卑劣、残忍的弑母、杀人犯罪行为,却是完全丧失人性的,这不仅是缘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也是缘于学校教育的偏差。

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几乎都集中到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视角高度一致,那就是一双眼睛紧紧盯住高考,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培养未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做出了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席卷全国多地的毒奶粉事件;屡禁不绝的矿难事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营业性网吧为追求利润,无视国家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任其出入;加之“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沉渣泛起等等。所有这些因素,无疑会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实用以致颓废,从而导致责任意识的缺失。而隐藏在以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和道德缺失的背后的始作俑者,仍然是这些无良经营者的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这反过来又对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树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

可见,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已经被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德育干预

责任意识是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中学阶段是个体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是个体人生价值观得以逐渐确立的重要时期。增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离不开其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中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1.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家庭德育干预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长自身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是立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意识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意识的孩子。孩子的责任意识需要借助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培养。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②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家长就要对家庭负责、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家庭成员来看待,让他们懂得家务事以及周围的事情,每个人都负有一份责任。家庭需要其所有成员来关心,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既然享受权利,也就应当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奖惩等手段来督促孩子履行家庭义务和职责。如果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得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树立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再次,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父母就要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为父母的包办代替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意识。让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处理自己的事情,就是消除其依赖性,培养其独立性。为此,家长就要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引导孩子克服随意性强,做事龙头蛇尾的毛病,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父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要勇敢地承担责任,与父母一道共同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四,责任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要承担失责的后果,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所承担的一种责任。

2.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学校德育干预

中学要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向,把人的全面发展当成整个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克服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错误思维,真正把中学生责任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放到教育的首位。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是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双管齐下,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在我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程历来是对中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途径,中学思想品德课包含了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策略。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引导功能,以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的。对于发展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而言,新课程有计划地把教育培养纳入有层级的价值序列:第一,引导中学生学会做人、遵守社会公德、热爱他人和集体、具有完美人格和积极人生态度;第二,引导中学生理性地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构建道德理性批判精神;第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学生明辨是非,弥补过去的认知缺失,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节等各方面都要精心安排、灵活运用,并充分发挥教师行为的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地促使前述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利用“隐性课程”对中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充分发挥其深入内心、浸透灵魂功能,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当中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感受到“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③时,才会对父母、师长、家庭、社会、国家怀有一份感激之情,从而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有责任意识的好公民。所以,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拓展显性课程之力所不能及的德育功能,使他们深切体会自己对家庭、同学、班级、学校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新课程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渗透对中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挖掘该学科的德育潜力,让中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生物学科,可以利用自然生物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去爱护大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化学学科则可在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运用危险化学药品,避免造成自己和同学人身伤害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要关注中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主动去担当,使学生的生活成为负起责任的生活,使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成为鲜活的生活实践教育。

3.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社会德育干预

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家庭,学校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撑和社会教育的配合。首先,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能,对不法商人的违法市场行为要进行严厉监管和依法打击,净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性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赖于社会全方位的参与,我们的社区、村组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社会教育和帮教作用,构成一个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共同体。只有把全社会的力量聚合起来,才能担负起中学生社会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使命,开创中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道德教育的新局面,从而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才。

总之,虽然今天的中学生,总体而言享有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条件,但这些条件却不应当成为他们责任意识缺失、自我中心思想膨胀的理由,不应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拖累,更不应成为其违法犯罪的祸水。恰恰相反,中学生享有的优裕物质条件,应当成为他们步入精神高地、充分发挥其集体主义“正能量”、争取幸福美好未来的经济垫脚石和助推器。为此,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并通过富有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干预,扭转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不利局面,从而达成对中学生进行良性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陶行知.理论篇.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3]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