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40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1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归宿,推动着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实践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在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转型

信息资源作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资源,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指经过筛选、组织、加工等环节可以存取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概念。人类最初的文献可以看作最早的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则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明显的信息技术特征。它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共建共享的明显趋势,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运作与服务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

1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1.1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首先,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在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利用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使不同的利用者在同等程度上共享一份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不断地反复利用、复制、传递和再生。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属性。其次,共享是缓解信息资源有限性与信息需求无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从图书馆的现实来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始终是无限的,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一个图书馆只有与其他区域、其他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信息资源的总量和传输效率,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无限性信息需求。

1.2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嬗变过程,反映了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过程。藏书建设自图书馆产生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概念则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图书馆系统地规划、建立、组织和发展藏书体系的全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界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实质,特别是在国家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的推动下,文献资源概念迅速取代了藏书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三者并存的局面,于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基本同步,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大致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的终极追求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在每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实目标,作为一种最终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informationresource)。“5a理论”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又是部分地可以实现的,它是图书馆事业永不衰竭的奋进动力,又以每一阶段的具体实践成果让用户在文化、精神、知识上受益。

2公共图书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

在全社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是保障用户获取信息基本权益、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和主导力量,要以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积极实现组织管理、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的转型,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探索了经验。在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探索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协作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本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公共图书馆由图书文献借阅中心向信息服务中心转变。

2.1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区域信息资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各地公共图书馆要带头突破信息资源系统之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倡导建立当地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文献信息协作网,并发挥好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可以探索开展三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包括上下级馆之间的合作、同城馆之间的合作两个方面,在图书文献资源的调配、捐赠、通借通还、文献传递、总分馆建设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二是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间的合作。在硬件方面,可以实现三者的合署办公和相互依托;在软件方面,可以实现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尤其对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网络设施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共享工程现有的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如读者可以远程登录图书馆opaC系统,实现书目信息检索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下载,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图书馆的合作。三方在联合购买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此外,还需广泛开展与情报所、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图书馆的合作,如果不具备馆际互借条件,也可以先建立联合公共目录,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在文献信息协作网内部通过统一订立或分层订立合作协议,将合作关系固定化、制度化,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人力、资金和组织等保障措施,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平衡与制约机制,从而为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

2.2建立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

共建信息资源是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共建可以达到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的目的。

2.2.1共同谋划信息资源布局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共同研究和决策,科学确定区域内信息资源合理布局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编制信息资源布局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规定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完备程度和各层次信息子系统的具体目标,提出各系统各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分工协调的任务与要求。

2.2.2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应共同建设由各自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目录联合构成的本区域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使广大用户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当地每一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处所和流通信息,为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资料和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建立联合目录的前提条件是制订统一的编目标准,形成格式形式规范的maRC数据,这样才能实现联合目录的检索,当然也需要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技术上的兼容才能实现无缝检索。我国现有的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地方馆联合采编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几个编目中心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对全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不利,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

2.2.3联合购置数据库直接向数据库生产商或数据库服务商购买数据库产品或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数据库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光盘数据库、单机版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联合购买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都能以较少成本拥有数据库资源,提高了图书情报机构的成本效益。

2.3建立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

2.3.1实行同城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在加入文献信息协作网的同一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一卡通服务机制,即用户凭借在中心馆办的借阅证可以在任何其他的同城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图书文献资料,对借阅用户实行通借通还,用户可以就近借书、就近还书,享受最大便利的服务。

2.3.2开展馆际互借通过馆际互借共享他馆资源,是弥补本馆资源相对不足的最有效途径。联合公共目录和协作组织内部的联合目录对馆际互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用户提出申请的非本馆馆藏文献,文献请求馆可以通过查询目录获取馆藏地址,向文献提供馆发出借阅信息,文献提供馆根据双方协议条件提供借阅服务。

2.3.3电子文献传递电子文献传递指以电子的方式请求文献和传递文献。

因特网为文献信息的电子传递提供了有效的传输途径。传递方式通常有传真、e-mail、Ftp传输、从数据库下载等方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开发的ariel目前是许多图书馆和商业文献提供机构进行文献传递的主要手段,我国内地许多图书馆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着公共图书馆的变革,公共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必须走共享发展之路。要真正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强化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立法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各级政府要把信息资源共享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费条件。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知识、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2

关键词:网络化制造;本体;产品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tH166

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制造资源分布于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和组织内,并散布internet,intranet等网络[1]。传统的产品模型主要有基于几何的产品模型和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不能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协同企业之间的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产品资源信息。需要构建一种面向产品生命周期,能够在语义层面进行交互和协同的共享产品信息模型,以提高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的效率。

1现代产品开发特点及建模需求

1.1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现代产品开发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制造环境下,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市场,有效组织产业链资源,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现代产品开发过程呈现如下特点:

1.1.1多领域、跨企业协同产品开发

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核心企业基于产业链构建企业联盟进行跨企业协同产品开发,适应全球化竞争和用户需求多样化。他们并行协同完成各自的开发任务,他们通过产品开发任务的分解和分配建立紧密的协作和约束关系。

1.1.2面向产品族的产品开发

产品和工艺过程存在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和零部件存大量重复使用的可能。开发人员利用现有产品和零部件的设计资源,实现产品的模块化和标准化。面向产品族的产品开发就是建立可变型的、模块化的产品模型,对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实施定制生产,从而减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1.3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开发

现代产品开发不仅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还包括制造、装配、销售、维护等过程。因此,产品信息涉及从市场需求到将产品交付给用户的全过程。产品开发不仅要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还要考虑到缩短产品加工和装配的周期、降低产品加工和装配成本,甚至考虑到减少产品维护和报废后回收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1.1.4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产品开发

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许多企业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和大批量定制的产品开发模式。企业根据用户需求选择事先设计或制造好的产品构件模块,通过产品配置过程形成满足要求的最终产品。

1.2共享产品信息模型

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主机厂与供应商围绕共同的产品模型进行并行协同开发。为了有效地进行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产品信息、过程信息需要共享和协同。这些信息包括:开发任务、Bom配置、零部件几何结构、尺寸参数、装配关系、质量状态、工艺工装、设计状态、设计更改、版本信息等。

2基于本体的共享产品信息模型

2.1产品本体的定义

定义1。产品本体,产品本体是一个六元组o=(C,R,H,F,X,i),其中C,R,H,F,X,i分别表示共享产品信息概念集、概念之间的关系集合,关系的层次关系,函数集合,公理集合以概念的实例集合。

共享产品信息概念集也是一个六元组,即C=(FC,pC,SC,DC,aC,CC)。其中FC,pC,SC,DC,aC,CC分别表示产品的功能、性能、结构、设计知识信息、产品特征信息和协同管理信息。基于本体的共享产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共享产品信息模型

2.2共享产品信息形式化描述

通过对共享产品信息模型的概念和关系进行形式化定义和描述,所其具有明确定义的语义。因此,在信息共享和交互时能够进行基于语义的搜索和推理[2]。采用描述逻辑进行定义如下:

2.2.1产品概念的定义

令product,Component,part为描述产品信息的原子概念,其分别表示类产品、类部件及类零件的概念,其形式化定义如下:

2.2.2产品特征属性的定义

型号、颜色、尺寸等属于产品的特征信息,定义产品的特征属性如下(其中)

??

??

2.2.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定义

产品由部件构成、部件由零件构成,产品与部件之间以及部件与零部件之间具有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用partof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

???

???

2.2.4实例关系的定义

一个具体产品是类产品的一个实例,一个具休的零部件也是类零部件的一个实例。因此,实例关系instanceof定义如下:

a:C或者C(a),表示a是C的实例。

3结束语

本文以产品信息在主机厂、多个供应商、多个领域之间的传递、共享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共享产品信息描述模型,通过对产品的功能、性能、结构等信息进行形式化语义表达,使网络化协同制造各方的信息在语义层进行有效的交互、集成和协作。

参考文献:

[1]汤华茂,柏占伟,杨智慧.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分布式语义描述模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07):267-269.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们也逐渐的走进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就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上来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是人们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的工具,随着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要想正常的实现功能是离不开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撑的,计算机拥有资源共享的特性,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

1计算机数据库介绍

所谓计算机数据库,就是将大量的数据通过特定的方式集中储存在一起,这些数据资源能够被多个用户共享,并且数学共享和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可以说就好像在计算机中建立了一个数据存储的仓库,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全部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数据库当中,然后在数据库中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根据数据管理的特点可以将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对于计算机来说,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利用的效率,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合理管理。

2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的特点

计算机数据库的共享性就是指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分享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这也是数据库建立的最终目标,为的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能够方便用户搜集和查找信息。在数据资源共享性的支持下,用户不再受到系统程序的约束,能够自由的调用数据库中的资源,并且计算机数据库能够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实现资源的同时利用。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用户的工作效率不会因为资源调度问题受到阻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还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3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性的优势与问题

3.1计算机数据库共享性的优势

数据库资源共享性的实现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网络用户也随之增多,资源利用成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计算机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有限的数据资源问题,为更多的用户带来方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资源的直接利用能够有效的节省用户进行资料搜索和查询的时间,减少这样的重复性工作,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和人们的精力,将这些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其他的方面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计算机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性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同时还能够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

3.2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性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情可以说都是具有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有一定的负面问题的产生,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主要的一方面问题就是,数据库中的资源是用户通过不同的途径提供的,不同的用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源的传输,导致数据的格式、内容以及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源的共享性很难达成统一的要求标准,有些时候,可能会由于数据资源格式转化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这给数据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严重的制约着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的发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用户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些道德素质比较低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个人的利益,有时会涉及到访问权限外的数据或者是扰乱数据信息,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整个数据库系统额瘫痪。其次,一些用户由于缺乏使用经验,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不当的现象,错误的操作可能会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缓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对于数据传输的格式进行统一的规范,这样一来用户在提供数据的时候就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转化不当造成的数据丢失或者是混乱的现象出现。另外就是要对数学安全防范工作足够的重视,建立数据防火墙,能够有效的防止数据信息的泄露,还要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可以采取密码验证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访问,避免超出权限范围内的数据访问。除此之外还要对系统定期的进行的病毒的查杀,增强计算机系统抵御病毒的能力,使得资源共享实现的更加顺利。

4数据库资源共享的建设实践

4.1选择开发共享平台

计算机的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将有限的数据资源进行分享,让人们能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选择和开发数据库共享平台,就是为了能够将更加精品的资源呈现在用户的面前,将资源共享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这一过程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共享平台的选择方面,在早期阶段会选择一些大型的网络共享平台,这样的网络平台更加有利于程序建设。

4.2合理进行资源的整合

在计算机数据资源库中,要按照一定的算法对那些精品的资源进行维护,这样能够保证资源的优质性,计算机将终端资源最小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将资源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能够将一些免费的优质资源纳入到计算机共享系统中,在数据共享信息模型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整合后的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更好的共享效果。

4.3数据共享形式的网络化

用户是计算机的终端使用者,将数据资源在共同的平台上实现共享,能够帮助那些需要这些资源的用户快速的找到所需的资源信息,提升信息查找的速度。将数据共享形式网络化能够实现个性化的资源共享,用户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在得到相关的资源之后,用户能够进行自主的实践和应用,能够极大的引发用户的学习兴趣,提升用户自主学习的能力。

5计算机数据共享的实现

5.1物理数据层

物理数据层最为计算机数据库的最内层,能够数显实际数据的存储,这些数据就是数据资源的原始数据,等待用户进行加工的原始对象。要想实现计算机数据资源的共享,首先就要构建物理数据层,也就是构建数据存储中心,只有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当中,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物理数据层的建立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

5.2概念数据层

概念数据层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存储位置处于中间的一层,可以说是数据库的逻辑体现,概念数据层就是对数据的定义以及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反映,可以说是物理数据层的一种映射。概念数据层主要是对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处理,并不会接触到实际的数据,基本上是通过搭建数据概念的形式进行数据的管理,概念数据层在计算机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合理的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调度和应用,是计算机数据库资源能够得到共享的重要保证。

5.3用户数据层

用户数据层,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层,用户数据层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看到的,是物理数据层以及概念数据层的一种映射。用户数据层能够实现数据的直接操作,以最直观的形式呢呈现在用户的面前,当然为了能够提供视觉上的冲击,应该设计人性化的界面,方便操作的功能设置,让每个用户都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在保证数据资源合理安排的情况下,使得用户数据层能够吸引用户,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资源共享带来的方便,同时也能够保证计算进数据库资源共享的实用性,更加方面人们的生活。

6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的应用

6.1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在教育行业中,学生的学习已经从单一的书本知识上脱离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好的教学资源是需要大家互相分享的,如果是以传看的形式进行分享又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所以说要想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就需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就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可以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获取学习资源,这些电子设备在学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这些数据资源的终端设备。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能够让学生通过手机或是电脑的形式,将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学生之间更加方便的进行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教师爷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这些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将主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媒介。另外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利用互联网从网络资源上寻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让网络用户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的精神,最终实现共同的进步。

6.2计算机资源共享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应用

图书馆是资源的储备基地,大量的书籍信息能够不同的人群提供便利,但是图书馆也存在一定的不方便的地方,图书馆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进入图书馆的人流量是比较大的,图书资源的进与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图书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节省空间,并且图书的储备量可以大大的提升,用户通过电脑就能够阅读想要的图书,计算机数据资源共享的特性更是给网络图书馆的实行带来了便利,不同的用户可以实现对统一本书的同时阅读,并且不会耽误任何一个人的时间或者是阅读的效率。这是实际的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方便人们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方便数据的搜索,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鹏,李行行.计算机数据库资源共享性特点[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6):23-24.

[2]杨明.数据库资源共享系统模型设计分析[J].信息通信,2013(10):21-22.

[3]李斌.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9):32-33.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4

1.1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08年9月的《nature》杂志上,随后此概念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从数据量方面来看,当数据达到pB级别以上,即可称为大数据,传统数据处理工具将无法有效处理分析,且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增加,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处理。关于大数据的概念有许多,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认为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科学方法。麦肯锡公司认为,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综合以上概念,本文从大数据的本质、功能和潜在价值角度来下定义,认为大数据是用于从高密度、多样性以及可重复使用,并且成爆发增长的半结构化数据基础上,运用数学算法与统计学理念,以量化的方式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科学方法与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政府都开始积极支持大数据研究。我国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中把大数据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1.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指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向其他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或自其他政府部门获取政务信息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可以划分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三个主要方面。尤其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的数据要求具有权威性,不同部门之间提供的数据要具有统一性,需要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公用,在统一协调下对公众,需要对公众提供的数据具有统一性。

2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一项非常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点。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与大数据技术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前期建设和发展为大数据的推广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为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深入发展指引了方向。自2000年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始建设以来,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各级政府部门都建立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称为政务信息公开阶段。

(2)政府各项管理实施在线处理,实现了业务办理信息化,称为业务处理信息化阶段。

(3)利用多级网络和中心数据库实现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整合,称为纵向信息整合阶段。

(4)实现跨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称为横向电子政务系统整合阶段。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仅限在部门内部有限使用,信息价值远远低于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发挥的作用。信息共享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制度建设缺失。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首要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2015年7月1日新的《国家安全法》实行,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核心环节的安全可控,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利益。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依然缺位。第二发展规划不详尽,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建设标准。虽然我国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等,但是大多数是原则性、指导性的,缺少统一详尽的标准,不具备强制力的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完备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差距。

(2)投入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方面,我国财政资金是按行业划拨的,行业部门各自组织系统内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建设进度不一、重视程度不一、资金分散、多头建设、重复建设以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壁垒。第二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问题。我国虽然对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有规划,但是由于各地网络建设进度不同,各行业还有行业网络系统,设备分散,形成了物理上的壁垒,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

(3)信息技术队伍建设的问题。缺少统一的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以部门为单位设立信息技术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会出现从本部门职能和利益出发,导致人为出现数据壁垒。政府工作流程未进行再造,信息化不过是原有流程的再现,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造成数据共享积极性下降,数据共享意识薄弱。(4)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共享安全制度建设不重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第二是重视防范外部危险,却对使用者的监管力度不够。第三是重视数据积累、不重视分级保护,数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理,导致数据泄密等情况。最后,重视安全事件的应对,预防工作不到位。

3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共享问题解决策略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需打破传统以地域为主的行政区划,全国作为整体统一考虑,才能正真挖掘数据的真正价值。本文从机构建设、资金投入、技术实现形式等方面,讨论构建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

(1)机构建设方面:在政府信息共享方面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地方政府也设置相应的机构,也相应成立对应的机构。因为需要协调部门众多,主要领导可以为部级领导。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机构进行统一立法、全国大数据建设和数据共享的准则和标准,相关项目的审批,数据权限的设定,对下级政府数据共享进行评估、指导和监督以及资金、人员、设备等资源统一调配问题。省级、市、县级分别对应国家层面设立相应的部门。

(2)资金投入方面:由于资金的分散化使用,造成资金没有发挥有效作用,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人为设置数据壁垒等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资金投入应该由国家层面信息化主管部门分配。各部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主管部门提出需求计划,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后,方可组织建设。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和本级信息建设的需要,向本级政府申请建设资金。系统建设统一由本级行业部门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批后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度一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消除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另外,还需要建立完备的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资金的有效、科学使用。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5

关键词:共享单车分时租赁会计核算

一、前言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渗透,社会对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逐渐认同,随之而来的“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共享经济”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Felson和伊利诺大学社会学教授JoeL.Spaeth在其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共享经济的特点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基础,消费者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使用权的转移。而共享单车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扩大共享的边界,从闲置资源的共享扩展到提供专门的资源共享服务,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单车基于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即单车所有权属于运营商,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使用权可以在用户间迅速切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这种以互联网为运营方式的共享单车的分时租赁模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这种新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分时租赁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指导,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租赁押金的确认、会计处理等会计核算问题都值得思考。因此,文章在分析ofo共享单车基础上,探究分时租赁模式的会计核算问题。

二、ofo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概述

共享单车的概念由公共自行车租赁演变而来。2007年,真正智能化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才引进我国,主要是以政府主导、分城市统一管理的模式;2010年到2013年,安永行公司的成立以及承接政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成功标志着由企业主导、把控自行车运营环节的承包市政单车的模式形成;2014年,依托于互联网思维的ofo共享单车成立,共享单车的概念也孕育而生。ofo共享单车所属公司为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fo),其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分时租赁问题,ofo通过自行车的购置,带动了上游自行车生产制造业,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下游用户自行车使用权的实时切换,新车造价每辆300元,使用周期短,用户通过缴纳99元押金注册、扫码解锁使用,收费方式为师生用户每小时0.5元,非师生用户每小时1元,此外,ofo还允许用户将自己的闲置单车共享到ofo共享平台,以1换n,获得ofo共享单车终身免费使用权。但是,总的而言,共享单车本质上仍是资产使用权的有偿转移,属于分时租赁模式,部分会计处理仍需遵循租赁业务的相关会计准则。

三、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单车行业界定及适用准则不明确。共享单车行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资源与服务的新型经济生态,是一种“共享”商业模式。尽管共享单车本质上属于租赁业务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共享单车有着独特的行业特点:单车不同于传统的租赁资产、使用权的实时转移,经营者维护困难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德心等,此外,共享单车又有着与网络零售业的B2C电子商务模式,属于通过互联网销售租赁服务,这些都使得新生的共享单车行业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因而,共享单车行业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网络零售业或者传统的租赁行业。为了促进共享单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共享单车行业的界定以及会计核算时所适用的准则规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资产归类确认存在模糊问题。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几家企业所投放的单车造价大不相同,如ofo共享单车的成本不到300元,在单车的使用群体广泛、重复使用率高以及缺乏政府及社会监管,单车的偷盗、人为损坏情况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单车使用寿命多数达不到一个会计年度。按照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所强调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共享单车独特的行业特点,使得单车界定为企业的固定资a显得不是十分合理,但是企业持有单车目的是以备出租,也不符合存货定义,不应当确认为存货。因而,单车在资产归类确认方面存在模糊的问题。

(三)押金处理问题。共享单车自2016年以来用户数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2017年ofo共享单车宣布注册用户已达到1000多万,而每人99元的押金也意味着押金总额达到数亿元,使得人们质疑押金的安全性以及运营商是否仅仅以单车租赁收入为盈利模式,押金问题将会是对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大挑战。

四、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上兴起了共享单车的热潮,投资者纷纷跻身于单车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会计核算准则对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导致实际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问题,因而,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刻不容缓,以达到规范共享单车行业财务处理的目的。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6

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图书馆服务以新的任务,其中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尤为突出。慕课课程是由无数的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组合而成,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并定位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高效图书馆通过加强慕课理念与学习共享空间相结合的新融合机制,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并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1.慕课理念与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

慕课与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起源比较晚,虽然慕课与共享学习空间已然存在我们身边,但对其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

1.1慕课的概念与起源

21世纪初,慕课首先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在教育界带来革命性影响,随着慕课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我国也纷纷引进慕课模式课程,尤其在各大高校中,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已经形成自身特色的慕课课程并取得了广泛好评。该模式被我国音译为“慕课”,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旨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在线学习、交流、讨论及分享的教学模式。

1.2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

学习共享空间简称LC,最初起源于1992年的美国,当时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设了“信息拱廊”的服务,这项服务目的在于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满足学生对协作式学习环境的需要。学习共享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空间、信息、学习、设备等多种资源,建立馆员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在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打造自身图书馆品牌与地位,发挥高校的优势。

2.慕课背景下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推进教育改革、满足师生多样化要求以及发挥图书馆责任与使命,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势在必行。

2.1依托互联网发展,适应数字时代

创建学习共享空间是适应信息时代和数字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纸化时代逐渐到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向新型服务开始转型。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书本,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等多种渠道逐渐兴起,尤其伴随慕课课程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依托互联网学习,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慕课课程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便利的学习方式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2推进高校改革,转变教育模式

高校为适应信息时展,纷纷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普遍被接受,慕课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兴起的。然而仅仅是慕课的发展还远远不够,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既是慕课的线下补充,又是促进慕课继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二者的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督促的配合,避免了个别学习者流于形式的做法,真正让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的运用,将在线慕课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亲手运用于线下学习空间的实践操作,把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独立的学习者。此外,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它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支持协同式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全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2.3与慕课相结合,充分发挥图书馆使命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是文化、学术与社会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空间的理想场所,也是一个学校的必然要素。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早已不局限于为大学生提供书本的借阅服务,而是发展为以整合流通、阅览、信息、技术为主的一种新资源。慕课课程就是图书馆服务的一次伟大实践,通过慕课课程,形成了庞大的大学生读者服务支持系统,同样地,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也是充分发挥图书馆责任与使命的必经之路[1]。

3.国内外基于慕课的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实践案例

目前一些先进的高校在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并积累的可贵经验,通过对加拿大皇后大学斯托弗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的分析,为我国广大高校图书馆提供借鉴。

3.1加拿大皇后大学斯托弗图书馆

加拿大皇后大学斯托佛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简称QLc)是国外共享学习空间构建和实施较成功的一个案例。为了应对数字化信息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满足皇后大学师生对学术信息使用的需求,斯托弗图书馆以提供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和导航服务、培育信息素养技巧,以提高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估的能力、提供一个整合了学习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站式服务空间,以提高学习和科研的效率以及提供一个无缝式的学习和科研服务平台,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馆员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转换和知识的创造以上四点为服务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和研究。在斯托弗图书馆QLC的构建当中,慕课作为一种综合课程教学和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出现,图书馆通过提供慕课服务,负责提供学习技巧的专题研讨和咨询,为学术成功指点迷津以及负责开展特殊课程学习会议。此外,慕课课程还通过提供在线的资源和应用软件来帮助和支持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联合销售软硬件和支持软硬件服务来改善学生服务。虽然在具体构建中,斯托弗图书馆投资十分巨大,高达480万美元[2],但从近年来QLC运行的情况来看,师生对QLC的评价较高,收获的成绩也比较可观。

3.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相较于前面高校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时间较完,但模式比较新颖。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启迪创新、鼓励参与、促进交流为目标,营建个性化、人性化和开放式的协作式学习环境,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各具特色、主题鲜明、鼓励参与的学术交流环境和创新主题社区,与此同时,整合相应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员、用户、服务等要素,使“人一信息资源一服务一环境”充分发挥各自最大的功效,使用户可以通过学习空间或特定的主题社区,实现各自的目标,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将慕课课程与LC构建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慕课课程广泛支持数字化信息的传递,以图书馆作为中介并提供弹性化的服务设施,是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应用模式。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7

[关键词]关联数据;教育应用;国外项目;语义网;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吴鹏飞(1982—),男,山东兖州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等研究。e-mail:。

一、引言

web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基本上经历了从最开始的盲目建设到后来的规范化设计开发,从最初的web1.0时代的专家或机构集中生产到web2.0时代的“群建共享”,从最初的“资源孤岛”到后期的“资源共享”。[1]学习资源是数字学习时代中的核心要素,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然而,不管是web1.0还是web2.0时代,web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总是以海量、动态、异构、分布等方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教育学习资源的混乱无序、独占隔离、简单重复、缺乏共享、检索低效等问题[2]给教育领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如积件、[3]ieeeLom、[4]SCoRm、[5]ime-LD、[6]ime-CC、[7]学习元[8]等。

关联数据[9]是一种语义网轻量级实现模型,自互联网之父timBerners-Lee在2006年提出以来就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媒体、企业等各领域的积极参与。那么,关联数据这种新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型将对教育领域有何影响?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有何影响?为从国外项目角度了解关联数据教育应用最新进展,本文在介绍关联数据相关概念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从项目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应用等角度介绍了Semtech、meducator和LUCeRo等三个国外典型的关联数据教育应用项目,并对它们作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对如何利用关联数据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二、关联数据概述

(一)概念提出

2006年互联网之父timBerners-Lee在继1998年首次提出语义网之后又提出“LinkedData”的概念,并在《关联数据构建笔记》等一系列文章中分析了web的发展和演化,提出了当下发展数据网络(webofData)的思想,其认为关联数据基于分布式数据集和其自主定义内容格式,利用标准的本体知识表示与SpaRQL检索协议,采用可逐步扩展的机制来实现可动态关联的知识对象网络,并支持语义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10]2007年,ChrisBizer与RichardCyganiak向w3CSweo提交关联开放数据(LinkingopenData,LoD)的项目申请后,关联数据才被学界所熟知。[11]

关联数据是一种推荐的最佳实践,用来在语义网中使用URi和RDF、分享、连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和部署实例数据和类数据,从而可以通过.

[7]imSGLC:CCSpecification[DB/oL].[2012-10-12].http:///cc/.

[8]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9][10][14]Berners-Leet.LinkedData[eB/oL].[2012-07-01].http:///Designissues/LinkedData.ht-ml.

[11]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projects/LinkingopenData[eB/oL].[2012-07-08].http:///topic/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

projects/LinkingopenData.

[12]Linkeddata[eB/oL].[2010-06-01].http:///wiki/Linked_Data.

[13]刘炜.关联数据的意义与实现[eB/oL].[2012-06-01].http://202.114.9.60/dl6/pdf/24.pdf.

[15]陈定权,肖鹏.关联数据会议文献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12,(3):103~110.

[16]StateoftheLoDCloud[eB/oL].[2012-10-12]http://www4.wiwiss.fu-berlin.de/lodcloud/state/.

[17]elearningSemUnit–FrenchUntandLinkedData[DB/oL].[2012-10-12]http:///proceedings/nocompanion/LiLe2012_09-paper-22.pdf.

[18]semtech|eCS|UniversityofSouthampton[eB/oL].[2012-10-12].http://semtech.ecs.soton.ac.uk/.

[19]JiSC-SemtechprojectReport[DB/oL].[2012-10-12].http://jisc.ac.uk/media/documents/projects/Semtechreport.pdf.

[20]meducatormulti-typeContentRepurposingandSharinginmedicaleducation[eB/oL].[2012-10-12].http:///.

[21]Yu,HongQing;Dietze,Stefan;Li,ning;pedrinaci,Carlos;taibi,Davide;Dovrolls,nikolas;Stefanut,teodor;Kaldoudi,eleniandDomingue,John(2011).aLinkedData-Driven&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forSharingeducationalResources[C].1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eLearningapproachesforLinkedDataage(LinkedLearning2011),8thextendedSemanticwebConference(eSwC2011),29may2011,Heraklion,Greece.

[22]evangelia,mitsopoulou;taibi,Davide;Giordano,Daniela;Dietze,Stefan;Yu,HongQing;Bamidis,panagiotis;Bratsas,Charalamposandwoodham,Luke(2011).ConnectingmedicaleducationalResourcestotheLinkedDataCloud:themeducatorRDFSchema,storeandapi[C].LinkedLearning2011:1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eLearningapproachesfortheLinkedDataage,8thextendedSemanticwebConference(eSwC2011),29may2011,Heraklion,Greece.

[23]theLUCeRoproject[eB/oL].[2012-10-12].http://lucero-project.info/lb/.

[24]Zablith,Fouad;Fernandez,miriamandRowe,matthew(2011).theoULinkedopenData:productionandConsumption[C].LinkedLearning2011:1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eLearningapproachesfortheLinkedDataage,8thextendedSemanticwebConference(eSwC2011),29may2011,Heraklion,Greece.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8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由舒尔茨率先系统提出,随着学者们对人力资本这一要素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人力资本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各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若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与配置理论,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增长理论模型,以及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就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而言,“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或者其拥有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素质等能力以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组合与总称。在国外的研究中,人力资本这一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职业生涯成功。thonk认为人力资本能够较好地解释工资水平高低与岗位的提升Baliout研究发现了人力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同时,也有学者如Kirch-meyer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与客观和主观职业生涯成功具有相关性,并且女性与男性在此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Keeton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成功的政府任职人员、企业中层与高层管理者的研究,发现智力、教育、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人力资本要素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其中前三项人力资本要素对于职业生涯成功不可或缺。thonk利用元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员工人力资本测度中的工作年限、工作经验、教育水平、社会网络资本、职业生涯规划、政治性知识与技能等要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发现工作经验、教育水平与员工的工资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社会网络资本、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的个人职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国内学者周文霞、谢宝国以76项已发表的实证研究为对象,综合利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优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大变量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能显著且正向地影响主客观职业生涯成功,且人力资本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与客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具有差异。任茜茜实证分析了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本是员工所有行为的一种组合,这一组合包含劳动者的个人知识、技能与经验,而组合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杨宁实证研究了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汤媛媛基于知识共享意愿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职业成长的影响,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是人力资本对职业生涯的作用。张敬德、张国梁通过分析个体人力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认为员工人力资本对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受到性别与组织因素的调节.彭贤杰通过选取元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考察了人力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之间的影响关系,元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职位与客观的职业生涯成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即使采用相同的指标来研究人力资本与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其研究结论也不能完全达成一致。但是,人力资本必将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获得更大的重视与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人力资本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十分必要。

(二)知识共享与职业生涯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知识共享理论也逐步引起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领域广大学者的关注。在企业组织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互动过程,以及知识的创造与挖掘路径。对于知识共享这一概念,可谓因视角不同而观点繁杂。Bendriks认为知识共享是知识需求方与知识拥有方之间基于共享的意愿而互相沟通,知识的需求者将得到的知识进行内化,进而使知识的结构得到补充与重塑。王仙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在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享给他人的过程。

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在国外,一些学者侧重于探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也有一些学者侧重于研究知识共享这一行为过程能够给个体带来何种影响。BaSU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知识存量,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创新绩效。Lane认为员工的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有利于主动清晰地表达自身已有知识,也有利于将个体知识进行内化,其对于个人与组织的创新尤为重要,它能够使个人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获取个人的成功[},4}在国内的有关研究中,王言峰、杨忠跨越了个体层次,认为员工与员工之间可以发生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而在组织层面上也可以发生跨部门的团队和组织的知识共享,员工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交流,从而实现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化互动。总之,知识共享是知识的供需双方相互传递知识的过程,通过知识的传递与接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进而转变为个体自身的知识存量。

近年来,尽管知识共享理论引起了大多数人力资源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但是这些研究侧重于知识共享这一行为或过程本身的特点和这一过程对于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的绩效产生何种影响等方面,而极少关注企业组织中员工的知识共享对于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因此研究员工知识共享与职业生涯成功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主观与客观职业生涯成功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9

关键词:知识点本体;适应性学习;领域知识树

中图分类号:tp183[KG*2]文献标识码:a[KG*2][Ht5”H]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5-0014-04

0引言

现今,许多学习系统中的学习资源大多是以课程章节结构为顺序进行组织并安排学科知识的,知识的组织方式比较粗糙,学习内容的呈现也相对固定,无法完整地表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不便于学习资源的再组织和重利用,不利于学习者把握课程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更加不利于学习者辨别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实现知识的拓展,因而难于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见,设计和开发可重用、互操作、可共享的学习资源内容、结构和体系,有助于解决资源重用与跨平台共享的问题现状。而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具有概念化、共享性的本质特征,可以用于学习资源内容的描述和表达,并实现学习资源内容的共享与重用。

人们学习多是以知识点(Knowledgetopic)为单位的[1]。知识点是领域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单元,也是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体现了领域课程知识的层次结构关系,是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将知识点纳入到学习资源内容的构建中,可以较好地组织和利用学习资源。本文依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本体来描述知识,建立知识本体库,对领域知识进行语义描述,可以将知识点独立、动态地组装成为学习模块或学习单元。因此,以知识点本体为核心设计的适应性学习系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资源的共享性、互操作性、重用性和个性化推荐。

1本体概念

本体是对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明确化的描述[2]。本体主要由概念、概念的属性、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等几种元素组成。本体的知识表示元素含义描述如下[3]:

(1)概念(Concepts):表示领域知识元数据,描述事物的属性的集合,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也可以是任务、功能、策略、行为和推理过程等,本体中的这些概念构成知识点的分类层次关系。

(2)属性(properties):描述概念的性质,是一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

(3)关系(Relations):表示概念间的关联,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数学描述为:R:C1×C2×…×Cn,如子类关系(subclass-of)。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本体关系,而使概念形成层次结构。

(4)函数(Functions):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映射函数,用于约束概念间的关系。

(5)公理(axioms):在领域内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永真断言,是本体一致性检查和推理的基础。

(6)实例(instances):表示某个概念的具体实体。

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构成某一学科的知识表示,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类别的学习资源都能够由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再通过加工处理后反馈给学习者。

本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本体的主题可以将本体分为:通用本体(Genericontology)、领域本体(Domainontology)、表示本体(Representationalontology)、任务本体(taskontology)。其中,领域本体包含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提供特定领域(专业或学科)的概念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对应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和基本原理等。

领域知识树DKt(DomainKnowledgetree)的构造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是对课程分解的最小学习单位,构建知识点本体必须从学习规律、学习导航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属性特征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使用本体技术将这些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依据教学和课程组织的规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5种[4,5]。

(1)父子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父知识点a1是子知识点b1、b2、……、bn的综述,而子知识点bi则从不同的侧面、角度与范畴对其父知识点进行说明,记为a1bi。

(2)依赖关系:前驱后继关系。学习某一知识点a2之前必须先学习知识点a1,a1是a2的前驱知识点,a2是a1的后继知识点,记为a1a2。

(3)兄弟关系:如果知识点d1和d2具有共同的前驱知识点,且两者间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主题关键词,记为a1―a2。

(4)平行关系:如果知识点t1和t2没有共同的直接前驱知识点,且两者之间无前驱后继关系,学习时可不分先后次序,则称知识点t1和t2具有平行关系,记为t1t2。

(5)参考关系:在学习知识点x1时可以参考知识点x2,主要用于加深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及扩展知识面,记为x1--x2。

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可以知道,知识点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要掌握某个知识点的内容可能需要先掌握若干个前驱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又可能是另外若干个知识点的前驱,可见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必一定是线性,还可能有网状结构。因此,构造领域知识树DKt时,必须首先考虑知识点层次关系以便于构造一个树状结构,同时考虑到知识点间网状关系,因而又不必完全局限于树状结构,如此方可满足实际学习的需要。基于前面描述,构造一颗领域知识树DKt结构如图1所示。

3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知识点本体的构建[6,7]

对课程的领域知识完成深入地分析后,就可以进行知识点本体的设计了。按照实际教学规律、课程的知识特性,以及基于领域知识点的5种基本关系,知识点本体可表示和描述为如下5元组:

其中,o表示领域知识点本体,t表示本体的概念集合,p表示本体的属性集合,R表示本体的关系集合,B表示定义在知识点本体上的约束条件或公理集,L表示实例集。

构建领域知识点本体需要多步才能完成,因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利用概念提取、概念分层理论自动构建知识点本体概念框架,其次利用已有的KDD关联技术融合概念分层原理进行知识本体的扩充[8,9]。构建知识点本体模型的步骤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对各创建步骤的解析如下。

(1)确定课程领域知识点核心概念清单t,此时暂不考虑概念间属性和表达上的重复。

(2)定义知识点类及类层次结构。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进行扩展,将这些概念细化为各个子类知识点,再依照领域知识树DKt结构图中的设定,定义上层知识点为父类,下层知识点为子类;然后自底向上由知识树中底层最小类的定义开始,将这些细化的类进行恰当地归纳和合并,并消除二义性,最终形成合理、完整的概念体系及其层次结构。

(3)定义知识点的相关类属性。用来描述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等,根据领域内容本体概念的特性,领域知识点本体的属性可以用一个7元组来描述[7,8]:

p=。

其中,iD是该知识点类在知识本体库中的唯一标识号;Keywords用来描述该知识点的关键字;Kind表示知识点种类,分为4类(1,2,3,4),分别对应于事实知识、规范知识、技能知识和理解知识等[7];applicability是知识点的适用范围;importance体现该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示该知识点越重要;Difficulty描述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示难度越大;master-type表示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分为7类(a,b,c,d,e,f),分别对应于了解、熟悉、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和综合。具体描述如图3所示。

(4)为知识点类创建实例。为每个知识点类创建一个实例,并添加类的属性值。

4知识点本体模型构建的实例

根据上述的领域知识点本体表示和建模思想,现以《数据结构》课程中“线性结构”这一大类知识点为例,来构造一个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的知识本体表示模型,其概念实体如表1所示,概念关系则如图4所示。

资源共享的概念篇10

〔关键词〕语义网格数字图书馆语义互联知识组织

〔分类号〕G250.76tp393

ResearchonSemanticCooperationofDigitalLibrary'sKnowledgeorganizationunderSemanticGridenvironment

HanYiBiQiang

managementSchoo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

〔abstract〕thecontradictionbetweenunlimitedexistenceandlimitedexpressionsofknowledgeneedstobesolvedbythemulti-ontologymethod.thepaperintroducesthesolutionofapplyingmulti-ontologiesatpresent―thetechnologyofontologymapping,andanalyzesthedeficiencyofthesolution,introducesthetechnologyofknowledgemap,andproposesthattheapplicationofknowledgemaptechnologycouldrealizetheclusteringofdomainontologyindigitallibrary,andformsknowledgemapofdigitallibrary'sontologies.thenbasedonthatthepapercreatesasemanticcooperationmodelofdigitallibrary'sknowledgeorganizationundersemanticgridenvironment.

〔Keywords〕semanticgriddigitallibrarysemanticcooperationknowledgeorganization

1引言

语义web和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性已被业界所关注。语义web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实现对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标注、浏览与检索;网格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整合分布、异构、自治的数字资源,获得资源透明调用的能力。但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要求基于语义的资源整合来看,上述两种技术各有其局限性。语义网格技术将语义web技术和网格技术融合起来,既传承了两种技术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因此,基于语义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语义互联是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2多领域本体的问题

基于语义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语义互联主要有两种方式: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自顶向下方法,是在领域专家参与下建立本体,由本体来统一底层各信息源的语义;自底向上方法,首先提取底层各信息源局部数据模式,其次在局部数据模式上抽取局部概念模式,最后在局部概念模式上构造全局概念模式(即本体)。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利弊:自顶向下的方法由于要建立一个共享的全局本体,涵盖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可能导致本体过于复杂庞大,而不具备实用性;自底向上的方法所建立的本体具有领域的局限性,基于各领域知识所构建的领域本体之间很难进行共享与互操作,因此很难达到多领域知识的语义互联。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迅速发展,数字资源愈来愈庞大,愈来愈多样化,使用单一的本体难以描述和表达多领域的知识特性,这是资源的无限存在和有限表达之间的根本矛盾。因此,数字图书馆需要使用多本体方法,即每一信息源由其自身本体所描述。“源本体”可以是多个其他本体的结合,而且不同的“源本体”并不共享相同的词汇表。其优点是它并不需要对某一全局本体的公共最小化本体进行约束,每一个源本体的开发也不用顾及其他信息源或其本体,这种本体架构可简化集成任务,并支持源的变化。缺点是,公共词汇表的缺乏使不同源本体的比较变得困难。

一般研究认为,为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将多个领域本体集成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关于这几个领域的领域本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更容易通过交流合作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领域本体集合的关键技术是本体映射,本体映射定义一套规则指明一个本体中的术语在另一个本体中的相关含义,由中介在应用程序运行时执行。本体的映射主要通过下述模式与方法加以实现[1]:

一对一方法,即为每一个本体提供一组转换函数,使得它在没有中介本体的情况下直接跟其他的本体或概念交流。但这种方法不适合于比较复杂的情况,此时的转化函数可能会难于定义,或者定义后因复杂度太高而难于实现。

定义一个共享本体作为标准,以其作为中介进行映射。通过定义共享本体作为标准可以有效地消除本体间的异构问题。但在构建时存在如何合理划分本体、如何组织本体的层次结构等问题。若处理不恰当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或在某些领域范围不能使用。

基于知识的相似性而使用本体聚类。这种方法引入了聚类技术,对于大数量集的应用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原型实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念聚类技术基于的是命题逻辑,而本体描述对应的是一阶逻辑,两者在结合时必须要找到契合点;语义描述时计算量大,等等。

由于本体结构的复杂性及组织本体形式上的多种异构性的存在(如:对领域认识的不一致,应用所要求的特殊性处理)等,使本体映射在实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①构建本体映射大多还需要领域专家手工介入,自动化程度还达不到大规模本体共享与交流的要求;②本体映射采用的语言规范以及映射规则的表示、结果和处理方法还没有规范统一,这给本体的共享使用带来阻碍;③实际的本体映射并不简单地是一对一的映射(类名、关系名、属性名从一个本体到另一个本体的映射),还需要对继承和推理的一致性进行校验和确认,这使得本已复杂的本体映射规则的构建变得更加困难[2];④单领域或跨领域的本体映射还存在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简单的一对一映射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3基于知识地图的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聚类

3.1知识地图技术

知识地图是已经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可视化描述,它可以使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学习知识,并同其他人进行交流[3]。知识地图是一种工具,它指向知识而不包含知识本身。知识地图是对知识的地图化描述,帮助人们定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所有权,发现知识的价值并利用知识,增强对已有知识的使用[4]。知识地图不仅仅要揭示知识的存储地,通常也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元知识的知识地图的建立,能起到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知识连接和引导的作用,元知识中描述的知识属性表包括以下内容:知识基本属性和知识扩展属性,包括贡献者、类型、背景等信息。依据一般的需要,把知识地图表示为图表层、描述层,他们都是实际的知识资源层在可视化界面上的映射(见图1)。

图1中的知识节点表示从业务过程中提炼出的知识对象,知识关联即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了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知识链接提供了知识的详细信息或知识本身的位置,知识描述提供知识节点更详细的信息。知识节点、知识关联、知识链接和知识描述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构成知识地图,使知识地图能够准确的表达知识及其相关属性。

3.2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本体知识地图

在基于语义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中,利用知识地图技术,可以有效的对领域本体进行知识连接和引导。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所引入的知识地图技术中,其基本单元是领域本体,领域本体描述数字图书馆某个领域的数字资源的知识属性。知识地图可以揭示领域本体之间的语义关联,如图2所示。

知识地图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多领域本体互联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①避免了为每一个领域本体提供一组转换函数,使得它在没有中介本体的情况下,直接跟其他领域本体交流所面临的计算复杂度;②无需创建一个超复杂的共享本体,类似于本体聚类技术,只需将现存的本体进行简单加工和简单的语义标注,增加必要的语义链,即可与相关的本体进行关联,多个领域本体根据其相关性,利用语义知识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知识地图。为了便于在大量的领域本体中快速定位,在本体知识地图之上附加一个索引层,对知识地图进行语义索引,以便使用者在知识地图中快速定位。

4语义互联模型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在语义层面互联的目的是将各种数字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语义资源空间,以解决其固有的异构性、多领域性和语义差异性。在互联过程中,首先要对数字资源进行语义标注,每个独立的数字资源一般都包含多领域的语义,因此需要使用多个领域本体对其进行标注,从而形成多个异构知识库。为了在语义层面整合这些异构的知识库,就需要建立本体之间的语义关联。本文引入知识地图技术,将领域本体映射到知识地图中,形成本体知识地图,从而将异构知识本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语义层,数字图书馆语义互联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语义互联的本质是将异构数字资源的语义通过本体显性地表达出来,并在语义web层完成模式的集成。其特点是实现了在统一的语义层次上进行共享与查询,同时采用了局部映射与全局映射松耦合的构架,特有的分层结构使得在语义网格环境中进行语义查询变得更加灵活。

4.1领域本体的构建

一般来说,领域本体构成了该领域知识信息系统的核心。本体从不同的方面支持信息交换过程,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本体的作用包括: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通信;基于语义的agent通信;基于知识的检索;内容的语义级理解;统一表示格式;语法互操作;语义互操作。本体主要包括概念(concepts)、关系(relations)、实例(instances)以及公理(axioms),可表示为:

o={C,R,i,a0}(公式1)

公式1中,C表示概念集合,c表示概念(c∈C);R表示关系集合,r表示关系(r∈R);符号i和i(i∈i)分别表示实例和实例集合,a0表示公理的集合。本体的形式化表示如图4所示。

概念表示特定领域中的一组或一类实体或者“事物”。关系描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或者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概念可以定义为层次状的分类体系,在分类体系中各个概念通过分类关系联系在一起。关系也可以组织成一个层次状的分类体系;同样关系也可以用属性描述其不同方面的特点。实例是概念所表示的“事物”。本体和它所表示的实例统称为知识库。公理用来表示概念或者实例的约束。

为了满足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的需求,需构建大量的领域本体。本体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虽然目前本体工程(ontologyengineering)工具已经较为成熟,但本体的手工构造仍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任务,并最终导致所谓的知识获取瓶颈。因此,需要一种简单可靠的本体提取方法,即一种高效快捷的本体构造方式。

在领域本体建设中,本体学习或称本体演化至关重要。本体学习是一种能够实现本体自动构建的技术,用来协助构建本体,基本原理如图5所示。本体学习任务主要包括:①本体获取,包括本体创建、本体模式(schema)抽取和本体实例(instances)抽取;②本体维护(ontologymaintenance),包括本体集成和导航、本体更新以及本体扩充(enrichment)[5]。新概念的获取及概念关系的关联是本体学习的关键。

本体学习的基本原理是从数字资源中自动获取领域术语及其相互关系,采用信息抽取技术来确定概念对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获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构建本体。语义描述要能够为计算机方便利用,因此,自动构建的本体并不追求语义的完整和深入,只求语义表达的可扩展性。它的任务是把共同约定、共同享用的知识(词语的语义规范),用计算机容易处理的形式表达出来。

4.2基于领域本体对数字资源进行语义标注

基于本体的语义标注就是利用已有本体,以XmL标记语言为数据作标注,以RDF/XmL作为数据描述的模型,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标注,被标注的数据具有明确的意义,机器可以理解,最终产生知识库[6]。利用语义标注工具对数字图书馆现有的大量数字资源进行标注,将使得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成为机器可识别和“理解”的数据,从而构成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语义互联的基础。

由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固有的多样性、多领域性,对其进行语义标注,必然要涉及多个领域,同时也涉及多种格式(无结构、半结构和结构化),因此,单个数字资源中的词汇往往涉及多个本体中的概念。在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语义标注时,为准确、详尽的表达资源所包含的语义,必须同时应用多个领域本体进行标注。

JamesHendler指出[7]:为使资源与多个不同的本体联系,标注原型应能方便地创建本体。用户标注页面时发现所选本体词汇有限,为准确描述概念,原型应能提供简单的本体编辑功能,如建立新的用户本体、在现有本体中插入新的词汇、合并重用原有的本体词汇等。然而,至今为止,目前所研究的基于本体的语义标注原型技术,一般都预先假定为只有一个本体,在此假定基础上研究如何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而不是同时应用多个本体来进行标注。很显然,这与基于语义web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标注环境不符。

语义标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相似度计算的过程,计算抽取信息与领域本体中的概念之间的相似度,相似度最大者对应的概念为抽取信息对应的概念[8]。首先,利用多个领域本体从资源中抽取其中的语义元数据,这些抽取的语义元数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实体(类和属性)的命名数据以及XmLSchema中隐含的这些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其次,利用这两部分内容来计算与所涉及领域本体概念的相似度,根据所计算的相似度,对数字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具体的标注过程如图6所示。

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关领域本体进化的过程,伴随着新领域本体的创建、已有领域本体的编辑与更新,以保持与资源语义的同步适应。对异构资源的标注,最终的结果就是生成异构的知识库。

4.3领域本体在知识地图中的映射

本体是人和机器、程序间知识交流的语义基础[9],使用本体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然而,由于各自建立的局限性和不同本体之间存在个体丰富性,本体间的语义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解决不同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冲突的本体映射,已成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在语义层面互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体映射是不同的本体在概念层语义相关联,本体映射的目的是重用已存在的本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展开和组合,集成不同领域的本体以实现一个更大的信息和知识池,从而支持新的交流和使用,其作用是信息集成和语义互操作,尤其在语义互操作更能显出它的作用,即通过本体映射,从而实现不同资源的相互理解,解决语义异构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不同领域的资源库之间需要彼此使用对方的信息,这样领域本体和领域本体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但是彼此定义的差异性,决定了本体映射存在的必要性。

利用本体来集成异构的领域知识库,是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用来克服语义异构性的一种必要方法[10]。然而,如何集成各领域本体信息并构建全局的本体环境,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案。现有的工作一般只讨论简单的一对一本体映射的问题,即:将集成环境一个局部本体概念直接映射为一个全局本体概念,提供一个通用的词汇集作为领域本体定义的基础,这样不同领域本体之间的映射问题就可以利用他们和全局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但却限制了该方法的通用性。

笔者认为,知识地图技术为解决异构领域本体的整合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方案。引入知识地图,来处理数字图书馆中的异构领域本体,就形成了本体知识地图。为实现本体知识地图,首先需构建领域本体(1,2,……,n),并将其在本体知识地图中映射为本体(1,2,……,n)',同时,构建本体(1,2,……,n)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其在本体知识地图中映射为本体(1,2,……,n)'之间的具体语义链。具体的映射表达如下,其中o1(其定义如公式1所示)代表领域本体,o2代表本体知识地图中的一个知识单元(如公式2):

map({ei1},{ei2},o1,o2)=f(公式2)

这里ei1∈o1,ei2∈o2且{ei1}map{ei2},{ei1}和{ei2}都表示元素集合(元素表示本体中的概念、属性及关系)。这种映射的本质是将异构资源的语义通过领域本体显性地表达出来,并在本体知识地图层完成语义的整合(具体如图7所示)。

领域本体到本体知识地图的具体映射过程包括:①资源本体化和领域本体间语义关系的提取,也就是把资源进行正式的表示,并使用人工的、自动的或半自动的方法发现本体间的语义关联,生成一个语义关联矩阵;②语义映射,根据关联矩阵生成相应的映射规则。映射规则确定了如何转换源本体的概念到本体知识地图中。利用己经得出的映射规则对领域本体进行映射,将本体间的语义关联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映射采用RDF三元组来表示领域本体的属性以及各个领域本体之间的语义关系,如图8所示。

映射的方式采用可视的执行方式,即每次查询本体知识地图时,都要转换查询内容到对应的源本体中,并进行查询。最后再把查询结果转换到本体知识地图进行输出。这样,源本体实例的改变都可以在本体知识地图中表现出来。

5结语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在语义层面互联所面临的多领域本体问题。由于数字图书馆所存储的数字资源涵盖了多个领域,因此,在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进行语义处理时,必须基于多个领域本体。领域本体的构建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的重点。

本体构建技术是本体知识地图实现的基础。当本体的自动构建(其中涉及许多和本体映射类似的问题,如本体的规范性及不同领域的异构性等)得以突破时,本体映射的自动或半自动化构建也会得到推进。因此,本体构建和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的研究是互相关联和互相促进的。

参考文献:

[1]陶皖,廖述梅.本体映射概念既方法研究.现代计算机,2006.(4):13-16.

[2]DingY,FooS.ont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part2-areviewofontologymappingandevolving.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2002,28(5),375-388.

[3]VaileF,edmondF.Knowledgemapping:Gettingstartedwithknowledg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1999,16(4):16-23.

[4]amoreRD,Konchadym,obrstL.Knowledgemappingaidsdiscoveryof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2007-03-23]..

[5]刘柏嵩,高济.面向知识网格的本体学习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1-5.

[6]asurveyonontologytools.[2007-03-28]..

[8]许斌,李涓子,王克宏.web服务语义标注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1784-1787,1792.

[9]LeetB,HendlerJ,Lassilao.thesemanticweb.Scientificamerican,2001(5):34-43.

[10]wacheH,Vogelet,VisserU.ontologybasedintegrationofinformation:asurveyofexistingapproaches.[2006-12-28].tzi.de/buster/papers/SURVe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