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56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1

关键词城市文化;媒体传播;媒体建构;语料库;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缘起与文献回顾

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放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人类的共识与国家对生态发展的战略规划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思考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问题是一种必然。城市文化深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文明形态产生了特有的城市文化,在生态文明的影响下,改造市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创造符合生态发展的城市环境,调和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方面都影响着新的城市文化的产生。反之,城市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也将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20世纪初传播学者罗伯特・帕克在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著的《城市》一书中指出,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集群,“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关于城市文化的内涵,我们还可以借助“文化”的含义来理解。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中的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环境,如生态环境、政治环境、法治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等等,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概念的总和。

城市文化的形成,受众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离不开媒体传播活动。其中,媒体对特定城市的报道更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文化的载体,媒体报道能够反映特定的时代、地域和社会文化。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媒体报道与城市形象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都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力的提升,并影响着受众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感知与认可。不同的是,城市形象广告的传播主观性决定了其摆脱不了强迫说服的影子,而媒体报道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呈现与塑造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传播学涵化理论研究的正是大众传播媒体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和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时持有的观点并无二致。社会公众由于自身经验范围的有限,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源于媒体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即使这种再现并非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呈现,但已然成为影响公众对外部世界认识并形成“主观现实”的基础。社会公众无法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来获取对所有城市的认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于媒体对城市的新闻报道、形象宣传、公开讨论等信息传播活动。陈映在《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一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一文中曾这样表述:“随着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人们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也无法全部经历和体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际间经验的交流也往往受到限定: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塑造受众脑中认知图像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媒体关于城市的报道不断加强会推进城市内部和外部公众对城市文化印象的形成。媒体对特定城市每个方面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形成的因子,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总体认知和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复合体。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中国获批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城市,贵阳在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同时,贵阳的城市文化本身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包含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生态的等多个方面。例如多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文化;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推崇“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凭借孔学堂打造中华文化智库的国学园地;“爽爽贵阳”的生态文明形象等等。但是,社会公众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认知并不具备典型性特征,贵阳城市文化形象模糊,公众对贵阳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尚且不足。使得生态样本形象的样板意义十分有限。

(二)具体的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如下问题:在有关贵阳的报道中,大众媒介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同类型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存在差异?贵阳生态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如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搜集研究样本,并构建报道数量、报道年度、议题类型三个分析类目,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媒体对贵阳的报道趋势及议题类型。其次。主要借助以语料库方法来分析媒体报道语料中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并反思生态文明语境下媒体在城市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不足之处。第一位倡导运用语料库技术来进行批判话语分析的学者Hardt-mautner认为语料库索引功能有效打破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界限。语料库技术提供的量化分析基础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实用途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将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词频的考察,主题词索引、搭配、词丛、语法结构和型式的观察来识别话语的内在意义。词频、主题词、搭配次、索引分析是语料库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并且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

2。研究时间与语料库构建。本研究时间界定为十年以来,以200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作为本研究样本采集的时限。选择十年作为研究时限,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强化自身的文化构建和形象建设逐步成为各城市的共识。基于平衡不同类型、属性和地区媒体舆论场的语料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五家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晨报》等13家最具影响力都市类报纸。上述五家中央级主流媒体是中央级报纸,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辐射全国,覆盖面广,受众层次高。此外,五家报纸个性突出,可使研究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样本。都市报除了本身是市场化媒体的典型和成熟代表外,它本身的城市化特色更使其成为研究城市文化传播不能绕开的媒体类型。鉴于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标题中包含“贵阳”的新闻基本上属于针对“贵阳”的主题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慧科新闻为数据来源,以“贵阳”作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搜索,研究者以“贵阳”为主题词进行标题检索。在搜索结果中排除无效数据、重复数据,最终全部语料接近56万字并由此构成一个小型自建语料数据库“媒体贵阳报道语料库”,其中五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样本数量为812篇,13家都市报样本数量为425篇。本文在分词基础上,采用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语料库软件antConc3.4.4对该语料库进行检索和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探讨

(一)报道趋势及议题类型

自2005年以来,媒体对贵阳报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图1中两条曲线分别呈现出主流媒体与都市报中贵阳报道年度均值的变化趋势。

1.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这与贵阳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与提高传播力度相关。两次高峰段分别出现在2010年,以及2014年两个时间段。2010年,全国第九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召开,大量与此次体育盛会相关的报道见诸报端,作为一次媒介事件,民与会成为主流媒体关注贵阳的焦点,因而在这一年相关报道达到十年来中的峰值。2014年,随着贵州省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出台,贵阳构建中国“数谷”的战略思维不断付诸实践,媒体对贵阳的关注也有了适当的提升。在这一年,主流媒体关于贵阳的报道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生态文明会议等重大会议议题上。

2.反观都市报对贵阳报道,其年度均值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十年间,每家都市报每年的对贵阳报道数量徘徊于1到5篇之间,上述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并没有对该数据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虽然贵阳不断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在国内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3.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议程与都市报议程相关性弱。为了进一步检验就“贵阳”这一报道议程而言,中央级主流媒体各年度报道数量与市场化的都市报各年度报道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性。借此衡量城市文化传播中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定显著性水平为0.5,并计算其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水平。

首先假设主流媒体报道数量与地方都市报报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0,即:H0=两总体无显著性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其相关系数为0.322,显着性水平为0.364。可见其相关关系非常弱,且两样本来自的总体之间也不存在显性相关性。这就说明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的议题上,中央级主流媒体议程与地方都市报议程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

纵观近十年以来媒体对贵阳报道的议题类型(图2、图3),主流媒体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较广。其中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是涉及数量较多的议题类型。在本研究搜集到的样本中,政治议题244篇,占报道总数的30%;社会事件相关议题占215篇,26.5%;经济议题占127篇,15.6%;环境议题89篇,占11%。此外,在文化、体育、旅游、教育与科技方面的议题上有较少报道,突发事件和社会典型人物议题则更少涉及。统计数据显示,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主要分布在城市政治政策、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体育、文化等领域。除此以外,还涉及反腐、灾难事故、违法犯罪都敏感议题。首先。涉及最多的是社会安全议题,共有报道143篇,占样本总量的30.9%,包括路桥倒塌、森林火灾、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社会民生议题,共有报道74篇,占样本总量的16%,包含水价上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常见的民生问题。再次是违法犯罪议题,报道数量为44篇,占样本总量的9.5%。经济议题紧随其后,共有43篇,占样本总量的9.3%。总体而言,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政治、经济议题,文化、环境议题有所涉及,旅游、教育与科技、社会典型人物的报道极少。因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而普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对该城市的全方位报道。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五家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社会安全、社会民生、违法犯罪议题,政治政策、经济议题、生态环境有所涉及,典型人物、文化议题的报道则相对很少。贵阳文化形象是一个复合体,应是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展示,但是在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中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展示。

(二)贵阳城市文化传播关键主题词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媒体对贵阳报道的主题。研究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进行语料库检索和主题词抽取。按主题性(keyness)高低排列,主题性越高就意味着该词汇在文本中复现的频率越高。研究结果显示,该语料库中词频为10及以上的主题词共计9502个。在此基础上生成贵阳城市文化传播的主题词词频表。本研究认为词频应满足平均每个词汇在每家报纸中出现12次。即词频大于等于200的才能算作主题词中的核心词汇,并将其入选贵阳城市文化传播核心主题词数据库,该数据库含有核心主题词共计756个。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等多种词性。然后,在这756个核心主题词中,文章选择其中的70个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热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根据词汇属性进行聚类,抽取其中的名词关键词共计64个,构建贵阳城市文化传播关键词表。(表1)

德国学者特雷尔在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词义的研究应透过共时(synchronic)比较,通过实质内容,认识其抽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场(Semanticfields)的概念。语义场是一个语义系统,相互关联的词汇组织在一起显示期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正是上述关键词和其它一系列的词汇即短语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媒体对贵阳报道的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主题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媒体舆论,进一步影响公众对贵阳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语料库中词频较高的名词关键词的抽取,可以看出在媒体对贵阳的报道中,出现频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贵阳”“贵州”和“文化”。频次为13721、6471、5378。“贵阳”作为报道对象本身频次最高,作为省会城市,媒体在报道贵阳市更多地与“贵州”联系在一起。文化的词频紧随其后,说明媒体在对贵阳进行报道时,“文化”在新闻中出现的频次是非常高的。此外,“生态”的词频为3191,这也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频次。如果按照“贵阳”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来进行均值计算,“贵阳”每出现2.55次,“文化”一词就会出现1次;“贵阳”每出现4.3次,“生态”一词就会出现1次。“发展”“中国”“文明”“艺术”“服务”“产业”“经济”“民族”“企业”“社会”“生活”“传统”“旅游”等词频均在1000次以上,相对较高。“政府”“环境”“绿色”“市民”“孔学堂”“创作”“教育”“铁路”等关键词词频在500次以上。此外“交通”“文艺”“环保”“公园”“森林”“苗族”“王阳明”“贵安新区”“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等关键词的词频也在200次以上。在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媒体传播正是在以上关键词以及其他关联词相互作用下共同产生的传播意义。

(三)贵阳城市文化传播搭配词分析

搭配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为复杂层面的语篇衔接层面,其目的是通过对语篇、修辞等话语特征的分析来研究贵阳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语言规律。通过分析语料库中“贵阳”的前后搭配词,可以了解当媒体言及贵阳时,总是和哪些词汇相提并论,以及这些词汇又与另外那些词汇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搭配词cllocates分析时,主要以“贵阳”作为检索词,考察其前后5个词汇,共计是10个词汇内的搭配情况,在生成的搭配词表中,按研究需要选择其中有参考意义的部分建立搭配词表。

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节选了搭配词表中词频在50以上的部分搭配词(表2)。媒体在对贵阳进行报道时,总是将“贵阳”与这些搭配词相提并论,其中“生态”“文明”“爽”“经济”“学堂”“文化”“旅游”“避暑”“产业”“铁路”“楼市”“环境”“森林”“绿色”“避暑”“花溪”“国学”“北站”都是常见的频次较高的搭配词,媒体在报道贵阳市总是将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产生语义。这些搭配词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中与“贵阳”这一关键词在位置上均在前后五个词汇以内,从语料分析角度来说,它们是“贵阳”的固定搭配词,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其它词汇更加接近,同时当公众与媒体报道中与贵阳相关的信息接触时,这些词汇能够在公众心中产生与贵阳更为接近的印象。因为当他们看到“贵阳”时,最先看到的便是这些在文中位置最近的搭配词。

(四)目标文化词汇分析

目标词汇的选择主要考虑贵阳城市文化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及目标文化词汇在贵阳城市文化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参考贵阳近年来在对外宣传中重点打造的几张名片,例如生态城市、大数据产业、高铁经济圈(旅游)等。经过筛选,本研究选取一些类文化词汇,分别涉及地域、景点、自然,饮食,民族民俗,城市建筑,传统文化,区域产业与城市化。歌舞艺术以及宣传性词汇等。(表3)

这些词汇基本可以代表贵阳城市文化图景。通过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对以上贵阳城市文化词汇进行逐一检索,统计各文化词汇在该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同时分析其搭配词,参考原文语境分析其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具体情况。

在本研究筛选的29个不同类别的文化词汇中,除“创客”一词外,其余28个与贵阳城市文化相关的词汇均有检索结果。其中,总传播频次最高的是“花溪”,频次为446;其次是“森林”,频次为372;再次是“爽爽的贵阳”。频次为326。可见。贵阳城市文化传播频次相对较高的是旅游类和山水自然类词汇。山水自然类别中,除“森林”外,“南明河”的频次为168、“黔灵山”的频次为46;旅游类别中,除“花溪”外,“湿地公园”“青岩古镇”分别为175、75;民族类中传播频次较高的“苗族”“少数民族”“布依族”分别为282、209、251,而“四月八”等民俗节日活动的传播频次极低;城市建筑类别中,“筑城广场”“甲秀楼”频次分别为92、29;传统文化中与阳明文化相关的3个词汇词频总数524,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频次;本文筛选的区域产业与现代化类别中词频最高的是“高铁”,频次为162,其次是“大数据”,频次为141;贵阳城市宣传常用词汇除“爽爽的贵阳”外,“绿丝带”“林城”频次分别为67、43;“黔剧”的传播频次为14。可以说,贵阳城市文化的媒体传播极为有限。本研究筛选出的文化词汇的传播频次没有特别高出平均水平的。可见贵阳城市文化传播中没有塑造个别极具代表性的标识性文化符号。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针对构建生态文明样本城市而言,媒体呈现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样本城市形象尚未形成

在中央级主流媒体中,五家主流媒体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较广。各家报纸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体育、旅游、教育与科技、突发事件、社会典型人物等方面均有涉及。十三家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分布在城市政治政策、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体育、文化等领域,还涉及反腐、灾难事故、违法犯罪都敏感议题。可见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对贵阳报道涉及的议题分布都较广泛,但是这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政治、经济议题。文化、环境议题有所涉及,旅游、教育与科技、社会典型人物的报道极少。因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而普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对该城市的全方位报道。都市报这类市场化媒体对贵阳的报道则偏重于社会安全、社会民生、违法犯罪议题,政治政策、经济议题、生态环境有所涉及,典型人物、文化议题的报道则相对很少。贵阳文化形象是一个复合体,应是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展示。媒体在对贵阳城市文化的综合呈现上并不全面,进而所塑造的贵阳城市形象也不够立体。

(二)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报道议程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两类媒体在过去十年期间的报道数量上,其次表现在报道议题类型上。媒体对某一特定形象构建过程通常还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大众媒体通过选择、加工、传播特定的议题以达到勾画其身份、描绘其形象的目的。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也不例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媒体由于自身的传播特点不同,它们在对同一对象的报道议题类型上也会存在差异。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的变化趋势显示出政府议程对主流媒体报道议程的较大影响,如民运会、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会议等政府议程会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对媒介议程产生效果,这种效果在主流媒体相关报道数量上得以体现。但是,这种议程设置影响对市场化的都市报作用并不明显,或者说都市报中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未能体现出这一效果。近年来,虽然贵阳不断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在国内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三)贵阳整体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体建构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

媒体呈现的贵阳生态城市形象突出且宏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拟态环境成为公众认知贵阳城市文化的参照,但整体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体建构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

首先,受众关于贵阳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和印象。正是基于语料分析中的关键词而形成的。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幅贵阳城市文化图景。在本研究所建构的接近56万字的“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生态”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和与搭配词。这就意味着,在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媒体常常将“贵阳”与“生态”联系在一起,“生态”成为贵阳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最常见的形象。媒体传播中大量将贵阳与生态相联系的报道有助于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生态城市的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中,将贵阳与生态一词相联系时,主要以报道宏观政策、生态发展导向、生态文明会议为主,很少从微观角度对贵阳的生态环境和具体环保举措进行报道。

媒体报道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由于城市文化的宏观性、复合性、多元性而包容甚广。城市文化虽然具有历史性的特征,但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导向下,城市文化也正在融入新的元素,例如市民的低碳生活习惯、城市的标志性环保建筑、绿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等。媒体对特定城市每个方面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形成的因子,如媒体对城市历史文化、市民生活、交通问题的报道,当然也包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报道,如此都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总体认知,并成为媒体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一砖一瓦,进而影响着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复合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针对贵阳的报道均以消息为主,且500字以内的小篇幅占绝大多数比例。小篇幅的报道集中于对贵阳城市文化的简单描述,缺乏对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物质、精神等多种特征的深度挖掘,使得报道中的贵阳形象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从城市形象传播角度出发,小篇幅报道显然是不利于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一方面,对于社会安全。违法犯罪、突发事故等议题,小篇幅报道只能陈述事件的发生,不能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解释,不利于受众认真整个事实真相,反而容易留下许多猜想,这对受众关于城市形象的认知是不利的。其次,涉及生态环境、文化等议题正面形象的小篇幅报道影响力较低,也不能使受众对其中建构的城市正面形象留下印象。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2

今天,按照“分口推进,五线连片”的战略部署,区委常委(扩大)会第三次专题听取城市建设口的六个部门创新创优工作汇报。刚才,城市建设口的六个部门作了很好的汇报。茂发区长、官华副区长分别就城市建设口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听了汇报后,对城市建设口六个部门的工作,总体感觉和已经汇报的经济发展口、城市管理口一样,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六个单位的汇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汇报的工作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比如,区城建局紧扣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了“路网工程、碧水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等九大工程;区房管局围绕“房”字做文章,提出了“新居工程、宜居工程、乐居工程、安居工程”四大工程;区环保局针对当前环境保护的实际,提出了“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空气污染”三大治理工程;区人防办针对我区人流量集中、低洼危旧房集中、新建房屋集中的特点,提出了人防设施“生命工程”,国土、规划部门工作也有创新。城市建设口各单位动了脑筋,想了办法,工作措施各具特色。下面,就城市建设口下一步的工作,我简要讲四个方面的意见,就是做到“四个强化”。

一、围绕实现目标,强化领导力量

城市建设口各单位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的征程中,承担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领导。城市建设口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按照“分口推进,五线连片”战略,务必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要切实做好各方面工作。要建立责任制,做到目标分解、任务分解、责任分解,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抓好落实。

二、围绕创新创优,强化亮点工作

区作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工作重点主要在于,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三是民生、稳定等工作。城市建设与管理是提升形象、塑造品牌,实实在在为上分忧、为民解难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市建设口各单位务必要围绕全区总体目标,对本单位的特色和亮点再研究、再分析。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请牵头领导官华副区长再次召开会议对各单位创优创新创特色工作进行综合梳理。

三、围绕攻坚克难,强化调度协调

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城市建设口的工作非常重要,但难度很大,难就难在拆迁和建设,各类工程纷繁复杂,有的需要上级单位支持,有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有的还需要政策扶持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工作很难上台阶、很难创亮点。因此,攻坚克难显得尤为重要。要攻坚克难,关键要有担当的精神,要有韧劲和磨劲,要善于调度、善于上下沟通协调、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矛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和好措施。“办法总比困难多”,城市建设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路网改造、亮化、水路疏浚、征地拆迁等工程的调度协调,在攻坚克难上多下功夫。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和大家分享的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与关注。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

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实施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八)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山西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九)深化“三零”创建和依法治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法治政府。

打造“六最”升级版。

推进廉政建设。

狠抓工作落实。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二

(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全力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

3.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4.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

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

4.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

5.注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3.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等改革。

(五)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2.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

3.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切实把法治建设推向纵深。

切实把能力建设抓紧抓实。

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三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

严格依法行政;

增强政府效能;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4

关键词:园林植物;碳汇;潜力;建议;南昌

中图分类号:S688.9;X173;X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909-03

thepotentialofincreasingCarbonSinkandpolicyRecommendationsCarriedout

ofnanchangGardenplants

LiHua,CHenFei-ping

(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andarts,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

abstract:thegardenplantsplayedanimportantroleinpurifyingurbanair,reducingcarbondioxide,maintainingcitylivingenvironment,balancingcarbonandoxygeninthetownthroughtheabsorptionofcarbondioxide.Basedontheanalysisofcarbonemissionsandcarbonabsorptionandthepotentialofincreasingcarbonsinkofhealthandgardenplantsinnanchang,recommendationsofimprovingtheabilityofgardenplantswerementioned.

Keywords:gardenplants;carbonsinks;potential;recommendations;nanchang

目前关于增汇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发现新碳汇方面,但是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碳汇提高其增汇能力同样重要。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植物,同森林植被一样,具有碳汇功能,跟森林等生态系统相比,园林植物的碳汇功能确实比较小,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的增汇空间日益增大。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南昌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被国家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南昌市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定位,本着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营造一个适合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使大家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天然氧吧里。南昌市从2009年开始,预计通过三年时间,把开发区打造成生态开发区;把高速公路、出口道路的路边、街道、村庄和社区都进行绿化。通过花园城市的打造,挖掘园林植物的增汇潜力,从而让我们的城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大家体验到低碳经济生态环境带来的实惠。

1南昌市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情况分析

南昌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的温室效应。从区域碳排放的义务来要求,南昌市应不断增加碳吸收或者碳减排量,力争排放和吸收间的平衡,不增加区域外大环境的压力,积极为全球、人类做出自身的贡献。

从2009年9月起,南昌市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碳盘查项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南昌市2009年的碳排放量约为2500万t,人均碳排放约5t,主要排放来源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其中工业排放占71.1%,交通和居民生活排放分别占到了12.0%和10.0%。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南昌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仍有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这就意味着碳排放仍会增大,然而发展经济与碳减排必须保持平衡[1]。

根据相关的统计,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由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园林植被、草地植被、农田植被、水生植被等)、土壤和水体所吸收,剩余部分进入大气。

依照顾凯平等[2]的研究,森林碳汇量的估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汇量,V为某一森林类型的森林蓄积量,D是树干密度,R是树干生物量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Ci是植物中的含碳率,t是碳元素分子质量在二氧化碳分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为3/11),i为树种[2]。同理,城市园林植物也可使用此公式,将南昌市所有园林树种的碳汇量汇总,就可以得到南昌市园林植物的碳汇量。

根据文献[3],南昌市森林资源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为700万t,园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4万t,按照方精云等[4]的研究,森林得到的净碳效率平均约为0.5,估计每年南昌市森林、园林植物一共可以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1400万t,占南昌市总排放量的56%。因此南昌市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被森林、园林植物吸收,这对南昌市的区域碳平衡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南昌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一大四小”等工程的开展,这种作用还将越来越突出,增汇潜力越来越大。

2南昌市园林绿地增汇潜力分析

城市园林植物是南昌市碳吸收的重要载体,是本区域主要的碳汇之一,特别是随着“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提出,城市园林绿地的碳汇功能日益突出。因此改善传统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和经营方式,将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增汇能力。

2.1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

南昌市城区绿化率为33.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7%。目前南昌市公园绿地不多,较大的公园有八一公园、人民公园、孺子亭公园、象湖公园、玉带河公园、青山湖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等。由于历史或习惯的原因,市内多数街道狭窄,缺少绿化。扩大南昌公园绿地面积尚有较大空间。因此,南昌市园林植物年均碳汇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2.2提高园林植物碳存量,增加碳汇

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为71.5t/hm2;我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为70.3t/hm2,而园林植被碳储量密度更低[5]。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结构,强化经营管理,园林植被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增汇的潜力很大。

2.3选择高碳储量植物,增加碳汇

根据相关研究[5],园林植物含碳率是常绿植物大于落叶植物、乔木类大于灌木类;按类型分的含碳率排序为常绿乔木、绿篱色块、落叶灌木、落叶乔木、月季、竹子、宿根花卉;按树种分则含碳率排序为油松、桧柏、国槐、珍珠梅、连翘、榆叶梅、侧柏、紫叶李、白蜡、碧桃、丁香、金银花、月季、栾树、棣棠、黄杨、悬铃木、银杏、垂柳、竹子、丝兰;在植株部位上,含碳率大小排序为:叶、干、枝、根、皮。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多引种栽植常绿乔木等高碳储植物。

2.4改变传统营造、养护和管理模式,增加碳汇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绿化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生态功能,但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观赏功能、忽略其他生态功能的现象。绿化建设的植物种植选择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不宜大量使用热带树种、整形色带和冷季型观赏草坪等低碳储植物;要以植物为主体,减少景点装饰、广场、园林建筑小品等非绿色占地面积,增加环境中的植物绿量;进行种植设计时,应对各种大小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等地被植物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尽量使各种形态不同、习性各异的园林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复合结构的多层人工植物群落。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城市绿地植物的选用量,提高绿地单位面积园林植物的量值,从而发挥城市园林植物在碳汇方面的功能。

3提高园林植物增汇能力的建议

提高森林的增汇能力,实现南昌市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需要做大量持续艰苦的工作,必须从规划、管理、制度、法律和技术多层面加以落实。

3.1提高意识,加强管理

加强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低碳意识,明确低碳城市的意义,强调全民参与,促进市民共建;重要绿地建设应向社会公示,做好科学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分工分片、分类管理保护,使规划落到实处;鼓励市民自觉爱护绿地,做好庭院、阳台、屋顶等环境的绿化,对先进单位与个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或奖励。

3.2健全法规,全民参与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的立法工作;对无视规划、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地的行为应依照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3.3重视科研,普及技术

低碳城市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级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积极参与,政府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加强科技合作,建立和完善园林科研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3.4科学养护,提高质量

应依据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原理,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通过管护,形成符合种植设计意图、各层次植物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层次分明、色彩调和、外貌构成合理、稳定、生态效益显著、碳汇效益最佳的复合结构的多层混交植物群落[6];通过强化对园林绿地的有效管理,有效控制园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以减少碳排放。

3.5增加投资,确保实效

由政府投资或由市场经济渠道进行投资,逐步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城市建设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园林建设费用;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在确定城市土地批租、转让土地时,应考虑绿地的综合效益,将其所带来的土地增值部分返回到园林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尔德.南昌完成碳排查[eB/oL].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1mmDawmDe5mzc1ma.html.

[2]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05-109.

[3]李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系统的研建[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08.

[4]方精云,陈安平.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5]王迪生.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南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组.南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R].南昌:南昌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局,2006.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5

一、加强思想锤炼,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思想的先进性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和关键。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坚持每年向党作思想汇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实践党的工作理论,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该同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行动准则,时刻对照和各项纪律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该同志十分注重党性修养,保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安于清贫,乐于奉献;只要工作需要,不分节假日,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今年配合全市会环境保障工作,上半年没有休息一个完整的双休,经常加班加点,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该同志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群众解答疑难;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在今年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向袁才顺学习、支持抗震救灾等活动中踊跃捐款,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

二、坚持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对城管事业的满腔热忱

热爱工作才能干好工作。自*年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一直在综合材料这个又苦又累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六年。进入城管部门后,面对城市管理工作职能广、突击任务多、材料任务繁重的挑战,努力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和追求创新的信念迎接每一份材料撰写任务。近几年,主要取得了以下工作成绩:一是广泛参与各类综合文稿撰写工作。从*年至今,每年参与起草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总结、城市管理工作思路和要点、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材料等全局性综合文稿;参与起草了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目标办等部门的各类城市管理工作汇报;参与起草了全市查违、广告亮化、绩效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等工作会议材料,多次为李宪生、胡曙光、胡绪鵾、万勇等市领导撰写讲话稿;配合双创、环卫、市政、查违、亮化等业务工作,起草了各类专项材料。*年共撰写了60多篇综合文稿,约30多万字;仅今年上半年,就参与了10多个会议的材料起草工作,撰写了各级领导讲话材料、汇报材料30多篇,为局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推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独立起草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稿。围绕城市管理重要工作会议,撰写了李宪生市长在全市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胡曙光副书记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全市查违工作书记办公会汇报材料、全市查违工作市委常委会汇报材料、全市城管系统绩效管理工作汇报;配合有关宣传活动,撰写了2006年全市城管系统大练兵解说词、“璀璨灯光、靓丽江城”——《长江日报》景观灯光建设工作的专版宣传材料、全市城管系统向袁才顺同志学习的决定等,展示了城管工作的重要成就;服务于领导决策,起草了《学习先进城市经验,促进科学和谐发展——刘家祥局长赴沈阳、大连、深圳学习考察的思考》、《创新城市管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等一批重要文稿。这些综合性材料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刘家祥局长的学习考察报告,市委书记苗圩作了重要批示。三是积极开展各类综合调研。深入城管工作一线开展调研,完成了中心城区一楼开门面调研报告、青山双创工作、查违工作、加强街道城市管理职能等方面的专项调研材料。同时,广泛收集图片、整理资料,完成了《*城管》画册编辑任务。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6

了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我市人大工作实践,就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精心选择议题,增强监督针对性。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听取和审议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是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一项明确要求。多年人大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议题是做好监督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监督议题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紧扣全局、紧扣中心、紧扣民生的原则,每年年底向人大代表发出信函,征求对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坚持少而精原则,每年工作计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和市局及市长电话所了解的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确保监督议题选得准,开展工作针对性强。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们连年听取市政府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等情况的汇报,及时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较好地履行了对经济工作的监督职能。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多次听取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和“一池三改”等工作情况的汇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紧密联系我市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推进依法治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我们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常委会的重要任务,认真听取市政府及法、检两院关于普法工作、依法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深入基层,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招商引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园区建设和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监督,促进市委决策的落实,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审议质量。举行常委会会议,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题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审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整体效果。我们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一是制订制度,加强学习。常委会制定了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办法、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的办法。每次会议前,根据议题的需要,邀请有关学者专家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通报常委会机关的调查情况,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掌握审议的法律武器和事实依据,做到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二是改进会议形式,提高工作标准。常委会不断改进会议形式,采取会议开在现场、视察与审议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审议质量。刚刚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就是在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视察后,召开会议进行审议,使会议审议更有针对性,建议更具准确性。每次会议前,要求各专门委员会把好调查报告质量关,做到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多研究问题,少夸奖成绩,避免和“一府两院”报告的雷同;多解剖重点工作,少讲面上的情况;多提建设性意见,少作空泛议论,在提高工作标准和执行力上下功夫。三是抓好审议意见的形成。在审议意

见形成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坚持“三项原则”:合法性原则,即意见的提出必须于法周全、符合程序。实事求是原则,即审议意见要在综合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既要集思广益,又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要把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作为审议意见的重点,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意志。可操作性原则,即审议意见不能光讲大原则、大道理,要突出重点,注意指出一些看准了的、具有导向性的、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提出改进或解决的意见,增强审议意见的针对性。

四、搞好跟踪督查,增强监督实效。审议意见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总和,是常委会集体意志的体现。落实好审议意见,是提高审议质量的归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7

12.[模板范例]城管执法局班子整改责任书[佚名][2008年5月31日][145]执法局党支部班子成员整改目标责任书为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取得实效,确保整改提高取得实效,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经党支部研究,特制定整改目标责任书如下: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标准,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13.[企划文案]城管执法局执法质量年现场会实施方案[佚名][2008年5月31日][71]执法质量年现场会实施方案为认真做好全市城管执法质量年现场会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时间2008年4月29日二、路线开发区——803省道——中心广场——兴桓路——建设街(由供热北站进入锦秋小区,往西,机关二区后停车,由刘克局长介绍锦秋小区情况)——东岳路——建设街西段——少海公园停车(东门进、南门出)——柳泉路——果里(侯庄路口东西路……

14.[征文演讲]我为你而骄傲!(城管)[佚名][2008年5月31日][74]2008年4月,我从150多名报考XX的考生中,幸运地被录取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对工作的热忱,我踏入了XX,成为了城管科的一员。这是一个特别的科室,从分管主任,到科长,再到科员,清一色都是女性,但却是这些大姐们承担了连男同志都畏惧的城管工作,包括整治六乱、卫生、环保、绿化等十几条线。和她们一起工作以来,我时刻感受着城管工作的艰难和她们的不平凡。作为老城区,我们街同……

15.[先进性教育1]城管执法局领导班子整改方案[佚名][2008年5月30日][266]为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确保我局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根据县委要求,经党支部研究,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实践标准、群众标准“两个标准”为标准,加强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目标,切实解决部局……

16.[述职报告]城管执法分局局长述职述廉报告[佚名][2008年4月12日][78]繁忙而紧张的2008年已经度过,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很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将本人一年来的工作小结如下: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始终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认真领会《李……

17.[述职报告]城管执法分局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佚名][2008年4月12日][74]2008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宗旨,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动力,认真做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结合新“三创”任务,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队伍建设,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奋勇争先、勇于拼搏,在认真总结去年行风建议……

18.[计划规划]城管大队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计划[佚名][2008年4月7日][47]龙潭直属大队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计划按照市局总体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大队工作实际,为全面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规范年”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不断提高我大队城管行政执法与市容市貌管理水平,出色完成市局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本职工作,积极、及时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内容。制定具体活动安排如下:2……

19.[工作汇报]城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情况通报[佚名][2008年4月6日][141]城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各区局,市局各科(室):8月16日至9月7日,市局监督管理科会同各区执法局监管机构的有关人员,分别对五个区当前市容环境的管治状况和近期开展城管行政执法的监管工作进行了一次有侧重面的监督和检查,现把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各区市容环境的管治状况从总体上看,南海和顺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市容环境的管治……

20.[工作汇报]开展文明城管监察队伍活动的情况汇报[佚名][2008年4月4日][129]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开展文明城管监察队伍活动的情况汇报我局自成立以来始终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县”战略决策,以抓队伍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执法严、作风硬、效率高的执法队伍为目标,以搞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的,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依法行政,使城区……21.[企划文案]城管局文艺汇演方案[佚名][2008年3月28日][249]为构建城管执法队伍先进文化,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展示队伍形象,扩大城管执法的宣传面、影响面,经04年11月25日市、区执法局长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市城管执法队伍开展一次文艺汇演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开展文艺汇演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设佛山城管执法系统先进文化,用优秀健康的文艺作品鼓舞全市城管……

22.[述职报告]城管行政执法局任副局长述职报告[佚名][2008年3月26日][234]我于2008年2月调到城管行政执法局任副局长职务。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局长抓规划建设执法监察工作、城市美化、亮化工作、城市管理设施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工作,分管规划建设执法监察处、规划建设执法大队、城市美化亮化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设施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自己作为城管战线的一名新兵,在这一年中边工作边学习,如果说对自己这近一年的工作,做一个总体评价的话,可以概况为:较快地熟悉了情况,适应了环境……

23.[述职报告]城管中队长2008述职报告[佚名][2008年3月25日][243]述职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二00四年在局和大队筹建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带领分管中队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自己能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管理自己,廉洁勤政,把握全局,精心组织,科学运作,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中队发扬知难而进,攻坚啃硬的拼搏精神;坚持科学严谨、创新……

24.[工作总结1]城管工作总结[佚名][2008年3月24日][661]七月工作总结七月虽然天气较炎热,但我们仍然以较饱满的精神继续我们的工作。除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我们七月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耐心引导果农到指定的地方售卖水果。在丹灶镇横江附近,如新农村委的山美和洲南等村有一小部分种植西瓜、香瓜等水果的农民,,每年六、七月是瓜果收获的季节。照惯例,他们中午把这些瓜挑到或给二十元叫村里的拖拉机运到横江,然后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他们叫卖。由于这……

25.[工作总结1]城管2008工作总结及2008工作思路[佚名][2008年3月24日][565]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桓台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8年是我县全面启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新机制的开局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执法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环境立市”战略,以“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求突破”为着眼点,严格管理,文明执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现总结汇报如下:一、2008年主要工作回顾(一)认真做好执法职能剥离,确保……

26.[经验材料]局城管治安警察支队长先进事迹[佚名][2008年3月24日][491]×××同志先进事迹××,女,1969年3月27日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毕业于吉林市人民警察学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任吉林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女子特警大队大队长,现任市公安局城管治安警察支队二大队大队长,二级警督警衔。她担任户口内勤期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户籍窗口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了突出业绩。她通过工作实践摸索出一套便民利民的有效方法,精心设计了“户籍管理便民卡”和“治安……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改善环境、关注民生、保障健康、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文明素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加快县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城管理水平和居民健康素质,建立城市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通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创卫活动,使我县爱国卫生组织机构网络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县城整体卫生水平明显提高,把我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宜商宜居的冀南名城。

三、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积极开展卫生单位创建活动。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深入开展禁烟、控烟宣传活动。开展无烟机关场所建设。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

四、创卫步骤及阶段要求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4月)

召开单位创卫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县招商服务中心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实施方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创卫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卫工作氛围。

(二)全面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

1、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团结协作,落实责任,有序推进,积极完成各项创卫工作任务。

2、集中力量,抓紧解决与《省卫生县城标准》差距较大的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创卫申请阶段(2020年6月至2020年7月)

1、根据自查自评发现的问题和市爱卫会、专家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攻坚行动,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2、组织第二次自查自评,完成所有备检资料收集整理,各单位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完成创卫资料整理和创卫工作报告。

3、按省卫生县城申报程序要求,完成《省卫生县城标准》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4、认真做好创卫备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归档,修改,充实,备好创卫汇报材料和专题录像,全面做好迎接市爱卫会对我县创卫工作及项目达标情况复核准备。

(四)创卫申报阶段(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

1、按照《省卫生县城标准》和本工作方案要求,根据市爱卫会复核指出的存在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和创卫资料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做好创卫工作汇报材料和专题录像,加强检查督促,全面巩固创建成果。

2、进一步广泛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卫生知识知晓率。

3、通过市爱卫会的创卫复核,配合市爱卫会做好向省爱卫会对我县的创卫推荐工作。

(五)创卫评审阶段(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

各单位全面动员,按照创卫任务分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创建成果的巩固提高,不断完善各项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扎实做好创卫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创卫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充实创卫汇报材料和专题录像。接受省爱卫会的评审(初审、受理、暗访、技术评估、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根据省爱卫会的评审意见和市爱卫会的建议,全面、彻底地做好创卫各项整改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爱卫会专家组的技术评估,实现创卫工作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成员副组长的招商服务中心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卫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广泛深入开展创卫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和全民动员力度,提升全县居民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要逐级召开创卫工作会议,层层明确创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单位固定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县居民创卫知晓率和支持率。

(三)实行创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实行“块块负责,条条保证,条块结合,综合整治”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签订创卫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指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创卫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9

1、从人口总量和结构来看,我国还处于人口红利期

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住宅房产的需求总量是由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家庭的裂变速度来决定的。一般,25至45岁年龄的青壮年人口是住宅房产的主力军;25岁至35岁的青年人正处于结婚成家时期,此时需要组建新的家庭,滋生出购置婚房的刚需;而35岁至45岁的壮年人正逐步步入中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对住房的面积和大小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收入的增加,滋生出改善性住房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出现过3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分别在1950~1957年,1962~1963年,1964~1971年,这三个时期每年出生率超过30‰;1972~1979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2‰;1980~1990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1‰;从1994年起,中国新生儿逐步减少,进入了低生育时代,从1994年的18‰逐步降至2010年的约12‰。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比例从2001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34%,年轻工作人口的比较则大幅上升,少年儿童抚养比例大幅下降10个点,而老年人抚养比例则稍微上升。

目前有些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原因在于低生育率、老龄化开始等因素;人口红利的转变节点将会在2015年出现。

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老龄化而消除,实际上之前的“红利”来自人口数量,即“量”的红利。“我们还可以获得人口'质'的红利,即健康和教育赋予劳动力的价值。”

在未来10~20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从需求大量低价劳动力逐步转向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力;随着我国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结构性人口红利将取代总体的数量人口红利,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统计为,1954~1957年均出生人口2124万;1958~1961年均出生人口1542万;1962~1975年均出生人口2627万;1976~1980年均出生人口1795万。1981~1997年均出生人口2220万;从1998年开始从1900万逐步降低至2010年的1596万。

1997年之前我们依然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这将此后的连续20多年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22岁大学毕业时间算起,个人推测至少要到2020年左右新增年轻劳动力才会逐步减少;以30岁左右买房来算,我国房地产新增需求在2027年之前,仍然有非常强劲的购房需求。

2、从城市化率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期

城市化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本质和动力源泉,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土地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人口城市化和非农经济活动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从农业向非农业配置,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只有继续有效发挥土地的功能,才能促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1978年至1999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从17.92%,稳步增长到30.89%,20多年间增长了近13个点;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1000万人。

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着,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12年时间增长了近20个点;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超过2600万,这12年内总共流入城市人口超过3亿人,目前,中国人均GDp在4000至5000美元,通过财富的逐步积累,已有部分人具备了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能力;以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来计算,每年需要新增城市的真实住宅约7.8亿平方米左右;这还不包括改善性住房需求。

从需求和供应总量来看,1998年-2011年商品住宅竣工总面积为56.2亿平方米,而1998年-2011年我国新增城市人口为3.3亿人,按照人均30平方计算,商品住宅需求总量将近100亿平方米;说明即使不考虑改善性需求,还有将近一半的新增城市人口是在租房;新增城市人口通过财富的积累,就会对商品住宅的形成潜在的购买需求。

城市化过程中会增加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社会公共用地的需求;第一,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大量的扩大工业和新兴产业新建工厂,增加了对工业用地的需求。第二,城市化过程中,进入都市的人们必然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住房需求。第三,随着城市社区的日益增加,人们的商业、文化、体育等大量的公共需求被扩大,因此需求更多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省份,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达到80%,如果按照70%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标准,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将放缓,房地产需求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城市发展具有层次性,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要的中低端房地产的潜力也很巨大。但城市化率依然很低的中部、西部地区,其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未来该区域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住房的需求旺盛,房地产仍将强劲发展。

3、从宏观经济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期,m2增速很大,对通胀造成了长期压力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为15.8%,实际GDp增速也超过10%,近年来GDp增速仍然保持在8%-12%,而房地产的直接投资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产业杠杆拉动越3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狭义货币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从数据上看,2011年广义货币m2余额为85.16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而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16万亿元,m2/GDp=1.81;而2011年美国GDp为15.32万亿美元,m2为9.68万亿美元,m1为2.16万亿美元,美国m2/GDp=0.63;m2/GDp这一指标中国是美国的3倍,说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比美国更加宽松。

2000年-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13.46万亿元涨到85.16万亿元(超过了美国的9.68万亿美元,而GDp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增长了6.3倍,而同期GDp只增长了2.8倍,由此可见我国通胀长期压力很大。

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多的重要依据是通货膨胀压力。目前我国的资源与投资品如房产、黄金、收藏品等价格持续上扬,由此可见我国实际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原因在于我国Cpi不直接包括房价因素,但包含了8%的居住类商品,例如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等,而美国的Cpi在居住类计算时包括了45%。m2高速增长而Cpi增长不明显,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进出口占据了主要部分,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m2也可以作为衡量社会经济财富增幅的一个总体基准水平,如果你资本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m2增长率,则投资收益是跑赢财富增长的社会平均水平。目前大家都有比较强烈的存款保值增值意识,即使你的收益超过Cpi也可能是财富贬值的;过去十年,黄金涨幅约350%,石油约200%,而跑赢m2增速的是中国房地产,所以房地产引来了各方面资金的投资。

4、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国际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

我国经济发展越好,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以来,人民币不再单一参考美元,转而“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从汇改前的8.2上升到6.8,上升了20%,这是持续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之后,人民币被动的进行升值。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再度回到事实上的对美元固定汇率政策,美元走低,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截止到2012年8月,人民币汇率为6.33;虽然人民币的弹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依旧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只是低估程度不再像以前那么“严重”“显着”了。

瑞银(UBS)新加坡货币策略师尼赞(nizamidris)估计,在2005年7月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以前,人民币被低估约35%至40%。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一篮子全球货币在实值(inrealterms)上升值了约18%。这也就是说,人民币目前大约被低估20%左右。由于很多外资依然对人民币抱以升值的预期,资本的趋利性会促使热钱不断涌入中国,从而对国内的价格上涨形成了压力。而房地产投资的收益远远大于其他实体经济的回报,则大量的资金会通过各种投资途径流入房地产行业,给房地产带来了很多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过去的10多年时间,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逐步下降,而年轻劳动人口稳步上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新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近年来受到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我国人口红利也会从数量人口红利转换成“质”量越高的结构人口红利,这些都为房地产奠定了中长期需求基础。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每年有超过2600万人进入城市,将中长期给房地产带来坚实的实质性住房消费需求,一方面一线城市向郊区化发展带来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加速城市化产生了真实需求,同时随着财富的积累滋生出了改善性需求、年轻人组建新家庭促发家庭向小型化裂变、来务工人员驻留后市民化都将催生出更大的刚性需求。

城市高质量发展汇报篇10

1、从人口总量和结构来看,我国还处于人口红利期

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住宅房产的需求总量是由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家庭的裂变速度来决定的。一般,25至45岁年龄的青壮年人口是住宅房产的主力军;25岁至35岁的青年人正处于结婚成家时期,此时需要组建新的家庭,滋生出购置婚房的刚需;而35岁至45岁的壮年人正逐步步入中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对住房的面积和大小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收入的增加,滋生出改善性住房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出现过3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分别在1950~1957年,1962~1963年,1964~1971年,这三个时期每年出生率超过30‰;1972~1979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2‰;1980~1990年平均出生率也超过21‰;从1994年起,中国新生儿逐步减少,进入了低生育时代,从1994年的18‰逐步降至2010年的约12‰。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比例从2001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34%,年轻工作人口的比较则大幅上升,少年儿童抚养比例大幅下降10个点,而老年人抚养比例则稍微上升。

目前有些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原因在于低生育率、老龄化开始等因素;人口红利的转变节点将会在2015年出现。

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老龄化而消除,实际上之前的“红利”来自人口数量,即“量”的红利。“我们还可以获得人口'质'的红利,即健康和教育赋予劳动力的价值。”

在未来10~20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从需求大量低价劳动力逐步转向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力;随着我国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结构性人口红利将取代总体的数量人口红利,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统计为,1954~1957年均出生人口2124万;1958~1961年均出生人口1542万;1962~1975年均出生人口2627万;1976~1980年均出生人口1795万。1981~1997年均出生人口2220万;从1998年开始从1900万逐步降低至2010年的1596万。

1997年之前我们依然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这将此后的连续20多年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22岁大学毕业时间算起,个人推测至少要到2020年左右新增年轻劳动力才会逐步减少;以30岁左右买房来算,我国房地产新增需求在2027年之前,仍然有非常强劲的购房需求。

2、从城市化率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期

城市化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本质和动力源泉,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土地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人口城市化和非农经济活动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从农业向非农业配置,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只有继续有效发挥土地的功能,才能促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1978年至1999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从17.92%,稳步增长到30.89%,20多年间增长了近13个点;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1000万人。

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着,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12年时间增长了近20个点;年均新增城市人口超过2600万,这12年内总共流入城市人口超过3亿人,目前,中国人均GDp在4000至5000美元,通过财富的逐步积累,已有部分人具备了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能力;以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来计算,每年需要新增城市的真实住宅约7.8亿平方米左右;这还不包括改善性住房需求。

从需求和供应总量来看,1998年-2011年商品住宅竣工总面积为56.2亿平方米,而1998年-2011年我国新增城市人口为3.3亿人,按照人均30平方计算,商品住宅需求总量将近100亿平方米;说明即使不考虑改善性需求,还有将近一半的新增城市人口是在租房;新增城市人口通过财富的积累,就会对商品住宅的形成潜在的购买需求。

城市化过程中会增加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社会公共用地的需求;第一,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大量的扩大工业和新兴产业新建工厂,增加了对工业用地的需求。第二,城市化过程中,进入都市的人们必然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住房需求。第三,随着城市社区的日益增加,人们的商业、文化、体育等大量的公共需求被扩大,因此需求更多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省份,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达到80%,如果按照70%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标准,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将放缓,房地产需求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城市发展具有层次性,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要的中低端房地产的潜力也很巨大。但城市化率依然很低的中部、西部地区,其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未来该区域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住房的需求旺盛,房地产仍将强劲发展。

3、从宏观经济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期,m2增速很大,对通胀造成了长期压力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为15.8%,实际GDp增速也超过10%,近年来GDp增速仍然保持在8%-12%,而房地产的直接投资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产业杠杆拉动越3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狭义货币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从数据上看,2011年广义货币m2余额为85.16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而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16万亿元,m2/GDp=1.81;而2011年美国GDp为15.32万亿美元,m2为9.68万亿美元,m1为2.16万亿美元,美国m2/GDp=0.63;m2/GDp这一指标中国是美国的3倍,说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比美国更加宽松。

2000年-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13.46万亿元涨到85.16万亿元(超过了美国的9.68万亿美元,而GDp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增长了6.3倍,而同期GDp只增长了2.8倍,由此可见我国通胀长期压力很大。

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多的重要依据是通货膨胀压力。目前我国的资源与投资品如房产、黄金、收藏品等价格持续上扬,由此可见我国实际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原因在于我国Cpi不直接包括房价因素,但包含了8%的居住类商品,例如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等,而美国的Cpi在居住类计算时包括了45%。m2高速增长而Cpi增长不明显,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进出口占据了主要部分,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m2也可以作为衡量社会经济财富增幅的一个总体基准水平,如果你资本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m2增长率,则投资收益是跑赢财富增长的社会平均水平。目前大家都有比较强烈的存款保值增值意识,即使你的收益超过Cpi也可能是财富贬值的;过去十年,黄金涨幅约350%,石油约200%,而跑赢m2增速的是中国房地产,所以房地产引来了各方面资金的投资。

4、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国际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

我国经济发展越好,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以来,人民币不再单一参考美元,转而“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从汇改前的8.2上升到6.8,上升了20%,这是持续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之后,人民币被动的进行升值。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再度回到事实上的对美元固定汇率政策,美元走低,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截止到2012年8月,人民币汇率为6.33;虽然人民币的弹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依旧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只是低估程度不再像以前那么“严重”“显着”了。

瑞银(UBS)新加坡货币策略师尼赞(nizamidris)估计,在2005年7月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以前,人民币被低估约35%至40%。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一篮子全球货币在实值(inrealterms)上升值了约18%。这也就是说,人民币目前大约被低估20%左右。由于很多外资依然对人民币抱以升值的预期,资本的趋利性会促使热钱不断涌入中国,从而对国内的价格上涨形成了压力。而房地产投资的收益远远大于其他实体经济的回报,则大量的资金会通过各种投资途径流入房地产行业,给房地产带来了很多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过去的10多年时间,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社会总抚养逐步下降,而年轻劳动人口稳步上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新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近年来受到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我国人口红利也会从数量人口红利转换成“质”量越高的结构人口红利,这些都为房地产奠定了中长期需求基础。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每年有超过2600万人进入城市,将中长期给房地产带来坚实的实质性住房消费需求,一方面一线城市向郊区化发展带来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加速城市化产生了真实需求,同时随着财富的积累滋生出了改善性需求、年轻人组建新家庭促发家庭向小型化裂变、来务工人员驻留后市民化都将催生出更大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