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47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服装设计;风格;结构;解构

引言

服装风格是指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工艺等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对服装设计整体风格的一种审美评定与认知。另外服装风格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服装外观效果与内在形制方面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代服装的发展在风格设计上受到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较深,并且不同地域服饰在审美观念上也开始不断融合,这对于服装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助力。

一、结构主义风格与新外观

结构主义风格也叫做建筑主义,或者是构成主义。是近代服装风格的代表之一,其设计是立足于肢体造型之上,将重点放在了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的凸显上,强调服装的层次性与比例感,这种设计风格鲜明的体现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观念。说到近代结构主义服装风格,就不得不提起“新外观”,它是世界著名品牌ChristianDior的创始人迪奥所推出的时装系列,并对巴黎时装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迪奥公司陆续推出了“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的设计,从这个时候开始,迪奥时装在腰部曲线的设计方面开始有所放松,同时将裙摆上提,在1953年的时候,迪奥裙底边被提升到距离地面40厘米的位置,在1954年在服装肩部幅宽方面有进行了收减设计,裙子下部增大,呈现“H”型,同年又推出了“Y”型系类,迪奥的这些设计,更加符合年轻女子的审美,简洁的线条与直线型的设计,鲜明的体现出了一种华丽、纤细的服装风格,非常符合传统思维对女性服饰的审美观。迪奥所推出的a型、Y型、F型以及“纺锤型”等一系列服装设计,在当时的服装界造成了巨大轰动,人们对于服装新外观产生了更多的想象与创新。从当但服装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不乏结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师,比如:如皮尔•卡丹、巴伦加西亚、阿玛尼、拉格菲尔德、蒙他那、卡布奇等等,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上风格总体相同的,但是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特点,他们有些人钟爱服装的外轮廓服装设计,有的对曲线设计十分热衷,如迪奥和詹姆士;也有一些设计师擅长将圆形和方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形等简单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形状放在一起,使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结构主义作为传统服装设计的风格理念,在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对服装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解构主义及其对了服装设计最终目标的改变

西方服装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使得很多设计师被这种思维方式所桎梏,设计上也很难求新求变,而服装行业想要持续发展,必然会突破这种桎梏,另辟蹊径,这个时候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引发了巨大轰动。解构主义的出现无疑对服装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设计理念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它不倡导有章可循的结构设计原则,而是强调无结构设计的理念,这种设计方式改变了传统西方的服装设计方式,将人体线条与服装设计相融合,更能体现服装的人性化。日本的三宅一生是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其在设计上借鉴了立体剪裁的方法,将平面构成融入到了服装设计中,运用前开包裹型、贯头型等直裁技术,使得服装更具特色,这些设计方法的运用,与传统西式服装所秉持的精致、准确原则刚好相反,极大的挣脱了西方时尚界的人体造型结构立体剪裁造型模式,运用反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奇突的无结构设计模式,开创了基于东方传统制衣技术模式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将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在设计上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服装的舒适性与自然性,释放身体,不让服装成为人体的束缚,这种设计风格改变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标,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机融合为一体。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服饰穿着者与服饰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一同结构外界的审美批判,解构主义突破了传统西方服装在形制上的限制,将穿衣者地位凸显出来,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穿衣者与服装之间的关系,这种理念下所设计出来的服装,会让穿衣者有更加舒服的穿衣体验,在展现美的同时,穿衣者在身体上也得到了释放,穿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所穿着的服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限定于设计师已经设计完成的造型之中。解构主义服装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妙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神奇的魅力。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中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设计理念进行了两大点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于服装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有着巨大影响。西方设计理念与东方设计思维的相互撞击,使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火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离不开创新,当代服装设计者们应该从服装设计本身的发展历程看到这一点,并应用于自身的设计实践中,敢于冒险,积极创新,这样才可以推动服装的发展,使现代服装语言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成霞,鲁沛.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J].纺织学报,2011(11).

[2]蒋红英.结构主义风格和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结构设计比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2).

[3]孙志芹.从Galliano的设计作品谈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J].艺术评论,2011(01).

[4]郑宁.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0(10).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2

【关键词】服装大赛服装工作室模式设计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2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工作室模式在服装设计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服装设计室所创作和设计出来的服装作品抱有很大的期待。可以说,服装工作室模式不仅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模式,同时也是服装设计领域一个不可估量、极具前景的服装设计发展模式。而服装大赛作为一种规格较高的服装设计方面的相关赛事,对于现阶段服装工作室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的把握和领会服装大赛的内涵和精髓,发挥服装大赛在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更好的进行服装工作室的教学改革,提升服装工作室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和水平,成为服装工作室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服装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它不仅是对于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施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同时还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设计课程上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将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在巩固自身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灵活运用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收获和更好的提升。不仅如此,引导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人员积极参加服装大赛,还可以开阔其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设计理念等,使参赛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都得到一次洗礼和飞越。

但是在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太到位,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进行服装设计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整体设计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并且以服装大赛中所流露出的服装设计方面的前沿理论和流行趋势,积极有效的改进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服装设计个人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继而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设计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参与实际的服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及时的了解和把握现阶段服装设计领域的新型设计理论和流行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能力和设计操作技能。而受到服装大赛的影响,服装工作室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在保留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之外,同时应该根据现阶段服装大赛的参赛要求以及参赛成果等,及时进行相关改革,以提升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实际的服装设计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质量和设计修养,提升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教学有效性。

首先,服装大赛是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时,任课教师应该将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原有理论的同时,能够结合服装设计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时往往习惯于采用较为保守的教学模式,采取分班教学、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等,注重对于学生服装设计理念的讲授和灌输,在服装设计实践方面教师也习惯于带领学生进行已有服装款式的设计和实际剪裁操作。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原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异于是一种无形的制约和扼杀,不仅不利于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会增长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而疏于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设计等方面的创新。而在现阶段的服装大赛中,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考查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身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的这种问题和缺陷,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并且将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自身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杜绝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单纯的对前人的设计成果进行复制,从而提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现阶段的服装设计大赛中,对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等的考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会投射到学生的设计成果上,提升学生服装成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服装工作室教学时,在注重对于学生服装设计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良好的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服装设计水平和设计成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并且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将自身学习和储备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操作中去,以提升自身服装设计成果的文化气息和文学意蕴,使其更符合服装设计的原本理念和设计要求。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阶段的服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服装设计成果不仅有着时尚和美观的外表,同时,还具备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文化知识的灌溉和注入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使其更加符合服装设计的要求,更加贴合服装设计所服务的目标需要。

例如,在进行古代贵族服装的设计时,很多设计师会选择黄色或者是红色、金色等这种看起来非常高贵、大气的颜色来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虽然看起来很漂亮,很有贵族的气势,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以紫为贵”的传统理念,也就是说,在进行古代贵族的服装设计时,紫色要比红色、黄色、金色等颜色更加能够凸显其贵族地位,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古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服装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除了要追求创新和服装造型的美感之外,还应该从文化和历史现实出发,在特定的设计条件下,以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服装工作室教学时,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鼓励学生认真研读优秀的文化书目,提升自身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自身在进行服装设计时的创作质量。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3

【关键词】解构主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

一解构的概念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

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民众反对西方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束缚而创立的全新哲学体系。主要表现为对不容置疑的传统信念发起挑战、重新构建,并且解除传统的规格与结构。时装界的解构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追求潮流的设计师们将解构主义与时尚结合,将解构主义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时尚焕发新的生命力。服装解构放弃了程式化的模式,完全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与众不同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服装解构就是摒弃传统的服装结构模式,创立风格独特的服装结构的一个过程,这种形式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完全根据设计师的理解而定,不同的设计师对服装的解构的表达形式也不相同。

解构主义从哲学和建筑的条块里被引进到时装界,具有解构风格的服装与传统的服装风格有所区别,并且这种时装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乐趣。解构主义是当今服装设计界非常流行的词语,尤其是当服装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今天,解构主义服装以其独特的外观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以崭新的视触觉感受开拓着我们的思维。

(二)解构主义的特征

在设计中,解构主义的特征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散乱。解构主义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传统服装的形状。二、残缺。即强调不完整状态,故意破损某些局部,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破碎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解构主义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它们好像是碰巧偶然的撞到一起,大量采用颠倒、扭转等表现手法,使人的视觉惊愕以达到一种美感的追求。三、突变。即以几种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组合,巧妙改变或者转移原有的结构。四、失重。即用倾倒、扭曲、弯转等造型制造失稳的不安全状态。好像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以至于似乎要坍塌的不安架势。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的效果。五、超常。即超越常规,标新立异,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视反常为正常。力求避免常见、完整、对称的结构。解构主义的意识渗入到服装设计师的“肌体”中,设计师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等手段来进行创作。

二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一种设计风格,具有很大的个性、随意性和丰富的表现性,是对正统服装设计理念的否定与批判,设计方法与视角的多样性,为服装设计领域带来了多样化的设计表现手法。

(一)解构主义对服装形式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服装形式的影响,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感观上的愉悦,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刺激。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将解构主义理念用于服装创作,无疑是将解构主义所推崇的反常规的、颠覆性的精神表现于设计作品上。他们拒绝服装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它们所做的是对传统服装文化的一种破坏和重构,是要对服装创作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毕恭毕敬地遵循固有的创作理念,所采取的态度更不是后现代主义那样“温柔的”批判,而是采用彻底的态度,叫嚣式的宣言和一个个试验品的作品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艺术形式游戏规则。

(二)解构主义对服装风格及表现形式的影响

解构主义将不同类型的元素解构、重组,以全新的形象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体现服装创作的原创性和震撼性。解构主义的这种游戏式的表现特质,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游离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空间,颠覆传统、解构现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变化来表达创意的主题,使得越来越多的服装创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设计风貌和审美取向,从形式到主题都颠覆了原有的设计理念。解构主义是设计者根据设计的主题,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设计技巧,把设计观念在创作上的充分展现。它也是设计者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修养、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服装创作在创作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解构主义将人们熟知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对完整的形体有意识地进行破坏,打破原有秩序后再创造出更为合理的秩序,有效传达信息使其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大胆地运用解构主义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实现了按常规思维方法所不可能得到的转换,让人们透过神奇诡异的大胆创造,使艺术创作的创意空间得以拓展,解构主义使服装设计的表现手法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服装设计中解构的表现

(一)具有典型解构主义特征的服饰风格

1朋克风格

pUnK风格的服装的装束,多用大型别针作为装饰,而用料采用的是苏格兰风的大方格子料,这种图案的料子,多为pUnK服装的首要标志。另外,pUnK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但pUnK虽然华丽,甚至有些花哨,但整个服装色调是十分整体的。pUnK装束的色彩运用通常也很固定,譬如红黑,全黑,红白,蓝白,黄绿,红绿,黑白等等,当然,pUnK的另外特征是,服装的破碎感和金属感。pUnK系列多喜好用大型金属别针、吊链、裤链等比较显眼的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尤其常见的是将服装故意撕碎破坏的地方用其连接。pUnK的破碎感多是来自外部装饰和人为刻意破坏完整度的设计。

2哥特风格

GotHiC风格服装根本不使用骷髅,皇冠之类风格的图形来装饰服装。GotHiC风格的服装,基本上是无图案的纯色面料(除蕾丝的装饰性之外),并且艺术性更强、感觉更沉郁。带有GotHiC风格的图形都是较抽象的,线条化的,不似pUnKi的具体、平整。GotHiC风格的报装,不会使用两种以上的颜色来拼接。GotHiC基本上属于贵族气息浓厚的正统服装,不可能使用亮金属重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连珠宝类首饰或者其他任何首饰都极少采用。GotHiC的装饰更依赖蕾丝花边和布料本身。在服装的破碎感上,GotHiC和pUnK非常相象,但极其明显的是,GotHiC的破碎感多是来自它服装本身的垂吊,基本上不是人为剪破或者撕碎的。

(二)现代服装中解构主义表现特征

1形式散乱性

解构主义服装在外观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体结构和尺度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传统审美观点中己有程序和秩序,避开对称式组合。色彩则具有突兀性、跳跃性,充分体现出奔放感。

2意识残缺性

解构主义设计形象别着意强调出作品现时的不完整的状态,许多地方故意做残损、缺失、破碎状态。不了了之而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常使人有残缺美之感。在当服装艺术设计中,艺术家们更多地基于现代审美意识而进行创作,由于服装材料的特性,这种不了了之的状态往往更容易实现,而服装材料残损之后伴随着人行走的律动而变化无常,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艺术抽象概念的美的延伸。

3组织突然性

组织突然性即为无预示性,不同性质种种介质元素的结合和各种材料的组合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渡,表面形式上或生硬或牵强,风牛马不相及,它们如同是碰巧偶然地接到一起,有神秘莫测之感。

4动势特点

动势特点是指在作品中大多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等富有动态的造型,给人一种失稳、失重的不安势态,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以至潇洒飞升的印象。

四结语

解构主义从哲学和建筑的条块里被引进到时装界,具有解构风格的服装与传统的服饰风格有所区别,并且这种时装带给消费者的不同以往的乐趣。解构式样的服装反常规、反对称、反完整,超脱时装己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在形状、色彩、比例的处理上极度自由。有的地方故做残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处理得好,令人有恰如其分缺陷美感。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注重对服装本身结构的研究,其设计理论是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对服装的原有造型、款式等进行大胆改造,把服装原有结构分解拆散,然后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解构主义服装往往采用不对称结构,外观带有未完成的感觉,似乎构思全凭偶然。在新科技、新工艺的辅助下,服装的材质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崭新的视触觉感受诠释了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内涵。

参考文献

[1]孙跃杰,孙涛.谈解构[J].山西建筑,2006(3):20-21.

[2]张春单,王福魁.从解构主义哲学到解构主义建筑[J].山西建筑,2007(8):39-40.

[3]汤建龙.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0):30-35.

[4]朱广宇.浅谈解构主义与历史主义[J].山西建筑,2008(4):31-32.

[5]周荣胜.解构的双重性[J].西方哲学,2005(4):77-78.

[6]赵新平,张兴全.解构主义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J].设计平台,2007,(12):82-83.

[7]赵坤阳.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56-157.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方法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

[3]王京菊,唐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159-160.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解构主义;内涵;意义与作用;风格及特征;表现形式

解构主义最开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它涉及到了文学、艺术、建筑、美术等多种领域,并且还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同的影响,因为这个原因解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不仅如此,解构主义的运用使得艺术创作品之一的服饰受到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熏陶必然与其紧密相连。

一、解构主义的内涵

“解构”这个词,如果我们单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解”字的意思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解释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引申为“解开之后再构成”。因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实质就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并且分解,而且是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方式。解构的问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打破固定模式,可以开创多种多样可能性的问题,其结果常常表现的是标新立异、变化的层出不穷、活泼并且恣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可以让服装更加的有魅力,审美标准的提高不仅针对一小部分的群众,是对广大群众来说,解构主义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让广大群众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在解构主义的运用中,只有设计师设计出来,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因此,设计师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设计师没有很高的水平,即使运用了解构主义,也不可能让群众所喜爱,被大家所了解。

三、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风格和特征

(一)解构与重构是相互生成

解构的意识就是重新解构和重新组合,它运用解构主义的特殊处理的效果,并且采用不对称的裁剪、采用利落的线条和更加独特的色调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强调了面料的独特性、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而且无不体现了它的服装的解构主义思想。因此,解构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解构与重构的相互生成。

(二)表现出来的无规定性

无规定性并不是表示没有任何的规定性,而是关于新的意义上的新的规定性,它是表明把彻底的反对形而上学与反体系化,解构主义作为自身思想的根本的规定,这个所主张的是一种美学的无原则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性质,它强调风格的多元化。

四、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Ψ装结构的解构

服装结构非常的重要,结构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一样,人有头、手、四肢、骨架等,所以服装结构也有一个重要的骨架,比如肩部的设计、腰部的设计等,都会对服装设计产生很多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中,重视服装的结构,要按照比例进行设计,这样结构才会更加合理,让人穿起来更加舒服。

(二)对服装材料的解构

服装材料对于服装是非常重要的,服装材料有很多的品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棉质材料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追求舒适,材料光滑,就表现出这个人非常的张扬,因此,解构主义中服装设计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服装材料的解构,让服装适合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穿出自己的风格。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塑料材质、金属、木板、玻璃材质、纸、珠片、橡胶、羽毛、石材、拉链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服装。除了这些非常正规的材料之外,对原有面料的改观,也属于解构的范畴。

(三)对服装图案、色彩的解构

服装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从图案来看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图案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的小,富有一颗童心,很多的例子都可以看出,服装图案表现人的性格。

色彩的表现力非常的重要,有的人喜欢黑色,有的人喜欢白色,也有的人喜欢绿色,因此,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非常多种多样的。

(四)服装对比面积的解构

在图形的解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大量采用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各流派的手法风格,而且将自己置于过去与未来、激进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理性与非理性等模棱两可之间,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图案主导,显示出解构主义巨大的包容性。

五、结语

服装的面积对比也不再受到限制,大面积的对比色、细小而复杂的色块,多种不同的颜色可以同时在一款服装中出现,所以一反传统的服装的配色,对服装的面积对比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存在非常的重要,让群众越来越重注自己。在服装设计上要运用解构主义,这样就会使服装设计更加的美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庆海,甄强军.从建筑到时装解构主义的罗曼史――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3):179-180.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6

在智能服装发展的第1个阶段[15](1980年—1997年),科技是智能服装研究的驱动力,然而此时的智能服装并不具备良好的可穿性,仅是科技价值实现的载体。1998年—2000年的第2个发展阶段[15],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时尚和材料融入到智能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被广泛接受,在智能服装中实现科技与服装的最佳平衡成为研究者的最终目的。1.1问卷调查法在为老年步行者设计智能服装时,w.Burns等[16]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通过在老年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日常用的高科技产品以及他们对这些产品可用性的认识。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回馈,又对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潜在用户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了老年步行者群体对智能服装功能方面的潜在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最优科技产品分布图。B.ariyatum等[15]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法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需求。针对用户的喜好,及用户对科技产品和时尚的标准设置问题,同样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方式。1.2用户为中心的其他设计方法J.Rantanen等[17]在设计雪地援救智能服装时,采用座谈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极地环境中可能遇到的7个问题:1)走失;2)遭遇事故;3)机动雪车的技术故障;4)恶劣的天气状况;5)健康问题;6)重要设备的缺失;7)寒冷导致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来确定服装设计及系统设计的需求。服装设计需求包括可以抵抗极地的严寒,电子组件可隐藏及具有美学效果。系统需求包括小尺寸、轻质量及低能耗等。J.mcCann等[18]运用决策树,确定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1)身体的需求。服装具有合体性,满足人体活动的需求,能够吸湿透气并具有一定的温度调节能力,使着装者能够感受到整体的舒适性。2)使用的需求。根据穿着者的作业手册、作业录像或运用观察的方法确定其主要活动或作业规律,服装的穿着场合、频率等,以此来进行服装的整体和细节设计,如适当的口袋位置分布等。3)文化的需求。穿着者是否要根据公平竞争或安全的需要遵守着装规定,以及是在休闲娱乐,还是在旅行运动等情况下穿着都会影响其对服装的需求。4)美学的需求。服装的颜色、款式及是否引领潮流并不是智能服装美学要求的最高标准,创新的科技和符合穿着人群的需求相结合的美学效果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服装的需求。

2科技与服装融合的设计手段

相对于智能服装,功能服装的发展相对成熟。B.ariyatum等[14]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借鉴功能服装的设计手段和模式,进行智能服装的设计,二者都属于生命周期较长的服装,其中智能服装中的智能技术的开发和测试耗时长。利用软系统方法[19](SoftSystemmethodology)中的丰富图片技术(Richpicturetechnique),B.ariyatum确定了在智能服装新产品开发时的关键问题为电子与服装技术应用的不平衡性,以及这种不平衡所导致的电子与时尚在智能服装中不能达到完全的融合。因此,智能服装设计的关键在满足用户需求条件下,科技与服装的有机结合。图1示出智能服装的用户、科技、服装关系模型。2.1智能服装的技术设计柔性技术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一个生物医学智能服装项目Vtamn[20-21](Vêtementdetéléassistancemédicalenomade)通过在面料中嵌入的不锈钢丝作为电子系统线路,腰带上的主板、传输模块和电源通过微型接头与衬衫相连,心电图、体温等生理数据通过接收和发送器传输到主机。情境感知的传感外套[22]是利用定制的运动上衣中的传感器,探测11个肢体或上身动作角度。科技纺织品在外套中的应用使传感器结合在面料中并具有可穿性,将传感器隐藏在服装中,并可以与可穿戴电脑相连。雪地援救智能服装[23]通过设置GpS(Global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指南针的方法解决可能走失和应急救援的问题,芬兰的SmS(ShortmessageService,短信服务)气候服务可以预报极地指定位置的天气状况。智能服装发出的报警信息分为3类:传感器搜集的信息出现异常或使用者对光线或声音脉冲无反应时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若报警信息出现错误,使用者有1min的时间通过用户界面取消警报;若信息未被取消,则会通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向中央处理机发出警报信息。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装[16]科技设备包括智能手机、Shimmer传感器和电子显示器。作为设备通过蓝牙存储或处理数据,并具备GpS定位功能;Shimmer传感器用来收集数据,包括使用者的心电图或心率;电子显示器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连接,显示数据或触发手机中的功能等。综上所述,智能服装中的技术设计与智能服装的种类及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应该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后,了解智能服装的使用环境,并根据使用环境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来进行技术设计。2.2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智能服装尚未发展到在保证用户舒适性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设计的阶段,因此,目前其面料的设计方式并不统一。雪地援救智能服装系统[23]包括内衣、夹克、裤子和辅助背心。其中内衣采用经编针织面料,并且加入相变材料以调节身体温度,提高热生理舒适性,包覆有金属外壳的芳纶纱线用作心律监视器的信号导线。外套材料则选用2层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轧制的锦纶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顶破强力等力学性能,并具有吸湿透气及防水性能。而L.Li等[24]将针织技术应用到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当中。通过不同针织的针法和服装设计的技术,在不影响智能服装功能的基础上改变服装压。另外,创造性地将导电纱线与普通纱线混纺,以使产品拥有更符合需求的功能。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智能服装可以包覆人体,具备更好的合体性,并可改善智能服装的美学效果。而在功能防护服领域,面料的设计和配伍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常采用的“面料分层系统”[25]来源于早期空间探索和军队用服装。图2示出面料分层系统示意图。该系统分为3层,合理的材料组合可以使功能服装具备更好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最内层的基层材料也是人体的“第二皮肤”,因此要具备吸湿透气、导汗快干等性能;第二层为隔热保温层,根据需求,该层在厚度和维持静止空气的能力上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聚酯纤维也可能为空心纤维以防止吸湿;最外层为防护层,面料的选择要平衡其防风性、防水性及服装的透气性,可能由2层或3层材料轧制而成,或进行涂层处理。因此,借鉴功能服装的经验,在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中,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可适当采用多层面料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实现功能技术要求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智能服装舒适性的最大化。2.3智能服装的结构造型设计现有的智能服装研究对结构造型的关注较少。在医疗智能服装方面,L.Li等[26]基于针织技术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智能服装采用弹性针织面料,需要解决服装压分配问题,医疗智能服装需紧贴皮肤以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在该研究中选用的服装号型比正常服装小,采用香港零售针织衫标准规格的m号。另外,肩线前移3cm,领围缩小以使电极可以刺激穴位,所有缝合线手工缝制,并保证服装压在舒适范围内(1.96~3.92kpa)。S.F.Rogale等[27]设计的具有主动热防护功能的智能服装结构源于男士运动夹克,以此为基础,加入特定的结构设计完成了智能服装的样板,制作出的服装具有一定的舒适度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活动性需求。目前,现有智能服装在结构设计上多依赖于市场上现有的服装,在已有服装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变化,并不是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结构造型的创新设计。而功能服装在此方面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可以引入功能服装结构造型的设计方法,使智能服装具备更优的综合功能性,同时提高其舒适工效性。文献[28]进行草地消防服设计时,在确定其安全性、接受度和生产方面的诸多因素后,运用互动矩阵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因素中和后确定整体的设计准则。而细节设计则需分别考虑以下因素:1)舒适性、活动性和可用性,如裆部的弹性面料设计;2)扣紧设计,如拉链或魔术贴;3)可调节设计,如腰部松紧带等。Y.B.tan等[29]在对原有的分体和连体式2套飞行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同样利用互动矩阵的方法从热防护、功能性需求、心理需求和生产4个维度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款式、合体度、领型、扣紧设计和缝型的不同配置设计了8套服装的结构。文献[30]根据防护服所要达到的功能,归纳了结构设计的常用手段。表1列出防护服结构设计常用手段。功能服装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智能服装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时,由于智能服装的特殊性,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仍需要考虑其电子元件等的配置问题。

3效果评价与回收利用

3.1效果评价与一般功能服装不同,在进行智能服装的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每个电子模块和整体的功能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其舒适性。鉴于电子技术的特点,洗涤测试必不可少,并且在每个模块测试完成后,还需进行系统的整体测试。文献[17]对雪地援救智能服装进行评价时,不仅进行了洗涤测试、电子技术模块测试,还在真实的使用环境—北极进行了服装的整体评价。分别对配备电子模块和未配备电子模块的服装进行了性能测试后,在北极地区运用滑雪、机动雪橇等方式模拟真实使用情况,并设置可能触发报警系统的场景对雪地援救服装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显示电池能耗为该智能服装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繁杂的导线和用户界面的液晶显示屏等问题有待优化。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装[16]是通过用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分为2个阶段:1)问卷预评价。在使用智能服装前,对所拥有的科技产品核对新开发系统可用性和功能性评价。2)用后评价。在穿着智能服装室外步行15~20min后,对其喜好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用户对系统不满意的原因是在测步等方面不够准确。由于智能服装功能各异,使用环境和对象也具有分散性,因此评价方法并不统一。目前,国际上对于研发防护服新产品性能评价主要采用5级分析系统[31],而对于智能服装的评价同样可以采用分级式测评,分别从基础物理学分析、电子技术测试、气候舱受控试验、服装系统有限的现场试验及服装系统现场试验5个方面对智能服装进行全面的评价。图3示出智能服装的评价模型。3.2回收利用服装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如生产化学纤维、染整、后整理及服装制造时会出现环境污染和浪费的问题[32]。而对于智能服装,除以上问题以外,废弃的电子设备,如it和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监控和控制设备等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些电子设备更难以循环利用。因此在进行智能服装设计的初期,要尽量使用纯天然、易降解的材料,并且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建立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标准,尽量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更好地对设备进行回收利用。

4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

4.1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基于对以上案例多维度的分析,结合功能服装的设计和评价方法,归纳出普遍适用于第2类———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植入型智能服装的设计流程为:1)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确定需求,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生活模式和使用环境;2)选取可以实现预期功能的技术,以及合适的面料,设计具有美学效果的结构造型;3)在原型开发完成后,进行多方位的性能评价;4)在整个研发过程都要遵循环境保护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图4示出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4.2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对于智能服装的研究尚不成熟,但在面向智能服装的技术方面仍有一定成果,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相关研究急剧增加[33]。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方面,而电子技术与服装的交互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智能服装现有的研究更加注重智能功能的开发和评价,而较少考虑服装的舒适性、美学效果及可穿戴性。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关于人因要素、消费者需求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它们的协同效应将会令智能服装更加商业化和大众化。由于智能服装是多学科的混合产物,它的特殊性质使其需要突破传统的制造流程,零售方式和维护技术。这些方面的研究,将会为智能服装的商业化提供保障,使其能够适应大众市场。未来的智能服装,将会与智能家庭[34]、智能汽车等组成集成智能系统架构,作为个人的生活助手。不但可以提供娱乐服务,如播放电影预告,流行音乐等;而且可以处理生活琐事,如记录购物清单,进行垃圾分类等;还可以成为个人保健医生,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健康维护;甚至可以通过探索和感知自然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温度和自动定位。另外,个人对智能服装的功能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智能服装的功能定制,使其更加符合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观念。定制化服务能够令消费者更久地保留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智能服装开发时间长和时尚理念变化快的冲突。

5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必要性;重要性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遮羞功能出发,到目前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服装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设计师根据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样的材质和做工,设计风格的不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也不同,服装设计是创建品牌、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这一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时期都有风格迥异的服装特色,形成了深厚的设计积累。但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服装材质、服装工艺等方面大幅度超越了中国,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磨炼设计水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和品牌效应;相对而言,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以代加工为主导,被称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并没有促进竞争地位的提高,服装产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与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整体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基本的保护功能正在退化,人们更多的关注艺术、时尚、流行等元素在服装上的体现。所以说,服装的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创作,服装设计师必须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材质、服装的基本构成、功能有效性等因素展开,最后还要符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服装设计及相关内容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学科,除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之外,大部分以职业学校为主。从服装设计人才教学现状而言,主要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突出平面设计能力,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服装产业发展,从人才招聘角度说,很多服装厂家、设计机构并不看好应届毕业生,除非从储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否则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这正表现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绘画功底以及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但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设计大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风格,但在现实中却没什么用;学生不了解材质的特点、物性、改性,掌握的原理、风格再多也不可能自动变化为成衣。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素质较低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对世界开放,各种国外服装品牌蜂拥而入,对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从市场角度来说,高端企业制定标准,中端企业开发品牌,而低端企业生产产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弱的环节。无论是标准还是品牌,服装的设计都是最关键的,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比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近代服装设计成绩斐然,旗袍、中山装更是典范。但专业的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大多数理念都是从西方现代设计中移植而来,结合学校教育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和社会脱节的严重问题。例如,教学活动中以绘画技能为中心,包括素描、色彩的运用,学生很难意识到后期的应用层面,即如何把设计稿转化成现实中的服装产品。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和学业考核有很大关系,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艺术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科目,如果美术成绩不合格,就会影响毕业。因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美术练习,与服装设计的本质相差甚远。教学工作中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割,诸如服装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也都被列入实践课程,进一步挤压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服装设计要体现出艺术性特点,但艺术的实现要与现实中的材料结合,单纯地绘画图案不是服装设计,只能算是一个步骤,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这一点在师资力量方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中,有实际服装制作经验的人并不多,一些是专门从事平面设计的、一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设计的(如CaD、pS),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很突出,即便提供了可实践的教学环境,也很难有效地利用。

三、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服装设计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格局下,国外服装品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优势等,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车间”,而产品贴上品牌标签之后,就具有了很高的附加值。相对应地,我国大量优质服装加工技术、原材料等却因为服装设计问题不被市场接受,在营销中往往以低价格进行竞争,市场转化率较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是解决服装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教育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层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意和现实相结合。深入了解市场,扩大知识面,不仅要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掌握服装技术、材质特点等知识。院校服装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大量的充斥市场,如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服装企业或设计机构对有经验设计师的青睐,主要源于其接触过具体的成衣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经验,这一点需要教育体系关注。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成衣实践。由于社会理念或认识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服装设计的本质。尤其在商业炒作的情况下,各类非主流、后现代的时装秀,层出不穷的设计概念等,导致人们错误地把服装设计认为一种单纯地艺术设计,与现实中服装功能严重不符。而实际上的服装设计则是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激发灵感、具体表现,最后进行实物的制作。其次,服装设计灵感源于大量的实践。设计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就需要灵感。一个显而易见的实施是,灵感不可能凭空在大脑中显现,它是厚积薄发的,是在实践中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体验、挫折、感悟之后,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表达。素质优良的服装设计是需要吸收大量的姊妹艺术营养,包括雕塑、建筑、文学、舞蹈、喜剧等,艺术是相同的,通过转化和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共鸣;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作,而通过市场来检验设计的优劣。再次,实践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必要环节。服装设计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花钱买一张素描或色彩,而是实实在在的服装产品。如果一个设计师连服装材质都不了解,连基本的缝纫技巧也不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产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品牌。

四、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措施

1.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现有的服装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从西方引进,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不利影响,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从改进方面说,要逐渐减少美术理论的比例,甚至可以取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电脑手绘、软件设计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在课堂上引入服装材质的讲解,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布料工艺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不同的面料特点。开设服装材料学科、裁剪缝纫学科等,让学生逐步学会将创作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服装品牌课程,针对不同的品牌设计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潮流前瞻性,在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性特点。

2.开展模块形式教学、灵活开展因材施教

服装设计的种类很多,人才的培养不能讲究“大而全”,而应该强调“小而精”,针对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进行细分,包括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特殊服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结合因材施教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缩短上岗的培训时间。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实践能力锻炼

考核评价标准是影响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改革的重要阻力,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内容大部分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如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绘画技巧等,在阶段考核和毕业设计中,也缺乏实践性的安排。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把日常手工制作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服装实物实现等;通过增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单纯地从教育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其教学行为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被要求充分了解艺术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人才能力的偏差性。从现阶段情况来说,我国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育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理论、绘画能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情况,应该加强教育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强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亚.论仿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江成,叶艳.论延伸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饰,2013

[3]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4]张红丽.艺术设计要在实践中磨炼——论实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

[5]修雪丹.浅谈服装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8

一、关于服装史教学

目前在服装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将中国服装历史以及西方的服装历史区分开来,将中国服装历史理解成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服装样式以及设计理念”,将西方服装历史则理解成是西方的“过去的传统服装样式以及设计理念”,而且它们都通过文字或者图像的方式来展现给学生,导致教学与现实过于遥远,而且学生也仅仅能站在历史之外记住一些文本内容,不能进入到历史情境当中,理解服装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将西方的现代服装历史作为中国的服装历史当中一个环节来进行理解。由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开始,西方的一些有特色的现代服装就已经渐渐地进入到中国当中,而且渐渐地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服装的主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学习西方的服装历史自觉性就能够得以提升,它彻底地清除了服装的文化传承以及创新上的障碍。当前在我国各个服装院校当中的老师、学生乃至于业界设计师,对于中国服装的现代设计都存在着一定的芥蒂,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西方的服装设计风格越多,就会导致自己的风格越少,这是片面的,对我国的当代服装设计发展十分不利,而把西方的现代服装历史看做是我国服装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这一芥蒂。

二、关于美学教学

从整体上来说,服装美学可以单独当做一门课程,不过也可以将其作为充分贯穿于服装设计的教育进程当中的通识性知识教学。当前,服装美学大多集中在对服装的形式美进行研究的工作当中,借助形式美规律对服装整体造型、服装颜色、使用面料等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将人体形态抛开的形式美。如今的服装美学,需要充分地与现代人心理相互适应,从单纯的服装形式美上升到动态形象美的层次,形象美是借助服装来为人体形态进行二次创造后所形成的新型的美感。事实上,在服装制作完成之后,其形态还没有真正地完成,只在它穿着在人体上,而且人体运动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形态才是服装的真实形态,此时服装的美感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仅仅从服装自身所具备的形式美无法彻底、全面地展现服装的美感。在中国的传统服装观念当中,认为衣服放在衣服架子上,体现出来的美与否是非常直观的,即便穿在人身上也只是更换衣架而已;但是在西方的服装理念当中,坚持的理念是将服装看做是人体“第二皮肤”。皮肤离开人体之后是很难谈及其美与不美的。

三、关于设计教学

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进行效果图的绘制是比较基本且必要的一项训练,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设计思维的表达水平,不过,也正是由于表达设计思维,因此中国以及西方在设计思维上的差异也能够直观地体现与效果图当中。当代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效果图的绘制和服装造型实验充分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体形态再次创造。在设计教学当中,需要学生们充分地理解服装基本构成原理。进行造型实验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对人体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且从多个侧面展开形态设计;无论学生们使用平面裁剪的方式或者是立体裁剪的方式,其主要针对的对象都是立体人体,且关心的内容也都是在着装之后立体的形态,令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假如将人体平面化,就会失去很多观察角度,失去创造机会。服装需要在立体的空间以及运动过程当中对着装进行观察,且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解和反复性的调整,这种设计教学,能够令学生们思维层次提升到创造和设计的层面上。而这就是西方现代服装的设计教育的成功经验。比方说,法国服装设计类院校和我国大部分服装设计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基本上都是高强度实践的课程,并融合学校内部的设计制作以及学校外的实习实践,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成熟的实际动手的能力。

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观念上的更新和完善,对我国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借助对中西方服装的设计思维上存在的差异的总结和分析,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去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反思自身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

作者:张庆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涛.中西服装设计思维差异对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J].纺织服装教育,2013(06).

[2]冯志民.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纺织导报,2014(02).

[3]章建春,吴金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3(23).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服装工艺设计课程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开展了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程。

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作为服装专业承前启后的专业主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配合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两门课程的改良建议。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的掌握

(1)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

2.能力素质要求

(1)能够及时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先进技术,提出改善服装结构与工艺方面的方案;

(2)能够用科学方法和观点,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和试制过程中的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工程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改的实施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服装结构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制定相对动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法等[1]。定期支持相关教师到服装企业挂职锻炼,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相符合。教学中,还可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的体制,努力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专业实体“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使培养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实践,全面理解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在实际训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学习[2]。打破以前那种枯燥的公式记忆、被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由此得到训练培养。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由设计款式,并说明款式特点和结构原理,然后由师生共同提问并开展讨论,最后由老师作出评价和总结。这种方法不仅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视效果图、款式图并把它们变成结构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服装结构教学与工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两门课程,结构设计是工艺设计的前提,同时又需要在工艺设计中体现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讲解的基本款式应在工艺设计中进行实施和制作,使学生对服装的平面结构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服装的结构具有两维和三维双重性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它是两维的,平面的,但制作成成衣后,穿着于人体上,它又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的特征。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仅仅采用在黑板上进行平面制图的方式,学生要从平面的结构想象其立体形态,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工艺课程的课时有限,不可能结构课程上讲解的所有不同款式的服装都能进行制作,因此学生对其制作方法也不能直观的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展示相关款式的三维形态和工艺制作过程,可以增强结构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改革课堂实习模式,抓好实习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中,一般是在理论讲解、操作示范结束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性要求进行练习。这种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因此,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开放性实习教学模式,这种实习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自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积极推进课堂之外的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了解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服装生产基本技能[4]。学生以一个样板助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样板设计开发工作,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最好实践,也是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最佳途径,同时经过实习,由企业和校方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对学生实习结果作出具体评价,并提出建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改善,为就业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5.加强校企联合:学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反映杜会及企业的需求,要积极发挥社会及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由单一型办学转变到多元型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途径,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实现“零距离上岗”[1]。在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即以学院服装公司为依托,建立服装开发中心,利用自己的设计科研力量创立服装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同时,又把企业、市场及科研课题引入学校和课堂,使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产、教、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宋艳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2):93.

[2]罗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2):115-117.

[3]陆洋.提高服装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文教资料,2006,(5):171.

[4]赵锦.关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企业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

作者简介:

夏蕾:(1976.1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现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人体工效学。

基金项目:

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0

一、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传统教学以教为学的模式对教师教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学中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引入中职服装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师多年来的教学习惯还难以改变,还是喜欢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尤其是在服装结构设计环节的教学,教师难以走出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师教授的结构设计理念陈旧、传统,设计方法不够新颖,通常是将现有的设计方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和学习,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只能纯粹的模仿别人的设计作品,却不能设计出全新的服装款式和独具风格的样式。再加上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同样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服装教学的使用,使得目前服装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

2.缺乏对服装现代产业化的了解

服装现代化产业的模式通常是批量生产,从服装的设计到引进原料的投入到生产成品检货验货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一条直线型的流水线,在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位员工只负责生产过程的一至二道工序。但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培训方式是对学生从服装制图设计到服装制作整个过程的培训,学生的学习意识处于对单件服装的完整制作过程,而缺乏对现代化产业模式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生产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紧迫的局势。为了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但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停留在已有的创作上反复熟悉和训练,缺乏对服装设计的创新和探索,进而导致学生完全不适应现代化企业人才的需求。

再次,中职服装教学与实际生产模式严重脱节,教学方式太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学生只懂得知识,却无法熟练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3.对新技术的运用缺乏重视度

服装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实践中逐渐累积经验为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课是服装教学必备的专业课,需要结合相应的机械设备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和运用。中职服装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基础实践、技能实践和成品实践三个方面。基础实践所涉及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工业平缝机,让学生懂得基础的缝纫方法;技能实践则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例如包缝机、粘合机等;成品实践需要增加常用的特种机,让学生在基础实践、技能实践都熟练的基础上进行成品的制作。无论是服装专业课的哪一类课程,都需要各种设备相结合进行教学实施。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引进各大中职学校,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计算机信息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时,由于新设备的资金问题,中职院校引进的新设备数量有限,通常只能作为教师教学设施,而且对于新设备的使用还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很少利用到新设备让学生实践,使得学生对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不了解。

4.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教学缺少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通常是将实践时间留到学生课后自主练习,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由于多数学生有一种惰性思想,在教师安排的课后训练中由于没有人监督,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完全不在意课后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或者,某些学生在练习几遍之后认为自己已经熟悉,也不会反复的练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同时,由于课后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之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将服装课程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静态的教学变成动态的教学,增加教学课堂气氛,并且通过引进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网络教学中掌握对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较传统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1.信息技术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最新的设计元素,以及利用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认识课堂之外的庞大的设计空间,将空洞的设计概念转化为真正的设计元素,从而认识到设计的关键是在于创新。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2.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无论学生是在学习服装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还是成品制作过程,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特定的设计系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服装设计、服装模拟制作等。

3.信息技术教学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服装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展示,将静态的教学变为生动的动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有效的开展

1.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向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奋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职服装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设定教学观念,培养与新世纪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服装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优势,教师教学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更大程度的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在应用型社会生产中。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课程内容和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由于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来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的教学中插入各种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如可以展示服装制作的整个过程的视频,提前引入设计理念、制作理念,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起对设计的热情和向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设计的作品,各种服饰的图片展示,分析各种服装类型的特点和结构,让学生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对精美服装的赞赏,从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推动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作用。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对现代服装资讯的了解和设计基础的学习

3.1加强对现代服饰资讯的了解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引入,教师教学可以根据广大的网络平台,搜集最新最全的服饰资料和信息,并通过网络或课件将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新的服饰资讯。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在服饰设计上要飞速的更新和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进程,因此,学生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到服饰设计理念的变化和更新,同时在了解现有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收集独具特色的设计元素,为自己的服装设计奠定材料基础。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并加以练习和改进,变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3.2加强对设计基础的学习

设计基础的学习主要是对服装结构、款式的平面设计。由于服装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人的身体结构来设定,对于某一个部位需要做到精准和细致。由于教师在讲述人体结构和服装结构的定义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通过单纯的知识无法想象出服装与人体结构的磨合之处,在设计的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模型来进行服装的设计。由于教学设施的关系,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对着一具人体模型进行设计,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设计课的实施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特定的设计软件,让学生将平面手工设计转换三维立体结构,更具实用性。同时,设计软件中的三维模型可以让学生做到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致,避免错误参数引起的不协调。而且,计算机中信息量存储大,学生可以将教师展示的服装设计过程存储在电脑中,对课后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信息化教学对工艺技术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将复杂的工艺分板块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通过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将工艺技术进行详细的演示,让学生清晰、直观的学习。并且,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的操作,将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还可以引进工艺制作的模拟系统,学生利用模拟系统进入工艺缝制的全过程中,不但可以减少学校教学设备的引进,节约成本,还可以让学生反复的在系统中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服装专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网络巨大的资讯平台可以收集到在最新的服饰资讯,以及新的服装设计作品。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服装的设计和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传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交流和学习,达到提高自身认识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服装设计比赛,并将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进行评选,设定一定奖项,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实现创新的飞跃。同时,设计比赛还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比赛,还可让学生充实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步入社会职业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雷.对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研探索,中国科技教育,2011年第05期.

[2]苗芳.服装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11期.

[3]叶迎春.浅谈中职服装工艺课教学技巧[J].教育技巧,中华少年,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