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50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增加,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强,如何培养出能熟练应用英语,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的复合型当代工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但目前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英语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积极性不高,呈现出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英语教学还未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1.合理选择教材

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英语作为文化课应该适应能力本位教育,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应精减内容,降低难度,教材力求浅而新,突出实用性,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适时增减教学内容,以应对企业对就业者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因此改革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材,将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是当前职校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国目前的职校英语教材一直未定型,各地对教材的选用比较混乱,存在许多盲目性。合适的教材是学科知识和能力整合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应该有一套相对稳定,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基础与专业结合的部分,把通俗易懂的专业内容渗透于教材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突破口。要提高职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改进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语言学家毛鲁曾说过:“tolearnit,doit…onlybypractisingcommunicativeactivitiescanwelearntocommunicate.”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贯彻交际性原则就是把教学活化为实践,将过去以讲授语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流式、自学式相结合的交际法语言教学;将过去单调的读、写模式转变为“听、说、读、写、译”训练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将过去安静、沉闷的课堂,转变为积极、活跃的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模拟情景”引入课堂,也就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引入生活,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东西。如以“makingatelephone”为例,教师讲授完句型后可以让同学们把手中的钢笔、铅笔、文具盒当作“电话”,进行会话。当学生们表现出那股打电话的认真劲儿时,教师就可以知道他们找到了用英语打电话的感觉。这种模拟情景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如借书、参观等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许多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心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功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主导地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潜能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乐而从之”。

3.2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是极为困难的。英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充分认识、正确分析职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采取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教会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战胜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3.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现代化图文并茂的教学设施为老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欣赏他们喜闻乐道的英文歌曲、电影对白、趣闻及幽默,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总之,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应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专业性、灵活性和趣味性。以上是笔者在英语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的任务,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总结,才能推进英语教改取得新的成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雪松.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思考和设想[J].中等职业教育,2007,(29):46.

[2]杨慧琴.背诵与英语课堂教学——谈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05,(6):54

[3]段平.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27):232.

[4]段燕菊.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7.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2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低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不高,体育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下降,中职生的管理制度不强,更多的学生选择和同学逛街、游玩。引起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体育教育被弱化,不能使学生高度重视。其次是体课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单一化,中职学校中,体育不再是升学指标,体育课没有新的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低。第三,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进行在户外进行锻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没有吃苦精神,中等职业学校的的生源大部分是“后进生”“问题生”,主要有自信心不足、厌学、适应能力差、情绪控制弱等,增加了管理难度,在体育训练中,坚持不了几分钟。

1.2重视程度低

许多中职学校的领导认为中职教育的中的重点是技能的学习,学生应当把时间放在技能学习中,在管理工作中忽视了体育工作的发展。没有遵循全面发展的目标,多数中职学校中,认为体育教学就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课堂跑圈以及简单的自由活动就可以了,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

1.3设施落后

中职学校在社会的地位较低,人们对于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也不高,导致国家以及省市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较少,学校资金有限,教学场地不够,教学器材缺乏。没有体育经费,满足不了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器材。在资源设备上不能及时更新,使体育教学不够专业,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难以达到良好的体育效果。

1.4教学模式单一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教学对象的个体评价。不可避免,学生个体的体质、体能有很大的差异,以统一的尺度标准衡量每个学生,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出区别对待,造成很多同学觉得学不学、练不练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千脆就不学,更无从谈及上课的积极性。

1.5教师因素

中职学校中,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体育教师的招收标准低,导致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差、福利少,使优秀的体育教师选择待遇更好,受重视程度更高的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进修没有达到一定要求,导致体育教师整体水平低,教学素质不高。

2.改革措施

2.1中职学校领导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身体和学习同等重要,也制定了如《国家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体育的行政法规,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但是中职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师的传统观念有待改变,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领导应做好以下工作:(1)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各种文件精神,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和造就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2)改变对体育教师的传统观念,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改变教学氛围。(3)健全机构,落实措施,强化管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4)制定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细则。

2.2加强中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技术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育教师在搞好本专业的同时,还要捕捉多方面体育信息,加强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及时与校外的优秀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充实自己,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3加强对学生进行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现代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薄弱,被家长宠惯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意志品质薄弱,怕上体育课,不愿从事体育活动,受不了风吹日晒,怕在活动中受伤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主题教育;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2.4改变课堂模式,打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一是改变管理模式。目前的职业中专生因缺乏管理,纪律性和组织性相对较差。教师要通过严密的组织,改进管理制度,使教学科学合理,教学秩序井然,加强学生纪律性培养。二是实行科学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在课程中间适当介绍瑜伽、搏击操、街舞等一些当下流行的健身活动,迎合学生跟随潮流的心理。三是师生关系要和谐。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及考试考核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放人教学内容。在针对男女生教学时,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案,男生可以注重肌肉的锻炼,而女生则可以偏向舞蹈、塑体方面的训练。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3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有效尝试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现阶段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人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性来说,在社会发展条件的促进下,又开始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课程教育改革过程的客观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来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综合计算机技术人才。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不仅综合体现出目前课程教育改革对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中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措施。

1.阶段教学法是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的有效教学策略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说,阶段教学法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之一。职业中学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基础知识通常较为薄弱,并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的层次也显得参差不齐,阶段教学法不仅能够从知识上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还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不同知识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技能教学。

2.阶段教学法是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必然措施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强调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不仅是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参与热情的重要措施。所谓阶段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知识层次的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因此,就阶段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来说,不仅是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二、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阶段教学法的应用在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阶段教学法进行良好的运用呢?

1.准备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就阶段教学法的有效开展,对于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改革的重要措施。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节省相应的教学时间,提高具体的技能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知识体系的分层;除了知识体系的分层之外,教师还应从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知识体系分层的基础上,再对具体的教授群体进行有效的划分。

2.展开合理的测验以及总结工作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开展来说,从本质上讲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实现学生整体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鉴于这一教学目的,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应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测验和总结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提升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有效运用,能有效提升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相关教学质量,改善目前面临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层,从而提高相应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最终质量,为职业中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改艳.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尝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31.

[2]汪佳梅.职业中学计算机教育中素质教育浅探[J].职业技术,2012(8):20-21.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4

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经过三天来的紧张工作,下午就要结束了。下面,我对会议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会议完成的主要工作

1、听取了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并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了学习讨论。

周济部长的讲话,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取得的成就,对完成“十一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做好**年职成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认为,讲话有高度,有要求,指导性强,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济部长对“十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回顾和总结,全面深刻,实事求是,体现了教育部党组对职成教战线同志们工作的肯定,听后深受鼓舞,感到十分振奋。

周济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讲话要求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的实施,认真做好**年职成教的各项工作。周济部长的讲话,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周济部长明确提出,**年要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二是要大力推进“四大工程”的实施,更好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四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好“四个计划”,使大家感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表示回去后要很好地贯彻落实。

2、各地汇报交流了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情况。

从这次交流的情况看,全国职教会后,绝大多数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教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行动快,工作力度大。各地及时召开会议传达职教会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职教会精神的方案,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出台文件提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体现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强烈意识。但各地贯彻落实情况也不平衡,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大家认为,会议请各地在大会上汇报交流职教会精神贯彻情况,这种形式很好,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许多地方贯彻落实工作有特点,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听后开阔了思路,很受启发,对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同志说,原以为自己省贯彻落实工作已经抓的很紧,领导很重视,措施也很有力,但听了各地介绍后,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贯彻落实工作需要进一步抓紧抓实。

3、研究和部署了**年扩招工作。

周济部长在讲话中提出**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要在**年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强调这是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实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也是调整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职业教育需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年招生工作,分解了任务,明确了工作要求。多数地方对完成今年的扩招任务是有信心的,感到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把职业教育规模做大,乘势而上,继续扩招是十分必要的。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完成去年的扩招任务,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现在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普通高中招生还在增长,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招生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今年再扩招100万感到有难度。大家听了周济部长的讲话,进一步提高了对做好今年扩招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认为完成今年扩招任务,不仅要看到困难,还要看到有利条件,不仅要看到本地当年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还要看到往届的毕业生,还要看到许多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要看到广大农村渴望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学生和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大家相信,有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只要我们职业教育战线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努力,完成今年扩招100万的任务还是有可能的。

4、分组讨论了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和会议印发的有关文件。

刚才五个小组的召集人汇报了讨论情况,大家结合各地的实际,对落实周济部长讲话精神,做好今年的职成教工作,以及修改完善会议印发的有关文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讨论中也有一些同志对严格限制五年制高职和对口升学的规模,限制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认为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希望扩大一点升学比例,使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学习。有些地方对分解的扩招任务感到压力很大,难度很大,希望教育部能够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要下决心调整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规模,只有这样中职扩招任务才能完成。一些同志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与扩招挂钩政策落实存有疑虑,希望教育部加强与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使这些项目真正做到与扩招挂钩。一些同志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时候了,在外部要解决好与劳动保障部的关系,在内部要把中职高职归口统一管理,等等。教育部将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做好相关的工作。

这次年度工作会议开的很好,经过同志们的努力,完成了预期的各项任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是职成教战线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完成“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动员会,是做好**年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部署会,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会议讨论,就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做好**年职成教工作,强调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改革与发展的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职教会精神,加强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是当务之急。目前社会上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系统内部还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职教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继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决定》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体,继续大力宣传全国职教会精神,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要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和职业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认识,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狠抓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狠抓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是关键。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把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的实施。要制定工作方案,要有地方的配套措施,务求取得新的进展。要加强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导,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共同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

3、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完成今年扩招100万的任务。

国务院《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职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年中职招生已经达到647万人,**年再扩招100万,将达到750万人,基本达到《决定》提出的目标。因此,今年就成为实现800万目标的关键一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今年扩招任务的完成。要把扩大招生与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与东西部联合招生结合起来,与面向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与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结合起来,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要为扩招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职业教育项目,都将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挂钩。各地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要发挥对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导向和鼓励支持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职扩招工作作为今年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行一把手工程,列入目标管理。教育部已经把扩招任务分解到各省市,各地也要层层分解落实,确保扩招任务的完成。

4、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业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把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胜任岗位的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抓好精品专业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二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三要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四要大力推动各地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今年教育部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制定《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三、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

1、要做好会议精神的汇报和传达。这次会议精神非常重要,与会同志回去后要把周济部长的讲话和会议精神,向教育厅党组、省政府领导汇报,向有关部门通报,向教育系统,特别是职成教系统传达学习。

2、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今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排好今年的职成教工作。特别是要抓好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扩招任务的完成,要尽早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5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教育基本法律、职业教育法律和相关法规,管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办学主体的制度体系,包括办学主体的资质、办学环境的要求、办学主体的责权利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其核心是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资格和条件、责权利划分、各办学主体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和责任的规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办学实际,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办学主体应具备的资格、享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利益的划分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和革新,以调动全社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改革,源自经济体制改革,时间节点为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掌握着办学的所有资源,各级各类学校都由政府主办,学校的资金、规模、专业、招生及教学等由政府统一安排,学校依照政府的规定办学。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且日趋多样,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办学体制,对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反应迟缓,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教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体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职业教育领域的办学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同向同行,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标志,目标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30年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辅相成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职教集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办学模式。为改变政府“包办”职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国家鼓励各地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从一元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我国职教集团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成立的北京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首开先河。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同年,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之后,全国职教集团发展迅速,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成立各类职教集团865个,参与职教集团的院校6725所,企业17538家,行业协会1387个,政府部门1596个,科研机构822个,其他机构1304个[1]。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助推职教集团的发展。目前,我国29个省市职教集团已达1078家,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如: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政府驱动模式”、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的“产业引领模式”、重庆工商职教集团的园区一体化模式、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的借船出海模式、河北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的“校企一体模式”、嘉兴欣禾职教集团的“集群对接模式”、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和河南信息职教集团的“城乡联合模式”等。

(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立法,依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教育部正在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学徒制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意见”和“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山东、河南、上海、湖南、广西等省市,以及宁波、苏州、沈阳和大连等地市已制定并实施地方性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各地探索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如“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半工半读”、“基地互建”和“专业共建”等。

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产教对话60余次,出台了5个行业职教专项政策,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59个,形成了产教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2]。同时,各地也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行业指导作用,与产业发展相协同,探索地方性产教融合新举措。如陕西省组建了包括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9个面向职业教育领域的行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依托医药高职院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省内的医药行业和卫生系统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3];重庆市依据全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相关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辽宁省确定了91项对接产业集群的省级示范专业;安徽省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广西引导中职学校围绕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行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发展职教的具体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评价监督等措施,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实际,在职权范围内,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河南省新乡市2009年在全国成立首家职业教育局,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各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用于举办职业学校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已有20个省区市了制定地方性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确保向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为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特别是对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学校资助和捐赠予以税收优惠。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引入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战略地位不高,尚未形成办学体制改革合力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职教的社会地位不高,未得到足够重视。2014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国务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并出台了《决定》和《规划》。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紧密,多元的办学主体,使得职教办学体制改革调整的关系更复杂,涉及面更广,已超出教育领域的范围。在中央政府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相关职能部门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步调不一致,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改革缺乏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如何让各项改革在法律保障下顺利推进成为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改革法》,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教办学主体间的关系日渐清晰,现行职教法已滞后于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对于各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中的角色、职责和分工不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不对等,责任规定多,权利明确少,难以为职教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保障[4]。具体表现在:未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及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国务院、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职责,表述多为“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督导评估”等概括性语言,缺少对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责任的具体表述,也缺乏保障法律执行的罚则。行业企业职责的表述同样模糊不清,未明确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缺乏鼓励企事业单位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三)指导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跨部门政策少,可操作性不强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外延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仅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收效不显著。而有关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文本,绝大多数出自教育部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联合发文,政策文本中的改革措施缺乏系统设计,可操作性不高。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但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未明确表述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对于行业如何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以原则性为主,缺乏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实。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促进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多为指导性意见,缺少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责任、权利、利益未明确表达,而且缺少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目前执行的减税政策程序复杂,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

(四)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不明显,职教办学“双主体”尚未形成

虽然政策文本中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尚未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国企改革和上市企业要求将所办职业学校剥离。而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办学的公益性支出影响政府评价和股东利益。作为“特殊身份”的企业职业院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既不能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也不适用民办教育的收费政策,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不方便资金的使用,不能通过融资等方式争取基建投入。而对企业征收的很多税种职业院校也需上缴,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渠道不通畅,企业缺乏话语权,即使参与投资办学,也停留在项目支持、建设实习基地、实施员工培训等方面,类似于“赞助商”的角色,既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在学校的管理中拥有“话语权”,也未能参与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经济、人口和环境的挑战,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已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对国家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或地区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欧盟将职业教育视为实现“欧盟2020目标”的必要条件;美国将职业教育视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将进行长期投资;澳大利亚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劳动力水平,实现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发展中国家如东盟各国和阿曼等,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因此,建议我国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建立支持职教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职业教育与全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相协同,并由国务院牵头对现行职业教育办学有关的政策进行梳理,理顺不同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统筹财政、发改委、税务、教育、人社、农业、医药等职能部门,共同制定或修订政策文本,统一颁布实施,形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的合力[5]。在政策文本制定过程中,措施和办法的阐述应准确,突出可操作性。在政策实施后,加强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等制定工作,细化改革举措,便于推行和落实。

(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目标差距明显。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对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改革,涉及公私合作、产权混合或产权变更等问题,需要进行“跨界”的制度设计,突破“非公即私”的思维框架,在设计中明晰产权和利益关系,确保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益,在“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公办职业教育提供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民办职业教育,重点是将不同地区试点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进行更系统的试验;通过政府购买和委托服务等办法,确保公共财政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将民办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师生的权力和义务、招生就业、学位学历管理等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实施细则。此外,在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方面,重点做好合作办学,让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地参与,充分利用境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沿法治航道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国将全面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首先,建议国家制定《改革法》,为我国职教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保障。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法制化,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增加“多元办学体制”的说明条款;增加强化政府办学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条款,明确政府的角色、职能和举措;增加明确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办学相关权利的条款,使之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平衡,并增加促进校企合作的机制性条款;增加明确行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责任与权利的条款;增加“法律责任”一章,明确违反法律的具体罚则[6]。第四,制定《职业教育法》的下位法及各单项法,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如加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五,建议国家制定《行业组织法》,规范行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使得管理和监督行业组织有法可依,也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教办学方面的指导作用提供法律依据。最后,对企业办学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修订《企业法》,赋予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力,强化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同时,修订《税法》,对企业单独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相关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降低办学成本,尽可能减轻举办职业教育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

(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将混合所有制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虽然“混合所有制”自“十五大”开始,在经济改革领域探索多年,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尚属首次。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走出封闭的藩篱,利用市场的作用,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根本出路。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联合与互补,而且有助于减少政府的行政性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速“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监督评价”机制的形成。到底该如何让混合所有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鲶鱼效应”,还需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方式。在没有现成模式参考的情况下,应坚持试点的方式多管齐下,在公办职业院校引入“非公资本”;在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公有资本”;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对公办或民办职业院校进行管理;也可以另起炉灶,借鉴具有混合所有制基本特征的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由公办院校与来自国有、集体、民营资本以及外资,共同创办新的职业学校;此外,还可以借鉴英国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构建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等领域实现共建共赢[7]。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6

(一)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1.实行城乡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意见建议。2.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措施。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

(二)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4.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5.创新人才培养的办法措施。6.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8.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9.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10.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和区域教育协作的政策措施。

(三)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11.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12.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建议。13.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问题。14.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15.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16.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17.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18.如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19.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捐资教育。20.建设和谐校园的办法措施。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它的教学改革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仅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还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虽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现有的体育教学水平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体育教学,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

1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1体育教学方法、成绩评定不太合理

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教学方面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体育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及落后性,无法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课中无法感受到教学乐趣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效果;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比较单一,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个性优势,忽视了体育考核的过程,降低了体育成绩评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这对学生的心理及身体发育都是不利的。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它无法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的要求。

1.2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学校还是重运动技术能力的训练,轻理论知识的传授;多以竞技性项目为主,内容陈旧、重复,而大部分学生喜爱的、时尚的、新颖的体育项目并没有纳入;同样有关体育运动医学知识、运动生理卫生、身体素质、保健、养生等理论课程也从未纳入。忽视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健康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了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及体育能力、意识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培养,并且缺少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基础等多方面的考虑,只是简单的对学生采用统一标准教学,这极不利于学生成长中个性的发展。

1.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管理体制机构有待完善

现阶段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教育规定制定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管理体制机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体育管理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学校体育无法发挥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进而影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改革。负责体育教学的老师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不全面,并且体育专业水平比较差,同时,负责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体育管理体制机构的不完善造成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并且影响体育课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的教学改革,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合理划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策略

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效率,学校需要充分地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核心的实际要求,进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首先,要保证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其次,要保证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强度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最后,要保证规划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结构可以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2.2制定正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效果,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不可以盲目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由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所以在对体育内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考虑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及先进性。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身体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只有这样,体育课才能发挥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的价值,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3完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管理机制

健全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是确保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道德体制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学校体育多种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体育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置齐全合理,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方案,教学有制度,落实有措施,事后有总结,全面有效地保障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必要加强体育教学改革。身体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再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也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学生也应该加强锻炼身体的意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鸿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55.

[2]刘景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222.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8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调研员吴艳玲,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调研员吴念香、副处长王魏锋以及东莞市政府有关领导,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广东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在大会上传达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来粤检查工作会议及2015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精神。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在会议上作工作部署。魏中林表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要求,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服务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整体目标,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魏中林指出,首先,全省上下积极行动,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形成良好的开局态势。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呈现新面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新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省各地、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认真研究贯彻措施,注重规划先行,加强制度设计,制定实施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二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体系构建有新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核心任务。全省各地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三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推动有新进展:稳步扩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有新亮点。

其次,把握新形势,凝聚新共识,开创性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工作。具体来说,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各项工作,在思想认识及规划设计上,要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鼓励基层先行先试;二是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含金量”;三是更加注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活力,培育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四是更加注重坚持依法治教,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五是更加注重校企融合育人,争创就业创业新优势。就业是民生之首。

最后,立足当前,注重落地,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结合实际,切实做好区域规划及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二是以点带面,尊重和支持地方秉承首创精神,积极开展试点创建示范项目;三是分类指导,促进两类地区提升发展和高端发展;四是积极作为,推动全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五是协同推进,认真做好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实施保障工作。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9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共分七个部分,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当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5年9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于10月28日正式。《决定》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战略定位,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的出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职教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路线蓝图,指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共7部分19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意见》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作用,强调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强调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强调劳动者的能动作用。《意见》的出台,是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区别。为此,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的“研”去掉,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意见》明确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最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背景下,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5月13日,该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在制度设计方面着眼于系统性和长期性,明确了各方资金投入责任,确保资金分担更加合理,要求资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中职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5%扩大到90%。《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向第二个10年迈进的新起点上,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2008年,总书记、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广泛讨论,2010年7月14日,《纲要》于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为认真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出台,就加强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意见》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职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要不断改进,保证就业率;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政府解决相关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意见》将职业培训视为解决就业难题乃至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政策,明确了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重视,也为职业教育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改革发展的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因此,从2009年年底起,教育部从解决问题入手,着手起草行动计划,于2010年11月27日正式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行动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序言,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以及附件。具体内容包括10个计划、30个项目载体。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计划》强调了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计划》提出中职的改革方向是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计划》是未来3年中职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每一项任务在行动计划中都有与之对应的落实措施,以推动各地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细化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协调发展,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意见》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总体考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步,更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制度;现状;制度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对各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人才难求的局面。近年来,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此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上的缺失,以至于造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取得的成绩

1.在法律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样的地位。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办学职责、管理体制等都做出了规定,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2.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职责。2002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职业教育看做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把职业教育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联系起来,要求高度重视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改革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巩固结构调整的成果,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发展。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责任,促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宏观管理。

(二)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存在的不足

1.《职业教育法》及一些地方制定的实施办法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针对性地实施。将我国《职业教育法》及地方制定的实施办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实施办法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比较发现:一是各级政府经费量化的地方不到位。没有明确国家及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幅度,使得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没有保障;二是规定缺乏刚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各个环节的实施责任人,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相关规定时,谁来处理、如何处置、监督执行的程序如何等,责任、措施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实施工作中有些规定形同虚设。

2.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如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套用普通高校模式办高职,失去了高职应具有的社会功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进一步造成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与轻视。

3.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保障监督不到位。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对这些现象其实是心知肚明,大部分的规章、制度也正在予以规范,但这些法规、制度中仅仅是规范要求,而没有相应的责任条款,致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响亮的口号和宣言式文件。职业教育发展好的国家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都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日本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置监督部门,专门设有“罚则”一章来论述监督制度和惩罚条款。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明文规定违反条例者可“判处关押”。此外,西方各国设立了教育审议制度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及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与调剂。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则没有与之对照的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审议和监督。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思考

(一)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办学环境。

政府应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对职业技术学院要“简政放权”,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的宏观调控,由过去的对职业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规模、经费筹措及统筹安排教学质量、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和各类证书学位标准进行宏观管理。

政府要实施对职业院校的宏观调控,必须转变观念,重新界定管理角色,调整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办学环境,为职业技术学院服好务,已达到有效的管理,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和办学主体。

(二)构建利益对话机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使各方达成价值共识

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项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念趋于分化的各阶层能否达成一种理性的价值共识。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称之为“重叠共识”,这种共识是个体借助于理性反思达成的,与每个个体所有的价值观相涵容,可以说是各种价值观的重叠部分。换句话说,只有社会成员认同并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规范体系,增强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一致性,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现利益共赢。任何一项制度要发挥其整合、均衡社会利益的作用,首要的前提就是制度供给者(政府)的利益综合必须建立在各利益相关者充分的利益表达之上。因此,在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尤其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畅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使各阶层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输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总之,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去设计,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设置出符合当前形式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来。此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需要广泛地学习其它职教发达国家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利秀.多元契约性利益整合机制探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8):57.

[2]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15—117.

[3]李维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现状、问题及设计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