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管理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56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使整个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并针对财务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缺乏资金必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而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规范化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使企业获得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上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资金,有利于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专业性也比较强,相应的就要求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财务管理而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其积极效果也难以充分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或相关的机制可操作性较差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也直接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好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

(三)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比较少,致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使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

很多企业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的方面较多。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给企业增加了经济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破产的困境。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其次,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再次,要注意引进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迫使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为财务管理打好组织基础,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对每一项规定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说明,并保障其可行性,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完善各项有关的制度,如财务管理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核算的数据越来越多,给财务管理人员在数据核算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是依靠人力进行相关的计算,不仅效率低下,计算的精确度也难以保障。因此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摒弃只要增加几台计算机就实现财务管理想信息化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次,加强硬件建设,投入新的财务核算设备,并指导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新的设备进行数据核算。最后,积极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智能化的水平,进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四)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

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手段。首先,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收支安排,对每一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其次,派遣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认真做好资金的核算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清理拖欠的款项,避免出现呆账的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能够保障企业取得经营的成功。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给予财务管理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桦.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3).

[2]朱社军.如何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控制规范化管理体系[J].中国经贸,2014(08).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2

关键字:建筑企业物资采购混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采购管理是指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为目标,以满足自身经营活动需要为目的,企业对包括供应商、物资、采购人员采购组织架构等在内的一切相关因素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改进的过程。在建筑企业中,采购管理涉及到整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首先由项目部向采购部提出设备、材料等物品的需求计划,由采购部编制成完整的询价文件,向供应商发出询价,成功采购货物之后,质检部要对其进行质检。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在项目实施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采购涉及金额大,不具有重复性,采购的时间与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相适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项目整个寿命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最初的采购价格。

也就是说,建筑物资的采购管理工作是建设项目的基础,也是建设项目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因为采购费用往往占整个项目费用的绝大部分,更是因为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也必须在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之中体现。如果采购到的材料、设备、服务不符合建设项目设计和规划的要求,就会降低整个项目的质量,更甚至会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建筑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在整个项目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对控制项目造价起到重要作用。

1.物资集中采购管理

1.1采购及价格的信息管理

采购中心按月在公司内网上集中采购材料的采购合同签订及履约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1.2集中采购材料的投标报价管理

公司工程总承包部、分子公司需要配合投标报价的,应及时准确编制。/集中采购材料投标报价清单。交采购中心报价,并如实记录材料的实际报价。

1.3材料计划管理

投标单位应及时将中标信息通报采购中心,以便采购中心及时搜集项目所需钢材等主要材料的需用信息。使用单位提交材料需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类物资合理的采购供应周期。如无材料计划,采购部门不得实施采购供应。分子公司在收到设计施工图纸的七天内,应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集中采购材料预算提交采购中心。使用单位所有的集中采购材料预算和需用计划均须及时提交采购中心。

1.4材料供应管理

(1)对于钢材需用量较大、耗用期在两个月以上的且可由钢厂资源直供的项目,由采购中心及时编制“采购供应方案”回复使用单位。使用单位如有异议的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及时反馈意见。

(2)如需推荐潜在的供方参与采购中心组织的采购招标或询价时,使用单位必须在上报材料需用计划的同时向采购中心提交拟推荐供方的评审资料及联系方式。由采购中心对其投标资格及供货能力进行审核后方可参与采购竞价。

(3)根据采购招标或询价的结果,采购中心及时编制《集中采购材料采购价格确认单》送使用单位确认采购价格。使用单位有权限人员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及时确认。超过一天不确认回复时采购中心将视作使角单位已默认该采购价格并实施采购。

1.5结算管理

(1)采购中心须做好采购资金收支的筹划工作,最大程度地利用公司银行授信额度支付货款或低成本锁定材料资源。每半月采购中心向财会中心提交采购资金收付计划及采购合同签约信息。

(2)使用单位的资金不能满足采购付款的要求时,统一由采购中心按项目向公司申请借款,使用单位须确认采购中心借款事项的真实性,保证到期还款并承担借款资金的利息。

(3)采购中心根据使用单位承诺的付款方式支付供方的货款,并按此付款时间要求及时将内部结算资料按期提交财会中心"财会中心核对无误后开具/内部销售财务结算单0办理内部供货款托收转帐手续"

(4)对业主进行结算时若材料价格发生变动,采购中心须配合使用单位提供材料费决算谈判时所需相关资料"

2.供应商管理

2.1寻找潜在供应商

物资采购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潜在供应商的信息,寻找在该行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企业,在市场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随时关注市场情况,对新出现的企业密切观察,必要时须进行实地考察并深入了解,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与其建立业务联系,对其进行培养和扶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己经成了一个能够提供大量信息的强有力的搜索设备,利用互联网帮助对可能满足进一步评价的潜在供应源进行定位。

2.2供应商的评选

供应商的评价要考虑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设计合格供应商选择方案。

评价内容包括:

(1)供方的经营资质、规模、财务状况和市场业绩等基本情况。

(2)质量保证能力、供货能力、价格竞争力、交货准确率!快速响应能力和售后服务。

(3)采购活动中存有的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

(4)如供方是商家时,还应对其所供物资的生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等进行评价或验证。

对供应商的评价必要时可以进行产地取样、抽检、封样等,并如实填写《供方评价报告》。评价时应取得的资料: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测报告、进沪备案证明、质量等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影响环境或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受控指标的检测报告等。

通过初步对供应商选择评价程序以后,就可以进入合格供方名单,采购中心负责编制公司年度《主要物资合格供方名录》,经公司采购主管经理批准后于每年年初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分公司对一般物资潜在供方进行评价并编制《供方评价报告》,于年初以本单位的行政文件形式《一般物资合格供方名录》并报采购中心备案。

2.3供应商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一系列的考评后,在供应主要物资的供应商中筛选出满足作为合作伙伴关系条件并且愿意与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然后对筛选出的供应商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主要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价格的竞争力、市场业绩及服务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指出供应商存在的不足,要求其实施改进并进行跟踪考核,同时在内部还要对供应商进行月度考评!体系审核等跟踪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并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2.4供应商长期管理

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考核,这断时间可能长达两到三年,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合格的供应商发展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对其建立长期、动态的各类管理。

3.优势分析

3.1统一了采购管理制度,规范了采购管理体系

加强了对物资采购的管理,把采购管理作为公司的关键业务来抓,采购中心也成了公司的重要业务部门。对分子公司的物资采购人员分批分类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建立完善公司内部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分子公司与采购中心的沟通,进行全公司的信息共享。

3.2提高了经济效益,发挥各种优势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全公司的各种资源,发挥全公司的各种优势。采购中心可以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集中采购占用资金较多的通用性较强的如钢材等物资,通过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可以集中全公司主要物资需求量和资金,依托公司的信誉和实力,通过大批量向建材生产厂家购买物资,获得低于出厂价的优惠,进而向公司内各分子公司提供低于市场价的物资。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愈加旺盛,加之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建筑企业数量剧增,建筑业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剧,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建筑企业是集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为一体的企业,由于其成本预算、生产周期、成本预算、账款结算等方面都与其他行业的企业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行业的特殊性也增加了其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加之我国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不完善,表明了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危”为机,稳定其正常的经营运作,甚至对整个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1)宏观政策影响。第一,国家对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第二,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增加建筑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因垫付资金而引发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会牵涉到建筑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的资金筹集压力可能会传导给建筑企业。我国有很多建筑企业从事承接跨国工程项目,工程款以外币进行结算,因此建筑企业的收入也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所带来的汇率波动的影响,引发货币汇兑损失风险。

(2)建筑原材料价格波动。我国建筑企业一直以来都对建筑材料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当钢铁、水泥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形势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建筑企业就会遭受冲击,面临巨大风险。

(3)劳动力价格变动。人工费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占较大比例的费用,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建筑企业施工成本,造成成本超出预算的风险。

(4)建筑业市场不规范。我国建筑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绝大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活动也是集中于建筑施工单方面,本身建筑市场资源有限。同时,建筑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恶性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和审阅签订合同阶段同时受业主单位和对手企业两头压制,存在低价中标、串标等恶性竞争行为和不平等合同签订现象,致使企业项目成本过高,严重压榨了企业正常的利润,造成建筑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利润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潜力不足。

(5)税收征管风险。一些建材市场管理极其不规范,进行材料采购时无法及时获取发票,甚至存在虚假发票的现象,抑或是由于建筑企业资金短缺,未能清付材料款,导致企业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采购发票进行登账,无从保证记账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由此扰乱了建筑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而对建筑企业纳税管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我国建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盲目追求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等错误的观念导致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大多不健全,难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规避。许多建筑企业之间关系不清晰,往来账款混乱。建筑企业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与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都十分混乱,企业人员不遵循制度办事,不同部门之间、管理层与下级之间也是权责不清,中高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过大,项目负责人独立权过大,这都导致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权责的严重失衡,存在重大财务隐患。

(2)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监管不到位。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的要求,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部的分散化设置使得财务管理权力被过度下放至项目部经理。项目部资金使用审批流程十分不规范,并且资金损失追究制度缺失,无从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建筑企业监管与内控制度不力,重钱不重物,引发严重的资产流失。

(3)会计信息失真。建筑企业具有极大的分散化特点,工程项目部分布在各国各省,集团总部难以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地域性的差异给建筑企业的会计正常核算造成了滞后性和差异化的弊端。如许多建筑企业的集团总部和下属分公司的会计科目设置不一致,致使往来科目核算繁琐或造成差错。会计核算不及时、不准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不规范,预算控制不力等,都会带来财务风险。

(三)建筑企业资金使用与管控不严

(1)资金使用监督不力。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权力的分散化必然导致集团总部无法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的资金流转和安全性进行动态追踪,而现金等资金管理无从监督则会导致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弊端,既影响施工项目的进展,也不利于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建筑集团公司无法从整体上对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的分散化极大影响了集团总部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建筑企业以垫付资金运行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时间跨度大,行业特点决定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期间需垫付大量物资与资金来维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待竣工手续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结算。大量资金占用易导致建筑企业资金短缺、存货大量积压,周转率低,降低企业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回笼能力,丧失了对外投资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削弱了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3)业主拖欠款项现象普遍严重。业主拖欠工程款项是将自身的投资风险转移到了建筑企业身上。由于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和金额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业主单位拖欠过多项目结算款项,容易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回收困难和资金呆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没有清欠,会使建筑企业面临坏账损失的风险,影响其必要的资金周转。

(4)成本费用分析控制不佳。建筑企业财务对工程的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环节薄弱,在承接工程项目时,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成本费用变动分析。并且,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和考核反馈,没有对下设项目部的间接费用发生进行核算和控制。对成本控制缺少核定的计划指标据以对实际成本进行对照,大多表现出事后控制的现象,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过低,行业利润率整体偏低,利润空间小,难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甚至会带来成本亏损的风险。

(5)建筑企业对外投资产生财务风险。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增加除主营业务以外的额外收入,选择对外进行项目投资。但是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费用及预期收益估算不准确,或者投资对象发生变故,使得投资收益背离了预先测算的财务目标,就会产生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是由外部和内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此将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出对策建议。

三、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应该牢牢把握建筑业自身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现状和财务风险的特征,分析建筑企业主要财务风险的内容及其成因,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等方面出发提出科学化的防范对策。本文将从建筑企业外部影响因素、财务活动、内部管理控制与决策以及会计人员因素等层面进行阐述。

(一)识别与确认外部风险影响因素

(1)我国建筑企业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政策与市场供需的变化,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财务环境。

(2)建筑企业应建立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在企业项目初始阶段,应成立相关部门专门研究分析项目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企业是否参与投标竞标。对于业主单位资金不足,需要企业自己垫付大量资金的项目、业主单位信誉不佳、拖欠工款的项目、预测亏损的项目以及合同附带不合理条件和重大漏洞的项目都不应承接,从源头遏制财务风险发生。

(3)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经营跨国项目的建筑企业与业主单位签订合同时可以协定使用固定汇率或者一个合理的汇率浮动范围进行工程款的结算,当汇率变动超过该范围时,企业可向对方索赔。当然,企业应尽可能地平衡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和债务,使双方风险可以互抵。

(4)加强建筑企业财务活动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即注册会计师对建筑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保证企业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政府监督即财政、税务、证券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其履行法定职责并给予建议和教育,减少今后财务风险发生的损失。

(二)事前风险规避控制

(1)投标风险防范。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审慎承接项目。建筑企业应对项目文件认真解读,严格衡量项目成本与效益。对于不符合企业经营效益原则和附加不平等条件的项目不予承接。

(2)合同风险防范。要求项目人员提高法律意识,认真研读分析合同文本,规避合同中潜在的不利于自身正当权益的风险。对合同洽商、审阅、核准等环节的人员与权力进行分立,以达到制约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合同风险的发生。

(3)收入确认风险防范。准确计算合同成本,对尚未完成的合同发生的实际成本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

(三)加强筹资、投资、资金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

(1)筹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借入资金前应充分考虑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筹资成本费用需与企业可承担的负债能力和清偿能力相匹配。要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评估其与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保证按期清偿债务,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益。

(2)投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时,应当全面分析投资成本费用、投资收益报酬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风险性、投资对象的信誉等方面并执行监督,以确保预算投资收益与实际结果不背离,减少投资风险。

(3)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可分为资金短缺风险的防范、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和资金使用风险的防范。

①资金短缺风险防范。我国建筑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需要资金流通速度快,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资金统一调度体系,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大型建筑企业可以设立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规范资金结算散乱的现象,减少企业资金短缺,提高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②资金回收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应保持与往来账款对象的良好关系,财务部门应当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在策略上,根据不同单位信用状况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成立应收账款清欠小组,定期清理欠账,以减少坏账损失发生的概率,在会计准则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金,弥补部分坏账造成的损失。

③资金使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建筑企业总部财务对于下设项目部门的资金使用难以监控,因此企业应强化资金预算控制,规范资金划拨、审批流程制度,统一将资金收支并入网上银行,控制各下属单位使用资金采购付款产生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应定期对资产结构进行考量,盘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资产应尽快处理,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变卖资金用以清偿债务。

(4)收益分配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利润分配方式是减少收益分配风险的有效途径。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减少现金的分配,以分配收益转增实收资本为主,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

(四)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建立紧紧围绕成本、效益、风险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系统。强化谨慎意识,成立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即蒙受损失之前使用预提等方法,如在会计准则规定的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金等。当损失发生以后,企业可以选择在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也可以分次计入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减少财务风险妨害企业正常经营的目标。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部门,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采购支付、资金回收、成本费用预算、对外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形成以财务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监控为中心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实时反馈评价。此外,还需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如解决下属子公司会计科目不一致增加财务核算负担等问题。

(2)建立建筑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应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评估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确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合理的预警范围,当财务指标超出该范围时,企业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

参考文献

[1]燕晓亮.浅析建筑行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4,08:197-198.

[2]严小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机制的科学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141-143.

[3]廖云兰.建筑行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商业经济,2014,11:30-31.

[4]郑晨利.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4,19:176-178.

[5]牟儒鹏.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会计师,2014,16:41-42.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4

关键词:建筑业;施工企业;资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争议很多。结合近年来参与建筑业企业资质申报和管理以及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工作实践,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讨论。

1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必要性

反对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目前我国实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与国际建筑业管理不接轨。根据对英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政府对建筑业管理的研究,从国际建筑质量管理制度看,有三种模式,模式一是无资质管理模式,以建筑主体的市场信用和当事双方的相互制衡控制质量;模式二是只对政府工程实行资质管理;模式三是严格的资质管理制度。各国政府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不同点是管理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政府管理该国的所有建筑业企业,而有些国家政府重点管理承担政府工程的那些建筑业企业,关注建筑工程专业的分类及建筑业企业的等级。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建筑市场的状况、建筑业企业的分布及水平与外国有巨大差别。总体上看,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部门和地方建筑施工企业盲目发展,我国的国有建筑业企业存在条块分割严重、建筑业企业施工专业狭窄,社会整体施工能力超过建筑市场建筑工程总量。随着建筑市场改革开放,大量地方和个体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填补了建筑市场中的一片空白,但进一步促使建筑施工能力扩张。造成我国建筑施工能力与建筑市场容量的总量严重不平衡。

总量不平衡是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建筑市场混乱,使建筑工程招投标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工程项目施工层层转包、违规分包;施工设备租赁和二手施工设备市场混乱等现象充斥。混乱的建筑市场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质量和安全事故,近年来由于建筑业企业管理水平下降建筑施工质量水平不容乐观。

影响建筑市场的因素众多,建筑业治理的龙头是建筑业的主体——建筑业企业。一切影响建筑业市场的因素必须通过建筑业企业这个市场的关口进入建筑市场,关口建设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筑业企业管理的规范。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是建筑业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通过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水平和诚信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对社会及百姓负责,避免形成一代劣质建筑产品而遗憾。

2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目前,现行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诟病有:行业划分割裂公平竞争;较高入门标准限制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实质上的静态管理等等。以上诟病反映出目前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尚需完善。

2.1资质管理的目的

在2001版和2007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一条均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目的描述为“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以上目的而言,仅仅一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建筑市场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监督管理、设备租赁管理、劳务市场管理等众多管理办法配合实施,实现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应以引导建筑业企业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建筑业企业持续技术进步,建立建筑业企业对建筑施工基本生产要素的规范管理模式,确保建筑业生产过程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安全,通过先进的统计系统真正实施建筑业企业动态管理的目的。

2.2资质管理的内容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内容在2001版中描述为“……注册资本金、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以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2007版取消了“净资产”一项。目前资质审查时注册资本金可以通过企业营业执照核实;建筑工程业绩也可通过工程合同及验收结算资料证明;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则是通过对企业经理、总工、总会的技术职称,具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数量以及项目经理(建造师)数量来体现。但是两个版本中都缺乏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要求以及各施工要素管理方面的表述;关于技术装备则除公路及部分专业有具体设备种类和数量要求外,其余均用“具有承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描述。在资质审查中如何落实如此虚拟的要求?最终的审查结果必定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建筑施工生产的基本要素可以描述为“工、料、机”除了注册资本金和以往业绩等固化的资质条件外,建筑业企业的施工经营管理的能力应体现在对基本生产资源要素调控管理的能力;技术进步水平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专业分布和数量增减、技术装备总量和机械化施工水平变化来反映。因此,资质管理审查内容的重点应着重于对“工、料、机”的管理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能力。

2.2.1“工、料、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

构建完善可有效运行的系统管理有三个基本内容:稳定有效的机构、完善可行的制度、合格专业人才。设置必要生产要素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是建筑业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生产要素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具备要素管理机构才能吸引并培养合格配套的各专业技术人才,依靠专业人才才能够制定完善可行的制度。只有满足以上三个基本内容要求的建筑业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前提。

2.2.2“工”应包涵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总合

人在企业服务期限可长达30余年,人是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技术进步积累的基础和实际载体,是建筑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建筑业企业长期发展和进步的支柱。建筑业企业运行需要多种人才优化配置才可取得综合效应,所需人才应包括: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账务管理、施工技术、施工设备、资产和材料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仅仅考察具有技术职称人数不全面了解企业人才合理配置的情况,有可能以偏概全。

2.2.3“料”在企业中是一种流动的生产要素

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其种类规格品种繁多,生产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建筑材料市场基本大开放,建筑材料的来源、质量和价格随行就市,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变革以往的采购方式。工程材料使用数量巨大,占用流动资金较多,工程材料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成本,建筑质量和企业利润的影响巨大。工程材料属于流动性资产范围。工程材料管理包括计划、采购、保管、使用和核算等环节。因此,对“料”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通过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现。

2.2.4“机”包含施工设备及机械化施工技术

机械化施工是施工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建筑施工企业须合理组织各种施工设备协同配合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综合体现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和盈利能力。

施工设备是构成建筑业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伴随国际施工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先进技术载体,是表现建筑业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实体。施工设备为企业服务期限一般为8至10年。施工设备管理包括装备规划、设备购置、设备资产管理、机械化施工管理、现场和安全管理等内容。随着施工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施工设备的来源也开始多无化,为保证建筑业企业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把握施工设备入口关已经成为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要关口和关键环节。

对“机”的审点应是建筑业企业装备管理机构;装备资产持有和变化情况;机械化施工水平应用和发展情况。

2.2.5关于管理体系认证

我国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将国际通行的一系列管理体系认证引进,我国的建筑业企业中已经广泛实施,尽管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确实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目前在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业主单位已经把投标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列入资格审查内容。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有必要进入建筑业企业资质认证审查内容。

2.2.6关于资质的动态管理

目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后续管理主要采用年审的方式,工作量巨大,即需实质性审查又有时间限制,由此政府主管部门不得不成立专门机构,借调大量人员,常年持续进行审查,这种做法即不科学也不可能持续。

根据建筑业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参考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体系,合理重建建筑业企业统计指标系统,与工商年审相结合实行建筑业企业资质常态审查,建筑业企业资质变更时实施实质性审查。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建筑业统计内容侧重于经济指标的统计和管理,不能全面反映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应该结合资质管理的需求,恢复技术进步(如:机械公施工水平、资质认证项目等)考核指标,建立比较全面的建筑业企业管理的指标体系。

3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应用

一项规章制度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决定于其是否对规范主体有益。如果仅强调规范限制而无实质促进,规范主体必须抵触,如果在规范同时对规范主体的自身发展和经营有促进作用,其必然积极实施。目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强调申报审查和年审,但资质审查结果对建筑业企业持续发展、对建筑业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对建筑市场整体整顿发展的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另外,一项规章制度必须与其他规章制度配套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工程管理、工程招投标、承发包以及统计管理等制度。资质审查结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3.1促进建筑业企业持续发展

资质审查内容应是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规范性目标,可以指导建筑业企业在加强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建设、基本生产要素管理、施工生产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保持持续发展能力,为安全高效高质地组织建筑产品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简化招投标程序

目前,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时资质审查是招投标的前置条件,其审查的内容与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查内容基本相同,强调该项目管理人员的职称资格,基本不考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的结果。况且在工程项目招标评标的短暂时间内根本无法对建筑业企业业绩、装备、认证、信誉等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有些项目业主和招标机构不仅要保留投标资质审查,甚至还将资质审查程序独立成为评标的前置环节,使得招投标程序更加复杂周期更长。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资质审查程序存在重复审查、形式主义之前嫌。

建筑业企业通过资质审查即表明该企业具备组织相应规模的建筑生产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源和管理能力。直接利用资质审查结果代替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的资审环节,可以直接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时间和资金,达到提高招标效率减低招标成本的目的,解决目前招投标周期长效率低下社会成本过高的问题。

3.3建筑市场建设的源头

建筑市场建设涉及工程项目招投标、总包分包转包、设备租赁管理、建材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建筑业企业强化管理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龙头。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总承包、施工设备采购和租赁、建筑实体质量保证、建筑工程安全保障的主体都是建筑业企业。

以建筑工程施工设备为例:建筑业企业是建筑施工设备的最终使用者,无论设备租赁市场发生什么变化,建筑业企业设备管理是建筑设备进入建筑市场的关口中。建筑业企业必须加强设备管理,设置长期稳定地设备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现场机务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水平,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

建筑业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工程项目经理部设备租赁必须从合法租赁企业租赁,不得与无法合法工商注册的出租者签订租赁合同,并不得与其发生结算;2)制定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最低技术和安全标准,现场设备定期检查保证良好状态,技术和安全标准,现场设备定期检查保证良好状态,技术和安全性能不合格的施工设备不得进入建筑工地。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规范进入建筑工地的自有施工设备和社会施工设备的状况,同时达到控制社会二手设备和租赁设备市场。因此,抓建筑业企业资质建设,就抓住了建筑市场建设的根本问题。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5

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安装分包工程转开建筑安装专用发票的规定存在着扰乱财政税收经济秩序的隐患

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单位凭分包单位该项工程已完税票复印件和已开具给其的建筑业专用发票、分包合同,抵扣分包单位已纳税款后按差额缴纳税款,按总额开具建筑安装发票,即称转开建筑安装发票。这个规定可以使总承包人和分包人各自按要求开具建筑安装发票,维护了发票管理的秩序,又保证了税款的正收管理。但现实中,有少数纳税人明明是自己做的工程,收入支出也全部在自己账面上反映,税款也由自己实际承担,却偏偏搞一份假的分包合同,以其他建筑安装企业名义缴税。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财政体制属于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级财政预算自行收支平衡,相互之间不得挤占挪用。

(二)建安企业利用“甲供材”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

现在不少建设单位(甲方)经常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供材”现象。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几年,建安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完毕,才办理“甲供材”价款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金。而这些建筑材料早就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使施工企业长期占有国家税款。更有甚者,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支付价款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安发票纳税,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是建筑安装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除个人所得税外,其他涉税事项较少,对税收管理不熟悉。而税务机关由于上述单位不是纳税人,也很难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少数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利用上述原因造成的税收盲点,用收据、白条以及竣工结算单等种种不合法票据收取工程款,偷逃国家税款。

(四)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纳税地点与营业税纳税地点不一致,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建筑安装企业的纳税地点在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其所得税的纳税地点,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经营所得,由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征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地点与营业税纳税地点可能不在同一个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外出经营,往往是跨省经营的情况较多,纳税人使用的发票是经营地税务机关提供的,开具情况经营管理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如果纳税人故意偷税,这种管理模式就给偷税提供了方便。

(五)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的管理机关分离,易导致税收难以控管

企业使用的发票是按照流转税的管理范围分别进行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在国、地税分别管理的纳税人,在现在国、地税征管信息没有达到共享的情况下,纳税人少记、漏记应税收入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发现。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是以企业成立的时间为划分标准,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税管理,2002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管理。而流转税则以应税项目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国税机关负责管理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使用的销售发票是通过地税机关进行发售、核销的,纳税人申报的营业收入地税机关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管,到国税管理机关申报企业所得税,其申报的收入要进行有效的控管就不是很容易,必须从地税机关获得有关信息,这就需要国、地税进行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控管。

(六)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划分不当,造成税务管理机关执行政策的不统一

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划分按照企业成立的时间进行划分,造成国、地税管理机关在所得税管理范围上的混乱,在纳税人中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原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重新进行了工商登记,改变经济性质,由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变成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或者在2002年以前就存在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因破产通过拍卖方式被2002年以后成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所购买,新成立一个独立核算的非法人企业。这些情形在不同的地区因对政策的执行不同,就出现有的地方一个纳税人国、地都要管,有的地方都不管的现象,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七)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造成建筑安装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现在建筑安装企业的工程基本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人财物全部由项目经理支配,成本、利润全部归项目经理所有。而建筑安装企业的财务核算大多数不规范,以收到的工程款作为营业收入,以支付给项目经理的账款为工程营业支出,按公司收取的工程管理费用扣除公司管理机构的正常开支后余额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而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大部分流入了项目经理的个人口袋。

二、对策

(一)尽快修改相关的能够导致市场违规操作的条文和规定。例如:“对企业(单位)附属建筑安装企业承担本企业(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如果建筑安装企业属于独立核算单位,应征收营业税。如果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凡不同本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不征收营业税”这样能够人为鼓励市场违规操作的规定应尽快修改完善。

(二)改变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划分规定,不再实行按企业成立的时间作为划分国、地税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的规定,而实行按照流转税管理的范围确定企业所得税管

理的税务机关,国税管理的增值税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管理,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由地税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申报的应税收入不实的问题。

(三)合适时机国家应将建筑安装企业取得的营业收入纳入增值税的管理范围,企业开具的发票纳入“金税工程”系统管理,通过抄报税和发票认证等工作程序,就可以有效的控管建筑安装企业收入申报难以控管的问题。建筑安装企业实行增值税管理后,可以解决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的纳税地点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建筑安装企业实施增值税管理后,企业要取得进项税额抵扣,就要取得抵扣凭证,可以有效的督促建材行业取得的销售收入必须开发票,提高了建材行业申报缴纳税款的真实度,减少了这部分纳税人偷逃的税款。

(四)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安装行业税收管理的力度,规定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的,建筑安装企业必须按季、半年、年与建设单位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建筑安装企业不进行结算的,应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除开具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经营单的外建单位和少数账证核算规范经审查批准的建筑企业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单位和个人普遍实行企业所得税按一定比例进行预缴,年末汇算清缴。对收取工程款长期挂往来款,不按规定按期结转收入计算成本、利润或者用白条和内部结算凭证领取工程款作为经营成本支出,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凭证的建筑安装企业,一律视为会计核算不规范,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6

关健词:建筑行业;财务管理;思考

目前,为了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正在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建筑行业自身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但是建筑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然不容乐观。低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严重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财务的有效管理可以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企业平稳有序运行的必要基础。但是,当前很多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的对有关材料和费用进行管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例如,财务人员做账时,会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漏项或重复,这样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

很多建筑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还不规范,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财务管理混乱,例如,财务管理人员有些时候一人监任多家公司的职务,这会导致企业内部监控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在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进而再结转利润。一些建筑企业没有重视收入和成本所产生的配比性,再加上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强、监管能力不足,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符。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也是当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市场调查能力,这样才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状况,来制定出有效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贯穿建筑企业运转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把握,对公司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组织必要的宣传活动,提高建筑企业规范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渗透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自身,作为优化财务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应该在企业内部持续开展各种宣传和动员活动,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市场实际,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环境控制,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规范财务管理

实践证明,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政府分管部门和建筑企业应该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建筑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制定可行性高的财务管理标准,细分公司财务权责,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以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建筑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从而降低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在概率。

(三)创新财务监管手段。

要积极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财务监管。实现财务信息系统与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利用现代视频技术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进行监控也可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关键在人。建筑企业管理者要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财务管理者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常识的学习和把握,力求做到依法管理。财务管理人员,还应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业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8

一、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有:

(一)建筑企业的相关管理活动涉及违规违纪,遭受国家监管机构、纪律巡查机构的处罚,经济、信誉等遭受重大损失。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方案、合同文本侵犯知识产权、违建扩建项目违反自然生态保护等违法行为。

(二)需要上交给法律合规部门审核的相关文件信息,如企业结构调整、经营决策、企业规章制度、授权委托书,并未按规定及时准确上交。或在上交审核后,出现与材料不一致的施工操作,存在审核机关可查的重大差错、技术失误、造假欺诈等,造成企业利益受损。

(三)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很多管理行为并未按相关法律程序走流程,合理规范审批、签证等手续,缺乏守法意识,可能损害企业正当权益。

(四)工作人员过于散漫马虎,管理不力,导致企业在相关工作中埋下的法律隐患使企业多方面的权益受损。

(五)企业遭遇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法律事务,并未积极寻求更多法律援助调解而引出现的过失风险。

(六)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系统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财务监管不严,给别有用心之人提供可乘之机,以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来侵吞国有资产,或为亲朋好友谋取不当利益。

(七)合同管理技术落后,能力不强。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未及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容易出现资质造假,履约能力差,转包私人,挂靠皮包公司等合同隐患。有些合同条文审查不严,为合同的履行及交付以后产生纠纷后的诉讼埋下隐患。

(八)企业法律专业人才流失又不能及时补充司法援助引发的法律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怎样对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做到真正的控制与规避,是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需要及时思考总结的课题。下面列出一些防控措施供交流探讨:

(一)强化制度建设,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公司的法制建设,促进合法经营。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实际企业特点,逐级各部门制订一系列文件,要充分考虑合法合规。积极从制度上保障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范围。制度是前提,执行是保障。有好的制度,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推行来贯彻落实,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监督检查考核标准出台呼应。

(二)切实加大执行制度力度。要寻求建立企业的法律管理机构,设立法律事务部门。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日常往来的的法律事务,同时积极提供参考意见管理合规风险。施工部门的各工程项目部应该配置法制联络员,负责日常法制宣传、推广法律经验、收集风险控制一手资料、外出律师的联络、案件历史资料的归档等工作。

(三)完善固定法律合规管理工作程序,规范日常事务的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基础数据统计管理程序、重大项目法律服务审批程序、规章制度审核程序、经济合同审核程序、重大决策法律审核程序,合规风险检查整改程序、外部法律顾问聘请管理程序、授权委托书审核程序、法律文书管理程序等各项主要程序,众多程序是企业施工的有力法律依据和保障,以规范公司法律事务相关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措施。

(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制定一些普法类的宣传计划,充分将普法宣传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下发到员工手中。要确保提升每一位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素质,离不开实时明确普法目标,结合普法内容与工作实践。还应加强对公司重要岗位人员如工程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职能部门管理者等进行定期普法宣传,开展针对性法律培训,案例分析、现实说法。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守法自觉性,从而由他们带动员工共同提高法律意识,使企业管理更加合法化、规范化。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防范法律风险的氛围。有意识增强全体职工的法制素质,需要不断提倡和巩固“市场竞争、法律先行、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大力培育企业文化,融入信用、合规新元素,法律事务工作应该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建议将企业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法制宣传的重点,不断增强全员依法合规行事的意识

(六)优化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规避企业利益受损的基础,是整个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规范合同管理,需要从财务、人力、经营、工程管理、物资设备、法律等各方面通盘考虑,通过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及合同履行中的跟踪管控,从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优化合同管理,还能有效固化合同法律审核环节,流程上更规范透明化。一旦将法律化合同管理理念嵌入合同签署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控制节点,保证了全部经济合同必须通过法律审核,保证了合同质量,提高了合同管理效率。

(七)加强法律事务中处理案件的管理。历史案件的管理,最能体验法律档案的优化手段,是法律风险中事后救济的重要措施。加强合同履行的跟踪,加强案件的管理,成为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件的管理需要分类定性,依据的标准是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复杂性、牵扯面和案件性质给予分类,进行具体分类分析前需要建立台账,录入详细的信息。分类分析后研究出相对应的处理方式。如果涉及建筑施工简单类型案件由自己,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则需要会诊决定重大案件的进展。重大复杂案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对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诉讼所在地的司法环境的影响都需要考虑进去。在对待重大案件的问题上,选择社会资源丰富的律师事务所复杂案件,是社会普遍提倡的很好解决方式。

(八)强化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任何企业的长期战略中,人才战略都是最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的法律人才一方面需要法律专业性强,储备经验丰富;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建筑特点进行长期的培养,将法律专业知识与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要有机融合成一个知识体系。只有经历两种行业知识融合,才能出现更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管理的人才,才能更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对优秀人才,企业就应该想法设法提升其社会职位、经济待遇,保障其充分调动积极性为规避企业的法律风险献计献策。企业应该制定常态化人才规划,积极通过引进、培养来留住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挥才能的平台,体现他们的价值。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9

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较多,尤其表现在工程项目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上面。这些风险带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危机,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

1.1建筑施工企业外部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等。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较高,当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这样会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筹资的难度,提高经营成本加大自身财务风险。

(2)行业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建筑市场的容纳程度将愈加宽泛,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国际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将占据国内市场,这一方面将会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值得借鉴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竞争,对小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1.2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因素

(1)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财务风险。随着建筑施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承揽项目的增加,其所需资金也会同比例增加,此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解决融资问题。较多建筑施工企业是借助银行筹资方式来融资的,此种融资方式限制条件较多,当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考虑自身清偿能力;没有寻求到融资和偿债的最优比例,盲目融资,便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投资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指的是自身投资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即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由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发生的财务风险。某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工程盲目压低标价,缺乏对投标项目进行前期调查,忽视对自身财务状况的了解。一个项目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对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影响较大,如缺乏对项目的调研,将会无形中增大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加大投资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财务和信誉危机。

(3)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财务风险。在具体施工项目中,发包方从自身风险防范角度出发,与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分担风险,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付一定比例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接受此种垫资施工的方式。这种垫资施工方式会长期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因无流动资金而无法维持。

(4)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则会影响企业自身资金周转,使得财务成本增加,债务危机加深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主要包括应收取的业主工程款。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数额较大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带来重大影响,势必会增加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5)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接项目前,首先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综合决定是否继续投标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关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缺乏,使得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关资金的筹措、资金的调配和工程价款的收回难以保证,极易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盲目的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量失衡。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防范企业自身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建筑施工企业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前,应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经集体决策后编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防止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

(2)建筑施工企业应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预防进行预算没有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防控擅自超预算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3)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需要外购时。应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和授权批准规定,明确请购部门、审批部门、付款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应的请购、审批、付款的程序。

2.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税务管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其税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完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到的税务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加强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中,税务风险指公司涉税业务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表现为公司多交或少交税款从而给公司的效益和声誉造成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税务风险控制与识别,实施企业日常税务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2)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并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生产经营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成本控制活动流程、各职能部门和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在成本活动中的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加强完善成本管理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具体控制做法如下。

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篇10

充满生机的建筑市场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速较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建设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促进了建筑业产业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2004年为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建筑业产业规模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2004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745.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签订合同额4391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3309家,实现利润621亿元,增长19.5%,上缴税金959亿元,增长26.4%。

2、建筑业的建造能力不断创新,有力的加强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工程相继落成或正在建设,如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能源及能源调度工程,青藏铁路、润扬、苏通长江大桥、上海磁悬浮轨道等交通工程、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项目、上海金茂大厦等工程,标志着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管理水平。

3、工程总承包市场扩大,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

4、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大幅度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业务由1979年的3000万美元的劳务分包发展到2004年工程承包业务额年完成17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新签合同额239.8亿美元,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目前,我们不但在国外承担了不少epC总承包项目,而且总承包合同额大幅度增长,最大的已超过10亿美元。在水电、火电、公路、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可观盈利前景的工程项目。

5、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

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政府主管部门近年来特别注重建筑市场的治理和规范工作。结合中国建筑业发展实际,注意调查研究,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中的经验,深入研究在建筑市场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继续抓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努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筑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近几十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以《建筑法》、《招投标法》和《合同法》为母法,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配套部门规章为子法的建筑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市场中招投标行为不规范以及建筑活动中工程转包、违法分包问题,建设部又先后出台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为履行我国加入wto承诺,同时又出台了《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办法》、《外商投资工程设计企业管理办法》,弥补了建筑市场准入法规体系中对于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问题法律规定空白的状况,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专项整治,查处了一批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处罚了一批违反建筑活动行为规范的单位。

3、加强招投标管理,保障了建设工程交易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近几年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服务功能,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工作质量,推动工程量清单招标,探索科学合理的资格预审和评标办法,不断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功能,理顺管理体制,招投标工作和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工程招投标率逐年上升,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工程招投标的配套法规逐步健全,招投标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水平,招标投标监督执法得到规范和加强,有形市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据建设部市场管理司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州、盟)已有325个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各地规范招投标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清欠工程款取得新的进展,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

建设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关于在房地产开放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部际工作协商会议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颁发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从建筑市场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建立了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截至2005年8月16日,据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上统计,全国已偿还工程款1337.2亿元,占拖欠总额1860亿元的71.9%;其中政府投资项目的偿还比例达到了67%,北京、上海、天津已全部完成了政府工程清欠任务。

5、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引导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按照新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2004年,建设部审核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一级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表明了我国履行wto承诺的积极态度。同时,按照商务部的统一安排,建设部有关司局参加了有关wto的对外谈判工作。包括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新加入wto国家的谈判工作。为树立我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工程承包的新形象,建设部还会同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处理的有关规定》,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工程承包活动纳入了资质管理的轨道。至2004年,已经共同组织了两批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对于我国企业在中国境外的26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不仅使建设部和商务部在组织协调对外承包工程工作中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整体形象起到了促进作用。

转贴于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不仅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建筑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还未完全理顺,市场主体的信誉观念和履约意识还较为薄弱,综合执法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市场违规行为和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致使建筑市场的风险因素大大增加,制约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业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能与国际全面接轨,尤其是工程咨询业管理粗放,水平低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推进缓慢,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鼓励和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准入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远不能满足市场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五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新时期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工程建设和建筑业需求旺盛,建筑产品成为城乡居民消费主流产品、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国建筑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首先要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推动,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去年建设部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印发全国,并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信用平台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可以说,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工程担保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建设部已把大力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作为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按照建设部主管司的要求将由行业协会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工程担保制度,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采用行政的办法和手段监管建筑市场的方式,逐步学会运用经济的办法和法制的手段约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

2、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当前重点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发〔2002〕21号文件《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若干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3、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建设部黄卫副部长在去年接见国际杰出项目经理时强调,今后要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等企业机构的建筑市场准入法规和相应的资质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修改中,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真正制定出能够反映企业发展实际状况的新资质标准,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拓宽企业经营发展空间,鼓励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向精、专方向发展,减轻企业申报资质负担,最大限度的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手段新的资质管理办法。

4、要大力推进和建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建筑市场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工程承包对工程咨询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建设部自2002年开始着手下气力抓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工程咨询服务业纳入现行的法规调整范围。首先是在贯彻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快项目管理公司的培育,组建一批具有“代建制”管理能力的项目管理专业组织,规范工程服务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并委托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修订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从政策法规上积极引导和发展一批工程咨询与项目管理公司,健全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力争在3年内,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和建筑劳务分包交易规范、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