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3:18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利益相关方理论

作者简介:张国民(1984-),男,天津人,奉化市供电局客服中心,助理工程师;杨建立(1989-),男,浙江奉化人,奉化市供电局客服中心,助理工程师。(浙江宁波315500)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99-02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日益重要,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1]同志曾在apeC会议上提到:“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中显示,中国的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三家企业进入了100强,依次位列55、84、87位。与2007年的排名相比,国家电网上升了14位。为了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电网还专门设置了社会责任部门。此外,电力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责任评估体系。

一、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内容

1.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特征

(1)基础性特征。在国民经济中,电力属于支柱产业,具有基础性的特点。电力企业能否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说这种基础性也体现为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社会的用电量不断增长以及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电力企业必须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电力设备的升级,同时还要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以保证电能的安全可靠使用。

(2)环境特征。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较多,首先是人口压力大,自然环境脆弱;其次是我国还处于粗放型经济,环境监管面临着诸多考验。电力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发电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同时会有废水、废渣、废气的产生,其环境特征尤为突出。另外,我国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电力企业也在努力做到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化的电能,同时保证排放不超过国家标准。

(3)自然垄断特性。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是提供单一物品或服务的行业,如果此行业有几个企业进行竞争,则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重复浪费或者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因此形成一家公司或极少数企业的概率很高,这种行业被称之为自然垄断,这是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自然垄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固定投资很大,而边际成本很小,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4)公益性特征。电力行业的基础性特征、环境特征以及垄断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公益性特征。电力企业具有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职业公益性。电力企业具有环境特征,使得人们对其公益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其履行更多的公益性社会责任,这是自觉公益性。

2.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问题

(1)节能减排工作艰巨。在我国,电能大部分靠燃煤生产,但在燃煤发电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废气,同时电煤质量下降也影响了发电厂的节能减排。因此,对小火电和自备电厂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通过市场调节节能减排的手段不多,虽然新能源发电技术日趋成熟,但实践应用效果不佳,主要是成本过高。

(2)电力产能不足。全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电力产能持续上升,电网建设投资稳定增加。但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高负荷用电地区,高峰用电时电力仍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电价整体不高,弱势群体用电困难。近年来,销售电价开始征收政府性基金和附加费用,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国电价平均水平开始慢慢上涨。虽然国家对弱势群体(如福利院、偏远农村)的用电进行了照顾,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市场的因素使得一些电力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3.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内容

(1)责任管理。责任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责任治理;责任推进;责任监督;守法合规。责任治理需要提升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规划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达到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目的。责任推进主要是在促进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如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社会责任培训、推动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责任监督指标是从企业利益相关方获得反馈,来考察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和绩效情况,并向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守法合规包括遵守国家制定的行业规范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由于电力企业的危险性,其在这方面管控较严,因此可以给满分。

(2)市场责任。企业是市场的核心基础,必须充分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企业又有义务履行市场责任,以保证相关市场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达给企业利益相关方。企业市场责任是评价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即客户责任、合作伙伴责任和经营责任。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运营的过程中要履行市场责任的三个方面。其中,客户责任是电力企业市场责任的重要部分,包括客户信息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客户反馈等方面。[2]合作伙伴责任涉及责任采购、反不正当竞争以及合同执行等方面。经营责任涉及企业的成长性、收益性、安全性和经营关系管理等方面。

(3)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包括三大主要评价内容:职能责任、员工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指标。职能责任指标主要考察电力企业响应政府政策、税收贡献、就业贡献等内容。员工责任指标主要考察电力企业对员工成长与发展的规划、员工基本权益和利益的保护、员工信息管理以及职业病预防等方面。[3]安全生产责任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及处理情况,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评价内容。

(4)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管理两个方面。环保管理指标包括环保制度建设、环境认证、环保投入、绿色采购、环境公益等内容,其中环保公益作为电力企业进行环保管理的内容被纳入环保管理指标。节能减排指标考察企业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绩效表现、可再生能源应用、循环利用、降低三废排放、三废综合利用以及减少温室气体等情况,同时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清洁能源的政策,电力企业的绿色采购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评价内容。

(5)其他情况。一是综合分析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获奖情况;二是掌握对电力企业报道的负面信息;三是考察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管理。

二、电力企业社会评估体系

1.评估体系理论基础

三重底线观和利益相关方理论是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其中,利益相关方理论是研究与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利益相关方是指某些特定的团体或个人,其能够影响企业快速发展或受企业发展影响。[4]在三重底线理论的观点中,企业不能把利润当做唯一的目标,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环境以及社会负责,企业行为要满足经济、环境与社会三条底线。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等,则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这些利益相关方以及环境的责任。

根据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特征,利用三重底线观和利益相关方理论构建了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理论模型(见图1)。从图1可看出理论模型是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结构,其中责任管理处在核心位置,市场责任是基础,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分布在两翼。

2.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结构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可分为3个层次(见图2)。第一层次包括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第一层的责任管理下面又有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责任治理、责任推进、责任监督以及守法合规;市场责任下面包括经营责任、客户责任、伙伴责任3个二级指标;社会责任由职能责任、员工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构成;环境责任下面包括2个二级指标,即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图2只列出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指标内容,第三层次是由12个二级指标分解的40多个三级指标组成。

3.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评分步骤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分析评估体系中各项一级责任指标内容,得出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大版块的相对重要性,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不同权重。

(2)对二级指标的实质性进行分析,并为各级具体责任指标赋权。

(3)调查分析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状况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以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下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分,各级指标得分之和就是一级指标的得分。

(4)根据第2步和第3步得出的一级责任版块评分和权重,采用公式(1)计算出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数的基本得分。

(1)

式中,aj为电力企业一级责任版块的评分,wj为该项责任版块的权重。

(5)根据电力企业的其他情况得出调整项的评分。

(6)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数最终得分为基本得分加上调整项得分。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整个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形象的要求不断提升,对电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对电力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不仅是对电力企业的一种监督,帮助电力企业了解自己,发现不足,还可作为电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使消费者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表现,同时也会激励电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盛斌,李秉勤,胡博.公司社会责任、跨国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作用[J].南开学报,2009,(5):115-125.

[2]陈文杰,张倩茹.浅论现代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6,(5):63-66.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2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世界排名概述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众多评比系统,旨在评估并比较企业的负责任行为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已经和将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企业,有必要认识、了解这类排名,从这类排名的评比标准和方法中得到启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发展,改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

一、《财富》100强责任排名

发起方:英国accountability研究所和CSRnetwork咨询公司。

发展历史:始于2004年,每年的评估结果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公布。

排名对象:《财富》全球500强前100名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评估指标包括利益相关方、治理、战略、绩效管理、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验、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等,各年度略有调整。

排名目的:对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以英语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年度报告等可以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依据。

二、sustainability基准调查与排名

发起方:英国咨询机构Sustainability、标准普尔和联合国环境署。

发展历史:Sustainabflity于1992年开始进行有关报告的工作,1993年出版了第一次调查报告《变得干净》(comingClean),1994年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出版了第一次基准调查《公司的环境报告》(CompanyenvironmentalReportillg),1996年工作重点转向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并于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了《全球报告者》(GlobalReporters)、《相信我们》(trustUs)、《风险与机遇》(Riskandoppommity)和《明日的价值》(tomorrow’sValue)等报告。

排名对象:根据企业在由第三方进行的全球性质的报告排名(如责任排名accountabilityRating)和与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质量有关的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的表现选取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遵循报告鉴定、分类和精选、设立基准和最后确认的程序,每年评出全球50份具有领先水平的报告。在设立基准时,采取对报告在治理和战略、管理、绩效表现、可获得性和审验方面的29项标准进行评估的方法。

排名目的:评出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透明度和公开披露方面的世界领先企业。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

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发起方:道・琼斯公司(Dowisones)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assetmanagement,简称Sam)。

发展历史: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7Si)颁布于1999年,是首个对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财务业绩予以跟踪的全球指数。

排名对象:道・琼斯指数(D7Si)worldinvestableStocksUniverse所覆盖的24个国家58个工业组织中前10%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领先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搜集媒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报道和公司直接联络沟通,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按照一系列标准对公司的可持续性做出评判,并且对入选的公司不间断地监督其持续性绩效。

排名目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道・琼斯全球指数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和工业集团进行可持续发展衡量评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旨在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财务业绩提供标准,同时衡量资产管理的业绩表现。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四、FtSe4Good指数

发起方:伦敦证交所与英国伦敦《金融时报》。

发展历史:于2001年7月,是从原有的伦敦《金融时报》指数(FtSe)中创立的可持续性投资指数。该指数定期进行修订,以确保标准能不断保持与跟上有责任感的商业实践标准、社会责任投资发展变化的步伐。

排名对象:涵盖英国、欧洲大陆以及美国等100家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与公司直接联络沟通,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浏览公司网页和制定新标准时公司的参与,按照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方、人权、供应链中的劳工和反腐败的一系列标准对公司做出评判。

排名目的:该指数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五、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责任投资指数

发起方:富时集团与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

发展历史:设立于2004年。这个指数是新兴市场出现的第一个这种类型的指数,并且是第一个为股票交易所采纳的。

排名对象:约翰内斯堡指数的前40家公司和上一年度责任投资指数所包含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根据公司政策、管理、绩效和报告对公司的三重底线和公司治理设立标准进行评估。在环境标准中,根据企业活动,企业被分为具有高、中和低影响。社会和治理标准则力求反映全球的相关标准,同时也涉及南非所特有的一些议题。这些标准也结合经济因素以及新兴市场中出现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排名目的:加速有社会责任的投资者向拥有良好企业社会责任记录的公司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六、英国企业商会(Bitc)企业责任指数

发起方:英国企业商会。

发展历史:1992年首先设立了环境指数,2002年发展了企业责任指数。

排名对象:受到邀请参加排名的公司包括FtSe100和FtSe250中的公司,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各行业中的领先公司,英国企业商会中的大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这个指数通过一个系统的方法来管理、测量和报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参评企业会收到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和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提交给指数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会对这些资料进行打分并向企业提交一份反馈报告。反馈报告包括差距分析,与优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基准对比,并指出企业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排名目的:针对管理、整合和交流会员公司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向会员公司提出挑战并提供支持。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指数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直接的关系。

七、石油行业道德排名

发起方:优秀管理评估机构m&e公司与美国《油气杂志》在线研究中心。

发展历史: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

排名对象:石油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此项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公司治理、道德和透明度五个方面对石油公司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评估涉及了1000多套相关数据,对全球油气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86项相关标准,对技术服务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74项相关标准,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证券交易会的规定和萨班斯・奥克雷法等,评估还参考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契约、千年目标、储量计算等相关标准指南。

排名目的:评估国际大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排名。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殷格非、李伟阳主编的《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有删减。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3

评估目的在于:为及时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进展提供一个连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提供一个方便企业评估自身社会责任状况的工具、建立一个由企业自愿申请、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在线评估组成的发现“蜜蜂”型企业的常规机制和负责任企业交流平台、提供一个与国际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了解决和研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努力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基准报告”打造成全面揭示中国社会责任实践的权威平台。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七大发现

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保持稳步发展,寻找“蜜蜂型”企业活动影响持续扩大

2007年—2011年五年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0.81%、52.33%、65.25%、64.35%、60.90%。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平均得分率持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寻找“蜜蜂型”企业活动影响持续扩大,覆盖区域由2007年度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自愿参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企业数量由2007年度的200家上升到2011年度的348家,呈稳步增长态势。五年来共有1000多家企业提交了1492份评估问卷。

2 不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体现出一定共性,但也呈现明显差异

社会责任理念被企业广泛认知和接受,企业在开展责任实践过程中存在共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责任实践的侧重点均有差异。

一是不同性质、规模的参评企业均在利益相关方实践方面得分率较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方面得分率相对较低。表明不同类型企业重视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责行动,但在社会责任沟通方面明显不足。

二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各有特点。在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与治理方面,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对利益相关方履责实践方面,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明显好于民营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方面,国有控股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做得相对较好;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方面,民营企业得分率略高于其他性质企业。

三是不同规模的企业体现出不同的责任实践能力。领袖型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与治理、利益相关方履责实践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责任实践均明显好于成长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部分得分率略高于领袖型企业。

3 企业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战略和治理,但社会责任管理与责任实践水平不相匹配

参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积极将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战略和治理。参评企业普遍将社会责任工作作为关系公司战略和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包含社会责任内容、制定责任目标等。参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参评企业在社会责任规划、计划、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制定、社会责任考核等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社会责任系统管理在多数企业还未提上议事日程,社会责任管理还不适应企业责任实践的发展。

4 企业注重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但针对具体利益相关方的履责实践各有特色

对利益相关方负责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识日益深入。参评企业能够全面地识别出资人、客户、员工、供应商、环境、社区、社会组织、同行等利益相关方,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履责实践各有特色。对出资人、社会组织、政府、同行,多数企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履行相应责任。对客户、员工、供应商、环境、社区,企业的责任实践具有一定的侧重点。

对客户,多数企业注重履行产品/服务责任,在为客户提供获取产品/服务信息有效渠道、促进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对员工,企业较以前更加注重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员工权益;在制定降低健康安全风险措施还有待提高;在分享工会活动经验、引导员工合理规划薪酬使用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供应商,多数企业能够秉承公开采购原则、审核供应商法律资质等;但在提升供应商社会责任水平、为行业供应链提高责任水平贡献经验方面有待加强。

对环境,生产型企业重视全面实施环境管理、组织员工培训提升环保意识、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等,但在建立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服务型企业注重依法控制环境风险、组织员工环境意识培训、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在环保计划投入和环保培训经费等方面有待加强。

对社区,企业重视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开发社区潜在知识技术促进当地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

5 报告的企业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持续提升社会责任报告水平

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水平较去年相比明显提升,一是内容更为丰富,企业更加注重在报告中披露战略与治理、责任理念、绩效等内容,社会责任报告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效用显著;二是参考依据更加综合,企业重视综合参考政府文件、GRiG3、行业指南或标准等编制符合自身运营特色的报告;三是报告可信性更高,企业更加重视通过利益相关方证言等,增强报告的可信性。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4

一.注重社会责任战略融入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阶段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机制、日常运营管理。G4体现了这一趋势:指南新增指标中近三分之一为公司治理指标,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要体现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特别是最高治理机构在管理经济、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决策机制应在报告中予以披露;新增商业道德和诚信议题;此外,指南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重点议题管理方法的披露更加细致。这要求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工具,纳入公司战略决策,融入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二.强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G4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说明其在商业实践中促进和带动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如供应商环境影响评估、劳工实践评估、人权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等。这要求企业要把供应商的潜在风险纳入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办法、监督体制,特别是在供应商筛选、进出机制方面将环境、劳工、人权、社会影响等因素纳入系统考虑,推进产业链健康良性发展。

三.突出对核心议题的披露

G4强化了报告内容质量方面的要求,尤其提高了报告对核心议题的披露要求。G4要求企业分析哪些是对自身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相关度高且对利益相关方影响大的议题,在报告中予以重点披露,并将此分析过程写入报告。这使得报告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战略和运营,便于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履责业绩。这要求企业要用战略思维来看待报告编制工作,把报告编制与企业风险评估、利益相关方沟通等工作相结合。企业应将社会风险放在与传统的环境风险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统一考虑。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和处理利益相关方反馈及评价,及时调整关键业绩指标,提高沟通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5

社会责任目的:财务驱动比例降低

冉毅波介绍称,在从2010年到2012年的调研中发现,可持续发展投资的驱动力因素中,选择“财务竞争优势”的企业由13%降低到4%,这表示美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调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企业发展的目标,50%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战略规划流程结合;开展工作场所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企业数量比例(72%)持续稳定,大、中型企业和上市企业相对更多地开展工作场所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因开展持续发展实践活动而获得正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数量有所上升。

冉毅波认为,社会责任工作需要有一个尺度进行评估,例如战略层次的评估,或者更具体的指标,如从员工的日常的工作的业绩细则中评估以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估。调研发现,美国企业除了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也逐渐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结果进行测量,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发现其结果是积极的:实现了利用可持续发展活动吸引、保有和培养员工。具体包括员工士气得到提升、更佳的公众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流程、定位于员工首选雇主、积极的财务表现等。

绿色工作职位数量上升

冉毅波介绍了美国企业中一个新词“绿色工作职位”,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作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或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有所帮助或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另一类是,工作本身创造了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流程或者生产流程。

最近几年的调研中,绿色工作职位的数量在美国呈上升趋势,但依然不够。20%的企业表示正在创建绿色工作职位,或者已经创建了绿色工作职位。还有70%以上企业表示将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6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122-08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对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机制上的摩擦,这种摩擦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参数的扭曲,这些扭曲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是否带来一定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表现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异性是否也会反映在财务绩效的差异上?混合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能否做到很好地融合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二者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通过得出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实践尝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一、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外学者Lopez等[1]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企业财务绩效。peters和mullen[2]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具有积极强化关系。Carroll和Shabana[3]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和实例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负相关或者不相关关系。例如,Brammer等[4]研究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环境、社区维度的社会绩效与股票回报率负相关。makni等[5]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市场回报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mcwilliams[6]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其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国学者基于我国国情,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二者的社会责任具有差异性,单独以国有企业样本、民营企业样本或者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二是认为二者的社会责任没有差异性,对其进行混合样本研究。三是得出了不同研究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还有学者认为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

综上所述,从国外的研究情况看,由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数量很少且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只起功能性、弥补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所以西方学者极少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上基本都是以私营企业研究为主,其结论也是基于私营企业得出的结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区别于国外企业,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外研究对象存在较明显差别,下面本文将基于我国国情深入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战略目标趋同。公司治理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目标[7]。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战略的目标制定上必须做到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平衡。因此,我们认为二者的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趋同。企业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都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关系压力,以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为基础,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以创造绿色利润为核心,以商业思维范式创新为手段,对企业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所做出的利益平衡。这种平衡不因企业性质而改变,这是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再次,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趋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处于同样的社会关系压力之下,利益相关者都是相同的,他们对企业的影响不会因企业的性质而变化。任何企业忽略或者影响了这些力量的利益,都会受到这些力量的惩罚。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相同的。

最后,企业发挥功能作用趋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国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社会责任中同样都有非经济目标的内容和经济目标的内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发挥功能作用将会进一步趋同。

综上所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应该具有一致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都会给自身的经营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增强企业的无形资产,提高品牌竞争力和企业影响力,赢得更多的社会广大消费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认同,并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同时,企业对政府的贡献越大,越能得到政府的关注,政府会为企业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价值[8]。因此,本文认为,不同性质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异,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不因企业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我们认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会因为企业性质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我们仍不能忽略二者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表现和产生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驱动机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政治关系方面。国有企业本身的性质代表了政企关系,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国家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而存在[9],即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其担负着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10]。而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仅作为一种竞争工具来拓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空间,为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并非企业的责任属性。

其次,管理层动机。通常认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履行社会责任有其政治目的和个人目的,即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以及公共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达到个人地位的提升和政治抱负的实现。对民营企业来讲,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先天不具备政治优势,为了生存发展,民营企业需要建立政治关联(胡旭,2006),使自己成为产权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或者获得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源。因此,民营企业管理层承担社会责任的政治动机要比国有企业更强,即民营企业会通过政治寻租去获得政府更多支持,包括良好经营环境、政策资源、政府实质支持等[11]。

最后,问题。从委托关系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显著不同点是委托人不一样。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是国家政府,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政府,而民营企业的委托人是股东大会,出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对国有企业来讲,在社会责任资金的使用上,由于国有企业的投入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企业行为与委托人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地进行社会责任投资。而民营企业在选择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要考虑是否与股东达成一致,这就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投入。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的差异性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差异性,也因此导致了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风险。从政治关联、管理层动机方面看,二者的差异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在非效率投资方面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现金流)要高于国有企业。从问题看,二者的差异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要好于民营企业,进而导致融资约束要低于民营企业。从管理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甚至大多数企业未设立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在组织化、正规化方面严重落后于国有企业,使企业不能有效地把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转化为企业财务绩效,严重削弱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同样的社会责任的表现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要高于国有企业,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风险要高于国有企业。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

2008年初,我国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就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了“第一号文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和措施,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有标志性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本文在样本的选取上,选取了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2009―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此考察社会责任报告强制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以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财务数据选取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年报财务数据。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来自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评级a股版2009―2011年数据库的评价得分,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计量经济学普遍使用的Stata软件进行。

(三)变量选择与度量

1.解释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是如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本文采纳了指数法是衡量社会责任研究中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的观点,并采用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建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mCt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该体系包括整体性(突出企业战略社会责任方面评价)、内容性(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评价)、技术性(突出企业信息披露方面评价)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又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全面评价。其三级指标达70余个。体系满分为100分,其中整体性评价m值权重为30%,满分为30分;内容性评价C值权重为50%,满分为50分;技术性评价t值权重为20%,满分为20分。总之,在数据库数据的选择上,本文采用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CSR),变量CSR数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越强。本文分析的样本期为2009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其中,2012年和2013年相关季度的CSR用2011年的CSR来替代,以便测试当期的社会责任表现对后期的财务绩效影响。

2.被解释变量

本文基于我国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可持续发展视角,在财务绩效的衡量内容上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财务风险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具体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

除了企业社会责任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为了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隔离出来,本文将对其他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了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地区等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本文将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

第二,不同年份或发展阶段时,企业的财务绩效也可能不同,为此将在模型中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第三,对那些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无法观测的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例如政治关联,企业文化、问题、管理层动机等,本文拟通过固定效应的估计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以期达到一致的估计结果。

以下是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CaL)。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企业规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引用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本文使用上年度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来衡量企业规模。

(2)行业变量(HY)。企业的生产过程实际是劳动、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和产出过程,不同的行业其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然存在差异,因而企业效率也相应有所不同。Carroll[12]曾指出,“社会问题在不同的行业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问题。”孔翔等[13]研究发现,建材、化工、机械和纺织四类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郑京海和刘小玄[14]发现,相对于纺织业而言,机械、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产率都在不断增长。郭斌[15]发现,行业相对生产率分布不均的原因在于行业生产要素之间边际替代率所存在的差别。常亚青和宋来[16]测算了1998―2002年我国工业37个行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得出的结论是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这5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对效率最佳。因此,我们在实证检验中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因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由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新修订颁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19门类、80大类两级,本文采用了新的分类标准。同时,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共设置19个行业控制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分析的数据中,只出现了12个行业类别。

(3)地区(DiS)。沈能[17]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沈洪涛[18]认为各地区不同,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也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及财务绩效。姚洋和章奇[19]认为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交通便利程度、员工素质水平、信息和技术获取能力、获得中间投入品和其他生产要素(例如资金)的能力,甚至极大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从而能显著地影响到企业的效率。这也与笔者的实际观察基本吻合:相对于内地企业而言,沿海地区的企业往往更具竞争力和活力。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不仅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将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类,以控制各地法律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业绩的影响。

(4)年份虚拟变量(Ye)。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年份可能有不同的绩效,为了控制时间对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

本实证引入的全部控制变量如下:

其中,企业性质变量(p),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是指国有控股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此时p=1;当企业为民营企业时,p=0。CRep是企业社会责任变量(CRe)与企业性质变量(p)的交互项,其系数δ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若δ=0,则表明,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它们的社会责任评分一样,它们的企业财务绩效水平就一样;如果δ≠0,则表明,尽管两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评分一样,但只要它们的企业性质不一样,这个社会责任评分就将对它们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δ>0,则表明,同样一个社会责任评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就要比民营企业高;若δ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财务指标采用2009―2013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总样本量为4516个样本数据。回归模型中所用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二)估计方法

本文分析思路如下:一是为了控制企业的那些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特质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将用固定效应方法估计假设模型。固定效应估计时,假设模型中所有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变量都将自动差分掉,不会出现在估计结果中。二是为了简要考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影响,本文也将用随机效应方法估计,并进行相应的Hausman检验。三是由于被解释变量有5个,因此每种方法将估计模型5次,共10个估计结果。

(三)估计结果

固定效应方法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和表4都有5列,每一列对应着模型1的一种被解释变量情况。例如,当被解释变量企业财务绩效Y=总资产报酬率Roa时,记模型为模型1,其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是表3的第1列,其对应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是表4的第1列。当企业财务绩效Y=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可持续增长率RGRow和现金流量比CFR时,估计结果分别对应着表3和表4的第2―5列。

同前一样,我们也估计了每个固定效应模型的随机效应模型。而且,Hausman检验表明,每个被解释变量模型的固定效应估计是一致的,故下面主要依据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进行分析。估计结果表明:

第一,从表3可知,不管用哪个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5个模型的总体估计结果较好,每个估计模型的F统计量较大,而且其相应的p值=0(表3的最后一行),表明模型整体估计是显著的,即所有变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该结论证明了假设1。

第二,不管用哪个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Re)的系数都为正,且至少在5%的显著水平上高度显著(表3第1行)。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财务绩效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因此,再次证明了假设1。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CRe)与企业性质(p)的交互项(CRep)的系数δ>0,但除了模型4以外,这些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表3第2行)。这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两个企业相同的社会责任评分,将对其财务绩效水平有同等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不会随企业性质而发生显著变化。例如,若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企业财务绩效(模型2),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平均增加1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将提高0.002个单位(表3第2列第1行);进一步分析,如果把这个同等大小的社会责任评分增量放到一个国有企业上,将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一个平均大小为0.001程度的影响(表3第2列第2行),但是,这个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所以,这个社会责任评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最终影响依然是0.002个单位,而不是0.003(0.002+0.001)个单位。这个结论至少对表3中模型1―模型4是成立的。

第四,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企业性质(p)变量的系数都是不显著的(表4第2行)。这表明,企业性质并不是财务绩效的必然原因。

第五,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企业规模(SCaL)对其财务绩效依然没有一致的影响(表4第4行)。例如,企业规模对总资产报酬率有显著负的影响,却对总资产周转率是正的、但不显著的影响,而对可持续增长率、现金流量比又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六,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中部和西部地区虚拟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表4第5―6行),这里的对比基准是东部地区,尽管模型1、3、5里的西部企业财务绩效相比东部企业财务绩效有负的倾向,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因此,企业所处地区的不同并不是其财务绩效不同的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市场化水平很高。

第七,如果用现金流量比(CFR)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话,表4中模型3的估计结果表明,同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因为企业性质不同,而将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4第3列第1行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考虑企业性质的话,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现金流量比将平均增加0.004个单位;如果考虑企业性质的话,这个同等大小的社会责任评分增量放到一个国有企业上,将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一个除了不考虑企业性质的平均影响0.004外,还将产生一个额外的正的0.005的影响,最终将产生0.009(0.004+0.005)个单位的影响。此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随企业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要好于民营企业,但表3第3列第9行表明,企业规模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说明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规模,或者说经济实力并不是产生好的财务绩效(现金流)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风险要低于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风险,因此,该结论证明了假设2。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建立的计量模型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是否随着企业性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假说。结论表明:总体来说,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同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将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因为是民营企业而有所减弱,也不会因为是国有企业而有所增加。同时,也发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财务风险低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风险。这就给我们三个启示:一是在以相同的社会责任内涵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趋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趋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趋同、企业发挥功能作用趋同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也相同,我国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实践尝试具有积极广阔的前景。二是在混合所有制下,国家应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风险加以解决以促进二者更好地融合。三是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建设,做到基于包容性增长的绿色财务管理范式创新,即努力实现以古典经济学为根基的财务管理范式由“企业经济单一维度的传统利润观”向“企业、社会、生态三维度包容的绿色利润观”的转变[20]。

基于上述启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国家层面,要明确政府的职责作用,加强社会责任法律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认证机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用制度来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层面,要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战略机制、社会责任启动机制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通过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Lopez,m.V.,Garcia,a.,Rodriguez,L.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orporateperformance:aStudyBasedontheDowJonesSustainabilityindex[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7,75(3).

[2]peters,R.,mullen,R.SomeevidenceoftheCumulativeeffect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nFinancialperformance[J].JournalofGlobalBusinessissues,2009,3(1).

[3]Carroll,a.B.,Shabana,K.m.theBusinessCasefo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ReviewofConcepts,Researchandpracti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10,12(1).

[4]Brammer,S.,Brooks,C.,pavelin,S.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StockReturns:UKevidencefromDisaggregatemeasures[J].Financialmanagement,2006,35(3).

[5]makni,R.,Francoeur,C.,Bellavance,F.Causalitybetwee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managementReview,2007,32(3).

[6]mcwilliams,a.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nancialperformance:Correlationormisspecifica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5):603-609.

[7]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J].会计研究,2012,(4).

[8]朱雅琴,姚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9]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10]乔明哲,刘福成.基于性质与功能的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3).

[11]黎文靖.所有权类型政治寻租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一个分析性框架[J].会计研究,2012,(1).

[12]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5):497-505.

[13]孔翔,Rorberte,marks,万广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0―1994[J].经济研究,1999,(7):40-48.

[14]郑京海,刘小玄.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J].经济学(季刊),2002,(2):521-539.

[15]郭斌.中国国有工业部门绩效及其变动:1993―1997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4,(3):31-41.

[16]常亚青,宋来.中国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37个行业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3-12.

[17]沈能.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01-110.

[18]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7

基于此,中国第一部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全面创新、精心研究编制的集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DZCSR30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应运而生。1月19日,《DZCSR30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下简称《DZCSR30000》)评审会在杭州盛大召开。

会现场,国家工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联合会、浙江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业内知名专家及国家电网、戴姆勒、浙江省物产集团、吉利集团、海正药业、华立集团、杭齿前进等知名企业代表莅临会场,对该体系进行评审发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授牌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至此,浙江省首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杭州。

《DZCSR30000》编制单位世界社会责任实验室主席、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荣介绍,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标准作为行为准则的时代。在CSR标准制定领域,国外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中国需要一部真正立足于中国企业实际和本国国情并接轨国际的标准化CSR体系。《DZCSR30000》从战略层面重新深入审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构成,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萃取了鼎尊咨询服务过的众多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精华,进而凝练成独具创新特色的鼎尊咨询“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

与会专家指出,《DZCSR30000》不仅打破了国外标准鹤立鸡群的局面,而且将在世界标准领域内奏响中国好声音。它以五大创新,构筑中国CSR新模式,将开启中国CSR标准化发展新纪元。

特色一:首部CSR标准“集大成”之作

《DZCSR30000》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份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编制而成的集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大成”之作。

由于任何脱离现实的“拿来主义”与“送来主义”都不是社会责任标准和实施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自主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缺失,外来机构、标准、机制(倡议)一直主导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步伐,中国需要真正自主CSR标准体系。

《DZCSR30000》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三大子标准组成,此三大子标准基于社会责任理念与要求,从企业社会责任履责行为规范、评估办法、管理实施指南等指向体现出显著深入的工具化、量化的理性特征,以方式、内容、思路、框架等多视角挖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凝炼而成“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

特色二:首创CSR标准“五位一体”新模型

《DZCSR30000》首创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型,与中共“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精神不谋而合。《DZCSR30000》不仅深入阐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企业应尽之责,还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有效而规范的责任管理指南,以期帮助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驱动中国CSR“标准化”发展跨越式进步。

《DZCSR30000》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进行了有效架构。横向上,《DZCSR30000》在遵循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任管理和文化责任模块,对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进行了创新规划,将其分为五个部分: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环境(nature)、管理(management)、文化(Culture),即eSnmC;纵向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保障的责任管理全面融合企业理念、战略、经营和文化等方面,并通过以下八个维度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地式管理:责任理念(idea)、责任战略(Strategy)、责任治理(Government)、责任融合(integration)、责任绩效(performance)、责任推进(promotion)、责任沟通(Communication)、责任品牌(Brand),即iSGippCB。

《DZCSR30000》实现了横向、纵向两个向度的融合,集成性地建构了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标准体系与管理结构体系。基于责任战略的这一标准体系,明确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共同理解,它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将践行社会责任与行业、企业特点相结合,并落实于具体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流程中,适用于企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特色三:首次将责任文化、品牌融入CSR体系

《DZCSR30000》首次在CSR标准体系中突出了“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的重要性,将“责任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管理共同架构为“五位一体”CSR管理模式,并作为重要量化指标进入评价体系。专家认为,企业责任文化建设是基业长青的企业赖以生存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的重要推手,它对锻造企业灵魂,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责任管理”模块,《DZCSR30000》突出了“责任品牌”的作用,与企业理念、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推进、沟通形成了维度,系统、深入地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落实机制,有利于实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绩效的全面管理,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特色四:与时俱进,中西合璧

《DZCSR30000》是中国第一份全面接轨国际权威标准(iSo26000、《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的“中国式”CSR标准体系手册。

其中,“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指引、构建了一套囊括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三大子标准的体系族群,既综合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商业文明发展历程、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动向及国际趋势等要素,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又反映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特点;既顺应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趋势,又引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向。

特色五:兼容并蓄,五大原则

《DZCSR30000》兼具背景相关、技术相容、接轨国际、战略导向、可操作性等五大原则,充分立足中国国情,深度契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价、管理体系切实可行,并采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多种方法与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负责任”的标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8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益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公益主题;危机应对机制

一、公益营销与企业社会责任

“施比受有福”原是出自《圣经》的一个信条,如今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商业中的一个精辟策略。施是一种起码的善意和慷慨,是一种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将其视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公关计划和长远投资的有力工具。迈克尔·波特在其《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应该专注于公司竞争力的增强。”企业从事公益营销,虽然不能代替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当两种产品或服务有同样竞争力的时候,公司的公益成绩就成为消费者选择的根据。在现代产品极多、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公司参与社会公益,进行公益营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优势。经过西方学者多年的研究与企业的实践证明,公益营销不但使社会受益而创造了社会价值,而且的确在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声誉、提高企业财务绩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加销售和客户忠诚度、广开资本渠道等方面使企业受益,从而创造了商业价值。

企业的公益营销往往是与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企业不但应承担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的责任,还应该承担对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对社区、对员工、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作为企业公民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现在它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公益行为都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它们在进入世界各地市场的同时都会有一系列的慈善公益活动,在它们看来,公益赞助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赢得政府认同、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而出色的商业化运作则使得公益赞助变成一种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

二、我国企业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以及公益活动无论从规模、捐款额以及管理水平上,都还有很大差距。调查显示,许多地方的慈善捐助活动有60%的个人捐助者为普通工薪阶层,而企业和富豪们的捐助并不多,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的企业和个人捐助,国内富豪的捐赠不到15%,如何让更多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让更多企业加入行善行列,尚需多方面努力。

目前,中国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的策略方法上尚不成熟,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要么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在大肆炒作一番之后,引来社会各界的批评与反感;要么策略不当,无法达到双赢的预期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对企业成功地进行公益营销有所帮助。

三、公益营销如何运作

企业在战略性地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或公益活动时,面临巨大挑战,像对其他所有重要商业活动一样,公益活动也要收集信息、设定目标、规定措施、建立责任体系以及评估执行进程,但又不同于完全的商业活动,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战略策略。一般来说,企业可以多种形式实施公益营销,如策略性的慈善、赞助、社会投资和价值观合作等,在实际公益营销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按有效的程序进行系统的策划与操作,公益营销才能取得成功。笔者构建了以下七步法,供企业在公益营销实际操作中参考。

(一)公益主题定位

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没有一家公司本身的资源足以使它驾驭涉及多方面的公益慈善事业,因而企业要在众多的公益议题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公益事业。

选择公益主题要注重关联性,即必须符合企业品牌核心价值以及目标人群的喜好,要与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相适应,选择相宜的事业,可与带有感情色彩的目标顾客保持长期关系。如万宝路赞助的F1比赛、摩托车比赛——刺激、惊险、豪放,正是万宝路品牌个性的体现,这也是万宝路的目标人群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宝洁在中国的公益赞助偏重支持教育事业——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院,宝洁公司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宝洁之所以大举赞助中国教育的思维逻辑是:通过赞助,影响中国最高端的知识人才,那里聚集中国最顶尖的知识人才,他们是宝洁公司最希望吸引的发展人才;跟随政府关注的焦点,赢得政府认同——“希望小学”建设是中国政府所积极推进的宏大工程,宝洁不断投入资金支持中国希望工程,赢得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赞许;关注中国下一代,宝洁投入巨资启动“春蕾计划”,支持中国少年儿童的教育工程,从营销的角度上,宝洁已经将品牌影响力对准了其未来的消费者——中国的少年儿童。

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中外企业在中国的公益主题主要锁定在教育与扶贫、环保、体育赞助三大领域。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公益的主要议题和重要领域包括:

1.企业社会责任:慈善性质的捐赠、同等权利、禁止童工、国际人权、全球伦理建设、提倡教育(基础教育)、社区建设、关注员工问题、平等用工、关注家庭、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2.商业伦理:将以诚信、信任、尊重和公平等核心价值融入企业政策、实践与决策之中。

3.社区投资与社区经济发展:活动广泛,支持地方修建高速公路、捐赠产品、提供义务服务、献血、赞助地区性的音乐艺术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志愿者参与是社区投资强有力的方法之一。

4.环境保护主题:多样化的资源来源、资源的效能、保护森林、绿色建筑、绿色产品、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等。

5.企业层面上的人权:对区别对待、行为准则、员工工资、健康与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平等用工、换界选举等方面的态度和做法。

6.市场营销伦理:在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客户服务、公益营销等方面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具有企业公益的公司,除了会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和好感外,还拥有无限的营销机会:在广告、新闻报道、证券分析师报告、年度报告、销售手册、员工通讯以及商业信笺上提及公司的公益贡献,引起广泛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顾客。

(二)选择公益合作伙伴

真正的合作伙伴要有诚信、正直、关心、互相尊重的品质。确定潜在伙伴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组织的目标、需求、资产、文化、能力和背景等基本情况,引导出双方认同的价值点——最看重什么?公司要组成一个团队对潜在公益合作伙伴在可用资源、财务稳定性、声誉和正直感、管理结构和能力、可合作性、职责分配、时间安排、已获得的成绩、双方代表的融合性、公司和项目展开后的公益的融合性等方面作出评估,在权衡风险—回报与主要价值点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在确定候选公益合作伙伴后,为了保证公益活动的正常进行,应以书面形式明确说明计划及任务,特别是宗旨、目标及职责分工。

(三)公益项目评估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公益项目的丑闻时有发生,有的公益项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有的公益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甚至打着公益项目的旗号为个人谋取私利。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公益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促进公益组织的责任与学习,通过评估促进公益项目绩效的提高。转贴于

公益项目的评估要贯彻于公益项目的全过程,在公益项目实施前进行预评估,在实施中的过程评估和公益项目完成后的后评估。国际上关于公益项目的评估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流派很多,比较适合中国实情的是“apC综合绩效评估法”(源自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即对公益项目的问责性(accountability)、项目的绩效(performance)和实施项目的组织能力(Capacity)进行评估。

1.项目的问责性评估:是确保公益组织诚信的一种制度安排或体系,以帮助公益组织树立社会公信度,树立起公益项目的品牌。问责是指公益组织对其所使用资源的流向、效用及公众满意度的社会交代。考察指标包括是否有健全的理事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是否透明、组织活动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资金使用与运作情况、劝募的信息是否真实。

2.项目的绩效评估:是指对公益组织实施项目或活动的适当性、效率、效果、受益群体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的评估。项目的适当性要考察所实施的公益项目是否是当地社区发展的优先发展项目、是否与组织的使命一致、是否与目标群体的需求或认知价值一致、是否是对目标群体需求的即时回应。项目的效率考察项目的单位成本或成本效益如何,是否有利于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扩散,是否节约了时间。项目的效果指项目的实际结果达到的程度或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绝对量和相对比例两方面,以及受益群体在知识、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社会影响是指所取得的效益和效果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的长远影响,包括对就业问题、性别与发展问题、公平公正问题、生态环境、消除贫困、民族关系的影响。持续性是指项目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即项目完成后,该项目积极结果的持续性。受益群体满意度指受益群体对志愿者或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尊重顾客的隐私)、服务内容、资金安排、时间安排、项目结果的满意程度,被服务对象是否有通畅的投诉渠道等。

3.公益组织实施公益项目的组织能力:主要考察公益组织的基本资源、管理能力、公共关系与动员资源的能力、自我评估与学习的能力。

(四)共同进行公益营销活动策划

调研在公益营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承诺计划之前要动用多种多样的调研方法(如个人访问、信函交流、电话调查与交流、座谈会、问卷、网上交流等)竭尽全力了解市场、公众、行政部门、立法部门、行业成员、员工以及媒体对公司的看法。一个基本的公益营销计划应该包括形势分析、目标、战略与战术、时间表和预算方案等。

(五)适度的宣传和促销

适度沟通与宣传的影响非常广泛时,公益事业关联营销活动才会是最成功的。要确保活动能引起潜在购买者的广泛注意。最成功的公益营销项目往往巧妙地综合使用一系列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传播渠道,包括网络、广告、新闻报道、年度报告、销售手册、员工通讯以及商业信笺、直邮等。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能够让顾客和公司一起参与宣传公司的赞助项目。

(六)建立公益项目监管机制

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是既有管理技能经验又能发掘和监管所需外来资源;公益营销项目、公益合作要有重要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备案制度;项目管理层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监管:公益项目的工作范围和时间进度安排;摸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制定决策过程;职责的全面分配情况;沟通程序以及内外沟通的协调;按项目评估中的绩效指标体系考察项目的成功与否。

(七)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与其他商业合作一样,公益营销项目有回报就会有风险。要仔细完整地检查所实施项目对各方的潜在风险,包括最不利的假设。在公益营销项目中的主要风险区域包括:名誉、内部政策和实施、法律事务、资源分配、物流安排等。基于这些风险的考虑,理想的管理危机的行动应该是在事发前就早已经进行,如诚实——说话做事都要诚实,记住公益营销是从真正做善事中获益的;建立人气——通过媒体增加知名度和曝光度,使用广告将公益项目对社会的好处尽早表述并常常重复,引起公众关注并记住公司的善意。

而一旦危机爆发,所有的行动都会大打折扣,会被看成只是被动反应。当危机来临时,要积极应对,记住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基本点是:

1.指定专一的、资深可信的发言人来公布情况。

2.占据主动,做第一个公布者。让公司本身成为其自身危机信息的者。

3.有错时要敢于承认。诚实的表现,是公司和公益合作伙伴以往的历史中,或在更大的背景下为公司和公益定位,公司和公益组织以往在公益方面所做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4.广泛交流。与公司和公益机构所拥有的大批公众,或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特别要与内部人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公众向来对遭遇困境的公司宽容为怀,各个时期的各大公司(如福特、埃克森、迪斯尼、宝洁等)和一些知名公益机构都遭遇过危机情况或由丑闻引起的震惊,但这些公司、公益机构或项目能以周全的考虑和健全的管理来应对危机,从而维持或重拾信心、尊严和名誉。

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受到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公益营销为公司或品牌的新兴力量提供了机会,公益营销不但使公司提高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赢得了市场份额,而且使公司为需要帮助的人乃至全人类的美好生活作出了贡献。我们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美]乔·马尔科尼.公益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56-04

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发起的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存在缺乏组织保障、目标不明确、管理体系不规范,在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上远逊色于外资企业等问题。这一现实,与“开放、责任、和谐、挑战”的时代背景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中国企业要想在新一轮的责任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笔者以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协同管理”理念对其加以探索性研究。与传统管理不同,协同管理以“协同”理念为指导,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内要素间的互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追求整体利益的优化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从而促进系统走向有序的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更深刻、更高级的管理模式,协同管理打破了要素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追求协同效应(l+1>2)的实现。这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追求的目标――“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一致的。应用协同的一般理论,本文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协同目标制定、协同价值评估、协同要素整合、序参量产生与管理、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等协同过程以加强管理,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目标制定

目标是系统希望达到的结果。一旦目标确定,系统应朝着确定的方向而努力。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对协同方意愿的表达程度,最终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制定协同目标作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第一步,其对管理系统的影响力足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但是,系统目标不是某管理者拍拍脑袋的灵机一动,而是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定过程,基于企业的环境分析和自我认知。

(一)环境分析

从广义地看,环境就是指宏观环境而言的。对企业而言,指企业的一切外部环境。为了不脱离本文的主题,文中所指的环境即为企业社会责任环境。narayananandFahey认为环境分析是一个由四个阶段构成的过程[1](156):考察环境以发现预警迹象检测特定的环境发展趋势预测环境变化的将来走向评估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变换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考察阶段企业需要做好:一是感知现实环境,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指负面影响)和社会本身的问题;二是识别潜在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的征象或先兆,对尚未完全形成的、潜在的重大事件、问题、新情况或趋势持有警觉性等工作。环境监测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有:全力跟踪特定的趋势和事件并认定它们否定确实;追查考察阶段所发现的苗头或征象,收集足够的数据以对其做进一步核实。考察和监测阶段的着眼点落在过去和现在,环境预测则着眼于未来,是要对环境变化的方向、范围、速度和强度做出似乎真实的或现实性的预测。[2](160)而环境评价阶段把注意力从信息收集及据此做出预测转移到信息对管理所具意义的理解上,因此这一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工作就是弄清楚“我们对环境所做的分析对组织究竟有什么意义?”[3](162)这一问题。企业可以构建“可能性―影响”矩阵图进行环境评价,利用该矩阵图对环境变化情况、问题的属性和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归类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为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环境分析,企业对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环境分析不是一劳永逸的单向式过程,也不是不定期或临时应付、非正式的,而是要定期或持续的,这样才能保证所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企业自我认知

通过环境分析企业知道“应该做什么”,它代表了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对于这些需求,企业不可能一下子都予以满足。而对具有战略管理意识的企业,则会将社会需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各阶段进行匹配,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呈现出周期性螺旋式前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制定具体的目标时,除了进行环境分析,还需要“自我认知”,弄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企业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该过程要求企业能够做到:第一,明确职权,做到“权责对等”。第二,认清职能。“机构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执行其职能,如果它不能认真负责地执行其职能,它就无法做到任何其他事情”[4]。企业只有“做对事”,才能说真正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事”。第三,分析能力,做到“量力而行”。从自我认知中产生的信息和环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共同服务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制定。

(三)协同目标的制定

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向有序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这一解释比较抽象和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可以将目标具体化为时间、空间、途径和效益等四个方面,并用不同的维度来反映目标性质的差异,进而企业可以通过维度的选择及其具体化来构建目标体系。“维度多元化”要求企业在坚持“持续性发展”目标时做到:时间上的“预防―治理―保护”;空间上的“点―线―面”;途径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文化”;效益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目标,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还具体化为多元维度。各维度目标相互协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二、协同价值评估

协同目标表达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景。企业依靠什么来填补现实与愿景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去寻找合适的“填充物”。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协同价值评估”。它是企业探寻协同要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协同,本文把这些参与协同的要素称为协同要素)并进行协同价值预算的过程,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协同机会识别和协同价值预算等三个阶段。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差距评估的意义在于将社会责任管理现状与协同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差距并分析差距的原因,从而找出管理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或者从低序转向高序)的空间大小,同时为协同机会的识别提供支持。差距评估要坚持客观、全面原则,将现状与各维度目标进行一一比较、分析、挖掘差距的深层原因,找到影响管理系统有序运转的要素。

(二)协同机会识别

协同机会识别,就是寻求系统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协同。识别协同机会的重点是发现、挖掘协同要素以及协同要素间的配置问题。企业不仅要充分发现现有要素之间的协同,也要努力挖掘现有要素的新用途和开发新的要素,还要思考协同要素的配置结构。协同机会可以通过经验层次上的判断来加以识别。如,专家意见法、制约因素分析、机会分析矩阵图等方法。为避免经验方法的主观缺陷,企业在识别协同机会时必须遵守:适应性原则――协同机会关键要看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能否适应环境变化;互补性原则――企业内部要素的互补和企业内外部要素的互补;成本最小化原则――任何要素的获取、使用以及要素间的配置都存在成本问题,成本最小化是判断协同机会的重要依据。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通过协同价值预算对所识别的协同机会给予反馈。

(三)协同价值预算

协同价值预算是对协同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价值的判断。通过协同价值预算可以预测协同效应并能挖掘出协同要素的价值。比较协同管理产生的协同价值与带来的协同成本,就可推断出协同的实际价值。协同实际价值有可能是正值,也有可能是负值。如果为正值,则说明协同机会的识别是正确的,进行协同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识别协同机会。当然,实际协同价值应以最大化为原则,只有挖掘出协同要素产生的最大实际协同价值,才是协同管理所追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协同要素所产生的实际协同价值的评价并非易事,因为要素的质量、要素间的协调程度、企业内外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到实际的协同价值。模糊综合评分法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以非精确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分法来评估要素协同价值。

三、协同要素整合

通过协同机会识别,企业找到了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发展的协同要素。但这不等于协同效应就会随着协同要素的确定应运而生。协同要素的不稳定性以及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管理系统的有序发展;但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形成恶性循环,激化系统的无序状态,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要实现“1+1>2”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对协同要素的整合。协同要素整合是通过综合、互动和必要的要素结构重组等协调方式,使不同的协同要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实现整体效应。实质上,协同要素整合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阶段,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对协同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为了实现效应倍增,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不管整合的要素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多大迥异,每个协同要素都必须整合到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之下,发挥出合力效应;系统性原则――要素整合意味着可能要调整要素在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这些改变要求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必须具有系统观,方能妥善处理要素间的各种关系;渐进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协同要素在竞争和协同的作用下不断调整着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理想的状态,企业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协同要素整合是管理系统不断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逐渐摆脱发展桎梏的过程,从中酝酿出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

四、序参量产生与管理

如果某个要素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并且指示新结构的形成,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正是在序参量的主宰下,使得系统产生自组织过程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结构。[5]协同要素整合产出序参量,但处于临界点附近的各要素的力量消长具有不可预测性,可能会同时出现多个势均力敌的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代表着系统不同的发展方向,它们都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支配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因此,在管理系统的临界点上,企业要认真对待序参量的产生与管理,使系统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一)序参量的产生

序参量一旦形成,便拥有了决定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功能的支配力。这就是序参量对系统的价值,它的产生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系统对不同命运的选择。序参量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系统自发产生序参量。此不作为本文的讨论范围。另一种是在系统临界状态时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培育序参量。这种方法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系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要注意的是序参量可以选择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为所欲为。序参量的选择必须坚持:第一,审时度势原则――序参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因时、因地的判断,选择的序参量要与环境、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匹配。第二,可控性原则――选择了序参量并不能保证系统就会朝企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由系统及其要素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因此,选择的序参量必须是企业能够控制和驾驭的要素。第三,集体认同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关系到企业的每个成员,因此,如果没有集体参与,就难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体效应。序参量作为引导管理系统发展方向的要素,没有集体认同,序参量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其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

(二)序参量的管理

序参量的产生不等于该协同要素能始终在系统的临界区域保持对系统的支配力。集体认同度、其它协同要素的发展等都可能影响着序参量在系统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在选定了作为序参量的协同要素之后,企业还要加强对该协同要素的管理。序参量管理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在系统靠近临界区域时要创造条件。当系统处于发生质变的临界区域时,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必要的调整、改革等,有意识地强化选择的序参量,使其拥有支配系统发展的足够能量。

2.在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要注意控制。当系统处于关键的临界点时,企业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有效控制各种要素的变化,使选择的序参量能够在众多的要素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调节机制和对序参量的强化使其产生自组织效应。

五、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

(一)协同效果审核

协同效果审核可以促进企业与公众的对话,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种对话对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只要企业有审核其社会表现的意愿,他们就需要改善各阶段的管理工作。而这样坚持审核和改善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协同效果审核是企业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企业首先要组建专业的协同效果审核小组为管理系统实现周期性良性循环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协同效果反馈

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低序走向高序),实现整体功能效应,是协同管理所要达到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否就是系统所追求的协同效应,还必须进行协同效果的反馈,把实现的结果与制定的协同目标相比较而得出结论。反馈的意义在于对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在吸取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如果协同管理达到的结果非常接近、等于或大于协同目标,说明实现了协同效应。否则,企业需要对协同目标的制定、协同机会的识别、协同价值评估、要素整合以及协同效果审核等各管理阶段进行重新考虑,于是企业又拉开了新一轮社会责任管理周期的序幕。

协同目标制定、协同价值评估、协同要素整合、序参量产生与管理、协同效果审核及反馈等管理工作,都是企业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所必须付出的阶段性努力。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努力改善管理系统的行为的持续性。为了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走向有序的发展道路,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企业应该持有不断探索与改进的意志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参考文献]

[1][2][3]V.K.narayananandLiamFahey,“environmentalanalysisforStrategyFormulation,”inwilliamR.KingandDavidi.Cleland(eds.)StrategicplanningandmanagementHandbook(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87).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篇10

会计计量是会计活动的核心职能,会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就是在于能对其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物品,是不计量,会计不需要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非交换物品,很大部分都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ccounting)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会计新支,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因

第一,我国加入wto已经8年,随着市场的开放,国际贸易的壁垒也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标准,企业社会责任也在逐步被纳入评价体系,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欧美公司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已真正成为“世界工厂”。探讨和研究并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无疑是及时和必要的。

第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国当前为推进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发展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有必要从经济责任转型为社会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更是应该注重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向社会公众传达自身形象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企业真正的经营环境是由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构成的,如贸易和行业协会、市场客户、员工、竞争对手、政府等,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经营必须注重多方面协调,才能使自身立于长期发展和盈利。而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但关注价格,更注重产品自身带给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社会责任的问题,很多大公司主动社会责任报告,例如:200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企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从2004年到2006年9月30日,中国移动累计投资约130亿元,为29773个行政村开通了电话,将我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提高了4.3个百分点。同时,“绿箱子环保计划”共回收废弃手机及配件近6万件。对于社会责任的评价主要通过Sa8000、iCti、C-tpat等体系,从童工雇佣、员工福利、生产环境、安全、人权、消费者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些体系更多的是一种近似于iSo的标准,达到这些体系的要求就可以给予认证。很少有人将企业社会责任从会计的角度,以货币计量为假设,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主要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从供货-生产-销售-服务,社会责任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环节。

第二,政策不完善,如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指明和引导。难以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财务报表范围。

第三,没有一个很好的计量模型。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复杂多样,采用何种计量属性难以抉择。而且由于社会责任的非商品化,如果要以货币计量单位对其反映,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大企业投入。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特点及方法

在劳动价值理论及边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可交易物品采用劳动价值理论进行计量,对于不可交易物品采用边际理论进行计量。依照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及边际价值理论的内容,应建立体现如下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第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以其他,如实物,进行计量;第二,计量基础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重置成本等。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社会责任会计可供选择的一些计量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调查,搜索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数量的方法。调查分析法是一种粗略和不精确的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所提供的信息已不逊于较精确和较昂贵的方法。使用此法须遵守以下标准:第一,被评估的事项应该是使用者或受影响者能够明显的体会到,也就是说,他能够确认有益处或害处。第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评估,他都必须能将所受的影响转换成货币单位。第三,他必须愿意提供真实的答案。采用调查分析法,关键在于拟定提出的问题,对于社会效益一般采用“你愿意花多少钱以换取此一正在杯评价的事物?”“你要的到多少钱才愿意停止接受此事物?”对于社会成本,可以问“你愿花多少钱以避免此项损害?”或“你要得到多少钱才愿意承担此项损失?”。再采用调查分析法时,受访者可以产生两种偏差,从而影响数据的精确性。其一是某些人可能会试图提高自己的财富或地位,而答称愿意支付高于其内心实际愿意支付的数额。如征收土地的时,农民提出的价格往往高于内心源于支付的价格。其二是某些人害怕真实的回答对自己不利,而以低于内心实际愿意支付的数额来回答。因此,受访者的个人特性,被评价的事物的影响程度以及回答时的环境,对提问的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分析法根据调查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投标博弈法。投标博弈法是基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随同赢得平衡数量或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假设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的往往是纯公共商品,例如城市里清静空气或山区的毫无遮挡的景色。这个方法要求人们对假想的、不同数量或不同质量水平的各组商品做出估价。估价是根据对一组更好的商品的支付愿望(赔偿变差)或者对一组次货接受赔偿的愿望(等值变差)来进行的。

估价个人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或同意接受的最小赔偿方法是通过在个人访问中反复应用投标过程来进行的。首先,访问者仔细叙述商品的数量、质量、时间和占用场地尺寸,同时要讲清楚在某一事件期限使用该商品的权限。然后,提出一个起点投标,询问被访问者对该商品是否愿意支付那么多钱。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记下种情况,在提高投标,一直提高到回答否定时为止。最后,访问者在逐渐减低标的,以找出愿意支付的数额,这种方法也称为收敛投标法。

(2)比较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是指通过一组事物进行对比以确定被评估事物的价值的一种方法。最简单的情况是每种支出包括两个部分: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数量的环境商品(见表1)。

表1中,支出Ⅰ是有一定数量的环境商品组成,没有货币支出,即当货币支出为0的时可以提供2个单位的环境商品。支出Ⅱ是指支付一定能够数额的货币可以得到的商品数量。如表中捐赠10个单位的货币单位的时,可得到3个单位的环境商品。通过询问每个人,看他愿意选择哪种支出,并有计划的改变Ⅱ中捐钱的数额,直到对这两种支出选择哪一种都一样为止。这个数值是为了增加环境商品的数量,个人在支出Ⅰ和支出Ⅱ之间所作的货币权衡,它可以解释为对这种增加的支付愿望,通过访问足够多的、有代表性的人群和统计显著性试验,就可以结算处对环境商品增加量的总支付愿望。

2、无费用选择法

该方法用直接询问来确定个人在各种不同数量商品之间的选择。它提供定量数据,用这个数据可以推断出被访问者的支付愿望。选择是在两个或更多方案中进行的,每一个方案都是黑的,而且全部方案都不用花钱,所以,在这个意义讲,选择是无费用的。其中,一个方案是无价格的商品,其他方案可以是一笔货币额或者是一些有能力购买的具体商品。

在含有两个方案的模式中,选择可以在一笔钱和环境商品之间进行。如果某人选择了环境商品,那么该商品至少定价为被放弃的那笔钱,把这个价值作为商品的最低估价。如果改变上述的钱数而环境商品数量不变,这个方法就变成了投标博弈法了。但二者主要的差别在于无费用选择法不必支付任何东西而取得货物。例如,某公司排放的有害气体对附近山区的林木造成了损失,该企业在调查该损失的价值时,可以用无费用选择法。有两个方案:其一是给农民赔款1万元;其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损失减少90%。如果农民不接受1万元的赔款而要求采取措施使损失减少90%,则意味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1万元。

(1)优先性评价法。优先性评价法,力图模拟完全竞争市场的机制,然后找到无价格商品(例如环境商品)支付愿望的价值或者表现形式。这种方法与无费用选择法相似,即让被询问者在各种不同商品间进行选择。他的特征是对一组商品指定初始零售价,然后调查这些价值,使它们收集到一组平衡的价值。这个方法最早是霍因维尔和伯肖德提出来的,它以个人效用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的原理为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以下面的方式安排他的总预算,即在任何商品上支付每1元的边际效用等于在任何其他商品上支付每1元边际效用时,他的效用最大。如果预算分配法没有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改变商品的消费,从而使总效用增加。为了使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中效用最大,对消费者有两个要求:第一,预算都要全部用尽或全部予以分配完毕;第二,满足边际效用相等的条件。例如,为了评估机场噪音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列出若干选择的项目,分别给予一个初始价值,要被测者进行评价,并定出它们的次序(见表2)。表2中,被测者把消除机场噪音排在第1位,即他愿意出90元来消除噪音,而把其他支出放在其后,这也意味着消除噪音所给定的初始价格偏低,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该价格,直到被测者认为选择其他商品为第1次序时为止。假定调整后,消除机场的噪音在100元是仍被选为第1位,但提高到110元则被列入第2位则消除噪音的费用为100-110元之间。当然,这只是一个人的数值,对被调查的人进行加总计算,就可以确定该机场的噪音对当地居民所造成的社会损失为多少了。这种方法也可以先给被测者一个预算数,如1000元,要求他们在上述五个项目中进行分配,当然必须满足全部分配完毕和边际效用相等的条件。

(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例如,某公司借给某民间团体的建筑设备的价值,可以通过估价该民间团体租用具有同等效能的建筑设备的租金来估算该公司由于出借建筑设备的效益。又如,空气污染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所在地区的居民(包括生产厂家工人)的得病率或死亡率而进行计算。因生病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继而引起产品数量的减少,因人员提前死亡,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通过这算来估价。

莱克应用总产出法计算由于过早死亡的损失:

式中:Vx为一个年龄为x的人未来收入的现值;

(pxn)1为年龄为x的人活到年龄n的概率;

(pxn)2为年龄为x的人活到年龄n,且有劳动能力的概率;

(pxn)3为年龄x的人活到年龄n,且有劳动能力并仍被雇佣的概率;

Yn为n年龄是的收入;

r为贴现率。

(3)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财务会计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是按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或其等值来计算该资产的价值,并以此来计量资产的价值转移。利用历史成本法对某些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是可行的。比如说,企业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购买的环境处理设备可按历史成本计价,在确定其价值转移时,也可以以购买时支付的价格为依据。又如企业对社会的货币性资产的捐赠都可以用历史成本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