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4:32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市业务部门指导意见,县实行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旨在统筹县域公共图书资源,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更好满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及数字文化需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成立了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股室、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图书馆馆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分馆制建设中的具体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县乡两级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四、经费保障

上级专项经费、县配套资金

五、工作步骤

根据省文化厅皖文公共函〔2015〕221号文件要求,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从5月份启动,9月份完成。在前期我局完成的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部署(5月至6月上旬)

成立组织机构、摸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总分馆建设业务基础培训等。

(二)平台建设(6月—9月下旬)

1.设备采购。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县图书馆具体承办,并按上级要求和标准,委托县招标局,对县级总馆和乡镇分馆所需软、硬件及耗材实施采购招标,县图书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做好相应配合。

2.设备安装与技术支撑。由中标商对相关软件进行安装调试、负责对县乡总分馆业务人员进行软件达标培训,并负责对设备维护、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

(三)开展服务(10月起)

全面开展总分馆图书配送借阅和阅读推广活动。

六、建成后的运行与管理

(一)规范管理。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统一加挂“县图书馆XX乡镇分馆”名称。总馆和分馆是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网络,其图书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通过管理平台督促乡镇分馆的开放借阅,组织开展全县图书借阅、阅读推广等活动。

(二)分级运行。县总馆负责全县图书文献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并配送到乡镇分馆,在做好总馆图书借阅和开展读书活动的同时,负责对乡镇分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各乡镇分馆的业务活动和读者服务工作。乡镇分馆负责配送图书的登记、上架、借阅,做好分馆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读者借阅、文献服务,组织乡镇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3文献标识码:a

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与以往的图书馆相比,当代的图书馆正在实现多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图书馆建筑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文献信息的网络化的到来,图书资料库面积的相应减少以及读者活动空间的相对增加,图书馆需要有很大一部分空间作为读者活动场所。

其次,逐渐向于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

什么是具有人性化的图书馆建筑?就是要求其功能的布置、流线的安排以及内外环境的营造,都要以人为中心。就是引进绿色建筑的概念,营造出的图书馆建筑资源亲和自然。建筑师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

最后,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处于数字化时代,可以采用开放式设计的建筑布局,一改以往那种高大雄伟而刻板的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明快、简洁、亲切的建筑形象。作为建筑物,要让使用者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美感,它不仅符合内含的需要,而且可以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

2当代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特征

2.1数字化对图书馆建筑产生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使图书馆的工作服务模式产生了改变,使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在发生变化,同样地,建筑外部形象随着图书馆的内在改变而改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取消的传统检索方式。目前各种图书馆优先要改变的是,目录柜和目录厅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服务中心,包括计算机检索空间等。

(2)交往空间的增加。现代图书馆迫切的需要增设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学习交流的空间,虽与学习的阅览空间不同,但也是另一种学习空间。

(3)图书系统走向网络化。实现网络化就是图书馆的现代化标志,每台计算机的效率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各馆之间可以通过各自网络实现互联,最终的图书馆网络结构必将是地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

2.2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路

本设计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图书馆的发展,把构成图书馆建筑空间要素与物质要素分为两部分,即可变的物质要素和不变的物质要素;可变的空间要素和不变的空间要素。可变的物质要素包括分隔空间的非承重的隔墙等,不变的物质要素包括结构柱、墙、板等建筑要素;可变的空间要素包括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等,不变的空间要素包括水平交通空间(门厅、走道等)和垂直交通空间(楼梯、电梯间等)、附属设备及服务用房(如厕所、设备间等)。采用开放式的馆舍设计,为使用者的再设计创造出条件,这样才能顺应图书馆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

3某市区级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3.1设计理念

本方案立足于图书馆建筑发展的现有条件,将图书馆建筑赋予灵活性,多功能,全开架,人性化等多理念的统一。图书馆设计就是要从精神层面上感染读者,要为其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读者置身其中有安全感、惬意感和归属感,以适应图书馆建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3.2功能布局及分析

本方案在功能布局上采用统一柱网的大型楼层平面,以容纳和承载书架和读者双方,开架式阅读的上下连通的室内空间打破早期的标准化图书储藏办法和阅读设置的影响,使原有的书本和人在静态下不相关的状态转变为互动的和谐状态。

平面布局上,将主体建筑划分为主要阅览空间与后勤辅助空间两大部分,用交通廊连接两部分,将交通面积扩大既可作为动静缓冲空间又可作为读者休闲空间。最后底层用宽敞明亮的玻璃幕墙结构将所有体量统一起来,动静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本设计打破传统图书馆狭长的走廊形式,将阳光明媚、尺度宜人、充满生机、读者愿意驻留的全新空间取代冷漠封闭的消极空间。图书馆采用大开间的查、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书库与阅览室相互隔绝的布局形式。将全部馆藏文献资源向读者开放,并配有电脑供读者查阅,增加了图书馆的亲合力。阅览室采用的是上下通透的中庭式设计,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线,也增强了置身其中的空间感,适应现代读者休闲式阅览的需要。儿童阅览的首层临近设计和无障碍设计更充分体现了对读者关怀的细节之处。入口门厅处设有开敞的尺度宜人的服务、问询、多媒体导览、计算机查询设施,使读者一目了然,减少由于多余寻找所带来的流线交差干扰。二层到四层逐渐偏向于较静的功能用房,将电子检索阅览室设置于开架阅览室内,不仅增加了读者查找文献的方便成度,也同时减少了这两种功能用房之间多余的交通空间,使功能布局更合理。如图3-2所示。

3.3建筑形象的处理手法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

1.引言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现状,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教学活动和在校师生的水平。

2.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2.1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培养和建设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作出了一定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都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2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由于办学方向和管理理念的偏差,仍有部分高校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其工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比,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认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基本的档案整理就可以了,缺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3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许多图书馆管理工作不发达的高等院校由于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意识薄弱,而没有能够研究和制定出一套完整和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的材料搜集以及档案的归类、维护、借阅等工作缺乏规范的工作制度,造成了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影响了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工作制度,在人员的进入、奖惩、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2.4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其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个别高校因为对图书馆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而没有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影响了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考核、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5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信息化水平低,极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能力有效,不但不利于读者的借阅,更严重阻碍了档案文献的维护和管理。

3.创新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3.1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对图书馆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各项事务有着全面而规范的记载。因此,加快创新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将有助于总结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得与失,重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建设。

3.2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服务广大读者的水平。这是因为,图书馆档案记录和整理了图书馆在服务校园师生工作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因此,加强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新做法和新思路,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3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高等院校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是高等院校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图书馆档案管理则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图书馆档案对于记载和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推广高效文化建设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由此可见,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4.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

4.1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开展好任何一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就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而已,要想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校方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图书馆档案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投入,逐步强化管理人员建设、管理设备配置、办公条件改善、管理技术引进等方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4.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工作制度

通过工作实践可以知道,如果缺少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将会使档案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因此,为了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行的的人员、设备、工作方法和流程的管理制度,这是图书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条件。

4.3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确保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档案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采用丰富多样的训练、评估和考核形式,不断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4大力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大力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可行途径之一。在研究和探索图书馆档案工作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量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逐步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转变为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最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加强思想认识、完善工作制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和推动信息化建设才能逐步现象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敏,高校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01):73-74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图书馆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创新档案工作,要敢于突破那些与当前图书馆工作不相适应的工作观念和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地研究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模式、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档案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档案管理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档案资源的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二是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管理,称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实体管理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内容。通过档案资源建设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体系,是对管理中各项工作记录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也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档案信息组织是对档案中包含的信息内容进行揭示、加工和存贮,形成二次文献,便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它是为管理工作服务并对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一手材料。

就图书馆来说,档案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如设备管理档案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档案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档案是技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档案管理工作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因为档案具有原始纪录性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具有档案资源积累过程的缓慢性和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及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保密性。

二、档案管理建设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

档案管理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档案的建立需要图书馆各个部门的材料汇集。材料是在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其形成和管理也就是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之一。搜集和汇总后的档案材料经过加工、输出又为管理工作服务、提供各项数据。同时,通过对档案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又起到促进管理工作的作用。档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部分,同时又显现和作用于整个图书馆管理当中。所以说,而加强档案管理与建设对图书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少数图书馆领导对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存在“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作风,常常是做了好多工作都在脑子里装着却没有及时建立完整的档案,认为部门档案管理是额外负担,这样就不能为今后工作的总结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料。

三、档案工作的创新

图书馆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辅机构,也是学校对外的“门面”,有其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因此。开展独立的档案工作,建立完整的现代化档案体系,有利于图书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图书馆整体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档案工作并非可有可无,它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历史文明之母”、“高校文化之母”。在树立档案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一部分的观念的同时,也要树立档案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了档案工作的范畴,从而给档案学基础理论带来冲击,也给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变革和发展机遇。受其影响,管理文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管理对象更加复杂、多元化。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为图书馆建设服务。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是信息社会图书工作的需要,也是推进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管理性工作,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来实现。机制创新是其他创新工作实现的条件、途径和保障。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需要,因此,档案工作创新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实现机制创新。早期图书馆由于人员少、业务范围狭窄等因素,在档案管理方面,采用传统的兼职档案员管理模式,即由办公室文书一人担当兼职档案员进行全馆档案管理工作。近年来,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壮大,图书馆也随之发展壮大,馆员队伍得到扩充,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更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具体要求,使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不但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保障。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知识联盟;读者档案;数字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78-02

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着以“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依托丰富的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服务是图书馆保持其社会信息资源中心和社会文化交流中心核心地位的必要途径。读者档案作为图书馆一种特有的信息来源,其中蕴含着探索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价值,建立科学完整的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图书馆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现代信息服务理念,大幅度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更有助于及时掌握和全面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促进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一、数字图书馆背景下读者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读者档案管理依然处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边缘地带,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开展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读者研究也只是简单的流通记录,研究范围仅是到馆的读者,方式仅以读者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建议和看法、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简单的统计分析,对于虚拟读者即潜在读者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图书馆缺乏用户信息的分类整理和个性化解读,对于数字平台基础上的跨类型、跨载体、跨时空的用户,也没有开展网络技术优势下的用户网络阅览日志记录,对用户信息行为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没有进行动态跟踪服务,缺乏对读者的阅读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而数字图书馆和知识联盟范围内的读者信息研究正是发展图书馆联盟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1]。

图书馆是信息的存储和服务中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生产的商业化和数字化给传统的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Google、百度等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成为信息检索的主要渠道,CnKi、维普、万方、超星、读秀等公司以数字资源的业务核心,形成资源发展的主流,趋势不可阻挡,以Calis为代表的知识联盟实现全国性书目共享、专业化的文献传递。

基于此,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知识联盟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在图书馆中开始着手建立和完善读者档案管理,在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端口,适时开展用户调查,围绕用户访问的时间、界面、资源访问量、浏览停留时间以及访问的资源热点,进行资源服务的优化设计,将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访问从资源发现提升到知识发现的高度,并结合公共信息平台的特点,建立更加人性化和科学的资源访问途径,在信息服务方面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服务模式,例如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和理工类或者农、林类大学中的“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这些都充分说明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是图书馆根据用户档案信息行为特征来设计服务系统、组织资源的基础。围绕用户需求特征,在数字图书馆下,图书馆信息服务以数字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与管理为基础,集成信息检索,在开放信息描述与组织的框架下,支持发现和获取信息,将服务系统和数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基于各类数字资源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二、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读者档案管理的瓶颈

在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体现着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然而现阶段,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丰富的读者档案资源的被浪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散漫式管理方式,读者档案分类体系不完整

图书馆读者档案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的体现。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的读者档案管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者自然状态信息的留存记录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读者档案管理体系,更无法实现运用读者档案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在组织设置上,一般图书馆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读者档案的归档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工作缺乏连贯性,读者档案工作缺乏图书馆本身的重视,也缺乏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在档案存放过程中,没有专用档案室,或者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报送专业档案馆保存,读者档案无法集中统一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制定合理的分类体系,对读者档案没有进行相应的分类、标引,缺乏统一管理,读者档案管理制度滞后,文件材料和读者档案散落在馆内的不同部门和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读者材料无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查找利用带来不便。因此也无法根据读者档案分析读者信息,这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资源闲置和浪费,与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方向不符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各种检索平台和便捷的电子资源的冲击,图书馆保守管理模式下的读者资源闲置和网络商业化运作下的资源用户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读者管理上以简单登记为主,读者档案固有的价值没有发掘出来,利用研究程度不够,不能为图书馆服务工作和读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对于读者档案的管理模式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图书馆的档案资源,除本馆管理人员外,读者本人或者其他人很难了解,相应的,其资源利用情况也难以为人知晓[2]。读者档案资源只是一种摆设,形成了严重闲置和浪费。

(三)情报意识淡薄,读者缺乏数字化环境信息检索技巧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保留原有的信息采集方式,对读者档案资源只进行简单的登记和保管,没有对读者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科学分析。读者档案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也使得其利用图书馆资源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真正需要的信息检索起来不知而何下手,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不会主动寻求信息资源的发展方向。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要加强读者图书情报意识的培养,读者档案资源管理上做到与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步数字化,建立适合图书馆读者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读者档案管理策略

在当今的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完善的服务体系也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针对图书馆读者的档案建设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图书馆从文献资源传播点转变为信息资源导航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增值服务。

(一)多元化的读者档案信息构建

目前,统计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情况大多仅限于计算式的统计数,对于读者的其他信息,如活动和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掌控和分析。可以说,目前的统计工具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阅读的方向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所以图书馆不能根据读者的个人档案加以改革,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服务方式进行改革。部分数字图书馆只是在他们的主页上显示其个性化服务的入口,读者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信息就可以注册使用,如果读者需要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就需要输入一些包括个人专业信息、学科信息和其他信息需要,还关联自身联系方式,通过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的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及时的信息。

(二)资源利用信息的深入挖掘

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数字化图书馆的浏览用户和注册用户的点击和阅读痕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读者信息,加以挖掘和整理,就能很好地判断读者用户的资源需求和阅读习惯,记录有效的读者档案并加以挖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读者的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主要通过读者访问时间,所访问的数字资源的内容等进行了总结分析,以获得读者的个人需求和爱好的内容;二是根据读者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方向及内容分析发现读者的浏览方式和浏览习惯,清晰地了解网站中相对频繁的访问路径,对此加以技术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读者群的整体档案研究,能帮助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提供更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知识联盟的建设和运用过程中,读者档案的研究能够为联盟知识的转移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性。

(三)与资源信息同步的读者档案个性化信息处理

读者档案管理需要和图书馆资源建设同步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联盟发展和资源建设的基础。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以流通服务为根基为读者档案提供信息源。在信息化时代,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日渐丰富,在读者寻求资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搜索、浏览、下载过程就是获取读者阅读习惯、分析读者阅读心理、寻求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服务方式的过程。原有的读者档案获取途径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数字资源和知识联盟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基于网络的深层信息服务,需要数字化的读者档案为依托,才能帮助图书馆提供数字平台下的个性化服务和专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开展主要是基于个人信息的获取,该信息包括读者的信息需求、个人基本信息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注重读者需求,从而有效地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文献和知识,信息者,从而节省读者时间,提高了效率。个性化服务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编辑网络资源,帮助读者确定需要的资源分类,编写和更新相关的参考材料[3]。

信息化环境下,面对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图书馆读者服务将越来越备受关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将成为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数字化的动态的读者档案,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打下了基础,将有利于图书馆从信息传播中心转变到信息资源导航中心,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增值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J].情报探索,2008,(6).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优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码: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引言

图书馆档案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档案的作用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档案管理的新思路,要从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更好发展。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问题分析

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有着较好的资源基础,在随着信息化的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也逐渐的凸显出其不足之处,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下面就对于这些问题纷纷进行阐述:

(一)档案数字化进程缓慢。在档案整体的结构上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缓慢,对于图书馆的馆藏文书档案相对的重大,尤其是一些业务档案,在这方面较为的丰富,档案的形式基本都是纸质为主,在当今的信息化日趋成熟的今天,从量以及载体上就可以明显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与当前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整体的结构上的优势愈来愈小。

(二)档案管理上操作不规范。在管理上操作不规范,在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的设施以及条件等都要比其它的一些部门滞后,这也是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的,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方面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这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也不能够有效的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参考的作用。

(三)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许多图书馆都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主观认为图书管理就是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针对图书进行简单的文件分类,建立索引就可以了。更糟糕的是一些领导经常在会议重点讨论了档案管理考核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实行有效贯彻执行,甚至放弃档案管理。

(四)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目前的档案管理现状表明,从正规术语文件管理,没有完整的分类法可循,图书馆档案管理大多是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如数字法,子母法进行排序放置,而这种管理方法绝大多数是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相对分类查找。由于档案管理机构水平不高,岗位职责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清,再加上一些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不固定,服务质量不均衡,造成了档案工作发展滞后。有的图书馆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及其专职人员,最终导致图书馆管理水平偏低。

二、图书馆档案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优化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档案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图书馆工作的原始记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经验,对图书馆人员编制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通过档案信息反映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情况及其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图书馆发展的跟踪记录,图书馆的管理和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的真正目标。

(二)档案管理是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自身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另外,对于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过程,能够进行详细记录工作,都是为未来图书馆进一步提升读者服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图书馆档案优化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科学规划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优化图书馆档案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图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是几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单独做的很好的,有很多档案材料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多方工作进行系统优化服务才行,在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保管期限表,文件和资料归档范围,明确保管期限表制,分保管期间,评估文件,文件规范的符合法律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建设。

(二)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所谓图书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指的是图书档案信息的接收,传输,存储,以实现共享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文件。在今天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也使得文件管理从传统到纸质载体转变为电子载体,档案管理员能够针对图书信息进行存档数据处理,有效开展图书业务管理,共同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的协调处理。

(三)提升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图书馆应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注重员工的档案管理及其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尽量选择有着较高教育水平和业务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应尽量保持其工作的稳定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精通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要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馆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转变其工作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也应提高工作的严肃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及时的准确地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慢慢的开始退出了市场,这就要求要有着新的管理模式来更好的促进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于组织机构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着最为基础的保障,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发展能够对于自身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其中的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得到创新加强,从而把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更现代化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马琳.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走向[J].中州大学学报.2012(04)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档案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21-0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载体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先数字后纸质的载体产生形式,因此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应用。档案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具有附加价值的新档案,产生“二次归档”问题,如何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如何对档案“二次归档”,如何解决档案保密与档案利用的矛盾,是档案管理领域需要探索的方向。数字档案研究有别于传统纸质档案等偏向保存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档案原始性和如何管理利用档案。数字档案无须过多考虑存放问题,而需考虑分级保密和存档价值问题。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针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本文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档案共享模式,试图在高校图书馆特定领域挖掘数字档案管理的新需求,使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能够保障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1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1.1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薄弱

档案学研究已由档案记录的保存演进至档案记录的管理[1],这与计算机、网络、数字存储等高科技技术普及有关。但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上仍存在着差距。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献整体数量不足,期刊的集中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得到资助的基金比较少;在定性方面,档案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和主题不如图书馆学丰富,没有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2]。这种差距与档案工作“重藏轻用”的特点和档案学整体发展落后于图书馆学有关,档案学应加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作为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交叉领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回溯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阶段。档案管理要适应信息化时展需求,应吸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向“知识”演变。

1.2档案管理手段单一

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手段以档案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为主,缺少档案演变为“知识”的形式及手段。对档案“信息”的评价、鉴定等行为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个人对制度化管理的理解,而由此造成对档案留存价值评估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经验行为、制度行为。而制度和个人经验有时未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变化。当单个档案的部分缺失,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以档案不全或该部分未达到留存价值等理由推诿,查阅档案用户很少就档案缺失部分提出严谨的异议。

1.3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的普及阶段已基本结束,目前正朝着质量提升的阶段前进[3],然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局限于被动式查阅。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党务、人事、设备、基建、财务等方面行文格式公事化的档案归档保存,其目的是有需求时提供查阅。此类服务方式属于档案学最原始的基本的查阅功能。现有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在读者档案、新馆建设档案、人事档案、图书馆历史档案等方面都有涉及,但都没有提出“知识”化的服务概念。在一体化中进程中,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必须能够快速地接收、分析、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它的读者[4]。这类着重网络化的服务形式,忽视了服务的理念――“知识管理”主动式服务,此管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是档案管理服务理念与信息化环境脱节造成服务理念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化蓬勃发展,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为图书馆界提供主动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档案服务理念应着重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引领业务、开放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化。建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理念,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能够加强馆内各部门粘连性、加强校内职能部门之间的粘连性、强化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的粘连性。通过从档案管理演变成档案的知识管理,使得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及共享平台。

2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策略

档案学应扩大原有的研究领域,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信息组织研究方式,来满足新技术环境下人们对档案利用方式变革的需求[5]。高校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建立档案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档案价值评估,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构建档案管理平台以馆内共享为主,可推广到校内学科研究服务领域和馆际之间交流服务领域(见图1)。

2.1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结合图书馆绩效管理,推动业务技术共享为核心的共享模式。馆内档案的共享内容包括: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总结报告等量化数据,馆内不同业务侧重点的服务质量评价,馆员素质培训实践效果,设备采购选择参数等。通过共享模式加强全馆馆员的参与度,利用共享档案价值评估,进行有效的量化工作服务质量评定,形成完善的服务档案群。通过年度档案的比较分析,使业务侧重调整有据可依,馆员业务培训流程有章可循,创新服务的效果有表可查,馆员轮岗交接材料也能以档案形式保留。

2.2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科学数据服务[6]、学科服务、读者特殊服务为指向的引导型共享模式。利用共享平台让校内师生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内容及服务效果,以达到宣传、凝聚关联读者群体的目的。对高校新开专业,院系拆分或合并等行为进行档案存档,根据相关教学需求通过档案共享模式跟进图书资源配置,使得行政角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配合。

2.3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打破高校图书馆间“贫富差距”,构建海量分布式档案资源库群、统一的档案知识型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间合作共赢的泛合作型共享模式。档案馆际共享模式能有效地进行业务部门档案交流、创新服务档案的价值评估和图书馆学术交流。共享策略的目的是节约馆际合作交流成本,提供馆际合作成功案例,使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具体方面得以量化表现,采取“跟随战略”使落后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有所借鉴。特别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要求可以有依据地适度调整,针对高效益低成本创新特色服务能迅速推广,针对高效价值的服务体系由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投入从而缩小地域性差距。

3高校图书馆档案实现信息化共享的措施要求

3.1档案信息化共享的硬件设施要求

档案共享硬件设施要求数据库分布式管理存储、有集中安全的异地备份。档案虽然提供查阅功能,但并不是所有范畴的档案都可以完成公开。分布管理存储使数字档案具有地域性的存放地点,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安全性,有效防范系统维护人员登录档案存储设备服务器,有效地保护档案共享范围。利用异地加密的备份手段,可以规避突况下档案存储数据库遭受灾难性打击,加快重建修复进度,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可靠运行。

3.2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技术平台要求

本着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出发,利用开源系统如Dspace等为基础平台,对档案管理平台进行配置和二次开发。技术平台重点是优化检索方式,简化档案录入提交的步骤,达到易录优检的效果。通过爬虫技术提取有效的关键词,组合档案录入时设置的主题词进行爬虫检索。以明晰的(档案前期的)需求分析进行相关检索,使检索结果以完整的连续存档显示。当存档部分内容有等级限制时,可通过用户级别进行隐性显示,以方便用户知晓并提出查考申请,经核准后,单独进行档案传递推送。

3.3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标准化要求

文档、音频、图片的档案存储相对于目前存储设备容量不构成负担,如何完整记录保存才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执行标准化规范。真实地实时记录档案,并对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方便档案的查考。引入“标准化”可以通过平台设计来量化档案录入的元数据量。“标准化”过程是通过实践让“标准”不停修正的过程,并通过平台管理应用强制执行的过程。在档案分类、分级和鉴定等量化过程需要平台以“标准化”的规范,在界面上设定简单可视符合思维逻辑判定的布局。

3.4档案信息化共享对建档馆员的素质要求

馆员参与档案信息化建档的过程主要是把档案信息知识化的过程。规范培训内容及流程,加强归档工作的日常化、分类的规范化,适度放宽分布式参与程度,使馆员在归档交流中以常态化进行建档管理。特别在档案保密分级制度和对档案完整性的概念理解上,对完整的档案进行合理拆分提交,并对拆分各部分进行分级保护,达到档案内容分级保护的效果。馆员参与档案的建档、管理及评价有利于馆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递推广。建档共享过程也是馆员相互学习促进的过程,达到相互共赢的目的。

3.5数字档案原始性的存储技术要求

确保数字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管理最为核心的保护技术之一。解决的办法是依赖开放性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功能,在数字档案在归档后,让系统定时对数字档案进行写权限的提升,禁止用户对数字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使存储与系统平台物理存放分离,并限定存储服务器的Root用户只能在存储服务器上登录,杜绝Root权限人员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当需要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时,应视为档案进行“二次归档”的相关活动,应保留记录体现数字档案原始性。

4通过信息化共享构建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体系

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体系是执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共享理念前提。便利的获取方式,档案真实有效,数据原始且具有连续性,突显档案利用价值,并通过价值观来确定服务观。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阶段,倾向追求读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价值而忽视自身发展服务价值,目前应考虑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使馆员素质及图书馆自身能够稳定均衡发展,再进行下轮创新服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可从权威、考核及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价值体系。

4.1通过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构建权威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分布式数据元收集的完整性体现档案考查核心价值。从归档的严谨角度,收集元数据不可修改只能追加,体现档案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档案文件的记录性,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理念。通过丰富原始性数据积累为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数据挖掘的条件。来源正统的权威性价值档案,让研究分析起点上建立在成功因子之上,使分布式数据档案管理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4.2通过网络信息化环境构建考核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业务档案有效记录图书馆服务质量和馆员工作成绩并进行量化管理,并作为绩效考核、高校教学评估图书馆考核的统计数据来源、新服务立项和院系专业改革等跟踪考核。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全面的参与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参与有利于考核价值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让考核价值体系在依托档案管理下公正地产生合理激励效果,考核价值体系也有利于指导档案归案细节。在档案管理和考核相互作用下,使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章程“标准化”,为“标准化”的可复制性创造条件。

4.3通过网络信息化公开构建监督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平台有效监管高校图书馆投资、设备选购、新馆建设等发展项目。利用档案管理建立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图书馆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和节能减排规避浪费。以自下而上的修正执行监督,能有效制约权力垄断格局,推进民主参与的进程。在图书馆改革修正的道路上,起到保驾护航的监管。明晰的档案管理的监督价值体系,让图书馆在有序合理、与时俱进的惯性下高速高效地发展。

5结语

利用分布式管理存储方式,隐性扩大档案管理队伍;利用评价鉴定功能,引入考核机制;利用共享服务特性,加强监督,优化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创建泛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潮流中良性发展。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学的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孤立研究很难在应用方面有所发展。高校信息化环境优越,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为同级并列单位,使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应用可以在小范围试验出更多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推进档案学在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艳辉,杨思洛.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6):1―13.

[2]冷雪.近十年我国档案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计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3(6):9―14.

[3]吴汉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1―86,71.

[4]楼白宇.公共图书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的实践效应[J].兰台世界,2013(11):99―100.

[5]刘家真.论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交叉融合[J].图书情报知识,2001(2):13―16.

[6]刘霞.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初探――武汉大学图书馆案例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3(6):33―38.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图书馆新馆建设图书馆建筑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扩张,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新的教学园区。新的图书馆一般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备受重视。新的图书馆作为一个基建项目,一般由学校基建部门承担,并吸收图书馆人员参与。基建部门代表学校,负责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图书馆三方的协调。基建部门熟悉工程建设工作,但不了解图书馆。图书馆不了解基建工作,但知道何种设计、何种布局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与基建部门的无缝合作是新馆建设成功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与基建部门密切合作,解决新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馆员与建筑师的互动,使新馆建筑除了达到建筑师要求的量化指标外,还要注意到人文层面和精神内涵,这将成为每个高校新馆建设中都要遇到的棘手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参与新馆建设的经历,参考其他馆的经验,就图书馆如何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成立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为新馆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馆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馆建设工作,组长由一名馆领导担任,成员由所有馆领导组成,下设若干工作小组,成员由各部门主任和有专业特长经验丰富的馆员组成。主要任务有:

1.1领导小组。审定馆内与建筑有关的各项方案,负责与学校领导和决策层面的沟通、联系,参与有关的招标工作,拥有否决权。

1.2功能布局组。负责调研国内外图书馆建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确定本馆应具备的功能,和要开展的业务工作范围,据此制订各类业务功能方案,并对平面布局进行设计、优化。

1.3综合布线设备组。负责图书馆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并监督实施过程,考察楼宇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需要的各种设备,编制明细表。

1.4家具组。考察图书馆家具的配置情况,编制家具需求明细表,注意布局设计中对一些家具的特殊要求。

2认真考察调研,把握现代图书馆方向,是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的前提

考察兄弟院校图书馆,可以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明确自身需求,更好地把握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考察调研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确定参加考察人员。可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由馆领导陪同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主管基建部门的校领导和基建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考察,目的是让他们对图书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以为人本的设计理念、休闲舒适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直观印象。这样,图书馆再提出同样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批准,并能赢得经费上的支持。其次,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所有成员,进行详尽的功能考察。

2.2考察对象应是最近几年高校公认的建筑比较好的图书馆,并且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与自己学校比较接近,这样借鉴性比较强。

2.3考察方式重点是看和听。一看造型,二看布局设计;听取他们使用后的体会和经验教训;并按照业务部门对口进行交流。

2.4生成考察报告。考察几个馆或几十个馆后,对每个馆的建筑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这样一份既有科学性,又有学术价值,使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就产生了。

3撰写新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意向,是新馆建设工作的重点

设计任务书是建筑设计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意向,也是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图书馆的依据。

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基本资料、选址资料、工程要求、布局及功能要求四大部分。其中,第一、四部分由图书馆承担,二三部分由基建部门承担。

基本资料包括图书馆性质与功能、新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新馆的建筑面积、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等要在这一部分体现。该部分表述要简明,交待要清楚,使设计师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贯彻这些思想。

布局及功能要求主要是列出每一区域需要的面积、功能、设备设施,区域所在的楼层、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要讲清各区域的功能用途和关系、配备的家具设备和设施。要做到各类数据详实、各种关系清楚,图文并茂,既有科学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

4反复讨论方案,优化细部设计,是新馆建设工作的核心

设计图第一稿出图后,图书馆首先要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进行讨论,把大家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形成书面文件,递交基建部门。由基建部门认可后,代表学校反馈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稿设计图,就功能布局来说,会与用户要求基本一致。在整个方案论证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提出修改方案时,不仅要求要明确,而且必须说明理由,提供依据。

图书馆内部形成修改意见后,还要聘请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图书馆建筑方面的专家、相关学校领导、基建部门等,召开方案论证会,倾听他们对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建议书,递交基建部门。

图书馆应把网络布线的点数和具体位置、特殊用电的部位和负荷、特殊藏书区的荷载要求等提交设计部门,供设计单位最后确定平面图和制定施工图参考。

5结束语

新馆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上面提到的四点,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对新馆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新馆建设工作的关键点,也是图书馆必须要练好的内功。基建部门是图书馆建筑的建造者,图书馆是图书馆建筑的使用者,只有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建造出令人满意的图书馆。

这其中,图书馆一定要把自己份内的功课做足做透,这样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就会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也会赢得基建部门、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要保持与基建部门的良好沟通,形成一种融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提出的方案就很容易得到落实,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9

关键字: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档案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61-01

一、前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研究的服务部门,承担着学术信息搜集、查询、保存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评估高校综合办学能力的侧重点之一。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科学、合理,因此,档案工作的系统化开展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可以真实的再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并以统计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图书馆的业务总结提供查询依据,是图书馆科学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代表。完善、健全的档案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工作的管理水平,使各项业务活动处于信息统计状态下,便于查找出管理中的纰漏和不足,而且可以根据档案数据统计所显示的结果,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方向,并达到督促、改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档案建设重在标准化与规范化,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也成为档案建设的另一重要方向,因此,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图书馆,才能够在图书馆管理水平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目前高校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中的普遍问题

档案是重要的文献资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存在很多档案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致使档案工作存在很多本质性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的价值性。

(一)档案管理缺乏集中性。图书馆的业务档案应当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档案进行专门的保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图书馆业务档案缺失,或保存混乱,特别是在长久保存的档案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档案保管不善、不能够及时报送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馆藏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图书馆的各类档案中,馆藏文书档案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大部分仍然沿用纸质档案形式进行存储,很大程度上与当今的信息化发展不相匹配,一方面纸质档案保存的完整性与长久性较数字化档案的保存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纸质载体的档案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档案管理的使用需求,因此,馆藏档案的结构有待改进。

(三)档案保存不经价值界定。图书馆档案信息的价值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保管的过程中,如果不经过价值鉴定而只是简单的将所有的档案都进行长期存放,只会使档案文献数量不断膨胀,不仅给保存与管理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给档案的调用和查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档案体系。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化进行是建立在完善的档案体系构建基础上的,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需要对混乱的档案体系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化的分类,使原有的分散式管理形式转变为集中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并严格按照档案体系的分类来进行收集与保管。通常,按照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一般可将档案体系划分为党群工作、文书档案、行政管理、业务工作、实物声像与人事科研这六大类。在这六大类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的分类需要进一步确定二级、三级类目,形成条理性的档案体系。

(二)增加档案形式,优化档案结构。重视非文字类信息材料的收集,丰富档案的内容形式。单纯的纸质档案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各类音像、实物类档案的收集与存储更加能够真实的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具体状况,此外,各种数字档案的配合使用,图片、照片、影像光盘、授奖实物等材料的保存,不仅能够使档案记录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为今后的查询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作证资料。

(三)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纸质档案的信息化转换,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资料的保存寿命,并能够使档案信息的查询和使用过程变得便捷、高效。随着高效图书馆整体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应同步进行实施与开展。采用信息化处理手段,可以避免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简化档案管理流程,使文件收集与保存可以同步完成,极大的避免了档案收集、整理与存储等一系列工作的交叉和重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解决了随着档案文件增多而造成的保存与管理难题,同时,数据的保存与备份成为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另一个重点。

(四)做好档案信息资料的价值界定工作。图书馆档案信息是一系列庞大、繁杂的信息资料的总称,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入库信息进行筛选,并界定档案信息的价值性,以便对重要信息进行必要的多形式保存以及长久保存。对于重要的图书馆大事记等重要档案,应采取编制年鉴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加工保存,作为原始资料信息的补充,使这一类重要档案有据可查。同时,对于不同价值等级的档案信息,设立不同的保存年限,一方面降低了档案保存与管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的档案系统更加集中、直观,可以按照档案价值的级别进行查询和管理。

五、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在反复研究目前现状弊端的基础上总结而成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就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评估方案 图书资料 高校

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若在进行高校评估时对高校图书馆仍一味地强调纸质图书,就会严重脱离时代,违背人们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意愿,评估也就成了缘木求鱼。2010年7月出台的、适用于未参加上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高校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中(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方面的指标“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的数量标准仍与2004年8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C级即合格标准完全相同,并且仍然只是单指纸质图书。笔者以为,新的评估方案应该对图书资料这项指标认真加以改进,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真正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评估方案指标设定存在的不足

1 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缺少读者满意度的测评。由于《合格评估方案》没有读者满意度的指标规定,高校图书馆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会处处在形式上开展迎评工作,而对读者的实际需求会很少考虑,背弃图书馆的办馆宗旨。二是缺少对馆员素质的考核。现有的对图书馆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对图书馆人员素质的要求,而“人”恰恰是图书馆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如果不重视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 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合格评估方案》中只设立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并且只针对纸质文献,将电子资源排除在外。这纯粹是一种重规模、重投入的传统管理观念,会导致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评估达标,突击滥采乱购,拼凑馆藏总量,购进劣质或价格低廉且利用率低的特价图书,任意增加复本量,甚至将已经剔除的鲜有人再看的旧书进行再加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实际并未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需要,没有达到设立评估指标的初衷。

3 缺乏对地区差异的考虑。根据《合格评估方案》的指引性规定,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合格标准分别为70~100册、3~4册,这里并没有区分地区间的差异。现实中,由于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也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应该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图书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底子较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指标规定的数字明显过高。

二、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改进

1 考察读者满意度。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评估的目的也应是促进图书馆以优质服务获得读者满意。因此,应将读者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列入《合格评估方案》之中,切实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对馆员素质提出要求。图书馆员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图书馆的内涵发展息息相关。图书馆没有高素质的馆员,就没有高质量的馆藏,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服务。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认为“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时,对图书馆的评价,必须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对馆员素质的评价,可以从学历结构、职称状况、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情况等方面加以考虑。

3 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如今,读者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多样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成了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适应时代变化,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呈现出文献载体多元化、馆藏文献数字化、文献传递高速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电子资源建设已是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虚拟文献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已远远大于纸制文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条中也明确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因此,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设定应转变观念、努力创新、积极变革,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不宜再继续单一地强调纸质图书的藏书量,而是应当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以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防范胡拼乱凑纸质图书馆藏量的恶劣局面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