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十篇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十篇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7:07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1

一、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就要转变观念。运势决定了我们怎么行动,我们怎么改变传统的用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发展成就的做法。当然,发展是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发展,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没有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资源消耗、土地荒漠化,甚至生态退化,是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多了一个含义,我们还是需要发展。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我们发展中环境污染的问题,生态经济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我们要用新的理念来规划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要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建设基础设施。要尊重人的选择,人的选择是什么?也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减少过程,任何一个过程都是要消耗能源和资源的,还要排放废物和二氧化碳。当然还要考虑一个产品报废以后怎么进行再利用。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跨越式发展,我们只能说技术是可以跨越的,发展过程是难以跨越的,或者说跨越是很难的,我们要通过,技术有技术思路、技术工艺,最后技术细节。发展低碳经济,它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一样的。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能够运转下去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才有来源,当地的才有就业,社会稳定才能实现,否则我们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在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中,可以归纳为三种生态文明观:纯自然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和广义生态文明观。广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工业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给陷入困境中的人类带来了曙光。显然,纯自然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纯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广义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广义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系统危机和社会系统危机)。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应该采用广义的内涵,即: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谐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因子矛盾和社会因子矛盾,实现“人·地”共荣。

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当然,我们有许多优点,比如爱心、善良、好奇探究等等,也正是我们人类能够用自己的优点去同缺点进行“斗争”,才使得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正是我们人类有时向自己的缺点妥协,并不断找借口为之“开脱”,才使得我们人类社会时时面临危机。人类社会要和谐发展,就要彻底摆脱这些动物原始性的弱点,痛改历史残渣烙印在人类(个人的和集体的、民族的)心理上的缺点,走个人、社会、自然共同繁荣幸福之路。改正我们的缺点,就是要对我们人性的劣质的一面进行改造。在进行人性改造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吸收别人(其他文化、民族的)优点,但是千万不能再搞种族歧视主义,不能走“人种改造”的灭绝人性的道路。要通过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既要满足我们人类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侵害他人、后代和大自然的利益。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总结为: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用一句方言表述,那就是:“该干啥的就干啥;该节省的就节省”。如果用政治语言描述,那就是:“不要越位,不要缺位,也不要错位;节约,也是生产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应融入文化元素,从文化层面助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经济转型和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也必将深入到我们的诸多领域,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科学决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社会消费的主导。低碳文化的培育、传播可以让人们更快、更详尽地知晓低碳经济的理念、实质、目标以及发展目的,从而消除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误解。在低碳文化的背景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是文化对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所导致的结果 低碳文化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消费体系,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节约,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并通过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拉动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2

一、低碳经济视阈中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困境

(一)大学生低碳经济素养实证调查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从低碳经济角度来了解和关注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高校生态文明的深入开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笔者对淮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低碳知识、低碳生活、低碳实践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为研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基础。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淮安市内的五所高校,它们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这其中涵盖了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低碳经济素养现状和高校低碳经济知识教育开展情况两方面情况共19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5份,回收率为95.5%。综合考虑受调查者的性别、年级、学科背景、学校等因素,因此受调查者中人文科专业占50%,理工科专业占50%,男女生比例分布为52%和48%,低年级和高年级大致各占一半。

(二)大学生具备的低碳经济水平现状

课题组从大学生具有的低碳意识、低碳素养、低碳伦理、低碳实践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详细分析与研究调查得来的数据,发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开展低碳教育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大学生低碳基础知识薄弱,低碳素养不高

调查显示,淮安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低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基础不够扎实。在“正确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选项时,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能从“低碳碳金融体制不健全”、“能源消耗高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的薄弱”、“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等方面来思考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的困难与矛盾。通过调查显示,约75%的大学生对低碳经济历史沿革、内涵与外延、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措施与未来前景等系列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2.低碳教育力度不强,低碳实践参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高校突出强调本课程、本专业教育与建设的市场化实用性和功利性。“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等理念没有完全列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有65%的大学生平时节约意思比较淡薄;71%的大学生对资源消耗没有长远战略性眼光和紧迫感;63%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有关低碳经济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问及“一水多用”生活习惯时,只有约15%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一水多用”、循环节约用水。在每天吃饭中拒绝“剩宴”,践行“光盘”行为的约70%。

3.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低碳责任观不强

有42%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经济”是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的问题,与高等教育以及个人没有多大的关系。有51%的大学生对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的“长明灯”、“空电脑”、“长滴水”等行为习以为常。大学生低碳责任观的缺失,是生态文明道德观的约束薄弱、工业文明高消费的从众心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等导致的。

二、低碳经济视阈中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低碳经济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理念滞后

高校是传播低碳基础知识,开展低碳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整体状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淮安五所高校大学生的低碳调查,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较为滞后。高校(包括主要领导和部门)对低碳经济教育的重视不够,实施低碳经济教育方面的部署和安排(如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软件、硬件设施、资金短缺和师资)不足。高校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没有向低碳经济方向倾斜。同时,高校教师本身生低碳经济知识储备不足,主动提升低碳经济教育水平的积极性不够,教育理念僵化、失真。

(二)大学生接受低碳经济教育意愿弱,低碳实践贫乏

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而言,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知识主要来源于《思修》、《形势与政策》、《纲要》、《马原》、《中特》等公共基础课,而很少学习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思想的影响严重,接受低碳经济教育的意愿较弱。高校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引导还不能足以改变大多数学生“高碳”模式下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即便一些同学意愿良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但往往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挫伤了其积极性。还有些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连最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理解不了,更谈不上去做一个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三)高校自身规章制度不健全,奖惩力度不足

据2010年4月29日的《南方周末》报称,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210亿元。而创建低碳高校面临诸多困难与矛盾,最主要是由于高校自身节能减排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完善的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奖惩性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性技能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高校大学城大多兴起于最近一些年,所采用的都是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高校节能减排管理岗位人员专业技能、学历等方面因素制约了新设备的有效利用和推广。

三、低碳经济视阈中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2003年,英国政府出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德班气候峰会,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建设低碳校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任重而道远。

(一)培养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教育”的思想观念

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一直是中国先进思想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率先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精神,在校园内通过课堂、网络、广播、板报、横幅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等低碳经济理念像重要的政治思想一样“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每个师生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的意识,从而改变那种‘低碳’是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领域的事情,与高等教育无关的想法”。把“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的理念作为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看待,为“低碳教育”、大学生低碳理念的转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合理的低碳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的低碳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以及低碳教学内容是低碳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支撑。一方面,高校应把低碳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当中,将低碳教育提升到与政治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低碳教育因素,对学生

进行系统、有序的低碳经济知识和理念教育;另一方面,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探索将低碳教育与本学科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可以考虑在高校的所有专业中有选择地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例如,“环境概论”、“能源与环境”等课程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低碳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开展低碳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低碳教育的实效性

低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大学生是否把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危机意识、改变高碳现状的责任感以及低碳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实际行动。因此,高校在转变观念、倡导和开展低碳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低碳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开展校内和校外的低碳教育实践活动。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3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校园规划;低碳校园

0引言

在2010年,“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两会的热门议题之一,尤其,近来频繁的重大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对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气象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因此让整个社会进入低碳生活状态已经刻不容缓。

高校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创造者,要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的重任,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赋予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高校要当好“低碳经济”的排头兵,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在我校规划江宁校区西区建设之际,建议以建设“低碳校园”为目标,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节约型校园。

1低碳与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来很多学者也对低碳经济做出了定义,低碳经济[1],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文献[2]中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3-5]。

低碳经济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人类的生活的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如今,“低碳”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2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问题[6-7]

2.1高校间盲目攀比,过度的景观建设——大湖面、大草坪、音乐喷泉、各类树种等

部分高校热衷于建大型广场(占地几十亩),建大型音乐喷泉,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和投资经济的合理性,浪费大量的学校资金和社会资源。

大学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规划趋于形式、大广场、长轴线的现象突出。校园空间尺度过大,缺乏亲切感;道路过宽,建筑密度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多的亭台楼阁,假山喷泉,名贵树木等,不经济、不适用。然而大学师生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运动设施、器材和活动场所,以及能形成树荫的速生树种却较少。

2.2校园建筑盲目建设,使之失去了文化内涵

高校的环境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整体规划。但部分高校的环境建设往往按“一把手”的喜好而定,使之失去了校园原本的特色,有的盲目模仿,甚至增加造价,浪费资源而又对改善校园环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3环境建设“重于改造,轻于保护”

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环境往往不注意保护,追求观赏性和经济价值,把天然树林变成人工林。这样完全是舍本逐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建国强调,在规划设计时应牢固树立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校园基地并不是绝对的越平越好,要善待基地中的植被。国外许多大学校园并不讲究整齐划一,保持着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确实,这样既保护了环境、生态,又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4能源浪费,过亮的夜间照明、过冷的空调、过高的供暖温度等

在办公室、教室、图书馆等地方,我们经常会见到冬天门窗全开而空调温度设定很高;夏天进房间需要加外套,或者在冬季有暖气的情况下同时又打开空调将温度调的很高;常常还会发生人走后不关空调、不关电扇、不关灯的现象;夜间照明过亮,景观照明过度过滥现象等都是能源的浪费。

3引入低碳经济概念对建设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减少碳的排放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高校理应成为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排头兵,高校应采取先进技术、严格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立足解决校园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在高校校园规划中引入低碳经济的概念。

目前,各国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低碳校园建设。在美国,各高校成立了“气候变化应对协议校长联盟”、“环境改进委员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机构,致力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节约、材料回收等。耶鲁大学对校园里90栋大楼(全校共300栋)的供暖、通风和冷气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全自动控制,大楼安装隔热窗,尽量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在哈佛大学,推行了校园节能计划、资源效率化计划、学生绿色生活计划和综合能源管理等一系列推行低碳校园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另外,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新校园也是低碳型校园建设的典型范例,是目前公认的生态建筑标志之一,设计突出生态设计的特征,在废旧工业用地的基础上更新再建,变成了一个充满自然生机的公园式校园。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一种发展方式。我国是世界碳排放量的大国之一,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高校应积极作出响应,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要积极主动引入“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在高校校园里让“低碳”无处不在。

4建设低碳校园规划的举措

在高校校园,尤其在新校区的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原理为指导思想,优化整合各个系统、各个层面的低碳生态技术,最后实现低碳、持续发展的低碳校园。

一般说来,校园规划应考虑以下方面[8-10]:

4.1建设校园环境,生态优先

全面了解规划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特征与校园活动的联系,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方法和原理,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校内建筑,追求校园整体的优化和总体关系的和谐,强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使校园内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校内办公、教学、生活等建筑与当地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整个系统能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2实现校园数字化

同时校园不能独立于社会,是社会的缩影,所以校园的规划和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经济与资源条件,形成校园文化和周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互补,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与利用,协调发展。

在校园建设中,应重视弱电工程建设,运用网络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让校园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实现与社会信息共享,最终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资源管理等。

4.3建筑设计上,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

建设低碳校园,当然离不开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建筑的内涵和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学校推行绿色低碳校园的发展,在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上考虑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校园建筑使用的光源尽量选用节能灯、LeD等低耗能产品,某些建筑可以采用光导管照明技术,满足建筑物对自然采光要求;在建筑屋面、墙体周围、外窗种植植被,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减少对大自然的侵扰;

4.4提高师生低碳意识

学校需采取先进、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全校师生一起做好校园节水节能、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大家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校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光荣,浪费能源可耻的氛围。

5结语

引入低碳校园规划的理念,尤其在新校区建设中,合理规划设计,具体安排实施,建设低碳校园;引领社会,为学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做出自己贡献。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低碳经济[oL].中国新闻网,2010-07-08,chinanews.com/ny/2010/07-08/2389535.shtml.

[2]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8-11.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4]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n].中国绿色时报,2009-8-4(2).

[5]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6]余亦文.高校节约型校园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程季.对当前高校校园规划的现状及突出问题的思考-引入低碳经济概念[J].才智,2010(8):233-234.

[8]王宗强,尹洁,王颖.关于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性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2):171-173.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11-0048-04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因而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发展,作为本国应对多重危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现在,全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着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及其世界科技、贸易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这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历史机遇与严重挑战

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率先发起了“低碳革命”。2009年夏,英国制定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并了国家战略文件《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把低碳经济作为英国后危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今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呼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碳关税”、“碳标签”等措施,逐步步入实践阶段,可以说,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浪潮席卷全球,使人感到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低碳时代。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低碳陷阱”。今年8月11日,太原日报以“新起点、新高度、新跨越”为题发表了“

前世界范围内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导

新型工业化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新型工业文明的经济还是一种高碳经济与高碳文明。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文明,走低碳发展之道,必须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环节,加快新型工业化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一种工业化同生态化、低碳化同时进行与有机结合跨越式低碳发展,体现着工业文明与高碳文明向生态文明与低碳文明的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绿色市场化和绿色信息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第四,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代表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和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5

一、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范畴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率先提出的,旨在避免灾害性的气候变暖的问题,但是,英国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主流的看法认为,低碳经济基本内涵和外延可以表述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可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它涉及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经济模式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形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形态是零排放;第三种形态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低碳形态的条件是经济的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其一,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工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社会系统。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既密切联,又有所区别。节约资源是环境友好的基本前提,环境友好的行为又能促进和涵盖资源节约。

二、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有区别,更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和特殊性表现在内涵不同,着重点不同。“两型”社会是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社会和谐,由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着眼的,这是一个内涵宽阔,富有人生观、自然观含义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范畴,它侧重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问题,要求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注意资源节约,提倡资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低碳经济则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概念,它是一种经济形态,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它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具体而言,它着眼于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强调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节能减排,尤其是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尽量减少Co2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

虽然如此,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这两个范畴又有着共性和内在联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都要求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两者都要求人类活动减少coz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第三,两者都具有社会性。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强调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从而充分发掘生产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奏效。而“两型”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其社会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社会性方面二者又具有共同性。第四,两者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

“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必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

三、低碳经济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突破口的机理

(1)低碳经济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产模式

当前世界由于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导致全球能源枯竭、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世界科学家们经认真研究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办法是减少能源消耗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前者要求我们节约能源,而后者要求我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起来,即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低碳经济能在生产领域形成节能减排的有效生产模式。第一,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它不仅要求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而且要求大大提高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碳基能源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由此,减少Co2的排放和温室效应。第二,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的转换

环节,发展并推广高效清洁煤炭发电技术、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节省能源。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等。第三,低碳经济要求大力开发低碳和无碳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甚至实现无Co2的排放,极大的减少温室效应。第四、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过程的出口增加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减轻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在生产领域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节省资源,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它可以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

(2)低碳经济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不仅重视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而且还重视生活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要求建设低碳社会。在当代由于人口剧增,生活消费方面节能减排关系重大。尤其是当前社会上盛行着的奢侈消费、“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高碳消费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与“两型”社会建设格格不入。

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蔚为社会风气。在耗能巨大的人们行的方面,鼓励人们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少排放污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例如,大力推广使用自行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铁路、水运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尽量在线处理人们交往的各种事务,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在住的方面,提倡住宅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厨房系统,使人们居住实现生态化,既舒适实用,又节约能源。在衣着方面,限制高能耗的纤维产品,提倡可再生植物纤维做原料的衣物,使人们衣着既时尚美观、有利于人体健康,又减少能源的消费。在食的方面,提倡节能烹调方式和烹调工艺,限制高能耗的食品,禁止豪华筵席、浪费性消费,提倡低能耗的营养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消费结构。在商务和公共服务方面,宾馆、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要厉行节水节电,合理控制空调的制冷、制热温度,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娱乐健身方面,歌舞厅灯光照明、音响、空调等要适度,提倡回归大自然的室外娱乐健身运动,尽量减少耗能高的室内娱乐健身器材。

总之,低碳经济能促使全民转变生活消费观念,反对浪费型、高耗能、高排放的生活消费方式,提倡节约能源和资源,实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这完全符合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在生活消费方面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活消费方式。

(3)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高强度、掠夺性的开发使用,已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据有关文献,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50年左右耗尽。斯特恩的研究以及ipCC的评估报告警示人类放任的行为已经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环境,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GDp的5%~20%;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也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由此可见,建立在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耗基础上的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寻求新的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过渡。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低碳经济”能成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能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改变能源结构,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经济,由于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因此,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着力推进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可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构建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工业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创新,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能源强度,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改变社会消费模式,实现人类生活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变革。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生活消费模式为根基。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向低碳转型,更需要引导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和方式向低碳转变,使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的一个基本途径。这就要求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念,使社会消费实现低碳、低排放,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上述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可促使人类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尊重和维护自然,保持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从工业文明发展为生态文明,由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完全符合“两

型”社会与环境友好的要求,低碳经济在这个方面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大举措。

(4)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社会和谐

“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是当代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标志。它不仅要求发展物质文明、生态文明,而且要求发展社会文明,并注重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此,其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即注重综合效益,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谐。

要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的上述客观要求,在当展低碳经济是重要切入点。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扩大就业三重效益,能有效的获得“两型”社会要求的综合效益。低碳经济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其保护生态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建筑领域能耗及其温室气体排放和废物产生量占总能耗及相应排放量的30%~40%,如果用好现有的建筑节能技术,就可以使建筑能耗降低80%,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

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许多新兴行业和新的增长点,仅从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沼气等二次能源方面来看,由此就可以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例如,联合国新闻称,2005年中国仅太阳能产业雇员就已超过15万人。可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发展低碳经济对克服经济下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节篚减排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事实胜于雄辩,在世界上,英国是最早推广低碳经济的国家,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使英国朝着低碳经济乃至低碳社会型国家的道路前进,经济方面也获得了良性有序的发展。在国内,河北的保定是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该市采取了节约能源、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据河北省2008年年初公布的经济发展报告,该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省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在国际金融危机不利的情况下仍实现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由上述国内外推行低碳经济的案例来看。低碳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见,低碳发展能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既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又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这又完全符合“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6

低碳经济一词自出现以来,就频频出现于政府文件及相关重要会议中,同时伴随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诸多词汇也相应应运而生。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一种以较低污染及低排放等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人来社会发展历程中一大进步的表现。低碳经济主要强调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及其清洁度等方面,能源创新和相关技术的革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与关键部分。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全球经济变暖的现象提出的,日益显著的气候变暖现象使得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改善与减缓全球变暖的现状,国际社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与相关政策,发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吁。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也相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被国家领导层明确提出。可以说,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环境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趋势与必要。目前,围绕低碳经济这一主体发展的产业已经悄然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

2低碳经济视域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价值探究

2.1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林业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林业更加凸显了其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关键作用。在林业时代观念的指引下,林业已不仅仅是一项比较单一的产业,其功能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又一次被重新赋予:(1)林业的发展规模及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内的具体环境容量,换言之,其对经济发展规模及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2)此外,林业作为进行碳储存的一种重要形式,某一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与其碳储存有着正相关的关系。(3)再有,林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其他副业进行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一旦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或者产生巨大损失,与之休戚相关的其他产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影响。(4)森林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在美化环境、优化空气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与方案离不开林业的发展与支持。(5)保护林业资源是保护人类家园的前提与保障,只有大力发展与保护森林资源,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2构建相应的生态文化体系

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与公众的积极参与,逐步将建设生态文化转化为一种社会风尚与习俗。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生态知识的宣传力度及普及范围,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逐步提高对森林资源的关注度。要进一步实现对生态文化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及了解,进而逐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更好利用。通过对森林及湿地资源潜力的逐步发掘及探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积极引导公众树立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消费观等较为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念。

2.3有利于树立平等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前提就是生态平等的观念。这种平等的观念中,不仅仅包含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还包含不同年代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平等。总之,生态文化价值观最终都将归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可以说,在这一关系中,自然被赋予一定的道德地位及身份。只有将生态文化及生态意识转变为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文化意识形态,才能切实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2.4逐步加强公众环保及生态意识,完善相关渠道

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环保意识的加强,相关院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与期望;对于中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加强与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形式加强对相关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在建立及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规范来进一步保障及实现公民的相关环境权利,其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提高对相关环境信息及资料的公开性及透明程度,进而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与体系,逐步推动环境保护的民主化及大众化趋势,最后,相关政府机构及部门应积极支持与鼓励一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建立以及相关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这样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

2.5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7

 

从历史发展看,审计先是会计的一部分,后来才逐渐从会计中分离出来而成为_个独立的概念、专业的职能和专门的学科,两者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先有唇后有齿,其后就相伴而存、相约而守、相合而为。这种合理配置、互动相宜下的历史渊源,还充分体现在两者同以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为其工作工具,同以会计核算成果为其工作对象,同以监督、审核和评价为其工作手段,同以差错防弊、提高效益为其工作目标。可以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利用和竞争的广泛需求,会计审计必须继续在这种历史渊源的传承和光大方面与时俱进。

 

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倍受世界关注,低碳化甚至零碳化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03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公众就开始关注企业经济增长背后所隐藏的环境代价,关注企业碳投资、碳技术、碳金融、碳交易、碳贸易等对含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收入或利润的影响,关注企业在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和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低碳或零碳应对,04从而就催生了碳会计的产生和应用,广泛开展了对碳会计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推行,并形成了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碳会计体系。与此相应,审计也开始在有效利用组织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碳排放和交易会计处理及风险披露的信息、碳技术投入和运用事项记录和报告的信息等方面发挥出了改革创新型作用,形成了_种旨在衡量组织或个人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情况、评估碳会计发展应用质量和实效的碳审计。至此,可以这么认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会计学界对碳排放、碳交易及其与之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成本管理和战略发展等方面核算、报告和披露的高度重视,逐步达成了碳会计规范制定和应用方面的共识与共为;而碳会计在对充分揭示低碳经济活动实质、全面反映低碳经济业务真相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碳审计来监督检查会计主体或被审单位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等;并从中积极主动探求到节能减排的新途径,促进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好、用好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积极为管理决策和评价考核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准确信息。碳审计和碳会计在低碳经济下的这种适应性互动关系,无疑是与会计审计本有的渊源一脉相承的。

 

二受托责任:二者共同的存在基础

 

关于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这就为碳审计与碳会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二者均以受托责任作为其协同发展的共同存在基础。

 

(1)受托责任与碳会计

 

杨时展先生开创了我国受托责任理论研究的先河,他精辟地得出了“受托责任的存在,是人们之所以需要会计的根本原因”。陈晓利(2001)认为,受托责任的计量通过会计行为实现,而受托责任的控制则通过审计行为实现。谢奕(2010)指出,受托责任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受托责任角度来分析会计的本质、目标、职能等问题,更能深入地认识会计,能更好地对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各国都在致力于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碳会计。在此情况下,碳会计的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对外的受托报告责任和社会责任,对内的受托行为责任和经济责任。

 

1.对外受托责任。从会计本体看,碳会计的对外受托责任主要体现在受托报告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即是对碳会计体系之外的有关各方所承担的公共责任。其中,受托报告责任在于以恰当的形式,及时有效地反映和报告碳资源使用、管理的责任承担与履行情况;受托社会责任则在于对此类责任报告所产生的后果相应担当的职责任务。比如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碳汇碳税与碳关税等方面的相关责任描述、分担、履行信息的披露和报告是受托报告责任;而所报告的这些信息是否属实与及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产生了正向作用等,则是受托社会责任。

 

2.对内受托责任。在碳会计履行好自身的对外受托责任的过程中,必然和必须地涉及到对内的受托责任,即对碳会计系统自身及其内部相关组成因子产生积极影响或作用时所承担的职责重任。一方面,碳会计要规范其运行,在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环境法规的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碳会计质量标准确认与实施等方面的积极响应、倡导、助推等导向责任。另一方面,碳会计要立足会计主体、着眼会计本体范围与国家国际视野,谋求并满足自身和其他方面最大的利益需求和愿望,在碳会计规范与操作、碳会计理论与实际、碳会计人才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实践责任。

 

(二)受托责任与碳审计

 

受托责任产生了审计,审计正是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手段。明确指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审计人员和审计策略的制定者的责任是:不断发现什么是社会需求,社会对独立审计赋予什么期望,并在实务和经济限制的范围内,努力满足社会需求。王光远教授(1996)更强调“没有受托责任就没有审计,而没有受托责任的演进就没有现代审计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催生了碳会计的出现,碳会计的应用需要碳审计的监督。基于受托责任的碳会计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碳排放、碳交易、碳汇与碳税等方面的责任及有关信息,而这种责任的分配、履职情况以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等,需要审计参与进来进行必要的鉴证、监督、检查、考验等;由此就有了受托责任下的碳审计。

 

受托责任下的碳审计,应高度关注被审单位低碳应用或消费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应立足碳会计事项发生发展情况的客观性、质效性和责任性,以此加强碳会计事项的鉴证、评价,较早发现被审单位在低碳应用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风险并运用法定权限预防、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被审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碳应用或消费方式。

 

(三)基于受托责任的碳会计与碳审计

 

从理论上来看,受托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存在的基础(路军伟,陈希晖,2006)。王光远教授(1996)也指出“受托责任不仅是一个内含丰富的动态概念,而且是_种思想,_种支配着会计审计发生和发展的思想”;并认为现代会计审计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5不管受托责任的内容如何规范,但所有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而会计和审计就是受托责任内容的最好计量者、控制者,是受托责任关系中联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桥梁;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审计就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认定、重计量和重报告。。3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与碳审计依然涉及到受托人与委托人,而其受托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已扩大到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需要向社会各方面充分报告碳会计与碳审计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具体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受托人借助于会计反映其受托碳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控制受托碳责任的履行过程以及通过会计报告总结性地反映、披露、表现受托碳责任的履行状况,并表达出可以予以解除碳责任的信息,这也是委托人了解受托人碳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以及作出相关碳决策的基本依据;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在时空上的分离和职责地位上的差异,出于对碳委托事项负责和节约碳管理与交易成本考虑,委托人需要借助于审计来控制受托人受托碳责任的履行过程、状况以及受托人提供的碳会计报告的质量。从此意义上说,碳会计与碳审计具有强烈的协同性。

 

三生态文明化:二者共同的发展动因

 

(_)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_种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种以保护全球气候为目标,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这_经济形态被认为是后工业化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新型经济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生态文明为低碳经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指导思想。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是_个能源消费逐步提高的过程;尤其是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文明的发展模式与自然相疏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08作为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的生态,应作为人类永恒的_种意识和理念;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相依相存、互促互进、共处共融所形成的生态文明,也不仅仅只为着解决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危机才有需要;从此意义上说,针对人类活动中所出现的能源高消耗、碳源高用量、碳气高排放而提出的低碳经济,就始终需要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和实际行动;并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节能减排及创新技术与机制的普遍应用,促进经济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2.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在不断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9]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落脚点。m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根本和核心是一致的,两者都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是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气候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_,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_环;加快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就成为了减小资源消耗、缓解环境污染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清洁发展机制(CDm)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消费模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的关键一步。

 

(二)生态文明化:碳会计碳审计的共同发展动因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哲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志远(2007)在解读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时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提升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经济建设的生态化为中心,关键是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其核心是开发优化的资源利用技术”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未来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就是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从生态文明到生态文明化,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认识的文明进步和意识的觉醒升华。源于低碳经济而出现的碳会计和碳审计,其根本动因也就归于生态文明化。因为低碳经济具有的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说明了人类在发展和提高生产力过程中对资源稟赋、技术进步、消费模式等的掌握和运用是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和要求的,这与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相吻合;而伴随低碳经济发展的碳会计与碳审计既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和需要,也是人类在一定文明层次下的新认识、新作为,更是人类基于维护生态平衡而追求和实现那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时所开展的文明化协同性活动。

 

四适应性互动:二者共同的和合关系

 

(一)碳审计与碳会计的目标对应性

 

1.碳会计目标

 

关于碳会计的目标,有人指出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降低碳排放量、发展生态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m笔者根据对会计目标是由基本目标、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的认识,以及CCiC(2003)对企业实行碳排放会计提出的三个目的①,aCCa(2009)政策执行总监罗杰亚当斯基于对未来碳排放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期望②和陈蕾嫣、张白玲(2010)指出碳排放会计的目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m等观点,认为碳会计目标也应有基本目标、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层次,其中,反映出供会计主体有关各方可资利用的较高质量的碳会计信息为其基本目标;提供和报送会计主体低碳责任承担和履行情况并助于国家、会计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对低碳经济发展和碳生产力等方面决策为其总体目标;关于碳会计准则制定、碳会计的国际趋同、碳会计融投资活动和碳会计要素界定等方面的研究与明确,则应分别成为碳会计分部目标的准则目标、概念目标和行为目标;而涉及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环境资源投资及其所能产生的效益、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会计主体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碳会计日常运行工作的管理等,就成为碳会计具体目标下的核算目标、关系目标和管理目标。

 

2.碳审计目标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新兴产业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正确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两型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实现的科学发展,在本质要求上一致。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总理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书记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节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另一方面是要求对资源、能源消耗实行减量化,其目的是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管理水平得到较好提高。这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的减小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即是指立足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中之内。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中部崛起的又一大战略举措。

二、建设“两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要想不断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其关键还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两型社会”的规划中,大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环境整治,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生产和食品安全,这些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两型社会”建设应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不断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保证“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两型社会”的建设,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友好发展。

(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自然资源结构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人们要逐步改变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改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同时要求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从源头上减轻大气、水、土地的污染问题,加大流域、区域原生态的防治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加强环境保护的城际、省际、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接受和拥护,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资源生态保护。两型社会的内涵就是要积极地发展生态文明,让生态为文明的观念广泛传播。同时,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会切实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三、发展新兴产业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主要是指随着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我国在“两型社会”建设规划里,特别是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中,也是将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与标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要求自觉而积极地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加快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以此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品质,增强“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内涵。

(二)发展新兴产业应以发展循环经济型和低碳经济型产业为主

1.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科学发展观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要求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群或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发展,无疑会对我国的“两型社会”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发展低碳经济型产业。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排放二氧化碳比较少的经济,实质是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化产业、促进低碳化消费,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致力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与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的。中国政府在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之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要融入低碳发展的理念,结合中国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从优化经济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以使用低碳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以低碳经济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低碳化,以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继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

[2]吴亚平.“两型社会”探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概念;困难;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缺水、缺电、缺油现象频发,我国的能源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供需不足方面,更严重的是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

1低碳经济的内涵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保持自然环境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很多研究低碳经济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既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又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相反地,低碳经济模式在起到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优化了能源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理念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尽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谁污染谁治理,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完成国家对能源损耗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像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建设生态文明。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改变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同进步。

低碳经济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快现有的经济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加快科技创新。低碳经济部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总体布局当中,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努力完成建设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今天,工业的发展不能够仅仅以效益为主要目的,更要在加快工业的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工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制定更加合理的进行工业建设总体规划。在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同时,使资源、能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建设工业战略强省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快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在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的今天,工业建设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走出一条工业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在工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发展、建设绿色GDp,加快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制度建设,促进人类生产观念的进步。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前提的,换来的却是较低的经济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了能源的消耗,能源利用率低下,同时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的模式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所代表的理念跟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一样的,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阐释。

总体来看,要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把握住低碳经济的三个特点:

(1)战略性。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反常,这些众多的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我们遇到的生态问题,更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对当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调整,为了让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

(2)综合性。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发展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社会、环境、人文的综合问题。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结合,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放慢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节能减排。同时低碳经济还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问题。不同的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因此要在保证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公平的节能减排目标。

(3)全球性。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所以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21对绿色节能技术缺少评估标准

近年来我国绿色节能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多通过建设过程的中的实践与探讨,没有传统的数据作为支持,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致使一些绿色节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再加上绿色节能技术研发成本较高,而相应的投资又极其匮乏,不能及时的投入设备、技术等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优化完善,极大的限制了绿色节能技术的进步,极大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

22政府对绿色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支持,投入较少

绿色节能技术在我国发展较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人们对于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认识不清,在发展过程中不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发展绿色节能技术需要使用大量的新材料、新设备,而国家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使绿色节能产业的建造成本以及购买成本极大的上升。成本的上升也极大的打击了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很多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术产业发展中来,而忽略对绿色节能产业的重视,影响着我国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

23低碳产业的推广阻碍重重

结合我国目前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度缓慢的现实,我国要想大力推广低碳产业,必须要从国外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一方面先对国外的低碳技术进行实际的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情况。很多企业为这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往往不能跟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甚至是背道而驰。到最后,既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企业也没有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途径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较多,但是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占有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脆弱,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面就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可能途径作相关分析。

31加强制度、法律建设,完善评估体系

政府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根据制度、法律等,对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各技术相应的标准,使绿色节能技术有据可查;完善技术评估体系,根据标准规定等及时对绿色节能技术开展有效的评估,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为真实的评估数据,严格把关,推动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加强立法监管,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针对一些特殊行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对园区管辖内的所有企业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恶意竞争的企业坚决进行查处,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

32优化并改造传统行业

对现存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以及化工工业进行严格审查,对各企业能源以及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用技术来带动企业发展。加大对企业的监管,提高新增产业的准入门槛,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及时进行严肃处理,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影响当地长远规划。加大市场竞争,通过重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不断整合市场资源,让小企业形成规模,增强企业总体实力,提高竞争力。

33加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结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体战略规划,进行地域划分,明确各地域的发展优势,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生产园区要建立集群发展模式,将同类产业、配套产业进行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针对的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的规划,在一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地区,要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注重对资源开采利用的同时,建立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生态环境比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保证当地生态平衡。依托各地区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34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要结合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对新兴进产业要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加大对创新性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增强创新能力。出台一系列政策,引进一些服务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产业的建设当中来,用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5制定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家总体布局,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划分进行指导,突出未来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对重点以及难点制定专门的规划方案,制定出建设各阶段的目标责任,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强对绿色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对于研究出绿色节能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或者是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人们购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吸收他们在绿色节能新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丰富和完善。

36与国际接轨,共同合作

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也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促发展、共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要在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的前提的下,实现技术的转让、推广和创新,通过参与制定碳排放标准,我国应制定强制化的节能减排标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引进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共同合作,使我国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设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提高低碳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确保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要加大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并改造传统行业,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大技术投入,进行自然资源、企业重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中心,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为发展方向以及道路做出指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有效保证企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支持下来完成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2]王贵臣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中国市场2010(7)

[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5]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10(11)

[6]余丽生,冯健,陈优芳,虞斌基于国际比较视角透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10(06)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篇10

关键词:低碳发展历程低碳文化建设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