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6:11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1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及现状,并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1.用户数据搜集与存储

用户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工作是搜集用户数据。要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挖掘的基本条件是将搜集到的用户数据以一致的模式存储,建立用户数据仓库。

(1)用户数据搜集。所搜集的用户数据按类型可以分为用户信息数据、用户需求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通过电子商务的注册和服务过程不断积累。

(2)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集成、一致、经过清理的数据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要进行数据清理、变换、集成、装入等处理,以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仓库。

2.用户特征和群体分类

(1)用户特征分析。针对数据仓库中的用户数据,采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对电子商务用户特征进行分析,挖掘用户的隐形信息需求,获得对管理用户与电子商务交互活动所必须的关键性特征,并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特征、用户的需求特征、用户的行为特征等。通过用户特征的分析和提取,电子商务可以与用户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学习型关系。即根据用户行为不断加深对其的了解,针对其特殊需求相应调整网站的访问模式和结构,以及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行为。

(2)用户群体分类。对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进行分析的主要目标还在于对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建立模型,进行电子商务用户的有效分类和聚类,建立层次结构,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电子商务用户的分类还便于分类识别或预测未知用户的归属。

3.面向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

用户的生命周期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用户的获取、用户的保持和用户的流失。注意,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用户的保持、流失和注册用户的数量有很大差异,用户放弃该网站并不一定注销用户,所以更应该注重网站的访问信息。用户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防止用户的流失。

(1)用户的获取。电子商务网站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要不断获得新用户,维持老用户,而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数据信息不断增多时,就要依靠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揭示新用户的行为习惯,生成预测模型,预测发现一些在不同情况下有相似行为的用户,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用户,并据此有效增加服务推广效应,把潜在用户和这些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系统的结合起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把潜在用户转化为正式用户。

(2)用户的保持和流失。电子商务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不到位,包括自身的缺陷和其他网站提供新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户的保持涉及三个过程:首先,利用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分析和评价用户为什么流失?那些因素导致用户流失?用户流失的风险在何处?从而明确潜在的流失用户群体;其次,识别其中的有价值用户,如消费频率较高的用户;最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如付费历史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如奖励等,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保持用户。

4.几个注意问题

(1)数据挖掘的准确性。来源数据的准确性会对数据挖掘产生很大影响,而由于网络的特性,用户数据尤其是其注册信息的可靠性是未知的,所以应该对用户数据做一定的验证和预处理。此外,数据挖掘只是一种工具,其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应该经由实践检验。

(2)用户隐私的保护。在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应该把一些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信息处理掉。

五、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能发现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网站更有效的确认目标,改进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善用户关系,从而使用户更加满意,为网站带来更高的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2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信息管理

[分类号]G250

1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概述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组织、交换、共享和服务的工具,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是以政务信息的知识内容为主要依据,通过归纳、聚类、列类而形成的政务知识等级体系,用于对政务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存储和检索以及分析、统计等活动。通过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将海量无序的信息变成可利用的有序信息,为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等奠定基础。

2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的相应研究和文章迅速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出现了大量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的文章。但是此类文章大多泛泛而谈,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现阶段的研究中理论研究多,而实用性设计和试验太少。大量论文不厌其烦地论述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编制原则、意义和必要性,但真正给出了实际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却极少。国内到目前为止也只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四部分-分类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一些学者在理论上对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些分类体系不统一,自成一家,各自为政,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政务管理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出发,以深圳市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则和关键标准,综合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信息资源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3 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

3.1 分类体系结构

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鉴别、筛选政务信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到了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的具体情况,建立了《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对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进行了以下5种分类(见表1):

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参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一第四部分一分类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结合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的特点,形成了“针对政务信息资源,先确定主体框架,具体详细类目根据领域专家的意见和使用需求再进一步深入研究,补充调整”的技术路线。分类体系采用混合分类法,既吸收面分类法具有较大的弹性、适应性强、便于机器处理信息、易于添加和修改的特点,又吸收线分类法容量较大、层次性好、使用方便的优点。同时,在本分类体系中,采用了主题法和分类法相结合的信息组织方式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综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力求更优。整个分类体系不仅力求稳定,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体系的系统性、可延性、可兼容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整个分类体系面对的是相同的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所以必须保证的是任何一种分类的叶结点,即每种分类的粒度是统一的。

为了多方面刻画政务信息资源的特征,便于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维护和使用,本分类体系的顶层通过基础面、行业面、物理面、服务面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相应地产生了主题分类、机构分类、资源形态分类,资源用途分类和业务分类5种分类,其中对应服务面产生了资源用途分类和业务分类2种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其中,主题分类是核心,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分类。机构分类、资源形态分类、资源用途分类和业务分类为辅分类。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体现了其内容的属性或特征,政务信息资源的机构分类体现了政务部门职能的特点;政务信息资源的资源用途分类和业务分类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用户提供的功能服务的划分;政务信息资源形态分类体现了政务信息的存在形式。5种分类相对独立,当政务信息资源的某个面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应尽量减小对其它面属性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证目录体系的稳定性。

这5种分类基本覆盖了政务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使用和管理维护过程中的不同视角,能够较好地满足对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使用的需求,而且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5种分类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政务信息资源的资源形态分类体现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外表特征的区别,主题分类、机构分类、资源用途分类和业务分类体现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的区别。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的服务,按业务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也可以根据提供该项服务的职能部门通过机构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或者根据能够提供该项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内容,通过主题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

3.2 分类体系实施

3.2.1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是从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的语义出发,参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的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的分类。主题分类的每一级的类目(除部分底层类目外)在进行归纳时,都尽可能的选择《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中已有的规范词,确保该分类与《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的一致性。所以说,主题分类与主题词表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语义的单义性、规范性;另一方面,便于将来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主题分类的设置遵循政务信息本体的内涵和知识体系的客观实际,选择的是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的相对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使分类中大类的设置能覆盖电子政务各领域及相关知识范畴,能正确反映类目间的概念逻辑关系,并可保持相对稳定。主题分类的一级目录包括:中共党务、国土资源、信息和技术管理、城乡建设、财政、测绘、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档案。这几大类基本上覆盖了国土房产管理信息资源所涉及的范畴。

主题分类采用线性分类法。每向下一层,信息的专制性就更高一层,下一级类目是对上一级类目的逐层细化,如国土资源是一级类目,根据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行政管理的范围,其下一级类目包含:土地、地质、矿产。分类按照有概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进行。

由于电子政务是主题驱动的,政务信息资源本身是具有特定的含义的,采用主题分类则是根据资源本身内涵的不同做出的对同类主题的资源进行归类对不同主题的资源进行划分。由此可见,主题分类是核心,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分类,它体现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的属性或特征。

3.2.2 机构分类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

在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①使用者对各部门拥有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内容、分布情况不了解,妨碍了对信息的获取,②拥有数据的部门对使用者的需求不了解,难以直接将信息资源发送到使用者。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机构组成体系庞大而复杂,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分权管理、存放分散、共享困难等问题,使用者对各部门到底拥有些什么信息资源不甚了解,同时,信息管理者及高层领导对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状况缺乏宏观的把握,也就是严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因此,本文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管理相关的最主要机构、部门将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称为“机构分类”。

机构分类采用混合分类法。一级类由4个大类组成,即市局内设机构、市局派出机构、市局直属事业单位、市征地拆迁办公室;二级类则是根据一级类下现有的各不同的单位、部门再分类。再往下细分时主要结合了业务分类,因为每个单位、部门都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而每一项职能势必产生相应的资源,按照这种思路将机构分类完成。

机构分类本质上就是按照各单位、部门分别拥有的信息资源来分类的,通过建立机构分类目录,同时再结合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库中存取位置等信息,能非常好地解决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说是在使用者和各单位、部门之间搭起一个桥梁和纽带,既方便使用者发现和定位信息资源,也利于各单位、部门将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目录化整理后系统地提供用户使用,这对于领导者等宏观决策者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机构分类,对于资源来说,日后产生的新的资源可以方便地根据其相关的最主要部门而分别添加到已有的分类中,可延性较好;对于拥有资源的机构来说,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资源被集中地分在同一个上位类下,也利于该单位或部门的人员掌握、利用和处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

此分类密切结合了目前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机构组成现状,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若日后出现机构调整等情况,则将对机构分类产生较大影响,可能需要作较多修改。另外,机构分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源在内容上的含义。

3.2.3 业务分类业务分类是按照政务信息资源最相关的业务将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体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业面和服务面的性质。

业务分类采用线性分类法。一级类由16个大类组成,即按照深圳市国土房产管理的主要业务和行政工作等分为中共党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财务、地政管理、储备土地管理、征地拆迁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测绘与地籍管理、房地产权登记管理、政策性住房管理、物业管理和住宅产业化管理等。再往下细分时,就将每个业务大类按照平时的业务工作流程划分成业务小类,例如地政管理下就有计划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交易、临时用地、地价测算等11类业务分项;最后,每个业务分项下展开的就是该业务分项产生、处理的数据。

政务信息资源的产生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在为使用者提供服务时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业务分类就是结合了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业背景、服务特点、部门职能等得出的。业务分类则能很好地反映出各业务涉及的信息资源,以及职能部门向公众提供的各项服务。

任何一个政府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也是集中为深圳市人民提供土地、地质、矿产、测绘、房地产、物业、政策性住房等相关业务的政府机关,而其许多部门的职能就是以上相关业务的办理和管理,如地政处的主要业务为土地管理、地质矿产处的主要业务是地质矿产管理、测绘地籍处的主要业务是地籍测绘管理等,而其他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也是和本局的各项业务密不可分的,业务分类可以将一个业务涉及到的资源集中起来,使用者查找这些在内容属性上业务特征很明显的资源就会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能非常完整。

此外,业务分类是对国土房产管理的各项业务进行现状分析并归纳概括得出的,十分符合职能的工作流程和业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便于用户以某个业务办理案件的形式进行查找资源,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分类。

3.2.4 资源形态分类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将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称为“资源形态分类”。

资源形态分类采用混合分类法。一级类由6个大类组成,即数据库、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空间数据资源、交互资源、档案资源;二级类则是根据更具体的资源不同表现形式再划分,例如将文本资源分为书刊、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规章制度、业务指导、规划计划、统计分析等17个小类,将多媒体资源分为音频、视频、静态图像、矢量图像4小类;再往下细分时根据资源的数量多少等具体情况,部分结合了业务分类,具有一定弹性。

资源形态是资源一旦产生便固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资源形态分类是最稳定的分类之一。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资源日益增多的实际状况,资源形态分类也体现出其优势所在,因为除了总体上的稳定之外,即使全新的资源形态也可以被方便地添加到分类体系中。同时,由于每一资源都可根据其本身固有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被唯一确定地分在一个相应的上位类下,主观影响力很小,因此非常客观科学。

但是由于资源形态只是资源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直观地反映资源内容上的含义,因而不适合用户根据资源内容的特性来进行发现和定位。

3.2.5 资源用途分类 信息之所以能成为资源,是因为它是具有用途的,根据信息资源的用途这一大属性特征将,是一种科学合理且便于用户发掘其使用价值的分类。按照政务信息资源不同的用途将其进行分类,体现了信息作为有用资源的特征,称为“资源用途分类”。

资源用途分类采用混合分类法。一级类由5个大类组成,参考了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依法行政手册》上关于“信息和档案管理”部分,分为基础地理信息、业务基础信息、业务审批信息、档案信息、综合事务信息;二级类则部分结合了业务和资源形态分类。

基础地理信息包括作为地理参考的公共性基础数据,例如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数字正射航空影像、卫星影像)、地下管线(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讯、燃气等)、测量控制点、数字高程模型等。

业务基础信息包括依据法定职权发生的国土与房产管理的基础性专业信息,为日常业务审批提供有效依据,例如地楼房及房地产权登记册信息(地籍、建筑物、房屋)、土地利用信息(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调查数据(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矿产地质数据、钻孔地质数据)、土地利用与土地供应计划、基准地价与地价指数、及其它委托项目成果、政策法规、规章等。

业务审批信息包括在办理业务时产生的数据,是依据行政许可或非许可审批及其他依申请发生的事项发生的信息,是业务基础信息的更新来源,例如公文管理与督办数据、土地出让合同及征地收地协议数据、地价方案、租赁合同、土地使用费征收数据、地质环境数据、采矿权与探矿权管理数据、房地产行业管理数据、房地产权登记、抵押与查封数据、房屋租赁价格体系数据、经济适用房管理数据、物业监管数据等。

综合事务信息包括局内部事务管理产生的数据,例如数据、人事管理数据、合同财务管理数据、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后勤管理数据、行政事务数据等。

档案信息包括地政档案、产权档案、人事档案、声像等多媒体数据的索引与数字化内容。

4 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3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对管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特征、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综合素质。通过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水平,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信息化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为国家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作为普通高校图书资料的职能管理部门,在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对高等教育的提升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要求提出了挑战,也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新特征

1.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特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量非常大,信息交流非常频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高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高校图书馆重要特征之一。

2.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新特征

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用的知识信息的结构和系统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全文存储的新方式光栅扫描方式,能够存储大量全文文本,综合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数字化也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新特征

光盘检索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光盘检索系统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光盘检索系统包括读者信息数据库、光盘信息数据库、借阅信息数据库。因此,光盘检索系统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新特征

高校图书馆需要为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资料信息服务,而图书馆专业化借阅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除旧布新,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借阅水平。需要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图书馆下属各个部门如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要密切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图书借阅制度。

5.图书建设模式新特征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师生。各个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但各个高校图书馆在图书建设方面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同时,高校对图书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如何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建设模式也是各个高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应依据本校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从而建设适合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学科特征、图书馆馆藏规模,创新地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建库模式,扩展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资料体系。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管理员素质要求

1.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书的编码、借阅、网络服务等功能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全面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水平不高,导致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难以适应信息资源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服务。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准图书馆的重要保证。

2.较强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

随着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英文文献是目前世界文献的主流文献,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学科发展使各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交叉融合,这要求图书管理员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加强信息的更新,对新知识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挖掘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深加工,及时有效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推荐,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文化知识的素质和信息加工能力是图书建设中图书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图书管理作为知识储存、传播、交流的载体,更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涌现。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扩宽创新思路,才能积极挖掘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新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桥梁。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的素质要求。转贴于

4.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信息时代下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图书情报、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交叉综合能力。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使文献资料信息化,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图书管理方式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传播和利用机制把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英语等技能的交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因此,管理员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图书文献信息进行高效交流和传递,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新旧更替频繁,专业越来越细,图书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也要走专业化道路。面对庞大的知识库,图书管理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要主动探索文献信息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耐心细致地整理规范图书资料,面对读者同样需要耐心周到地解答相关图书资料借阅问题,并耐心认真按管理流程借阅图书资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也是图书资源有效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

1.加强新技术培训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加快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工,为高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并加强对科普和外语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模式和途径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打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单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模式,树立优质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掌握知识信息资源的信息动态,创新地提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激励模式,是以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管理人员主动创新的思想和动力。图书馆管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术技能,如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也需要上架整理书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待遇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地位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待遇和地位,尊重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需求,鼓励赞赏图书馆管理员个人价值和劳动成果,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创造一个和谐自尊奋发进取的气氛,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使管理员在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迸发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4.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工作环境包含图书馆硬件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干净整齐的图书馆场地既是图书管理员快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读者乐于奔波图书馆的重要因素。同时,图书馆在人文建设方面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正面心理疏导和鼓励,加强对管理员心灵的交流,激励图书管理员积极探索图书管理的新模式。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管理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管理部门除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需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教育。只有提高图书管理员思想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加强培养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的综合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4

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规定,税收征管要实现信息化。国家税务总局于2001年年底也正式发文,要求各地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最终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当前,税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税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应用软件不规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较低,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涵义和特征,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等进行探讨。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

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包括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指税务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应用信息技术以强化税务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提高税务管理效率的过程。税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包括:一是税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其基本内涵是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创新,以及各种相关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监控税务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和发展动力,科技兴税的观念越来越得到税务人员的普遍认同并成为税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二是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应用过程。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促进税务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化,从而极大地提高税务管理效率,增强税源的监控能力,规范税收和缴纳行为,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述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促进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上的应用,提高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上的转化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征管能力。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被普遍推广于税务管理工作过程,从而使税务管理广泛地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形成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由不确定到相对稳定、由手工操作(人控)到计算机网络监控(机控)、由体能化到智能化、由分散征收向集中征收、由“拉网式”的一般检查转向目标明确的重点稽查、由人力管理到智能管理等一系列可持续转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税务管理信息技术被持续地应用于税务管理的工作过程而积聚形成的。它体现在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计会统等每一项工作环节上都依赖并应用信息技术。当然,这种状态不是平均化的信息和技术布局,但在某些重要环节上,如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和税务稽查选案系统等已经应用或正在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越高、规模越大,信息化程度就越高。

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原则。税务管理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化辩证统一的过程。经济原则的含义是:首先,将税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融于税务管理的全过程,立足于税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并举,以提高税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堵塞税务管理工作中的偷逃骗欠以及严厉打击涉税犯罪;再次,要大幅度简化内外工作的程序,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人纳税成本;最后,最优投入,即建设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既要合理,又要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国情原则。其含义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主观盲目,必须根据国情特点因地制宜,择善而取。任何发展都不能离开国情的制约,都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亦如此。我国税收工作的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一是要在坚持征管改革总体方向的前提下,允许各级税收区别沿海和内地,区别城市和乡村、区别国税和地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总体目标;二是信息化建设要兼顾已有的税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对目前正在运行的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

(三)重点突破原则。其含义是,立足税收工作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态势的现实,面向21世纪税收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硬件领域、软件应用领域、技术推广领域,抓住关键项目和重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2002年全国应完成金税二期工程,并积极争取金税三期工程立项。从2003年到2006年,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建设电子政府的统一要求,重点建好金税三期工程,以解决整个税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实现税务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外贸、质监、公安以及大中型企业等的网上连接,及早完成税收征管业务的财、税、库联网,以利信息共享,达到地市、省局和总局对征管全过程的即时监控,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纳税服务。

(四)系统协调原则。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不是孤立进行的纯粹信息化建设过程,而是系统管理的一体化过程。在税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规范化、制度化、技术化、知识化是密切联系的。税务管理信息化离不开征管程序的规范、征管制度的健全、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等。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打破项目壁垒,对信息化的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安全策略,使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再次,税务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单一的征管信息化过程,而是征管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相结合的复合的信息化过程。系统协调原则是指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税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同信息技术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按照税收学、管理学和法学原理,综合考虑税收制度、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

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一)税务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也称“信息高速公路(nii)”,是以itneRnet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传输和应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信息的全方位交流和传输,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信息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宽带、高速的税务管理信息网络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内涵是: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税务管理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高速的全国性税务管理信息广域宽带网络,将税务管理信息智能化并通过税务管理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税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所谓网络建设:一是要建立并运行国家网以及省局、地市、区县三级地方局域网;二是所有的税种包括征管查各个环节都要纳入信息化管理,尽早实现从总局到基层征收单位纵向的网络化管理;三是要充分利用总局、省局、地市、区县四级网络,逐步开展视频会议、语音电话、远程教育等其它增值业务,使税务系统四级网络真正成为集数据、语音和视频于一体的综合通信平台;四是将网络建设与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融为一体;五是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的组织机构,要在地市以上建立技术支持中心,配备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以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行;六是要坚持网络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强网络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严格项目验收,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协调统一。

(二)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信息是现代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和利用税务管理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如果说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那么,网络建设只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硬件,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持,就根本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数据库是构成网络建设的内在条件,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目前,我国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数据采集渠道不全,数据漏采、数据重复问题同时并存。因此,一要加强我国各种税收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研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登记信息库、发票管理信息库、经济税源信息库、税款征收信息库写作论文、税务稽查信息库、税收行政处罚信息库、征管执行信息库、税收计会统信息库、人事管理信息库、税务决策信息库、税收相关外部信息库等。二要着重解决采集信息的不实(即纳税人申报资料不实)问题。为此税务部门要设立专门从事税源控管的机构,实行地段包干或行业管理,责任到人,提高按时申报率和申报准确率;加强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坚持“谁受理收集谁整理归档”的征管资料归档分工原则,及时、准确地将纳税人申报的资料和税收控管过程中掌握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以便征收、控管、稽查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使用。三要解决多录、少录,错录原始数据的问题。根本措施是从技术上设计出能快速准确地录入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办法,尽量不采用人工输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如对纳税人申报数据较少的税种,可以采用电话申报的方式。对申报数据项较多的税种,可以采用互联网申报,也可以由税务机关开发简单的输入程序,让纳税人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再采用上交磁盘的方式申报,或采用机械化数据采集方法进行录入。如采用光电扫描识别的方法,或公布各税种的申报数据格式,要求纳税人按此格式申报电子数据文件。超级秘书网

(三)规范各项征管基础工作,进行征管“业务重组”。“业务重组”的重点:一是各基层局要以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业务规程》为蓝本,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即CtaiS软件)运行的要求,进行逐条逐项对照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调整其征管规程,满足软件操作需要。二是明确税务机关内部各项专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制约,明确税务管理的各个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并将工作流程与软件模块相对接;设计岗位流程要特别注意明确各岗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从哪里取得信息,以及岗位之间的工作咨询、指令关系,并相应地赋予税务机关及其各部门、岗位、操作员的权限,规范各岗位作业程序、行为方式,明确人机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上下统一、操作有序、分工合理的工作程序。

三是制定、完善各项征管工作制度,包括基层局内设职能部门之间、分局与市局之间、市局内设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征管质量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办税服务厅运行制度、减免税审批制度、税务人员聘任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这样就能有效解决执法活动中执法文书缺张少页、手续不全、信息路径不畅、执法随意、处罚过轻、受理的涉税文书压件、丢件等现象,从而建立起各环节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四)开发、统一征管应用软件。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应用软件的开发已取得较好的成绩,研制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税收征管软件。如:国家税务总局按《税收征管业务规程》设计开发的CtaiS软件,它覆盖了全部税收征管业务,包括管理服务、申报征收、稽查执行、违章监控、税收法制、综合查询、数据分析和系统维护等,实现了绝大部分表、证、章、书的自动处理,使大量人力从繁重手工记账和报表中解放出来。又如: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CtaiS(市局)分析及辅助决策系统》于2001年年底在山东省国税系统试点运行成功,它对于提高税务系统内部的监控管理水平、定量考核征管质量及税收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税收征管软件的开发应坚持开发和利用并举的方针,依据我国税收工作的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态势,选准方向、集中力量、协同分工,联合攻关。

在统一征管应用软件方面,当前要加快征管主体软件(即CtaiS软件)的完善和推广进程,重点抓好以“金税工程”为主的单项征管软件与CtaiS软件的有机结合工作,实现征管软件“一体化”,逐步取消所有自行开发、单独运行的各类应用软件,尽早实现总局与省级国、地税机关以征管业务工作为主的全面联网运行;要在目前推广的CtaiS软件中尽早兼容地税业务,实现国税、地税信息共享;改CtaiS软件的推广方式为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推广的方式。

(五)积极研制开发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智能征税软件。

基本要求是:能自动识别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应税商品或劳务,确定所适用的税种、税目和税率,自动计算应纳税款,并自动将税款划入税务机关指定的账户之中。智能征税软件要强制加装在所有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上,要求所有提供电子商务的网络服务商必须在网上贸易活动中运行该智能征税软件。所有客户在网上签署电子交易合同前,必须点击纳税按钮才能实现交易。对于直接使用电子货币支付交易款项的客户,点击纳税按钮后则能自动计算税款并划入指定的账户。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m].2001.

[2]杨斌,邱慈孙.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需着力处理的主要关系[J].税务研究,2001,(6).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信息安全

国土资源是我国公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领土内所包含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国土资源丰富以及高效利用是国家繁荣的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国土资源类型复杂,数量庞大,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详尽的记录并追踪资源的利用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国策的制定和地方资源库开发策略的制定。在信息时代,国土资源信息的安全维护,成为有效利用这项资源的先决条件。

1大数据时代环境及国土资源信息特征

1.1大数据的含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的信息时代,利用个人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行为成为能够以数据形式记录的内容,被进行细微的行为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发现人类生活的网络特征、改进和提高生存环境面貌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特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工作中,许多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管理的手段,也受大数据的影响[1]

1.2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信息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国土资源数据库当中,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省、市、县各级分别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矿产资源规划等数据库。随着视频、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文本、日志文件、物联网和传感器等数据大量产生,国土资源数据量更是巨大。数据类型和数据资料的猛增是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信息的一大特征;另外,数据时代导致社会面貌飞速变化,相关的社会资源程现出动态性发展的特征,国土资源信息也随之变化,多变性也成为其特征之一。

2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工作常见的问题

2.1国土资源信息的精确性问题

大数据时代为国土资源信息的获取和收集提供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其中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即数字化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会影响国土信息资源的精确性,使这部分资源的统计和更新存在着可能的错误,导致信息失真[2]。发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工作缺乏与数据时代相拟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很多地区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单位,仍沿用传统的工作制度,对国土资源信息的收集速度慢、安全维护工作责任不明确,导致资源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2.2国土资源信息的保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国土资源信息以网络为载体,以数据形式为存储的基本形态,而互联网对信息传输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土资源信息更容易被互联网上的其他用户获得。首先,互联网本身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就存在着非人为性的漏洞,只有在数据链中的信息才有其可用性,而一旦置于网络中,就可以被其他人非法获得;另外,数据载体本身的安全性很难实现绝对保障,数据终端电脑硬盘的老化损毁、存储盘的数据读取错误等,都成为信息丢失或遗漏的原因。

2.3国土资源信息的应用安全问题

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规划或地区发展计划,资源信息的安全维护不单指信息的保护以及保密,还包括信息的合理化应用。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土资源信息的应用也以数据形式进行,信息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土资源规划工作的精确性以及实践的可能性,如果信息数据存在错误、计算方法不恰当、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价值分析不够全面,制定的政策可行性就会存在问题,进而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

3对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工作的建议

3.1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工作是比不能以传统工作制度为准绳,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必要建议一套符合大数据时代信息工作特征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人员分配、技术应用、责任承担才会对信息管理起到真正的作用。建议国土资源单位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国土资源单位信息中心主要承担本级的具体信息安全工作,其重要工作职责是保障国土资源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应对其所在岗位切实负起责任,明确角色,履行职责。信息安全工作中须要严格的操作规程来做规范和指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工作内容与操作流程,应以实用可行为原则。定期组织开展各地市国土资源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专项检查,评估各地市信息系统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风险,依据专项检查结果制定整改计划,不断改进、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培训工作,从而不断促进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安全建设[3]。

3.2重视信息技术的更新

大数据时代下国土资源信息的保密与维护工作,需要以信息技术的更新为前提。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密码的编程方式在不断变化,解密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要在变化的信息时代进行数据保密和维护,就必须使数据管理和访问权限设定处于时代的前沿。除了进行密码访问控制、使用权限限定之外,还应该及时更新安全系统,采用事中控制功能,例如,定义某种操作触发报警、防止误操作或者故意对系统的非法更改、有效的事后日志审计,所有账号的所有操作均有日志可查,能够进行事后的追溯和责任倒查;有效加强it系统管理,使用相关软件,及时监控国土资源信息存储和访问的一切动作,建立强大的防火墙,划定访问ip范围,阻止陌生ip进入机密资料数据库;在终端电脑上设定组合密码和访问权限,防止信息被恶意盗取;及时更新单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国土资源信息采集设备,使相关数据的保存和获取环境更为稳定可靠[4]。

3.3加强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不可能离开网络,也不可能脱出数据化的形式,因此,要妥善、安全地利用资源信息,必须从工作方式的信息化入手,即对国土资源信息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信息化建设,除了进行硬件更新、对国土资源信息进行数据化转换之外,还应重视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例如,使用GiS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等。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这一技术系统为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管理方法,例如,某地的地理资源管理,通过测绘和测算,获得相关的数据,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以区域建设发展目标为轴心,应用各种计算方法,对数据库内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然后得出地理资源的经济数据、自然环境保护数据、居民生活幸福感数据等,将其于区域当下的情况进行对比,制定或更改相关的政策。这样的国土资源信息应用,从理论上来讲更加安全可靠,对政府政策制定的指导性意见更强。

4结论

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工作范围广泛、工作复杂且工作量巨大,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必要的软件应用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编程技术和网络维护技术。除了进行定岗定员的工作编制之外,还应该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再培训,使之成为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此外,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的更换还是软件的革新,乃至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都需要相关单位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建议国土资源部门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独立的财政管理和资金划拨,以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

作者:许峰吴美兰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英.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技术的分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

[2]于浩.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6

网络系统

采用aDSL作为通信链路组网。在电信局端的接入设备,设置用户做虚拟路由域并分配私有ip地址,通过Vpn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水资源费征管工作站,利用aDSL拨号接入电信的DSLam(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以GRe(GenericRoutingencapsulation)安全隧道协议接入电信的BRaS(宽带接入服务器)和Vpn网络中,与陕西省防汛信息中心接入电信的设备互联。陕西省水利信息中心通过2m光纤接入电信网络,电信局端交换机利用VLan隔离,全网采用私有ip地址。收费工作站使用上网账号登陆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专用网络,从而与互联网完全隔离。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既要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更要能够适应业务的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由县级收费工作站、市级分中心、省级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及全省商业银行数据通信网络构成,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与全省商业银行数据的税费征收信息系统已经建成,省、市、县3级水资源费征收信息系统也已经建成,但这2个信息系统之间尚未联网,还需要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对接联网,获取水资源费入国库信息,并及时传送到相关市县,强化水资源费征管的时效性。系统结构按照省、市、县级取用水户水资源费征收的管理机制,设计了基于J2ee体系多层分布式结构的省、市、县3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在省级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省市县取用水量实时监测、水资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辅助决策等应用,逐步开展水资源行政许可审批、调度、专题评价、应急管理等业务。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由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3层分布式体系结构组成,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由业务逻辑层处理,客户端通过组件与业务逻辑层建立连接,由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库交互,并为客户端提供数据资源。表现层基于JFSweb应用程序,提供包含事件处理机制、页面导航、验证客户端数据和数据转换等功能;采用iReport软件可视化编辑统计曲线、图片、子报表、套打发票、通知书等复杂报表。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提供事务管理、持久化框架集成等基础功能,并采用JBpm(业务流程管理)覆盖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流、服务协作。数据访问层采用Hibernate(对象关系映射框架)作为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对JDBC(Java数据库连接)进行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映射成对象,对数据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完成数据持久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结构。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采用ietF网络工作小组制定的建立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基础上,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的安全协议SSH,可以有效防止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泄露问题。水资源费征收和信息流程水资源费征缴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水资源费计量方法,可按实际取水量,以及实际产量(发电量、采煤量、采油量)换算计费。对取水户未安装计量设施,或计量设施不合格及运行不正常的,根据《水法》和《条例》的规定,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水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取水用户用水量,确定水资源费缴纳数额后向取水用户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取水用户自收到缴纳通知之日起7日内办理缴纳手续。未按时缴费或办理缓缴手续的,送达催费通知。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缴纳水资源费,取水用户可以向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缓缴水资源费申请。如果取水户不能在上述规定时间内缴费或未按时办理缓缴手续的,收费机关首先是送达处罚通知书,责令其限期缴纳;其次是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图略)取用水户依据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获取水资源缴费发票,在其所在的开户银行将水资源费上交国库。水资源管理部门及时获取进入国库的水资源缴费信息,督促检查水资源费上交国库的情况。目前人工获取水资源费入国库单据,今后逐步实现与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横向联网对接,可自动获取入国库单据。水资源费征收信息流程。系统功能水资源费征管系统要适应省、市、县3级管理部门对取用户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的统一管理,收录各地取用水户水资源费缴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统计、查询及更新,实现与取水许可、取用水计划及水量实时监测等系统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取用水户水资源费催缴通知、收费、开票打印的自动化管理,建立取水计划、取水量、水资源费核算动态管理体系。省中心获取银行和国库缴费信息后,按信息所属分发到各市县,及时督察缴费入国库情况。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对流域(3级以上河流)、行政区、3级水资源分区、3级水功能区、超采区、水源井、取水口等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超采区主要包括编号、名称、人口、面积、超采量、漏斗面积、水位最大埋深、水井数和所属区县等信息;水源井主要包括编号、名称、经度、纬度、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分区、行政区、孔径、井深、水源类型、设计流量、水质、管理权限和是否超采等信息;取水口主要包括编号、名称、取水方式、设计年取水量和取水用途等信息。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维护管理取水户、计量设备、用水取水计划、费率和超计划设置。取用水户主要包括取水许可证,名称、行业类别、管理权限、水资源分区、银行帐号、征费周期、取水点数量;计量设备主要包括:名称、水源类型、取水用途、仪表类型(管道式、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等)、超采区、工程类别、最大量程、校正基数和系数、关联费率等;用水取水计划主要指取水计划申请和批复,取水户当年12个月的地表、地下许可取水量;费率设置是依据各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收费标准,设置不同行政区、水源和用途的收费标准;超计划设置是依据超过当月计划批复的地表或地下水比例,设置加价收取水资源费的倍数。征费管理1)用水量上报。录入核定上次和当前日期取用水户的计量设备的取用水计量数据。2)生产量上报。对于如煤炭、水力发电、石油等企业以生产量录入核定取用水户用水量。3)费用核算征缴。按分类收取水资源费的原则,对超采区与非超采区中的工业、城市生活、农业灌溉、农村生活用水等分类计费。首先同步取水户,保证数据信息一致;其次对取用水信息核算确认,参照取水户取水计划,确定是否超计划,参照当前有效水价信息,计算取水量和用水金额,对超计划部分,将参照超计划水价计费,核算有误的进行核算删除;根据采集的取水量征收水费,打印缴款书和缴费通知单;对于获得入国库单的进行入库确认;省、市、县3级取用水户的水资源费征收信息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自动存入本地数据库,同时按照征费信息传输信息流程上报到省数据中心。通过核算确认及时掌握取用水户缴费起止时间、应缴费用、超计划费用、滞纳金、累计欠款、是否入国库等信息,查询实际、计划内、超计划地表和地下水取水量及应缴水资源费,滞纳金,是否已入库和各计量设备的历史纪录信息。4)费用催缴。核对取水户在某征收时间应缴费用、累计欠费和催缴及限定时间,打印催缴通知书。5)入库对帐。核对取水户在某征收时间征收金额、票号、入库金额明细。查询统计[1]1)水资源费征收台帐。查询或打印取用水户水资源费征收明细表。2)水资源费征收月报表。选择行政区查询某月取用水户自备水取水量、城市自来水售水量、矿产开采取水量、水力发电量、其他取水量,以及开票、入库和欠费金额。3)工业企业用水量月统计表。查询各行政区电力、冶金、化工、纺织、制造、采掘、其他等行业的产量,用水量,单位产品用水量,为分析行业用水指标,节约用水提供分析依据。4)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年统计表。查询各行政区某年取水户自备取水量、水力发电量、矿产开采量、城市自来水售水量,以及开票、入库和欠费金额。5)自来水水价及水资源费年统计。查询各行政区某年水价调整、取水量、售水量;以及开票、入库和欠费金额。按照省、市、县分别完成报表统计工作,为分析研究区域、行业用水情况提供依据。系统管理1)权限管理。为确保征费系统安全,设置3类角色,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模块操作权限。管理员维护操作员权限、取用水户信息、取水计划、费率设定、流域、行政区、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超采区、水源井、取水口等基础信息,日志管理,数据导入和导出;征费员核算水量、计费、催缴、打印缴款书和缴费通知;统计员核算统计报表。2)数据管理。日志管理纪录操作人员、ip地址、时间、类型和事项,能从XLS文件中导入数据,能把征费信息导出到XLS文件。水资源费征收数据交换平台考虑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以省中心为主节点,在省中心建立以oracle为数据库支撑平台的省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同时为避免网络出现故障时,省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瘫痪或市、县级收费工作站无法登陆到省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在市分中心、县收费工作站利用开源的轻量级mySQL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市、县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备用系统独立完成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同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县收费工作站—市分中心站—省中心站及时互相交换取用水量、行业取用水、水资源费开票、缴费、欠费和入国库对帐等信息。在省级水资源费征收系统中设立省、市、县3级不同角色的操作者,各级角色管理维护自己所辖范围的取用水户、费率设定、取水计划、缴费、欠费、入库等信息。省级角色操作管理全省水资源费征收信息,市级角色操作管理本市及所辖县水资源费征收信息,县级角色只能操作管理本县水资源费征收信息。不同角色的操作者维护自己所辖范围的信息和工作模块,保障了信息的安全管理。水资源门户网站水资源门户网站是政府面向社会公众、企业提供水资源信息服务的第一入口,也是政府展示形象、信息、业务办理、与公众互动的网络窗口。网站以政策法规、管理机构、工作动态、经验交流、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缴费信息、水质公报、取用水动态、通知公告、网上论坛等为主要内容,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管理信息服务,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本地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同时为实现政务公开,向取用水户提供水量信息的动态查询、计划用水、缴费信息、水费缴纳结果及取水许可证审批等服务。水资源门户网站以后台数据库为支撑,以动态网页为基础,以信息自动为手段,建立图文并茂、功能齐全、有效监控和便于维护的门户网站系统。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7

【关键词】媒体资源信息管理精确化管理

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精确化,就是精细和准确管理网络上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媒体资源以提高资源的检索、利用效率。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精确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资源存储精确化、元数据精确化和标引精确化。

1存储精确化

图片、视频、音频这些丰富的媒体资源数据量大,内容不易更改,传输时间较长,因此要想做到对这些媒体资源在网络上精确管理,首先要把资源更加精准地压缩和命名。

网络媒体资源的总体数量规模巨大,单纯使用扩大存储容量和增加网络传输带宽的办法不太现实。网络媒体资源管理要采用数据压缩技术,把媒体资源数据量压下来,以压缩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输,既节省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传输效率。而且媒体资源本身确实有很大的压缩潜力,媒体资源数据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进行压缩,依然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常用的视频压缩存储格式有aVi、moV、FLV、wmV和mpeG等,常用的音频压缩存储格式有mp3、wma、Ra、miDi等,常用的图片压缩存储格式有JpeG、GiF、pnG、pSD和tiFF等。其中JpeG、GiF和pnG格式是支持网络浏览的图片格式,而pSD、tiFF格式不支持网络浏览,但却是教员和学员教学中常用的图片格式,因此也是网络媒体资源中常见的图片格式。网络媒体资源管理可以做到把pSD、tiFF格式的文件存储一个GiF的缩略图供网络浏览使用,把源文件提供下载链接,这样避免了教员和学员因为无法预览而造成的无用下载,同时缩略图还可供检索使用。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在网络中通常还是以名字来体现,容易修改且一目了然,无论是网络媒体资源管理人员还是教员、学员都倾向于先通过名字来猜测资源的具体内容。因此,命名精确化是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精确化的基础。做到精确化命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命名可以依据信息表征要素中准确表达资源特征的规则来进行,例如媒体资源的内容、类型、拍摄者、时间、地点等,辅助元数据的自动提取,在录入海量资源时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仅使用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命名,不方便管理也无法实现资源检索;二是命名要规整,避免夹杂无关信息,辅助检索关键字的自动匹配,提高搜索引擎的检索相关度。

2元数据精确化

元数据是对数据资源的描述,即关于数据的数据。网络媒体资源数据结构复杂,其中有很多非结构化数据是难以用一般的数据库结构加以管理。要想对这些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只有通过建立网络媒体资源的元数据来实现。结构化的元数据不仅能够描述数据信息,还可以规范信息的数据结构和目录内容。

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元数据标准有美国高等教育协会提出的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调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ieeeLtSC制定的Lom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以及oCLe的DublinCore元数据标准,国内主要有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军队的《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标准与规范的体系过于庞大,对于元数据描述的重要程度没有区分,而且院校特色不明显,因此对于网络媒体资源的管理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建议。院校网络媒体资源管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军队标准接轨且具有院校特色、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元数据标准,来优化网络媒体资源的组织形式,达到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的精确化。

3标引精确化

标引,就是通过标记指引人们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媒体资源在组织好以后,只有对其进行标引,才能使多种途径的检索成为可能。标引越精确,检索的途径越多,检索的利用率就越高。例如,视频网站优酷,仅顶部导航就包含电视剧、电影、综艺、体育、科技、财经等23个标签,整个网站有多种分类标签、提供不同检索视频方式,以帮助用户从多种途径找到所需视频。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本身含有丰富的内容特征,若对其进行精确标引,可以提高媒体资源的检索效率。下面介绍图片、视频和音频三种媒体资源的精确化标引方式。

图片标引。对于图片内容有三类标引方法:一是依据图片的物理层视觉特征进行标引,如颜色、色调、纹理、形状等简单直观的特征信息;二是依据图片的逻辑语义进行标引,即画面中主体的视觉特征及空间位置关系,如图片的最上方是直升机、中间是坦克战斗群、最下方是陆地;三是依据图片的抽象语义进行标引,即人在认知层面对图像的描绘,如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感到骄傲和自豪。

视频标引。对于视频内容有两类标引方法:一是类似于上述图像的标引方法,提取颜色、纹理、边缘等特征进行标引;二是采用军事训练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视频分层的方法进行标引,把视频划分为节目、片段、场景、镜头和帧,分层标引使视频检索可以精确到镜头级,对视频的管理和应用更加精确。

音频标引。对于音频内容有两类标引方法:一是依据音频的声学特征进行标引,如音调、音色、音量等;二是依据音频的语义特征进行标引,如听到中国人民军歌感到激昂。

资源存储精确化、元数据精确化和标引精确化是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精确化研究的着眼点,对于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的精确化还有更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闫宏飞.网络资源命名及用户命名行为的分[J].情报学报,2009(8):583.

[2]于代军.军校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186-187.

[3]吴叶葵.数字图书馆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6(6):101-102.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8

【关键词】扶贫信贷征信服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从2011年起发出了在未来10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员令,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划定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最主要的政策措施之一是“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明确要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也就是说,在连片特困地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地方财政无力的情况下,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信贷投入,目前,让大规模的信贷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不太实际也相当困难,小额信贷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小额信贷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与发展援助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融资难问题,但特困地区的经济主体与信贷产品相匹配的信用资源相对不足。最大的特征是特困地区的隐性信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这是受当前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及征信服务平台不完善的原因所影响。

研究基于扶贫信贷视角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将征信服务建设延伸到小额信贷的各类经济主体,并通过完善信息采集、优化信息运用,建立符合特困地区实际的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贷风险,提升信贷扶贫效益,提高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二)相关概念的描述

小额扶贫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特定的目标、特殊的制度,为既有自我创业能力和强烈改善生活条件愿望、又有可供发展生产的资源、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小额信贷扶贫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目标明确、无需抵押、担保、非营利性。

征信服务模式就是关于采集、调查、保存、整理、加工、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体制度框架。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小额扶贫信贷为视角,立足特困地区发展推进与小额信贷支持相对弱少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对依托于信用之上的小额扶贫信贷与征信服务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对德宏境内小额信贷扶贫这一模式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从征信服务的角度分析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选择及作用机理。并就小额信贷扶贫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型提出设想。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对于征信服务体系在提升小额扶贫信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就征信服务体系在推动小额扶贫信贷业务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在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方面主要是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演绎出我们认为最优的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信贷扶贫业务上的信用增级,依托征信服务水平的提升,创新特困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并以此全面深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为连片特困地区注入足够的资金奠定基础。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未能从更加严谨的计量角度对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进行分析。另外,基于扶贫信贷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式也是我们结合工作以及理论与案例分析而提出的设想,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扶贫信贷与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服务现状

德宏州开展小额扶贫贷款的金融机构现有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这方面的业务量较少,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种类较丰富,业务量较大,仅芒市农村信用社一家就开办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贷免扶补贴息贷款,失业人员小额创业贴息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红色信贷等扶贫贷款,这些小额扶贫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农村党员、失业、创业人员、小企业贷款利息负担。

(一)基本情况

从在邮储银行和信用社调研后看,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前负责贷款申请、材料初审、贷前信用调查,还有针对农户的信用评分这些方面来进行风险控制,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前的多部门协作方式降低了发放对象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小额信贷的可续性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政府统筹规划,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和低息贷款以及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各级政府扶贫办统筹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小额信贷工作,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二是贷款制度健全,在贷前、贷中、贷后对贷款人实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还辅之以征信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有政府信用作为支撑,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偿债能力和守信意识。

1.整体贫困情况。德宏有四个县市为省级特困地区,贫困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困群体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山区多、坝区少,少数民族村寨多;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和甘蔗种植为主;三是贫困山区群众普遍缺乏商品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小额扶贫信贷发放情况。截至2014年12月末,德宏州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964户,放款金额23495万元,余额为37197万元,占全州贷款总额的比例太小,对促进了德宏州特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实现成功创业和稳定经营的有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档及授信情况。截至2015年2月末,辖内农户总数245208户,已建立信用档案161836户,核贷农户118985户,核贷金额为445111万。已评定信用镇1个、信用村29个、信用组386个、信用户108430户;信用户单户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2015年1~2月累计申请贷款农户7687户,其中获得贷款户数为7152户,累计发生额54524万元,农贷面35.17%,申贷获得率93.04%。

4.发展扶贫信贷的现实约束。一是农户存在失信违约风险。从信用社了解到,截止2014年12月末,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应还款金额15648.6万元,实际还款金额15514.99万元,还款率为99.15%。违约贷款共37笔、金额133.61万元。二是存在系统性信用风险。小额扶贫信贷的本质就是以政府的信用替代分散贫困户的信用,以财政贴息信用为贫困户提供担保,2014年4季度应贴息资金191.6026万元,实际贴息金额9.57532万元,但截止2015年3月9.58494万元贴息资金仍未拨付,贴息资金的不及时拨付会带动整个扶贫信贷产生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银行信贷资金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德宏境内暂无信用担保、评价等中介机构,外地信用评价和担保机构费用对农户来说费用昂,保险公司由于农产品的变现价值不稳定,风险监控和内附防范难度较大,成本高,信用风险较大,所以对农业生产保险积极性不高。四是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型不完善。全州对农户的信用评级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档案,而信用社的经济档案仅对农户有信用评级,对家庭农业生产大户在信用等级评定的管理上未单独列明,主要评级模型、评级操作流程均按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进行。

三、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构建

金融机构在对农村各贷款贫困主体进行考量时,会充分考虑到贷款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周围群众对其诚信度的评价。而发展基于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模式,挖掘和重组农村产业链内部各经营主体的信用资源,必将有利于扩大农村贫困地区金融供给。

(一)目标和原则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发展扩大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与当前国家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方向完全一致。为确保扶贫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农户与银行、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以有效防范扶贫信贷信用违约风险为前提;以建设基于贫困地区各经济主体及产业链条的征信服务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强化贫困地区人群的信用意识、提升贫困地区各经济组织管理水平为抓手,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建立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机制为主要目标。

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德宏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体偏少(全州有75个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部门联动、普遍参与、支农惠农、多方受益、奖惩有效”原则,充分调动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各方的积极性,以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等征信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形成农村地区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评价体系,通过对征信服务产品的广泛有效应用,推动行政、社会、信贷资源与农村贫困地区信用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信用资源与新型农业经济良性互动。

(二)组织架构

建设符合有关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的农村贫困地区征信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到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用中介体系建设、征信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惩戒机制建设等等面相当广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沟通配合,协手推进。

图1农村征信服务系统组织架构图

围绕“信用户”、“信用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保险公司+农户”、“互助资金组织+农户”等不同增信模式,将发改委、扶贫办、农业、林业等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都加入农村征信服务体系组织架构中,依托各县市成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信用保险、信用评级、农村产权登记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有效手段,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实现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是政策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期和近期工作计划,由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协同组织建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及评价系统,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经济项目,将有关政策支持信息采集到系统;与扶贫办联系,将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相关资料采集到系统;采集与农户有关的实用的信用评价信息。二是联合开展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村的信用评价工作。三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创新,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需求跟进相应的信贷业务创新及信贷支持,并将已完成的信贷业务,将信用履约情况纳入系统。

图2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建设流程图

(三)运行机制

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单独依靠金融机构是无法完成信息的采集和信用中介市场的培育,所以,必须建立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为基础、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责、多方参与、涉农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产品信息的一个协同运行机制。

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上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德宏实际,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及开发利用,推动建设农村征信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户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2.构建扶贫信贷征信系统。一是以农业生产关系为纽带,系统主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贡米生产大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养殖企业、民族工艺品家族、贫困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信用户等;二是相对全面的信息采集,涵盖农村所有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链条上的主体的基本信息、经济信息、银行信息及非银行信息;三是增加征信辅助信息,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同订单执行情况及对企业、农户的评价信息、互助资金组织个体信息等。

3.培育信用意识。一是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和村民注意声誉的特点,加大对农户信用声誉的有效传播力度,建立长效的声誉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公示力度,促进农村地区信用奖惩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扶贫信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依托“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增强农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三是利用扶贫互助组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对农户增信。

4.加强农业经营、销售环节贷款环节信用的管理。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受季节、气候、自然的影响较明显,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管理不善,链条断裂易引起金融信用问题,在贫困地区应尽快扩大信用保险范围,建立信贷与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等相结合的银保联合形势,打造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高灵芝,胡旭昌.中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模式的综述与反思.济南大学学报[a].2005.

[2]徐祥临.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须抓主要矛盾[C].聚焦大开发1994-2002.

[3]彭贞贞,马骥.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征及扶贫开发的对策分析[B].商业经济,湖南省邵阳学院2013.

[4]梁鸿雁,史顺义.金融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甘肃金融,2012.8(71).

[5]牟颖.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研究[m].网教世界,学术交流,2012.21.

[6]李连三,曹亚廷.国外征人机构的产品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B].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7]何伟,周晓志.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情况分析.上海金融2005.5.

[8]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6.

[9]马文彬,朱怀庆.乡镇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及融资体系构建[a].财经科学,2003.3.

[10]刘攀.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融资模式选择[a].农村金融2011.6.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27-02

在高校中,档案信息资源是高校最具保留价值的信息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不断增多并且规模不断扩大,留下的档案资料只增不减,如何使这些资料有条理地、长久且完整地保存下去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档案是内容准确、利用价值高且全面的资料,以往都是存放在固定且保密的位置,但普遍存在丢失资料和占据空间等问题,有些高校为了节约储存空间,在学校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改革、科研、w科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管理、党群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没有及时有效地归档。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相应数据的有效归档以及高效利用。

一、大数据含义的相关理解和特征

1.大数据的含义

有关于大数据的定义有很多,有几个定位较为全面的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Gartner是一个较为权威的信息技术研究公司,它对大数据的理解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解,都对大数据的运用价值表示肯定。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高校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服务建设,能够促进其结构完善,加快信息数据储存和收集。

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具有四个个性鲜明的特征,一是数据容量很大,之前的“小数据”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很多组织或团体的需求,大数据系统将tB的容量上升到pB的容量;二是数据类型多,现如今数据类型有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这些信息都能以数据符号储存;三是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很高,例如如果储存视频,尤其是监控数据,一段视频储存数据中只有几个数据符号有价值;四是处理速度快,以秒来计算其处理速度,快速实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是与传统储存数据系统反差最大的一个特征。

二、大数据与档案的关系

《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单从档案的定义来看,除电子档案外,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与大数据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档案记录的信息可以称之为数据。从档案的特征来分析,档案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及原始记录性。而大数据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大数据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其内容也具有确定性,且其记录的内容只反映事物已经完成的状态,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因此,档案与大数据的关系仅是具有相似的特征,大数据是具有鲜明档案特性的数据集合。但是,从数据的保存价值来说,有些数据集合对国家和社会没有永久的保存价值,不需要永久保存。真正与大数据有直接联系的,只有电子档案一种形式,电子档案与大数据之间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

三、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大数据环境下,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大、种类多、并且这些数据信息的密度低,处理起来速度快。为顺应时代变化,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快速改变发展模式,在此环境下寻找新方向,避免与时代脱节,避免有价值的资料丢失,最大化运用高校档案服务资源,发挥其具有的价值。

2.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数据信息服务的时代需求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各式各样,并且需求的信息也是多样化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信息获取观念发生了改变。伴随着信息供给方要不断地拓展信息处理和发出方式,以数据、示例描述一个观点,增加说服力,提高服务质量,现在高校档案信息服务还没有做到这一点,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必须做到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相匹配,建立新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

3.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在各组织或团体内部产生和获取的信息不但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尤其是高等院校,人口基数大,信息资料量也相应大一些。传统的服务方式在现在环境中使用显得比较拖沓,服务范围小,受益者少,并且服务过程比较死板,手续多,用户对此系统反映不好。必须转变高校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才能保证其长效发展。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

1.基于大数据理念合理定位,深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

在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资源的提供者还是资源需求者都很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内部信息资源被分门别类,学生和老师可以输入关键字来获取信息,但是学校作为提供规范的教育平台,其内部资料具有方向感,也就是信息供给者根据环境有针对性地一些信息,需求者只能获取教育相关的信息。为了更加细化信息,提高高校发展速度,需要明确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方向,再确定发展模式和发现方法,找出合适的大数据产品,简化信息挖掘方法,提供档案共享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科学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打破以往档案资源不能外泄的思想,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2.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内外整合,构建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环境下,处理复杂的信息一定要有信息资源整合意识。做到信息整合首先要仔细分析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根据学校发展方向,有目的地收集信息,扩大资源途径,将传统的、纸质的资料与现在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将档案信息的侧重点突出,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服务系统。此外,学校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第三方高校档案资源、网络档案资源的合作关系,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充实现有的信息数据系统。从上面分析大数据特征可以看出,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处理速度快,施行一秒钟处理信息计划,因此,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根据高校发展方向,不断地完善和革新服务平台,满足用户需要。

3.充分运用云计算的架构优势,推动高校档案数字化升级

现在信息大部分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为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推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升级是必需的,在目前的l件下,信息数字化升级过程比较复杂,在升级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含量高,信息的准确度好,保证不会出现信息遗漏或更改的现象。此外,现在为了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升级效率,引进云技术,在构建信息网络构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使用该技术,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的灵敏度和广度,扩大用户使用权限。

4.加强档案信息服务思想认识,探索档案服务多元化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用户还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都需要具有资源共享的思想,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尤其是高校档案管理者,更需要具有资源共享的思想。不过在进行资源共享之前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重点在于权限分类,在确保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权限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分享,也吸收其他院校的优秀资源,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此外,将无形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形的经济价值还需要信息服务部门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从服务高校行政部门,向服务全校师生、服务社会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资源的价值。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化,根据资源类型与用户群体特征,构建多元化、个性化、业务化档案信息服务新模式。

5.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体系和共享模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获取很多的便利,实现了校内众多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档案信息的采集工作、管理工作等都形成了有效的协同互动。另外,大数据技术加强了各个档案之间的共享效率。大数据中的Dwa技术能够对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大数据技术管理下多种类型的共享模式,统一在大数据技术中心平台的管理控制之下,利用p2p技术,构建起对等的网络。在这一环境当中,每一个登录档案资源库的客户端都变成了收集端和利用端,各节点之间在大数据技术的处理下实现着平等的资源信息互换。

五、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很多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会发展自己是当前面临的困难。现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作为服务于高校的档案工作人员,也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实践中探索其发展方向,面对大量数据,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树立大数据理念,利用新技术、新措施、新手段大胆尝试创新,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数据的精准性、价值的真实性,不断推进高校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婷.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174.

[2]张金来.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智富时代,2016(10):156.

[3]毕大鹏.高校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196.

[4]刘加威.关于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6(4):58.

[5]高伟娜.“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交际,2016(15):48-149.

[6]张金来.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7):124-128.

[7]张惠.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初探[J].科技信息,2011(19).

[8]刘加威.智慧校园建设对数字档案管理的促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篇10

abstract:asthelocationretrievalaccuracyofminingmassivemusicresourcesinthecloudbigdataenvironmentisnothigh,positioningminingmethodofmassivemusicresourcesincloudcomputingenvironmentisimproved,andahigh?precisionpositioningminingmethodofmassivemusicresourcesbasedonadaptivecascaderetrievalcontrolisproposed.thesemanticfeaturesegmentationandtimeseriesstatespacereconstructionofdatainformationinmassivemusicresourcedatabaseareconductedaccordingtothekeywordsandmusictypes,andthentheself?correlationfeatureextractionofmassivemusicresourcesincloudcomputingenvironmentiscarriedout.theextractedself?correlationfeaturesaretakenasthepheromoneguidetomakehigh?precisionpositioningmining.theadaptivecascaderetrievalcontrolmodelisusedtocontroltheminingaccuracy.thesimulationanalysisresultsshowthatthismethodcanimprovethepositioningminingaccuracyofmusicresources,resourceutilizationanddataprecisionratio.

Keywords:cloudcomputingenvironment;massivemusicresources;locationmining;retrievalcontrol

?S着大数据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音乐资源通过Deepweb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于网络空间中,提供给网络用户进行有偿或者免费的下载[1]。对海量音乐资源的高效优化管理能提高音乐欣赏用户的体验,提高对音乐播放软件的认可度,海量音乐资源信息库是搜集、整理、收藏音乐资源并供人下载和播放的数据库,结合音乐播放软件实现音乐共享和传播。在云计算环境下,需要对海量音乐资源进行高精度定位,对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访问控制,提高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的管理和检索效率;因此研究音乐资源在云计算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挖掘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海量音乐资源信息预处理

1.1音乐资源信息语义特征分割

为了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的高精度定位挖掘,需要进行语义特征分割,降低资源定位挖掘的计算开销,采用自适应特征分割模型进行海量音乐资源库的存储音乐信息的数据特征重构和特征分割,去除冗余的信息特征[2?3]。音乐资源存储区域按音乐的歌词的关键词和音乐类型进行语义特征分割。音乐类型的存储本体特征通过自适应均衡分割方法被分为若干个(K个)数据子集,为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的语义特征并查集,满足:。根据音乐的播放环境和流行程度,进行资源分布区间的网格模型构建,使得音乐资源存储的状态分布结构满足,其中且。由此,采用决策树模型构建音乐资源信息检索和挖掘的特征访问控制模型。在进行音乐资源信息语义特征分割中需要首先创建一个空节点root作为根节点,在匹配节点的父节点处创建语义特征分割的分支结构模型[4],并通过规则数据集匹配的音乐资源的存储空间,进行节点匹配,搜索节点为root节点,以叶节点B:0.7为起始节点进行语义特征分割。在匹配节点的父节点处得到候选数据项为:,以节点C:0.8中的BC为搜索节点,得到语义特征分割的自适应概率分布为0.7×0.8=0.56,由此构建压缩的UF?tree决策树模型,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的音乐资源信息存储空间的语义特征分割如下:

式中:表示待匹配本体的关系模型;为到当前数据项在tiD集的概率分布。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库中的特征空间采样数据集,根据音乐资源信息语义特征分割结果,进行了分布式特征重构分析。

式中,为云计算环境下的音乐资源检索的统计频次参量。通过自适应级联检索控制,挖掘音乐资源的候选项集和产生频繁项集,提高对音乐的准确检索和定位挖掘能力。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音乐资源搜索节点初始化参数,音乐资源定位挖掘的概率向量,候选集allCandidate

输出:音乐资源挖掘的繁项集和规则集Frequentitems

(1)group?dependen=newmapReduceframework(null);

(2)parallelclosedfrequenttinDBgid

(3)LocalFptree.insert_tree(t,LocalFptree.root,G?List);

(4)filemanagementiteminnowGroup

//闭频繁项集特征分解

{HeapHp=parallelFp?Growth();

LocalFptree.FpGrowth(mininglargedata.,item,Hp);

//遍历每条事务数据

Support=0.0f;

add(candidateitem,Frequentitems)

end}

3实验测试分析

对海量音乐资源的定位挖掘仿真实验建立在Hadoop云计算平台上。仿真的硬件CpU为intel?Coretmi7?2600。采用matlab仿真工具进行数学仿真,结合酷狗、QQ音乐软件进行音乐资源的嵌入式访问接口设计和兼容性数据库存储,音乐软件通过100mB以太网相连在互联网中。对音乐资源进行语义特征分割的尺度为1.45,音?纷试吹氖?据信息流采样样本长度为1024,频带2~30kHz、时宽3.6ms,对Deepweb数据库中的海量音乐资源进行信息采样和挖掘定位仿真。根据上述实验环境设定,进行音乐资源的定位挖掘,以挖掘精度为测试评价指标,进行10000次挖掘实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到挖掘精度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图3为数据查准率对比。

据查准率对比

图3给出了以酷狗音乐软件为访问接口,采用本文设计的音乐资源定位挖掘方法和传统的挖掘方法进行音乐资源检索的查准率对比。分析上述仿真实验结果得知,采用本文方法进行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音乐资源的定位挖掘的精度较高,信息检索的查准率高于传统方法,实现高精度的定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