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十篇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十篇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43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1

关键词:校园绿化;植物造景;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5.12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188

校园绿化环境是为学生建立起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高校校园绿化程度的不断增加,随着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地增多。在如何保护好校园现有的绿化成果外,更好的体现校园的绿色文化内涵,充分的将校园绿色生态理念更好的展现出来,成为各个高校领导们所关注的问题。

1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的现状

学校是城市用地面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校园绿地是学校绿化建设的重点。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区内设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建筑设施,校园绿地被分割的十分零散,给校园的植物造景、种植带来很多的不便。因此,列举几点现状。

1.1校园绿化造景物种相对单一

从校园内绿化状况调查中看,一些学校的设计人员因缺少专业的园林绿化设计能力,对植物的习性、种植要求缺少科学性的判断,从而导致校园绿化物种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另外,大部分高校的校园造景系统还停留在以量取胜,只是盲目的追求植物景观达到百分百绿化率的生态建设初级阶段;植物配置较为单一且不合规格,凌乱,各个造景区的植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校园内部分绿化区域没有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空间,导致所种植的绿化树木残缺不齐,有明显的疏密差别,进而使植物生长出现差异化,严重影响观赏效果[1]。

1.2校园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薄弱

从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校园内部绿化建设来看,校园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没有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如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主要建筑都没有楼体绿化,周边的空间没有进行集中的植物造景,对于利用垂直绿化手段来营造植物景观表现不突出,且较为随意,并且在屋顶的建造中也没有突出生态绿化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中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及推广。同时,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都具有占地少、绿化面积大、绿化见效快、观赏性好的特点,是改善和提升校园环境质量、美化校园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环境气候的攀缘植物与地被植物,加强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建设,以此来有效的改善校园环境。

2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的策略

2.1校园大门入口区的绿化与植物造景

高校的大门象征着一个学校的脸面,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从建筑空间学的角度讲,对突出校园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以及学校的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门内外的植物造景上,既要体现出学校的风格特点,又要考虑到与紧挨着道路街边的绿化设施形成协调统一,在植物配置布局形式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不易过于复杂,应该突出简洁明快、大方自然,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2]。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取观赏性强的、形状优美的景观树种,并结合当地的地势以及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外部条件,以长沙高校为例:长沙高校的校门入口处可以选取以长沙本地货中南地区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要达到树木景观的针叶与阔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现结合的画面。在门外的景观设计上,可以在校门外的空地上铺大面积的草坪,或者可选用月季、红花、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镜。

2.2教学区的绿化植物造景

教学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也是校园绿化的重要场地,校园内的重要景点都集中与此。因此,在教学区周围种植的植物要不能影响教学区内的通风采光。由于教学区也是师生汇集的重要场所,绿化设计要采用自然式布局,可以设置凉亭、花架、水面等,各园林小品之间要用树木与花草结合在一起。水池中间可种植水生植物,岸边可种植扶芳藤、蔷薇等藤本植物,使教学区外风景如画。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面积较大的空间设计成自然起伏的地形,种植法桐、雪松、合欢等形态优美的乔木,形成树林草坪。

3结论

校园环境的绿化,不仅为师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学术活动的展开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校园背景。加强校园植物造景等一系列绿化建设,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强健体魄,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舒适感。

参考文献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脉络;构造;环境;传承

高校校园中的景观设计是归纳自然、人文要素所构成的,由实物景观、文化特性、行为特征、内部构建所组成的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对集中的反映。[1]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所以,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脉络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园中体现文化脉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研究。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控高校的校园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集团,校园内部空间的辨认程度有赖于景观布局的整体性。做好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握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依托、价值形成有着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对学校历史文化及校园精神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由此来看,怎样才能够把文化脉络与高校校园景观相融合,是我们首先需要梳理的理论方法,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独具特色且特征典型的校园景观。2、文化脉络与生态保护的契合近几年,国内各地方的高校普遍进行扩招、合并,现如今许多高校都面临着新建、扩建、改建等诸多问题。[2]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不惜以破坏校园文化、生态元素为代价,压缩规划时间与质量,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利益与形式主义。现在的高校校园景观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整体规划的形式性浓重。校园规划的建设应在极大程度上根据人的需求、环境的需求来设定,而不是盲目追求视觉上的冲击,这样对于文化脉络与生态文明的传承并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时会阻碍它们的发展。②生态保护的不注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并且会给生态方面的传承带来阻碍。③过多注重文化脉络的营造,反而对生态有一定的忽略。3、人本观念与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分别是穿插其中的人本观念和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每一个设计的细节必须注重受众的体验,不能把景观孤立而谈。高校不单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更是提供了可以交流的机会。校区内部景观恰是孕育了这样的一种环境,所以人本观念在高校各个校区的景观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高效率原则指的是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思量到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划一数目的任务和活动所运动的程度最少。力求以最简洁的设计达到最快捷最美观的效果。另外我们在考虑到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的轨迹与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每天在种种其他类型的版块之间移动的一般过程。据此来看,有序的构建各个版块,以达到最大水平的便利,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二、高校景观设计内部文化脉络的构建

1、整体的基调与风格的把握高校校园景观的方案是有其自身特点的,风格定位有所差异的景观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群产生差别影响,是以在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风格进行分辨与定位。除此之外,文化内部脉络的范围直接影响该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在文化风格定位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校园文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语出于《论语•述而》,意思为勤奋修习而不感到知足;教育他人而不感到疲倦。这是此所学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该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打造与之对应的特色学术氛围,与整体文化脉络相契合。2、校园新老建筑的统一与传承在有着相对较多文脉底蕴的校园之中行走会觉察到,崭新的校园建筑应当如何来延伸文化之脉却不局限在老思想中,这成为了设计师需首先要思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也只有本着对文化的尊重,对校园环境记忆的重视,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环境文化。

三、有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具体方法

1、景观形态设计高校各个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成多种多样,可以由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构成。应根据地理条件和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再加上许许多多的要求,一套实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思路便浮出水面。点状分布是基础,何谓点,例如座椅、喷泉。们的产生是人本观念下结合用户体验才得出的。在进行这些单体以及景观的设计时要进行多种考量,而且需要更加小心文化脉络在其中的各个重要环节。线状分布的校园交通系统是高校校园景观的一部分。道路的构造、地面铺装的选择、道路的生态配比都是非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路景观的布置目的是要促进景观节点的交流。[]面的分布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构造,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校园里的整体风貌,除此以外,有些地方的景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景观,具有特色。2、人性化的设计高校内校园固定景观的设计不单要思量视觉效果,还要想到便捷性能与安全程度的契合。高校校园中人员和车辆是较为繁杂的,因此要同时考虑到人与车辆通行的畅达性。校园道路的规划理应坚持简洁明快并加上便捷并且快速的风格,宽度必须要契合人与车的往来,在规划停车场的车位时可以考虑与周围自然绿化植物的巧妙结合。杰出的园内交通系统能够显示出校园的同一性与大局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说明校园景观设计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穿插有详有略,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各类要求。

四、结语

高校内部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应本着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不断地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建设更加协调的人文校园。由此可见,高校校园里的景观规划也必须在新的方法中不断探索。这就要求规划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眼界与设计方案的水平,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尽可能多的去关注细节方面的因素,最终规划出能够体现大学独有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的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89

[2]张春慧,王大庆,王先杰.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J]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3

关键词:校园;景观水体;设计

校园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老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相当多的校园空间都有水元素,水景在整个校园景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在国内很多学校校园环境营造与构建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水体景观设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1景观水体设计的背景及现状

景观水体设计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就开始有所体现。国学大学者胡适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书院可以和欧洲的大学相提并论,并认为“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以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运用轴线来组织景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此以后,我国校园建设速度加快,校园规模也逐渐变大,景观设计形式也比较成熟。进入18世纪后,封闭模式学校开始转变成开放且轻松活泼的自由民主校园模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学校开始变得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关注校园与大自然的融合,水景景观也逐渐引用到校园景观之中,并成为校园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大学校园景观水体”关键词,可以看到近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规模的学术论文,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校园景观水体进行理论研究。例如,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利用岷江的支流江安河、明远湖等自然水体,通过打造学校独有的历史文化水景来突出大学精神。校园景观水体设计一般从景观水体布置、水生植物选择、驳岸设计、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由于高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对于景观水体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以武汉为例,武汉大学依东湖而建,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则坐落于南湖之畔;以苏州为例,苏州大学老校区坐落于古老的相城河边,而新校区则建立在风景优美的独墅湖畔,苏州科技大学则依石湖建立。他们普遍将校园传统文化和当地中原文化融入设计中,成为校园景观的主体。特别是校园水景要体现其文脉特质,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还有一部分高校由于环境理念的不同,一部分以校园总体为规划,从立体层次来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有的以突出校园文化特点,同时满足观赏性和功能性原则来设计景观水体;有的从学生角度,思考学生行为角度和心理角度来设计景观水体;有的以突出校园经典形象,同时激励学生对于学校的向往感觉来设计景观水体,使景观水体变成学生休息小憩的好地方。虽然各个高校的方法不同,但是校园景观水体设计得到重视是不容置疑的。

2景观水体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校园景观水体设计备受关注的时候,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校园景观水体设计新兴,设计规划的同时会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前我们该如何发展景观水体的设计。

2.1突出问题

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的设计方法加上不完善的管理与维护体系,给后期的水体维护带来诸多不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的绿化设计不合理,不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通常是先破坏,再进行改造,对没被破坏的环境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2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例如,湖中景观水体,如果水位下降或者枯水季节,水景就会失去趣味,这是湖中景观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保持池水的饱满就可以解决问题,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得到景观水体设计的新方法、新理念。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4

空间环境的设计在各高校的环境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能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因此,要促使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是其最终目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复兴都与高校教育的优劣紧密相关,为培育出优质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在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校园空间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校园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这是校园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空间和形态两方面的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功能多样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多种活动,还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性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学如同半个社会的特点,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生活环境的和谐舒适,同时还需要关注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

(三)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

为体现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就需要对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得足够细致,从而体现出其个性特点。校园的空间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指铺张浪费,进行过于奢华的装饰。

(四)增强校园空间的教育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美的周边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举止变得文雅高尚,对美丑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的不同特点来实现这一目的,能够使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这种陶冶教育的特点融合于校园建设之中,对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再好不过。

(五)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

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是指一些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空间,能够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比起来,现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能够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是精神的需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合理的环境布局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大学校园的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稀缺,校园空间环境不符合教学以及生活的需求,并且还存在普遍的布局相似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需要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同时结合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与环境建设的契合度,在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心理需求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从而达到校园环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做到全面兼顾,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校园生活环境的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多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具体地形做出相应改变,从而打造出符合高校需求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略当地地域因素

(1)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气候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盲目追求达到美学要求。

(2)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相应的地形做出相应的方案调整,例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但依旧想要挖掘大型的湖泊就相当不合理。

(3)忽略植被生长地域的限制,在校园绿化方面,选择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种,致使植被难以生长,种类较少。因此,可以选择当地植株种植,同时种植少量外地植株,展现其多样化特征。

(4)在对校园绿化方面忽视生态角度,在规划校园绿化的问题上,只一味追求满足一定的绿化面积,致使出现草坪所占份额多,而乔木却相当稀少,致使环境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在校园的植被种植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生存状况,没有合理高效地把能够耐阴的、喜阳的植物进行合理规划,因此没有很好地实现对土壤、空气、阳光等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的配置,没有能够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缺乏特色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校园建设缺乏了应有的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征,因而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建筑面积在扩大时,校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会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导致校园因此不断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三)空间过大和尺度失真

在校园构建的过程中过度在空间上开阔,从而导致建成后景观失去真实的色彩。这样的校园环境并不能使师生感到舒适,这也与校园环境给应该给人带来安静、舒心、宜人的需求不相符。

(四)重形式和轻功能

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说,不光要考虑它的景观作用,还要考虑到其具体的使用功能,比如可以进行早读、体育、散步等,这有赖于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虽然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备,空间面积也比较大,但是很难给人带来亲切感。

(五)绿地指标未达要求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高校的绿化面积应该要达到50%,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未能够达标。

(六)人工景观杂乱

校园环境中,人工建筑物的超标使得校园景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味,缺乏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校园建设中,过多且过于繁杂的交通网络致使校园环境整体杂乱无序。

四、景观环境元素设计运用

(一)水体

“水”不仅能够使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的改观,同时又能展现灵动活跃的校园气氛。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点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泉眼、瀑布、喷泉等;线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流水;面状的景观,大的水池等。在进行景观的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水的特性,同时使其能够表现出城市水景的扩展。在校园内设计人工水景时所用到的水应尽可能从临近的水源引入,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水面;人工水景的面积太小会影响整体的美感,过大则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二)植物

在大学校园中也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一排排树木,它不仅有着视觉形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能够很好地创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静谧的校园环境。在品种方面的选择应多样化,以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为主,同时也从外地引进一些适宜作观赏的植株,从而很好地展现校园的特点,乔木就是能够实现校园环境的绿化植物。进行校园植物设计时,除道路两旁的行道外,绿色的草地上也会根据自然演进的形式配置,根据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校园特点同时又能展现自然环境的景观。

(三)道路和广场

学校师生常见的活动就是在道路或者广场上漫步,合理的布局能够充分展现出校园的活力。常见的道路规划是大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小的道路则是自然弯曲,这种羊肠小道能够使人在漫步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移步异景的感受。铺设道路所用到的材料对于校园环境风景的格局构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铺装材料的颜色、原料以及种类,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用于铺装材料的维护、耐用性、色泽、图案等多个方面,最好是当地生产的,这样更能让人亲切地感受到本地别具一格的风貌。在设计校园道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在道路的两旁增添各种绿色,使道路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在具体选择植物的种类时应尽可能地展现出多样化,同时注意不同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建造特色浓厚的校园景观,充分展现出校园生态环境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道路两侧的植物符合乔木与草坪相间或是乔木与灌木相间的配置。

(四)广场

校园的广场是校园中公共性最强,同时又兼具艺术魅力能够展现校园文化风采的空间。因此在校园广场所能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细心设计,一般可将其置于周边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域,也可处于校园干道交汇的位置,不仅能够展现其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校园广场是作为师生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因此其所展现出的各种特点非常关键。

五、结语

校园景观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辨别,同时也能够从细节上得到体会,它是由精美的细部构成,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某种人文特性和风格。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和各地区经济情况及相关政策的实行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高校校园的景观应充分展现其积极向上、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特性。

作者:李达旭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校园规划,2005,(11):12-14.

[2]潘海译,李玲,牟瑞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201-205.

[3]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森林文化,2007,(5):42-44.

[4]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31-33.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5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

(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转贴于 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6

关键词:校园水景;文化;因地制宜;生态环保

水,柔美而坚韧,质朴而灵动,以水为主题的景观,独具异彩。水景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的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的健康环境;水还具有良好的美学效应,丰富多样的姿态引起学生们的愉悦的心情;水景设计呈现的不同形式的景观,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1.校园水景的现状

现代校园水景建设中,为了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设计者们都在不断地加大水景的应用,营造出多样化的水景环境,同时也在努力满足这种需求,可是有些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校园的一些喷泉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等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校园景观水景现象,也是一种很可悲的校园景观水景现象。

2.对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

2.1.设计理念

校园水景设计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是为校园师生服务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水的气息,那么水景设计就应该围绕人的感观要素展开,才能增强校园水体景观的亲和力,否则就成为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因此,校园水景设计要体现:优化校园环境原则、人性化原则、突出校园特色原则。不同的校园,其水景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自身特色,塑造独特景观。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把大片的荷花莲藕搬进校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师生提供休憩写生场地。

2.2地域特色

在对校园水景的考察研究中发现,地域气候条件的不协调影响了水体景观作用发挥,也形成了南北方校园水景应用的差异性。我国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北方城市季节性非常明显,导致了北方水体景观最显而易见的缺陷:冬季的水体景观效果差。一是枯水期季节性明显;二是结冰时期长达5个月以上(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相当于北方的校园水体景观半年没有景观效益。

2.3文脉历史

校园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具有其他空间不能比拟的文化性质,因此校园水景应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更加注重营造和谐、静谧,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氛围。在进行校园水景设计时,特别要体现其文脉特质,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并将其与学习本身所定格的文化特征相结合,使水景与校园在物质和精神上融为一个整体。

2.4视觉性艺术表现

水景设计体现着艺术视觉构成的创造性,它通过运用一些视觉元素,赋予水景新的语言,沟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以点、线、面、体等为元素,通过平移、旋转、放射、扩大、混合、切割、错位、扭曲以及不同的组合,来创造出优美的校园水景观。

2.5生态环保

在我们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利用、改造水体景观时,应该真实的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并且充分利用水体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从而给师生们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还要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景。绿色水景在保障景观水体水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运行成本,满足绿色校园对水资源、水景观和水环境的整体要求。

3.结合现状分析结果和讨论

我国校园水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于是“水景”便以其独有的魅力满足了设计师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但是,许多水景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破坏了环境。

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方校园注重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如山东理工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等,北方的气候干燥,就要在硬质景观上多下功夫,比如在水岸线周边加入主题雕塑,供师生休息的座椅,或者采用独特构思的铺装和水体很好的融合,都是一个不错的手法,不应盲目的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和水体造型的奇异性,再有北方的校园水景要特别注意水体的洁净,避免因气候干燥少雨,水体循环慢,又疏于管理而成为死水一潭,所以要注重水循环自净能力的设计策略。南方学校由于雨水多,潮湿,就要更加注意因地制宜,注重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及湿生植物的配置。

4.关于当下校园水景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校园水体景观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有利因素,又要结合不利因素,做到扬长避短,使水体资源充分发挥效能。特别尊重地域性,学校文化等对水体设计策略的影响,人在设计环境的同时可以改造环境,但有些环境要素是可以改变的,有些环境要素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气候、地质环境要素等,只能加以利用,变不利为有利。

在景观设计中,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要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而校园水景作为校园环境景观的重要部分应该第一,突出校园生活的主题,集校园文化、科技、环境等多项因素为一体的完整校园环境景观;第二,注意校园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设计生态环保的校园水景景观;第三,注重校园师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语

对校园水景的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水景建设是校园环境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靓丽景观,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与校园水景相关的研究还应继续深入,使水体设计手法更具多样化、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优美自然的校园环境和开放的空间,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人性的张扬,情感的释放,实现情景交融的最佳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唐立果.贾东.浅析校园水景及其设计.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9月。

[2]王丽颖.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水景设计.文史艺术,2010年1月18日。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7

关键词:色彩;带状;校园

一、色彩学在校园设计中的现状及要点

(一)色彩学在校园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起步相对于西方比较晚,而色彩相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块。在当今校园环境改善与扩建步伐中,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校园景观建设中,其中功能分区,道路设计等都逐渐被人们更加注意,而色彩却往往被忽略掉。校园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色彩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觉感官元素,也是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分析校园景观中色彩的运用,借鉴国内的色彩基础理论,分析色彩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在设计中更多的是要对地域进行研究,以地区环境为依据,观察景观色彩存在的不足,分析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中色彩的缺失,通过对校园景观色彩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探索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色彩的定位,在学生们的教学、办公以及休闲区进行不同区域的色彩体块划分。

(二)色彩学与校园景观的整体协调性

校园景观色彩是学校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的载体之一。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要追求色彩搭配的标新立异,又不能忽略了整体的与建筑景观的协调性,校园景观色彩遵循着校园整体建筑设计的风格统一,色彩的风格特色符合历史以及地域的特色性,不同的分区做出不同的颜色区分,让校园建设有着独特的功能分区,空间色彩具有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校园的文化背景。在个别地区校园建设设计中,我们不仅仅要为设计而进行设计,更要在色彩景观设计同时,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性情,通过色彩让新旧建筑进行融合,这也是色彩景观建设整体协调性的特点之一。在进行色彩景观建设的时候,怎样能够真正达到协调统一呢?那就需要色彩与环境进行融合,色彩与建筑进行融合,色彩与文化进行融合。怎样让线式色彩与校园文化相互搭配,首先就要从地域文化入手,了解当地文化特征,宗教特征等,然后进行色彩景观设计,让景观不突兀,又具有新意地矗立在城市校园中。第二要考虑的就是校园文化,例如中学校园建设就与大学的截然不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通过颜色心理学以及色彩景观学要做的就要比中学更富有深刻含义,而在中学,就要以轻快明亮的颜色为主,通过颜色可以让学生们用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线式色彩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网络式、层间式、绘画式、点式、线式以及混合式都算线式色彩的一种,只不过统称为线式色彩,在我理解大范围上以区块式色彩出现的手法都可以称之为线式色彩,而我们理解的横纵线的线式只不过是宏观上线式色彩中的一小类。

二、带状式色彩的运用

(一)带状式色彩的特点

带状式色彩的特点是什么呢?基本形态就是线形、条带状的横纵向色彩形式分割,在建筑中也基本就是这个形态,在建筑中横线方式都是沿着水平的方向进行布置,带来舒展、平缓、安静的气氛;竖线的色彩方式可以结合垂直线沿着纵向进行分布,这可以使得建筑物能够克服建筑重力的态势。建筑物越高,往上升腾的意向就显得越发突出。竖线式的色彩运用能够加大建筑物在视觉上的高度,显得非常挺拔。因此,大多数的高层建筑运用竖线式的色彩构图方式。而横线式色彩构图更能体现出一个建筑沉稳、根基牢固的感觉,更适合办公建筑设计的运用。例如(图1)为布鲁塞尔mwD文化中心,与学校建筑相同的是,这是一个因文化而被衬托的建筑设计,它的外立面就主要运用的线式色彩,布鲁塞尔mwD文化中心是一个体块性比较明显的建筑,为了使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感官上的体块感削弱,因此采用了线式色彩。它能够让建筑从体块上更好地融入到西方公园式的城市之中,也能够以一种明快舒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带状式色彩运用的分析

校园建筑色彩运用应该抓住校园的主要颜色进行设计,运用辅助搭配的手段进行装饰。在校园中主要创造一种宁静感,所以,校园所用的色彩应该满足和谐安静这一特点,用颜色营造出一个怡人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色彩多半以大气沉稳色调为主,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以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是一个充满年轻气息的地方,考虑学生的精神层次要求,色彩应该符合学生们的要求,同时色彩又要与周围环境以及整个校园色调相统一,否则就会显得孤立没有整体感。在校园建筑中,运用色彩能够对校园的色彩带来非比寻常的影响,高层建筑有着体量大、高度高等特点。如何利用色彩设计减小建筑体量感的缺陷?可以通过改变色彩的色相、面积、形状、明度等方法处理高层建筑立面是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时刻注意的。所以线式色彩在这里边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把它将主要建筑通过颜色进行体块削弱,让其能够与校园整个环境进行融合,这便是带状式色彩与校园整体建筑的结合之处。色彩是经过视觉的调和走进人们心中,然而通过研究表明“中性灰”是最让人轻松的一种色彩,那么什么是中性灰?中性灰不是一种颜色,简单来说中性灰是一个颜色的集成。一个人如果和自己不喜欢的颜色共处就会慢慢觉得厌烦,会导致情绪上的消沉以及心理上潜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色彩景观的搭配,所以中性灰很重要。当建筑周边环境中各种不同的颜色调和溶解时进入心理的就是我们所谓的中性灰,但人们的视觉处在中性灰的调和状态下时,就会更加放松,更加满足。所以在进行颜色选择时尤为重要,尽可能不要大面积的纯色,要以中性灰以及互补色彩元素为主,有效缓解不同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在心理上起到安慰、抚慰的作用,让学生们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迎接未来。

三、带状式色彩在校园环境中的融合

学校建设要符合周围的建筑环境以及风俗习惯,学校都以自然环境绿色为主,带状式色彩则可以运用在正门以及校园主楼的外立面设计上,和其他景观小品的带状式色彩进行搭配,而共同构成整体设计。或者也可以在楼梯颜色设计上,利用当地的特色颜色,例如藏族的经幡,借鉴其颜色,将它们的颜色集中暖色拼接到一起,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配以周围环境的绿色,也缓解了学生们视觉上的疲劳感,这也是与当地风土人情融合的一种表现。在校园中,主要的景观就是植物与校园小品这两类,校园中的植物应该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植物多环境的要求,在进行确定植物的过程中将植物的颜色主基调进行一个确认,植物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是感觉上的自然清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又能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保知识的普及。而校园的景观小品在校园建设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却在颜色上起到了点缀、活跃气氛的作用,作为学生们的交流活动场所,颜色应该跳跃,在视觉上给人以鼓舞的感觉,在心理上不同于校园环境的主要颜色,又存在于整个校园中显得不会很突兀。颜色有时候会给人的心理上增添负担,长期观看同一种颜色会让人视觉疲劳并对该颜色产生厌烦感。景观小品的颜色设计正是打破颜色给人心理上带来的这一点缺憾,让人们在观察颜色的时候不会产生疲劳感,会作为一个视觉缓冲区让人放下心理负担,活跃校园气氛。所以,景观植物也是可以采用线型色彩进行排列组合,让整个校园充满一种秩序感,其中利用水来打破整个环境死板的格局,在色彩的搭配下又不像老古董,而是充满生机,欣欣向荣。校园整体颜色要以轻快、活跃为主,整体以绿色为主,景观小品可以原始木头颜色为主进行搭配,让人有一种仿佛归于自然的感觉。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中并不一定要运用传统的水泥墙面防水涂料的手法,采用线式色彩这一元素,在这一点上其实也是借鉴了波普艺术,用颜色进行混搭,让人觉得醒目又不缺少文化特色,与周围颜色确实是撞色,但正是这种互补,让教学楼成为了大环境的装饰物。并不显得突兀,而且也能够缓解人们沉闷的心理,暖色能够给人一种安慰,绿色能够舒缓人心理,整个颜色的搭配与校园整体景观颜色相互融合又相互补充,正是高中校园所需要的。

结语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场所精神;环境育人;公众参与

1绪论

1.1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就是对于本质的还原,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了“人的世界”。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场所、场所精神是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形成了场所的精神。空间性定向使人确立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之后,空间成为场所。

1.2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①照搬现套的单一化、平面化设计。学院景观在设计建设中,没有合理考察利用实地原有状况造成盲目照搬照抄,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搬入校园或简单效仿传统古典园林和欧式风格。且有些案例设计过程太过于平面化和经验主义,造成景观空间杂乱,校园缺乏场所精神,校园环境毫无特色和意义可言。②忽视人群的使用。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例如,在景观功能分区上,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交通观念相对滞后;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③意义的失落。景观设计没有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导致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④对场所精神的片面理解。虽然当今设计中都推崇场所设计,但有时往往仅流于形式,像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运用在设计中。这样的园林景观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没有真正的使得人们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设计

2.1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①绿脉的延伸。“场所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尊重自然,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保留原有自然资源,且因地制宜的适度创造绿色生态环境。②探索地域精神,加强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当人们感受到场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精神氛围时,他们会迅速识别和认知然后融入于这个环境中。③校园文脉的保护及利用。“文脉”从狭义上理解即“一种文化的脉络”,而广义上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体现于景观设计中,就是指人与环境、环境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对话。校园文脉多体现对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④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正如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而这些户外活动都依赖与户外环境空间的质量。在校园中,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地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而对大学校园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营造一方面与该学校的历史文脓、地域精神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校园景观场所的主体是广大师生,设计还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中获得灵感。只有综合以上才能使师生们的身心都从属于校园景观场所,使其具有归属感,从而最终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

2.2校园场所精神中的社会学思维

①加强校园的社区建设,强调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使用人群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民主精神,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交流。②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便于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性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3“余裕”理念

勃罗德彭特教授提出的“余裕”概念认为,空间不应被人的固定功能活动所划分,使用者与空间之间应该适当的保留一些空余空间,即渗透适当的“无意义空间”。尤其是针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人群,他们青春有朝气、渴望自由交谈等,要求一个能激发新思想、符合潮流、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而非机械单调的功能性场所。如场所中扩大的连廊和平台空间,精心设计的围合小庭院空间,组合座椅的树阵空间等。可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复合空问,方便师生们随意使用,增加了场所的活力而更富人情味。

2.4把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

“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在景观中的意义即是通过场所这一载体,表达另外一个或者场所本身表达不了的意义。它是人与环境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互作用。把握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即把空间的灵魂留存在了空间场所的本体之中。

3结语

学校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明确可识别性的场所定位以及人们对校园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增进人与社会在一种开放、多元、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的交流和对话。同时,人在场所里进行交流与活动,不断改变着场所的形象特性和记忆印记,使校园的场所特性也处在不停地构筑和延续之中。

参考文献

1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规划师,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9

关键词: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1规划的指导思想

(1)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2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2规划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规划结构分析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4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的银湖北路要高,在围墙外,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面积较广,特别显眼,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组成对称式色块,远处观来,似托起太阳,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香气,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在本地块上,安排种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侧,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图书馆西侧绿地,这一块绿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种水泥过道,斜坡则朝西,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桃李结实,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紧临水塘,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从远外看到这图案,图书馆似建水上,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荡漾在眼前。

4结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过程。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现状篇10

关键词:环境质量;外部的形象与意象;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交通与停车

1概念

城市设计(UrbanDesign)是一门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Urbanplan)之间的学科,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研究,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齐康院士为首涉入此领域,城市设计(UrbanDesign)就是指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即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路・康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

城市设计(UrbanDesign)是三维设计,注重邻里,广场等空间的塑造及心理感受。城市规划(Urbanplan)是二维设计,注重功能分区,而建筑设计是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室外交接处,建筑立面是建筑外壳与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三者的区别。

城市设计所指城市空间分为四类:

(1)环境质量;

(2)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3)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4)交通与停车。

以下,从这些方面解读扬州市职业大学新校区城市设计。

2解读

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址地处扬州市贾七路以西、文昌西路延伸段以北、赵家之沟及其延伸段以东、扬冶路南北的地域之间,属于规划设计中的体育文化中心区,西面与拟建的扬州市体育中心毗邻。主校区在扬冶路以南,为教学行政区,约517亩;辅校区在扬冶路以北,为学生生活区,约200亩。

一个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一个人们乐于学习和工作的大学校园,除了要满足学习与生活等基本条件之外,还必须提供两种场所,一种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一种是人与人发生交流的场所。于是设计一个园林化、生态化、具有多层次交流空间的校园街区、开放空间成为我们构思的切入点。

2.1环境质量(环境景观)

2.1.1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强化新校区的园林特征

我们在营造一个现代大学校园的同时把江南园林的意匠用到新校园的规划中。江南园林讲究:巧于因借,曲折通达,疏密有致,精在体宜,层楼耸阁,理水理景。本方案根据用地形状的特点来组织建筑布局,建筑相互退让,形成阶梯状的界面,既围合了中心公共空间又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中心公共空间向图书馆和教学楼开放,并且各个建筑之间的庭院与中心的公共空间相互借景。在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之中,空间的尺度最重要的一环。小尺度的院落构成了园林空间的独特肌理,不同主题的院落又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在本校园规划的方案中,建筑群的组织便运用了这种院落组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形式的院落重重相联,开合收放有度,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校园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江南传统园林除了造景之外,也格外留意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溪岸旁、柳阴下、敞廊中、楼阁上,各种不同的休憩空间引入驻足停留。本方案中借鉴了江南传统园林的这一特色,结合校园特点,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建筑连廊、屋顶花园平台、小庭园、滨水步行道、绿岛游园、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将整个校园处处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心得,指导学术的第二课堂,以适应现代教育地展的最新需求。

2.1.2传统园林特征的现代再现

(1)借鉴传统园林营造中“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巧于因借的特点,营造中央景观生态带,环绕中心绿地的各个楼群皆能对其借景。

(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对比的处理方式,巧妙组织建筑外部空间关系,形成园林空间机理中的疏与密、开与合的对比关系。

(3)借鉴传统园林“绮亭巧榭,层阁丛楼”的多层次景观空间的处理手法,通过建筑外廊,屋顶花园,庭院,滨水步行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构建多层次的园区景观同赏空间。

(4)借鉴“卜筑贵从水面”的观念,适当开挖水面,配以绿化,形成中心绿化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

(5)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使空间环境具有从内到外的延续性,同时也使人工与自然相互渗透的设计思想落到实处。

整个新校区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校前广场、中心绿化休闲区――“绿核”、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绿带”为主体,并通过其他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校区内适当安排小池塘和绿地,利用各种植物组成多种图案,采用园林手法设计亭、阁、雕塑、小品、喷泉等,此外,在各建筑物周围、公共绿地及路旁、河边,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坐凳。

2.2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建筑形态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研究城市集结和融会情况后,用一个公式总结他对城市生活的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从这说明“个性大于总体之和”。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从城市地域和大学校园自身的功能要求来考虑,如何呼应体育文化中心的城市轴线,如何形成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布局和高度的控制符合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是我们另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由此得出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城市将来发展的需要,而且合理地规划各功能分区,使城市―校园―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整体系统,使校园融于城市,与城市对话。

我们把功能分为宿舍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三个部分,并且结合用地形状的特点,把几个功能部分组成“品”字的结构关系,很好地满足各区之间高效便捷的联系。学生宿舍区独立地放在北边的用地,并通过一条天桥来连接主校区。

单体建筑采用水平构图,平行展开,最多为五层,利用连廊形成自由的线形建筑群。图书馆是校园的焦点与标志,采用垂直,构图高十一层,吸收校园建筑元素、符号,使之既统一于校园,又统领校园。整体式教学楼群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经济布线提供了方便,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交往氛围,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3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2.3.1空间组织

(1)多层次交流空间

以生态带为主导:两条联系轴组成第一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及居住单位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的公共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多渠道的交流环境

结合建筑与环境,塑造了多种交往空间:中心绿化带的多层次交往空间;滨水步行道,临水广场等功能区与中心绿化带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各功能区中的步行广场,休息庭院等交往空间;建筑连廊,临水平台等建筑与外环境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建筑内部中庭,休息廊等交往空间。

(3)空间序列

从贾七路入口开始的轴线空间序列为校前区广场――景柜式的建筑――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11层高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前广场。从文昌西路开始的轴线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广场――林荫大道――教学楼前广场――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其中11层的图书馆是统领整个中心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视觉焦点。

(4)多样复合

①尺度与氛围的对比――学术轴形式规整,体现学术范畴的理性和秩序;生活交往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生态区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②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2.3.2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创造融规划、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沿岸葱郁的树林,小桥上、树木间、广场里穿梭着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这就是我们最求的绿树碧水、佳气溢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意境,也是校园景观的主题。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大环境布局采用“人家尽枕河”的中国经典扬州、苏州环境意象。利用原有水面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滨水景色,建立完整的主附水体。以水面作为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手法,利用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与江南水乡意境相配合的诗意环境,强调地域特色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园林的主轴线处理手法,以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单体围合的庭院):

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为实验实习、学术研究等提供清净、幽雅而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机会。

2.4交通与停车

交通:

良好的交通是形成优秀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保证之一。我们在交通规划中运用“步行优先”和“邻里单位”的设计理念,使内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免受汽车穿越的干扰,给行车的效率和安静的学习以各得其所的最优发展机会,并根据基地地形和生态特点规划交通系统:

路――沿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设置主环路,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便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街、开放空间――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互相联系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网络。街、开放空间是校园的中心与聚会场所。设计中在环道处布置停车区域。学生采用步行到达各功能区域,行人与娱乐活动都会增加,为校园平添了魅力,也为同学创造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交流提供机会。熙熙琅琅的学子穿流于街区和开放空间,或停或动,欣赏宜人的建筑尺度与精致的环境景观,感受着校园与城市文化。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采用集中停放的方式,在校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集中停放来解决。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