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0:03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1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完善工作制度。在多年来社区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会议述职制度、社区居委会学习工作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居务公开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以及社区“四会”(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等制度,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及居民公约,制定社区公共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提高社区居委会自治和服务水平,确保社区工作有章可循。

(二)明确工作时间。工作日按照正常上下班作息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自定);午间和夜间实行值班制度,并公布联系电话和联系人,及时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同时,实行节假日值班、轮休制度和上、下班错时制度。

工作日实行考勤制度。对迟到、早退、旷工、事假、病假和婚假、产假、丧假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评定工作勤勉的依据。婚假、探亲假等按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规范挂牌管理。社区办公场所门口对外原则上只挂“社区党委”(或党支部、党总支)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建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的,也可在社区办公场所外挂牌。

(四)加强印章管理。参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印章制发使用和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01〕52号)精神,社区居委会的印章为圆形,直径不得大于4.2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名称,自左而右环行,或者名称前段自左而右环行、后段在五角星下自左而右横排。印章所刊汉字,应当使用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字体为宋体。印章一律由街道(乡镇)负责制发。

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印章的管理,建立健全印章使用审批、登记、备案制度。印章的使用不得超越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凡需社区居委会加盖印章的单位,应根据隶属关系取得市、区县(市)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协调小组)同意。

二、加强设施管理

(一)提高设施利用率。根据社区正常工作和服务需要,进一步整合社区办公用房资源,积极推行“一门式”服务大厅,方便居民办事。同时,要制定和完善设施管理使用规定,提倡“一室多用”,提高社区设施的使用效率,无特殊情况社区设施一律不得空关。

(二)探索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和研究“星光老年之家”等老年活动场所及市民学校、健身活动等设施的维护、运营长效管理机制。在确保社区“五室四站两栏一家一校一场所”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调整办公、活动、服务场所功能,进一步扩大活动场所面积,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宽敞的活动环境。

(三)严格规范管理。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03〕163号)的要求,加强社区设施的管理,统一标识,规范用途,确保社区设施不用于经营性活动。新建的社区配套用房要及时纳入市社区配套用房管理范围,进一步明确街道(乡镇)产权人、社区使用人的责任。对社区居民确需的社区服务业经营性项目,需使用社区设施场所的,须经区、县(市)级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协调小组)批准。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社区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三、规范资产管理

(一)社区资产范围。一是财政下拨经费以及社区居委会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和其他合法收入;二是社区居委会使用的房产、车库(棚)和活动设施、器具以及办公所需的设备等固定资产;三是社会捐赠的物资和其他属于社区居委会所有的物资。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社区的财务管理制度。要管好、用好社区建设的各项资金,为发展社区建设事业服务。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和物资登记、保管制度,明确管理的责任人,做到账、款、物相符,保证其安全和完整。社区居委会的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截留、挪用。

社区应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由各街道(乡镇)的“社区账务中心”代为管理账目,实行“居账街审”。会计由“社区账务中心”人员担任,社区设立出纳。

(三)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按照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根据市、区县(市)有关经费规定和街道(乡镇)下达的经费计划编制,经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年终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社区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须报街道(乡镇)备案。

(四)实行财务监督。社区居委会应建立财务监督小组,其成员在熟悉财务工作的居民代表中推选产生,一般为3—5人。财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本社区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社区居委会的财务计划和财务管理制度,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检查监督财务计划、财务制度的执行和物资管理、财务公开情况,听取和反映群众对社区居委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社区居委会应按期〔具体期限由各区、县(市)结合实际自定〕在居务公开栏如实公布各项收支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监督。

四、提高管理水平

社区居委会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是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职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工作保障条件的意见》(市委〔2005〕10号)和《杭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年)》的有关要求,加快社区居委会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一)实现台账无纸化。建立以街道、社区居委会内部办公自动化为核心,以《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软件》为载体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平台,积极推进管理电子化、台账无纸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水平,争取在3年内逐步实现社区台账无纸化。

(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服务站要与街道(乡镇)、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市市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96345)联动运行,提高服务水平。所有社区要建立社区网站(网页),并统一纳入市社区门户网站管理,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电子阅览室。同时,要加快与市、区县(市)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更广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2

一、实施安居工程的基本宗旨

(一)我市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宗旨:以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促进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住宅建设,提高全市居民整体居住水平。  实施安居工程的目标:现阶段主要解决全市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问题,改善和提高我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本世纪末实现我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每户一套单元,住宅成套率85%以上。

(二)我市安居工程的范围:包括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对象的解困房、廉价房以及由市政府统一安排投资的机关干部、教师及其他系统建设的政策性住房。

(三)安居工程从投资、建设、销售到售后各项服务管理,都必须按照住房新体制的要求进行,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使之成为加快住房建设、解危解困和建立住房新制度的示范工程。

(四)通过实施安居工程,调整我市房地产业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并对社会力量建房进行正确引导。

(五)实施安居工程,对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教师、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中低收入以及各类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基本不再零星划地建房,所需的房屋。按政策规定的价格,统一由安居工程解决。

二、安居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机构

我市安居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由主管市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计委副主任、市国土局房管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政法委、市教委、外经贸委、规划局、公用局、财政局、物价局、市政局园林局、统计局、住建办、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广州电力工业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协调解决安居工程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议我市安居工程的行政规章、政策规定,包括实施办法、住宅建设方案、销售政策和物业管理办法,审定安居工程住宅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审核安居工程住宅建设和投资计划,确定国家安居工程贷款分配方案,负责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和分配,监督安居工程资金的使用,制定全市安居工程统计工作制度等。日常工作由市住宅建设办公室负责。

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是:

(一)市住宅建设办公室(简称市住建办,对外同时挂市解决住房困难办公室的牌子)的职责是,拟定我市安居工程的建设成本、财务、价格、统计、年度建设计划等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制度等,报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或市政府批准后实施;负责全市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征地、拆迁补偿、设计、招标投标、工程质量、验收、出售、定价、售后服务及建设资金的落实等具体实施工作。

(二)机关、教师住房及其他系统的政策性住房,纳入全市安居工程的范围。按照市的有关规定,仍由市政府机关住房办公室、市教委教师住房建设办公室等机构分别组织实施。

(三)市计委、建委、教委、财税、规划、国土、环保、市政、园林、供水、供电、供气、电讯、邮政、公用、公安、商委、人防、消防、环卫、卫生等部门对安居工程小区规划和建设中有关基础、公共等配套设施要优先安排,大力支持。

实施安居工程的有关单位应根据本实施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报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有关实施安居工程的进度、资金、房源等情况的报表,应按规定定期报市住建办,综合上报国家建设部及国务院房改办。

三、安居工程的建设规模

根据广州市建筑与房地产业“九五”计划,“九五”期间,广州市需新增居民住宅31万套,据此测算,需增建住宅建筑面积约1860万平方米,年均增建372万平方米,6.2万套。

安居工程住宅建筑面积拟占市区年施工住宅建筑面积的20%左右,即年均需增建约75万平方米,1.3万套,加上公共建筑面积(约占住宅建筑面积15%),全部按新征土地并按容积率2计算,年均需增建设用地43万平方米。

按安居工程多层住宅每平方米综合成本造价控制在约1900元至2200元,高层住宅控制在约2800元至3100元,并随每年物价指数上升适当幅度,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分别占总建筑面积的60%、40%测算,平均每年约需投资18亿元。

四、安居工程的建设管理

(一)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选点与规划,必须符合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适应我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要求。用地要符合节地和节能的原则,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条件降低成本。要合理分布,符合降低和疏散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有利于市区大片、连片、配套发展的原则。坚持综合开发,小区建设高起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经济、适用、美观。

(二)安居工程的建设用地,由政府提供,一律按行政方式划拨,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统一由市住建办分期征用,市属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要按国家征地补偿标准严格控制征地价格,办理征地手续。

(三)安居工程的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小区应以多层住宅为主,适当建设部分高层住宅,合理确定建筑密度。

(四)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一经审定批准,由市住建办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工作,向有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开发企业招标。

(五)安居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必须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安居工程的开发建设凡是动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应按1%至3%的比例计取总包管理费,在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下,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收益控制在5%左右,以适应中低收入家庭购房的经济承受能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六)安居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执行国家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使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30%以上。

(七)安居工程住宅以中小套型为主,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相结合,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既不搞高标准住宅,也不能建成简易住宅。每套住宅平均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至65平方米左右,通过精心设计,提高和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基本满足生活需要。住宅的户室类型,要以二室户型为主,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至65平方米左右,比重占总户室数量的80%以上;根据实际惰况可安排少量的三室户和一室户型,三室户型面积控制在70平方米至75平方米左右,一室户型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左右。在满足住户使用的前提下,要提高住宅设计的科技含量,广泛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型墙体;外墙立面装饰美观,室内按一般水平装修;整体立面要新颖;小区要留有充足的绿化地带,保证小区环境的美化。

(八)安居住宅小区要努力完善配套设施。交通、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体育、;邮电、水电、通讯、商业网点、燃气等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要超前或同步进行。

(九)安居工程建设成本要按照国家安居工程规定的七项因素严格控制,努力降低造价。七项因素是: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小区外的配套公建费,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小区内的公建配套计入房价)、1%至3%的总包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

五、安居工程的资金管理

(一)为加快安居工程建设,缩短建设周期,实施安居工程单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城市住房基金、单位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售房预收款、低息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二)每年由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协商市计委和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和我市安居工程总体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向国家申请贷款的额度;根据我市各安居小区的建设计划和进度核定对国家下达的安居工程专项贷款的分配额。使用安居工程贷款的单位必须按规定比例配套自筹资金,并按国家规定的有关管理办法,向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申请贷款。所安排的安居工程贷款必须用于安居工程住房建设,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三)安居工程各实施单位,以及承担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安居工程配套资金和贷款的专项帐户,编制国家专项资金贷款、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资金运用的财务报表,定期报道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

(四)为确保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的正常周转,要加快预售安居工程住宅,回收资金。各专业银行要建立个人或单位购房抵押贷款制度,扩大个人购房贷款辐射面,个人首次付款的比例要达到房价的40%以上,还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在住房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中每年应尽可能地提取相当比例的资金,委托专业银行向我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解困房的个人提供购房抵押贷款。

(五)根据每年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和实际需要,按照国家低进低出的贷款规定,在住房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安居工程建设。

六、安居工程住宅的出售、出租管理

安居工程住宅直接以成本价出售。为适应中低收入居民解决住房的各种不同要求,安居工程住宅80%组织直接出售,10%可以由银行组织抵押,10%组织出租。凡具广州市户籍,市属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街道居民,已参加住房公积金存储,其住房条件低于本市平均水平的中低收入住户,均可申请购买或租住。安居工程住宅优先出售给上述住户中的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科技人员、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不售给高收入家庭。具体实施细则由市住建办另行制定。

由市政府安排投资的机关、教师及其他系统建设的安居工程政策性住房,只限于本系统内向个人出售、出租或安排使用。

安居工程住宅是享受国家及市政府优惠政策而建设的专用房,只供符合条件的职工、居民家庭自住使用,不能私自转让和出租。如确需转售的,购房后5年内,只能由市住建办(或政策性住房建设机构)按已使用年限折价收购;5年后需进入市场出售的,须报经市住建办批准,由市住建办决定折旧收购或批准自行出售,对所出售住宅的增值部分的分成,按有关文件执行。因出售所购安居工程住宅而产生的住房困难,市住建办及所在单位不再负责解决。

七、安居住宅小区的管理

(一)安居住宅小区应实施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由市住建办参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市安居住宅小区特点的物业管理规定,并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物业公司管理,使小区成为功能齐全,能为居民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服务,环境清雅,秩序良好的新型文明居民区。

(二)安居小区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要立足服务中低收入家庭的居民,区别于商业住宅区,保证让居民享受价廉、质优的居住条件和管理服务。

安居小区的公共设施维修费,由管理安居小区的物业公司根据维修费用开支预算并报经批准后,按照一定比例向住户收取。

(三)安居小区按规划配套的商业用房、幼儿园,由投资单位组织管理或进行物业出租管理,以补贴小区物业管理费的不足,补贴的比例在保证能收回成本的情况下按其实际收入情况另行规定。安居小区商业用房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四)安居小区物业管理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开展多项经营,丰富小区的物质文化生活。物业管理公司妥协调好居委会和住户关系,支持居委会工作,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八、实施安居工程的优惠政策

为确保控制安居工程住宅的建设成本,保证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租得起房,对我市安居工程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一)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二)市政府在职权范围内对有关安居住宅小区建设、出售的费用,免征配套设施建设费(含市政建设配套费、消防设施配套费、污水集中处理建设费、小区配套设施缺口统筹金、教育设施配套费、人防设施统建费等)、征地粮食价差、新型墙体材料保证金等,减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费、供电、供水有关负荷及其设施费等,并免征各种有关的地方行政性收费。对于地方征收的各项税种,要按规定给予减免,对财政共享税种,要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法给予政策优惠,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三)安居小区外的各项大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由政府负责出资组织建设。小区内的各项小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由承建单位按规划要求在土建工程竣工前建成或完善,确保安居小区能满足入住户的各种居住需求。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3

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使户籍登记能够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为政府有效地行使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奠定基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是坚持实际居住地登记和当地需要、当地受益、当地负担的原则。

二是坚持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三是因地制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综合承受能力相适应,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原则。

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取消《入市许可证》及“农转非”计划管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1、在全市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地方城镇户口及其他类型的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从人口统计口径上,城市市区、四县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居民统计为“城镇人口”,其它的统计为“农村人口”。使户口登记制度如实反映公民的实际居住状况。2、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及《居民户口本》户别栏内取消“非农业”或“农业”字样,直接注明“家庭户”或“集体户”,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常住户口。在办理户口迁移工作中,省内户口迁移及外省迁入的不再注明户口性质,迁往外省的,可根据是否纳入城镇人口范围,在《户口迁移证》上加盖“农业”或“非农业”长条章。3、对于人均不足0.1亩地的村庄,撤村建居,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村民在入学、就业、低保、退伍安置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切实解决当前户口迁移、登记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对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可在当地申请办理本人及共同居住直系亲属的常住户口。迁入市区的只限本人、配偶及未达法定婚龄的子女。合法固定住所是指购买、经批准自建住房、租住分配的公有住房或以贷款形式购买的房屋,且申请人或迁入人拥有房屋的产权证或使用证,不包括出租房屋。稳定职业是指在国家机关、党政团体、企事业单位、私(民)营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并有市、县以上劳动保障(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备案的劳动合同,交纳了社会保险费和失业保险金;兴办第二、三产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人员且经营两年以上的。迁入四县的,工作或经营一年以上即可。稳定生活来源是指领取养老保险金、退休金、银行定期存款、固定投资收益等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以上凭《房屋产权证》或《房屋使用证》。市、县劳动、人事部门核准备案的《聘用证明》、《劳动合同》、《养老保险手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退休金、保险金、银行存款等凭证,户口证件或户籍证明办理准迁手续。迁入市区的由市公安局直接受理核准办理准迁手续,迁入四县的由县公安局直接受理核准发放准迁证。

2、对到建制镇(含县城镇)落户的人员,不受居住年限限制,并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执行承包合同,防止进城农民的耕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

3、对夫妻相互投靠、父母投靠成年子女、未达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的子女投靠父母,且申请人或迁入人应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准予迁入,否则不予迁入。

对于本市区内、县内夫妻、父母、子女三投靠的,由派出所随时办理户口迁移,市外或县外三投靠迁入的,申请人应持书面申请、《房屋产权证》或《房屋使用证》、双方户口本、身份证或迁入人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或亲属关系公证书,由派出所受理签署意见,报县、区公安局核准发放《准迁证明》,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结。

4、对新生婴儿或未落户的未成年子女,均可在父亲或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公安机关凭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书》予以落户,不再受其它任何条件限制。公安派出所每月5日将出生落户情况通报同级计划生育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新生婴儿一个月内应到父亲或母亲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凭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和出生医学证明进行出生登记。往年出生未落户,且父母不在同一派出所辖区的,应有另一方派出所出具孩子未落户证明,方可落户。对于非婚生子女或多年未落户等疑难问题,派出所应及时上报县、区局对于事实清楚的,核准后予以落户。

5、公民收养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儿童和孤儿以及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和继子女的,收养关系成立后,被收养人无户口的可在派出所凭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和收养人户口本、身份证直接在收养人户口所在地登记出生户口;发生户口迁移的,收养人出具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凭上述证件由收养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签署意见后由县区局核发《准迁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对干部职工因工作调动办理户口迁移的,凭县级以上具有调配权的劳动、人事、组织部门的调令(含系统内调动)、《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迁入人及随迁家属户籍证件,产权证明或集体户口本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迁入市区的,应凭市级以上具有调配权的劳动、人事、组织部门的调令(含系统内调动)。从社会上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公安部门凭设区市以上人事行政部门签发的国家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和单位接收证明、户籍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以上工作调动(含系统内调动)、录用公务员办理户口迁入市区的,由市公安局直接受理核发准迁证明。迁入四县的,由县公安局直接受理核发准迁证明。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正常安置落户的人员及其家属,没有固定住所或单人迁入的,可落单位集体户口,携家属的可在单位住址单立家庭户。

7、对批准应征入伍的,征兵办公室要将“入伍通知书”发往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由派出所出具户口注销证明后,方可办理其他入伍手续。

8、取消出国、出境人员(在国外、境外定居的除外)注销户口的规定。对于以往已注销户口的人员,要求恢复户口的,应在本人完成出国、出境任务回国后,凭本人出国护照或其他合法有效证件,在原户籍所在地办理。华侨及***同胞回国定居的,凭省级以上公安机关发放的回国定居证明办理落户手续。对到国外定居或加入外国籍及***定居的人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出国定居证明或加入外国籍的证明注销其户口。

9、对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的不再注销户口。判处死刑且已执行的应及时注销其常住户口。以往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已注销户口的,仍按原有规定执行,刑满解教后予以恢复。

10、对户口迁往农村地区的也要实行准迁制度。申请迁入人应出具迁入地村委会同意落户的证明,由派出所办理迁移手续,需开具准迁证明的,由县、区局核准办理准迁手续。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4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行政性社区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自治性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位管理”为主,并辅之以“街居管理”。所谓“单位管理”,是依托“单位”,凭借“单位”的行政权力体系,对隶属于“单位”的基层社会成员实行的全方位管理。“单位”是中国城镇居民对自己隶属于其中的国营、集体性质的社会组织——工厂、商店、学校、医院、党政机关等的统称。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不仅是社会生产组织,也是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分配及管理的组织单元。任何一个单位,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行政级别,归属于某个特定的“条”(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政组织,成为社会行政管理组织的延伸和载体。按照“条”、“块”行政组织进行的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被最终落实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级别越高,权力就越大,拥有的资源、利益和机会也就越多。单位对其内部职工个人及家属发挥着保障就业、劳保福利、分配住房、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甚至出具结婚登记证明等多方面功能;而且单位职工通过接受福利分房的方式居住在一起,家庭邻里矛盾通常通过工作单位来解决。由于单位垄断了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从而导致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全面依赖关系和单位对单位成员的全面支配关系,因此,“单位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成为实现城市社会基层管理的主要途径。所谓“单位管理”,实质上就是国家行政权力以“单位”为中介而实行的城市社区行政性管理。

“单位管理”的对象,是所有隶属于特定单位的城市市民。而对于那些不隶属于单位的城市市民,则难以依托单位进行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产生了“街居管理”的方式。所谓“街居管理”,是指通过街道办事处及其所指导的居民委员会组织,对特定区域内的基层社会成员实施的管理。根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因此,所谓“街居管理”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对基层社区行使行政权力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单位管理”还是“街居管理”,都表现出“行政全能主义”的特征。所谓“行政全能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唯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信奉行政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支配性,以行政权力为组织与管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的唯一主体,强调行政权力体系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资源配置的绝对支配地位,并且排斥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通过“单位管理”和“街居管理”,政府在社会基层管理中实际上扮演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角色,是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管理的唯一主体。

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管理”为主并辅之以“街居管理”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政府实现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整合,从而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模式在发挥历史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政府行政权力与职能的急剧膨胀;公民社会难以生成和发育;自治性民间组织极为匮乏;城市居民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人格。由于政府统揽所有社会资源的配置,置身于庞大的行政网络中的居民只能把政府视为唯一可求助的对象,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对政府的强烈依附关系,在主观上造就强烈的依赖性人格。而居民的依赖性人格,又使得居民缺乏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民主自治也因此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二)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术界通常把这种变化称作社会转型。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动力机制、结构形态、发展模式与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传统封闭的单一行政化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公民社会的转型。

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毫无疑问,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社区行政性管理模式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一中介实现对城市社区的全面管理的体制正在逐渐消失。这主要是因为:企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的工具和附庸;“单位”过去所承载的生产职能与社会福利职能实现了分离;以私人住宅为基础的商品房小区取代了以公有住房为基础的单位职工生活区。社会转型期“单位管理”所遭遇的上述变故,使得计划经济时期曾经行之有效的“单位管理”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终结。

社会转型期发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也使得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单位管理”体制补充的“街居管理”体制遇到严峻的挑战。“街居管理”体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新型生活小区在短期内大量涌现,社区公共事务急剧增加,而且公共配套设施尚不健全,使得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管理领域急剧扩展,造成其不堪重负的状态;二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以及其他无单位归属的人员同处一个生活小区,形成复杂的“陌生人”社会,加重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工作难度;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城乡人员社会流动愈益频繁,城市街区涌入不少没有当地户口的外来人口,这使得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不仅要管理本社区的“正式”居民,还要管理居住在本社区的许多“非正式”居民,而这些“非正式居民”的流动性又很大,难以纳入制度化管理;四是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不仅承袭计划经济时期已有的工作,还要接受街道办事处以及其他上级政府机构交办的各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大量新任务,几乎没有精力顾及居民自治事务;五是新型的商品房物业小区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房产的所有权关系,出现了传统街居管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边界限制,许多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难以适应新社区的财产所有权环境。

面对转型期城市社区发生的重大变化,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在性质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从性质上看,居民委员会虽然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被规定为“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但实际上成了行政化、官方化的社会基层动员性的组织。而原有的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或市属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单一的行政特性,则使得其只能依政府的指令对社区实施管理,难以贴近基层、充分满足居民自主管理社区的意愿。从功能上看,无论是街道办事处还是居民委员会,作为实现行政目标的工具,更难以与住房私有化商品化的新型商品房物业管理相衔接。特别是《物权法》颁布以后,商品房小区业主共同所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保护问题提上了社区治理的议事日程,业主所拥有的物权具有“对世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任何行政组织或者非业主自治组织都不具有对该物权的干预权。这就更使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崭新的公民自治性社区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性社区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社区行政的逐渐弱化,业主和居民对社区的自主管理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适应城市社区变革的需要,1986年,民政部在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会议上,提出了“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产生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观念。以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为标志,在中国出现了大规模推进社区建设的热潮。2003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物业管理条例》,200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物权法》,规定由公民购买的私人住房组成的商品房小区可以依法组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业主的公共财产进行自主管理,为中国城市社区公民自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政府开展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一方面希望通过实现社区自治达到社会稳定和社区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居委会和业主大会等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来实现对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而随着城市社区公民自治模式的日益成熟,必然改变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使政府直接控制社区组织的行政性管理模式逐渐淡出社区治理领域,城市社区公民自治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泛,从而形成新型的“居委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类型呈现出多样性,除了残留的少数单位社区和传统的街坊社区以外,中国还出现了城乡演进式社区、公有住房和私有住房混合社区、廉租公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新兴商品房住宅小区等类型。而且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单位福利分房已不复存在,个人购房日益增多,单位社区已不再占据社区治理的主导地位,另外传统的街坊社区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也正在逐步消失,过去政府主导的所谓“社区自治”已经丧失了存在的物质基础。私人住房的增多必然使新兴商品房住宅小区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的主导类型。当前,新兴商品房住宅小区的业主和居民对社区的环境安全以及公共财产维护等公共事务的关注十分重视,在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上,越来越多地通过召开业主大会和组织业主委员会来进行集体行动。新型的以业主为主体的城市公民自治性社区的兴起,标志政府与社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社区公民不再是被动的依附民,而是自主意识空前提高,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在社区维权实践中发挥极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公民。

公民自治性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为民众提供了参与社区事务的多种途径。但是民主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性的,如果自上而下的民主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没有达成合作,则可能消解民主自治的力量。因此,除了发展社区公民自治性民主之外,还必须构建政府和公民协商合作的民主机制,使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治理社区,形成社区的善治模式,突破行政管理性社区和公民自治性社区单一发展的困境。这是社区公民自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

(三)

中国城市社区由行政管理性社区向公民自治性社区转化是必然的。但当前新型社区公民自治性治理模式刚刚起步,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社区自治组织和制度发育尚不健全。要建构公民自治性社区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转变社区治理观念,提倡社区治理的善治模式,即把政府推动和社区公民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双方的密切合作关系。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第一是重新规划社区治理体系,把社区作为一个具有合法法律地位的私权利的利益共同体,确定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合理边界;第二是大力发展社区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构建应该按照非政府组织的模式进行,强调它的民间性;第三,加快建立官民协商合作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社区公民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第四,发挥社区公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优势,建立社区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其次,为社区公民制度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社区公民社团组织活动的蓬勃开展,保护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公民自治性社区自下而上的民主的成熟是一种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在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发展公民自治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开展包括骨干培训、典型引导、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媒体宣传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社区公民自治组织的活动,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公共制度供给,改变政府在社区工作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

再次,着力培育和谐的社区公民文化。社区作为社区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要通过各种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促使他们尽快相互熟识、相互了解、增加信任,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化。目前在新型的城市社区中,人们往往只是把住宅小区看作是私人空间所在地,更多地是关注个人和家庭的私密性,对邻居常常还有戒备心理,更不了解业主们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方面所具有的公共财产和共同利益,不仅人们之间互不来往,而且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认知度也不高,一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对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不积极参与,形成一种“陌生人”困境。这说明社区文化发育尚不健全不成熟。作为一个成熟的城市社区,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配套,而且更需要软件条件的支持。因此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培育社区文化的关键。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5

一、干部出国(境)管理的审批规定

凡办理出国(境)手续人员,必须以真实身份申报,并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严禁弄虚作假。不管因公务或私事出国(境)办证,都需由所在单位同意后向有关领导及部门报批,经批准方可出国(境),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出国(境)。

(一)因公出国(境)审批程序

1、干部(处级以上干部除外)因公出国(境)的,需先填写《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经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交由市外事侨务局送市委组织部政审。

2、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公出国的,需先填写《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经市委书记或市长批准,加盖市委公章,由市外事侨务局送**市委组织部政审。

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办理因公往返港澳通行证的,需填写《出入境登记卡》,连同出访任务批件(由市外事侨务局填写)报**市人民政府或市委主要领导审批(详见审批流程图)。

3、部队、法院、检察院和中央、省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因公出访,需地方政府审批的,必须先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按上述报批制度办理。

4、使用因私证照执行公务出国(境)的,根据江组干发字〔2002〕247号文规定,必须办理《使用因私护照执行公务考察申请表》的审批手续(见附件)。

5、已经离(退)休的单位领导不再办理多次往返港澳通行证或派遣出国(境)执行公务,个别确因工作交接需要或特殊情况的,报经单位研究同意后,可办理一次性的证照。

(二)新办(含换发)因私出国(境)证件审批程序

1、股级及其以下干部(以下称为一般干部)因私事(含旅游、探亲、留学,下同)办理出国(境)的,先填写《**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见附件),报单位主要领导审批。签发后《**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由单位组织人事机构存档,申请表交申请人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

2、科级干部(含非领导职务,下同)因私事出国(境)的,先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共3个表格),报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市分管领导审批、组织部政审。

报批、政审、办证等手续,统一由单位专职人员负责办理,个人资料则由本人提供。办证个人和单位须提前两个工作日以上提出政审要求,市委组织部在收齐以上资料后,须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政审工作。政审后《**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由市委组织部存档,申请表交申请人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

3、副处级以上干部因私事出国(境)的,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国家干部出国(境)登记卡》,《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共3个表格),由市委书记(或委托党群副书记)提出意见,加盖市委公章送**市委组织部政审。市委书记、市长因私事出国(境),须报**市委书记、市长批准,所填写的申请表格(同上)由党群副书记提出意见,加盖市委公章送**市委组织部政审。

(三)持因私证照再次出国(境)审批程序〔即办理出国(境)签证(注)〕

1、已办理证照的一般干部,需再次出国(境)时,要填写《**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国家干部出入境登记卡》,《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共3个表格),报单位主要领导审批。签发后将《登记表》、《登记卡》交由单位组织人事机构存档,申请人持本单位出具的《收据》领取出国(境)证照,将出国(境)证照和申请表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或有关部门签证。

2、已办理证照的科级干部,需再次出国(境)时,要填写《**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国家干部出入境登记卡》,《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共3个表格),报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市分管领导审批、组织部政审和存档。申请人持证照《收据》领取出国(境)证照,将出国(境)证照和申请表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或有关部门签证。

3、已办理证照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因私事出国(境)的,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国家干部出入境登记卡》,《广东省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表》或《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共4个表格),由市委书记(或委托党群副书记)提出意见,加盖市委公章送**市委组织部政审。市委书记、市长因私事出国(境),须报**市委书记、市长批准,所填写的申请表格(同上)由党群副书记提出意见,加盖市委公章送**市委组织部政审。申请人持证照《收据》领取出国(境)证照,将出国(境)证照和申请表送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或有关部门签证。市纪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的一把手每次出国(境)均须送**市委组织部政审。

办证个人和单位须提前两个工作日以上提出政审,市委组织部在收齐上述资料后,须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

(四)出国(境)定居的申请

1、未办有因私证照的一般干部申请出国(境)定居的,要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或《广东省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定居申请审批表》(共3个表格),并提供《个人申请书》、《亲属邀请出境定居函件》、《境外亲属有效身份证影印件》,报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提出意见,报市人事局审批。审批后,填写的表格、所提供的资料和申请表影印本分别由市人事局和单位组织人事机构存档,申请表交申请人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详见审批流程图)。

2、未办有因私证照的科级干部申请出国(境)定居的,要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或《广东省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定居申请审批表》(共3个表格),并提供《个人申请书》、《亲属邀请出境定居函件》、《境外亲属有效身份证影印件》,报单位主要领导签发,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提出意见,市分管领导审批、市委组织部政审。审批后,填写的表格、所提供的资料和申请表影印本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和单位组织人事机构存档,申请表交申请人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报批。

3、持有护照需申请出国定居的干部,要填写《因私出国或赴港澳台国家干部审查表》,《**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表》或《广东省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定居申请审批表》(共3个表格),并提供《个人申请书》、《亲属邀请出境定居函件》、《境外亲属有效身份证影印件》,报单位主要领导签发,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提出意见,一般干部报市人事局审批,市人事局和单位存档;科级干部送市分管领导审批、市委组织部政审,市委组织部和单位存档。持证照《收据》领取护照到有关部门签证。本通知下发前已办理申请出国定居而未报告的干部,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有关部门、单位报告。

凡是被批准出国(境)定居的干部,应办理离职或提前退休手续,如不办理的,所在单位应该予以辞退,所辞退的干部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离(退)休干部出国(境)定居参照在职干部的审批程序执行。

4、科、处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出国(境)定居或办理了外国长期居留证后,领导干部本人要向市委组织部报告。

二、干部出国(境)请假制度

办妥出国(境)证照或签证(注)后,干部每次出国(境)时,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向有关单位和领导请假。

(一)一般干部必须向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请假,超过1个月(含1个月)的要报市人事局审批;科级单位副职向正职领导请假,并报市委组织部审批,超过1个月(含1个月)的送市人事局办理准假手续;科级单位正职领导要向市委组织部请假,并报告市分管领导,超过1个月(含1个月)的,经市分管领导及市委组织部同意请假后,送市人事局办理准假手续。

(二)副处级领导干部要向市委书记、市长(或委托党群副书记)请假,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三、干部出国(境)期间的规定

干部出国(境)期间,不得同时持因公和因私两种证件;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擅自用护照、通行证在境外申办前往别国的签证。要按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护照、通行证,注意保管,避免被盗抢、遗失和损毁。

四、出国(境)证照集中保管制度和报告制度

(一)依照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我市范围内的干部每次出国(境)归来后和办理新证后未出国(境)的,须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所持有的证照交有关部门集中保管。

1、因公护照和通行证的保管

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因公护照和通行证必须交由市外事侨务局集中保管;一般干部的因公护照和通行证交由所在单位集中保管,保管单位负责做好证件登记管理工作。

2、因私护照和通行证的保管

副处级以上干部、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的因私护照、通行证交由市委组织部集中保管,副科级干部的因私护照交由市委组织部集中保管、因私通行证交由所在单位集中保管。一般干部的因私护照、通行证交由所在单位集中保管。保管单位负责做好证件登记管理工作。

各单位必须指定一名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的党员同志负责证件保管和证件登记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见开纪发〔2005〕5号文)。

3、对交来出国(境)证照的干部,由证照保管单位出具《收据》。

(二)干部出国(境)归来后实行报告制度。出国(境)干部必须在出国(境)回来后五天内,填写《出国(境)回执单》,交证照保管单位存档,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单位加具意见后报市委组织部存档。

五、违规违法出国(境)行为的处理

(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办理护照或港澳通行证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二)对未经批准擅自出国(境)的干部,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法》生效后,按照该法执行)有关规定处理。对未经组织批准,私自获取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外派人员、临时出国(境)人员,一经发现立即调回,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在国(境)外执行公务期间擅自出走,不听劝告继续滞留国(境)外的,要停止其公职;六个月内自动回归并作出深刻检查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或者处分;超过六个月的。

(三)对临时出国(境)的干部擅自延长在国(境)外期限或擅自变更路线,造成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非党员的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对在国(境)外期间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申请政治避难的叛逃人员,一律开除公职及党籍,吊销其持有的护照和其它出入境证件,并取消其在国内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注销户口,有关部门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做好查处工作。

凡以探望叛逃人员为目的或由叛逃人员提供条件申请探亲、旅游、留学出境的,不予批准。对故意为叛逃人员或出走人员提供方便条件的有关单位及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为叛逃人员取得护照或港澳通行证的直接责任人,按情节轻重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擅自接受企业、下属单位资助或邀请出国(境),或公费出境旅游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追究领导人员及相关参与人员的责任。

(四)对干部在境外涉足色情、场所,参与“黄、赌、毒”等违法违纪活动的行为,除按照党纪、政纪处分外,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干部出国(境)(非定居)回来后没有依时履行证照集中保管制度和报告制度的,证件集中保管单位及专职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市XX(单位)赴境外人员登记表》申报的出境时间,在干部出国(境)返回后七天内督促该同志履行证照集中保管制度和报告制度。

干部出国(境)回来后没有依时履行证照保管制度或报告制度的,经证件保管单位及专职管理人员的督促三天内还未履行的,证件保管单位要向市纪委报告,由市纪委责令其三天内履行证照集中保管制度和报告制度。

六、干部出国(境)管理是一项严肃性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出国(境)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共同做好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

有关干部备案程序按照开委办〔2004〕79号文的规定执行。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6

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__县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__年以来我县按照国务院“两个指导意见”,全面开展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过二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新路子。

我县共有8镇3乡1园区,323个行政村,总人口2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70万人。__年10月被列入“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部级试点县”,20__年7月被列入“首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级试点县”。两年来,我们以突出征缴和做实个人账户为工作重点,以县、乡、村三级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了我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止20__年10月底,全县新农保累计参保登记118609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6.40%,基金收入7592.44万元,基金支出3358.04万元,基金滚存结余4234.40万元;城居保累计参保登记3579人,基金收入401.82万元,基金支出117.25万元,基金滚存结余284.57万元,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回顾两年来的工作,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与主动出击相结合

__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后成立了__县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组,制定出台了__县开展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县财政两次拨付专项经费,作为城乡居保的启动资金,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组建了机构队伍,先后成立了“__县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16名,设立了必备的经办业务岗位。辖区内的11个乡镇设立了城乡居保办公室,行政村配备了400多名村级联络员,并由县财政实行定额补贴,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了机构和队伍的稳定,为城乡居保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与典型引路相结合

为了让城乡居民真正了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优越性,我们开展了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民生之本,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幸福之源”为主体的宣传活动,制作了城乡居保政策专题宣传广告,印制发放了大量的宣传资料,运用电视、报纸、广播、传单、小册子,宣传车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开展城乡居保政策宣传,使这一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三、提高素质与高标准起步相结合

为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组织县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乡镇专管员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业务操作以及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环节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培训,以达到提升经办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分别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其次组织县乡两级工作人员深入行政村和社区采取宣传、摸底、登记,参保缴费同时进行的工作方法,在全县11个乡镇2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分别实施了试点工作,通过各级经办人员在试点村操作既对城乡居保政策有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同时也提升了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确保基金安全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在征缴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制度约束与定时征收相结合的办法,我们在每年的保费征缴时,对每个行政村进行集中征收。

在待遇支付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了三级审核、张榜公示的原则,采取定点专业银行实行社会化按月发放。

在基金管理上: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单独核算,实现保值增值。

在档案管理上:按照上级要求和档案管理规定,我们设立了档案室,配备了专职档案管理员和现代化办公设施,并且开发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软件,同步建立了个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对参保人员实行一人一袋的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既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又方便了档案的查阅。

五、规范操作与实帐管理相结合

做好个人帐户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做实个人账户,我们从建立健全制度、个人账户建账、个人账户记账、个人账户管理、个人账户对账查询等五个方面规范了操作过程。

首先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对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及缴费情况实行三级审核、逐级签字的办法,确保了个人账户的规范运作和建账的准确率。其次为了保证个人账户记录的及时、完整、准确,我们对财政补贴实行了年初预拨制度,对参保人员按规定缴费后,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同时记录个人账户;对待遇领取人员按照分开记录按比例冲减的原则分别从“个人账户”和“政府补贴账户”中列支。第三按照个人账户对账制度,按月定期与财政部门和银行进行对账,做到帐帐相符;对参保人员建立了电话查询、参保人员也可直接到经办机构进行查询、同时还采取定期公示的办法与参保人员进行对账,查询和对账中参保人提出的异议我们及时受理、核实、更正并告知参保人员。

六、高标准推进三级示范点建设

为了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我们坚持突出重点、重在规范、以点带面、促进工作的原则,按照(晋农养[20__]13号)文件规定内容和标准,着力推进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办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在机构平台及队伍建设上:在完善了县级经办机构的基础上,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配备了专管员,323个行政村设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点”,配齐了村级联络员。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各级都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施,制定了相关制度和业务流程。

在经办管理上:县、乡、村专门开通了专网,统一使用国家指定的业务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专线联网实现了业务信息数据向省集中的标准;按照部里161文件规定的要求,为所有参保人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基础台帐;县乡两级配备使用了信息科技认证系统,县中心配备了资格认证一体自助机,乡镇配备了移动式资格认证机,对待遇领取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资格认证。

在档案管理上:县、乡、村三级都设立了档案室,配备了档案柜,制定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7

分别制定了“社区居委会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等一系列自治文件,把社区的各项工作都以规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凡事做到有章可循。

根据“社区居委会自治章程”中的有关规定,确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社区的最高决策机构,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为社区议事监督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行政执行机构的组织形式,凡是社区工作中的大事,疑难的事和涉及到大多数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必须先经社区议事会讨论研究,并提出具体方案,由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形成决议后,由社区居委会实施,经这样的程序后,既保证了社区工作的合理合法性,又切实保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例如制定各项制度、社区老年活动室开放管理、小区自治管理模式、涉及到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情、举行较大规模的活动等等,都是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这种做法,增加了居委会工作的透明度,可以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为了把工作做好,我们按照区统一要求,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委员会”、“社区调解委员会”等多个工作组织,并吸纳居民中的积极分子参加。我们严格规范居委会及各下属委员会的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确保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自治化

民主选举是社区自治的必要条件,年是我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之年,为了做好这次换届选举工作,社区居委会做了大量的宣传普法工作,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法进行。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直选产生的居委会干部有着相对广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在社区群众中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社区民主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民主决策,依法治理,全面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

民主决策是社区民主自治的核心,社区内如遇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区成员民主讨论研究决定,这充分体观了社区民主自治的本质要求。并且经居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监事会的会议原则,明确议事主体、例会时间、议事内容和原则,以及议题产生、表决方式和保证措施等条款,保证民主决策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充分发挥“党建议事会”和“社区议事园”的作用,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员议事会、社区议事园是同商共议社区事务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形成同住社区,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能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能凝聚人心民心。这种民主协商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如“如何进一步美化家园、和谐邻里关系”、“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我们党员应该做什么”、“探索小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小区的安全自治”、为小区门卫上岗而召开民主竞聘会、43里2号的小区出新、小区车棚的封闭、小区汽车按车位有序停放及小区占道经营摊点的整治工作、“如何加强小区内安全管理”、“乐业村餐饮影响居民生活下水道不畅”、“小区内停车棚的管理”、“小区的花园如何利用好”、省级机关幼儿园食堂改造与新泉里小区居民发生矛盾、凤凰立体车库的建造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乐业村3号院内的摊点整治等问题的民主议事和讨论,都真正体现了老百姓自己的意愿,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和拥护。目前小区自治管理运行正常,小区内汽车停放有序、摊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43里出新后面貌一新。老百姓都说通过党建议事会、社区议事园议老百姓自己的问题,能真正解决老百姓自己的问题,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

四、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推动社区管理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

民主监督是社区自治的有力保证,为了进一步落实社区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各项工作都处于社区监委会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我们的做法是:1、坚持落实社区评议会制度,根据社区实际工作情况,由社区主任定期向社区监委会和群众代表报告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认真听取意见,接受评议和审查。2、坚持实行“居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公开”的三公开原则,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财务公开,做到帐目清楚,用途明确,手续完备。3、坚持定期,定事,及时公示的原则,比如社区的财务报表每月都在社区公示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咨询,对申请低保人员的家庭情况,对第二胎生育情况等群众关心的事情,都做到随办随公示,让群众心里清楚,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与评议。

为了进一步做好和促进社区工作,我们在社区设立代表常任制,让常任代表参加社区各项事情的讨论,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社区还定期组织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进行监督和评议,使社区整体工作都处于社区监委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通过这一系列监督措施的实施,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得到了充分的落实,群众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社区工作也放心了,并且从总体上也提高了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

五、强化教育,实现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

(一)营造普法气氛,搭建法制宣传工作平台

成立了一支由维世德律师事务所、苏豪律师事务所、星之辰律师事务所、天诚法律服务所的律师们,以及社区退休律师、退休法官等参加的法律学堂讲师队伍,坚持为社区法律学堂讲课,完善了法律学堂教学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规范了法律学堂教师职责,成立了法律学堂领导小组,制定了法律学堂年度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做到有组织、有落实、有记录。

(二)贴近居民需要,强化法制教育力度

为推动法制宣传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我们不断强化法制教育的力度,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法律素质。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对于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小喇叭的宣传阵地作用。在宣传栏里,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表扬好人好事,劝诫不良言行,宣传治安防范措施等。我们还通过社区低保人员,每晚用小喇叭提醒居民增强防范意识。二是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聘请法院、公证处以及社区内法律工作人士,为居民宣讲法律知识。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多次法律法规等讲座,宣讲了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禁毒法、物权法、劳动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食品监督法、预防青少年犯罪、老年人维权等,通过学习增强了居民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也增强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居民参加人数达到300多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讲师每次授课后还一一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第四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即将开始之前,星之辰律师事务所的蒋律师为社区居民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对换届选举的知晓率,同时为确保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法律学堂自开办以来,接待居民的法律咨询40多起,80余人次。主要涉及家庭矛盾、房产的纠纷、遗产分割、邻里及公共矛盾等法律问题。通过5年来的教学,影响社区和谐,社区平安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了,并出现可喜的和谐局面:邻里关系、夫妻关系、社会风尚都明显好转,各类矛盾的调解工作顺利展开。

(三)丰富学习内涵,提升居民法律素质

为了使普法、依法治理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居民的思想意识中,营造浓厚的社区法制宣传氛围,切实形成法制教育宣传与服务为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我们努力把社区法律学堂的教学形式办广、办深、办活。办广:即通过板报、橱窗、横幅和展板等宣传阵地,及时向广大居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办深:即通过学堂讲座、案例教学、知识竞赛、提供法律书籍和开办学习园地使居民直接受到教育,使其法律、法规意识明显得到增强;办活: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如暑期组织青少年成立红领巾普法小分队、利用社区广场进行法律咨询、举办法制文化演出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居民法律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1、提供多媒体教学环境。社区专门辟出约60平方米的综合电教室作为法律学堂教学基地,并配有投影仪、电视机、VCD、音响、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开展社区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供相关的法律读物。在社区图书阅览室还专门增设了“法制宣传图书角”,为居民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书籍、法制报刊杂志和法制宣传资料百余本,供社区居民借阅学习。每季度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党总支成员进行普法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了《劳动合同法》知识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同时也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执政的法制观念。

3、提供社区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站是全省首家以法律志愿者和地区法制协会为依托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站,由长年奋战法律服务第一线的律师及社区各法律人才组成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社会法律教育资源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站每周一、三、五有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地区的单位和困难群体无偿地提供法律咨询和授课服务,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咨询达650人次,法律课堂60堂,接待来访700人次,共接待法律援助申请17件,受理调解纠纷106起。该站主要以普法和法律援助为目的,使社区的居民了解法律,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群众,法律援助站更是服务周到,只要特困人群进行办理诉讼或非诉讼的法律援助,该站都热情周到,积极服务,同时和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一起,在调解中跟进服务,能调解处理的,尽量不走诉讼渠道,时刻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有问题直接就近咨询和解答,做到小问题不出社区,中等问题不出街道、大问题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救助,尽最大可能使百姓疑惑而来、满意而去。

5月上旬我们针对社区57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残疾人进行上门登记,并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通过宣传提高了居民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结合学雷锋日活动,在山西路广场举办广场义务法律咨询,由维世德律师事务所、苏豪律师事务所的十多名律师为居民免费提供有关家庭矛盾、房产的纠纷、遗产分割等法律咨询。法律咨询200多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多份,通过宣传,在居民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配合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在小区举办了“市级机关创文明城市十进社区服务活动”,由市法院的9名法官为居民提供了立案、刑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审判监督、执行等方面的法律服务,活动中共接待了近50多名居民关于家庭矛盾、房产的纠纷、遗产分割、邻里及公共矛盾,发放宣传单200多份。此次活动开展不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也使文明和谐社区的创建理念更加深入民心。由于长年坚持法制宣传,居民法律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使居民真正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维护社区稳定,促进长治久安

社区综治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创安工作,每月由社区民警、党员、积极分子参加例会,分析本月社区治安情况,部署下月的工作计划。居委会成员人人参与,经常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加班加点,从不把问题留到明天,都是当天工作,当天做完。现已组建了一支由党员、积极分子、低保人员参加的志愿者义务巡逻队伍,人数达40余人。每到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社区主任及社工亲自带队、组织巡逻。根据社区住户多、封闭小区少的特点,我们划分片区抓好治安志愿者巡逻,保证每片都有我们的志愿者队员。在社区保安、志愿者和积极分子的共同努力下,社区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积极开展对民事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使矛盾化解在基层,杜绝了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上访、群访,社区发生的多起民事纠纷都较好地得到了解决。社区对辖区内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进行摸排分析,通过社区每周例会,大家共同商议研究,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的苗头,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今年驻区单位广厦物业由于意外造成我社区一吸毒人员触电死亡一事,我社区积极参与调解工作,成立了由街道司法所、综治办、社区书记、派出所民警、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的律师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由于多次调解都无法达成协议,我们积极动员他们走司法途径,当事人双方走司法途径可以避免死者家属的一些过激行为。后法院接诉后仍然无法解决此事,我们的调解又及时跟进,经过我们多次上门做单位和死者家属工作,后由广厦物业对死亡人员家属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彻底解决了此事。6-9号自来水管由于时间长久破损漏水使居民停水,社区调委会前后跑产权单位和自来水公司协调,最终使所有居民水表出户彻底解决了居民用水问题。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的律师参与社区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先后一起调解了66号102室餐饮油烟扰民、一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补偿纠纷、私拆承重墙、省级机关幼儿园食堂改造与新泉里小区居民发生矛盾、凤凰立体车库的建造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乐业村3号院内的摊点与居民之间纠纷等重大矛盾十余起和各类邻里矛盾纠纷50余起,较好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巩固和发展创建市级卫生区的成果为动力,继续深化“创卫为民”的主题思想,强化“创卫不是迎检,重在长效管理”的理念,牢固树立“越创卫,越知不足”的观念,以创卫工作为载体,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公共道德水平,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责任分工

(一)、宣传科

负责街“创卫”宣传发动工作,制定*街“创卫”宣传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创卫”宣传月活动,对创建国家卫生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弘扬全民参与创卫的主旋律。组织居委会利用宣传栏、宣传窗、黑板报、阅报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卫”宣传活动,开展社区居民“创卫”知识培训,使“创卫”工作深入到家家户户。

(二)、文卫科

按照市容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举办以“创建国家卫生城,构建和谐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开展不少于四次的大型健康知识培训,使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高于70%。

(三)、团委

组织好团员青年“每周奉献半天,我为创卫做贡献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强团员青年的“创卫”意识,并通过他们带动家庭争做“创卫”先进家庭,开展街“创卫”工作先进团员青年评选活动。

(四)、党办、行政办公室

负责“创卫”工作中的对内协调工作;负责“创卫”工作中群众来信来访答复及来访人员的思想工作,保证“创卫”工作的开展。

(五)、居民科

组织社区居委会按照“创国卫”标准动员社区居民开展市容环境的自清自整活动;动员社区群众积极参加“创卫”活动;,充分发挥居委会在市容环境清整中的自治作用。

(六)、综治办

按照市容管理体系标准和“创国卫”标准和城管科共同推动街域内单位开展“创国卫”工作,消除各种不安全的隐患。

(七)、组织科、纪检

负责街“创卫”工作的督查。每季度对“创卫”工作落实情况做一次检查并进行分析疏理,提交街“创卫”工作领导小组。

(八)、社区居委会

负责本辖区区域内的“创卫”活动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组织发动动员辖区居民支持参与“创卫”工作,同时积极和社区单位联系,共谋“创卫”,形成居委会、社区单位、居民共同“创卫”的良好局面。

(九)、城管科

(1)、进一步完善市容管理体系,做好“创卫”工作各种资料的搜集归档工作,落实城管科、居委会两级日巡查制度,积极探索居民区长效管理机制。

(2)、发挥街城管委作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驻街单位完成“创卫”任务。

(3)、按照区整修办规定的时限,保质保量的完成我街的旧楼改造任务,完成区下达的楼群里巷改造任务,彻底改变脏乱居民区状况,为居民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4)、指导各居委会组织实施街域内脏乱居民区的治理。清理楼道杂物,清除脏乱死角,清理公用部位的乱堆乱放,清除居民区的残标,并对不配合的居民进行教育,帮助清理。

(5)、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区开展“除四害”活动。落实防治措施,严禁使用违禁药品,鼠、蚊、蝇、蟑密度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6)、组织执法队伍逐步拆除居民区内的违章建筑。

(十)、公安*派出所

按照公安*分局的部署,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的执法保障。

三、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国卫”是推动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改善城市群众生活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惠民工程,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过去取得的成绩看,创卫工作深得民心,广受好评,通过创卫,重新整合社区资源,配置健身路径和体育器材,为居民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之一。全街上下要团结一致,形成共识,把创卫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通过选举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和通过公开招聘在社区服务站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区县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签订协议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治安员、公益性岗位、协助管理人员。

第三条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执行社区党组织的决定、决议和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意见,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四)认真听取并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情况,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疏导和个性化服务工作。

(五)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社区矫正等工作。

各区县、街道(乡镇)可根据社区工作者的不同岗位,按照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制定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

第四条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两委”会、监委会人员通过公开招聘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配备,其人数由各区县依据中共__市委办公室、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铜办发〔2012〕12号)及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工作需要和社区规模确定,并报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一)关于选举产生的社区工作者

1.社区党组织中的社区工作者。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参加选举当选的社区党组织成员,经乡镇(街道)党委批复同意或者乡镇(街道)党委任命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的,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范畴。

2.社区居委会中的社区工作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参加选举,当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由区县、街道(乡镇)颁发当选证,办理相关手续,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范畴。

3.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中的社区工作者。按照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推行城镇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参加选举,当选为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报街道(乡镇)党委和纪委备案,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范畴。

(二)关于公开招聘的社区工作者

在社区服务站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公益性岗位、协助管理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社区专职工作者按照《__市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细则》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治安员、公益性岗位和协助管理人员按照《__市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__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社区工作者的待遇

(一)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两委”成员的待遇按__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__市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待遇实施办法》(__号)执行。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岗位补贴结合区县实际,参照居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标准发放。

(二)招聘的公益性岗位的待遇按照同期__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执行。

第六条社区工作者的管理

(一)实行服务协议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由街道(乡镇)与当选的社区“两委”成员、监委会成员、招聘的治安员、公益性岗位和协助管理人员签订服务协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一届一签;在社区服务站从事服务工作的治安员、公益性岗位和协助管理人员的协议期限按相关规定执行。

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签订聘用合同按相关规定执行。

(二)建立考核评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服务期间实行年度考核评议制度。考核评议参照__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__市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核评议办法》的规定进行。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对社区工作者实施奖惩。

(三)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按照专业培训、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制订年度培训方案和计划,区县社区办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培训结果计入社区工作者工作档案,并作为年度考核评议的依据之一。

(四)探索弹性工时制度。为方便社区居民利用工休时间在社区办理相关事务,社区居委会和

社区服务站可实行弹性工时制。在确保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和保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的工作人数,安排好工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通过选举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兼职的人员,每周至少要到社区服务1天,协助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五)探索职业资格制度。适应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需求,逐步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新招录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要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已在社区工作者岗位工作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应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第七条社区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市级各相关部门对在社区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对工作业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者,分层次、分系统地进行评选表彰,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八条目前已在社区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治安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协理工作人员,自本届换届选举开始,凡参加公开选举当选为社区“两委”会成员的,可享受当前工资待遇并按照规定落实补贴,或按照社区“两委”会成员待遇标准落实待遇。

第九条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兼职从事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参照《__市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待遇实施办法》有关社区居委会成员岗位补贴标准给予一定补贴。

第十条各区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本办法施行后,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附: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规范

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规范

为全面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建设总目标,督促社区工作者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居民群众满意度,结合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接待来访

(一)来访

1、居民来访时,社区工作者应主动问候,问清来访事由,做好办理、答复事宜,并做好相关记录。

2、对待居民来访必须做到有问必答,接待的行为按照岗位行为规范的要求执行。

(二)来电

1、应在来电响3声以内接起电话,耐心回答咨询。

2、应答要求按照岗位行为规范要求执行。

(三)来信

1、居民来信包括普通信件、e-mail、网络留言等。

2、普通信件应在接收后3日内回复,e-mail、网络留言应及时回复。

3、如遇不能办理的信件应及时汇报,并做好反馈。

(四)走访

1、社区工作者应明确各自的走访责任区域,对责任区域的网格长小组长、楼道长和积极分子等要做到情况清楚,应主动配合其他社区工作者做好责任区内的居民事务。

2、社区工作者应及时向责任区内的居民宣传贯彻党的主张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介绍社区工作的重点,虚心听取居民对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好《社区工作者日志》。对居民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3、社区工作者全年平均每月走访不少于30户居民,每年对自己责任区域内的所有居民住户必须上门走访一次。对责任区域内的特殊人员的家庭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情况。对困难家庭或需要帮助的家庭应重点帮扶。

二、办事规则

(一)首问责任

1、凡第一位接待居民的社区工作者为首问责任人。

2、首问责任人有责任对居民提出的问题及求助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3、属首问责任人办理的事项,必须按照工作程序为居民办理,暂不能办理或无法办理的事项,应耐心解释说明原因。

4、不属首问责任人办理的事项,应指明承办人员,给予引导或帮助联系落实责任人,如特殊原因,一时无法联系上,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提供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二)办事时限

1、社区工作者要向居民承诺办事时限。

2、对手续齐全、资料完整上门办事的居民要做到即到即办,急事急办。

3、对当场不能办结的事项,应及时向居民告知不能办结原因。

4、对需上报街道(乡镇)和上级部门处理的事项应尽快上报,并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承诺办理时间告知居民。

三、行为规范

社区工作者应仪表端庄,仪容得体,言行举止文明,精神饱满,严格遵守服务纪律,体现社区工作者良好的素质和职业修养。

(一)仪容仪表

1、社区工作者应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端庄得体。凡有统一制服的社区,上班期间应按规定着装。

2、除手表、戒指外,不得佩戴其它饰物。

3、不留奇型怪发,提倡女性化淡妆上岗。

4、不准穿拖鞋上班。

(二)行为举止

1、言行举止要和善、谦恭、庄重、得体,坐姿要端正,站姿要挺立。

2、微笑热情服务:面对服务对象时应面带微笑,自然真诚。

3、有声服务:服务对象来时有迎声,询问有答声,离开有送声。

4、做到五个一样: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来早、来晚一样接待。

5、不准在办公场所吸烟;不准酒后上班。

6、回答问题时,应有礼有节、落落大方、全面解释,不得语气生硬、粗鲁傲慢;

7、服务对象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耐心听讲、不卑不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8、出现误解、误会时,要做好宣传和解释,不争辩、不争吵。矛盾确定无法消除时,应立即报告社区负责人。

9、走访居民家时,应首先按门铃,若无门铃,轻轻敲三下,自报身份、工作原由,并在征得居民同意后方可入户,入户时应自带鞋套。

(三)文明用语

1、与服务对象交谈时须口齿清楚、条理清晰、态度和蔼、用语文明,提倡讲普通话。

2、接听或拨打服务对象电话时,应使用“您好,这里是XXX社区,请讲”,“您有什么事”,“请稍等一下”,“请您再说一遍”,“您好,我找XXX”等文明用语。接听电话时应问清对方单位或姓名、事由,以正确的姓名或头衔称呼对方,仔细听讲,不随意打断对方讲话,准确完整地记录通话要点,简要复述要点,并负责做好转达。禁止强行中止或挂断电话。不得使用可能激化矛盾、损害形象的服务“忌语”。

3、接待、走访服务对象时,应使用“您好,您要办什么事情”,“您需要帮忙吗?”等文明用语。

(四)服务纪律

1、准时上下班,未经批准不得离岗,事假、病假等假期应提前报批。

2、妥善保管资料,不得擅自将资料带出社区,不得将

保密资料传送上网,防止泄密事件发生。3、严格落实印章管理使用规定,规范地为社区群众出具相关证明。

4、认真执行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不得接受申请人的宴请,不得收受任何礼品和有价证券,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按有关规定上交。

5、妥善化解、解决矛盾,避免直接与服务对象发生争执。

6、工作时间不准吃零食,严禁玩电脑游戏、炒股。

7、工作时间不扯闲言,保持办公场所的安静,不随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若遇外出开会或走访居民等情况要告知社区负责人,并在社区“社工去向指示牌”的在岗、开会、外出、走访、休息等栏上及时标明。

(五)岗位要求

1、值班人员至少提前十分钟到岗,负责清扫公共卫生。

2、服务台面和办公桌面保持清洁,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所有资料分类存放,及时进柜,慎防遗失。

3、《便民服务指南》等公开资料要指定专人管理,不得缺少,应及时更换。

居家办公管理制度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严格管理发展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区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要求,结合我发展区实际,现就有关问题制定如下意见:

一、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人口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确保全面完成区下达的各项人口控制指标。

1、合法生育率达到97%,

2、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及时率和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到98%。

3、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率达到100%。

4、流动人口持证率、验证率、建档率、联系率均达到98%。

5、已婚育龄妇女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二、严格加强计生队伍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要切实健全组织网络,加强人口计生系统纪律作风整顿,以适应新形势下计生工作需要。

1、村、社区居委会要落实“三职责任人”责任制,辖区企事业单位要落实计划生育法人代表责任制。

2、根据区关于社区(村)计生服务站长职业化管理的意见,统一考选聘任符合条件的同志担任计生专职主任。

3、健全村育龄妇女小组长、社区楼长及企事业单位班组长基层组织。

三、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广泛地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1、搞好阵地建设,固定宣传栏,刷新宣传标语,建立宣传教育一条街,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依托计生协会,通过组织培训、讲课、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计生政策。

3、开展生育关怀。对计生家庭落实奖励政策,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及时救助并加强宣传报导,让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严格落实管理措施。要围绕考核指标,找准薄弱环节,制定切实有效地管理措施。

1、明确管理范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社区要将所辖区域内所有小区全部纳入管理,无管理死角;由村改造、开发的小区,其计生工作由村按规定全部纳入管理。

2、明确管理人员。根据市计生委年22号文件中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规定,对在本辖区内长期居住人员要加强管理,确保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率均达到100%;凡人户分离、不在本辖区居住的人员,必须逐个联系到本人,将其计生关系全部移交到现居住地管理,并办理好交接手续。

3、完善村(居)民公约。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在村(居)民公约和单位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计划生育奖惩办法,对按时参加查体、自愿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晚婚晚育、主动退回“间隔式”二胎生育指标等计划生育家庭制定奖励意见;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予以照顾;对违反村(居)民公约和单位管理制度、不接受管理的家庭制定处罚办法。

五、严格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要依据“谁受益谁管理,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户籍地和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办法,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建立物业、三产、警区、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责任共担、信息互通机制,落实“一证管多证”制度。

2、各村、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常年联合清理队伍,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将流动人口管理路段、门头责任到人。

3、加强联系,对流入育龄妇女及时与其原籍取得联系,纳入管理;对流出育龄妇女搞好追踪管理。

六、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要加大对违法生育行为的查处力度。

1、凡是违法生育的,一律按最高限征收社会抚养费。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行为,除依法按最高限征收社会抚养费外,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开除公职,是党员的。

2、加大对违法生育家庭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对接到征收通知书后拒不缴纳的,人口计生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按2‰征收滞纳金。

3、各单位对出现违法生育的家庭,要根据村(居)民公约及单位规章制度,取消其在村、社区居委会及单位享受的一切福利待遇,引导广大村民、居民及职工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七、严格兑现奖惩考核。要强化各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及计生专职主任的责任意识。

1、凡发展区每次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在规定时间内村每漏查1人,从办公经费中扣200元;社区居委会每漏查1人,从办公经费中扣100元。对每季度查体率达到100%的村、社区给予计生专干200元奖励。

2、凡村、社区居委会出现1例当年计划外生育事实或瞒漏报违法生育,党工委将按有关规定处理,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全年办公经费。

以上所扣款全部作为罚款缴发展区专户储存用于计生工作。

3、凡企事业单位出现一例计划外生育,对主要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