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7:00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全程监管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2

1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2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4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3

abstract:Subgradeisthemainbodyofhighway,whichrunsthroughthehighwayacrosstheboardandconnectswithbridge,tunnelandculvert.Subgradeisthefoundationoftheroadandsupportstheroad.thereisnotgoodpavementwithoutsolidsubgrade.Sohowtomakehighqualitysubgradeisthekeyofhighqualityhighway.withChina'srapiddevelopment,highwayconstructionisrapidlychanging,andtheoverallrequirementshighwayisincreasinglyhigh.Controllingsubgradeconstructionqualityhasbecomethetoppriorityofthehighwayconstruction.

关键词:公路生产;安全;原则

Keywords:highwayproduction;safety;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07-02

1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企业责任、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等方面。这一制度体现了企业在安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

1.1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这条原则,最先是由国务院领导提出实行的,并通过国务院(1993)50号文件正式的。这条原则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

自1985年,我国实行了“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明确企业需要贯彻执行的国家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对企业的劳动进行保护,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的工作责任。从而改变以往由政府包办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新形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1.2行业管理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安全的原则进行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技术干部,针对本行业组织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然后对本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1.3国家监察

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劳动安全监察。国家监察主要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对于违反法规、政策的企业易于纠正。但是它不能干涉事业单位内部操作的具体步骤、事务,也不能替代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1.4群众监督

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是工会的主要责任之一,工会对于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现象有权进行控告,这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权力。这种监督与国家安全监察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共同完成安全生产工作。

1.5劳动者遵章守纪

许多事故的发生都与职工的违章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在安全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不得违章操作。劳动者遵章守纪也是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2安全生产的原则

2.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指项目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要抓好生产与安全的“五同时”,即是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施工项目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国家和企业有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尽一切努力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避免一切的事故;其次,项目的最优化目标是高产、低耗、优质、安全,片面追求产量、产值,是无法达到最优化目标的。伤亡事故的突然发生,不仅会给企业,还可能给环境、社会、乃至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安全和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起来,应当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生产组织者在生产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当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上去,从组织上、制度上固定下来,以保证这一原则的实施。

2.2安全生产具有否决权

“安全生产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安全工作时衡量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优,但是必须是在安全的指标下进行完成的。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2.3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是指一切生产性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必须遵守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价。职业安全卫生技术的主体工程设计,也要同时进行施工。为了确保项目投资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药企,就要严格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编制或审定工程项目设计任务书时,必须编制或审定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要求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竣工验收时,必须由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完成情况及其质量评价报告,并经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验收签字后,方能投产使用。

2.4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在处理时实施:“四不放过”的原则,”四不放过”原则是指在因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必须坚持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①“四不放过”原则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因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主要原因,搞清楚各因素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分析的目的。

②“四不放过”原则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楚了,有关责任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还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企业员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并时刻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工作。

③“四不放过”原则要求在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事故处理时,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

④“四不放过”原则在对工伤事故进行处理时对于事故责任者要依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和事故原因的分析进行处理,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达到惩前毖后,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再发生的目的。

3结束语

总之,在我们工作之中,只有领导重视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将预防工作做好,然后避免潜在隐患的出现,这样才能够有效杜绝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再做事后分析和善后处理。

参考文献:

[1]李胜.论我国公路施工的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2]赵会霞,丁丽珍.浅谈中小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张琦,张少丽,张志中.公路施工的安全控制探讨[J].华章,2011(22).

[4]程朝斌.浅谈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交通财会,2010(01).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4

摘要近两年全国各类企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港口企业作为落实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其中一员也需要开展工作。

关键词遵循原则港口安全标准化管理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符合法规标准的原则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了“企业必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被提升到了国家上位法的高度。在新安法之前国家安监总局便已经出台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等配套法规标准要求。港口行业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也相继出台了港口行业安全标准。可见,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已经被法规化、制度化。因此,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须遵循符合法规标准的原则。

(二)遵循契合安全理念的原则

企业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理念,企业理念是各项管理的指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亦是如此。港口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应当在企业安全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总体模式,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基本要素逐项建立并完善。

(三)遵循实施齐抓共管的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涉及人员配备、安全投入、隐患整改等多项工作。其中的很多项工作不是安全管理部门一个部门所能独立承担并完成的,需要由有关工作主管部门配合实施,而且只有上层部门的管理还不能真正的实现看的见摸的着的标准化,必须有下级各级责任单位层层落实,才能最终将无形的管理工作转变为有形的标准现实。

(四)遵循基础现场并重的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应从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两方面出发,对照法规标准要求内容逐一落实,两方面没有轻重划分,要一手抓基础管理,一手抓现场管理,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做到两方面并重且均达标才能真正的实现标准化管理。

(五)遵循实施闭环管理的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了pDCa管理循环,其核思想就是管理工作要做到闭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需要实施闭环管理,既制定工作方案,对照方案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当中进行检查,对于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并评估实施效果。通过上述活动使管理形成闭环,实现管理程序化、标准化。

二、港口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实践及对策

目的的达成需要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有在港上市公司自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以来一直紧紧抓住工作要点,遵循标准化管理工作基本原则,主要实施了如下应对策略:

(一)职工福祉安全生产理念标准化

在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安全是职工最大福祉”的安全理念并形成了理念与标准化相融合的工作指导思想。通过两者融合,公司成功的构建了富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使标准化管理工作从安全理念和战略高度上首先实现了标准化。

(二)三二结合安全组织机构标准化

在安全组织标准化方面,公司实施“三级组织管理”,公司、基层单位两级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办公室,基层单位下属作业队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明确相应人员。

在安全机构标准化方面,公司实施“两级机构管理”,公司设立专职机构安全监督部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基层单位设立安全监督科负责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具体工作,两级机构均配备专职人员。目前公司的安全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已达200余人。“三二结合”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保障。

(三)三级三项安全制度管理标准化

在实践中,公司结合治理结构和法规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三级三项”安全制度管理的标准化策略。“三级制度”就是在公司、基层单位、作业队三级治理结构下,每级都要制定相应安全管理制度。“三项制度”就是在法律法规要求下,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其它安全管理制度各为一项的三项安全制度管理。

(四)统一制式安全基础资料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成果中最直观,最基础的就是安全基础资料实现标准化。在管理中,公司将各种安全基础资料划分为两大分类:一类为通用型,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记录、班前安全工作会议记录、现场安全检查记录等,另一类为专项型,是由职业健康、安全教育、消防安全、等专项工作资料构成。两类安全基础资料均由公司统一制订格式并印制下发执行。为做好安全基础资料的填写运行工作,公司专门起草并配发了相关“填写说明及要求”。

(五)可视建设现场作业环境标准化

在现场作业环境标准化管理中,公司以可视化建设为切入点,不惜安全投入,在危及人员作业安全、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等现场关键、醒目位置大量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识及有关牌、栏等可视化内容。仅2014年一年公司就设置标志标识、牌、栏面积达480余平米,实现了安全可视化全覆盖,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

(六)层层监管安全监督检查标准化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5

国内外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直接规定相对来说比较少,缺乏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全面的研究。相关国际协议和公约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以及wto中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部分国家制定了涉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性的法规,如英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8)和《基因操作规章》(1989)、法国的《控制遗传物质被改变了的机体的使用和扩散法》(1992)、美国的《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1976)和《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以及日本制定的《重组Dna实验管理条例》(1979)等。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监管方面,欧盟和美国两大阵营在对消费者知情权、管制理念及管制方法上都有鲜明反差。美国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对其采用的立法原则为科学原则,而欧盟则为预防原则。科学原则指的是不论是否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都应搜集足够的证据证明风险存在与相关措施间的因果关系。欧盟认为科学是存在局限性的,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构发生后才采取行动。在具体规则上欧盟采取强制标签制度、过程管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则为自愿标签制度、产品管理体系、较为宽松市场准入风险评估机制。美国制定《毒物控制法》、《国家种子鉴定法》、《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以及《联邦植物有害生物法》等,但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即对转基因产品不进行强制性标识。欧盟国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认为生物技术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强调风险预防,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比较严格,要求转基因食品在进口和上市销售之前,必须接受风险评估和获得批准。欧盟第178/2002号条例32(即《欧盟食品基本法》)要求,食品、原料以及生产食品的动物,以及任何用作食品的物质,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阶段,都能够被追踪到。

二、转基因生物法律保障立法理念及原则

1.风险监测的程序性原则

由于转基因生物存在着未知的风险,加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也可能导致其给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风险,而以现有科技尚不能完全预测,从而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危害的发生;此外,人类生活中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吸收抗生素或过敏源等,或可引发人体基因突变。同时,转基因科技还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危害一旦爆发,将是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风险监测,将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律调节的范围中来,对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检测和追踪,尽可能地规避并减少其损害。

2.公众参与原则

由于存在着政府失灵,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致使单靠政府的力量已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过程是公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必然。因此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已达到很多国家政府的共识。

3.公共利益原则

公共利益通常解释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由于转基因生物科技的使用涉及人类环境、健康以及物种的延续,在对于这类事关社会重大利益的立法上,应采取“公共利益原则”。对转基因产品,相对合理的基于公共利益考虑做法是“不安全推定”,而非“安全推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短期来看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很小,但长期的累积和间接的效应还很难说;转基因食品的跨物种感染问题可能性较小,但它的危害特别大,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如果我们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就先假设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对它实行科学的检测和严格的管理,趋利弊害,确保人类健康。

4.消费者知情原则

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尚未在科学层面得到确定,一旦产生危害,将会对消费者健康带来影响,所以有必要按照《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对于那些相信转基因产品无危害的消费者,须保证其可以选择转基因产品权利;而对于那些相信转基因产品可能具有危害性的消费者来说,也有必要使其能够选择非转基因食品。这是最基本的选择自由,体现了法律对最基本的人权保护。

三、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规制完善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和办法,如:颁布了《基因工程条例》、《农业生物基因工程条例》、《关于农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条例》等,旨在加强生物技术与Gmo的安全管理。在我国,建构并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是极为重要的,也应当是相关立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1.明确立法原则

一个国家若要指定出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法律规范,必定要在相关的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来进行。首先,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且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潜伏性、大规模性及不可逆转性。出于对生态环境与人类自身的尊重,中国应当借鉴欧盟法律中的“预防原则”,确立风险预防原则为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保障的首要原则。其次,如果立法采取管控措施,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推广速度会延缓。但是与保证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完整相比,付出延缓某些技术发明的推广速度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因此,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立法上应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对于一项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先做公共利益上的判定,符合公共利益予以鼓励,对风险未确定的新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则应采取谨慎态度。最后,以公众参与原则和消费者知情原则为辅佐。转基因生物产品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其管理过程。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给予广大消费者知情权,使他们对接触使用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潜在风险有所了解,给予消费者选择使用或不使用转基因产品的权利。

2.相关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中消费者知情同意、公众参与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基金制度存在空白,而这几项制度是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因此下文将重点对此进行分析。

(1)加强对消费者知情同意权利的保护

现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理念是信息透明原则。转基因食品、食品成分或最终食物中含有转基因的添加剂或加工助剂不加标签,事实上使转基因技术公司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标识”制度的设计是欲通过对转基因生物作出特别的标注以加强安全监督和风险管理。为切实保障、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应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具体的改进措施如下:扩大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对象范围及标注范围,不仅对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或是否为转基因生物进行标注说明,对过敏性、伦理学评价、风险提示等也应增加进标注的范围内;明确划定相关法律用语的范围,如对于界定生物中含有多少转基因成分,可设计一个参照数值并以其为基准。

(2)公众参与

政府自身并不完美,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包含着复杂的因素,致使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公众参与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重要条件,在公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决策的适用性、科学性。因此应加强转基因安全法律制定、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度。授权普通大众参与到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相关安全评估及管理工作中去,通过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有关的专业问题咨询,对国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意见,配合政府进行国家的生物安全建设。在政府制定转基因生物政策、法规、规划的预案和可行性论证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公众听证会等形式,征询、听取公众的意见,并可派公众代表参加论证会来决定该政策是否可以通过;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销售以及售后问题等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可开设相关的信息交流通道如热线电话、生物安全邮箱、官方微博等,以征求、听取公众建议、接受其监督;

(3)损害赔偿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6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以人为本;安全文化

平顶山大安煤业有限公司(原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庄矿),1966年破土动工,设计生产能力90万t,服务年限94.6年。矿井于1973年10月建成投产,1978年达到核定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煤97万t,同年进行矿井改扩建,1980年改建后核定生产能力115万t。该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与斜井联合开拓,中央并列压入式通风,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分水平盘区式双翼开采,一水平主采四3、四2煤层,分为3个采区(戊一、戊二、戊三)。该水平于1998年全部结束;二水平主采二1煤层,分为4个采区(己一、己二、己三与己四)。其中,己一、己二采区分别于2000和2001年结束,按照2006年重新核定的矿井生产能力36万t/年计算,尚可服务年限为2.5年。

由于上分层正规块段已回采完毕,现主要回采大巷煤柱和跨采空区布置的复采面,采区内地质情况已完全揭露。2013年回采区域无大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为采空区低洼处积水。沿采空区复采过程中,顶板为上分层跨落再生顶板,局部顶板锈结不好,给顶板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1转变思想,将安全管理思路由“管理”向“经营”转变

安全工作是事关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及企业强根固本的根本途径。要真正把煤矿安全工作做好,安全管理思路必须由“管理”向“经营”转换。实践证明,“安全经营”的思想,更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求。因为,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只要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按规定对照现场检查评定即可。安全管理规定有漏洞,是管理部门工作未做好,现场没落实好是基层工作不达标;从“安全经营”的角度出发,各级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人员要把做好现场安全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不仅要做到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而且要确保现场真正落实好,使基层部门及岗位人员,对各项管理规定,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现场落实不好,仍然反映的是各级管理部门工作做的不到位。因此,要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必须确立“安全经营”的机制。自上而下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且责、权、利要明晰。明确的工作职责,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尽责”;责、权、利明晰后,各级管理人员将会自觉地“尽心”去“经营”相关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从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入手,抓安全管理

标准化工作,不但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安全工作的基础;不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程,也是企业的形象工程,更是告别粗放、降低成本的效益工程。近年来,公司紧紧抓住“人”这一最重要、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抓管理、抓安全”的原则,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质量标准化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先行性工作上,努力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在巩固成绩、扩大战果、实现动态达标上多下工夫,以牢固扎实的标准化工作,改进整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投入来抓。认真落实培训员工计划,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脱产业余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帮教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法,举办区队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班,班组长以上干部安全质量标准化新标准培训班,举办各种业余培训班等。由区队长和班组长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全公司班组长以上的管理干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安全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有效改善了矿井现场管理状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重点加强干部上岗和管理人员的行为监督。强化干部上岗填写安全质量信息卡管理制度,在井底信息站严格考核。不填写此卡者,作为无效上岗处理。信息卡作为考核干部和管理人员上岗质量的重要依据。如发现因检查人员不负责任,未能发现明显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并导致严重后果的干部将给予严肃处理。其次是,坚持“抓标准化基础必先抓班组”的原则。认真落实班组评估考核办法,把标准化工作的优劣作为考核班组的重要依据,按月严格兑现,对班组实施严格考核,重奖重罚,有力调动了基层班组和班组长抓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从班组抓起,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3建立健全全员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靠大家。公司十分重视发挥全体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作用。为此,公司确立了“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通风员”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管理机制。井下一线员工是安全员的主体,要落实“懂安全知识、懂生产工艺、懂操作标准;会使用自救装备,会排查隐患,会自救互救;做到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懂、三会、三做到”的岗位标准。同时,制定共产党员安全监督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井下班组长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工会群众安全监督网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青年安全监督岗员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安监员管理制度,瓦检员管理制度及瓦斯管理整改措施,女工家属安全联保员管理制度,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各类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等。

4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实现持久安全

安全管理不仅要靠制度,更要靠文化。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而文化则是要培育一种安全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会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自觉防范安全事故。

(1)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

(2)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当地的企业环境,建设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要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3)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5结束语

做好煤矿安全管理,一要转变思想,将安全管理思路由“管理”向“经营”转变;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入手,抓安全管理;三要建立健全全员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四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实现持久安全。

参考文献:

[1]宋晓倩,耿殿明.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机理与治理对策[J].中国煤炭,2007(1).

[2]邵祥理.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工程,2006(3).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7

土建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对于优化土建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土建施工的管理效果对土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施工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发挥作用,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直接关系到土建施工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土建施工管理的基本现状、发展原则、优化管理措施等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现状,认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方式,合理地规划土建施工参考依据内容。

关键词: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措施

土建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土建施工的重要一项环节。根据土建施工的技术标准和实际效果品质,对土建的安全性、成本造价、施工质量等各项重要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传统施工方法下实现的经济最大收益相比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重要优势。采取有效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对实际的施工管理标准急性准确的分析,确定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实际优化措施,尽可能的完善土建施工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点。

1土建施工中现场管理的基本状态

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中,施工单位往往需要按照实际的项目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实际的施工工种、专业类别,设备器材等。采用有效的施工工艺、新技术材料、新标准控制方法进行多较多、多效益的分析,尽可能的减少材料成本的消耗,确保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建设目标。然而,实际土建现场管理确实存在较多体制管理不足的方面,土建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完善,用料过于浪费、收凝固人员的积极性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等。另外,施工安全存在隐患,为了节省时间,不重视施工安全的后续管理,这直接影响现场施工管理的整体进程,影响现场施工的有效管理,对施工整体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对于整体项目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土建现场施工优化的基础原则

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需要遵循宏观基本原则,重视近期实际施工使用的效果,重视长期土建施工发展的规模性,力求加强土建与社会经济的和谐统一规范,确保建筑施工各专业管理工作的有效协同作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法,逐步降低施工产生的各项劳动成本,逐步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水平[1]。按照实际施工的现场优化管理原则,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管理细则,确保施工现场生产的高度协调统一性,加强对施工质量的优化性原则管理,坚持以经济效果为管理中心,做到经济规范原则性统一,确保现场生产管理高密度的协调一致性作用,有效的防范施工主观随意事件的发展。坚持经济性发展基本原则,按照施工现场的管理标准,合理的规范有效施工成本的投入,逐步提高施工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的使用效率,激发市场经济综合竞争的发展。按照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原则,制定科学的规范可循标准,提高科学化工作的规律性发展,严格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标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作用,逐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3土建现场施工优化的对策方案

3.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

以科学化、严谨化、有效化的施工管理机制标准,确保劳动生产的安全性、生产资料的详实性,保证工程质量的合格有效性,提高安全作业标准,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效果。实际现场施工管理的内容较为繁琐,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逐步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确保生产规范秩序的有效运转。按照施工规范管理标准,建立起符合工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体制,对发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有效的检查和分析,积极研究实际需要解决的施工方案,及时调整和改进。

3.2落实施工方案

按照施工前的准备标准对实际的施工流程、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等内容进行管理,尽可能详实的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方案,确定施工的企业经济效益管理标准。施工方案需要符合实际规范的规模性质、施工构建、施工工期,对现场施工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受实际施工造价的影响,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安排和设计。施工方案设计的不同,施工实际的造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施工现场规划管理中需要重视设计的标准,从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尽可能的在施工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调查分析,考察实际的施工信息标准,记录存档相关施工方案,为施工方案的设计标准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及时搜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数据信息,采用综合对比的方式记录相关数据的价格和质量,选择具有施工资质的大企业进行合作[2]。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需要编制施工投资计划成本,注意设计的实际施工标准安排,按照施工进展、机械设备、人员的相关管理标准,合理的分析施工作业分配过程,对施工人员进行综合型的培训管理,尽可能的避免施工操作成本的增加,避免施工事故的产生。

3.3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按照现场施工的实际管理发展原则进行企业规划,需要对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步骤进行处理,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建筑现场施工的实际周期较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场实际的施工风险和难度较大。为了有效的完善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减少可能事故的发生概率,企业需要转变实际的观念,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长远发展和管理,不断玩啥家住施工的企业发展基础,提供啊综合市场竞争发展实力。施工中需要对设计的安全事故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一旦发现及时制止,不可以盲目的任意操作[3]。加强安全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格管理不同部门现场施工的管理要点,立足新概念,新思路,加强安全化的管理标准,确保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在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更新施工管理要点,完善安全管理的内容,做好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化管理,配合实际沟通要点建立符合实际施工安全的管理标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可控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建现场施工的管理优化对于土建施工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技术监督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分不开的。以科学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原则,制定合理的施工建设管理方案,提高现场施工经济管理效益发展水平,树立符合现场施工的管理举措,逐步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发展实力,建立符合土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技术指标,确保土建现场施工竞争发展优势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曹一峰单位:哈尔滨市兴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德梁.基于因子分析—模糊分析法的隧道土建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8

关键词:控制原则;管理;经济手段;电网建设

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可归纳为生产过程中对人、设备、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的综合管理。因此,电力生产企业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促进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一,控制原则

在电力生产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强化、规范安全管理,努力消除和控制风险的同时,作为一个企业,还要考虑资金投入、成本回收、新技术成熟程度、可行性分析、企业效益等因素。因此,综合运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来加强安全管理,还要遵循“合理、切实、可行、最低”的原则。合理原则:即安全管理风险控制应符合电网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电网技术水平要求,根据电网发展的合理前景进行,要与现场环境条件相一致,从实际出发,始终使安全管理工作符合现实条件的要求;可行原则: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对高危工作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除了切实合理,还要可行;最低原则:即以设备寿命期内的最佳投入、设备控制所发生的综合费用最低为原则。

二,统一与应急管理

1,统一调度。无论电力体制如何改,都必须坚持电网的统一调度,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电网安全的重要特征是瞬时性和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电网在面临危机时,所有与之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反应迅速,统一行动,密切协作。而往往在危机状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等之间的关系是法律和制度规范不到的。因此,当电网安全遭受危机时,应授予电网调度

统一指挥的权力。

2,统一规划。合理的电网结构只有在统一的电网规划下才能建立,在电网建设统一规划中要首先考虑电网安全。实践证明,如果电网规划缺乏安全约束条件,特别是电源布局不合理,将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后患。电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与时俱进的电网安全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

3,统一标准。电力体制改革后,虽然网厂分开,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之间资产纽带关系、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是电力运行各个环节对电力安全所应担负的责任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在安全生产上,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必须坚持统一管理,而且应明确由政府职能部门来负责电网安全的统一监督管理。

4,应急机制。人类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避免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要尽量缩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电网不发生事故是相对,发生事故是绝对的。作为电网企业来说,自身还应从企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内部机制。

三,引入经济手段

1,建立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首先是制定安全投入的认证办法,清晰界定安全投入的范围。设文安全投入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多种渠道。有了补偿机制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对安全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资金浪费,造成损失。

2,建立和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电网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需要足够的资金,以使电网的发展水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过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电价政策,加强对电价的管理,提高价格形成的透明度,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监管部门要对电价实行严格监管,尽可能使电价水平达到政府、电力企业和公众都满意,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又能保证电网的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素质措施

1,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根据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转状况和安全文化的独特性,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由四个层次组成:电力企业安全物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行为文化、电力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和电力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又称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有:倡导人性化管理、建全安全保障机制、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建立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终究还是取决于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素质。

3,重视科技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电力安全生产领域重大的技术、管理问题的科研、攻关,研究全国联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电力安全防护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技术、重大灾害评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安全问题,为电网安全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技术保证。

4,加大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安全科技必须有所超前,从而可以保证和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的发展,要继续加大安全科技经费的投入。

五,加强电网建设

第一,加快主网架协调发展,加快主网架建设,包括跨大区电网、区域电网、省网的网架建设,加快电网发展、强化电网结构,建设一个结构坚强、布局合理的电网,是保证电网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快网架建设,逐步创造条件,打开电磁环网,实现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同时,在电网发展过程中,应吸取国内外大停电事故教训,在决定电网规划、建设、投资等重大问题时,将电网安全纳入统一协调和考虑之中,促进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为电网安全提供合理的网架结构支。

第二,加快配网建设,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应积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理顺配电网建设和投资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配网建设资金问题,使配网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加强配网建设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制订配网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9

本刊记者就基于风险与基于事故的管控的区别、企业如何将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结合等问题,专访了张涌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总,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基于风险与基于事故两种管控模式,有哪些区别?风险管控的核心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张涌(以下简称“张”):风险管控是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它与基于事故的管控模式的不同在于,基于事故的管控其实质是基于事后的原因分析而采取的管控方式,它所防范的只是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同类事故的发生,无法实现对其他类型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因此它属于被动式控制方式。基于风险的管控模式则不同,它强调事前的预防,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估,找出企业可能存在导致事故后果的危害因素,评估其出现事故后果的风险,并进行全面的有效管控,它是全面预防所有可能的事故,是主动的控制方式。基于风险管控和基于事故管控两种模式也不是绝对对立的,风险管理失败后,也会发生事故,而发生了事故,我们也要基于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风险管控失败的地方,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在风险管理专业上,我们把基于事故的方式叫作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风险管控的原则,第一个强调找出风险点和管控方向。在时间、精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精准地掌握风险点,让企业能够找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到安全生产“心中有数”。

第二个原则,要找到风险管控的途径,从事故发生的不同阶段(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来综合考虑风险管控的工作思路、管控方法与手段,保证管控的充分性。如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如果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能发现违规安装及布设的电气设备及线路,那么就可能不会发生电气短路,也就不会引起火灾事故;发生电气线路短路后,如果建筑物用的材料不是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聚苯乙烯夹芯板,附属区房间内没有衣物、衣柜等可燃物,火势就不会扩大,就不会引起氨设备、管道爆炸;没有氨气泄漏,也不会加大火势,后果也不会这么严重;发生火灾时,如果有报警装置,如果逃生通道清晰、安全出口没有锁住,人员接受过安全培训与应急疏散演练,具备逃生自救的能力,那么大部分员工就能及时逃离现场,也不会造成121人的死亡。这就是我们说的全面、多维度思考风险管控的方法。

第三个原则就是系统性原则,通俗地讲就是“安全心中有底”,危险因素、隐患在哪里,如何从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现场环境改善等方面控制了然于心。很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如履薄冰,这其实就是心中没底的表现。而风险管控强调的“三全”模式――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底”。通过全员参与,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多种手段、途径兼容并蓄,对生产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风险管控。

第四个原则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不是毫无章法地要求所有员工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它强调两个关键点――责任制和安全意识。首先,责任制要落实。很多企业管理者、基层员工都认为安全生产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职责,不在其位不必谋其职责。甚至有一些领导,在生产现场连基本的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都不合规。这就是责任制未落实的表现。其次要唤醒安全意识。在生产现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是所有员工对自己爱护、对他人关心的价值观念的凝练概括。所有员工是包括企业领导者在内的,在整个风险管控的链条中,领导以身作则尤为重要。

第五个原则是行为和态度。如何让全员“自愿”参与到风险管控中来?唤醒员工的安全认知,形成统一的安全价值准则是关键一环。行为和态度是解决风险管理的动机问题。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观念,让员工深知不安全行为的后果,从而改变不安全行为。不能回避的是,以往实行的事故指标考核,让员工产生了安全只是与领导考核挂钩、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观念,要转变这一观念,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这就是第六个原则――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的成长就如孩子的成长,总是在磕磕碰碰中,慢慢长大。磕磕碰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持续改进。在改进中,要认识自己,找到客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认识自己?可以多角度地、反思似地认识,不局限于某一个隐患、某一个事故。当需要解决问题时,再坐下来仔细思考,究竟应该从哪一个环节下手。

总结一下,安全生产就是要将风险管控变成一个常态的工作,通过有效的风险管控系统与方法的应用,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记:请您谈一谈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互补?

张:早些年,我们一直做的是危险点识别与隐患排查,从单一、孤立的角度识别危险点与隐患,并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整个风险管控链条的驱动,为整改而整改,不考虑风险点与隐患存在的原因、持续的时间以及预防之策等。

因此,从表面上看,风险点识别与隐患排查工作看似整改了成百上千的问题,实际上,有些问题还会反复出现并持续存在。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其存在的根源。而且,当时的风险点识别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撑、方法支撑,就像空中楼阁,难以攀爬。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逻辑结构;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12文献标识码:a

1.总体设计原则

1.1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严格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煤矿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和安全监察的各项技术指导书,从业务、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建设和实施进行设计,充分体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1.2安全性和易用性原则。在系统建设方案设计时,需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信息技术安全标准,结合行业内业务应用的特点,强化信息安全建设,严格遵循安全建设原则和策略,并针对不同层面的使用者的应用水平,充分考虑系统的易用性,保障本系统建成后的应用与推广。

1.3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系统结构要按照开放性和扩展性原则设计。系统将与示范企业、国家总局的系统相连接,要采用开放性、标准化的平台设计以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设备、软件及信息资源;对于未来可能增添的新的子系统、新的用户对象都要留有业务接口和技术接口。

1.4系统性和实效性原则。统筹规划、统一设计,保证整个系统的统一和数据的一致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项服务工作,它的成败优劣必须从实际效果来衡量。因此,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

1.5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理念、新体系、新技术互相推出,因此,在设计理念、技术体系、产品选用等方面要求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以满足系统在很长的生命周期内有持续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6经济性原则。工程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力求减少浪费。

1.7可靠性原则。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系统配套具有升级能力。对网络带宽、接口数量、数据库容量都作一定的预留,并且可以通过设备在线升级、扩容等方式实现系统的扩展。

2.总体目标

本项目设计总目标为5个用户层,5个用户层分为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各监察分局、煤矿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4个系统平台为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日常办公平台、云计算平台和应急调度指挥平台。一个煤矿安全监察综合数据中心。通过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全部联入到该系统,起到实时的监控监察、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准确的事故风险分析作用。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杜绝或减少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通过云技术为基础,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基本信息、远程智能执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监察、应急管理、隐患及事故分析融为一体,实现与国家安监总局、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及所属分局、试点煤矿企业之间包括视频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对接目的。为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时了解和掌握吉林省煤矿安全生产情况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3.总体建设任务

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基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由数据接入层、服务层与业务应用层构成。全省建立一个煤矿安全信息化平台,通过数据分区、功能分区、权限分级为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用户提供按需定制服务。数据接入层利用语音网关、视频网关、数据网关对煤矿矿端安全生产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可信稳定可靠的采集,动态获取其他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具备面向行业监管服务能力的数据获取、存储、清洗、融合、分析、能力的数据中心。

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4.1系统总体架构图。本项目按照分层架构进行设计,5层包含用户层、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和平台支撑层,两体系包含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运维保障体系。

4.2系统网络架构图。整个系统依托互联网及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遵循数据完整性,分布式处理,互操作性,最优化,数据定位、数据的实际存储格式及存储数据所使用的方法对于用户是透明的,简单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等原则进行设计。

4.3数据中心逻辑结构。数据中心主要由数据资源层、加工层、专题数据层、管理层和服务层组成。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贯穿其中。数据资源层:从矿端采集到的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从第三方采集到的共享数据,数据中心自动产生的日志数据,应用系统产生的结果数据均归属该层。数据加工层:加工层利用矿端的原始数据及云应用产生的结果数据,通过数据抽取、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进一步抽到数据专题库(数据仓库),为监察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监察决策等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来源。专题数据层:通过数据加工层处理后,从不同维度高度提炼的数据,将保存在该层中,供业务系统调用并向用户展示。管理层:管理层主要指明了数据的管理指标以及管理方法。服务层主要用于对外提供数据服务接口,供云应用、系统进行调用交互。资源管理:数据资源管理为数据资源规划提供辅助作用,并方便普通用户使用规划成果、维护规划的成果及数据的工具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强调了数据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必要性,并指明了提供安全保障能力的途径。

结论

本项目建设内容既是吉林煤矿安全远程监察工作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不但满足吉林煤监局的工作需要,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国家煤监局等相关监管监察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升本项目的应用效能,同时也更加丰富整个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