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9:22

战略管理报告篇1

第3年初期,我们全体管理人员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下了总的发展战略,就是质优高价,占领高端的路线。

根据销售部门的预测,总部工厂现有的生产能力是不够的,于是我决定在S国新建厂房。然而,由于财务预算的失误,整个第3财年,我公司以破产告终。连续的几次破产给我公司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股票狂跌,产品形象差,无法向银行贷款等等,但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几个管理层人员乱了阵脚,一时无法作正确决策,甚至一度改变了公司原定的高价策略,跟随其他同行业竞争者一起降价。第三财年结束,大家开始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所在。

1,公司持续的固定资产投入,去没实质的提高产量,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增高,资产占有率,资产周转率降低,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绩效。

2,持续破产,导致公司信誉差,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虽然整个行业属于买方市场,而我们原本不多的产量,依然年年有库存。

3,公司不盈利,员工没有信心,纷纷离职,导致人力成本大幅提高。

4,价格忽高忽低,战略不明晰。

5,没有别别人更好的产品,却有比别人更差的形象。想走高端路,改善品牌形象,加大研发力度势在必行。

找到问题后,我们马上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折价出售S国的心厂房,关闭总公司两条生产线减少查能过剩的压力。

2,高价入市,加大广告投入,打造高端品牌,增强外界对本公司的信心。

3,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员工佣金,增强内部员工对公司的信心。

4,重新评估市场,各地采取不同策略,发达地区高价赚利润,落后地区低价占份额。

经过一年的调整,在全体员工的清理合作之下,公司于第五财年开始盈利,随着五型产品领先竞争对手一年上市,我公司开始了飞速发展。截至第六财年末,我们已经成功实现行业内市场份额第一,净利润第一,资产占有率第一,权益收益率第一,销售利润率第一,资产周转率第一,利息倍数第一,股票价格第一,股票收益率第一,投资回报率第一。

我公司作为本行业内第一个宣告破产的企业,曾经也一度因为绩效的低迷而感到迷茫,然而,全体成员的倾力合作之下,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取消了第七财年的模拟经营,,受累于前两年亏损的影响,我们的加权得分仅仅名列第二。但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已经是业界的王者,如果按照原计划进行第七财年的经营,我们一定会成为最后的冠军!

在这个短暂的竞争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多,然而我依旧固执的觉得,经历大起大落的我们,学到了最多。作为总经理的我,更是体会颇深。

第一,领导的责任。领导是组织的主心骨,即使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我们组的成员大多开朗的令人发指,但面对持续的亏损,大家还是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躁,绝望以及迷茫。作为总经理的我,努力作出正确决策的同时,还要掩饰自己的烦躁去鼓励大家。现在想想,让组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正常的运转,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最好的水平,才是领导者最大的责任吧!

第二,做好你自己。看着对手的份额不断扩大,别人的股价一路飙升,我很是嫉妒。每次发出牢骚,伙伴们总是鼓励我,不看别人,我们只和自己比!没错,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当我们开发出最先进的产品,当我们培训出最出色的员工,当我们设计了最成功的广告,当我们作出了最精确的预测,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是业界的王者。做好你自己,少去管别人,做人做事,都一样!

第三,坚持你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策略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能否有效的执行和坚持。当我们的产品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时候,我一度背弃了原有的高端路线,与别人打起了价格战。事实很快证明,我的决定是错误的,抛开外部形象与内部管理的问题不谈,光是高昂的广告费,逐年提高的培训与研发费用,就让我们在成本控制上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无论做什么,千万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更不可轻言放弃,坚持自己很重要。

第四,独裁也有理。在出售S区厂房的问题上,遇到了经理们的阻力。大家认为,产能过剩只是暂时问题,市场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扩大生产,刚建成就卖,刚卖了再重建,是荒唐的资源浪费。她们说的没错,但我还是以一副独裁者的姿态断臂求存。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大笔现金的流入并没有带来直接的改善,甚至没有改变我们破产的现状,但是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消费者,内部员工对于公司的信心。看着资产负债表上,贷款减少,现金增多,对我们几个经理的心情也起到了无形的促进作用,大家的笑声明显增多了,虽然在课堂上,发出放肆的笑声,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战略管理报告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业财融合;体系搭建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管理会计报告是将会计、统计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中相关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外部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报告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决策的管理意见。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更注重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在内容方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原因分析和管理意见等;在数据分析方面,管理会计报告采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对企业生产决策、产品价格决策、投资决策等活动进行分析。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1.助力战略目标的实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旨在通过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预算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把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管理层级,形成若干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同时落实责任主体,使自上而下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可有力保障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会计注重的是业财融合,所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要企业内部多部门共同协作,以团队合作的模式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通过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3.改变管理者的认识通过编制管理会计报告,使各层级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更直接的认识,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如约束理论(toC)、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BR)、平衡计分卡(BSC)等,让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对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的内部报告,在编制时应坚持4个原则。①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因此报告的内容应该与内部实际经营情况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②准确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应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后准确反映客观事实。③及时性原则。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必须具备高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否则可能贻误商机或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④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同时应具备高度的可用性。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搭建

管理会计报告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如按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管理评价报告等方面划分,根据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维度划分,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划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指引》中指出,企业应建立包括战略、经营和业务三个层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本文根据报告使用对象的层次,将管理会计报告划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如表所示。

(一)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战略层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以及其他方面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战略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战略层进行决策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对财务、业绩、综合业务表现的概述,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对战略实施情况的分析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精炼简洁,总结主要结果,分析主要原因,给出企业行动规划,提出相应建议。常见的战略层管理报告有年度全面预算报告、年度部门重点工作计划报告、内部审计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

(二)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经营层管理层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经营层进行管理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如预算执行分析报表、盈亏平衡分析报表、贡献式利润表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具有全局观、大局观,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分析要有深度。常见的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有项目可行性报告、投资可行性报告、盈利分析报告、业绩评价报告、资金管理报告、成本管理报告等。

(三)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企业日常业务或作业活动提供相关信息,目的是让企业各个业务单元能够更好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其报告对象是企业各部门的运营者。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业务单元更好进行日常工作的报表。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内容充实、数据可靠,对业务管理者感兴趣的方面需重点叙述。常见的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有产品研究开发报告、采购业务报告、生产业务报告、销售业务报告、应收账款管理报告、在制品管理报告、人力资源管理报告等。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措施

为了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应该加快推进管理会计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实际应用,强化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具体可开展以下工作。

(一)夯实基础工作管理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利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扎实的基础工作管理是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前提。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财务会计的基础核算工作;非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

(二)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管理会计报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报告,需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财务部门应该把其他部门作为内部客户看待。在编制报告前,开展需求调研,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跟踪等方式设计有效的管理会计报告样式并得到报告使用者的认可,同时在编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完善报告内容。

(三)推进业财深度融合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业财融合的理念,需坚持“业务的边界即是会计的边界”原则,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既是监管者又是服务者。财务人员应该深入业务中,与具体的业务员、流程执行者沟通,全面了解整个业务、项目流程,梳理弄清主要控制点,协同做好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分析工作,打破传统的事后核算的模式。

(四)善用管理会计工具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该善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如约束理论、边际贡献分析、标准成本差异、产品定价模型等,这样才能使报告内容更具逻辑性,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

(五)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做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需要培养一个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逻辑性强的管理会计团队。具体措施可包括:鼓励财务人员学习管理会计方面知识,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提高理论水平;鼓励财务人员深入业务活动中,全面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积累实践经验;鼓励财务人员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定期组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交流会,互通经验体会,提升业务财务的融合度。

参考文献:

[1]刘瑞,温继锦.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J].统计与管理,2017,(4):147-148.

[2]李娟.企业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框架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5):158-159.

[3]赵团结,季建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探索[J].会计之友,2019,(1):60-61.

战略管理报告篇3

关键词:控制 创新 风险 影响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及审计责任。1992年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要素从三要素重新划分为五要素,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2004年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针对诸多企业发生的管理层舞弊事件,并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同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这个报告的提出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局部转为整体、从微观转为宏观、从具体转为战略、从重视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转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高度。本文试图解析内部控制的这些变化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丰富。1992年CoSo报告(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而2004年CoSo报告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要素确定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大要素。较之以往相比,内部控制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的划分更加清晰,使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增强了控制的可操作性。风险管理的外延要比内部控制广阔得多。该报告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内部控制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报告不再使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而是使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内容的丰富必然会促使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使企业管理层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考虑的更周全,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

战略管理报告篇4

显然,长虹推出的红黄牌制是战略执行分析中的一种“信号灯”制度。在其他有类似制度的企业,有的称之为红绿黄灯制度,有的叫看板制度,还有的公司实行把几个关键战略指标的目标值和实际值同时展示在一张“雷达图”上的“雷达图制度”。但无论名称是什么,这类制度都在使“战略目标财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管理问题工具化、数据问题图表化、经营状况可视化”方面提供了值得提炼的管理理念与可资借鉴的控制工具。

显然,“信号灯”制度使公司战略管控呈现出几大财务特色:(1)把“用数字说话”作为一种制度、一种公司文化,融入战略分析、过程监管与业绩评价的每个环节。这种用“用数字说话”的制度道理简单、效果直截了当,能帮助每一个环节和成员更客观地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进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按预定计划、按时间进度完成各项指标。(2)建立与运作以财务效益为导向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控制系统。长虹公司通过数字准确地传达出管理信息,很直观地使没有达到企业目标利润率而进入黄灯和红灯区的部门主管和员工感到压力,迫使他们进一步挖掘业绩驱动因素,使其经营状况能够快速改善。(3)谋求管理控制系统的“可视化”。战略管控无疑必须“用数字说话”,但可用的数据资料很多,即使仅仅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足以折腾得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头脑发晕”。如何使“数据问题图表化,经营状况可视化,管理工具模板化”,是管理控制系统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4)“财务数据”和“信号灯”必须具有极强的决策相关性和执行力。其实很多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报告是很有信息含量的,只是很多公司管理层仅仅走程序,形式上看看而已,这些信息的决策与管理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长虹直接根据“绿灯行、红灯停”的信号灯原理对各业务单元进行差异化管理,内部管理报告和信号灯的作用“立竿见影”,具有极强的执行力。

鉴于以上“信号灯”制度具有的特点,我认为,构造一个工具化的“信号灯”制度应立足以下几方面:

1.“信号灯”制度服务于战略目标,落实于战略执行过程。“信号灯”制度是一种量化的战略管理,它必须借助各类指标进行战略的表达与管理。也就是说,推行战略型的“信号灯”制度的前提是公司战略规划必须具备可操作性。亮“红”或“黄”牌的标杆或依应是“集团规定的战略目标或业绩指标”,这属于决策力范围。良好的决策力是有效执行力的必备前提。应该通过战略规划、关键业绩指标的落实和“信号灯”制度,使各级组织单元和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方向是什么?战略方案是什么?具体指标与目标值是多大?时间节奏安排如何?“我”应该做什么?本季(月、半年)度中“我”做得怎样?

2.夯实实时、简明、以财务指标为主导的管理报告系统平台。要实行“信号灯”制度必须具备畅通的、实时的、战略个性化、简洁明晰的信息系统保障,这属于内部管理报告的范围。这种系统或管理报告至少有三个要点:(1)这个系统主要是用于管理控制管理会计信息,而非遵循公认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系统。(2)这个系统是战略实施状况的“仪表盘”。其主要数据是战略目标数据,其信息的首要特征是战略决策与管理的相关性,真实性或准确性则是次要的。(3)突出战略上重要性原则,盯住关键信息和关键业绩指标,而不太关注信息提供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该系统或管理报告所发出的信号应该简洁、明确,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知道哪些业务给企业创造价值,哪些业务达不到企业目标。

战略管理报告篇5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成本控制;竞争战略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步骤以及全过程,进而探寻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它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其内在含义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如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方面,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从战略理论可以看出,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另一方面,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它是在确定成本战略之后,为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成本规划与设计以及作业成本管理都是以长期成本降低为目的,立足于具体实施层面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措施。这个层面上的成本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泛、效用持久的长期性降低成本的实施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托。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最终实现企业竞争所必需的成本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特点及置分类

(一)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

为了顺应企业战略的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以战略成本计划目标水平和控制标准为依据,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动态的衡量,考察其目标完成程度,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与企业业绩评价不同的是,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的客体是战略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实施对象,评价的依据是战略成本计划目标水平和控制标准。

(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特点

1评价对象的战略相关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实施整体战略的范畴内对成本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它是服务于整个战略规划的。这就要求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以整体战略目标为着眼点对成本管理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使评价对象与战略目标充分结合。不能简单地用短期内成本的升高或降低作为评价标准,忽视相关管理措施对企业长期成本及业绩的影响;更不能过于强调个别环节成本的增减变动而无视整体战略目标完成所需的成本消耗。

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传统成本管理将业绩评价视作整个管理系统的终端环节,是对一定期间内成本管理活动的考核与总结。但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战略警觉性,针对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和对手的经营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措施,这就要求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同整个战略一样具备较强的动态性。通过对战略成本计划实施结果评价,发现成本管理活动中存在与预期目标和战略发展不协调的重点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3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企业进行一般的业绩评价多是倾向于定量分析,利用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资料去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进而考核业绩完成情况。虽然战略成本管理最终也要将业绩体现在公司的利润状况和财务报表中,但其直接目标是取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全面考核各种与竞争相关的重要指标,这样就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必须具备全面性特征,以适应战略管理的复杂性。

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系统设计科学合理

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系统才能够在评价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也不例外。一个良好的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评价目标明确;评价指标设定与战略目标存有内在一致性;评价指标含有较大程度的激励与约束成份;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具有竞争性;系统操作要简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性;系统本身具有良好的应变性。

(二)信息搜集及时准确

企业进行业绩评价需要确认实际业绩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因此对反映实际业绩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是业绩评价的重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业绩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使企业评价结果所依据的信息真实可信,评价系统收集的关于实际业绩方面的信息就必须满足准确、及时的要求。

(三)评价方法综合全面

一般而言,评价方法要与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结构相适应,才能够得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方法应该将那些能够反映整个战略成本管理过程对企业竞争地位提高做出贡献的各种因素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定量分析与定性评议相结合,综合判断战略管理者的成本管理业绩。

(四)评价过程客观公正

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进行评价,只有整个评价过程做到客观公正。设计良好的业绩评价系统才能有效运行,企业各部门间才能够协调运作,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得以较好的实现。

三、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步骤

(一)划分评价主体、客体

评价主体决定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业绩评价的主体一般可分为外部评价主体和内部评价主体。外部主体一般是指中小股东、潜在和现有投资人、政府有关部门、供应商和客户、社会公众等;内部评价主体则包括大股东、各级管理者、基层职员等。同时,业绩评价客体也可分为整个市场环境、其他企业、企业整体、企业中各个部门以及个人。战略成本业绩评价要求评价主体以整个战略竞争环境为立足点,充分考虑内外部经营状况。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主体不但包括企业股东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客体则依据评价体系的需要分为企业整体、外部竞争环境、经营者和内部管理部门四个方面。

(二)确定业绩评价对象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对象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战略经营单位为核心评价战略成本决策业绩;二是以执行成本计划的各职能部门为核心评价战略成本计划与控制业绩。这是因为与战略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业绩是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战略成本决策的完成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战略的制定上实现了自己的管理价值;二是战略成本计划和控制的开展为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及保证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三)明确业绩评价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总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经实施的各项战略成本管理措施的结果进行评判,并据以对经营管理者实施奖惩;二是业绩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能够为企业下一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具体目标应根据评价对象各自的管理特征而有所侧重。对战略经营单位来说,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目标主要是分析评议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对企业经营单位战略选择的贡献。对企业内部各计划执行单位来说,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目标主要是分析评议计划执行效果的好坏以及执行效果对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贡献。

(四)设定业绩评价指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不同于一般的业绩评价所采用的指标,而且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指标在选用上也不同。因此,将影响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量化为可计量的指标。就成为评价战略经营单位业绩的指标,这些指标也是评价战略经营单位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重要参考。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来说,其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围绕成本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而确定的。具体而言,就是按战略成本计划和控制的要求,对每个职能部门的计划目标水平进行描述,以每个职能部门经理人员的可控活动为主要内容,参考关键成功因素,确定量化评价指标。

(五)选择业绩评价标准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战略经营单位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成本管理业绩优劣的基准。由于评价战略经营单位主要是对战略成本决策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围绕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而设定的,因此评价标准应该是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或本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而成的比较具体的投资目标。对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来说,评价标准应该是年度成本计划。

(六)搜集业绩评价信息

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定后,就需要收集有关的评价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如何将业绩评价对象以及相关的评价信息准确、及时地收集起来是业绩评价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可以通过对业绩评价对象建立日常报告制度,使评价信息得到准确及时的汇报和传递。在日常报告制度中,应明确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各种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原始数据由哪些环节和部门产生、有谁负责向外报告、向哪个部门报告、何时进行报告以及报告的填写格式等。总之,评价信息的收集要按照评价目标所要求的方法和渠道,通过对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认真分析,借助日常报告制度,将评价所需的全部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出来。

(七)进行业绩评价分析

评价主体将开展评价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收集上来以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得出评价结论。一般来说,在对战略经营单位进行评价时,主要是将本企业在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量化指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衡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确认战略成本决策结果引起的战略优势和劣势,同时提出对战略进行修正的方案。在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时,主要是将成本管理实际水平同计划指标进行对比,评价计划完成情况,并结合战略实施的阶段性特点对计划差异进行分析,确认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责任人,以便对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价,为奖励措施的落实提供基础性信息。

(八)编写业绩评价报告

战略管理报告篇6

[关键词]战略地图;预算控制;全面预算

战略地图提供了可视化的架构,将企业四个层面的目标集成在平衡计分卡之中。它阐明了客户和财务层面的期望成果与关键内部流层(运营管理、客户管理、创新、法规与社会流程)的卓越表现之间的关系。关键流程为目标客户创造并传递了企业的价值主张,促进企业财务层面的成产率目标。进而,战略地图确定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特殊能力,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它们是关键内部流程产生非凡业绩所必不可少的。

一、基于战略地图的预算控制体系

1.集团战略与各业务单位战略。集团战略有业务组合管理、重组、转移技能和共享活动四种通用战略,而业务单位战略有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业务聚焦三种。由于企业集团经营范围较广泛,拥有各不同战略的业务单位,重点是集团层次的战略如何在战略业务单位之间创造出综合效益,从而使公司整体价值大于所有战略业务单位价值总和,那么集团层次的战略地图更多的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框架,涉及多个战略业务单位的开发战略。

2.基于战略地图的全面预算控制框架。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应包括编制模块、执行模块、计量模块、分析模块、报告模块、奖惩模块。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层面是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的。

(1)编制模块。编制模块解决管理当局向各层级单位成员传递来自股东和市场的压力,将各战略转化为业绩指标。预算编制应从战略、股东要求和市场近况开始。战略地图中的财务指标应反映股东获得经济回报的需求。根据产业竞争环境和业务单位战略制定财务层次的动因。战略地图强调根据业务主体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采用相对应的财务目标,它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注重收入和市场增长的成长期、注重获利能力的保持期和注重现金流量的成熟期两个阶段,每阶段的财务主题目标不同。

战略地图中财务目标与指标须起到确定战略的预期财务业绩,成为其他层面目标与指标的最终目标值的双重作用。战略地图其余层面的目标和指标都应同财务层面的指标和目标相联系,成为其他所有层面的目标与指标的核心。企业的长远目标是为股东创造利润。所有集团战略活动都应能帮助业务单位达到其财务目标,战略地图选择的分析指标也应是以财务目标为终结点的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一项。同时将战略地图中的各分析指标整合在阐述业务单位战略的因果关系链。

(2)执行模块。预算目标的实现是执行模块的重要任务。战略执行的有利工具是预算控制,预算目标从战略规划而来,战略的执行就是预算目标的实现。战略地图为集团公司描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战略的整体模式,因果关系链的确立及业绩驱动也使流程得到优化。战略地图注重变革的力量,基于战略地图的战略管理系统体现了战略柔性的需求。

(3)计量模块。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是通过计量模块反应的。预算控制提供了系列有效的量化指标,企业集团通过这些量化指标能够掌握经营情况。预算的计量属性意味着指标的选择对计量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战略地图四个层面指标的选择也面临着计量问题。

(4)分析模块。分析模块主要是衡量差异,探寻差异原因,追究差异责任。正确衡量差异的基础是充分利用信息。战略地图所形成的“战略—经营—业务—个人”的互动层次满足了内部控制需要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分析预算中的差异,追溯责任的有利因素。战略地图强调战略学习的至关重要性。战略研讨会定期举办,使管理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战略发展趋势、战略驱动因素进行交流,以促进战略的改进和有效实施。

(5)报告模块。报告模块是以简洁、有效的途径将预算执行情况反馈给管理当局。集团提供实时的财务报表,是预算报告模块基于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的常见报告形式。基于实时预算报告,管理层可就一定阶段的主要成功因素展开连续学习,如利用网络对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或开发能反映战略发展趋势的业绩驱动因素指标为预算报告进行补充。管理层通过成果、驱动和战略和绩效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与反馈,可更全面地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

(6)奖惩模块。预算控制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是奖惩模块的动力作用。普遍而言,人们更乐意选择做受奖励的事情,而不乐意持续做未受奖励甚至被处罚的事情。要使奖罚发挥效力,集团总部则须考虑组织结构特征、组织文化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奖惩原则。在奖惩标准制定和奖惩执行上增强透明度和实施力度。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推行全面预算首先应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着手,以提高利润减少成本费用为目标。落实有关政策,以提高预算执行力为着力点,围绕预算制度、资金和成本展开。同时,全面预算还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业务预算为支撑,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使财务预算和各预算有机融合。

1.完善预算制度。完善预算制度,深化全面预算的范围和内涵,拓宽预算范围,从原有的以经营预算为核心,转变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现金预算并重;突出全员预算,规范业务预算管理流程,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化全过程预算,加强基建工程项目前期、设计、规划等环节的成本管理,强化预算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建立预算的审计制度等。

2.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编制预算时,应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的平衡条件来编制。首先由预算委员会会同财务部门来拟定预算政策,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督促完成预算目标,预算编制由销售、财务和人力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预算编制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程序,首先由集团高层提出总体目标和各分项目标,各基层单位依据指示制定本级预算,然后将本级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再上报至预算委员会,最后由预算委员会审查各分部门预算,经过多次沟通、平衡和反馈,最终达成各项预算方案,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预算编制后,应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方案予以调整或督,并向管理层实时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m].第一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张瑜.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的应用[J].管理学家:实践版,2010,(3)

战略管理报告篇7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报业集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随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至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国办发[2014]15号文,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报业集团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转制之前,作为事业单位,报业集团具有单一社会公益属性。转制为企业后,报业集团又面临从单一社会效益属性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转化,即还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凶猛来袭,传统媒体颓势凸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来临,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出现新的飞跃,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导致受众的媒体观感发生巨变。传统媒体读者分流严重,整个传媒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目前,我国传媒行业呈现如下产业发展态势: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为传媒行业新的两架马车,而传统媒体增长乏力,报纸发行、广告持续下降,颓势突显。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报纸广告市场已经连续四年萎缩,从2012、2013年个位数的下降快速?U大到2014年的两位数下降,到2015年更是巨幅下挫至35.4%,与2011年报业广告总额500亿元相比,累计降幅达55%,呈断崖式下挫态势。报业集团须全力以赴,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应对结构转型和产业整合的严峻考验。

(三)融媒体时代开启,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为报业集团大势所趋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为传统媒体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推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对于传统报业传媒集团而言,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升级既是政治任务,又是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战略选择。融媒体时代开启,意味着传统报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谋划布局发生重要变革。

二、报业集团财务战略重构

(一)财务战略概述

对于财务战略的内涵定义,目前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的是: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从属性。财务战略的本质目标是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通过资本的配置与使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实现价值。

财务战略可以按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按财务活动内容划分,可分为融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从资本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可划分为扩张型、稳健性和防御型三种类型。

(二)报业集团财务战略分析与重构

通过上文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可见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升级正成为报业集团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按照财务战略的从属性特征,报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也必须根据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因时因势而变,保持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

转制之前,报业集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长期处于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对市场竞争压力感受不强,事业发展平稳,属于稳健偏保守型投资者。体现在财务战略的路径选择上,多为内生式发展模式,倾向于稳健平衡型财务战略。即主要依赖于内部留存融资增长,自给自足,对外融资需求弱或趋于零,奉行“无债一身轻”,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

转制后,报业集团要追求价值最大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又要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势必直接或间接参与更多的投资项目,如发展新媒体、智库项目、中央信息厨房等融媒体技术平台,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或跨界间接资本运作等,都需要资本的支持,而且资本规模已远远超出内部留存积累所能提供的融资量,在报业发行广告双降的情况下更甚。因此,财务战略的重构迫在眉睫。

从资本筹措与使用特征的维度,财务战略应从稳健平衡型向积极扩张型转变,即转变已有资本观念,充分认识并在可承受范围内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配置更优化的资本结构;从财务活动内容的维度,具体到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分配活动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重构。

(1)投资方面,配合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全媒体转型方面的直接投资,以提高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进步效益;加大兼并重组、证券投资等间接投资,以实现一体化或多元化战略,实现资本增值和价值最大化。投资决策过程中注重项目可行性研究,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对项目相关因素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或选择更优化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案。

(2)筹资方面,根据集团战略需求,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融资过程中应遵循融资低成本、规模合理、资本结构优化、风险可控等原则。尤其是积极探索通过多种融资方式组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在原有较为单一的内部资金积累、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等资金来源基础上,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及外部资源的对接渠道,支持集团的全媒体战略转型,弥补发展资金缺口。目前业界已有先例可循,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基金)、发行票据或融券、ipo或资产证券化等。

(3)收益分配方面,转型发展期集团面临较大资金需求,应优先考虑满足战略发展所需资金,促进集团长远发展,股利政策偏向于低股利甚至零股利政策。

三、财务战略实施支持与管控

比制订战略更重要的,就是将战略付诸实施。对于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报业集团而言,传统的以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管理工作已不适应集团战略需求,必须及时调整和完善财务管理职能,辅以有效的管控手段,助力战略的实施。

(一)单个会计主体层面的财务战略支持与管控措施

1.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从高管层到执行层,单位上下应统一认识,摒弃旧的以核算和记账为主的会计思维模式,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基于战略规划、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改革意味着必须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和惯性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存在阵痛期,同时,现代财务管理实施的效果也非立竿见影,而是缓步释放的过程。在推进财务管理理念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高管领导层须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充分认清现代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持作用,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引导执行层做好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准备。

2.配备高效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必须有人才能付诸实践。特别是面临转型升级的报业集团,决策的支持,价值的管理、风险的管控,如何投资、融资、选择何种融资渠道,如何建立资本思维,对接资本市场,这些都受到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直接影响。报业集团可通过适当从外部引进和系统内部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合理的职业上升规划和激励机制,提供空间和舞台,鼓励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站出来,敢于勇挑重担,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带动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良性提升,逐步组建高效专业的财务团队。

3.构建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的财务共享中心

在信息化和大?稻菔贝?,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战略决策,都应当及时获取充分可靠的相关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因此,应打破原有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梳理并打通经营业务链条,融合财务和业务活动,在现有采编、广告业务系统平台、云平台和财务系统平台基础上,通过数据接口对接改造,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通过财务业务有机融合和信息共享,及时充分提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合理决策。

4.注重管理会计方法工具应用,为决策评价提供有用支持

借助于系统,管理会计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实践证明,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能提供长期而有效的支撑作用。报业集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强化管理会计职能,通过搭建管理会计平台,合理选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指导财务管理实践,促进财务管理理念转变,体现财务的管理决策评价职能。

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根据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结合单位实际,确认关键业务流程、关节岗位和环节的风险水平、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制定内控手册并组织落实。二是逐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在企业经营规划与经营绩效及考核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系统管理工具。预算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可概括为“量化目标、监控进程”。通过预算在分配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分解、量化、监控并考评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规划或目标。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成闭环设计,包括预算组织机构建立、预算的形式及内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与下达、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调整、预算分析及考评环节。通过预算的执行发现与战略分解的偏差,并逐步修正,促进战略实现。三是建立业绩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将单位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并与部门、个人对目标实现的贡献度进行对照,奖优罚劣,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趋于一致,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战略管理报告篇8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棗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棗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棗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棗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报告篇9

董事会是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核心,负责在战略层面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督,主要专注于治理结构的合理、战略的制定与督导、高级管理层的风险履职以及风险沟通的充分透明。高级管理层负责在风险战略的框架下,在战术层面上确定并实现风险目标,其专注重点更集中于风险目标、风险分析以及风险技术。

风险治理理念的提出

董事会归位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真正主体,是风险治理理念提出的制度背景。以往,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事实主体是高级管理层。公司治理以及银行业务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将风险管理上升到商业银行战略层面;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监会相关风险管理指引也明确指出董事会承担各类风险的最终责任。这一切都促使商业银行董事会充分履职,从公司治理的高度管理风险,确保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发挥和风险策略的贯彻执行。

商业银行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后,管理内容大为丰富,这是风险治理理念提出的现实需求。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构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而传统以高级管理层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框架,在组织架构、管理半径和管理纵深方面都无法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风险治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架构延伸至董事会,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形成由战略决策到战术执行再到执行监督的统一风险管理链条,是治理层面满足全面风险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需求和经营风险的本质是风险治理理念提出的根本动力。当代银行的业务与产品创新飞速发展,要求风险管理高效率地贯穿所有相关部门、专业和领域。但实践中,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部门的权限往往比肩平行,按风险管理职能划分的条块式管理体制在部门协调、信息交流路径上存有障碍,致使风险管理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治理的理念坐实董事会在风险管理、监督与协调方面的责任,在更高的层面上统筹风险管理,切实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框架由风险治理结构、风险容忍度、风险监督机制、风险沟通机制和风险文化五方面构成。

风险治理结构

风险治理结构是实现高效率风险治理的基础和保障,指商业银行“三会一层”在风险管理事务方面的职责定位与组织架构安排,其中尤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

董事会风险治理职责。董事会风险治理职责分为风险战略决策、风险执行力督导以及风险文化建设等三方面。

在风险战略决策方面,董事会审定风险管理战略,设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明确风险管理优先顺序和内控机制,审核重大关联交易,做出风险管理的重要决策。

在风险执行力督导方面,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战略执行情况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考核、评估和监督,审议批准内外部审计部门提交的评估报告并监督落实整改,确保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处于董事会的风险战略框架之内。

在风险文化建设方面,董事会推动并督导高级管理层将风险理念整合纳入业务发展策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与考核机制,持续监测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高级管理层风险治理职责。银行高级管理层风险治理职责具体分为风险战略执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报告等三方面。

在风险战略执行方面,高级管理层遵照董事会批准的风险战略和重大风险决策,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执行措施,在全行组织落实。

在风险管理方面,高级管理层制定风险政策和程序,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度量、缓释和监控,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变更情况进行监控,保障其适时性、准确性和可用性。

在风险报告方面,高级管理层一方面将董事会的风险战略、重大决策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全行执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性安排,帮助董事会全面了解银行所处的风险环境与风险状况,以使董事会能更好地履行风险决策职能。

风险治理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组织架构因行而异,总的原则是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的特点,保障风险战略的执行力和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满足风险治理专业化、高效化和常态化的要求,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风险治理的组织架构有不同的模式,但也有一般的原则。首先,董事会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次,董事会中应包括兼具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风险管理专家;第三,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团队应与业务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第四,风险治理组织架构中的各个机构应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彼此间有效协作与沟通;最后,风险治理结构要满足三层次的监督与制衡,即由董事会实施的监督、各业务领域直接的条线监督,以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国内商业银行董事会主要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处理风险事务,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关联交易管理委员会也从不同角度涉及到风险管理工作。此外,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在高级管理层层面设立首席风险官,旨在加强董事会风险战略与决策的执行能力。

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指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一般反映在银行的风险战略和风险政策中,体现为业务增长、并购、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中可以接受的风险和回报的平衡点或者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是决定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资本水平和所承受风险种类的重要因素。在风险治理框架中,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制定风险容忍度,交由董事会审核批准。

商业银行董事会在其风险战略中明确定义风险容忍度,清晰表达银行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当于为银行高级管理层的经营活动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同时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银行的整体风险态度。

银行高级管理层根据风险容忍度制定具体的风险目标或者风险限额,作为在执行银行战略活动中所承担的风险阀值水平和损失容忍度。例如,对于董事会不能容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或安全事件,高级管理层则为之采取零容忍策略。

风险沟通机制

风险沟通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其外延不仅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也包括高级管理层与业务职能部门之间、银行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尤其是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框架中,董事会通过建立沟通机制,规定高级管理层向董事会进行风险报告的内容、频度和方式,明确风险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促进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使风险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传达到合适的人,沟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银行处理风险的水平。董事会应建立沟通渠道,在制度的保障下及时获取充分信息以评价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绩效,通过与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会谈,监控风险管理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相应的风险决策,有效评估及妥善处理风险隐患。

风险报告制度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应从银行战略的高度明确报告准则和报告制度。报告准则侧重于报告质量,报告制度关系到报告能否及时地传达到合适的部门,尤其是能否及时上升到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层面。风险报告的质量取决于风险报告部门与其目标读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理解,其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准确指出银行整体的风险敞口;突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为不同的读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报告;信息提供的及时性;有效识别潜在的机会与风险。

风险监督机制

为保障风险治理的有效实施,董事会建立监督机制,明确风险相关专门委员会及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风险监督的目标是找出风险或潜在的隐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实施风险战略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银行发展战略、组织结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等发生较大变化或风险时,对风险管理某些方面有针对性进行的监督检查。

商业银行董事会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董事会根据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因素确定。

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是风险决策时贯穿于整个银行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形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其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全员的行为,即在追求银行业务目标时,每个银行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对风险及合规要求有充分的理解。

在风险治理框架下,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有责任和义务打造重视风险的全行文化基调,在业务发展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之间建立平衡机制,通过风险培训和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理解银行的风险文化及风险容忍度,从而确保风险战略、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程序得到有效执行与实施。

风险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董事会的意愿与偏好。建设良好的风险文化,商业银行董事会一方面要具有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将风险管理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集合起来,监督执行。

风险文化贯穿并体现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对于保证银行“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做“可以做的事”至关重要。在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中,高级管理层把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本能,自觉将风险文化要素纳入风险政策的考虑范围,持续提升全员风险文化意识,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充分执行。

关于加强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思考

历经多年建设,国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在建章立制、机构设置、职责定位等基础层面上已经取得很大成绩。风险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侧面,无论在风险治理结构,还是在风险容忍度、风险信息沟通与监督机制、风险文化建设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同国际领先银行先进实践的“形似”。距离“神似”的差距主要有两点。一是风险治理建设的主动性不够,各银行均按照《公司法》和有关监管规章照本宣科,不同的银行在风险架构设置、职责定位、制度建设等方面大同小异,缺乏根据自身风险治理需要而进行的主动创新。二是风险治理的执行效果有待加强。尽管各行在公司章程和治理文件中,对于各项风险治理要素都有清晰周密的制度规定,但大多还停留在纸上富贵,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风险治理的法则固然重要,但真正区分领先与落后的要素还是在于执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各行自身特点和治理需求,围绕加强风险战略决策执行力这一中心思想,对董事会风险治理各要素进行主动大胆地突破与创新。

强化董事会风险管理的专业水平,解决董事会内部风险决策的主体与效率问题。首先,考虑在董事会层面设立常设的首席风险官,作为董事会风险决策的代表,承担董事会日常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负责,对银行风险提供独立观点和验证意见,与高级管理层保持相对独立,是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职责的关键。

其次,加强对董事会风险决策的专业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治理的效率。一种做法是在现行的独立董事和专业委员会制度之外,补充成立由银行内部与外部风险管理专家共同组成的风险决策顾问组,为董事会做出的每一项风险决策提供独立的专业意见,对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执行工作进行评估。另一种做法是丰富现行董事会办事机构的功能,由办事机构转型为参谋本部,突出其专业色彩,对董事会的风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三,加强董事会与监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与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关联交易管理委员会等其他风险相关委员会之间的分工协作,在董事会层面实现风险决策、督导及风险文化建设的统一管理,确保其风险管理职能既不相互重叠,也不留下空白和死角。

在风险战略中主动规定风险容忍度,在风险政策中细化落实,并定期进行评估与督导。尽管现行监管政策没有硬性要求,但风险容忍度是商业银行董事会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起点,也是高级管理层执行风险战略的操作底线,进而也是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有效与否的判断标准,商业银行应主动设定。

实践中,风险容忍度由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基于对发展战略、风险状况及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认识制定,并报董事会审核批准。董事会应在获得足够的专业支持的情况下,审核风险容忍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风险容忍度一经纳入银行整体风险战略,高级管理层即应将其细化、分解和落实,接受董事会的定期评估与督导。

提高风险信息质量,助力董事会风险决策。风险信息质量是董事会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内商业银行董事会收到的风险信息以常规报告为主,内容的可读性与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风险治理的需要。

提高风险信息质量,发挥风险报告在董事会风险决策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丰富风险信息内容。董事会不仅应获得银行内部的常规报告,还要能够获取银行外部影响风险的信息,帮助其全面认知银行所处的风险环境。

强化风险信息加工。董事会不仅需要原始的风险信息,还要有经过提炼与整理、客观反映风险状况的独立分析。高级管理层有必要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与整理,帮助董事会更好地理解银行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工作。

拓宽风险信息的来源途径。既要有常规的报告路径,也要对非常规风险信息获取途径做出规定;对银行风险状况,既要有来自高级管理层报告,必要时也需要有来自独立第三方的报告以资对照。

明确董事会风险督导的内容和手段。董事会应每年向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指导意见,传达董事会的风险战略及风险容忍度,要求高级管理层据此制订执行层面的风险政策,并通过定期的风险整体评估检查其完成进度与质量。

董事会应坚持主动督导与接收定期风险报告相结合,通过常态化调研与专题调研发现问题,对高级管理层落实董事会风险战略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还应建立常规交流的平台,通过工作会议、文件流转、列席彼此会议等形式,围绕风险战略的理解与执行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当外部风险环境发生变化时,董事会也应对风险战略及时做出相应的微调。

打造特色风险文化,提升自身价值。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上都自发体现出表里如一、标准统一的风险文化,才能使风险文化成为商业银行的品牌和竞争力,提升公司价值。

风险文化应主动培养,公开宣示。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风险文化对于风险治理的重要性,主动规划、培养本行的风险文化,根据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在公司章程和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使风险文化成为银行内部、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同的基础。

风险文化应具有特色,打破“高大全”的条条框框。国内商业银行已开始通过打造特色业务差异化经营,风险文化也应相应地有所反映。例如,对于重点发展领域,可在总体可控、机制保障的前提下,董事会可适度放宽风险容忍度,变压缩风险的单一目标为有意识地经营风险,形成业务发展与风险把控在风险治理层面的有机平衡。

战略管理报告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解决措施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和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它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战略决策需要的情况下,为适应和促进战略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的。它要求管理会计要从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关注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不仅要和特定阶段的特定战略目标相适应,而且要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时、空、量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限定,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如下特征。

第一,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企业相关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分析与掌握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密切关注企业所在行业以及市场的动态,从而扩大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报告范围与角度。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则只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做出单一的核算。

第二,全面性。战略管理会计收集信息涉及面广,考虑多种因素,使之搜集与整合的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信息,还增加了多项应该考虑的重要非财务信息。

第三,权变性。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种权变管理思想必然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变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各项决策分析,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战略相关度。

第四,长期性。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经营。它主要针对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与决策,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第五,过程控制。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以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了控制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1.扭转了企业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面,关乎企业经营业绩、管理绩效的发展。为了使会计与管理更好地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就必须发挥战略的效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将扭转企业以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只关心自身经营模式的现状,使企业经营者能够以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经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制定经营决策,充分将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并使企业能够良性竞争,自然而然地实现优胜劣汰。

2.突破了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的范围

为了实现战略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企业经营脉络,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动向,就要根据变化调整企业战略部署或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将面临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供应商的砍价能力、客户的砍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新的竞争对手的入侵。这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其所涵盖的信息明显超越了成本会计单个会计主体的范围。这些竞争力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所必备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竭力提供。

3.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了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定的决策还有赖于员工的执行。决策被执行程度的高低,执行效果的好坏与否,以及执行后的反馈都对企业经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决策制定、改进甚至是废立都要有赖于这些因素。可见,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必然将战略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会计管理与核算中,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增强其可利用性。

4.促进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责任报告是一种不同于财务报告的报告形式,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它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是从企业内部来进行评价的模式。目前只有100家上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使公司经营更加透明,使信息使用者可利用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大大提高,也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决策,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1.缺乏完整和可引用的理论体系框架

战略管理会计在上世纪80年代被逐渐引入我国,并有个别企业应用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也仅仅是个例上的表现。由于其引入时间短,理论体系不完善且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使企业经营者没有完善的理论框架来引用,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2.企业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尴尬的转换阶段,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利润不挂钩的现状使企业经营者疏于管理,放松相对制约,缺乏在管理方面创新的热情。

3.企业经营环境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会计发展历程的角度我们也可得知战略管理会计也将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从宏观的环境来说,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电子商务也没达到广泛的普及;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环境也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者本身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钻研欲望不强,使之不能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加之企业经营者对于相关方面人才不够重视,认为战略管理只是对传统管理会计起辅助作用,不愿在此方面付出过多成本,从而造成战略管理无使用和发展之地。

四、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框架

理论基础是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根基,抓好基础作用要从构建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开始,给战略管理会计的恰当应用提供有规可循的结构脉络。首先我们应引进现今西方先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现状和中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于中国市场经济使用的理论框架,这样设计出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是对西方理论的重新定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和方法。战略管理会计是多门学科的结合,不仅仅是战略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简单相加,更要在将两者融合的同时关注营销学、经济学等重要领域的相关理论,这样建立出来的体系才健全,丰富,用以指导管理和核算。

2.改变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起着总领的作用,他的决策关乎整个企业的命运。而欲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热情,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潜能就应当首先让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和企业利益相挂钩,那么企业经营者要负担企业的经营责任,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者不由自主地去研究经营管理学,去探究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3.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战略管理的突出重点是要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决策做到适时变化。那么,营造良好企业外部环境必然会大大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运行。当然,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核算和决策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内部环境的改进与优化无疑也是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成熟与发展的良方。良好内部环境的营造首先要从企业管理制度出发,企业无论在宏观上的指导性经营理念和微观上员工的具体惩罚措施都应从战略角度出发,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战略的氛围下,不至于使企业的战略管理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在现今经济状况下应形势和经营要求产生的,所以,这必然是今后会计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企业引入这种方法和理念将使企业经营始终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但是,由于其引入的时间短,发展不够健全,内外部环境不佳给企业经营者的运用造成不小的阻碍和困扰,所以,希望文中的几点建议能用于帮助改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车忠范.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的反省与发展[J].理论研究,2009,(9).

[2]曹晓东.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09,(10).

[3]李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动态分析[J].财会通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