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6:56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略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化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论中国设计的系统化发展趋势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外语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分析简述生化分析仪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工学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发展趋势初探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客户服务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动漫广告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信息安全管理方案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煤矿设备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联用系统化分析淘宝网店与微信网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发展趋势及与app的区别分析主动配电网与微电网发展趋势研究动物学Zoology主题研究发展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微电影广告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微博问政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微电网项目建设及发展趋势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4].

[15].

[39]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0].

[45].

[46]桑新民等.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47]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48]Hattie.可视化学习:800多个与成绩有关的整合分析汇总.江南大学内部研究资料,2008.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 要】分析了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内容和方案的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的分析,指出了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周芳(1980.03—),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光学和教学理论。

通讯作者:姜永超(1962.06—),男,汉族,山东莱阳人,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0 引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推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重视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保证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切实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我国开始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1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

1.1 目前各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1 政府主导型

这种模式反映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负责,特别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不少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评估措施,使得国家能够从宏观层面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教育评估模式。

1.1.2 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型

这种模式由国家权力、市场机制和院校自我管理共同作用。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评估机构职能的重复,评估机构水平也存在差异,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且评估结果与政府导向存在协调统一的问题。

1.1.3 民间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评估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并趋于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政府只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评估机构获得资格后就能对高等学校开展认证业务。民间主导型评估的不足是,政府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政府较难体现自己的导向,两者间的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为此政府需要逐步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的干预。

1.2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1-2]

综观各国近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情况,总体呈现如下特征和趋势:

1)教育评估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评估都以“合格”为目标,操作较方便,学校也容易接受。另外,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层分类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教评估的重要趋势。

2)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决定了其评估的组织模式。各国的质量评估体系都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对比其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化的历史时期,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3)评估法律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国都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以保障评估工作体制机制的规范性,并为评估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4)评估的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十年来各国政府都成立或支持成立了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从整体上看,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正在逐渐减少,而在政府协调和帮助下由“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的评估正在逐渐增多。这种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要求提高其专门化程度,并且注重社会相关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我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

5)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一些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先后成立,如亚太质量保障网络(apQn)等。

2 新形势下新一轮评估的内容和要求

2.1 我国新一轮评估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新一轮评估方案基本确定。评估制度体系和方案中,突出了高校主体地位,强调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

2.2 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

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增值观”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关注高等教育的“增值性”,就是要考察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这项评估直接用学生自我报告法来实现,这将导致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因此,需采用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来衡量学习效果。而专业化的测评工具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此外,在进行自我评估时,需要对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信息、各教师获得科研项目情况等大量的基础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把数据自动采集到数据库中,随时随地上报数据,查看数据修改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的各项指标标准等可以更加科学、公平。

利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和促进评估方面的潜能,广泛应用不断涌现的分析工具支持学校的各种评估工作,为学校绩效、学术生产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 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加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国外的高校教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广泛[3-4],但在国内高等教育的自我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少,只是在评估中某些方面有所应用,总体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性不高,程度不深。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估工作中,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并实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制度,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监控,这将是中国今后高等教育评估的突出特点,将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重要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社会对评估的参与度。由于目前的评估信息大多来源于参评学校,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不多,而要采集这些信息,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3)相关评估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四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专家开展网上评估创造条件,进而缩短专家进校评估的时间。

4 目前信息化评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把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能有效地将高校、教育部门和社会连接起来,对数据采集、建模分析等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高校自我评估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系统加强高校教育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办学效益。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有完善教学监管制度及教学评估制度,但是各所高校在评教的执行力度,评估主体,权重比例,评估方式等不尽相同,网络评教方式比传统评教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市场销售的网络评教系统,对某些学校来说,扩充性,实用性和兼容性都不太好,而教学评估的结果又直接关系到某个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利益,所以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是迫在眉睫。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监控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式的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根据分类评估、分类管理和建设的原则,主要从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一个循环、便捷、易于操作的自我评价和监控体系。

2)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自评体系中去。在信息化环境支撑下提高本科教学评估方法及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与开放性,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一大亮点。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开放、多元的本科教学自评方法和技术体系,以完善评估方法,提高自评效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搭建基于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自我评估系统;(2)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

5 总结

本文系统分析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几种基本模式以及目前的总体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政策方案,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指出了信息技术在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性,进而就目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目前虽然各高校中有各种评估系统但是还存在不足,通过指出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依据,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7-13.

[2]詹晶,杨勇.关于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11):36-38.

[3]禤世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视阈下的教学管理优化[J].科技信息,2014(9):26.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职业教育信息化正稳步推进,深刻认识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有助于职业学校信息化

>>基于诺兰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基于诺兰模型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演进基于米歇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小议中职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基于诺兰模型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演进路径论如何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浅析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分析党建信息化发展的推进工作分析加快内蒙古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思考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学校网络课题的研究与信息化发展基于信息化发展背景的电力调度发展模式探讨加快科技信息化发展推动林业现代化进程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发展分析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证券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关于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eB/oL].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2]黄松,郭伟.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与展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1期,2013年2月:71-75.

[3]郑凯,聂瑞华.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1(高教职教):13-15.

[4]诺兰阶段模型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代秋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1卷第1期,2009年1月:116-117.

[5][eB/oL].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

[6][eB/oL].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修订稿).2013年9月.

[7]仲秋雁,刘晓东.基于iRp的数字校园建设系统集成及重建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2月合刊.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研究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观点年度透视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研究之主题、逻辑与展望新嗍中国主题公园的理性发展:回顾、反思与展望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与展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24.

[3]周文杰,魏政莉.国外教师培训研究现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91-96.

[4]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4.

[5]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1):30-37+96.

[6]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09,(12):86-90.

[7]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02):15-17.

[8]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9]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2009:164.

[10]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

[11]王晓明.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1):39-40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发展

本文对广西高职高专“十五”时期的专业现状、“十一五”时期的专业规划做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三大趋势的同时也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存在三大隐忧。基于此,课题组对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五大对策。

一、发展趋势:三产类为主、跨行业拓展、财经电子成热门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高职专业按照产业、行业、职业分类,共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个专业种。截至2005年7月,广西共有52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院校。经分析研究广西各高职院校“十五”时期高职专业现状和“十一五”高职专业发展规划情况,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如下趋势。

1.高职院校仍偏重发展第三产业类专业。广西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共有52所,按隶属关系分为三类:本科高职(15所,含2006年上半年专升本院校)、行业(部门)所属院校(20所)、市属及民办高职(17所,未含2005、2006年升格备案高职院校),形成“三分天下”格局。若从区域布局上来看,52所院校中有31所即将近6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桂南经济区,而这又主要都集中在省会南宁市,很显然是个“一头沉”的结构。课题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专业布点上,64%的专业集中在文化教育、电子、财经三个大类,在开设专业种数上,第三产业类专业占据近2/3。广西的52所高等院校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共设有专业点948个,涵盖了三大产业的19个专业大类,分属66个专业类的248种专业。与《专业目录》对比,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专业类覆盖率为85%,专业数覆盖率为47%。在已开设的248种专业中,第一产业类专业18个,第二产业类专业68个,第三产业类专业162个。248种专业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7.3%,第二产业27.6%,第三产业65.7%。专业数排名前四位的专业类为:文化教育类、财经类、艺术传媒类、计算机类,均属于第三产业。

2.专业覆盖面扩大,跨行业发展的院校趋多。根据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按产业门类分布情况统计表明,计划到2010年,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总数达到363个,在现有的专业数基础上增加46.4%。涵盖三大产业的19个产业门类,分属69个二级专业类,共设有专业点1479个。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规划增加11个新专业,增幅为61.1%,增幅居中,增量最小;第二产业规划增加46个新专业(含4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67.6%,增幅最大,增量居中;第三产业的规划增加58个新专业(含16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35.8%,增幅最小,增量最大。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内平均每所院校将覆盖7个专业大类,比“十五’’期末的校均覆盖5.8个专业大类有较大发展。其中“一业为主”(一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25所下降至17所;“二业为主”(两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17所,比“十五”期末增1所;“多种经营”(三个以上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11所增加至18所。

3.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成热门走向。从各院校的“十一37'专业发展规划来看,各院校的专业跨类发展主要向电子信息和财经专业大类进军,80%的高职院校涉足电子信息大类,78%涉足财经大类,一小部分院校继续保持原有“一业为主”的特色。

二、发展隐忧:供求信息不足、专业结构欠优、发展特色不够

从各院校“十五”时期的新增专业和“十一五”时期专业发展规划分析的情况来看,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隐忧。

1.在专业开发上相对缺乏高职人才培养的供应信息、就业需求信息的分析支持。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注重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以企业、行业的现场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但这种社会调研基本上局限在验证性过程,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对开发专业来说是不充分的。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而不考虑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的需求状况。这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现有专业布点超过20个以上的有6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30、文秘28、电子商务24、市场营销23、应用电子技术22、商务英语20),从专业设置科学性上来看,应限制新设布点,可仍然有学校规划设置。这样,在就业市场需求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今后的生源、就业竞争系数将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对这些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较大冲击。

2.专业发展规划的产业结构与广西“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五”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在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尤其是为适应广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少院校开发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在高校扩招和满足第三产业的人才急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约占专业总数的65.7%),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第三产业类专业中的“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按照广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广西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推进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开发面向农村、面向工业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以推进我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按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高职院校的第一、二、三产类专业比例为8:31.4:60.6,而2005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2.3:39:38.7,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8:44:38,广西高职院校在一产、二产类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具有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的倾向,缺乏专业特色。从课题研究的结果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有向多专业大类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综合化”成为时尚,而“一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院校数量在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趋势明显,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有逐步丧失的可能,而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有弱化“文化教育”的倾向。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拓展上出现模式化倾向,主要模式有:“本业+3(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本业+2(电子信息、财经)”、“本业+1(电子信息或财经)”等模式。如综合类院校,一般采取“本业十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模式;文教师范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即文教)+电子信息”,部分采取“本业+财经”模式;工交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电子信息”模式,部分采取“本业+电子信息+财经”模式;农林类院校,采取“本业+财经+电子信息”模式;财经类院校主要是“财经+电子信息”模式;政法类院校已开始由单一法律专业大类向“法律+财经+电子信息”发展。

三、发展对策:加强三个外力支撑,加强院校特色化发展

1.政府加强“五厅委”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扶持重点。首先,政府应建立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五厅委高职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还可以考虑将分散于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将其合而为一,构建统筹管理的“广西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年度人才人力使用情况的政府公告制度,通过对企业、事业、政府等用人情况的定期汇总统计,建立定期人才人力资源就业状况和需求信息,以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指导学生的专业报考选择。其次,政府应合理规划院校专业布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专业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再次,政府应尽快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按照教育部自2006年起建立每年统计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广西可以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定期《专业就业年报》《专业布点年报》和《专业开发指南》,以强化政府对专业开发的指导,以增强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最后,政府应对急需专业实行“扶持院校、扶持学生、扶持就业”的三扶持政策。一是扶持学校开办某些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专业建设成本高的急需专业;二是扶持学生就读某些学生不愿意读或者是读不起的急需专业;三是对某些急需专业学生担心就业不保障,政府可以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合同等方式来支持。

2.组建行业联会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专业评价和专业预警制度。首先,组建行业联会。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分化整合和院校办学的跨类发展,呼唤着新的“行业联会”出现。国外的“大行业(产业)协会”(如农业协会、工业协会、商业协会、服务业协会等)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可以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将若干个相近的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会”,由“行业联会”协调“行业协会”制定“高职专业人才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协调建立行业、产业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分析、定期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高职院校提供更好的指导。其次,加强中介服务。成立“高职专业评价中心”等为教育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定期进行高职专业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客观的高职专业质量信息,以此加强社会对高职专业质量的督导。(2)进行就业岗位情况和趋势的定期分析并公布分析报告。包括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3)进行高职专业预警分析并面向社会公布分析报告。做好全区的专业战略发展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和高等院校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又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趋势。

3.成立“广西高职研究会”,组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广西有“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还有“广西高等成人教育研究会”,但却没有专门的高职学术研究组织。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联合,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如暂不适宜,可在现有的“广西高教学会”中,成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总之,要尽快成立广西高职教育学术组织,为高职专业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统筹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专业大类”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组建了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教育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应在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的基础上,组建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依据政府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全区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的、准确的、系统的指导和调控,受权审议全区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方案,指导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及专业基地的建设,评估现有专业的适应度及竞争系数,专业的需求程度等级及专业的预警等级,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参考意见。

4.高职专业规划应遵循“六道程序”,注意“五个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上应遵循以下“六道程序”:一是调研。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人力资源供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研。二是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具体、明确。三是规划。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政府由决策机构进行宏观规划,或由决策机构主持,聘请独立机构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四是决策。决策机构既包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行业协会,也包括学校的决策层。规划的思想要通过具体政策加以体现和贯彻。五是实施。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六是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分析出专业运行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加以调整,或反馈到分析环节并调整规划,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五个把握”:把握经济方向、把握市场需求、把握专业布点、把握自身条件、把握长远发展。所谓把握经济方向(即趋势),就是把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什么?所谓把握需求,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急需什么专业?所谓把握布点,就是谁举办过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办得如何?所谓把握条件,就是能不能、该不该举办这些专业?所谓把握长远,就是要主动规划专业、引领专业发展新方向。

5.构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1)加强专业大类规划,以突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体现在其主体专业大类是定位于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还是均衡发展。(2)加强专业类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在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一半的专业大类基本对应政府单一部门,另一半的专业大类则是对应政府的多个部门,如果按照行业来对应,那么多数的专业大类对应的是几个行业。因此,要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就应该做好重点发展专业类的规划。(3)加强专业种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有1838个细类,除去“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共列有高职专业532个,理论上每个高职专业平均对应2.8个职业。应通过重点专业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专业、支柱专业、重点专业,以此为主干结构,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框架,并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均衡协调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重点经济领域、支柱产业的职业人才需要。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时期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

自1997年4月

信息化人才短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就三支队伍的现状来说,首先是缺少能统筹兼顾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大多由行政人员或教师兼任,不具备宏观层次上的统筹协调能力,很难帮助决策层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以及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其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基本上由计算机教师兼任(少数高职院校有专职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网络维护能力相对欠缺。再次,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尽管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但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其中难以找到相应的学科培训项目。已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程,多数未能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效整合,职业教育教学未能构建新型的彰显职业教育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模式。

有效信息开发不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家主干网络建成之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突出问题就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用的信息资源不丰富。管理信息多、教学应用资源少,公共课程资源多、专业课程资源少,助教资源多、助学资源少,专题网站多、综合网站少。二是可共享的资源不多。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导致职业教育开发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知识产权与经济利益),资源开发积极性不高,阻碍了优质资源的生成及共享。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停留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上,实现的是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督查、信息查询、档案借阅等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围绕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两个部分。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整体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国家信息化大环境的优化。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信息化发展思路,也在形成有关的区域规划。但由于运作机制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组织,未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性质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远景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连接我国所有的家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大众媒体传播体系,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习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各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功能。

目标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多种类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智能、开放和高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人的个性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需求:一是大量可供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提供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广阔舞台;三是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分布式网状传播结构,这种传播结构使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快捷性等特性。开放性使它的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型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因而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互性使数以万计的受众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的局限性;虚拟性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快捷性则为人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可见,人的个性的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而互联网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教育的实效。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内容上存在着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相对滞后的教育内容的矛盾。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调整、充实教育内容,使其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相适应,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再比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存在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相对狭窄的矛盾。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影响人们思想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及时消除消极的社会影响,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又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网络社会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只依靠网络专门部门和专业工作者的状况,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了条件。一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互联网能够真正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并且,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很难走向社会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稀缺。二是提供了途径、方式和方法。随着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同部级现有的四大骨干网络(即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相连通,并通过电信部门的四个出口与因特网相连,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人的生存方式的发展,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网民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了,网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吸收是一种自主选择。因此,只有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网民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条件。互联网1994年进入商业营运以来,由于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及其应用不断拓展。现在,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同时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终端将无所不在。因此,可以预料,随着人们生活网络化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将不断得到提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综述;趋势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信息化教育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颖的教育方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1。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的。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对近十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中文文献以及外文文献进行检索,其中中文文献85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旨在发现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文献调查分析

(一)文献研究类型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将收集到的文献,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按照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将研究类型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通过以上对研究文献的分类,对85篇检索到的文献分别进行内容分析,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表1文献类型数据分析

(二)文献研究类型的数据分析

近十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不断增多,尤其是2004-2005,2006-2009,两个时间段有明显的大幅增长趋势,证明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关注不断加大,从三个走势图的走势情况来说,研究者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注度是逐年增加的;2009-2010年文献数量出现回落,这点证明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注度开始下滑,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基数不大,所以我国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发展空间。

(三)按内容分类的研究趋势

根据研究的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研究多于应用研究,但基础研究在十年中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如2009年-2010年,甚至有些年度数量为0(2003年),到了2009年为文献发表数量的最高峰;相比来说,虽然应用研究少于基础研究,但是发展趋势比较稳定,2009年为数量的最高峰,但是也有波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大多是基础理论上的研究,没有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应用研究出现阶段性特征,除2007年-2010年外,其他年度的文献相对较少。

(四)按目的分类的研究趋势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把研究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即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也是多于探索性研究,但与基础研究相比,比较稳定,2009年为文献数量的最高峰;探索性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是平稳发展,2001年、2002年的探索性文献数量为0,针对这一点,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还是很少,可能当时是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处于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步了解的阶段,所以对这一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不够充分。

从以上各个不同研究类型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在发展趋势上,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2)在研究类型上,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处在基础性的、描述性的研究阶段,应用性、探索性的研究还不是太多;(3)在年度特征上,呈现不稳定的波动,发展趋势呈现复杂的特征,有些年度甚至没有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如2001年的探索性研究),而有些年度又由最高峰快速下滑(如2009年-2010年的基础研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这一课题不能持续关注,同时也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整合管理共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数字环境下,加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管理,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可以实现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为城镇、乡村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最直接、最见效的智力支撑,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促进富民优势产业发展的最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出现教育集团,而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起步较晚一些,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相比较,关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理论研究却显得不足和滞后。但到了2005年以后,全国的职教园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形成蓬勃发展的局势,大部分省市建有职教园区。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统计,截至到2011年末,全国除了、青海、海南省以外,已有28个省自治区已建成或在建118个职教园。特别是华北、华东及华中的职业教育园都已形成规模,办学形式集团化、连锁化和企业化,教学设备及实训基地逐渐趋向共享化和数字化,教师的培养也注重“双师型”的培养,形成工学结合、校企融通、产教一体化职业园区,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办学效益,优化了教育资源及城乡资源得分配,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内容

职业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为了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效益,应该通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地尽其利”的目标,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赢。

1、教师资源的整合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师资源的整合。首先,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突破师资管理的封闭状态,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区域合作的教师资源库,在管理体制上创新,提升学校影响力;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发挥优师效能,提升品牌创新能力。其次,加强培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趋势来组建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校企的合作,通过在职培训、引进、互换和外聘等途径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组织各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建立教师资源库,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校企之间可以采取互换的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在互换过程中,职业学院的老师可以去企业学习,而企业的专家、名师到学校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部级师范类院校的部级名师、省级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轮流到各院校进行交流授课,实现专业核心骨干教师的互补,鼓励教师跨校教学,使优质师资得到最大化利用。

2、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院校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实训基地的整合。首先,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区域发展趋势,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校际之间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分互认、人才共享和网路资源共享。其次,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多让学生参入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就业能力。总之,在课程设置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合并或撤销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学校,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各类职业院校的生源趋向平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

3、办学资金的整合

有了资金的保证,职业教育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当前,由于职业教育的多样化,致使很多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未被开发甚至浪费的状态。在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各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去使用这些资金,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办学资金的管理,积极整合各校的资金,把社会和学校的闲散资金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集中起来,增加职业院校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总量。一方面合并与重组一些质量不是太好的职业院校,自然淘汰、兼并一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以市场体制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重点职业院校和重点学科,培养一批职教领域的高级技师和专家教授。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社会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补贴,加快建立和健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资金供给状况。

4、信息资源的整合

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数字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信息资源整合中,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科技的功能,在一定区域内,由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校园网、区域网、区域资源中心同步建设,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细分,重视开发、积极利用、加强交流和强调共享,追求信息资源应用的最大效益,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建立教育信息化体系,搭建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系统,逐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网路化和数字化。其次,重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集成管理和资源的优化共享配置,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三、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的策略分析

在数字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后,不管是集团式、园区式,还是校企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都必须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延伸职业教育服务的触角,为企业、为区域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府不仅要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而且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使职业院校能够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避免条块分割,避免校企合作形合神离。在政策引导过程中,政府要不断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从行政干预向政策引导转变,既要重视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又要从国家或地区层面,通过规划指导和人才市场基础导向作用,有效地将总体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另外,政府还要根据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不断调整政策,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职业健康教育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需求。

2、加强信息沟通,共享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以后,要加强园区的信息沟通,注重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教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信息资源库,搭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共享。在资源共享建设上,一方面重点解决职业教育资源的软硬件配套、网络数据安全、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层次化、人力资源共享等问题,加强区域间各职业园区、集团的交流和协作,让教育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加强职业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建立个性化职业教育网站。随着3G技术的日渐成熟,职业教育也将逐渐趋向信息化、数字化,建立自己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突出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创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职教资源网页,标准化的职教信息检索系统,互动式的职教参考咨询服务平台,提供微博、微信、SnS等的微阅读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去延伸职业教育的服务内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对网上资源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力度,在网站上安排专人对网上分散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免费的网上资源进行组织、筛选、优化,并按专业、专题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运用和发展检索的数据库,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企业与学校、管理者与参入者之间的无缝链接。

3、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合作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职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与产业集聚区通过战略合作,实现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目的。从政府层面上来讲,政府推进职教资源整合的目的也不仅是提高职教资源利用效率,而是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合作,让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

(注: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2013年度调研课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L-2013-2473。)

【参考文献】

[1]邵艾群:关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2(9).

[2]陈勇、胡斌斌:职教园区建设策略——基于温岭市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3]王伟:优质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李熊辉、贾平静: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的整[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5]彭鹃: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探析[J].职教通讯,2012(14).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所谓计算机应用,指的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方法、理论、技术以及系统等一门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应用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有效地促进了计算机学科同其他学科地融合,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逐渐朝高端化方向发展,因此分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推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计算机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七个领域。第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将计算机计算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通过构建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生产流动信息网络,从而为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发展基础。第二,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当前很多高校都运用计算机计算来开展了网络远程教育,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了受教育渠道,增加了受教育者的数量。第三,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中,能够实现医疗手段的更加精细化、标准化以及多样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治愈率,而且还提高了医疗卫生管理的效率。第四,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在制作影视作品动画和剪辑视频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方式,而且还优化了影视作品的制作途径。第五,在公共安全领域方面的应用。公安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一些协查通告,调动全社会协助逃犯追捕,并且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实现公检法机关自动化办公,有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第六,在行政部门中的应用。政府行政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有助于简化传统的办公程序,而且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第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了以最低劳动成本获得最大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1]。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1、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同网络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网络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就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而言,微信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均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特别是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特别是网络家庭的诞生为计算机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蓝牙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网络通信技术朝着无线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网络通信终端应用无线设备后,将网络通信终端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网格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通信应用技术的融合,这也是现代通信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未来,计算机应用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从而摆脱了计算机技术空间距离上的限制,实现了随时传输和共享信息,通过网络还可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约了信息寻找的时间。2、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在最初阶段,计算机是以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非常复杂,但是随着计算机不断应用,其已经逐渐朝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应用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传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计算等方面,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逐步向信息传输方向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方式为存储和处理文本信息,但是在网络时代下,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集成化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才能协调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热点话题。结合计算机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和同步技术结合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促进其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3、朝着嵌入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多样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智能化方面也日益成熟。特别是电气设备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用用技术可以智能化控制电气设备,实现了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是将来计算机应用的又一大发展趋势。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发展,促进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当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主要有网络冰箱、数字电视等等,相信在嵌入式方面的应用还将不断深入[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促进科各行各业的发展,虽然当前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但是笔者坚信随着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的日益深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将不断增加,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