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3:36

绿色低碳管理篇1

1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针对低碳建筑应该实行政府引导、监督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建设业主自建自用项目,由于低碳建筑周期长和建设业主自身局限性,因此难以考虑综合效益,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引导。针对非自建自用项目,建筑业主要想全程参与到运营维护期中是很难的,就会导致建设业主和所有权业主的脱节。这时,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便是:政府监督、引导,并且让低碳管理方进行全程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可以对该管理模式进行概括,即“一定位、四阶段、十主体”。将低碳建筑作为核心,低碳管理方会对全寿命项目管理进行全程的参与。在低碳管理方的监管下,业主对各阶段的参与主体进行整合。建设业主对建设管理进行负责,当低碳建筑实体形成之后,就会将其转移到所有权业主,或者是由建设业主继续实施运营维护和拆除管理。该模式有十主体和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要由不同参与主体进行配合和协作。其中,低碳管理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低碳管理方法和业主。政府的主要责任时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宏观层面上,对低碳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建筑物寿命届满后其所有权的归属,我国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归属。所以,拆除回收利用责任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业主继续对所有权继续享有时,那么需要由其继续进行负责。否则,则应该让政府进行负责。低碳评价机构是低碳建筑的外部约束机制,其主要对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动态的评估。和企业内部评价不同,低碳评价机构主要针对低碳建筑进行低碳等级评价,此外度低碳建筑的全面有效实现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示范小区,关注环保和低碳,对节能意识和低碳意识进行宣传。(1)低碳建筑目标形成阶段。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首要阶段就是目标形成阶段。目标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前期的投资和决策、规划设计以及招标投标。低碳目标包括效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两个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在投资阶段,低碳目标会形成。当建筑业主选定投资意向后,会让有关机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要从城市更新改造角度对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低碳管理方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核准,主要从社会环境影响角度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出发,之后会给予建设业主一些决策建议。假如有关部门批准了立项,这时项目管理目标就形成了,也可以完成对以下基本参数的确定:环境影响、建设周期、使用功能等。图纸设计会对低碳目标进行定型,也就是说用图纸的形式将低碳建筑目标确定下来。低碳管理方需要对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进行审查,严格的审核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和拆除设计等。招投标会把低碳建筑目标分解到项目参与各方之中。在这个阶段,合同多,主体也多,因此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作为低碳管理方,需要建立低碳建筑实施企业名录,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进行严格的审核。(2)低碳建筑实体形成阶段。该阶段对于全寿命周期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低碳管理方和建设业主需要履行好以下建设管理职能:信息管理、工程变更管理、环境影响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低碳评价管理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管理等。关于设计变更管理。我国施工阶段设立执行率比较低,对于批准的设计并没有在施工阶段得到实施。因此,一定要严格对合同和图纸交底进行执行,做到责任明确。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的设计变更会严重影响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这时就需要马上报审设计审批机构。在得到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施工方案审批管理也要进一步地加强,施工方案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返工。加强设备事中标控制,构建低碳生产企业名录。加强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优化施工方案,将验收方案报审低碳管理方。

2结束语

目前,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增长幅度大,但是,这些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因此,低碳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于绿色低碳的建筑项目管理也就至关重要。

作者:黄晓幸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低碳管理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

低碳经济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而作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就要施行对人力资源的绿色管理,也就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分析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而对如何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

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对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首先就要了解到低碳经济的原理及发展现状。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节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环保效益使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全面利用资源。低碳经济要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GDp的增长。在低碳经济基础上的“绿色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满足消费者需要与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经济、形态三种效益的统一。

基于“绿色管理”基础上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绿色化”,将绿色管理的一些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最终达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心态和谐、人态和谐和生态和谐三者的统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表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达到的就是企业发展与企业内员工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绿色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低碳发展的基础环节。其中,我们应当看到的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反之,低碳经济理念也指导着企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着企业步入绿色管理模式,激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并且成功推动着企业形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培训、考核”等的方方面面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对在职人员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需要培养员工具备的认同感。建立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员工明确,在企业内所从事的工作,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都要尽量低耗能高效率,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将低碳环保、节能高效融入到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企业在施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到人的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经济利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形成最终全面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理念过程中,能够从学生本身出发,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联系,保障整体上能够实现节能高效的发展。

(三)实现员工管理绿色化

前文已述,企业员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实现员工管理绿色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绿色化管理。在招聘过程中,具有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员工要优先招聘。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将节能环保意识传递给员工,引导员工在工作中都遵循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将自觉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环保原则等列入到考核体系中,实现员工发展的融合。在企业整体发展中,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环境,并且选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员工,树立员工榜样,增加员工的责任意识。

(四)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企业向着绿色管理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有意识的构建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为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做出推进作用。其次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新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考核标准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列入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眼光关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是将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是从内部发生转变的开始,因此,是现代企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步骤,需要投入十分多的精力与谋划。

三、结束语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人员要明确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长发展、生态和谐、人的发展等全面协调的融合到一起。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能够实现内部的和谐,实现全体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正彰显着一个成熟企业的魅力,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一些局限性,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定是社会大环境与企业小个体相互推进的,因此要从企业内部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石俊,刘先涛.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

绿色低碳管理篇3

abstract:thelow-carboneconomyeragavebirthtothecorporategreenmanagement.Currently,thegreenmanag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strategictoolfor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indevelopedcountries.Facingthechangetrendsoftheinternationalmarketenvironment,China'senterprisesmustadapttothesituation,seizetheopportunitytocatchup,introducethegreenconcept,implementandinnovatethegreenmanagementtoparticipateintheinternationalmarketcompetitioninahigherplatform.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绿色管理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enterprise;gree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7-02

0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由此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类已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起源于20世纪后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宏观层面讲,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实现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外生性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进行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并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标志性事件为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过签署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哥本哈根举行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低碳经济对于习惯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节能减排的任务严肃而艰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引发企业管理的新变革。

2低碳经济催生绿色管理

生态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工业在带给人类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各国的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同时各国消费者也都表现出对环保产品更多的关注,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绿色管理思想应势而生。

从总体上看,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基于追求三大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对生态环境、消费者无污染的安全、优质产品。上述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环境改善目标协调同步,真正走上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3企业绿色管理变革路径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绿色管理应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强调以低碳经济和绿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导向,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子体系和流程进行再造,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绿色增长。

3.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现代企业应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迅速调整长远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定位绿色市场,应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注重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研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3.2建立绿色机构,弘扬企业绿色文化绿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等各方面关系,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机构以推进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绿色管理机构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在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建立规范标准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最优化。同时,绿色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而引领员工行为的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化。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更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也必须依靠绿色文化理念的引领才能实现。

3.3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①绿色设计。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引进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对产品的耐用性、再使用性、再制造性、再循环性、加工过程的能耗以及最终处理难度等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倡导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以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作为设计原则,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最终处理。②绿色采购。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规定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均要符合环保要求。利用麦尔斯“价值工程”原理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③绿色物流。从环保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构建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3.4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得到外部认可,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按照“绿色化”要求对出口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包装等方面进行改进。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屠凤娜.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前沿,2010,(7).

[2]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绿色低碳管理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管理;和谐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1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29-02

低碳生态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绿色经济浪潮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思想。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绿色经营管理理念逐步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其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将在企业发展中全面推行,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一)响应时展的呼声

工业经济阶段,虽然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接踵而至,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和环保式经营发展迫在眉睫。而且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承担起实现低碳生态式经营发展,全面推进实施绿色管理,严格监控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在各个环节尽可能做到节约资源、杜绝污染,将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在一起。

(二)实施绿色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新使命,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客观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他的文明也无从谈起。生态文明追寻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模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变发展理念,实施绿色管理。

(三)实施绿色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重要途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更加关注消费品的环境代价,对于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产品的呼声越来越多。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市场经济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绿色品牌、绿色管理渐渐被提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渐渐淡出企业发展舞台,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占据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绿色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再者,伴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剧,要想实现国内与国外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就应该经受住国际绿色壁垒标准的考验,实现与国外产业发展的同步,因此,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绿色经营标准。

二、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国际大形势的驱使下,国内企业实现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潮流,而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绿色产品开发程度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等现象,引入绿色管理理念,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方面势在必行。

(一)树立绿色管理理念首先要培养环保意识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并带有企业的特色。因此在对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自己融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部分,树立起绿色消费、珍爱环境的意识,加大对“环保、生态、绿色”管理理念的宣传认识,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让员工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环保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环保理念,改善企业落后的管理思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生产是以保护资源与能源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既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即生产与环保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措施。所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尽可能采用消耗小污染少的原材料,生产出对环境污染少且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产品。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和绿色产品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更多国内的消费者了解到,消费我国企业的绿色产品,不仅环保健康,也是为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进行绿色技术开发与创新,是企业有效实施绿色管理的关键。其要求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创新过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重视资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科技技术、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企业应当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从而扭转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不利位置,掌握自主核心科技,开发引导市场,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施绿色审计监督

绿色会计核算将生态循环与传统会计循环为一体,其主要是评估企业运行经营活动的情况,分析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相关因素,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深层次管理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处理,提高绿色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绿色管理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对企业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状况进行对比审核,监督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以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积极参与绿色认证

绿色认证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iSo14000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绿色认证。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提高人们污染的预防意识,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环保指数,使产品的污染度能够降到最低程度。另外,iSo14000认证体系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绿色通行证,是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壁垒,只有通过这一认证后,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的参与国际的绿色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方法与技术,不断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防治污染能力,保证产品绿色品质,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从食品到生活用品,还是从交通运输到水电节能等等,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因此,要想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理念,加强企业的绿色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绿色管理与发展,保持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02).

[2]刘兆、刘同起.绿色管理展现管理新趋势[J].经济论坛,2002,(12).

[3]刘琴、周柏林.构建绿色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04).

绿色低碳管理篇5

[关键词]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清洁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全社会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17998亿元,同比增长16c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目前,全国餐饮业营业网点接近500万个,主要包括酒楼、酒家、餐厅、餐馆、大小排档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属的职工餐厅。餐饮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消除它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压力和该行业特有的保障餐饮食品安全的压力。餐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并产生油烟、废水、地沟油、噪声和大量一次性消耗品和厨余垃圾。当前在低碳经济的国家大方向下,生态、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等概念,已成为餐饮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主流和重点。餐饮企业在经营中实施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餐饮业产业转型,增强餐饮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餐饮企业生产流程与排污特点

(一)餐饮企业厨房、餐厅生产服务流程

餐饮企业按照经营面积或就餐座位数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大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就餐座位数在500座以上;中型餐饮业经营面积为300-1000平方米或就餐座位数为150-500座;小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或就餐座位数在150座以下。餐饮企业一般综合性的厨房和餐厅生产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餐饮企业排污种类

1 废气排放。餐饮企业的废气排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燃煤、燃气锅炉等所产生的煤烟废气,这些煤烟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极大;二是厨房烹饪产生的油烟废气,此类废气含苯并芘浓度高,刺激性强,有异味,易引发人类呼吸道疾病;三是餐厅内顾客吸烟产生的烟雾,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等焦油物质。由于餐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废气排放量大,餐饮废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 废水排放。餐饮企业废水排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清洗各类食物、餐具、毛巾、餐巾等织物所排放的废水,这类废水含有洗涤剂;第二类是日常洗漱、冲厕、拖地等产生的生活废水,这类废水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各种合成洗涤剂等成分,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其cod平均浓度一般在600mg/l~800mg/l之间,这些废水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易使江河产生富营养化现象,污染水体,使水体变质发臭。

3 固体垃圾排放。餐饮企业产生的固体垃圾主要有餐饮垃圾、一次性餐具垃圾、清扫垃圾等。餐饮垃圾主要是餐饮企业在采购、储藏、预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各种残余废弃物,这些垃圾分解腐烂快、常有腐蚀性并能产生恶臭;一次性餐具垃圾主要是使用过的一次性台布、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巾、一次性餐盒等,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如不按要求收集、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

4 噪声污染。餐饮企业产生的噪声主要有3种:一是厨房烹饪所用炉具、抽油烟机、排气扇等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室内制冷设备和室外空调机所产生的噪声,对人的危害较大;三是顾客使用餐厅娱乐设备、喧哗产生的噪声。

二、餐饮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与清洁生产策略

(一)强化绿色管理理念

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是指餐饮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经营管理中,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绿化,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增效等目标,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的新型管理方式。

1 全过程实施绿色管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餐饮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从企业建设的规划开始,需经历设计、施工、营运、停止经营或拆除等阶段。目前我国餐饮企业能源费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30%,许多餐饮企业单位能耗过高,运行消耗大,就是由于当初设计不良造成的。因此餐饮企业从建设所用材料及经营所用设备等的采购开始,就应考虑绿色节能、减耗。不少餐饮企业能耗高、能源成本高,与企业建筑、相对位置、设备选用等有很大的关系。如:建筑外墙面积太大、外墙材料隔热、保温性能差;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距离远;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灯具过多、节能性差;水龙头出水量大等。餐饮企业在经营全过程中,要把绿色管理的理念、措施贯彻到整个生产循环中去,针对原料选购、原料储藏、预处理、食物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做好节能、减耗、减排等工作。开展绿色营销,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提升企业绿色生产力。

2 全方位实施绿色管理。餐饮企业应建立绿色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绿色管理工作。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为理论基础,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从企业绿色文化(法律法规、计划控制、员工参与、对客宣传)、绿色餐饮(设备设施、餐厅环境、采购储存、餐饮生产、餐饮服务)、绿色管理(节水管理、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垃圾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全方位确定绿色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和内容。餐饮企业应妥善处理经营、安全、环保三者的关系,加强对顾客的绿色环保宣传,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全方位应急预案。

3 全员参与绿色管理。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绿色管理需企业员工全员参与,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员工应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应形成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地对员工进行绿色技术、技能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制定餐饮企业道德规范,以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以实现绿色经营战略和清洁生产目标。

(二)实施清洁生产

1 清洁生产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给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

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2 清洁生产审核。餐饮企业的清洁生产应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始。通过审核,确定生产过程中不符合清洁生产技术要求之处,分析高耗能、污染物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清洁生产方案,使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开发了我国的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包括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七个环节。针对餐饮企业经营中,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等问题,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应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作为重点。

(三)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1 生产设备要求。生产设备要求主要指供配电系统、制冷设备、消防设备、照明系统、炉灶设备等五方面的要求。参照我国《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sb/t10356---2002)的要求,供配电系统要求变压器负载率要大于30%,功率大于0.9;制冷设备应采用环保型设备,如环保型冰箱、空调,大型餐饮企业使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消防器材必须使用清洁灭火剂,禁止使用哈龙灭火剂;照明系统要求使用绿色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灯,照明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灶炉燃烧器节能、环保,重点控制干烟气氮氧化物浓度、干烟气一氧化碳浓度、热效率、噪声等。

2 能源与资源要求。主要是能源使用类别、原辅材料的选用、一次性餐具使用率、单位餐次能耗、单位餐次水耗等五方面。餐饮企业清洁生产必须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原辅材料主要使用检疫合格的肉类、绿色、有机或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不用野生保护动物做原料;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使用无磷洗涤剂、使用无毒无害的烟道清洗剂;不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木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台布、一次性餐巾;单位餐次的能耗量和单位餐次水耗量可根据菜系经营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化作业程序,以宣传教育向员工灌输环保、资源节约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予以落实。

3 环境管理要求。包括生产过程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相关方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五方面。制定原辅料采购、储存、烹调和餐饮服务阶段有关节能、环保和降耗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控制油烟排放是餐饮业废气处理的重点,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净化,有效去除油雾和vocs,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烟向空气中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餐饮企业应力求从源头上减少餐饮垃圾的产生量,按相关环境标准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监控体系,有针对相关方的污染控制程序并有效实施;按规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并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针对餐饮业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餐饮经营的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2):136-139

绿色低碳管理篇6

关键词:低碳制造实践;水泥企业;测量量表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pressureofcarbonemissionreduction,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studythe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scaleofenterprises.Basedonthegreenmanufacturingpracticesand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practice,theauthorconducts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high-levelinterviewswithcementcompaniestoformtheinitialindicatorsof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Basedonthesurveydataof137effectivequestionnaires,thefactorsof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are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and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thestudyshowsthatthe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scaleofcemententerpriseconsistsof20observationvariablesin5dimensions.thisstudyprovidesabasisformakingconcretecarbonemissionreductionplanforlowcarbondevelopmentofcemententerprise.

Keywords: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cemententerprise;measurementscale

0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水泥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其“两高一资”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大量Co2,水泥行业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1]。据国际能源署(iea)报道,2014年我国Co2排放量高达94亿吨,其中水泥行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这给我国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泥企业作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主体,在承担减排责任方面,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顾客偏好行为等都会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运营策略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碳减排形势,水泥企业必须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低碳制造实践不仅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可行策略之一,而且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2]。在生产实践中,水泥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来降低煤炭资源和电力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3],或者通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降低水泥熟料生产的碳减排[4],这些碳减排策略都可以看作是水泥企业的一种低碳制造实践。可见,实施低碳制造实践对水泥企业降低碳排放和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那么如何衡量低碳制造实践成为水泥企业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不仅可以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有效方案,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碳减排实践水平。然而,目前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指标并未得到明确,且鲜有针对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量表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探究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结构维度,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并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理论指В加快企业低碳战略转型。

1文献述评

1.1绿色制造实践

制造实践作为市场环境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源于企业具体的运营活动和方案。随着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增强和研究角度的扩展,绿色制造实践逐渐被重视。绿色制造实践作为制造实践在环保方面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具体措施则包括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能源、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以及关于产品管理实践方面的员工培训等。Digalwar等(2013)将绿色制造实践定义为“考虑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5]。针对绿色制造实践的具体结构,Ghazilla等(2015)通过对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绿色制造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制造实践包括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分配、绿色处理和绿色再制造等因素,并认为这一系列环境实践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绿色制造周期[6]。此外,有研究表明,iSo14001认证、过程管理、实施逆向物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注也被认为是绿色制造实践的关键因子[7-8]。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是低碳制造实践指标构建的基础,已有关于碳减排实践的研究强调了产品绿色设计、iSo14001认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等因素的重要

性[9-10],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以绿色制造实践为基础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指标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低碳”更注重自然规律,强调碳约束和能源利用率,因此,本研究与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1.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结构维度研究与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研究具有重要的联系。Zhu等(2008)在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与客户合作、生态设计和投资回收5个维度,并构建了包含21个题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11]。此后的量表开发也多按照Zhu等的5维度量表为基础加以增添、删减、合并、拆分,Diabat和Govindan(2011)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运营、绿色分销、物流和营销以及逆向物流6个维度[12]。此外,有学者基于具体企业和行业情境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划分展开了探讨。例如,wu等(2012)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研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产品绿色设计的源头管理、与顾客和供应商合作、废品回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4个维度[13];Hsc等(2013)则以马来西亚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和逆向物流3个阶段[14];Luthra等(2016)通过对印度汽车工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销售和绿色物流6个维度[15]。Scur和Barbosa(2017)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1,15],针对巴西家电行业开发了7维度26个题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量表,分别为:逆向物流、废物管理、绿色制造和再制造、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估、绿色采购和内部环境管理[16]。可见,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结构是多样的。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仍处于持续的动态调整中,其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综上所述,低碳制造实践虽然与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碳约束下的低碳制造实践也有其独特的内涵,低碳制造实践更加关注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碳减排的具体方案。目前针对水泥企业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对基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水泥企业而言,迫切需要开发出此情境下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量表,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已有关于绿色制造实践结构要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研究为本研究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量表开发与检验

2.1初始题项的确定

在收集整理绿色制造实践结构因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结合水泥企业生产特点,尽可能多推导出低碳制造实践的原始指标,共提取出39个指标。通过对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水泥企业的高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请每一位测试者描述最合适的指标,在最初的题项中,有35个指标被频繁提及,提及率偏低的指标被删除。在此基础上,邀请3位有丰富管理量表开发经验的大学研究人员就问卷格式、问卷内容、题项选择、易懂性、重复性、准确性等进行修正,修改指标至专家一致认可给予保留。最后确认33个指标。

2.2探索性调研和题项净化

在正式大规模调查之前,本研究在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美联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苏远东水泥有限公司发放了70份初步调查问卷,通过结果分析进行修改。所有量表使用Likert5分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回收53份(回收率75.71%)。遵循Churchill等人提出的理论对测量过程进行提炼与净化后,单维性与信度符合检验要求,有3个题项被删除,剩余30个测量题项进入大规模正式调查和数据分析,具体题项如表1所示。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水泥制造企业发放问卷。第一批350份问卷于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水泥网》、安徽省水泥协会、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工业调查处以及镇江市水泥散装办公室等单位的协助下,向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宁夏等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第二批200份问卷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安徽省水泥协会的协助下,向安徽、福建、甘肃等省市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46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将收回的问卷按批次分为两个子样本,t检验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因此将这两批回收的问卷进行合并,共有137份有效问卷。

2.4证检验

2.4.1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选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显示,Kmo值为0.873,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F1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为实现碳排放最小化而在相关活动方面的协同合作,因而命名为协同减排;F2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对产品消费后阶段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因而命名为环境责任延伸;F3包含了4个题项,主要反映企业把对环境的关注结合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因而命名为环境管理;F4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执行相关行业标准的情况,因而命名为环境标准;F5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考虑碳排放最小化,因而命名为低碳产品设计。

2.4.2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拟合。图1是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低碳制造实践5个因子的合理性。综合表3的各项指标来看,χ2/df=1.34

2.4.3信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主要用以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nunnally(1978)认为,测量工具的Cronbach'sα系数最好高于0.70;吴明隆(2003)认为高质量的总量表信度系数在0.80以上。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05,由表4可知所有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0,表明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4.4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检验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来判定。本研究按照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的项目生成程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找出低碳制造实践全部指标,然后又进行企业深度访谈,对测量项目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分为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收敛效度检验方面,根据Fornell和Larcker(1981)[19]提出的三重收敛效度标准:(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值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p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在对理论文献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规范的实证过程,证实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涵盖以下5个维度:低碳产品设计、环境管理、环境标准、协同减排和环境责任延伸,且经验证,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指标都很理想。其中,“低碳产品设计”反映了企业为实现产品碳排放最小化目标,系统考虑和改善产品的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反映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关注,把因环境问题(如碳排放、资源浪费等)造成的风险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使环境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环境执法的尺度,同时揭示了企业只有在节能减排方面严格遵循环境标准才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协同减排”揭示了企业在推进低碳制造实践过程中,必须与客户和供应商在减排工作中紧密合作,共同对供应链运行的相关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及安排,为最终实现企业碳排放最小化而共同努力。“环境责任延伸”则反映了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其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总之,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能全面地覆盖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因素,其结果对未来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讲,可为未来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基础;就实践而言,运用本研究所提供的有效量表,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以帮助企业改进相关的碳减排实践,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升级。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研究资源限制,样本选择多数集中于东部省份且样本量有限,使结论的推广需要进一步验证。基于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1)扩大样本的采集范围,增加样本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从而使研究结论的适用面更广。(2)进行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企业内部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府环境法规因素等。(3)进一步探索中介变量(如竞争优先权)和调节变量对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与绩效结果的作用机制,以提升中国水泥企业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阿伦,史宵鸣,汪澜,等.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16-21.

[2]程l新,孙立成.企业低碳制造战略形成与实施的机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23-29.

[3]赵琳,王睿智,黄西川.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实例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28(10):39-41.

[4]王广东,谢墙胜.枣庄中联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水泥熟料[J].中国水泥,2013(2):59-63.

绿色低碳管理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零售企业;绿色营销;竞争力

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零售业的发展,同时又会带动消费的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稀缺,这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必然要求零售企业重视低碳经济的到来,应该开发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本质是要求所有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注重成本的节约,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对广西部分零售企业比如南宁朝阳沃尔玛、南宁百货大楼、南城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就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8人,占39%,女性122人,占61%。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有18人,占9%,21—30岁之间有90人,占45%,31—40岁之间有50人,占25%,41—50岁之间有40人,占20%,50岁以上有2人,占1%,从这一数据反映出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在“您对绿色供应链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回答了解一点占44%;不了解占43%;没听说过占13%。从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员工也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但了解情况不是很深,说明了企业应该更加进一步让员工参与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中来。在“企业是否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调查中,回答是的占62%;回答否的占4%;回答不清楚占34%。这说明了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是否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的调查中,回答否,没有开展绿色办公措施的占15%;回答是已经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占54%;回答不清楚占31%。说明了企业都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占20%;回答环境理念和技能培训占45%;回答开展公司内部环境宣传占20%;其他占15%。从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要重视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让员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开展哪些措施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相关活动占16%;回答号召员工参与环境相关公益活动占52%;资助环境相关公益活动10%;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公益活动占22%,从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已有过半的企业开展了号召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2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员工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培训,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了解,对绿色产品也不熟悉,也有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2消费者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消费者一般也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虽然对“低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低碳意识也逐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认为“服务价值较高”,这是阻碍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要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2.3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在调查中,零售企业也认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外部的价值链成员的良好合作,这里的价值链成员不单纯包括员工,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即环保,而绿色的运作在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形成整体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低碳经济模式下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低碳消费看法不一致,认为自己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社会强调的低碳经济无关。在我们的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看重低碳商品,因为标有低碳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非低碳的商品,因此也不愿意购买标有绿色环保产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碳商品,这部分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消费者低碳商品的好处以及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公众健康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选购商品的主要因素时才会考虑到低碳商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全员管理,即把顾客也纳入到自己的核心成员,企业应该要有与顾客实现“双赢”的战略思维,把顾客看作是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要成员,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其利益关系人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企业在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也是很有裨益。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召回铅污染玩具这个案例,表面上看,美泰及时召回有害产品,但其深层次含义是通过召回有害产品,一方面显示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2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一种运营模式,企业应该全方位的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为顾客购物带来便利,减少顾客的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该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的需求,对顾客的要求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低碳需求的满足给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企业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低碳需求的管理不单纯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整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有个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传统业务流程是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只能适应静态的、单一的营销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动态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业务流程应该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多样化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以此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力。

3.3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由粗放型向低碳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运作的,在全球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气候环境,还包括人文、科技等环境。任何一个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全球“大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单纯是对企业负责,还包括对顾客、股东、社会环境的负责。希望企业在开展运营过程中要有低碳创新思维,开发低碳产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常低,企业真正经营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更多地是经营自己的诚信品质。金钱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永续经营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好,其利润才会滚滚而来。

3.4低碳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碳是一种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低碳产品通常具有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的产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低碳产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商提供的节能实体产品;其次是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营销环境;第三是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服务要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进行低碳产品的销售,必须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组成。内部价值链成员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外部价值链成员是由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其中供应商是零售企业价值链的源头。如果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就低碳产品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即使自身具有绿色创新思维,也是无济于事。低碳产品可能刚投放市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于消费者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于新型的低碳消费可能还有点适应不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全员推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低碳产品要为消费者所接受,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个卖点应该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为竞争者轻易模仿,这样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成为低碳创新的领导者,零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零售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的战略观念,牢固树立低碳运行理念,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低碳产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昌荣.低碳营销———低碳消费浪潮下的新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

[2]王淑翠.荆林波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4,(12):16-17.

[3]苏云峰.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全网电子商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68-69.

[4]董常亮.“云”消费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京),2014,(10):74-78.

[5]宋继承.o2o趋势下消费者产品需求特性变化与营销策略[J].财经理论研究,2014,(5):89-95.

绿色低碳管理篇8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p#分页标题#e#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四、结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绿色低碳管理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旅游管理

1低碳经济及绿色旅游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通常指以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小、污染程度弱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低碳经济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为主要方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其次,低碳经济可以完善传统经济体制的缺陷,转变旧有的经济发展观念,为更多绿色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低碳经济符合新时代经济模式的基本发展理念,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1]。绿色旅游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及能源节约为核心理念的旅游产业,是一种集环保、节能、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绿色旅游于游客而言,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过程,更是一个亲近自然、养成环保观念的过程。绿色旅游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让节约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游客的心中[2]。

2我国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温室效应、雾霾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环境恶化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如何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贯彻落实低碳经济、生态环保以及绿色产业等理念,并在各行业的实际运营中加以有效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绿色旅游作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标杆型产业,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等理念,是我国传统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建设,为海南省绿色旅游发展抢占制高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较为欠缺,对旅游业的监督与管控较为松懈,难以完全满足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3]。

3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3.1碳排放量超标,空气污染严重

旅游是集交通出行、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模式,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碳排放量超标。如果旅游产业及旅游消费者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发展绿色旅游的重要性,很难满足低碳经济的基本发展要求。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交通出行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大多选择搭乘飞机、高铁、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但也有部分游客选择自驾游方式在生态景区观光,加剧了景区内环境污染,也对游客出行安全造成一定隐患。大部分景区占地面积较大,在景区内设置了观光巴士。由于客流量巨大,巴士长期处于运作状态,持续在景区内排放污染气体,严重增加了景区碳排放量,使景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2景区开发污染较大,难以实现绿色旅游发展

近年来,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具有自然资源条件的地区纷纷大力发展旅游业,大规模开发自然景区,而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情况。首先,缺少与自然景区开发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条例,导致景区开发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开发过程是否绿色环保得不到保障。其次,景区开发更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开发团队对于生态保护及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开发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导致地区环境污染,更严重消耗了当地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再次,部分景区管理者为了牟取更多利益,在自然景区内开发娱乐游玩项目,不仅增加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负担,更破坏了固有的特色生态资源,与绿色旅游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3.3游客环保观念较差,在旅游中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

游客是旅游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活动中基数最大的群体。因此,游客的环保观念是否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旅游发展。尽管低碳、环保理念已经在各大景区和酒店广泛宣传,但仍有部分游客严重缺乏环保观念,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首先,在餐饮方面,部分环保意识不够的游客将垃圾随意丢弃在景区,造成严重污染。其次,旅游出行中聚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部分游客所点餐食远多于实际需求,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再次,部分素质较差的游客在景区内肆意践踏、损坏绿植,严重破坏了景区自然生态环境,违反了绿色旅游的基本要求。

3.4旅游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认知不到位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为“绿色消费”。尽管目前旅游产业相关行业,如餐饮业、交通行业及酒店行业等,都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知不到位。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绿色消费理念更多只是倡导,无法以此作为道德标准约束游客消费行为。只要游客消费合理、合法,就要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部分游客认为旅游出行就是消费的过程,肆意进行高消费活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影响了低碳经济发展。

3.5不同地区间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低碳经济背景下,不同地区受到自然资源、政策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表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上海、杭州等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较高,近年来不断推广垃圾分类等低碳、低污染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这些地区绿色旅游开展较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开展绿色旅游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绿色旅游整体发展情况较为不平衡。

4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绿色旅游的策略

4.1完善绿色旅游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受到了全世界关注,绿色旅游逐渐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欧洲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绿色旅游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联合各地政府,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促进绿色旅游整体发展。首先,国家旅游局要完善政策,约束景区开发,促进绿色旅游发展。其次,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限制自然景区内碳排放及污染气体排放,为景区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提供保障。再次,地方政府及景区要针对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制定管理条例,抵制高碳排放、铺张浪费等现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4.2建立完善的绿色旅游监督体制

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促进绿色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监管机制的监督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旅游景区,二是旅游消费者。首先,对于旅游景区,旅游局要对自然景区开发进行全过程监管,降低开发过程中的建筑污染。要对景区内部交通运输加强监管,采用新能源及电力运输设备进行物资和游客的运输。其次,对于旅游消费者,景区要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对游客进行监督管理,杜绝景区内乱扔垃圾、破坏绿植等不文明行为出现。

4.3提升旅游消费者的低碳和环保意识

绿色旅游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旅游消费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提升游客的低碳经济理念及环保意识尤为关键。首先,要加强对游客的思想教育,在学校、企业和机关单位定期开展绿色旅游知识培训,提升群众环保观念,让游客在出行前就将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植根心中。其次,旅行社要对游客进行适当的绿色旅游知识讲解,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低碳环保意识。

4.4加强绿色旅游活动宣传及教育

在实际运营中,旅游行业不仅要重视提升经济效益,更要对低碳环保提起足够重视,加强对绿色旅游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在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中播放绿色出行宣传片,在酒店、餐厅等休闲娱乐场所进行低碳经济及绿色消费宣传,在旅游景区内进行保护生态、绿色旅游的宣传教育,让绿色旅游的核心理念通过各个相关产业植根于游客的心中。

绿色低碳管理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体系;研究与构建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雾霾天气频发等各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前我国物流运输行业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政府机关和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构建新型绿色物流系统,提高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一)低碳经济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手段,尽量减少石油、煤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低碳经济的目的与意义

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利用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和以及其他各种新型能源,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构建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建立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完成我国政府制定的节能降耗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新兴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环境问题,全面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三)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为了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减排目标纳入五年规划,向低碳经济转型。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通力合作,并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全社会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政府部门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方法,完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使用配套政策,建立系统的产业认证、产品认证、检测检验标准,运用先进的技术理论进行指导,加速完善人才培训。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在低碳产业生产中培育和创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代替的生产方向,做好节能减排、材料装备升级、技术工艺升级、新能源生产等各项工作。

二、绿色物流产生背景和实施策略

(一)绿色物流产生背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各种环境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于是,绿色消费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等在世界各国兴起,对绿色物流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各国政府也针对环境保护事业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各种力量对环保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加大了相关投入,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逐渐加快,传统的关税壁垒渐渐淡出了经济贸易市场,而环境壁垒则成为了新的壁垒模式。国际通用的iSo14000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在经营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这样环境壁垒的背景下,只有发展绿色物流才能满足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友好性要求。

(二)绿色物流实施策略

由于受到传统的物流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制约,许多物流企业忽视了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使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导致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因此,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绿色物流的观念,让物流经营者转变思路,建立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观。物流企业应当根据环保理念和环保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选择绿色运输方式和绿色交通工具,合理规划配送网点、优化配送路线、提高载货率,使用少耗材、可回收、可再用的绿色包装,将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化的集中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由于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搜集、整理并利用绿色信息,及时对绿色物流手段和方法进行更新,进一步促进物流绿色化。政府部门和物流企业要积极开发新型绿色物流技术和手段,发展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绿色物流技术之间的差距。

三、国外绿色物流体系借鉴

(一)日本绿色物流体系

1992年,日本公布了汽车二氧化氮排放限制法,在大城市的部分地区规定只准通行污染物排放量较低的货车。2001年,日本政府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强调通过利用可再生资源等手段降低物流交通工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推行物流运输模式转换工作,大力提倡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运输、干线运输和海上运输方式,实施《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货物托运事业法》,规范汽车运输行为,确定了五种允许企业使用的货车类型,构建高效合理的市内共同配送系统,利用补助金发放、政府津贴发放等手段促进货主与物流商之间的协同合作,降低环境负荷,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

(二)欧盟绿色物流体系

欧盟各国物流企业高度重视物流方式的环境友好性,尽量将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并实行了具有环保功能的物流解决方案。德国于2012年建立了生态物流体系,所有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参与其中,在产品始发地到终点客户的物流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环保法律控制包装品管理和废品管理,使用经久耐用的、具有环保性能的集装箱设备,严禁使用托盘、塑料包装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提高纸张、木材、金属等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tnt物流集团在荷兰发起“行星与我”行动,计划至2025年集团物流车辆二氧化碳废气排放量减少一半。该行动倡导用电动车辆代替内燃机车辆,并主动要求政府部门、环保团体、社会公众对计划实行过程予以监督,提高集团物流工作的透明度。

(三)美国绿色物流体系

美国政府在全美境内建立了水、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用计算机管理软件、信息技术、自动化等多种手段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交通运输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库存率和仓储费用,进而降低了物流成本投入。美国在各个港口实施“绿色港口”管理,对集装箱车辆以及其他货运汽车在港口码头的停留时间采取严格控制,降低物流作业的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城市物流交通工具管理上,美国根据物流运输量选用相符合的配送汽车,对车辆进项专业化改造,配备了便于城市配送的专门设施和装备,提高运输效率。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提出应用先进的运输技术、配送系统和环保包装材料,全面落实绿色物流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物流强国。

四、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新兴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和消费模式升级的新要求;区域化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的新要求;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开放性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减少和节能降耗减排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政治整理的新要求。因此,物流业必须在创新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加强绿色物流模式的开发,完成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五项关键任务,推动行业创新和提质增效。

(二)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政府机关和环保部门要发动全社会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理念进行生产指导规划和产品结构改造,培养一线工人的绿色产品理念,使环保、生态、绿

色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行绿色物流经营模式,监督物流企业从环保角度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发挥整体效率和组合优势,建立高效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车辆,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加强供货企业、物流企业合作,选择绿色运输策略,使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对运营筹划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咨询机构、民办教育机构等要通力协作,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方式,培养具有绿色物流专业知识、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三)我国绿色物流方式应用现状

位于深圳的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已拥有电动汽车第七代电驱动控制系统、高效变频电机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等关键配套技术,2015年,该企业旗下多款车型入选《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这些车型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巨大优势,与多家快递企业开展了合作,有效解决了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污染。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淄博市将在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站式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齐鲁综合物流港,为多个高等级经济开发区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并服务于当地化工、陶瓷、纺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与附近高速公路实行无缝对接。该综合物流港具有专线仓储区、通用仓储区、精品仓储区和综合配套区等四大功能区,以发展绿色物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建设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地、商贸流通发展基地、供应链服务发展基地、智慧物流社区为一体的功能布局,为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构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重的前提和趋势下,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势在必行,随着电子商务经济模式的逐渐扩大,我国的绿色物流面对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进一步扩大绿色物流普及范围,将我国建成绿色物流强国。

参考文献:

[1]蒋卫华,赖盛中.物流产业发展新路径及其与经济增长互动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39-40.

[2]徐鑫,姚志存,陈俊,张道升,朱俊国.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优化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3):66-69,75.

[3]甘卫华,许颖,黄雯,王茹红.基于pCa和RSC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发展水平评价[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6):132-142.

[4]范荣华.低碳背景下我国煤炭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绿色”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89-92.

[5]刘晓凤.低碳经济发展下美国物流业税收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研究———兼论啄食秩序理论[J].兰州学刊,2015,(11):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