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推广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1:07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1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农业推广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59-03

《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内容广泛,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懂得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要对学生进行推广方法和推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农业推广学》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广泛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等等。其中研讨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研讨式教学改变了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做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预先布置研讨主题,学生根据要求收集资料,结合学习教材拟定讨论稿或计划、方案等,通过讨论或辩论,最终达成共识或完善计划、方案,从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农业推广原理和方法的认识。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研讨形式与过程的设计

1.讨论形式的设计。传统的课堂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由单个学生自愿或由老师点名上台陈述观点,老师点评。这种方式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学生事前未进行充分准备,讨论时部分同学可能无话可说,表现消极;台上同学陈述时,其他同学较少集中精力聆听他人观点等。我们根据大学生其实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心理特征,在讨论课前只布置讨论内容,不分组,要求每一个同学各自准备发言稿并计入课程考核成绩。正式讨论课进行时,讨论小组临时划分,这样,学生在准备时就不会有依赖思想,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中形成自然的意见领袖,代表本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而此时其余同学担当观众和评委的角色,对各小组意见领袖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互动。这种讨论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研讨过程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提前2~4周布置研讨内容,一般是典型农业推广案例或推广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所有学生根据给定的讨论题各自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写出讨论提纲或计划、方案。正式讨论时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人先在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交流和充分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设计方案。第二步,每组选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对于推广案例和原理的讨论,如“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等,小组代表在陈述各小组观点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或辩论,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由1人进行全班研讨结果的总结。对于“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的讨论内容,通过代表陈述和小组答疑,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或计划。其余同学作为评委,通过聆听、观察、提问、质疑等,从讨论论据的有效性、语言表达能力、仪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各位讨论代表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最后,由教师做简短的总结。

二、精心设置专题讨论的内容

研讨式教学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牢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心设置研讨内容对提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1.选择经典案例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一些经典的案例在说明原理时是很有效的,如教师为了说明不同人对于创新采用的行为差异,常用的是美国1934—1941年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案例,通过不同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开始年度、历年采用人数和历年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变动情况来分析不同的创新采用者人数分布和行为差异。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即可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如除草剂推广案例中,费用从上缴提留中扣除、生活贷款优惠等手段使用的条件早已不复存在;而美国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案例由于时空差异太大,与当代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经典案例可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的短时间讨论分析,而作为专题的研讨内容,则更宜选用更加贴近现实的问题和推广案例。

2.选择当代和本地区的典型推广案例用于课程研讨内容。研讨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广演讲技能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内容的设置要多联系中国和本地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既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现代农业推广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如在创新采用与扩散教学中,我们针对农学专业学生,选择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推广案例让学生讨论:早在1955年,当时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已在长江流域广泛示范,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长江流域棉区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棉花科研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棉花轻简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但当前营养钵育苗移栽仍占主导地位。学生通过学习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原理,搜集、分析棉花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创新扩散的周期性、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等。这种案例讨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使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我们选择水稻两种育秧技术的推广实例:“双两大”育秧技术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教师事先并不对技术做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理解这两种育秧技术的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结合农业推广学教材中的原理,分析改变农民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技术采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南苎麻生产发展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我国承包制、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民行为的特点和导致不同创新采用者的行为差异的原因,以及不同采用者的风险与效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选择试验示范与大面积生产产量差异大的事实,让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缩小差异的对策措施。事实上,对于案例的分析本来就很难有标准答案。

3.试验示范方案及农业推广计划的设计与讨论。针对农业推广基本技能和农业推广计划等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备选题目,如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的推广、水稻“三定”栽培技术的推广等,学生也可自选题,撰写农业推广计划书或试验示范方案。讨论课时,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将选题相同的学生每5-6人作为一个推广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完善计划或方案,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集体回答“评委”或“农民”的质疑。同学们一方面担任项目评委的角色,对计划或方案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并根据计划书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陈述和答疑表达能力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又担任推广对象的角色,推广小组通过宣传、演讲、示范等,想方设法说服“农民”接受其计划、方案或技术。

三、研讨式教学在农业推广学中运用的效果

农业推广具有生产性、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农业推广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写作技能、演讲技能、试验示范技能等。讨论式教学通过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交流,既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写作、演讲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在讨论中的管理、控制和协调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运用。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总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消极被动地接收,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研讨式教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途径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化,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其观点和措施以及包括肢体语言在内的表达能力都要接受其他同学的品评,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

2.学生对农业推广学原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学生对照农业推广学原理,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具体的实例分析,使理论更加鲜活生动,也使学生对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如通过对“双两大”育秧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尽管“双两大”育秧技术经过多方试验示范证明能够增加水稻产量,但由于费工费力,农民不愿意接受,即使采取行政命令的措施,当时达到一定的推广规模,应用时间短,一旦没有强制措施,农民很快放弃,成为典型的短效型农业创新;而水稻抛秧技术省工省力,农民看到水稻移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示范效果,很快自发采用,推广部门只需提供足够的配套物资如抛秧盘等供农民购买,推广速度快、规模大,应用时间长,成为典型的高效型和长效型农业创新。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案例的讨论,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农民愿意接受的新技术,才是引导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途径和措施。同时,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也认识到创新本身的特性是影响创新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再如,通过自己拟定推广计划方案,学生首先要掌握农业推广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并还需根据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在新技术推广的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方法推广,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拟定计划、方案的训练,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深刻认识到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应选用不同的推广方法、针对不同的采用阶段采用不同的推广方法的道理。

3.学生推广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有利于将来开展工作。讨论准备过程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训练了沟通、协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班交流和回答质疑过程训练了演讲和快速反应能力,并锻炼了胆量,有的学生甚至是第一次上讲台。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大有裨益。

四、几点体会

1.讨论式教学的课时分配要恰当,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每一门课程都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有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也有方法和技能知识,课程教学任务首先是完成这些基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讨论可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训练基本技能,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因此,在当前宽口径人才培养专业课学时减少的大背景下,要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讨论式教学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不能太多,一般安排课程总计划学时的1/3左右比较恰当。

2.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科学设置专题讨论式教学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题讨论的内容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如针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设置的一般是与大田作物生产技术相关的内容;而针对非农专业学生,就应该选择比较宏观或者经典的案例,讨论的是一种发展概念或方向,不涉及具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另外,讨论题的设置尽量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以国内和本地的推广实例作为讨论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配套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权重。当前必修课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且考题要求有标准答案,平时成绩不超过30%,这给少部分“考前背笔记、应付考试拿学分”的学生提供了方便。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讨论前收集、整理资料,在讨论中的仪态、表达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无法在闭卷考试中表现出来。为了使课程成绩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例,用于考核学生准备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这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会更高,讨论式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仲威.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07-210.

[4]黄旭明,梁雅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58-60.

[5]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3(3):64-66.

[6]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7]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8]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史纪事[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2

关键词:诊所式;案例教学;本土构建

1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溯源

1.1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

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先驱苏格拉底所采取的问答式案例教学法.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又被称为“产婆术”,即帮助学生“孕育真理至出世”.苏格拉底式教学,并不局囿于单一的知识陈列说教,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讨论,通过展示案例提出问题,一问一答,否定与肯定,交流与争辩,引导正确认识的形成,帮助真理出世,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这种案例教学通常分为四步循序渐进:第一步,提出矛盾命题;第二步,对方回答问题;第三步,否定对方回答;第四步,帮助真理出世.

1.2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的兴起

哈佛大学法学院初尝案例教学法.美国早期的法律教育颇受英国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影响,当时,要想成为一名律师,通常的做法是进入律师事务所,拜本国律师为师,学习业务知识,掌握业务技巧.“几乎到20世纪中期,跟随一个律师的学徒阶段在许多辖区,如宾夕法尼亚州,一直是批准新进律师的前提.”[1]然而,学徒制因其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及对学徒潜在的剥削性受人诟病.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人们更愿意去探寻更有效的法律教育方式.1870年,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olum⁃busLangdell)在美国法律教育领域首创案例教学法.郎得尔秉承科学理性的教育观,他提出:“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2]郎得尔模式以上诉法院判例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秉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学院学生积极思考,力图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判例的反思,寻找解决方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探索.继哈佛法学院之后,哈佛医学院也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课堂教学中得以推广,美国知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对传统医学课堂授课模式的批判功不可没.他在《弗莱克斯纳报告》中论证了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首先,弗莱克斯纳认为医学院教学目地不是培养“理论知识的背诵者,而是具有探究精神及批判能力的思考者.”[3]进而,弗莱克斯纳提出了医学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临床实践案例教学法,即将四年制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课堂教学,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个阶段是在进行临床医学教育,通常在“医院面对病人进行,学生要学会如何写病历、如何进行身体检查以及如何诊断等.”[4]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深入推广.哈佛法学院与医学院引入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尤其是时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的多汉姆(mallaceB.Donham)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培养的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但三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育人需求——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商学院的教学活动.”[5]在多汉姆的引领之下,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得以深入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的主角身份已经被淡化,学生是课堂的主宰,案例讨论占据了整个课堂.至今,全程案例讨论法仍然活跃在美国商学院课堂乃至全球商学院课堂.

1.3批判与新生: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

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出现是当时美国教育界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从哈佛大学法学院到医学院再至商学院乃至整个美国,案例教学法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案例教学法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批判者们也审视着这种方式并不时发出质疑.20世纪初,现实主义者们一针见血地指出郎得尔模式的重大缺陷——绝对简化教育与匮缺专业实践训练,认为:“如果法学院的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案件发生时及案件判决时的社会生活,他们会受到更好的教育”.[6]现实主义者们对案例教学法尖锐的批判,掀起了修正案例教学法的浪潮,提出要在法学教育中采用新的教学法以弥补郎得尔模式的缺陷.诊所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诊所式案例教学主张通过加强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历程:身临其境面对实务问题,参与解决问题,启发反思.诊所式案例教学法提出之初,学者们对其顾虑重重,以至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系统地形成及推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才对诊所式教育的基本理念达成共识,得以大力推广,并在法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法学教育的首席教学法.[7]

2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特征描述

传统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忽略了实践思维的启发.如郎得尔模式在法学课堂中的运用,其目地在于让“学生阅读特定的上诉案件中的司法意见,并且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推导出它们一般的运用原则”.[8]诊所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学习者理性思维形成的同时,又特别关注启发、训练学习者的实践思维,最终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将理性思维与实践思维升华为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以真实案例作为“诊断”的素材

传统案例教学中,学生面对的讨论素材——“上诉法院的判例”,判例的最终结果已经形成,学生要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理性推理回归到已经形成的结果.而诊所式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进入各式的“诊所”,如律师事务所,面对的是没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案例.学习者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专业问题,如某一个法条的准确运用,更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各式社会关系,如法律与道德如何抉择.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学习者需要多角度审视案例,“在行动中学习”并在“学习中行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周而复始的历程,为诊断案例开出正确的“处方”.

2.2师生关系的重新审视

诊所式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为主导传道授业、学生被动学习的固有模式,学生才是进行案例诊断的主角.一方面,学生是案例诊断的主角.学生只有积极主动探究、思考,并深入案例的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形成妥善的解决方案.在探寻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识、专业实践经验予以指导.另一方面,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与教师互相配合、协同作业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就对真实案例的处理而言,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业务处理关系.

2.3走出课堂去实践

诊所式案例教学的内容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外,进入社会,直接接触形形的案件当事人,并进行调查、咨询等活动,如为权益受侵案的消费者提供法律支持;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为被家暴的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学生走出课堂去实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本土构建

3.1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本土构建意义

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诊所式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没有准确答案或是没有形成定论,也面临着及时形成正确解决方案的压力.因此,学生要给待“诊”案例开出正确处方,必须主动出击: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或是查阅资料,或是求助于指导教师.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引入诊所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诊所式教学法着重在实践中培训学生事实调查、理论研究、咨询调解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弥补了我国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盲区,即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将学生培养成才是学校育人的目地.“成才”既包括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也包括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诊所式案例教学的发源地美国,法学院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开展诊所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诊所教学已经制度化的印度,诊所教育目地之一也是养成学生社会正义感、责任感.

3.2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本土构建困境

诊所式案例教学理念缺失.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学院式教授是传统中式课堂的典型特征.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占据了传统中式课堂的半壁江山.即使在课堂中偶有讨论,也离不开教材“本本”的桎梏,只是就事论事,就案例论案例,讨论显得单一且枯燥.随着诊所式案例教学法“西学东渐”,师生皆认识到这种新型教学法较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传统学院派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必然导致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移植土壤的贫瘠.诊所式案例教学要得以充分应用,教育当局、教师乃至学生理念的更新必不可少.诊所式案例教学推广程度不够.200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初尝螃蟹”,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诊所式案例教学法.当这种新鲜的尝试得到社会的一定好评和学界的肯定后,2001年,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加入到了“尝鲜”的行列中.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76所高校已经开设诊所式案例教学课程.诊所式案例教学在中国的推广起步较晚,推广速度较快,但是其普及面还不够广.诊所式案例教学推广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诊所式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学科一枝独秀,其他学科很少涉及;二是诊所式案例教学法更受重点院校的青睐,大部分普通院校只是“望而生叹”,或是“浅尝辄止”;三是诊所式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领域几乎为“零利用”.诊所式案例教学资源匮缺.诊所式案例教学资源匮缺主要体现在物质支持与教师配置两个方面.一方面,诊所式案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以课程实施地点为例,除了教室,还要准备相应的办公场所,甚至组建“诊断基地”,这些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探索诊所式案例教学法的高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福特基金会,我国并没有专项资金资助诊所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诊所式案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而当前我国的从业教师大多是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培训的“学院派”,理论教学能力强,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单向发展的教师队伍不能充分实现诊所式案例教学的实施目的.

3.3美国诊所式案例教学法本土构建启示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3

   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优势

   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具有较为显着的教学特点,与以往案例实践性教学法不同的是,需要法学教师事先选择出法学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和基础知识,经过系统性的分层设计,引导广大学生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和讨论。第一,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具有展现法学案例逆向性的特点。[4]从法学教育教学的完整过程来分析,“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逆向性”的充分体现。法学教师在向广大学生解释说明法学案例的同时,没有采取一股脑将法学案例的案件情况和盘托出,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法学案例从简单到复杂的介绍给广大学生,将法学案例的真谛逐渐展现给全体学生。第二,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具有法学案例分析和讨论融合性的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法学教师针对已经选取的法学案例,开展逐层推进和逐步逆推的方式,从简单的法学案例情节,介绍到较为复杂的法学案例情节,充分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法学案例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法学教师的科学的有效的适当的教育教学引导效果。通过采取设置不同的法学案例问题的真实情境,努力在法学教师与广大学生之间营造起一种平等对话的长效机制。在此期间,广大学生也可以积极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各样的法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法学案例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法学案例的实际分析和讨论之中。[2]这样就是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法学案例案例展示以及法学案例分析和讨论等环节之间实现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第三,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具有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在发现案例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逆推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可能实现法学案例展示时间前移性的现实特征。与传统发现案例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已经在“逆推式”法学案例教学阶段彻底摆脱了被动接受的传统状态,而是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双向交流,甚至在法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始终是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法学教师的作用退而其次,双方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和地位,促进广大学生能够圆满的完成整个法学案例“逆推式”的学习过程。对于“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将法学案例的环节进行“逆推”,进一步清楚的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与以往顺序呈现法学案例的方式不同,采用的是反向法学案例的展开方式,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多层面的思考,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随时发问,正确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法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等诸多环节之中。[3]

   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特优点,相比于以往的实践性的法学案例教学教育方式,更加具有教学互动、学生主动性发挥等诸多优点,可以进一步实现法学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4]一是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利于尽快培养学生的律师意识,让学生从学习的角度中上升到法律从业者的高度。与以往传统的法学案例教育教学法过程中,更多的要求学生扮演法官的角色不同,在“逆推式”教学方法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错综复杂案情的能力和水平,从法律对抗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各种观点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地方,全面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和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借助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对应的寻找出法学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而确保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于“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来说,将学生的定位放在接受当事人委托的位置,充当一名律师的角色。法学教师进行法学案例展示的过程就相当于当事人向律师述说案情的过程。鉴于当事人掌握法律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当事人对于法律案件的叙述往往存在反复强调等弊端,甚至有些情节对于案件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反而那些具有较高法律价值的内容被当事人所忽视。这就需要法律从业者能够从众多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快速挖掘出对于案件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情况和基本信息。而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正是在这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意识充分加强。二是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记忆是一项比较复杂和长期的学习过程,也隶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系统的心理活动历程,对于法律知识的识记主要包含着法律知识的识记、法律知识的保持、法律知识的再认、法律知识的回忆等诸多关键环节。其中,能够针对不同的法学案例及时实现法律知识的出现被称之为“再认”,能够对于以往学习过的法律知识进行重新回想被称之为“回忆”。[5]传统的法学案例实践性教学方法对于给定学生的法学案例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更多的是一股脑提供给全体学生,没有经过法学教师的精心筛选和提炼。大多数的学生仅仅是参照法学案例的案情发展情况和案情对比情况,充分结合自身日常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到的法律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与此同时,在“逆推式”案例实践性教学方法过程中,广大学生获得的法学案例知识不仅仅是一些涉及法学案例的碎片般的各种信息,而是需要通过法学教师的循循善诱,从核心层向最外层层层逆推。三是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广大学生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法学案例实践性教学的显着效果。在传统的法学案例实践性教学之中,广大学生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浏览法学案例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没有头绪,此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处于下降的态势,更加对于法学案例的分析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能够实现更深入的目的。四是法学专业“逆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广大学生的法律创新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逆推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学会一种跳出法学案例本身来重新审视法律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思路。能够充分灵活的借助已经掌握的法律知识,甚至完全超越出法学教师设定的法律知识范围,进而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起创新能力。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4

一、活动项目安排及责任分工

本次系列纪念活动,力求体现教育系统自身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广泛参与,积极营造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纪念氛围,在活动中进一步鼓舞爱党爱国热情,激励全体教育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具体活动包括:

1.摄影、书画类

(1)主题摄影展。

广泛征集广大师生、社会各界摄影爱好者反映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摄影作品,组织县级评选、巡展,选择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并推荐参加上一级评比活动。

责任科室:办公室。

(2)师生书画剪纸作品展。

从书法、绘画、剪纸等方面分类征集师生作品,组织县级评选、巡展,选择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并推荐参加高级别评比活动。

责任科室:教研室。

2.歌咏类

(1)中小学生红歌合唱比赛。

以组织唱红歌的方式抒发中小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在各学校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分片选拔,组织全县中小学生专场红歌大赛,同时推荐优秀代表队参加高级别比赛。

责任科室:教研室。

(2)组织教职工“唱红歌,颂党恩”合唱。

从局机关和学校教师中选拔队员,组建教工合唱队,选择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颂扬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扎实开展训练活动,参加全市教育系统“唱红歌,颂党恩—我与港城教育共奋进”合唱比赛。

责任科室:教研室。

(3)教职工师德诗文群体诵读比赛

广泛组织教职工诵读有师德教育意义、为教职工所喜爱的优秀诗文,在初评基础上组织全县教职工师德诗文群体诵读专场比赛。

责任科室:教育工会。

(4)红色经典诵读比赛。

通过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党情,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认识,坚定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各校选拔的基础上,县局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级比赛。

责任科室:语委办。

3.读写类

(1)爱党、爱国主题阅读、观影活动。

充分利用“书香”网络平台,组织广大学生阅读《学党史、唱赞歌、树美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4套青少年思想道德专题教育系列丛书,精选影片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校园活动,组织观看《辉煌的历程》等2套专题系列音像制品,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对党的认识,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责任科室:关工委、办公室、语委办。

(2)学生征文比赛。

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读书、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作品等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主题征文活动,经县级初评后推荐优秀习作参加高级别比赛。

责任科室:关工委、办公室、语委办。

(3)学生演讲比赛。

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以主题演讲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在各校选拔推荐、县级初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演讲专场比赛,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高级别比赛。

责任科室:办公室、关工委、语委办。

4.实践活动类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广泛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走上社会,观察身边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并以摄影、书画、作文、信息等形式反映实践活动成果。

责任科室:团委、办公室、教研室。

二、活动总体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岳进明、纪委书记两位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室、教研室、关工委、教育工会、团委、语委办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各校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成立本校领导和组织机构,加强对纪念活动的组织和领导。

2.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各相关科室要根据本方案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分项制定下发具体的活动方案、通知。各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育局总体方案和各项具体活动通知要求,强化统筹整合,科学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注重活动的纵向衔接和横向统筹,注重活动声势和效果的统一,做到既轰轰烈烈又井然有序。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5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沿革

创新创业教育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演变而来,它涵盖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理念可以说一直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二、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广度不足;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主要体现在与行业生产技术前沿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不足队伍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滞后、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表现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没有整合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政策、行业信息和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等),未能为师生提高方便、快捷和精准的信息化服务。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把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实践课,形成校、院(系)、专业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做好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一批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在线开放,推动资源共享。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业教育质量,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创业教育活动;大力扶持学科竞赛,努力打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品牌,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定期举办校内“挑战杯创业大赛”及“跳蚤市场”活动,对与在大赛及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近期,学校与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甄选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基地,并免费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一年的运营场地、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以及政策咨询服务、协助项目进行公司的注册和商标的注册等有关资金支持。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行业生产技术前沿;第二,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型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第三,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使专业知识教育与行业标准紧密相结合;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全校形成合力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创造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有行业名师资源数据库,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如举行讲座等系列活动。各系更是每年定期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行业名师参与,会后根据专家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到专业相关企业锻炼学习。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在学校设立校级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加大对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的学生在转专业、评优评先、发明、专利项目和创业成功项目与相应学习专业的学分转换、奖助学金、本科推免入学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加大在工作业绩认定、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引导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五)改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建设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时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释、相关行业名师网上工作室、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行业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并引入和高职院校专业相关的科技企业和有关创业孵化器、金融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科技相关机构等信息资源与学校对接,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信息,降低学生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

引导高职院校设立创新创业指导咨询室、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从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精干力量,组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发挥委员会各专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平顶山市教育局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目标,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主题与时间

活动主题: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育质量

活动时间:2018年11月

三、活动内容及责任单位

1.阅读教育名著,提高理论素养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阅读能够改变行为方式,因此,阅读要从教师开始。在本届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月”中,市教科所网站“教科研活动月专题栏目”刊登优秀读书心得,共同分享阅读的感悟和收获。并将举办全市中小学教师读写比赛活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中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向教师推荐教育名著书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分享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树立先进读书典范,促进书香校园建设。(责任单位:市教科所)

2.举办专家讲座,助力扶贫攻坚

为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市教育局组织我市教科研人员、市教科研专家库成员、省市名师等做专题讲座,同时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送教科研下基层”活动,助力扶贫攻坚,助推教科研活动月活动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中学要根据自身实际,举行多层次的专家讲座,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引领、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责任单位:市教科所)

3.举行课题观摩课活动,促进教育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互动

为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让科研课题真正发挥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市教育局从近几年获奖的省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中选取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可操作性强、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成果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课题课观摩活动。

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中学可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优势和需要,有计划地举行课题观摩课活动,选取近几年做得扎实,实践性强,成效明显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推广。(责任单位:市教科所)

4.开展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加强教学研究,展示教学魅力,推广教学成果,市教育局开展第十六届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时为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外地市优质课教师来平顶山与本地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责任单位:市普教教研室)

5.开展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为了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交流促进、相互沟通学习的平台,市教育局开展教学语言、粉笔字(钢笔字)、板书设计等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能力展示活动。(责任单位:市普教教研室)

6.开展全市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科培训,促进课改深入进行

为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的相关要求,准确把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推进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全市各高中全面落地,提高新时期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市教育局举办全市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科培训。(责任单位:市普教教研室)

四、活动要求

1.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中学负责教科研工作的副局长、副校长要亲自抓“教科研活动月”工作,并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活动负责人名单、联系电话和活动实施方案请于10月28日前报送至市教科所。

2.各单位要选派专人,对本单位“教科研活动月”活动情况进行报导,届时将在市教科所网站“教科研活动月”专栏刊登各单位的稿件,或在“平顶山教育科研群”(微信群号)活动信息。

3.活动月期间市教科研专家库成员和兼职教研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教研、科研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7

关键词:体操;技术等级;推广;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3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0-0105-06

theissuesfacedbytheFormulationandpromotionofthenewVersionofGymnasticstechnology

GradingStandardofSecondandthirdLevelathleteandtheCountermeasures

ZHanGYu-nan,GaoLiu-hong,XieJian-zhong,YoUKun-yan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formulationprocessofthe2006versionofthenewGymnasticstechnologyGradingStandardofSecondandthirdLevelathlete(hereinafterreferredtothenewstandard)andanalyzestheissuesemergedintheanalysisofthepromotionproces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itreckonsthatthenewstandardisfeasibleinthemiddleschoolcourseBut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pttofacilitatethelong-termsounddevelopmentthepaperalsopointsoutthatthegymnasticteacherisinashortageandthementalpressurebecomeanobstacleoftheschoolgymnastics’developmentthehierarchicalcurriculummeetingthedemandofthestudentswithdifferentagesandthemodelofco-hostinggymnasticcompetitionbytheministryofHealthandthesportbureauisyettobeachievedtheyarethemajorissuesinthepromotionprocessofthenewstandardFocusingontheseissues,thepaperproposescountermeasure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promotionofthenewstandardinChina’sprovincesandcities.

Keywords:gymnastics;techniquegrading;promotion;issues;countermeasures

为了改善体操在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令人堪忧的局面,体操中心于1998年聘请专家,由李宁出资开始编写《普及体操大纲》[1]。2004年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重新修订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体竞字[2004]152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于2004年成立了《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二、三级技术标准》修订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北京体育大学教师:高留红、张予南、谢建中、游炎、何俊等组成。于2005年成立了技术推广组。该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开展进行新《大纲》的推广工作。本课题以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进行调查为切入点;以新《大纲》的特点及动作选择原则为依据;以促进体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对新《大纲》推广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进而提出对策性的思考,为我国各省市全面推广新《大纲》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新《大纲》推广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2003级的学生,以及北京地区8所中学中自愿参加体操学习的中学生为实验对象。

1.2研究方法实验法。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2003级的学生为对象,对新《大纲》草案动作进行为期1a,总学时为180学时实验,得出了第二套草案动作,之后又以北京地区8所中学中自愿参加体操学习的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第二套草案动作的实验,以把握大纲动作草案在普通学生中推广的难易程度。

投稿日期:2010-02-26

作者简介:张予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2结果与分析

2.1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调查

2.1.1体操等级大纲的20年一贯制使体操的普及受到限制自80年代初颁布体操等级大纲以来,在近20年中没有变化。该体操等级大纲的内容在难度和技术上都有较高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教学对象体操运动基础较薄弱的现实,体操等级大纲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调查结果表明:至2004年,1980年颁布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大纲,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中已经没有开展了。体操专选学生必须通过二级运动标准的体育院校中,对1980年版等级大纲执行也产生了变异。例如高低杠跳起高杠分腿立撑后倒弧形转体180度挺身下,对身体素质不够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一动作在实际中已经不再使用了。

2.1.2中国体操人口的现状与体操强国的称谓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在奥运会上是体操强国,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为世界体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目前我国在册体操运动员仅一千多人,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仅一家俱乐部在册运动员就高达一千多人。可见,体操作为古老而悠久的体育项目,在欧美国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此相反的是,体操这一发展人体素质的宝贵资源,在我国学校体操开展中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2.1.3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走入了低谷体操在学校体育中“冷遇”[1]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1)在专业院校中体操教学时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288学时减少到32、64、96、144学时。2)体操专项选拔的学生不再是好中挑强,而是有选的就要。3)学校中的体操比赛成为了历史,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中学生、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比赛都几乎不再举行。4)在专业院校中体操教研室教师队伍人员及学生人数骤减,普通高校及中、小学中的体操教师也都纷纷转行。5)体操专项学生择业遇到较大困难。6)部分中、小学体操器械被终日锁于库房之中。

2.2体操管理中心对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鉴于目前体操在中小学开展的现状(实验前在北京市的中小学校中已经没有人参加学校的体操训练,因而不可能找到有体操训练基础的学生),按照从小抓起的传统思路,短时间内将体操在中小学校开展起来难度很大,要改变现状,体操管理中心的意见是:1)要借助现有的高考制度,2)动作必须简单,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操的训练中来。因此,修订小组考虑到只有运动员二级等级标准,才有可能借助现有的高考制度政策的实际,特将二级动作作为重点进行实验。允许未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的学生,直接进入二级运动员动作训练,只要通过相应等级的比赛就可获得二级体操运动员称号。

2.3确立新《大纲》动作选择原则2004年11月8日召开第一次大纲制定小组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大纲制定的原则”。在20天的时间中通过次3的讨论,修订小组最终确立了以下原则:

2.3.1易于普及原则在动作难度、项目的选择及标准的制定上均要体现出此原则。

2.3.2便于学生自我练习原则具体动作的选择应尽量减少器械对练习着的限制,便于学生自我练习。

2.3.3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原则所选动作对学生的力量、柔韧、灵巧等身体素质以及基本运动能力、体形、气质均要有积极的影响。

2.4初选新《大纲》动作遵循上述原则,修订小组在2004年11月22日召开“新大纲项目和器械规格的讨论”,经过2次会议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男子二级6项选4项和三级4项;女子二级、三级4项选3项的新《大纲》的项目规定,同时制定出了各项目的器械规格(表1)。

表1项目和器械规格

男子二级男子三级女子二级女子三级单杠/1.6m单杠/1.6m单杠/1.5m单杠/1.5m跳山羊或跳箱/1.2m双杠/1.75m平衡木/1.05m平衡木/1.05m鞍马/1.2m跳山羊/1.2m自由体操/自由体操/吊环/2.55m自由体操/跳山羊/1.1m跳山羊/1.1m双杠/1.75m

自由体操/备注:自由体操垫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12×12m的地毯,亦可以使用垫子拼成一长条。在项目和器械规格确立后,2004年12月6日修订小组开始对动作进行初选。动作初选主要依据1980年颁布的,并在北京体育大学体操专项训练中执行了20多年的大纲[3,4]。修订小组针对这一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保留的动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在查阅体操教科书[5-8]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应保留那些优美、简单、易掌握、没有危险性的动作,并加入符合时代气息的跳步转体动作和小技巧动作。于2004年12月底,修订小组确定了新《大纲》的基本雏形(草案)见表2-表5。

表2男子二级动作

跳山羊或

跳纵箱吊环鞍马双杠单杠自由体操屈腿腾越深握慢拉上左右侧挥摆长振屈身上长振屈伸上原地跳转360°直角支撑正交叉后摆肩

倒立单腿摆越成

骑撑前手翻单

腿落屈臂屈体前倒

成屈体悬垂挥摆接同侧

全旋前滚翻成挂

臂撑接后摆上后回环前滚翻成

单腿跪立悬垂摆动直

体前转肩全旋半周向

内转体90°下前摆经左腿坐

杠接右腿杠中

后摆同时向右

转体180°成支撑转体180°成支撑分腿击足跳后摆上成支撑屈臂前摆跃起

成分腿坐后到屈伸上跳转180°后到成屈体

悬垂两腿向后滑杠

成挂臂撑接前

摆上后摆腹回环团身后滚翻

成倒立悬垂摆动后摆,前摆向内转

体180°下后到弧形下连续侧手翻2次直体后空翻下鱼跃前滚翻

踺子接挺身跳表3男子三级动作

跳山羊单杠双杠自由体操山羊分腿腾越慢翻上成支撑挂臂撑后摆上前手翻单腿落骑撑前回环前摆成分腿坐前滚翻分腿起转体180°成支撑前滚翻成分腿坐分腿慢起成头手倒立后摆腹回环支撑后摆挺身下胸滚动后摆挺身下交换腿跳侧手翻直腿后滚翻鱼跃前滚翻2.5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大纲成套动作

2.5.1对所拟定的新大纲《草案》动作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教学实验说明:修订小组在大纲《草案》动作的选择中,注重了对二级与三级动作难易的区别,从理论上讲能完成二级动作,那么对三级动作的掌握就是一件较容易的事了。此外,因只有二级动作为能借助现有的高考制度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操的训练中来。为此,修订小组以二级动作作为重点进行了实验。

2.5.1.1确立实验假设假设:《草案》中所选动作,体育院校的学生通过180学时的练习均可以独立完成。

2.5.1.2实验的目的检验《草案》中所选动作的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为进行动作的及时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实验确定《草案》中的动作规格标准。

表4女子二级动作

跳山羊单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分腿腾越跑动骑上纵木助跑单腿跳上原地跳转360°骑撑前回环大跨跳单足转体360°转体180°成支撑猫跳团身跳转360°后摆腹回环双足转体180°大跨跳后到弧形下燕式平衡狼跳单腿蹲转180°踺子接分腿跳单肩后滚翻后交换腿跳单腿起跳双足落前滚翻直腿起直换腿跳倒立前滚翻分腿跳侧手翻单足转体180°后滚翻变换步猫跳侧手翻下劈叉备注:自由体操应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表5女子三级动手

跳山羊单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分腿腾越单腿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斜进助跑单腿摆越成分腿坐单腿起跳转体180°双脚落地单腿摆越成骑撑举膝弹簧步前滚翻前回环变换步后滚翻转体180°成支撑燕式平衡大跨跳后摆下单足转体180°侧手翻双足蹲转体180°单足转体180°单腿起跳双脚落接纵跳单腿跳转180°单腿落地备注:自由体操应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2.5.1.3确定实验对象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3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003级学生是参加全国体育类统一考试入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比普通高中身好,在入校前参加过学校的田径训练,没有体操基础。由于北京体育大学专项选拔,是本着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可以说参加实验的人员是随机的,符合在体育院校推广的条件。实验人数:男子6人,女子4人。

2.5.1.4实验时间2005年2月28日至2006年1月10日。

2.5.1.5实验模式设计本研究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模式,并运用传统的体操实践课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实验。

2.5.1.6条件控制对学生进行为期1学年,每周3次,每次2学时,共180学时的实验;

实验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馆;

器材规格:符合《草案》条件要求;

分别由一名男、一名女教师,依《草案》中项目练习时间安排及《草案》动作教学计划,对男、女生进行教学(草案项目和动作安排见表6、7)。

表6《草案》项目练习时间安排

时间女子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男子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10-11:30自由体

操、单杠跳马、

平衡木鞍马、

单杠吊环、

跳马14:20-

15:50平衡木、

技巧技巧、

双杠表7《草案》动作教学计划

阶段划分第一小周期第二小周期第三小周期第四小周期第五小周期时间划分2005年

2.28-3.113.14-6.279.4-9.149.16-12.302006年

1.4-1.10主

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作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2.柔韧素质、力量素质、草案跳步动作。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练习的意识。

2.学习各项目单个动作。

3.确定各项目单个动作的难度。

4.完成成套动作的编排工作。1柔韧素质、力量素质。

2学习草案联合动作。

3.掌握草案联合动作。1.学习并掌握草案成套动作技术。

2.制定草案成套动作标准。将草案成套和标准编写成文,交体操中心审核

这一草案以下简称《第二套草案》2.5.2对所拟定的《第二套草案》在北京地区中学生中进行教学实验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草案》的评价意见是:“三级动作难度比较适合可以采用。二级总体难度比较适合普通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但是否适合普通中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根据中心领导的指示,修订小组又进行了北京市中学生的实验。

2.5.2.1确立实验假设假设:《第二套草案》动作,学生通过150学时的练习均能独立完成二级动作。

2.5.2.2实验的目的检验动作难度是否适合现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是否有危险性,为动作做及时调整提供依据;确立《第二套草案》动作标准。

2.5.2.3确定实验对象以北京市十一学校、首师大二附中、首师大二附中、西城分院附中、清华附中、六十七中、上地实验中学、五十七中学、中关村中学8所中学中的1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

对象的选取:在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体育老师将其中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推荐参加实验。具体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男子7名,女子9名。

2.5.2.4实验时间2006年3月19日至2006年8月23日。

2.5.2.5实验模式设计本研究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模式,并运用传统的体操实践课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实验。

2.5.2.6条件控制上课次数:对学生进行每周日一次课;“五一”6次;暑假7月31日至8月9日10次;8月14日至8月23日10次;共43次教学。

上课时间为:12点50到15点15分,每次3学时,共14时。

实验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馆。

器材规格:符合草案条件要求。

由一名男教师、一名女教师,分别依《第二套草案》任务对男、女生进行教学。(教学阶段划分与任务见表8)。

2.5.3实验结果与分析

2.5.3.1对新大纲《草案》动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女子部分:

1)《草案》中二级女子单杠难度定的过高,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只有一人能完成跑动骑上的动作,占总数的25%,因此此动作不作为二级动作进行推广,而改为蹬地翻身上。

表8《第二套草案》教学阶段划分与任务

阶段单动作学习单动作提高成套学习掌握成套完善成套任务1.培养自信心

2.学习各项单个动作1.提高动作质量

2.掌握各项单个动作1.培养体操意识

2.学习1/4或1/2成套1.培养体操意识

2.学习并掌握成套1.培养体操意识

2.提高动作质量课次101051352)《草案》中二级平衡木纵木助跑单腿跳上,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有跳不上去而后仰的现象,为了安全起见取消了此动作,改为斜进单腿起跳,转体180°成骑撑的动作。

3)由于平衡木是高空器械,练习者控制自身的能力较差,当她们身体腾空后,自认为脚完全落在木上,而事实上则是利用了木的宽度十公分中的两到三公分,造成踩空而从木上摔下来,这一现象在实验中有发生两次。在推广的初期任何一点不安全的因素,将会导致推广工作的失败。为了安全起见,应将跨跳的规格定的低一些。

4)由于女同学倒立的感觉不好,在完成倒立前滚翻时,屈髋、重心下压而不能向前滚动,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所以应将此动作在这套二级动作中取消。

男子部分:

1)《草案》中二级男子单杠的上法――长振屈伸上,难度定的过高,应改为跑动屈伸上。

2)《草案》中二级男子双杠的上法――长振屈伸上,难度定的过高,应改为跑动屈伸上。

3)《草案》中二级吊环前转肩直接连接后摆上,难度定的过高,应增加一次悬垂摆动。

4)在实验中学生表现对做山羊全旋的极大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增加山羊全旋一项。

在对《草案》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出台了《第二套草案》并将这一草案编写成册交体操中心审核。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对《第二套草案》审核后提出的建议,修订小组再次进行了实验与修改。《第二套草案》与2006年颁布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及评分规则的格式是相同的,但里面的内容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下面我们将实验后变化的内容进行列表对比(表9,表10)。

表9男子二级部分

第二套草案正式颁布项目顺序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自由体操2单腿依次落地前手翻腿没有依次落地未完成单腿依次落地前手翻腿没有依次落地0.1-

0.3鞍马7正交叉上摆脚尖高度低于肘0.3-

0.5正交叉上摆脚尖高度低于肘0.1-

0.3山羊全旋2山羊并腿全选6次山羊并腿全选4次吊环6后摆上成支撑获支撑时屈臂、屈体0.5-

0.8后摆上成支撑获支撑时屈臂、屈体0.1-

0.3跳马(纵箱)1屈腿腾越第二腾空无展体2.0屈腿腾越第二腾空无展体1.0双杠3挂臂撑后摆上获支撑时屈肘0.5-

0.8挂臂撑后摆上获支撑时屈肘0.1-0.3单杠7后倒弧形下身体重心低于杠水平面03-0.8后倒弧形下身体重心低于杠水平面0.1-0.5从表9、表10《第二套草案》与正式颁布的新《大纲》的对比中可见,在动作的选择、标准的确定以及动作扣分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修改部分已用黑体字标出。表中“顺序”是指在正式出版的新《大纲》中的顺序)。

2.5.3.2对所拟定的《第二套草案》动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一,这批推荐来学习的中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大学学生身体素质差距不大,他们可以直接接受二级第二套草案动作的训练,没有受伤情况发生。

第二,为了便于普及,部分项目中对学生素质及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换,在难度和评分上也降低了标准,例如,将平衡木上大跨跳改为小跨跳等(表8,表9)。经修改后,《第二套草案》动作基本适合目前普通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可接受程度。

表10女子二级部分

第二套草案正式颁布项目顺序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动作说明主要动作错误扣分自由体操2跳转360°接狼跳挺身跳接狼跳3侧手翻身体弯曲大于90°未完成侧手翻身体不直0.1-

035前滚翻直腿起前滚翻8踺子接分腿跳侧手翻,接分腿跳平衡木2大跨跳两腿开度不到90°未完成小跨跳腾空不明显01-

0.310单足转体180°双足转体180°12侧手翻下单腿起跳挺身跳下跳山羊第二腾空无展体未完成第二腾空无展体0.5第三,经过现状调查――初选大纲动作――教学实验――再筛选等环节的工作,新《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于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审定正式颁布。

2.6新大纲的特点

2.6.1普及性强大纲适应的人群是没有体操基础的普通中学生和大学生,基本适合目前普通大学及中学学生运动能力的可接受程度。

2.6.2项目选择自由度高每一个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械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练习。因为项目确立的原则是:男子“六选四”,女子“四选三”。即:学校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容易开展的项目进行练习。

各级比赛项目:

二级运动员

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山羊或跳箱、双杠、单杠(六项中任选四项)

女子:自由体操、低单杠、平衡木、山羊(四项中任选三项)

三级运动员

男子:自由体操、山羊或跳箱、双杠、单杠

女子:自由体操、低单杠、平衡木、山羊(四项中任选三项)

2.6.3便于学生自我练习由于在具体动作的选择时,考虑到应尽量减少器械对练习者的限制。例如,平衡木的动作选择,除了上法、下法、和单肩后滚翻需要专门的器械外,其他动作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练习,例如马路崖上。自由体操除了,前、后滚翻动作外,学生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练习。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就有很多的场地去练习体操,同时也便于学生自我练习,又能使学生在想象的器械上规范动作,达到锻炼及塑造优美形体的目的。既提高了体操动作的质量,又降低了体操练习的成本,同时也能使体操的知名品牌在大众中得以保持。

2.6.4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新《大纲》在男、女自由体操和女子平衡木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流行的体操跳步转体动作,并且还加入了男子山羊全旋动作。使新大纲更具有时代特征,在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培养对动作的美的理解方面,都有较全面的体现。

2.7新大纲推广现状简介为了解新《大纲》动作在推广过程中与练习者之间的契合度,在新《大纲》出台后,笔者对新《大纲》的推广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

2.7.1参加新大纲培训的教师、学生数量在增加2006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市新《大纲》教师培训班,参加学校只有11所12名教师。2007年举办第二届北京市新《大纲》教师培训班时共有75所学校的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同年举办的全国新《大纲》教师培训班中,有多达20个省市,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为体操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新《大纲》动作比赛中,有12所学校,89人参加。参加比赛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为13岁。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新《大纲》比赛中,参赛学校增加到18所,参赛人数为110人,其中最小年龄为8岁。

同年在武汉举也办了大学生新《大纲》体操比赛。2009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也举办了大学生新《大纲》体操比赛。

随着参与体操训练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参加训练学生年龄的降低,体操训练的总体水平已经有所提高。

3.7.2技术规格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在跟踪调查的4a中发现,有些动作,大部分练习者完成的技术规格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平衡木上的跨跳动作,大纲中为“小跨跳”,这就意味着动作的幅度和腾空要求很低。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练习者控制自身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练习者的跨跳动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外部表现看已经可以称为“大跨跳”了。从中我们看到了,体操训练总体水平的提高,这为大纲的更新研究提供了依据。

2.7.3新大纲推广过程中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推广初期,由于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并进行了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加之大纲动作制定比较适合当时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整个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又完全遵循了大纲动作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并十分重视保护与帮助运用,保护与帮助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未出现一起伤害事故,为今后体操的深入普及奠定了基础。

2.8新大纲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8.1体操推广工作的组织工作还需完善推广小组在新《大纲》出台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北京市教委和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教师培训,此后又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学生体操比赛。此后,由于2008年奥运会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任务多、人手不够,同时与北京市教委联系不够,使得“两家”刚刚开始合作的比赛中断。这使得体操新《大纲》的继续推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8.2教师的体操专业水平低近十年来体操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近十年中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体操专项学生不足百名。然而新《大纲》推广的动作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对非体操专业的体育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阻碍新《大纲》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

2.8.3体育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体操在学校中开展受限目前学校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大纲》情有独钟,但却十份担心教学中出现意外。因为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使教师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时间长了在体育教师中就自然形成一种“保平安”的心态,这种心态所导致的行为往往是“不作为”。体育教师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得体操新《大纲》在学校中的开展受到限制。

2.9对应策略思考

2.9.1形成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办体操比赛的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教委与体育局两家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办体操比赛的模式,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操的训练与比赛,并长期推动体操在学校中开展的有效手段。

2.9.2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根据国家教委及体育总局有关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报道,我国目前中小学生体质状况是在不断下降。肥胖儿在不断增多,国家为改变这一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与措施。

在我国一切听从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下,这些政策与措施往往与高考、升学紧密相关。所以应了解相关政策,吃透其精神,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这是推动体操在学校及大众中开展的一个契机。

2.9.3形成大纲动作的完整体系,大力培养体操专业教师建立一套适合从幼儿到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动作大纲体系[8]。首先是要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动作资源。将普及体操等级动作和体操运动员等级动作有机的衔接,以形成大纲动作的完整体系,大力培养体操专业教师。

2.9.4形成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在美国及西欧国家中,体操在各类学校中普及之广,体操人口数目之高,基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类学校及俱乐部中形成了完整的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创建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有效的经验,在各类学校中建立强制性保险,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创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提高家长及学生抵抗风险的能力。

2.9.5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使体操在学校中长期而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第一,以二级为杠杆同时要防止二级的泛滥。

第二,形成系统的体操比赛制度。每年举办一次比赛,举办者要严格把控比赛过程的每个程序。如报名、赛前身份验证、裁判的评分等环节的把控。使比赛成为公平、公证、公开的阳光工程。

第三,动作质量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大纲》动作的评分与国际体操评分规则接轨,体现了“低难度动作高质量完成”的理念。例如,落地站稳不扣分,勾脚尖扣0.1分,分腿扣0.1~0.3,屈膝扣0.1~0.3等,通过高标准的扣分规则的执行,从练习者完成动作的形态上进行动作规范,一方面提高了练习者完成动作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完成动作的技术性,同时也使他们对体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应该继续严格执行国际“e”组评分规则。

第四,进行跟踪调查,每四年修改一次大纲。

普及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要对这项工作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具体做法:1)在每年下发规程的“特殊要求”中,根据练习者完成的总体水平将规格进行一定的提高。例如,将平衡木上的“小跨跳”修改为“大跨跳”;把“双足转体”修改为“单足转体”,这样既不改变成套动作的连接模式,又能适时的提高动作难度,为下一次大纲的修改提供理论依据。2)在新大纲颁布之前的两年中进行修改工作的研究,此项工作可以作为体操中心的课题进行。3)对大纲的人员组成要有可持续性。每次修订小组的重组,既要保持原有的一部分老同志,要也吸收新生力量加入。4)新大纲也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每4年一次的修改。

3结论

1)新《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在对我国学校体操运动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确立的、适合在普通中学生中开展的技术等级标准。其特点是:普及性强;项目选择自由度高;便于学生自我练习;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组织工作不完善;教师的体操专业水平低;体育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新《大纲》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3)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加体操的社会价值;构建教委和体育局联合举办体操比赛的模式发挥比赛的催化剂作用;利用已有的动作资源,将普及体操等级动作和体操运动员等级动作有机的衔接,以形成大纲动作的完整体系;形成保险制度为体育教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在我国推广新《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扩大参与体操运动人口数量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普及体操大纲》(教材与光碟)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体操协会监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音响出版社.

[2]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3]《女子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0.

[4]《男子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0.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5.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

[7]崔鸣周,兴连立,金国斌,等.《竞技体操》(函授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2.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8

关键词:广告设计;高职;培养方案;职业人

0引言

当前,广告设计行业是一个创造潮流、创造奇迹的职业,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朝阳行业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产品国际化竞争的加速,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势必注重广告的效用并加大广告的投入,从而为广告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空前的创意领域。随着对广告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显示出不断增强趋势,广告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而高职教育中的广告设计专业设置就是应对目前广告人才的稀缺,面对广告设计行业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高职广告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培养面向设计、制作、策划、文案、创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国家教育部展开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意见,在这个意见中高度强调了高职教育人才要拥有实际从事工作的技能,要掌握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广告设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进以构建广告设计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模式,实施“优势发展的教育培养优势发展的职业人”的战略,促进广告人才全面协调的发展。

1广告设计职业人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高职广告设计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宗旨,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国际视野的,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广告专业的职业人培养设计方案应在职业岗位技能调研的基础上,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参与下和本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的。专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广告设计与制作岗位工作的需要,专业直接对应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告设计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广告设计的工作内容,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广告设计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模块的设计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项目中。同时广告专业还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年级以基本职业技能为主,二年级以项目技能实训课为主,三年级以岗位综合技能为主导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条龙,三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人培养计划。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已具备成为广告职业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相关广告专业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策划、广告等工作;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宣传媒体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广告经营管理工作;在各类印刷出版公司、包装公司从事相关的出版与印刷的设计任务;在酒店、商场等各类企业或机构的广告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从事广告设计与策划工作。

2广告设计职业人培养的专业教学特色

为了培养合格的广告职业人,必须重视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采用校外课堂与校内课堂结合及一名教师加名设计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针对高职的广告设计专业,特别重视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从课题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由课题的分析中引出学生必须掌握这些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分几个阶段和作业要求来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将教学与比赛结合起来,鼓励师生参加各类相关的广告设计专业比赛,做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目前高职广告设计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学习态度不够明确,自我约束力薄弱等,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上要以“鼓励式”、“竞技式”的方式方法。同时根据教学的进展,选择恰当的广告设计比赛课题作为训练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教学效果。如学生海报设计作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见图1),参加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浙江省―――西澳洲职教生联合平面艺术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并且该作品走向西澳洲展览交流;学生品牌策划与推广作品《美艳美饰》参加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现代剪纸艺术设计大赛,荣获了二等奖(见图2)。此外还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研究出一套适合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条龙”的新型教学模式;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在广告企业内部进行,选择实习中的实际项目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既培养了广告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水平。

4广告设计职业人培养的实施措施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职业人培养首先需要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广告公司签订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将对推动校企合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深化广告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校内虚拟实验的建设,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此外,加强对紧密型合作企业的联系走访工作和教学研讨活动,包括研究广告专业建设,邀请设计行业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从事一线设计工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广告专业互动平台、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解决广告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

5结语

21世纪的广告设计人才是具有各项综合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具有设计和管理能力,提升人际沟通,视野宽阔的应用型广告专业人才。在这广大的设计市场前景下,未来市场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合格职业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高职设计教育者提出了广告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区分本科院校,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积极吸取他们在广告人才培养过程中成功的办学经验,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只有出色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特色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0(5).

[2]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Z].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9

关键词:教育游戏;创新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226-02

DiffusionStrategyofedutainmentBasedofDiffusionofinnovationDiffusiontheories

JiaCheng-jing1,ZHanGShou-bo2

(1.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ommunicationin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China;2.RizhaoDetachmentofChinaarmedpolice,Rizhao276826,China)

abstract:edutainmenthasgoodprospectsduringclassroominstruction.Butedutainmenthasnotreallyusedinclassroominstruction.thearticlefirstlyanalyzedthefactorsthataffectedtheuseofedutainmentduringclassroominstruction.then,itdiscussedthestrategytopromotethediffusionduringclassroominstruction.

Keywords:edutainment;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ies;strategy

教育游戏,主要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电子游戏。游戏以其高度的交互性、沉浸性、虚拟性等吸引着我们参与其中,人们也尝试将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游戏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如何将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娱教寓乐”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尝试从创新推广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游戏在教学中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教育游戏应用现状

尽管越来越多教学者认识到教育电子游戏的教育潜力,但是把教育电子游戏融入到课堂教育还有很大的障碍和困难。有研究表明,将教育电子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校教育硬件跟不上,除了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接触到计算机;2)游戏中存在大量与课堂知识无关的信息,浪费课堂时间;3)教师需要大量时间去在众多游戏获取适合教学的游戏软件;4)学会操作游戏也需要教师及学生花上一定的时间;5)学校领导、教育决策者、家长、教师等对教育游戏的教学成效表示怀疑。由此可见,教育游戏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从硬件环境到游戏的主要推广应用者――教师都影响了游戏的推广应用。

2创新推广理论简介

创新推广(innovationDiffusion),也叫创新扩散或创新传播,是为了使创新成果能够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创新推广理论的发展者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的扩散》中指出,创新推广是指一项新事物通过特定的传播通道逐渐为某些特定社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这里的创新事物可以是观念、技术或物体,只要采用的个人或组织认为它是新的或是从来未接触过的事物。在本文中,我们将教育电子游戏作为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事物来看待,因为教育电子游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只是尝试性的,还未普及,它符合作为创新事物的条件。

教育游戏的创新推广可以理解为教育游戏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教育系统中传播。由此可见,研究教育游戏的创新推广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教育游戏自身的特性、传播渠道、推广时间以及教育系统等,为教育游戏的推广提供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

3促进教育游戏应用推广的策略建议

3.1将教育与游戏充分结合体现教育游戏自身的价值

罗杰斯指出,有效推广的创新一般具备五个特点: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用性与可观察性等。如果创新的可能采纳者认为该项创新具备以上五个特点,则该项创新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推广。为使教育游戏能更广泛与快速有效地推广,教育游戏也应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特点。

3.1.1提升教育游戏的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比既有事物或制度明显好用或便利。研究表明,“某项创新可被社会系统内成员感知的相对优势与该创新的采纳率成正比。”“潜在的采纳者则总是在想,该创新在多大程度上优于现有的和现存的实践中的方案和做法。”因此可见,教育游戏的相对优势是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否选择教育游戏的主要因素。

人们之所以选择某款教育电子游戏,主要在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学习到某种知识或掌握某种技能。所以,在游戏设计阶段,游戏的开发者就要从游戏的故事情节、画面、激励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使教育电子游戏能优于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其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电子游戏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提供综合刺激,将复杂的知识点及技能融入“好玩”的游戏中。而要设计开发出“好玩”又“实用”的教育游戏,不仅要有游戏开发技术人员参与,更要有一线教师的参与。

3.1.2提高教育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相容性

教育游戏的相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前教育目标的相容性。有研究表明,当前的教育电子游戏中大部分是纯粹的娱乐性游戏,教育性不强,而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游戏中,寓教于乐的策略也比较牵强。很多老师反映,“游戏中存在大量与课堂知识无关的信息,浪费课堂时间”。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游戏还未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育与游戏还未达到真正的融合。

为提高教育游戏与教学目标的相容性,游戏的开发者应多与一线教师交流,听取一线教师的建议,共同来开发真正适合教学的电子游戏。

3.1.3减少教育游戏操作的复杂性

当前有些教育电子游戏的操作复杂性较高,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学会操作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这也影响了老师与学生使用教育游戏的热情。为解决这个问题,游戏的设计者在游戏的开发设计中应多参考当前一些流行游戏在界面、关卡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提高教育游戏在功能界面上的兼容性来减少游戏操作的复杂性。此外,教育游戏的开发者应该除了提供详细的文字操作说明书(包括教学法的指导、知识建构工具等),还应提供游戏操作步骤的视频教程,让师生更直观地了解游戏的过程,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到师生进行短期培训。比如在Lee和Lee提出的ViSoLe教学模式中,就不仅提供《农场狂想曲》游戏,同时提供知识手册、游戏用户手册、教师教学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比较明确的指导。

3.1.4提高教育游戏的可试用性和可观察性

教育游戏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提高教育游戏的可试用性和观察性,教育游戏的开发商可以联系固定的几所试用学校,派专门人员指导游戏的使用并随时观察记录游戏的使用效果,建立游戏使用效果档案册,选出有代表性的游戏使用案例为其他学校参考。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看到教育游戏的使用效果,降低教师使用游戏时的对教学效果的担心。

3.2优化教育游戏推广的传播渠道

创新推广理论研究表明,创新推广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大众媒体和人际关系网络,大众传播渠道可以迅速抵达广大受众,传播信息,改变立场不稳定的态度。人际渠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媒介更为凑效。己有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在开始阶段能够促使创新被人们广泛了解,而人际关系渠道在形成和改变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观念和态度方面更有效。所以教育游戏整合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大众传媒和人际交流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要想大范围的推广教育游戏应用的优秀经验,就需要建设丰富的教育游戏资源库,以方便教师查找并使用各种教育游戏;还需要加强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加强游戏设计者和一线教师之间、一线教师和一线教师之间的人际交流。前者为教师游戏的推广提供资源保障,后者为游戏使用经验的快速推广提供渠道。

3.3正确认识教育游戏推广过程中的时间因素

教育游戏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要得到大家认可需要有一个过程。创新决定过程是个体做出决定的一种精神活动,罗杰斯将新的事物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教育游戏的推广过程也明显具有创新传播的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这五个阶段也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获取信息以减少创新不确定性的过程。五个阶段每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不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推广教育游戏的使用范围,需要在各个环节来减少使用者对游戏的不确定性。

教育游戏开发商在获知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游戏的价值;对于教育游戏的率先使用者,开发商或学校领导应给予相应的激励机制,并鼓励教师总结游戏使用经验。学科教师在说服、决策和确认阶段要结合学科的特殊性,有选择的借鉴优秀使用案例,通过教学研讨和师生交流,推进教育游戏使用的深度。

3.4创设宽松的教育系统环境

推广是发生在一个系统中的,系统的结构、规则等都会影响到创新的推广速度与成败。为促进教育游戏的有效推广,学校中的领导者应该对教育游戏有正确的认识,鼓励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教无定法”,给学科老师更多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权利;学校应创设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科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优秀教学案例共享。

参考文献:

[1]尚俊杰,蒋宇.发达地区中小学校长教育游戏应用意见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0(8).

成人教育推广方案篇10

《方案》指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建设目标是:按照“体系工作法”,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云平台的总体架构是: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1个大数据平台、6个专业子云和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一)1个大数据平台。即国家农业科技、教育、环境、能源大数据平台。

(二)6个专业子云。即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6个专业云。

(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即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村能源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美丽乡村创建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标准化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支撑平台系统、军民融合产业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方案》指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

(一)农业科教大数据建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统筹组织国家农业科教大数据的顶层设计,重点包括:建立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制订信息获取、维护、存储、加工与应用方案。强化大数据的基础资源建设,通过农业科教环能信息体系建设,集成完善各类专项业务应用,保障基础资源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鲜活性,组织开展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等现有农业科教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规整、入库。积极拓展信息获取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教体系资源,建立专业信息采集队伍。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机构,扩展建立国家云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地方、专业分中心,实现对获取信息资源的及时处理。

(二)全国农业科教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省级农业科教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主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连通农业科教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建成全国农业科教系统信息快速交换通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对全国科教信息体系各项业务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建立业务信息调度制度,形成业务信息交换与报送机制,初步实现农业科教体系信息处理规范化、信息监测动态化、信息调度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辅助决策模型化,有效支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健全完善全国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库。

(三)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专业量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资源库,为全部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登记,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创新培育模式,搭建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农民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系统,建立与知识更新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实现集中培训与全程辅导相结合,单项教学与交互教学相结合,引导农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初步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认定管理考核和对接农村电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创业科技支撑建设,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四)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分类建设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在线培训教育。为全部农技推广人员配发“智农卡”,开通基层农技人员“智农通”服务,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农技推广云平台基层工作站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农业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农业科教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全面升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智农通”与其所在区域农户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并纳入业务考核。

(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与广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动态资源数据库,形成网上成果展示、学科群集成研发与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成果数据库共享、重大实验装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包括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专家在内的农业专家库,为入库专家开通“智农通”服务,对接云平台,实现对专家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支持专家通过云平台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循环农业与美丽乡村创建平台系统。收集、汇总我国相关农业水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数据、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数据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建设技术等,强化“一控两减三基本”科技支撑服务。建立循环农业集成服务系统,建成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数据库与绿色增产技术指导平台,启动农村生态能源管理与应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管理与成果展示。

(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系统。开发成果征集、评估、托管、交易、孵化、奖励、立项等功能模块,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一条龙”式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衔接,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络系统进行对接。

(八)“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智农卡”作为云平合电信运营商专门定制的手机卡,内置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直通系统,面向入库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免费发放。“智农通”作为云平台业务和服务的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包括:农业科教管理、农技推广、农民培育和农业专家、职业农民等不同的业务版本。2015年计划在全国发放不少于500万张“智农卡”,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智农卡”,最终计划全国发放不少于5000万人(户),逐步实现“智农卡”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的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落实不少于10000名专家、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0万农户(包括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通“智农通”服务。

《方案》指出,云平台建设的进度安排是:

(一)2015年1~3月,开展前期调研,提出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利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云平台建设的宣传、部署与组织动员。

(二)2015年3~6月,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相关资源,推进云平台各系统建设,初步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框架,启动支撑六大子云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启动省级平台的落地工作,组织部分试点省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

(三)2015年6~9月,组织开发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集成、整合各类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初步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四)2015年10~12月,开展平台应用推广,完成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工作。

(五)2016年之后,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扩大省级云平台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云平台应用等。

《方案》指出,云平台建设运行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司内各相关处和相关业务归口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成立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统筹协调云平台建设工作,包括前期调研、业务与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公共服务等。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教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云平台建设工作,明确负责人和责任处室,积极协调、支持和配合云平台建设工作。