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产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0:52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1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1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1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XX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XX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XX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XX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XX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XX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XX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XX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XX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XX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XX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XX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

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XX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对比中国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中国大城市,如北京市的老年消费群体,家庭月退休金达到XX元以上的,占到六成以上。其中将近81%的受访者认为只要生活的充实,高兴,不会过多的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

因此从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

四、精益整合发展老年产业

不论传统老年产业还是现代老年产业它们都充满了商机,我们对此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契入老年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结构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打包”产品和服务是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60岁左右,身体基本健康)三个群体,分别对三个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向高龄老年人群主要提供包括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向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自生活辅助品,如电子呼救器、代步器,提供医疗,康复器械、场所、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群,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养、娱乐的设施和场所。

2、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研究发现,对于发展老年产业应采取福利性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发展老年产业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够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因此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老年产业的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保持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零点前进策略公司认为发挥传统、现代老年产业的多行业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的整体概念导入、营销手段的运用,使涉及老年产业的诸多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就像对白领人群的整体产业营销模式,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和满足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这需要在老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协调多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互补和替代关系,向目标老年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住宅产品的同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向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健身甚至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评论老年产业期待整合

中国城乡正在快速地走向老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力地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境遇与经济地位,其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地位由尊而降的线路说明这一群体所受冲击最大,但在年轻文化普遍强化这一现实中,老人地位的这种变化相对并不被人特别注意。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意味着老年产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足以支持形成一种新型的老年产业,或者形成一种有别于服务于其他年龄层产业的生意形态,但是这种变化也并非引起老年产业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其一,现有银行产业领域缺乏有特别强势表现的投资者。相对于针对其他年龄群的投资机构,老年产业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均相对规模较小,且缺乏持续扩张的鲜明战略。

其二,现有老年产业总体而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对于针对青壮年群体的细分化市场策略,老年产业领域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大多针对模糊的整体老人市场、使用含混的整体语言、没有明确的针对细分群体的有力的核心价值诉求。

其三,现有老年产业缺少对于持续稳固的银发价值的文化推崇。相对于追求快速变动的青少年群体,银发族强调维护忠信稳定的价值观众,因此产业经营者不能简单效法现在的所谓时尚炫惑的营销路线。相较于得到极度推崇的年轻化价值观,老年产业领域还缺少以高度创意和强势的方式来推崇银发族的智慧、经验、爱心与包容的文化特性。

其四,现有老年产业对银发族群与青壮年族群的互动关注不够。老年群体特性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以自己的资源介入青壮年族群的生活,而青壮族群则也有相当的回馈性资源互动行为。老年产业在这种互动链的建设上具有的作用空间仍待发掘。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2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为中国企业树立价值标杆”为宗旨,立足寻求行业高度,成立专业研究机构,不断举办行业高端论坛。如,有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顶级盛会之誉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还有倡导“重估价值,幸福国民”的“21世纪GnH国民幸福论坛”;甚至还有“中国社会创新国际论坛”。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各种论坛犹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借鉴同行做法,我们举办了南湖文化(系列)论坛、嘉兴房地产创新策划峰会、湿地与居住环境峰会、嘉兴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论坛,邀请郎咸平、易中天、于丹、王志纲等著名人士前来演讲,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取得了超预期的广告收益。接下去,嘉报集团已明确将围绕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独特问题去策划、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论坛广告产品。如嘉兴的老龄化问题。目前嘉兴市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5%以上,并且每年以3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养老的经济负担将会明显加重,但也催生了“银发经济”。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就明确了七个重点任务,即: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老龄服务、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老龄产业、以及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专门研究“银发经济”人士认为,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年群体相对于年轻人具有更多的余暇时间和财力去消费。这方面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邻国日本,150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中,其中60%由老年人持有,所以在日本“银发经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人消费占该国个人消费的比率已经从2002年的33%上升到2011年的44%,年消费规模超过100万亿日元。在我国,目前老年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银发经济”的空间巨大。因此,我们拟联合嘉兴的两个国际生态养生健康园投资主体及政府权威部门,召开论坛、出版特刊,把嘉兴的养老服务业推上新台阶。最后一种产品是“排行榜+特刊”。借鉴《21世纪经济报道》有关做法,我们也尝试开发相关广告产品,如:嘉兴品牌节、品牌力量榜、诚信房产商、消费者信得过楼盘、十大畅销楼盘,这些产品虽也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收入,但它们的智慧含量和创新成分还有待提高。

在上述广告产品中,为什么都要加上“特刊”呢?这是因为纸质“特刊”符合报纸的根本属性,可以有效拉长报纸的出版维度,将版面广告收入做到最大。所以,不管策划、设计、研发什么样的广告产品,为了使其广告收入最大化,出版特刊是上佳选择;如能在一个广告产品的存续期间连续出版特刊,则传播效果会更好、对广告主会更有吸引力、广告收入也会更多。产品经理制度的核心是产品的销售实行广告产品经理制度并非要求广告人员一个人去单打独斗,而是要在广告经营业务活动中更加注重处理好团队与个体的关系,在团队统合的背景下,更强调业务人员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当一个业务员创意策划、设计出一个广告产品并经可行性论证后,经营团队就要发挥集体力量不遗余力地去实施,即售卖给广告主。我们根据报业广告经营体制实际实施了以下几种广告产品销售模式。一是产品经理独立销售。适用于单位销量不大或单位收入不多的广告产品。百万元以下的产出、时间上又是短平快的、涉及的行业也是单一的,这样的广告产品,就让产品经理去自行销售。二是产品经理与工作室统一销售。当设计的广告产品预期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时,就要发挥工作室的集体力量开展营销。否则,产品经理孤军作战,不仅会拉长销售时间,而且很可能会功亏一篑。集团广告工作室多则四人、少则三人,最多也不过五六人,人手还是很有限的。这样的人力资源配备,也不能过高估计了它的营销能力。三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集合销售。对预计会有二三百万元左右收入的广告产品,就要举全部门之力来做好。广告部主任自己不承揽广告业务,只管不断地策划设计广告产品品经理去销售。这样做,业务经营才会始终处于主动出击、有仗可打的状态,广告收入才会源源不断。强调建立产品经理制度的必要性不是要削弱广告部负责人统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事实上,产品经理还是要靠工作室、广告部负责人去指挥,否则很难做到广告产品销售的最优与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组织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广告产品,是广告部负责人的第一要务和核心工作。当今报业,不可能有广告产品策划、设计、销售做得差而其广告业绩却很好的报纸。四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体现媒体影响力方面的合作销售。有的广告产品仅仅靠产品经理及广告部门自身的力量还不能做到销售的规模化,这时就需要整合采编部门的力量来实现销售的最大化。实际上,媒体策划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外媒体都在走的一条有共性的道路,是媒体自身树立并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经营收入的市场行为。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它一要与新闻报道分开,始终坚持经营规律与新闻规律的职业操守;二要遵循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的职业分工,坚守“两分开”与职业道德。五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采编部门+报业集团整合销售。这是广告产品经理制度中广告产品销售的最高形态。论坛类、评选类或排行榜类的广告产品,真正想做大的,都应该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在吸收了国内外媒体行之有效的经验基础上,嘉报集团2011年和2012年的两届“品牌力量榜”广告产品充分整合集团资源抓销售,结果每届收入都超过了400万元。产品经理制度的关键是产品的考核要保证产品经理制度真正长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对产品经理来说,他们策划、设计、销售广告产品不过是实现业绩的手段和过程,最终能拿到多少薪酬才是他们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因此,广告产品经理制度实施后,考核如何跟进十分重要。一是要明确产品设计任务。

一个业务员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一个产品经理一个月要策划设计多少广告产品(并附可行性研究分析)必须明确。二是月度奖金要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挂钩。没有完成月度产品设计任务的;或完成但一看就是滥竽充数的;完成了月度设计任务;或不仅完成了月度设计任务、而且可行性强或已实施取得了成效的,等等不同情况,都要明确权重、细化考核、区别对待,并在月度奖金中有所体现。三是年终分配与广告产品的成效挂钩。年度广告经营任务是完成了,但产品设计任务未完成;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未完成,但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完成出色、取得的收入可观;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双双完成;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均超额完成诸种不同情况,都应在薪酬中有所体现。广告产品经理制度是报业练好内功、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报界从事报纸广告工作的同志普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报纸广告越来越难做。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确实,信息平台是越来越多样化了,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将退出历史舞台,就像摄像机取代不了照相机,电视取代不了电影和广播一样。传统媒体通过调整和创新,同样可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普利策曾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社会中起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因此,在报纸面临挑战的时代,我们必须有职业信仰,这是对报纸的坚信,更是对新闻的坚守。无论是报纸的旧载体还是网络的新载体,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必须遵循的生存之道。只要我们的报纸内容优秀、质量不滑坡,纸媒广告就有希望!

作者:魏荣彪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3

一、最常规的模式:书籍+报纸、单页

(一)适合对象:无媒体关系资源,资金实力一般,无太多营销经验者

(二)利弊分析:

1、优势分析

(1)养生保健系列丛书从中医理论、养生常识和常见慢性病症的中医解读与中医调养等方面详细阐述,内容紧密围绕养生理念、养生产品开发理念、产品养生功能与需求人群紧密对应编制,可以达到深度沟通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专业说服力,对帮助引客进店、促成销售具有很好的作用。

(2)养生系列报纸,以报纸的形式把中医养生常识、慢性病调养案例故事演绎出来,宣传内容的可读性,提高宣传效益;

(3)通过活动宣传造势,利用较低成本达到宣传品牌、扩大知名度、宣传企业文化,并实现一定的销售;

(4)运营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对资金实力要求不太高,可复制性较高。

2、劣势分析

(1)宣传启动时间长;

(2)宣传辐射面有限,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3)不能快速建立知名度和口碑,销售量不能快速增长。

(三)指导意见:

1、开业前:

(1)推广方式:广覆盖,深度教育、活动吸引新顾客进店。

(2)操作方式:

a.结合门店开业时间,组织促销活动和养生讲座,为门店开业宣传造势,实现开业即周边人群都知道的目标。借助开业时的人气,实现品牌文化、养生理念教育和销售的双重目的,为门店的营业创造一个开门红。

B.通过活动单页的大范围派发,通过宣传单页上的开业活动的大力促销、讲座和案例激发潜在目标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到店人数和销售的大突破。

C.通过免费派发书籍,起到深度教育顾客的目的,扩大品牌宣传和品牌影响,吸引顾客到店消费;

(3)宣传方式:

a.养生手册免费派发:新开业提前四天派发,周边2公里区域内菜场、大型超市、公园、医院、居民社区、活动广场、晨练场地目标人群针对性、集中式、饱和式派发,一个宣传点一次派发完毕,碰到下雨天气,待天气晴朗后接着派发,避免重复派发。每天有效派发5000册以上,开业前完成2万册的有效发放,须提前培训临时派发人员数名。

B.活动宣传单页免费派发:与养生手册一起在开业前四天派发,每天有效派发5000册以上,开业前完成2万份的有效发放。

C.速效产品免费派发:设计糖尿病、痛风类显效快的产品对到店人群针对性定向派发,承诺无效退款,突破购买障碍。

D.利用店内配置的理疗仪器,在开业前一并宣传,凡到店就可免费体验,购买就送理疗服务,购买量大的并长期免费使用。

e.周密布置:市场部经理或经销商亲自参与制定宣传计划表和投递区域图,明确宣传的地点、时间、数量。业务经理要亲自带队做宣传,保障足量有效派发和进宣比的有效落实。巡回检查周边垃圾桶、废品回收点有没有宣传手册,一次一个点发现5本以上宣传资料时,给予派发员处罚,坚决杜绝资料浪费。

2、营业中:

(1)推广方式:高密度、广覆盖、深度教育、活动吸引顾客到店;

(2)操作方式:

a.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及或不同节假日,组织促销活动和养生讲座,并设有符合当地风俗文化特色和中医文化的礼品或赠品,将活动内容及主题设计制作成宣传单页,通过单页派发,送达目标受众,吸引顾客到店了解与消费;

B.通过养生保健系列报纸的大范围和高密度的派发,宣传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顾客到店;

C.通过免费派发书籍,起到深度教育顾客的目的,扩大品牌宣传和品牌影响,吸引顾客到店消费;

D.做好老顾客的重复购买和未购买顾客的购买服务工作,形成持续稳定的购买,保障门店销售。

(3)宣传目标:保证日到店人数20人以上。保证适度的新顾客进店。

(4)宣传方式:

a.养生手册社区派发:在店面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老小区,按信箱逐个投递,保证老小区的目标人群知晓率100%,新小区知晓率50%以上。进宣比达到1.5%。

B.养生保健系列报纸派发:在店面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菜场、大型超市、公园、晨练场地、医院、药店、小区、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地方免费派发,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密度、强度和影响力。

C.社区活动推广:与门店周边社区联合开展活动,通过与居委会接洽,从社区的活动的某个点切入,获得小区居民的认可后,通过居委会,实现在社区开展公益的免费检查、咨询、讲座、赠药等活动。活动小区目标人群的信息、扩大门店在社区的影响力,为后续在社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D.定期在门店组织活动,邀请新老顾客(其中老顾客比例为20%左右)到店或在店周边租借场地开展讲座活动,借助活动教育,达到扩大知名度、影响力,从而实现销售的目地。

e.报纸派发:可以与报纸发行机构合作采用夹报形式或与报亭合作,报亭当天售卖的报纸全部夹一份门店自制的报纸,每份报纸给予一定的费用,能起到快速启动市场的目的。

二、最有效的模式:书籍+媒体

(一)适合对象:有媒体关系资源,资金实力较强,熟悉媒体操作者;

(二)利弊分析:

1、优势分析

(1)养生保健系列丛书从中医本理论、养生常识和常见慢性病症的中医解读与中医调养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内容紧密围绕养生理念、养生产品开发理念、产品养生功能与需求人群紧密对应编制,可以达到深度沟通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专业说服力,对帮助引客进店、促成销售具有很好的作用。

(2)媒体覆盖面广、受众人群大,影响力大,展现品牌实力;

(3)快速实现大范围的覆盖,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的增长;

2、劣势分析

(1)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2)不适合无媒体关系资源者;

(3)好时段不一定有,好版面价格贵;

(三)指导意见

1、开业前

(1)推广方式:整版或半版报纸广告+养生手册派发;养生专题广播节目、开业信息广告+养生手册派发

(2)操作方式:

报纸

a、广告形式:软文式广告。

B、版面选择:首选整版,其次半版。

C、产品选择:痛风或降糖类等显效快、效果好的主打产品。通过这些名星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D、媒体选择:当地早报、晚报、都市报等老百姓喜欢看的主流报纸。

e、广告频率:开业前一周做2次。

F、反复多次在同一版位投放(起码3次以上,达到叠加记忆的效果)。同时辅以《养生手册》的地毯式派发,双管齐下,扩大声势。同时刊登开业信息及门店信息。

G、预期效果:1)快速完成对区域内目标消费人群的宣传覆盖2)快速提升销量3)快速提升专卖店知名度4)快速启动当地市场。

广播

a、广告形式:1)专家讲座活动2)联合举办养生专题活动

B、时段选择:适宜选择早上或下午晚饭前时段投放。

C、产品选择:痛风或降糖类等显效快、效果好的主打产品。通过这些名星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D、媒体选择:当地老百姓喜欢收听生活和娱乐类电台频道。

e、广告频率:开业前四天,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

F、节目中提到养生手册,并告知发放地址,方便听众前去索要。同时播放活动信息和门店信息。

G、预期效果:1)深度促销宣传2)快速提升销量3)快速启动市场。

(3)宣传方式:

a、养生书籍配合报纸或广播广告,在开业前4天派发,派发地点为门店和门店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菜场、大型超市、公园、医院、晨练场地、药店、小区、小学等。对目标人群针对性、集中式、饱和式派发,一个宣传点一次派发完毕,碰到下雨天气,待天气晴朗后接着派发,避免重复派发。每天有效派发5000册以上,开业前完成2万册的有效发放,须提前培训临时派发人员数名。

B、报纸广告在开业前一周刊登2个整版或半版,宣传产品功效及门店信息和开业信息,并说明养生手册领取地点与时间;

C、广播广告在开业前4天开始刊播,以单品功效宣传带动多品销售,同时刊播门店信息、开业信息和养生手册领取地点与时间;

2、营业中

(1)推广方式:整版或半版报纸广告,自制报纸派发;养生专题广播节目、开业信息广告,自制报纸派发;

(2)操作方式:

报纸

a、广告形式:软文式广告+硬广。

B、版面选择:首选整版,其次半版。

C、产品选择:痛风或降糖类等显效快、效果好的主打产品。通过这些名星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D、媒体选择:当地早报、晚报、都市报等老百姓喜欢看的主流报纸。

e、广告频率:一周1-2次,持续2-3个月。

F、反复多次在同一版位投放,达到叠加记忆的效果。同时辅以***报纸的地毯式派发,双管齐下,扩大声势。

G、预期效果:1)对区域内目标消费人群的宣传覆盖2)提升并稳定销量3)快速提升专卖店知名度

广播

a、广告形式:1)专家讲座活动2)联合举办养生专题活动 3)促销信息、品牌广告

B、时段选择:适宜选择早上或下午晚饭前时段投放。

C、产品选择:痛风或降糖类等显效快、效果好的主打产品。通过这些名星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D、媒体选择:当地老百姓喜欢收听生活和娱乐类电台频道。

e、广告频率:每周1次,每次10~20分钟,常年做。

F、广播节目的同时辅以***报纸的地毯式派发,双管齐下,扩大声势。

G、预期效果:1)深度促销宣传2)提升并稳定销量

电视

a、广告形式:电视专题片

B、时段选择:适宜选择中午或下午晚饭前时段投放。

C、产品选择:痛风或降糖类等显效快、效果好的主打产品。通过这些名星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销售。

D、媒体选择:城市电视台或省台老年人喜欢看的频道。

e、广告频率: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持续1-2个月。

F、预期效果:1)深度产品和促销宣传2)提升并稳定销量

活动

a.社区活动推广:与门店周边社区联合开展活动,通过与居委会接洽,从社区的活动的某个点切入,获得小区居民的认可后,通过居委会,实现在社区开展公益的免费检查、咨询、讲座、赠药等活动。活动小区目标人群的信息、扩大门店在社区的影响力,为后续在社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B.定期在门店组织活动,邀请新老顾客(其中老顾客比例为20%左右)到店或在店周边租借场地开展讲座活动,借助活动教育,达到扩大知名度、影响力,从而实现销售的目地。

C.门店设定固定电话和移动两部电话,接听顾客咨询电话,作好人员电话销售水平,并安排好产品的送货服务。

(3)宣传方式:

a、**养生手册配合报纸或广播广告持续派发,对到店顾客派发,深度教育。

B、报纸广告以整版或半版刊登在晚报、早报和都市报等报纸上,一周1-2次,持续2-3个月;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4

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民意期待】舆论普遍关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代表点评】张有会代表:今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和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政府报告中提出并强调了“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新举措,比以往更实,更显迫切。

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民意期待】面对近期Cpi高位徘徊、小麦主产区遭遇罕见干旱,如何稳控物价、严防通胀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代表点评】张晓燕代表:报告将稳定物价放在十项重点工作首位,从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监管、完善补贴制度等五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彰显政府在困难面前保障民生的坚定信心。

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民意期待】新华网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抑制房价、“让百姓居者有其屋”名列榜首。

【报告回应】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主要措施包括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代表点评】余的娜代表:有保有压,增供给,抑上涨,设问责,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措施针对性强,体现了本届政府兑现承诺、稳定房价、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的决心。

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民意期待】“收入分配”问题持续位居民意调查前列,公众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将“蛋糕”分好。

【报告回应】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代表点评】刘惠代表:加快扭转收入分配扩大趋势,体现了政府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也体现了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民意期待】在人民网的两会调查中,包括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以遥遥领先的票数位居首位。

【报告回应】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代表点评】朱丽萍代表:社会保障是制度性、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只有建立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幸福指数才会高,也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民意期待】“问题食品”时有曝光,群众对把好“餐桌上的安全”充满期待。

【报告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委员点评】柴宝成委员:报告针对食品安全提出系统性的诊治方案,只要政府切实履行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堵塞监管漏洞,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民意期待】“反腐倡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政权巩固,持续高居民意关注热点前列。

【报告回应】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委员点评】夏涛委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报告强调这项任务的“持久而紧迫”,并提出一系列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足见政府决心之大。

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尚未解决,促进“优质、均衡、公平”成为新期待。

【报告回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代表点评】徐景龙代表:报告中围绕教育、医疗、就业提出的措施,招招抓住了当前“老三难”的瓶颈,强调了公共服务改革的迫切性,彰显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决心。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民意期待】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委员点评】侯欣一委员: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符合当前群众的新期待和发展的新要求,各地应在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上下工夫,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

【民意期待】“暴力拆迁”“被上楼”“违规征地”……在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侵害城乡居民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5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7.5%低不低?7.5%,这是继去年增速目标首次“破8”调低至7.5%之后,第二年定为这一数值。

“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是大体协调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不是越高越好,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潜在增长能力。2011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放缓,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到2012年四季度企稳回升。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无从谈起。

但王一鸣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回落,7%-8%的增长区间已成为新的常态,确定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王一鸣说,“7.5%”传递出一种导向,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中国经济已经难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实现目标难不难?王一鸣说,实现7.5%增长目标,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当前,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领域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近年来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土地供给日趋紧张,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依靠大规模增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越来越困难;出口难度增大。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缩小。

2013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的驱动。王一鸣认为,从投资看,产能过剩行业可能会进一步减缓,但民生工程、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设等可望进一步加快。“一慢一快”可能使投资增长温和回升。从消费看,政府消费增长可能会减缓,居民消费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加快。

因此,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从体制变革和科技创新入手,化解制约提高要素生产和配置效率的制度性因素,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创造条件。

民生会不会受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民生投入却在加力。”王一鸣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出,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保持了持续的力度,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这体现了对经济增长质量更加重视,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王一鸣说,提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这表明,今后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改善民生,除增加投入等措施外,根本上还要靠深化改革,靠改革释放民生红利。目前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见已经出台,要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3.5%:Cpi不具大幅反弹基础张立群认为,今年物价目标考虑了百姓承受力,也考虑了通胀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今年Cpi目标定为3.5%,是合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一预期目标略高于2012年实际数2.6%,是综合考量有利、不利因素的结果,既考虑了今年通胀压力,又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留出空间。

今年1月,Cpi环比上涨1%,创下一年来的最高值。有人担心,物价将进入回升周期,今年会出现大幅反弹。

“不能说物价将进入上升周期。”张立群说,今年Cpi上涨的影响因素中,蔬菜和肉类价格上涨的影响占了六成。但总的来说,今年物价总水平不具有大幅反弹的基础。他认为,今年要警惕三大通胀压力:

首先,农产品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受自然灾害影响,上涨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其二,目前我国货币存量仍然偏大。货币存量增多,就可能对房地产、地方投资产生推动,从而拉高房价和总体物价。第三,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有可能助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过去5年,3年Cpi上涨超过了预期目标,今年的目标能实现吗?张立群分析,应该看到一些有利因素:

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释放控物价信号。相比去年14%的目标,今年下调一个百分点,也创3年来的最低值。各地区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为农产品价格稳定夯实了制度基础。

张立群说,从今年稳物价形势看,输入性通胀和成本上升趋势是短期内政策难以控制的,今年调控重点应放在稳定房价和农产品价格。只要调控得当,今年有信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630万套:保障房力度不减反增朱中一认为,今年在建项目将创历年之最,覆盖面不断扩大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从2011年的1000万套,到去年的700万套,再到今年的63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的数量不断减少,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有所减小?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在数字减少的背后,实际上是保障房建设更加科学、务实,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力度不减反增。他表示,尽管新开工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由于工程建设有两三年时间的周期,实际上在建数量这几年不断增加。今年在建项目将超过1700万套,为历年之最。与往年不同,今年报告中把“建成470万套”写在“新开工630万套”之前,说明政府对确保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有效供应的重视,更加务实。

在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同时,今年尤其要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朱中一说,今后要努力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房工程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从这个角度看,新开工的数量适当减少,有利于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完善配套,让老百姓不仅住得进,还能住得好。”

朱中一指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保障房覆盖范围,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覆盖面在扩大,保障房的投资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也在增加,保障力度实际上是不断加大的。

在房地产调控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首要内容。朱中一认为,现阶段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流动性增加、快速城镇化等因素也加剧了房价上涨的压力和调控的难度。因此,坚持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调控思路将作为一项长期制度持续下去。

10%:养老金实现“九连增”唐钧认为基金结余超1.9万亿,养老金支付不会有太大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继续提高10%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这是自2005年首次调整后的连续第九年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养老金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使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连续上调养老金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长期落后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连续上调养老金有助于缓解养老“双轨制”造成的利益冲突。

养老金连调,未来是否会出现支付难?目前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达2.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超过1.9万亿元。唐钧认为,统筹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养老金支付不会有太大问题。“今后国家肯定还会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使其更具可持续性,因此,在养老金支付上不必太担心。”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报告特别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唐钧认为,这样的部署契合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但与此同时,当老百姓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的诉求总体趋于解决后,更加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就逐步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亿人,大量农民工跨城乡、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这个群体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已变得非常突出。”唐钧认为,适应流动性就是要尽快打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唐钧指出,增强公平性,就要真正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保证可持续性,就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既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又建立长效机制。900万:促进就业有新招莫荣认为,去年就业增长创新高,今年通过稳增长、调结构增加岗位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目标并没有调低,这体现了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态度和决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过去几年就业目标都是超额完成,去年还创下了就业增长新高,这得益于我们实行了积极就业政策,而并不意味着今年的就业目标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与过去5年相比,今年就业形势有一定变化,就业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就业是经济的派生需求,但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前几年10%左右回落到7.8%,投资尤其是出口增速有较大下降。莫荣分析,投资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在今年就会显现。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为7.5%,延续了去年的态势,这对依靠外延式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也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就业,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外贸压力很大,这对实现就业增长也是不利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促进就业的新方法,对实现就业目标我们仍然是有信心的。”莫荣说,一是提出“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稳增长,企业效益好了,生产规模扩大了,自然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相比较,结构调整也要增加就业岗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也为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二是提出“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从提高能力的角度鼓励创业,这是一项新内容,也是创业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三是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放在就业这部分说,因为在就业优先的前提下,一定要增加劳动者工资,才有可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80元:新农合保大病也顾小病汪早立认为,今年实际补偿比力争提高5%,减轻农民看病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卫生部新农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汪早立说,去年人均240元的标准,已让农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实际补助比提高到55%,这一数字在2011年时还不到50%。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将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将再次提高农民看病的报销水平,更有力地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汪早立说,卫生部已明确提出,今年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县乡两级实际住院补助比分别达到60%和75%。

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新农合提供的医疗服务包越来越大,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全国门诊统筹也已全面开展,门诊统筹基金比例逐年升高。覆盖20个病种的大病保障也在各地开展。既保了大病也兼顾了小病,受益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不断提高。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能不能用上这笔钱?汪早立说:“只要参合,都能得到制度保障,无论流动到哪儿,都可以报销上。”

虽然新农合全国异地报销没有统一的制度,但是只要参合,都可以享受到政策,只不过是各地受益程度不同。如果实现全国联网,将可以更好地进行异地报销。“异地报销政策的推进,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医保筹资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缩小各地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医保的无缝对接和统一水平,仍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汪早立说。

2万亿:教育投入花在刀刃上阂维方认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

“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很大。”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闵维方说。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投入的大幅增加,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闵维方说,当前一些地区教育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发展滞后,欠账严重。上学难、“入园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小不点儿”的事儿绝不是小事儿,牵涉每个家庭,政府有为,娃娃才能“有位”。

“4%不是一个终点。长远看,随着GDp增加,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应逐步提高,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如何用好这笔钱?闵维方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了钱还要用好钱”,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分配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注重成本效益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刀刃上”,让近3亿在校学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6

2013年2月4日,一家养老产业的新锐——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发展”)以总价4.62亿元成功中标北京密云县一宗包含养老功能的居住用地,打破了养老用地多年“难产”的局面。这也是全国率先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破冰之举。据悉,该地块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溪翁庄镇京密引水渠调节池东侧,面积519965平方米,土地使用年限是50年。楼面价为888.5元/平方米。

继北京首开先河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养老综合用地招拍挂制度后,广东省也将对养老综合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通过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而计划采取这一形式的还包括四川省、吉林省、山东省等省份。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截至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每3个人中有1个人需要提供养老服务),届时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年均5万亿元。那么,此番养老地产用地破冰,对于养老地产市场来讲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来讲,又会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就表示,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快转型:一是选择商业地产,二是选择旅游地产,三是选择养老地产,四是选择文化地产。总之,都转向产业地产。他同时给出一组数据:中国60岁老年人口达1.77亿,这是《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占总人口13.26%;65岁及以上老人1.1883亿,老年抚养比11.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7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

事实上,有不少开发商已经意识到老龄化的逐步到来,社区养老是必须未雨绸缪的问题。以北京、上海、台湾桃园三地四家养老项目为例,各自模式不一:北京东方太阳城现金流为王;北京太申祥和以养生带动养老;上海亲和源提供足够个人空间的高端秘书式服务;台湾桃园长庚文化养生村依托台塑集团医疗资源,提供“保险+预防保健+临床治疗+后续治疗+持续照护+临终照护”全价值链服务。

对于养老地产的定义,坊间认为,按照其盈利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进入债券式养老院地产,此类地产物业要求住户搬进养老院须缴付进入债券款项,价格通常相等于该物业的市值;收取租金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这种物业开发会采用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以收取租金为盈利手段,服务于老年人群,是一种社会投资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商品住宅;老年类住宅物业,它是针对老年人开发的出售住宅物业,这种项目社区通常配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医护设施中心,入住者主要为老年人。

而对于养老地产开发持续走热,业界普遍认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更愿意在自己家中养老,所以养老地产的客群看起来很庞大,但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家庭式居住仍占据主要地位。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7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记者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8

今天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期间,各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和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关于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关于北京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关于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以及《关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关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七份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认真研究和听取这些来自代表和委员的真知灼见后,七份报告修改57处,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修改13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改9处,同时还根据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对这些报告做了个别文字修改。

■《政府工作报告》

传承京味文化入政府报告

将报告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修改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在打造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带前,增加继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扶持力度。

将挖掘古都文化,支持民族戏曲艺术发展,修改为挖掘古都文化,传承京味文化,支持民族戏曲艺术、传统工艺美术发展。

在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前,增加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将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修改为加强网络空间管理。

■十三五规划纲要

增加完善机动车停车有关管理办法

在大力整治停车秩序后,增加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车有关管理办法。

在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前,增加全面落实《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将积极推进中关村国际化改革试点和财政税收政策试点,修改为积极推进中关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国际化改革试点和财政税收政策试点。

将实施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绿色、住房、教育文体等六大领域促消费行动,修改为实施健康、养老、信息、旅游休闲、绿色、住房、教育文体等领域促消费行动。

■预算报告

今年要整合完善养老事业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

落实代表关心的优化养老事业发展政策支持方式的问题,在报告中增加整合完善养老事业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

针对代表提出的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需加强成本核算等问题,在报告中增加研究建立与医疗价格改革、成本控制相衔接的财政保障政策。

根据代表提出的完善科技经费保障政策的意见,在报告中增加完善科技经费保障政策,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

针对代表提出的通过财政体制加强对各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等意见,在报告中增加加大市对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力度,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支持各区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研究完善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为落实代表提出的加强财政对产业疏解政策支持和引导的建议,在报告中增加落实好政策性搬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疏解。

针对代表提出的要落实好预算单位主体责任的意见,在报告中增加强化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切实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增加启动核心区50条微循环道路建设

在完善首都人口综合调控机制后,增加加强人口工作统筹的表述;将完善人口综合监控体系,修改为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完善人口综合监测体系,夯实人口统计基础。

在19号线一期等线路后,增加积极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的表述;在制定出台微循环道路2019-2019年建设计划后,增加启动核心区50条微循环道路建设的表述,并将挂账治理122处交通堵点、乱点修改为完成100项疏堵工程。

在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后,增加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表述。

在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后,增加引导广大市民有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的表述。

■两高报告

法官员额调配等方面向基层法院倾斜

针对有代表提出,要努力解决骨干法官流失的问题,在高法报告中增加形成有利于专业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的内容。

而对于有代表提出的基层法院任务重、压力大,在审判资源投入上应向基层法院倾斜的建议,在高法报告中专门增加了重视基层法院建设,在法官员额调配和司法保障等方面向基层法院倾斜的内容。本报记者左颖J170

编后

人代会的作用如何体现?最直观的,就是对提交审议审查的各项报告的修改。这次的57处修改,至少有三个体现:

一是体现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都增加了养老、助残等内容,这是会上这两方面代表普遍关注的。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9

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从经济来源看,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老年人待遇差距巨大,并且,由于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述报告全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团队撰写,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等十余人。

此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旨在提供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数据。该调查正式启动于2011~2012年间,调查覆盖了不包括在内的中国大陆所有县级单位。样本包括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10257户适龄家庭共17708人。

调查数据显示,与医疗保险类似,不同养老保险项目提供的福利水平差异非常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很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养老金非常高。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在每年720-1200元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为2.4万元。也就是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差异巨大。

统计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支出的比例为20%,而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所提供的养老金分别占了人均支出的244%和192%。

此外,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为70760元,而农村人均财产中位数仅为18395元。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城乡差距3.8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很难破坏既得利益,城镇养老金不大可能减少,要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养老金要尽快涨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压力摆在了社会与家庭面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1年底,中国约有1.8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约为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到34%。

调查显示,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变老而下降,但城镇与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差异。城镇户籍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在5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退休,而农村户籍人口却到65岁以后才出现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在65-69岁时依旧在工作,而到80岁时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率仍在20%以上。赵耀辉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务农,而且农村老年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明显大于城市老年人。

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在城镇户籍人口中更加显著。调查显示,在50-54岁的人群中男性的就业率达到75%,但只有45%的女性参加工作,到了60来岁,只有不到10%的女性还参与就业。以国际标准而言,中国城镇中老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

报告建议,中国可通过为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提供工作激励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工作年限,以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比如,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就包括,在法定退休年龄达到后仍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可以在他们延迟退休后领到更高的退休金。同时降低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激励。报告还呼吁,至少应该把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与男性一致。

除了养老保险,家庭对于老年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身体照料和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提高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然而,报告显示,较年轻年龄组别的夫妇,健在子女的数量已显著下降。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有三到四个子女,而45岁到49岁的中年人只有平均不到两个子女。

老年产业发展报告篇10

关键词:皇上皇;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一、“皇上皇”发展概况

2013年,广州市老字号协会在《关于继续开展“广州老字号”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广州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广州地方特色,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品牌的、广州市区域内属地的企业(或组织)。”

“皇上皇”是广州知名老字号,在迄今六批共114家广州老字号中,“皇上皇”是首批的27家广州老字号之一;在四批“广州十大手信”66家生产企业中,“皇上皇”于2010年因广式腊味产品当选其中。①在广州餐饮类企业中,“皇上皇“与“陶陶居”、“广州酒家”、“致美斋”等老字号一样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创建、停滞和复兴三个阶段。

“皇上皇”由谢昌初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位于广州市海珠南路附近。1938年广州沦陷后初期,谢昌走街串巷挑担贩售卖腊味咸鱼、茶叶、沙榄,并利用腊味下脚料自制肥皂出售。1940年,谢昌在其兄“八百载太上皇”腊味店隔壁租房,腊味铺正式开张,名为“东昌”。“皇上皇”名字由来还得益于“东昌”与“八百载太上皇”之间的竞争。相比于其兄店铺的火爆生意,“东昌”仅有“东昌金牌老抽肠”有人问津,谢昌认为是由于“东昌”这个名字缺少霸气所致。一次“回南天”北风转南向,腊鸭变得黄澄澄的,却照样大行于市,伙计脱口道:“黄上黄了,还是这么好销。”(粤语与“旺上旺”同音)这句无心说辞便是“皇上皇”的由来,寓意生意兴隆、基业长青。1949年,“皇上皇”扩充了海珠南路老铺,新开设太平路“为记”分店和下九路“下东昌”分店,其中上、下东昌每天分别销售五六百斤干货,品种也由单一的老抽肠变为“生抽肠”、“切肉肠”、“白油肠”等多个品种。并在紫薇洞、大新路、石公裥开设了3个工场,制肥皂和冰棍,成为广州腊味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商家之一。②

1953年在推行批发商业国有化中,首先对私营批发商实行逐步代替政策。按照私营批发商的经营特点,分别采取:“转”,即辅导转业;“留”,即由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委托批发;“包”即停业后,从业人员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吸取录用。对私营零售商,实行安排与改造相结合,通过经销、代销和单户公司合营等形式进行改造。1956年公私合营后,“皇上皇”海珠路店号撤销,只保留下九路铺,转归广州市国营食品公司管理。1966年8月下旬,北京“破旧立新”风暴席卷全国各地,广州的红卫兵组织走上街头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对他们认为是“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在“造反”高潮中,一些名称带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色彩”的商店、工厂、街道、马路纷纷易名,广州1000多家商店、饭店和肉菜市场被“勒令”更改名称,许多商店招牌被迫拆下,挂上“永为民”、“东风楼”、“今胜昔”等新招牌。③“东昌皇上皇”字号毫无疑问遭到痛批,被认为既含有资本家老板名字又有“帝王思想”,其三层楼高的大招牌夜间便被拆下砸烂,继而店名改为“红上红”,几年后改名为“广东腊味店”。至此,“皇上皇”字号便被埋没了十多年之久。

1981年,“皇上皇”老字号得以恢复,并设计了现在金冠状的“皇上皇”商标。如今,“皇上皇”已从“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肉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9年12月组建广州皇上皇集团有限公司,对相关资产实施重组、整合,旗下“皇上皇”、“金冠牌”、“香肠先生”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④

二、“皇上皇”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

商铺类老字号依赖于相对固定的人缘地缘优势,以及长期积淀而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皇上皇”老铺位于广州市上下九路,早在6世纪,上下九一带就已成为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故得名“西来初地”。明清时期,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在此设置,随着大观河的开通,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逐渐兴旺。1995年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作为“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被开发,集商业、建筑、民俗、饮食、休闲于一体,汇聚了岭南特色的骑楼商市、老街名店,呈现了广州市井而风情的一面,既是本地人眼中的城中美食据点,也是外地游客感受寻找岭南饮食文化的第一去处,作为“广州十大手信”之一的“皇上皇”更是其中的一张名片。

(二)文化优势

自古就有“食在广州”一说。广州老字号多与餐饮业有关,此中又以广式腊味最为著名。腊味历史悠久,汉应劭《风俗通义》谓:“谨按《礼传》:‘夏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⑤此外,《周礼》、《论语》上也有所记载,据《论语・乡党》中孔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沽酒市脯不食”。而广式腊味也可追溯到唐宋年间。阿拉伯和印度商人来广州带来灌肠类食品,广东本地商人借其方法,配以本土酶制工艺,根据岭南人的清香鲜淡饮食口味,集“豉味”(酱油味)、“风味”(腊味本身气味)、“香味”(酒香)于一身,研发出当今的广式腊味。

(三)产品优势

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对广州老字号的忠诚度主要取决于产品品质,占88.7%,其次是口碑和品牌价值。⑥而“皇上皇”的确在产品用料和工艺上十分注重和讲究。其腊味的选料只用猪后腿肉和肥膘肉、纯正的玫瑰露酒,并从南海请来酱油师傅自晒生抽、老抽,使腊味真正具有“豉味”(酱油香)、“风味”(腊味香)、“香味”(酒香)。1981年、1985年,广州市食品公司皇上皇肉食制品厂金冠牌一级腊肠两次获国家银质奖,1982年金冠牌一级无皮五花腊肉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⑦2010年,“皇上皇”产品通过广州亚组委认证,成为广州亚运会指定供应食品。2012年12月,岭南集团持有的“皇上皇”商标被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第一个被在部级商标认定的广式腊味品牌。

在品牌标志设计上,大多老字号品牌显得粗糙简单,没有美感和特点,无法像可口可乐、耐克、路易威登等国际老品牌一样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经典。而“皇上皇”十分注重品牌形象,其腊味产品外包装正面印有“皇上皇”标志图案、广州十大手信标识、中华老字号、“始于1940年”等品牌元素,拥有很高的识别率。同时,“皇上皇”的品牌颜色选择红色为专用色,其辅助颜色与红色相近,让人很容易与其主打产品腊味食品相联系,其清晰统一的品牌颜色提高了消费者的辨认准确度。同样作为广州餐饮类老字号的“致美斋”,其品牌标志设计就不尽如人意,同时有红底黑字、红底白字以及黑底黄字的“致美斋”,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此外,“皇上皇”店面设计也很具有特色。如上下九步行街“皇上皇”店铺在翻新之后仍然保持了原貌。门口招牌是厚重的木质,“皇上皇”三个字苍劲有力。三层楼的楼层间有不同修饰,一层用砖雕,分别刻上荔枝、葡萄、枇杷等岭南佳果,;一层用岭南传统的灰雕,展现了五福临门、八仙过海等广东民俗故事;一层为彩画,既有当年荔湾人生活的情景,又有腊味从制作、加工到上街售卖的全过程,另外还有些石刻再现了清朝年间繁荣的集市景象。

(四)营销优势

“秋风起,食腊味”,这一俗语说明腊肠是岭南地区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风味,而“皇上皇”之所以能靠腊肠起家,并迅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靠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销售秘诀。

“皇上皇”创业初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销售策略立足起家。谢昌先是扩大店面经营规模,从其兄店铺重金挖掘人才,花重金将“八百载太上皇”的铺面工挖过来,专司铺面陈设,使铺容为之一新,解决了腊味的滞销问题。

此外,“皇上皇”腊味店是第一个在广州腊味行业中同时从事三种行业经营的商铺。从腊肠到腊鸭,算得上是皇上皇“多元经营”的开始。可以说,没有多元经营,就没有这家老店。皇上皇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几乎每个关键时刻,“多元经营”总会成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⑧过去广式腊味只有冬季一季是旺季,故有“百日红,担灯笼”之说,即百日旺市一过,就要另寻生计了。而谢昌以“三阵并施,全年统筹”的营销策略打破了腊味行业的行规。所谓“三阵”,即以火为主的“朱仙阵”,在冬季卖腊味;以冷为主的“阴风阵”,在夏季卖冷饮;不冷不热的“温和阵”,在春秋两季,卖由腊味下脚料生产的肥皂。“东昌皇上皇”的招牌,右边标有“皇上皇腊味冰室”,左边标有“东昌肥皂腊味行”,体现出谢昌物尽其用的全方位营销策略。如今,“皇上皇”仍然保持着这种广度经营风貌。如楼下卖腊味,楼上有腊味快餐。汤是做火腿剩下的骨头肉煲的老火汤,菜是腊味拼盘,还有“阴风阵”的主角――冷品。这种个性使消费者印象深刻,并能对产品保持极高的忠诚度和长久的忠诚关系。

(五)政策优势

根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调查,建国初期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约有16000家,到1990年,经国家商业主管部门评定的中华老字号只剩1600家,仅占建国初期的10%。在这1600家老字号中,70%经营困难,20%勉强维持,只有10%态势良好。早在2000年,广州就启动了老字号认定工作,在首批27家老字号中,大部分老字号濒临倒闭。广州市社科院近日的商贸蓝皮书《2013年广州餐饮业发展特点及2014年展望》报告透露,从2006年至今,广州已有16家餐饮老字号停业或歇业。⑨广州市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当地最早的商贸区,鼎盛时期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号店铺。上世纪80年代,中山四、五路仍有20多家名声远播海外的老字号,包括建于乾隆初年的致美斋酱园,道光五年的三多轩,咸丰末年的新以泰,光绪年间的孔旺记、沧洲店、惠如楼、妙奇香等。到90年代,有29家老字号从中山路上消失,只剩大学鞋店、致美斋、东江饭店等七八家老字号。

针对老字号企业衰败消失的现状,广州市政府把“老字号”的保护工作提上日程。1999年,广州市实施《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老字号保护作出具体规定:被列入老字号的企业,无论企业性质、产权如何变更,其著名字号、商标、名优产品等应在广州永久保留;即使破产、关闭、兼并、转制,老字号也不得销号,而要交由上级主管部门收回管理,让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发扬光大;作为老字号历史“硬件”标志的传统建筑(商铺或传统作坊),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将其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不能损毁、擅自拆迁、破坏原风貌;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老字号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积极查处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违法行为;老字号在致力发展旗下产品、保持独家特色的同时,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拓创新,重塑优势。⑩

此外,广州市政府对老字号所进行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对“皇上皇”品牌价值也起到了提升作用。2007年5月、2009年5月广州市先后公布了两批计64项市级非遗名录,“皇上皇”的广式腊味制作技艺与广东音乐、粤曲、粤剧、广彩、凉茶、广式莲蓉饼食制作技艺一起荣登第二批名录榜。2010年“皇上皇”荣获广州市第二批七个保护项目牌匾中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腊味制作技艺”牌匾。B11

最后,商业带动复苏也推动了“皇上皇”的发展。广州在商业上一直是得风气之先,2006年广州市经贸委提出要鼓励在商业中心区引入老字号,一方面选择在核心商圈、商业街、美食街(区),提供优惠的租金条件等方式,吸引老字号重返经营,充分利用老字号聚集的品牌效应,建设“老字号商业一条街”;另一方面,在约定使用要求、使用期限等条件的基础上,促成商业街和美食街(区)的商家与老字号品牌所有者签订有偿或无偿使用已停业或面临消失的老字号品牌进行经营的协议。2010年,作为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老城区,荔湾在龙津路一带新建“广州美食园”,以众多老字号作为卖点。除了原老字号集聚地中山路,荔湾区龙津路、上下九,越秀区也有打造“老字号一条街”的打算。B122013年随着北京路步行街北段的“广州老字号一条街”正式启市,藉此商机,“皇上皇”等发展态势良好的老字号可以继续发展,已停业或外迁的老字号可以得以恢复。

三、“皇上皇”营销对策分析

2013年,广州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96.97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高于北京、上海。与此同时,2006年以来,广州市有16家餐饮“老字号”相继停业或歇业。B13这两种现象足以说明,广州餐饮市场发展潜力强大,但是广州餐饮类老字号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必须在清晰自身特色和优劣势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实现浴火重生。

(一)进一步加大品牌传播投入

过去,大多数老字号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来自人们的口碑传播,属于消费者的自发行为。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老字号品牌的兴衰无不与广告投入有关。“皇上皇”在旧年代率先实行媒体传播,广告可谓铺天盖地,这无疑加快了品牌传播速度,提高了传播质量和效率,让“皇上皇”这个品牌迅速蹿红。1950年中秋过后,香港某大报在头版夺目位置登出标题新闻:“皇帝之父,不日到港。”这别出心裁的阶段式广告迅速勾起港人的好奇心,人们纷纷猜测,到港的皇帝之父到底是谁?几天后答案公布,同一报章在同一位置赫然写着:皇上皇腊味运抵香港。两则新闻成为港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皇上皇”知名度在香港一炮打响。B14但是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营销环境更为复杂,“皇上皇”品牌传播投入相对不足,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消费者与品牌的相遇程度不大,这也是众多广州老字号流失年轻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国外老品牌更加注重广告投放,与之相比较,广州本土老字号,除了王老吉广告投入较大外,其他基本为没有广告投入。(参见图1)

此外,在加大品牌传播投入的同时,应加深对“皇上皇”品牌故事的挖掘。如年轻一代对苹果、微软、安利等外国知名企业创业故事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而对本土老字号的认知基本为零。故“皇上皇”应加大企业品牌文化建设,重视品牌媒介传播,以此改变消费者心目中有关老字号陈旧落后、固步自封的不良形象,唤醒消费者对老字号的那些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如可利用植入广告的形似,把“皇上皇”的品牌形象及特色产品融入到合适的电视剧、电影,尤其是低成本、流行度高的网络剧中,让广大隐形消费者了解“皇上皇”,在以后的消费选择中,能够因为某些桥段中的品牌印象而最终成为其忠实的消费者。

(二)扩展营销视野

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广州老字号享有得天独厚的岭南文化优势,众多广州老字号企业也因此有一种“坐商”思维惰性和行为方式,缺乏以消费者偏好和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营理念。

一方面,在老字号品牌跨区域差异问题上,传播时应该加以淡化,以便获得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如“皇上皇”腊味产品虽然由原来的10多个,拓展出高、中、低档近100个品种,但是在其他区域销售时依然强调的是“老广情结”,限制了产品的销售空间。在区域差异问题上,具体可以借鉴王老吉的做法,针对北方人口味重、气候干的特点,打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口号,弱化区域差异,明确定位,引起消费者共鸣。另一方面,在岭南本土区域营销时,可把岭南风情与美食文化相结合,强调地方传统特色的传承,让异地游客和消费者产生文化差异体验,从而产生浓烈的消费兴趣。

同时,还可通过品牌收购或引进,整合品牌优势资源,优化品牌竞争格局,寻找新的市场机遇,支持品牌“走出去”。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和广府饮食文化优势,通过跨区域开店与港澳餐饮企业的合作,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解决好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为“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三)营销方式多样化

广州本土老字号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方式单一且落后,缺乏营销理念,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皇上皇”在文化营销中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使消费者能将自己的产品与岭南饮食文化联系起来。但是这仅仅是以企业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当今社会不能实现与消费者的完全沟通。在这一点上,国际老品牌“耐克”的营销方式很有借鉴意义。如“耐克”创业初期,经过市场调查,将热爱运动、崇拜英雄的青少年作为消费主体,签约一些当红的体育明星,制作大量青少年追逐喜爱的广告,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销售攻势很快将市场打开。

另外,在事件营销中,特别是在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方面,“皇上皇”的现今做法还有待提升。如可借助参加大型公益活动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媒体宣传的增值效应。国际品牌英特尔就曾无偿支持中国电脑教育,既赢得了自身的美誉,又发掘了中国潜在的市场;选择符合其产品特质的明星形象来增加品牌曝光度,在明星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上进行隐形营销;投拍一部反映广州老字号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出售菜谱、开办美食讲座等等。

“秋风起,食腊味,要食就食皇上皇”。“皇上皇”不是广州最早的腊味品牌,如今却成为广式腊味的经典与代表,走在广府饮食文化的前沿。所以,对“皇上皇”商业历史的重温与发展现状的反思,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品牌活力,更能叩醒人们对广州本土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意识,对其它老字号品牌价值提升提供现实的借鉴启示。(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老字号协会官网http://.cn

[2]甄人,谭绍鹏.广州著名老字号[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127-129.

[3]杨万秀.广州通史・当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390.

[4]皇上皇集团官网http://.

[5]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316.

[6]岑姗.广州老字号的现状分析和品牌传播策略初探[m].广州:暨南大学,2006.

[7]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商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5.

[8]钟琳,周豫.皇上皇:老广心中“家乡的味道”[n].南方日报,2014-6-5(a11).

[9]李江涛,王旭东,荀振英.广州蓝皮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4版)[m].广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0]中国广州网.

[11]皇上皇集团官网http://.

[12]李春ィ何伟杰.广州老字号保护仍是“概念”[n].羊城晚报,2012-4-4(a7).

[13]罗桦琳.广州人去餐馆一年花六千[n].广州日报,2014-7-3(a1)

[14]宁全聘.招牌腊味始沧洲[n].羊城晚报,2012-1-14(B10).

[15]王先庆.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70.

注解:

①广州市老字号协会官网http://.cn

②甄人,谭绍鹏.广州著名老字号[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127-129.

③杨万秀.广州通史・当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390.

④皇上皇集团官网http://.

⑤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316.

⑥岑姗.广州老字号的现状分析和品牌传播策略初探[m].广州:暨南大学,2006.

⑦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商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5.

⑧钟琳,周豫.皇上皇:老广心中“家乡的味道”[n].南方日报,2014-6-5(a11).

⑨李江涛,王旭东,荀振英.广州蓝皮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4版)[m].广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⑩中国广州网。

B11皇上皇集团官网http://

B12李春ィ何伟杰.广州老字号保护仍是“概念”[n].羊城晚报,2012-4-4(a7).

B13罗桦琳.广州人去餐馆一年花六千[n].广州日报,2014-7-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