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1:50

药剂学的性质篇1

 

【关键词】口服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吸收

 

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展开救治,然而,药物于胃肠道的粘膜快速吸收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即将其归纳为生物药剂学。而生物药剂学是指药物于跨膜转运期间,受转运蛋白所影响,造成药物难以快速被胃肠道的粘膜所吸收,最终使药物于患者机体中的利用率、吸收率不断下降,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1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具体生物药剂学因素

 

1.1循环系统因素

 

循环系统因素由:肠淋巴系统、胃肠血流的速度、血流量、肠肝循环等组成。其中,血流量对于胃吸收的速度会造成影响,而血流量针对小肠的吸收并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主要由于小肠黏膜的血流量比较充足;随着肝首过的效应逐渐增大,所代谢的药物就越多,这就使血药的浓度慢慢减小,最终影响药效。如果患者体内肠肝循环药物存储的时间较长,则会导致部分药物的血药浓度渐渐转变为双吸收峰。而且,药物于消化道内大量吸收,大多数是经毛细血管由循环系统完成相应的转运,而淋巴系统在机体内的转运往往可以将其忽略,但是针对一些大分子的药物吸收其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1]。

 

1.2化学障碍因素

 

化学障碍经胃肠勃膜的上皮分泌大量的勃液、消化液等组成,主要有:胰蛋白酶、胃酸,如果蛋白多肽药物被酶、胃酸严重损坏,相对分子数量大,且脂溶性较弱时,则难以穿透生物膜,使其在人体中难以发挥其药效。

 

1.3消化系统因素

 

消化系统因素有:肠内运行、胃肠代谢、胃肠液pH值、食物影响及胃排空率等,而消化道内不同的pH环境,对弱酸性、弱碱性等物质解离状态会造成很大影响,且分子型的药物与离子型的药物相比,容易吸收。而胃肠道内的酸性、碱性环境,对于部分药物安全性、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使部分胃粘膜面积大及接触机会多的药物,于胃中对于弱酸性的药物吸收则会渐渐加大。尤其针对需及时产生作用的药物,如止泻药,其胃空的速率对于药效发挥会产生直接影响。此外,肠运动也会使固定制剂渐渐分散、崩解,待其和肠的分泌液完全混合之后,可使药物和肠表面上皮接触面积扩大,这样可促进一些溶性较难的药物于人体内快速吸收。

 

2生物药剂学性质如何影响口服药物吸收

 

2.1影响药物溶解性

 

在药物吸收期间,溶解性、稳定性属于核心影响因素,这一过程主要指药物由制剂内得到快速释放,直至患者消化液内,经消化液直接跨过胃肠道粘膜的阻挡,直到被转运出。患者所服用药物的可溶解性,对于所服药物由药物制剂直接融入整个消化液、血液循环内的速度均会产生影响,此速率即溶出速率。该速率针对部分较难溶解的口服药物,可直接由药物的制剂内溶解且释放一些除病成分及之后被吸收,此过程较限速,对药物持续时间、药物起效速度均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药物应用强度,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

 

而针对部分口服药物吸收性非常好,且溶解速率较快的药物,虽然药物溶解性好,但是随着药物释放速度的加快,常常会使口服药物在患者血液内的含量较高,且溶解度非常高,这就使得药物的持续时间慢慢缩短。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其药物溶解速率可做相应的控制,主要经药物制剂的技术能够较好安全、精准地解决一些难题,从而有效缓解药物的溶解性影响患者服药效果,以使药效较好地发挥出来,最终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2.2影响机体膜通透性

 

患者口服药物之后,药物经消化道的上皮组织的细胞快速运转,其运转速度和药物所吸收的浓度依存性存在直接联系,会直接影响机体膜通透性。而且,首过作用主要包括:肝系统代谢、消化道等,对于吸收程度会产生严重影响;而胃肠道和肝脏间所出现的转运蛋白以及药物所代谢的酶体系,对于药物膜通透性、首过效应等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医生给予患者用药,以及为患者开具口服制剂期间,需多关注上述因素对于药物吸收所产生的影响,且重点观察药物生物学的药剂学性质[3]。

 

针对口服药物的制剂吸收初始过程,其经过释药体系来控制整个药物的释放技术,在当前研究及发展也渐渐成熟,然而药物的跨胃肠道勃膜不断转运以及系统之前所引发的代谢,当前还难以较好地控制,值得重视的是,上述药物针对释药体系内的药物吸收以及提升治疗疗效等方面就有积极作用。此外,在设计相关口服用药前,相关人员应全面了解药物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尤其关注药物服用期间的首过作用、膜通透性等,以降低药物跨膜的转运体系对代谢产生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分析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具体生物药剂学因素,进一步探究生物药剂学性质如何影响口服药物吸收,这对于药物的设计、口服用药指导等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当前于此方面的分析还比较浅,需于今后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龙江.口服药物吸收中的生物药剂学性质[J].商品与质量,2016,14(40):324-325.

 

[2]张文平,杨久春,吕正兵,等.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27(5):903-907.

药剂学的性质篇2

【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

目前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已形成四大释药系统同时发展的格局,这四类释药系统是:普通给药系统、缓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中药靶向制剂是中药制剂的新型给药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新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p于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systemtDS),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地定位于靶区(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1]。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材料学及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突显出中药制剂在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的进展作一综述。

1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1.1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按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浓集而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脂质体(liposome)、乳剂、微球(mircosphere)、还有随着高分子材料发展起来的纳米囊(nankcapsule)、纳米球(nanosphere)。②主动靶向制剂(activepreparation)是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将修饰的药物载体定向的运送到靶区。其中包括:经修饰的载体药物、配体-受体系统、连接单克隆抗体后的免疫微粒、前体药物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andchemicaltargetingpreparation),其中包括:磁感应制剂、pH敏感制剂、热敏感制剂、栓塞药物等。

另外,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1.2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特点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品、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积于肝、脾、淋巴等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而口服结肠靶向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适当的方法,使药物经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而是运送至回盲肠后释放并发挥局部或全身疗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中药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

2.1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形成的药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药物制剂。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载药靶向运行、延长疗效、避免耐药性、减少给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2]。常规的脂质体主要由磷脂或磷脂和胆酸组成,改造过的脂质体通过选择不同磷脂或投入其它成分而改变成热敏、pH敏和阳离子脂质体等;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免疫和长循环脂质体等;还可以运用磁性制剂和前体制剂的原理制备磁性脂质体和前体脂质体[3]。如用超声法或高压乳化法等制成黄芩脂质体分散液,再用流动床将它用多种糖芯材料(山梨酸、葡萄糖等)作切线喷雾制成黄芩脂质体粉末,有助于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4]。另外还有青蒿素、银杏叶、喜树碱和长春新碱等脂质体的报道,而采用熔融法制备的双参相口服液,也是国内、外首次关于中药复方脂质体的报道[5]。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脂质体双层膜的组成及制备工艺,提高脂质体包封率、稳定性及其靶向分布、对靶细胞作用等方面。

2.2微囊、微球靶向给药系统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囊膜材料),将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的剂型。囊膜有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作用,可防止药物氧化、水解和挥发,掩盖不良气味,减少复方制剂中的配伍禁忌。我国研制的中药挥发油类微囊已有10余种,如可提高稳定性的芥油微囊,掩盖不良臭味的蒜素微囊等,也可制备特殊性能微囊(磁性微囊、pH敏感微囊)起到靶向释药作用。

微球是指将药物分子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多用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如蛋白类(明胶、白蛋白等)、糖类(琼脂糖、淀粉、葡萄糖、壳聚糖等)、合成聚脂类(如聚乳酸、丙交酯乙脂类共聚物等),而以二乙胺基乙基葡萄糖、血清白蛋白、可降解淀粉制成的微球具有生物黏附性。靶向微球可分为三类:普通注射微球、栓塞性微球、磁性微球[6]。如以高分子生物降解聚碳酸酯[poly(DtC-co-tmC)90∶10]为载体,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含肿瘤坏死因子(inF)并具有强烈磁性的聚碳酸酯磁性微球[7]。以壳聚糖为载体制成的金雀异黄素(Genistein,4′,5,7-三羟基异黄酮)微球胶囊制剂,对肺与脾的选择性强,并且药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具有一定的缓释性[8]。

2.3结肠靶向黏附给药系统结肠靶向黏附给药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该系统通过特殊控释技术,使药物转运到回盲部后,才开始崩解或释出载体微粒,并使载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黏附于结肠膜表面,达到定位释药与黏附的双重目的[9]。结肠靶向黏附给药系统在中药方面的运用还处在研究阶段,如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是由于游离蒽醌对大肠的作用,将大黄提取、浓缩、干燥,制成大黄泻下的大肠靶向制剂,就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用量[10]。又如以中药组方进行药物提取,精制后制成微丸,选取经特殊处理的果胶为包衣材料,考察其在人体结肠内的定位、释药情况,为中药结肠给药提供了依据[11]。

2.4复合型乳剂药物制成复乳后,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目的,而且在体内具有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可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肺、肾、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较丰富的器官中。复乳中的小油滴与癌细胞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成为良好的靶向给药系统,复乳也可作为多肽、蛋白质等水溶性药物的载体,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失活,增加稳定性[2]。目前中药复乳制剂虽不多见,但从长远看,乳剂尤其是复乳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靶向输送的重要工具之一。如用peG、紫杉醇和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的氯仿溶液在氮气流下减压成膜,加入玉米油经水化超声处理后,通过微流化器使其微乳化,制得的紫杉醇微乳[12]。康莱特静脉注射乳剂具有靶向作用,直接有效抑制癌细胞,同时能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并有良好的镇痛功能,且无不良反应[13]。

2.5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粒是由天然高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明胶、乙基纤维素等)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如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aCa)、丙烯酸共聚物等)制成粒径为nm级固态胶体粒子,分为药库膜壳型纳米囊和基质骨架型纳米粒。这类载体制剂的优点是可生物降解、低免疫性、制剂形成多样化、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如用乳化法制备了125i-白蛋白-黄芪多糖纳米粒(168±62)nm,研究表明小鼠口服后主要分布在肝、脾、肺中[14]。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的喜树碱固体脂质体纳米,动物实验表明,该制剂在体内有良好的靶向性[15]。最新的研究表明,甘油三酯和油类连合的固液二相载药系统,比传统的硬脂酸载药系统具有更大的载药量,并且更适合于临床运用[16]。

3中药靶向制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中药靶向制剂在我国还仅处于实验阶段目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主要是在单味药方面,而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

3.2中药靶向制剂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如何较恰当地描述中药靶向制剂体内、外释放过程,是中药靶向制剂质量评价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运用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3.3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展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要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临床可用的靶向制剂,只靠制剂学的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开发中药新剂型,特别是靶向制剂,是中医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4讨论

剂型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大有前途的学术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医药科研项目中,剂型改革即第四类新药约占40%(尤其是中成药的剂型改革)。中药成分复杂且作用是多靶点的,因此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过程中,应根据中药各种确定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在人体内的作用部位制成各成分相应的靶向微粒,并阐明药物各靶点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药作用多靶点的问题。此外制剂的靶向性应当和中药的归经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部位结合起来,使之更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随着世界医药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理想的中药剂型应该是具有稳定明确的成分指标以及可重复的药理和临床效用数据的“标准化制剂”。建立客观的质量检测指标,使制剂生产研究与国际研发工作接轨,这是今后中药新制剂研究的重心。综上所述,随着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及制剂技术的发展,中药靶向制剂已经发展成为中药药剂学的一个新亮点,随着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体内药代学的研究深入,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殿洲.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2.

[2]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6,363.

[3]张冬青,程怡.脂质体的研究概况[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2):125.

[4]全东琴,苏德森,张景海.蝎毒脂质体前体制剂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6):31.

[5]吴志荣,徐莲英,蔡贞.双参脂质体口服液的研制[J].中成药,1988,12(7):6.

[6]李超英.抗癌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再研究及展望[J].中医药学报,2001,29(6):31.

[7]吴远,叶红军,王家,等.含肿瘤坏死因子聚碳酸酯磁性微球的制备及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1):33.

[8]吴婉莹,李云谷.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胶囊的体内药动学研究[J].中药材,2002,25(4):282.

[9]陈建海,陈清元,陈志良.结肠定位黏附释药系统聚合物载体研究与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60):366.

[10]武新安.大黄泻下的大肠靶向给药之我见[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72.

[11]刘晓华,张均寿,李纯球,等.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研究[J].中成药,2001,23(12):859.

[12]阎家麒,王惠杰,童岩,等.紫杉醇微乳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73.

[13]李超英.中药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及开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30.

[14]易以木,杨唐玉,潘为民.125i-白蛋白-黄芪多糖毫微粒在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3):244.

药剂学的性质篇3

1.1厘清学科关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教学质量[4]。在进行药剂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厘清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的关系,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药剂学专论重在讲授具体的药物制剂制备新剂型、新技术与新方法,体现在“型”(赋剂成型)、“均”(药物成分分散均匀)、“效”(制剂的疗效)三个方面;物理药剂学重在“理”(药物制备基本理论,也用物理化学原理阐述制剂制备理论);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在“评”(制剂生物效应的评价)。这样厘清三门学科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1.2改革教学安排,增加实验教学增加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时数,重视实验课开设,特别是物理药剂学实验的开设既不能重复药剂学的实验,又不能重复物理化学的实验,应开设“内容是药剂而实验方法却是物理化学”的实验,并且加入一定的以多成分药物为模型的实验,如“不同制剂黏度比较、多成分的同步溶出”等实验。药剂学专论可结合中西药、新药研究内容,重在教授药剂研究、生产与应用的关键共性问题。

1.3改革教学方法,材与大纲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相结合的头脑风暴研究生教学法[5],鼓励研究生采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提出问题,不盲从权威,这种求异思维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新奇独特的创造性设想。除头脑风暴法外,还可进行双语教学[6],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创新论坛、学科竞赛等,或是采取参观、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对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两门课程,全国应材与大纲。

1.4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考查学生的创新素质[7]研究生课程考核中引入“四位一体”的多维度考核体系,课程期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平时小测验、实验课成绩、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能较完全的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以体现,是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考核体系。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分支学科高水平教学[4]为确保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需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如物理药剂学是比较缺少师资力量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求较高,需保证专职任课教师,可由药剂学教师兼任,但需进行师资培训学习。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选送一些年轻教师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请进来”,就是聘请国内外一些名师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把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带进来。教师要不断进取和终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向学生传真道、授新业、解疑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2药剂学学科课程教育改革对药剂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1提升药剂研究生的研究水平课题研究是药剂学研究生从事的最好创新工作,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所获得成果而体现出来的[8]。药剂学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主要背景知识为化学、数学、生物学与药学知识,其中物理化学是沟通微观物质基础(结构特征)与宏观现象(状态函数),“静态”(平衡态)与“动态”(动力学)的桥梁;数学知识是物理化学与生物药剂学的重要表达工具,生物学知识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又是药物制剂质量优劣的评价方法,药剂学则是药物制剂研制、生产与应用的主体战场,因此对药剂学及两门分支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为药剂学研究生创新素质与思维方法的培养提供所需的主体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2提高药剂研究生对药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药学问题主要存在于新药研究,药剂生产调配,制剂应用、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效果中,这五个方面均与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相关,如药效学部分的研究与药剂学制备工艺、剂型等相关,与物理药剂学的溶解度、溶度参数、扩散、溶出、释放、pH分配等相关,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量变过程相关。因此药物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需要扎实的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的知识。

2.3提高药剂研究生对药物制剂制备技术的掌握程度药物制剂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制剂制备工艺水平与制药装备的提高两个方面。制剂制备工艺的不断提高有赖于药剂学、物理药剂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提取技术,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等技术;还有制备技术,如固体分散、纳米囊包载、超分子载药、缓控释等都与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相关。新的制药装备,如前述的提取技术以及成型工艺的装备都是基于特定的制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都制约于药剂学与物理药剂学学科发展[9]。

2.4提升药剂研究生对药物制剂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水平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对药物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如胶束萃取———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便是很好的证明,胶束萃取为物理药剂学内容,而高效液相测定则是质量控制方法。药物制剂质量评价可分为化学等效型、生物等效型与临床等效型三种形式,在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对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药剂学及分支学科对研究生的药物制剂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水平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

3药剂学学科课程教育改革对促进形成新型药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际意义

药剂学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药剂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反映新世纪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新世纪药剂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0]: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药学事业实际需要,培养系统掌握医药理论和技能,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现代科学基础和应用理论训练,具有创新思维,能独立从事新药研发,解决药剂难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药学研究专门人才。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药剂学及分支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完善,将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11],对培养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的药剂学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剂学的性质篇4

【关键词】药剂科;综合管理;建议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Departmentofpharmacyinhospitalmanagementexploration

ZhouFangmingLiuJinXieHui

(JiangsuSecondpeople'sHospitalofDongtaiCity,Jiangsu,Dongtai,224200)

【abstract】Departmentofpharmacyinhospitalisthehospitalworkimportantcomponent,itspolicy,academic,technical,practicalstrong,istomaintainpeople'shealth,ensuresafeandeffectivemedicationfortheimportantlink.pharmacymanagementworkmustbecloselycombinedwithmedical,teaching,scientificresearchneedstoprovidefortheprevention,treatment,diagnosisandcomprehensivemanagementservices.Howtoimprovethehospitalpharmacymanagementleveltoimprovemedicationsafety,securityhospitalorderisimportant.inthispaper,thehospitalpharmacymanagementsomesuggestionsarediscussedasfollows.

【Keywords】Departmentofpharmacy;integratedmanagement;suggestion【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25-03

近20年来,在国内外与医药相关的各种基础理论科学突飞猛进,药剂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随着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药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循我国《药品管理法》中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监督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施行科学管理方法,制定各项工作规范,建立健全药品质量全面管理制度,培养提高药学人员素质,掌握药学科技理论,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应用先进药学检测技术严格控制药品质量,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等目的。这些功能都是现代医院药剂科应该具备的,这就要求现代医院药剂科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管理方法,以切实提高药剂科的多重多用功能。

1药剂科管理特点

1.1专业技术性强

医院药剂工作者不同于医院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其具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药品的科学管理,处方的审核与调配,用药咨询,药品质量的检验,制剂的生产,药品的贮藏与养护等都有其自身的操作规范和理论依据。因此在对药剂工作进行管理时不应仅仅强调行政性,更应该考虑到工作本身的专业性,避免因对专业性知识忽视而出现工作疏漏。

1.2效益双重性

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为社会服务。同时我国当前医院仍属于效益性单位。因此医院在看病救人的同时还应该兼顾职工的经济收入。药剂科下属各业务部门都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其业务工作对医院的经济活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说与医院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药剂科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效益的双重性,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

1.3政策法规性

医院药剂科不同于其他科室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其具有专业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政策法规性。在药剂科管理工作中往往要遵循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彻底贯彻上级单位对医院药剂的管理指导。医院药剂工作是科学知识与政策法规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而医院药剂工作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和在国家的法律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药剂科管理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

1.4服务广泛性

医院药剂科服务的对象不单单是某一个病种患者或一个科室患者,而是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所有患者。药剂科工作中要求药学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药学知识,积极开展以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经济、正确用药为宗旨的用药咨询工作。由于这些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所咨询的问题及询问方式各种各样,因此药剂科工作具有服务广泛性。在药剂科管理中应注意到这一特点,在保护好群众广泛用药咨询的前提下,切实做好药剂科其他有关管理、核查等工作。

2提高药剂科综合管理方法

2.1切实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医院药剂科是一个集专业、政策、服务等一体等综合性管理部门,其除了经营医院日常药物的采购、保管、供应外,还担负着药物监督、药学教学、科学研究、群众服务等多方面任务。因此对于这样一个任务多重化、综合化的工作单位,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应该重视药剂科工作人员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让工作人员切实意识到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能够自觉遵守相关的工作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好药品采购、保管、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能够活跃在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第一线,为群众提供相关的用药知识知道服务。这是医院药剂科实现现代化综合管理的第一步,也是保证能够切实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的软性条件。

2.2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

医院药剂科是一个综合性质的工作部门,其服务多向化、工作多样化,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工作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帮助完成。药剂科工作人员首先应该遵循《药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工作范围及岗位职责,避免违反工作章程、操作规范的事情发生。同时医院内部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条例及规章制度,如不断完善医院药剂科日常工作条例、药品采购监督管理制度、药品调配供应制度、药品盘点制度等,使得药剂科工作人员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保证药剂科综合管理的顺利进行。

2.3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院药剂科具有学科性、服务性的双重性质,其既是医院药物管理使用的后勤保障性单位,又是患者药物咨询的服务窗口。为了提高药物使用咨询水平,药剂科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对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常见配伍禁忌等熟悉了解,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准确的药物咨询。近年来新药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及对新药的了解,工作人员还应该注重新知识、新药物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自学水平、药学基本素质。为患者提供多向化、广泛化服务也是现代医院药剂科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药剂科工作人员都应该严于律己,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争取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2.4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作用

综合化的管理需要综合化的管理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药剂科综合化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医院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准确的统计汇总药剂科工作中的问题、经验等,有利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计算机网络还使药物管理、贮存、供应等更加便捷、快速,最大程度避免了药物使用失误、价格错误等疏漏的发生,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温建东,药剂科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意义分析[J],吉林医学,2011,23(36):247―249

药剂学的性质篇5

关键词:中药药剂;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72-02

中药药剂的标准化管理实施问题是当前医药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让我国的中药产业迅速发展,怎样标准化管理及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战略等是影响中药药剂管理结果的几大重要问题[1]。本社区医院研究人员特对中药产业的现状以及中药企业的管理进行分析,并且并现今市场的中药产品质量,材料资源进行调查,从现状基础出发,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帮助中药药剂走向标准化管理的实施[2]。

1我国中药药剂标准化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药消费群体局世界榜首。从而导致了药物种类繁多,市场杂乱的现象。中药传承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药剂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重要是唯一的治疗药剂。其疗效与药物的药效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与开发中药药剂,使中药的使用更加方便化,然而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1中药品种繁多,采取复杂,质量各异

中药药剂多为纯天然生长而成,需专业医生人工采取得到。并且根据中药药物的地理特点、气候环境、采摘季节的不同药物的品相与疗效也会产生差异。有些中药长相相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药物,有些中药由于地域性与气候性不同长相南辕北辙药效却大同小异。我国目前对于中药药物的种植、采摘与储存的专业人士有限,药材的来源无法做到标准化,药材的质量无法保障[3]。

1.2中药的研制方法不够科学化

每种中药药剂要发挥其药性,都需根据中药本身的特性与药性,药剂用量的多少来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才能讲中药的药性发挥到极致,对症下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一方面能将中药药剂的服用方便化,但是运用的不恰当,不仅会抑制药物本身的特性,甚至会将药物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导致中毒的危险。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总是难以完整的确定,因此对于正确的研制开发中药药剂的科学技术,发挥中药药剂作用的同时减少其他危害的发生,分析中药药性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就成了标准化管理中药药剂中一个最大的阻碍。

1.3中药的临床试验不够标准化

每一种新药的研发都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才能上市发行。目前我国对于研制的中药药剂的疗效与副作用试验不够仔细标准化,对于各种情形的试验结果说服了难以服众,从而导致了患者对于药物的不信任感,阻碍了中药药剂的研制与发展。

2改善中药药剂标准化管理的应对措施

2.1严把药物进口质量关

通过建立严格的种植、采摘药物体系,严格保证用以中药药剂研发的药物来源质量。剔除质量不合格或者具有歧义性的药物之后,再按药物特性标准合理的储存药物,保证温度分类管理,以保障避免药物的药性与新鲜度流失过快。此外还要对于草药营保证通风干燥储存,防止生虫发霉变质等。

2.2中药提取物技术标准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药物原材料良莠不齐,直接导致了中药药剂成品的质量。从中药材中利用标准化的科学技术,提取成药药品所需要的成分来研制开发中药药剂,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为原材料所造成的困扰与局限性。在药物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根据科学比例来保障提取物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保障药物成品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2.3中药药剂研制技术的科学性

最后对于中药药剂成品的研发室中药加工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技术采用不得当,不仅破坏药剂本身所带有的疗效,将之间的程序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会造成药物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药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严格细致的根据药物药性的不同利用最佳手法来研制,最大程度的保障药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促进药物的生产、包装与流通的标准化规范化,使中药药剂研制整个过程都趋于标准化,规范化。

2.4反复试验增强信任度

对于研制出新药的新药不断反复的进行临床试验,对于药剂的复杂性相对应的病症详细做好记载,并根据中药特点增加强有力的说明,使中药药剂的研发与国际接轨,真正做到标准化管理。

3中药药剂标准化管理讨论

中药药剂的标准化管理及实践直接关系着现今中国医学与学术界能力与信誉,并且时刻影响着购买成药人群安全,甚至影响到临床试验患者康复的人身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和责任。中药本身的魅力与复杂性,使越来越多海内外的专业人士研究中药药剂的开发,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发展的急迫性及重要性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凸显无疑。中药药剂管理的标准化不仅能促进现代制药产业与社会的发展,还能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现代化国际化,提高中药的地位与重要性,使全球更多患者在通过中药的帮助下更快康复。

当前,中药药性的发挥需要的熬制方式局限了中药的快速传播,而利用科学性技术研制中药药剂,使中药药剂打入国际市场,标准化的管理师首要基本条件,只有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促进中药的发展,才能将中药稳稳打入国际市场,开展属于中药的巩固之地,以还人类更为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沈玉萍,张睿思,韩文宪.科学管理提高中药饮片安全性:中国医药报[Z].2010.

药剂学的性质篇6

[关键词]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11]付毅华,杜华碧.祛风止痹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渗透性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0):2221-2222.

[12]董方言.现代使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0-307.

[13]方世平,孙曼春,王智勇,等.月桂氮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280-282.

药剂学的性质篇7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5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注射剂,且aDR类型以全身性反应为最高,占37.52%,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21.82%。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aracteristicsandregularitiesoftheadversedrugreactions(aDR)ofsevent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andprovidereferencesforrationalclinicaldrugus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conductedon2617reportsofaDRresultingfro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duringtheperiodfrom1994to2005retrievedfromCHKDdatabase.ResultsaDRaremainlycausedbytherapeuticdrugsforcardiocerebrovasculardiseaseand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URti).Systematicreactionwashighest(37.52%),followedbydamagesofskinandappendages(21.82%).ConclusionsimportanceshouldbeaddressedtoaDRcaused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topromoterationaldruguse.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versedrugreactions;rationaldruguse

随着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开发及临床应用逐渐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有报道[1],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所占比例仅次于抗菌药物。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原因及其规律,本文对1994~2005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7种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对1994~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进行检索,从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aDR的病例报道文献318篇,共2617例。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对所选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7种中药注射剂aDR分布情况见表1。

表117种中药注射剂aDR分布情况(略)

tab.1DistributionofaDRofthesevent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

表217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表现类型及构成比(略)

tab.2ClinicalmanifestationsofaDRofthesevent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

3讨论

261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多于单方制剂,本组aDR病例报告涉及17种中药注射剂。仅双黄连、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清开灵5种复方注射剂的aDR就占总数的40.32%。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过不良反应,其中活血化淤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清热解毒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故不良反应也较多。调查发现,aDR居前10位的品种中,有6种活血化淤药,有4种清热解毒药。它们的aDR达2173例次,占83.03%。其中活血化淤药葛根素、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刺五加、黄芪6种中药注射剂的aDR就达1269例,占48.49%;而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双黄连、穿琥宁、清开灵4种中药注射剂的aDR达904例,占34.54%。提示临床在使用复方制剂、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剂时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尤其是加强对葛根素、鱼腥草[2]、双黄连、复方丹参等临床使用较多、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质量再评价。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面广,常累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3]。有报道[4],仅双黄连注射剂1个品种引起aDR就多达36种。中药注射剂常见的aDR类型中全身性反应、皮肤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这5种损害已达2223例,占84.94%。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务必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过敏史等,以筛选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对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①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中药材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气候等种植条件的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成分差别就更大。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不同生产厂家及不同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不同,有的中药材中杂质(如丹参中的鞣质)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特性极为相近,生产过程中不易分离,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5]。故在用药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本保证[6]。此外,国内的中药质量标准很不完善,只能对所含个别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基本上没有“杂质”的检查项目,而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制备、提纯过程中的杂质的控制不达标都是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重要原因。②中药材中成分复杂,含有生物碱、内醋、木脂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和色素等多种成分,有的本身还是致敏物质(如鞣质和蛋白质)。对那些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来说,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越多就越易引起不良反应[7]。③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规范。如配伍不当、稀释用输液选择不当、加药方法不当、滴注速度过快、超大剂量使用、没有辨证施治等。有研究[8]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参麦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等与临床静脉注射剂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且多已超标。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阻塞微血管,造成水肿、肉芽肿、静脉炎,并诱发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甚至对患者的心、肺、肝、肾等器官造成的损害。④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如超敏反应的发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些过敏体质的人,会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因而过敏反应发生与否,机体的反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⑤在药物宣传方面,忽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描述,造成医者或病人用药不当,警惕性不高,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9]。

总之,在尽快统一中药制剂生产质量规范,开展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的同时,作为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中药制剂的辨证施治,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不可随意超量用药;注意中药注射剂的调配操作;选择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溶媒;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尤其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浓度;并重视其aDR的监测。同时使用中药制剂要注意掌握“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参考文献】

[1]裴振峨,刑丽秋,孙文竹,等.北京市2005年第一季度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首都医药,2005,12(24):19.

[2]吴红卫.107例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1):92-93.

[3]李永康.苦黄注射液过敏性休克1例[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3):46.

[4]周超凡,林育华,徐植灵.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J].中国药物警戒,2005,2(4):201.

[5]佘白蓉,杨绮华.四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54.

[6]何晓利,陶中原,张蕾,等.3种抗病毒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33.

[7]张宪安.实用药源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22.

[8]李江华,曾佳.9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2):120.

药剂学的性质篇8

   [关键词]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4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11]付毅华,杜华碧.祛风止痹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渗透性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0):2221-2222.

   [12]董方言.现代使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0-307.

   [13]方世平,孙曼春,王智勇,等.月桂氮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280-282.

药剂学的性质篇9

【关键词】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满意

药剂科属于医院用药安全重要部门,该部门与药品配置、发放及使用等均无法分开,为此药剂科药品质量优劣直接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1]。药剂科药剂人员确保患者用上质量安全的药品是他们应积极探索的目标,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为了进一步探讨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措施与效果,我院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药剂科人员共有20多名,包括门诊药方药剂师、急诊药房药剂师、住院药房药剂师及药库与药科管理人员等,从2013年开始实施药品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将2013年-2015年作为研究组,而2010年-2012年作为对照组。两组期间均抽取药品2000份、患者200例进行调查,两组药品、患者相关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期间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中未实施持续性改进,而研究组期间则开展持续性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2.1保障用药安全,严把质量关:药剂科管理人员应在进药渠道与进药上严格把握质量关,保障药品来源正规,生产厂商应有良好的临床口碑,才能确保疗效更好;毒、麻、危药品应单独放置,甚至需加锁保管;按照药物的性状,做好避光、防潮、冷藏及防震等措施;按照药品领入的时间、有效期、批号等顺序摆放,在使用时应根据标识日期发放药品与管理,此外还要避免药品长时间积压[2]。

1.2.2加强在职人员培训,不断强化业务素质:药剂科属于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该部门远离临床一线,导致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此外,主管人员若未能加强重视,则极易造成该科室人员药学服务水平与管理质量不高。基于此,医院应有目的选派药剂科人员到上级医院观摩与学习,而医院药剂科科室内部也要做好相关药品药学知识培训,并制定理论学习与考核办法。医院药剂科管理人员应不断督促本科室人员接受新的药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本科室人员整体素质。

1.2.3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践行依法办事:近几年,我国卫生体制不断改善与完善,使得药剂科逐渐往规范化、技术化、科学化及服务多元化发展。为此,我院药剂科建立药品管理小组,组成包括业务院长、本科室负责人,以及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责任人,其中业务院长监督管理麻醉等药品,负责全面工作;药剂科及麻醉科则按章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环节细化到位,持续改善工作差距,同时医疗部应制定与修订品处方规章制度,定期做好处方工作的考核与查处,对门诊、急诊及住院等药品用量与药剂师调剂权等进行调查与整改,若有不合格或不合理现象,应停止其用药处方权与调剂权[3]。此外,应定期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条例,开设药品管理学习班,确保药品管理与应用安全与合法。

1.2.4药剂科应加强品安全管理:品是药剂科常用药物,而且物在各个科室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为此药剂科对品应做到细化、量化及账务相符。要求药剂科严格规范品的管理,可设置专柜加锁等方式管理毒、麻等药品,确保药品从采购与入库到出库等方面均安全有效。随时掌握用药的动态,及时清点数量,根据医院品处方管理办法科学发放药品[4]。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专用账册管理与登记,可做到药品实物、微机账目及手工账目相符等,登记记录中应确保患者资料、药品名称、处方开具人、调剂师、药剂师等均符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期间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药品滥用率、不良反应率及患者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将p

2结果

2.1药品质量对比

研究组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药品滥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患者不良反应率、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50%(5/200),对照组则为18.00%(36/2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药剂科是确保医院药品发放、供给及配送到临床一线的重要部门,也是主要的后勤保障与服务部门,药品优劣对患者有着直接影响。从近几年我院药剂科药品管理工作及经验来看,品管理属于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品有时效性,可逆转,可恢复,尽管对身体影响不大,但使用不当,比如连续大量应用,轻者可能上瘾,重者则嗜瘾成性[5]。基于此,加强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我院将持续性改进措施应用在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院药剂科从2013年开始在药品质量管理中实施持续性改进,将2013年-2015年作为研究组,而2010年-2012年未实施持续性改进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2000份药品与20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期间药品过期率、药品损坏率、药品滥用率分别为1.75%、1.00%、0.95%,对照组则分别为9.90%、6.05%、5.40%,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余晓峰.药剂科对品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方法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8(10):6013-6014.

[2]陈小彪.我院合理控制药品库存量的持续改进[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6):180-181.

[3]宁俊凯,林淑瑜,甘惠贞等.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差错及改进策略[J].中国药业,2014,09(18):71-72,73.

药剂学的性质篇10

abstract:performanceandsynthesismethodsofphosphateestersurfactantwereintroduced.applicationsofphosphateestersurfactantintheprocessingofpesticideformulationssuchassuspendingagent,wateremulsionsandmicroemulsionandwerefocused.Last,tocombin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surfactantinagriculture,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phosphateestersurfactantinpesticideformulationsprocessingwasprospected.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磷酸酯;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

Keywords:surfactant;phosphateesters;suspendingagent;wateremulsions;microemulsion

中图分类号:tQ4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14-02

0引言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公害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研究农药制剂技术创新、降低农药的危害,已经成为农药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科技工作者推广了三种农药剂型,分别是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农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在制造包装储运过程中更加安全方便,顺应了农药无公害化的大趋势,使用水基型制剂,为解决农药公害问题提供了重要渠道。

1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是最传统的一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湿润性和乳化性等。常见的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包括磷酸单酯和磷酸双酯,pH均在1.5-2.5之间。

2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应用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越的特性,分散、乳化、增溶性广泛用于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农药剂型加工[1-2],添加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乳化分散的能力加强,稳定性比较好,发泡力低。

2.1在农药悬浮剂中的应用

2.1.1农药悬浮剂的特点

水悬浮剂具有以下特点[3-7]:①以水为基质,可以在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均匀分散,与环境兼容性好。②有效成分粒子很小,悬浮率高。③成本远低于乳油,其能源消耗成本非常低。④加工安全性高,既能减少原药的流失,又利于工人的身体安全。⑤对用户的使用也有安全性和方便性。水悬浮剂直接兑水就可以喷雾,有利于使用人员的安全健康。

2.1.2在悬浮剂中的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能强烈的吸附分子在固体颗粒的界面,其亲水基团电离,产生负电荷,由于粒子具有相同性质的电荷,相互排斥,因此悬浮剂具备极好的分散稳定性[8]。

孙绪兵[9]等使用对苯乙烯苯酚甲醛树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与其他分散剂进行复配得到质量分数为10%悬浮剂,此配方工艺流程简单、成本相对比较低、经济效益显著。孔繁蕾[10]等制备的双草醚钠盐悬浮剂,得到的悬浮剂流动性好和分散性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后悬浮率高,使用操作方便,且不污染环境。

2.2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

2.2.1农药水乳剂的特点

农药水乳剂是以水作为溶剂,含有极少或不含有机溶剂,包装生产和存储成本低;对环境的污染小,同时,对生产者的身体皮肤和眼睛也减少了伤害,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易燃易爆性。

2.2.2在水乳剂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水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分散的系统,水乳剂在形成过程中会有油/水界面的形成,表面张力也很大,必须添加乳化剂来制备稳定的水乳剂。乳化剂在水中形成立体的效果空间,通过静电斥力来破坏水乳剂中液滴之间的结合。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具有相当广泛的油、水平衡值和极强的乳化分散特性,不但能降低油/水表面张力,静电排斥力还可以阻止液滴的合并。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农药水乳剂的制备。

仲苏林[11]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2种乳化剂复合制备的30%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产品质量稳定,常温贮存2a后各项指标仍符合水乳剂的要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刘钰[12]等研发的双酚a聚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由于含有eo-po-eo结构,所以其应用比较广泛,明显的提高了水乳剂的物理和化学的稳定性,显著的降低了水乳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含量、不同种类的水乳剂。

2.3在农药微乳剂中的应用

2.3.1农药微乳剂的特点

微乳剂主要是以水为基质,添加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促使微乳剂的稳定。其在生产过程中无有机物的挥发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比较安全,且分散系不会消失或者沉淀。

2.3.2在微乳剂中的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农药中的微乳剂大多为o/w型微乳液,一般会选用HLB值13以上的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和亲油性磷酸酯类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来作乳化剂,形成稳定的微乳状液。

卢镇[13]等研发出配方质量分数为4%的三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和质量分数为2%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将此配方应用到以水为基质的25%唑菌和25%丙环唑的新型微乳剂中,结果表明此农药制剂质量相对稳定不易挥发,降解性优良。田文学[14]等优选出以eo-po嵌段型表面活性剂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按质量比4:1混用可加工出质量分数为30%的毒死蜱微乳剂,对该微乳剂进行了贮存稳定性试验,各项指标均达标,其对苹果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性能高。

3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应用中的展望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具有容易降解、低刺激的特点,适合广泛应用于农药中,它的湿润性和乳化作用增加靶标生物对药物的吸收,达到杀菌除害的效果。用F,Si和B元素改性的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所需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农药杀菌中对于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通过对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改性,让农药有效的识别靶标生物,促进靶标生物对药物的吸收,提高农药的杀菌抗虫效果,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未来会在农药生产、应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水乳剂及制备方法:Cn,101438700[p].2009-05-27.

[2]陈宏,叶进刚,吴志杰,等.一种含有氟啶胺的农药水悬浮剂及制备法:Cn,101836626a[p].2010-09-22.

[3]吕会田,陈存社.磷酸酯盐型表面活性剂概述[J].日用化学工业,2005,3(3):174-178.

[4]张群,张瑾.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表面能力及影响因素[J].日用化学工业,2006,36(2):69-72.

[5]崔国友,莫炳荣,陈文纳,等.含松香骨架甜菜碱类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日用化学工业,2007,37(3):206-208.

[6]郑延成,黄倩,梅平,等.酯肪酸烷醇酰胺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1,41(4):240-243.

[7]安秋凤,丁洋,门靖.磷酸酯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织物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1,40(1):38-41.

[8]黄良仙,顾玲,杨百勤,等.磷酸酯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活性[J].日用化学工业,2008,38(2):87-90.

[9]孙绪兵,王亚廷,王凤芝.25%丙环唑・多菌灵悬浮剂的研制[J].农药,2008,47(1):21-23,880-882.

[10]孔繁蕾,向家来.双草醚钠盐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Cn,101743957a[p].2010-06-23.

[11]仲苏林,曹新梅,章东生,等.30%毒死蜱・甲维盐水乳剂的研制[J].日用化学,2010,49(3):181-183.

[12]刘钰,王伟.液体原药制备成农药水乳剂稳定性研究[J].世界农药,2009,31(6):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