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02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水位调节;技术

中图分类号:p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5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的开采受到严重不良影响,不合理的开采、废弃物的污染都造成了水资源的管理问题日益严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水资源管理部门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加以管理,但面对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作用依然不明显。目前,科技的进步为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各项新技术与新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位系统等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捷方式,极大提高了管理质量。

1地下水资源调查分析技术与方法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极强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地图的可视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和能源勘探方面。在水资源防污染性能评价方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进行浅层地下水防污染因素的提取,对主要因素进行多次对比,权衡轻重,选取最关键因素。其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图,并对各因素进行量化[1];利用相关软件将图层栅格化;最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对地下水层防污染性能进行具体分区。

2)同位素技术的管理应用。地下水循环系统是极为重要的水资源研究内容,包括地下水循环深度等,通过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水量三方面的具体特点,进而反映该地区地下水的自动更新能力。当前,对于地下水循环深度的主要研究技术有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方法和水动力学法,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主要通过同位素标志性和计时性对水文进行研究。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所需数据量大,涉及的参数较多,对地下水文有详细的资料。在城市人动较密集的地区可以有效利用该技术,但往往在一些缺乏基础资料、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环境就不适合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应用时间早,至今使用也比较成熟,主要用于水体的起源、水体年龄和水径流途径方面。对于水的主要成分氢和氧,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可对之进行浅层地下水的追踪[2],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2地下水资源管理软件

国外有专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对地下水的水流模型和先进的技术相整合,形成一个地下水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管理。目前为止,国外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得到成熟的发展与应用,各种管理软件的设计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服务,对于解决水资源的难题也得到相应开发和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水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管理方式也日新月异,例如应用较普遍的地理信息技术,地下水资源管理遗传算法,地下水动态预测小波随机耦合模型,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等等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各具特色的管理软件的发展,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地下水数学模型相结合的产物。模型与模拟软件关系紧密,不可缺少,模型是软件的核心成分,模拟软件则是模型实现的关键方式,模型的发展会带动模拟软件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有效提高模拟的准确率,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良好的现代化水平。在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叫成功的管理软件,并发展成为世界标准水平。如美国的moDFLow软件[3]。

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展得火热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是一种对人脑或者自然的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模拟,是一种抽象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系统。该系统拥有极强的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大规模并行处理以及储存各类复杂信息,功能强大,系统自身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组织性和学习能力,对事物的联想、错荣和对干扰物的抵抗能力,对一些模糊性的问题有分析内在规律的能力,系统先进性极强。该系统使用在地下水资源的研究方面,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分析评价也可以通过该功能进行,将研究问题看做一个模式来识别问题。目前,使用得较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Bp网络,可以有效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函数的传递十分有效,网络包括三层:传递层、隐含层、输出层。

3新技术与新方法

1)水污染修复技术。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废料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土壤和地下水都受到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相关数据显示,对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量进行调查,发现有65%的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重度污染,35%的城市轻度污染,只有5%的小城市基本没有污染。可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水土的污染,而水土的污染又会阻碍经济的更好发展,也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制一门针对水污染修复技术十分有必要。针对地下水的污染源来看,主要有铅污染、石油烃污染和硝酸盐污染,根据不同污染源设计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处理方法。首先,针对铅污染,主要处理方式有物理屏蔽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以及抽出处理技术。三项技术中以原位修复技术为主,是研究的重点技术,该技术包含的项目有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可渗透反应墙等,根据水污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地下水硝酸盐氮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国外有相关调查表明,地下水在受到石油烃污染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恢复原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处于污染状态,因此,对该类状况进行经济适用的去污处理已经成为各国水文研究专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对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研究技术包括原位化学氧、原位电动修复、环境同位素技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以及土壤气抽出技术等主要内容。

2)水源补给技术。对地下水实行人工补给,可以有效调节地下水的补给量。人工补给的实质就是利用相关工程设备,将地表水自流或用压力引入地下含水层内,以此丰富地下水的自我补给量,使地下水水位常年保持稳定,并进一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季节或年度的调节,确保地下水的长期充足。国外对该技术已经发展得较成熟,已经普遍运用于小规模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对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各地区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运用。政府部门也应在积极的引导下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唐克旺,唐蕴,等.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12,21(11):110-111.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水资源管理“3S”技术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echnologicalrevolu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waterconservancyindustrydevelopmentdirection,throughtheanalysisof"3S"technologyandintegrationtechnology,digita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otherhightechnologyintheapplicationof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houldbemadeto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opromot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tosupportthesustainableuseofwaterresourcesofeconomyandsociety,soastorealizethepeople'sstandardofliving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veforcesandimprovethe.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水资源管理“3S”技术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revolutionandwaterresourcesmanagement"3S"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213.4,p2文献标识码:a

1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利工作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科技界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1]。

科学技术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系统产生了深刻变革,更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生产管理已成为影响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管理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不再仅是利用自然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理论基础,更是有组织地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实现现代电子信息管理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更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2]。经济目标就是要求维持自然资源的供应,实现经济的适度发展和效率;社会目标就是要求维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公平分配;环境目标就是要求维持适度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服务,增强环境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水的问题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急待解决。水利工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决依托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3]。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科学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第三次技术飞跃的代表,“3S”技术、信息技术、测控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仿真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新生代”技术以数字化手段为核心,并以此为渠道将数据与应用模型相结合;数据量巨大,通常被称之为海量数据,其存贮、管理、传输都有异于传统的技术和方法,通常意义的数据库已不足以管理这些数据;数据资料的存储和处理环境趋向网络化,为分布式数据库的建立和交互操作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仿真技术甚至可以在网络系统中重现和模拟真实的世界[4]。水利行业内部,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诞生了如“数字地球”“数字水利”“数字流域”等新名词。新技术的应用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水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2“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水利”涉及的技术专业非常宽泛,其中的主要技术有“3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等。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遥感(Remote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简称),是数字水利的支撑技术[5]。

2.1地球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是针对水利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可以根据水利信息的地理坐标进行管理、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分析具有各种时空要素的水利信息的现代化工具,是数字水利的技术基础。GiS的处理对象为空间实体。水利信息固定的实体如河道、湖泊、水库、枢纽工程、抽水泵站、开采井等和非固定的实体,如水位、降水量、蒸发量、调水量等,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属性,与GiS空间实体的点、线、面属性具有一致性。GiS提供的图形能力与水利信息图形上表现的数据是一致的,而且GiS完全能表现水利的各个方面[6]。在实践中,GiS不仅是进行资源普查、区域开发规划、国土管理规划、环境资源调查的基础,也是区域决策与现代化管理的有力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对空间数据除管理、检索外,还可进行各种运算和分析。输出形式主要是图形(各种专题图等),也可以是传统的表格、文字、数据。通过GiS可完成影像的处理、解译,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及应用等,为高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GiS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了坚实的应用平台[7]。

2.2遥感技术(RS)的应用及发展

遥感技术(RS)作为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可以完成许多重要数据的测绘。

①根据红外波段的水体辐射率明显低于其他地物,选用一个合适的红外波段,定出其水体的阀值,高于该值,即为非水体,利用此原理,即可测量出河道、湖泊的水位值,还可以利用卫星资料绿、红和红外波段的综合信息来求取绿色系数和红色系数,拟合生成水体面积。

②利用不同时间段的两幅或多幅卫星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不仅可以分析时间段内的洪水淹没的范围,还能反映洪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做出正确的决策,依据洪水泛滥时的卫星图像,可以绘制洪水淹没范围,估算洪水造成的损失、

③通过遥感技术实时获取洪水情况,输出地图、图表。

④由于遥感技术能对下垫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可进行逐项成因分析,直接利用卫星图像上获取的信息作为参数来编制洪水预报方案,通过卫星或航天传感器系统的联合应用,确定出地物覆盖分布,并与土壤、坡度等资料一起转化成数字化格式存入GiS系统。

⑤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干旱及土壤含水量实时监测,以及防洪工程检查、河道清障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水资源水环境调查系统,应用遥感资料进行下垫面属性分类,计算其分类面积,选取经验参数及入渗系数。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计算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入渗补给量。两者之和扣去重复计算的基流量即为多年平均水量,对国内某些流域进行估算的相对误差小于7%,尤其适用于无水文资料地区。

此外,根据遥感资料提供的积雪分布(三维)、积雪量、雪面湿度,用融雪径流流域模型估算融雪水资源和流域出流过程。如有精度较高的数字高程模型,对湖泊面积及容量调查也有较高精度。目前已可以对混浊度、pH值、含盐度、BoD和CoD等要素做定量监测,对污染带的位置作定性监测。

遥感技术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基于遥感核心技术的衍生技术逐渐被开发并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光雷达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在“数字流域”中,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来收集原始资料。目前,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以激光雷达测量技术(LightDetectionandRanging,LiDaR)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多等级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LiDaR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Dem以及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进而获取地表物体的垂直结构状态,地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大大增强,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空间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们从传统的人工单点数据获取转变为连续自动数据获取,提高了观测的速度和精度,使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激光雷达技术的使用为“数字流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来源,在“数字流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8]。

2.3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是一种可以定时与测距空间交汇的导航系统,具有测量和民航功能,通过接收卫星信息结出(记录)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三维坐标及载体的运行速度,同时它还可给出准确的时间信息,具有记录地物属性的功能。它和传统监测不同的是,操作十分简单方便,只需一人携带仪器经过该地点即可,可大大提高测量的速度。GpS测量相对独立,任何一点的测量均是依靠卫星信息定位的,和前后测点无关,因而没有地面通视的要求,也没有误差积累的影响,可以用来测量小范围的水土保持设施或水土流失现象发生位置、几何特征等,还可监测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退耕还林的具体面积及分布[9]。此外,GpS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下地形测量、堤防险工险段监测、抛石护岸监测、大堤安全监测、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1996年和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的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长江险工险段监测,长江水道地形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域监测及长江堤防安全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3S”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

虽然GiS、RS、GpS技术各有各的发展和需求,但是地理信息是一种信息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任意一个系统都是侧重于信息流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满足准确地、全面地描述地理信息流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它们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强大的信息采集方式。“3S”集成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3S集成是指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灌区信息化系统即是“3S”集成的实践成果之一。它利用微波扩频无线网络、webGiS、数据存贮等“3S”集成技术,提高灌区信息化水平,为灌区信息化进程提供技术手段。它主要包括数据、图像、语音三网合一的微波扩频通信技术,多线程调度技术及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在灌区信息化系统中,信息的采集源头涉及气象、水文、水利、工程、灾害等多种信源,在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情数据库系统建立实时的交互,数据的有效传输必须确保网络通讯的畅通,实时监视每个系统、网络的活动状态,并建立事件的处理机制[10]。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灌溉过程仿真系统、防汛调度仿真系统、GiS查询等系统中需要应用灌区各类基础和专题电子地图来完成,所以在灌区综合数据库设计时就需要采取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将灌区水情数据、工情信息与地理空间点、线、面相结合,通过该技术,就可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灌区空间数据库。中心的、连接渠首枢纽、测控站、管理站、局属单位的点对多点宽带无线网络系统,实现全灌区的网络一体化,实现各远端站点数据、图像、语音及测控信息实时、高速的传输,满足了大型灌区建设方便实施及综合多样的数据传输需求,是大型灌区通信网建设的首选方案。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通过多线程调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采集和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水资源的综合调度能力,优化调度模式,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可以建成一个以管理局信息中心为在综合数据库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对各类实时数据、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进行数据提取、业务分析,并结合水利模型可以实现各类用水仿真、灌溉仿真、防汛仿真等功能,为领导提供综合决策和指导。

4.其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数字地球中开发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成品技术、知识挖掘等多种高新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又为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数字技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开发研制,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与水有关的国家尺度上的数字信息产品。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是数字流域构建技术,包括数字信息获取技术、处理技术、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等;二是水信息同化挖掘技术,这是介于数字流域技术平台和数字成品技术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中数字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通过遥感遥测技术所获取的信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提供了最佳平台和技术准备,当雷达、卫星测雨技术进入实用阶段时,雷达或卫星捕获的高分辨率实时雨量信息可以与数字模型进行最佳联接,实现降雨输入与模型之间的完整结合,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将观测点信息拓展和同化至流域面上的信息需要由数字模型来实现;三是数字成品技术,这一技术是基于数字流域、运用数字模型开发的最终产品,为国家宏观可持续发展决策和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

参考文献

孙相文,张建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10:53-57.

索丽生.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治水新思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J].水利水电技术,2005,36(1):4-8.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3

关键词:水质监测技术;应用;解决

水质监测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及污染因素实时监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和污染途径,为有效防治水资源污染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我国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大自然的过滤能力有所下降,此时要想为广大的居民提供清洁的水资源,必须通过水质监测技术,获得水资源的更多数据与资料,除了要优化配置外,还应该积极的开发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实现我国水资源的更好调配。在此,本文主要对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一、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的水资源管理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工作成果都不是特别的理想。为此,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的水质监测技术情况展开分析,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实现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来看,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系统设置的监测站点,多数以掌握地表水资源质量为主,未能开展全面的监测工作。地表水虽然是比较重要的水质监测技术应用对象,但还有地下水、供水水质、排污水质等多个监测对象等待监测,未来需全面监测,弥补单一监测造成的不足。第二,各个级别的水质监测中心采样能力不足,监测频率较低。面对人口的增加和水资源的持续枯竭,很多地区的的生产、生活用水,都需要从外部来运输,对当地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各个级别的水质监测中心采样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很多的水资源问题被忽视,同时在监测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水质监测技术能力的发挥,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造成更大的负面作用。第三,设置的自动水质监测站数量并不是很多,其自动测报能力在整体上有待提升,无法及时的获取较多的数据和信息。

二、创建水资源质量评价系统

在多数水环境状况要素中,必须客观、公正的监测、评价水资源质量达到同步监测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应用水质监测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去应用技术,这样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只能在小范围内获得成功,无法建立但环境上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应在现实工作中创建水资源质量评价系统,将水质监测技术作为基础,提高水资源质量的管理和监测。首先,水资源质量评价系统,须与当地的水资源管理相互配套。虽然水质监测技术是相同的,但各个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是不同的,应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性的应用水质监测技术,充分发挥出水资源质量评价系统的各项功能。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水资源质量评价系统,其目的在于较为迅速、准确的搜集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根据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判定当地的水资源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理。所以,联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水质监测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立体监测解决方案

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因不同的流域及管理需求也给予不同的监测方式,立体化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由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移动监测三个部分所组成的。从主观的角度来说,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需要长期的努力来完成,在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去巩固,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立体监测解决方案,同样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立体监测解决方案,需将水质监测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成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实验室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各地区的水资源取样,来更好的测定其中的元素含量和污染物质类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制定有效的对策来完成对水资源的治理,否则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应急监测系统。对于我国而言,虽然河流、湖泊遍布,但由于工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很多地区的水源地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需要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区,或者是在极端的天气发生后,利用应急监测系统,对当地的水源地和一些水资源容易遭到污染的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测,将得到的结果与相关部门相互研究,制定较多的治理水源的方法,防止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第三,自动站监测系统。整个解决系统是由水样采集、预处理等完成采样控制操作,分析监测系统对水样进行在线的监测和分析。采用windows操作软件,对水样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实施细致的记录,并运用网络把获取的信息反馈至水质监测中心,监测中心使用GpRS/GSm无线通信网采集所需的数据信息,完成系统的远程控制。

总结:本文对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多数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水质监测技术应用的不足,并且正在积极的采用相关的措施来解决。对于我国而言,水资源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后需通过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完善水质监测技术体系,健全相应的监测系统,不仅仅是单纯的搜集资料,还应该对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按照正确的工作方向去努力,促使我国的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戴秀丽,许燕娟,承燕萍.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现状研究及完善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12:7-10.

[2]亓俊霞.水质监测技术中应用紫外光谱分析的相关研究[J].化工管理,2014,35:125.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4

1.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省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m3,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72%;人均水资源量306.69m3,仅为全国同期人均水资源量的1/7,属严重缺水地区。同时河北省又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要解决水资源困局,除扎实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必须着眼于水利业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使水资源管理“摸得清底数、把得准规律、测得准趋势、管得住源头”,为确保京津冀地区整体水安全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2.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水利部党组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来,信息化工程作为水利四大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信息化工程)短板之一,已成为水利行业加大投入、创新模式、提升技术的重点领域。水资源作为水利工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重点,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建设投资总量不足、使用分散

水资源信息化所需建设资金一般来自于申请财政拨款,多半从属于水利工程配套建设,缺少独立且长久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有限的信息化资金也常分散到多个项目中,缺少统筹协调和整合利用,导致各系统零散建设,不成体系,技术水平落后。加上运维管理经费缺乏保障,许多已建信息系统已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2.2人才队伍数量短缺、水平落后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倍增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然而受行业差异限制,水利行业严重缺乏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队伍。既有的信息化人员多半从事硬件网络维护管理工作,在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挖掘、决策辅助支撑等方面空白较多。

2.3管理工作手段滞后、模式陈旧

水资源管理涉及海量的数据信息和复杂多变的时空要素,是天生适合开展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业务领域。但由于对新技术应用重视不够,导致水资源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数据的初级应用层面。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价值难以体现,无法有效支撑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需要。

3.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结合水资源管理业务特点,信息化建设主要方向包括“3S”、大数据、云计算3个方面,简述如下。

3.1“3S”技术应用

“3S”主要是指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联合应用。RS技术早先用于旱情监测评估,目前正在向水生态水环境监测评估方面转变。主要包括大面积水域的水质、水温、水污染监测。有利于快速判定河湖水体的健康程度,并科学开展水资源调配工作。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比,RS技术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上都优胜于人工作业。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定期监测、且主要用于定性分析,监测精度不容易保障。因此需要与人工作业结合互补,保证水资源数据准确性。GiS技术主要以“水利一张图”形式应用到水资源管理中。可以将采集到的水资源数据信息(水位、水量、水质等)以时空数据库的方式集成到GiS地图网格中,实现“一张图”管理。GpS技术主要用于地下水源监测井、地表水资源监测站点的精确定位。有利于结合一张图开展二、三维动态模拟分析等后期深度应用。

3.2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

我省目前已建有数千口地下水源观测井,均配备有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采集水位、水温等关键数据。另全省有数以百万级的各类机井,虽然归属不同,但目前正逐步实现“以电计水”(通过用电量计算用水量),也能获取较为准确的用水户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非常适合开展水资源大数据分析。通过溯源和预测分析,精确掌握我省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及演变趋势,更加科学评价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并有序开展水资源的调度管理。

3.3云计算技术应用

水资源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非常依赖于各类二、三维数学模型。受计算机性能限制,传统建模过程十分漫长。云计算可按需提供灵活海量的计算资源,大幅提升数学模拟效果。目前常见的云计算提供方主要为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领域的阿里、腾讯、华为等云服务商。但公有云计算资源在处理敏感数据方面有较多局限,因此一般会采用服务器托管方式,将开展云计算服务的硬件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物理隔离,以确保数据安全。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5

论文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x10rn3,占全球总量的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位居第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121位,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x10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

2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

(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工业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门做补偿,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高新技术企业所有员工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和技术的综合,是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高增值性的特殊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多寡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发展将越来越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将失去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优势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充分认识世界政治多元化所带来的科技发展新机遇,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步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源的多寡是影响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成效也逐渐提升,提高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成效。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人员为716.5万人,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63.6万人、24.9万人和3.2万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为2.9万人。在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达到97.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3.6%。但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其整合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较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较低,因此最终给企业领导者造成了“找人比找资金、找设备容易”的假象,使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二是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战略价值等的认识片面,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人事管理,导致该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制度的建设。

2.人力资源的招聘制度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招聘机制可以快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及数量。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制度严重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招聘过程通常为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二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招聘之时对应聘者的考核与实际应聘岗位相脱节,忽视岗位要求,片面规定应聘者必须具有高学历,这样将会把许多学历水平较低,但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拒之门外,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3.人力资源的报酬不合理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制度主要是以岗位为准,即同一岗位的工资水平相同。这种工资制度完全忽视了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贡献程度的差异等,将会导致平均主义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导致员工相对工资的地区差异,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弱。

4.人力资源的流动不足

由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环境等原因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交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且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介机构的信用度较低等,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一些内部制度,如企业员工合同制等限制员工的流动,导致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严重不足。

5.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依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考核的内容不完整。目前其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素质以及纪律等,而没有纳入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内容。二是考核的主体太少。目前主要的考核主体是自我考评和直接上司,而没有让同事和直接下司参与考核。三是主要采取静态的考核方法。四是考核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通常主要采用定性指标进行考核。

6.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重视经济或物质激励,而忽视政治激励,即企业以经济活物质激励为主,而很少运用参与激励、权力激励和晋升激励方式。二是重视短期激励而忽视了长期激励,企业经常运用奖金等先进激励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很少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这样将会导致员工的短期行为,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发展。三是侧重个人激励,缺少团队激励。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改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是指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各项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个组织中最缺乏的不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应该从物转向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招聘机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科学、合理的招聘原则,即唯才是用的原则。二是通过人力市场或其他方式,公开招聘新进员工。三是整个招聘过程都要具有公平性和透明度,即给所有应聘者提供同等的竞争机会,在公平竞争中进行招聘,并将招聘结果及时对外公布,增加其透明度。四是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学历要求,决定各个岗位的应聘条件,每一类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及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并且从员工招聘开始就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原则,选择适宜的人员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工资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加人力资源存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视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要经常给员工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并定期进行职业技术竞赛,以提高员工的职业技术水平,增加本单位人力资源的存量。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工资调节机制,吸引高级劳动者到本企业就业的同时,也会激励本企业原有就业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工资水平与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相挂钩,对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应给予较高的工资。

4.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价格差异较大及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严重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1)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通过有效、可行的渠道,如网络等,及时公布和更新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使供求双方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2)建立由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价格的价格决定机制。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主要由用人单位决定,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只能被动接受,而且在一些单位,职工工资和职业技能、学历相脱节,导致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的所有者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由市场机制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发挥价格杠杆对人力资源的调节作用。(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利。(4)严格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机构,引导其合法经营,为人力资源的合理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5.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完整、客观性较强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是扩大考核内容,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纳入到考核内容中;二是增加考核主体,让同事和直接下属参与考核活动;三是尽量采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四是采用动态的绩效考核机制。

6.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激励是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极其重要的。对人力资源的激励通常包括以下方式:(1)经济或物质激励。运用这种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最早通常是给人力资源所有者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物品的奖励,但后来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单位给人力资源所有者一定数量的本单位股票等虚拟资产,以示奖励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与单位利益相结合。(2)政治奖励。经济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最低层次的需求,而当人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那么政治升迁就是其中的一项。对于表现特别突出、有特别贡献或属于紧缺类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政治奖励,给人力资源所有者提供升迁的机会,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3)股票期权激励。为了防止和杜绝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4)引入团队激励。在侧重个人激励的基础上,运用赋予团队权力等方式进行团队激励。

参考文献:

[1]董亚辉: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9):300-301

[2]贾延红: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心人力及其激励[J].科学管理研究,2006(8):138-139

[3]郑贤玲:股票期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32-35

[4]张一驰等: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26-28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46-0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强调与遵循的发展理念,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备受瞩目。本文以目前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论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发展状况,并为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1]。

1绿色施工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1.1降低能耗

降低资源与材料的耗费是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材料的剩余率,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在施工或装修中一次到位、不返工,从而大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2]。

能源过多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性,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可减少一定的能源消耗。(1)改造电气安装连接的设备,选择有效的节能技术,从而减少电气工程操作过程中的电能耗量。(2)为防止室内热能散失,建筑结构中的墙体应增添隔热保温系统。

1.2节约成本

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重点在于“节地、节能、节材、节水”,通过对绿色技术的核心重点的改进与优化,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建筑施工效果。

在施工现场,对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废水分流排放、污水、雨水等进行有序管理,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电能的节能利用,应有相应的使用规划,应优先考虑使用国家的、行业推荐的环保、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并对其进行定时保养或维修。对于建筑垃圾减量控制,建筑企业应对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加强控制,其余不可回收垃圾则收集到封闭式垃圾站进行处理。可回收垃圾是可回收资源的重要内容,节约资源,加大资源利用率,从而使资源可循环利用。

1.3改善性能

对于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并不是单一的工序调整,它同时也在改进与优化建筑物内外组合形式,并由此对建筑性能加以改善。

2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技术管理必要性概述

2.1施工管理创新

理念指导人的行为,要使管理行为有所创新,只有先从施工管理理念创新开始。认识创新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是施工管理者理念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施工管理理念的创新应着眼于管理者认识度的提升。另外,管理理念的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以培训与教育,把各种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施工管理当中,并树立创新理念。新的管理理念着重于结合市场的需求、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加以分析,而不只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2.2绿色施工管理技术

技术优势是市场竞争中极富生命力和最具实力的优势,因此,技术创新能使建筑单位的实力不断增大,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而施工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对于新技术与新工艺,应积极从外部引进,并与相关企业合作,着力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形成以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施工当中,要结合施工工程项目的现实特征与新技术的特点,使新技术与新工艺的适应性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特点的施工创新技术体系。(2)施工技术创新从内部做起,以现代的施工要求结合丰富的施工经验,寻求更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以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创新的方法,使工程技术可以直接使用。(3)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施工,这是一种依靠动态参数施工管理的绿色施工方式。施工中工作量是动态变化的,施工资源的投入也将随之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技术,依靠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

3绿色施工技术管理有效措施

3.1加强能源、资源管理

绿色管理在建筑施工现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能源管理与资源管理。

(1)能源管理:节约能源是能源管理最直接的目的,尽可能的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实际的具体操作则要从设备与施工工艺着手。而绿色环保是设备与施工工艺选择过程中必先考虑的内容,除此,也要注重耗能低的设备,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进行保养与维修,以便能源消耗的不浪费。

(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是保护水源和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要善于控制用水量,对雨水和污水加以收集、处理并利用,处理过的水可以用做一些对水质要求不是很高的工程中,以便对水资源的节省与充分利用。

3.2优选绿色环保施工材料

对于高层的建筑建设,选材的考虑总是着重于质量与价格上,而忽略了对材料成份的关注,有的材料所含的污染物质或有害物质都较多,尤其是一些价格低廉的材料更为明显[3]。因而,对绿色材料的管理也应属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范畴。在工程设计与预算过程中,应依据国家有关标准,把绿色环保施工建材作为首先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工程的施工按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案严格进行,对绿色施工建材加强管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都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3.3加强施工污染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污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控制。

(1)控制泥浆:对于泥浆的控制,要从施工之初开始,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固结泥浆,以免泥浆涌入正常路段,影响环境容貌。

(2)控制尘土污染:施工现场扬尘极其严重,对周围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因此,施工工地可以硬化道路、浇水加湿等,这样可对扬尘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3)控制噪音:噪音污染已是当今社会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如何防治噪音污染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课题。施工现场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而其具有时间集中、位置不定等特点,对其进行控制的办法是购买设备时应从优选择、设备参与施工尽量不要夜间进行等,以免对他人生活造成影响。

4结语

绿色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展的可持续的重要举措,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大力推进,采纳先进的科技成果,优化施工环境,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水排放、水资源污染、扬尘污染等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工程施工成本下降,从而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郝薇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4):48-49.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8

关键词:农村水利;信息化;云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127-05

1 农村水利信息资源概况

农村水利信息资源按业务类别分别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信息、在建工程信息、日常办公信息、即时通讯信息等;按信息属性类型分则包括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时间信息等。

其中,反应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信息的空间信息是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之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空间信息(Spatialinformation)指的是反映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通常图形是表示空间信息主要形式。理论上,任何地理实体都可以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图形元素形象地重构再现。空间信息通过与属性信息、时间信息结合向人们完整地描述地理实体。人们通过空间信息的获取、加工与综合分析,从而发现区域空间分布或变化规律。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间信息应用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农村水利空间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来自各类型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水利工程动态监控等业务应用领域产生的图片、视频、遥感影像及电子地图等。通过查询相关农村水利空间信息,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了解诸如某一灌区所处地理位置、灌区规模、灌区地形、覆盖的有效灌溉面积、灌区受益村等全面信息,从而进行科学决策。此外,空间信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还包括防汛决策支持、洪涝灾情评估等。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各级水利部门亦能够通过充分利用农村水利空间信息等资源实时地了解各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布及运行状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洪防汛解决

方案。

2 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的意义

经合组织(oeCD)相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世界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的人口比例将从2005年的44%上升至47%。当前农业用水约占全球用水量的70%。农业灌溉则是农业用水大户,也是全球单一领域中水资源使用量最大的。由此可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关乎水资源的未来。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共享是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随着我国水利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水利信息将会越来越丰富。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科学灌溉、节水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还可以在自然灾害预防、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之一,未来农村水利信息资源不仅能在各级水利部门的业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必然整合入国家的电子政务网络,增强对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实现跨领域的信息支持,如能够为三防系统提供详细准确的各种洪涝灾害疏导路线及设施等。因此,实现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共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共享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进程,同时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3 影响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的因素

3.1 硬件环境因素

根据国家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我国农村水利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推动与财政投入的加大,当前我国水利系统中上层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基层农村水利信息化硬件环境仍然较为薄弱。

“十一五”期间,水利部、省、市及县级水利部门已基本完成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信息化业务管理及办公体系,但是县级以下的农村水利基层信息化硬件设施仍十分匮乏,即便是东部的江苏、浙江及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也依然存在农村水利基层硬件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中部及西部各省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基层是数据的来源。基层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就无法全面监控各项水利工作开展,也无法为各级水利管理部门及时提供全面详细的农村水利信息。缺乏来自基层一线的足够丰富、翔实的信息支撑,上层再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各省的水利发展规划不断出台,推动着我国水利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我国水利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水利基层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有望得到逐步完善,从而夯实水利信息化的基础。

3.2 空间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我国的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据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系列科技发展计划支撑下,我国在空间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网格地理信息系统、统计遥感、多元遥感数据综合处理与服务、空间信息快速获取与自动化处理、多源空间数据集成应用、自适应空间数据引擎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截至2010年,我国空间信息技术相关软件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并造就了北京超图软件(Supermap)、中国地大(mapGiS)、武大吉奥(GeoStar)等一批国产自主品牌软件,彻底改变了我国空间信息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

局面。

目前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及行业应用机构的共同努力,空间数据库技术在两种发展趋势上分别取得了一定突破:

第一种发展趋势是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是世界各大GiS厂商。目前较为常见的中间件技术产品有美国eSRi公司的arcSDe、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超图软件的SupermapSDX+。实际上这里所指的中间件实际上并非硬件,而是一个软件。中间件建立在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讯,允许应用元素通过网络连接进行互操作,并屏蔽其下的通讯协议、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其他应用服务,营造出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使开发人员能够集中精力于系统的上层开发,而不用过多考虑系统分布式环境下的移植性和通讯能力。

另一种发展趋势是空间数据库扩展技术。空间数据库扩展技术的主要发展力量是全球各大数据库厂商。当前较为常见的空间数据库扩展技术主要有informix数据库的SpatialData-Blade、iBmDB2数据库的Spatialextender和oracle数据库的oracleSpatial等。

这两种空间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比较好的实践反馈。但是这两种技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例如,在当前众多数据库产品中,oracle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维护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理想选择,然而实际应用中采用oracle关系型数据库直接实现对空间数据信息的管理维护操作并不方便,相对较为复杂的数据管理维护操作更是难以实现;而中间件作为软件在实际应用安装过程中经常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平台进行相应的调整,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安装调试的软件工程师。鉴于此,在实际进行水利信息化系统架设时,通常结合项目需要及预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3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包括三个层次:云设备,即基础设施(iaaS);云平台(paaS)和云软件应用(SaaS)。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典型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可以通过浏览器等软件或者其他web服务来访问,而软件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

云计算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云计算能够提供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困扰;其次,云计算对客户端的硬件设备配置要求较低,软件使用服务方便;再次,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服务,能够跨越不同的平台;最后,云计算为今后使用网络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扩展潜力巨大。

3.4 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新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是云计算的存储模块,即虚拟化的、易于拓展的存储资源池。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系统使用存储资源池。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组成。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通常由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大量存储设备连接而成。基础管理层是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访问层允许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3.5 制度与人员因素

目前,包括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在内的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水利基层管理组织不健全,各项基层水利工作大多由水管员(往往是当地农民兼职,并非专职)开展。农村基层的水管员由于能力不够、精力分散和缺乏专业培训等原因,对水利行业专业技能与信息化作业的掌握存在明显不足。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与深化,这种情况估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农村水利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采集设备的管理;二对是空间信息等水利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管理;三是对已采集的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管理。这三个方面包括了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产生到后期的管理与维护。其中,信息采集设备的管理及信息采集过程规范主要针对水利基层工作人员,而对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则不仅针对水利基层工作人员,还针对各级水利管理部门。结合国内外水利信息管理经验来看,主要的管理工作与职责由市县及以上的水利管理部门承担,基层所承担的管理工作极少。当然这需要取决于水利管理部门所采用的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4 常见的两种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架构

在水利信息化的初期阶段,由于空间信息资源等农村水利信息资源存量规模不大、基层信息化硬件覆盖程度较低和基层信息技术人员匮乏等因素,因此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采用集中式管理架构将农村水利信息资源集中到某个信息存储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与共享。集中式管理架构的优点是通过将农村水利信息资源集中交由少量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操作,既提高了农村水利信息的管理效率,又成功地规避了水利信息化初期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素质能力不足与技术人员匮乏的弊端。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极个别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这种集中式管理架构通常并非国家层面的全面统一管理,而是局部的集中式管理。原因在于水利信息化的初期阶段,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由于技术、人员及现实环境的局限,无法实现全国水利一张网。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国家或地区会采用以某一区域作为中心控制节点的方式构建集中式管理体系,例如我国当前就是以省为区域中心控制节点,再由地区中心节点定期或根据上级水利部门需要将数据进行上传共享。在这个阶段,中央往往主要通过存量信息资源了解全国农村水利基本情况,而无法实现对全国所有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实时查询及管理。

随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各发达国家在水利信息化程度较高阶段,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逐步将各个区域控制节点与中央水利管理部门连接,形成覆盖全国的水利网络,从而使中央一级的水利管理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对全国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管理操作。这时候的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在信息资源互操作上较为有限、速度较慢,容易出错,其原因在于中央及各节点的信息系统并非是统一规划建设,且采用的开发技术、系统架构、硬件标准、接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所致。

而随着水利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和云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水利信息资源将越来越丰富,信息资源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管理操作的复杂性与难度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现了全国联网的集中式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仍然难以满足这种庞大的信息管理需求。同时欧美部分国家通过进行水权改革,将水资源的管理与使用(主要指农业用水)划归各种地方联盟组织,如农民用水协会等,试图市场化手段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由此导致水资源管理权相对较为分散。因此欧美等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始采用分布式信息资源管理架构实现对农村水利信息的管理。分布式管理架构与集中式管理架构的最本质差别在于应用的技术原理和管理思维。与集中式管理架构的集权式管理不同,分布式管理架构基于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构建各个区域节点,从而实现更快更稳定的信息采集、传输、运算分析等操作,形成一个高效的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环境,更适合与水资源管理权相对较为分散的情况。

总体而言,两种架构各有其产生背景与技术优劣势。集中式管理架构在水利信息化发展初期阶段,通过集中管理弥补了水利信息化初期基层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较好地促进农村水利发展和水利信息化进程。而分布式管理架构更适用于水利信息化程度较高、水资源管理权相对较为分散的情况。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共享需求越高。分布式管理架构更容易实现对信息的共享与

管理。

5 我国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的

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水利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村水利基层信息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按道理这种情况较为适合采用集中式管理架构进行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但是实际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割裂,我国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且县级以上水利管理部门的网络覆盖已经基本全面实现,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农村基层与县级以上水利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两极分化的局面。考虑到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我国农村水利信息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类似欧美国家的水权改革试点工作也在顺利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集中式管理架构能够在短期内满足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要求,但是中长期将成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的阻碍。

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相关技术在近些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实际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分布式管理架构更适合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更能够促进我国农村水利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全面共享。从短期来看,分布式管理架构通过将信息的采集、传输、使用与管理分开,使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基础的信息采集与相关硬件设备维护,降低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要求,从而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基层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信息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从中长期来看,基于云技术构建的分布式管理架构更符合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促进我国水利的全面信息化建设。基于云技术的管理架构将计算、存储等需求分布到各个节点从而降低了系统物理硬件要求与数据管理操作的复杂性。通过云技术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庞大、使用便利的云端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更快运算、更大存储、高度共享的未来电子政务要求。

我国水利信息资源的分布式管理架构可以水利部为核心,以省级一级的水利管理部门为区域中心节点进行部署,充分利用省级部门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实现对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在硬件方面,除了部分核心硬件,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管理架构对大部分的基础硬件要求并不高,普通的信息硬件环境即可满足其要求。针对部分过于陈旧的设备,可通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面升级即可。对于采用云技术构建的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而言,大部分的信息元数据仍保留在以省为单位的区域节点中,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农村水利信息资源的跨平台共享与应用。

人员与制度方面则需要通过建立农村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及管理维护操作规范,明确农村水利信息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并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开展水利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村水利信息能够得到准确的采集、正确的传输,以及高效的管理与共享。

参考文献

[1] 郭玮.国外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 eliasFereres,andmar′aauxiliadoraSoriano.Deficitirrigationforreducingagriculturalwateruse[J].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Vol.58,no.2,2007.

[3] 姚寒峰.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与研究

[J].中国水利,2008,(19).

[4] 科技部.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快速发展[J].遥感信息,2011,(3).

[5] 李水英.基于云计算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想[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8).

[6] 谢崇宝,张国华,高虹,黄斌.我国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研发现状[J].节水灌溉,2009,(2).

[7] 王亚华,胡鞍钢.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构想[J],中国水利,2011,(6).

[8] 吴连勇.现代”3S”技术与水利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09,(6).

[9] 彭程,李京,廖通逵,刘纯波,刘扬.面向电子政务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06,(2).

[10] oeCD.waterResourcesinagriculture:outlookandpolicyissues.2010,(3).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水资源

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以及正常的生活。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而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才能在根本上带动农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1]。在进行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节水的效果:在日常灌溉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季节情况,采取科学的灌输方式;在灌输管道构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管道的防渗水问题,防止在管道运输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输水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地形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渠道,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应该贯彻农田水利建设的始末,建立节水的观念,在多个角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过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途径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过程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完善整个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很多种,这些技术的合理科学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从而实现对农田用水的规范,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1、微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微灌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田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有效的节水,依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对每种农作物进行合理充足的灌溉,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这种微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滴灌、脉冲灌溉等形式出现,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需要的水量大小进行选择,从而选择出更适合该种农作物灌溉的方式,保证灌溉充分的同时,对水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2、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应用中也被广泛的应用,这种灌溉方式是通过水泵加压来对水加以一定的压力,让水可以大范围的均匀的进行农田灌溉,让农作物获得均匀的水分。这种灌溉方式需要一定的机器进行加压才能进行运用,所以大多采用一定的设备进行运用,而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也成了制约这种灌溉技术应用的因素之一[2]。这种灌溉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使灌水更加均匀,减少对耕地面积的占据,从而降低了很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对地形和土壤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强,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比较便捷,同时节水效果也很好。

3、步行式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步行式灌溉技术与喷灌式灌溉技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他们的运用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机器设备才能实现,而步行式灌溉技术较喷灌技术而言其灌溉的效果更好,同时运用起来更加方便。这种灌溉技术所采用的设备较喷灌技术所用的设备成本更为低廉,可以利用拖拉机进行有效的灌溉,设备的成本有了很大的下降。与微灌技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灌溉技术也是通过滴灌的方式来实现节水这一目的的,但是步行式灌溉技术的滴灌效率要大大超过微灌技术,灌溉过程效率较高,而灌溉的成本也较喷灌技术更为低廉,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灌溉当中。

4、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抵押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建立相应的灌溉管道。这种地下的灌溉管道可以将水通过低压的作用传送到需要用水的农田当中,减少了水资源运输的成本和浪费。这种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压水工具,构建一种低压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水资源的运输,从而降低水资源发生不必要的渗漏和浪费。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也对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保护。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结合农作物的特点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进行应用,在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之后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保护,从而降低在农田灌溉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对农作物生产环境进行多方面的考虑,选择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灌溉方式,减少成本的浪费。

二、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中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灌溉效果的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运用,在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推动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勃.农田水利建设及节水灌溉[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4).

水资源管理技术篇10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引言

水文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覆盖水文系统的水利信息数据系统、健全的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标准与规范等。有效地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以及传输的时效性与自动化管理水平,能够为水文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1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最初起步在70年代末期,主要是通过引进与推广国外先进的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开发与应用遥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也已经在防汛抗旱与水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1.1水文信息资料的整编和存储

自从上个世纪70年展以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用了tQ―16型计算机技术、VaX小型机技术以及微机技术进行水文数据的整编与存储。现阶段,已经深入发展到了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已经初步建成了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库,研究开发了一大批信息服务以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技术系统。

1.2水文信息遥测系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全面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已经初步改变了国内比较传统水文水资源的观测途径与方法。

1.3洪水预报及监督调度系统

在国内现阶段已经全面建成水情遥测系统,水情工作人员应用遥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了从雨情水情的信息采集、传输、搜集、处理、监视一直到联机的洪水预报以及监督,真正提高了洪水的预报以及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

2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建设经济可循环发展型社会时,政府已经提出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目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与大趋势,同时其也是国内社会产业优化升级与实现工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需要将有效推进国内群众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该计划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国内已经“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化发展,发展相应的后发优势,从而全面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的长远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迎接全球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浪潮的挑战指明了一条明路。建设与健全我国小康社会,水利工程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质基础,同时水文水资源管理也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支撑与保障。

2.1水文水资源的数据采集功能

使用遥感、数字摄影监测、全球定位技术、自动化水文站等工程设施,能够实时搜集水文水资源的水位、流量、流速、泥沙、水质、水土流失等信息与数据。数据的采集工作能够确保快捷准确,所搜集到的数据拥有其广泛性与现时性等基本特点。

2.2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传输功能

需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等的建设系统,全面实现现代化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工作。

2.3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功能

通过对水文水资源的实际分布式数据库、空间数据仓库的建设,对目前海量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并且以其实际地理坐标作为参照系,最终全面实现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

2.4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模拟仿真功能

在基本性水文数据、实时搜集数据的前提下,采用数学模型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动态模拟其仿真流域的环境演变、水沙的运动过程、水利工程的运行等。

2.5水文水资源数据的存储的决策支持功能

以内容较为全面的数据库作为依托,对相关的数学模拟方案结果进行全面优化与分析,从中选择更为优化的方案,从而最终能够实现对防洪调度、水文水资源调度、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的决策性支持。

3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实时水文监控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通信数据技术、3S技术的结合,能够建设一个更为专用的广域网络系统,建立好运用信息数据库,开发与利用各类专业技术系统的监测功能,进一步确保提高其水文信息采集、搜集以及处理工作的时效性以及自动化水平,为后期的防汛抗旱决策以及水文水资源利用、开发、节约、保护以及优化配置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为确保水利工程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基础。

3.1数据收集系统

数据收集技术系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现阶段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中建设管理的大好机遇,努力地按照国内现行“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中的信息传输时间小于30分钟”的明确要求,力争去进一步改变过去以往的水文测报形式以及运行模式。水资源的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工作还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以及固态存储的遥测雨量计等方式进行观测。

3.2数据、信息传输网络

全面建立一套依照我国公共网络作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信息传输网络,并且使自动搜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相关的端站与分中心,逐渐进入各个省的水文计算机网络中,需要严格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唯一性。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满足对防汛指挥、水资源监管以及配置、水质与水土保持的监测等功能的基本要求。

3.3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检索服务技术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一般是通过自动采集或者信息化的处理工作后,其信息与数据量将呈现为海量的,其存储功能主要依赖于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库则均需要以字段编码形式并且按照一定的表结构有效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系统。

3.4洪水的预报决策支持技术

可以通过相关卫星获取到高质量影像与数据,配合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公共平台,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洪水预报信息自动分析、预报参数过滤系统、预报方案比较系统、专家经验整合参考系统、预报成果全面分析系统、洪涝灾害初步分析与预测系统、预报结果综合的输出以及检验分析系统,以确保能够真正提高洪水的预报精度与预见期。

3.5枯水期的径流预报技术

现阶段,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组织和开发的“河流水情的预报与统计系统”,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了国内中长期(旬、月、季节)中的水文水情概率预报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积极地开展国内枯水期径流的预报与研究工作,并且尽量将其作为现阶段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

4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主要涵义就是:水文水资源的信息以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水利生产活动中的基本性资源与发展核心动力,信息数据与技术咨询服务业也越来越成为水利结构的基础性产业,其信息与智力工作对于水利增长的有力效果越来越大的过程。因此现阶段的水利建设管理工程就更加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更离不开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华,秦毅苏,王昭.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潜力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