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十篇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十篇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7:28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5-0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注重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课例,笔者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特色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笔者设计的微课时长约为5分钟,这符合小学生的观看视频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规律。微课视频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先回顾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研究顺序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第三部分是联系生活中圆柱、圆锥形的物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联,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使用时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

(二)通过《研学单》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设计是《研学单》设计的核心,把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优势之一。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所设计《研学单》分成三大板块:预习篇、技能篇、反思篇。预习篇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指南”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技能篇包含问题设计、学习测试,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并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自主检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反思篇,要求学生写下学习的收获与反思。通过《研学单》,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其中的内涵,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如《研学单》“预习篇”内容:

1.旧知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请你回顾一下: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认识的?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

2.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第9、10页,圈一圈、画一画。

(2)找一些圆柱、圆锥形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

(3)观察圆柱、圆锥的直观图,想一想、填一填。

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叫做(),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叫做高。圆锥的底面是()形,侧面是一个()面,从()到()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3.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与体验,探讨在观看微课视频以及完成《研学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盲点做出准确定位。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互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二、扎实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自主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因此,探究的问题最好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确定。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研学单》学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伴交流中未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出来。然后,请学生交流讨论确定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经过深入研讨,学生确定如下问题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1.怎样证明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呢?2.圆柱侧面是个曲面,说说你的思考。3.什么是圆柱的高?它们又有哪些特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方法,用类似的思路去探究圆锥的特征。由于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自主协作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协作探究,由组长组织该小组展开探究活动。本课教学中,协作探究的次数较多,如协作探究圆柱底面、侧面的特征,圆柱、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刻内化了这些知识的特征,进而在自主探究规律、自主测量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自主交流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探究之后,要将个人及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此,我们可让学生采取演讲型、演示型、比赛型等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与收获。同时,教师要对课堂中学生的展示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修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圆锥和圆锥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微课学习的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和评价,体现微课学习的价值与作用;在探究圆柱、圆锥特征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成果的汇报交流,让学生发生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考;在特征应用的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思考圆柱和圆锥各个特征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意识。

以下是圆柱特征的应用教学片段:

师:在生产生活中圆柱有着广泛的应用,说说你的了解。

生1:压路机的滚筒是圆柱形的,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容易滚动。

生2:大多数桥梁的柱子是圆柱形的,受水流冲击、意外撞击损害最小。

生3:硬币是圆柱形的,没有棱角,便于携带,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生4:我们是用一把直尺直接量的,把圆柱横着放,量的高是2.4厘米。

……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老师听了也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很了不起!

(四)自主反思学习活动,改善学习品质和效能

让学生结合所学、所获、所思把自己的收获、疑问、思考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性学习,能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改善数学学习的品质,也有利于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合作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叶宁(1962-),女,上海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宁夏吴忠75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336-14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18-02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是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育系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规律;熟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掌握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学会科学的学习评价方法等,使初等教学专业的学生初步具备小学数学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教育实习和毕业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在我院初等教育专业中培养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小学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与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在课程建设中有效衔接。

一、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合作学习的含义。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美国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①国内学者王坦研究员认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②虽然上面的定义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合作学习一定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为他人的学习负责,成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学会所教的目标时才能获得。合作学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由于合作学习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③由于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仅仅是一个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还更应是一个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过程。④因此,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更需要体验合作学习,了解合作学习。不会合作学习,将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有效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法”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以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学习,教学技能培养,教学专题研究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学生在一二年级时主要是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对教师职业建立了感性认识,但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鉴于此,基于合作学习的理论,以“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为目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会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借助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进行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自如转换,对小学职前数学教师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合作学习模式分为三个构件: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教学技能掌握学习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教学专题研究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每班按能力不同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5~6人,合作学习小组用数学术语为自己的小组命名,他们在课堂内外要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来确定每个人的平时成绩。

1.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合作学习模式。(1)指导思想:以“知识理解和正确表述并重”为教学目标的小学数学知识理论部分的学习,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将小学数学理论知识、正确表述并讲解理论知识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小学数学的概念、性质、运算法则等,学会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正确表述知识,学会讲解知识的技巧、提高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分数与小数教学等内容都可以采用此模式。(2)步骤: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留给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步,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部分,每个组负责讨论其中一部分,由各组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对知识的理解,解答自己心中的问题,通过讨论,相互补充,使知识系统完整,然后选派代表汇报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感和交流合作能力。第三步,各组选派的代表(讲解的代表在组内轮流),将小组讨论的内容在全班汇报讲解,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知识讲解和表达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表述知识的能力和讲解知识的能力。各组代表讲完后,大家互相给出评价。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讲评,对学生们没有讲到或讲清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最后给出各小组最终成绩,各小组的成绩成为小组成员每个人的一次平时成绩。即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共同评价―教师讲评、补充讲解。此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成为提高学生课堂演练能力的主要形式,⑤强调通过小组共同活动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并为学生练习讲课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学生正确表述小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2.基于教学技能掌握的合作学习模式。(1)指导思想:以“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组织技能并重”为教学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掌握学习,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各种教学技能的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加强教学技能训练,通过互相探索与交流,集思广益,掌握并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组织技能。例如,教学目标编制学习,新课引入的方法等内容都可以采用此模式。(2)步骤: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分六个步骤。第一步,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实践任务供大家研究,启动交往活动。第二步,各小组针对实践任务集体讨论方案,这个过程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展示、综合等,共同确立一个最佳方案,并选派一个代表汇报交流。这一环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思路、想法都有表达的机会,他们可以在协作中进行知识的平等借鉴和相互弥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观察和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第三步,选择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讲解的代表在组内轮流),将小组合作的方案在全班汇报展示,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这样给学生提供上讲台试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实践能力。第四步,请同学们进行互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紧接着,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打出各小组的成绩,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五步,在评价的基础上,各小组再重新进行讨论交流,将前一环节中师生评价中提出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写出书面作业。第六步,教师对整节课内容进行综合点评。即提出实践任务―小组合作讨论方案―代表汇报展示―互评、师评―小组讨论修改方案―教师讲评。此模式通过生生合作,教师引导,选取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搭建了一个平台,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基于教学专题研究的合作学习模式。(1)指导思想:以“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并重”为教学目标的小学教学专题研究部分的学习,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融为一体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协作能力和科研意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等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此模式。(2)步骤: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分课前和课内两个阶段。课外包括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和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两个环节。⑥具体过程是:每组安排一个子课题,各组再将子课题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落实到小组内的每一个人;然后各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并分工搜集资料,展开调查研究。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准备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课内阶段包括小组汇报合作交流、课堂汇报展示结论和集体评价教师讲评三个环节。具体过程是:在课堂上各小组每人将搜集的资料在组内汇报、讨论、交流,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各组选派一个代表将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最后由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的形式确定研究结果。此模式通过学生的研究活动,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广泛地了解学习内容的应用范围,学会初步的科研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培养了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注释]

①JohnsonDw&JohnsonRt.Learningtogetherand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individualisticLearning[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5:2.

②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5.

③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④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3

——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

【编者按】为促进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海峡两岸教育界人士的相互了解,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辑部、福州市钱塘小学承办的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于2013年10月在福州隆重举行。语数两场研讨会吸引了近3000位海峡两岸教育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以优质课展示、专家讲座、现场互动、学术交流、综合探讨等方式观摩聆听,切磋交流。此次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台湾网》《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听课教师也好评如潮,纷纷来稿畅谈他们对此次研讨会的学习体会。

2013年10月19日,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数学专场)在福州举行。

一、展示新理念,在实践中致力课改理念的落实

现代教育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培养学生“四能”,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重要意义并不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理能力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演绎,轻归纳、类比,学生很少经历探索结论,提出猜想的过程。基于此,活动确定了“培养推理能力,促进教学思考”的主题,其中关键词“推理”与“思考”,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林碧珍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时积的变化规律,展示了如何让学生感悟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发现学生推理能力。著名特级教师王永对此非常肯定,同时他认为《积的变化规律》是一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他指出,让学生看到算式的规律,并尝试去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方面上,语言描述和符号描述是两种重要的方法。

台北教育大学钟静教授的讲座内容新颖,她为我们展示了台湾数学课程连结主题的理念与实践。关于“连结”为主题的观点,是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借由内部连结来掌握数学的方法,增进数学素养,并借由外部的连结来拓展数学应用,加强数学式的思考。为大陆小学数学研究提供了一扇新的窗口。

台湾新北市中正小学詹婉华老师的《长方形面积》一课,让我们看到与大陆教师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为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做中学”。王永老师在评议中指出:学生学数学一定要老师们领着他们去“做”,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是“做中学”的三环节。尽管两岸小学数学都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台湾教师的课堂“动手做”的经验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这样的两岸交流真需要多一些。

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与郑桂元老师的《观察的范围》,同样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尤其在指引学生思考的过程上,为我们展示了独到的艺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余文森教授强调:数学教学应当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优秀的数学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刘加霞教授《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讲座,从理论的高度,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一线教师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认为,中国人和中国的数学教学,尤其缺少的是合情推理。她强调,培养创新能力要学会“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经验、直观与直觉。

二、寻找新交集,在碰撞中追求两岸经验的融合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本届活动的举办,为老师们了解台湾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交流研讨,切磋教育心得、借鉴成功经验,促进了两岸教师的共同成长,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台北市士林区的孙德兰老师的自编教材《加一加》,给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学生上“10以内的加法”,她通过游戏,让不同颜色的方块与数字一一对应,让学生玩加法。课后引发了大家热烈讨论。关于本课最终延长了授课时间的问题,有教师提出,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孩子,什么颜色代表哪个数字,这样开展教学是否更有效?观点的碰撞,折射了两岸教育理念的差异,换一句话说就是不同教师心中“好课”标准的不同。直接告诉颜色与数字的对应,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完整和效率,而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体现了台湾课堂更侧重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和感悟。

台湾教师的课堂,还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教师在学习习惯培养上有别于大陆教师的精彩。孙德兰老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听、问、说、想。然后,她逐一告诉学生,你有责任听老师说,听同学说;有问题的时候,你有责任问老师,问同学;你明白的时候,你有责任举手,有责任把话说清楚;别人在说的时候,你有责任想一想。詹婉华老师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课堂的五点要求:发言要举手、操作要认真、讨论要轻声、聆听要专心、学习要快乐,并在学生互动中解释要求。这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教育在学生习惯培养上的独特文化。彰显了台湾课堂的育人特点。

三、推出新教师,在课堂中追寻闽派教师的踪影

本次活动,推出了福建新生代名师代表——厦门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戴曙光老师和福州乌山小学的林碧珍老师,他们的两节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了“闽派教师”的风采。

戴曙光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把组合图形面积推理的方法概括为“先分再合”“先合再分”两大策略,正当学生以为探索尘埃落定的时候,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是否还有一分为一的方法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崭新的探索平台上。林碧珍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同样如此,在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上颇见功力。“质朴之中凸显深刻,内敛之中孕育激情”,这让我们看到福建名师群体越来越清晰的身影。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4

【关键词】预习习惯;倾听习惯;独立自主;审题习惯

一、检查习惯、规范书写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w生先天的智力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二年来我校在数学课堂上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为切入点,开展了教学研究,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能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并且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二、研究确定数学课堂上学生习惯的养成内容

首先我们要求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报告我们发现现在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性很强,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不爱预习,一味依靠老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写字做题心不在焉,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做完题后不检查,有的学生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上课有的贪玩、爱说话、精力不集中,听课习惯、审题习惯、等方面欠缺需要加强。根据调查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预习习惯、倾听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和规范书写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预习能力需靠教师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新课预习的要求:其一,布置的内容要与第二天学习的新知识重点难点相关,这样学生在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研究:其二,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读通、读清、读懂教学内容;其三,把疑问写在本子上,第二天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也利于教师讲新课时做到心里有数,针对学生预习中的困惑教师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课堂的精讲教师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时学生也尝试到了预习的好处,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学会了预习下一步就是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习惯,达到会听、乐听、能听。学生上课听讲要用“心”、用“脑”去听课,要进入角色去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听课要边听边想,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根据生活经验,我们认识到“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在课堂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同时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对自己的人格魅力也产生了影响。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倾听的好习惯后,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储备探究信息,没有课前的准备,学生就没法在课堂上交流,探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要注意实施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划分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分组时要注意把不同素质的学生均匀搭配。要把擅长交流的同学与不擅长交流同学放在一起,把思维活跃与思维不活跃的同学放在一起,以便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只有在平时养成了一定的探讨、交流的学习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现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必须坚决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观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每一位学生同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平等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能。这样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闪烁,推动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数学运算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成绩不高,仔细分析,多数原因出在学生审题习惯不好。学生审题时不认真,一目十行,运算符号,顺序不看清就开始做题,导致解题差错。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题中重点词句,精准理解题意,最后在列式计算。

5.培养学生检查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能检查出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比如验算的方法,估算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这些习惯都需要在数学课堂上一点一点的培养。同时学生书写整齐,格式正确美观的规范书写习惯也不能忽视,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5

近两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笛Ш诵乃匮?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实践、主要是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指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马云鹏教授指出,具体来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以以上表述作为界定。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给出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10项具体内容,并逐一做了界定和解读。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重点。《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2)创造心理学理论。创新意识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创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3)现实数学理论。应用意识也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根据现实数学理论,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而产生积极的应用意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课堂教学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是探究、理解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多元见解和感受的交往活动;是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是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省活动。

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发展的。

在实践层面,本课题致力于教师转变六种观念,树立六种意识,并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1)由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树立素养目标意识;(2)由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改变,树立个性教学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过程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意识;(6)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五、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分为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用恰当的方法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研究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建立真实的教学感受,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

1.文献学习: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认真地学习、研讨;2.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法,对学生数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7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将继续按照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立足学校教学实际,进一步学习和深化“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确保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尽心尽力。

二、教研目标:

1、本学期组内有8位教师报名开课,教研组应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教师们学习、交流、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研讨平台。引导教师对自己平时所上的课进行教后分析和反思。

2、通过对“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每位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规范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3.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认真重视教科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全体教师应树立科研兴教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研究,积累素材,自觉参与教科研实践中来。

5.优化备课组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推磨听课”的任务实施,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三、教研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友善用脑”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全体教师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实践、探索教学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通过反复探索、研究、反思、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坚持贯彻以新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对开课老师定时间、定内容,在评课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客套的评课语言,对课程设计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从“这堂课我会怎么上”、“在这个点上我会怎么引导”谈起,通过交流最终能够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得每位老师都能有所收获。

3、加强数学常态课堂管理,着力推进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常态“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常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改变课堂结构、调整教与学关系、实施合作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快乐地获取知识,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教师双主体”的高效、高质常态课堂,使常态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升。

3、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实行集体备课,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提高备课质量。主备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广泛借鉴各种优秀教案,形成适合秦淮中学学生,具有秦中特点的学案。各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研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4、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以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好教学研究工作。

5、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8

在戴尔公司的支持下,由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基于“互联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课题借助于戴尔互联课堂技术,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众多教师、专家参与了本次课题工作并以教学课例、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记录了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本次互联课堂创新课题论文评选共征集了80篇论文、20份研究报告,最终将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47篇论文和10份研究报告编汇成册,共50多万字,命名为《基于互联课堂的创造性教学探索》,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参与研究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在课题研究中,基于戴尔“互联课堂”的课堂教学创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帮助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利用戴尔“互联课堂”设计出许多有其学校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成功演绎了“互联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众多的研究成果,戴尔公司将在设计开发未来的技术、产品、软件与服务时,推出更贴合各类学校需求的解决方案,助推创新性课堂教学改革。

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覃祖军博士认为,“基于‘互联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于互联课堂的创造性教学探索》论文集对相关成果进行了有效总结与梳理。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戴尔的‘互联课堂’解决方案在每一个课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平衡点,平衡了班级大众化教学与一对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吸收了欧美交互教学模型的优势特点,孕育着本土化的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教育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30-02

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教师应该借助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尝试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简单的说就是从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关研究主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教学研究中为了保证研究效果,会尝试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氛围,让学习者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逐步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完成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也能受到影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后,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精神、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所以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可以尝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辅助,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增强和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良好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相对呆板、教学理念落后,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化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见,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情况,还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探究式学习与素质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将探究性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能够逐步改善教学现状,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所以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将探究性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推进,促进教学改革效果的进一步强化。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合理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实际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一节课的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将探究性学习合理的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渗透一定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更好的完成探究任务作准备。

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钟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设置相应的探究性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的探究兴趣加以培养。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钟表吗?你们了解一分钟、一小时的概念吗?你们知道一分钟的时间能做些什么吗?一小时的时间又能做些什么呢?”这样,借助探究性引导问题,学生就能够产生探究钟表、时间知识的兴趣,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具体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引导性问题的驱动下必然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并且对小学生探究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在课堂交流合作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结合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深入探究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保证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共同完成探究性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加以培养。同时,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增强。

例如,在对“统计”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统计”知识的深入探究。具体来说教师在完成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后,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场景:同学们,你们已经对统计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们知道统计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吗?你能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分析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在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实践应用形成一定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基本应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性任务,要求学生合理应用统计知识对本班级中环境卫生控制问题进行调查和统计,全面了解学生个人卫生、教室整体卫生、桌椅卫生、学生对教室卫生维护情况等,并要求学生结合统计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教师设置更为复杂的统计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师的任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并且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个人卫生控制意识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在课外延伸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课外延伸活动与探究性学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设置课外延伸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布置相应的探究性任务,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如在完成对“克与千克”知识的学习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称量方面的探究任务,在完成“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可以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角。这样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全面发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辅助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视,积极探索优化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措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曾启良.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上,下旬),2016,(14).

[2]沈席满.探究性学习与常态教学的融合之道――中职数学教学体会[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9).

[3]李轩刚.如何走出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误区[J].读写算(教研版),2014,(13).

数学课堂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篇10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教学必要性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目前的非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质上就是大学英语的延续,主要以语言知识输入为主,仍旧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使得非研究生英语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因而,为了提高高层次人才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迫切需要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探究》课题的研究,对本校346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你对学校的英语文化氛围满意吗?”,29人选择“完全不满意”占8.4%;110人选择“不太满意”占31.8%;112人选择“有些满意”占32.4%;73人选择“很满意”占21.1%;22人选择“非常满意”占6.4%;“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185人选择了“提高研究和交流能力”,占了53.5%;“你在目前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哪些技能和知识方面收获较大?”对选项(1)“非语言知识(文学/文化等)收获的总体评价是”,266人选择了“没收获”占76.9%;80人选择了“有收获”占23.1%;“你选修英语的主要原因是”,142人选择“拓展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占66%;43人选择“学分需要”占12.4%;22人选择“利于将来找工作”占6.4%;8人选择“受同学影响”占2.3%;131人没有选择英语作为选修课占37.9%。数据显示,尽管英语教师已经在教学中意识到了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但目前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却大大满足不了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融入文化元素。

二、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教学,忽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忽视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的重要性。在对346位研究生的调查问卷中以题为“你在目前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哪些技能和知识方面收获较大?”,对选项(一)“非语言知识(文学/文化等)收获的总体评价是”,266人选择了“没收获”,占了76.9%。调查显示出了教学现状,一些英语教师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教学时仍然单纯地注重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的教学,而缺乏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导入,这必然导致课堂的僵化。因此,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教学。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有346人参加的问卷题中的“目前,你学习英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189人选择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占总人数的54.6%;100人选择了“自己购买资料书自学”占28.9%;47人选择“通过寻找网络课堂资料进行自学”占13.6%;6人选择“课外辅导班进行学习”占1.7%;4人选择“其他途径”占1.2%。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词语文化的教学

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不能传递很多信息,没有词汇,什么也传递不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发音和字面意思,还应挖掘所教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能力。例如:“dragon”在英文中是凶狠、邪恶的怪物,是悍妇、母夜叉、恶魔的化身,例如;Hiswifeisanabsolutelydragon!(他的老婆是个十足的母夜叉!)而中文里的“龙”是善物、神灵,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而有“望子成龙”、“凤子龙孙”、“凤表龙姿”的表达。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意义在许多方面就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望词生意,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2.背景文化的教学

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则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让其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1]例如:Forty-oneyearsafterformerU.S.presidentRichardnixon’s“icebreaking”visittoChinain1972...(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路”的41年后……)句中的“icebreaking”就含有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是指尼克松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从新中国成立,到尼克松访华,美国政府曾敌视新中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由此改善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所以,尼克松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

3.情境教学

汉堡大学教学法专家克鲁姆(H.t.Krumm)教授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员有机会运用到自己学到的材料。在研究生教学课堂中,基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各项英语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笔者在处理americanValuesandassumptions这篇文章时,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把文章中具体提到的句子“Doyourownthing.”“ididitmyway.”“You’llhavetodecidethatforyourself.”“Youmadeyourbed,nowlieinit.”“Lookoutfornumberone.”通过创设情境表演出来,表演过程诠释了文章的主旨内容——individualism—Self—Reliance—independence。通过此类形式,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会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从而丰富了语言感受,提高了语言迁移能力。[2]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丰富深刻的内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正如弗里斯(Fries)强调的:“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丽,白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探讨[J].才智,2011(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