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30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模式选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企制宜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背景情况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被确定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方针。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在此时就已有了萌芽状态,我国农村的某些社办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自发地采用了集资入股、股份合作、股金分红的办法,使企业规模越搞越大,企业经营充满活力。农民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入股,形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就是股份制的雏形。在大多数人不知股票为何物的时候,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还在争论市场经济和股份制应该姓“资”和姓“社”的时候,各种形式的股份制早已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了。

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社会资金的股份制企业。颇具戏剧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没有出现。1997年,资本收益率只有3.29%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深陷危局,此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才得以全面推开。在1997年之后的十多年里,国企改革以股份制为方向,脱胎换骨,凤凰涅盘,走进了气象开阔的新天地。2002~2007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2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1%、33.7%和18.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也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而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国有企业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改革的途径、方式和目的逐步清晰,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使得我国整体经济效率大大提高。尤其近几年来,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特征的改革成效令世人瞩目,实践也证明,国有企业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是深化国企改革、使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笔者搜集了一些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案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具体理论、方式及案例如下:

(一)企业整体改制上市模式

整体改制是指一家企业依照公司法将其全部资产和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使其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要求;或者是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吸收下属已上市公司最终实现整体上市。其特点是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业务投入到新设立的股份制公司,原企业终止。此种模式适合于业务单一集中、资产难以有效分割的国有企业。好处是在于杜绝母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有可能产生关联交易,而且可以避免由于银行的业务性质导致公开信息披露这一问题。

例如,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后实现整体上市;tCL集团有限公司先整体改制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又吸收合并其子公司――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二)企业拆分改制上市模式

拆分改制是指一家企业依照公司法将其部分资产、业务或某一个子公司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进行上市的做法;或者是以其某块优质资产、业务与他人共同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并上市,改造后原集团公司成为该股份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其特点是企业剥离部分资产和业务,吸收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而改造为股份制公司,原企业并不消灭,只是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模式在目前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一般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多选择此种模式实现下属子公司改制上市。

例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就是将其大部分生产经营性资产以及部分生产辅资产投入到独家发起设立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而实现部分上市;陕西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拆分其主钼产业,联合宝钢集团、太钢集团、宁夏东方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而实现部分上市。

(三)企业分立改制上市模式

分立改制是指将一个大的国有企业分立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其中一个公司进行股份制重组上市。

例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依据主营业务及辅助业务分立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这两个独立法人单位,前者在上证所上市。

(四)企业联合改制上市模式

联合改制是指几个国有企业联合起来新组建一个股份制公司进行联合重组上市。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一些规模不大、业务相近又都想上市的国有企业。

例如,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与江苏行星机械集团公司等其他多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华源凯马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五)海外红筹公司上市模式

红筹上市是指公司注册地在境外,通常在开曼(Cayman)、百慕大(Bermuda)或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等地(以适应当地法律和会计制度,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外资股份问题,避免为清退外资股东、购买其股份而支付大资金),而公司主要资产和业务均在中国大陆。

例如,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就是以“红筹公司”模式上市。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模式选择的几个特性

(一)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模式的选择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选择改革模式,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水平、并要使企业在股份制改革后能更加高效、稳定发展的策略。因此,准确分析和判断企业及市场实际状况,正确地为企业股份制改革选择更加一种切实有效的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模式选择的目的性

改革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不论选择哪一种改制模式,最终目的都不是简单的上市,不是简单的产权改革或丢弃历史包袱,更不是为了转制而进行模式选择,而是通过以一种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模式为框架去加以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从而实现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的实质性提升,真正发挥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作用,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能够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模式选择的适用性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从而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成为了一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困难,必须警惕简单化、片面化,坚决杜绝“生搬硬套、盲目照抄”。在实际过程中,要坚持因企制宜的原则,突破思维惯性,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科学分析论证,敢于创新求异,不断寻求符合当前政策指向和时展要求的改制模式,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最终选择的模式更加具有有针对性,更加切实有效。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担负起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历史重任,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各种改革模式,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2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发展对策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混合所有之经济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探索形成的。目前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没有明确的内涵,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基本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就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有下面几种含义。

(1)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上几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经过相互联系、有机的结合所形成的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多种产权交叉持股形成的“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有、集体、国有资本不同产权主体多元投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经济形式和新的产权配置结构,这种新型经济产权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融合相统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单一公有、也不是单一私有。

(2)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出资人投资共同建立、有不同所有制经济联合组建的一种企业形式。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努力发展国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经济形式的基本格局形式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3)作为一种特殊的股份制经济,不是所有的股份制经济体制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一定是股份制经济,国有企业互相投资成立的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资本合伙经营的也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只有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互相投资的股份制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产业链重组

通过产业链重组国有企业可以与上游产业、下游产业进行很好的整合,在国有企业的业务、产品上予以互补,通过产业链重组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新的结构链在发展中诞生,逐渐取缔传统的产业链和传统的价值链。假如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没有进行产业调整、没有参与产业变革,不愿接受现实,必然会逐渐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产业自动的发展过程是产业链的重组的一部分,企业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产业链的重组重要的一部分。

(二)改制上市

整体、分拆、分立、联合改制的不同的形式根据公司不同上市的规模和不同上市方式来划分。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随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上市,这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主要方式。公司上市的过程中,公司的运作和管理必须得到严格的规范,原来不规范的、不合格的必须整治。企业从长远的角度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在上市成功后,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来实现这一目的,获得长期的、稳定的融资渠道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企业良性的资金循环。从另一个方面说,上市需要企业从原来的封闭模式迈向更开放的模式,公司将接受社会公众其中包括企业竞争对手的关注与质疑,不仅仅是以前的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改革上市就是通过吸引社会的资本,进而实现规范化治理。

(三)创新融资渠道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等部门通知:大力拓宽适合科技发展创新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随后中国证监会颁布,规定非上市公司可以非公开的发行优先股,上市公司可发行优先股。国有企业可以引入更多其它资本通过发行优先股。当前我国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国有企业也可以随着不断创新的融资渠道,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更多途径,进一步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

(四)资本并购

国有企业发展到“瓶颈”时期,到一定规模时会出现发展的平台阶段,在这个阶段时候就需要引进技术、管理、产品等外部资源,来实现企业新的突破和新的提升。企业通过资本并购的对策可以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引入大量外来资本,企业管理与它们的优质资源融合到一起,推动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作为中国知名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显示技术提供商,从一个不知名的亏损国有企业跃升为显示器领域的领先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在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是企业的三次资本并购,为企业实现发展和壮大的战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企业掌握了对方生产能力,掌握了对方营销网络体系,掌握了对方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了全球市场份额,掌握了对方研发成果在一次又一次的资本并购中,最终打造成世界级企业在“显示领域”当中。通过融入市场优质资本,实现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五)全员持股

目前我国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又一种新型方式就是全员持股。已经有很多企业陆续推行全员持股的方式,将每一位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激发每一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心甘情愿的爱护企业、关心企业。企业的股东和主人不仅仅是某个人,让所有员工成为企业的领导、成为企业的股东。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大型的企业已经推行了全员持股制,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被最大程度的调动,通过全员持股激励了企业的管理,大大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3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模式

1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生产或运营的两大要素

作为企业而言,人员和资产是其组织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盈利的两大最重要因素。站在这一角度上分析,我们可以说:企业改制实际是人员或人事的改制,企业重组实际上对企业资产重新进行分化组合的一个过程。当然,企业资产重组往往涉及到人员或人事的变动,二者相互制约和包容。通常意义上,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往往被看成是一回事。

1.1关于企业人员。我们在企业改制中,一般将企业的人员分为:①企业核心管理人员;②企业核心技术人员;③企业一般员工;④富余人员;⑤离退休人员等五类。目前许多企业实际只有前四类人员。对前两类人员,即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目前不少经济或企业领域的专家将其称之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中最具能动性、最活跃的资本。

1.2关于企业资产。资产重组自然是仅仅围绕企业的资产来进行的。从财务角度讲,企业的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加负债,所以资产重组必然包含债务重组的内容。从企业资产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关联度看,我们又通常将企业的资产作如下分类:①社会管理性资产,如户口、人事档案、计划生育、各类协会组织等占用的需要社会投入人力或资金进行管理的资产;②社会公益性资产,如餐厅食堂、学校、医院等需要社会投入人力或资金进行管理的资产;③经营性资产,即与企业的生产或运营直接相关联的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依据这类资产与企业主业发展的关联度,又可将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分为与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与主业不相关的经营性配套协作资产。其中社会管理性资产和社会公益性资产通常又称为“非经营性资产”。资产重组过程中,首先需要分离的资产就是社会管理性资产和社会公益性资产等非经营性资产,其次才是与主业经营不相关的经营性资产。

2企业改制及资产重组的目的

企业改制及资产重组的目的实际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因为对改制和重组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而言,其目的自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从被改制企业自身、企业改制所涉及的资本运作方、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等方面简单说一下企业改制及资产重组的目的。

2.1从被改制企业自身角度讲,可以达到或实现的目的有:①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②引入外部资金、减员增效提高企业资产盈利率;③调整资产、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企业的形象;④防止企业直接破产倒闭。

2.2从企业改制所涉及的资本运作方角度讲,可以达到或实现的目的有:①有利于资本运作方直接进入或从事新的行业领域,拓宽其经营范围;②有利于对其现有资产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其规模效益;③有利于廉价吸收新增资产;④有利于进行市场融资,如发行债券或发行新股上市等。

2.3从国家和社会角度讲,可以达到或实现的目的有:①有利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尽快淘汰劣质产业;②有利于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的质量、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有利于重新调整社会分配机制,实现人员的再就业,强化社会危机意识;④有利于引进外资,实现资本、信息或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大流动,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3企业改制及资产重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

企业改制及资产重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主要包括资产重组、资本运作、债务重组、人员重组等四个方面,下面分别展开叙述。

3.1关于资产重组,其内容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即改制实践中所讲的“主辅分离”的重组模式。②直接把企业优良资产分离出来,改制实践中一般采用控股式分离和分立式分离两种模式。③企业合并,数个企业资产重组成一个规模企业,即改制实践中所讲的“合并式重组”和“新设重组”模式。④吸收新增资产,即改制实践中所讲的“购买式重组”和“信贷式重组”、“合资式重组”、“股份化重组”等模式。⑤直接组建母子公司,即改制实践中所讲的“关联企业控股管理”模式。

3.2关于资本运作,其内容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兼并,包括划并、合并、控股三种形式。②收购,包括承担债务式收购或零资产收购、全面收购、控股收购(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三种形式。③增资扩股,包括送股、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④间接上市,包括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资产置换)形式。⑤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包括股份制改造和定向募集资金等形式。

3.3关于债务重组,其内容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剥离部分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②债转股,将债权人的债权转为股权的形式。③债务承接,让中介机构或其他法律主体直接承担债务。④存量转化,用货物或现金形式直接还债。⑤吸收增量资产,用增量资产偿还旧债和用增量的购存量抵旧债。

3.4关于人员重组,其内容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通过持股或期权的形式保留企业的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②直接引进外部管理或技术人员,往往跟随资金一块进入重组后的企业。③一次性补偿,下岗分流,裁减企业富余人员。④通过交纳社会保险形式将离退休人员转交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处理。⑤对部分在职人员实行买断工龄、停薪挂职和培训上岗的形式(主要是针对国企改制,此种形式目前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4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难点问题

通常情况下,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存在以下的难点问题:

4.1企业的产权关系难理顺,尤其是涉及到国有资产,还要对企业的产权性质进行界定。另外部分企业存在交叉持股、循环持股等情况,如母公司的孙子公司还是母公司的股东等现状,遇到类似情况,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会非常的困难。

4.2资产重组管理难,尤其是涉及到人员的重新调整问题,资产效益好的企业大家争着去管,效益不好的企业大家都不愿去管。另外股东之间为争企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又往往互相扯皮,使企业管理团队难以形成核心力量。

4.3剥离后的资产处理难,尤其是涉及到主辅分离的情况,将辅业资产交出去处理会非常难。另外让剥离出去的资产实现自负盈亏更难。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4

关键词: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区域经济、基本特征

考察两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撇开具体的方式和表象,从根本上和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孕育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和历史时期,走的是相同的市场化道路,因而表现出许多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市场经济在两个不同区域条件下形成、发展、演变所集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现象,是我们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关节点和主要方面,也是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一、促成工业化快速起步的原因相似。赵伟教授认为,温州模式是一种新古典区域工业化范式。这一结论是他将温州模式与发端于英格兰西北兰开郡的欧洲古典工业化进行比较之后而得出来的。经济史研究表明,英格兰开郡的棉纺织业之所以兴起,并且由此走向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因素起关键性作用:一个是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突然形成,这些人必须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寻找生存出路;另一个是一个庞大的商人群体的形成,这个群体连同其雇员,组成一个庞大的营销大军,逐步形成了遍布海内外的商业网络。这个网络将英格兰的乡村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结起来,而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则促成了兰开郡乡村工业的历史嬗变,掀起了工业化浪潮。探讨温州和苏南两地工业化的起因,与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是两地要素禀赋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劳动力与耕地供给之相对丰裕程度。温州、苏南均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前者人均只有3分耕地,后者人均耕地多一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好于温州。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下,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极为低下,甚至趋向于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寻找出路。这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温州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边是没有多少地可种或无地可种,另一边是种了地又没有多少可以收获。人们无奈走上上辈们已走过的较熟悉的路子:走南闯北,或做工,或经商,或做手艺,即从商之路。苏南农与与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工业。另一个是两地民间都一直蕴藏着商业的传统精神。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历史上,温州人的传统,并且有着像永嘉学派那样重商的文化底蕴。正是这两个因素的共作用,促成温州、苏南农村工业的大发展。而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短缺经济”环境则为两地的工业化起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发展起点均开始于社队企业或街道民办企业(或家属厂)。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江苏社科院研究员顾松年指出,“苏南模式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由乡镇(社队)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和带动而形成的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萌芽和发展于1953―1978年的“五小”、“三就地”的社队企业是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的前身和基础。这一点,在理论界已是众所周知。可是,大家对温州模式的发展起点并不清楚也是源于农村的社队企业,只不过在温州市区表现为街道厂和家属厂。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早在1951年,温州市区创办了东南福利毛巾厂、海坦荣属麻袋厂等6家街道民办工业。它们属民政部门组织失业工人生产自救性质。当时的指导方针是“三就地”:群众自筹自办,政府扶持,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至1957年,发展到70家,1958年猛增到343家。此后,街道厂、家属厂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初期至1968年。由于政府部门瘫痪,居民就业无人过问,就自发组织创办工厂。至1968年,猛增到471家(扣除上调为国营的数量),从业人员达1.81万,其中未经批准、无许可证的307家。第二个高峰是在“”后期的1974―1976年。这期间城区就业更加突出,许多工厂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划出厂房和产品业务,扶植大办家属厂。据“”后调查统计,市区街道厂、家属厂共514家,职工达3万多人。在市郊及各县则是农村社队纷纷创办企业。自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到1965年,中间几经调整、解体、停办,又几经恢复发展。70年代社队企业逐步扩散,获得了大发展。1976年,温州地区社队工业产值已达16764万元,比1965年猛增5倍多,至1978年达27407万元,已占全地区工业产值的24.64%。社队企业主腥蠡纠嘈停阂皇怯膳骞そ澄髯槌傻钠笠担饕峁┡┮瞪⑸罘矫娴姆瘛6谴撑辈芳庸ば偷钠笠担嗍粲谑止ぷ鞣弧H歉挥械胤教厣拇呈止ひ道嗟钠笠担饕性谑止け嘀⒅聘锏确矫妗U庑┙值莱А⒓沂舫А⑸缍悠笠翟凇拔母铩焙笃谝殉氏殖隽窃疲纬梢欢ǖ墓婺:托幸堤厣K漳系厍缍悠笠档某鱿趾头⒄辜负跬谡庖皇逼冢彩窃诩甯币档幕∩习炱鹄吹模饕钡嘏┟裉峁虻サ纳柿虾蜕钭柿稀5?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步发展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温州的街道厂、家属厂和社队企业获得了大好的机会,利用市场空隙,纷纷冲到市场经济的浪尖,转身一变,发展为个体、私营经济。而苏南的社队企业则普遍发展成为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起来。温州、苏南两地正是由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早已有街道厂、家属厂和社队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启动,便迅速把握机遇和政策,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先发优势。由此可见,要是没有这些街道厂、家属厂和社队企业作基础和铺垫,就没有温州、苏南的今天。

三、两种模式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和制度环境是共同的。由于两地的工业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和推进的。因此,在经济政治制度环境方面,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政治地位先后经过被允许发展、再到有益补充,直到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后写进了宪法修正案),才逐步获得提高。可以说,直到中共“十五大”召开之前,私营经济一直被当作异己,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乃至压制,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在社会舆论环境方面,先后经历了“统”与“分”、姓“私”与姓“资”、“公”与“私”的三次大争论,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和指责。相比之下,温州模式受到的责难更多,曾被打上浓重的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色彩,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而对苏南模式虽有冲击国有企业的指责,但毕竟同属公有制。正因为两地所处的区域不同,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环境的风险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压力不同,同样作为两种模式发展起点的社队企业(在温州还包括街道厂、家属厂),在温州后来主要发展为个体私营企业,在苏南则普遍转变为乡镇集体企业。在待遇政策上,国有企业往往进行行业垄断生产与经营,又有部门、区域政府的特殊照顾与保护,享有种种优惠政策,正式融资渠道向它们敞开,经营与发展环境明显比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好。在欧洲前近代,曾经存在许多与官方密切关系的特权企业,拥有许多行业的经营特许,其经营环境好于其他私人企业。反观我国改革开放最初十几年间,私有企业、私营经济与国有企业和一些三资企业经营环境,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小私人企业与特许企业。温州模式的发展在十五大之前一直得不到上级政府的一致认可和肯定,被当作“弃婴”,享受不到“母爱”,即处在无为而治的政府环境中。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证明那些受到政府政策忽视乃至抑制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却是最好的,有政府政策格外照顾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却偏偏不理想。这与“前近代”时期欧洲的经历很相似,那些得到官方特许、特权保护的企业、产业(如英格兰的羊毛纺织业)都先后衰落了,而那些为官方所忽略的乡村工业(如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却在竞争的夹缝中孕育了近代企业制度和机器大工业。可以说,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同样是在夹缝中生存,风雨中成长,非议中发展,曲折中前进,改革中壮大。温州模式则是在争论中发展。在非议中出名,在不争论中完善。

四、两地直接走市场化的内生型发展道路。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均属内生发展模式,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来自区域内部或国内。这一点被认为是两种模式最重要的共同点。这也是温州、苏南两种模式明显区别于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地方。后者表现为外资推动型,而前者则是土生土长、自发生成的,均属内生型,直接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计划经济则是逐步被打破和退缩的。在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年代,强调高度集中,计划分配。街道厂、家属厂、社队企业从它们诞生那天开始就表现出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性质,具有很强的民营经济的色彩。由于这些工厂实行自愿组合,自寻出路、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所以被排除在计划经济之外,没有“皇粮”可吃,必须靠自身找出路。因而一开始就采取与国营不同的经营方式,直接找客户和业务,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直接面向市场,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温州、苏南两地发展成为直接走市场化的内生型发展道路的代表,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地带,受到了世人的广泛瞩目和极大关注。

五、两地企业肩负的创业重任极为相似。由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既不可能也无力满足乡镇一级的资源配置,城市与农村形成二元结构。发展市场经济后,不管是温州,还是苏南,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随之面来的城镇化发展既是对两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又是赋予企业不可推卸的重任。这恐贩是我国各地发展市场经济所普遍具有的现象,只不过表现出来的方式、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改革开放初期,在温州的专业市场上,经营者绝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其市场的建设资金80%以上来自于老百姓。温州人如春潮般地闯市场,但家门口的码头却给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痛苦,他们自筹资金改造旧码头,筑建新码头,从1984年开始至今先后相继建成了影响交通要道的十几座大桥以及飞机场、金温铁路等。温州人不仅经商办厂的资金要靠自己筹集解决,而且还要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社会筹资,建设温州的基础设施。对此,人们戏称为“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据统计,温州第二次创业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828”工程(即用8年时间建成28个大项目工程),静态投资概算需373亿元,动态投资至少需要700亿元。单靠地方财政,要完成这些资金的积累和投入大约需要100年时间,温州的发展将会被推迟一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乡建设投资几百亿元,80%以上都是利用民间财力,依靠群众筹集。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的,家底实,创新业;筑码头,闯天下。温州的创新业、筑码头,源自老百姓艰苦创业所积累起来的“家底实”,家底殷实,拿得出钱。可以概括地说,温州的企业不仅要自己跑码头,而且还要建码头;不仅要闯市场,还要建市场。只有建了市场,筑了码头,才能更好地闯市场,跑码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闯天下。既要“创”业(即经好商,办好厂),又要创“市”业(即指客观上承担温州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不像有些地方,其市政建设全由国家、政府包下来,创业者无需承担本该由国家政府投资建设的一份任务。目前苏南模式的企业发展后劲乏力,被指责为政府汲取能力过强。因为地方政府往往以“管理费”、“支农建设资金”、“农村教育附加费”、“小城镇建设费”以及各种“摊派”、“代支”等形式,对乡镇企业经济剩余进行索取与再分配,用于市政建设,创办公益性事业,如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温州模式的企业肩负着创办社会事业的目标间接一些,市场化机制运作的色彩浓一些,而苏南模式的企业则显得更直接一些,行政安排的色彩浓一些,但两地企业均同样肩负着企业自身经济和社会事业两重目标任务。

六、两种模式中政府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被认为是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最明显的不同点。苏南模式被界定为政府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近几年来受到较多的指责和批评。人们在比较研究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只注意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中政府的职能作用及其在资源组织配置方式上的不同,没有看到两地政府的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不同的只是政府解决遇到问题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温州模式,其政府侧重于规范市场行为,制订宏观政策加以引导,提供和保障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公共产品,更多的则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苏南模式,其政府则是直接的资源组织者和企业的投资主体,发挥直接的干预和控制的管理职能。目前苏南模式的演变,其政府职能已经逐步转向提供和保障公共产品及服务上来,与温州模式趋同。这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政府提出的归位要求。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组股份制会计问题

一、资产评估后增值调帐的会计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组时,一般要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调帐。调帐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处理调帐日与评估基准日间的时间差影响。资产评估要有一个基准日,即按照哪一天的实有资产数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仅是股份制组建的一部分工作。而股份制组建至手续齐全正式批准,往往在评估几个月之后。由于在股份制改组过程中,企业仍在继续经营,评估期和调帐期资产起了变化,因此,具体问题也就较多,有关项目的调整方法如下。

1.流动资产中,凡涉及原材料、商品、产品、低值易耗品等实物变化部分的,应以结帐时点实际盘存数量乘以原评估单价来计算其库存价值。若某一流动资产评估时没有库存或以前未发生过购进,只是评估后才发生购进,且结帐时有库存数量的,其库存价值的确定,可采取实际库存数量乘以其加权平均单价予以求得。对因上述调整而产生的库存价值增减变化额一律作调整“资本公积”处理。

2.固定资产。评估确认后至结帐前,凡有计提折旧的,一律按减除折旧后的净值进行反映。但此期间实际发生调出,报废,清理的,一律要按规定手续进行调帐,冲帐,使资产不致虚列。对此期间新购进,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一律以帐面净值进行价反映。

3.在债权、债务方面,一律以核实、清理后的余额进行列帐。若清理过程中发现有新的坏帐损失,则应凭有关部门只有效证明文件予以冲销,并以书面形式说明清楚,以便验资及有关部门审查。

4.对企业评估后至结帐前所发生的盈利或亏损,要按原规定分配办法和程序,全部分配完毕。

二、关于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不同的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新“规定”,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土地处置方式,可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以下五种方式中选定。

1.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一道进入股份公司,其对应的存量净资产折为国家股。2.企业以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一道进入股份公司,其对应的存量净资产折为国有企业法人股。但企业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定出让合同并交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3.国家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公司有偿使用,每年收取相应的租金。

4.企业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公司有偿使用,每年收取相应的租金,但企业必须依法办法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订出让合同并交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5.股份公司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定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并交齐出让金后,获得土地使用权。

三、会计资料在信息披露中的会计问题

1.信息披露是现代证券业的基本点

从国际证券市场的情况看,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国家的主管机构替广大投资者做出判断,替投资者挑选投资对象,与此配套的就是在证券市场的管理方面采取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办法。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模式就是采取信息披露的方式。从当今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看,采取信息披露的原因:

(1)作为投资者有各种各样的喜好,而企业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投资者喜欢高回报、高股利、多分红的那种形式;有的投资者则喜欢高增长、低回报,也就是说企业的利润可以少分。还有的投资者比较喜欢高风险、高报酬的形式,虽然风险较大,但收益率能达到百分之几十。那么面对投资者多种多样的偏好,政府很难对企业的好坏做出实质性判断。

(2)企业的好与坏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由于企业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动荡不定,使得政府也无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担保。如果政府对企业是否达到发行股票和上市标准做出实质性判断,那么上市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则要承担责任。而实际上政府很难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更多的国家则利用信息披露的办法让股民自己对所投资企业的状况做出判断。

(3)财务会计资料是信息披露的核心资料。大多数投资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或者说是为了投资回报,也有少数只是为了参与企业的决策,为了能有投票发言权。投资人为了获得投资回报最关心的是所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及风险性大小。如果一个有经验的投资人,就会相应地选择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报酬较高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风险较低的企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资料都是能够比较集中地体现企业的风险大小和获利能力的重要资料。

2.从目前的情况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作用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投资的手段和渠道,老百姓手中有大量的资金闲置。自从开办证券市场以后,就出现了过热的局面,造成供求之间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投资者并不去关心所披露的信息,只是跟踪市场的价格,对企业的素质和经营状况即使下了解也能赚钱。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

四、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过去我国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从会计核算上看,基本的平衡理论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是资金平衡表的一个等式。而今天我们所做的资产负债表则强调:资产=负债+权益。那么大家可以看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中的资金来源不含来源于什么渠道,不管是国家投入的还是企业借来的,都算是资金来源。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权益,换项为:资产—负债=权益,也就是说权益代表多少资产,从企业来看非常强调对所有者的责任。

(2)特点叫做“专款专用”。比如说企业有一部分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存在银行里,企业要想购买固定资产的话,还要向国家伸手,申请固定资产贷款,而银行里存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购买固定资产。这叫“专款专用”。由此也体会出“所有权”理论,国家设定几个分类,便于控制;也便于保护国家财产,但是不利于企业经营,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益。

(3)过去财务,税务,会计不分家。过去的会计制度没有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规律,主要是跟着财务,税务转。比方说,我国财务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那么会计上就赶快设计几个会计科目,因此会计核算是跟在财务政策,税务政策后面转的。

(4)原来所有的生产,经营指标由国家下达,所有支出和收入的价格由国家确定,由此体现出高度计划经济的模式,因此会计核算对企业个体来说只不过起到了一个统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组股份制会计问题

一、资产评估后增值调帐的会计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组时,一般要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调帐。调帐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处理调帐日与评估基准日间的时间差影响。资产评估要有一个基准日,即按照哪一天的实有资产数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仅是股份制组建的一部分工作。而股份制组建至手续齐全正式批准,往往在评估几个月之后。由于在股份制改组过程中,企业仍在继续经营,评估期和调帐期资产起了变化,因此,具体问题也就较多,有关项目的调整方法如下。

1.流动资产中,凡涉及原材料、商品、产品、低值易耗品等实物变化部分的,应以结帐时点实际盘存数量乘以原评估单价来计算其库存价值。若某一流动资产评估时没有库存或以前未发生过购进,只是评估后才发生购进,且结帐时有库存数量的,其库存价值的确定,可采取实际库存数量乘以其加权平均单价予以求得。对因上述调整而产生的库存价值增减变化额一律作调整“资本公积”处理。

2.固定资产。评估确认后至结帐前,凡有计提折旧的,一律按减除折旧后的净值进行反映。但此期间实际发生调出,报废,清理的,一律要按规定手续进行调帐,冲帐,使资产不致虚列。对此期间新购进,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一律以帐面净值进行价反映。

3.在债权、债务方面,一律以核实、清理后的余额进行列帐。若清理过程中发现有新的坏帐损失,则应凭有关部门只有效证明文件予以冲销,并以书面形式说明清楚,以便验资及有关部门审查。

4.对企业评估后至结帐前所发生的盈利或亏损,要按原规定分配办法和程序,全部分配完毕。

二、关于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不同的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新“规定”,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土地处置方式,可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以下五种方式中选定。

1.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一道进入股份公司,其对应的存量净资产折为国家股。2.企业以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一道进入股份公司,其对应的存量净资产折为国有企业法人股。但企业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定出让合同并交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3.国家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公司有偿使用,每年收取相应的租金。

4.企业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公司有偿使用,每年收取相应的租金,但企业必须依法办法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订出让合同并交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5.股份公司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定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并交齐出让金后,获得土地使用权。

三、会计资料在信息披露中的会计问题

1.信息披露是现代证券业的基本点

从国际证券市场的情况看,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国家的主管机构替广大投资者做出判断,替投资者挑选投资对象,与此配套的就是在证券市场的管理方面采取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办法。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模式就是采取信息披露的方式。从当今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看,采取信息披露的原因:

(1)作为投资者有各种各样的喜好,而企业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投资者喜欢高回报、高股利、多分红的那种形式;有的投资者则喜欢高增长、低回报,也就是说企业的利润可以少分。还有的投资者比较喜欢高风险、高报酬的形式,虽然风险较大,但收益率能达到百分之几十。那么面对投资者多种多样的偏好,政府很难对企业的好坏做出实质性判断。

(2)企业的好与坏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由于企业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动荡不定,使得政府也无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担保。如果政府对企业是否达到发行股票和上市标准做出实质性判断,那么上市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则要承担责任。而实际上政府很难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更多的国家则利用信息披露的办法让股民自己对所投资企业的状况做出判断。

(3)财务会计资料是信息披露的核心资料。大多数投资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或者说是为了投资回报,也有少数只是为了参与企业的决策,为了能有投票发言权。投资人为了获得投资回报最关心的是所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及风险性大小。如果一个有经验的投资人,就会相应地选择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报酬较高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风险较低的企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资料都是能够比较集中地体现企业的风险大小和获利能力的重要资料。

2.从目前的情况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作用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投资的手段和渠道,老百姓手中有大量的资金闲置。自从开办证券市场以后,就出现了过热的局面,造成供求之间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投资者并不去关心所披露的信息,只是跟踪市场的价格,对企业的素质和经营状况即使下了解也能赚钱。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

四、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过去我国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从会计核算上看,基本的平衡理论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是资金平衡表的一个等式。而今天我们所做的资产负债表则强调:资产=负债+权益。那么大家可以看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中的资金来源不含来源于什么渠道,不管是国家投入的还是企业借来的,都算是资金来源。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权益,换项为:资产―负债=权益,也就是说权益代表多少资产,从企业来看非常强调对所有者的责任。

(2)特点叫做“专款专用”。比如说企业有一部分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存在银行里,企业要想购买固定资产的话,还要向国家伸手,申请固定资产贷款,而银行里存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购买固定资产。这叫“专款专用”。由此也体会出“所有权”理论,国家设定几个分类,便于控制;也便于保护国家财产,但是不利于企业经营,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益。

(3)过去财务,税务,会计不分家。过去的会计制度没有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规律,主要是跟着财务,税务转。比方说,我国财务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那么会计上就赶快设计几个会计科目,因此会计核算是跟在财务政策,税务政策后面转的。

(4)原来所有的生产,经营指标由国家下达,所有支出和收入的价格由国家确定,由此体现出高度计划经济的模式,因此会计核算对企业个体来说只不过起到了一个统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强华.资产评估后如何调帐财会研究.1998.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7

关键字:资本运作企业改革效率效益

一、资本运作内涵及运作方式

资本运作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包括:回购协议,债权转股权,资产置换,杠杆收购,战略并购,资产证券化。

二、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几种方式

1.兼并重组

企业兼并行为是指一家企业以资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兼并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第二,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第三,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第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达到控制该企业控股的目的。

2.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改造的作用。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资本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构件与前提。首先,通过股份制改造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对企业产权与组织制度、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的变革,为企业更深层次的资本经营奠定基础。

3.融资

融资运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出于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的考虑,企业进行融资应按照如下顺序进行选择:首选内源融资,银行借款次之,发行债券再次,最后考虑外部股权融资。

三、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问题

1.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低下。中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客观、公正的市场中介机构,一些中介机构形象很差,甚至还有恶性违规行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缺乏,导致信息开发存在严重不足。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还很不完善,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导致资本市场监管不力。

2.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二者各有优势。在这种融资结构下,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几乎都靠银行贷款支持,而靠发行股票和债券获取资金比例很小,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同时使企业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利于企业内部结构的改善与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3.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完善。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存在扭曲。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偏低,投资者对此却关注不够,这样就使其长期投资价值观无法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偏离国家产业预期目标,从而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风险评价、定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其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三是融资功能发挥过度。一部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圈钱,从而蒙骗投资者。

四、完善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几点建议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运作成本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势必不利于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控制资本成本,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才能实现资本最大化的价值增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求。而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以市场情况变化为依据,及时调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重,利用财务杠杆来控制融资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通过债券融资,可以在获得大量资金,能够显着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转贴于

2.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其市场规模与发展程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这样企业就可以充分借助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进行融资,从而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发展。

3.明确资本运营目标。

企业所有资本的运营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增值的收益。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企业应在长期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确定资本运营的目标,提高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科技开发能力,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购、合资嫁接、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王忠孝.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8,(10).

[3]林丽萍.基于智力资本运营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江苏商论,2008,(5).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8

业的资本营运效益的企业改造重要方式。本文首先通过对企业托管的进行概述,提出其涵义和形式,分析

其特点与作用;其次以有代表性的德国和捷克两例介绍国外企业托管的实践模式;再次论述我国企业托管

的理论实践,总结归类我国海南、黑龙江、南昌、“中现”企业、“鞍山一工”、广发证券托管“广

信”证券营业部等六种企业托管的实践模式及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企业托管进行合理性分析,并

对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提出笔者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托管国外范例理论探索实践操作合理性分析合理化建议

一、企业托管的概述

(一)企业托管的涵义

1、企业托管的涵义

企业托管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将企业的整体或部分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其他法人或个人进行管理,从而形成所有者、受托方、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利益和制约关系。

托管经营通过“外在于”企业的经营者投入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并把有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科技成果、优质品牌等引入企业,对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同时,托管经营过程中受托方凭借自身的管理和资金优势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托管经营的实质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市场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的资本营运效益。托管经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政企分开;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实施,应该说托管经营是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式。

2、企业托管的形式

一是整体托管经营。微利或亏损的中小型企业一般可以实行整体托管经营,即将整个企业交给受托方进行经营。二是分层托管经营。大型企业可以对其下属的分厂或车间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实行分层式托管经营。三是部分托管经营。可从企业中划出几条生产线、几个生产车间,对其实行托管经营。四是专项托管经营。对企业中的某项业务,如产品生产组织或产品销售,产品设计等单个环节实行托管经营。五是企业的债务、债权托管。

(二)企业托管的特点与作用

1、企业托管的特点

(1)企业托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托管可分为所有权托管和经营权托管。所有权托管是指委托方把企业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方的托管形式。而经营权托管是指委托方仅把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受托方,而没有转移所有权的托管形式。从上文的分析中,企业托管在国外通常表现为所有权托管,而在我国则主要表现为经营权托管。

(2)企业托管是在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基础上,对企业资产的经营管理,且是一种开放式的经营管理,其目标是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因而有利于资源的调动和企业的整改,并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

(3)企业托管克服了其他方式的局限性,面向更加广阔的企业市场,由市场匹配委托经营双方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委托方和受托方处在平等的地位,加大了成交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4)企业托管较好地形成了企业产权市场化营运的内部利益激励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和事实上负盈不负亏,企业经营风险最终由委托方与受托方共同承担,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从而也强化了经营者的责任。

2、企业托管的作用

(1)企业托管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一种探索,是企业整顿、重组的重要实现形式;

(2)企业托管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本质量、出售与治理并重的重要途径;

(3)企业托管是参与资本市场融资、筹集企业重组资金的有效渠道,有利于拓宽外资引进;

(4)企业托管是企业引入有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科技成果、优质品牌等的便利模式;

(5)企业托管是市场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的资本营运效益的重要方式。

(三)国外企业托管的实践模式

1、德国的政府托管模式

企业托管经营起源于德国,是德国政府在东西德统一后,针对东德那些濒临亏损破产境地、拍卖不成的国有企业实行整顿再出卖或破产,以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渡性措施。其具体做法是在两德统一之前依照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成立托管局负责对原东德国有企业及相关国有资产实现私有化的过程。

1990年前后,德国政府对前东德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而这一任务是通过托管局完成的。托管局成立于两德统一之前,它是依照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设立的。托管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政府设立的机构,隶属于联邦政府,其业务工作受到联邦财政部、经济部的监督,9人执行委员会的控制和审计局的审计;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法人,又相对独立于联邦政府,拥有财政预算额度内的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德国托管局重组国有企业分三步,第一步是将8000家大型工业联合体和国有企业,分解成12000多家中型或小型企业;随之将其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的产权由托管局独家持有;同时建立大中型国有企业数据库。第二步是评估企业价值。第三步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国有企业分成三大类分别重组。将基本条件较好的企业立即出售;对条件较差,但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由托管局通过委托或租赁承包等形式限期整顿;对第三类企业,即没有可能恢复竞争能力或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采取停业和关闭的办法。

截至到1994年底,在12000多家前东德工业企业中,托管局已出售的企业约6500家;有1588家企业归还给原业主;并对3718家企业实行了清算,此外,托管局还出售了2500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以及46845处房地产。对于一些民营化过程中未能出售、且出于政治原因不能关闭的企业,托管局设立5家国有风险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即中期转型控股公司,对未能私有化的企业实行控股经营。

2、捷克的统一银行托管模式

该模式是指政策委托统一银行管理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方式。自1990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国家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商业信贷业务由三家银行承担。这三家银行承接了原国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但“流通中的货币”一项,仍保留在国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由此导致三家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同时因以下两大原因,使三家商业银行的市场运作先天不足,一是初始资本不足;二是所承接的信贷资产中,大约有40%的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是由于国家过度征税而以此弥补企业损失而发放的,且无期限,年利率仅为6%,大量的低息、无限期贷款,必将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困难。

1991年6月,将商业银行2/3的周转性存货贷款(约1102亿捷克货币单位)转移给统一银行帐户。同时,各商业银行除与转移贷款资产相等额的负债,包括国家银行分解时提供的再分配资金和部分存款,转移到统一银行帐户,旧体制的遗留问题转移给统一银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使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从捷克统一银行的运作职能看,它实际上是银企重组过程中的债权托管机构。

截至1992年6月,企业已偿还了到期180亿贷款,还剩余920亿贷款。捷克政府成立统一银行的目的,是为了重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92年开始,捷克对国有银行实行民营化改造,经过数年间的重组,捷克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基本完成。二、我国企业托管的理论实践

(一)我国企业托管的实践模式

早在1990年,江西南昌市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就曾把“托管经营”作为企业改造的一种形式,委托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带动扶植弱小或亏损企业发展。1992年国家体改委所属的体改所提出设立国有亏损企业托管局的构想。1996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中,提供了9种可供参照的改革形式。其中第八种就是:可将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的困难小企业委托给实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托管”被作为区别于企业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的一种独立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

在以上多种改革措施推出以后,不少亏损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仍未找到出路。于是托管经营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措施被提出来。企业托管是在不宜大范围推进企业破产和收购、兼并实际操作的情况下,针对目前企业产权主体不清、明晰产权关系所需的配套法规严重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国有资产代表权责不清或不当等问题,设计的一条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先产权归属的条件下,直接进行企业资产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拓宽外资引进以及国有资产增值三大目的的新途径。

目前实践中大致存在以下六种企业托管模式:

1、海南的企业国有资产委托运营

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委托运营,《海南经济特区企业国有资产条例》明确定义:“企业国有资产委托运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资产通过合同方式委托给其他企业进行运营,并由受托企业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委托运营被提到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础和实施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方式的高度上认识。甚至认为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初衷就是搞活企业国有资产的委托运营。

2、黑龙江的委托经营

黑龙江省体改委《关于国有企业委托经营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给“委托经营”的定义是“指企业产权所有者通过法律形式将企业经营管理权交由职业性的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主要是指企业及事业、社团法人)或自然人有偿经营,以明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权、利关系,实现经营力价值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旨在实现经营商品化,培育和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阶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南昌托管经营

南昌市从1990年即开始探索企业托管经营。根据南昌市经济委员会提交“全省国有小型工业企业深化改革工作会”的经验材料介绍:“所谓托管经营,就是政府委托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对产品结构或技术装备结构相近的小型企业,特别是亏损、困难的小型企业,实行委托经营管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为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实质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一种过渡形式。

4、“中现”企业非国有化托管

1994年,香港韵利发展集团总裁刘恩嘉先生在黑龙江组建“中现”企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以法人身份在肇东人造毛皮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旨在实现企业经营力商品化的“中现”模式试点,实行承担风险式的委托经营。“中现”模式最大特点是,变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关系为借贷关系,国家从企业的投资者转变成债权人,按借贷条件收取本息。待借贷关系消失,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即已实现。

5、“鞍山一工”股权托管

1996年7月,鞍山第一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山一工)托管辽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工集团)所属三家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权。鞍山一工的特点是:其一,鞍山一工的托管是上市公司托管大型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权,开上市公司托管之先河;其二,被托管企业是效益较好的合资企业。

6、广发证券托管“广信”证券营业部

1998年10月6日,广发证券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全权托管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广信公司)下属证券交易部和基金部,并于2001年7月成功的收购了广信公司几深圳公司的九家证券营业部。

(二)我国企业托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托管内涵异化

一是托管与委托不分。一些托管公司以财产所有者身份占有、使用和处分企业财产,却不对自己的行为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很大一部分风险由国家承担。二是托管与承包租赁不分。就托管内容而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让渡,分配都是采取的收益定数上交或比例上交的做法;就责任看,仍带有包盈不包亏的倾向。像能否实现保值增值、能否解决职工就业安置等问题也没有足以制裁的措施,承担风险责任的仍是国家。三是托管与授权经营不分。一些地方将政府对企业授权经营也列为托管范畴。

2、委托主体多元化

从委托的内涵看,托管的主体应是企业所有者或其代表。目前看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金融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大型企业,但到底哪些能真正体现所有者地位,却是个模糊和要大打折扣的问题。

3、受托方行为不规范化

一般来说,受托方要有相当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因为托管要综合运用资金支持、专家管理、资产重组、体制创新、技术投入、产品开发、市场策划、管理提升、资产出让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但现实操作中,由于受托方受盈利心理驱动,他们往往不关心企业的机制转换与技术改造,再加上产权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其在企业存量资产上大做文章,变相操作企业产权,进而演变来一种“炒产权”的行为。另外,受托方权力恶性膨胀,短期行为严重,原有职工得不到合理安置等现象也十分突出。三、我国企业托管的合理性分析与建议

(一)我国企业托管的合理性分析

1、企业托管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这对于政府、企业、职工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与此同时,可以挽救一批亏损企业,避免大量企业破产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便是目前的企业托管既有政府推动又有专业性的企业托管经营公司积极参与这一企业重组形式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严重,资产存量闲置、凝滞,形成了各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通过托管经营,可以使企业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流动起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目的。显然,这对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与企业并购、破产相比较,企业托管有利于降低操作成本

企业并购、破产作为与企业托管经营有别的资产重组形式,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每天都大量地发生着。特别是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是各个大型公司、企业集团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经济中,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发育极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企业并购、破产操作成本太高,容易诱发大量社会问题。而企业托管可以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先产权归属的条件下,直接进行企业资产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达到以较低的成本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目的。

3、作为一种较新的投资方式,托管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在托管经营中,受托方不必付出托管企业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需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和少量投入,即可控制整个托管企业,这为优势企业利用少量资本控制大量资产提供了绝好的渠道。这比新建企业要合算得多,而且新建企业的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企业托管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新探索,刚刚出现,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但毫无疑问,企业托管的兴起将有利于培育和形成一批职业企业家队伍,为实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托管经营中,可以为探索企业的债务重组,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契机。这方面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二)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的几点建议

企业改革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企业的并购、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出售、破产、拍卖等。企业并购客观上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重组方法,是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走向良性发展的一条捷径。但由于企业并购涉及的资金量大,而且多为一次性的现金或实物交易,而目前我国的企业一般来说资金紧张,即使有意并购也力不从心。另外目前我国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不利于企业并购,有诸多政策障碍,致使企业并购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讲,都不能有多大进展。企业破产也难。破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理是现阶段企业破产实践中很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因此破产在目前来讲,大范围的实行并不可能。股份合作制是近几年不少地方实行的小企业改革方式,尤以山东诸城为典型。从诸城试点看,这种全体职工入股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结合、具有合作性质的股份制表现出一定的生命力。采用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处理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不会造成多大的震荡。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够规范、职工的风险意识不强、治理机构不完善等。

2003年3月,根据十届全国人大的有关决议,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明确了国有企业产权,更好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内,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托管为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显得更加迫切.针对国内外企业托管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

1、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主体和客体。对托管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是自然人,必须一定的条件,才有资格充当托管主体;

2、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相关程序,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托管遵循《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应该合理选择托管方式,就托管对象而言,可采取企业整体托管、企业部分托管和单项业务托管三种形式;

4、应该积极探索企业托管的可行途径,企业托管不应仅限于企业经营权托管的简单形式,以实现企业托管的多样化;

5、应该建立托管经营的竞争、激励、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受托人托管企业的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6、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操作程序,在托管前要对被托管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并以核定的净资产总额作为被托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

7、应该制定和完善企业托管法规,除企业托管需要进一步探索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外,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托管法规;

8、应该培养专门人才和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委托经营被托管对象必须依靠专门人才来从事有关生产和经营、技术改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工作。没有专门人才;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9

___地区电信分公司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组工作,广大员工在经受了企业改革的洗礼之后,承受改革压力的心里进一步增强,对改革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但从___电信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过程看,存在着改革的思路、理念超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行为滞后的问题。为较好的掌握___分公司党建工作的现状,分公司党委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党员和员工中开展了一次党建工作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36份,回收率达到90%,汇总结果如下: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目前,___分公司的党建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由于企业的改革重组,使机构调整、人员变动较大,各党支部委员人选随之进行改选,支部委员改选较频繁,造成新手多,新的支部委员对支部工作的经验不足,在工作的开展上有一些困难。随着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年轻化,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快,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但由于在管理岗位特别是企业领导岗位时间短,接受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和党性、党纪锻炼少,因此,加强对新任命的年轻领导人员的党纪、党规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党建工作在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要求方面还存在还作得比较欠缺。党建工作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上还不够。

三、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企业领导忙于市场竞争、业务发展、经营等方面的时间相应就要多一些,思考企业党建方面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如何更好的处理好党建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企业中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在人员的配备上一减再减,党务和纪检监察等其他工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许多工作由一人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党建工作。由于党务人员的薪酬待遇等问题,也影响了从事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的诱惑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些党员在思想上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一些迷茫,存在重专业技术和业务的学习,轻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

六、目前,县一级电信局人、财、物权利全部集中在地区电信公司,地区对县局全部实行报帐制,因此,作为县局,已经不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仅仅是一个营业部,县局从内部机构设置上也只有一个综合部和一个业务部。所有员工都是市场营销人员,不存在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地政府,仍然把县局作为当地的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对待,地方的各种评比、验收及地方的各种活动,一个都不能少,而目前县局又没有这样的部门和这样的人去作这些工作,即使作,也只是勉强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县一级的党支部该如何管理,是仍然进行属地管理,还是集中到地区电信公司党委统一管理?这个问题,有待探讨。

七、近几年,因企业改制、员工辞职、员工与企业协议解除合同等情况,比较普遍。有些辞职或与企业协议解除合同的党员,由于没有固定的单位,而原来党员所在的党委又难以与其本人联系。以上这些原因,造成这些党员游历于党组织之外,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给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八、企业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为减轻企业社会化职能,对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实行社会化的发放、对生病住院实行社会化医疗保险后,离退休人员与原单位的联系越来越少;离退休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不在本地居住,平时联系不便;有些离退休党员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等。这些情况,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能正常参加单位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为企业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造成一定的不便和困难。

在目前的电信改革过程中,党建工作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企业改制,人员调整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党组织的相对稳定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年轻领导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对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企业从人财物方面应该给予合理的配备。在薪酬待遇上应给予全面的考虑和合理的满足,切实为这些部门和人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从事企业党建人员的积极性。

三、县一级的电信局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___地委组织部门,应尽快出台合理的解办法,使县局有更多的精力考虑业务的发展。

四、对于因各种原因与企业脱离关系的党员,在办理

档案关系时,人事部门应主动与党务部门沟通和联系,约定对党组织关系未转移之前,可以先不办理人事关系或部分办理人事关系,等可以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时,再办理部分未办理的组织关系。有些离职党员的组织关系迟迟难以转出,实际上有些是属于人事部门与党务部门未及时沟通、工作脱节造成的。五、按照目前离退休党员管理的现状,为理顺关系,根据中央关于对离退休党员实行社区管理的精神,按照就近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将离退休党员全部划归所在社区进行管理,这样既保证离退休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又解决了企业办社会的各种矛盾问题。

随着___分公司改革的深入,___分公司党委认为:无论企业如何改革,企业的党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企业的党建工作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健全是作好党建工作的关键。

___分公司虽然经历了几次企业改革和重组,但分公司党委始终没有放松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各级组织始终保持了平稳过渡,没有出现断档情况。党支部没有因为机构人员变动而出现组织瘫痪的情况,分公司党委始终把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放在第一位,正因为如此,___分公司党委从邮电分营到电信重组,企业党建和党员发展工作始终保持正常的发展。1999年至20__年共发展党员38名,这些新发展的党员,现在大部分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二、保持党委工作的连续性,是保持党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区公司党组先后对___分公司的领导班子作了几次调整,领导班子变动较为频繁,党委成员也相应进行了几次调整。尽管如此,由于每次领导班子调整后,党委成员能够及时调整到位,使党委工作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创新工作方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企业党建工作要跳出自我循环的小圈子,融入生产经营大循环,在求新求变中强化发展自己。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新舞台。要及时研究解决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改革、重组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以前的许多作法和广大党员、员工的观念、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在新的形势下,___分公司党委在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有所创新。使党建工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围绕公司的中心开展党建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最终目的。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要围绕公司的中心和企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互脱节,形成两张皮。

五、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作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全党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十六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根本保证。___分公司把作好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一次重要契机,为作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___分公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永峰为组长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目前,正按照区公司和___地委的统一部署,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六、企业文化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共同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党建要以培养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大力各种利益主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整合。以人为本,引导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帮助员工及时理顺情绪、激发干劲。

从___地区电信分公司党建工作的现状,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此引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点思考。

今后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

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党的工作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人才的机制相结合、从严治党与依法治企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与维护企业领导人员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力相结合,大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维护出资人利益,促进企业改革、稳定、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要目标:一是努力把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设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二是努力把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讲政治、会管理、善经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创新,致力于为中央企业建功立业,得到广大职工拥护的坚强领导集体;三是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经得起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四是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现代科技手段、识大体、顾大局,有较强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四有”职工队伍;五是努力建设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要求,保证企业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六是努力建立一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有效方法。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要重点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积极创建企业党建工作新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三是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四是切

实抓好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五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六是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七是加强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纵观中央企业改革历程,凡是改革发展势头好的企业,企业党组织都是坚强有力的、与时俱进的。相反地,由于忽视党的领导、放松党的建设,或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党组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给企业造成这样那样问题的却屡见不鲜,严重的会断送企业的前景和命运。坚持党对中央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始终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轻视企业党建工作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任何僵化的违背时代要求的观念和做法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也是十分有害的。新形势下的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创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体制新机制,完善和改进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按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的机制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基本规律和工作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坚持长期形成的党建工作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并立足于通过制度和规范,解决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创新,以改革精神认真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的新变化,着眼于探索改进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在实践中改进,在创新中加强,以保证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方面。中央企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可靠基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维护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坚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企业改制的几种方式篇10

关键词国企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1国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1.1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讲,市场经济的是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起到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的经济发展运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是价值规律和生产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国企的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应该遵循着“实施现代化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体现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为方针,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来配置资源,服务上做到质与量并重并逐步发展。到根据后勤改革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后勤服务公司(集团)具有企业性质。

1.2企业发展的管理规律要求

我国国企后勤部门因国企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石这一性质,故国企后勤社会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国企承担与提供后勤服务。同时把国企后勤服务部门与经营业务部门从国企整体中剥离出来。通过改制为产权明晰、拥有法人资格的专门为国企服务的现代化企业。而现代化企业是要现代化的管理科学为指导的,符合企业管理规律就是要实现管理科学。

2国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现状

国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整个国企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家一直非常的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改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规范,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对于在后勤改制过程中的土地划拨、项目审批、相关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细化。这样从外部大环境的角度讲,国家一方面是秉承着一种支持的态度,政策的稳定性可以保证;另一方面对于国企来说,可以抓住政策红利,实现国企改制目标,可以抢占市场先机,更好地把企业做大做强。

3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体制转化不全面,后勤法人地位不明确

虽然随着前几轮的国企改革浪潮,后勤管理方面在改革中也是重点改革的区域,但是当前现状仍是表面上的脱钩,实际上仍存在某方面的管理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有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与实践相脱节,无法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时间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国企后勤实体没有通过法律程序,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导致在实践中政企不分、责权不明的问题十分明显。

3.2人才管理体系与资源配置上的缺位

国有企业改革,首先面对的,且是最难改动的就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传统观念与制度的造成了国企用工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是所谓的“正式工”,他们拥有正是的企业编制,在职位晋升、工资水平、福利保障方面有着比较好的规范,有关人员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另一方面,国企中存在着大量的的“临时工”,这些人由于没有企业编制,相关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障方面与所谓的正式工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人事制度改革上进退两难,造成了改革深入的苦难。

4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对策

4.1对后勤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后勤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是真正发挥现代制度优势,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笔者认为,后勤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理顺国企与后勤企业的关系。作为现代的市场的主体,双方的企业架构都要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作为企业主体,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其次,独立的后勤服务方可以降低国企本身的风险。现代的公司法的架构中,最基本的制度是法人独立原则,也就是说,一旦后勤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时候,法人的独立身份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后面股东的责任,作为独立企业的国企,其经营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最后,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后勤社会化改革最富争议性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国企通过大股东的身份,分得公司发展中应得的利润;另一方面也规避了相应后期企业经营的风险问题。

4.2妥善处理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事问题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事问题,事关整个改革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进行股份制改革,将后勤改造为独立法人公司,国企和一部分“老人”都可以成为后勤实体的股东,按照“老人”的资历、贡献配股到人,实现由员工到股东身份的转变;(2)采取“人员借用”的方式来处理人事问题。在后勤“老人”本质上归学校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改制股份制公司乃至私营企业,在按照要求向国企借用这批人,相关人员的工资由企业发放而这些人员的工资、职级、职称仍在国企档案保留。一方面可以回避后勤“老人”身份定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善解决后勤企业的效率与资产利润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王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2003.

[3]彭说龙.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基本概念的思考[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