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景点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4:09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1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2,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 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2

第一条为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建设、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审定命名并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的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动植物、重要地质遗迹、特殊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园林、建筑、工程设施、寺庙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民俗风情等。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应当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公安、文物、宗教、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并接受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其具体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建设、维护、管理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五)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维护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游人安全和公共秩序;

(六)组织研究和宣传风景名胜区景观的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

(七)隶属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二章设立与变更

第八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先进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确定其资源状况、特点和价值。

风景名胜区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以其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划分为三级: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设立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申报,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人民政府申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跨行政区域的风景名胜区,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审定公布。

风景名胜区经审定公布后,由风景名胜区隶属的人民政府按照批准的范围设立界碑或者其他标志。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可以设立同名风景名胜区,但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前,应当征求原批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经审定公布后,因风景名胜区资源或者配套设施、服务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已不具备该风景名胜区等级条件的,应当由批准公布该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降级或者撤销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内或者其周边地区有重大风景名胜资源发现,或者原有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经重新评价,确认其具备升级条件或者需要扩大范围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划定范围或者提高该风景名胜区等级。

第十三条设立风景名胜区,不改变风景名胜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的隶属关系及其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使有关单位和个人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合理解决。

第三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经审定公布后,应当编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特点、范围和保护地带,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方案,功能分区和景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预测,游览线路,各项专业规划。

详细规划包括:景区性质、特点、景点保护与建设方案,游览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布局,重要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案等。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隶属的人民政府领导下,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编制。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六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应当采取招标投标的方法,按下列规定择选规划设计单位:

(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由甲级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二)市、县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境外规划设计组织符合条件的,可以参加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的投标活动。

第十七条风景名胜区规划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详细规划由设区的市、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分别向省、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详细规划由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详细规划由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跨行政区域的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详细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详细规划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报批。

第十八条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等应当与生态环境、周围景观相协调。

风景名胜区设立前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污染环境、影响景物景观、妨碍游览活动和其他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治,需要拆迁的,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九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前,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因特殊情况需要建设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省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因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因保护、建设、管理需要拆除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其所有者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所需费用自行承担。

第二十条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公路、缆车索道、大型文化体育与游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徽志和其他重大项目,其选址和设计方案,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的等级,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施工单位作业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施工场地周围的文物、景物、植被、水体和地貌,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恢复植被。

第四章保护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林业、文物、水利和其他部门设立的管理机构重叠的,风景名胜区隶属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确定一个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文物、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做好景区内文物保护、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林绿化、护林防火和病虫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古园林、古墓葬、历史遗迹、摩崖石刻、古树名木、珍

稀物种、特殊地质地貌等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设置标志,予以保护。

第二十四条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和进入、居住在风景名胜区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公共设施,自觉维护景区内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遵守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并接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乱扔废弃物,攀折林木花草,在景物和公共设施上刻划、涂写;

(二)在非指定区域吸烟、用火、取土;

(三)占道经营,圈占景点收费;

(四)采石、挖沙、开荒、填堵自然水系以及其他改变地貌和水体的活动;

(五)修坟、立碑,砍伐古树名木、狩猎或者捕捉野生动物;

(六)修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和储存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的仓库;

(七)损害风景名胜资源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摆摊设点和从事餐饮、旅游、运输经营活动;

(二)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三)运入未经检疫的动植物;

(四)采伐林木、采集物种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五)举办大型游乐、集会活动;

(六)其他可能损坏风景名胜资源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规划,改善景区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做好游人疏导工作,保障游览安全。在危险地段、水域和猛兽出没、有害植物生长区域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作出防范说明。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二十八条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应当购买门票;依托风景名胜区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交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门票和资源保护费收入应当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基础

设施维护建设和景区的管理。

门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的收取标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省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应当遵守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一)施工作业后不清理施工现场、恢复植被的,处以植被受损面积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

(二)乱扔废弃物、攀折林木花草,在景物和公共设施上刻划、涂写的,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三)在非指定区域吸烟、用火、取土的,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四)占道经营,圈占景点收费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五)采石、挖沙、开荒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六)修坟、立碑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其他有关规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制止,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执行行政处罚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照委托权限处罚。

第三十二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设置标志的;

(二)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和作出防范说明的;

(三)串通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敲诈勒索游客的;

(四)擅自提高门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的收取标准的;

(五)不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和审批程序批准建设项目的;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3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建设容量;控制性详细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和风景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风景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和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景区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容量超载、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影响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风景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保护景区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风景区控规编制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风景区控规领域具有“研究空白、实践盲目、潜力巨大”三大特点[1]。景区规划依据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发[2006]474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标准》、《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和《旅游厕所》[2]。控规编制内容、指标体系、控制要素及控制方法等,都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

3.风景区控规编制技术方法

3.1风景区建设容量研判

在控规阶段进行容量预测,就是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游览”而对区内自然景观元素造成难以恢复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3]。建设容量预测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多样性、果林、交通等角度对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容量预测同时应考虑旅游容量,包括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3],进行景区建设容量综合研判。

3.2风景区控规技术路线

风景区控规综合性研究包括土地使用的功能与布局、核心景区的保护与培育、典型景观的控制与引导、风景游赏的组织与协调、景城关系的提升与完善等层面。风景区控规编制可以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4]:

3.2.1一般规定与规划总则

一般规定包括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对现状条件、基础资料、风景资源调查分析和评价的深化补充。

规划总则主要是对总体目标和功能结构的宏观把握,包括总规要求的分解落实以及规划区功能目标的深化反馈。

3.2.2分区分级与专类规划控制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落实、深化和明确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区分级要求,明确规划控制内容和控制要素,并提出分区分级建设限制和规划管理的不同要求。

3.2.3专项规划控制

根据“分区分级规划控制”要求,对风景游赏、旅游服务设施、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等其他专项规划内容进行落实与深化。

3.2.4用地规划控制

确定用地配置、地块划分、用地分类、使用性质、适建性与兼容性,明确地块的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控制规定。

4.南塘景区案例

4.1八公山风景区概况

八公山风景区总占地面积90.8Km2,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淝水之战,留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淮南王刘安招贤纳士,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

4.2南塘景区概况

依据行政区划、功能分区等要素,八公山分为六大景区:茅仙洞景区、西华山景区、南塘景区、卧龙山景区、四顶山景区、珍珠泉景区,其中南塘景区占地面积14.8Km2。

4.3旅游接待流量统计

南塘景区又细分为孙家花园、南塘湖、乐涧套、淝水之战四个片区,其中,孙家花园片区是八公山景区核心区。以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1)季节性旅游特征

从旅游人流统计来看,旅游接待有周期性的变化,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

表1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接待游客量

(2)假日旅游特征

从门票收入统计来看,假日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提增经济作用明显。

4.4风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相关要求对南塘景区景点进行分级评价。景点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来确定。

表2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门票收入

表3南塘景区景观资源分级表

分级个数单元名称

一级3淝水之战古战场遗迹、石林、古生物化石遗迹景观

二级

12汉淮南王宫、白塔寺、白塔、南塘湖、南塘观光果林带、忘情谷、森林浴场、孙家花园(青琅轩馆)、美术家创作基地、闪冲清真寺、黑山、老鹰山寒武纪地址剖面及古生物化石采撷点、青龙山生态文化园

三级

10乐涧套奇石景观群、吕夷简墓、乐涧套泉群、乐涧套千亩果林、石门潭、一箭谷、神仙灶、洗云泉、牧羊石、升仙台

四级2农家乐生活体验带、桃园人家、农家乐

4.5南塘景区建设容量的分析与研判

4.5.1上位规划的解读

《八公山风景区淮南片区总体规划(2008-2025)》要求恢复孙家花园、建设淝水古战场景点、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白塔寺等项目,发展自然观光、宗教文化、科教旅游等游览项目。

风景区总规偏于原则性和宏观性,确定的景点及旅游服务设施,大多没有用地布局的落实,可操作性也不强。总规中建设用地开发缺乏“建设强度量”的控制,因而急需在建设用地布局、建设容量控制、建筑要素、保育要素控制等方面加强规划的控制与引导。

4.5.2环境承载力分析

南塘景区控规中,根据现状景观资源及建设实施现状,选取了交通因子、水系因子、果林园因子、地形因子建立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以“卡口容量”理论为基础,对每个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分析每个生态因子对景区建设的影响,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得出生态适应性容量:适宜建设、较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的用地分别占景区总用地12%、20%、68%。

4.5.3相关案例的借鉴

广州白云山部级风景名胜区,总用地面积为21.8Km2。景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六大控制分区。依据景区总体规划中建设容量统计,规划建设用地占景区总用地13.0%[5]。

湖南岳麓山部级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总用地面积为5.6Km2。景区规划针对不同地段的特征,建立分区控制体系,以生态敏感性和活动适宜性为依据,从资源保护、景观控制、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保护开发。依据麓山景区详细规划建设容量统计,规划建设用地占麓山景区总用地15.8%[6]。

4.5.4建设容量的研判

南塘景区控规对八公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建设容量要求进行综合分析;运用GiS分析、卡口容量等技术方法,对南塘景区自然环境承载力进行研判;对国内相关风景名胜区案例进行比较,规划建议南塘景区建设容量控制在12%-15%为宜。

5.结语

景区建设容量研究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塘景区为例,对建设容量进行前期判断,通过“量”的控制落实总体规划景区资源保护与建设布局的要求。借鉴相关风景区控规编制“分区、分级”控制的理念,探索了风景区控规编制的框架体系。把建设容量应用到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是工作量较大的过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岳邦瑞.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规划师,2005,(5).

[2]霍诗雅,肖玲,陈丽明.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规划设计2008,(2).

[3]黄高辉.风景旅游区的控规编制技术方法探讨.

[4]谭侠.关于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讨.

[5]《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6]《湖南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详细规划》.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4

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石林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活动或者与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当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制定管理制度,负责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宣传;

(二)组织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石林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组织进行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安全管理;

(五)依法行使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权;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石林彝族自治县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水务、环保、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交通、工商、安监、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及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害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

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区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规划

第六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当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审批。

第七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规划审批时,应当征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同意。

第八条经批准的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是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或者擅自改变。

第十条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不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应当依法拆除。

第十一条为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可以依法征收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所有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章 保护

第十二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是国务院批准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面积为35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

特级保护区是全面体现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和天然名胜的区域,包括望城山、石箱子、雷打石、仙女湖、李子园箐区域;文笔山、蓑衣山区域;乃古石林与棺材山之间的区域。

一级保护区是主要体现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和天然名胜的区域,包括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等区域。

二级保护区是除特级、一级保护区以外的石林残丘、石芽原野、溶丘洼地的区域。

三级保护区是除特级、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外的环境保护协调区域。

第十三条 各级保护区和禁止相关活动区域的具体界线,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据《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定,并设立界桩(碑)。

第十四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建设冶炼、电镀、化工、制革等污染环境的项目;

(四)猎捕野生保护动物;

(五)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建筑、工业等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六)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等有害物质;

(七)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八)烧荒、在非指定地点野炊等违规用火;

(九)种植破坏生态的植物;

(十)其他损害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第十五条 二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砂、取土;

(二)在禁牧区放牧;

(三)在禁止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六条 一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设置、张贴广告;

(三)在非指定地点吸烟。

第十七条 特级保护区内,除批准的科学考察外,禁止一切人工建设及其他影响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八条 禁止销售、购买、运输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石峰、石芽、石笋、石钟乳、石柱等石景。

第十九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剧拍摄、科学考察,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批准,并遵守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从事本条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

(二)在二级、三级保护区内设置、张贴广告;

(三)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四)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五)砍伐、移植树木;

(六)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石林风景名胜区内不得从事经营性的挖砂、取土活动。因石林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设施维护,确需在三级保护区内挖砂、取土的,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报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指定地点挖取,并按规定恢复植被。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因生活需要,在三级保护区内挖砂、取土自用的,应当在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挖取。

第二十二条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记录环境原貌。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植被、水体、地貌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

经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交工程竣工档案。

第二十三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体现历史风貌,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四条 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计划地投入保护资金。对重点保护项目资金,除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投入外,可以采取社会捐助、国际援助等形式筹集。

第四章 管理

第二十五条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目标,并负责监督、检查本条例的实施情况,向昆明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六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测、预警制度,制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具体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景区、景点的游客容量和游览路线,制定疏导游客的具体方案,设置路标路牌、公共服务、地质科普和安全警示等标志。

第二十八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机制。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石景、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九条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环境卫生、饮食安全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部门加强石林风景名胜区的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安全。

第三十一条进入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速行驶,并在指定的地点停放。

第三十二条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进行经营活动,应当在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经营,不得游动叫卖和强行兜售商品。

第三十三条进入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购买门票。

利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以及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石林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十四条 使用石林风景名胜区标志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授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八)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恢复原状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处50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没收所销售、运输、购买的石景和违法所得;销售者和购买者恶意串通的,分别并处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明知是本条例禁止销售、购买的石景而运输的,对运输者并处5000元以上2万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按照每立方米处100元罚款,不足1立方米的,按照1立方米计算;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应购门票价款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或者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或者通报有权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通报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5

第一条为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繁荣旅游产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辖区内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地域。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游览、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处的环境。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工作应当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和为公众服务的原则,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和文化活动。

第五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辖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含行署,下同)、县(含县级市,下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相应等级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具体实施本条例。

农垦、森工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委托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负责,并接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第六条风景名胜区经批准机关公布后,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在业务上加强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四)宣传风景名胜区景观特色及科学文化价值;

(五)组织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六)建设、维护和管理风景名胜区配套设施;

(七)制定风景名胜区公共规则;

(八)负责风景名胜区内游人安全保护和防火工作;

(九)行使本条例授权的行政处罚权;

(十)法律、法规和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风景名胜区内不得重复设立管理机构。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区域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管理区域重叠交叉,并有多个管理机构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成立一个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第八条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涉及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活动的,都必须服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九条风景名胜资源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风景名胜区环境的义务。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设立和变更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按照国务院规定,分为国家重点、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三个等级。

第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

(一)有重要的游览、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景观独特,规模较大,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二)有比较重要的游览、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景观有特色,具备一定规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有一定的游览、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的,可以申请设立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第十三条设立风景名胜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申报,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关人民政府审定公布。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可以设立同名风景名胜区,但在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之前,应当报请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名胜资源或其配套设施和服务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已不具备该风景名胜区等级条件的,应当撤销该风景名胜区或者降低其等级。

撤销风景名胜区或者降低其等级的,由批准公布该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请人民政府审定公布。撤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的,应当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内或其周边地区有重大风景名胜资源发现,或者原有的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经重新评估,具备升级条件的,可以申请重新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或者提高风景名胜区等级。

第三章规划和建设

第十六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所隶属的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编制。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名胜区的性质、范围、保护地带、功能区分、保护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环境容量预测、配套设施的统筹安排、投资与效益的估算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等内容。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包括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具体方案、资源和景观具体保护措施、建设控制指标、建设项目的选址安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等内容。

第十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

(二)科学处理保护与利用、远期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

(四)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定额指标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程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

(五)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以及色调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六)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貌,维护生态平衡;

(七)科学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突出风景名胜特色。

第十八条国家重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乙级或者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十九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提交省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后,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务院审批;其详细规划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提交省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其详细规划由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市县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其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省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详细规划由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报批。

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集镇、农场、林场、建制镇规划,应当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编制;已编制的不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应当进行调整或者重新编制。

第二十一条风景名胜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

第二十二条风景名胜区设立后,在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未批准前,不得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永久性建筑和设施;确需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的等级,报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依法办理其他有关审批手续。

在风景名胜区内不得新建各种工矿企业、仓库、货场及进行房地产开发;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内,除必需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建筑和设施。

风景名胜区设立前已有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凡不符合已批准的规划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风景名胜区所隶属的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拆除或者迁移。

第二十三条在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持规定的文件向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其初步审查同意后,按下列规定报批:

(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保护地带、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的缆车、索道、滑道;大型文化、体育、交通、游乐设施;商服建筑、宗教寺庙等重要建设项目以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选址审批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前项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签发建设选址审批书,由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风景名胜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选址审批书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依法取得有关批准文件,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现场验线后,方可办理开发手续。

第二十四条在风景名胜区内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原有风貌以及周围的植被、水体。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恢复环境原貌。

第二十五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依法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四章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法实施风景名胜区内的造林绿化、护林防火、水体保护、自然遗迹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第二十七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区域内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和其他人文景观以及古树名木等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鉴定和登记,并设立保护标志。

第二十八条对风景名胜区内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景点、水面和路段,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划定警戒范围,设置界标,悬挂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依法批准并征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出让或者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

第三十条在风景名胜区内及其保护地带采集物种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以及砍伐林木、取水,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后,依法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砂、采石、取土、开荒、填塘;

(二)修筑坟墓;

(三)排放超标准废水、废气、噪声以及倾倒固体废物;

(四)砍伐古树名木;

(五)偷猎或捕捉野生动物;

(六)涂写、刻画景物或者公共设施;

(七)乱扔废弃物、攀折林木花草;

(八)在禁火地点吸烟、动火。

第三十二条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在风景名胜区内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占用土地和水面;

(二)种植、养殖;

(三)泄放湖水;

(四)运入未经检疫的动植物;

(五)建造人文景观;

(六)设置、张贴广告;

(七)临时占用、挖掘道路;

(八)摆摊设点经营;

(九)圈占景点收费。

第三十三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饮食、商业、旅游、交通运输等经营活动,应当报请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依法办理其他有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以及从中经营活动的个人,应当承担占用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管辖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组织统一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行有偿服务。

第三十五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健全风景名胜区档案,对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范围界限、生态环境、服务设施以及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有关资料,应当整理归档,妥善保存。

第三十六条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凡依托风景名胜区从事经营和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法从事生产活动的林业、水产、农业等单位和个人外,均应当交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

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的具体收取标准,由省价格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给予下列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十二条(五)项规定,可以恢复风景名胜资源原貌的,限期恢复原貌,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不能恢复原貌的,按照建筑物面积或者设施占地面积,处以每平方米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逾期未拆除或者未迁移的,对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处以建筑物面积或者设施占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或者迁移;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工程项目竣工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给予下列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对施工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九)项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20%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一)、(二)项、第三十二条(一)项规定,责令限期恢复风景名胜资源原貌,并可按照风景名胜资源被破坏情况,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的,予以没收;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四)项、第三十二条(三)项规定,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六)、(七)、(八)项规定,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不超过100元的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二)、(四)、(六)项规定,没收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并可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七)项规定,占用道路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挖掘道路的,按照挖掘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九)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变更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其上级人民政府追究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一条妨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未申请行政复议也未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国家、集体及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履行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的具体收取标准,应当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2个月内制订公布。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6

关键词: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过20几年的深入实践与摸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规划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由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就使得一些棘手问题也随之而来,困扰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如何保护好风景名胜区的现有地形、地貌、物种、植被、名胜古迹、小溪、河流等自然环境,有效合理而不破坏原有自然条件地进行规划设计,减少风景名胜区内的商业化建设,让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减少人为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下面就要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一下深入的探讨,来改善目前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管理和开发的现状。

一、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许多的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置专门的执法监管机构与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技能。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合理有效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管理人员也没有执法权,没有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洞察力,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致使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保护都无法得到保障。

2、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规划与实施并不能统一,很多风景名胜区都是先制定好了开发规划的方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违背了开发规划意图,使得开发规划成为了纸上谈兵,风景名胜区附近民房的增加与度假村等一系列商业开发,导致了建设的失控、人口的增加,使得风景名胜区越来越商业化、城市化。以庐山为例,二十年前,就一个小的牯岭镇,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城市,整个庐山上住了几万人,满山遍野的酒店、宾馆和商店,完全破坏了庐山的风貌。现在当地政府认识到错误,又搞山上的居民外迁,启不是多此一举,形成了先破坏后治理的怪圈。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进入“濒危”的状态。

3、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的相互混淆,两者的本质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旅游区的本质在于获取利益最大化,而风景名胜区的本质是资源与文化的结合体,保护风景名胜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例如,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这一问题方面就有比较独到的见解,采取等级划分的体制来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黄山风景名胜区把保护区划分为三级,一级保护区定义为“凡名松古木、幽潭名瀑、奇峰怪石极其周围一定地段范围”例如迎客松蓬莱三岛等;三级定义为“在黄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可供风景旅游建设的地区”如云谷寺等。而二级就是除这两点外所有的景区。一级保护区最为严格,在体空间范围内,绝对不可以作人工增减,有人只能观赏不能进入。二级允许建设风景小品建筑,道路交通等必须设施。三级相对最松,但也要有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才可以进行建设。

4、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实行的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经济支持的体制,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都承受不起如此大的财政支出,这样也就意味着要通过以风景名胜区盈利的方式来进行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有开发,有利用,有盈利就会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只要影响能够在接受的范围之内,利用与保护也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这种协调的方法,又如何去界定这种利用与保护的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有一套合理的界定标准,所以就使得风景名胜区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就多了难以把握的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也常常由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言决定。然而,个人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加之他们还要处理的事务有极其繁琐,就很容易让一些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事情发生。

二、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我国建立的风景名胜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不使国家的一部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流失,如何才能做到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是现在的管理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总理在对风景名胜区做指导思想工作的时候曾说过:“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而有的景区管理者认为,只有开发才能更好的保护风景名胜区,其实这是主观认识上的一种误区,这种误区只有把风景名胜区错误的定义为旅游资源,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性混淆为开发性,把公益事业变为了盈利事业、经营事业,这种做法无疑会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一项具有公益性、保护性、传世性和展示性的工作,不能单一的将风景名胜区的工作重心偏移到开发与盈利上。应该做到在保证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期下合理开发,这才是我们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

2、根据《雅典》认为城市的活动主要由居住、交通、工作和游憩四大活动的观点,风景名胜区应该是城乡的居民点游憩和文化功能的一定意义上的延伸,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风景名胜区还是统筹城乡的结合点,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很大部分都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乡地区,可以通过吸纳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就业和提供风景名胜区内的客源市场来促进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就业,以此来促进风景名胜区内的农民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城镇与村庄的合理分布也可以有效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由此可见,城镇、村庄的集镇和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等多方面。两者协调的关键首先应体现在规划方法的协调,要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纳入到城乡的规划体系,是保证城镇、村庄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3、大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工作人员。风景名胜区内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导致风景名胜区不能更好发展的根本问题。管理人员对风景名胜区的部署不合理,制定的目标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缺乏对资金合理分配,人员合理运用的能力,职业技能与保护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等,都是制约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专业人才是风景名胜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风景名胜区要有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对游客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指导,在导游手册等物品中着重宣传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护教育,保证游客在度假中,提高自主保护景区遗产的意识,愉快、安全的旅行。并且要大力培养内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管理。要对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居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以此来曾强他们主动维护风景名胜区的意识,向居民开展旅游致富的教育,以这些居民为依托向游客深入渗透保护意识,做到人人都能主动的保护风景名胜区。

4、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法,该方案制定了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类资源保护区管理方案。国务院在行政体制的改革中,也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局,该部门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风景名胜保护区的管理。先不说它的实现性有多大,单单从它能够涉及很多方面的业务协调和利益调整及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产权关系来看,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治愈的目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还是应该从国家的行政部门来调整和改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关键就在于要施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要把统一的规划管理上升到一种法律的高度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条例,按例办事,并且要成立一个执行规定的部门,严肃打击违反条例的行为。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的“警察权”性质。要制定风景名胜区的特许经营策略,防止风景名胜区内出现经营混乱,不便管理的问题,制定合理风景名胜区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应该加强相关的研究,要实行招标的授权方式来确定经销商,科学制定经营的项目和监管的标准,做到收费统一,令行一致。还要通过合理的建设旅游点周边的城镇来吸引风景名胜区内的一部分居民外迁,这样就可以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要给外迁居民研究一套合理的优惠政策,帮助外迁居民找到更好的致富项目,让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能够得到长远性的发展。

结束语

在现今,我国旅游的事业正在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阶段,快速的发展背后也注定会有更多更加深入的问题产生,越是在发展迅猛的时刻,我们就越要时时刻刻的牢记,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和开发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烂摊子。期望在以后的几年之内,国家的有关部门能够将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规划与保护问题重视起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规划和管理方案,保护我们的祖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江海燕.李敏城市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区勘界的原则与方法——以珠江三角洲的部分森林公园为例[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2006(4).

[2]周彬.董杰.杨达源.涂玮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3]祝佳杰.宋峰.包立奎基于综合价值评判的风景区村落整治与保护研究:以浙江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中国园林2009(6).

[4]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ZHoUnian-xing.YUKong-jian.LiDi-hua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5,25(5).

[5]周彬.董杰.杨达源.涂玮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7

一、2011年城市规划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全市城建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和景区景点的设施配套,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好”字上作文章,城市规划建设事业和风景名胜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有新进展。一年来,全市共投入规划编制经费近2000万元,其中,中心城区达1000万元,为历年之最。编制各类规划近100多个,设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70%(中心城区达90%),县城达60%,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是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为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安排专项资金、聘请资深规划编制队伍,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2002年,中心城就聘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中心城总体规划的修编,确定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50万,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规模,构筑了“三条轴线、三大专业园区、四个中心、六个居住园区”的功能格局。三市总体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已上报建设部;三县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靖安县、县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市专家评审通过,已上报市政府待批;县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已上报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核准。二是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得到落实。各地在抓好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了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景区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心城先后聘请同济大学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聘请省风景园林学会编制《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还陆续编制了物流规划、交通管理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住宅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先后完成了新城区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工业园控制性详规及老区改造规划,为指导好城市发展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市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为做大、做强、做美城市规模,先后完成了《市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盐化工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临江景观规划。市编制完成了月亮湾、滨江园和瑞和园居住小区规划,为居住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去年,中心城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平台的工业强攻战、以宜阳新区建设为重点的城市扩张战、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建设为龙头的旅游升温战的“三大战役”,总共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聘请了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苏州)有限公司设计,宜阳新区2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聘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袁州新城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聘请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真正做到没有规划不批建设项目。县本着“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规划理念,聘请湖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桂能综合设计院、杭州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新城区中心区2.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工业园总体规划、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规划和详细规划,为高起点建设打好了基础。县、县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组织编制了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园区环境建设规划,为建设生态园区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种“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在大地已形成共识,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已得到真正体现。正因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高屋建瓴,从而提高了规划的覆盖率和执行率,把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纳入规划控制之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城市规划管理有新举措。为推进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市城乡规划建设局选派10名规划督查员对县(市、区)规划建设实施进行了绩效督查。如的紫东阁、的商业步行街间距过小影响采光等问题,通过规划效能监察得到及时整改。市引入听证制度,对重要地段、重要区域、重要项目,邀请社会各界代表适时举行听证会,进行平等对话;县从规划管理机制入手,将规划公示纳入廉政建设检查考核指标,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征求四邻意见、统一公示时间、统一公示牌、统一公示内容、统一公示结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强化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和执行规划的严肃性,市政府出台了《市中心城规划管理“十不准”》制度;明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了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

(三)城市建设有新亮点。去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2.1亿元,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中心城启动了高士北路、秀江东路延伸工程和明月大桥建设,改造了宜阳大道和明月北大道,新建了市府路、府西路等宜阳新区基础设施。市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了酒都水景广场,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了临江公园,对药都北大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实施了沿江北路建设,完成了葛玄路向南延伸;市开工建设了剑邑大桥和丰水湖公园,先后实施了桥头公园一期工程、玉龙河景观改造工程、新城大道拓宽延伸等工程;市对城区主要街道进行了沥青摊铺,完成了凤凰湖公园建设;靖安县投入500多万元对城市管网进行了改造,开工建设了工业大道和清华大桥;县建设了市政广场,完善了华林公园配套设施;县全面开展旧城改造,主要街道铺设仿花岗岩人行道板,配套了无障碍设施;县新建了秋收起义纪念广场、烈士公园,拓宽改造了城南路,探索了“小县办大事”的经验。市经济开发区启动了景观大道建设,完工了园区东扩道路及立交桥建设。各地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延伸,“四通一平”工作逐步深入,保障了入园企业的需要。

(四)民生工程有新改善。我市以经济适用住房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去年,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开工面积20.48万平方米,受益家庭2342户;已竣工建筑面积18.92万平方米,共2165套,靖安工程主体已封顶,中心城区26栋1008套房屋主体、小区配套设施、绿化建设已经全部竣工,已经交付使用;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878户,其中租赁补贴676户,实物配租1202户;中心城区廉租住房受益家庭861户,其中租赁补贴577户,实物配租284户,受益人口达到2027人,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中心城区保障826户“双困”家庭的任务,在全省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中率先做到了应保尽保,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各地从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解决群众实际需要。、等地全面开展小街小巷改造,方便市民出行;阅兵广场、华林公园、沿江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场所相继建成;县从县委、县政府机关做起,主动拆除围墙,还绿于民。

(五)风景名胜区工作有新突破。明月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在景区规划编制上,舍得投入,近年来用于景区规划编制经费近300万元。去年,明月山风景名胜区遵循“高起点、高品位、长远性”的原则,委托同济大学、北京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省城规院对明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潭下景区规划、温汤集镇规划进行重新修编,为景区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市政府公共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风景区规划编制经费,使规划编制工作逐渐步入了有序正常轨道。华林寨—上游湖风景名胜区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及时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做到规划编制及时审查到位,目前,景区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待批;为策应旅游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景区规模,靖安、两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仍然挤出资金编制景区规划。靖安的三爪仑、百丈山—萝卜潭风景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到位,即可上报省政府。去年,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技术论证,并原则通过,上报省政府待批。从而为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对风景旅游区的规划指导,搞好风景旅游区域性布局,整合景区资源,市政府及时地制定了《市城市化发展纲要》和《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和管理好风景区建立了政策保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意识不强,规划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执行规划不到位;建设品味不高,地方文化特色彰显不够;经营城市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办法还比较简单;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标准、高水平管理城市的结合上仍有差距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扎扎实实抓好2012年几项重点工作

2012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进和谐小康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城市规划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工作,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城市规划编制力度,确保规划执行到位

1、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报批。中心城围绕“一核三轴五组团”的发展思路,重新高起点修编好中心城总体规划;市、市、等地要加强上下沟通,尽快完成城市规模核定,核定后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靖安县、县力争在6月底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报批工作;县在完成城市规模核定后,要及时组织编制单位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确保年底完成报批工作。

2、抓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各(市、区)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精心配合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指定专人搞好协调,确保编制规划所需资料,按时收集到位。同时,要积极主动的配合编制单位开好各界面座谈会和研讨会,确保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时完成送审稿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3、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各地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布置要求,在政府统一组织下,完成住房建设规划(2012—2012年)的编制。尚未完成编制的市、县于5月30日前编制到位,并于6月10日前按规定要求报市局备案。同时,各县(市、区)要搞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的详细规划编制。凡是未编制控制性规划的地段区域,规划部门不得颁发“一书两证”。中心城重点完善宜阳新区、经济开发区、明月山风景名胜区、袁州新城、明月新城、黄颇区、月亮湖小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4、严把规划编制成果关,提高规划可行性。要建立健全规划成果技术审查体系,按照“专家领衔,领导参与”的原则,组织对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住宅小区建设规划和区域性重大项目规划进行技术审查。自今年起,凡上述规划编制成果项目,未经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的,地方政府一律不得批准实施。

5、抓好规划实施。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监督执行城市规划,要像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样,对规划变更要实行报批制度,市局将加大对中心城区、九个县市和市经济开发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袁州新城的规划执行监督,拟确定组建一个监督规划执行专家组,每年将组织两次对各县市区建设项目与规划进行比对,对不符合规划、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修编的建设工程,将采取拆除、停工、全市通报等处罚措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市局将对各设市城市、县城的规划实施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从而树立依规建设的整体意识。各地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标准,按标准严格审批。设市城市要全面开展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提高规划审批的科学性。

6、加强规划效能监察。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家建设部、监察部《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队伍。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将规划督察员派驻乡、镇,并开展有效地规划绩效监察活动。要全面实施规划建设项目“公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建设项目工程“一征求、二公示、三核验”制度(即一征求:建设项目征求四邻意见;二公示:建设项目公示,建设方案实地公示;三核验:复验灰线、验正负零、总体验评),同时将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今年将重点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察,年底前将完成对各县(市、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考评验收工作。

7、抓好《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要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执行规划,使每一块土地都列入规划,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

(二)加大城市市政设施配套,提高城市承载功能

1、注重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建设。各地搞好对外交通路网规划建设,构筑起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新格局,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大对城市道路的建设投入,尤其要加快对居民区巷道路网的改造。

2、搞好环境型项目规划建设。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扶持的产业政策,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生态园林环境型项目的规划布局。三个设市城市、1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要做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各地要加大公厕、供排水管网的投资建设,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服务于城市人民。

(三)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施工资质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1、完善监管体系。各县(市、区)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施工市场的监管。今年将组织开展城市规划设计资质、市政企业资质换证和市政项目经理资质复查工作,建立健全市政建设施工企业资质和项目经理监管体系,完善资质管理。凡未取得城市规划设计资质和市政建设企业资质的单位(民营企业),不得承揽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施工业务。

2、完善市场机制。各县(市、区)对市政公用建设项目工程要大力推行公开招投标制,自今年起,设市城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要逐步推行招投标制,从而提高规划建设方案的设计水平,净化好规划设计市场。市政建设施工项目要纳入建设工程市场统一管理,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督制。今年,市局将对全市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施工市场开展一次专项调研,规范好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施工市场。

3、加强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规划编制单位的整体水平。各设计单位必须提高认识,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担负起《城乡规划法》赋予规划队伍的各项任务。一是规划编制单位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编制程序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二是要加大规划方法创新的力度与广度。紧紧围绕依法、科学、民主编制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参现各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强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各规划编制单位要紧紧围绕城乡建设中的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健全人才选拨制,优化人才管理服务,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业务交流合作,参加各类技术短训班和送出去跟班作业,提高规划设计队伍整体水平。

(四)围绕旅游升温战,加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管理

1、打好“旅游升温战”。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建设为龙头,继续打好旅游升温战。各风景区要围绕“打好旅游升温战”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搞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完善景区接待功能,塑造好景区、景点新形象。

2、加快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各县(市、区)要围绕“发展大旅游、旅游大发展”的理念,搞好景区资源调查,为申报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储备资源。尤其是、等地要充分挖掘景区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主动申报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旅游业发展打造好平台。明月山风景名胜区,要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要求,完成总体规划的报批工作,并调整完善景区近期建设规划。华林寨—上游湖、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要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好景区建设。靖安三爪仑、百丈山——萝卜潭风景名胜区要尽快完成总规,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3、全面推进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各风景名胜区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建设程序,依法进行各项建设。景区内所有建设项目要按法定规定的审批权限依法办理“一书两证”,确保建设项目合法合规。各风景名胜区都要对所建项目工程,组织一次全面清理,对哪些未按程序办理规划许可的项目,要依法依规补办到位。市局将对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建设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督促各景区依法依规建设。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8

关键词江都水利枢纽景区;规划目标;现状;原则;规划设计

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地处扬州以东14km的江都市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由4座大型电力排灌站和13座大中型水闸组成,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起点,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2001年被命名为“部级水利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具备走向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为更好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应该对风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1景区规划目标

以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支撑,以建设aaa级国家旅游区为规划目标;以自然景观、舒适服务和丰富的感知体验为设计原则;保护和改造景观特色,提高景观的品质和品味,以满足公众对游憩神秘感、新鲜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期待;梳理水系、激活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利用水、堤、树、桥、房等景观要素,形成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滨水景观。

2景区现状

风景区建设在几个人工岛上,自成体系,环境质量较好,水体、空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景区总占地面积160hm2,绿地面积128.96hm2,绿地率达80.6%,绿化率达86.6%,四面环水。景区内有丰富的植被以及河、山、林等自然景观,还有曲折多变的滨水岸线,站、闸等工程景观,同时拥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www.133229.Com较好的水源条件、优良的绿化基础,使景区建设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人工景区,南水北调纪念牌以其壮观的雄姿屹立在江都一站北侧,让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二站北侧的江石溪纪念碑亭,是景区内的人文景观。三站极具特色的“三面红旗”建筑映射出历史的印痕。“万树丛中一点红”的明珠阁背山临水,一览江都城市全貌。园中园内环境优美,曲径通幽,巧夺天工。这些景观建筑都如珍珠般嵌立于碧水蓝天之间,颇具魅力。在现阶段,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水利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一是风景区整体亲水性欠佳,缺少亲水性景点,没有很好地发挥临水的特色与优点;二是风景区的植被缺乏一定的秩序与层次,略显杂乱;三是各岛之间的景观功能分工不是很明确;四是建筑物整体风格有待协调。

3景区规划原则

3.1自然保护,生态保护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必须保护在先,利用在后,防止水质、大气等方面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综合效益,以改善景区总体环境质量为根本,同时弘扬水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水体质量不仅是整个景区的生命,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除去特定的亲水区,人工设施都尽量离开水岸线,以减少旅游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干扰。

3.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注重特色

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服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展以游览观光和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观光活动,寓教于乐,增加旅游情趣,使公众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来[1-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环境建设、参观教育与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依托周围城市,把环境建设与促进城市风貌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发展[3]。明确景区特色,结合南水北调源头工程的意义和江石溪碑亭等人文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综合整治。在发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涵的同时,赋予时代气息。

4景区规划设计

4.1景区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建设需要,将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划分为水利风采区、南水北调区、健身雕塑区、近水楼台区、古典园林区、山林野趣区、休闲垂钓区、叠泉探幽区8个功能区,分别建设以爱国教育、科普教育、娱乐、运动、休闲为主题的项目。

4.2景区道路规划

道路不仅是交通的媒介,更是引导游憩活动开展和联系景区景点的纽带,更能使公众在路途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景区魅力的存在,所以进行旅途景观的塑造也很重要。道路类型主要包括主干道、支干道和游道。主干道为车行道采用沥青材料,支干道和游道选用自然材料进行铺设,在临水和架空于水面的区域采用木质栈道式,在不妨碍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划游人路线,良好的弹性设计使公众获得愉悦的亲水体验。

4.3景区空间的规划

尽管空间只有2种类型:旷空间和奥空间,即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但是空间的形式、质地和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公众也就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受。利用疏林、密林、草地、水域、栈台等形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质感,时而疏、时而密、时而狭小、时而宽阔,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变换体验。

4.4景区设施规划

完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景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接待中心、迎宾馆、园中园、园中园西园、芒稻茶社、园林式公厕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建设景观廊、景观亭等景观设施,使游人即使是在阴雨绵绵或烈日炎炎的情况下也能安然享受别致的美景。建设路灯、园椅、踏步、挡土墙、驳岸、果壳箱、指路牌、汀步、小桥等风景设施,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4]。

4.5景区游憩规划

江都水利枢纽以工程景观为主,集中体现祖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江石溪纪念碑亭则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教育园地,游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水利工程的浩大和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教育。在游览中可以亲近花草和飞鸟虫鱼,充分接触水体。

4.6景区艺术规划

统一的基调是景区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整个景区的建筑风格要协调一致,运用乡土元素以增加景区的艺术品质和游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同。零星的小品均应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

4.7景区植被规划

在保护景区内现有植被的生态平衡和保护原有的古树名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植物种类,根据生态结构布置景观层次。加强水岸植物的种植和造景,以净化水质和增加景区自然古朴的特色。设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力求体现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5]。

5参考文献

[1]谢维东.东山岛风动石景区绿化景观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2):42-45.

[2]李晓文,肖笃宁,胡远满.辽东湾滨海湿地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24-232.

[3]王晓丽,师庆东.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探讨——以喀纳斯为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1):3-6.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9

第一条为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环境的风土人情等。

风景名胜区系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定级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程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审定。

第五条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风景名胜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级别和管理需要设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由同级或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保护、规划、建设、管理风景名胜区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调查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同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中成绩显著的。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后,按照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人民政府批准后,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第九条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审批权限: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省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特殊重要区域详细规划,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建设部审批。

第十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并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风景名胜区界址。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应当委托有相应规划编制资格的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建设的项目,应当按照分级管理权限,经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建设。

前款规定的分级管理权限,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在风景名胜区保护地带内的建设项目,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色彩等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道路、输变电线路、通讯、供水排水、供气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应列入有关部门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第三章保护与管理

第十五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林木、设施和环境。

第十六条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砍伐林木。因建设或更新抚育确需砍伐林木的,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砍伐。

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野生药材和林副产品。

第十七条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伤害和捕猎野生动物。

第十八条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采石、挖砂取土、损坏植被、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建造坟墓等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活动。

第十九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兴办各类工业项目;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

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度假、休养、疗养等设施。

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第二十条风景名胜区内已建的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自然风貌以及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或治理。

第二十一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古树名木、古建筑、古园林、革命遗址和文物古迹设置标志,建立档案,并采取防腐、防震、防洪、防窃、避雷、防蛀及防治病虫害等保护措施,确保安全。

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执行。

第二十二条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治安、安全管理,确保游人安全。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防火安全和卫生管理。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燃放烟花爆竹、野炊和乱扔纸屑、果皮、杂物等行为。

第二十三条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古迹、岩石、树木上进行涂写、割划等行为。

第二十四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在指定的地点范围内经营。

对住所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予以优先安排。

第二十五条在风景名胜区及其保护地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风景资源保护费。

风景资源保护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省财政、物价部门共同制定。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可以并处20元至200元罚款: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纸屑、果皮、杂物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古迹、岩石、树木上涂写割划的;

(三)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林副产品的。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处以500元至1000元罚款:

(一)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野生药材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野炊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1000元至3000元罚款:

(一)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砍伐林木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采石、挖沙取土、围湖造田、建造坟墓等破坏风景名胜资源活动的;

(三)不按规定缴纳风景资源保护费的。

第二十九条扰乱风景名胜区游览秩序,不听劝阻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元至100元罚款;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规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的有关条款:

风景区景点规划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

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2]。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

2.1城市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2.2城市自然特色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地段、沿江又有七星山、观斗山、龙头山、水口山等自然山体隔江而立,宜宾城市就座落在其间,地势有高有低,层次丰富,城与城隔江相望,以桥相连,形成了宜宾特有的“城外山环水绕,城内山水相间”的山水格局。

2.3城市人文特色

宜宾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

3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以自然山体为主要的联系通道,突破山、水分离的结构体系,将山、水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条纵贯南北城市的通风廊道,缓解城市冬季由于静风导致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穿越东西的岷江、长江作为另一条历史文化长廊,突出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这两条生态绿廊是整个绿地结构的骨架,同时利用区域内的其他几条山体,结合城市布局结构,构成南北通达,东西相连的生态绿网。用“环圈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绿廊联系”的方法构成“一心多点块、一面多廊道”的绿地结构,打造宜宾“山水相依、田林镶嵌、城缀其间”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4.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按照总规对宜宾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要求,以及宜宾市的绿地景观风貌特征,确定出宜宾市绿地景观风貌的结构为:“三轴、三带、四区、多点”。即:三条城市景观轴线(国际酒文化景观轴、都市产城互动景观轴、特色文化景观轴)、三类城市景观带(滨水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山体生态景观带)、四个景观风貌区(三江口核心景观风貌区、志诚临港产业风貌区、天柏高新产业风貌区、南溪科教文化风貌区)、多个绿化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城市绿化节点),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开放型绿地系统格局。

4.2城市绿地景观分类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分类主要有:城市景观轴线、门户景观、滨水绿化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以及其他城市景观节点。

每一类绿地景观都上演着自己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以及文化角色,城市轴线景观呼应区域文化和轴线主题,形成一条连续、统一、丰富的城市绿廊;门户景观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整体简洁大气;滨水绿化景观以防洪安全为基础,巧妙利用水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城市带状生态聚落;道路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线型空间,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性质,以统一中存在一定特色差异的设计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量;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注重与其区域文化相呼应,营造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凸显地域风貌特色,营造独特宜人,文化氛围强,有记忆感的城市景观环境;其他城市景观节点则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多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合理均匀分布绿化节点。

不同类型的绿地景观根据其类型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特色在景观的打造风格,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方式,小品的搭配设计,水景的营造等方面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共同营建出特色、系统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

5关于“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的思考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首先以城市的绿地系统为基础,再加入城市自然人文的特色增加城市风貌的独特性。现目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都是基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以它跟城市景观风貌一样,是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方面叠合和良性循环,只有三者实现相互支持、互益循环、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风貌。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在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做的不够,形成了缺乏城市特色的危机。在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现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挖掘研究城市社会文化,继续延续和抒写城市故事;综合城市经济,以绿地景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只有对三者进行综合考虑,让城市具有稳定的生态、丰富的社会文化和良性发展的经济,且三者之间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城市特色品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