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处置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8:41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1

[关键字]地质滑坡崩塌应急方案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p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4-215-2

0前言

2011年9月下旬,陕西省遭遇强降水,10市1区受灾,受灾县(区、市)达92个,受灾人口217.86万人,因灾死亡28人。其中商洛市商州区2人、洛南县1人。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道K1403~K1414桩段商州市麻街岭镇麻街岭北坡中流村东侧山体滑坡。导致西商线此段管道局部弯曲变形,天然气商州市输气中断。

1K1403~K1414段地质环境背景

1.1地形地貌

K1403~K1414管线敷设地段属剥蚀山区低中山地貌单元与丹江河谷阶地过渡地带,海拔一般在750~1200m,相对高差200~300m。沟谷多呈“V”型,坡度一般在30~50°,斜坡多被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植被较为发育。

1.2气象、水文

管线区地处秦岭山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均降水量768.3mm。降水夏季314.1mm,多大雨,暴雨;秋季降水量225.2mm,占年降水量的31.15%,多连阴雨。2011年9月降水量资料未收集到。管线北侧河流为丹江,常流量为24.5m3/s,年平均径流量13.5×109m3。丹江在洪水期水深5~5.5m,流速5.5~6m3/s;常水期水深1.5~2m,流速1.2m3/s;枯水期水深0.5~1m,流速0.5~0.7m3/s。

1.3地层岩性

元古界(pt)宽坪群(pt2kn):管线沿线主要岩性为绿帘绿泥片岩、钠长绿帘阳起片岩、绿帘绿泥阳起片岩,主要分布与管线北段;硅质条带(纹)大理岩、条带状石英大理岩、透闪大理岩为主,夹石英岩分布于管线南段。地层产状与坡向一致,属顺向坡。第四系全新统(Qh)冲洪积层(Qhal+pl):分布于丹江河谷阶地区。岩性下部为砂、砾卵石,松散状,厚数米,不稳定,上部为黄棕、褐黄色粉质粘土,厚数米。坡积、残积层(Qhdl+el):分布于坡体表层,岩性为粘性土、含碎石粘性土、碎石土,松散或可塑状,厚度变化大,厚数米,为本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易崩易滑体,此次的天然气管线破坏多与此有关。

1.4水文地质特征

本次地质灾害形成与上层滞水关系密切。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片岩、片麻岩)之上的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坡度较陡的地段,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方式流走,因而不易形成上层滞水。但在坡度较缓处,尤其是能汇集雨水的洼地,却最易于形成上层滞水。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由于滑坡地段属顺向坡,强降水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是此次管线地段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因

1.5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岩体:按岩石强度、结构、建造将岩体分为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三类。①坚硬岩类:主要为深变质石英岩,以元古界宽坪群为主,岩性较为复杂,为薄层~中厚层结构,力学强度高,具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②较松软的片麻岩组:岩性主要为片岩,岩体结构类型多呈层状结构,由于岩层较为古老,构造活动强烈,导致岩石较为破碎,节理、裂隙发育。③软弱片状浅变质岩组:区内局部出露,岩性以千枚岩为主,千枚状结构,力学强度低,片理发育,各向异性明显,抗风化侵蚀能力差,遇水软化,全风化~强风化带厚数米~数十米,风化岩体呈碎片状。该套岩体既是区内易滑体,也是残坡积层滑坡的滑动接触面。

土体:按照工程地质特性划分为粘性土、卵砾类土、砂砾土、碎石土四类。①粘性土:分布于丹江河谷阶地区及局部坡体表层,土质不均。②卵、砾类土:分布于丹江漫滩和河床地段,岩性以砂卵石为主,夹含砾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等透镜体。以均一结构为主,松散,渗透性强,中密~密实,分选差,承载力中等,抗冲蚀力弱,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冲积砂砾③土和砂:岩性疏松,中密,厚度不稳定,承载力中等或偏小,易被冲蚀,工程地质性质较差。④碎石土:主要覆盖于斜坡凹地或堆积于沟谷坡脚地带,厚度变化较大,粒度大小混杂,含有机质,孔隙度高,结构疏松,承载力低,稳定性差,工程地质性极差,是该区堆积层滑坡的主体。

1.6人类工程活动

312国道公路建设,切坡、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坡体的稳定性,使原本稳定边坡力学平衡被破坏,稳定变为不稳定,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地质灾害现状及稳定性、危险性预测评价

经现场实地调查,确定天然气输气K1403~K1414桩段调查区有地质灾害点5处,其中滑坡点3处,崩塌2处。

2.1滑坡

H1滑坡,位于麻街岭镇中流村东侧,即原始管道沿丹江河滩地敷设至土地庙穿越312国道,沿国道右侧挡土墙向山顶敷设段,北侧为312国道及丹江,坐标:X=3756920、Y=37393700。

滑坡所处微地貌为陡坡,上部坡度约30°,下部约50°,前缘因修建312国道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坡面植被以草地、灌木为主。滑坡在平面上呈半圆形,滑坡体高程介于794~850m,长120m,宽70m,厚2~3m,体积约2.1×104m3,属小型堆积层滑坡,滑向13°。滑坡体组成物质下部为片岩强风化碎块石,粒径一般为5~10cm,最大50cm,结构松散。上部为含碎石粘土,碎石含量10%~15%,粒径一般为0.5~3cm,呈可塑~软塑状态。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片岩,为顺向坡。滑坡体与下伏基岩接触的风化带为滑面。滑坡诱发因素为强降水。致使原输气管道受损,停止运营。该滑坡已滑方量约500m3,后缘滑壁高1.1~2.0m,坡面出现多条弧形拉张裂缝及剪切裂缝,最长约80m,错坎高60~80cm,裂缝宽20~60cm,现状稳定性差。在强降雨及人工扰动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动,威胁下部312国道、车辆行人的安全,危害较严重,危险性大。

H2滑坡,该滑坡位于麻街岭镇郭家堂村312国道南侧,坐标:n:X=3756500、Y=37393980。滑坡所处微地貌为缓坡,上部坡度约25°,下部约20°,坡面开挖耕种,前缘因修建312国道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植被覆盖差。滑坡在平面上呈舌形,高程802~1050m,长500m,宽150~250m,厚2~5m,体积约35×104m3,属中型堆积层滑坡,滑向15°。滑坡体组成物质为粘土。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滑动面为碎石土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修路切坡,在降水因素影响下局部变形,产生多个次级滑体,出现错坎及拉张裂缝,现状稳定性差,可能发生再次滑动,威胁312国道车辆行人的安全,危害较严重,危险性中等。

H3滑坡,该滑坡位于麻街岭镇郭家堂村312国道南侧,坐标:X=3756570、Y=37394360。滑坡所处微地貌为陡坡,坡度约40°,坡面植被以草地为主,覆盖差。滑坡在平面上呈半圆形,高程805~920m之间,长200m,宽120m,厚1~3m,体积约4.8×104m3,属小型堆积层滑坡,总体滑向335°。滑坡体组成物质为碎石土,土石比约2:8,碎石粒径一般为2~10cm,最大20cm,结构松散。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滑面为滑坡体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滑坡体前缘紧邻沟道,野外调查发现滑坡体中下部有新近滑塌迹象。该滑坡现状稳定性较差,在强降水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动,无威胁对象,危害较轻,危险性小。

2.2崩塌

该区段共发现崩塌灾害点2处,多发育于坡度大于60°的破碎边坡地带(人工高边坡附近),节理、裂隙发育,规模为小型,分述如下:B1崩塌:该崩塌位于312国道南侧人工边坡体,坐标:X=3757040、Y=37393780。崩塌体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位于斜坡下部,高程介于797~817m,宽80m,高20m,厚3~4m,体积0.56×104m3,属小型岩质崩塌,崩向16°。崩塌体局部已发生崩塌,崩落石块规模为5×4×3m3。崩塌体组成物质为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产状16°∠46°。因修路爆破取石,斩坡,坡体较陡,坡面下部基岩,植被破坏。该崩塌体现状稳定性较差,主要威胁下部312国道及过往行人安全,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B2崩塌:该崩塌位于312国道石咀庙桥南侧沟道西侧坡体,坐标:X=3756940、Y=37393970。崩塌体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高程介于805~835m,宽120m,高10~30m,厚2~3m,体积0.6×104m3,属小型岩质崩塌,崩向108°。崩塌体局部已发生崩塌,崩落方量约15m3。崩塌体组成物质为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产状30°∠36°。坡体陡峭,坡面基岩,植被差。该崩塌体现状稳定性较差,无威胁对象,危害程度轻,危险性小。

综上,管线沿线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3处,均为残坡积滑坡,其中2处为小型滑坡,1处为中型滑坡,现状稳定性差2处,较差1处,危险性大1处(H1),危险性中等1处(H2),危险性小1处(H3);崩塌灾害点2处,现状稳定性均较差,危险性中等1处,危险性小1处。

3应急处置方案

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结果,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结合设计院管线敷设有关规程,针对天然气输气管道K1403~K1414桩段特提出如下三套应急处置方案。

方案一,管道沿河滩地敷设,于土坡前东沟村小桥涵洞处穿越312国道,接着沿国道右侧敷设至山前沿目前山体较为稳定的地段上山,于原K90+100桩处和现有管道碰头。改线起点为东沟村北侧土坡前管道,改线终点为原K90+100里程后出,推荐方案一管道长度约634m。管线末段通过该滑坡体中后部,原管线K1403~K1414桩段通过H1滑坡体。由于该滑坡后缘裂缝发育,稳定性差,该方案必须对滑坡进行有效地工程治理后,才能保证输气管线运营安全,治理滑坡H1需要采取削方卸载,坡脚支护等,费用相对较高,而且需要办理林地征用等手续,工程期限较长。

方案二,管道沿河滩地敷设,穿过土坡后继续沿312国道和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615m处经312国道小拱桥涵洞底穿越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管道碰头。改线起点为施工改线顶管穿越312国道左侧前,改线终点为原FS532桩,推荐方案二管道长度约为1170m。线路西距H1约300m,不受其影响。该方案沿线基岩,无滑坡,岩质崩塌规模小,工程治理费用低,但管线敷设过程中施工难度相对较大。

方案三,方案三沿用方案二思路,管道在穿过土坡后继续沿312国道和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郭家堂村前顶管穿越312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管道1414桩碰头。改线起点为施工改线顶管穿越312国道前,改线终点为原设计FS534桩,管道长度约为2640m。线路西距H1滑坡约700m,但受H2、H3滑坡影响,且线路长度大,费用相对较高,但施工方便。

经现场调查结合三方案对比,改线方案二安全性高,合理,经济可行。推荐应急处置方案二为首选方案。

管道沿河滩地敷设,以原1403桩为起点,沿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615m处经312国道石咀庙桥底涵洞处穿越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原管道,管道长度约为0.95km。

该方案经过严格的勘察设计,采取可行的建设方案及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2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某县地质灾害预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效有序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四)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救援机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地质灾害发生地政府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依法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3.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城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加强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适时进行演练,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任务

(一)定兴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启动定兴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县突发地质灾害救援工作,支持地质灾害发生地救援工作。

县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常务副县长任指挥长,政府办公室、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指挥长,宣传部、网信办、发改局、教体局、工信局、公安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定兴分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局、应急管理局、保定银保监分局定兴监管组、武装部、消防救援大队、供电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

县应急救援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分析、判断成灾原因,确定应急救援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乡镇、部门对地质灾害发生地进行紧急救援;按规定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请求上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派遣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支援;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工作。

(二)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县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突发地质灾害的灾情、应急处置和救灾进展情况;传达贯彻上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要求,协调有关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情况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组织救援情况的新闻工作;起草文件、简报和其他材料,负责各类文件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应急救援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宣传部负责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新闻工作,组织协调新闻媒体配合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确保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网信办负责对涉地质灾害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必要时采取管控措施对网络谣传等不实信息进行处置。

发改局负责重大灾后重建项目的安排协调和监督管理。

教体局负责协助政府修复损毁的校舍或者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

工信局负责组织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尽快抢修损毁的通信设施、保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通信保障。

公安局负责协助政府动员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行组织受威胁人员避灾疏散;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打击蓄意扩大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的违法活动;迅速疏导交通,必要时对地质灾害发生地和通往地质灾害发生地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财政局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补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并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资金分配及使用的指导和管理。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我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应急救援的措施建议。

市生态环境局定兴分局负责加强地质灾害发生地环境监测,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危害。

住建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供气、供暖设施免遭损毁;组织力量抢修损毁的供气、供暖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交通运输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救灾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运输。

水利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水利设施免遭损毁;组织力量抢修损毁的供水和水利等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

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人员在地质灾害发生地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对动物疫情的监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爆发流行;组织有关单位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进行抢救,并就地质灾害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协调上级气象部门提供地质灾害发生地相关实况资料和天气预报信息,并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做好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商务局负责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期间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监测,协调商务系统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组织修复被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卫健局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根据需要协调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对我县提供技术支持;协调地质灾害发生地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

应急管理局负责我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组织指挥专业救援队伍抢救遇险遇难人员;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和地质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对地质灾害引发的水灾、森林草原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及爆炸等灾害事故进行处置;负责并指导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和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妥善安排临时避难场所,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救灾款物分配、发放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对易因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加强地震监测。

保定银保监分局定兴监管组负责推动突发地质灾害保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督促有关单位及时依法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武装部负责协调现役、预备役部队和组织民兵赶赴地质灾害发生地,组织指挥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协助开展工程抢险工作。

消防救援大队负责组织指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赶赴地质灾害发生地,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对地质灾害引发的水灾、火灾等灾害事故进行抢险救援。

供电公司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供电设施免遭损毁;组织力量尽快抢修损毁供电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应急发电设备,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电力保障。

各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预警和实际情况,及时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转移工作;负责辖区地质灾害避险场所的建设,并做好物资储备;统一领导与指挥本辖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将相关地质灾害信息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

三、预防与预警

(一)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自然资源部门要与水利、气象、地震等部门密切合作,互通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相关信息。

2.信息收集与分析。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有关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预防预警行动。

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县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我县行政区域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政府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复查和动态巡查制度,组织对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经常性巡回检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进行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复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制定防灾预案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

3.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要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逐点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制定防灾预案,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并向所有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群众发放防灾责任卡和防灾明白卡,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

4.健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县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要按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当地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做好防灾避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1.险情灾情报告。有关乡镇(城区)、村(社区)、单位和个人发现或接报地质灾害险情,应立即向当地群众示警,同时向自然资源部门报告;地质灾害已经发生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财产损失的,还应立即向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2.速报时限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到当地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在1个半小时内书面逐级上报至省自然资源厅,同时抄报应急管理局;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要在20分钟内电话、35分钟内书面逐级上报至省自然资源厅,同时抄报省应急管理厅。

应急管理局接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要在1个半小时内书面逐级上报至省应急管理厅;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要在25分钟内电话、35分钟内书面逐级上报至省应急管理厅,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当出现超出当地政府处置能力的险情时,当地政府迅速向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提出支援需求和处置方案。

上级党委、政府对报告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速报渠道。速报采用传真、信息网络传输等方式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先电话报告,后补充书面报告。

4.速报内容。突发地质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险情灾情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危害对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根据事态进展,及时做好后续处置情况续报工作;情况有变化的,应在进一步核实后,将情况续报和核报。

四、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突发地质灾害按其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4个级别: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0人以上,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应急管理部门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时,按照地质灾害等级,向县政府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建议,经县政府批准后,将响应决定通报本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立即按照职责分工,集结队伍人员,畅通联络方式,做好应急准备。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报告后,政府要立即组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向上级政府报告。

(二)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要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应急救援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当出现超出省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组织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省政府将向国家请求支援,县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规定和国家统一部署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要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应急救援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必要时,省政府将邀请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县应急救援指挥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中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要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应急救援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必要时,省政府将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指导市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县应急救援指挥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要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应急救援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必要时,请求市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和指导县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三)应急响应结束。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县政府要及时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六、工作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与装备保障。要加快组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和救灾力量及时到位,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武警部队、乡镇(城区)、村(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应急救援力量,日常要坚持有针对性地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落实。

要适当储备用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安置、伤员医疗救治、工程抢险等工作必需的抢险救灾物资装备,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供应。

(二)通信与信息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电话、无线电台和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络,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应急技术保障。

1.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配合省、市自然资源和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专家队伍建设,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地质灾害应急科学研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及单位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和投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科技含量。

(四)宣传教育。自然资源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以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和救援队伍要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应急防治和救援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

(五)监督检查。应急管理局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有关部门,定期对地质灾害应急保障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自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七、奖励与处罚

(一)奖励。对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中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依照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处罚。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中,不正确履行法定应急防治和救灾职责,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地质灾害重要情况,截留、挪用应急防治资金、物资,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预案管理与更新

(一)预案管理。本预案由应急管理局牵头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施行。并报省应急管理厅备案。

(二)预案更新。本预案由应急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出修订建议,报县政府批准后施行。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九、附则

(一)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二)其他。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本预案由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3

 

为切实做好2021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阳泉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阳泉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2021年度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全区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处,按类型分:地面塌陷5处,崩塌5处。按险情等级分:中型1处,小型9处。全区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

二、2021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2021年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21年我区年降水量为528.9~546.3mm,接近常年同期;年平均气温9.8~12.0℃,比常年同期偏高0.5℃左右。

今年我区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汛期降水较常年偏多。特别是汛期,天气气候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强对流天气多,短时强降雨、局地的暴雨洪涝等天气,极易诱发山洪、地质灾害。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极端性更强,出现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局地较大洪涝的可能性大。结合我区地形和地质特点,需重点关注和防范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引发的黄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风险,尤其是积涝易发地区需早做准备,严加防范。

(二)2021年地质灾害高发时期

根据我区历年的降雨情况,我区多雨时段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在降雨条件下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2021年冰雪消融期及6、7、8、9月份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区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主要为潜在崩塌。潜在崩塌与降水量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2021年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强化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要深入到灾情、险情大的隐患点督导检查。区政府、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及有关单位要逐级颁发责任状,发放“一书两卡”。

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区应急管理局统筹,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并组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局,并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及日常工作。隐患点要制定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在汛期要结合降水趋势,周密部署防治工作。一旦发生灾情,由区应急管理局负责牵头处置,区自然资源局做好配合工作。

(二)切实关注重点环节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各级各部门要高度关注冰雪冻融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冻融期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落实值守值班制度。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在汛期对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进行全面督促检查。

做好预警预报。利用气象短信等形式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

做好应急准备。应急管理部门要指导协调地质灾害应急相关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应急演练,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

(三)全面做好群测群防

义井镇、各街道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社区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保持监测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工作积极性,按要求为监测人员适当发放工作补助,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四)持续深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分类处置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并扎实开展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进一步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密切关注高陡边坡附近建筑物、街区排水系统是否完备,认真仔细查看用水是否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威胁。及时补充完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数据,制定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明确责任人及监测人,并进行公示。

对已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隐患,要加快推进分类处置工作。对纳入工程治理的隐患点,要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对纳入搬迁避让的隐患点,要制定搬迁方案,加快组织实施;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明确专人盯守,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避险撤离。

(五)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力度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制作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活页、挂图、动画、影视光盘等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在电视台播放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片,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深入每个隐患点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宣传,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充分利用“4·22”“5·12”“6·25”“10·13”等时机开展广场式防灾减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口号,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全方位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区政府负责组织义井镇、各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本行政区内隐患点群测群防员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

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组织人民群众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或易发区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熟知避灾地点,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汛前要组织1次示范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进行以避险为主的防灾演练,努力提高各级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能力。

(六)稳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作

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工作。选择部分威胁严重且近期无法开展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设备支持,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开展专业监测,进一步提高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是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政治担当。要及早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严峻形势,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一旦发生重大灾情险情,要靠前指挥,及时处置,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有力、抢险有序、救灾有效。

(二)严格责任分工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有关单位防灾主体责任。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教育、文旅、卫健、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等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成员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建立联防联控的日常联动协调机制。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因领导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规划编制、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所必需的交通、通讯、物资器材等装备。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省内地质勘查队伍现有优势和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逐步解决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不强、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附件:阳泉市城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名单

 

 

 

 

 

附件

阳泉市城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

名  单

组 长:王东红   区政府党组成员

副组长:杜玉峰  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史满瑞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成 员:杨小军  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王 亮  区国土资源事务中心主任

郝建忠  区发展和改革局一级主任科员

李俊生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赵文斌 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海斌 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副局长

王建平  区财政局副局长

郭俊峰  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四级调研员

王 栋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素花 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周绍林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主任科员

黄振亮  区人武部副部长

王维平   山西北方晋东化工有限公司武装保卫处处长

郭建斌  国网阳泉市平坦供电公司副经理

周 欣  义井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王苗苗  上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刘军辉  下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李玺斌  北大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张晓冠  南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高一梅  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申军华   坡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王亮(兼)。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4

关键词:水浸纸质档案应急抢救减湿干燥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洪涝水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袭击。档案馆等部门往往受到波及,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档案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档案资料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如在灾害中发生损毁或严重受损而失去利用价值,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加强水浸纸质档案的应急抢救与保护对策研究,增强档案部门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与妥善处置,把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已成为档案界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档案馆水灾危害分析

根据以往案例分析,主要灾害种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灾有关系。如火灾对档案的直接破坏有烧毁、高温老化、烟熏等,间接的破坏有被消防水淹或污染等;地震造成建筑物坍塌,馆库内设施、设备毁坏,柜架系统坍塌或倾斜,档案被掩埋,地震灾害伴随的大雨等恶劣气候,导致档案被水淹浸。如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某馆建筑物受损,随后的暴雨使被掩埋的档案受雨淋。由此可见,水灾是最最常见的一类灾害。水淹的危害可分为两类,一是气候性的,如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水;二是与建筑物有关的,如给排水系统故障等,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档案被破坏,严重时馆库建筑物受损。

(一)水浸对纸质档案载体和字迹的损害

1.纸张变形:纸主要是由纤维(即植物纤维)构成的,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oH)有亲水性,纸的表面存在毛细管(多孔体系)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在正常情况下,纸张的含水量为7%~8%,当发生水灾时,由于水的含量突然增加,水分子侵入纤维素分子链之间,破坏了纤维素之间氢键的结合力,引起纸张变形。水灾会造成纸张的机械强度明显下降,出现破损、粘连等现象。

据实验室内研究,选择宣纸、毛边纸、复印纸、书写纸和新闻纸等常用纸张,进行纸张吸水性模拟试验。发现供试纸张吸水量明显。如100克重的宣纸在自来水中浸3小时和6小时(实验室内温度为26℃),重量分别是水浸前的4.88倍和4.93倍。水浸7小时,宣纸的吸水量处于饱和状态。由于造纸工艺和纸张成分不同,不同种类纸张的吸水量和吸水速率有差异。

2.纸张老化:在水浸状态下,会加速纸张的酸化,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水中的各种杂质可能带来其他破坏作用,如酸性的杂质,成为纸张中各类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加速纸张老化的化学反应。还由于水中泥沙等杂质的影响,污染档案载体材料。

3.字迹扩散:常见的字迹种类有:墨汁字迹、墨水字迹、圆珠笔字迹、中性笔字迹等,字迹的化学成分有颜料和染料等,不同种类的字迹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不同,耐水性差的字迹如染料字迹遇水后易发生扩散、渗透,甚至消失。

(二)水浸引发霉变现象

纸质档案受水淹浸后,极易出现霉变、纸张粘连等问题。特别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季节往往是气温较高的季节,高温高湿的协同作用给霉菌等有害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时霉变现象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如某馆受地震影响,建筑物倒塌,导致档案被掩埋、受雨淋,并滋生霉菌。经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有关人员实验室内鉴定,发现八属十种霉菌,分别是黄曲霉、黑曲霉、杂色曲霉、球毛壳霉、黑色葡萄状穗霉、青霉、木霉、交链孢霉、镰刀菌、矛束孢霉等。这些菌种在湿热条件下能引起纸张等材料的严重生霉变质,如黑曲霉、球毛壳、木霉等种类具有多种活性强大的酶系,能分解纸张中的纤维素,并能产生多种有机酸,引起纸张酸性增加。还发现受损档案污染材料中存在寄生性有害生物,这些有害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某单位地下室库房因受降雨影响,墙体裂缝渗水,放置于底层档案柜中的合同等文件被水淹后发生霉变、粘连。

二、抢救水浸纸质档案的程序

水浸纸质档案在潮湿和污浊的环境内,将会产生大量霉菌。霉菌会侵蚀纸质档案载体材料和字迹。因此,要对处于水浸状态和严重受潮的档案尽快抢救,防止其进一步受损。如拖延了时间,遭受的损失将无法挽回。总结分析有关案例,对于受损档案的抢救需要采取以下程序。

(一)灾情的调查研究

一旦发生水灾等灾害、档案受损事件,应尽快开展灾情的调查研究,确认受损材料的范围、程度和潜在的危险等,以便尽快采取对策。调查工作应从档案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前者如受损档案载体、字迹材料种类、受损状况等;后者则主要包括灾后档案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光照、洁净度和有害生物等。调查内容包括相应对象的价值、特性、结构、成分等。为掌握受损档案的具体情况,制定抢救方案,编制受损情况评估报告和经费预算报告等提供重要依据。

编制档案材料受损情况调查表,将档号、载体种类、受损情况(泥斑、菌斑、水渍、黏结、破损面积、字迹扩散等)、调查时间和调查人员等信息记录到调查表上,按受损程度、档案内容的重要程度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与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标准相比较,形成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为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参考。

(二)受损情况评估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抢救受损档案和申请抢救费用等。首先要鉴定受损档案的价值,将内容独特、价值珍贵的档案列入优先和重点抢救的对象;其次,要界定档案的受损类型与评估受损程度,以便采取针对性抢救方法。

(三)制定抢救工作方案

在调查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抢救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流程、物资准备,制定转移方案、去污、冷冻处置、减湿干燥和预防霉变等方法;还要制定环境温湿度、霉菌滋生和纸张含水量等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细节,以确保受损档案得到有序、合理地抢救和科学保护;通过最畅通的渠道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保障,落实受损档案的抢救方案。

三、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方法

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方法主要包括:去污、冷冻处置、减湿干燥等。

(一)去污方法

1.除尘处理:灰尘对档案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灰尘上附有各种菌类,它们会侵蚀档案,而且灰尘是带有棱角的颗粒物,在整理档案过程中会磨损纸张等载体材料和字迹。

对污染较轻的,可用干净的羊毛软刷轻轻刷去档案表面的灰尘;对污染较明显的,可在工作台上铺上洁净纸张或塑料薄膜,将档案平展于上方,然后采用小型吸尘器、毛笔等对档案表面的灰尘进行处理。在缝隙处,可用洗耳球将尘土吹出再吸除。工作时应注意定时更换、清洗羊毛软刷等用具,使用吸尘器应有防护措施,选用具有调节吸力的吸尘器,保证除尘安全。还要对吸尘器的集尘袋及时进行清理,避免二次污染。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纯棉手套,并及时清洗。

2.去除污渍:如洪灾、泥石流等灾害波及到档案馆,受损档案会沾染有泥沙、泥浆等污物,或因泥土或污水中的黏性物质,纸张相互粘连。可采用水洗法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少量(局部)泥斑去污方法:在去污部位下方垫上吸水纸张,用小毛笔蘸清水清除泥斑,然后用滤纸等吸水材料吸除纸张表面的水分。当纸质档案上沾有明显泥斑(有的为黏土),水渍等污斑时,用软毛刷蘸以温水(60℃左右)轻轻去除,然后用吸水纸张吸除水分。也可把档案平铺在案台上,把案台一边垫高,形成斜面,以便污水从低处流出。对于单页档案的去污可放在玻璃板上,用毛笔蘸清水小心清除。借助于玻璃板将档案慢慢移动至平坦干燥处,用吸水材料去除明水,压平、自然干燥。处理前要检查字迹,如发现水溶性,要改用其他方法。

(二)冷冻处置

被水浸泡的纸质档案可能在48小时内滋生霉菌,因此,应将抢救出的档案及时送往冷冻场所,冷冻温度一般为-20℃左右;也可以实施深冷冻,冷冻初始温度为-30℃至-40℃。当水淹档案完全冻结后,温度可以设在-10℃左右。

实施冷冻处置时需注意包装等细节,对需要冷冻处理的档案采用塑料袋或其他材料包装,平行放置于有支撑作用的塑料框内,以避免在冷冻时结成硬块,并便于下一步操作。然后,用防水笔在塑料袋上编号并详细登记,搬运过程中,轻拿轻放。特别要注意特殊形式档案的保护,如地图、大幅单面印刷品等,这类档案中有相当数量纸质较软,用塑料袋包装后需要平放在支撑物上。

(三)减湿干燥法

减湿干燥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去湿机干燥法、自然干燥法和真空干燥法等。

1.去湿机干燥法:去湿机干燥的原理是为水浸档案创造一个持续低湿的环境,使档案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以达到减湿干燥目的。在减湿干燥时,准备减湿干燥专用房间,并保持良好的密闭性能,配备干燥架(多层架)、空调、大功率的去湿机或多台小型去湿机,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

具体操作要求:将档案展平放置于工作台或干燥专用架子上,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档案内夹入吸水纸吸收纸张中的水分(夹入吸水纸的总厚度不能超过纸质档案厚度的1/3),定时翻动湿档案,及时更换吸水纸。待纸张含水量降至约为14%时,按一定厚度叠放,施加一定压力,使其在平展状态下干燥至正常含水量(6%~8%)。减湿干燥过程中,定时监测室内温湿度情况,监测纸张含水量变化,检查去湿机等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该工作的顺利进行。

2.自然干燥法:该方法适用于水浸较轻的档案。需要准备专用房间,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足够的空间放置受损档案。

具体操作要求:将水浸档案展平放置于工作台上,采用吸水纸反复去潮,直至水分绝大部分被吸出。如果档案吸水量较多,则应采用毛巾或吸水纸等材料将档案包住后、轻压、反复去除明水。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定时翻动档案纸张,此时也可利用电风扇增强去湿效果。最后将档案压平处理(参照去湿机干燥法),或将水浸档案去除明水后,将相同大小的档案叠在一起,每卷档案之间夹吸水纸(需要定时更换),最后放上薄板(纸板)和压上一定重物压实,可加快去除水分。操作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慢,避免对纸张造成损害。

对于珍贵的历史档案,可选择元书纸等手工纸作为吸水纸,这类纸张吸水性强,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晾干,便于重复使用。

根据有关案例的经验,把去湿机干燥法、自然干燥法和冷冻处置结合应用,是处理水浸档案较好的方法。先把水浸较轻的受损档案采用自然干燥法处理,水浸较严重的进行冷冻处置,这样可以有计划地分批采用去湿机干燥法处理,完成水浸档案的抢救工作。

3.真空干燥法:该法的优点是档案在干燥过程中不易霉变和粘连,变形较小,可以避免传统干燥法周期长,效率低等不足,但需要有真空干燥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成本较高。

(四)常用消毒方法

由于水浸档案常伴随有泥沙等污染物,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有害生物,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采取空气消毒和地面消毒等措施。

1.空气的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属低能量电磁波,杀菌波长范围为200nm~270nm,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该法适用于空库房空气消毒,也可用于受灾库房清理结束后的空气消毒等。应用方法:将30w低臭氧紫外线灯(按1.5w/m2计算)悬挂于室内中央2米高处,消毒时间为30分钟。根据污染的程度,适当延长照射时间。紫外线对档案有破坏作用,不能直接用于档案灭菌。操作时,应注意人员的防护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地面与物品的消毒处理:应用新洁尔灭(化学名称: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消毒剂,该药剂气味芳香,杀菌力强,毒性极低。在抢救档案场所的地面、已完成清理的受灾库房、档案装具等以2%~5%浓度喷洒,使用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3.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在抢救档案过程中,应戴口罩,穿工作服;注意手部的消毒,用肥皂洗净后,再用0.1%浓度的新洁尔灭浸泡5分钟即可。

四、结语

防止档案遭受灾害事故已成为档案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必须总结与分析在抢险救灾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建立针对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建立严谨的应急反应工作机制,以加强灾害应急预案执行能力建设,切实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建设,使防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加强防灾知识宣传教育。通过讲座和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培训,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教育培训,在学习档案面临灾害时如何应急抢救、妥善处置,来掌握有效防范和减轻各种灾害损失的知识,以增强档案馆工作人员防灾和抢险救灾能力,真正做到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和有效。做好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灾后抢救与保护的深层次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秀娥.图书馆防灾与危机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周耀林.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国家档案局编.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4]袁洽劻.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234-237.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5

“5·12”特大地震给绵阳市档案系统(尤其是北川县档案馆)造成档案馆舍建筑坍塌,工作人员遇难,档案文献掩埋,水浸、虫蚀、霉烂变质等严重损失。在恢复重建中,档案部门抢抓机遇,努力建设抵御百年自然灾害的、设备设施基本完善的档案馆库,确保档案文献的永久保存,继续抢救因灾受损档案和开展多方面的档案资源收集、整合及数字化处理;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广泛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创新内容

在认真学习研究党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档案馆库建筑和实体档案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同时,结合防震、减灾的新知识、新科技,新经验,提出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档案管理部门防止和减轻地震原,次生灾害的对策和因灾受损档案实体的抢救修复、保管保护措施与办法。

1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落实综合应对措施

从灾害预防应急处置、馆址场地选择、建筑设计、规范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并借助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技术手段,综合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要求所属档案部门,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和技术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防范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保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反应、果断决策、合作互助”原则的实现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二要积极做好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档案人员面临灾害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抢救、修复档案的科学处置能力,把档案受灾的损失降至最低点-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应急处置预案实战演练,借以检验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2 档案馆库建筑应灾避灾的选择和措施

档案馆库的应灾避灾,关键在于前期建设中要严格把好“三关”:一是选址关,应尽量避开地质条件恶劣的地段,选择地质坚固、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环境良好的地方-二是结构设计关,设计时应根据国际上档案馆建筑的经验和“5·12”特大地震的实例教训,按照国家档案馆库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强化防震抗灾、馆库荷载量和设备设施的规范配置使用,确保档案馆库建筑的综合抗灾能力,三是建筑质量关,各地档案部门在馆库建设中,应当组建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档案、国土、财政、规划、设计,建设等部门参加的档案馆库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建设施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杜绝暗箱操作、擅自变更规划设计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档案馆库抗御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5 馆藏档案的避灾措施

在馆藏档案的避灾措施中。特别提出了应当落实两点:一是选好建好档案特藏室。从北川档案受损和抢救的实例看,存放于专室、专用铁皮柜保管的历史档案,其完好率远高出大通间、木制柜或密集架保管的其他档案。抓档案特藏室建设,要与新建馆库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设备设施以及装具配置等环节同步进行。才能提高库藏重要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容灾力。二是建立档案异地备份制度。要求是在远离城市的乡镇建设国家档案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转移、保管档案的库房。为预防特大自然灾害,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档案异地备份机制,并实行后库保管机制。

4 因灾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办法

借鉴我们抢救北川震损档案的经验,在因自然灾害受损档案的抢救与修复中,一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受损档案的抢救,将受灾档案的抢救纳入当地政府抢险救灾工作统一指挥,确保受灾档案得以及时抢救,二要及时转运出灾害现场,对转运到新场地的档案迅速开展除湿、消毒、灭菌等具体工作,以防止受损档案再次损害;三要视档案受损情况组织抢救修复。其步骤是:

(1)水浸档案的除湿与消毒

①尽快选择确定水淹档案冷冻干燥处理的场所,

②将需要冷冻处理的档案用塑料袋打包装箱,防止冻结成较大冰块;

③将打包后的档案紧急转运至已联系好的冷库;

④对水淹档案按要求温度实施深冷冻;

⑤对水淹档案已霉变、腐蚀、生虫的,要采用新技术进行真空冷冻干燥;

⑥对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水淹、霉变档案使用熏蒸法或相应设备作消毒处理,应先消毒后修复;

⑦对未生霉的水淹档案,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可直接进入修复环节。

(2)水浸湿档案的修复

①对受损纸质档案的修复:一要作除尘处理;二要去除污泥。三要对不耐水的字迹先行加固,并对有泥斑的纸张用洁净水小心清洗,对于珍贵档案要用蒸馏水进行最后漂洗处理;四要对清洗后的档案采取冷冻保存并分批去湿干燥;五要对修复完成的受损档案进行再次的区分全宗、分类等。

②对照片(银盐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抢救修复。要按照档案保护的技术要点并结合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做好去污干燥、干颗粒物清除、灭菌除霉、损坏修复、照片翻拍、数字化抢救、存储等诸环节工作。

(3)有害生物损坏档案的修复

在自然灾害后对有害生物损坏档案的修复亦是不可忽视的。在修复的具体实践中,对水浸湿、泥污染、生霉的档案,在按上述水浸湿档案的除湿、消毒、修复等方法完成修复后,采用合格而耐久的纸张和字迹材料及防虫的糨糊,对破损档案及时进行修补和裱糊。以防破损档案的再次损毁和散失。

(4)重新整理、编目和档案著录

在修复工作告一段落或全部结束后,档案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对已修复好的受损档案进行区分全宗、分类、编目、开展数字化著录和补充完善档案资源信息库等工作,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提供服务。

效果及影响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6

一、灾害基本情况

㈠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今年6--7月份,我县降雨明显偏少,气温偏高。6月18日到7月4日,全县大部分地区近30天高温无雨,总降雨量只有历史同期平均值的7%,为10年来同期最少,致使全县12个乡镇186个村、20.2万人不同程度受旱,影响农业生产和工业企业正常运行。全县农作物的受旱面积达27.93万亩,其中重旱19.95万亩,损失粮食产量9515吨,损失油料产量588吨,损失烟叶产量18460担,损失柑桔产量15918吨,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同时,因干旱缺水全县有614万千瓦水电装机不能正常发电,比去年同期减少发电量40%以上,因缺电致全县水泥厂、金属硅厂等重点企业不能正常生产,造成经济损失4300万元以上。这次旱灾损失较严重的是茅坪、泄滩、沙镇溪、梅家河、周坪、杨林桥等6个乡镇。

2、暴风雨灾害。7月上旬,全县多次出现强降雨,先后发生了“6.30”、“7.10”、“7.15”等暴风雨灾害,特别是7月8日至10日的持续强降雨最为严重,这次暴风雨导致全县农作物受灾15.37万亩,绝收面积1.73万亩,冲毁耕地1815亩,因灾倒塌民房37户、78间,其中倒光28户、62间,同时造成九畹溪旅游公司、板桥河水库施工现场的部分临时设施被洪水冲垮,两河口镇太平河流域颜家台段、郭家坝镇文化村、西坡村的部分河堤被冲毁。全县公路出现大小坍塌512处,完全中断交通的6处,其中水田坝乡对外交通全部中断。这次突发性暴雨还诱发了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杨林桥镇和尚岩出现岩崩险情,两河口镇谭家河朱家坡发生滑坡险情。据统计,因暴风雨灾害,全县12个乡镇的1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其中水田坝、两河口、杨林桥受灾最为严重。

㈡地质灾害

今年1—9月,乡镇上报各类地质灾害(含险情)10处,总规模达600万方,涉及屈原、水田坝、两河口、郭家坝、周坪、杨林桥等6个乡镇、10个村、330户、1362人、851间房屋,紧急转移134户、402人,县政府决定实施搬迁安置105户、316人。

上述地质灾害中,按乡镇划分,屈原镇1处,水田坝乡1处,两河口镇2处,郭家坝镇3处,周坪乡2处,杨林桥镇1处。

按时段划分,其中1—4月份发生2处,5月份发生1处,6月份发生2处,7月份发生3处,8月份发生2处。

按类别划分,滑坡险情8起,涉及8个村的219户、1016人、584间房屋;危岩体2处,涉及2个村的111户、346人、267间房屋。

今年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险情有:郭家坝镇王家湾、莲花沱滑坡险情,杨林桥镇和尚岩岩崩险情。王家湾滑坡于郭家坝镇擂鼓台村,滑坡体前缘高程140米,后缘高程370米,分布面积约31.9万平方米,总体积约223万方,共危及75户、529人、230间房屋(含王家湾小学师生298人),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国耀、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领导到现场指导救灾,决定对受威胁最严重的22户、62人和王家湾小学实施搬迁重建。莲花沱滑坡于郭家坝镇楚王井村,滑坡体前缘高程位于135米以下,后缘高程560米,纵长约1200米,横宽250-460米,滑坡体总方量约1200万立方米,该滑坡体曾于2003年7月和2004年3月发生大范围变形,今年8月25日,滑坡体后缘局部地段出现新的变形。险情发生后,县救灾办组织县国土资源局、移民局、房管局到现场踏勘,并请省市地质专家到现场对滑坡体进行科学论证,目前已将受严重威胁的14户、32人全部实行紧急撤离,加大对滑坡体的专业监测。和尚岩岩崩位于杨林桥镇赵家山村,属2000年省地勘院调查的全镇15处重大隐患点之一,该危岩体2003年10月曾出现险情,当时已将危害严重的一孤岩人工剥除,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自今年7月9日以来,受长期干旱和持续强降雨影响,危岩体变形加剧,该危岩体后缘形成长约60米,宽5--53厘米的裂缝,裂缝将危岩体所在的山脊切割成三面临空的鹰嘴岩状,危岩体与母岩有脱离迹象,共危及97户、298人、225间房屋和两家企业,险情发生后,省市县领导和地质专家到现场踏勘,决定将险区内的76户、231人先期实施搬迁安置。

二、主要工作措施

㈠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领导责任制落实

全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救灾指挥部,调整充实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县救灾办、防汛办、防雹办“三办”值班合并,统一办公,负责主汛期间全县灾情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从5月1日起,县救灾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办公室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专人负责值班、专班负责现场救灾,同时,加强了信息传递工作,与县委办、县政府办保持联系,加强了服务协调工作和检查督办工作,确保了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

县人武部、公安局、气象局、移民局、民政局、水务局、交通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等相关单位分别成立了防汛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县人武部、公安局、卫生局还分别成立了防汛救灾应急分队。

各乡镇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防汛抗旱救灾机构,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了岗位职责,并以文件的形式上报给县救灾办。水库、电站、旅游风景区以及各厂矿企业也分别组建了防汛救灾机构,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责任,制定了防汛预案。

在县防汛抗旱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县救灾办具体负责,把全县各级、各单位的防汛救灾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全县群测群防重点险区险段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省市县33处重点灾害点防灾预案、中小型水库渡汛方案汇总,并编印成工作手册,便于查阅,方便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㈡规范和完善了救灾预案,基础工作扎实

一是对每处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都建立了灾害基本情况登记卡,填写了灾情的基本情况、救灾措施等,通过一张登记卡就可以反映灾害的基本情况。

二是每处地质灾害都有国土部门的应急调查报告和具体的处置意见,并督促有关乡镇和单位把救灾处置意见落到实处。

三是所发生的灾害险情都有统计表,涉及的总方量、人口、房屋、灾民紧急转移、搬迁安置人数都如实填报,便于汇总掌握全县的基本情况。

四是按国土部门统一规范的模式和要求,对全县33处省市县地质灾害点重新编制了科学的防灾救灾预案,做到了基本情况清楚,撤离路线明确,救灾方案可行,操作性大大提高。

㈢加强了防汛抗旱工作,做到防汛和抗旱统筹兼顾

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从早着手,提前准备,早部署早落实,并做到防汛和抗旱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所有水库、堰塘、电站的防汛岗位职责,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二是自5月中旬以来,组织技术人员分别到各乡镇对全县的水库、堰塘和电站进行了经常性安全防汛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渡汛。

三是编制了水库、堰塘和电站的防汛调度方案,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了防汛抗旱预案和重点水利设施反恐怖预案。

四是始终按照“防大汛、抗大灾,防大旱、救大灾”的基本要求,防汛和抗旱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编制了秭归县抗旱预案,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该留的坚决留,该弃的坚决弃,科学管理,节水抗旱。

㈣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全县863处地质灾害点的预警监测网络,明确了群测群防责任,向灾区群众发放了防灾避灾工作明白卡。

二是5月20日至6月5日,全县组织4个工作专班,对全县12个乡镇群测群防点、专业监测点、县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和二期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及近期出现明显变形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了灾害点的稳定状况、防灾预案、监测人员和监测实施情况,确保监测措施到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三是6月24日,全县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救灾工作督办会,各乡镇负责群测群防的工作人员和分管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参加,会议传达了中央、省、市有关防汛抢险工作的重要精神,就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防汛抗旱工作等基本知识进行了集中的培训和指导。副县长郑之彪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2005年全县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责任状,并对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是由县救灾办和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根据乡镇合村并组后的实际情况,对全县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进行核实,整理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及基础资料,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五是高度关注每处地质灾害险情,做到有险必查,现场踏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建议,编印地质调查报告。对王家湾、莲花沱、和尚岩等重点灾害点派专人指导现场监测,确保了准确监测、及时预警。

㈤加强了气象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一是强化气象信息预报服务工作。按照“主动、及时、优质、周到”的要求,汛期天气预报和中长期气象趋势预报。今年汛期,共常规中长期天气预报1000多份,汛期预报200多份,制作专题气象信息31期,重要天气报告26期。同时,加强了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为泗溪、九畹溪旅游公司提供气象安全保障服务。

二是认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今年汛期以来,县气象局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救灾、服务全县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工作早安排,人员早培训,高炮早检修,设施早到位,并落实了人影工作的安全责任制。同时,抓住有利时机,科学组织防雹增雨作业,降低灾害损失,特别是“7.7”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全县持续近一个月的旱情。从4月9日第一次作业到8月13日最后一次作业,全县共开展人影天气作业75站次,发射炮弹3326发、火箭弹7枚。

三是加强空管协调,确保安全作业。为了争取空管部门对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支持,县救灾办、县气象局先后多次与空管部门协调关系,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为人影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㈥各部门密切配合

每次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是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救灾办积极协调,加强督办,县人武部、公安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务局、移民局、农业局、卫生局、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投身于抢险救灾工作之中,帮助灾民生产自救,抗灾保丰收。

“7.10”暴风雨灾害发生后,民政、农业、交通、水务等部门组成四个专班迅速赶到两河口、郭家坝、归州等受灾严重的乡镇,核实灾情,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各乡镇也组建了由乡镇领导带队的救灾工作专班深入各村检查灾情,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抗灾自救。

杨林桥镇和尚岩发生岩崩险情后,县公安局、武警中队、移民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林业局、气象局等单位都派人到现场参与和服务于救灾工作,确保了灾民在规定时间内紧急转移,确保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三、主要体会

㈠领导重视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前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库区重点险区险段,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同时,专题研究灾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灾民正常生产生活。

㈡责任落实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关键。在今年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中,县、乡及县直各单位、重点水库、电站都签订了防汛抗灾工作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各级各部门都把防汛救灾工作纳入了主要的议事日程,使防汛救灾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㈢检查督办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保证。县救灾办对每处地质灾害的处理结果定期进行跟踪督办,县水务局定期对重点水库、电站的安全渡汛工作进行检查督办,县民政局对全县灾民搬迁安置进行检查通报等。通过检查督办,确保了各项救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了灾民的根本利益。

㈣部门配合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基础。在今年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服从大局,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工作,这是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四、存在主要问题

㈠灾民搬迁安置难度大。今年因地质灾害需搬迁安置灾民126户、383人,其中已经安置的82户、252人,未安置的44户、131人,特别是杨林桥镇和尚岩岩崩险区和郭家坝镇王家湾小学搬迁重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杨林桥镇和尚岩险区的97户、298人一期安置对象76户、231人中,已安置的仅42户、126人,新房在建的12户、43人,安置没有启动的还有22户、62人。郭家坝镇王家湾小学重建工作仅完成场平,地面建筑刚刚启动,预计到明年初才能建成使用。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7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8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法规和规范性文本,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者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突发性特大型、大型和中型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四、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管委会主任是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均应当服从管委会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五、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

1.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2.指挥部职责

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或多次成灾的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进行紧急援救;检查、指导辖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处理其它与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有关的重要事项。

(二)运行机制

针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易发程度,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预测预警系统。要发挥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骨干和枢纽作用,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建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和村(社区)及驻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按领导负责制指定专门负责人、联络人,确定联络报告方式,以及由危险区范围的单位、居民(村民)作为监测信息报告员而形成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信息收集与分析。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共享。

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地区进行巡查,指导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并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国土分局和相关领导报告。相关部门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选定的避险点和撤离路线要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紧急避险万无一失。

4.预报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经开区,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后,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5.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对单位和住户及时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告知有关灾害的基本情况、监测预报方法、应急避险的撤离路线和安置地,以及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人员的汇报联系方式,按要求做好防灾各项准备工作。

六、监督检查

区指挥部办公室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七、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管委会制定,并根据实际变化情况,由国土分局牵头及时修改完善,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

八、责任与奖励

(一)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扬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9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结合历年汛期气象资料,预测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7-10月为汛期,当连续大雨3天以上时,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县地势相对平缓,强降雨发生频率较低、降水量较少,地质灾害较少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红沙岗镇区和西大窑矿区。遭遇强降水时,西大窑矿区和野芨里铁矿开采区有可能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红沙岗镇的黄蒿沟、石井子沟、红柳沟和西道沟等4条洪水沟下游是工业园区和牧民新村,将会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灾害重点预防区段

根据《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及危害性,选择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1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各采石厂和露天煤矿开采区为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汛期前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2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区。西大窑和红沙岗矿区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采空区要划定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开展监测。

3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红沙岗镇区和工业园区是泥石流重点防治区。要加强汛期降水监测,发现险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县的降水特点,确定7-9月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诱发的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确定79月为主要防范期;人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县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主要是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矿区应加强日常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一)灾情速报。发现险情征兆或灾情时,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立即采取相应避让措施,并在1小时内分别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和县国土资源局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人员伤亡及采取的防灾措施。县国土资源局应第一时间内向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二)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辖区乡镇和基层国土所在继续监测有可能再次出现险情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同时,要立即组织当地群众进行抢险自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在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灾情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确保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和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人负责制,科学编制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从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各项规定,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层国土所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对辖区内居民建房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简单评估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人员联系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材料和防灾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人员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精心组织,加强汛期巡查排查。

要继续坚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点核查制度,及早发现灾害隐患点,及时将其纳入监控预警范围,落实防灾工作措施,切实避免突发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汛期内,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对辖区内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对纳入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密观测,不仅要逐点查看隐患点变化情况,还要检查隐患点防灾责任和防灾避险措施的落实等情况。对人工建设活动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谁破坏,谁负责”原则,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维护好边坡,防止和减少人为工程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必须按照“三同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原则,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形成或发生。通过巡查工作,不断细化防灾预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三)落实预案,抓好地质灾害预防。

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防治预案,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户”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治预案,全面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防治措施,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交通、水务、建设、教育等部门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别制定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矿业权人要根据所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矿区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监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矿)组(点)群测群防网络,强化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要确定专门人员,严密监测并及时预警;要把日常巡查与重点防范跟踪监测结合起来,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点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时期实行昼夜24小时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实现监测人员动态管理,针对乡村基层干部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要开展以机构、人员、预案、监测、经费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高群测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宣传,强化地质防灾意识。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向地质灾害监测人员、隐患区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救灾意识。通过向防灾责任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乡镇、村、社、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让群众了解防灾监测人电话、预警信号、避灾撤离线路等。各责任单位要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提高过往群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六)完善制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按照《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监测预报、汛前检查、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领导到场、妥善处置等制度,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应急方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和人户,做到应急工作责任、人员、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要及时开展应急调查,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

七)密切协作,形成抗灾防灾合力。

国土、发改、建设、交通、水务、教育、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城市、公路沿线、学校、旅游区、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国土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发改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城镇规划、建设的审批管理,及时制止和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交通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水利部门负责水库(坝、渠)等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和防治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及治理工作,并将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德育列入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教育内容;安全生产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安全生产、尾矿库(坝)安全检查;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的收集,会同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处置方案篇10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村,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