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2:35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1

当前,在教育系统,各类学校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就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来看,效果甚微。因此,本文就针对教育信息化中教学信息化这个核心部分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为了寻找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首先要弄清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的内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1][2]

(1)内涵。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由此看出,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水平,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2.教学信息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内涵。教学信息化是指以学校组织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2)主要内容。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包括校园网建设以及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建设等;②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题库等)、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③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在线学习、查阅、讨论、协同、视频演示等);④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包括在线考试、评卷、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⑤课程建设与维护的信息化(包括课程建设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的维护和更新等)。

3.教育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全面信息化,其最终目标是数字化校园。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那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组织管理部门和教学设施、环境等教学过程前期基础的信息化以及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信息化等。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差异。

(2)联系。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学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二、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

教学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中进行,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依赖于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程度的制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师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能力的影响。下面分析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给出因果关系图,为研究和探讨教学信息化的成功对策奠定基础。

(1)从教学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来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是教学信息化成败的保障。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和部署,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盘散沙,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没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只能是“有失无的”;没有组织制度上的保证,只能是自发的行为,不可能形成合力。

(2)从教学信息化环境来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教学信息化的环境。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网络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没有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教学信息化的成果只能是千奇百态、低质劣品,不可能上水平;没有恰当适宜的计算机软件和开发工具,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低效的,不可能快速推进;没有思想认识上的转变、达成共视,教学信息化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上水平。

(3)从教师队伍来看,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是教学信息化赖以实施和推进的前提。教师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

(4)从教学观念来看,对教学信息化观念的转变是教学信息化的思想保证。没有举校上下对教学信息化在思想上、认识上的高度统一,教学信息化将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5)从教学资源信息化来看,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6)从教学过程信息化来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没有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无法进行;没有教学方法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只是虚张声势;没有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只是有形无实。

(7)从教学评价的方法来看,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是教学信息化效果的“度量衡”。没有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是不完整的信息化。

(8)从教学信息化的后信息化建设看,对教学信息化的规划、组织和管理以及成果的勘正、协调、反思、评价、更新维护等是教学信息化赖以持久、深入、提高、规范、取得更大成效的战略举措。教学信息化不是一日之事,而是持久的、长期的教学改革战略。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下面,针对上面给出的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分析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影响这些关键因素的子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好这些关键因素的对策。[3]

1.教学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对策

(1)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由学校主管领导挂帅,由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领导直接负责,由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计算机相关专业以及财务和后勤保障部门、图书馆等相关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规划、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协调各方关系。

(2)成立组织实施小组。组织实施小组应由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职能科室、网络中心、信息中心、计算机专业的基层业务负责人员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教学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计划、规范标准的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和开发工具等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

(3)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监督检查小组应由教务处和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负责,实施小组成员和院系负责人参见。其职能是监督实施过程,检查实施效果,总结和推广实施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

(4)成立成果评价小组。成果评价小组由教学信息化工程直接负责人、实施小组和监督检查小组成员、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构成。其职能是拟订教学信息化成果的鉴定验收和评价方案。

(5)制订激励政策。教学信息化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创新性,应制订相应激励措施和政策,其成果可视同教学研究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6)考核结果与业绩挂钩。参与教学信息化工作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的教学信息化工作应根据鉴定验收的结果纳入教师年度业绩考核。

2.教学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对策

(1)硬件环境建设。为了搞好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应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校园网络,大力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

(2)软件环境建设。应加大引进或开发教学信息化的开发软件与工具、教学资源的载体平台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的力度,为教学信息化营造良好的技术支持和软件系统支持环境。

(3)人文环境建设。教学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广泛宣传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处理技术和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的操作与管理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

(2)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指引式、研究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等教学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控制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4.转变教学信息化观念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等多方面,宣传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纠正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上的偏差。

(2)树立示范典型。树立教学信息化建设示范典型,以取得的显著成效去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5.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4]

(1)确定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着力建设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标准要规范化;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2)制订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可从四个角度进行规定:一是从资源开发技术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最低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素材、课件,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6.教学过程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网络课程,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采取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7.教学评价信息化的对策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信息化。对学生,可采取网上注册、作业提交、回答问题等信息化考评方法;对教师,可采取网上提问、布置作业、网络考试、在线提交成绩等信息化考评方法。

(2)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方法的信息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讲课艺术、为人师表、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可由学生通过在线方式给予评价;对教师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况、教学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情况,可由信息化实施与监督检查小组进行在线评价。

8.教学信息化的后信息化对策

(1)教学信息化要长抓不懈。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长抓不懈,才能逐步完善、不断得到优化,当一个阶段的建设完成后,要及时调整规划目标,进行下一阶段的建设。

(2)教学资源要不断更新和维护。每一项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验收通过并不意味着它的终结,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规范,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促进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小结与评析

本文采用系统分析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提出了制约教学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策,旨在促进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教学信息化的成效。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信息化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优先扶持,要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建设,同时还要重视教学信息化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通常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過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资源全球化,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過程与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過程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過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o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過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3

1概述

本文重点对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体系的归纳整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体系丰富,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体系等。信息技术内容中有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作“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信息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研究,概括叙述了微信的起源与传承。本文将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大学生体育教学辅导环境的特点、新媒体分析,突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析为研究背景,提出一些能够完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辅导环境的建议。最后,对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思路进行展望。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更多网络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是以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辅导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与拓展体育课堂,延伸体育教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技术微信朋友圈群体活动的体系和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社会价值、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体育教学发展思路等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信息网、以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Cnki.net)、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百度等搜索有关微信公众平台以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登录中国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网等网站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在图书馆、资料室手工翻阅、查看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等。通过对所查文献的进一步分析、综合,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辅导环境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各地区开展状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网络信息法

通过对网络信息、百度、多媒体广告、电子书、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音频广播、手机报等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查阅,了解到有45%以上的人都在使用手机微信,同时参考了网络信息给微信公众平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微信用户的一般现状调查

本文采用了网络问卷方式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通过调查也对各选项进行分析总结。

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微信女生比例比男生多;使用手机微信大二、大三占90%以上;微信功能方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语音聊天;喜欢微信的人比喜欢飞信的比例多;70%以上的人都觉得微信聊天界面美观与个性化;80%以上都是和亲密好友视频,发送照片;这些结果显示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渗透到了学校生活学习中。

3.1.1微信朋友圈群体活动开展的状况

通过网络查阅信息的调查,在学校开展微信朋友圈群体活动我们把它划分为,即通常所说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等分类,但朋友圈的分类存在不平衡性,即如果最初的产品定位为大学好友、中小学好友和工作朋友群体便会相对缺失。期望维系既有朋友关系,同时需要扩充朋友关系或者增强既有用户关系的用户。朋友圈应该具有动态性和即时性,这就日益成为用户看重的体验。分析显示微信朋友圈群体活动开展还有所缺陷和不足。

3.1.2微信公众平台申请体育类账号的现状

通过在网络上查阅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以在网上直接进入体育微信公众账号或者用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通过查阅到关于体育类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内容对体育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3.2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体育教学辅导环境

微信公众平台的第五个菜单为素材管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素材管理功能,可以将常用的图片、视频、语音、图文消息保存起来,方便日后制作回复的内容,素材也称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素材以不同的形式包装,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显著不同的效果。

通过在学校的探讨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常用电脑操作,查看最新相关信息,教师用户可以设置课程相关的信息,如课程简介、公告、课程设置、课程反馈意见等;查看学生的最新问题、最新作业考试等;设置课程模板、管理?n程用户,我的试题试卷库及学生用户提交的最新作业或测试。体育教学课程用户管理中,教师可以查看用户的学习时间、问题、作业等。

3.3微信公众平台体育教学辅导环境的建立与利用使用

3.3.1实时消息

在本文,在微信实时消息这个界面中可以看到用户发送的消息,左侧栏分别为今天、昨天、前天、5天内消息和星标消息。为便于用户管理,也可以将用户姓名重新备注,单击头像进行分组。在此界面还可以进行快捷文本回复,还有一个小提示微信公众账号支持多人同时登录,如果用户较多,可以安排多位客服人员进行人工回复。

如果要查看内容,点击公众平台后台导航的“实时消息”,或者在欢迎页里点击新消息数后面的“查看”就可以进入,该页面用于展现用户通过手机向公众平台发送的即时消息。

3.3.2用户管理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户管理,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管理界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分组管理功能,有未分组、黑名单、星标组客户,也可以新建自定义分组。选中用户和组别,单击“放入”按钮即可完成分组。建立良好的分组是进行群发的基础。就可以按照性别、地域或者兴趣偏好进行分组,实现精准营销。

3.3.3群发消息

如果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群发消息。就单击“群发消息”按钮后会弹出腾讯微信的一个免责声明;对于普通用户,微信目前可以每天发送一条信息。根据消息统计,除非内容非常好,否则每一到两周一条的频率较好,若不然用户可能屏蔽你的信息或者直接取消订阅。新建群发消息后,可以用自己的用户分组和性别进行群发,对于写明注册地区的用户,也可以选择群发地区。群发内容也可以选择富媒体形式。

3.3.4设置“被添加自动回复”

被添加自动回复,实际上就是订阅回复、关注回复,当用户关注你的微信公众账号后回复的内容。如果我们没有开启高级功能的编辑模式或开发模式,微信公众平台对用户关注的信息系统默认为“欢迎关注”出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改回复内容。可以设置文字、语音、图片或视频。一般情况设置文字,文字内容一般要概括自己微信公众账号可以提供的内容,一级菜单的编号等。

3.3.5设置“消息自动回复”

“自动回复”中的第二个选项是“消息自动回复”。它的含义是当用户发送信息后,若无法匹配你设置的关键词自动回复时返回的内容,也就是说它的响应优先级要低于关键词回复。由于微信用户向你的微信公众账号除了发送文本消息外,也可能发送语音、图片、地理位置等消息,而这正是编辑模式的弱项,无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为“消息自动回复”。在这里我设置为“对不起,你的内容我会稍后回复”。

3.3.6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

3.4在教学中微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展望

在教学中微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功能目前尚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比如:第一,它支持的语音素材规格是60秒内,认证用户在24小时内可群发3条消息,非认证用户在24小时内只可群发1条消息,而申请认证则至少需要1000人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进一部完善自身功能,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第二,传统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态,资源应用效率低。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的观念未能及时转变,不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无缝地整合到教师日常课程教学中,实现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的常态化就成为关键问题。第三,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个问题,账号管理者无法得知每条推送的信息到底被多少人有效阅读,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加以分享和评论。虽然交流是点对点的,但很少人在微信上与官方账号就推送内容进行互动。对于教学教育而言,若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将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习者自觉地利用有效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对话与学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教师要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加强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培训,整合优质师资队伍,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走出一条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体育教学辅导环境特色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教育信息数据网上交换互通,从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2建议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4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1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切忌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材编辑、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来看,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设计语言等,还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还是纸上谈兵式的考计算机操作,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们也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各地各级别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大赛如火如荼,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三的毕业生能否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这样的过程和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

2教育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在各地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信息技术课大多赫然在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按照课程表上课,信息技术课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更是经常成为其他高考科目补课、备考的备用课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随意性,各学校的授课内容不一。

4忽略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对青少年而言,在数字化乐园中,利弊得失俱存,其不良的一面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电脑及其网络对他们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和极强的吸附力,然而,信息超载引发的“信息综合症”、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问题、网络沉溺引发的人格障碍和眷机情结引发的认知惰怠等不良倾向,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注重计算机的“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那种只教技术不育人,或淡化德育,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忽略信息网络负效应等种种情形,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可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事实上,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了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挑战。因网络社会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克服纯技术观点,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合理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远离网络“陷阱”,并同形形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此外,鉴于目前电脑及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诸多心理不适和道德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将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并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紧密联系,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门极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并确保其高效运行。

5教学手段的问题

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创造学习环境,使微观放大,宏观缩小,静态变动态,动态变静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去仔细观察研究,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已习惯用他她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教师在发挥自身作用时,就暴露出一些传统教学所特有的弊端,如教学上采用注入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其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7学生方面的问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者分析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开始教学时,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是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就不能按传统的方式“一刀切”,“满堂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习环境,力争实行个别化教学和合作学习。另外,中学生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信息技术课在中学也被定位为所谓的“副科”,为非考试科目,导致有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理化等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不予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8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各地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部分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掌握了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离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志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09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5

1.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现阶段仍未取得重大的突破。从教学技术学角度看,以政策为指导,通过现有技术的运用,应该可以顺利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面临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化和教育相互越走越远,越来越分离,信息化和教育老死不相往来,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难以融合。现实中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国家投入高达数千亿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各种平台(网络课件、管理系统、教学平台等),但是有了资源,教师却不加利用,只是当做摆设应付上级或者评职称的筹码,课上依然钟情于粉笔、黑板。

2.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受到阻力的原因

虽然信息化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但是信息化不会自然推动教学改革,因为就技术化本身而言,它既可以为教学改革服务,又可以被强化传统教学利用。因此,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于传统的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只要评价体系不发生动摇,考试的指挥棒方向不发生变化,那么教学信息化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只有理清教育评价机制与教学信息化的关系,完善考试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素质+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才能推动教学信息化,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为推动教学信息化需正确把握教学改革的走向

作为推动教学信息化的最主要动力,教学评价应顺应潮流,为促进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助一臂之力。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应为:

(1)更加重视评价中的发展。进行考试改革,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一改传统的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和甄选的功能,而轻视激励与改进功能,将评价中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评价的改革的趋势之一。

(2)评价目标趋向多元化。作为教学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评价的内容应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事、会做人的能力,所以,在评价指标的体系里,不仅应该包括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等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国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主要不足之处。

(3)对于评价方式,应趋向多样化。从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两种。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指待确定评价的行为目标后,通过量化的方法对评价资料进行评价,从而最终获得客观结果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程序。此种方法通常指传统使用的常规考试。现今,在教育界,情境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已经将其列入了课程设计的要素。此外,在成绩评定、教学过程以课程设计计划各方面,情意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创新能力、素质、情感、与人处事、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适合以人文方法进行评价,比较常见的人文评价方法表现评价法、成长记录袋等都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为推动教学信息化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事项

作为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评价应该对各要素之间协调与一致性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教学评价需要和社会的评价相统一,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都是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录用人才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因此,对于改革后产生的评价结果的记录形式,需要得到社会上的认可。

(2)各级院校之间评价指标应该统一。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教学评价的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依然匮乏,在选拔考试下,学生进行升学,学生平时的评价记录需要各升学录用认可,也就是说,中考、高考的评价指标应该和学生过程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形成性评价保持一致,如果各级升学考试依然采用过去的评价方式,那么改革便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3)各类考试的评价应该进行统一化处理。现阶段,我国的考试种类繁杂,例如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成人高考、普通高考、期中考试、校内期末考试等,这些考试的目的不同,如选拔、甄别、查漏、反馈、激励等,这些考试的指标因该逐渐趋向统一。

(4)学校、教师、学校的评价应该协调统一。教师如果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培训,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工作量,不会只限于课堂时间,工作效果将不只是学生的试卷成绩。教师的任务将由传统的为学生灌输死知识向为学生辅导答疑、设计学习资源和过程、创设情境等转变。这些工作需要校方的认可、承认,并成为对教师评价的指标。

四、结语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6

俗话说:看天穿衣,看菜吃饭。在建筑教课程信息化课程编制完成后,就需要依照具体的编制情况进行信息化设备的采购了。一般来说,针对信息化建筑课程来说,需要采购的信息化设备清单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以及其他配属设备等等,同时还要购买一些偏重与建筑工程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模拟设备(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虽然采购这些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机构的领导层切莫贪求眼前利益,要将眼光放的足够远,务必要在资金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保证信息化设备采购的顺利进行。况且,没有信息化教学设备,一切关于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的整合筹划和研讨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2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整合步骤之四——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鉴于传统的建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后,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在信息化设计理念提出后,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授课载体,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新模式的优势在于电子计算机能够将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加工成静态和动态的图像,将建筑概念形成、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作动态化演示,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像、音响、视频等功能有效增强初中数学课堂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激情。因此,职业教育机构要根据编制的信息化建筑课程和自身教学的一些特点,摸索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并督促教师实行。

3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整合过程的复杂性,也因为没有现成的可参考例子。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

3.1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对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整合同样适用。这种整合过程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内涵的。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由于对过程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在具体进行课程正合适,就出现了遇到问题时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而当问题出现时,为了尽快完成整合任务,一些操作人员并不思考对策,却采取“绕路走”的方法回避问题,盲目的追求整合的速度,从而造成了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整合过程的正常进行。

3.2对信息化教学的概念理解出现了偏差

由于信息化理念的薄弱,部门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仅仅把旧模式搬到了电子屏幕上,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极大的浪费了珍贵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信息化课程编制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耽误了学科学员的发展。

3.3整合工作有始无终

鉴于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的整合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缺乏足够的耐心,使得整合工作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这样一来,既没能完成建筑课程的信息化改造,甚至连原先的教学模式也失去了系统性,将教学模式弄成了非驴非马的摸样,极大的损害了职业教育机构本身和学员的发展。

4结语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7

关键词: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培养

收稿日期:2006―10―20

作者简介:朱立芳(1963-),女,汉族,江苏淮阴人,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并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因素。人们要迎接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高师函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高师函授生的信息素养,也应成为信息时代函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信息素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目前,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社会的实际问题及进行创新的综合信息能力。

二、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具体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高师函授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肩负着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双重任务,他们的基本信息素养包含独特的内容:

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

2.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能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获取、存储、查询和呈现信息。

3.准确、高效地理解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能组合新信息,使之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教学、科研等实践中的问题。

4.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即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所从事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并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书刊、电视等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5.遵守信息道德,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三、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1.终生学习的需要。培养终身学习者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高师函授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更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独立的研究,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的需要。而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中谈到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两者的关系时指出: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是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说,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促进因素,能够帮助函授生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定向学习能力,提高函授生评价、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增强应对社会各种挑战的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工程中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已在高等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各级中小学校中得以推广。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仅就检索方式的发展趋势看,机读目录(maRC)完全有能力取代传统的目录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信息的基本知识,如信息的存储方式、组织方法、存贮载体等,就无法从maRC中获取所需资料。所以,从高师函授生获取信息这一角度来看,对其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

3.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高师函授生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直接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传播知识,如果他们在函授学习期间得到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将最新的信息知识带到工作实践中,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师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重要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构建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就会不知所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作为中小学教师的高师函授生,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他们的作用表现为指导中小学生如何去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这对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培养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从总体看,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较差,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仍习惯于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对信息敏感性较差,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信息、教参给予的信息水平上。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的意义更缺乏明确的理论认识,对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知之甚少,以至仍置身于教育信息化之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具有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高师函授生不可能游离于教育信息化进程之外,教育的信息化也不能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应当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既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广者,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

从高师函授教育现状看,仍存在着注重文凭教育,而忽视对函授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这种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必须尽快排除,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函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充分认识提高高师函授生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直接作用。担任函授课的老师也应强化信息意识,扩展信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函授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熏陶。

2.开设信息教育课程。目前,高师函授虽然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但仅以考查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信息教育综合课程,以信息知识为基础,信息能力为核心,信息意识为先导,信息伦理道德为保证。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网络条件下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网络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一般软件的使用方法等信息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函授生信息素养意识培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就个体看,高师函授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在中师学习阶段已经接受过信息素养培训,具有一定的基础;而那些工作多年的函授生在中师时很少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缺乏信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还有部分函授生,特别是从农村中小学考进来的函授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所以要针对函授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函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讲授不同水平的信息知识。

另外,要针对教育信息自身的特点,专门进行教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能力的培训,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介绍教育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学课件的制作、教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及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应多方面为函授生提供实践机会,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分析习惯,接受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学习和操作,逐步熟悉它们。同时应将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函授生的一个标志,引起函授生足够的重视,让函授生自觉地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保证学习的实际效果。

4.充分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因为函授生集中面授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的高校基本上未给他们提供与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相同的信息环境,这对高师函授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对其信息素养的培养。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功能齐全的多种多样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向高师函授生开放,为函授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另外一方面要利用和整合学校的信息资源,如依托图书馆开展专题讲座和关于信息社会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等,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使函授生在有限的面授时间内,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信息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以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8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将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信息化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它是指教育人员凭借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那时这只是美好的理想而己。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兴起,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大量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有需求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材施教”的愿望成为可能

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条件获得迅速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的友好交互界面任意选择处理信息,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习者选择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意选择,使学习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3.从教育产出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使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根本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信息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领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和收费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成人教育的观念创新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观。一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通常认为,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社会和成人个体不断地协调发展。但在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未来成人教育的职能必将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实现。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个人通向充分发展的道路,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人教育如果不顺应信息化的大势,则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三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由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成人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学员们有权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和受教育的学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四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成人教育的内容创新

成人教育通常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主,同时注重提高人文素质、挖掘潜力和创造力。成人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成人教育仍存在侧重知识教育,忽视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问题。成人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处理好教育内容的“超前性”与“适应性”的关系。所谓“超前性”,是指教育内容能够面向未来,适应学员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所谓“适应性”,是指教育内容只考虑适应成教学员当前工作与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成人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好未来与现在、长远与眼前的关系,将学科发展前沿、科学思维方法、生产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纳入成人教育的内容,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设计和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体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是全球继续教育的大趋势,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数据存储等技术将细分的培训模块分解组合,真正满足成人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3.成人教育的方法创新

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可操作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成人学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教师,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质疑,单向式灌输教育的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

4.成人教育的资源创新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人们根据需求开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获取资源、改进资源和开发资源等途径。通过天网、地网下载或刻录,是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教师们在获得教育信息化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完善,这种改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由一个原始资源提供给无数个教师使用,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仅可直接在教学中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可让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培植,让一个原始资源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另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政策的重心之一。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5.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主要表现在: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对人、财、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快捷获取、随时修改管理对象的信息,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信息时代的成人教育管理将更加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得到切实的体现,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灵活开放的管理政策,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成人教育管理品牌化。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

参考文献

[1]梅宏,陈玲,余程鹏.论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其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杨改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培植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5)

[3]马松庭.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2006(2)

[5]徐学美.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时生的深刻变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体育教学;应用

近年来,关于信息化手段与体育教学融合的研究不断发展,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已经基本形成了信息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保持着其他学科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诸多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1][2]由于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便体育运动技能更好的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信息化教学能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难度动作的教学、示范的直观性等,有利于发挥信息化在教学上的优势。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江苏苏州某中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江苏学校体育网等相关网站搜索有关文献资料,查阅信息化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信息化手段与体育教学结合提供理论支撑。1.2.2实验法。①实验对象根据研究需要,以江苏苏州某中学学生体育成绩为依据进行分组,根据正态分布的相关要求,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其中各组男生7人,女生8人。②实验时间2017年3月1日—2017年7月1日③实验设计教学内容上,男生选取200m和篮球上篮,女生选取200m和仰卧起坐;教学方式上,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等方式开展教学。实验班运用电脑、ipad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课上通过视频、动图等替代传统的教师示范,练习过程中,摄录学生技术动作,利用课上时间集体沟通达到纠错的目标;实验最后一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实践考核。1.2.3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测得的各项成绩进行统计,运用eXCeL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成绩对比分析。在男生篮球项目上,容易出现手指拨送球的方向、力度不正确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的盲区导致学生错误动作的习得,形成学生不正确的投篮姿势。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三维效果,首先形成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表象认识,通过慢动作的回放,展示给学生上下肢的协调用力,篮球运行的轨迹等,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上篮技术动作的要领,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篮球成绩分别为79.21分和80.54分,且两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篮球技术在同一水平上,使实验更加具有科学性。试验后,对照班的篮球成绩为84.32分,而实验班男生篮球成绩为88.87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成绩提升更加明显,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的成绩差值为3.78分,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差值为9.66,实验班成绩上升明显。表明信息化教学比传统教学在技术动作学习上更具有优势,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更能够将篮球上篮动作的整体形象建立起来,通过练习、反馈,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2.2实验班与对照班200m成绩对比分析。学生200米的成绩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的发展情况,也说明200米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衡量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径赛类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存在着枯燥乏味的状况,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练习方式的改变、组织形式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通过人体多种系统最终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提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期望。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在200m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实验班为73.44分,对照班是71.44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验后,实验班成绩为86.55分,对照班的分数为74.42分,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200m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相较于对照班,实验班成绩提升更加显著。说明信息化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男生200m成绩提升有显著的提升效果。表3中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女生200m平均成绩为72.44分,对照班女生平均成绩为71.87分,两班平均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班女生实验前处于同一水平,符合实验的条件。实验后,实验班女生平均成绩为85.78分,比实验前提高了13.34分,对照班实验后的平均成绩为72.69分,成绩仅提升0.82分,表明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成绩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课前的教学视频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将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环节进行及时的视频回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2.3实验班与对照班仰卧起坐成绩对比分析。仰卧起坐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项目之一,仰卧起坐对学生的核心力量有良好的锻炼效果,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直接示范为主,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幅度等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运动的表象,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动图的形式让学生建立对动作、用力等方面表象,更加有利于良好身体素质的获得。通过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为80.87分,对照班的成绩为80分,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平均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前两班女生处于同一水平层次;实验后,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9.52分,而对照班的成绩为82.89分,对照班和实验班女生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和实验前相比,实验班平均成绩提升8.65分,对照班平均成绩提升2.89分。表明信息化手段更有利于仰卧起坐成绩的提高。尽管仰卧起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熟悉,但在课前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对仰卧起坐有了重新的认识,在通过辅助的练习,更加有利于仰卧起坐正确练习动作的掌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3.1.1信息化教学对于中学生体育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数据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不同的项目中,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成绩上提升明显,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出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对于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做了重要的作用。3.1.2随着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软件得以更新,在特殊天气条件下,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从体育知识的普及角度来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复习,通过观看比赛视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和体育知识的掌握的必要手段。3.1.3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更好的纠正学生错误动作。课堂上将学生不完善的方面拍摄成视频,利用课下时间,或者是室内课的时间反馈给学生,另一方面,将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3.2建议。3.2.1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所需要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部,还需要更多的室外设施的投入。信息化设施的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一方面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注重设施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让学生体验到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捷。3.2.2体育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不短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化体育教学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受益终身的技能。3.2.3学校、教师要多方面的开发现有教学资源,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教师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完美的结合,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做全备课工作;学校应将信息化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程度作为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不断为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周超.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6,(01):27-29.

[2]金红珍.信息化环境下体育教学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02):43-48.

[3]何文娜.中小学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2):17-18.

[4]马博.信息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174.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篇10

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依据本身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来恰当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教育传播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依据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确定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对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具有特殊性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以系统分析各学科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为目的,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产物应是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包含多种元素、能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好教学系统设计。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在,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环境与应用上看。以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及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为主,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呈现和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教师调控和信息反馈。

(二)从教学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三)从资源类型上看。以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软件工具、专题学习网络资源等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为进一步的认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从应用形式上看。以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学习工具开展的在线学习为主,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显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性。

(五)从教学策略上看。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为主,教学资源强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教学评价强调实时性。

(六)从教学评价上看。以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为主,从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的方向考虑,评价取向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组织相对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较新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各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能有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对象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学习者全体、统一步骤教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者个体、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从教学设计的重心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设计。

(三)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设计教学资源转变为设计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四)从教学设计的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设计。

(五)从教学设计的实施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六)从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动态、多样、多元的评价设计方式。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景中、在各种学教元素互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师生的教-学关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处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联网络等信息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汇总学习成果(作品)从而形成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意义建构。

(三)设计的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喜闻乐见、典型的学习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具有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设计的学习成果(作品)应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引导、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成果(作品)时体现出较大限度的创造能力和生产价值,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的优势,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恰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结果的类型。

(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三)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关系,从而为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奠定基础。

(四)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规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注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准确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评价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评价资料,建立恰当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描述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

作者:司志华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编著.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