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十篇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十篇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7:23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1

职业道德素质,不得不说,已成为现代企业衡量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意大利文学家但丁说: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弥补。确实如此,技术、经验、能力是可以通过生产实践快速获得的,而与用人单位核心文化相符合的良好职业习惯却不是一时一刻可以修养成性的。因此对于技校学生来说,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俨然已成为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未来的“高质量”就业。

作为一名一线职教教师,我在认真学习领悟十精神的同时深刻思索了我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出路。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意义深远,出路很多,本文我想从感恩谈起,意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使我校学生都能达到“以感恩之心践行奉献之举”,最终以“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姿态反哺社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感恩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感恩必先识恩

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因此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内心认识到“恩“的存在。感恩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以情动情,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家庭:

温室培养不出感恩的花朵。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农民夫妇为了让孩子在城里上学,起早贪黑在集贸市场卖菜,自己舍不得吃穿来供养孩子,但是孩子却不懂得感恩和领情,一边大手大脚地花钱,一边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只要儿女好,他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抱怨,从不求回报,这必然导致了我们的孩子自私任性,对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逐渐地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回报社会。所以“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并不可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付出、艰辛呈现给孩子,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学校:

学校是一个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感恩”的种子,“感恩”的茁壮成长需要教师多方面的正面引导:布置“感恩作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父母的生养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等等,并要求把这些人间真情及感受写入日记;抽机会组织学生与父母、教师互换角色,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不易,教师教育苦心,真正体会到父母、教师之恩;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施“有机肥”对学生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所以感恩教育必须精心策划,长期进行。

1、广泛发动,积极宣传,营造感恩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感恩教育要从思想宣传入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的讲话、教学楼前的板报、过道上的画廊、校报、校园广播站、感恩主题班会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计划,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同时引导师生学习讨论,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积极为我校感恩教育出谋划策,切实将感恩教育贴于实际融于学生,从而为感恩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家校合力大张旗鼓地进行感恩教育

(1)发挥教师的身教师范作用

英国教育学家麦克费尔非常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他说:“教师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教师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道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我们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巧抓机会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无形中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需要我们感谢的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系列活动

感恩教育重在活动。学校感恩教育应生活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而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最终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当广播开始深情地朗诵感恩散文时,每一个在场的学生都低下了头。在朗诵声里,他们想起了辛苦劳作的父母,想起了父亲的白发、母亲的叮嘱和父母殷切的期望。一分钟的‘感恩瞬间’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是某职校利用课间操前一分钟开展的感恩系列活动之一,我认为非常有借鉴意义。每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谢同学”演讲朗诵比赛、黑板报、手抄报等,组织学生观看像《妈妈再爱我一次》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感,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等等,在说说、看看、写写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

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教会学生感恩的同时要注重通过实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指导学生以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做一些教师家长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受曾经受过的恩情,从而真正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

(3)家校合力共育感恩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技校学生

一、引言

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不但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他们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就业质量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于目前感恩教育的疏忽,及社会对感恩意识的期盼,技工学校更应加强感恩教育。

二、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1、感恩;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实际上感恩就是人的处事、生活态度,对帮助你的人、爱你的人心怀感激,进而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回报人和社会,如人人能有感恩的心,让生活充满阳光,整个社会就会很和谐。人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爱是相互传递的。”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对手给我们的竞争动力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2、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则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人们有了这种心理需求,感恩行为就不难发生,人们会想法设法去实现感恩,所以感恩意识对于感恩教育非常重要。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

3、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技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成为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四、目前社会上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的现状

1、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四川打工青年陈相远在厦门营救落水者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被救者至今没有露面。从这位被陈相远救起后却神秘“蒸发”的被救者身上,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感恩意识缺失带来的冷漠与残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非常淡薄。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2、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

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学校把培养高分的学生当成了提高学校声誉、获得生源的手段,摒弃了把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大部分把德育教育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内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所以孩子就以拿高分为目的,学习成了首要任务,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任劳任怨,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自私霸道的小皇帝就层出不穷了。

五、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是一个完整的感恩过程,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报恩甚至完全不能报恩,那前三个环节总是不能少的。

1、父母对孩子的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首要作用,也负首要责任。

感恩是爱的基础,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决不会懂得什么是爱。所以父母要从爱入手培养孩子。下面我分析一下孩子缺乏感恩意识,父母一般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父母自身感恩意识差。这种父母要求别人多,回馈别人少,对别人的恩情无论大小,很少言谢。这些人的孩子耳濡目染,如何形成感恩意识呢?(2)父母对孩子太刻薄、严厉。父母或者由于生活艰辛,把孩子当成负担,或者生活还可以,但对孩子寄予了过高期望,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形成孩子的感恩意识。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行为,一个生活在恐惧和无趣中的孩子会对谁感激呢?(3)父母教导不力。有些父母懂得恩情,也知道谢恩和报恩,家里气氛也很和谐,但是孩子感恩意识淡,这是因为父母教导不力。比如,别人为自己孩子做了好事或服务了,没有及时教导孩子谢谢别人;有人错误地认为买卖行为,无需感谢,等等。正确的是在自己和孩子受到服务时应该表示感谢,孩子做了好事也应该及时表扬和感谢。以上这几点希望家长引以为戒。感恩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要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2、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第三,在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

3、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应该改变教育观念,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要把他们当成某种工具。把学生当成主体,学生受到尊重,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一切课程是为了自己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他们会由衷地感谢老师和学校,其感恩意识会自然形成。另外由于技工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4、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使他们自然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去,更要身体力行,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六、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当关注感恩教育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家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有了感恩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形成互相感激、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良好风气,感恩教育才不会只流于形式。

让感恩之花开遍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里吧!

参考文献:

[1]《德育》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3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音响。”在我们埋怨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是否发现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照着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是对我们教育的回应。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对孩子施以悉心的培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体现: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一、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现在这个“非常6+1”的家庭模式中,两家三代的6个长辈,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呵护无微不至。当孩子从小到大受到过多的关注,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使其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而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诸如“感恩”等社会情感的发展,在0~1岁的婴儿期时就已经开始,感恩――这种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一旦被打下扎实的基础,将来就很难泯灭,而在关键期不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今后也就很难根植。

2.幼儿园当前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长的影响,在教育中重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的培养。我们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要求得到回报与感恩,但这是误解,也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缺失。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成人榜样缺失。在社会生活中,大家在实用主义的原则下,普遍变得冷漠而又急功近利,反映在家庭中,便是对父母的不孝。社会环境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诱导性,当幼儿耳濡目染了这些社会现象,便导致了“5+2=0”的现象:由于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熏陶,5天的幼儿园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星期六、星期日2天的休息,孩子因无约束地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为0。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孩子不懂感恩,虽承受父母养育之恩而不思回报的行为也就在所难免。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引入幼儿园,那么幼儿园该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1.成人做好感恩的表率,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教师、家长自己说,也要提醒孩子们主动使用“谢谢”,这不是一件几天就能做好的事情,贵在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2.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故事教育法。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精美的绘本故事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抓住节日教育的契机,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比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进行各种感恩活动,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

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粒感恩的种子,再把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将收获孩子高尚的品格,实现让中华民族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让感恩之情渗透到幼儿的生命之中[J].幼儿教育,2010,(31).

[2]马丽萍.家园合作对3―6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eB/oL].http:///age06.webb/Detail.aspx?CategoryiD=77bd0c0c-eda7-4bb0-a1bf-3e2fb8b1fb4c&infoGuid=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育感恩人生和谐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处世信条,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也包含着感恩的情结,我国也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也熏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感恩图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恩”却被一些人淡忘了,甚至是抛弃了。如何唤起已经缺失的感恩意识,是当今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

1感恩、感恩意识及其缺失

牛津字典给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感恩,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所施的恩惠及方便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心理感激和情感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由此可见,感恩的关键在于由衷认可基础上的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努力和付出,用实际行动去报答。感恩是在心灵的感悟和沟通基础上,用一定的形式予以表达,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内在尊重。感恩是一种回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是一种认同和钦佩,是发自心灵深处、溶在血液里的认同和钦佩;感恩是一个人的良知,在“金钱拜物教”面前仍不泯灭的良知;感恩是一种品德,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至高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1]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更是一种境界。“懂得感恩既意味着领悟人的存在价值,也意味着人性的自觉。”[2]

感恩意识是指因受人之恩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报恩反映,是综合感觉所形成的对报恩的知觉、思维等。感恩意识指导人的感恩行动。“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他人的付出能否做出形式上的合适反应,而且更在于是否懂得尊重人,是否真正理解人性的崇高”。[3]具有正确的感恩意识,才能正确地理解感恩,才会形成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感恩行动。

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是依次递进、一脉相承,又融为一体的。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高尚的情感。充满感恩情怀,人们就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心胸就会更加宽阔宏远,就能保持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就会将感恩化作充满爱意的行动,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其乐融融,恩爱友好。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感恩又是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充满感恩情怀,内心充满激情,对生活、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充满信心,就会在关心他人的同时关心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会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更高的效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感恩对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虽然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如今,感恩却被一些人遗忘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第一,为了挣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由爷爷奶奶代劳,甚至完全托付给一个文化水平、素质能力不高的保姆。第二,对孩子宠爱过度,溺爱无度。“6+1”家庭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一些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错误观念和“父母包办、无需回报”的糊涂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稍有不满立即翻脸,只知报怨,根本谈不上感恩。第三,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组织、要求社会的人,他们不愿奉献、不愿回馈他人、不愿回馈组织和社会。第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有的家长因对孩子要求过高从而要求过于刻薄严厉;有的家长因生活困难视孩子为负担,稍不遂愿,非打即骂。这些都不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乐,无也法让孩子对父母报以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意识、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当然是不会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

2.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为了上初中进个好的班级,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嫩稚孩子的腰;为了能考上并考个好的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个好的大学,“活着就不错了”的高中生流行语,对高中生的生活状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学习的压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本该在中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的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感恩教育,无奈地交给高等学校来补课,而这又因为错失了感恩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且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而被忽视和淡化,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2.3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发生扭曲,感恩意识弱化。

2.4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学生只重分数与技能,不重自身德行修养,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也是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不合己意即大动干戈、甚至酿成大祸。

2.5反右斗争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2.6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讲求以儒家思想作为做人、做事准则的国家。在这个思想体系里,感恩,是一个基本的内容。”[4]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亮点和重要的价值观,主导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多年以来,我们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感恩意识与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大不如前。

2.7社会对不感恩的过度容忍

上述原因形成的社会较为普遍的感恩意识的缺乏,也造就了当今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的事件的容忍度较大。感恩行为仅限于道德层面,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那些不知感恩者也只能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事件的谴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相应地也让感恩教育效果“打折”。

3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3.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先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3.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感恩意识。很难设想不懂感恩、没有感恩心的老师会教育出懂感恩、会感恩的学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师情、感恩同学情,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够增进友谊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要注重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感恩的真谛。第四,教育学生感恩生命。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感恩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甚至草率轻生。第五,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5]感恩教育也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高大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自己望尘莫及。

3.3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就象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童学子就象一匹匹洁白无暇的布。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既要广泛宣传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大力谴责那些感情冷淡、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光荣、不感恩可耻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让不感恩报恩的人无地自容。其次,要净化网络和影视作品。一些网站卑劣粗俗的宣传内容,少数影视作品粗制滥造的不文明、不健康情节,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必须加强网络和影视作品管理,多建“红网”,多编名剧,多出精品,免使学生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中国人历来讲究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他人的救命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等等。唤起人们的感恩意识,却不仅仅是以德报德、感谢对你有恩的人。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更应学会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会磨炼你的意志、增进你的智慧、觉醒你的自尊、甚至教会你的独立,他是使你在磨难中成长的人。这是感恩的崇高境界。“引导人们懂得感恩,并不断从中学会尊重人,在感恩中达到人性的自觉,这对于进一步净化、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激发人们超越凡俗,走向崇高,并进一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6]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属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zhidao.baidu.com/question/39712645.html

[2][3][6]杨国荣,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文汇报,2007-8-28。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又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表现出自私、狭隘、霸道、脆弱、敏感、任性等性格。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儿园更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家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基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要将家庭视为孩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一是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要让他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老师要指导家长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

二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谢谢”。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他跟在大人的身边,在接受别人礼物或帮助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让孩子知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日常用语。

三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四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要提醒家长不再给孩子包办代替所有事情,指导家长让他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使幼儿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

2.幼儿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关键

幼儿感恩之心的培养是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之中,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在接受社会各界帮助时应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在幼儿表现出的关爱帮助行为时,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是抓住日常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三是抓住节日活动环节培养幼儿感恩的心。中华民族现有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心。如国庆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红西路军纪念馆观看革命烈士雕塑像,跟孩子们讲讲他们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业绩,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孩子们树立对革命先辈的爱戴和感恩之情。还有“三八”妇女节,我们也可以请来孩子们的妈妈,让她们谈自己的工作,谈谈是怎样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拳拳之情,从而让孩子们心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呵护。通过这些节日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不断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将感恩的种子长成一颗感恩的大树,回报家人和社会。

四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仅把眼光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还要凭借这教材内容,随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目前幼儿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就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内容,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教师要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黄香温席》、《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哭竹生笋》、《羊羔跪乳》等,在晨间谈话、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尤其是《三字经》、《弟子规》,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五是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如情境表演“今天我做小主人”、“感恩、坚强、团结亲子游戏”、“童心感党恩,快乐庆六一节目演出”、“党是太阳我是花歌咏会”、“颂祖国,迎中秋,感恩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社会教育是幼儿感恩心强化的平台

幼儿感恩心的培养除了家庭、学校外,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强化幼儿感恩心形成的重要平台。为了让幼儿能真正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赈灾义演等。老师可以让孩子将他们省下的零用钱或者是压岁钱以及家里旧的书籍捐出来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使孩子真正地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

4.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老师要注意收集、积累孩子身边典型的感恩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教育,这样可让幼儿通过身边可知可感的事迹增加感恩意识。其次,以中外人物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在历史上,历代帝王治国的口号多是“以孝治天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百善孝为先”,“王祥卧鱼”就是很好的例子。

5.借助好书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感恩;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93-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感恩教育则是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孩子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

当了二十来年的老师,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普遍聪明、调皮,但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和感恩。其实,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孩子的工具。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学校里,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同样缺少感恩,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又力不从心。我知道,这其实不能全怪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有太多的因素导致了他们这种个性的形成,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大学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对孩子回报意识的培养,从而养成了他们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地索取的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把现有的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而且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大都认为此爱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有意或无意间淡化了回报意识。而且现在的学校中,也鲜有针对学生这种心态而进行的感恩教育。因而孩子难以养成感恩意识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也不会对家长的辛劳,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去感同身受。所以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知父母甘苦,想父母冷暖。而"感恩"之心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近几年以来,我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只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能够知道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给予过自己无私帮助的所有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的尴尬境地,而是能够使学生的道德感自然而然的从心里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为心灵的自觉要求,感恩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R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文、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二、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班级可以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可以使孩子们找到失落的感恩之心。同时吧,可以结合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采取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可以通过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来演绎人间亲情的温暖。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7

扬扬妈妈很苦恼:我们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过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节日?

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在过节的时候给孩子买点礼物,让孩子开心快乐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可问题是很多孩子对这种唾手可得的爱变得熟视无睹,他们既不感动也不快乐。难道我们爱错了吗?扬扬妈妈的苦恼值得我们反思:我们除了给予孩子爱,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以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给予自己的爱而心存感激、心存快乐!这将是我们在“六一”节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为什么不懂感恩?

不懂感恩的原因: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2~7岁的孩子在思维发展上一般会显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孩子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懂得除了自己开心之外,还可以让别人也开心。自我中心人人都有,但是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6-7岁还完全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就会成为问题,家长应给予适当引导。另外,父母逢节必送礼物,也会让孩子觉得“习以为常”。如果妈妈不送礼物或者礼物没别人的好,他还会觉得委屈。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过分关爱会导致孩子不懂感恩。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加上爸爸妈妈,六个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这种过分疼爱和过分保护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认为家长理所当然要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于单向,他们从不要求双向的回报,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坦然地接受并且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懂得感恩。

另外,社会上一些自私的观念影响着孩子感恩心的形成,由于感恩之情缺失,家长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

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一种个人维护自己内心安宁感,提高幸福感的心理能力。因此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良好心态。让孩子学会感恩的实质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存有感激之心,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因为别人付出才得到的,从而让孩子爱别人,帮助他人。只有学会感恩,孩子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让自己更幸福、快乐!

孩子有感恩能力吗?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让这么小的孩子学会感恩,这是不是太难为他们了呢”“是不是长大以后自然就懂得感恩了呢”。其实,孩子是有能力感恩的。0~6岁孩子感恩能力的成长,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感受满足。初生的孩子也有感恩能力。还记得新生儿吃饱熟睡后那张安宁的脸吗?这种安宁回馈曾给了父母无限的幸福感。还有,1~2岁的孩子听父母讲故事时脸上总是甜甜的,这其实就是感恩,感谢父母给予他的爱。

2.认识满足的来源。让孩子知道满足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比如扬扬妈妈应该告诉他,家里给他买了这么多礼物,是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扬扬,扬扬要满足。

3.对给予恩惠的人表示回报意向。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他们会表现出请爸爸妈妈坐,亲亲爸爸妈妈等行为。

感恩之情如何培养?

幼儿期是良好品德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时期的经验将影响到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感恩是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呢?

改进教养方式。有些家长从不计较孩子对自己的态度,这将导致孩子养成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不会道歉、遇到困难爱哭等坏习惯。所以说,家长要重视孩子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以及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如:妈妈可以对扬扬说,为了给你买礼物,妈妈跑了很多商店,很辛苦,帮妈妈捶捶背,好吗?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形成感激之心。妈妈还可以用移情的方法帮助扬扬感受他人的心情。可以告诉扬扬,如果你买了好吃的东西给奶奶,但奶奶一点都不跟你分享,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送给妈妈一件礼物,妈妈随便玩一下就扔了,你高兴吗?体会他人的感受有利于孩子形成感恩之情。

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要经常对他人说一些感谢的话,如“谢谢”“真好”“麻烦您了”等。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感恩”的父母有助于孩子形成相应的感恩行为。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让孩子理解自己。很多父母展现给孩子的总是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以为这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事实上,这反而让孩子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对幸福感、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父母为孩子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时应该告诉他,妈妈为此跑了很多家商店,甚至放弃了自己本来挺想买的一件衣服,让孩子珍惜礼物,体会妈妈的爱与付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作为家庭一员,孩子理应承担一些家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家庭责任感。如可以让孩子扫地、倒垃圾、整理玩具、收拾房间等,从而引导孩子爱家,爱父母,关心他人。还可利用角色扮演,如通过“今天你当家”,让孩子在“当家”的过程中体验做父母的不易,并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

鼓励孩子的感恩行为。当孩子收到礼物向父母表示感谢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赏。或者,当孩子为你端凳子时,你真诚地说一声“真不错”;当孩子主动为家人做点小家务时,你真挚地说一声“真了不起”等。让孩子在家长的微笑、赞赏中获得感恩带来的快乐!

培养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节日还是平时,不以“我”为中心。培养孩子说出自己最感激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学会微笑,学会关爱他人,从而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家庭感恩教育;现状;成因;建议

“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现代汉语词典》)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为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感激之情的一种心理体验。会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家庭是“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家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最初的教育发生在家庭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明显,是由家庭特有的优势决定的。

1.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父母与孩子长期、全方位密切接触,可使感恩教育渗入生活,随时抓住生活点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2.庭教育具有亲缘性。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最多,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对父母的情最深,意最切。感恩父母,往往是许多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起点。

再次,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即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家庭感恩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养而不教,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智力和成绩方面,片面求智,很少涉及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科学引导。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成因有三:

(一)家庭感恩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现代家庭中爱的错位及感恩教育的不作为,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无私地为子女奉献,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对长辈的付出有所回报;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也学不会感恩,等孩子大一些再教育也来得及;一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归于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思想指导下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还有些家长爱攀比孩子的成绩,使孩子长期在攀比的环境中把自己误解为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认为自己只要成绩出众,成就非凡,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就是对得起父母,就是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导缺乏科学性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如“你应该学会感恩”、“你必须这样做”。这种强势呆板的说教,吸引不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童;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三)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

有些家庭,父母回避感恩话题,对感恩行为嗤之以鼻;有些家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怨这怨那,恶语相向,家庭成员之间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常为一点小事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长此以往,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然而,一些家长借了他人钱物之后,故意躲避债务,借而不还,不知感恩;还有一些家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不以为然,甚至吝啬说声“谢谢”。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想要建立感恩意识实属难上加难。

(四)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家长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家长除了满足孩子衣食住行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孩子精神及道德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家长在与孩子共同生活时,引导孩子对他人的帮助道一句真诚的“谢谢!”,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竭尽所能帮助对方,为辛苦劳作归来的父母端凳倒茶等。

2.家长应树立多元的成才观。树立多元的成才观,要求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在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身份,而是提高能力与素质。不仅因为孩子的优异成绩而自豪,当孩子乐于助人,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孝顺长辈时,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家长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视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应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应做到以情动情。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说教灌输的方式必然行不通,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谈心,让孩子体会他人的付出,从而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帮助孩子培养感恩意识。

2.感恩教育应做到“知行合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即感恩教育应以孩子形成感恩观念和行为为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求“知行合一”,引导孩子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可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为劳累的父母做一次家务;为辛勤付出的老师倒水擦黑板;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把“感恩”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灵深处。

(三)家长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1.家长应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感恩教育氛围。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爱心不需要刻意培养。家长给孩子讲知恩图报的小故事;登门感谢“恩人”时尽量带孩子前往,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爱与恩的交融,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爱与关心。

2.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在假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处处感恩,特别是孝敬长辈的言行,定能达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润物于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四)施恩不图报,家长应防止感恩教育功利化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出自对生活及他人的感激,是非功利的,它不是投资,应该不求回报。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千万不要亵渎感恩的内涵,把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即“施恩不图报”,这才是感恩以及感恩教育所应有的高尚境界。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以家庭为感恩教育的起点,让孩子怀着感恩之心,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感恩教育;知恩教育;良好品质;行为习惯

一、在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幼儿园是孩子的一片乐土,也是对孩子启蒙教育的一片小天地,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应当引入幼儿园,给幼儿一个充满着爱的良好氛围,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学会感恩,怀有感激之心,爱爸爸妈妈、爱亲人、爱同伴。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幼儿阶段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内容。

二、如何在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

1.通过教师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培养幼儿的知恩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让幼儿知道处处有感恩,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养育、教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同伴对我们的帮助之恩,所以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之恩细化提高幼儿园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道感恩,知道爸爸妈妈及亲人爱我们,同时我们也要爱他们,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修养,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2.通过教师感恩教育的态度,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爱的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的启蒙阶段,为其一生奠定了基础,幼儿教育不容忽视,而感恩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从小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道“知恩图报”的意思,通过知恩感恩学会如何图报自己的爸爸妈妈及亲人、同伴、他人,怀有一颗感激之情,培养一种优良的品德。3.通过教师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做到知恩感恩。由于幼儿年龄小,我们应该让幼儿从小事做起,在和身边的人包括爸爸妈妈、亲人、老师、同伴交往期间学会感恩、实施感恩。一是通过“感恩”主题活动进行教育。我们通过一些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来开展各种感恩活动,让幼儿感恩自己,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伙伴等,在一个充满感恩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知道如何感恩与回报。二是开展“感恩”教学活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乌鸦反哺》等故事,使幼儿在故事情境中首先有一个感恩意识的形成;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社会不同的角色来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到感恩的情感。还有让幼儿学唱感恩的歌曲,以及在生活中让幼儿懂得感恩、学会感恩。4.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做好家园配合,使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以身作则,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让孩子在心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家庭教育也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一个重要场所。一是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谢谢”。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他跟在大人的身边,在接受别人礼物或帮助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让孩子知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日常用语。二是让家长开展礼貌教育。要让他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老师要指导家长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三是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四是让家长、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要提醒家长不再给孩子包办代替所有事情,指导家长让他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使幼儿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总之,感恩教育活动在古代就已经被提出,国内外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感恩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幼儿感恩之心需要从小抓起,使我们的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爱充满整个世界,让幼儿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家园同步“学会生活”课程探索[m].少儿出版社.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篇10

再看看现在家长的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只求“聪明”生活上迁就放纵等,我们的心揪紧了。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多与家长交流,引导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求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近年来,我园进行了“幼儿园感恩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研究初期,效果事倍功半。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家园不同步,具体表现在:教育观念上,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忽视对幼儿感恩品德的培养,甚至家长认为谦让、献爱心、被打不还手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措施上,家园往往是相互抵消的,孩子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取得家园共育的良好效果,我尝试了“四个同步”策略,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科学规范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统一,有效提高了感恩教育成效,促进了幼儿优良品行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教育意识同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价值判断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统一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我们通过“四个一”与家长密切联系,联手互动,提升了家长的感恩意识,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1.开展一次学习动员。通过家长学校活动,向家长介绍和宣传幼儿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介绍我园省规划课题“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给家长方向性的指导;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将自身家庭教育现状与国外进行比较,排找差距,寻求教育的共同点。比如,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让其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装修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教育。再比如,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此外,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这样,当孩子长大进入社会时,就不会成为低能儿,也不会因好逸恶劳而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借鉴这些先进的家教理念,我们倡议家长制定家庭“放手计划”,给孩子创造自我成长的空间。

2.发放一次宣传手册。我园联合家长收集各类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感恩案例,择优汇编成册,发放给家长。鼓励家长发动家庭成员共同阅读,并将感恩故事讲给幼儿听,促进幼儿的感恩意识的萌发。宣传手册分家长版块和幼儿版块,家长版块主要介绍成功的家教经验,幼儿版块我们选择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经典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探母》等。适合孩子才能引发孩子共鸣,使孩子在故事中受到熏陶,促进感恩心理和感恩意识的形成。

3.举办一次家教论坛。为进一步加强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探讨家教新方法、新途径,我园结合感恩节举办了一期“感恩节里话感恩”家教论坛活动,请家长就如何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引导幼儿学会感恩,介绍自己的思路或经验。我们对几百份来稿进行评选,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家教论文通过家园小报、家教橱窗、幼儿园网站等形式供家长们学习交流。

4.进行一次家庭访谈。就感恩教育的话题,我们老师进行了家访。了解幼儿在家各方面的情况,换一个环境与孩子接触,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发放感恩教育调查问卷,了解“放手计划”的实施情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感恩”熏陶和爱心培养。

“四个一”的点面结合,帮助家长建立和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更认识到了良好情感品质的建立会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二、创设环境同步

我园在营造浓厚感恩教育氛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感恩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1.家庭关系和谐。我园指导家长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父母对老人关心、孝顺,家人之间民主平等,邻里之间关照、尊重,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2.家长榜样熏陶。倡导家长和教师同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毫不吝惜地说“谢谢”“我来帮助你”……幼儿天模仿,我们成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3.优美环境渗透。我们建议家长为幼儿创造一个整洁、美观、温馨的家庭环境,并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和管理,让幼儿在美与爱交融的美好环境影响下,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教育引导同步

我们在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落实幼儿行为表现、提升幼儿道德水平。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密切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并通过这“三者”实现与教师同步,与幼儿合拍。

1.收集活动材料过程中的同步引导。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前,需要家长帮助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活动材料以及为幼儿做前期的知识准备等,于是我们适时将开展的感恩教育详细活动方案公布在信息栏和网站上,并明确注明家长的配合事项。虽说有些家长起初是为了完成任务“被迫”去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家长在与幼儿共同准备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为幼儿耐心讲解和教育引导。例如:在“我爱妈妈”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夸妈妈”“画妈妈”“唱妈妈”“为妈妈减负”等活动,我们建议妈妈配合孩子一起挑选妈妈的照片,并给孩子讲讲妈妈年轻时的情况和照顾孩子的辛苦。找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通常妈妈们都很主动,接下来的交流引导会让孩子从妈妈的变化中,明白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懂得识恩、报恩的道理。

2.参与亲子活动过程中的同步引导。感恩教育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爱父母、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起点。我们的感恩教育首先围绕“亲情”这根主线展开,我们设计了充满温情的亲子活动,并进行了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力求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以情制景、以情动人。一次亲子活动“我们的护蛋计划”,通过“母护子”“子护蛋”的过程让幼儿体验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活动后家长们感触很深,无不感叹教师的教育智慧。亲子活动“我为妈妈洗脚”,让家长体验“从未有过”的感觉,并让家长知道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行动,才能体验父母长辈的辛劳,有效激发幼儿尊敬和感恩长辈的积极情感。亲子活动“绿色天使”,我们让幼儿和爸妈共栽一棵“亲子树”,让幼儿和家长体验、享受和感悟亲情的同时,萌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感。我们的亲子活动主要以老师预设为主,为让活动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我们还经常向家长征集活动计划,以家长为策划、活动主体更能激发家长们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同步共育的目的。

3.提供信息资源过程中的同步引导。家长群体是宝贵的资源库,我们根据活动开展的需要争取家长给予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支持。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利用职业之便作为“家长助教”走进课堂:向交警爸爸学指挥交通,向厨师爸爸学做瓜果雕花,跟农民妈妈一起挖山芋。我们在感恩教育基地:县聋哑学校、敬老院、武警中队、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开展的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为我们联系了场地,准备了道具,提供了专业性知识。家长与幼儿、幼儿与社区、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幼儿的连环互动有效促进了家园合作共育,最终促进了幼儿的情感发展。

四、教育持续性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