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2:27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1

abstract:Basedontheneedsofmeticulousplanningandmanagement,basedonthefieldinterviewandquestionnairesurvey,thispapercomparesandanalyzesthematchingconstruction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andthedistributionand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typesofcommunitiesindifferentregionsofShenyang,understandsthebasicneedsofresidentsintheuse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putsforwardplanningstrategiesforthecommunity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Shenyangfromtheservicemanagement.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Keywords:residentialcommunity;publicservicefacilities;equalizationofpublicservices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44-03

0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设施的具体规模和建设要求,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明确了方向与标准。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中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及政府已出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教育、养老等配建的要求,由多部门联合对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审批管理。但是面向实施操作中,由于标准设置精细化不够,实施配建中存在着建设不到位、管理移交难等问题。同时老城区土地资源有限成本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足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本文结合社区发放问卷和居民实地访谈,从规划管理实施还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配建的精细化管控方法。

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与需求调研分析

调研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道、大东区大北2个街道、19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新建住宅区和老旧小区在服务设施配建的典型特征。按照国家有关配建要求内容,重点对社区户数、人口数、年龄结构、外来人口、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养老服务、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和回收《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类型、分级情况、配置规模及居民对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与满意程度。重点就沈阳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情况进行整理,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对,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为下一步居住公共设施配建提供依据。

1.1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投入分析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除幼儿园市场化办园外,多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普遍规模偏小。教育设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配置需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特别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侧重于住宅楼的开发和销售,公共设施配套滞后,且随意更改公共服务使用功能问题突出,安排在逼仄空间,造成建成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低、分布不均、供给不足,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历史配建标准低,使得我市老城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特别是政府投入建设的养老、医疗、文体设施更是严重不足,调查的19个社区仅有7个配置卫生服务站,达到最低15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的仅有3个;养老设施仅在街道层面设置了2个托老所,社区层面没有配建养老设施;文化活动室仅有7处,达到沈阳市文化活动室配建建筑规模300平方米标准的仅有1处(如图1所示)。新城区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定,结合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受新城区住宅小区入住率偏低的影响,使得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公共用房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接管,面向市场化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人群的数量不足,市场化参与配建意愿较低,使得配建的如幼儿园、托老所等设施存在闲置的问题。

1.2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居民需求比较

医疗卫生设施:新改造住区医疗卫生设施明显大于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对社区医疗点的设立需求较为强烈,对现有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规定。

文化体育设施:新改造居住区文体设施主要结合会所、园区集中绿地设置,老旧小区配套室内体育场馆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场地数量少面积小,现有文体设施建设规模低于国家规范规定。居民认为合理的户外体育场地应均匀分散到住区中不同地点。

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和派出所等行政办公机构设施用房基本健全,独立建设较多,但办公空间面积偏小,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社区公共用房规模严重不足。

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良莠不齐,老旧小区老年活动中心配置数量优于新改造住区,但普遍存在使用面积不足或管理不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养老机构设施、老年医疗、老年综合服务等设施严重匮乏。

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内由市场化配建运营的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建设较好,但是菜市场配置总量还不足,大多数市场为街路市场,设施水平、卫生条件、经营管理较差,与居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如图2所示。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面临的困境

2.1规范与规划管理切合不足

2.1.1规范指导规划管理

沈阳市目前执行的以现有的各类居住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均以人口对应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标准来设置,但实际规划管理中规划审批地块多为分批操作,模式化的配套指标与审批管理实际切合度不足。居住区配建要求与具体使用要求有一定距离,规划管理主要是根据相关规范对3000人左右的独立住宅地块进行无差异的模式化计算,得出对居住区配建的要求。对地块所在区位、人口构成、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等整体性情况考虑不多,造成配建要求在规定上不够严格或严谨,配建指标与实际需求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时,规范标准中关注规模指标,面向管理对具体的配建设施如幼儿园、文体活动设施各种配建的位置、朝向、楼层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面向规划审批管理的切实需要,将国家、省、市中相关居住社区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规划审批建设规模等信息关联,研究居住社区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建设指标与住区规模对应关系,为规划审批提供明确的指标配置标准研究。

2.1.2规范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人口数量、结构、居住区位、不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以及居民对原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的新需求,已有的部分指标和基本服务功能建设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如新时期《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一步社区医疗与养老应实施联合设置,按照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分别建筑规模要达到15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联合设置将需要对部分功能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新形式下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又如社区文化活动站与社区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在多功能健身活动、娱乐、阅览、管理等功能设置的重叠,联合设置需要明确混合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目前沈阳市也适时的提出了“一厅一校两站四室”模式下的社区用房建设标准,但总体上对比国家相应功能要求指标偏低,需要对社区混合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功能配建标准和共建模式进行研究。

2.2规划要求与行业管理不协调统一

近年来,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养老、体育、社区综合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各类标准存在不一致和相互交叉等现象。如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界定和规模标准不一致,名称就有托老所、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站、居家养老设施、社会养老设施等多种,对于基本涵盖功能和主要服务的老人类型标准、人均配建指标等缺乏统一,可执行操作性不具体。亟待政府统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职能,将同一类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名称归类,统一称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标准,明确配建强制性内容和具体控制。

同时又由于居住区配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应的行业规范进行管理,规划管理难以做到完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一致,管不全和管的宽的情况同时存在,如社区卫生服务、垃圾转运站、警务室等配建设施都需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实际需求确定。

2.3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沈阳市缺少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施细则,规划项目建筑审批成为配建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手段。但在配建标准不明确,各部门权益不明晰的前提下,很难落实国家、省、市的相关配建要求。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住宅小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基本上都能按照管理范畴移交政府管理,而对于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需要政府接管的服务设施在建设和接管上相对滞后。幼儿园、养老等有半经营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过度依赖市场的投入,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市场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类型也逐渐增多,改变了原有的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形式,如在幼儿园、养老、社区体育等服务设施社会资本参与和注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却缺少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和市场合理投入比例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大量由开发商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投资主体、建设监管、设施移交、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求不明确,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后续接管使用一些诸多问题。

3面向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配建对策

3.1出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规定

建议沈阳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的制度建设,由政府牵头出台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管理规定,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部门职责,以及规划、建设、移交、登记和使用管理等实施管理等要求,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得以不折不扣地实现。协调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使行业主管部门从被动的接收使用,转化为在建设前提前介入,结合规划规范要求与行业规范要求,对居住区配建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统一、明确的居住区公共配建标准、管理主体。

3.2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和建设标准。针对规划管理需要重点补充完善内容:一是要补充完善居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的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内容;二是要结合新形势对混合设置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给予明确规定;三是要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城区居住项目应严格按照标准,适度超前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议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配建标准,明确管理、使用主体。

3.3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加强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议应按照社区合理服务范围,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内容和建设模式,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保障性居住社区可适当减低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老旧小区重点锅炉房、厂房、办公楼等设施改造,灵活采用回收、租用、购买等方式补充公共用房。积极鼓励政府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发挥机制作用来进行补充公共服务需求。将并将研究内容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到街区控制图则,实现对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统筹安排。

3.4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推进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及时统计和掌握居住项目建设、人口动态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整体情况,制定实施计划。要认真研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规律,分类确定市场化可参与投入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明确投资主体,提高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建议新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按照条件约定实施,产权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的外,对于不需移交产权的公共设施按照“谁投资建设谁所有”进行操作,如社区养老设施、体育设施等。鼓励多种方式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结论

本文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为目标,对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情况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得出规范与管理衔接不够,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造成社区公共管理设施配置的滞后和不足。要逐步实现沈阳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完善和细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实施细则,从空间上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控制管理,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资建设方式,全社会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张磊,陈蛟.供给需求分析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J].规划师,2014(5).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面基广,将影响国家的住房政策、社会副利政策、退休制度、劳保制度、医疗保健及保险事业等,其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现实生活中已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规划设计者考虑,诸如:

1.住房问题。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居住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住宅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应较多考虑这种需求。与此同时,对一部分缺少亲人照顾而又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则需要安排具

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专用住房——老年公寓。

2.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在许多城市的街头绿地里看到有众多的老人在练气功、打太极拳、跳舞;一些“茶馆”或的文化娱乐场所又受到青眯;社会上各种“老年大学”及绘画、书法、养花、烹调学习班应运而生。凡此种种,说明“银发文化现象已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4.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康复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

5.在规划图上明确表示、而在现实中常被忽视的街头绿地,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再次受冲击,殊不知它已日益成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休憩活动场所。这类绿地具有投资不多、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易于管理等特点,是城市生活环境优劣的标志之一,街头绿地的用地在规划和管理中远没有得到充分保证。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全市角度考虑设置市一级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全市到期层,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老年人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比,尚有差距。根据具体条件,应当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实施以下几项基本的老年设施:

一是老人公寓。适用于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具有一定室外活动能力的老人。由低层公寓楼、公共活动中心及医疗设施组成建筑群。公寓以二、三层为宜,低层每户出入口直接连接室外绿地。楼与楼之间用楼梯及走廊联系。楼内可设小俱乐部、公共浴室、洗衣房等。公寓户型设一室户和二室户两种,二室户供老年夫妇居住。每套住房均设卫生间及小厨房、壁柜。公共活动中心包括:餐厅、电视室、图书室、活动室、门诊室、理发店、理疗室等。

二是老人之家。适用于生活自理程度较低的需照顾的老人。一般为1~2层建筑,有公共起居室、餐厅、男女活动室、健身房等。老人居室应带卫生间,房内有电炉、洗池,可自己烧煮简单食物,并有客房供来探望的亲人居住。

三是托老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晚间由家属自行照顾的老人,可在白天寄放在托老所,其设施内容可相对简化,但需教研室到一定服务水平。

4.养老院(敬老院)及康复中心。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可安置在养老院及康复中心,长期由人护理。后者应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平。此类设施服务范围可在居住区以上或从全市范围考虑。

5.人服务中心。生活上有自理能力、愿意住在自己家中的老人,中心可为其提供多种服务:雇人到老人家中料理家条及个人卫生,用专车送饭到家,安排文娱活动及旅游,家庭医疗护理,陪同外出等。

老年人由于行运不便,与健全人相比对生活居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在无障碍设计中“安全”和“方便”是主要原则,应把避免失误和灾害放在首位。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十分重视的私密性对他们显得不太重要,老年人更需要外界的关怀和人际交往,住房布置宜具有一定开放性。洗澡间、厕所、厨房是事故多发区,在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3

芬兰是世界上的长寿国家之一,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4岁和80岁。但芬兰人口老龄化形况越来越严重,预计到2030年,芬兰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2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

根据90%以上的老人喜欢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的特点,芬兰有关部门探索并逐渐确立了一种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将重点放在为老人提供周到的家政服务和保健服务等各种辅助上。

形式多样的家政服务。许多芬兰老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只要自己能照顾自己,就希望在温馨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为了保障老人在家中居住和生活的安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社会服务局将该市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均有一个社会福利中心,每个中心内又按小区划分为几个社会服务部。该部门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为老人提供家庭服务。年满75岁以上住在家中的老人,只要是年迈体弱或有病需要照顾,都可以向所在地区的社会福利中心提出申请,并获得这种家庭服务。

为老人提供家庭服务的目的,一是为了确保老人的个人卫生。家政服务人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早晚洗漱、淋浴、剪指甲、换尿不湿,必要时为老人穿衣脱衣和洗衣服;二是保证老人的营养摄取。家政服务人员为老人准备早餐、热饭,如需要,附近的老人服务中心每天可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和帮助老人进行食品采购;三是为保证老人有一个干净、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清洁工每月到老人家中打扫一至两次室内清洁卫生。此外,家政服务的内容还包括帮助老人办理银行、邮局的相关事宜,图书馆提供图书上门服务等。赫尔辛基市福利部门还专门为老人提供小型公交车服务,老人凭卡乘车,费用和普通公交车相同。

深受欢迎的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孤独,是芬兰老人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儿女不在身边,同龄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使他们备感苦闷和寂寞,身体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差。为此,芬兰社会福利部门在发展老人家庭服务的同时还在全国建立起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是协助老人在家养老的最好补充形式。大部分老人对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的服务感到满意。他们到老人服务和娱乐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多人把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

瑞典:三种养老模式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

由于生活安逸和医疗条件完善,瑞典人都比较长寿,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9岁和83岁。瑞典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瑞典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上升到23%。目前在瑞典,对老年人的照料主要由全国290个市的地方政府负责。

利丁屿市是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个“富人岛”,全岛共有4.35万名居民,但2009年一年用于照料老人和残疾人的费用高达6.7亿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约合1.05元人民币),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4%,高出所占比例第二大的中小学教育经费6%。与瑞典其他地区一样,利丁屿市目前主要实行三种养老形式:居家养老、老人公寓养老和养老院养老。

从瑞典全国所推行的养老政策来看,养老院养老是一种不得已而兴办的养老形式,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基本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和患有痴呆等严重疾病的老人。利丁屿市现有4家养老院,其中1家规模较小,专门收养痴呆老人。其他3家均为普通的养老院,每家可接受约300名老人养老,条件都很不错,一人一间房或一个小套间,从吃饭到洗澡都有人照料,而且还配备有专职护士。此外,当地医院的医生还定期到养老院巡诊,定期给老人们做身体检查。

瑞典各地方政府眼下都在大力推行居家养老的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在自己的家里安度晚年,这主要是因为居家养老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更能给人以安全感。利丁屿市在居家养老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全市约95%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

不过,老年人独自居住在家里,肯定会有诸多的不便。为此,利丁屿市政当局采取措施,为老人们居家颐养天年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全市设立了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系统。目前,利丁屿市已成立了10家家政服务公司,为当地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全天候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只要是日常生活需要的,都可以提供服务。家政服务的次数和范围根据需要而定,且要得到市政部门的认可,有的是一个月只提供一次服务,有的则一天提供多次服务。

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上述服务虽说带有很大福利性质,但还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接受家政服务老人的实际收入确定。因此,人们在申请家政服务时,还必须提供个人的收入信息。根据规定,老人们的收入不仅包括养老金,而且还包括退休后仍兼职的工资收入以及其他资本性收入。即使是最高标准的收费也远远低于市场收费标准。

据估算,瑞典全国一年用于照料老人的金额已超过1000亿瑞典克朗,其中由老人们自己承担的费用仅占到4%。

为达到通过竞争提高效率的目的,瑞典各地方政府开始把越来越多为老人们提供的服务项目承包给私营公司经营。利丁屿市的10家家政服务公司中就有9家是私营的。由于监管得力,私营公司的服务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日本:养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点

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目前,日本65岁以上老人约为3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3.1%,即每5人中即有1名老人。围绕庞大的老年人口,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医疗看护、养老居住、老年旅游等产业。日本政府已将其中部分产业定为日本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并希望通过抢占先机,将相关产业建设为日本的优势项目,参与未来国际竞争。

政企多方建设养老设施。日本国民平均寿命位居发达国家前列,60岁~70岁的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较好,因此,中产阶层以上的老人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养老,需要时则聘请上门看护服务。但是,也有大批中低收入阶层人士居住于相对生活成本较低的养老院。

在日本,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建设养老设施。政府主要提供基本福利范围内的养老设施,而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则根据老年人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建设相应的商业或公益性养老设施。

在政府大力建设养老设施的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认知障碍等特殊群体的个别需求,也有不少企业建设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

在日本,看护型养老院、住宅型养老院、健康型养老院等商业养老院数量已超过2000家,其平均拥有50间以上住房,而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低于18平方米,居室多配备卫生间。入住者缴纳的费用与其所需看护程度等相联系。在无需特别看护的情况下,入住费用通常不会高于当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费用。

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各类养老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问题,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而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因此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问题外包给专门企业。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类似“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企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在每5名国民即有1人为65岁以上老人的情况下,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不仅是社会福利问题,也带来了广泛的商机。这种被称为“银发经济”的现象,在很多产业中都有所体现,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医疗及看护”。日本政府计划利用医疗和看护产业的巨大规模,将其顺势发展为新兴的服务业产业,以拉动未来经济发展。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看护产业”即是项目之一。在同期提出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在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内,将医疗、看护和健康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再扩大50万亿日元(即平均每年扩大5万亿日元),并争取由此增加284万个就业机会。其中,针对在家养老人群的“上门看护”服务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德国: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

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部分,后两者又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在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广,既包括一般的养老金,也包括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等。原则上,所有雇员都是法定养老保险的义务参保人,自由职业者如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等一般参加私人养老保险。

法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费率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目前的缴费比例为工资的19.5%,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当雇员月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则由雇主单独支付。此外,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还获得国家补贴,总额约占当年养老保险总支出的1/5。养老金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长短计算,但最高不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

法定养老保险采取“代际协调原则”,即由当前的工作者缴纳养老保险金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德国法定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在提高法定养老保险缴纳比例的同时也在降低养老金的领取比例。

德国政府提出计划,到2030年,法定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将由目前的19.5%提高至22%。

此外,德国还大力鼓励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与法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采取“直接支付原则”,即职工在工作期间积攒了多少企业养老保险,退休后他就能得到相应数额的养老金。职工缴纳的企业养老保险占工资的比例每年由行业劳资部门和政府协商决定,且这部分养老保险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养老保险最初是作为福利向职工发放的。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4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消费;细分市场;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64-02

2006年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达一个世纪,呈不可逆转趋势。2013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在今后的十至二十年内,数量众多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将纷纷进入老龄化阶段,是快速老龄化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时期,“未富先老”的现实一方面向中国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与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老年人经济状况相较过去得到一定提高;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及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老年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政府各项公共服务、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老年人对于安享晚年的期望及信心也随之上升。可以预见,老龄消费市场必然酝酿着巨大潜力;而出于对品质、个性、便捷化的多元追求,我国老龄消费市场还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由此而生的商机与价值难以估量。

一、老龄消费市场现状

1.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尽人意。现有老年产品结构单调,设计落后过时。如服装产品,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对服装的要求是舒适保暖,价格适宜,而对款式和品牌并不敏感,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并不喜欢目前市场上老气黯淡的服装。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不足。如电子产品,随着技术进步,电子产品进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便利,年轻人可以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学习、网购和各类消费预约,却鲜少有企业商家针对老年人视力下降、反应变慢的特征设计和销售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如老年人智能手机、便携式求救仪器,等等。

2.老年服务业务存在巨大缺口。传统的医疗服务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但是老年人健康情况并不一致,有的需要专门疗养,有的却只需常规保健,而目前的保健市场呈现出鱼龙混杂一片乱象,老年人时常因上当受骗而抱怨;在“4-2-1”结构的家庭中,不少子女工作生活繁忙,期待能有家庭医生提供专业咨询和基本诊疗服务,却受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制约难以获得满足。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的上门服务几乎是空白,部分独居老人迫切希望得到生活照料;养老院和老龄公寓的开发建设一直发展迟滞,供养能力不能满足现有和未来需求。至于针对老年人的咨询服务、出行服务等,也被绝大部分企业忽略。

以上仅是老龄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的两个举例。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现有企业缺乏长远眼光而安居现状,有意进入的企业则因该市场未被充分开发而显出的经济效益持观望态度。事实上一旦对老龄消费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其潜在价值必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

二、老龄消费市场细分因素

1.收入水平。低收入老年人的消费主要用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中高收入老年人由于经济能力较强,生活和医疗保健一般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充实,由此产生了外出旅游、继续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老人旅行团、老年兴趣班已被不少商家所青睐。

2.健康状况。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关注常规保健,除了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老年人专用的体育锻炼用品也较受欢迎,很多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营养指导等近年新兴的业务也比较感兴趣。患有慢特病的老年人重点在调养护理;重病、体弱老人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医疗服务,如医疗机构的专业治疗、护工上门照料等。

3.年代年龄。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开放程度日新月异,不同年代出生人口在价值观、消费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按照年代和年龄细分,可以将老年人分为低龄、中龄、高龄三个层次,从消费习惯与偏好来看,年龄较大的老年人群朴素保守,消费注重物美价廉。低龄老年人则显得更加积极开放,拥有个性化、多元化特点,对于品牌潮流、新兴事物兴趣更浓厚且易于接受,如对网络购物、电子产品的消费,较之高龄老年人明显突出。

4.家庭结构。随着经济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进程的推进,我国人口区域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和农村都出现许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独居生活对老年人而言存在诸多不便,须依托更多的便利产品与服务;设施齐全、管理完善的老龄公寓和养老院也成为独居老人养老消费选择。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相较于独居老人,免去了部分后顾之忧,在基本支出之外有更多其他消费需求,富有余力者甚至可以补贴子女生活以及孙辈的养育消费。

除以上因素之外,性别、观念、社交关系等因素也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产生不同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基于市场细分的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策略

1.产品策略。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开发符合老年人消费特点与需求的专门产品。在已开发而未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领域(如医疗保健、服装等),在老年人重视安全舒适的一般偏好的基础上开发更加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取向的各类老年人的需求。而一些暂时空白的欠开发领域,可以成为企业进军老龄消费市场的黄金机遇。如专为老人设计的易于使用的电子产品、智能产品;适合老年人稳健需求的理财产品等等。可以说任何生产企业都能够将产品线延伸到老龄消费市场中,前提是制定良好契合于细分市场的产品研发及生产。

2.定价策略。我国老年人追求物美价廉,一般对价格较为敏感,然而基于区域、收入、偏好等因素考察市场,并非所有细分市场中的老年人都对价格首要敏感。如高收入老年人对基本生活消费品较不敏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对文娱活动花费的敏感度不同。企业在进行定价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细分市场情况,兼顾品质、效用与价格。

3.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产品由于渠道组织质量的高下,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有明显差距。现有的老年消费市场上,电视、报纸、口碑营销是常见的营销渠道,此种现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不无关系(大部分信息通过电视广告、阅读报纸和口口相传而获得),但是必须看到一些中低龄老年人善于使用网络。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老龄消费与网络购物、在线服务的结合,不失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营销渠道,电子商务的特点也宜于企业进行优势价格策略。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其潜力值得深思。此外,老年用品连锁超市也具有便于扩张的优势,可在居民小区、社区、村社设点进行分销。

参考文献:

[1]刘超.老年消费市场细分方法与模型[J].消费经济,2005,(5):29-33.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5

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办和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通知》〔〕6号)全国老龄办、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4号)省老龄委关于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通知》老龄委〔〕5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老龄办〈关于开展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府办发〔〕66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州老龄办主任会议的安排部署。拟在和、社区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全面抓好此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籍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依据国情,尊重民族传统,更新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方式、发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抓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养老模式

即:以老年人家庭为依托,以“家庭式养老院”为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分门别类地定时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服务。

二)服务对象

服务分为“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辖区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60岁(含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且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镇老人;有偿服务”对象为居住在辖区的60岁(含60岁)以上且生活需要照料的空巢或独居老人。

三)服务形式

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几”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以家庭服务为核心,居家养老服务是以“钟点服务”为主要形式。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社会化服务。

四)补贴标准

1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的对象为享受无偿服务”老年人。其标准:每人每月给予2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费的补贴。每个社区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筹建开办经费由县政府给予补助3500元。

其资费按“社区牵线搭桥、受(助)双方自愿、提倡低偿资费”市场化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2个人购买服务的对象为享受“有偿服务”老年人。

五)申报程序

1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报批程序

填写《县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申报审批表》社区居委会通过听证核实,由本人或家属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提出初步意见后报镇政府,镇政府根据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和社区居委会的调查意见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经公示3-7天后报县老龄办审批。县财政局按照县老龄办审核上报补助的金额,将服务补贴经费拨给县老龄办,县老龄办根据镇政府上报情况再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下拨,由镇社会事务办落实到有关社区居委会并组织对其补助对象实施服务。

2个人购买服务(有偿服务”申请程序

填写《县居家养老个人购买服务对象申报表》社区居委会将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所需服务项目或要求,本人或家属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通过由社区推荐符合条件的助老服务员公开竞聘的方式,双方自愿的原则下,社区协助提供市场化的有偿服务。社区居委会有义务对其服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六)服务队伍

着力打造专职助老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队伍。镇政府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社会单位员工在业余时间利用专业知识、技能、体能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负责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将设置的居家养老工作岗位作为“公益岗位”予以开发,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与实施下岗再就业和“低保就业联动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专职服务人员主要从“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低保”未就业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纳入社区公益机构统一管理。各试点社区应设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组织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和实施。每个试点社区由县再就业办安排1至2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县政府对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适当的启动资金补助,镇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

七)责任分工

负责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宏观管理和制定全日制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方案,1县老龄办是全县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协调部门。并对方案实施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核定居家养老有关资金的拨付。

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2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负责助老服务员的招聘、考核、调配、补贴兑付等工作。面向老人直接开展面对面服务,做好助老服务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奖惩、服务质量监督等具体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6

一是项目前期规划不合理、后期监管不到位。目前,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基础医疗设施、专业人才队伍、政府数据信息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一定区域内多方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地区未能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需求提出养老产业ppp项目具体实施规范和细则。在已经执行的项目中,医养结合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公寓型或生态养老型项目多集中在小城镇。然而,小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对高端养老公寓和养老生态园消费能力不足;大中城市医疗资源较为充足、居民就医便利,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养老产业ppp项目运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过于强调社会价值,重建设轻监管,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定价、询问、服务、评估等环节监管不足,导致一些养老产业ppp项目成为套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圈钱的手段。

二是养老服务业需求与社会资本投资偏好不匹配。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最大需求,是能够获得优质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保障类和中端类养老产业ppp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使绝大多数老人得到更贴心、更周到的服务。而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则侧重于医养结合、老年公寓、生态养老院等高端养老项目,次重点则是综合服务、福利中心、康复中心等,而居家社区的投资比重最小,造成中低端需求与高端服务供给不平衡,同时也使企业自身面临供需失衡引起的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福利型、非营利型养老机构都具有收费低的天然优势。相对而言,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营利型养老机构的收费较高。一些地方在推行“公建民营”养老ppp项目时,未对区域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消费能力,以及福利型、非营利型、营利型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市场供应缺口进行详细调研,缺乏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老年人观念及地方习俗的了解,导致政策制定时缺少针对性和合理规划,出现政策“水土不服”的现象,造成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未能突出各自优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

四是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当前政策看,“养老服务的事业要引领养老服务的产业,养老服务的福利化高于商业盈利化,公益性高于有偿性”,而公益性和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尚没有具体明确、统一的划分标准。“合理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养老服务边界”,却未说明“边界”的具体标准和指向,优惠政策是更多支持ppp项目中的基本服务还是有偿服务难以分清。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的不清晰、不完善,容易导致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责任与利益的纷争。在利益分享、继续投入、风险分担、经济补偿等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都希望对方承担更多责任,减轻自己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仍以公益型养老引领养老服务业发展,这种客观环境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导致了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而影响了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7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二五,镇准备以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维稳、党建五大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

建设共建型社区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好和谐社区,组织体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镇将从加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部门帮扶机制建设、共驻共建机制建设方面来建设共建型社区。

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一)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镇要积极发扬基层民主。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社居换届选举要严格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要求,务求提高社区居民参选率和选举的公平公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行使民利的责任感。并不断加强在社区居委会班子建设,每个社区配备民政低保、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类型的社区专干,增强社区工作力量。

即通过我镇与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部门帮扶机制建设。继续推行“一责双承诺”制度。镇政府与社区实行双向承诺的办法,构建部门齐抓共管,部门、社区互动双赢的党建工作格局,实现部门职责与社区职责的交叉对接。

以实现了社区建设与辖区单位建设互动双赢。各社区除定期召开辖区所有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联席会外,三)加强共驻共建机制建设。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镇要继续加强互动服务机制。还坚持做到主动为辖区单位排忧解难,主动帮助维护周边秩序,主动参与辖区单位的活动组织以及“三上门”即社区重大事情主动上门征询意见,社区获得成绩主动上门汇报,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主动上门宣传。通过这些措施,将辖区所有单位融入构建和谐社区中来、将辖区单位职工融入到整个社区工作中来、将辖区单位活动融入社区整体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共建氛围。

建设服务型社区

二、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满足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多种需求,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要素。镇将通过理顺社区权责关系,以就业再就业、为老服务、社区卫生等工作为重点,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服务。

从放权、转权、赋权三个方面逐步去理顺社区与镇政府、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服务关系。计生、综治、劳动、民政等重点职能部门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一)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服务延伸至社区,争取在每个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并逐步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搭建良好平台。

详细掌握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各类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就业再就业状况,

二)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镇将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实行实名制的分类动态管理,为他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等就业服务,实施多种形式的再就业援助服务,并根据招商引资企业的人员需求努力开发就业岗位。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十分必要。十二五中,

三)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国已步入老龄社会。社区将逐步建立老年人个人基本资料管理档案,根据老年人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等要素区分类别,实施分类政府补贴,让社区

以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老年人得到社区照料。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8

《人民的名义》热播,让一家养老服务企业进入大众视线。在第十六集,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陪同省委书记沙瑞金去一家高科技企业调研考察,达康书记通过企业数字展厅指挥大屏向省委书记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相关情况。这个场景就取自安康通的数字展厅。

进一步了解发现,安康通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大的养老服务型企业。安康通原本是一家主营业务形态单一的养老呼叫产品供应商。2013年被三胞集团收购后,经营模式从硬件厂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提供覆盖线上线下的全面居家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并与随后被收购的以色列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natali实现产业协同,以及用户服务的分层覆盖。

作为一家有着23年发展历史的江苏民营企业,三胞集团2011年进入养老产业,意图将远程医疗与三胞的健康养老服务结合,打造一条"互联网+大养老"的健康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包含了三个板块:第一,形成终端设备集群,包含急救互助、健康管理、居家关爱和智能定位等多种设备;第二,形成呼叫中心,包含接警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主动关爱中心、线下服务指挥调度中心四大功能;第三,线下服务集群,包含紧急救助、康复医疗、家政服务等服务系列。

在三胞集团副总裁卜江勇看来,“大养老”有两个标准:一是服务内容广泛,需要养老服务项目涵盖所有的养老服务内容,如紧急救助、康复医疗、健康管理、远程医疗、家政服务、主动关爱等。二是服务对象广泛,无论是刚刚步入老年还是已到迟暮之年,无论身体健康的老人还是患有各类疾病的老人,都应找到合适的服务项目。

2016年,三胞集团更是明确了“大消费、大健康、大金融”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其中,在大健康板块,natali的eCG大手套项目是中国首个远程医疗B2C模式的项目,在常州正式落地运营;安康通养老用户突破400万;此外,三胞集团收购中国脐带血库和新加坡康盛人生,以及全球首个及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前列腺癌细胞免疫疗法provenge,并拥有徐州三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年初与中信银行设立200亿元大健康产业全球并购基金,又与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设立50亿元大健康产业并购基金。2月,三胞集团与海尔共建的大健康产业基金增资控股综合型养老服务企业颐乐居。

至此,居家养老、家政护理、脐带血存储、基因检测、细胞免疫疗法、医院等布局不断扩充。通过生物医疗、医院、养老服务三个业务板块,三胞集团构建“生有希望、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健康产业生态链。

安康通19年的情结

在紧急救援、医疗健康、生活服务不同功能区块,上百名工作人员除了全天24小时轮流监看来自全市16万老人用户的养老系统大屏实时数据外,还不停接听老人打来的各种电话。这是安康通上海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常态。

借助科技能力覆盖养老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智慧产品,更重要的还是智能平台――可以通过科技产品采集数据,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再将数据结果发送给老人子女或者社区及养老、医疗服务机构。

安康通的养老服务平台囊括了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老人家中安装的智能电话终端,可以实现紧急救援、医疗健康、生活家政、情感关怀等功能。为了打通老人与子女的联系,安康通开发了个人手机健康管理系统平台app,通过移动终端收集用户的健康信息,并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这一移动设备在整合老人端的同时,也连接了用户的子女和亲属。另外,app对接了几百种的智能健康硬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健康管理平台查询老人的血压、血糖、心率等几十项身体健康数据。

配合个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了由紧急呼叫专线和紧急呼叫坐席组成的紧急呼叫中心。老人遇到跌倒,疾病、意外等突发状况时,可按下家中的智能终端一键呼救或戴在身上的报警器,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与老人沟通情况,并根据预先获取的地址、紧急联系人电话,联系家属、安排救护车、所在区域助老员上门、根据情况安排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服务。

除了紧急救助之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家政、护理、维修、打车和搬家等服务。在上海,最受老人欢迎的服务之一是代叫出租车服务,解决了很多老人出行的不便。换灯泡等一些不起眼的服务,也是安康通重要的服务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换个灯泡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老人来说换灯泡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极易发生跌倒。根据相关资料,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每年大约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过跌倒。

安康通还通过与natali的协同,将以色列先进的智能居家看护系统Smartcare引入中国家庭。在一些老人家里还安装了这套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人工智能的行为轨迹分析与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水浸传感器、可选配的摄像头等,组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智能看护环境。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分析老人行为模式及健康状态,监控水管漏水和煤气泄漏等情况。一旦数据显示异常,客服及后台医生将会马上接到系统推送的异常信息,子女也可通过app了解家中老人的生活状态及各n情况。

截至2017年4月,安康通全国用户总数达578万,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安徽等省市,覆盖全国22个城市,36个平台。

如今,安康通的战略也在与时俱进,最初主要是聚焦于居家社区养老商业模型打造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商,2016年,安康通开始致力于整体养老体系的建设,不局限于提供线上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站,甚至护理院等,全面涉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目前,安康通在南京秦淮区、太原、丰城的医养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之中。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本文系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部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计划的养老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613218020)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养老场所不同,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时代在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机构养老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并被普遍接受。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其中不乏需要照料又缺乏家庭养老条件的“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承载量不足,而老人本身又往往排斥离开家庭或无力支付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在此背景下,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填补与拓展,提出了依托社区服务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由老人自己、配偶以及子女来提供养老服务,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将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慰藉完全依托于家庭。而居家养老则是在我国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家庭养老的延伸,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福利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以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是未来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属于公共福利的范畴,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是由政府购买推动,由社区服务支持,由老年人自行购买,政府给予适当补贴。2008年政府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后在2011年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写入“十二五”规划。推动居家养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强调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一)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三)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四)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τ诰蛹已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三、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社区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形式多样化,生活、娱乐、医疗全方位覆盖的良好格局,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及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平台。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为主,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精神娱乐和生理健康的保障,是居家养老得以初步建立的基础条件。而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对于有力地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统一指导。目前,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多数社区选择以设施服务为主,停留在为老人提供服务场所,而不是主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设施服务往往存在着实际效果较差的问题。另外,由于设施使用率低,老年人很少接受服务,且服务辐射范围有限,设施的资源也一定程度上被浪费。这种社区养老模式对居家养老所提供的只有最基础的保障,无法对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服务人员、设备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由于社区自身人员有限,很难分配足够人手负责养老服务,更无法提供及时充分的上门服务。此外,有限的人员和资金也限制了服务设施设备的规模,现有设备也缺乏保养。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养老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社区养老服务层次单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出其福利性和自,同时也应兼顾市场化。社区养老服务中,纯公益性的基础服务可以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有偿服务丰富居家养老内容。现有的社区养老模式基本停留在公益性的基本保障,甚至有些地区存在着利用营利性过强的有偿服务挤兑公益养老服务的情况。这种单一或过于极端分化的服务层次使得居家养老的受众对社区养老服务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害无利。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信息化平台。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养老服务方面,信息化平台的缺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利用信息化平台为老人提供及时高效的点对点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与社区的对接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平台,居家养老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五)社区养老服务规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普遍缺乏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存在着空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效果反馈方面。制度是一项服务长足发展的根本,在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期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各户对居家养老评价参差不齐,影响公众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居家养老模式的兴起有赖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而居家养老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一)发挥政府主体的指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社^养老服务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详细考虑社区养老服务的辐射范围,确保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类养老服务有序进入社区,并对进入社区养老体系的第三方养老服务统一监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二)扩大服务规模,拓阔服务人员吸纳渠道。居家养老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医疗保障设施及老年活动中心之外,老年食堂、文化中心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也应当逐步投入建立,构建一个覆盖吃穿住用行的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同时,为了支持相应设施的建立,人员的吸纳不可或缺。在使用社区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大连、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将社区内的失业群体、社会志愿者集体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同时也要招募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三)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是一种由老人自行购买、政府提供补贴的养老服务。因此,面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网络还是有必要的。在福利性的公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外,还应设立帮扶和有偿服务。福利是为全体居家养老的老人公用的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帮扶则由社区成员自愿为老人提供服务,或居家老人间互帮互助;而有偿服务可以将企业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或由政府兴办,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并适当收取服务费用。

(四)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是时代的整体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也应引进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现更及时、更准确、更具影响力的养老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接,利用预约设施、呼叫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更重要的是,居家养老最难以解决的突发疾病等问题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紧急呼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五)制定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规范服务制度。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完全由各社区自发运行,既缺乏统一的运营制度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其可以在统筹管理下获得长足发展,与其相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对人员管理、服务流程、反馈机制做出明确的约束。制度是一项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在统一制度的管理下社区养老服务才能高效切实地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

五、小结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应对激增的老年人口,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先天缺陷。因此,作为一项折中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将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的主流模式。而随着居家养老的建立与兴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居家养老需要依托于社区组织,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要以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为前提,只有充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才能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卫红.居家养老模式[J].老龄问题研究,2005.3.

[2]王承慧.全面连续、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

[3]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

居家养老服务细则篇10

芬兰为居家养老提供周到服务

芬兰是世界上的长寿国家之一,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4岁和80岁。近年来,芬兰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预计到2030年,芬兰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2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根据90%以上的老人喜欢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的特点,芬兰有关部门探索并逐渐确立了一种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将重点放在为老人提供周到的家政服务和保健服务等各种辅助上。

家政服务形式多样。许多芬兰老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只要自己能照顾自己,就希望在温馨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为了保障老人在家中居住和生活的安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社会服务局将该市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均有一个社会福利中心。每个中心,内又按小区划分为几个社会服务部。这一部门日常工作就是为老人提供家庭服务。年满75岁以上住在家中的老人,只要是年迈体弱或有病需要照顾,都可以向所在地区的社会福利中心提出申请,并获得这种家庭服务。为老人提供家庭服务的目的,一是为了确保老人的个人卫生。家政服务人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早晚洗漱、淋浴、剪指甲、换尿不湿,必要时为老人穿衣脱衣和洗衣服。二是保证老人的营养摄取。家政服务人员为老人准备早餐、热饭。如需要,附近的老人服务中心每天可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和帮助老人进行食品采购。三是为保证老人有一个干净、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清洁工每月到老人家中打扫一至两次室内清洁卫生。此外。家政服务的内容还包括帮助老人办理银行、邮局的相关事宜,图书馆提供图书上门服务等。赫尔辛基市福利部门还专门为老人提供小型公交车服务,老人凭卡乘车,费用和普通公交车相同。

设立安全周到的保健服务。如果老人确实行动困难。不能自己到附近的卫生保健站就医。医护人员则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为了保证老人在家居住既安全又舒适,赫尔辛基社会福利部门还对老人的住房进行基本维修:根据老人的生活特点,取消门坎,加宽门框,拆掉卫生间内的浴盆,改成适合老人的淋浴,马桶旁安装扶手。同时,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添置轮椅、助步车等辅助用具。老人根据自己的收入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此外,赫尔辛基社会福利部门还不断采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保障老人居家生活的安全。居住在赫尔辛基的老人手腕上通常都戴着一只特殊的安全表,这是专为在家独居的老人设计的安全报警装置,同时在老人起居室内安装一套类似电话座机的安全报警装置。如果老人感到不适或不慎摔倒,只需按一下安全表上的红色按钮,安全报警装置就会将报警信号传递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就会立即派救护车赶到现场进行救护。为了帮助居家养老的老人调剂生活,赫尔辛基社会福利部门正在普及老人日托。老人日托一般都设在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以及老人公寓里,对象是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一至周五,老人日托机构负责用残疾人出租车接送这些日托老人,并为他们提供早餐、午餐和日间咖啡。老人们可以在一起做手工、健身、玩游戏、聊天和外出散步,以促进他们的活动能力,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老人日托每天仅收费15欧元(包括用餐和出租车接送费用)。

建立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孤独,是芬兰老人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儿女不在身边,同龄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使他们备感苦闷和寂寞,身体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差。为此,芬兰社会福利部门在发展老人家庭服务的同时还在全国建立起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位于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坎比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四层乳白色多功能建筑。每天早8点到晚上9点出入这里的老人络绎不绝。凡住在赫尔辛基市的老人都可以来这里参加各种免费的娱乐活动。这里平均每天接待老人达1200到1500人,是赫尔辛基市最大的老人娱乐中心。坎比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的餐厅专门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早餐和午餐,仅收成本费。来到这里的老人除了就餐休息外,还可以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该中心专门配备各种辅导人员,尽管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想消遣。可以在棋类活动小组打牌和下棋,或者去俱乐部打台球。想锻炼,可以去健身房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更多的老年妇女喜欢在多功能大厅里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一起做健美操。这个多功能大厅每周还为老人举办两次舞会。通常会有三四百名老人随着柔缓的乐曲翩翩起舞。在手工艺室,老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在瓷器上绘制各种图案。对针线活感兴趣的妇女可以在缝纫编织班学习服装剪裁。希望学习知识的老人们可以参加该中心举办的各种专题讲座,如外语学习班、绘画学习班、摄影爱好小组的活动。该中心的图书馆向老人提供各种报刊、书籍和光盘,并为老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老人们还可以报名上老人大学,目前最受欢迎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据介绍,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是协助老人在家养老的最好补充形式。大部分老人对中心的服务感到满意。他们到这里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多人把坎比老人中心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瑞典地方政府主打“银发经济”牌

由于生活安逸和医疗条件完善,瑞典人都比较长寿,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9岁和83岁,名列世界前茅。瑞典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瑞典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上升到23%。目前在瑞典,对老年人的照料主要由全国290个市的地方政府负责。确定三种养老形式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利丁屿市是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个“富人岛”,全岛共有4.35万名居民,但2009年一年用于照料老人和残疾人的费用高达6.7亿瑞典克朗f1瑞典克朗约合1.05元人民币),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4%。高出所占比例第二大的中小学教育经费6个百分点。与瑞典其他地区一样,全市目前主要实行三种养老形式:居家养老、老人公寓养老和养老院养老。

从瑞典全国所推行的养老政策来看,养老院养老是一种不得已而兴办的养老形式,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基本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和患有痴呆等严重痰病的老人。利丁屿市现有4家养老院,其中1家规模较小,专门收养痴呆老人。其他3家均为普通的养老院,每家可接受约300名老人养老。条件都很不错,一人一间房或一个小套间,从吃饭到洗澡都有人照料,而且还配备有专职护士。此外,当地医院的医生还定期到养老院巡

诊,定期给老人们做身体检查。

老人公寓养老是上世纪70年代在瑞典兴起的一种养老形式。由地方政府负责建造的老人公寓楼在瑞典又称“服务楼”,楼内的住房都是按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的。方便老年人居住。楼内还设有餐厅、小卖部、门诊室等服务设施,并有专人提供24小时的服务。利丁屿市共建有159套老人公寓房,分布在3个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里。这些公寓房大部分是两居室的小户型。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才有资格申请居住。据了解,老人公寓很受欢迎,目前全市有500多位老人排队等待入住老人公寓。

瑞典各地方政府眼下都在大力推行居家养老的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在自己的家里安度晚年。这主要是因为居家养老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更能给人以安全感。利丁屿市在居家养老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全市约95%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政府为居家养老者提供便利措施。不过,老年人独自居住在家里,肯定会有诸多不便。为此,利丁屿市政当局采取措施,为老人们居家颐养天年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全市设立了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系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10家家政服务公司,为当地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全天候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只要是日常生活需要的,都可以提供服务。家政服务的次数和范围根据需要而定,且要得到市政部门的认可,有的是一个月只提供一次服务,有的则一天提供多次服务。

除此之外,其他的便利措施有:帮助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改建住房,以适合其居住,但这需事先提出申请,在获得专家们评估认可后,方能从地方政府获得一定的补贴;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安装警报系统,使他们在家中一旦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帮助: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特别免费服务,如换灯泡,安装窗帘,去阁楼上存取东西等:为那些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老人提供交通服务;设立老人活动中心,促使老人们走出家门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上述服务虽说带有很大福利性质,但还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接受家政服务老人的实际收入确定。因此,人们在申请家政服务时。还必须提供个人的收入信息。根据规定,老人们的收入不仅包括养老金,而且还包括退休后仍兼职的工资收入以及其他资本性收入。即使是最高标准的收费,也远远低于市场收费标准。

据估算。瑞典全国一年用于照料老人的总支出已超过1000亿瑞典克朗,其中由老人们自己承担的费用仅占到4%。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效率,引入竞争机制,瑞典各地方政府开始把越来越多为老人们提供的服务项目承包给私营公司经营。利丁屿市的10家家政服务公司中有9家就是私营的。由于监管得力,私营公司的服务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日本养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点

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目前,日本65岁以上老人约为3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3.1%,即每5人中即有1名老人。围绕庞大的老年人口。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医疗看护、养老居住、老年旅游等产业。日本政府已将其中部分产业定为日本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并希望通过抢占先机,将相关产业建设成为日本的优势项目,参与未来国际竞争。

一是政企多方建设养老设施。日本国民平均寿命住居发达国家前列,60至70多岁的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较好,因此,中产阶层以上的老人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养老。需要时则聘请上门看护服务。但是,也有大批中低收入阶层人士居住在生活相对成本较低的养老院。在日本,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建设养老设施。政府主要提供基本福利范围内的养老设施,而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则根据老年人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建设相应的商业或公益性养老设施。根据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祉法》,日本政府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其中政府在全国建设了约3100处健康恢复型养老设施和约3700处老年疗养医疗设施,65岁以上老人在需要时,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这些设施。在政府大力建设养老设施的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认知障碍等特殊群体的个别需求,也有不少企业建设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

二是分类建设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看护型养老院:主要供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养老院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此类养老院通常与医疗机构有固定协作关系:住宅型养老院:供身体状况正常的老人居住。当老人需要看护服务时,院方寻找上门看护,企业提供临时看护服务;健康型养老院:类似面向老年人入住的宾馆,院方负责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务,但不负责照顾入住者的日常起居。在日本,上述种类的商业养老院数量已超过2000家,其平均拥有50间以上住房,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低于18平方米,居室多配备卫生间。入住者缴纳的费用与其所需看护程度等相联系。在无需特别看护的情况下。入住费用通常不会高于当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费用。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各类养老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问题,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而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因此,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外包给专门企业。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类似“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企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三是发掘“银发经济”商机。在每5名国民即有1人为65岁以上老人的情况下,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不仅是社会福利问题,也带来了广泛的商机。这种被称为“银发经济”的现象,在很多产业中都有所体现,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医疗及看护。日本政府计划利用医疗和看护产业的巨大规模,将其顺势发展为新兴的服务业产业,以拉动未来经济发展。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看护产业”即是项目之一。在同期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在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内,将医疗、看护和健康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再扩大50万亿日元(即平均每年扩大5万亿日元),并争取由此增加284万个就业机会。其中,针对在家养老人群的“上门看护”服务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日本政府还计划通过今后10年的投资,在医疗和看护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其中的重点即为跨国医疗服务。《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文件指出,目前世界各地每年约有200万人出于医疗目的前往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应抓住其中的中高端客户群。为此,日本已在研究放宽“医疗签证”限制,培训外语人才,建立海外和推广机构等,并已有企业计划在羽田机场周围开设24小时营业的医疗机构,方便周边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人士在周末赴日本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