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6:15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学的呼声不断响起,素质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就要求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新开拓,还要实现知识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学学生人文化素养的培植,坚实中学学生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生涯的基础性教学课程,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能够在语文的课程过程中,实现语文教学高效性的教学模式。

一、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精髓,也是我国历史精神的文化传承,它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实现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够通过体会语文中的精神气息,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领悟,所以,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氛围下,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能够在教师的有效性引导下,实现语文知识的感悟与体会,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各种语文知识点进行熟悉了解、掌握,从而在这种较为有序的学习进程中,实现语文的效率性学习方式,建立系统性的语文学习模式,进而在这种高效性、系统性的学习思想下,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提升。

2.有助于推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语文代表着一种文学精神,它喻味着人类精神的传唱,所以,在良好的文学气息下,使学生感悟语文的真、体会语文的善、感知文学的美,它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不断的给自我以力量,给自我精神以振奋,进而推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在人类的优良文化精神成果中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外修养。

3.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

语文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不断地倾吐着那时、那刻的人文情怀,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是人类文化的精神结晶。它传演着历史吞吐的文化趋流,悠扬着艺术的声声款曲。透过语文,透过语文的文学熏陶,透过历史长河中歌叹的铮铮铁骨,感悟了、留下了、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有机的中学语文课程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情怀的塑造。

二、对现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欢呼,也不断在各个省市地区不推行,但从整体的实践效果来看,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

我国具有千年的传统教学历史,具有扎根的传统教学观念,所以,正源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便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高效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师的意志为核心,学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受教师的安排,并不能够反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旦有反对的现象,就认为这种行为属于不尊师重道。另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只知道照本宣科。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厌恶。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是高效性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得不到实施的重要原因。实现高效性的语文课程教学,就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巧妙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创造语文乐趣氛围,不断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然而,目前一些教师仅仅是借鉴前人的知识总结,仅仅是把语文知识进行简单讲述,不注重优化课程氛围,也没有实现教学的有机结合,长此以往,素质语文教学也知识空谈罢了。

3.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前沿化发展,一些更有趣的产品诱惑着学生的大脑、心灵,这样就使得学生逐渐的开始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就不会专心听讲,也不跟着教学的节奏进行知识接受。因此,在这种长期性不听课的学习习惯下,就会使学生不仅不能够实现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够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

三、开展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有效性探案

中学语文课程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课堂,也是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阶段,所以,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实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就需要不断探讨、不断革新,从而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与时俱进,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中学语文教学作用,就需要抛弃旧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立足新的时展的环境,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提升学生语文成效为中心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一方面,就应该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比赛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具有独立的进行语文知识接受,与教师能够一起进行文学气息感悟,从而实现中学语文课程的高效性。

2.开展有效活动,实现语文教学趣味化

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也是实现高效性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实现语文的趣味性教学,还能够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文学知识收集,从而实现学生的文学知识结构更为优化。例如:在进行《威尼斯商人》教学时,教师首先就让同学谈谈有哪些吝啬鬼形象,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思考,再找出著名名著中的吝啬鬼形象,然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好好透析以下剧中葛朗台这个人物,再用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大家一起讨论,从而创造一种较为活跃的学习氛围。所以,优化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成绩、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举行有效的语文知识竞赛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3.积极引导,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应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抓起。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就应该扎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定期对语文的古文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检查。例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就需要定期对《论语》中的字词进行有效分析,之后,对词的用法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教师要担当好学习监督者。其次,让学生重视诗词的背诵。诗词是中国古代语文的精华,是我国历史语文的璀璨。最后,注重语文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朗读比赛、诗词大比拼等方式,从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基础上,实效高效性课程教学。

在那绚烂多姿的语文芬芳里,在那顽强坚韧的文学气魄里,在那历久弥香的荡气柔肠中,留下的是精魂,传承的是精华,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文学精神的延续,为了实现语文教学更好地成效,就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案,实现中学语文课程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的目的。(作者单位:昆山市费俊龙中学)

参考文献:

[1]龙彩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2]陈惠敏.新课改模式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和谐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2

关键词:俄语;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经过对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逐渐明确依托理工学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资源,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模块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从经济与文化发展角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俄语人才。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主体不清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单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阅读教学教案形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花哨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情境模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教案设计层次化、系统化

教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毫无疑问,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设计选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部分相结合,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促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教学教案未发挥实际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不切实际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教案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自学能力提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创建生动、高效、民主的语文课堂,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语文“教学案”教学概述

“教学案”本质上是教案、学案的一体化,即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教学案”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学习效果评价为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案”是建立在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基础上的,是对两者的重新优化组合,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具针对性、匹配性,比如,学生知道在每堂课之前应该预习什么、上课应该重点听什么、课后应该重点复习什么,所有的语文教学知识都更具体,实践操作性更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反馈更及时、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是课堂教学思考者、参与者,在轻松灵活的氛围内,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制订、课堂讨论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学习所得的印象。过去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教学现象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生发言积极性提高、探究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受到学生的热情感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教学,需要学生预习、分析、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以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学案”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拓宽学生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及途径分析

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思维的创新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教学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倡导运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案”必须突出促进学生自由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文设疑及解疑能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案中涉及的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都首先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诉求。以《往事依依》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学生的童年生活、梦想,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美文的同时,学会自己感悟作品的真实内涵,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有益启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重点诱导学生解决学习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采取小组合作、群讨论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点,逐渐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发挥“教学案”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案”的使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会感到很难抓住学习的要领,加大学生自学的学习难度,久而久之,就必然会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尽量不要用简单的“对、错”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评价,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学案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听录音,让他们感受、体会流畅的朗读语气所表达的风采、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的景物亮点,用简介的语言加以概述,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教授学生如何描绘景物。“教学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要起到联系师生、家校的枢纽作用,这样才能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在课前要评阅、批改学生的“学案”,以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疑惑,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或者点拨,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之感。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初中语文“教、研、学”合一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

(三)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丰富“教学案”的内容

“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选定“教学案”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变得模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机械地思考、做题,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所教授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案”,尽量将所有知识点都纳入“教学案”,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听讲、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教学案”中发现问题,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熟练掌握重要的语文知识点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把好“教材关、学生关”,准确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难点及意向,吃透语文课本编写的主要知识架构,然后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把好“备课关”,“教学案”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与力量,提前备课、讨论研究、优化教案、师生共用,经过层层讨论与修改之后再制成正式文本,确保语文“教学案”发挥重要作用。

(四)教学案实施梯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基础的,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思考、分析、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制订“教学案”时,要合理的分配“基本知识点、重点知识点及拔高知识点”的比例,然后进行梯度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教学案”多么完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么高,语文课堂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的学习、习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通过这种“口授”的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实施梯度性指导,把语文知识内容抛给学生,引导所有学生自己预习、学习,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认识,使语文教学由教师思考向学生思考进行转变。

初中语文“教学案”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创新备课形式、优化教案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备课组成员的智力优势,力求教案形式、内容的创新;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预习中发现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发挥师生集体智慧的力量,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更具有目的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宏旋.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2(27).

[2]刘芬.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12(72).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6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引言

导学案,是指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学案,是指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教学编制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设计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过程,也即是有效的整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其既能够有效的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还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有效的运用自学方法,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自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一、何为导学案

导学案是通过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并按照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编写的,借助于教师们来对教学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的单独备课、再进行公开研讨等流程来编制,并有效的指导学生来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完全投入、分析研究、持续升华的学习方案。其较好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是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分析研究、不断反思、总结评价的学习指引图。充分运用导学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将学习流程向前推移,并有效的展现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内在关联性,重点可分作四项学习流程:(1)在课前开展预习的导学阶段;(2)课堂学习当中开展合作讨论;(3)课堂学习结束时总结与评价;(4)课后进行延展学习。通过上述的四项学习流程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导学案实际应用的意义

充分运用导学案,可使教师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策划者、促进引导者,让学生能够确实的转变学习的方式。第一、有效的运用导学案,能够给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流程图,让学生能够有序的推进自主学习。第二、有效的运用导学案,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对于文本具有深入的理解。第三、学生有效的运用导学案,也可视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的记录来教学有效的总结与评价,并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第四、导学案可有效的彰显出整个课堂知识结构体系,让教师能够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所设计导学案的质量水平,也会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编写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建议

为了充分说明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导学案的有效运用,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热爱生命》来作为实例进行重点的分析与研究:(1)在课前开展预习的导学阶段,来明确教学的目的,如何来体现出课文内容当中对于生命的热爱,来真实的体验人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彰显出自身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与意志;(2)课堂学习当中开展合作讨论;人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珍贵的生命、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呢?在阅读了《热爱生命》的课文之后,从中了解导作者具有怎么样的对待生命的态度?(3)课堂学习结束时总结与评价;总结:课文启发了让人们要去热爱生命,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热爱生命”的楷模呢?你自己是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评价: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时光,珍视生命。(4)课后进行延展学习,要热爱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并要懂得关爱他人。

1.进一步明确学案和导学案概念

第一、为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的保障科学合理的运用导学案,必须注重有效的来认知与了解学案与导学案等概念具有差异性,应进行较好的区分。如果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就不能充分体现出导学案所具有的科学性。导学案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必须注重指导学生运用适合与自身的学习方法,较好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为自我导学制定出简单的学习方案。而学案是以问题来作为重点,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方案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其重点是较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与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因此,能够较好的区分学案与导学案的概念,不能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和在运用当中来混淆此两种概念。

2.应较好的体现出导学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导学案进行设计与应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层次,其性格特征、学习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具有差异性,因此不能单纯的运用一致性的、相同的导学案,为了较好的满足学生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在设计与应用导学案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贯彻落实分层设计与分层运用的方式与方法。

3.较好的的规避了出现问题化教学

高中语文导学案较为注重通过所设计的问题,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问题探讨,借助于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当中,既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可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促进学生解Q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也必须注意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导学案,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总体地位,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问题,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较好的规避了出现问题化教学。

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导学案来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持续性的研究与探索,来寻找出适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学习方式,让导学案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实效性,以此来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娜.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08:134-135.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7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上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展现自我,反思反馈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案。它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一般来说,有了优质导学案的帮助,在学习时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生就有章可循,能逐渐养成“预习、展现和小结”的习惯,课堂反应比较快。这样,课堂学习的人会增多,学习氛围浓厚,提高了学习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具有人文性。因此,平时的英语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综上可见,设计和使用具有人文特点的导学案服务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既能体现课改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学英语的效果。如何设计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呢?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了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设计的导学案会大相径庭。只有教学理念科学了,导学案才能绽放更多的光芒。

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是在“立足学情、整合教材、渗透人文性、践行生本、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的,不管什么课型,哪个课时,导学案少不了设计“前置性作业”和“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减少课堂学习障碍”、“课堂展现才能”和“小组合作”的活动。如外研版Book4module9Unit1第一课时和Unit2第二课时的导学案笔者都设计了“课前活动:自己或在小组里试读p74的新单词并在书中用“”把含有这些新单词的短语或句子划出来。课上活动:(机会青睐时刻准备好的人哟!珍惜机会!)Show(展示)yourpronunciation(发音)ofnewwordsaloneinfrontofthewholeclass!”这些活动的设计渗透了“立足学情、渗透人文性、践行生本、小组合作”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透彻领悟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英语教师必须在语言知识及技能教学活动中渗透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应适当地设计学法点睛、文化之窗、温馨提示等栏目,让学生从导学案中感悟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

如,在Book4module7Unit1第一课时的导学案中,笔者就设计了“warmtips:如果shy,不敢ask,知识fly!主动学习的人最聪明!Class,如果你不懂act4中的题目和选项,大胆地问小组同学吧。”这个活动设计鼓励了学生大胆发问,主动与小组同学合作,明确听力任务。它犹如一个助推器推动着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适量输入校本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社会环境几乎没有,导致他们的语言输入量严重缺乏。没有输入,就难有输出。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渠道向学生输入校本课程资源,才可以帮助他们储备更多的外语知识,弥补语言环境的缺陷。

鉴于此,英语教师设计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时就要“立足学情,整合教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陌生的、复杂的上课指令语(附中文),贴近学生生活的、用来自由交谈的参考词汇,跨文化知识,拓展阅读篇章,往届学生的精品习作等等。然后英语老师就借“导学案”把它们印发给学生进行“先学”。有了导学案这个呈现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补充的、校本文字资源的平台,课上的学习活动难度大大降低。学生随便跳一跳,就能把活动果实吃到,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跨文化知识和积极情感态度的滋养,得到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导学案设计细节

1.理清设计流程。设计“导学案”进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依笔者看来,明确学习目标是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和学情,预设学法,调整教法,制定学习方案。由于学法牵制了教法,导学案的初稿应该优先于教案和课件的完善。

2.明确基本模式。导学案的功能是引导学生预习、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倾听和评价。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和重要学习活动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小剧本,是自我反思小结的知识树。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课题、课型、编制老师、主编、时间、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作业。其中学习活动分为课前活动、课上活动和学后记。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份导学案模式。确定了导学案的基本模式,英语老师在设计时就可以有模可套,少走弯路,轻装上阵了。

3.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按照课型分,导学案可以分为新授课(包括语音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导学案。毫无疑问,不同的课型,导学案设计的学习活动会截然不同。但是相同课型的导学案,活动形式可以大同小异,改变具体活动内容就行了。例如,设计复习课的导学案都是先详细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初学的出错点,前后知识链接的关键点,借助典型例题,引领学生盘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框架,“温故知新”,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4.控制容量。为了“课课清”“日日结”,保证留白时间来反思和小结,导学案应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一个课时一张“案”,实施导学案瘦身计划,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力求每节课导学案卷长为16K正反一张纸,保证使用效果。

5.优化语言。导学案不是供老师使用的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它的表述最好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尽可能亲切、优美,让孩子产生亲近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如:Readingcanbringusfunandsomethingnew.Comeon!enjoyreadingcarefullyandtrytofinishexercise1.

6.保留一丝神秘感。导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老师不必把学习活动任务全部印制在导学案上。导学案印刷的材料主要是一些有必要提前印发给学生先学的,减少学生上英语课障碍的材料。因为保持课堂的一点神秘感能够保持学生上课的好奇感、新鲜感和激情。

7.精设版面。导学案的版面安排要注意实用、简明、美观。而且为了防止学生的审美疲劳,有必要不时变换点花样,体现创新和精美,让学生喜用导学案。

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的设计难度不小,起初还很费时,但它给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带来了希望。只要农村初中英语老师迎难而上,掌握我们农村英语教学的瓶颈、学情、人文性和导学案设计策略,群策群力,坚持钻研设计,保质使用,笔者相信我们一线英语老师只需辛苦一循环年,就能轻松长久,我们的课堂就能被激活,我们的学生就能得到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8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国家,多民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及文化体系。随着民族间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从语言的层面来进行继承与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现如今我校已步入高职院校的行列中,在促进地方双语教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维度来分析高职院校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双语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会避免或者减少方向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所有活动,甚至包括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等等都需要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展开。

高职院校,虽然属性上来看与其它类型的院校并不存在着本质层面的差别,但是作为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院校,其在双语教学的目标设定方面更加趋向于细节化与具体化。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让语言更好的为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工作服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从语言层面上讲灵活、熟练使用双语要求比较高。另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在双语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其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归宿是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来促进语言之后的民族文化获得更大层面的发展。总之,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与挖掘本民族地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实际诉求,从而更好的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细则从而为提升今后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来进行服务。

二、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双语教学的对象,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与思考方向。在这个方案中,一方面包含着培养什么样的双语人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培养双语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从培养方式上来看,可以将学校双语教学与社会双语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在学校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基本的理论与方法两方面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双语技能。在社会双语实践的过程当中,主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双语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在语言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方面得到一个更大层面的提升。

其次,在培养渠道上充分依托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各种网络资源与载体来提升与拓展双语学习者的教育渠道是很多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特色与趋势。所以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出其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层面的优势,不断的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双语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在双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的双语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将这种变化不断的与时展的诉求进行匹配,高职院校才能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时才会得迎刃有余。

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如果说,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制定,为其今后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与实施,则是一个具体的执行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着互相制约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在今后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的种类上。双语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庞大的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从课程设置的种类方面来进行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是为了实现双语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在双语教学的种类方面进行不断的满足与提升之外,在课程实施的时间、课程实施的资源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调试,从而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课程实施模式也就是教学模式需要在借鉴相关的课程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提升。随着学习者对于双语教学学习诉求的变化,相应的课程实施模式也应该进行提升。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环境发展的条件下,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实施模式已经成为了提升其双语教学品质的题中应有之意。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9

导学案教学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较大意义,但它毕竟还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容易走入误区,看似热闹实则低效。本文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导学案使用策略,以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教学效益。

【关键词】

导学案优化设计高效课堂

建设高效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引领着新一轮的教改浪潮。随着新一轮课改的稳步推进,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然而,毕竟它还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容易走入误区,导学案教学看似热闹,实则低效。那么如何使其继续完善与优化,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教学效益呢?

一、导学案的编写必须把好质量关

导学案必须是整个备课组集体智慧的体现,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最大化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要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从制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学目标、学重点、学进度(“三统”“四定”“五备”)。备课组提前两周布置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中心发言人两周后拿出相应课文的导学案初稿,备课组其他成员同时参阅相应课文的教学资料,并于集体备课时提出修改或补充。教务处、教研组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进行蹲点检查,主备人所撰写的导学案必须由备课组长或者蹲点干部审阅后方可实施。从制度上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杜绝劣质导学案流向学生。

集体备课主备人不能简单地从网上收集资料,形成练习拼盘,而是应该深入吃透教学内容,不仅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更要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确定好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就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

二、导学案的设计目标要有确定性

“教”应该在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础上,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哪些情感体验,制定相应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明确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明确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减少无效劳动。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导向性和梯度

导学案设计重点一定要突出“导”字。导学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体系。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可以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预习和活动的过程中。

四、导学案要注意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课堂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具有灵性。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如果把导学案当成是教师上课的教案,就混淆了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导学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案的使用对象是教师。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训练。如果仅仅根据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逐题检查讲解,就把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就丧失殆尽。因此,不能用导学案代替教案,导学案只能成为教师教学备课的一个环节,教师上课时,可以安排恰当的环节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决不能照着导学案安排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五、导学案的检测题要有层次性

检测题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体验”,难度不大,紧扣基础知识,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效果,要求全体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第二个层次是“成功体验”,目的是经过组内合作讨论后在课堂上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第三个层次是“挑战自我”,目标是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如此,课堂检测设才有效;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做到能讨论,能交流,能合作,能提高。

六、导学案的批改要注意及时性

导学案的批改一定要及时。教师批阅时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如此,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当然有的导学案是需要认真批改,对于不需要批改的,教师可以做“淡化处理”,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总之,教师一定要从导学案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教师上课时才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篇10

关键词:法律英语;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31-02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加入wto,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需要一批既通晓法律又熟悉英语的专门人才。而对于涉外律师而言,在其处理大量涉外诉讼案件以及涉外非诉案件过程中,掌握法律英语更是其熟练地处理涉外案件的有利条件。然而,在法律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完善和改革当前法律英语教学,已成为法学和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课题。

一、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法律英语教学大纲缺乏统一性

国家司法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外向型法律人才”的办学理念;2001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原大纲中的“专业阅读”教学要求改为“专业英语”;教育部也在文件中要求加强专业英语尤其是法律英语教学。虽然这些文件肯定了法律英语的学科地位,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法律英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纲领性文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对法律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法律英语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

(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法律英语是我国法律院系为高年级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自开设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特色课程。全国除八十多所法律院系外,另有十几所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法律课程。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法律英语的开设时间、学时、授课对象、课堂容量尚未统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体系。

(三)法律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调查,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八十多所院校有近一半院校的课堂教学在普通教室进行,有些院校将法律英语设为选修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四)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高校的法律英语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一些修完此课学生的法律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仍然有限,口语表达能力差,无法参与涉外谈判;用英文撰写与法律文书水平低,甚至不能读懂法律文献,听不懂外国专家的法律讲座。

二、法律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

法学从本质而言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应用的科学,法律工作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专业技能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中,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入wto后,我们的学生要面对全球的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如果专业的技能不强,将严重影响他们在竞争中的地位,并进而影响到我国法学教育的声誉。基于这种大环境,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法律英语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让学生对英美法“有所了解”或“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法律文献”,而应将其当成低成本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行之有效的捷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

法律英语课程的设置目前缺乏完善的体系。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部分高校法律英语课程没有层次之分,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同样教材或内容相近的教材,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法律英语课程的设置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模式。例如,在专科的二年级或本科生初学阶段开设初级法律英语或法律基础知识,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在入门后可以开设中级法律英语,增大课文的单词量,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加大阅读量,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法律文献或涉外法律实务,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英语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英美国家具有判例法的传统,判例法在法律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官通过判决确立新的司法原则,也即“法官造法”,为后面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在学习法律英语时,要充分重视司法判例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学习判例掌握英美司法中的主要原则、理念和惯例,为今后从事涉外事务,尤其是与英美国家的涉外经贸法律事务打下基础。由于英美国家的判例卷帙浩繁,数量极大,教师应在这方面加强指导。可以遴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判例,如关于“marburyv.madison”,关于合同法的“Barnesv.treece”,关于侵权法的“Quinonesv.UnitedStates”等进行讲解。讲授时不要拘泥于文字和语法,而应侧重于其历史背景、司法制度和社会影响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为学生提供判例学习的科学方法。

(三)采用灵活的授课模式,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法律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提高法律英语教学质量和推动法律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也是法律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案例教学是一种指导学生以具体的案例为范本,采用整体阅读法,即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入手,分析案例的结构、写作方法、中心议题,然后研究段落的衔接、连贯性及段落的中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主要词汇、重点句子和特殊语法现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上的从单词入手,然后学习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顺序,从词句水平组织教学上升到整个案例(整个篇章)水平上的组织教学。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的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课堂语言实践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信心,逐步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案例教学法一般在课堂上只有很少的像字词、语法等这类基础性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讨论来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的语言特色。整个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目标上,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这些事实推理性强、文字精练的案例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判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角色,而不是纯粹“教师”的角色。法律英语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得出一个在法律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项法律理念或法律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如何用精确恰当的法律语言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这种职业的体验更多地需要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精神,而不是依靠“填鸭式”的灌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一般不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各种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如同会议的主持人那样能够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有机地组织和串联每个发言者的意见,最后才进行点评和终结,对整个讨论的组织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学术水平。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就是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拟实战机会。案例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要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学生为了得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会像职业律师或是法官那样认真分析案由、找到法律上的争议点,从大量的法规判例资料中搜索出相关的法规判例,在认真分析比较其效力的范围和权威的大小后确定适用的法律,最后对判例作出终结性的判断,并概括提炼出自己的基本意见。课堂讨论中,学生如同律师在法庭上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循序引导和集体讨论的相互碰撞,个人的见解逐步形成了统一意见,除了达成对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共识外,还产生出新的法律思维和视野,使学习者在获得法律语言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职业化的思维操练和技能的训练。

三、改革法律英语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法律英语的语言课程的特点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功。在课文教学中,坚持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接触到国外处理该类案件的实例,并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应加大练习的比重。练习包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练习题,包括针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听写训练,还有训练学生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讨论。学生在练习中积极参与,教师在场进行辅导和答疑,模拟出实践中的环境,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在训练的过程中迅速提高。再次,虚拟实例,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操作,解决问题。可以虚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让学生分工合作,充任各种角色,模拟复杂的法律环境,通过虚拟的案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目前,学生在学习法律英语的过程中,还停留在“书面”、“哑巴”英语的模式下,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授,没有积极参与,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基于英美法系的独特审判模式,在教授英美实体法及程序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杜绝走形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真枪实弹地模拟国外法院的具体运作方式,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得更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益军,杨德祥.论法律英语教学法[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