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产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07

低碳生产技术篇1

1品种培育技术

优良品种是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节约型和效益型果业生产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新型果树品种培育技术,培育具有抗高温、耐干旱、作物生长发育期长、氮素利用高等特点的优良果树砧木和品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技术内容包括国外资源的引进筛选和国内资源的选育,可以采取芽变、实生选种和杂交、辐射、分子辅助甚至太空移植等方法的育种技术,来培育目标品种。

2矮砧集约技术

矮砧集约技术就是指果园采用矮化砧木嫁接的大苗建园,并进行集约化栽培的高效生产模式,是果树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栽培制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果园为乔砧密植,乔砧果园与矮砧果园相比,需要的肥水多、栽培空间大、管理成本高,是一个高消耗、低产出的栽培方式,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的栽培方式。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选用大苗建园、设立立架栽培、高纺锤形整形与下垂枝修剪等。

3节能耕作技术

节能耕作技术主要是免耕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据统计,由于不使用耕地机械而能够避免的碳排放量约为879千克/公顷/年。其技术内容包括果园生草、果园覆草等。果园生草包括自然生草和播种草种,草种选择要适宜,主要包括白三叶草、牧草、苜蓿、黑麦草等,生草要适时刈割。果园覆盖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刈割的杂草,要注意防风、防火。

4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目前相当部分果园由于长时间过量、不合理施肥,导致了土壤出现板结、次生盐渍严重、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未被利用的肥料日积月累形成肥毒,抑制了中微量元素吸收和分解,破坏了土壤环境,减少了生物多样性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平衡施肥技术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引起土壤碳库的变化。其技术内容包括一是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二是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果树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三是使用缓控释肥,充分利用缓控释肥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和气候的不利影响。

5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就是改进地面灌溉的技术。果园大水漫灌不但浪费了水资源,而且消耗了其他能源,同时还不利于果树生长。在低碳果业生产中应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土地平整和条田建设,为灌溉水提供节水保障。二是重视农艺节水,要根据果树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三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6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的终极就是无农药植保,它是构建一个植保技术体系,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施用,坚决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提高人民健康和营养水平,推动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物理机械和生态调控措施,如诱虫带、粘虫板、频振式诱虫灯等。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措施,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采用生物杀虫剂防治病、虫、草害。采用有机杀菌和杀虫剂防治生产中常见病虫害。

7秸秆利用技术

秸秆利用技术就是将农作物秸秆进行果园覆盖或采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果园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果园覆盖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秆、麦麸等与菌种联合发酵释放二氧化碳和热量,不但可以提高地温,减少果树线虫等土传病虫的危害,而且明显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并能减少化肥、农药用量70%和80%左右,降低投资成本65%左右。

8立体种养技术

果园立体种养技术就是合理配置果树与作物之间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种植好果树的同时,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资源,种植牧草养畜禽,或者在果树下直接养畜禽,畜禽粪便排入沼气池或者用生态菌处理,沼气用作生活能,沼肥或者菌肥返回果园,给果树或者牧草施肥,这种模式在果园区域内,把种植与养殖、养殖与沼气或生态菌、沼气与种植等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选择合理的种养模式,如“果-畜-沼-窖-草”、“果-草-牧-沼”、“果-食用菌-畜”等。选择合理的间作农作物,早期果园可以间作牧草、生姜、春大豆、食用菌、花生、中药材等。选择合理畜禽,可以在果园养鸡、兔、猪、鱼、鸭等。

9休闲观光技术

休闲观光技术是指运用休闲、观光等形式将果业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开发自然意趣浓,能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享受的现代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绿色产业。休闲观光果业的几种模式包括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活动参与型、民俗文化型等。其技术要点包括:一是要依托城市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二是做好科学规划,选择适宜树种和不同成熟期、不同果形、不同颜色的优良品种。三是要高标准建园,进行标准化管理,生产无公害绿色优质果品。四是形成特色和品牌,加强宣传推介。

低碳生产技术篇2

(一)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三)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

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2.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

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3.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

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4.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低碳生产技术篇3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省来讲,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推广,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全省资源特点、优势,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技术、余热回用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因此,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煤层气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省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就我省来讲,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近年来,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长廊、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发展林业,扩大造林面积,加快发展城镇公园绿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支持和奖励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因此,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国际清洁机制的支持。

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水泥、钢铁、玻纤、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强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低碳产业建设。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我省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我省的中长期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大力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3积极发展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替代煤、油等常规能源已迫在眉睫。

4发展碳交易市场,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加林业碳汇,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

5全民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逐步改变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6加强政府管理,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力度。成立我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争取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我省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发挥示范作用,带来商机,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

结束语

低碳生产技术篇4

关键词:发展;低碳农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55-03

1.低碳农业的内涵、产生及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探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低碳农业的内涵更丰富,它除倡导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外,重点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由此所见,所谓低碳农业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又称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就是追求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和可持续的高效农业。低碳农业强调,在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原料的开采、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归纳起来,低碳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和可持续性。

据科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Co2、CH4及n2o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效应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生态和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安全,而且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由此应运而生。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和发展低碳农业,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可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2.广西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措施

2.1必须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念,以节约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构建绿色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结合广西农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要把发展低碳农业纳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逐步建立发展低碳农业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低碳农业的发展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必须抓住机遇,科学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出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战略措施来抓。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农业已被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不难预见,发展低碳农业必将成为未来国际农业竞争力的制高点。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世界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战略选择,也将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总体上看,广西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我们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共同努力”的原则,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3必须大力鼓励和支持进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

低碳农业的实质是能源的低碳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一般来说,低碳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进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要紧密结合广西农业的实际,注重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兰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白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和“灰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有选择性地重点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以下技术:即节本增效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例如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和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例如农业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培植“固碳型”农作物技术;农作物合理间种技术、套种技术和轮作技术;生物有机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例如,高效循环(立体)种养农业技术、糖料蔗制糖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桔杆粉碎还田技术或过腹还田技术、农村沼气高效利用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智能遮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特别是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动物防疫综合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农业防灾、抗灾和减灾综合技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农业遥感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等。加快推进建立低碳农业示范点。探索建立低碳农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低碳农业技术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千方百计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加强国内外低碳农业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千方百计加快广西低碳农业的发展。

2.4必须加快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积极探索发展低碳农业的新路子。其次,要注重加快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低碳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广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再次,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是要注重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大力宣传和传授低碳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农业科技综合素质,为广西低碳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5必须制定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首先,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布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广西实际,加快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次,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刺激、鼓励和引导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农业推广部门,加快引进、研发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再次,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农业资源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和研发。四是要注意发挥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促进广西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生产技术篇5

关键词:低碳技术区域合作财政政策激励政策

一、低碳技术创新的区域合作

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技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一个地区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是指由某区域内参与低碳技术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低碳技术知识、技能和低碳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以区域内低碳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的能力,主要由区域内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低碳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区域内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三要素构成。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财政政策的调控参与、激励和引导以及财政政策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是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

二、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财政激励政策选择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包括区域内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管理能力、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大要素;财政政策具有筹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经济、监督和稳定五大职能。结合目前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们探讨以下几个能够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的财政政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1、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加大对地方高新技术投入合作的力度

财政支持低碳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第一,通过财政适当投入,创建低碳技术开发区和低碳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造局部优化环境,为低碳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第二,集中财政科技资金和低碳技术,引导资金大力支持新兴的低碳技术创新项目;第三,通过适度的财政资金引导,提高民间风险投资者对低碳技术产业投资的积极性;第四,采取财政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为风险创业企业寻找银行贷款提供支持。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地方企业融资渠道

政府应重点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吸附、引导和动员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产业。可在财政贴息的基础上,引导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介入低碳技术产业;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等外国借款投入低碳技术产业,以较少的财政资金牵引较大的资本进入低碳技术建设项目之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低碳技术产业的资本供给不足这一瓶颈。

3、运用财政资金激励,增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利用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低碳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低碳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鼓励低碳企业增加研发开发投入的新政策,在研发经费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额及先进低碳技术、发明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费用等方面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完善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营造良好的低碳技术创新环境。

(二)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平台

政府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具有制定政策、制度和规划,提供共性低碳技术及其设施的功能。政府应针对企业的公共性需求集中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的创新网络。

1、建设区域低碳技术市场,降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成本

低碳技术市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财政投入,建设区域低碳技术市场。企业不仅可以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门槛、减少低碳技术创新风险、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点的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低碳技术源,用于低碳技术改造和低碳产品开发。

2、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一是发挥信息导向功能。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有赖于政府的信息导向。政府应建设低碳技术的创新网络和创新信息平台,及时低碳技术创新信息,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供企业决策参考。二是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对低碳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成为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源泉。此外,政府还应在区域内建立和健全质量评测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维护公平竞争。

3、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方向

在wto游戏规则许可范围内,通过优先性的政府采购,可以发挥低碳技术产业的生产引导功能,扩大经济区域范围内的低碳技术产业扩张。同时,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风险大,政府通过采购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的低碳企业所提供的低碳产品,有利于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也可以对社会资本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注重财政政策扶持,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商业转化

科研机构(包括政府的、企业的科研机构)与高校是低碳技术创新的铺路石,应具有提供低碳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的功能。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扶持,促进低碳技术进步与创新,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

加大对以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低碳技术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设立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抓好低碳技术企业优秀人才的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素质。

2、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行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完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体系。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低碳产业顶尖人才的引进

建立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和低碳技术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顶尖人才。加快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系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向产业领域的扩散应用。进一步加强生产研究合作,实行科研人员相互兼职和交流,实现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4、建立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市场、产学研联合体等)是创新主体的联系者,具有催化低碳技术创新商品化的功能。应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企业使用低碳技术成果实施税收优惠,如对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允许在税前列支。鼓励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让,对科技成果转让、低碳技术开发等业务收入所得税实行优惠照顾。对科研单位引进世界先进低碳技术的转让费可比照研究开发费用,实行适当税收优惠等。

(四)财政政策的创新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些基本的要素只有在适当的制度下才能发挥功能。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利益需求方,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创新财政政策,努力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利用财政政策培育经济主体内在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助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势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三、结论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能力,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注重财政扶持,促进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与商业转化。

参考文献:

①树兰.略论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取向[J].现代财政,2004,24(178):22—25

低碳生产技术篇6

工业是经济的主体,要发展的低碳经济,关键是加快低碳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科技先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道路,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昆山等先进地区比,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比,我区低碳工业在产业培育、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区低碳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到2012年,全区累计已投入6000万元节能降耗专项扶持资金,其效益已十分明显,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比2005年下降18.5%,能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已经累计投入24.06亿元用于污水管网建设,投入3亿元用于12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改造,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占有效监测天数(359天)的81.61%,比上年增加41天,为十年来最高。三是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不断提速。我区传统产业以“九大产业升级规划”为抓手,以技术改造、装备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低碳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纺织行业的变频技术应用,为传统产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树立了典型。四是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起点高、产业链完善、发展潜力大等特点。2012年,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投入11.16亿元,其中超亿元在建项目4个,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实施。

虽然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工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区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分析,我区在发展低碳工业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产业规划和引导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尚未制定低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我区还没有明确的发展低碳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产品,没有专门的引进低碳产业优惠政策,在项目的选择、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缺少低碳生产技术发展的有效引导机制。当前,我区低碳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有限,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生产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在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未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引导协作机制和配套体系,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2.政策扶持体系尚待整合。一是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我区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高新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如何将现有政策体系与低碳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尚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落实。二是政策导向力度偏弱。对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领域,我区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与、鄞州等地区相比,我区在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偏弱。

3.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强。我区工业经济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大,效率低。产业升级力度不大。我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升级的比例不高,如我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机械汽配行业,目前仍以基础零部件加工为主,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系统集成产品较少。产品低碳化转型慢。主导工业产品仍然以纺织品、化纤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产品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加上企业工艺管理标准粗放,使产品结构优化远远滞后于装备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4.低碳产业比重偏低。与机械汽配、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相比,我区在高新产业、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力度偏弱,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只有13%左右,明显低于滨江、余杭等地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产品开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市场应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加上企业自主拥有的各类科技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滞后。把2012年确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从和两大工业发展平台新实施的项目看,高新项目比重不高,化工、钢铁等产业比重不低,存在低碳产业比重偏低,引进培育力度偏弱的现象。

二、加快我区低碳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工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推进等各个领域,而且更需要在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政策扶持、严格准入等环节上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发展低碳工业的浓厚氛围。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石化能源资源的消耗,碳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影响到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要在全区上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区经发局为低碳工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2.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区低碳经济实施意见》,细化低碳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要制定发展低碳工业的专项规划,提出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实施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以及保障措施,设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对重点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一批有条件、能转型的企业向低碳产业、低碳产品转型;三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区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制定专门的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倾斜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出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支持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的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对低碳产品应用的扶持力度。当前,应该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4.加快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聚。一是加快低碳产业平台建设。对现有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创业中心和五大产业基地等平台,要加大优惠政策、土地供应等扶持力度,扩大载体,完善功能。特别是要筹划建立若干个适合我区发展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镇街工业功能区投入力度。二是要研究实施项目准入制。通过产业导向、产出效益、技术层次、污染排放等手段,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打造高质量的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必须充分借鉴等地区的发展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以大项目、高尖新项目带动,提高产业平台的项目引进质量,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进入,促使低碳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积极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推动LeD绿色照明在政府公共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支持光伏企业参与“阳光屋顶”计划和电动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低碳能源产业,LeD、锂电池等低碳节能产业,占领行业制高点。

低碳生产技术篇7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多维视角模型

对于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内依靠资本深化进程和市场化改革快速崛起并因此而显著地取得工业化、城市化效果与良好减贫绩效的大国经济而言,其增长的包容性毋庸置疑。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2002年的4.4%增加到2011年的10%以上,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20%,能力大了,中国的责任也就大了。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显著增长绩效是与高碳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的,面临着碳排放的巨大压力。因而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增加碳汇潜力、减少生态足迹阈值成为当务之急。国际与国内双重的压力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最优选择,中国对于推动整个亚洲向低碳社会的转型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这一模式的转变也会对中国自身的商业、文化以及政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置于横纵交叉形成的多维视角中进行剖解(图略)。首先,从横向来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径展开:一种是经济行为主体的低碳发展路径,另一种是经济组织机构的低碳发展路径。在低碳经济发展多维视角模型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处于核心带,低碳经济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政府低碳改革的决心与支持、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和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在仔细梳理与剖析经济行为主体的低碳发展路径时,如果将异质型地方政府置于一个彼此横向相互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则不难发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异质型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导向,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从中观层面来看,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在服从于宏观层面整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硬约束下,也受到城市发展、城镇化步伐乃至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软约束影响。基于经济组织机构的低碳发展路径的分析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产业结构的趋同与梯度差异并存性、资源禀赋条件的区域差异性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均涉及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行为主体。尤其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市场机制能够较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中,政府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中有关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的构建尤为关键。一个比较理想的政府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既包括对从事低碳生产的企业、应用低碳技术的组织以及养成低碳消费行为的消费者等所给予的经济补偿,也包括对与此截然相反行为所给予的经济惩罚等。其次,从纵向来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三重约束条件的影响:资源禀赋差异性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生产性要求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跃升到特定阶段所导致的消费模式与消费结构的演变。故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禀赋约束下,全新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对原有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替代。由于存在着“锁定效应”,不管是城市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的生产组织行为或者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等[5]46,均极有可能陷入高碳型发展模式、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刚性约束中,从而难以产生纵向层面上的一致。因此,政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与金融支持,为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提供合理化导引,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建立法律保障体系等尤为迫切,以便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由是,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纵横交错的多维发展格局中。

三重约束下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激励机制构建

从上述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维视角模型中可以看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在纵向层面上受到三重约束,如果缺乏将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和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所带来的内部成本外在化的激励机制,那么,低碳产品的生产及其消费将会面临弱市场需求甚至无市场需求的局面。为此,本文构建了三重约束下低碳经济发展外部激励的一个简单模型(见图2)。在此外部激励模型中,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选择和关系结构,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博弈,其最终效果则依赖于外部激励机制的协同作用。这种外部激励机制设计既包括宏观层面上中央政府的顶层制度创新设计,也包括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制度创新设计,还包括微观层面上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产业层面上的结构调整升级激励机制设计,以及社会层面上激励全体公众自发形成低碳消费理念的机制。(一)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碳基技术使得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种依赖一方面来自于建立在传统能源技术之上的技术锁定;另一方面是制度锁定。低碳技术创新就是一个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变来实现对原有技术经济系统进行解锁的过程[6]38。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受低碳技术研发(R&D)投入资金额度相对较大所导致的高风险、环保设施投入较大所带来的资产高度专用性的影响,企业如果通过减少产量或者增加环保投入来减少碳排放,就会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因此缺乏减少碳排放的积极性。由于从高碳生产转向低碳生产,需要企业在研发、固定资产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这种投入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如果企业低碳产品的早期市场需求不足,再加上生产前期缺乏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生产成本难以下降。成本下降刚性与收益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见效不明显,从而就会对企业产生一种负向激励效应。因此,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二)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力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均存在着理性自利的一面,即每个人均会按自利最大化规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哈维茨(LeonidHurwicz)的机制设计理论则进一步表明,由于不同行为主体(例如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的非一致性,加上面临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更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措施,从而会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发生,最终造成不利(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也是一个追求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的话,则在当前追求经济增长成为占优策略的情况下,其扮演的是委托人的角色,而企业和消费者扮演的是人角色。由于人和委托人的低碳行为目标函数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性,造成人的低碳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低碳发展目标函数,而且委托人往往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假设能设计出一种制度安排,使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行为,正好与委托人低碳经济发展最大化目标函数值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作为委托人的政府,需要设计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以使其所期望实现的利益与人从低碳经济发展中获取的利益实现有效“捆绑”,以激励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低碳行为模式。(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激励机制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力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转型与升级,在此过程之中低碳经济发展得是否顺利,与城市或区域是否能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关系密切。然而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也取决于集群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程度与产业进入时滞的长短,还取决于解决区域产业集群内部因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的运用所带来的成本溢价问题时市场机制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但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市场自发过程所能够完成的。因此,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需要围绕着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的外溢性效应而展开,通过结构性减税促成集群产业价值链的规模效应达到实现成本降低的激励效应,以使低碳技术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完成集群区域内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国外政府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即是一个成功借鉴。当前国外新能源产业在迅猛增长的同时初步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集聚的态势,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四)低碳消费行为的激励机制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力作用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模式,引导和实现低碳消费是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模式会对企业的低碳产品供给和低碳生产方式形成反馈型市场激励效应,从而促使企业尽快地从高碳生产方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型。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示范效应实现低碳消费后,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一旦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侧重于加紧产品更新换代,从消费环节倒逼到生产环节,以实现整个链条的低碳化。

低碳生产技术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2]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

低碳生产技术篇9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中,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白皮书将低碳经济归结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出现的新一轮革命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2、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通过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物(1979―1990)和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行。

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广泛深入的对低碳经济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共同实现的。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鲍键强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人类社会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做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并行。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发展低碳技术,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虽然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的节能技术,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是解决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首要条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但目前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较紧迫。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来解决。因此,武汉市必须围绕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逐步推进,武汉市逐步确立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产出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技术投入偏向“高碳”产业,“低碳”产业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主要聚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8969.0万元,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6.71%;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占34.99%。仅这四个行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就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高达87.73%。而其他行业,如软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和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则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费投入量占全市高新企业比重不足2%。由此可见,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严重偏离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碳”行业,而在软件、新能源、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投入严重不足。

2、民企为低碳主力,资金瓶颈阻碍低碳技术研发

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据调查统计,目前武汉市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武汉市各类商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客户的时候,都是采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方式,规避风险追求利润,都愿意向有政策保护、商誉好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是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但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没有太多的自身积累,固定资产极为有限,因此很难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共有14.48万户(包括分支机构1.22万户),投资者人数79.70万人,但获得银行贷款的仅为2万多户,其中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则更难。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即使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也和国有企业存在手续上的差异,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这些同武汉市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所需要的小额度、高频率、短周期、简过程的贷款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除商业银行外,一些政府部门向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如科技三项费的扶持、风险担保与风险投资等,也存在发放面较窄、申请难度大、资金占用周期短的问题,导致无法给更多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由于民营企业是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主力,因此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汉市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阻碍了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缺乏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其实质就是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或提高废物净化率,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武汉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这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7年武汉企业100强的情况来看,拥有专利的企业仅有38家,拥有发明的企业有27家,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62家,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产学研结合欠佳,低碳技术利用缺少智力支持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拥有105家各类科研机构,52所高等院校,64名两院院士,58万专业技术人员,60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武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但武汉的科教优势在低碳技术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在第一线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是紧缺。产学研严重脱离,大量科技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无法根据市场需要有效进行低碳技术研发,而另一方面,企业由于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指导,无法进行低碳产品研制,这是阻碍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推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低碳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各级政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落实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直接补贴等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和节能减排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民营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商业性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3、加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武汉市缺乏关键的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因此,武汉市必须加强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努力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武汉市应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大力推进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垃圾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着实解决一批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4、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低碳生产技术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

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必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3]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