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习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1:41

高职实习方案篇1

【内容摘要】高职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顶岗实习,这一部分将对高职学生们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提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本文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及改进建议,以更好地提高高职矿冶专业类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校;矿冶类专业;顶岗实习;方案和建议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研究。矿冶类专业的学生,职业技术要求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因而更加需要高职矿冶类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入工作岗位之前有比较实践性的工作经验,这样做可以把学生们放置在一个更加具体的实践环境之中,面对真实的工作,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掌握好实际的操作技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高职矿冶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在实践中学到真才实学。高职矿冶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以前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实习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们能够顺利毕业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顶岗实习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学,这是顶岗实习的本质及自然属性。因此,很多人将顶岗实习视为“顶岗教学做”,将其看为职业教育中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有效实现形式。顶岗实习搭建了高职院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桥梁,二者联合对学生们进行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内容与形式上更加契合社会需求,这无疑是“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理论的具体实现方法

。(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思想,顶岗实习更加真实地将学生们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也让学生们直面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生产问题以及突发状况,适应工作节奏,开发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水平,让学生们在理论知识之上构建实践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的目的。利用顶岗实习的这种方式,弥补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差距。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于1995年首次被伯耶尔提出,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团体成员需要进行沟通以及交流,分享已有学习资源,以共同完成任务。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学习共同体理论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由此理论可知,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学习共同体理论强调着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推动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高职学校的矿冶类专业的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同学校的辅导老师,工作单位的指导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同学构建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交流经验,共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的目的。而在顶岗实习的实际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指导教师与工作岗位的指导老师依然是培养的共同体,对顶岗实习的学生们继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指导,而学生们之间,作为学习的共同体,他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因此,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将培养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相融合,更有利于推动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

(四)反思性实践理论。反思性实践理论是美国教育家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强调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即“反思性实践”,这样的形式可以代替“技术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立足特定的教育背景,解决特定背景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更加具有实践性的知识。然而,在“反思性实践”中一般涵盖了两层,一层是“对行动的反思”,另一层是“在行动中反思”。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反思性实践是一种人类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有效方式之一。毫无疑问,顶岗实习是高职学校矿冶类专业学生们进行实践的重要环节,而反思性实践理论对学生们进行顶岗实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理论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有质量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高职学校矿冶类专业的学生们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以学校里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关突发状况,学生们都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寻找优良的解决方法,并且进行一系列的反思,这无疑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

二、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高职学校。高职学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简称,在我国,“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职业学院”都属于高等教育专科的高等院校,与传统专科学校同类。长久以来,高职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等综合能力较强,为基层生产工作输送专类人才,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阶段。高职院校更加侧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让学生们具有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二)顶岗实习。其实,关于顶岗实习这一概念并没有比较统一的界定。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顶岗实习并不等同于企业见习,校内实习,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们通过准员工的身份进入未来的真实工作环境,并且需要比较独立地完成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享受相应的薪资待遇,承担实习责任。在顶岗实习的实际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顶岗实习学生管理

根据研究,学校与企业需要作为顶岗实习的管理主体,并且明确管理体系,确认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让企业能够全程参与学生们的顶岗实习。通过双方的共同协定,规范顶岗实习的相关环节,让顶岗实习规范化,使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面都满意。

四、结语

毫无疑问,目前顶岗实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本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管理方案,有利于顶岗实习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使学生受益,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少金.基于pDCa管理模式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27~228

[2]于辉.影响高职机械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37~138,251

[3]傅建东,吴燕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性的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5,21:82~86

[4]陆娟.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分阶段监控制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2):199~200

[5]杨彦玲.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7:49~50

[6]刘秋红.顶岗实习对高职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72~73,98

高职实习方案篇2

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rofessionalandtechnological

managementinternshipStandardsResearchprogram

LUoDayong

(ChongqingVocationalinstituteofengineering,Chongqing402260)

abstractinordertosolvethesafetytechnologymanagement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ostpracticeofexistingproblems,improvethesafetytechnologymanagementpractic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ofprofessionalposteffect,theformulationofstandardsimminentpractic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ofsafetytechnologymanagementprofessionalpost.inthispaper,forthestudyandformulationofsafetytechnologymanagement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ostpracticestandardprovidesprogramguidance,hascertaintheoryandpracticesignificance.

Keywordsinternship;workintegratedlearning;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1方案制定的意义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符合顶岗实习岗位要求的岗位数量较少;(2)老师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不足;(3)老师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到位;(4)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不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因此,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必须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本文为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提供了方案指导,本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在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发现顶岗实习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拓宽研究视野,提供研究思路。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外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访谈交流法。针对理论研究分析出的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和企业现场指导教师进行访谈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的办法。(3)问卷调查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交流访谈,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设计问卷调查表,在教师中、学生中和企业现场指导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提供依据。

3研究内容

3.1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学校现状调查研究

(1)根据研究目标选择调查样本学校,设计问卷与调查方式及内容。(2)深入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有效性,高职院校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安排到位情况,学生本人对顶岗实习生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2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现状调查研究

主要就实习的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态度,顶岗实习企业希望的目标、顶岗实习企业管理的难点企业对顶岗实习的保障措施、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的障碍等问题调查。

3.3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问题研讨

通过召集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建立的方法、保障体系等问题研讨。

3.4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分析研究

(1)分析研究顶岗实习前续工作环节。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素质教育、文化浸润等方面分析。(2)分析研究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工作环节。主要从职业认知适应期,技能熟练波动期,心理稳定成熟期,情绪倦怠浮躁期等方面分析研究。(3)分析研究顶岗实习后续管理工作环节。主要从及时总结、奖惩分明,树立榜样、传承优秀,以赛促学、巩固成果等方面分析。(4)分析研究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关键节点。从学生实习分配环节关键点,实习过程管理环节关键点,后续管理过程关键点等方面分析。

3.5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分析

主要从管理主体,顶岗实习学生身份,实习地点,管理时间,管理内容等方面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

3.6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研究

(1)顶岗实习的实习质量分析。通过对调查样本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顶岗实习的质量。(2)顶岗实习校方管理现状分析。从实习阶段教学全过程系统性,培训教育及时全面性,校企合作机制有效性,实习基地选择的科学性,师资选派和管理情况,兼职教师管理学生的体制,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等方面分析研究。(3)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质量评价分析。

3.7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校内标准体系的构建

(1)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内涵研究: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2)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研究: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外评价和校内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进行研究。

3.8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

(1)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指标的内涵研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准职业人。因此,在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2)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的实施方法研究:采用学生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统一在一张评价表中进行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实习实训标准进行评价,构建高职院校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考评表。

3.9研究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该标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该标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该标准应有利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标准应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条件,该标准应适应我国安全生产企业实际条件,该标准应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4实施步骤

4.1项目申报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编写项目申报书,进行项目申报。

4.2项目研究的准备阶段

充分利用图书、报刊、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尽量多有用的理论文献资料理论学习,集中课题组成员重点学习相关的教学论著,及时掌握最新教研动态和相关资料,为本项目找到理论依据,以及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具体做法。

4.3项目调查、探索阶段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全国范围内部分涉及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相关高职院校,分析、研究目前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制定解决方案。

4.4项目实践阶段

(1)以本校学生为实验的载体,对初步形成的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进行实践。(2)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各班学生顶岗实习,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3)形成实践结论,形成阶段报告。

4.5项目完善阶段

(1)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本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推广,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2)完成最终成果报告,并提交报告。

4.6项目结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所有的项目研究资料,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5预期成果

(1)研究分析找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效果欠佳的原因。(2)研究分析清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从顶岗实习前续工作、顶岗实习过程、顶岗实习后续工作等方面研究得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3)分析研究得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4)研究分析得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5)构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校内标准体系。研究得出校内实习实训标准体系的内涵,校内实习实训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6)构建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体系。研究得出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指标的内涵,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的实施方法。(7)研究制定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该标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条件,适应我国安全生产企业实际条件,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实习方案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5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高职实习方案篇4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根据这一要求,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优化配置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科学地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英语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仍在教学中摸索前进,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理论与模式,往往照搬本科或普通专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未来职业特征,没有建立起“实用为主、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侧重于词汇、知识和语法结构,强调记忆和机械操练。过分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常常会使教学中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生活脱节,与专业培养目标貌合神离,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要。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能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通过行动导向使高职公共英语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职业能力成长的工具,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必需的技能,加深对未来岗位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行动导向的概念在我国职业教育界被广泛提及,虽然理论成果还不丰富,但不乏职业院校主动接受、大胆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行动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urng,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要求学习过程必须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职业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环节,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指与专业知识不直接相关,但是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的技能。关键能力应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和发展,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3)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4)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愉快的精神体验。

斯蒂尔(Stiehl)根据学习环境区分学习是否属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他认为,在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中学、生产项目、企业实习、企业认识实习等)和在模拟环境中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实验等)属于行动导向教学,在符号环境中的教学(做报告、上大课、口头讨论及所有仅仅由课本支持的学习形式)都不属于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模拟仿真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在课堂英语学习中,教师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将来职业生活中担任的角色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含有真实事件的过程中,担任与现实世界中类似的角色进行语言交际,解决真实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仿真实训教师通过仿真实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突出仿真性,选用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或接近业务原型的。

1.步骤一:教师设计情境。以讲授汽车英语为例,教师根据汽车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需求和学习内容创设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这是课堂授课前的准备,如在讲解汽车维修服务内容时,教师设计一个外国客户因汽车出问题来到4S店的情境,要求学生用英语对客户的车辆进行问检和维修。

2.步骤二:呈现情境。授课之初,向学习者呈现需要研究的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放映一些视频给学生观摩,初步呈现4S店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角色,同时介绍一些基本的汽车英语语句和词汇。

3.步骤三:提出问题或任务。根据情境和当前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解决或完成,如在了解清楚车辆的情况后,开具问检单据并出示店里规定的各项维修费用的报价让客户确认,开具施工单据并让客户确认等等。

4.步骤四: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和所学词汇、句型,扮成外国客户和维修员的角色进行表演。

成立模拟公司进行综合实训模拟公司就是按照实际公司的模式进行运作的公司,如利用模拟外贸公司讲授商务英语,模拟酒店讲授酒店英语,模拟汽车快修店讲授汽车英语等,学生作为雇员在模拟公司里工作,接受公司各方面的实践锻炼。这种模拟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二)项目教学法

基于行动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展开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一个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始终围绕任务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不仅可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英语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角色意识,而且能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项目教学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活动、总结评估、项目检查等。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运用现实岗位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对策,从而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认识,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精神的教学方式。

准备案例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准备案例。winstontellis博士在《introductiontoCaseStudy》一文中将案例分成三类:一是探索性案例,二是解释性案例,三是描述性案例。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描述性案例比较适合课堂教学。教师应着手收集、设计与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案例,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拟真的,虚拟的案例缺乏实际意义,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网页、录像、ppt、VCD等多媒体的形式。案例的问题应是开放式的,答案应是多元化的,从而促进学生多种见解的形成。

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可以采用个人发言、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方式。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案例分析结束后最好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各小组可派代表轮流上台发言,交流案例分析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以英语为课堂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怕出错。

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结果升华,一般由教师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案例中包含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等。教师对讨论情况的讲评要思路清晰,并善于总结规律。

撰写案例报告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案例报告,对案例分析和讨论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教师对案例报告进行评分,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笔者以《汽车英语》课程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汽车售后服务中用英语处理客户投诉的模块教学,先对客户投诉的案例进行选编,然后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待学生了解了这些案例之后,再采用模拟教学法重演投诉和解决投诉的过程,以巩固这个教学模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行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行动导向教学法也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多数英语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而只有教师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掌握其具体要求,才能根据职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布置任务、收集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获取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2]耿娟,彭正文.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归晓曼,李凤.“行动导向型”教学策略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个案设计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9,(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雷术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刘洁.“行动导向法”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7).

[7]卢春梅.试论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高职实习方案篇5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高职实习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能力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视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许多弊端,为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以增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教育演变为压缩型本科教育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办学经验,未能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策略定位,,而是向本科美术院校取经,造成了对本科美术教育模式的盲目效仿,致使学生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模糊,无形中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演变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2、重学术教育,轻实践技能训练

由于师资、实训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性、职业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存在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此,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充斥着简化的本科理论,课程全面铺开,面面俱到,追求完整、系统,而实践操作无比薄弱,学生动手环节无一精通,这造成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错位。

3、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对技术进步和岗位群变化反应迟钝

设计学科极具当代性特征,因此设计教育必须具备敏锐的知识感应力和前瞻性的洞察品质,对技术进步和岗位空间反应敏锐,并能及时顺应设计发展而建立动态的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专业设置未能反映设计行业的发展态势,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对技术进步和岗位群变化反应迟钝,无法适应当今设计发展的更高要求。

二、示范校建设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把握的原则

为尽快解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校企共建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前瞻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2)科学分析的原则。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地、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知识体系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进行教学内容选取。课程设置要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一体”,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和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必须与够用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组织中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要达到1:1。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选取上,应以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项目所需知识够用为原则。

(4)“双证书”原则。双证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重视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的建设,应设置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5)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做法

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行动领域D学习领域D学习情境”的基本思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案设计途径,来实现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向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转化。(具体见下图):

现以高职艺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说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过程:

(1)行动领域设计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从社会调研到课程体系的产生全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过程完成,具体步骤如下表:

典型任务确定过程:

如图所示,从调研相关职业岗位确定工作岗位,由工作岗位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再找出具有典型性的工作任务,进而确定本具有教育价值的工作任务。

(2)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设计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的,例如: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之一是包装设计,在此工作岗位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如下图所示:

(3)学习情境开发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为载体进行的。以《食品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基于完成一个具体产品的包装设计这一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进行了设计。如图所示:

按照以上思路,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后,可以形成职业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方案。同时,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将积极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置与之还不匹配,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时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为此,在模块设置上,应实行“2+1”模式,即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教学安排在前两年,最后一年只安排职业拓展课,这将有利于全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高职实习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研究分析

现如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关于数学教学教育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两个问题,第一就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加大了专业技能的培训,缩短了文化教学时间,第二就是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应用案例是高职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影响着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成果。

一、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但实际上,一直到1980年代案例教学法才开始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尤其是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这本由美国卡内基小组在1986年提出的报告书中,重点的提出了在师资培育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价值。而国内教育界真正开始探究案例教育法却已经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二、案例教学具有的特征

(一)具有确切的目的性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某一个或某几个具有代表性而又相互独立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了解、分析、解决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完整的思考问题技巧,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质。

(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真实的案例教学方式,与一般的举例教学相对比来说,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正因如此,案例的整个求解过程也就更加复杂。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具有随机应变、揆情度理、综合考量、决策果断的能力。也就是说,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有真实的客观性

案例教学所列出的案例,都是剔除了实际生活中某些复杂条件后真实事件,不掺杂编写者的主观意见,完全是真实事件的缩减版。这样的案例即填补了的教学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更好的去联系实际,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四)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由于学生接受教学的场所一般都是在校园内,而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接触、学习到当前实时的社会问题,并且学会如何运用现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变。

(五)具有过程的动态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教师提出案例,在一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索。

(六)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自主地探索,能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七)具有结果的多元性

案例教学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受家庭影响不同等,造成学生往往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目前我国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的是告诉学生怎么运用固有公式去解答数学题,其内容不仅在实践中不够实用,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非常的乏味。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独唱”,教师不再直接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创造,充分激发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一起思考、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学习。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集思广益,更容易开拓思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达到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二)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的转变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仍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而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以后所从事的企业的利益。

(三)重视双向交流

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停的听、不停地记笔记。至于最后学生到底听进去多少、理解了多少,就要等到最后考试测试时才会知道。案例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进行理解、消化,然后查阅各方面的资料,经过缜密的思考,这些都无形中帮助了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课堂教学时,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站在“引导者”的高度从旁引导,把控整体教学进度。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可能忽略的问题,通过来自不同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理解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大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教师加深思考,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进而加强自己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1]。

四、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案例教学应用现状

(一)学生基础水平下降

案件教学实践是反映问题或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向学生传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高职数学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2]。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平均水平较之过去有所下降,数学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学生缺乏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应用能力

经过传统的理论式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熟练的解答出数学题,却无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依旧是以考试过关为主,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应付考试。

(三)高职数学教学方式仍需改进

模式化的固定思维对我国的大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陈旧的思想导致教师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是主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且由于高职学生实习时间过长,学校相对应的减少了数学学时,导致教师为了赶学习进度,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灌输学生知识信息,而学生无法及时的吸收,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四)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基础偏低,而抽象、概念多、计算量大的高职数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加上传统单一的条理式灌溉教学模式,最终只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五)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适用于高职学生数学教学的案例资源过于缺乏,因此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应用。加上不够重视案例教学模式,没有专门人才去进行有效地引领,没有办法灵活的编制案件,及时更新案例内容[3]。

(六)没有完整的系统化整合

虽然高职院校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成熟,对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掌控得还不够精确。同时,受传统教育固定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案例的选择方面定位还不够契合,无法发挥出案例教学最优的教学效果,制约了当前案例教学的开展。

五、提升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注重案例的可靠性

做好案例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具有完整的案例选编,基于案例是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一目的,案例的选编应具有典型性,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并且与所学理论知识有着直接联系。教师应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搜集案例,或借鉴专业课上遇到的案例资料,或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资源收集真实事例。

(二)采用客观生动的方式进行数学案例教学

虽然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真实案例开展教学,但是案例也不能只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应该摆脱教科书式的编写方式,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适当的在案例描写中加些议论、场景描写或者旁白等,但要注意的是,所议论的部分不能暴露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加不能产生因议论而引导了结论走向的问题。黄伟在《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数学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曾提出可以适当的把专业问题数学化,这样案例就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和凝聚力,比如在面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过程中,引入以下类似的案例:已知m公司使用a、B两种原料进行生产,分别使用x单位的a原料和y单位的B原料可生产出U单位的产品,其中U(x,y)=7xy+24x+51y-3x2-5y2,a原料的售价为12美元/单位,B原料的售价为3美元/单位,生产出的产品售价为50美元/单位,问m公司的利润最大值。这种教学案例的设计,大大的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到答案的多样性,加强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跟理解。

(三)提高对案例教学重视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都存在着重要误区,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忽略了案例教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数学理论体系,转变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对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完善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只有在平等、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自如的放开思维,判断问题,与教师轻松的进行交流讨论,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设身处地投入进案例研究的过程中。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保障一节高水平的高质量的数学案例教学,只有具备渊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将案例分析的有理有据,令学生信服。因此,学校可以适度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评估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案例教学,同时只有教师有着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才能更好地衔接不断变化的教育方式,改进知识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及时掌握最新的数学教学软件,从而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六、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的宗旨

(一)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学形式新颖多变,总能不断的调节学生注意力,不断转移学生大脑兴奋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二)教学内容具体易学

真实生动的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和公式的叠加,不再是死记硬背。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方式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过程,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轻松、愉悦、活力。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思考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七、结论案例教学目前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案例教学为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供了很大帮助。不但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还能对教学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讨论,通过自己自主学习加深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永清.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5,28(8):17-17.

[2]姚克俭.高职数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65-67.

高职实习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生;诚信档案;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20-02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由包括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处,团委、系部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做人、做事”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奖助贷、就业等方面,不诚信行为日益严重,大大增大了学生工作的难度。学生诚信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遏制,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于高职学院学生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保障[1,2]。

一、高职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1.学生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籍贯、政治面貌、所在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家庭详细地址、身份证号码、本人联系方式(手机、e-mail、QQ号)、家庭联系方式(父母姓名、住址、手机、座机)、学生的毕业去向(具体单位名称,工作岗位,工作地址),在填写时要特别注意核实,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

2.学习情况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情况。学习成绩包括在校期间所有修完课程的成绩,实习、实训成绩除分数外,还需要包括实习、实训的名称、地点、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是展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力凭证。

3.经济信用情况。包括缴纳学费情况(是否缴清、部分已缴、未缴,未缴学费的原因,是否申请缓交),在校期间勤工助学情况(需提供工作单位、岗位名称、工作内容,证明人),奖助情况(项目名称、金额),贷款情况(贷款合同、金额、还款承诺书)等。

4.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信息。就业、创业教育主要包含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参加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制作比赛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单位、就业时间、就业岗位等。

二、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高职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实质上是学生学籍档案的补充与延伸。高职生学习成绩和诚信档案相结合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在校情况。高职生学习成绩反映了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诚信档案确保这种表现的真实性。诚信档案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如同一双潜在推手,渗透在学生行为规范、纪律管理与奖惩等方面的学生日常管理中。诚信档案通过全面、系统、动态地监管高职生日常行为,使团学骨干的评选、奖助贷的评定、入党推优、毕业生工作的推荐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在肯定高职生成绩的同时也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诚信档案不仅涉及到考试考核上,还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更加客观科学。发挥诚信档案的隐性推动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价值,逐步使高职生的诚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高素质的高职生的必备条件,全面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第二,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推动高职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为获得较好的工作单位与岗位,不惜掩盖不及格的科目成绩,杜撰团学骨干身份,夸大企业实习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在面对学生虚假简历时,也往往只能从言谈举止去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内在的诚信、责任心等品质无从考量,致使很多优秀的学生无法被录用,而投机取巧的学生却屡屡受聘。然而,这些学生工作后的不诚信行为却使得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乃至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断降低,这也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毕业生的诚信简历为筛选合适人才作依据。学生诚信简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单(教务处提供并盖印)、在校表现(班主任填写意见并签名)、社会实践(包括企业实习、勤工俭学经历,要具体列出实习的内容)、奖惩评优等,这在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能提供学生道德品质的表现状况,形成更具有说服力的综合素质简历实证材料。既能为用人单位全面使用和了解高职毕业生的真实信息提供资料,又能为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使用,为毕业生提供权威鉴定材料。学校也会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毕业生的就业诚信度提升,推进学校的就业质量。

第三,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有助于高职生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由于工作状况较差,还款能力有限,不还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国家教育助学机构及学院助贷管理部门通过高职生诚信档案可对高职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信用状况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助学贷款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控制助学贷款风险;通过高职生诚信档案可以对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全程监督,有效防范贷款风险,有利于学院进行贷后管理,防范学院承担的风险。同时,高职生诚信档案与学籍档案一起会跟随学生进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此敦促学生还款或评价高职生的诚信状况,让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良性循环,使助学贷款服务更多学生。

三、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必须坚持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诚信档案建立的基础性原则。只有保证客观性,诚信档案的建设才有意义,诚信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状况的客观记载与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必须具备很强的客观性。诚信档案要尽可能地收录能够反映学生诚信行为的原始材料,对于数据的解释要客观、慎重,不能随意下结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或将学生的问题大肆渲染。

2.全面管理原则。全面管理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高职生诚信档案的包含内容应该全面,凡是在校期间与学生诚信相关的信息应尽可能记录完整;二是指管理育人工作的全面性,既要有班级同学互助互帮的良好氛围,也要有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的关心与关注,以及学院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图书馆等与学生交往和联系较多的部门的紧密合作。建立合理的制度,使诚信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而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细化归档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而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完整性。

3.动态管理原则。动态管理就是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有些高职院校仅用几天的突击形成诚信档案,这是对高职生诚信档案工作极不负责的表现,这样整理诚信档案本身就是不诚信,也是对培养学生诚信的不负责任。高职生诚信档案是高职生在校学习、生活、实习实训期间形成的信用记录。随着高职生生活、学习、工作地点、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必须经常、及时地做好他们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更新和补充材料,确保诚信档案的准确和完整,避免内容老化和材料残缺。

4.学生参与原则。诚信档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诚信档案开始时,高职生需要在认真阅读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后郑重签字。在随后的整个档案建立过程中,需要高职生本人积极参与,随时掌握自己诚信档案中的记录情况,成为自己诚信档案的监督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诚信档案的真正作用。

5.公开与保密原则。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需要向用人单位、银行等社会机构公开,但在向社会公开时,需要有保密意识,涉及学生安全、隐私的部分信息要保密。所以我们只能公开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内容,对法律不允许公开的内容,要做到严格保密。查阅大学生诚信档案,要经学生本人同意或有关部门审批,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未经许可人员的保密。使用诚信档案管理软件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

诚信是一种意识,更应该是一种习惯。无论是意识的培养,还是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最大的行动和实践。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不仅是对高职生进行诚信管理的有效形式,也是进行学生管理的良好方法。它能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构筑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坚实的道德屏障!

参考文献:

[1]李一萌.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应用,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2):9.

高职实习方案篇9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赵鸿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高职实习方案篇10

中职教育案例教学法教学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的是不同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结果是否成功具有决定的作用。在教育模式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是面向社会各岗位的一种教育,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本文阐述了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以期对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教学方式不规范

在中职教育中,教学实践是重要的环节,但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举例子方式就是案例教学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是有明显的区别是,一是案例教学中,案例是主要地位,而举例教学中,举例是次要地位;二是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要地位,而举例教学中,学生是次要地位;三是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将例子的原理讲清楚后,让学生运用原理,或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四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完整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而举例教学中的例子不具有这些显著的特点。

2.缺少典型案例,并且案例处理失误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发展成熟,在中职教育的一些专业中,缺少案例教学中需要的成熟案例。而目前已有的案例是具有篇幅长、背景复杂、问题难度大等特点,需要学习的学生又缺少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因此,在学习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来自报纸、杂志的实例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这些实例是经过改写的,细节部分会有放大或缩小的问题,从而使案例缺乏真实性。当然,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学案例进行细化、加工处理,就会失去教学重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不深入思考,同样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

3.师资队伍匮乏,学生学习方式陈旧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还是传统方式,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目标不是培养案例教学法教师。因此,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而且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不足,缺乏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案例教学法在学习方式上是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完整的观点,因此,对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但传统教育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若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学生就不能自主参加讨论案例和分析案例的环节中,因此,造成了教学失败。

二、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的改进方法

1.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案例教学能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参与讨论、主动学习、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找到案例中存在原理、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师需要对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进行区分,防止将两者混为一谈。在学习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外学校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视频学习,进行思考,寻找与我国教育结合的切入点,进而使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2.建立完整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因此,要成功实施案例教学,就要选择适合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启发性。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学科案例库,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学校案例库资源的合作建设和资源共享。在案例不足的情况下,选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不仅针对教学目的和环节,还要与理论知识结合,具有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3.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据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在知识的结构上综合化。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索,不断学习和创新,适应教学需要。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加强培训,掌握案例教学需要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让教师参与基层的工作,了解基层运作形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国内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被动的学习,课堂参与程度较差,这样就使课堂效果不高。因此,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分析课程相关案例中包含的理论知识,掌握案例的背景和相关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案例,找到解决案例的方法。此外,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加深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178-181.

[2]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2(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